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3940A -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3940A
CN111163940A CN201880063412.6A CN201880063412A CN111163940A CN 111163940 A CN111163940 A CN 111163940A CN 201880063412 A CN201880063412 A CN 201880063412A CN 111163940 A CN111163940 A CN 111163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hannel
common
liquid ejection
ejection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34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3940B (zh
Inventor
池内涉
吉村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63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3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27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us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r layers by lamination or by fusion of the coatings or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B41J2002/14225Finger typ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002/14306Flow passage between manifold and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1Line printing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是包括流路构件(4)、以及多个加压部(50)的液体喷出头(2),所述流路构件(4)具有多个喷出孔(8)、多个加压室(10)、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将加压室(10)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第一流路(14)的加压室(10)侧的连接位置配置于比将加压室(10)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的第二流路(12)的加压室(10)侧的连接位置更靠近喷出孔(8)的位置,第一流路(14)包括配置于加压室(10)侧,并仅与该加压室(10)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以及配置于第一共用流路(22)的第一连接流路(14b),第一连接流路(14b)分别经由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与多个加压室(10)相连,多个第一连接流路(14b)与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印刷用头,例如,已知通过将液体喷出到印刷用纸上来进行各种印刷的液体喷出头。在液体喷出头中,例如二维扩展地配置多个将液体喷出的喷出孔。在印刷用纸上通过从各喷出孔喷出的液体排列着落来进行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液体喷出头包括流路构件、多个加压部。流路构件具有多个喷出孔、多个加压室、一个以上的第一共用流路、一个以上的第二共用流路、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多个加压室分别与多个喷出孔相连。第一共用流路与多个加压室共用地相连。第二共用流路与多个加压室共用地相连。第一流路将加压室与第一共用流路相连。第二流路将加压室与第二共用流路相连。多个加压部分别对多个加压室加压。第一流路具有将第一共用流路与多个第一独立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第一独立流路与一个加压室相连。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具有多个由第一连接流路以及多个第一独立流路构成的组。
另外,本公开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出头、将印刷用纸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输送的输送部、以及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控制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包括本公开的一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的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2的(a)是图1的液体喷出头的主要部分即头主体的俯视图,(b)是从(a)中除去第二流路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图2的(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5的(a)是头主体的示意性的局部纵剖视图,(b)是头主体的其他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本公开的其他液体喷出头的流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本公开的其他液体喷出头的流路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本公开的其他液体喷出头的放大俯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变形例的打印机10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9的(b)是打印机10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的(a)是包括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的记录装置即彩色喷墨打印机1(以下有时简称为打印机)的概要的侧视图,图1的(b)是概要的俯视图。打印机1通过将印刷用纸P从引导辊82A向输送辊82D输送从而使印刷用纸P相对于液体喷出头2相对地移动。控制部88基于图像、文字等的数据,控制液体喷出头2,使液体朝着印刷用纸P喷出,使液滴着落在印刷用纸P上,以对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等的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打印机1固定,打印机1成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作为记录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举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即:使液体喷出头2在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几乎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等移动的同时交替地进行记录的动作和印刷用纸P的输送。
在打印机1以与印刷用纸P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有平板状的头搭载框架70(以下有时也简称为框架)。在框架70设置有未图示的20个孔,20个液体喷出头2搭载于各个孔的部分,液体喷出头2的、喷出液体的部位面向印刷用纸P。液体喷出头2与印刷用纸P之间的距离设为例如0.5~20mm程度。五个液体喷出头2构成一个喷头组72,打印机1具有四个喷头组72。
液体喷出头2具有在从图1的(a)的近前向深处的方向、图1的(b)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条形状。在一个喷头组72内,三个液体喷出头2沿着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几乎正交的方向排列,另外两个液体喷出头2在沿着输送方向错开的位置处,在三个液体喷出头2之间分别各排列一个。液体喷出头2配置成:各液体喷出头2可可印刷的范围在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即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连,或者端部重叠,能够进行在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无间隙的印刷。
四个喷头组72沿着印刷用纸P的输送方向配置。从未图示的液体罐向各液体喷出头2供给液体,例如供给墨。向属于一个喷头组72的液体喷出头2供给相同颜色的墨,能够用四个喷头组72印刷四种颜色的墨。从各喷头组72喷出的墨的颜色,例如是品红(M)、黄色(Y)、青色(C)及黑色(K)。如果由控制部88控制并印刷上述这样的墨,则能够印刷彩色图像。
如果以单色来印刷一个液体喷出头2可印刷的范围,则搭载于打印机1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喷头组72所包含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喷头组72的个数能够根据进行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而适宜地变更。例如,为了进行更多颜色的印刷,也可以增加喷头组72的个数。另外,若配置多个以同色进行印刷的喷头组72,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进行印刷,则即便使用相同性能的液体喷出头2,也能提升输送速度。由此,能够增大每单位时间的印刷面积。另外,也可以准备多个以同色进行印刷的喷头组72,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配置,以提高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分辨率。
而且,除了印刷有颜色的墨以外,为了进行印刷用纸P的表面处理,也可以印刷涂布剂等的液体。
印刷用纸P在使用前成为卷绕在供纸辊80A的状态,在通过了两个引导辊82A之间后,在搭载于框架70的液体喷出头2的下侧通过,之后通过两个输送辊82B之间,最终被回收辊80B回收。在印刷时,使输送辊82B旋转,从而印刷用纸P被以一定的速度输送,并被液体喷出头2印刷。回收辊80B卷取从输送辊82B送出的印刷用纸P。输送速度例如设为100m/分。各辊既可以由控制部88控制,也可以由人手动操作。
另外,作为印刷对象,除了印刷用纸P以外,也可以是辊状的布等。另外,打印机1也可以不是直接输送印刷用纸P,而是将该印刷用纸P载置于输送带上来进行输送。如此一来,能够将单张纸、裁断后的布、木材、瓷砖等作为印刷对象。而且,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包含导电性的颗粒的液体,从而印刷电子仪器的布线图案等。另外而且,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朝向反应容器等喷出规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包括化学药剂的液体,并使其反应等而制作化学药品。
另外,也可以在打印机1上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控制部88根据从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知晓的打印机1的各部分的状态,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分。例如,在液体喷出头2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对液体喷出头2施加的压力等对喷出的液体的喷出特性、即喷出量或喷出速度等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改变使液体喷出的驱动信号。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一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进行说明。图2的(a)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的主要部分即头主体2a的俯视图。图2的(b)是从头主体2a除去第二流路构件6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b)的单点划线的范围的头主体2a的放大俯视图。图4是图3的单点划线的范围的头主体2a的放大俯视图。图5的(a)是头主体2a的、示意性局部纵剖视图。在图5的(a)中,为了表示流路的连接的状态,在实际中,将不存在于相同的纵剖面的流路描绘成存在于相同的纵剖面那样。更详细而言,从板4g起的上部、与从板4h起的上部是不同部位的纵剖面。图5的(b)是头主体2a的其他部分的纵剖视图。但是,在图5的(b)中示出在图2的(a)中未描绘的信号传递部60。
为了容易理解各附图而如以下那样描绘。在图2~4中,在其他部件的下方用实线描绘出应用虚线描绘的流路等。在图4中,在将图左右分开的中央的双点划线的左侧,省略描绘加压室主体10a、第二流路12、独立电极44以及连接电极46。独立电极44以及连接电极46仅示出与图的左上部分的四个加压室10对应的电极。
头主体2a包括第一流路构件4、向第一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的第二流路构件6、构建有加压部即位移元件5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40。头主体2a具有沿一个方向较长的平板形状,有时将该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另外,第二流路构件6起到支承头主体2a的结构的支承构件的作用,头主体2a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框架70(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喷出头2除了头主体2a以外,还可以包括壳体、驱动器IC以及布线基板等。
构成头主体2a的第一流路构件4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其厚度为0.5~2mm程度。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一个面即加压室面4-1沿平面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加压室10。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与加压室面4-1相反的面即喷出孔面4-2沿平面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喷出液体的喷出孔8。喷出孔8分别与加压室10相连。以下,以加压室面4-1相对于喷出孔面4-2位于上方来进行说明。
在第一流路构件4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多个第一共用流路22。以下,有时将第二共用流路20与第一共用流路22一并称为共用流路。第二共用流路20与第一共用流路22重叠地配置。将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分别有8条,沿第二方向排列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与头主体2a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将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将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四方向。在一部分图中以D1~4来表示第一~四方向。
与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加压室10、以及与加压室10相连的喷出孔8沿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的两侧排列。加压室10在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的单侧分别配置两行,两侧一并构成四行加压室行11A。另外,喷出孔8在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的单侧分别配置两行,两侧一并构成四行喷出孔行9A。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为8条,因此加压室行11A整体为32行,喷出孔行9A也整体为32行。
第二共用流路20与排列于其两侧的四行加压室10经由第二流路12相连。第一共用流路22与排列于其两侧的四行加压室10经由第一流路14相连。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在第一流路构件4中,供给到第二共用流路20的液体向沿着第二共用流路20排列的加压室10流入。流入到加压室10的液体的一部分从喷出孔8喷出。未喷出的其他一部分向第一共用流路22流入,并从第一流路构件4向外部喷出。需要说明的是,液体的供给以及回收的流动可以相反。
第二共用流路20配置为在第一共用流路22之上重叠。第二共用流路20在与第二流路12相连的范围的外侧处,利用配置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三方向这两方的端部的开口20b向第一流路构件4的外部开口。第一共用流路22在与第一流路14相连的范围的外侧,且比第二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b靠外侧处,利用配置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三方向这两方的端部的开口22b向第一流路构件4的外部开口。通过配置于下侧的第一共用流路22的开口22b在配置于上侧的第二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b的外侧配置,从而空间效率良好。需要说明的是,除去两端部的第二共用流路主体20a的整体配置于比除去两端部的第二共用流路主体20a整体靠下侧的位置。
从第二共用流路20的第一方向侧的开口20a与第三方向侧的开口20a供给大致同量的液体,并流向第二共用流路20的中央。在来自与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喷出孔8的液体的喷出量不论场所如何都大致恒定的情况下,第二共用流路20的流动随着朝向中央而变慢,在大致中央处成为零(0)。第一共用流路22中的流动与此相反,在大致中央处为零,随着朝向外侧而变快。
在液体喷出头2中,由于记录各种各样的液体,因此来自与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喷出孔8的液体的喷出量成为各种各样的分布。在来自第一方向侧的喷出孔8的喷出量较多的情况下,流动成为零的场所比中央靠第一方向侧。相反,在来自第三方向侧的喷出孔8的喷出量较多的情况下,流动成为零的场所比中央靠第三方向侧。如此,根据所记录的液体而喷出的分布改变,从而流动成为零的场所移动。由此,在某瞬间,即使流动成为零而液体滞留,通过喷出的分布改变,也能够消除在该场所的滞留,因此能够使因在相同的场所液体持续滞留而导致的颜料的沉降、液体的固定等难以发生。
对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的第二流路12的第二共用流路20侧的部分施加的压力因压力损失的影响,根据第二流路12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改变。对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第一流路14侧的部分施加的压力因压力损失的影响,根据第一流路14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改变。若使一个喷出孔8中的液体的压力大致为零,则上述的压力变化对称地变化,因此能够利用所有喷出孔8使液体的压力大致为零。
第二共用流路20的下侧的面成为减振器28A。减振器28A的与面向第二共用流路20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减振器室29A。减振器室29A供空气等气体进入,其体积根据从第二共用流路20施加的压力不同而变化。减振器28A能够通过减振器室29A的体积改变而振动,能够通过该振动衰减,从而使在第二共用流路20产生的压力变动衰减。通过设置减振器28A,能够减小第二共用流路20中的液体的共振等的压力变动。
第一共用流路22的下侧的面成为减振器28B。减振器28B的与面向第一共用流路2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减振器室29B。与第一共用流路的情况相同,通过设置减振器28B,能够减小第一共用流路22中的液体的共振等的压力变动。
在一个喷出孔行9A中,喷出孔8以50dpi(约为25.4mm/50)的间隔配置。存在32行的喷出孔行9A,其中包含的喷出孔8沿第一方向相互偏移地配置,从而在整体上以1600dpi的间隔配置有喷出孔8。
更具体而言,在图3中,当将喷出孔8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投影时,在假想直线R的范围投影32个喷出孔8,在假想直线R内各喷出孔8以1200dpi的间隔排列。由此,若沿与假想直线R正交的方向将印刷用纸P输送而进行印刷,则能够以1200dpi的分辨率印刷。
第二流路构件6与第一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并具有向第二共用流路20供给液体的第一整合流路24、以及回收第一共用流路22的液体的第二整合流路26。第二流路构件6的厚度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为5~30mm程度。
第二流路构件6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中的、未连接有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区域接合。更具体而言,以包围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方式接合。如此一来,能够抑制喷出的液体的一部分成为雾霭而附着于压电致动器基板40。另外,以包围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方式将第一流路构件4在外周固定,因此第一流路构件4随着位移元件50的驱动而振动,能够减小发生的共振。
在第一整合流路24的第三方向的端部配置有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24b。第一整合流路24在中途分支为两路,一方与第三方向侧的第二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b相连,另一方与第一方向侧的第二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b相连。在第二整合流路26的第一方向的端部配置有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26b。第二整合流路26在中途分支为两路,一方与第一方向侧的第一共用流路22的开口22b相连,另一方与第三方向侧的第一共用流路22的开口22b相连。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从外部向第一整合流路24的开口24b供给液体,未喷出的液体从第二整合流路26的开口26b回收。
另外,在第二流路构件6配置有沿上下贯通第二流路构件6的贯通孔6a。在贯通孔6a贯穿有传递用于驱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驱动信号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信号传递部60。
通过将第一整合流路24配置于与第一流路构件4独立的、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的第二流路构件6,从而能够增大第一整合流路24的截面面积,由此能够减小由第一整合流路24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的位置之差导致的压力损失之差。第一整合流路24的流路阻力可以设为第二共用流路20的1/100以下。这里,第一整合流路24的流路阻力更准确地讲是指第一整合流路24中的、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的范围的流路阻力。
通过将第二整合流路26配置于与第一流路构件4独立的、比第一流路构件4厚的第二流路构件6,从而能够增大第二整合流路26的截面面积,由此能够减小由第二整合流路26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位置之差导致的压力损失之差。第二整合流路26的流路阻力可以设为第一共用流路22的1/100以下。这里,第二整合流路26的流路阻力更准确地讲是指第二整合流路26中的、与第一整合流路24相连的范围的流路阻力。
通过将第一整合流路24配置于第二流路构件6的短边方向的一侧的端,将第二整合流路26配置于第二流路构件6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端,使各个流路朝向第一流路构件4侧,分别设为与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结构。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增大第一整合流路24以及第二整合流路26的截面面积,减小流路阻力。另外,通过设为这种结构,第一流路构件4由于外周被第二流路构件6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刚性。而且,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设置供信号传递部60通过的贯通孔6a。
在第二流路构件6的下表面配置有成为第一整合流路24的槽、以及成为第二整合流路26的槽。第二流路构件6的成为第一整合流路26的槽通过与下表面的一部分被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堵塞、且下表面的其他部分配置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的第二共用流路20的开口20a相连,从而成为第一整合流路26。第二流路构件6的成为第二整合流路26的槽通过与下表面的一部分被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堵塞、下表面的其他部分配置于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的第一共用流路22的开口22a相连,从而成为第二整合流路26。
也可以在第一整合流路24以及第二整合流路26设置减振器,从而使液体的供给或者喷出相对于液体的喷出量的变动稳定。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整合流路24以及第二整合流路26的内部、第二共用流路20或者第一共用流路22之间设置过滤器,从而使异物、气泡难以进入第一流路构件4。
第二流路构件6的上表面由金属制的壳体等堵塞。信号传递部60与例如收纳在壳体的布线基板电连接。布线基板与控制部88由线缆等电连接。也可以在信号传递部60安装用于驱动位移元件50的驱动器IC。通过使驱动器IC与金属制的壳体或者容易向该壳体传递热的构件接触,从而能够使在驱动器IC产生的热量向外部释放。
在第一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即加压室面4-1接合有包含位移元件50的压电致动器基板40,各位移元件50配置为位于加压室10上。压电致动器基板40占有与由加压室10构成的加压室组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区域。另外,各加压室10的开口通过在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有压电致动器基板40而被封堵。压电致动器基板40为沿与头主体2a相同的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状。
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连接有向各位移元件50供给信号的信号传递部60。在第二流路构件6具有在中央沿上下贯通的贯通孔6a,信号传递部60通过贯通孔6a与控制部88电连接。信号传递部60若设为以从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一侧长边的端朝向另一侧长边的端的方式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形状,配置于信号传递部60的布线沿短边方向延伸并沿长度方向排列,则能够增大布线间的距离。
在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表面中的与各加压室10对置的位置分别配置有独立电极44。
流路构件4具有多个板层叠的层叠结构。在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侧配置有板4a,从板4a向下依次层叠有板4b~4l。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将成为加压室10的侧壁的形成有孔的板4a称为空腔板4a,将成为共用流路的侧壁的形成有孔的板4e、f、i、j称为歧管板4e、f、i、j,将开口有喷出孔8的板4l称为喷嘴板4l。在各板形成有多个孔、槽。孔、槽例如能够通过利用金属制作各板,并通过蚀刻来形成。各板的厚度为10~300μm程度,从而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孔的形成精度。各板以这些孔相互连通而构成第二共用流路20等流路的方式对位并层叠。
在平板状的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开口有加压室主体10a,并接合有压电致动器基板40。另外,在加压室面4-1开口有向第二共用流路20供给液体的开口20a、以及从第一共用流路22回收液体的开口24a。在流路构件4的、与加压室面4-1相反的一侧的面即喷出孔面4-2开口有喷出孔8。
作为喷出液体的结构,具有加压室10与喷出孔8。加压室10包括加压室主体10a与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形成于空腔板4a,并面向位移元件50。加压室主体10a在俯视下呈沿第二方向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是椭圆形状,而可以是矩形状、圆形状。
部分流路10b将加压室主体10a与喷出孔8相连。部分流路10b通过形成于板4b~k的孔重叠而形成。部分流路10b的下端利用喷嘴板4l将喷出孔8以外的部分堵塞。因此,部分流路10b沿流路构件14的厚度方向延伸。
第二流路12将加压室主体10a与第二共用流路20相连。第二流路12包括贯通板4b的圆形状的孔、将板4c沿平面方向延伸的细长的贯通槽、以及贯通板4d的圆形状的孔。
第一流路14将部分流路10b、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第一流路14具有将第一共用流路22与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14b,该第一独立流路14a与一个加压室10相连。换言之,第一流路14具有仅与一个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仅与其他加压室10B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以及将这两个第一独立流路14a与第一共用流路22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14b。在图4中,第一连接流路14b与分别和两个加压室10A、10B相连的两个第一独立流路14a对准(相连),并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
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具有多个由第一连接流路14b以及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构成的组15。这里所说的“组”是指一个第一流路14。多个第一连接流路14b与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与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第一连接流路14b的数量相对于与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的加压室10的数量为一半。将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集束于第一连接流路14b后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从而使空间效率良好。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连接流路14b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的数量可以为三以上。
对于第二共用流路20来说,形成于板4e、f的孔重叠,而且利用板4d将上侧堵塞,利用板4g将下侧堵塞。第一共用流路22通过形成于板4i、j的孔重叠,而且利用板4h将上侧堵塞,利用板4k将下侧堵塞而成。
关于液体的流动,总结起来讲,供给到第一整合流路24的液体依次通过第二共用流路20以及第二流路12而进入加压室10,一部分液体从喷出孔8喷出。未喷出的液体通过第一流路14,进入到第一共用流路22之后,进入第二整合流路26,并向头主体2a的外部喷出。
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由压电体即两张压电陶瓷层40a、40b构成的层叠结构。压电陶瓷层40a、40b分别具有20μm程度的厚度。即,从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压电陶瓷层40a的上表面到压电陶瓷层40b的下表面的厚度为40μm程度。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的厚度之比为3:7~7:3、优选为4:6~6:4。
压电陶瓷层40a、40b的任意层也以跨多个加压室10的方式延伸。压电陶瓷层40a、40b例如由具有强介电性的、钛锆酸铅(PZT)系、NaNbO3系、BaTiO3系、(BiNa)NbO3系、BiNaNb5O15系等的陶瓷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压电陶瓷层40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发挥作用,不直接压电变形。作为振动板,也可以使用不具有压电性的陶瓷或者金属板等来代替压电陶瓷层40b。
压电致动器基板40具有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共用电极42以及由Au系等金属材料构成的独立电极44。共用电极42的厚度为2μm程度,独立电极44的厚度为1μm程度。
各独立电极44分别配置于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上表面中的与各加压室主体10a对置的位置。独立电极44具有独立电极主体44a、引出电极44b。对于独立电极主体44a来说,平面形状比加压室主体10a小一圈,并具有与加压室主体10a大致相似的形状。引出电极44b从独立电极主体44a引出。在引出电极44b的一端的、引出到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的部分形成有连接电极46。连接电极46是包含例如银粒子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树脂,以5~200μm程度的厚度形成。连接电极46与设置于信号传递部60的电极电接合。
在独立电极44从控制部88通过信号传递部60供给有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与印刷用纸P的输送速度同步并以恒定的周期供给。
共用电极42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的区域中在面方向的大致整个面的范围内形成。即,共用电极42以覆盖与压电致动器基板40对置的区域内的所有加压室10的方式延伸。共用电极42经由贯通压电陶瓷层40a而形成的贯通导体与在压电陶瓷层40a上形成于避开由独立电极44构成的电极组的位置的表面电极(未图示)相连。另外,共用电极42经由表面电极接地,保持在接地电位。表面电极和独立电极44同样地,直接或间接地与控制部88连接。
压电陶瓷层40a的被独立电极44与共用电极42夹着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成为当向独立电极44施加电压时会位移的、单压电晶片(uni-morphology)结构的位移元件50。更具体而言,在将独立电极44设为和共用电极42不同的电位并针对压电陶瓷层40a在其极化方向施加了电场时,被施加了该电场的部分作为因压电效应而变形的活性部动作。在该结构中,当以电场与极化变成相同方向的方式通过控制部88将独立电极44相对于共用电极42设为正或者负的规定电位时,压电陶瓷层40a的被电极夹着的部分(活性部)在面方向上收缩。另一方面,由于非活性层的压电陶瓷层40b未受到电场的影响,故不会自发性地收缩而是限制活性部的变形。其结果是,在压电陶瓷层40a与压电陶瓷层40b之间,朝极化方向的变形产生差异,压电陶瓷层40b向加压室10侧凸地进行变形(单压电晶片变形)。
接着,对液体的喷出动作进行说明。根据通过来自控制部88的控制而经由驱动器IC等而被供给至独立电极44的驱动信号,位移元件50被驱动(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驱动信号使液体喷出,但在此对所谓的推挽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预先使独立电极44成为比共用电极42高的电位(以下,称为高电位),每当有喷出请求时就将独立电极44设为与共用电极42暂时相同的电位(以下,称为低电位),然后在规定的时刻再次设为高电位。由此,在独立电极44变成低电位的时刻,压电陶瓷层40a、40b恢复为原始的(平缓的)形状(起始),加压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两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状态)相比较,有所增加。由此,对加压室10内的液体赋予负压。如此一来,加压室10内的液体以固有振动周期开始振动。具体地说,最初,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增加,负压逐渐地缩小。接下来加压室10的体积达到最大,压力几乎变为零。接下来加压室10的体积开始减少,压力升高。然后,在压力几乎变成最大的时刻,使独立电极44为高电位。如此一来,最初施加的振动和接下来施加的振动叠加,更大的压力施加于液体。该压力在下降器内传播,使液体从喷出孔8喷出。
也就是说,通过向独立电极44供给以高电位作为基准且恒定期间内设为低电位的脉冲的驱动信号,从而能喷出液滴。该脉冲宽度若设为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的一半时间即AL(Acoustic Length),则在原理上来说,能使液体的喷出速度及喷出量最大。对于加压室10的液体的固有振动周期而言,虽然液体的物性、加压室10的形状的影响较大,但除此以外,也会受到来自压电致动器基板40的物性、与加压室10相连的流路的特性的影响。
这里,第二共用流路20由第二流路12与加压室主体10a连接,第一共用流路22由第一流路14连接,从而喷出液体并且回收该液体,并进行印刷。在所印刷的图像为高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每个加压室的喷出频度不同。此时,需要连续的位移的加压室有时产生从第二共用流路20供给不足,喷出量减少。另外,喷出频度较少的加压室有时产生从第一共用流路22回收不足,喷出量增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第一流路12具有将第一共用流路22与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14b,该第一独立流路14a与一个加压室10相连,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具有多个由第一连接流路14b以及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构成的组15。即,如图4所示,多个组15与第一共用流路22连接,该组15由将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和与加压室10B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14b构成。
由此,例如,即使在加压室10A的喷出频度较少的情况下,喷出量也难以增加。
具体而言,当从加压室10B进行喷出时,未喷出的液体通过与加压室10B相连的一个独立流路14a,而向第一连接流路14b流入。而且,通过第一连接流路14b而被第一共用流路22回收时,在液体的粘性的作用下,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的一部分液体也向第一连接流路14b流动。其结果,加压室10A的液体的一部分被回收,在接下来从加压室10A进行喷出的情况下所喷出的液体的喷出量难以增加。由此,能够进行高图像质量的印刷。
另外,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具有多个由第一连接流路14b以及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构成的组15,因此具有多个从各组15向第一共用流路22的回收路线,因此也能够顺畅地进行液体的回收。
这里,第二共用流路20由于供给喷出的液体,因此截面面积较大为佳。由于使循环的液体流动,因此第一共用流路22的截面面积也是某种程度较大为佳。另一方面,当增大共用流路的截面面积时,头主体2a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变大,喷出孔8沿短边方向分布的范围也变大。当喷出孔8的短边方向的分布范围变广时,不期望液体喷出头2的设置角度以沿平面方向旋转的方式偏移时的、印刷精度的降低变大。
不使头2a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太大,为了增大共用流路的截面面积而减小共用流路的配置间隔即可。若使位于共用流路之间的流路的配置的空间效率良好,则能够减小共用流路的配置间隔。第一流路14由于是与加压室10的喷出孔8附近连接的流路,因此若使第一流路14的配置的空间效率良好,则能够减小共用流路的配置间隔。
为了减小从各喷出孔8喷出的液滴的喷出特性之差,使第一流路14的流路特性之差较小为佳。为此,第一流路14的截面面积以及长度在设计上设为大致相同为佳。另外,第一流路14期望设为适合于喷出的流路特性,并具有适合于该流路特性的截面面积以及长度。若只为了使空间效率良好,例如则可以设置以直线在最短距离相连的流路,但在那样的流路中,难以具有上述那样的流路特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第一流路14与加压室10的连接位置可以比第二流路12与加压室10的连接位置更靠近喷出孔8。
由此,与分别设置完全独立的流路相比,能够减小流路的配置所需要的空间。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一个第一共用流路22的单侧配置有两行以上的喷出孔行9A的情况下,从距第一共用流路22较远的喷出孔行9A相连的第一流路14为了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而流路长度变长。从距第一共用流路22较近的喷出孔行9A相连的第一流路14若只是相连,则可以使流路长度较短,但若为了使流路特性相配合,而设为与从距第一共用流路22较远的喷出孔行9A相连的第一流路14大致相同的流路长度,则对于高效地配置该较长的流路来说,集束于第一连接流路14b之后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为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也可以为第一连接流路14b比第一独立流路14a长。
在第一共用流路22内的液体从多个加压室10传递有进行喷出的压力的一部分,而产生复杂的压力振动。该压力振动的一部分可能传递至加压室10,对之后的喷出带来影响。在传递至第一共用流路22之前,若将来自两个加压室10的压力在连接流路14b合成之后再传递,则能够减小第一共用流路22内的压力振动的复杂程度,能够减小对之后的喷出带来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若在完全圆柱的流路中充满牛顿流体,则压力波以各自独立的状态传递,但如果是实际的流路形状以及实际存在的液体,则压力相互影响。为了促进压力的合成,第一连接流路14b比第一独立流路14a长为佳。
这里,由一个加压室10产生的喷出时的压力有时在通过与该加压室10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之后,通过与另一加压室10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而向另一加压室10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可以为,第一独立流路14a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一连接流路14b的流路阻力。
由此,如图4所示,在加压室10A产生的喷出时的压力难以向第一独立流路14a传递。其结果是,难以向相同的组15的加压室10B传播压力。
如图3所示,第一共用流路2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第二方向排列。而且,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共用流路22之间的区域成为第一区域E1。另外,第二共用流路20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第二方向排列。而且,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共用流路20之间的区域成为第二区域E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在俯视时,与在两个第一共用流路22之间的第一区域E1配置的喷出孔8相连的第一流路14可以被收纳配置于第一区域E1内。
由此,将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集束而形成第一连接流路14b之后,并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从而能够使空间效率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在俯视时,与在两个第二共用流路20之间的第二区域E2配置的喷出孔8相连的第一流路14可以被收纳配置于第二区域E2内。
由此,将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集束而形成第一连接流路14b之后,并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从而能够使空间效率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第一共用流路22以及第一流路14可以配置在比第二共用流路20靠近开口有喷出孔8的喷出孔面4-2的位置。
由此,将多个第一独立流路14a集束而形成第一连接流路14b之后,并与第一共用流路22相连,从而能够使空间效率良好,能够将第一共用流路22以及第一流路14配置在比第二共用流路20靠近喷出孔面4-2的位置。由此,第一流路14能够配置在比第二共用流路20靠近喷出孔面4-2的位置,能够将第一流路14与部分流路10b的喷出孔8的附近相连。其结果是,喷出孔8附近的液体变得难以滞留。
第一独立流路14a包括第一部位14aa、以及第二部位14ab。第一部位14aa与加压室10直接相连。第二部位14ab将第一部位14aa与第一连接流路14b相连。第一部位14a将配置于一个板4k的孔或者槽利用其他板4j、4l的平面部分堵塞而构成。第二部位14ab将在与配置有构成第一部位14aa的孔或者槽的板4k相对独立的另一板4j配置的孔或者槽利用其他板4i、4k的平面部分堵塞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第一部位14aa的每单位长度的流路阻力可以大于第二部位14ab的每单位长度的流路阻力。由此来自加压室10的压力变得难以向第一流路14传递,并且加压室10内的压力振动难以变得复杂。
在本液体喷出头2中,第一部位14aa与加压室10直接连接,因此压力波的反射主要发生在其连接部分。因此,加压室10内的压力振动比较单纯,与该压力振动对应地,进行接下来的喷出比较容易。当流路阻力较高的部分位于第一独立流路14a的中途时,在加压室10与第一独立流路14a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流路阻力较高的部分这两个部位发生较大的压力波反射,加压室10内的压力振动容易变得复杂,考虑到该压力振动而进行接下来的喷出变得困难,在压力振动的作用下喷出特性容易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作为第二部位14ab的、配置有孔或者槽的板4的厚度可以比作为第一部位14aa的、配置有孔或者槽的板4的厚度厚。具体而言,板4j比板4k厚。
根据这种结构,设为利用第一部位14aa满足流路阻力等所需的流路特性,并将需要利用比第一部位14aa的截面面积大、且第一独立流路14a所占的流路特性的影响较小的第二部位14ab相连的地点彼此相连,从而能够对赋予第一独立流路14a所需的流路特性,并且将需要相连的地点彼此相连。
若将板4j设为成为第一共用流路22的、配置有孔或者槽的板,则能够减少所需的板的张数。另外,通过使板4k比板4j薄,能够缩短加压室10的AL,能够以较短的周期驱动液体喷出头2。
图6以及图7是本公开的其他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流路构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第一流路以外的结构与图2~5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关于第一共用流路22以及加压室10等,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6的第一流路114包括仅与一个加压室10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14a、第一连接流路114b。在一个第一连接流路114b相连有两个第一独立流路114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在两个第一独立流路114a与第一连接流路114b连接的连接部位中,第一独立流路114a彼此所成的角度大于第一独立流路114a与第一连接流路114b所成的角度。具体而言,第一独立流路114a彼此所成的角度约为80度。如图5所示,对于第一独立流路114a与第一连接流路114b所成的角度来说,第一连接流路114b相对于第一独立流路114a以上升的方式相连,因此实际上为90度。因而,这些角度的大小关系如上所述。
通过设为这种角度的大小关系,从一个第一独立流路114a传递来的压力相比于向另一第一独立流路114a传递,变得容易向第一连接流路114b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在经由第一流路114相连的加压室10彼此之间产生的压力传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第一独立流路114a这两者中,都满足上述的条件,但也可以仅一个第一独立流路114a满足上述的条件。如果与第一连接流路114b相连的所有独立流路114a都满足,则关于所有独立流路114a,都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
图7的第一流路214包括第一独立流路214a、以及第一连接流路214b。两个第一独立流路214a与一个第一连接流路214b相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在两个第一独立流路214a与第一连接流路214b连接的连接部位中,第一独立流路214a彼此所成的角度大于第一独立流路214a与第一连接流路214b所成的角度。具体而言,第一独立流路214a彼此所成的角度约为80度。第一独立流路214a与第一连接流路214b所成的角度如图5所示,由于第一连接流路214b相对于独立流路214a以上升的方式相连,因此实际上为90度。因而,这些角度的大小关系如上所述。
通过设为这种角度的大小关系,从一个第一独立流路214a传递来的压力相比于向另一第一独立流路214a传递,变得容易向第一连接流路214b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在经由第一流路214相连的加压室10彼此之间产生的压力传播。
图8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且是与图4对应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流路312的结构与图4示出的实施方式不同。
加压室10包括加压室10A~10C。加压室10A~10C相互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说明加压室10A与第二流路312的关系。
第二流路312包括第二独立流路312a与第二连接流路312b。第二独立流路312a从加压室10A沿第四方向延伸。第二独立流路312a包括第一部位312aa与第二部位312ab。第一部位312aa从加压室10A的下方沿第四方向延伸。在俯视下,第一部位312aa比从加压室10A向下方流动的孔细。第二部位312ab与第一部位312aa连接。在俯视下,第二部位312ab的宽度比第一部位312aa的宽度宽。
第一部位312aa与第二部位312ab形成在相同的板4(参照图5)。换言之,在相同的板4形成有宽度较窄的槽、宽度较宽的槽,宽度较窄的槽构成第一部位312aa,宽度较宽的槽形成第二部位312ab。如此,通过将第一部位312aa与第二部位312ab形成在相同的板4,从而第一流路构件4的厚度难以变厚。
第二连接流路312b位于第二部位312ab的下方,在俯视下,位于第二部位312ab的第四方向上的中央部。第二连接流路312b由孔形成,将第二部位312ab与第二共用流路20连接。第二连接流路将加压室10A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的第二部位312ab、与加压室10B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的第二部位312ab连接,并形成组31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312具有将第二共用流路20与多个第二独立流路312a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312b,该多个第二独立流路312a与一个加压室10相连,在一个第二共用流路20具有多个由第二连接流路312b以及多个第二独立流路312a构成的组315。
由此,如上述那样,即使在每个加压室10喷出频度不同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在加压室10A的喷出频度较多的情况下,若加压室10B的喷出频度较少,则在加压室10A的喷出时产生以下情况。
当从加压室10A进行喷出时,伴随喷出而不足的量的液体从第二共用流路20通过第二连接流路312b,而向与加压室10B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流入。此时,即使在从第二连接流路312b向第二独立流路312a供给的液体较少的情况下,在液体的粘性的作用下,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的一部分的液体也向第二连接流路312b流动。其结果是,向加压室10A供给足够量的液体。因此,在接下来从加压室10A进行喷出的情况下所喷出的液体的喷出量也难以变得不足。由此,能够进行高图像质量的印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中,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和与加压室10B相连的第一独立流路14a由第一连接流路14b连接。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和与加压室10C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由第二连接流路312b连接。而且,与加压室10A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和与加压室10B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可以不由第二连接流路312b连接。
由此,根据其他加压室10的喷出频度,将与自身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的液体向其他加压室10相连的第二独立流路312a供给或者回收变得难以集中。
即,相对于在加压室10产生的供给不足或者回收不足,与利用两条第一独立流路14a以及两条第二独立流路312a进行应对,能够实现利用较多第一独立流路14a以及第二独立流路312a进行供给或者回收。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在加压室10产生的供给不足或者回收不足所需的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示出了将第一部位312aa与第二部位312ab形成在相同的板4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第一部位312aa与第二部位312ab形成在不同的板4。
图9的(a)是表示变形例的打印机101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9的(b)是打印机101的俯视图。以下,基本上,仅对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关于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可以与打印机1相同。在图1的(a)以及图1的(b)中,图示了设为印刷用纸P从纸面右侧向纸面左侧移动的打印机1。在图9的(a)以及图9的(b)中,与图1的(a)以及图1的(b)相反,图示了设为印刷用纸P从纸面左侧向纸面右侧移动的打印机1。
在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可以利用头2印刷涂布剂。如本变形例那样,涂布剂除了利用头2印刷以外,也可以利用控制部76所控制的涂敷机82同样地进行涂敷。从输送辊74a送出的印刷用纸P在通过移动部274的两个输送辊74c之间后,在涂敷机82之下通过。此时,涂敷机82向印刷用纸P涂敷涂布剂。之后,印刷用纸P向头2之下输送。
变形例的打印机101具有收纳头2的头室85。头室85在供印刷用纸P出入的部分等一部分中与外部相连,但大致上是与外部隔离的空间。头室85根据需要由控制部76等控制温度、湿度以及气压等控制因素(至少一个)。在头室85中,与其外部相比,能够减少外部干扰的影响,因此能够使上述的控制因素的变动范围与外部相比是有限的。
搭载有头2的头搭载框架270大致上是按照每个喷头组72将实施方式的头搭载框架70分割而成的,并收容于头室85。在头室85配置有五个引导辊74e,印刷用纸P在引导辊74e之上输送。五个引导辊74e在从侧面观察时朝向配置有头搭载框架270的方向,以中央凸起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五个引导辊74e之上输送的印刷用纸P在从侧面观察时成为圆弧状,对印刷用纸P施加张力,从而各引导辊74e间的印刷用纸P被呈平面状张拉。在两个引导辊74e之间配置有一个头搭载框架270。各头搭载框架270以与在其下输送的印刷用纸P平行的方式,使每个设置的角度有些许改变。
变形例的打印机101具有干燥机78。从头室85来到外部的印刷用纸P在两个输送辊74f之间通过,在干燥机78之中通过。通过利用干燥机78将印刷用纸P干燥,从而在输送辊74b中,能够难以发生重叠并卷绕的印刷用纸P彼此粘合或者擦有未干燥的液体。为了以高速进行印刷,需要干燥也迅速地进行。为了加速干燥,在干燥机78中,既可以利用多个干燥方式按顺序干燥,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干燥方式进行干燥。作为在此时使用的干燥方式,例如有吹送温风、照射红外线、与加热的辊接触等。在照射红外线的情况下,可以照射特定的频率范围的红外线,以减少对印刷用纸P的损伤并且能够加速干燥。在使印刷用纸P与加热的辊接触的情况下,可以使印刷用纸P沿着辊的圆筒面输送,从而加长传热的时间。沿着辊的圆筒面输送的范围优选为辊的圆筒面的1/4周以上,进一步优选为辊的圆筒面的1/2周以上。在印刷UV固化墨等的情况下,可以代替干燥机78或者对干燥机78配置UV照射光源。UV照射光源可以配置于各头搭载框架27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涂敷机82、头室85以及干燥机78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实施方式的头搭载框架70组合。
打印机1或者201可以具备用于清洁头2的清洁部。清洁部例如进行擦拭、加盖来进行清洗。擦拭例如利用具有柔软性的擦拭器擦拭喷出液体的部位的面、例如喷出面2a,从而将附着于该面的液体去除。进行加盖的清洗例如以如下那样进行。首先,以覆盖喷出液体的部位、例如喷出面2a的方式使盖覆盖(将此称为加盖),利用喷出面2a与盖来大致密闭并制作空间。在以下那样的状态下,重复液体的喷出,从而将在喷嘴3堵塞的、比标准状态粘度高的液体、异物等去除。通过加盖,清洗中的液体难以向打印机1或者201飞散,能够使液体难以附着于印刷用纸P、辊等输送机构。可以还对结束清洗的喷出面2a进行擦拭。可以由人以手动操作安装于打印机1或者201的擦拭器、盖来进行擦拭、加盖的清洗,也可以由控制部76自动进行。
附图标记说明:
1···彩色喷墨打印机
2···液体喷出头
2a···头主体
4···(第一)流路构件
4a~l···板
4-1···加压室面
4-2···喷出孔面
6···第二流路构件
6a···(第二流路构件的)贯通孔
8···喷出孔
9A···喷出孔行
10···加压室
10a···加压室主体
10b···部分流路
11A···加压室行
12、312···第二流路
312a···第二独立流路
312aa···(第二独立流路的)第一部位
312ab···(第二独立流路的)第二部位
312b···第二连接流路
14、114、214···第一流路
14a、114a、214a···第一独立流路
14aa、114aa、214aa···(第一独立流路的)第一部位
14ab、114ab、214ab···(第一独立流路的)第二部位
14b、114b、214b···连接流路
20···第二共用流路
20a···第二共用流路主体
20b···(第二共用流路的)开口
22···第一共用流路
22a···第一共用流路主体
22b···(第一共用流路的)开口
24···第一整合流路
24a···第一整合流路主体
24b···(第一整合流路的)开口
26···第二整合流路
26a···第二整合流路主体
26b···(第二整合流路的)开口
28A、B···减振器
29A、B···减振器室
40···压电致动器基板
40a···压电陶瓷层
40b···压电陶瓷层(振动板)
42···共用电极
44···独立电极
44a···独立电极主体
44b···引出电极
46···连接电极
50···位移元件(加压部)
70···头搭载框架
72···喷头组
80A···供纸辊
80B···回收辊
82A···引导辊
82B···输送辊
88···控制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P···印刷用纸。

Claims (17)

1.一种液体喷出头,其包括:
流路构件,其具有:多个喷出孔;多个加压室,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喷出孔相连;一个以上的第一共用流路,其与所述多个加压室共用地相连;一个以上的第二共用流路,其与所述多个加压室共用地相连;第一流路,其将所述加压室与所述第一共用流路相连;以及第二流路,其将所述加压室与所述第二共用流路相连;以及
多个加压部,它们分别对所述多个加压室加压,
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具有将所述第一共用流路与多个第一独立流路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所述第一独立流路与一个所述加压室相连,
在一个所述第一共用流路具有多个由所述第一连接流路以及所述多个第一独立流路构成的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连接位置比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加压室连接的连接位置更靠近所述喷出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流路比所述第一独立流路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独立流路的流路阻力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流路的流路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多个所述第一独立流路与所述第一连接流路连接的连接部位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独立流路与其他所述第一独立流路所成的角度大于该第一独立流路与所述第一连接流路所成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多个所述第一独立流路与所述第一连接流路连接的连接部位中,对于在该连接部位连接的所有所述第一独立流路,该第一独立流路与其他所述第一独立流路所成的角度大于该第一独立流路与所述第一连接流路所成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共用流路存在多个,
所述第一共用流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排列,
在俯视时,与在两个所述第一共用流路之间的第一区域配置的所述喷出孔相连的所述第一流路被收纳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一共用流路以及所述第一流路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共用流路靠近开口有所述喷出孔的喷出孔面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二共用流路存在多个,
所述第二共用流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共用流路与所述第二共用流路重叠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在俯视时,与在两个所述第二共用流路之间的第二区域配置的所述喷出孔相连的所述第一流路被收纳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流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将配置有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的多个板层叠而构成,
所述第一独立流路通过配置于多个板的孔或者槽相连而构成,
所述第一独立流路具有:
第一部位,其与所述加压室直接相连,并配置于一个所述板;以及
第二部位,其配置在与配置有所述第一部位的所述板不同的其他所述板,并将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连接流路相连,
所述第一部位的每单位长度的流路阻力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每单位长度的流路阻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作为所述第二部位的、配置有孔或者槽的所述板的厚度比作为所述第一部位的、配置有孔或者槽的所述板的厚度厚。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将所述第二共用流路与多个第二独立流路连接的第二连接流路,所述第二独立流路与一个所述加压室相连,
在一个所述第二共用流路具有多个由所述第二连接流路以及所述多个第二独立流路构成的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液体喷出头还具备第一加压室、第二加压室以及第三加压室,
所述第一加压室以及所述第二加压室由所述第一连接流路连接,
所述第一加压室以及所述第三加压室由所述第二连接流路连接,
所述第一加压室以及所述第二加压室不由所述第二连接流路连接。
15.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将印刷用纸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输送的输送部、以及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控制部。
16.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以及
涂敷机,其向印刷用纸涂敷涂布剂。
17.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头;以及
干燥机,其使印刷用纸干燥。
CN201880063412.6A 2017-09-28 2018-09-28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Active CN111163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495 2017-09-28
JP2017-188495 2017-09-28
PCT/JP2018/036415 WO2019066019A1 (ja) 2017-09-28 2018-09-28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3940A true CN111163940A (zh) 2020-05-15
CN111163940B CN111163940B (zh) 2021-05-25

Family

ID=65903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3412.6A Active CN111163940B (zh) 2017-09-28 2018-09-28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4131B2 (zh)
EP (1) EP3689612B1 (zh)
JP (1) JP6987874B2 (zh)
CN (1) CN111163940B (zh)
WO (1) WO2019066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8247B2 (ja) 2019-04-01 2023-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7287065B2 (ja) 2019-04-01 2023-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7328105B2 (ja) * 2019-09-30 2023-08-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7435002B2 (ja) 2020-02-17 2024-0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3168A (ja) * 2007-12-17 2009-07-02 Fuji Xerox Co Ltd 液滴吐出ユニット、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487254A (zh) * 2012-09-19 2015-04-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受控粘合剂结合部的流体喷射组件
US9205649B1 (en) * 2014-05-14 201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element substrate,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60338154A1 (en) * 2015-05-13 2016-11-17 Takeshi Nagahisa High frequency dielectric heater
EP3162566A1 (en) * 2015-10-27 2017-05-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US20170165981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Richo Company, Ltd. Applic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7144719A (ja) * 2016-02-12 2017-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4696B (zh) 2014-08-29 2018-07-27 京瓷株式会社 液体喷吐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吐头的记录装置
WO2017018484A1 (ja) 2015-07-30 2017-02-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3168A (ja) * 2007-12-17 2009-07-02 Fuji Xerox Co Ltd 液滴吐出ユニット、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487254A (zh) * 2012-09-19 2015-04-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受控粘合剂结合部的流体喷射组件
US9205649B1 (en) * 2014-05-14 201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element substrate,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60338154A1 (en) * 2015-05-13 2016-11-17 Takeshi Nagahisa High frequency dielectric heater
JP2016213139A (ja) * 2015-05-13 2016-1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高周波誘電加熱装置
EP3162566A1 (en) * 2015-10-27 2017-05-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US20170165981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Richo Company, Ltd. Applic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7105130A (ja) * 2015-12-11 2017-06-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処理液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7144719A (ja) * 2016-02-12 2017-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9612A4 (en) 2021-06-09
CN111163940B (zh) 2021-05-25
US20200254760A1 (en) 2020-08-13
WO2019066019A1 (ja) 2019-04-04
JPWO2019066019A1 (ja) 2020-10-15
EP3689612B1 (en) 2023-05-10
JP6987874B2 (ja) 2022-01-05
US11104131B2 (en) 2021-08-31
EP3689612A1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94290B (zh) 液体喷出头、及使用其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CN111163940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JP703663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WO2018181024A1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CN110997332B (zh) 液体喷出头以及使用该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
JP6600122B1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560115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709469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7026790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JP740118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ならびに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WO2021132676A1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JP6616056B1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WO2015080054A1 (ja) 圧電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センブリ、液体吐出ヘッド、ならびに記録装置
JP2018034372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6181531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5085623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18167438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2020157659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