CN111186289B -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6289B
CN111186289B CN202010139962.0A CN202010139962A CN111186289B CN 111186289 B CN111186289 B CN 111186289B CN 202010139962 A CN202010139962 A CN 202010139962A CN 111186289 B CN111186289 B CN 111186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ranch
heat exchange
cooling branch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99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6289A (zh
Inventor
匡勇
江先念
张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399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62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6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6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6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6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16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for carrying mixed concrete, e.g. having rotatable drums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该冷却系统,用于电动车,电动车包括车体系统以及作业系统,其中,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散热支路以及供液装置;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进行热交换;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用于对散热支路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第一冷却支路与第二冷却支路并联,且与散热支路串联以构成回路;供液装置用于可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以及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且能耗较低。

Description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搅拌车(mixer truck),是用来运送建筑用混凝土的专用卡车。由于它的外形,也常被称为田螺车、橄榄车。这类卡车上都装有圆筒型的搅拌筒以运载混合后的混凝土。当搅拌车运载有混凝土时,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一般会保持搅拌筒转动,以保证所运载的混凝土不会凝固。
电动搅拌车是一种行走驱动采用电动,并且搅拌驱动也是采用电动的搅拌车。现有的电动搅拌车应用较少,相关技术中,电动搅拌车的冷却系统的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冷却效率不高,能耗高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其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且能耗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其能够控制冷却系统,以提高冷却效率,降低能耗。
本发明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其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且能耗较低。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用于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车体系统以及作业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散热支路以及供液装置;
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车体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作业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用于对所述散热支路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并联,且与所述散热支路串联以构成回路;
所述供液装置用于可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车体系统包括辅助控制器、主驱电机控制器以及主驱电机;
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部以及第三热交换部;
所述第一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辅助控制器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主驱电机控制器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三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主驱电机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部串联设置,且所述第一热交换部、所述第二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部沿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辅助控制器为三合一控制器、四合一控制器或五合一控制器。
可选地,所述作业系统包括作业电机以及作业电机控制器;
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包括第四热交换部以及第五热交换部;
所述第四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作业电机控制器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五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作业电机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第四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五热交换部串联设置,且所述第四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五热交换部沿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供液装置包括第一泵以及阀门,所述第一泵和所述阀门均设置于所述散热支路上;所述第一泵用于将所述散热支路中的冷却液泵送至所述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可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供液装置包括第二泵、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泵设置于所述散热支路上,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所述第二泵用于将所述散热支路中的冷却液泵送至所述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用于分别可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供液装置包括第三泵以及第四泵,所述第三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所述第四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所述第三泵和所述第四泵用于分别可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包括散热风扇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出口均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入口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入口均连通;所述散热风扇用于朝向所述散热器吹风。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出口设置有第一除气口;所述散热器设置有第二除气口。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除气管、第二除气管以及膨胀箱;所述第一除气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除气口以及所述膨胀箱;所述第二除气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除气口以及所述膨胀箱。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加注管,所述散热器的出口设置有加注口,所述加注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加注口以及所述膨胀箱。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风扇以及所述供液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所述散热器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冷却支路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所述第一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
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所述第二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信号、所述第二温度信号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信号,并控制所述散热风扇以及所述供液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其用于对上述的冷却系统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车体系统的第一工作状态;
获取所述作业系统的第二工作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一预设流量仅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二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三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四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五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所述供液装置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流量大于预设输出流量。
可选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表征所述散热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所述第一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所述第二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信号、所述第二温度信号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信号,控制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最大总输出流量输出,并按照第六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七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为高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一散热功率。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八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九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并调整所述供液装置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调整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为低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二散热功率;
其中,所述第九预设流量大于所述第八预设流量,所述第一输出流量小于预设输出流量。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上述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该冷却系统中,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进行热交换,并且,第一冷却支路和第二冷却支路并联设置。这样,第一冷却支路和第二冷却支路可以相对独立地对车体系统以及作业系统进行冷却,供液装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冷却支路进行选择性地供液,便于控制每个冷却支路。可以实现较高的冷却效率,同时能耗较低。
该控制方法能够控制该冷却系统,以提高冷却效率、降低能耗。
该电动车同样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且能耗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动车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动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动车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一种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另一种框图。
图标:100-电动车;10-冷却系统;11-第一冷却支路;111-第一热交换部;112-第二热交换部;113-第三热交换部;114-第一除气口;12-第二冷却支路;121-第四热交换部;122-第五热交换部;13-散热支路;130-散热部;131-散热风扇;132-散热器;133-第二除气口;134-加注口;14-供液装置;141-第一泵;142-阀门;143-第二泵;144-第一调节阀;145-第二调节阀;146-第三泵;147-第四泵;151-第一除气管;152-第二除气管;153-膨胀箱;154-加注管;16-控制装置;160-控制器;1601-第一获取模块;1602-第二获取模块;1603-第三获取模块;1604-第四获取模块;1605-第五获取模块;1606-第一控制模块;1607-第二控制模块;161-第一温度传感器;162-第二温度传感器;163-第三温度传感器;20-车体系统;21-辅助控制器;22-主驱电机控制器;23-主驱电机;30-作业系统;31-作业电机;32-作业电机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电动搅拌车是一种行走驱动采用电动,并且搅拌驱动也是采用电动的搅拌车。电动搅拌车具有电机和控制器数量多,输出功率大,产热功率高等特点,其电机电控冷却系统对冷却流量和系统压损控制等要求较高。市面上纯电动搅拌车型较少,并且,现有的电动搅拌车的冷却系统存在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现有的电动搅拌车的电机电控冷却系统为了满足冷却要求,一般采用增加水泵数量或采用更大功率的水泵来进行冷却。但是这样设计,会存在冷却效率不高,能耗高等情况。
请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100以及冷却系统10,其可以改善上述的技术问题。该冷却系统10中的两个冷却支路采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其中一个冷却支路用于对车体系统20冷却,另一个冷却支路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以电动车100为电动搅拌车为例进行说明,该车体系统20可以理解为整车驱动系统,其一般包括主驱电机23、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辅助控制器21等。作业系统30可以理解为上装系统,其一般包括上装电机(作业电机31)以及上装电机控制器(作业电机控制器32)。一般地,车体系统20和作业系统30的工作状态以及时间不一致,通过将两个待冷却的系统并联设置,可以根据两个待冷却系统的实际工况和冷却要求等进行分别冷却控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冷却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电动车100也可以是其它工程机械设备,例如,电动的挖掘机、电动的吊车等。
具体地,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100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动车100的示意图。
该电动车100包括冷却系统10、车体系统20以及作业系统30。
具体地,该车体系统20包括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主驱电机23。主驱电机23用于驱动电动车100的车轮,以带动整车行驶,主驱电机控制器22用于控制主驱电机23,辅助控制器21用于控制电动车100的其它待控制系统。
该作业系统30包括作业电机31以及作业电机控制器32。当电动车100为电动搅拌车时,作业电机31用于驱动电动搅拌车的搅拌筒转动,作业电机控制器32用于控制作业电机31。
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主要对这两个系统中的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其它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还可为电动车100中其它系统的散热部件进行散热。
其中,冷却系统10包括第一冷却支路11、第二冷却支路12、散热支路13以及供液装置14。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20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热交换。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用于对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第一冷却支路11与第二冷却支路12并联,且与散热支路13串联以构成回路。供液装置14用于可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该冷却系统10中,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20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热交换,并且,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并联设置。这样,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可以相对独立地对车体系统20以及作业系统30进行冷却,供液装置1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冷却支路进行选择性地供液,便于控制每个冷却支路。可以实现较高的冷却效率,同时能耗较低。
一般地,第一冷却支路11上用于对车体系统20进行冷却的热交换部可以是贴合在散热部件外壳上的块状结构,也可以是管道多次弯折后形成的结构。同理,第二冷却支路12上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冷却的热交换部可以是贴合在散热部件外壳上的块状结构,也可以是管道多次弯折后形成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包括第一热交换部111、第二热交换部11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113。第一热交换部111用于对辅助控制器21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部112用于对主驱电机控制器22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部113用于对主驱电机23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该辅助控制器21为三合一控制器、四合一控制器或五合一控制器。可以理解地,三合一控制器可以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器集成,例如,集成了对油泵、气泵以及DC/DC的控制。四合一控制器可以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器集成,例如,集成了对油泵、气泵、DC/DC以及配电的控制。五合一控制器可以理解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器集成,例如,集成了对油泵、气泵、配电、绝缘检测以及DC-DC的控制。
具体地,第一热交换部111、第二热交换部11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113串联设置,且第一热交换部111、第二热交换部11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113沿第一冷却支路11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即,冷却液先对第一热交换部111处的辅助控制器21进行冷却,再对第二热交换部112处的主驱电机控制器22进行冷却,最终对第三热交换部113处的主驱电机23进行冷却。
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部111、第二热交换部11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113的位置可以适应性调整。或者,将其中两个热交换部并联后再与剩余的热交换部串联,例如,冷却液同时对第一热交换部111处的辅助控制器21以及第二热交换部112处的主驱电机控制器22进行冷却,然后再对第三热交换部113处的主驱电机23进行冷却。可选地,也可以不对某个散热部件进行散热,例如,舍去对辅助控制器21的散热,即,舍去第一热交换部111,仅保留第二热交换部11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113。
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包括第四热交换部121以及第五热交换部122。第四热交换部121用于对作业电机控制器32进行热交换。第五热交换部122用于对作业电机31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第四热交换部121以及第五热交换部122串联设置,且第四热交换部121以及第五热交换部122沿第二冷却支路12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即,冷却液先对第四热交换部121处的作业电机控制器32进行冷却,再对第五热交换部122处的作业电机31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供液装置14包括第一泵141以及阀门142,第一泵141和阀门142均设置于散热支路13上。第一泵141用于将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泵送至阀门142,阀门142用于可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支路11的热交换部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热交换部供液。
第一泵141为可调节水泵,能对冷却系统10中的总流量进行控制。阀门142为换向阀,进一步地,选用比例阀。比例阀能够按输入的电气信号连续地、按比例地对冷却液的压力、流量或方向进行远距离控制。比例阀一般都具有压力补偿性能,输出压力和流量可以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包括散热风扇131以及散热器132,散热器132的入口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均连通,散热器132的出口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均连通。散热风扇131用于朝向散热器132吹风。
图1中,散热风扇131的数量为两个,且并排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均与散热器132的入口连通,散热器132的出口与第一泵141的入口连通,第一泵141的出口与阀门142的入口连通,阀门142具备两个出口,这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连通。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位置可以适应性改变,例如,第一泵141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32的入口附近。
一般地,当冷却液的温度较高,需要增加散热时,可以增大散热风扇131的转速,则其散热功率增大,即,能提高散热器132的散热效率。当冷却液的温度适宜,可以减小散热风扇131的转速,则其散热功率减小,即,能降低散热器132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设置有第一除气口114。散热器132设置有第二除气口133。通过设置第一除气口114以及第二除气口133,可以将冷却系统10中各支路内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排除。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除气口的位置可根据实际位置进行调整,或增加除气口的数量。例如,除气口可以设置在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除气口也可以设置在散热支路13上,一般除气口的位置处于管路中位置较高的位置,例如最高点处,便于排气。
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还包括第一除气管151、第二除气管152以及膨胀箱153。第一除气管151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除气口114以及膨胀箱153。第二除气管15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除气口133以及膨胀箱153。
通过设置第一除气管151以及第二除气管152,可以将空气引至膨胀箱153内,通过膨胀箱153将空气排出。
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还包括加注管154,散热器132的出口设置有加注口134,加注管154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加注口134以及膨胀箱153。
通过加注管154,可以对冷却系统10内的冷却液进行加注。需要说明的是,加注口134位于第一泵141的进口附近,一般地,加注口134的位置距离第一泵141的进口越近越好。
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还包括控制装置16,控制装置16包括控制器160、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63。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散热风扇131以及供液装置14均与控制器160通信。
第一温度传感器161安装于散热器132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散热器132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第二温度传感器162安装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第一冷却支路11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第三温度传感器163安装于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且用于输出表征第二冷却支路12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控制器160用于接收第一温度信号、第二温度信号以及第三温度信号,并控制散热风扇131以及供液装置14。
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散热风扇131、阀门142以及第一泵141均与控制器160通过电线实现通信。图1中虚线所示为电线。控制器160可以根据冷却系统10中不同位置的冷却液温度来进行逻辑判断,从而通过控制散热风扇131来增大或减小散热器132的散热效率,通过第一泵141和阀门142来控制进入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的流量。
当然了,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同时,根据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温度传感器的数量。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10,其原理如下:
冷却作业时,第一泵141驱动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流动至阀门142处,阀门142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进行流量分配,可以实现冷却液分两路分别进入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中。例如,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一冷却支路11中,依次对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主驱电机23进行冷却后,经过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后进入散热支路13中。另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二冷却支路12中,依次对作业电机控制器32以及作业电机31进行冷却后,经过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后进入散热支路13中。这两部分冷却液在散热支路13的入口处汇流,并流动至散热器132进行散热后,再次回到第一泵141从而完成一次循环。
散热器132对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同时散热风扇131对散热器132进行吹风以提高散热效率,经过散热后的冷却液在第一泵141的作用下在整个回路中进行循环。
第一除气管151和第二除气管152可以对冷却系统10中的空气进行排除。同时,膨胀箱153通过加注管154可以对冷却系统10中的冷却液进行加注,补水口位置位于第一泵141进口附近(即,散热器132的出口附近),可对冷却系统10进行快速补液。
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63可以检测冷却系统10中不同位置冷却液的温度。具体地,第一温度传感器161安装在散热器132的出口,以检测散热器132出口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162安装在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以检测与车体系统20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163安装在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以检测与作业系统30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
一般地,各散热部件会自带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反馈,同时也在冷却系统10中增加一定数量的温度传感器进行冷却液温度的检测。阀门142、第一泵141、散热风扇131等均由控制器160控制,控制器160通过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检测的温度数据,并结合散热部件自身反馈的温度数据,控制器160进行逻辑判断后,控制阀门142、第一泵141以及散热风扇131,从而达到调节冷却液温度以及控制各散热部件温度的作用。控制器160根据散热部件的温度反馈和冷却液的温度反馈,以及车体系统20和作业系统30的工作情况,来控制阀门142的分配、第一泵141的转速以及散热风扇131的转速。通过对冷却系统10整体的散热量以及各冷却支路的流量进行调节,使各散热部件的温度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动车100的示意图,其与图1中的结构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冷却系统10不采用阀门142来控制两个冷却支路的流量,而在两个冷却支路中分别安装两个调节阀来实现流量调节,通过控制器160可以直接控制调节阀以控制对应冷却支路流量的大小。
具体地,该供液装置14包括第二泵143、第一调节阀144以及第二调节阀145,第二泵143设置于散热支路13上,第一调节阀144设置于第一冷却支路11上,第二调节阀145设置于第二冷却支路12上。第二泵143用于将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泵送至第一调节阀144以及第二调节阀145,第一调节阀144和第二调节阀145用于分别可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支路11的热交换部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热交换部供液。
图2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散热风扇131、第二泵143、第一调节阀144以及第二调节阀145均与控制器160通过电线实现通信。图2中虚线所示为电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均与散热器132的入口连通,散热器132的出口与第二泵143的入口连通,第二泵143的出口同时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连通。第一调节阀144设置在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附近,第二调节阀145设置在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附近。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位置可以适应性改变,例如,第二泵143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32的入口附近。
该冷却系统10的原理如下:
冷却作业时,第二泵143驱动散热支路13中的冷却液流动至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第一调节阀144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对流入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的流量进行调节,第二调节阀145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对流入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的流量进行调节。例如,一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一调节阀144后依次对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主驱电机23进行冷却后,经过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后进入散热支路13中。另一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二调节阀145后依次对作业电机控制器32以及作业电机31进行冷却后,经过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后进入散热支路13中。这两部分冷却液在散热支路13的入口处汇流,并流动至散热器132进行散热后,再次回到第二泵143从而完成一次循环。
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动车100的示意图,其与图1中的结构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冷却系统10不采用阀门142来控制两个冷却支路的流量,而在两个冷却支路中分别安装两个泵来实现流量调节,通过控制器160可以直接控制泵以控制对应冷却支路流量的大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供液装置14包括第三泵146以及第四泵147,第三泵146设置于第一冷却支路11上,第四泵147设置于第二冷却支路12上。第三泵146和第四泵147用于分别可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支路11的热交换部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热交换部供液。
图3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61、第二温度传感器162、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散热风扇131、第三泵146以及第四泵147均与控制器160通过电线实现通信。图2中虚线所示为电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均与散热器132的入口连通,散热器132的出口同时与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以及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连通。第三泵146设置在第一冷却支路11的入口附近,第四泵147设置在第二冷却支路12的入口附近。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位置可以适应性改变,例如,第三泵146设置在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附近,第四泵147设置在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附近。
该冷却系统10的原理如下:
冷却作业时,从散热器132流出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第三泵146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驱动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依次对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主驱电机23进行冷却),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支路11的出口流入散热支路13中。第四泵147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驱动另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依次对作业电机控制器32以及作业电机31进行冷却),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液通过第二冷却支路12的出口流入散热支路13中。这两部分冷却液在散热支路13的入口处汇流,并流动至散热器132进行散热后完成一次循环。
请参考图4,对应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其用于对上述的冷却系统10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包括:
S1:获取车体系统20的第一工作状态。
S2:获取作业系统30的第二工作状态。
S3: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
本实施例中,通过散热部件自身的温度反馈来获取车体系统20和作业系统30的工作状态。例如,当主驱电机23、主驱电机控制器22等自身的温度较高,则说明整车正在进行高负荷爬坡或高速行驶。当作业电机31、作业电机控制器32等自身的温度较高,则说明搅拌筒正在高速运转。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获取驾驶室中操作杆传递出的操作信号来得到车体系统20和作业系统30的工作状态。
一般地,车体系统20和作业系统30的工作状态并无太大的关联。可以根据车体系统20以及作业系统30的实际工况对冷却系统10进行控制。例如,当车体系统20的第一工作状态属于高功率输出时,即,整车处于高负荷爬坡或高速行驶时,需要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中供给大量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当作业系统30的第二工作状态属于高功率输出时,即,搅拌筒正在高速运转时,需要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中供给大量温度较低的冷却液。
以下将对第一种电动车100处于不同工况下时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种电动车100以及第三种电动车100中冷却系统10的控制可以进行参照。
第一种工况下:
上述的S3中,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的步骤包括: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一预设流量仅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即,当整车工况为整车运行(低功率运行),搅拌筒不工作时,作业电机控制器32和作业电机31均不工作,控制阀门142将第二冷却支路12的流量调节为零。同时,调节第一泵141的转速,使得第一泵141泵送的总输出流量满足第一冷却支路11上车体系统20各散热部件的冷却需求。
第二种工况下:
上述的S3中,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的步骤包括: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二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三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即,当整车工况为整车运行(低功率运行),搅拌筒低速运转(低功率运行)时,控制阀门142向第一冷却支路11输出一定的流量,合理地冷却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以及主驱电机23。同时,控制阀门142向第二冷却支路12输出一定的流量,合理地冷却作业电机31以及作业电机控制器32。同时,调节第一泵141的转速,使得第一泵141泵送的总输出流量满足当前工况各冷却支路的冷却需求。
第三种工况下:
上述的S3中,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的步骤包括: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四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五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供液装置14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其中,第一输出流量大于预设输出流量。
即,当整车工况为停车状态,搅拌筒高速运转(高功率运行)时,调节第一泵141转速,使得整体的总输出流量较大,同时,控制阀门142使流量满足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主驱电机23、作业电机控制器32以及作业电机31的散热要求。
上述第一种工况、第二种工况以及第三种工况下,本实施例中,根据冷却液温度来调节散热风扇131的转速。
具体地,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表征散热支路13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第一冷却支路11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第二冷却支路12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
根据第一温度信号、第二温度信号以及第三温度信号,控制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
一般地,若冷却液温度较高,则增加散热风扇131的散热功率,即,增加散热风扇131的转速,若冷却液温度相对适宜,则可以降低散热风扇131的散热功率,即,降低散热风扇131的转速。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信号由第一温度传感器161检测,第二温度信号由第二温度传感器162检测,第三温度信号由第三温度传感器163检测。
第四种工况下:
上述的S3中,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的步骤包括:若第一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最大总输出流量输出,并按照第六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七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为高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一散热功率。
即,当整车工况为整车高负荷爬坡或高速行驶(高功率运行),搅拌筒工作(低功率运行)时,调节第一泵141为满速运转,调整各冷却支路的流量为满足各散热部件冷却需求的流量。同时,增加散热风扇131的转速,加快散热器132的散热。
第五种工况下:
上述的S3中,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的步骤包括: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八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九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并调整供液装置14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调整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为低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二散热功率。其中,第九预设流量大于第八预设流量,第一输出流量小于预设输出流量。
即,当整车工况为整车停车,搅拌筒低速运转(低功率运行)时,降低第一泵141的转速,使得总输出流量下降,并且,降低散热风扇131的转速以降低能耗,同时控制阀门142使得第二冷却支路12中的流量大于第一冷却支路11中的流量。使流量和冷却液温满足辅助控制器21、主驱电机控制器22、主驱电机23、作业电机控制器32以及作业电机31的散热要求。
请参考图5,对应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器160,该控制器160用于执行上述的控制方法。
具体地,该控制器160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601:用于获取车体系统20的第一工作状态;
第二获取模块1602:用于获取作业系统30的第二工作状态;
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根据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第二工作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一预设流量仅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二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三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四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五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供液装置14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其中,第一输出流量大于预设输出流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该控制器160还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1603:用于获取表征散热支路13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
第四获取模块1604:用于获取表征第一冷却支路11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
第五获取模块1605:用于获取表征第二冷却支路12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1607:用于根据第一温度信号、第二温度信号以及第三温度信号,控制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若第一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最大总输出流量输出,并按照第六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七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为高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一散热功率。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模块1606用于:若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供液装置14按照第八预设流量向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九预设流量向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并调整供液装置14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调整散热支路13上的散热部130的散热功率为低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二散热功率;其中,第九预设流量大于第八预设流量,第一输出流量小于预设输出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控制器16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控制器16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单片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嵌入式ARM等芯片,控制器160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
对应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EPROM)、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存储介质还可以与控制器160集成设置,例如存储介质可以与控制器160集成设置在同一个芯片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10、控制方法、控制器160及电动车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冷却支路11与第二冷却支路12并联设置,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20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热交换。通过供液装置14可实现分别供液冷却,实现差异化实时调节,通过控制器160实现智能分配,在泵性能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泵的作用,增强了冷却系统10的冷却性能。相对来说,泵的选用更灵活,可以不必选用较大功率的水泵。
根据电动车100所处的工况不同,供液装置14在控制器160的控制下实现智能调配(第一泵141与阀门142的配合,第二泵143、第一调节阀144以及第二调节阀145的配合,第三泵146和第四泵147的配合),通过控制冷却系统10,可对散热部件实现快速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
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器160控制散热风扇131作业,在需要快速降温的时候提高散热风扇131的散热功率,在不需要快速降温的时候降低散热风扇131的散热功率,可以保证冷却系统10中冷却液的温度,且整体能耗较低。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10、控制方法、控制器160及电动车100,该冷却系统10中,第一冷却支路11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车体系统20进行热交换,第二冷却支路12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作业系统30进行热交换,并且,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并联设置。这样,第一冷却支路11和第二冷却支路12可以相对独立地对车体系统20以及作业系统30进行冷却,供液装置1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冷却支路进行选择性地供液,便于控制每个冷却支路。可以实现较高的冷却效率,同时能耗较低。
该控制方法能够控制该冷却系统10,以提高冷却效率、降低能耗。
该控制器160在执行该控制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冷却系统10较高的冷却效率,并且降低能耗。
该电动车100同样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且能耗较低。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

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冷却系统、车体系统以及作业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支路、第二冷却支路、散热支路以及供液装置;
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车体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用于对所述作业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用于对所述散热支路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与所述第二冷却支路并联,且与所述散热支路串联以构成回路;
所述供液装置用于可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车体系统的第一工作状态;
获取所述作业系统的第二工作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一预设流量仅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二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三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或,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四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五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所述供液装置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流量大于预设输出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表征所述散热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所述第一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信号;
获取表征所述第二冷却支路出口处冷却液温度的第三温度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信号、所述第二温度信号以及所述第三温度信号,控制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高于第一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最大总输出流量输出,并按照第六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七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调整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为高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一散热功率;或,
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不使能状态,且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低于第二预设功率的运行状态,控制所述供液装置按照第八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一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按照第九预设流量向所述第二冷却支路上的热交换部供液,同时,并调整所述供液装置的总输出流量为第一输出流量,调整所述散热支路上的散热部的散热功率为低于预设散热功率的第二散热功率;
其中,所述第九预设流量大于所述第八预设流量,所述第一输出流量小于预设输出流量。
CN202010139962.0A 2020-03-03 2020-03-03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Active CN1111862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9962.0A CN111186289B (zh) 2020-03-03 2020-03-03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9962.0A CN111186289B (zh) 2020-03-03 2020-03-03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6289A CN111186289A (zh) 2020-05-22
CN111186289B true CN111186289B (zh) 2023-11-21

Family

ID=70704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9962.0A Active CN111186289B (zh) 2020-03-03 2020-03-03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62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277B (zh) * 2020-12-10 2024-05-03 北京超星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域控制器水冷散热系统
CN112954952B (zh) * 2021-01-20 2023-04-07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列车及其散热系统、散热方法
CN113771612A (zh) * 2021-08-27 2021-12-10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冷却方法及车辆
CN114475222B (zh) * 2022-03-09 2023-09-2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特种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矿用卡车的热管理系统及电动矿用卡车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0969A (ja) * 2003-02-27 2004-09-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作業用電動車両の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JP2011225134A (ja) * 2010-04-21 2011-11-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CN105539123A (zh) * 2015-12-11 2016-05-04 莆田市云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106740018A (zh) * 2016-12-27 2017-05-31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电动搅拌车冷却系统
CN106904070A (zh) * 2015-12-21 2017-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冷却装置
CN107683071A (zh) * 2017-09-28 2018-02-0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WO2019095129A1 (zh) * 2017-11-15 2019-05-23 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和控制器冷却系统和方法
CN211663052U (zh) * 2020-03-03 2020-10-13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0969A (ja) * 2003-02-27 2004-09-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作業用電動車両の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JP2011225134A (ja) * 2010-04-21 2011-11-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CN105539123A (zh) * 2015-12-11 2016-05-04 莆田市云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106904070A (zh) * 2015-12-21 2017-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冷却装置
CN106740018A (zh) * 2016-12-27 2017-05-31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电动搅拌车冷却系统
CN107683071A (zh) * 2017-09-28 2018-02-0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WO2019095129A1 (zh) * 2017-11-15 2019-05-23 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和控制器冷却系统和方法
CN211663052U (zh) * 2020-03-03 2020-10-13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6289A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6289B (zh) 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车
US20190047364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vehicle
JP2001182535A (ja) 油圧駆動冷却ファン
US20160339898A1 (en) Work vehicle
CN105114165B (zh) 矿用自卸车散热系统
US9611127B2 (en) Working vehicle
US201400336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charge and discharge an accumulator
US20140033693A1 (en) Reduced Parasitic Hydraulic Fan System with Reversing Capability
WO2013180605A1 (en) A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and a hydraulic system
CN211663052U (zh) 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US11318861B2 (en) Coolant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4196078A (ja) 電動車両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04347083A (ja) 上部旋回式油圧走行車両、及びその走行系の冷却方法
CN111016540B (zh) 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驱动桥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
US8869523B2 (en) Control system having variable-speed engine-drive fan
US20220259825A1 (en) Preheating intelligence for electric-hydraulic work vehicles
CN113309764A (zh) 一种纯电动工程机械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435112A (zh) 用于作业机器的可逆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WO2020163192A1 (en) A distributed cooling system for a work machine
CN218228611U (zh) 用于电动作业机械的冷却系统及包括其的电动作业机械
CN201842043U (zh) 一种车用液压驱动系统
CN214367030U (zh) 一种散热系统及工程机械
EP4108492A1 (en) Vehicle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dump truck
CN220956747U (zh) 驱动桥散热控制系统和作业机械
CN114834197B (zh) 水陆两栖车及用于水陆两栖车的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