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9335A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9335A
CN107079335A CN201580060344.4A CN201580060344A CN107079335A CN 107079335 A CN107079335 A CN 107079335A CN 201580060344 A CN201580060344 A CN 201580060344A CN 107079335 A CN107079335 A CN 107079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t
confirmation signal
subframe
transmission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03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树
武田一树
原田浩树
永田聪
王理惠
刘柳
蒋惠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079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93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2Access point controll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即使在下行链路中通过监听来进行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具有:发送单元,其发送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数据的送达确认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下行链路中的监听结果,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控制单元在按照监听结果而不限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在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控制为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发送限制了发送的该送达确认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下一代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出于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时等的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成为了规范(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址接入方式,在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使用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为基础的方式,在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使用以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为基础的方式。此外,出于相比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域化以及高速化的目的,还研究了LTE的后续系统(例如,有时还称为LTEadvanced或LTE 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并成为了规范(Rel.10/11)。
在LTE-A系统中,还研究了在具有半径为数千米左右的宽范围的覆盖范围区域(coverage area)的宏小区(macro cell)内形成具有半径为数十米左右的局部覆盖范围区域的小型小区(small cell)(例如,微微小区、毫微微基站等)的HetNet(HeterogeneousNetwork:异构网络)。此外,在HetNet,还研究了在宏小区(宏基站)和小型小区(小基站)之间不仅使用同一频带,还使用不同频带的载波。
进而,还研究了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Rel.12以后)中,将LTE系统不仅在授权给通信运营商(运营商)的频带(Licensed band:授权带域)运行还在不需要授权的频带(Unlicensed band:非授权带域)的系统(LTE-U:LTE Unlicensed)。尤其,还研究以授权带域为前提来运行非授权带域的系统(LAA:Licensed-Assisted Access:授权辅助接入)。另外,有时还将在非授权带域运行LTE/LTE-A的系统统称为“LAA”。授权带域(Licensed band)是许可特定的运营商独占使用的带域,非授权带域(Unlicensed band)是不限定于特定运营商而能够设置无线站的带域。
作为非授权带域,例如,研究可使用Wi-Fi(注册商标)、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的2.4GHz频带或5GHz频带、可使用毫米波雷达的60GHz频带等的利用。还研究将这样的非授权带域运行于小型小区。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TRA and Evolved UTRAN Overalldescription”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已有的LTE/LTE-A中,由于其前提是在授权带域运行,因此对各运营商分配不同的频带。但是,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不限定仅用于特定的运营商。此外,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不限定用于特定的无线系统(例如LTE、Wi-Fi等)。因此,某一运营商在LAA中利用的频带有可能与其他运营商在LAA或Wi-Fi中利用的频带重叠。
在非授权带域,还可以设想在不同的运营商或非运营商之间不进行同步、协调或协作等而被运行的情况。此外,可以设想在不同的运营商或非运营商之间,无线接入点(还称为AP、TP)或无线基站(eNB)的设置也彼此之间不协调/协作而进行。该情况下,不能进行细致的小区规划(cell planning),并且不能进行干扰控制,因此在非授权带域,与授权带域不同,有可能发生较大的相互干扰。
因此,在非授权带域运行LTE/LTE-A系统(LTE-U)的情况下,期望考虑与在该非授权带域运行的Wi-Fi等其他系统或其他运营商的LTE-U之间的相互干扰而操作。为了避免非授权带域中的相互干扰,研究了LTE-U基站/用户终端在发送信号之前进行监听,确认其他基站/用户终端是否正在进行通信。该监听操作还被称为LBT(Listen Before Talk:对话前监听)。
但是,在无线基站和/或用户终端基于LBT结果来控制发送(例如,决定可否发送)的情况下,根据LBT结果,有可能会限制信号的发送,不能在规定定时发送信号。该情况下,在LTE-U中发生信号延迟、信号中断或小区的误检测等,信号质量会劣化。
例如,在LTE/LTE-A系统中,无线基站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数据,在规定的定时发送重发应答信号(又称为HARQ-ACK或A/N)。但是,在按照下行链路中的LBT(DL-LBT)结果而限制DL发送的情况下,无线基站有可能不能在规定的定时发送重发应答信号。其结果,用户终端不能适当地掌握无线基站中的UL数据的接收状况,通信质量有可能会劣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其即使在下行链路中通过监听来进行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发送单元,其发送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数据的送达确认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下行链路中的监听结果,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所述控制单元在按照监听结果而不限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在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控制为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发送限制了发送的该送达确认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即使在下行链路中通过监听来进行发送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利用LTE的情况下的运行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利用LTE的情况下的运行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应用监听(LBT)的情况下的发送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TDD的各UL/DL结构中的HARQ-ACK定时的图。
图5是说明根据LBT结果而限制UL HARQ-ACK发送的情况的图。
图6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8是说明基于DL-LBT结果的参考信号(BRS)的图。
图9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2是表示考虑了LBT结果的UL HARQ-ACK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3是说明HARQ-ACK向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图。
图14是说明考虑了LBT结果的HARQ-ACK向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说明考虑了LBT结果的HARQ-ACK向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6是说明考虑了LBT结果的HARQ-ACK向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7是说明考虑了LBT结果的HARQ-ACK向PHI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了在非授权带域运行LTE的无线通信系统(LTE-U)的运行方式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在非授权带域使用LTE的方案(scenario),可以设想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或独立(SA:Stand Alone)等多个方案。
在图1中表示了设置利用授权带域(例如,800MHz频带)的宏小区、利用授权带域(例如,3.5GHz频带)的小型小区、利用非授权带域(例如,5GHz频带)的小型小区的情况。设定所利用的频带或非授权带域的小区大小等并不限定于此。
该情况下,可以想到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授权宏小区(Licensed macrocell))、利用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授权小型小区(Licensed small cell))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非授权小型小区(Unlicensed small cell))之间应用CA和/或DC的方案。
例如,能够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来应用载波聚合(CA)。在图1中,表示了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和/或小型小区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应用CA的情况。CA是利用多个频率块(还称为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小区)来进行宽带域化的技术。在应用CA的情况下,一个无线基站的调度器控制多个CC的调度。由此,CA也可以被称为基站内CA(intra-eNB CA)。
该情况下,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可以利用用于DL传输专用的载波,也可以利用进行UL传输以及DL传输的TDD。另外,在授权带域,能够利用FDD和/或TDD。
此外,能够设为从一个发送接收点(例如,无线基站)发送接收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的结构(Co-located:同地协作)。该情况下,该发送接收点能够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两者来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或者,也可以设为从不同的发送接收点(例如,一方从无线基站发送接收,另一方从连接于无线基站的RRH(远程无线头)发送接收)分别发送接收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的结构(non-co-located:非同地协作)。
此外,也可以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来应用双重连接(DC)。在图1中,表示了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应用DC的情况。此外,也可以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小型小区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之间应用DC。
DC在合并多个CC(或小区)来进行宽带域化这一点上与CA相同。在CA,前提是CC(或小区)之间通过Ideal backhaul(理想回程)来相连接,且能够进行延迟时间非常小的协调控制。相对于此,在DC,设想小区之间通过不能忽视延迟时间的Non-ideal backhaul(非理想回程)来相连接的情况。
因此,在双重连接,小区之间运行于不同的基站,用户终端连接于在不同基站运行的不同频率的小区(或CC)来进行通信。因此,在应用双重连接的情况下,独立设置多个调度器,该多个调度器控制各自管辖的一个以上的小区(CC)的调度。由此,双重连接也可以被称为基站间CA(inter-eNB CA)。另外,在双重连接,也可以按照独立设置的每一调度器(即基站)应用载波聚合(Intra-eNB CA)。
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能够利用用于DL传输专用的载波。或者,也可以利用进行UL传输以及DL传输的TDD。另外,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能够利用FDD和/或TDD。
此外,利用非授权带域来运行LTE的小区也可以应用单体操作的独立(SA)。独立(SA)意味着不应用CA或DC而能够实现与终端的通信。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初始连接于LTE-U基站。在独立(SA)中,可以想到在TDD中运行非授权带域。
在上述的CA/DC的运行方式中,例如,能够将授权带域CC用作为主小区(PCell),将非授权带域CC用作为副小区(SCell)(参照图2)。主小区(PCell)是指,在进行CA/DC的情况下对RRC连接或切换(Hand Over)进行管理的小区,是为了接收来自终端的数据、反馈信号而还需要UL传输的小区。主小区始终设定上下行链路。副小区(SCell)是指,在应用CA/DC时对主小区追加设定的其他小区。副小区可以仅设定下行链路,也可以同时设定上下行链路。
此外,如CA/DC的运行方式所示,在LTE-U的运行中,将授权带域的LTE(授权LTE(Licensed LTE))的存在作为前提的方式还被称为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d-AssistedAccess))或LAA-LTE。在LAA,授权带域LTE以及非授权带域LTE协作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在LAA,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发送点(例如,无线基站eNB)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发送点彼此隔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回程链路(例如,光纤或X2接口等)来连接。
然而,在已有的LTE/LTE-A,由于其前提是在授权带域运行,因此对各运营商分配了不同的频带。但是,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不限定于仅用于特定的运营商。在非授权带域运行LTE的情况下,还可以设想在不同的运营商或非运营商之间不进行同步、协调和/或协作等而运行的情况。该情况下,在非授权带域,多个运营商或系统会共享利用同一频率,因此存在发生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因此,在非授权带域运行的Wi-Fi系统中,采用基于LBT(Listen Before Talk:对话前监听)机制的载波检测复用接入/冲突回避(CSMA/CA:载波监听多址/冲突回避(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具体地,采用在各发送点(TP:Transmission Point)、接入点(AP:Access Point)、Wi-Fi终端(STA:Station)等进行发送之前执行监听(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且仅在不存在超过规定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下进行发送的方法等。在存在超过规定电平的信号的情况下,设置随机赋予的等待时间(回退时间(backoff time)),其后再次进行监听(参照图3)。
因此,研究了在非授权带域运行的LTE/LTE-A系统(例如,LAA)中也进行基于监听结果的发送控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监听是指,无线基站和/或用户终端在发送信号之前检测/测量是否从其他发送点发送超过规定电平(例如,规定功率)的信号的操作。此外,无线基站和/或用户终端所进行的监听有时还被称为LBT(对话前监听)、CCA(空闲信道评估)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用户终端所进行的监听简单记载为LBT。
例如,无线基站和/或用户终端在非授权带域小区发送信号之前进行监听(LBT),确认其他系统(例如,Wi-Fi)或其他运营商是否正在进行通信。监听的结果,在来自其他系统或其他LAA的发送点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和/或用户终端认为信道处于空闲状态(LBT_idle),并进行信号的发送。另一方面,监听的结果,来自其他系统或其他LAA的发送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信道处于忙碌状态(LBT_busy),并限制信号的发送。另外,作为信号发送的限制,能够通过DFS(Dynamic FrequencySelection:动态频率选择)来转移到其他载波、或进行发送功率控制(TPC)、或等待(停止)信号发送。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作为信号发送的限制而等待(停止)信号发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这样,通过在非授权带域运行的LTE/LTE-A系统(例如,LAA)的通信中应用LBT,能够减少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干扰等。但是,本发明者等发现了在将基于LBT的发送控制方法直接应用于已有的LTE/LTE-A系统的情况下,通信质量有可能会劣化。
例如,设想在DL中实施LBT的情况下,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信号应用重发控制(上行重发控制(UL混合ARQ(UL Hybrid ARQ)))的情况。
在已有的LTE/LTE-A中,无线基站按照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信号(例如,PUSCH)的接收结果,发送送达确认信号(也称为HARQ-ACK或A/N)。此外,无线基站在规定的定时利用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QR指示符信道)来发送针对上行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在应用FDD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在UL信号接收后的4ms后反馈HARQ-ACK。此外,在应用TDD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基于按照每一UL/DL结构而预先定义的HARQ-ACK定时来反馈HARQ-ACK。
但是,在DL中实施LBT(DL-LBT)的情况下,有时按照LBT结果而限制无线基站的DL发送(LBT_busy)。该情况下,无线基站无法在应用于已有的LTE/LTE-A(例如,授权带域)中的HARQ-ACK定时发送送达确认信号。以下,说明在设定LBT的载波(利用TDD)中利用了在LTE/LTE-A中规定的HARQ-ACK定时的上行重发控制的一例。
在LTE/LTE-A中利用的TDD中,规定了UL子帧和DL子帧之间的发送比率不同的多个帧结构(UL/DL设定(configuration)(UL/DL结构))(参照图4A)。在Rel.11之前的LTE/LTE-A中,规定了UL/DL结构0~6的七个帧结构。此外,在UL/DL结构0、1、2、6中,从DL子帧向UL子帧的变更点的周期为5ms,在UL/DL结构3、4、5中,从DL子帧向UL子帧的变更点的周期为10ms。
此外,针对每一UL/DL结构,规定了与在各DL子帧/特殊子帧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对应的UL子帧(参照图4B)。即,基于图4B的表格,决定反馈对各UL子帧的UL信号的HARQ-ACK的DL子帧。无线基站在子帧编号i的DL子帧/特殊子帧中,发送针对在子帧编号i-k的UL子帧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在此,k相当于在图4B的表格中记载的数字。
例如,在UL/DL结构1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在子帧编号1的特殊子帧中发送针对在子帧编号7(k=4)的UL子帧所接收到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参照图4C)。此外,在子帧编号4的DL子帧中,发送针对在子帧编号8(k=6)的UL子帧所接收到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在子帧编号6、9的DL子帧中,分别发送针对在子帧编号2、3的UL子帧所接收到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另外,在LTE,为了避免因基于HARQ的合成/重发处理而处理被延迟,能够独立地并行处理多个不同HARQ进程(UL HARQ进程(UL HARQ process))。无线基站将数据缓冲器用存储器分割为与最大HARQ进程数(UL HARQ进程数(No of UL HARQ processes))相应的数量,按照与接收的数据相对应的HARQ进程编号,将接收数据缓冲到不同HARQ进程用的存储器,并应用HARQ。HARQ进程数依赖于直至能够再次利用同一HARQ进程编号为止的时间(接收送达确认信号并检测出判定OK为止的时间(HARQ Round Trip Time))。因此,在TDD,最大HARQ进程数根据UL/DL结构而不同。例如,上行重发控制(UL混合ARQ)中的最大HARQ进程数为7(应用UL/DL结构0的情况)。
然而,在如上所述地应用DL-LBT的情况下,根据LBT的结果,发生不能利用DL子帧的情况(LBT_busy)。该情况下,无线基站不能在如图4B所示那样预先定义的规定的定时发送HARQ-ACK。例如,在应用UL/DL结构1时DL-LBT结果为LBT_busy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在DL子帧和/或特殊子帧(SF#0、#1、#4-#6、#9的一部分或全部)中的发送被限制。由此,无线基站不能对用户终端适当地反馈HARQ-ACK(参照图5)。
此外,在实施DL-LBT的情况下,设定用于实施该DL-LBT的子帧(也称为LBT子帧、监听子帧(Sensing subframe))。还可以想到在LBT子帧中不能分配PHICH的可能性。该情况下,由于无线基站不能在规定的定时发送送达确认信号,因此用户终端不能判断所发送的UL数据在无线基站侧是否被正确接收。其结果,即使UL数据本身被正确地接收也不发送PHICH,因此用户终端有可能进行UL数据的重发动作。该情况下,存在上行链路的吞吐量下降或通信质量劣化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者等发现了:通过基于LBT结果来控制上行重发控制的定时,即使在通过DL-LBT来控制DL发送的情况下也适当地发送送达确认信号。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方式中,在按照DL-LBT的结果而限制DL发送的情况(LBT_busy)下,控制为延迟(Delay)向用户终端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
此外,在进行DL-LBT的DL子帧(LBT子帧)中不能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下,控制为延迟向用户终端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定时。另外,作为进行DL-LBT的子帧,也可以利用PHICH的分配不被限制的子帧和/或区域。作为PHICH的分配不被限制的子帧和/或区域,指UL子帧或在DL子帧/特殊子帧中不配置PHICH的区域。该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基于LBT的结果来控制向用户终端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
此外,在利用LBT设定载波和LBT非设定载波来应用CA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为利用LBT非设定载波(例如,PCell)的PHICH来发送LBT设定载波中的HARQ-ACK。另一方面,在利用LBT设定载波和LBT非设定载波来应用DC的情况、或在独立中应用LBT的情况下,优选地基于LBT结果来控制上行重发控制的定时。当然,在利用LBT设定载波和LBT非设定载波来应用CA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LBT结果控制上行重发控制的定时并通过LBT设定载波的PHICH进行发送。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在TDD的DL中应用LBT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授权带域作为不设定LBT的载波且将非授权带域作为设定LBT的载波来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授权带域作为设定LBT的载波。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是设定LBT的载波,能够与授权带域或非授权带域无关地应用。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设定LBT的载波利用TDD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设定LBT的载波利用FDD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在根据DL-LBT结果而限制无线基站的DL发送的情况(LBT_busy)下,控制为将限制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UL HARQ-ACK)延迟规定定时来进行发送。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按照规定的无线帧(或半无线帧)单位实施LBT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更具体地,以将LBT周期(LBT periodicity)设为5ms或10ms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然,LBT周期并不限定于此。
(LBT周期=10ms的情况)
在LBT周期为与无线帧(10子帧)相同的10ms的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按照DL-LBT结果以无线帧单位延迟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来进行控制。无线基站在DL发送不被限制的情况(LBT_idle)下,能够在现有的HARQ-ACK定时(例如,参照图4B)发送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也就是说,在根据LBT结果而限制DL发送的情况下(LBT_busy),无线基站能够控制为变更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
例如,无线基站针对本来打算在按照LBT结果(LBT_busy)而限制发送的子帧(例如,DL子帧i)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利用下一子帧以后的子帧进行发送。具体地,无线基站控制为将DL子帧i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无线帧以后变得能够发送DL(LBT_idle)的DL子帧i进行发送。
也就是说,无线基站控制为将不能在某一DL子帧/特殊子帧i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推迟无线帧单位(i+n×10(ms))后进行发送。在此,n是大于0的整数,i相当于构成1个无线帧的子帧编号(0~9)。
图6表示在应用UL/DL结构1的TDD中将LBT周期设为10ms的情况下的UL HARQ-ACK定时的一例。另外,在图6中,表示了两个无线帧(n、n+1)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表示了在前半无线帧(n)限制DL发送(LBT_busy)而在后半无线帧(n+1)不限制DL发送的情况(LBT_idle)。
无线基站在前半无线帧(n)中,不能在特殊子帧(S(6))发送针对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不能在DL子帧(D(9))发送针对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因此,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后半无线帧(n+1)的特殊子帧(S(6))发送针对前半无线帧(n)的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后半无线帧(n+1)的DL子帧(D(9))发送针对前半无线帧(n)中的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另外,在成为LBT_idle的后半无线帧(n+1)发送针对前半无线帧(n)中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因此,无线基站基于上述图4B所示的表格,在后半无线帧(n+1)的特殊子帧(S(1))发送针对前半无线帧(n)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在后半无线帧(n+1)的DL子帧(D(4))发送针对前半无线帧(n)的UL子帧(U(8))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LBT周期=5ms的情况)
无线基站在LBT周期为无线帧(10子帧)的一半(5ms)的情况下也控制为按照DL-LBT的结果以无线帧单位推迟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另外,该情况下,无线基站也控制为将不能在某一DL子帧/特殊子帧i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推迟无线帧单位(i+n×10(ms))来进行发送。
图7表示在应用UL/DL结构1的TDD中,将LBT周期设为5ms的情况下的UL HARQ-ACK定时的一例。另外,在图7中,表示了两个无线帧(n、n+1)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表示了前半无线帧(n)由半无线帧(m)、(m+1)构成且后半无线帧(n+1)由半无线帧(m+2)、(m+3)构成的情况。此外,在此,设想DL发送在半无线帧(m)、(m+1)被限制(LBT_busy)并且DL发送在半无线帧(m+2)、(m+3)不被限制的情况(LBT_idle)。
无线基站在半无线帧(m)中,不能在特殊子帧(S(6))发送针对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不能在DL子帧(D(9))发送针对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因此,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半无线帧(m+3)的特殊子帧(S(6))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的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半无线帧(n+3)的DL子帧(D(9))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的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另外,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被分配至成为LBT_idle的半无线帧(m+2)。因此,无线基站基于上述图4B所示的表格,在半无线帧(m+2)的特殊子帧(S(1))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在半无线帧(m+2)的DL子帧(D(4))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8))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用户终端操作>
用户终端能够按照DL-LBT结果来控制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接收操作(UL数据的重发控制)。例如,在DL-LBT结果成为LBT_busy(DL发送被限制)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假设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推迟规定定时来进行PHICH等的接收处理。
该情况下,通过将DL-LBT结果通知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能够判断DL-LBT结果。例如,无线基站设为在DL-LBT结果为LBT_idle的情况下发送参考信号(BRS:BeaconReference Signal:信标参考信号)(参照图8A)且在LBT_busy的情况下不发送参考信号的结构(参照图8B)。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BRS)的接收/检测有无,判断LBT结果。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在以规定值以上的接收功率检测到参考信号(BRS)的情况下,判断为LBT_idle,在不能检测的情况下,判断为LBT_busy。由此,能够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使LBT_idle或LBT_busy的识别一致,能够防止因为在无线基站判定为LBT_busy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判断为LBT_idle而产生的多余的检测操作。此外,能够防止因为在无线基站判定为LBT_idle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判断为LBT_busy而产生的DL数据或控制信号的检测遗漏。
这样,在第一方式中,在实施DL-LBT的情况下,将本来打算在限制DL发送的子帧i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先推迟到在下一子帧以后变得能够发送(LBT_idle)的规定子帧(子帧i)后进行发送。尤其,通过以无线帧单位延迟送达确认信号,即使在延迟多个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已有的HARQ-ACK定时同样地控制对PHICH的分配。由此,即使在实施DL-LBT的情况下,无线基站也能够适当地发送达确认信号,因此能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
此外,在图6、图7中,表示了不在DL子帧实施DL-LBT操作(不将DL子帧作为LBT子帧)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规定的DL子帧实施DL-LBT。此外,此时在规定的DL子帧中不能进行PHICH的分配的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将不能在该规定的DL子帧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延迟而发送。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在通过DL-LBT而限制了DL发送的情况下(LBT_busy),控制为将限制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子帧(或无线帧)以后变得能够进行DL发送(LBT_idle)的特定的子帧进行发送。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LBT周期(LBTperiodicity)设为5ms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图9表示在应用UL/DL结构1的TDD中将LBT周期设为5ms的情况下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的一例。另外,在图9中,表示了两个无线帧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此外,表示了在构成前半无线帧(n)的半无线帧(m)、(m+1)限制DL发送(LBT_busy)并且在构成后半无线帧(n+1)的半无线帧(m+2)、(m+3)不限制DL发送的情况(LBT_idle)。
在不限制DL发送的情况(LBT_idle)下,无线基站能够在现有的HARQ-ACK定时(例如,参考图4B)发送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也就是说,在根据LBT结果而限制DL发送的情况下(LBT_busy),无线基站能够控制为变更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
在图9中,无线基站不能在特殊子帧(S(6))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的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不能在DL子帧(D(9))发送针对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因此,无线基站控制为将限制了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子帧(或下一无线帧)以后变得能够利用的特定的子帧(例如,最初的DL子帧/特殊子帧)进行发送。例如,无线基站能够将限制了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子帧(或下一无线帧)以后成为LBT_idle的最初的DL子帧/特殊子帧进行发送。
在图9中,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半无线帧(m+2)的DL子帧(D(0))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的UL子帧(U(2))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控制为在半无线帧(m+2)的DL子帧(D(0))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的UL子帧(U(3))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另外,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被分配至成为LBT_idle的半无线帧(m+2)。因此,无线基站基于上述图4B所示的表格,在半无线帧(m+2)的特殊子帧(S(1))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7))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同样地,无线基站在半无线帧(m+2)的DL子帧(D(4))发送针对半无线帧(m+1)的UL子帧(U(8))的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
该情况下,无线基站只要在LBT_idle的情况下与已有的LTE/LTE-A同样地控制送达确认信号(PHICH)的发送定时且仅在LBT_busy的情况下变更送达确认信号(PHICH)的发送定时即可。此外,通过将因LBT_busy而未能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子帧以后变得能够利用DL发送的最初的DL子帧进行发送,能够减少送达确认信号的延迟。
用户终端能够按照DL-LBT结果来控制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接收操作(UL数据的重发控制)。例如,在DL-LBT结果为LBT_busy(DL发送被限制)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假设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在特定的子帧被发送来进行PHICH等的接收处理。
<多个HARQ-ACK的发送方法>
然而,在特定子帧(例如,变得能够利用的最初的子帧)发送限制了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下,会发生无线基站在一个DL子帧/特殊子帧复用多个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例如,在图9中,对一个DL子帧(半无线帧(m+2)的D(0))的PHICH复用与多个UL子帧(半无线帧(m)的U(2)、U(3))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
若考虑在TDD中利用的UL/DL结构和HARQ进程数(参照图4B),则根据LBT结果,有时在一个DL子帧复用与最多七个UL子帧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图10)。在图10中,表示了在应用UL/DL结构0的TDD中将LBT周期设为5ms的情况下的HARQ-ACK的发送定时的一例。此外,在图10中,表示了限制半无线帧(m)~(m+3)的DL发送(LBT_busy)且不限制半无线帧(m+4)的DL发送的情况(LBT_idle)。
该情况下,在如上述图9所示地对HARQ-ACK的发送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在半无线帧(m+4)的DL子帧(D(0))复用针对多个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另外,半无线帧(m+4)的DL子帧(D(0))相当于在LBT_busy后变得能够利用发送的最初的DL子帧。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发明者等发现了应用捆绑(bundling)来发送的方法(第一方法)、分别分配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应用不同PHICH资源)的方法(第二方法)。以下对各方法进行说明。
<捆绑>
作为第一方法,无线基站将多个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并将该捆绑结果分配至DL子帧(PHICH)(参照图11)。例如,如果在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在图11中七个HARQ-ACK)中只要有一个为NACK,则无线基站将NACK复用到DL子帧(0)的PHICH来发送至用户终端。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在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全部都是ACK的情况下,将ACK复用到DL子帧(0)的PHICH来发送至用户终端。这样,通过将限制了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能够减少分配至DL子帧的PHICH的比特数(例如,设为1比特)。由于能够减少在用户终端之间共享的控制信道资源的开销,因此在该子帧中能够调度或容纳更多的用户终端。
此外,在已有的LTE/LTE-A中,分配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根据PHICH组编号(ngroup PHICH)和正交序列索引(nseq PHICH)对(ngroup PHICH,nseq PHICH)而决定。正交序列索引相当于PHICH组内的正交序列。此外,PHICH组编号和正交序列索引根据分配PUSCH的资源块编号以及用于PUSCH的DM-RS的循环偏移(SC)编号等而决定决定。因此,分配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根据PUSCH的发送条件而决定。
如图11所示,在将多个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的情况下,如何决定分配捆绑结果的PHICH资源成为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对多个UL子帧中的特定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的PHICH资源来控制发送。
例如,在捆绑的多个UL子帧中,能够基于在时间方向上配置在最后的子帧(图11中的半无线帧(m+2)的U(2))来决定在D(0)中利用的PHICH资源。也就是说,基于限制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中HARQ进程编号最大的UL子帧(在图11中为HARQ进程#7)的PUSCH发送条件,能够决定PHICH资源。
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DL子帧(D(0))的一个PHICH资源,判断发送被限制的送达确认信号(捆绑结果)并进行重发控制。由此,即使在捆绑多个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能够准确地识别无线基站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能够适当地应用HARQ。
<多个PHICH资源利用>
在第二方法中,无线基站针对限制了发送的多个UL子帧(送达确认信号)的每一UL子帧,利用不同的PHICH资源来发送送达确认信号(参照图12)。该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将与各UL子帧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与规定的PHICH资源(各UL子帧的PUSCH发送条件等)关联起来进行发送。
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与各UL子帧相对应的多个(最多7个)PHICH资源,分别接收各UL子帧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由此,用户终端能够分别把握限制了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并进行重发控制。
(第三方式)
在第三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在将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复用到一个子帧的多个PHICH资源的情况(上述第二方式中的第二方法/图12)下,应用新的PHICH资源分配方法。
如上所述,在已有的LTE/LTE-A中,UL HARQ-ACK被映射的PHICH资源根据PHICH组编号(ngroup PHICH)和正交序列索引(nseq PHICH)对(ngroup PHICH,nseq PHICH)而决定。此外,基于(1)分配了PUSCH的最小的资源块编号(LowestPRB index)、(2)用于PUSCH的DM-RS的循环偏移编号(CS index)、(3)发送了PUSCH的UL子帧编号,定义PHICH组编号和正交序列索引(参照图13A)。具体地,基于以下的公式1,决定PHICH组编号和正交序列索引对(PHICH资源)。
[数学式1]
公式1
PUSCH发送中的最小的PRB索引
nDMRS:用于PUSCH的DM-RS的循环偏移编号
通过高层通知的PHICH组数相关的参数
IPHICH:UL/DL结构0中的特定的UL子帧编号的用于PUSCH发送的参数
用于PHICH调制的扩展因子尺寸
另外,IPHICH是在UL/DL结构0的子帧4或9中的PUSCH发送中为“1”、否则为“0”的参数。
在公式1中,仅在UL/DL结构0的情况下考虑上述(3)发送了PUSCH的UL子帧编号。这是因为,在UL/DL结构0中,与两个UL子帧(U(3)和U(4)、U(8)和U(9))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在同一DL子帧(D(0)、D(5))被发送(参照图13B)。也就是说,需要在同一DL子帧的PHICH分配两个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因此,在UL/DL结构0的特定的DL子帧中,还考虑UL的子帧编号来决定PHICH资源。具体地,通过在上述公式1中利用IPHICH来变更PHICH组编号,抑制PHICH的冲突。
因此,如上述图12所示,可以想到在按照LBT结果将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分配到一个DL子帧/特殊子帧的PHICH资源的情况下利用公式1。但是,该情况下,根据不同UL子帧的PUSCH发送条件(利用同一PRB等),存在分配到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冲突的可能性。
此外,可以想到基于各UL子帧的编号来利用公式1中的IPHICH(0或1)。但是,在不同无线帧成为LBT_busy的情况下,还可以想到发送被限制的UL子帧的编号重叠的可能性。该情况下,存在分配到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冲突的可能性。
这样,考虑到变更限制了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PHICH子帧定时)的情况的PHICH资源的决定方法(公式)未被定义。因此,在利用上述公式1的情况下,存在用户终端不能准确接收PHICH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对于根据LBT结果(LBT_busy)而推迟(delay)了发送定时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的新决定方法。具体地,将在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中利用的PHICH资源显式地(Explicit)通知给用户终端。或者,隐式地(Implicit)选择在各U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中利用的PHICH资源。
<PHICH资源的显式(Explicit)指示>
该情况下,预先决定与各UL子帧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用的PHICH资源来通知给用户终端。例如,无线基站(或网络)预先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等)将规定的PHICH资源通知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利用通过高层信令等来指定的PHICH资源,进行送达确认信号的接收处理。
或者,无线基站(或网络)也可以通过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PDCCH))等来将规定的PHICH资源通知给用户终端。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利用通过包含在UL许可等的控制信号来指定的PHICH资源,接收送达确认信号。此外,也可以组合高层信令和下行控制信息来将PHICH资源通知给用户终端。例如,能够利用已有的LTE-A系统的PUCCH3中的DL HARQ-ACK的机制(ARI)。
<PHICH资源的隐式(Implicit)选择>
该情况下,控制为对在一个DL子帧/特殊子帧的PHICH复用的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编号附加偏移。例如,基于与各送达确认信号相对应的子帧编号和/或UL HARQ进程编号,对PHICH资源编号施加偏移。
具体地,在上述公式1中,基于同时处理的UL子帧的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变更IPHICH的值(参照图14)。由此,作为PHICH组编号,能够按照PHICH的组数(Ngroup PHICH)的倍数施加偏移。另外,变更的IPHICH能够基于与各送达确认信号相对应的子帧编号和/或UL HARQ进程编号而决定。此时,IPHICH的最大数可以设为HARQ进程编号数以下。
尤其,通过基于HARQ进程编号来变更IPHICH的值,即使在限制发送的UL子帧的编号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抑制PHICH资源的冲突。另外,在基于子帧编号来变更IPHICH的值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为:在无线基站侧,在子帧编号(U(x)中的x的值)相同的子帧中,将同一资源块(PRB)编号和/或循环偏移编号(CS索引(CS index))分配到相同的用户终端。
这样,通过基于UL子帧的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来变更IPHICH的值,能够在针对分配到用户终端的多个PUSCH的UL HARQ-ACK之间施加偏移。由此,即使在将多个UL HARQ-ACK复用到一个子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PHICH资源冲突。另外,按照UL子帧的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来变更的值不限定于IPHICH,也可以追加公式1中的其他参数的变更或新的偏移。
(第四方式)
在第四方式中,作为隐式地(Implicit)选择在上述第三方式中示出的PHICH资源的方法,说明与上述第三方式不同的方法。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表示了如下情况:通过基于UL子帧的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来施加偏移,将复用到一个DL子帧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不同的PHICH资源。
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抑制复用到PHICH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的冲突。另一方面,所利用的PHICH资源也增加。例如,与在授权带域利用FDD的情况相比,最多需要7倍的PHICH资源。在PHICH资源增加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对其他用户终端发送PHICH。此外,也有能够在PDCCH等中使用的无线资源也减少的可能性。因此,在第四方式中,提出了抑制PHICH资源的开销的方法。
如上所述,PHICH资源能够通过PHICH组编号和在该组中利用的正交序列索引的组合而决定(参照图15A)。此外,PHICH组编号和正交序列索引依赖于PHICH组数(参照上述公式1)。PHICH组数在FDD的情况下在所有子帧恒定,用通过高层信令来设定的Ngroup PHICH来表达。另一方面,在TDD的情况下,有时PHICH组数根据每一DL子帧/特殊子帧而变化,用通过高层信令来设定的Ngroup PHICH和m来(m·Ngroup PHICH)表达(参照图15A)。
在已有的LTE/LTE-A中,在TDD的UL/DL结构0中m的最大数被设定为2,在其他UL/DL结构1-6中m的最大数被设定为1。此外,如上所述,在已有的LTE/LTE-A中,用于PHICH组编号的决定的IPHICH在UL/DL结构0中被设定为0或1,在其他UL/DL结构1-6中IPHICH被设定为0。
另一方面,在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14)所示,基于LBT结果来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定时的情况下,能够基于HARQ进程数来设定m的最大值。此外,能够如上所述为了对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施加偏移而基于该m的值来决定IPHICH(参照图15B)。但是,在按照HARQ进程编号的数来设定IPHICH的情况下,PHICH组数会增加,存在PHICH资源的开销增大的可能性。
因此,在第四方式中,基于在PUSCH中应用的PRB索引以及循环偏移(CS)索引相同的UL子帧(HARQ进程)的数,设定IPHICH。例如,对于PUSCH的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HARQ进程(送达确认信号),至少设定不同的IPHICH。此外,对于PRB索引或CS索引不同的HARQ进程(送达确认信号),允许设定相同的IPHICH。以下,参照图16、图17进行说明。
在图16A中,表示在应用UL/DL结构0的TDD中,将LBT周期设为5ms的情况下的HARQ-ACK定时的一例。此外,在图16A中,表示了限制半无线帧(m)~(m+3)的DL发送(LBT_busy)而不限制半无线帧(m+4)的DL发送的情况(LBT_idle)。
此外,在此设想通过标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高层信令来设定的Ngroup PHICH为2的情况。进而,在此,设想在各UL子帧(HARQ进程#1~#7)发送的PUSCH的PRB索引和CS索引成为图16B的情况。以下对该情况下的PHICH资源的决定方法进行说明。
<第1步骤>
首先,无线基站基于在各UL子帧(HARQ进程编号)中发送的PUSCH的PRB索引和CS索引,决定设定为IPHICH的最大值的“m”的值。具体地,基于对应的PUSCH的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送达确认信号(HARQ进程的数)来决定。在图16B中,与HARQ进程编号(UL索引)UL#1=UL#3=UL#5=UL#7的四个UL子帧相对应的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此外,UL#4=UL#6的两个UL子帧中的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
因此,在七个UL子帧中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最大的UL子帧数为4,因此判断为m=4。
<第2步骤>
接着,基于在第1步骤中决定的m,决定与各UL子帧(HARQ进程编号)相对应的IPHICH。例如,对于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UL子帧设定不同的IPHICH。此外,对于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UL子帧,按照HARQ进程编号顺序分别设定IPHICH,使得从0顺序增加(参照图16C)。
在此,将UL#1、UL#3、UL#5、UL#7的IPHICH分别设定为0、1、2、3。同样地,将UL#4、UL#6的IPHICH分别设定为0、1。此外,将UL#2的IPHICH设定为0。也就是说,在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HARQ进程编号之间,至少设定不同的IPHICH,在PRB索引或CS索引不同的HARQ进程编号之间,允许设定相同的IPHICH。由此,能够减少设定为IPHICH的数。
在第2步骤中决定对各UL子帧(HARQ进程编号)设定的IPHICH后,基于上述公式1决定PHICH组编号以及正交序列索引(PHICH资源)(参照图17A)。无线基站基于计算出的PHICH组编号以及正交序列索引,将与HARQ进程编号相对应的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规定的PHICH资源(参照图17B)。
图17B表示了与七个UL子帧(HARQ进程编号)相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分配方法的一例。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能够将IPHICH的数设为PRB索引以及CS索引相同的UL子帧的最大数(在此,4)。由此,能够减少在同一子帧利用的PHICH资源。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结构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例如包括LTE系统或SUPER 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重连接(DC)。此外,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LTE-U基站)。另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5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无线接入)。
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配置有用户终端20。例如,可以想到在授权带域利用宏小区C1且在非授权带域(LTE-U)利用小型小区C2的至少一个的方式。此外,也想到除了宏小区以外将小型小区C2的一部分在授权带域利用,且将其他小型小区C2在非授权带域利用的方式。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双方。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DC能够同时使用利用不同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该情况下,能够从利用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1对用户终端20发送与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2相关的信息(辅助信息)。此外,在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进行CA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一个无线基站(例如,无线基站11)控制授权带域小区以及非授权带域小区的调度的结构。
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利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与和无线基站11之间的载波相同的载波。能够设为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或无线基站12之间)之间有线连接(光纤(Optical fiber)、X2接口等)或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在上位站装置30,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上位站装置30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在上位站装置30。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可以被称为eNodeB、宏基站、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归属(Home)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无线头)、微基站、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各用户终端20是与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相对应的终端,不仅包括移动通信终端,也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并将数据映射到各子载波来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如下单载波传输方式,在该方式中,按照每一终端将系统带宽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并通过使多个终端利用互不相同的带域来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
在此,对在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信道进行说明。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CFICH、PHICH、PDCCH、扩展PDC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传输针对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也称为HARQ-ACK或ACK/NACK)。此外,通过扩展PDCCH(EPDCCH),也可以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该EPDCCH可以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送达确认信号(也称为HARQ-ACK、A/N或ACK/NACK)、调度请求(SR)等。另外,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无线质量信息(CQ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秩指示符(RI)等。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包括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整体结构图。无线基站10具有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
将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DL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后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后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广播信息等)对用户终端20通知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系统信息)。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例如包括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的系统带宽等。
此外,能够从无线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03对用户终端发送与LBT相关的信息(例如,LBT子帧、LBT码元、LBT周期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也可以从无线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03通过高层信令对用户终端显式地(explicit)通知与PHICH资源相关的信息,其中,PHICH资源用于分配复用到规定子帧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例如,无线基站10经由授权带域和/或非授权带域将这些信息通知给用户终端。此外,无线基站10也可以基于LBT结果(例如,LBT_idle的情况)发送DL-BRS(参照图8)。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照每一天线进行预编码后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对进行了频率变换而得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另外,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接收单元)103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发射机/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发送电路/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就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20向无线基站10发送的数据而言,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被放大,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对于包含在被输入的基带信号中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功能结构图。另外,在图20中,主要表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20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测量单元301、U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2、控制单元(调度器)303、DL信号生成单元304和映射单元(分配控制单元)305。
测量单元301对在非授权带域从其他发送点(AP/TP)发送的信号进行监听(检测/测量)。具体地,测量单元301在发送DL信号之前等规定定时对从其他发送点发送的信号进行检测/测量,并将该检测/测量的结果(LBT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303。例如,测量单元301判断所检测的信号的功率电平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并将该判断结果(LBT结果)通知给控制单元303。另外,测量单元301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测量器或测量电路。
U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2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信号(PUCCH信号、PUSCH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码处理、解调处理等)。此外,U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2能够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PUSCH进行重发控制(UL混合ARQ)。该情况下,在能够准确地接收从用户终端发送的PUSCH的情况下判断为ACK,在未能准确地接收的情况(接收错误)的情况下判断为NACK,并将判定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303。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与U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2独立地设置了进行针对PUSCH的重发控制(UL混合ARQ)的判定的判定单元。另外,U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302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信号处理器或信号处理电路。
控制单元(调度器)303对通过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通过PDCCH和/或扩展PDCCH(E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UL许可/DL分配)向无线资源的分配(发送定时)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303还对作为PDCCH以外的其他L1/L2控制信号的PHICH、PCFICH的分配(发送定时)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303还对系统信息(PBCH)、同步信号(PSS/SSS)、下行参考信号(CRS、CSI-RS等)的分配进行控制。另外,控制单元303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控制器、调度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303基于从测量单元301输出的LBT结果,控制LBT设定载波(例如,非授权带域)中的DL信号的发送。例如,控制单元303基于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PUSCH的重发控制的判定结果,控制送达确认信号向PHICH的分配。
具体地,控制单元303基于DL-LBT结果对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进行控制。在按照LBT结果而不限制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例如,参照图4B)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此外,在按照LBT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控制为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发送该限制了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
在此,规定子帧能够设为从子帧i以无线帧单位推迟的子帧(参照图6、图7)。或者,控制单元303能够控制为在规定子帧发送按照LBT结果而限制了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参照图9)。该情况下,作为规定子帧,能够使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最初的子帧。
此外,在将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复用到规定子帧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3能够控制为捆绑该多个送达确认信号来进行发送(参照图11)。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对在捆绑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中在最后的子帧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的PHICH资源,控制捆绑结果的发送。
此外,控制单元303在将多个送达确认信号复用到规定子帧的情况下(参照图12),基于与各送达确认信号相对应的子帧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能够分别决定多个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参照图14)。或者,控制单元303能够对于在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中用于上行数据的PRB索引以及循环偏移索引相同的送达确认信号,施加不同的偏移来控制PHICH资源的分配(参照图16、图17)。
DL信号生成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3的指示,生成DL信号。作为DL信号,可以列举DL控制信号(PDCCH信号、EPDCCH信号、PHICH信号等)、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下行参考信号(CRS、CSI-RS、DM-RS等)等。此外,在DL-LBT结果为LBT_idle的情况下,DL信号生成单元304也可以生成DL-BRS(参照图8)。另外,DL信号生成单元304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此外,映射单元(分配控制单元)305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3的指令,控制DL信号的映射(分配)。具体地,映射单元305在根据从测量单元301输出的LBT结果而判断为能够发送DL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的情况下,进行DL信号的分配。另外,映射单元305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映射电路或映射器。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用户终端20具有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
就下行链路的数据而言,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被放大,并在发送接收单元203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混合ARQ)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上位的层相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进行重发控制(混合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203。
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其后,放大器单元202将进行频率变换而得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还能够接收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DL-LBT结果相关的信息(例如,DL-BRS)。另外,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发射机/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发送电路/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装置)。
图22是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另外,在图22中,主要表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假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22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测量单元401、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UL发送控制单元403(控制单元)、UL信号生成单元404和映射单元405。另外,在无线基站侧进行UL传输中的LBT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测量单元401。
测量单元401对在UL中从其他发送点(AP/TP)发送的信号进行检测/测量(LBT)。具体地,测量单元401在发送UL信号之前等规定定时对来自其他发送点的信号进行检测/测量,并将该检测/测量结果(LBT结果)输出至UL发送控制单元403。例如,测量单元401判断所检测出的信号的功率电平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并将该判断结果(LBT结果)通知给UL发送控制单元403。另外,测量单元401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测量器或测量电路。
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对在授权带域或非授权带域发送的DL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码处理、解调处理等)。例如,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取得包含在下行控制信号(例如,DCI格式0、4)中的UL许可并输出至UL发送控制单元403。此外,在从无线基站发送与DL-LBT结果相关的信息(例如,DL-BRS)的情况下,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能够基于DL-BRS掌握DL-LBT结果来进行接收操作。
此外,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在接收到针对PUSCH的送达确认信号(PHICH)的情况下,输出至UL发送控制单元403。另外,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信号处理器或信号处理电路。
UL发送控制单元403在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中控制对无线基站的UL信号(UL数据信号、UL控制信号、参考信号等)的发送。此外,UL发送控制单元403基于来自测量单元401的检测/测量结果(LBT结果),控制非授权带域中的发送。也就是说,UL发送控制单元403考虑从无线基站发送的UL发送指令(UL许可)和来自测量单元401的检测结果(LBT结果),控制非授权带域中的UL信号的发送。
此外,UL发送控制单元403基于来自DL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02的接收处理结果,控制UL信号的发送。例如,在分配到PHICH的UL HARQ-ACK为ACK的情况下,判断为在无线基站准确地接收到PUSCH。另一方面,在分配到PHICH的UL HARQ-ACK为NACK的情况下,判断为在无线基站未准确地接收到PUSCH,并控制为再次进行PUSCH的发送。
UL信号生成单元404基于来自UL发送控制单元403的指令,生成UL信号。作为UL信号,可以列举UL控制信号(PUCCH信号、PRACH信号等)、UL数据信号(PUSCH信号)、参考信号(SRS、DM-RS等)等。另外,UL信号生成单元404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此外,映射单元(分配控制单元)405基于来自UL发送控制单元403的指令,控制UL信号的映射(分配)。具体地,映射单元405在根据从测量单元401输出的LBT结果而判断为能够发送UL信号的情况下,进行UL信号的分配。另外,映射单元405能够设为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所使用的映射电路或映射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DL-LBT的结果,控制UL HARQ-ACK的反馈。由此,无线基站与DL-LBT的结果无关地,能够适当地向用户终端发送HARQ-ACK,能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主要表示了非授权带域小区根据LBT的结果来控制可否发送DL信号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根据LBT的结果,在通过DFS(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动态频率选择)转移到其他载波或进行发送功率控制(TPC)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思想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例如,能够适当地组合应用上述的多个方式。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是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4-226330。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送单元,其发送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数据的送达确认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下行链路中的监听结果,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
所述控制单元在按照监听结果而不限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在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控制为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发送限制了发送的该送达确认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子帧是从子帧i以无线帧单位推迟的子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为在所述规定子帧发送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了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子帧是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最初的子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捆绑在规定子帧发送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来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利用对在捆绑的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中在最后的子帧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的PHICH资源,控制捆绑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送达确认信号相对应的子帧编号和/或HARQ进程编号,分别决定各送达确认信号的PHICH资源。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在多个送达确认信号中用于上行数据的PRB索引以及循环偏移索引相同的送达确认信号,施加不同的偏移来控制PHICH资源的分配。
9.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接收到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UL数据的重发控制,
所述接收单元在按照下行链路中的监听结果而不限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接收送达确认信号,在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接收限制了发送的该送达确认信号。
10.一种无线基站的无线通信方法,其基于下行链路中的监听结果来控制下行发送,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数据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步骤;以及
基于监听结果来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步骤,
在按照监听结果而不限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发送定时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在按照监听结果而限制子帧i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控制为在子帧i后变得能够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规定子帧发送限制了发送的该送达确认信号。
CN201580060344.4A 2014-11-06 2015-10-09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70793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330 2014-11-06
JP2014-226330 2014-11-06
PCT/JP2015/078745 WO2016072219A1 (ja) 2014-11-06 2015-10-09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9335A true CN107079335A (zh) 2017-08-18

Family

ID=55908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0344.4A Pending CN107079335A (zh) 2014-11-06 2015-10-09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15975A1 (zh)
JP (1) JPWO2016072219A1 (zh)
CN (1) CN107079335A (zh)
WO (1) WO201607221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66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34220A1 (zh) * 2018-08-17 2020-0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164919A (zh) * 2017-09-01 2020-05-1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74904A1 (ja) * 2015-04-30 2016-11-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346748B1 (en) * 2015-08-31 2020-09-2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70273101A1 (en) * 2015-11-02 2017-09-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vanced laa scheduling for multi-point subset transmission in shared cells
US10382169B2 (en) 2016-04-01 2019-08-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ARQ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EP3499830B1 (en) 2016-08-09 2021-10-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0673593B2 (en) * 2016-11-03 2020-06-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ARQ signaling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US11658774B2 (en) * 2017-03-31 2023-05-23 Motorola Mobility Llc Determining a resource field that carries feedback information
US10869336B2 (en) * 2019-02-15 2020-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access and validity procedur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8686A (zh) * 2005-11-24 2008-09-03 诺基亚公司 支持识别一个或多个未占用rf子带的“先听后说”测量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517599A (zh) * 2006-07-26 2009-08-26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集成的读取器和标签的装置和方法
CN103650622A (zh) * 2011-05-24 2014-03-19 美国博通公司 信道接入控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8686A (zh) * 2005-11-24 2008-09-03 诺基亚公司 支持识别一个或多个未占用rf子带的“先听后说”测量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517599A (zh) * 2006-07-26 2009-08-26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集成的读取器和标签的装置和方法
CN103650622A (zh) * 2011-05-24 2014-03-19 美国博通公司 信道接入控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等: "Considerations on LBT Enhancements for Licensed-Assisted Acces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8BIS R1-144083》 *
NTT DOCOMO: "Inter-operator and Inter-RAT co-existence techniques for LAA using",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8BIS R1-144339》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4919A (zh) * 2017-09-01 2020-05-1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106366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34220A1 (zh) * 2018-08-17 2020-0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72219A1 (ja) 2017-09-21
US20180115975A1 (en) 2018-04-26
WO2016072219A1 (ja)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0421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079335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124916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6538013B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00084763A1 (en) Terminal and radio control method
EP3503446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211281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70094528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47727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105290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6664649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432013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6576349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078829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098911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19147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184123B2 (e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029032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80167169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251632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211420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90045369A1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