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3156B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3156B
CN110313156B CN201780086818.1A CN201780086818A CN110313156B CN 110313156 B CN110313156 B CN 110313156B CN 201780086818 A CN201780086818 A CN 201780086818A CN 110313156 B CN110313156 B CN 110313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ion
user terminal
mapped
demodul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68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3156A (zh
Inventor
齐藤敬佑
武田和晃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1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1Reduction thereof using phase offsets between sub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用户终端(20)中,接收单元(202)和信号分离单元(204)接收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的数据信号和解调用参考信号,解调/解码单元(208)利用解调用参考信号来解调数据信号。根据被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校正用参考信号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接收单元(202)和信号分离单元(204)基于参数来确定校正用参考信号的映射模式,解调/解码单元(208)利用校正用参考信号来解调数据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使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此外,以相对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域化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了LTE的后续系统(例如,也称为LTE-A(高级长期演进技术(LTE-Advanced)),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G plus)、New-RAT(新无线接入技术(RadioAccess Technology))等)。
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为了达到超高速、大容量化、超低延迟等要求,正在研究使用宽带域的频谱。因此,正在研究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比现有的LTE系统中使用的频带更高的频带(例如,30~70GHz频带),以及使用利用大量的天线元件的大规模(Massive)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此外,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子帧内的信道估计和信号解调所需的处理时间的缩短,正在研究将解调用参考信号(例如,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以下,也称为“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v13.4.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Release 13),”June 2016
非专利文献2:R1-165575,Qualcomm,Ericsson,Panasonic,NTT Docomo,ZTE,Convida,Nokia,ASB,Sony,Intel,“Way Forward On Frame Structure,”May 2016.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在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中,若仅利用基于解调用RS的信道估计值进行解调,则无法追随信道的时间变动,由于相位的时间性变动(相位变动)的影响,引起信道估计精度变差。因此,考虑在子帧内映射用于校正相位变动的校正用参考信号(以下,有时也称为“校正用RS”)。然而,对校正用RS的映射方法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映射校正用RS的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具备:接收单元,接收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的数据信号和解调用参考信号;以及解调单元,利用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解调所述数据信号,根据被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的与所述用户终端相关的参数,校正用参考信号被映射到所述下行链路资源,所述接收单元基于所述参数确定所述校正用参考信号的映射模式,所述解调单元利用所述校正用参考信号解调所述数据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高效地映射校正用RS。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在发送校正用RS的情况下的映射例的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在不发送校正用RS的情况下的映射例的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在发送校正用RS的情况下的映射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在不发送校正用RS的情况下的映射例的图。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校正用RS的映射例的图。
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校正用RS的映射例的图。
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校正用RS的映射例的图。
图6是表示解调用RS的第一映射例的图。
图7是表示解调用RS的第二映射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如上所述,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可考虑映射用于校正相位变动的校正用RS。用户终端通过一边利用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一边进行信道估计的方法,来抑制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
然而,相位噪声的影响根据对用户终端设定的各种参数(例如,载波频率、调制方式等)而不同。例如,在载波频率、调制方式(调制阶数或MCS(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索引)低的情况下,相位噪声的影响变得较小,而在载波频率、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下,相位噪声的影响变得较大。
因而,在相位噪声的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不利用校正用RS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解调处理的可能性高。即,在相位噪声的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无需针对用户终端的校正用RS。
因此,产生如下的问题,即,例如,假设在各子帧中映射(插入)校正用RS的设定中,对于无需如上所述的校正用RS的用户终端,由于校正用RS的开销的增大,导致吞吐量降低。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的参数,决定是否映射校正用RS(即,映射的on/off)。
<无线通信系统>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至少具备图1所示的无线基站10和图2所示的用户终端20。用户终端20连接(接入)无线基站10。无线基站10利用下行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对用户终端20发送DL控制信号,利用下行数据信道(例如,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DL数据信号、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
<无线基站>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图1所示的无线基站10采用包括控制单元1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编码/调制单元103、映射单元104、IFFT(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105、发送单元106和天线107的结构。
控制单元101(调度器)进行DL数据信号、DL控制信号、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等的调度(例如,资源分配)。控制单元101进行调度,以使解调用RS被映射到各子帧的开头的码元,且校正用RS被映射到各子帧的规定的子载波的开头以外的规定的码元。此外,控制单元101基于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信息(参数),设定有无校正用RS对于该用户终端20的映射(映射模式)。另外,关于校正用RS的映射(配置)设定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控制单元101将用于表示调度结果的调度信息输出至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和映射单元104。
此外,控制单元101基于例如无线基站10与终端20之间的信道质量,设定DL数据信号的MCS(编码率、调制方式等),将MCS信息向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和编码/调制单元103输出。另外,针对DL数据信号的MCS不限于由无线基站10设定的情况,也可以如后述那样由用户终端20设定。在用户终端20设定MCS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0从用户终端20接收MCS信息即可(未图示)。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生成发送信号(包括DL数据信号、DL控制信号)。例如,DL控制信号包含从控制单元101输出的调度信息(例如,DL数据信号的资源分配信息)或包括MCS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将生成的发送信号输出至编码/调制单元103。
编码/调制单元103基于例如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MCS信息,对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编码/调制单元103将调制后的发送信号输出至映射单元104。
映射单元104基于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从编码/调制单元103输入的发送信号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下行链路资源)。此外,映射单元104基于调度信息,将参考信号(解调用RS或校正用RS)映射到规定的无线资源(下行链路资源)。另外,校正用RS可以是例如针对每个用户终端20的专用的参考信号(UE specific RS),也可以是用户终端20间公共的参考信号(common RS)。映射单元104将映射到无线资源的DL信号输出至IFFT单元105。
IFFT单元105对从映射单元104输入的作为频域信号的DL信号进行IFFT处理,并将作为时域信号的DL信号(即,由OFDM码元构成的信号)输出至发送单元106。另外,在图1和图2中,作为DL信号的信号波形的一例,采用基于OFDM调制的信号波形。然而,DL信号的信号波形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基于其他方式(例如,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DFT-S-OFDM(DFT扩展OFDM(DFT-Spread-OFDM)))的信号波形。
发送单元106对从IFFT单元105输入的基带的DL信号进行升频转换、放大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107发送无线频率信号(DL信号)。
<用户终端>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所示的用户终端20采用包括天线201、接收单元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203、信号分离单元204、控制单元205、信道估计单元206、信道校正单元207和解调/解码单元208的结构。
接收单元202对在天线201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DL信号)进行放大、降频转换等接收处理,并将基带的DL信号输出至FFT单元203。
FFT单元203对从接收单元202输入的作为时域信号的DL信号进行FFT处理,并将作为频域信号的DL信号输出至信号分离单元204。
信号分离单元204从FFT单元203输入的DL信号中分离(解映射)出DL控制信号、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将解调用RS输出至信道估计单元206,将校正用RS输出至信道校正单元207,并将DL控制信号输出至解调/解码单元208。另外,信号分离单元204基于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参数,确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映射模式)。关于校正用RS的映射(配置)方法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此外,校正用RS可以与解调用RS一起被输出至信道估计单元206。
此外,信号分离单元204基于从解调/解码单元208输入的调度信息(例如,资源分配信息),从DL信号分离(解映射)出DL数据信号,并将DL数据信号输出至解调/解码单元208。
控制单元205基于例如无线基站10与终端20之间的信道质量,设定DL数据信号的编码和调制所使用的MCS(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并将MCS信息输出至信号分离单元204和解调/解码单元208。另外,如上所述,针对DL数据信号的MCS可以被设定于无线基站10中并通过DL控制信号向用户终端20通知,也可以由用户终端20(控制单元205)设定。
信道估计单元206利用从信号分离单元204输入的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进行信道估计,并将作为推定结果的信道估计值输出至解调/解码单元208。
信道校正单元207利用从信号分离单元204输入的校正用RS进行信道估计,并计算各码元的信道估计值的差分的方法,计算出相位变动量(时间变动量)并输出至解调/解码单元208。
解调/解码单元208解调从信号分离单元204输入的DL控制信号。另外,出于缩短延迟时间的目的,解调/解码单元208可以不利用相位变动量而仅利用信道估计值来进行DL控制信号的解调。此外,解调/解码单元208对解调后的DL控制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例如,盲检测处理)。解调/解码单元208将通过解码DL控制信号而获得的发往本机的调度信息等控制信息输出至信号分离单元204。
此外,解调/解码单元208基于从信道估计单元206输入的信道估计值和从信道校正单元207输入的相位变动量、以及从控制单元205输入的MCS,解调从信号分离单元204输入的DL数据信号。具体而言,解调/解码单元208根据相位变动量,对映射有解调对象的DL数据信号的资源(例如,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进行校正,并利用将解调对象的信号校正后的信道估计值进行信道补偿(均衡处理),对信道补偿后的DL数据信号进行解调。此外,解调/解码单元208基于例如从控制单元205输入的MCS,对解调后的DL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将获得的接收数据转发至应用单元(未图示)。另外,应用单元进行与比物理层、MAC层更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
<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操作>
接下来,对上述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A和图3B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的映射例。
图3A和图3B所示的各块表示作为通过1个码元和1个子载波定义的无线资源区域的1个RE。此外,在图3A和图3B中,1个子帧由14个码元构成。在图3A和图3B中,成为资源的分配单位的资源单元(RU:Resource Unit。也被称为资源块、资源块对等)通过由14个码元和12个子载波构成的168个RE(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来定义。
此外,在图3A和图3B中,仅表示了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省略了被映射到子帧内的DL数据信号。图3A表示校正用RS被映射的示例(映射模式),图3B表示校正用RS未被映射的示例。
如图3A和图3B所示,解调用RS被映射到子帧的第1个码元(开头的码元)的频率方向上。此外,如图3A所示,在对用户终端20发送校正用RS的情况下,校正用RS被映射到子帧的第2个以后的码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向用户终端20信令通知的关于该用户终端20的参数(细节将在后面描述),决定是否对该用户终端20映射校正用RS。
即,无线基站10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决定是否映射校正用RS(校正用RS的on/off设定)。
此外,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本机的参数(细节将在后面描述),判断校正用RS是否被映射。例如,在判断为校正用RS如图3A所示被映射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从DL信号提取校正用RS,利用校正用RS进行信道估计值的校正,利用校正后的信道估计值对DL数据信号进行解调。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图3A所示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校正用RS如图3B所示未被映射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不进行信道估计值的校正,而利用根据解调用RS计算出的信道估计值来对DL数据信号进行解调。这里,在图3B中,例如也可以映射DL数据信号,而非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即,在图3B中,由于对用户终端20映射DL数据信号来代替校正用RS,从而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
这样,在子帧中校正用RS被映射得越多,则由于相位变动的校正而信道估计精度提高,另一方面,子帧内的校正用RS所占比例也越高,开销增大。换言之,在子帧中校正用RS越少,则帧内的校正用RS所占比例越低,开销降低,另一方面,因相位变动的校正而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的提高程度也越小。即,根据在RU中校正用RS所映射的比例,信道估计精度与开销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例如,若着眼于信道估计精度,则在通过解调用RS由用户终端20可以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的情况下,无需映射校正用RS。即,优选地,在通过解调用RS在用户终端20中无法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的情况下,对该用户终端20映射校正用RS,从而通过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的提高,实现吞吐量提高。
此外,若着眼于开销,则在映射规定数的校正用RS的情况下,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量越小,校正用RS相对于分配资源的比例就越高,因而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相比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的提高,更优先考虑因校正用RS的开销的削减而引起的吞吐量提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以优先考虑信道估计精度的提高和开销削减中的哪一个为基准,基于设定于各用户终端20的参数来设定校正用RS的映射方法(映射的有无)。例如,可以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设定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以使既确保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又抑制开销。
在用于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中,例举以下的参数作为一例。
(1)调制方式或MCS索引
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例如,调制阶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例如,调制阶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阈值例如可以是16QAM,也可以是其他值。此外,如上所述,调制方式或MCS索引可以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通知,也可以由用户终端20设定。
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例如,BPSK、QPSK等)下,与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例如,16QAM、64QAM、256QAM等)相比,配置有信号点的星座图(constellation)中的相位变动的影响小。即,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通过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用户终端20以与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如图3A所示利用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在对用户终端20进行多层发送的情况下,就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而言,可以对多个层共同设定,也可以对各层分别设定。
例如,可以对多个层共同设定基于多个层中最低的调制方式(或MCS索引)的校正用RS的映射。通过该处理,能够在多个层的整体上削减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或者,可以对多个层共同设定基于多个层中最高的调制方式(或MCS索引)的校正用RS的映射。通过该处理,在所有的层中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用户终端20能够正常地解调DL数据信号。
或者,也可以根据被设定于多个层中的各层的调制方式,设定多个层中每层的校正用RS的映射。通过该处理,能够既确保多个层中每层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
(2)复用层数
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例如,复用层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复用层数少的情况(例如,复用层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由于复用层数越多,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越高,因而用户终端20能够如图3A所示通过使用被映射到解调用RS之后的码元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另一方面,由于复用层数越少,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越低,通过解调用RS可以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因而用户终端20以与如图3B所示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既确保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又提高吞吐量。
或者,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复用层数少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例如,在针对每一层定义校正用RS的情况下,复用层数越多,校正用RS的开销越增大。因此,在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下,通过不映射校正用RS,能够削减开销,并能够抑制吞吐量的降低。
(3)分配资源数
也可以在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数(例如,RU数或RB数)多的情况(例如,分配资源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分配的资源数少的情况(例如,分配资源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分配资源数越少,校正用RS相对于分配资源整体所占比例越大。因此,在分配资源数少的情况下,通过优先考虑因不映射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的削减的方法,能够防止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的降低。
(4)载波频率
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高的情况(例如,载波频率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例如,载波频率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与载波频率高的情况相比,相位变动的影响小。即,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通过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此外,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以与如图3B那样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高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如图3A所示能够通过利用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5)用户终端20的类别
各用户终端20被划分为与各用户终端20的性能(通信速度、所支持的通信带宽等)对应的类别(UE类别)。
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为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是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例如,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预先保持用户终端20的类别与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的关联,并基于该关联,进行各用户终端20的映射设定即可。
设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具备高性能的接收机。因此,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通过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以与如图3B那样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既能够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设想用户终端20的接收机的性能低。因此,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如图3A所示能够通过利用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来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或者,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是设想在窄带域上进行通信的类别(例如,类别M1或类别0或NB1)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是除了设想在窄带域上进行通信的类别以外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
在是如类别M1、0、NB1这样的设想窄带域通信的类别的情况下,校正用RS相对于用户终端20可使用的窄带域的资源整体所占比例变大。因此,在是如类别M1、0、NB1这样的设想窄带域通信的类别的情况下,通过优先考虑因不映射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的削减的方法,能够防止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的降低。
(6)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
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快的情况(例如,移动速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慢的情况(例如,移动速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在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中,相位变动小,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由解调用RS也能够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以与如图3B那样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设想在高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中,相位变动变得剧烈。因此,高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如图3A所示能够通过利用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例如可以根据用于表示用户终端20的移动状态(高速移动或低速移动)的索引(例如,高速旗标(high speed flag))来确定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也可以在初始接入等数据信号发送的前一阶段的通信中显式性地或隐式地获得与移动速度类似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该信息确定移动速度。
(7)无线基站10的能力
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连接的无线基站10为小型小区的情况下,如图3A那样映射校正用RS,在用户终端20连接的无线基站10为宏小区的情况下,如图3B那样不映射校正用RS。
设想,作为宏小区的无线基站10比小型小区的处理能力(例如,RF电路的性能)高。因此,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利用例如从宏小区发送的高精度的信号的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以与如图3B那样未映射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设想小型小区与宏小区相比,结构简化,无线基站10的处理能力(例如,RF电路的性能)低。因此,与小型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即使利用从小型小区发送的解调用RS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因此,与小型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如图3A所示能够通过利用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以上,说明了用于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的一例。
另外,成为用于决定是否映射校正用RS的判断基准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不限于上述参数(1)~(7),也可以是其他的参数(例如,影响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信道估计精度或开销)的参数)。
此外,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并不限于根据上述参数(1)~(7)中的任一个参数而决定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多个参数的组合而决定。具体而言,将能够取得上述参数(1)~(7)(或其他的参数)中的多个参数的组合的模式与索引进行关联,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根据与对该用户终端20所设定的多个参数的实际的值的组合对应的索引,来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
例如,可以将调制方式(MCS索引)和载波频率的组合、与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on/off)进行关联。即,将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分别与能够作为调制方式而设定的多个候选、和能够作为载波频率而设定的多个候选的组合进行关联。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终端20根据与设定于本机的调制方式和载波频率的组合关联的索引,来判断校正用RS是否被映射即可。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不限定于根据调制方式和载波频率的组合而决定,也可以根据其他的参数的组合而决定,还可以根据3个以上的参数的组合而决定。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基站10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判断是否对该用户终端20发送校正用RS。此外,在用户终端20中,接收单元202、信号分离单元204接收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的DL数据信号和解调用RS,解调/解码单元208利用解调用RS来解调DL数据信号。此外,校正用RS根据被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20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而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接收单元202、信号分离单元204基于参数确定校正用RS的映射模式(映射的有无),解调/解码单元208利用校正用RS解调DL数据信号。
通过这样做,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以使能够既根据用户终端20来抑制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的增大,又抑制因相位变动而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通过该处理,在用户终端20中,能够既抑制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又抑制因校正用RS的开销而引起的吞吐量的降低。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用户终端20的状态而高效地映射校正用RS。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本机的参数,来判断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即,通过其他的参数的信令对用户终端20隐式地(implicit地)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通过该处理,不再需要用于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追加信令。
(实施方式2)
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用户终端的高速移动时的信道估计精度,考虑在被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解调用RS以外,追加解调用RS(追加DMRS(Additional DMRS)。以下,称为“追加解调用RS”)。
即,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有可能被映射。
然而,若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的双方被映射,则参考信号相对于无线资源整体所占的比例变高,产生如下的问题,即,用于映射DL数据信号的资源减少,导致吞吐量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想到根据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来控制校正用RS的映射(配置),完成了本发明。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基本结构是共通的,因而采用图1和图2进行说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基站10根据对于用户终端20的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决定是否映射校正用RS(校正用RS的on/off设定)。此外,用户终端20根据对于本机的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判断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
具体而言,校正用RS不被映射到映射有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而被映射到未映射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
图4A和图4B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解调用RS、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Additional DMRS)的映射例。图4A表示校正用RS被映射的示例,图4B表示追加解调用RS被映射的示例。另外,追加解调用RS可以是例如针对每个用户终端20的专用的参考信号(UE特定参考信号(UE specific RS))。
另外,在图4A和图4B中,与图3A和图3B同样,资源单元(RU)通过由14个码元和12个子载波构成的168个RE来定义。此外,在图4A和图4B中,1个子帧由14个码元构成。此外,在图4A和图4B中,仅示出解调用RS、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而省略了映射到子帧内的DL数据信号。此外,如图4A和图4B所示,解调用RS被映射到子帧的第1个码元(开头的码元)的频率方向上。
如图4A所示,校正用RS被映射到未对用户终端20映射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中。另外,在图4A中,作为一例,校正用RS被映射到子帧的第2个以后的码元。用户终端20通过利用图4A所示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从而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此外,如图4B所示,校正用RS不被映射到对用户终端20映射有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中。在图4B中,用户终端20利用解调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来计算信道估计值。通过该处理,能够追随高速移动时的信道变动,并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即,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各子帧中,不同时映射用于校正相位变动的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而是映射校正用RS或追加解调用RS中的任一者。通过该处理,能够抑制参考信号(解调用RS、校正用RS或追加解调用RS)相对于资源整体所占比例变高,即,抑制开销增大,防止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20根据对于本机的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判断校正用RS是否被映射。即,通过其他的参数(追加解调用RS)的信令,对用户终端20隐式地(implicit地)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通过该处理,不再需要用于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追加信令。
另外,从无线基站10对用户终端20通过信令来通知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即,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可以说是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之一(例如,可以作为参数(8)处理)。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例如,(1)~(7))中的至少1个进行组合,根据组合来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
例如,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也可以判断为在设定有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中,如上所述未映射校正用RS,在未设定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中,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根据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来判断是否映射校正用RS。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各子帧中设定有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中的任一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设定有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中的任一者的情况,根据用户终端20的通信环境也可以存在映射有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的双方的子帧。例如,在用户终端20正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校正用RS和追加解调用RS的双方,既校正相位变动,又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此外,在对用户终端20已设定追加解调用RS的情况下,不限于始终不映射校正用RS的情况,也可以根据追加解调用RS的模式来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的有无。例如,在映射有追加解调用RS的RE的个数(密度)较少的子帧和/或追加解调用RS在时间方向上插入个数较少的子帧中,也可以映射校正用RS。换言之,在因追加解调用RS的映射而引起的参考信号占资源整体的比例的增加程度小的情况、和/或、设想为相位变动的校正效果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映射校正用RS。通过该处理,能够既防止开销的增大,又校正相位变动来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校正用RS为用户终端专用的UE specific RS。此时,若假设在频率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映射校正用RS,则根据对于用户终端的资源分配的不同,也存在资源大小小于校正用RS的映射间隔,校正用RS未被映射到分配资源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用户终端无法进行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相位变动的校正,信道估计精度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想到根据用户终端的分配资源,控制校正用RS的映射(配置),完成了本发明。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基本结构是共通的,因而利用图1和图2进行说明。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基站10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资源等),决定用于映射校正用RS的频率方向的位置、或频率方向上的校正用RS的密度。此外,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本机的参数(资源等),确定校正用RS被映射的频率方向的位置、或频率方向上的校正用RS的密度。即,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设定针对该用户终端20的校正用RS的映射模式(映射位置、密度等)。
图5A、图5B、图5C表示频率方向的资源单元(RU#1~RU#12)的一例。例如,在图5A、图5B、图5C中,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与图3A所示的映射设定对应,除了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以外的RU与图3B所示的映射设定对应。
在图5A、图5B、图5C中,对用户#1分配了RU#4~RU#12的8个RU,对用户#2分配了RU#1~RU#3的3个RU。
如图5A、图5B、图5C所示,至少1个校正用RS被映射到分配给各用户终端20(用户#1、#2)的资源内。
具体而言,在图5A中,对于用户#1和用户#2,校正用RS被映射到1个RU。在图5A中,校正用RS分别被映射到用户#1的分配资源(RU#4~RU#12)的中心即RU#8、和用户#2的分配资源(RU#1~RU#3)的中心即RU#2。
例如,在相当于系统带域的边缘的资源中,容易产生信号的失真。因此,通过将分配给各用户终端20的资源内的校正用RS的映射位置设为资源的中心,从而避免向系统带域的边缘的映射,能够避免校正用RS失真。此外,在子载波相距越远,信道的时间变动的相关性越小的情况下,通过将校正用RS设为资源的中心,从而能够减轻校正时的误差。
此外,在图5B中,对于用户#1和用户#2,校正用RS被映射到2个RU。在图5B中,校正用RS被分别映射到用户#1的分配资源(RU#4~RU#12)中的RU#6、RU#10、和用户#2的分配资源(RU#1~RU#3)中的RU#1、#3。通过该处理,各用户终端20通过利用了所接收的多个校正用RS的插值处理,针对未映射校正用RS的资源也校正信道估计值,相比图5A的情况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此外,在图5C中,对于用户#1,校正用RS被映射到5个RU,对于用户#2,校正用RS被映射到1个RU。在图5C中,校正用RS分别被映射到用户#1的分配资源(RU#4~RU#12)中的RU#4、RU#6、RU#8、RU#10、RU#12、和用户#2的分配资源(RU#1~RU#3)中的RU#2。这样,通过根据例如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的大小来调整被映射的校正用RS的个数,能够既防止校正用RS的开销的增大,又实现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分配给各用户终端20的资源内的校正用RS的个数不限于1、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此外,分配给各用户终端20的资源内的校正用RS的映射位置不限于图5A~图5C所示的示例,可以在资源内等间隔地配置,也可以分散地配置,还可以集中地配置。例如,校正用RS可以被映射到资源内的系统带域的中心频率侧的RU。通过该处理,与图5A同样,避免了向系统带域的边缘的映射,能够避免校正用RS失真。或者,校正用RS也可以被映射到资源内的两端(或两端附近)的RU。通过该处理,用户终端20能够针对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之间的RU,通过利用了校正用RS的内插值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参数(1)~(7)),设定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中的、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的密度。在指定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的个数的情况下,无论分配资源大小如何,每一用户的校正用RS的个数成为恒定,能够实现所需要的校正用RS的信道估计精度。与此相对,在指定映射有校正用RS的RU的密度的情况下,无论分配资源大小如何,能够使校正用RS的开销大小恒定。
可例举以下的参数作为用于设定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的一例。
(1)调制方式或MCS索引
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例如,调制阶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增加个数),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例如,调制阶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减少个数)。此外,调制方式或MCS索引可以如上所述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通知,也可以由用户终端20设定。
另外,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的候选可以有多个。例如,可以将调制方式的调制阶数按照升序或降序分成多个组,调制方式越高,将校正用RS的密度设得越高。例如,着眼于图5A、图5B、图5C的用户#1,在将调制方式分为3个组的情况下,在调制方式最低的组中,设定如图5A所示的映射模式(映射到1个RU),在调制方式第二低的组中,设定如图5B所示的映射模式(映射到2个RU),在调制方式最高的组中,设定如图5C所示的映射模式(映射到5个RU)。
即,根据设定于各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分别设定各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例如,BPSK、QPSK等)下,与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例如,16QAM、64QAM、256QAM等)相比,配置有信号点的星座图中的相位变动的影响小。即,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通过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以与校正用RS的密度被设定得低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削减校正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在调制方式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调制方式高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高密度地被映射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来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在对用户终端20进行多层发送的情况下,就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密度设定)而言,可以对多个层共同设定,也可以对各层个别设定。
例如,可以将基于多个层中的最低的调制方式(或MCS索引)的校正用RS的密度共同设定于多个层。通过该处理,能够在多个层的整体上削减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或者,可以将基于多个层中的最高的调制方式(或MCS索引)的校正用RS的密度共同设定于多个层。通过该处理,在所有的层中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用户终端20能够正常地解调DL数据信号。
或者,可以根据设定于多个层中的各层的调制方式,设定多个层中每层的校正用RS的密度。通过该处理,能够既确保多个层中每层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
(2)复用层数
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例如,复用层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复用层数少的情况(例如,复用层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由于复用层数越多,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越高,因而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高密度地被映射的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另一方面,由于复用层数越少,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越低,通过解调用RS能够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因而用户终端20以与校正用RS的密度被设定得低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既确保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精度,又提高吞吐量。
或者,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复用层数少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例如,在针对每一层定义校正用RS的情况下,复用层数越多,校正用RS的开销越增大。因此,在复用层数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校正用RS的密度,能够削减开销,并能够抑制吞吐量的降低。
(3)分配资源数
也可以在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数(资源大小。例如,RU数或RB数)多的情况(例如,分配资源数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数少的情况(例如,分配资源数小于阈值的情况)下,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分配资源数越少,校正用RS相对于分配资源整体所占比例越大。因此,在分配资源数少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校正用RS的密度的方法,优先考虑开销的削减,能够防止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的降低。
(4)载波频率
也可以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高的情况(例如,载波频率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例如,载波频率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与载波频率高的情况相比,相位变动的影响小。即,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值。因此,在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以与校正用RS的密度被设定得低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从而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低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在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载波频率高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由被高密度地映射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5)用户终端20的类别
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为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设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具备高性能的接收机。因此,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也能够通过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以与低密度地设定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表示高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设想在是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情况下,用户终端20的接收机的性能低。因此,表示低性能的类别的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被高密度地映射的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或者,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是设想在窄带域上进行通信的类别(例如,类别M1或类别0或类别NB1)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用户终端20的类别是除了设想在窄带域进行通信的类别以外的类别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在是如类别M1、0、NB1这样的设想了窄带域通信的类别的情况下,校正用RS相对于用户终端20可使用的窄带域的资源整体所占比例变大。因此,在是如类别M1、0、NB1这样的设想了窄带域通信的类别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校正用RS的密度的方法,优先考虑开销的削减,能够防止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的降低。
(6)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
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快的情况(例如,移动速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慢的情况(例如,移动速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在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中,相位变动小,即使不通过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也会因解调用RS而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以与低密度地设定校正用RS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低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设想在高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中,相位变动变得剧烈。因此,高速移动时的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被高密度地映射的校正用RS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根据例如表示用户终端20的移动状态(高速移动或恒速移动)的索引(例如,高速旗标(high speed flag))来确定用户终端20的移动速度,也可以在初始接入等数据信号发送的前一阶段的通信中显式地或隐式地获得与移动速度类似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该信息确定移动速度。
(7)无线基站10的能力
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终端20连接的无线基站10为小型小区的情况下,如图5B那样提高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在用户终端20连接的无线基站10为宏小区的情况下,如图5A那样降低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
设想,作为宏小区的无线基站10比小型小区的处理能力(例如,RF电路的性能)高。因此,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利用例如从宏小区发送的高精度的解调用RS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即,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以与校正用RS被低密度地设定相应的程度来更多地接收DL数据信号,能够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并提高吞吐量。即,与宏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能够既确保信道估计精度,又削减校正用RS的开销,提高吞吐量。
另一方面,设想,小型小区与宏小区相比,结构简化,无线基站10的处理能力(例如,RF电路的性能)低。因此,与小型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即使利用从小型小区发送的解调用RS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信道估计精度。因此,与小型小区连接的用户终端20能够通过利用被高密度地映射的校正用RS来校正相位变动的处理,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以上,说明了用于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密度设定)的、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的一例。
另外,成为用于决定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的判断基准的、与用户终端20相关的参数不限于上述参数(1)~(7),也可以是其他的参数(例如,影响用户终端20的吞吐量(信道估计精度或开销)的参数)。例如,可以在设定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追加解调用RS(Additional DMRS)的子帧中,降低校正用RS的密度,在未设定追加解调用RS的子帧中,提高校正用RS的密度。
此外,用户终端20的分配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密度不限于根据上述参数(1)~(7)、或追加解调用RS的设定(例如,设为参数(8))中的任一个而决定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多个参数的组合而决定。具体而言,将索引与能够取得上述参数(1)~(8)(或其他的参数)中的多个参数的组合的模式进行关联,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根据与对该用户终端20所设定的多个参数的实际的值的组合对应的索引,来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基站10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判断分配给该用户终端20的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映射位置或密度)。此外,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本机的参数来确定分配给本机的资源中的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此时,至少一个校正用RS被映射到分配给各用户终端20的资源内。此外,被映射到分配给用户终端20的资源内的校正用RS的密度是根据被信令通知给该用户终端20的参数而被设定的。
通过这样做,针对每个用户终端20决定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以使能够既抑制因校正用RS而引起的开销的增大,又抑制因相位变动而引起的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通过该处理,在用户终端20中,能够既抑制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又抑制因校正用RS的开销而引起的吞吐量的降低。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解调用RS映射到子帧的前方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将校正用RS映射到每个用户终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20根据设定于本机的参数来判断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映射位置或密度)。即,通过其他的参数的信令对用户终端20隐式地(implicit地)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通过该处理,不再需要用于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追加信令。
以上,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应用MU-MIMO(多用户MIMO,Multi User MIMO)复用的情况下,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映射的有无、映射位置、密度等)可以是针对所复用的每个用户终端20而不同的设定,也可以设为对所复用的用户终端20公共的设定。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1个RU通过由14个码元和12个子载波构成的168个RE来定义。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RU的定义(码元数和子载波数)并无特别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校正用RS的序列生成过程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生成作为PCID(物理小区标识符,Physical Cell Identities)、VCID(虚拟小区标识符,Virtual Cell Identities)、UE-ID(用户设备小区标识符,User Equipment CellIdentities)中的任一个或它们中的多个组合序列种子的PN(伪噪声,Pseudo Noise)序列,并利用该PN序列生成校正用RS。或者,也可以利用Zadoff-Chu序列等其他的序列代替PN序列,生成校正用RS。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示出解调用RS被映射到RU的各子载波的开头的码元的情况作为一例。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于此,解调用RS被映射到RU的前方的码元(从开头到第k个(k为2以上的整数,例如k=3)码元)中的任一个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校正用RS可以被映射到比映射有解调用RS的码元更后方的码元,也可以在全部码元的范围内被映射。例如,如图6所示,无线基站10可以将DL控制信号映射到各子载波的开头码元,并将解调用RS映射到各子载波的第2个码元。此外,如图7所示,无线基站10可以将解调用RS映射到部分子载波(在图7中为1个子载波间隔)的开头码元。进一步地,也可以被映射到多个码元(例如第2和第3个码元)。
此外,校正用RS的映射模式不限于图3A、图4A、图5A、图5B、图5C所示的模式。例如,在1个RU内(图3A、图4A、图5A等),校正用RS可以被映射到任一个子载波,也可以被映射到2个以上的子载波。此外,校正用RS不限于如图3A、图4A、图5A所示连续地被映射到第2个码元以后的情况,也可以被映射到部分码元(例如,最末尾的码元),还可以按照一定间隔被映射。
此外,追加解调用RS的映射模式不限于图4B所示的模式。例如,在1个RU内,追加解调用RS可以被映射到任一个码元,也可以被映射到2个以上的码元,可以被映射到时间方向,也可以被分散地映射到多个码元和多个子载波。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通过设定于用户终端20的参数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隐式地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信令而被显式地(explicit)通知。通知的方法可以是例如通过高层(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信令、或物理层(PHY)信令而对用户终端20进行通知的方法。此外,通过信令所通知的值可以是例如映射设定的值本身,也可以是赋予映射设定的多个模式的索引的值。例如,模式1(索引#1)可以与成为校正用RS的基准的密度的模式关联,模式2(索引#2)可以与相对于成为校正用RS的基准的密度为低密度(密度稀疏)的模式关联,模式3(索引#3)可以与相对于成为校正用RS的基准的密度为高密度(密度稠密)的模式关联。
此外,作为映射设定被通知的参数可以是例如用于表示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的映射位置的映射模式,也可以是各信号的发送周期、信号的个数、所使用的序列、和所使用的天线端口数等。此外,被通知的值可以是设定值本身,也可以是分别赋予多个设定值的候选的索引值、或汇总赋予多个设定值的候选的索引值。通过利用索引值,相比通知设定值本身的情况,能够降低映射设定的通知所需的信令大小。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从无线基站10到用户终端20的下行链路的通信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实施方式对从用户终端20到无线基站10的上行链路的通信也能够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图1所示的无线基站10(数据(校正用RS)的发送端的结构)的结构置换为上行链路中的用户终端的结构,并将图2所示的用户终端20(数据(校正用RS)的接收端的结构)的结构置换为上行链路中的无线基站的结构。
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具体而言,无线基站利用例如PDCCH等将包含上行链路的MCS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等的控制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另外,上行链路的MCS也可以由用户终端设定。接下来,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控制信息(例如,上述参数(1)~(8)等),决定校正用RS的设定(映射的有无、或映射位置、密度等)。之后,用户终端将解调用RS和UL数据信号映射到上行链路资源,并发送。此外,用户终端根据所决定的设定将校正用RS映射到上行链路资源,并发送。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基于通知给用户终端的控制信息,确定校正用RS的设定(映射的有无、或映射位置、密度等)。之后,无线基站接收解调用RS、UL数据信号,并根据所确定的设定接收校正用RS。之后,无线基站在接收到校正用RS的情况下,利用该校正用RS解调UL数据信号。
通过这样做,与下行链路的情况同样,在上行链路中,无线基站能够既针对每一用户终端抑制信道估计精度的变差,又抑制因校正用RS的开销而引起的吞吐量的降低。此外,由于用户终端根据设定于本机的控制信息决定校正用RS的设定,无线基站根据设定于用户终端的控制信息,能够确定用户终端中的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因而不再需要用于通知校正用RS的映射设定的追加信令。
<硬件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构成单元)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对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不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上和/或逻辑上结合的一个装置而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和/或逻辑上分开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地和/或间接地(例如,有线和/或无线)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而实现。
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在物理上可以作为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储存器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和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个术语,能够替换为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含1个或者多个图示的各装置,也可以不包含一部分装置而构成。
例如,处理器1001只图示了1个,但也可以有多个处理器。此外,处理可以由1个处理器执行,处理也可以同时地、逐次地、或者以其他方法而由1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另外,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1个以上的芯片实现。
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如下实现,即,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由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或者控制存储器1002和储存器1003中的数据的读取和/或写入。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括与外围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构成。例如,上述控制单元1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02、编码/调制单元103、映射单元104、IFFT单元105、FFT单元203、信号分离单元204、控制单元205、信道估计单元206、信道校正单元207、解调/解码单元208等,也可以由处理器1001来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储存器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读取到存储器1002,基于它们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中的至少一部分操作的程序。例如,无线基站10的控制单元101可以通过存储于存储器1002并在处理器1001中操作的控制程序实现,关于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被实现。已对上述各种处理由1个处理器1001执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地或逐次地执行。处理器1001可以被安装于1个以上的芯片。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气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电EPROM(Electrically EP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中的至少1个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被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储存器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可以由例如CD-ROM(Compact Disc 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柔性盘、光磁盘(例如紧凑型光盘、数字多功能光盘、Blu-ray(注册商标)光盘)、智能卡、闪存存储器(例如卡、棒、键驱动器)、软盘(Floopy)(注册商标)驱动器、磁条(magnetic strip)等中的至少1种构成。储存器1003也被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包含存储器1002和/或储存器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其他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被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上述发送单元106、天线107、天线201、接收单元202等可以由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成为了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控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将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由在装置间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可以构成为包括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硬件,也可以通过该硬件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这些硬件中的至少1个来实现。
(信息的通知、信令)
此外,信息的通知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 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也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应用系统)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利用其他合适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它们而被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处理过程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不矛盾,则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按照例示的顺序提示各种步骤的元素,并不限定于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基站的操作)
在本说明书中,设为由基站进行的特定操作根据情况有时由其上位节点(uppernode)进行。显然,在由具有基站的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为了与终端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能够通过基站和/或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例如,考虑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或者S-GW(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于此)进行。在上述中,例示了基站以外的其他网络节点为1个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其他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和S-GW)。
(输入输出的方向)
信息和信号等可以从高层(或低层)向低层(或高层)输出。也可以经由多个网络节点而被输入输出。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的处理)
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以保存在特定的地点(例如,存储器),也可以通过管理表进行管理。被输入输出的信息等可被覆写、更新或者追加记载。被输出的信息等可以被删除。被输入的信息等可以发送给其他装置。
(判定方法)
判定可以根据由1比特表示的值(是0还是1)来进行,也可以根据真假值(Boolean:真(true)或者假(false))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数值的比较(例如,与规定的值的比较)来进行。
(软件)
软件无论是被称为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被称为其他名称,都应被广泛地解释为意味着命令、命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功能等。
此外,软件、命令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来发送接收。例如,在软件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和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和/或红外线、无线和微波等无线技术而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的远程源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中。
(信息、信号)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中的任一种来表示。例如,可在上述的整个说明中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和/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的用语可以置换为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含义的用语。例如,信道和/或码元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系统”、“网络”)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系统”及“网络”这样的用语可以调换使用。
(参数、信道的名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由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由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是通过索引来指示的。
使用于上述的参数的名称在任何方面都不是限定的。进一步,使用这些参数的公式等有时与在本说明书中明确公开的公式不同。各种信道(例如,PUCCH、PDCCH等)和信息元素(例如,TPC等)由于能够通过一切适当的名称进行识别,所以对这些各种信道和信息元素分配的各种名称在所有方面都不是限定的。
(基站)
基站(无线基站)能够容纳1个或者多个(例如,3个)(也被称为扇区)小区。在基站容纳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基站的覆盖范围区域整体能够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各个更小的区域还能够通过基站子系统(例如,室内用的小型基站(远程无线头(RRH:Remote RadioHead)))来提供通信服务。“小区”或者“扇区”这样的用语是指,在该覆盖范围中进行通信服务的基站和/或基站子系统的覆盖范围区域的一部分或者整体。进一步,“基站”、“eNB”、“小区”和“扇区”这样的用语在本说明书中能够互换使用。基站有时也被称为固定站(fixedstation)、NodeB、eNodeB(eNB)、接入点(access point)、毫微微小区、小型小区等用语。
(终端)
终端有时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站、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设备、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UE(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或者一些其他适当的用语。
(用语的含义、解释)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术语有时包含多种多样的操作。对于“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例如将进行了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演算(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表、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信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访问(accessing)(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即,“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一些操作视为进行了“判断”“决定”的情况。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被连接(connected)”、“被结合(coupled)”等术语、或者它们所有的变形,意味着两个或其以上的元素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所有连接或者结合,并且能够包含被相互“连接”或者“结合”的两个元素间存在1个或1个以上的中间元素的情况。元素间的耦合或者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考虑两个元素通过使用1个或1个以上的电线、电缆和/或印刷电连接,以及作为若干非限定性且非包容性的例子,通过使用具有无线频域、微波区域和/或光(可见和不可见两者)区域的波长的电磁能量等的电磁能量而被相互“连接”或者“结合”。
参考信号能够简称为RS(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也可以根据应用的标准而被称为导频(Pilot)。此外,校正用RS还可以被称为TRS(跟踪RS(Tracking RS))、PC-RS(相位补偿RS(Phase Compensation RS))、PTRS(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RS))、Additional RS(追加RS)。此外,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可以使用分别与其对应的其他称呼。此外,解调用RS和校正用RS可以由相同名称(例如,解调RS)规定。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基于”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明确记载,否则不意味着“只基于”。换言之,“基于”这样的记载意味着“只基于”和“至少基于”这两者。
也可以将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中的“单元”置换为“部件”、“电路”、“设备”等。
“包括(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以及它们的变形只要是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则与用语“具备”同样,这些用语意图是包含性的。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者(or)”意图不是逻辑异或。
无线帧在时域中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帧构成。在时域中一个或者多个帧中的各帧也可以被称为子帧、时间单元等。子帧在时域中可以进一步由1个或者多个时隙构成。进一步地,时隙在时域中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码元(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元、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和码元都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和码元可以使用分别与其对应的其他称呼。
例如,在LTE系统中,基站进行对各移动站分配无线资源(在各移动站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或发送功率等)的调度。可以将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称为TTI(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例如,可以将1个子帧称为TTI,也可以将多个连续的子帧称为TTI,还可以将1个时隙称为TTI。
资源单元是时域和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在频域中可以包括1个或者多个连续的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在资源单元的时域中,可以包括1个或者多个码元,也可以是1个时隙、1个子帧、或者1个TTI的长度。1个TTI、1个子帧分别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资源单元构成。此外,资源单元也可以被称为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RB)、PRB对、RB对、调度单位、频率单位、子带。此外,资源单元也可以由1个或者多个RE构成。例如,1个RE只要是比成为资源分配单位的资源单元小的单位的资源(例如,最小的资源单位)即可,并不限定于RE这样的称呼。
上述的无线帧的结构只不过是例示,无线帧中包含的子帧的数目、子帧中包含的时隙的数目、时隙中包含的码元和资源块的数目以及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目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英语的a、an和the那样通过翻译而追加了冠词的情况下,除非从上下文明确表示不是那样,否则设为这些冠词包括多个的情况。
(方式的变形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并不限定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进行。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专利申请基于在2016年1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52004号主张其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52004号的全部内容援用于本申请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 无线基站
20 用户终端
101、205 控制单元
102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
103 编码/调制单元
104 映射单元
105 IFFT单元
106 发送单元
107、201 天线
202 接收单元
203 FFT单元
204 信号分离单元
206 信道估计单元
207 信道校正单元
208 解调/解码单元

Claims (13)

1.一种终端,包括:
控制单元,基于被调度给所述终端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确定被映射到下行链路资源的相位跟踪参考信号即PT-RS在时域中的密度,并基于被调度给所述终端的资源块的数目,确定所述PT-RS在频域中的密度;以及
接收单元,根据所确定的所述时域中的密度以及所确定的所述频域中的密度,接收所述PT-RS。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与所述PT-RS相关的参数通过高层信令被设定给所述终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PT-RS的天线端口与解调参考信号即DM-RS的天线端口关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在所述时域中的所述密度是对多个层共同设定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PT-RS的天线端口是对多个层中的每一层而被设定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映射有所述PT-RS的所述资源是对每一个终端而被设定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PT-RS的映射模式是对每一个载波频率而被设定的。
8.一种终端,包括:
控制单元,基于被调度给所述终端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即MCS,确定被映射到上行链路资源的相位跟踪参考信号即PT-RS在时域中的密度,并基于被调度给所述终端的资源块的数目,确定所述PT-RS在频域中的密度;以及
发送单元,根据所确定的所述时域中的密度以及所确定的所述频域中的密度,发送所述PT-RS。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
与所述PT-RS相关的参数通过高层信令被设定给所述终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
与所述PT-RS的天线端口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即DM-RS的天线端口是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而被指示的。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
映射有所述PT-RS的所述资源是对每一个终端而被设定的。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PT-RS的映射模式是对每一个载波频率而被设定的。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PT-RS的天线端口是对多个层中每一层而被设定的。
CN201780086818.1A 2016-12-26 2017-12-01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313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2004 2016-12-26
JP2016252004 2016-12-26
PCT/JP2017/043281 WO2018123441A1 (ja) 2016-12-26 2017-12-01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3156A CN110313156A (zh) 2019-10-08
CN110313156B true CN110313156B (zh) 2022-10-14

Family

ID=62708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6818.1A Active CN110313156B (zh) 2016-12-26 2017-12-01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8920B2 (zh)
EP (1) EP3562113A4 (zh)
JP (1) JP7195146B2 (zh)
CN (1) CN110313156B (zh)
WO (1) WO2018123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7148B2 (en) * 2016-08-10 2021-01-0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282284B (zh) * 2017-01-05 202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8400855B (zh) * 2017-02-07 2022-09-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噪声导频的配置、确定、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KR102556117B1 (ko) 2017-03-08 2023-07-14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송신 방법 및 수신 방법
EP3605927B1 (en) 2017-03-31 2022-11-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283557B2 (en) * 2017-04-28 2022-03-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measurement method
CN112821986B (zh) * 2017-05-04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MX2019014716A (es) * 2017-06-16 2020-02-0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iseño conjunto de mapas de recursos de dm-rs y pt-rs.
CN109391448B (zh) * 2017-08-1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EP4246839A3 (en) * 2017-09-07 2023-12-27 Apple Inc.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configuration
US11283567B2 (en) 2017-11-15 2022-03-22 Idac Holdings, Inc.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CN112134661B (zh) * 2019-06-24 202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924142B2 (en) 2020-05-14 2024-03-05 Sony Goup Corporation Coverage enhancement
US11736320B2 (en) * 2022-02-14 2023-08-22 Ultralogic 6G, Llc Multiplexed amplitude-phase modulation for 5G/6G noise mitiga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5496A (zh) * 2012-03-06 2014-11-12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集成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2514B2 (ja) 2005-10-31 2011-09-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上りリンクの送信パラメータを決定する装置
JP5045778B2 (ja) * 2010-04-05 2012-10-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739382A (zh) * 2011-03-25 2012-10-17 北京新岸线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解调导频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US8964705B2 (en) * 2013-02-14 2015-02-24 Blackberry Limited For small cell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and initial synchronization
US10826663B2 (en) * 2013-03-13 2020-11-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pilot signal
CN104980247B (zh) * 2014-04-04 2019-11-2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整调制编码方式和参考信号图样的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US10554462B2 (en) * 2016-03-23 2020-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of broadcast reference signal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5496A (zh) * 2012-03-06 2014-11-12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集成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62113A1 (en) 2019-10-30
US11018920B2 (en) 2021-05-25
JPWO2018123441A1 (ja) 2019-11-07
JP7195146B2 (ja) 2022-12-23
CN110313156A (zh) 2019-10-08
EP3562113A4 (en) 2020-07-22
US20190349240A1 (en) 2019-11-14
WO2018123441A1 (ja)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315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7054701B2 (ja) 端末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822995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8083863A1 (ja) ユーザ装置
CN11058306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887148B2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00351135A1 (e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reception apparatus
JP2021048639A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980468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14332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45861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CN111213423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22995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チャネル推定方法
CN111164919B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10870269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00280411A1 (e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reception apparatus
US20200162227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870268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