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919B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919B
CN111164919B CN201780095541.9A CN201780095541A CN111164919B CN 111164919 B CN111164919 B CN 111164919B CN 201780095541 A CN201780095541 A CN 201780095541A CN 111164919 B CN111164919 B CN 111164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etransmission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5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4919A (zh
Inventor
岩渕匡史
阿那须.本杰博
岸山祥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164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4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发控制中实现低延迟化的通信装置。一种通信装置,不使用ACK/NACK地进行重新发送,其中,具备: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发送信号、和发送信号的重发信号;控制单元,进行发送信号及重发信号的调度;以及发送单元,发送发送信号及重发信号,控制单元进行调度以使重发信号相对于发送信号空开至少1个码元而被发送。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5G中,研究了自动驾驶或者机器人控制等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应用的运用。在3GPP中,为了这样的应用,进行了高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andLatency)的讨论。
在5G中,要求能够灵活地应对与以往的高速化、大容量化不同的要求条件的应用。例如,在3GPP中,作为对于URLLC的要求条件的例子,在32byte的分组传输中,要求以1ms以下的用户平面延迟达成99.999%的可靠性(分组到达率等)。为了实现这样的URLLC的要求条件,研究了例如与LTE RAT(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相比,将信号的子载波间隔加宽,将码元长度缩短。
在发生了分组(或者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的重发的情况下,以分组单位的用户平面延迟增加。用户平面延迟是直至分组发送成功的时间。
在分组的重发控制中有一种基于ACK/NACK重发(ACK/NACK-basedretransmission)。此外,作为实现比基于ACK/NACK重发(ACK/NACK-basedretransmission)更低延迟的方法,提出了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在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中,发送装置连续发送相同的分组,接收装置在不能解码最初接收到的分组的情况下将被连续发送的分组合成并解码。这样,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通过连续发送相同的分组,从而抑制基于分组的重发的延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G RAN WG1 Meeting#87,R1-1611220,”Overview of ULURLLC Support in NR”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与LTE RAT相比更宽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应用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 retransmission)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实现低延迟化。
例如,若将子载波间隔加宽,则码元长度变短,所以对于衰落波动周期(fadingfluctuation period)的码元长度变短。此外,例如,基于多个分组的连续发送的分集效果(时间分集)变小。因此,在接收装置中,发生不能恰当地对分组进行解码的情况,最终进行基于ACK/NACK的重发,不能实现低延迟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发控制中实现低延迟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是不使用ACK/NACK地进行重新发送的通信装置,其中,具备: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发送信号、和所述发送信号的重发信号;控制单元,进行所述发送信号及所述重发信号的调度;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发送信号及所述重发信号,所述控制单元进行调度以使所述重发信号相对于所述发送信号空开至少1个码元而被发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发控制中实现低延迟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说明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 retransmission)的例子的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无线基站的块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块结构例的图。
图6是表示无线基站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8是表示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例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1、用户终端2、核心网络3。
无线基站1是应用了新(New)RAT的无线基站。无线基站1例如具有数十至数百条天线,在高频带(例如,5GHz以上的频带)中,与用户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无线基站1使用多个天线,对信号的振幅及相位进行控制,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与用户终端2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用户终端2例如是被设置于汽车或者机器人等的无线终端。
无线基站1与核心网络3连接。核心网络3例如包含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S-GW(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或者P-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等上位装置。
另外,无线基站1为了对应于C-RAN(集中无线接入网(Centralized Radio AccessNetwork))或者高度化C-RAN,例如也可以被分离为与用户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的馈线站(feeder station)、和对馈线站进行控制的BBU(基带处理单元(BaseBand processingUnit))。
图2是说明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 retransmission)的例子的图。图2所示的添加了阴影的长方形表示码元。图2所示的GP表示保护间隔(Guard Period)。图2所示的波形W1表示用户终端的SNR(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在图2中,表示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下的无线帧的例子。在图2的例子中,1个时隙(子帧)由14个码元构成。另外,1个时隙的定义不限于此,也可以由7码元作为1个时隙。
图2所示的信号#1、#2表示从无线基站被发送至用户终端的DL(下行链路(DownLink))信号。
在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 retransmission)中,如图2所示,重发信号(信号#1)接着信号#1(连续)而被发送。信号#1由码元1、2发送,重发信号(信号#1)由码元3、4发送。同样,在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 retransmission)中,如图2所示,重发信号(信号#2)接着信号#2(连续)而被发送。信号#2由发送信号#1的时隙的下一个时隙的码元1、2发送,重发信号(信号#2)由码元3、4发送。
用户终端在不能对信号#1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将不能解码的信号#1、和被连续发送的重发信号的信号#1合成,对信号#1进行解码。此外,用户终端在不能对信号#2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将不能解码的信号#2、和被连续发送的重发信号的信号#2合成,对信号#2进行解码。
若对从无线基站发送至用户终端的信号、和重发信号进行连续发送,则有时用户终端不能对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
例如,在图2所示的区域A1中,在信号#1、和信号#1的重发信号被发送的码元1~4中,SNR降低。因此,用户终端即使将信号#1及其重发信号合成,也不能对信号#1恰当地进行解码。
在即使使用被连续发送的重发信号也不能对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将NACK信号发送至无线基站。无线基站接受来自用户终端的NACK信号(在图2中未图示),如图2的箭头A2所示,发送信号#1的重发信号。
在5G中,为了实现信号(分组或者TB)的低延迟化,研究了使用与LTE RAT相比更宽的子载波间隔。若使用较宽的子载波间隔,则码元长度变短,对于衰落波动周期的码元长度变短。从而,若将信号及其重发信号连续发送至用户终端,则发生用户终端更加不能对信号进行解码的情况。此外,分集效果(时间分集效果)变小,发生用户终端更加不能对信号进行解码的情况。也就是说,在5G中,在以往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中,难以实现信号的低延迟化。
因此,图1的无线基站1对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空开至少1个码元而发送重发信号。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ACK/NACK重发(ACK/NACK-lessretransmission)的例子的图。在图3中,与图2同样,表示码元、和示出SNR的波形W11。
无线基站1在向用户终端2发送了信号后,空开至少1个码元,发送重发信号。
例如,无线基站1如图3的区域A11所示,将信号#1发送至用户终端2。无线基站1若发送信号#1,则如区域A12所示,在后续时隙中,将重发信号(信号#1)发送至用户终端2。此外,无线基站1如图3的区域A11所示,将信号#2发送至用户终端2。无线基站1若发送信号#2,则如区域A12所示,在后续时隙中,将重发信号(信号#2)发送至用户终端2。即,无线基站1对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1、#2,空开间隔而发送重发信号。
在图3所示的区域A11中,如波形W11所示那样SNR降低。即,在信号#1、#2被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定时(码元1~4)中,SNR降低。相对于此,在图3所示的区域A12中,SNR上升。即,在信号#1、#2的重发信号被发送的定时(下一个时隙的码元1~4)中,SNR上升。
这样,无线基站1在发送了信号#1、#2的时隙的后续时隙中,发送重发信号。从而,即使在发送信号#1、#2时SNR降低,用户终端2也能够使用SNR上升时的重发信号,对信号#1、#2恰当地进行解码。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接着发送信号的时隙的时隙中发送了重发信号,但不限于此。例如,无线基站1也可以在数个时隙后的时隙中发送重发信号。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针对DL信号进行了说明,但针对UL(上行链路(UpLink))信号也能够应用。例如,用户终端2也可以在将信号发送至无线基站1之后,在后续的时隙中发送重发信号。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针对TDD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针对FDD(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方式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图4是表示无线基站1的块结构例的图。如图4所示,具有无线基站1的调度器11、I/F单元12、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编码调制单元14、映射单元15、RF(射频(RadioFrequency))发送接收单元16、天线17、解映射单元18、信道估计单元19、解调解码单元20、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
调度器11基于从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输出的、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之间的通信质量,进行DL信号的调度。在DL信号中,包含DL数据信号及DL控制信号。DL数据信号例如使用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而被发送。DL控制信号例如使用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而被发送。
调度器11基于从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输出的、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之间的通信质量,进行UL信号的调度。在UL信号中,包含UL数据信号及UL控制信号。UL数据信号例如使用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而被发送。UL控制信号例如使用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而被发送。
调度器11基于从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输出的、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之间的通信质量,决定DL数据信号及UL数据信号的MCS(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等。另外,MCS不限定于由无线基站1设定的情况,也可以由用户终端2设定。在由用户终端2设定MCS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从用户终端2接收MCS信息即可(未图示)。
虽在以下详述,但调度器11对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进行调度,以使重发信号空开至少1个码元而被发送。
I/F单元12与核心网络3中包含的上位装置进行通信。上位装置例如是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或者S-GW(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I/F单元12例如将从上位装置接收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数据,输出至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此外,I/F单元12将从解调解码单元20输出的数据发送至上位装置。I/F单元12例如进行与比物理层或者MAC层更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生成包含DL数据信号及DL控制信号的DL信号及其重发信号。在DL信号中包含的DL数据信号中,例如包含I/F单元12所接收到的用户数据。此外,在DL信号中包含的DL控制信号中,包含调度器11所生成的包含DL数据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和UL数据信号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的调度信息。此外,在DL信号中包含的DL控制信号中,包含包括调度器11所生成的MCS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将所生成的DL信号输出至编码调制单元14。
在编码调制单元14中,被输入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所生成的DL信号。此外,在编码调制单元14中,被输入由调度器11所生成的MCS信息。编码调制单元14基于调度器11所生成的MCS信息,对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3输出的DL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编码调制单元14将进行了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的DL信号输出至映射单元15。
在映射单元15中,被输入从编码调制单元14输出的DL信号。此外,在映射单元15中,被输入由调度器11所生成的调度信息。映射单元15基于调度器11所生成的DL的调度信息,将从编码调制单元14输出的DL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DL资源)。
RF发送接收单元16对于从映射单元15输出的DL信号,进行上转换(up convert)及放大等发送处理,从多个天线17发送至用户终端2。此外,RF发送接收单元16对由多个天线17接收到的、用户终端2所发送的UL信号,进行放大及下转换(down convert)等接收处理。RF发送接收单元16将进行了放大及下转换等接收处理的UL信号输出至解映射单元18。
在解映射单元18中,被输入由调度器11所生成的UL信号的调度信息。解映射单元18基于调度器11所生成的调度信息(UL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从由RF发送接收单元16输出的UL信号中分离(解映射)出用户终端2的UL数据信号及UL控制信号。
在信道估计单元19中,被输入由解映射单元18解映射后的UL控制信号。信道估计单元19基于所输入的UL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对UL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
在解调解码单元20中,被输入从解映射单元18输出的UL控制信号及UL数据信号。此外,在解调解码单元20中,被输入从信道估计单元19输出的UL的信道状态。解调解码单元20基于由信道估计单元19估计出的信道状态,进行由解映射单元18解映射后的UL控制信号及UL数据信号的解调及解码。由解调解码单元20解调及解码后的UL数据信号例如由I/F单元12被发送至上位装置。
在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中,被输入由解调解码单元20解调及解码后的UL控制信号。通信质量取得单元21基于所输入的UL控制信号,取得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之间的DL的通信质量。
虽在后面叙述,但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有用于调度器11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的重发信息。
另外,在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波形也可以是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者DFT-S-OFDM(DFT-扩展(Spread)-OFDM))的信号波形。
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用于生成信号波形的结构单元(例如,IFFT处理单元、CP附加单元、CP去除单元、FFT处理单元等)的记载。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用于实施MIMO处理的结构单元(例如,预编码单元等)的记载。
图5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块结构例的图。如图5所示,用户终端2具有天线31、RF发送接收单元32、解映射单元33、信道估计单元34、解调解码单元35、通信质量测量单元36、应用单元37、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8、编码调制单元39、映射单元40。
在RF发送接收单元32中,被输入由多个天线31接收到的、无线基站1所发送的DL信号。RF发送接收单元32对被输入的DL信号进行放大及下转换等接收处理。RF发送接收单元32将接收处理后的DL信号输出至解映射单元33。
解映射单元33从由RF发送接收单元32输出的DL信号中分离(解映射)出DL控制信号。此外,解映射单元33基于从解调解码单元35输出的调度信息(DL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从由RF发送接收单元32输出的DL信号中分离(解映射)出发往本机的DL数据信号。
在信道估计单元34中,被输入由解映射单元33解映射后的DL控制信号。信道估计单元34基于所输入的DL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对DL的信道状态进行估计。信道估计单元34将所估计出的DL的信道状态输出至解调解码单元35。
在解调解码单元35中,被输入由信道估计单元34估计出的DL的信道状态。此外,在解调解码单元35中,被输入由解映射单元33解映射后的DL控制信号及DL数据信号。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由信道估计单元34估计出的信道状态,进行由解映射单元33解映射后的DL控制信号及DL数据信号的解调及解码。此外,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恰当地进行DL控制信号及DL数据信号的解码的情况下,将重发信号合成,进行DL控制信号及DL数据信号的解码。
解调解码单元35将解调及解码后的DL控制信号中包含的DL的调度信息输出至解映射单元33。此外,解调解码单元35将解调及解码后的DL控制信号中包含的UL的调度信息(UL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和MCS信息输出至编码调制单元39和映射单元40。此外,解调解码单元35将DL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输出至通信质量测量单元36。此外,解调解码单元35将解调及解码后的DL数据信号输出至应用单元37。
在通信质量测量单元36中,被输入由解调解码单元35解调及解码后的参考信号。通信质量测量单元36基于所输入的参考信号,对DL的通信质量进行测量。
在应用单元37中,被输入由解调解码单元35解调及解码后的DL数据信号。应用单元37例如进行与比物理层或者MAC层更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此外,应用单元37将要发送至无线基站1的UL数据输出至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8。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8生成包含UL数据信号及UL控制信号的UL信号。在UL信号中包含的UL数据信号中,例如包含从应用单元37输出的用户数据。在UL信号中包含的UL控制信号中,包含通信质量测量单元36所测量出的DL的通信质量。
在编码调制单元39中,被输入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8输出的UL信号。此外,在编码调制单元39中,被输入从解调解码单元35输出的UL的MCS信息。编码调制单元39基于被输入的UL的MCS信息,对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8输出的UL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
在映射单元40中,被输入由编码调制单元39进行了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后的UL信号。此外,在映射单元40中,被输入由解调解码单元35解调及解码后的UL的调度信息。映射单元40将从编码调制单元39输入的UL信号,基于从解调解码单元35输入的UL的调度信息而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UL资源)。
RF发送接收单元32对从映射单元40输出的UL信号,进行上转换及放大等发送处理,从多个天线31发送至无线基站1。
虽在后面叙述,但在存储单元41中,存储有用于解调解码单元35判定重发信号的重发信息。
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用于生成信号波形的结构单元(例如,IFFT处理单元、CP附加单元、CP去除单元、FFT处理单元等)的记载。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用于实施MIMO处理的结构单元(例如,预编码单元等)的记载。
此外,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发送接收的下行信道及上行信道不限定于上述的PDCCH、PDSCH、PUCCH、及PUSCH等。例如,在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发送接收的下行信道及上行信道中,还包含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及RACH(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等其他信道。
图6是表示无线基站1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6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错误率、重发间隔。
错误率表示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错误率例如从上位装置(例如MME)被通知。在图6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大,则所要求的错误率变得越小(严格)。
重发间隔是从无线基站1将信号发送至用户终端2起至发送该信号的重发信号为止的时间。换言之,重发间隔也是在发送了信号后至发送重发信号为止的码元数。在图6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间隔变得越大。即,错误率的要求越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变得越长。
调度器11基于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分组或者TB)所要求的错误率,参照图6的重发信息,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例如,对错误率“yy”的信号,调度器11将其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设为“B”。
如上述那样,错误率的要求越严格的信号,重发信号的重发间SNR隔变得越长。从而,例如,即使错误率严格的信号在SNR低时被发送,在重发信号被发送时,也有SNR被改善的情况。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抑制错误率的降低。
另一方面,就错误率的要求不严格的信号而言,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变短。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实现信号的低延迟化。
调度器11将基于信号的错误率而决定的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从无线基站1被通知重发间隔,能够掌握(判断)重发信号的接收定时,能够进行信号的合成。
调度器11例如使用索引,将所决定的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根据所接收到的索引,取得重发间隔。
图7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7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重发间隔。图7所示的索引及重发间隔具有与图6所示的索引及重发间隔相同的关系。
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索引,参照存储单元41,取得重发间隔。例如,解调解码单元35在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索引“2”的情况下,取得重发间隔“B”。
通过该处理,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对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不能解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并且,解调解码单元35将不能恰当地解码的信号、和根据从索引取得的重发间隔而确定的重发信号合成,对信号进行解码。
另外,图6及图7所示的“无条件”表示在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中没有错误率的要求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2进行基于ACK/NACK重发(ACK/NACK-based retransmission)的重发控制。
图8是表示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例的时序图。图8所示的TX表示无线基站1。RX表示用户终端2。
无线基站1的调度器11根据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错误率,取得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步骤S1)。例如,无线基站1参照图6所示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取得与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错误率对应的重发间隔。
接着,调度器11将与在步骤S1中取得的重发间隔对应的索引通知(发送)至用户终端2(步骤S2)。例如,调度器11将索引包含于DL控制信号或者DL数据信号而发送。
接着,调度器11进行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的调度。此外,调度器11进行重发信号的调度,以使重发信号在步骤S1中取得的重发间隔中被发送至用户终端2。通过该调度,信号及其重发信号被发送至用户终端2(步骤S3)。
如上说明,调度器11进行调度,以使对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空开至少1个码元而发送重发信号。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在重发控制中,实现低延迟化。
此外,调度器11基于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实现信号的低延迟化,此外,能够应对信号的错误率的要求。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无线基站1向用户终端2传送索引,但不限于此。例如,无线基站1也可以将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针对DL的重发控制进行了说明,但还能够应用于UL的重发控制。例如,调度器11将UL的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与DL的情况设为同样来决定。并且,调度器11将所决定的重发间隔例如通过索引而通知给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与所通知的索引对应的重发间隔,将重发信号发送至无线基站1。
此外,在无线基站1不使用索引,将重发信号的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情况下,不需要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由此,能够实现减少用户终端2的成本。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错误率,决定了重发间隔。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错误率,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重发间隔。在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9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错误率、重发次数、重发间隔。
重发次数表示对重发信号进行发送的次数。在图9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即,错误率的要求越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多。图9所示的错误率和重发间隔与在图6中说明的错误率和重发间隔同样,省略其说明。
调度器11基于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分组或者TB)所要求的错误率,参照图9的重发信息,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对于错误率“yy”的信号,调度器11将其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设为“bb”,将重发间隔设为“B”。
如上述那样,错误率的要求越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多,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长。从而,例如,即使错误率严格的信号在SNR低时被发送,在重发信号被发送时,也有SNR被改善的情况。此外,即使错误率严格的信号在SNR低时被发送,由于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多,所以也有时基于重发信号的合成的信号的解码被恰当地进行。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抑制错误率降低。
另一方面,就错误率的要求不严格的信号而言,重发信号的发送次数变少,此外,重发间隔变短。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实现信号的低延迟化。
调度器11将基于信号的错误率而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从无线基站1被通知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能够掌握重发信号的接收定时,能够进行信号的合成。
调度器11例如使用索引,将所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根据所接收到的索引,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
图10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10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重发次数、重发间隔。图10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具有与图9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相同的关系。
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索引,参照存储单元41,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解调解码单元35在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索引“2”的情况下,取得重发次数“bb”和重发间隔“B”。
通过该处理,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对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不能解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并且,解调解码单元35将不能恰当地解码的信号、和根据从索引取得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而确定的重发信号合成,对信号进行解码。
索引例如在进行从无线基站1向用户终端2的信号发送前被通知。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的时序与图8同样,省略其说明。
如上说明,调度器11基于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实现信号的低延迟化,此外,能够应对信号的错误率的要求。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这双方基于错误率而发生变化,但也可以将重发间隔设为恒定,使重发次数基于错误率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图9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但重发间隔也可以以规定的值来设为恒定。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错误率,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在实施方式3中,基于延迟条件,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在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11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延迟条件、重发次数、重发间隔。
延迟条件表示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所要求的延迟时间的最大值(被允许的延迟时间的最大值)。延迟条件例如从上位装置(例如MME)被通知。图11所示的重发次数与在图9中说明的重发次数同样,省略其说明。此外,图11所示的重发间隔与在图6中说明的重发间隔同样,省略其说明。
在图11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小,则所要求的延迟条件(延迟时间的最大值)变得越短(严格)。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重发间隔变得越长。换言之,延迟条件越严格的信号,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少,重发间隔变得越短。
调度器11基于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分组或者TB)所要求的延迟条件,参照图11的重发信息,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对延迟条件“Y”的信号,调度器11将其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设为“bb”,将重发间隔设为“B”。
如上述那样,延迟条件越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少,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短。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应对信号的延迟要求。
另一方面,延迟条件越不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多,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长。从而,例如,即使延迟条件不严格的信号在SNR低时被发送,在重发信号被发送时,也有SNR被改善的情况。此外,即使延迟条件不严格的信号在SNR低时被发送,由于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多,所以也有时基于重发信号的合成的信号的解码被恰当地进行。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抑制错误率的降低。
调度器11将基于信号的延迟条件而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从无线基站1被通知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能够掌握重发信号的接收定时,能够进行信号的合成。
调度器11例如使用索引,将所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根据所接收到的索引,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
图12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12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重发次数、重发间隔。图12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具有与图11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相同的关系。
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索引,参照存储单元41,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解调解码单元35在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索引“2”的情况下,取得重发次数“bb”和重发间隔“B”。
通过该处理,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对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不能解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并且,解调解码单元35将不能恰当地解码的信号、和根据从索引取得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而确定的重发信号合成,对信号进行解码。
索引例如在进行从无线基站1向用户终端2的信号发送前被通知。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的时序与图8同样,省略其说明。
如上说明,调度器11基于信号所要求的延迟条件,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应对信号的延迟要求,能够实现错误率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这双方基于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但也可以将重发间隔设为恒定,使重发次数基于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图11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但重发间隔也可以以规定的值而设为恒定。此外,也可以将重发次数设为恒定,使重发间隔基于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图11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间隔变得越长,但重发次数也可以以规定的值而设为恒定。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基于错误率和延迟条件,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在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13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错误率、延迟条件、重发次数、重发间隔。图13所示的重发信息是在图11所示的重发信息中添加错误率。
在图13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错误率变得越小(严格)。此外,在图13的例子中,索引变得越小,则延迟条件(延迟时间的最大值)变得越短(严格)。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长。
调度器11基于要发送至用户终端2的信号(分组或者TB)所要求的错误率及延迟条件,参照图13的重发信息,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对错误率“yy”及延迟条件“Y”的信号,调度器11将其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设为“bb”,将重发间隔设为“B”。
如上述那样,错误率的要求越严格的信号,则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多,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长。此外,延迟条件越严格的信号,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变得越少,此外,重发间隔变得越短。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被决定以使满足所要求的错误率和延迟条件。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应对错误率的要求和信号的延迟要求。
调度器11将基于信号的错误率和延迟条件而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从无线基站1被通知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能够掌握重发信号的接收定时,能够对信号进行解码。
调度器11例如使用索引,将所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根据所接收到的索引,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
图14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如图14所示,重发信息具有索引、重发次数、重发间隔。图14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具有与图13所示的索引、重发次数、及重发间隔相同的关系。
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索引,参照存储单元41,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解调解码单元35在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索引“2”的情况下,取得重发次数“bb”和重发间隔“B”。
通过该处理,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对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不能解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并且,解调解码单元35将不能恰当地解码的信号、和根据从索引取得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而确定的重发信号合成,对信号进行解码。
索引例如在进行从无线基站1向用户终端2的信号发送前被通知。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的时序与图8同样,省略其说明。
如上说明,调度器11基于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和延迟条件,决定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应对信号的延迟要求和错误率的要求。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这双方基于错误率和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但也可以将重发间隔设为恒定,使重发次数基于错误率和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图13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次数变得越多,但重发间隔也可以以规定的值而设为恒定。此外,也可以将重发次数设为恒定,使重发间隔基于错误率和延迟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图13中,索引变得越大则重发间隔变得越长,但重发次数也可以以规定的值而设为恒定。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调度器在之前发送的信号中接收到NACK信号的情况下,对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施加偏移,发送至用户终端。在以下,针对与实施方式4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的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图15所示的重发信息与图13所示的重发信息同样,省略其说明。
用户终端2在即使使用重发信号也不能对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对无线基站1返回NACK信号。在之前发送的信号中从用户终端2接收NACK信号而进行了重新发送的情况下,对于接着发送的信号(与之前发送的信号不同的信号)的重发信号,调度器11对基于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重发信息而决定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施加偏移。
例如,对错误率“yy”及延迟条件“Y”的信号,调度器11将其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设为“bb”,将重发间隔设为“B”(参照图15的粗框A21)。但是,在之前的信号中从用户终端2接收到NACK信号的情况下,调度器11将接着发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设为“dd”,将重发间隔设为“D”(参照图15的粗框A22)。即,在之前的信号中从用户终端2接收到NACK信号的情况下,在下一次信号发送中,调度器11将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增加,将重发间隔加长,以使错误率改善。
调度器11将考虑了偏移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通过从无线基站1被通知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能够掌握重发信号的接收定时,能够对信号进行解码。
调度器11例如使用索引,将考虑了偏移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发送至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2根据所接收到的索引,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
图16是表示用户终端2的存储单元41中存储的重发信息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图16所示的重发信息与图14所示的重发信息同样,省略其说明。
解调解码单元35基于考虑了偏移的索引,参照存储单元41,取得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例如,解调解码单元35在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考虑了偏移的索引“4”的情况下,取得重发次数“dd”和重发间隔“D”。
通过该处理,解调解码单元35在不能对从无线基站1发送的信号恰当地进行解码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不能解码的信号的重发信号。并且,解调解码单元35将不能恰当地解码的信号、和根据从索引取得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而确定的重发信号合成,对信号进行解码。
索引例如在进行从无线基站1向用户终端2的信号发送前被通知。重发信息的通知操作的时序与图8同样,省略其说明。
如上说明,调度器11基于从用户终端2发送的NACK信号的接收的有无,决定考虑了偏移的、重发信号的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改善返回了NACK信号的信号的错误率。
另外,偏移也可以对重发次数和重发间隔的其中一方来考虑。此外,在上述说明的偏移还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3。
此外,调度器11也可以根据NACK信号的接收次数,改变偏移的量。例如,调度器11也可以与NACK信号的接收次数成比例地使偏移量增加。
以上,针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硬件结构)
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的块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及/或软件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没有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也可以通过物理及/或逻辑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及/或逻辑上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及/或间接地(例如,有线及/或无线)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各装置也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处理的计算机而发挥作用。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各装置也可以作为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而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样的语言能够解读为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及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将图示的各装置包含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例如,处理器1001仅被图示了一个,但也可以有多个处理器。此外,处理也可以由1个处理器来执行,处理也可以是同时、逐次、或者以其他方法由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来执行。另外,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
各装置中的各功能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从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对通信装置1004所进行的通信、或者存储器1002及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及/或写入进行控制从而被实现。
处理器1001例如对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构成。例如,上述的块例也可以由处理器1001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者数据从储存器1003及/或通信装置1004读出至存储器1002,按照这些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构成各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块也可以通过被储存至存储器1002且由处理器1001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针对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说明了上述的各种处理由一个处理器1001执行的意思,但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者逐次执行。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1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被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被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也可以保存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装置而可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CD-ROM(紧凑盘(CompactDisc)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柔性盘、光磁盘(例如,紧凑盘、数字多功能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速存储器(例如,卡、棒、键驱动器)、软盘(Floppy)(注册商标)盘、磁条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储存器1003也可以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存储器1002及/或储存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其他恰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及/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及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及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来连接。总线1007也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由在装置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各装置也可以包含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而构成,也可以通过该硬件,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安装。
(信息的通知、信令)
此外,信息的通知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其他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上位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者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 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连接重设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自适应系统)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恰当的系统的系统及/或基于这些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处理过程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也可以调换顺序。例如,针对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的顺序提示了各种步骤的元素,不限定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基站的操作)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由基站(无线基站)进行的特定操作还有时根据情况而由其上位节点(upper node)来进行。在由具有基站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终端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显然能通过基站及/或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例如,考虑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或者S-GW(服务网管(Serving Gateway))等,但不限于这些)来进行。在上述中例示了除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为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其他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及S-GW)。
(输入输出的方向)
信息及信号等能从高层(上位层)(或者低层(下位层))被输出至低层(或者高层)。也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被输入输出。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的处置)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也可以被保存至特定的地点(例如,存储器),也可以以管理表来管理。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能被覆写、更新、或者追记。被输出的信息等也可以被删除。被输入的信息等也可以被发送至其他装置。
(判定方法)
判定也可以由以1个比特来表示的值(0或1)来进行,也可以由真假值(布尔值(Boolean):真(true)或者假(false))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的值的比较)来进行。
(软件)
软件无论被称为软件(software)、固件(firmware)、中间件(middleware)、微代码(micro code)、硬件描述语言,还是被称为其他名称,都应广泛地解释为意味着命令、命令集、代码(code)、代码段(code segment)、程序代码(program code)、程序(program)、子程序(sub program)、软件模块(software module)、应用(application)、软件应用(softwareapplication)、软件包(software package)、例程(routine)、子例程(subroutine)、对象(object)、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功能等。
此外,软件、命令等也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被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及/或红外线、无线及微波等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发送软件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及/或无线技术被包含于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信息、信号)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也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的其中一个来表示。例如,遍及上述的说明整体而可能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chip)等也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者这些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另外,针对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及/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的术语,也可以置换为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含义的术语。例如,信道及/或码元也可以是信号(signal)。此外,信号也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系统”、“网络”)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及“网络”这样的术语能被互换地使用。
(参数、信道的名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也可以以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对应的其它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以索引来指示。
使用于上述的参数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的。进而,使用这些参数的算式等还有时与在本说明书中显式地公开的算式不同。各种信道(例如,PUCCH、PDCCH等)及信息元素(例如,TPC等)能够通过一切适合的名称来识别,因此分配至这些各种信道及信息元素的各种名称在任何方面都并非限定的。
(基站)
基站(无线基站)能够容纳一个或者多个(例如,三个)(也被称为扇区)小区。在基站容纳多个小区的情况下,能够将基站的覆盖范围区域整体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各个更小的区域还能够通过基站子系统(例如,屋内用的小型基站远程无线头(RRH:RemoteRadio Head))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者“扇区”这样的术语是指在该覆盖范围中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及/或基站子系统的覆盖范围区域的一部分或者整体。进而,“基站”、“eNB”、“小区”、及“扇区”这样的术语能在本说明书中被互换地使用。基站还有时被称为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术语。
(终端)
用户终端还有时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台、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通话器(handset)、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或者一些其他恰当的术语。
(术语的含义、解释)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术语有时包含多种多样的操作。就“判断”、“决定”而言,例如能包含将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up)(例如,表、数据库或者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视为“判断”“决定”的情况等。此外,就“判断”、“决定”而言,能包含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访问(accessing)(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视为“判断”“决定”的情况等。此外,就“判断”、“决定”而言,能包含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视为“判断”“决定”的情况。也就是说,“判断”“决定”能包含将某些操作视为“判断”“决定”。
“连接(connected)”“结合(coupled)”这样的术语,或者这些的一切变形意味着2个或者其以上的元素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一切连接或者结合,能够包含在相互被“连接”或者“结合”的两个元素间存在1个或者其以上的中间元素的情况。元素间的结合或者连接也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逻辑的,或者也可以是这些的组合。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认为两个元素通过使用1个或者其以上的电线、线缆及/或印刷电连接,以及作为一些非限定性且非包含性的例子,通过使用具有无线频域、微波区域及光(可见及不可见这双方)区域的波长的电磁能量等电磁能量,被相互“连接”或者“结合”。
参考信号还能够略称为RS(Reference Signal),也可以根据所应用的标准而被称为导频(Pilot)。此外,校正用RS也可以被称为TRS(跟踪(Tracking)RS)、PC-RS(相位补偿(Phase Compensation)RS)、PTRS(相位跟踪(Phase Tracking)RS)、附加(Additional)RS。此外,解调用RS及校正用RS也可以是分别对应的其它称呼。此外,解调用RS及校正用RS也可以以相同的名称(例如解调RS)来规定。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明确记载,就不意味着“仅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仅基于”和“至少基于”这双方。
也可以将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中的“单元”置换为“部件”、“电路”、“设备”等。
“包含(including)”、“包含有(comprising)”、及它们的变形只要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这些术语与术语“具备”同样地,意味着包含性的。进而,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者(or)”意味着并非异或。
无线帧也可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者多个帧构成。在时域中一个或者多个帧中的各帧也可以被称为子帧、时间单元等。子帧也可以进一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者多个时隙构成。时隙也可以进一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者多个码元(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元、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及码元都表示对信号进行传输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及码元也可以是分别对应的其它称呼。
例如,在LTE系统中,基站进行向各移动台分配无线资源(各移动台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度、发送功率等)的调度。也可以将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称为TTI(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例如,也可以将1个子帧称为TTI,也可以将多个连续的子帧称为TTI,也可以将1个时隙称为TTI。
资源单元是时域及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也可以在频域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连续的副载波(subcarrier)。此外,在资源单元的时域中,也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码元,也可以是1个时隙、1个子帧、或者1个TTI的长度。1个TTI、1个子帧也可以分别由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单元构成。此外,资源单元也可以被称为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B)、PRB对、RB对、调度单元、频率单元、子带域。此外,资源单元也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RE构成。例如,1个RE是比成为资源分配单位的资源单元更小的单位的资源(例如,最小的资源单位)即可,不限定于RE这样的称呼。
上述的无线帧的构造不过是例示,无线帧中包含的子帧的数目、子帧中包含的时隙的数目、时隙中包含的码元及资源块的数目、及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目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在如英语中的a、an、及the那样,通过翻译而追加冠词的情况下,就这些冠词而言,只要没有根据上下文而明确表示并非如此,就设为包含多个。
(方式的变化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通过隐式(例如,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来进行。
以上,针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显然并非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并非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 无线基站
2 用户终端
3 核心网络
11 调度器
12 I/F 单元
13、38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
14、39 编码调制单元
15、40 映射单元
16、32 RF发送接收单元
17、31 天线
18、33 解映射单元
19、34 信道估计单元
20、35 解调解码单元
21 通信质量取得单元
36 通信质量测量单元
37 应用单元
22、41 存储单元

Claims (4)

1.一种通信装置,不使用ACK/NACK地进行重新发送,其中,具备:
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发送信号、和所述发送信号的重发信号;
控制单元,进行所述发送信号及所述重发信号的调度;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发送信号及所述重发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调度以使所述重发信号相对于所述发送信号以至少1个码元的延迟而被发送,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发送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变小、或所述发送信号所要求的延迟时间变长时,增加所述重发信号的发送次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对于以前发送的发送信号的NACK信号的接收的有无或者次数,决定在所述发送信号的发送后至发送所述重发信号为止的码元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对于以前发送的发送信号的NACK信号的接收的有无或者次数,决定所述重发信号的发送次数。
4.一种通信方法,不使用ACK/NACK地进行重新发送,其中,
生成发送信号、和所述发送信号的重发信号,
进行调度以使所述重发信号相对于所述发送信号以至少1个码元的延迟而被发送,
发送所述发送信号及所述重发信号,
在所述发送信号所要求的错误率变小、或所述发送信号所要求的延迟时间变长时,增加所述重发信号的发送次数。
CN201780095541.9A 2017-09-01 2017-09-01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1164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1563 WO2019043904A1 (ja) 2017-09-01 2017-09-01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919A CN111164919A (zh) 2020-05-15
CN111164919B true CN111164919B (zh) 2023-02-17

Family

ID=65525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541.9A Active CN111164919B (zh) 2017-09-01 2017-09-01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78313A4 (zh)
CN (1) CN111164919B (zh)
WO (1) WO2019043904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609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
CN102057718A (zh) * 2008-04-14 2011-05-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550074A (zh) * 2009-10-02 2012-07-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155471A (zh) * 2010-08-16 2013-06-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426636A (zh) * 2013-09-11 2015-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控制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WO2015094069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igh-reliability transmission scheme with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WO2016117199A1 (ja) * 2015-01-20 2016-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182038A1 (ja) * 2015-05-14 2016-11-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07006010A (zh) * 2015-07-28 2017-08-01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接收方法及发送方法
CN107079334A (zh) * 2014-09-25 2017-08-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6059B2 (ja) * 1993-09-01 2002-08-19 株式会社東芝 データ伝送装置
JP2861851B2 (ja) * 1995-02-07 1999-02-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再送方法
JP3880437B2 (ja) * 2001-08-31 2007-02-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送受信装置及び送受信方法
EP2173045A1 (en) * 2007-06-28 2010-04-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tter,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
JP5578273B2 (ja) * 2011-03-18 2014-08-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移動局、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285117B2 (ja) * 2011-05-02 2013-09-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079335A (zh) * 2014-11-06 2017-08-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609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
CN102057718A (zh) * 2008-04-14 2011-05-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550074A (zh) * 2009-10-02 2012-07-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3155471A (zh) * 2010-08-16 2013-06-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426636A (zh) * 2013-09-11 2015-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控制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WO2015094069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igh-reliability transmission scheme with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CN107079334A (zh) * 2014-09-25 2017-08-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6117199A1 (ja) * 2015-01-20 2016-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182038A1 (ja) * 2015-05-14 2016-11-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07006010A (zh) * 2015-07-28 2017-08-01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接收方法及发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TE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盲检过程研究;罗友宝等;《电视技术》;20101217(第12期);全文 *
R1-084695 "36.212 CR0075 (Rel-8, F) PDCCH format 0 for message 3 adaptive retrans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message 3 during 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Panasonic;《3GPP tsg_ran\WG1_RL1》;2008112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78313A4 (en) 2021-03-17
EP3678313A1 (en) 2020-07-08
WO2019043904A1 (ja) 2019-03-07
CN111164919A (zh) 2020-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1898B (zh)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
CN11031315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EP3664537B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EP3780717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JP7005190B2 (ja) 信号処理装置、無線装置、フロントホールマルチプレクサ、ビーム制御方法、および信号合成方法
CN111742570B (zh) 终端、基站、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705927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11492712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20210032402A (ko) 유저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20210152224A1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224876A1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EP3716557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522640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812433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980014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211915A1 (ja) ユーザ端末
EP4099778A1 (en)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WO201916804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941142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00351135A1 (e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reception apparatus
JP2021048639A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235240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20315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EP4114069A1 (en)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N110870344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