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629A - 硬涂膜和叠层体 - Google Patents

硬涂膜和叠层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629A
CN111148629A CN201880062620.4A CN201880062620A CN111148629A CN 111148629 A CN111148629 A CN 111148629A CN 201880062620 A CN201880062620 A CN 201880062620A CN 111148629 A CN111148629 A CN 111148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ard coat
laminate
wavelength
coat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26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8629B (zh
Inventor
小山庆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48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8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28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transfer from the surfaces of elements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brushes, pads,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6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radiation
    • B05D3/068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radiation using ionising radiations (gamma, X, electr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14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 B05D3/141Plasma treatment
    • B05D3/145After-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50Multilayers
    • B05D7/56Three layers or more
    • B05D7/57Three layers or more the last layer being a clear coat
    • B05D7/576Three layers or more the last layer being a clear coat each layer being cured, at least partially, separate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硬涂膜,该硬涂膜具有硬涂层和底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的一个表面,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者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Description

硬涂膜和叠层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硬涂膜和使用该硬涂膜的叠层体。
背景技术
硬涂膜是具有硬涂层的膜,为了实施物品的表面保护或表面装饰等目的粘贴于物品的表面使用。
作为硬涂膜所需求的特性之一,有耐候(光)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支撑体片材上作为转印层依次叠层有表面保护层(硬涂层)、图案层和粘接剂层的转印片材,上述表面保护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并且表面保护层、图案层和粘接剂层的各树脂由丙烯酸树脂构成。公开了利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转印片材,在将转印层转印在被附体上之后,由于作为上述转印层的表面侧的表面保护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因此在转印后的转印层中,耐候(光)性提高而变得优异。
另外,在被附体为无色的透明树脂基体时,上述透明树脂基体与无机材料制的基体相比更容易发生光劣化。因此,对于粘贴在透明树脂基体的硬涂膜,除了需求硬涂膜自身的耐候性以外,还需要通过粘贴硬涂膜来提高上述透明树脂基体的耐候性。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划伤保护层和紫外线保护层(2层硬涂层)以及2层聚碳酸酯层的合计4层构成的多层制品,通过将划伤保护层和紫外线保护层的340nm波长光的吸光度分别限定在规定范围,能够抑制聚碳酸酯层的光黄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1294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5651687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得知,在将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成的叠层体中,在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具有例如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含有着色剂的树脂部件(以下称为着色树脂部件)时,在利用现有配方的硬涂层时,无法充分抑制因经由上述硬涂层入射的光而导致的上述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在与树脂基体粘贴而形成叠层体时,能够抑制上述叠层体所包括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的硬涂膜。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硬涂膜,其依次具有硬涂层、底涂层和装饰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者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利用本发明的硬涂膜,以装饰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粘贴于无色或着色的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之间。由此,在从硬涂层侧向装饰层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一层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先由第二层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其结果,在上述叠层体中,这些波长的光不易到达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底涂层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通过设为上述叠层顺序,将本发明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从硬涂层侧依次配置第二层和第一层。由此,能够先于上述第一层,由上述第二层吸收波长340nm附近的光,能够抑制因波长340nm附近的光所导致的上述第一层的光劣化,特别是上述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劣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因此,对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具有高的吸收能力。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上述基材层,在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粘接层,上述粘接层可以具有热封性。因此,能够将本发明的硬涂膜作为转印用硬涂膜。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上述基材层,在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粘接层。因此,能够将本发明的硬涂膜作为层压用硬涂膜。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硬涂膜,其具有硬涂层和底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的一个表面,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者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利用本发明的硬涂膜,以底涂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粘贴于着色的树脂基体、或者配置有装饰层的无色或着色的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之间。由此,在从硬涂层侧向着色树脂部件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一层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先由第二层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结果,在上述叠层体中,这些波长的光不易到达着色树脂部件,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底涂层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通过设为上述的叠层顺序,将本发明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从硬涂层侧依次配置第二层和第一层。由此,能够先于上述第一层,由上述第二层吸收波长340nm附近的光,能够抑制波长340nm附近的光所导致的上述第一层的光劣化,特别是上述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劣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因此,对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具有高的吸收能力。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上述基材层,在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粘接层,上述粘接层可以具有热封性。因此,能够将本发明的硬涂膜作为转印用硬涂膜。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上述基材层,在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粘接层。因此,能够将本发明的硬涂膜作为层压用硬涂膜。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体,其依次具有树脂基体、装饰层、底涂层和硬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
利用本发明,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之间,因此从硬涂层侧向装饰层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一层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先由第二层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由此,这些波长的光不易到达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形成耐候性高的叠层体。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底涂层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通过设为上述的叠层顺序,能够先于上述第一层,由上述第二层吸收波长340nm附近的光,能够抑制因波长340nm附近的光所导致的上述第一层的光劣化,特别是上述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劣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因此,对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具有高的吸收能力。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装饰层与上述树脂基体之间可以具有粘接层。另外,在上述情况下,在上述装饰层与上述粘接层之间还可以具有基材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体,其依次具有着色树脂基体、底涂层和硬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
利用本发明,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着色树脂基体之间,因此从硬涂层侧向着色树脂基体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一层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先由第二层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由此,这些波长的光不易到达着色树脂基体,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基体的光劣化,能够形成耐候性高的叠层体。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底涂层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通过设为上述的叠层顺序,能够先于上述第一层,由上述第二层吸收波长340nm附近的光,能够抑制波长340nm附近的光所导致的上述第一层的光劣化,特别是上述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劣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因此,对波长380nm附近的光具有高的吸收能力。
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底涂层与上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可以具有粘接层。此时,在上述粘接层与上述底涂层之间还可以具有基材层。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硬涂膜能够在与树脂基体粘贴而形成叠层体时,发挥抑制上述叠层体所含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叠层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对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功能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叠层体的其他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叠层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叠层体的其他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硬涂膜和叠层体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I.硬涂膜
本发明的硬涂膜大致分为具有装饰层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以及不具有装饰层的第三方式和第四方式这4种方式。以下,对各方式的硬涂膜分别进行说明。
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
本方式的硬涂膜依次具有硬涂层、底涂层和装饰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图1是表示本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本方式的硬涂膜10依次具有硬涂层1、底涂层2和装饰层3。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与装饰层3之间。在图1所例示的本方式的硬涂膜10中,底涂层2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在硬涂层1的与底涂层2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4。
本方式的硬涂膜通过在与基材层相反一侧的最外表面具有粘接的功能,能够成为转印用硬涂膜,能够将基材层以外的构成转印至被附体。例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本方式的硬涂膜10通过在装饰层3的与底涂层2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备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热封层)5,能够利用粘接层将不包括基材层的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到被附体上。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还可以使装饰层3具有与被附体粘接的功能,可以成为不进一步设置粘接层5就能够转印粘贴于被附体的方式。
图2是表示将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图2所例示的叠层体20依次具有树脂基体21、装饰层3、底涂层2和硬涂层1。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与装饰层3之间。在图2所例示的叠层体20中,底涂层2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在图2中,在装饰层3与树脂基体21之间具有粘接层(热封层)5。其中,在图2中表示树脂基体21为透明树脂基体21A的例子,但也可以为含有着色剂的着色树脂基体。
利用本方式的硬涂膜,如图3所示,以装饰层3比硬涂层1更靠树脂基体21侧的方式,粘贴于无色或着色的树脂基体21而形成叠层体20时,构成底涂层2的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位于硬涂层1与装饰层3之间。因此,在从硬涂层1侧向装饰层3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一层11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L1(λ=380nm)。由此,能够抑制叠层体20中位于第一层11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装饰层3和着色树脂基体21B等着色树脂部件所含的着色剂的光劣化。另外,在向装饰层3入射的光中,能够先由第二层12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L2(λ=340nm)。由此,能够抑制叠层体20中位于第二层12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上述着色树脂部件所含的树脂的光劣化。
这样,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能够抑制上述叠层体所含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以下,对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1.底涂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底涂层是配置于硬涂层与装饰层之间的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构成上述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与装饰层之间。
通过上述底涂层具备具有规定吸收波长特性的第一层和第二层,能够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各层中发挥分别吸收不同特定波长域的光的功能。在此,在将上述底涂层制成单一层,在上述单一层内同时发挥吸收不同特定波长域的光的功能时,能够在单一层内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的量有限,有时难以充分发挥上述功能。相对于此,通过将上述底涂层制成具有不同吸收波长特性的2层结构,各层中分别含有适量的适于发挥规定的吸收波长特性的紫外线吸收剂,能够在各层中充分吸收特定波长域的光。
上述底涂层除了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具有的上述功能以外,还具有作为对硬涂层的应力缓和层的功能、提高硬涂层的密合性的功能等的作为底涂层的一般功能。
(1)第一层
上述底涂层中的第一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中,上述第一层比装饰层和着色树脂基体更靠光入射侧配置。于是,在向上述叠层体入射的光中,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380nm附近的光被具有上述吸收波长特性的第一层吸收。结果,能够抑制在上述叠层体中位于上述第一层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着色树脂部件所含的着色剂的光劣化。
(a)吸收波长特性
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即可,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通过使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上述的范围,在上述第一层中能够充分吸收会导致着色剂的光劣化的光。
另外,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较低。另外,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也可以高于第二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作为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例如优选为5%以上20%以下,其中优选为5%以上15%以下,特别优选为5%以上10%以下。这是因为通过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处于上述范围内,在第一层中也能够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的缘故。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光线透射率,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例如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造的V-7100),在波长300nm以上800nm以下的范围内测定分光透射率,为上述分光透射率的谱图中的各波长时的值。另外,作为由本发明的硬涂膜算出第一层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例如,在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从硬涂层侧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顺序叠层时,首先,对装饰层等硬涂膜所包括的着色部件进行研磨等而将其除去,形成基材层、硬涂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依次叠层而成的多层体。然后,按照上述方法测定上述多层体的光线透射率,通过上述多层体的截面SEM观察测定各层的厚度。接着,从上述多层体将第二层研磨测定厚度的量而将其除去,按照上述方法测定除去第二层后的多层体的光线透射率。接着,从除去第二层后的多层体将第一层研磨测定厚度的量而将其除去,按照上述方法测定除去第一层后的多层体的光线透射率。然后,根据除去第二层后(除去第一层前)的多层体的光线透射率与除去第一层后的多层体的光线透射率之差,算出第一层单层的光线透射率。在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从硬涂层侧以第二层和第一层的顺序叠层时,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根据除去第一层前后的光线透射率差算出第一层单层的光线透射率。在后述的第二方式~第四方式的各方式的硬涂膜中,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和计算。
(b)材料
上述第一层至少包含树脂和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其中,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是上述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总称。
(i)紫外线吸收剂成分
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包含能够使上述第一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紫外线吸收剂。作为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只要能够对波长380nm的紫外线显示吸收能力即可,能够没有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以为选自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即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具有三嗪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即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和具有苯并三唑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即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1种。其中优选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分类为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化合物大多在紫外区域中在波长380nm附近具有高的吸收能力,因此能够充分吸收波长380nm附近的光。
作为上述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只要具有二苯甲酮骨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二苯甲酮、4-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氯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4-甲氧基-5-磺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水合物等。上述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为2种以上。在上述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中,从溶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
另外,作为对波长380nm的紫外线显示吸收能力的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列举2,4,6-三(2-羟基-4-己氧基-3-甲基苯基)-1,3,5-三嗪。
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只要能够使上述第一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即可,可以只包含选自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和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以下有时简称为“上述组”)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的紫外线吸收剂,也可以除了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以外,还包含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以外的紫外线吸收剂(以下称为上述组以外的紫外线吸收剂)。作为上述组以外的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列举公知的底涂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
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包含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和上述组以外的紫外线吸收剂时,在上述第一层中,作为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占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只要能够使上述第一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即可,没有特别指定,例如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合计占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100质量%)的比例优选为20质量%以上,其中优选为50质量%以上。另外,在上述第一层中,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合计占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100质量%)的比例也可以为100质量%。即,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可以只包含选自上述组中的至少1种。
其中,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优选包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换言之,上述第一层优选包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在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包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时,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占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总量100质量%)的比例可以与上述组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占上述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范围同样。另外,在上述第一层中,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占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总量100质量%)的比例也可以为100质量%。即,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可以只包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
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可以设为能够使上述第一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量,例如在第一层的全部固体成分100质量%中优选为3质量%以上15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3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上7质量%以下。上述第一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与上述范围相比过剩时,有时紫外线吸收剂从第一层渗出而无法确保性能;另一方面,与上述范围相比过少时,有时在第一层中无法充分吸收波长380nm附近的光,无法充分抑制着色树脂部件的劣化。
(ii)树脂
上述第一层所含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树脂固化物,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
上述树脂固化物可以为含有主剂和固化剂的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作为上述主剂,例如可以列举聚氨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树脂、丁醛树脂、氯化聚丙烯、氯化聚乙烯等。它们可以单独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另外,作为上述固化剂,例如可以列举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亚苯基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等的异氰酸酯固化剂。它们可以单独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氯化聚丙烯、氯化橡胶、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苯乙烯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上述第一层位于比第二层更靠硬涂层侧时,上述第一层所含的树脂优选为树脂固化物。其中,主剂优选为聚氨酯树脂,上述主剂更优选为高分子链中还具有丙烯酸骨架的聚氨酯树脂。
作为高分子链中具有丙烯酸骨架的聚氨酯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作为氨基甲酸酯成分与丙烯酸成分的共聚物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作为构成聚氨酯的多元醇成分或多异氰酸酯成分具有羟基或异氰酸酯基的丙烯酸树脂等。其中优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
在上述的高分子链中具有丙烯酸骨架的聚氨酯树脂中,从与硬涂层的密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高分子链中还具有聚碳酸酯骨架或聚酯骨架的聚氨酯树脂。作为高分子链中具有丙烯酸骨架并且还具有聚碳酸酯骨架或聚酯骨架的聚氨酯,可以列举例如作为聚碳酸酯系氨基甲酸酯成分与丙烯酸成分的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或者作为聚酯系氨基甲酸酯成分与丙烯酸成分的共聚物的聚酯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其中,从能够具有更加优异的耐候性并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硬涂层的密合性等理由考虑,特别优选使用聚碳酸酯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共聚物。
(iii)添加剂
上述第一层除了含有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和树脂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列举HALS等光稳定剂、耐磨损性提高剂、红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粘接性提高剂、流平剂、触变性赋予剂、偶联剂、增塑剂、消泡剂、填充剂、溶剂、着色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从常用的化合物中适当选择使用。上述第一层中的添加剂的含量可以适当设定不损害第一层的吸收波长特性的量。
(c)其他
上述第一层可以具有能够使上述第一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厚度。作为上述第一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50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5μm以下。
(2)第二层
上述底涂层中的第二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中,上述第二层比装饰层和着色树脂基体更靠光入射侧配置。于是,在向上述叠层体入射的光中,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340nm附近的光被具有上述吸收波长特性的第二层吸收。结果,能够抑制在上述叠层体中位于比上述第二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着色树脂部件所含的树脂的光劣化。并且,还能够抑制在上述叠层体中位于比上述第二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无色的树脂部件所含的树脂的光劣化。
(a)吸收波长特性
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即可,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也可以为0.5%以下,还可以为0.1%以下。通过使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上述的范围,在上述第二层中能够充分吸收会导致树脂的光劣化的光。
另外,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较低。另外,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也可以高于上述第一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作为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例如优选超过30%且为70%以下,其中优选超过30%且为60%以下,特别优选超过30%且为50%以下。另外,上述第二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优选超过30%,也可以为40%以上,还可以为45%以上。
作为由本发明的硬涂膜算出第二层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可以与由本发明的硬涂膜算出第一层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相同,根据除去装饰层后的硬涂膜的除去第二层前后的光线透射率差,算出第二层单层的光线透射率。
(b)材料
上述第二层至少包含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和树脂。其中,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是上述第二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总称。
(i)紫外线吸收剂成分
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包含能够使上述第二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紫外线吸收剂。作为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只要能够对波长340nm的紫外线显示吸收能力即可,能够没有限制地使用,可以为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也可以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另外,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可以只包含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也可以只包含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还可以包含其两者。
作为上述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列举二氧化钛、氧化铈、氧化锌等。它们可以单独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另外,作为上述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列举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噁嗪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系紫外线吸收剂等。它们可以单独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其中,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优选包含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换言之,上述第二层优选包含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这是因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能够对波长340nm的紫外线显示吸收能力,并且其自身的耐久性优异,因此能够长期发挥吸收波长340nm的紫外线的功能的缘故。
其中,上述第二层优选不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上述第二层不含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是指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占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总量100质量%)的比例为15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10质量%以下,也可以为0质量%。
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可以设为能够使上述第二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量,例如在第二层的全部固体成分100质量%中优选为1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15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与上述范围相比过剩时,紫外线吸收剂从第二层渗出,存在利用辊保管本发明的硬涂膜时发生粘连的情况、或者紫外线吸收剂的功能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层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含量与上述范围相比过少时,有时无法获得充分的紫外线吸收能力,无法赋予耐候性。
(ii)树脂
关于上述第二层所含的树脂,与上述“(1)第一层”中的“(b)材料(ii)树脂”项中说明的树脂相同,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iii)添加剂
上述第二层除了含有紫外线吸收剂成分和树脂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上述“(1)第一层”中的“(b)材料(iii)添加剂”项中所例示的添加剂。第二层中的添加剂的含量可以适当设定不损害第二层的吸收波长特性的量。
(c)其他
上述第二层可以具有能够使上述第二层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的厚度。作为上述第二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50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5μm以下。
(3)其他
在上述底涂层中,第一层和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也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顺序叠层。其中,从以下的理由考虑,上述底涂层优选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即,紫外线吸收剂具有对短波长区域的光的耐候性差的倾向,其中,适合作为第一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与其他的紫外线吸收剂相比,具有对短波长区域的光的耐候性差的倾向。因此,通过从上述硬涂层侧依次叠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叠层体时,上述第二层比第一层更靠叠层体的光入射侧配置,能够先在第二层中吸收会导致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劣化的波长光。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层的光劣化。
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即可,上述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配置上述硬涂层和上述装饰层以外的其他层。
关于第一层和第二层合在一起的底涂层整体的波长380nm、波长340nm的各波长的光线透射率,只要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分别具有上述的吸收波长特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上述底涂层整体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例如可以为20%以下,优选为15%以下。另外,作为上述底涂层整体的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例如可以为5%以下,优选为3%以下。其中,通过控制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各层所含的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膜厚等,能够调整底涂层整体的波长380nm和波长340nm的各波长的光线透射率的下限值。作为由本发明的硬涂膜算出底涂层整体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可以与由本发明的硬涂膜算出第一层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相同,对于除去装饰层后的硬涂膜,根据除去第一层和第二层前的光线透射率与除去第一层和第二层后的光线透射率之差算出。
2.硬涂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是位于底涂层的与装饰层侧相反一侧的层。上述硬涂层是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中成为最外侧的层,具有赋予耐划伤性的功能。
作为构成上述硬涂层的材料,可以列举树脂固化物。上述树脂固化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一般的硬涂层所含的树脂的固化物。作为上述树脂固化物,例如可以列举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二氨基三嗪树脂、尿素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固化物。上述树脂固化物可以是将热固化性树脂加热固化而得到的固化物,也可以是利用光照射使电离辐射固化性树脂固化而得到的固化物。
为了赋予适当的柔软性、其他物性等,上述硬涂层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另外,上述硬涂层可以在不损害其性能的范围内包含各种添加剂。作为各种添加剂,例如可以列举耐划伤颗粒、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光聚合用引发剂、阻聚剂、交联剂、抗静电剂、粘接性提高剂、抗氧化剂、流平剂、触变性赋予剂、偶联剂、增塑剂、消泡剂、填充剂、溶剂等。
上述硬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设定能够发挥作为硬涂层的功能的厚度。作为上述厚度,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20μm以下,优选为2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μm以上6μm以下。
3.装饰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装饰层是配置于底涂层的与硬涂层相反一侧的层。
上述装饰层包含着色剂和粘合剂树脂。上述装饰层所含的粘合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一般的装饰层所使用的树脂。作为上述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
另外,上述装饰层所含的着色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一般的装饰层所使用的公知的着色剂。作为上述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炭黑、铁黑、钛白、锑白、铬黄、钛黄、铁红、镉红、群青、钴蓝等无机颜料、偶氮系、酞菁系、蒽醌系、苝系、紫环酮系、喹吖啶酮系、硫靛系、二噁嗪系、异吲哚啉酮系、喹酞酮系、偶氮甲碱偶氮系、二酮基吡咯并吡咯系、异吲哚啉系的有机颜料或染料等。其中,通过包含接受波长380nm附近的光而容易劣化的着色剂,能够进一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上述装饰层可以配置于底涂层的与硬涂层相反一侧的表面的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整个表面。另外,上述装饰层可以是覆盖底涂层的与硬涂层相反一侧的表面的全部的非图案状,也可以是在底涂层的与硬涂层相反一侧的表面形成装饰层的配置区域和非配置区域的图案状。另外,图案状的装饰层还可以呈现所希望的设计。上述设计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文字、图形、符号等花纹或图案。
上述装饰层可以透明,也可以半透明,还可以不透明。
上述装饰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μm以上40μm以下,优选为5μm以上30μm以下。
4.基材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基材层配置于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上述基材层是将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至树脂基体时被剥离的部件。
作为上述基材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作为一般的转印膜的剥离层所使用的基材层。例如可以列举聚酯树脂膜、聚烯烃树脂膜等树脂膜。
上述基材层有无透明性、有无着色均可,可以适当设定。
上述基材层的硬涂层侧的表面可以进行公知的脱模处理,也可以设置有机硅树脂等脱模层。因此,在上述基材层与硬涂层之间能够容易地剥离。
上述基材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4μm以上200μm以下。上述基材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为多层结构时,以多层结构整体计设为上述厚度的范围。
5.粘接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在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可以具有粘接层。在本方式中,通过上述粘接层具有热封性,能够利用上述粘接层将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树脂基体。其中,热封性是指通过在所希望的条件下加热使粘接层所含的树脂熔融而能够与被附体粘接的性质。
上述粘接层具有热封性时、即为热封层时,上述粘接层包含能够利用热进行熔接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丙烯酸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氯化聚丙烯、氯化橡胶、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苯乙烯树脂等。上述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
上述粘接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设定为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时能够获得充分的粘接力的厚度。作为上述厚度,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7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6μm以下。
6.其他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将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一体形成的单一层作为第一层兼硬涂层。第一层兼硬涂层例如通过使第一层所含的树脂为硬涂层所含的树脂固化物,能够发挥上述第一层所具有的吸收波长特性和硬涂层所具有的功能两者的功能。
另外,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将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一体形成的单一层作为第二层兼硬涂层。第二层兼硬涂层例如通过使第二层所含的树脂为硬涂层所含的树脂固化物,能够发挥上述第二层所具有的吸收波长特性和硬涂层所具有的功能两者的功能。
另外,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装饰层和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上述装饰层和上述粘接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将装饰层和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一体形成的单一层作为装饰层兼粘接层。装饰层兼粘接层例如通过装饰层包含能够利用热进行熔接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发挥作为装饰层的功能和粘接功能两者的功能。
7.制造方法
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下得到:在基材层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使其固化而形成硬涂层,在上述硬涂层上涂布第一层形成用组合物,根据需要使其固化而形成第一层,在上述第一层上涂布第二层形成用组合物,根据需要使其固化而形成第二层,在上述第二层上涂布装饰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装饰层,在装饰层上涂布热塑性树脂而形成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
B.第二方式的硬涂膜
本方式的硬涂膜依次具有硬涂层、底涂层和装饰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在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图4是表示本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除了图1所例示的第一方式的硬涂膜10中的基材层4存在于装饰层3的与底涂层2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以外,与图1相同。
本方式的硬涂膜在基材层侧的最外表面具有粘接功能,因而能够形成层压用硬涂膜,能够与被附体层压粘贴。例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本方式的硬涂膜10在基材层4的与装饰层3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包含粘接剂或粘合剂的粘接层(粘接剂层或粘合剂层)5,从而能够利用粘接层将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被附体上。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通过基材层4具有与被附体的粘接功能,可以成为不进一步设置粘接层5就能够与被附体层压粘贴的方式。
图5是表示将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图5所例示的叠层体20依次具有树脂基体21、基材层4、装饰层3、底涂层2和硬涂层1。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与装饰层3之间。在图5所例示的叠层体20中,底涂层2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在图5中,在基材层4与树脂基体21之间具有粘接层5。其中,在图5中,例示了树脂基体21为透明树脂基体21A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含有着色剂的着色树脂基体。
利用本方式的硬涂膜,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所说明的理由考虑,以装饰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与树脂基体粘贴而形成叠层体时,能够抑制位于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以下,对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各构成进行说明。其中,关于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以及装饰层的详细情况,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所说明的内容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1.基材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中的基材层配置于上述装饰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上述基材层在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时不被剥离而与其他结构一起配置于树脂基体上。
作为上述基材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膜、聚酯树脂膜、聚烯烃树脂膜、聚氯乙烯树脂膜等的树脂膜。
上述基材层的透明性没有限制。另外,上述基材层可以是包含着色剂的着色基材层,也可以是无色的。上述基材层是着色基材层时,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以装饰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中,着色基材层位于底涂层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因此,在从硬涂层侧向着色树脂基体入射的光中,在构成上述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中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基材层的光劣化。
在本方式中,上述基材层的至少硬涂层侧的表面可以进行公知的表面改性处理,也可以设置易粘接涂敷剂的涂布层。因此,能够提高上述基材层与硬涂层之间的密合性。
上述基材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4μm以上200μm以下。上述基材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为多层结构时,以多层结构整体计设为上述厚度的范围。
2.粘接层
本方式的硬涂膜可以在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由此,能够利用粘接层将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上。
在本方式中,上述粘接层可以为包含粘合剂的粘接层(粘合剂层)或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粘接剂层)。构成上述粘接剂层或上述粘合剂层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与层压用途所使用的一般的粘接剂或粘合剂所含的树脂同样。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系树脂、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胶乳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氨酯酯系树脂、偏氟乙烯系树脂(PVDF)或氟乙烯系树脂(PVF)等氟系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等聚酰亚胺系树脂、橡胶等。
另外,在本方式中,上述粘接层也可以为热封层。关于热封层,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5.粘接层”项所说明的内容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上述粘接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设定为在将本方式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时能够获得充分的粘接力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7μm以下,优选为1μm以上6μm以下。
3.其他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构成底涂层的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也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顺序叠层。其中,上述底涂层优选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关于其理由,在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上述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另外,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上述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基材层和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上述基材层和上述粘接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将上述基材层和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一体形成的单一层作为基材层兼粘接层。基材层兼粘接层例如通过基材层包含热塑性树脂,能够发挥作为基材层的功能和粘接功能两者的功能。
4.制造方法
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下得到: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涂布装饰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装饰层,在装饰层上涂布第一层形成用组合物,根据需要使其固化而形成第一层,在上述第一层上涂布第二层形成用组合物,根据需要使其固化而形成第二层,在第二层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硬涂层,在上述基材层的与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涂布粘接剂或粘合剂而形成粘接层。
C.第三方式的硬涂膜
本方式的硬涂膜具有硬涂层和底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的一个表面,在上述硬涂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图6是表示本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本方式的硬涂膜10依次具有硬涂层1和底涂层2。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的一个表面。在图6所例示的本方式的硬涂膜10中,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在硬涂层1的与底涂层2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4。
本方式的硬涂膜在与基材层相反一侧的最外表面具有粘接功能,从而能够形成转印用硬涂膜,能够将基材层以外的构成转印至被附体。例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本方式的硬涂膜10在底涂层2的与硬涂层1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备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热封层)5,从而能够利用粘接层将除基材层外的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被附体上。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通过底涂层2具有与被附体的粘接功能,可以成为不进一步设置粘接层5就能够转印粘贴于被附体的方式。
图7是表示将本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图7所例示的叠层体20依次具有着色树脂基体21B、底涂层2和硬涂层1。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与着色树脂基体21B之间。在图7所例示的叠层体20中,底涂层2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在图7中,在底涂层2与着色树脂基材21B之间具有粘接层(热封层)5。
利用本方式的硬涂膜,以底涂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与着色的树脂基体或者配置有装饰层的无色或着色的树脂基体粘贴而形成叠层体时,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之间。由此,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理由考虑,在上述叠层体中,能够抑制位于底涂层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本方式的硬涂膜除了结构中不含装饰层以外,可以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所说明的内容同样。
本方式的硬涂膜可以在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在本方式中,上述粘接层可以为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关于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在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为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硬涂层一体形成的第一层兼硬涂层。另外,在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为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硬涂层一体形成的第二层兼硬涂层。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时,上述第一层或上述第二层中的上述粘接层侧所具有的层和上述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一体形成。即,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与硬涂层之间时,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一层的与上述第二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可以一体形成。可以将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上述粘接层一体形成的单一层作为第一层兼粘接层。第一层兼粘接层例如通过使第一层所含的树脂为粘接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发挥上述第一层所具有的吸收波长特性和粘接功能两者的功能。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与硬涂层之间的情况也同样,通过形成第二层兼粘接层,能够发挥上述第二层所具有的吸收波长特性和粘接功能两者的功能。
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例如从上述的“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例示的制造方法中去除形成装饰层的工序的方法。
D.第四方式的硬涂膜
本方式的硬涂膜具有硬涂层和底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的一个表面,在上述底涂层的与上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图8是表示本方式的硬涂膜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除了图6所例示的第三方式的硬涂膜10中的基材层4位于底涂层2的与硬涂层1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以外,与图6同样。
本方式的硬涂膜在基材层侧的最外表面具有粘接功能,从而能够形成层压用硬涂膜,能够与被附体层压粘贴。例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本方式的硬涂膜10在基材层4的与底涂层2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5,从而能够利用粘接层将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被附体上。另外,本方式的硬涂膜10通过基材层4具有与被附体的粘接功能,可以成为不进一步设置粘接层5也能够与被附体层压粘贴的方式。
图9是表示将本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得到的叠层体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图9所例示的叠层体20依次具有着色树脂基体21B、基材层4、底涂层2和硬涂层1。底涂层2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一层11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层12,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以任意顺序叠层于硬涂层1与着色树脂基体21B之间。在图9所例示的叠层体20中,底涂层2从硬涂层1侧以第二层12和第一层11的顺序叠层。另外,在图9中,在底涂层2与着色树脂基体21B之间具有粘接层5,在粘接层5与底涂层2之间具有基材层4。
利用本方式的硬涂膜,以底涂层比硬涂层更靠树脂基体侧的方式,与着色的树脂基体或者配置有装饰层的无色或着色的树脂基体粘贴而形成叠层体时,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或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之间。由此,从上述“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理由考虑,在上述叠层体中,能够抑制位于底涂层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提高上述叠层体的耐候性。
本方式的硬涂膜除了在结构中不含装饰层以外,可以与上述“B.第二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内容同样。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另外,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在底涂层中的第二层位于底涂层中的第一层与硬涂层之间时,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分开形成,但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在本方式的硬涂膜中,基材层和上述基材层的与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所具有的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上述基材层和上述粘接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本方式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例如从上述的“B.第二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例示的方法去除形成装饰层的工序的方法。
II.叠层体
接着,对本发明的叠层体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叠层体根据层结构大致分为2个方式。以下,对各方式的叠层体分别进行说明。
A.第一方式的叠层体
本方式的叠层体依次具有树脂基体、装饰层、底涂层和硬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装饰层之间。
已经说明过的图2、图5是表示本方式的叠层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利用本方式的叠层体,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装饰层之间,因此在从硬涂层侧向装饰层入射的光中,可以先由第一层吸收引起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光,先由第二层吸收引起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光。由此,这些波长的光难以到达装饰层和着色树脂基体等着色树脂部件,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部件的光劣化,能够形成耐候性高的叠层体。
以下,对本方式的叠层体的各构成进行说明。其中,关于本方式的叠层体中的装饰层、底涂层和硬涂层等,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和“B.第二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此外,本方式的叠层体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波长380nm和波长340nm的各光线透射率可以利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项中所说明的方法进行测定。另外,关于由叠层体算出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各光线透射率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项中所说明的方法算出,可以在除去树脂基体和装饰层等着色部件后的叠层体中,根据除去第一层前后的光线透射率差和除去第二层前后的光线透射率差,分别算出第一层单层和第二层单层的光线透射率。
1.树脂基体
构成本方式的树脂基体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聚烯烃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上述树脂基体可以由这些树脂材料单独构成,也可以由多种组合而成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在本方式中上述树脂基体可以透明,也可以半透明,还可以不透明。另外,在本方式中上述树脂基体可以是包含着色剂的着色树脂基体,也可以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的树脂基体。作为上述着色剂,例如可以列举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3.装饰层”项中所例示的各种无机颜料、有机颜料或染料。
上述树脂基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实用的强度和加工性等适当设定,例如可以为1mm以上2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10mm以下。
2.粘接层
本方式的叠层体可以在上述装饰层与上述树脂基体之间具有粘接层。上述粘接层可以是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剂层,也可以是包含粘合剂的粘合剂层,还可以是具有热封性的热封层。关于上述粘接层,与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和“B.第二方式”项中所说明的粘接层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上述装饰层和上述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一体形成。
3.基材层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是将上述“I.硬涂膜B.第二方式”中说明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的叠层体时,在上述装饰层与上述树脂基体之间还可以具有基材层。关于上述基材层,在上述“I.硬涂膜B.第二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在上述情况下,上述基材层和上述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一体形成。
4.其他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中,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也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顺序叠层。其中,上述底涂层优选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关于其理由,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中,根据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叠层顺序,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可以一体形成,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本方式的叠层体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I.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第一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树脂基体或者将第二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
B.第二方式的叠层体
本方式的叠层体依次具有着色树脂基体、底涂层和硬涂层,上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上述硬涂层与上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
已经说明过的图7、图9是表示本方式的叠层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利用本方式的叠层体,构成底涂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位于硬涂层与着色树脂基体之间,因此在从硬涂层侧向着色树脂基体入射的光中,可以先由第一层吸收引起着色剂的光劣化的波长光,先由第二层吸收引起树脂的光劣化的波长光。由此,这些波长的光难以到达着色树脂基体,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着色树脂基体的光劣化,能够形成耐候性高的叠层体。
以下,对本方式的叠层体的各构成进行说明。其中,关于本方式的叠层体中的装饰层、底涂层和硬涂层等,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和“B.第二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1.着色树脂基体
本方式的着色树脂基体除了树脂基体必须包含着色剂以外,可以与上述“A.第一方式的叠层体”项中所说明的树脂基体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上述着色树脂基体在上述底涂层侧的表面可以具有装饰层。关于上述装饰层,在上述“I.硬涂膜A.第一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2.粘接层
本方式的叠层体在上述底涂层与上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可以具有粘接层。关于上述粘接层,与第一方式的叠层体中的粘接层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此时,底涂层中的第一层或第二层中位于上述粘接层侧的层和上述粘接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和上述粘接层一体形成。即,根据上述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叠层顺序,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上述粘接层可以一体形成,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上述粘接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3.基材层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是将上述“I.硬涂膜D.第四方式”中所说明的硬涂膜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的叠层体时,在上述粘接层与上述底涂层之间还可以具有基材层。关于上述基材层,在上述“I.硬涂膜B.第二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在上述的情况下,上述粘接层和上述基材层分开形成,但也可以一体形成。
4.其他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中,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也可以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顺序叠层。其中,上述底涂层优选从上述硬涂层侧以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关于其理由,在上述“I.硬涂膜”的“A.第一方式”项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在本方式的叠层体中,根据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叠层顺序,底涂层中的第一层和硬涂层可以一体形成。同样地,底涂层中的第二层和硬涂层也可以一体形成。
本方式的叠层体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I.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第三方式的硬涂膜转印粘贴于树脂基体或者将第四方式的硬涂膜层压粘贴于树脂基体而形成。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例,具有与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技术思想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无论哪一种都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实施例
以下,例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制作硬涂膜所使用的材料的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基材层)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膜(厚度50μm、东洋纺株式会社生产、东洋纺Ester Film A4100)
(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
·聚氨酯丙烯酸酯系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SEIKABEAMSEB-TRHC)…100质量份
(第一层形成用组合物)
·丙烯酸树脂(大日精化工业生产、TM-R600(NT)K3)…100质量份
·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BASF生产、Uvinul3050)…1.4质量份
(第二层形成用组合物)
·丙烯酸聚氨酯树脂(DIC Graphics公司生产、SG-131Primer)…100质量份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A固化剂)…6质量份
·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BASF生产、并用Tinuvin400和Tinuvin479的2种)…30质量份(2种的总量)
(粘接层形成用组合物)
·丙烯酸系树脂(大日精化工业生产、商品名:TM-R600(NT)K3)…100质量份
[实施例1]
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未固化树脂层。对于该未固化树脂层,在90kV和7Mrad(70kGy)的条件下照射电子射线,使该未固化树脂层交联固化,从而形成硬涂层(层厚:1.5μm)。对该硬涂层的与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涂布第二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第二层(层厚:2.5μm),在上述第二层上涂布第一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第一层(层厚:2.5μm)。然后,在上述第一层上涂布耐候性红色油墨(DPP颜料、SHOWA INK MANUFACTURING CO.,LTD生产),形成红色装饰层(层厚:2.5μm)。在上述装饰层上涂布粘接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具有热封性的粘接层(层厚:2.8μm),得到硬涂膜。
[实施例2]
除了红色装饰层,还涂布耐候性黄色油墨(偶氮镍颜料、SHOWA INKMANUFACTURING CO.,LTD生产)形成黄色装饰层(层厚:2.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实施例3]
除了红色装饰层,还涂布耐候性蓝色油墨(酞菁颜料、SHOWA INK MANUFACTURINGCO.,LTD生产)形成蓝色装饰层(层厚:2.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比较例1]
除了第一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没有添加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比较例2]
除了红色装饰层,还按照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形成黄色装饰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比较例3]
除了红色装饰层,还按照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形成蓝色装饰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参考例]
除了不形成装饰层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
[光线透射率]
对于实施例1~3、比较例1~3和参考例中得到的硬涂膜,将第一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以及第二层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示于表1。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透射率按照上述“I.硬涂膜A.第一方式的硬涂膜”项中所说明的方法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造的V-7100)进行测定。
另外,对于实施例1~3、比较例1~3和参考例中得到的硬涂膜,也同样测定将第一层和第二层合在一起的底涂层整体的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将结果示于下述表1。
[表1]
Figure BDA0002426482960000321
[评价1]
将实施例1~3、比较例1~3、参考例中得到的硬涂膜分别转印并粘贴于不含着色剂的透明聚碳酸酯(PC)树脂板上,得到叠层体(第一实施方式)。对于所得到的叠层体,使用氙灯耐候试验器(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7.5kW超级氙灯耐候试验器SX75),在下述的条件(1)和条件(2)反复的条件下,进行1000小时氙灯照射试验,对色差ΔE进行评价。
<条件(1)>
·放射照度:180W/m2
·黑板(black panel)温度(BPT):65℃
·湿度:50%
·时间:102分钟
<条件(2)>
·放射照度:180W/m2
·黑板温度(BPT):28℃
·湿度:95%
·喷雾照射:有
·时间:18分钟
关于色差ΔE,基于JIS Z8730:2009,对于照射试验前后的叠层体,使用分光测色仪(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生产:SD5000)和D65光源,从硬涂层侧分别计测明度L以及色度a值和色度b值,根据试验前的L、a值和b值以及试验后的L、a值和b值算出。
另外,对所得到的叠层体进行耐划伤性评价。关于耐划伤性评价,基于ASTMD1044-08e1,对于硬涂层侧的表面,在磨损轮CS-10F、负荷500g、转速500转的条件下实施泰伯尔(Taber)磨损试验。利用雾度测定仪(商品名“Haze Gard Plus”、东洋精机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测定耐磨试验前后的叠层体的雾度差(ΔH),将ΔH<10评价为“〇”。
将各评价的结果示于下述表2。
[表2]
ΔE 耐划伤性
参考例 0.5
实施例1 2.3
实施例2 1.8
实施例3 2.0
比较例1 4.8
比较例2 5.3
比较例3 5.2
根据表2,粘贴实施例1~3中得到的硬涂膜而成的叠层体的ΔE的值比对应的粘贴比较例1~3中得到的硬涂膜而成的叠层体的ΔE的值低。由此表明在将实施例1~3中得到的硬涂膜粘贴于透明PC树脂板而成的叠层体中,装饰层的光劣化得到了抑制。
[实施例4]
除了不形成装饰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第三实施方式)。
[比较例4]
除了不形成装饰层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操作,得到硬涂膜(第三实施方式)。
[评价2]
将实施例4和比较例4中得到的硬涂膜分别转印至含有酞菁系着色剂的烟色聚碳酸酯(PC)树脂板A上,得到叠层体(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将实施例4和比较例4中得到的硬涂膜分别转印至含有炭黑的烟色聚碳酸酯(PC)树脂板B上,得到叠层体(第二实施方式)。对于所得到的叠层体,与评价1同样操作,利用氙灯耐候试验器,进行照射后的叠层体的色差ΔE和耐划伤性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3。
[表3]
Figure BDA0002426482960000341
根据表3,实施例4中得到的硬涂膜的ΔE小,从而表明通过粘贴实施例4的硬涂膜,抑制了烟色PC树脂板A和烟色PC树脂板B的光劣化。
符号说明
1:硬涂层;2:底涂层;3:装饰层;4:基材层;5:粘接层;10:硬涂膜;11:第一层;12:第二层;20:叠层体;21:树脂基体;21A:透明树脂基体;21B:着色树脂基体。

Claims (20)

1.一种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硬涂层和底涂层,
所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所述硬涂层的一个表面,
在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者所述底涂层的与所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涂层从所述硬涂层侧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所述基材层,在所述底涂层的与所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具有热封性。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涂层的与所述硬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所述基材层,在所述基材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
6.一种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依次具有着色树脂基体、底涂层和硬涂层,
所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所述硬涂层与所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涂层从所述硬涂层侧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涂层与所述着色树脂基体之间具有粘接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接层与所述底涂层之间还具有基材层。
11.一种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依次具有硬涂层、底涂层和装饰层,
所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所述硬涂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
在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或者所述装饰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基材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涂层从所述硬涂层侧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所述基材层,在所述装饰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具有热封性。
15.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层的与所述底涂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所述基材层,在所述基材层的与所述装饰层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粘接层。
16.一种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依次具有树脂基体、装饰层、底涂层和硬涂层,
所述底涂层具有波长380nm的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的第一层和波长340nm的光线透射率为10%以下的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以任意顺序叠层于所述硬涂层与所述装饰层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涂层从所述硬涂层侧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的顺序叠层。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包含具有二苯甲酮骨架的紫外线吸收剂。
19.如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层与所述树脂基体之间具有粘接层。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饰层与所述粘接层之间还具有基材层。
CN201880062620.4A 2017-09-29 2018-09-27 硬涂膜和叠层体 Active CN111148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0909A JP7095250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体
JP2017-190909 2017-09-29
PCT/JP2018/035916 WO2019065833A1 (ja) 2017-09-29 2018-09-27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629A true CN111148629A (zh) 2020-05-12
CN111148629B CN111148629B (zh) 2023-01-17

Family

ID=6590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2620.4A Active CN111148629B (zh) 2017-09-29 2018-09-27 硬涂膜和叠层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8715B2 (zh)
JP (1) JP7095250B2 (zh)
CN (1) CN111148629B (zh)
WO (1) WO2019065833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99979A (ja) * 2008-10-27 2010-05-06 Bridgestone Corp 機能性フィルム
JP2013216774A (ja) * 2012-04-09 2013-10-24 Riken Technos Corp 硝子外貼り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00419A (zh) * 2014-11-05 2017-08-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转印片及使用它的硬涂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4071B2 (ja) * 1991-06-20 2001-01-15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上塗り塗料組成物及び塗膜形成方法
JP2003341294A (ja) 2002-05-24 2003-12-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転写シート
JP2010097062A (ja) 2008-10-17 2010-04-30 Fujifilm Corp 長波紫外線吸収積層体
DE102009020938A1 (de) 2009-05-12 2010-11-18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Witterungsstabile Mehrschichtsysteme
JP5903942B2 (ja) * 2012-03-12 2016-04-1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加飾用転写フィルム
JP2017170867A (ja) 2016-03-25 2017-09-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99979A (ja) * 2008-10-27 2010-05-06 Bridgestone Corp 機能性フィルム
JP2013216774A (ja) * 2012-04-09 2013-10-24 Riken Technos Corp 硝子外貼り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00419A (zh) * 2014-11-05 2017-08-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转印片及使用它的硬涂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95250B2 (ja) 2022-07-05
US11318715B2 (en) 2022-05-03
US20200376803A1 (en) 2020-12-03
WO2019065833A1 (ja) 2019-04-04
CN111148629B (zh) 2023-01-17
JP2019064092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1092B2 (ja) 赤外線反射シート
KR102584824B1 (ko) 화장 시트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화장재
US9109138B2 (en) Optically clear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with anti-iridescent primer layer
US20130089721A1 (en) Non-iridescent film with polymeric particles in primer layer
CN111148629B (zh) 硬涂膜和叠层体
JP2007106056A (ja) 立体成形用化粧シート
KR102238910B1 (ko) 적층판 및 표면보호판
KR101364237B1 (ko) 장식 필름
JP4801383B2 (ja) 耐候性積層シ−ト及び耐候性積層シ−ト被覆金属板
EP4063197A1 (en) Resin panel and infrared sensor
WO2014085139A1 (en) Non-iridescent film with polymeric particles in primer layer
JP2023080848A (ja) カバーフィルム付き装飾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施工方法
JP2017064659A (ja) 赤外線透過性保護シートの修正方法
JP7459472B2 (ja) ハードコート層付き有色ガラス
JP7000740B2 (ja) 外装用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窓枠
US20220325107A1 (en) Decorative Film Including Black Layer
JP201808203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20037646A (ja) 転写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84532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及び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