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0033A -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0033A
CN111140033A CN202010065903.3A CN202010065903A CN111140033A CN 111140033 A CN111140033 A CN 111140033A CN 202010065903 A CN202010065903 A CN 202010065903A CN 111140033 A CN111140033 A CN 111140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lumn
gasket
wedge
shap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59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0033B (zh
Inventor
梁冬
王烨璐
余冬华
陈向红
刘锋
曾岚
梁镇渝
黄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ked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ked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ked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ked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59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00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0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0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0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0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8Wrecking of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包括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待拆除柱子的上部先后开有至少三个凹槽;在每开一个凹槽时,凹槽内设有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凹槽的上顶面,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凹槽的下底面;每个凹槽切掉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径向的一部分,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增大梁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埋入梁中,且切割掉待拆除柱子的下部。还公开了一种施工方法。本发明无需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并且不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因此,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竖向受力构件的拆除是现今结构改造中常遇到的情况,当柱距较近时,为了满足建筑大跨度的需求,中间柱需要去除。当没有中间柱时,原来的楼面梁从两跨变为一跨,且跨中底筋在中间柱搭接,此时梁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所以通常不能直接去除中间柱。
现有去除的方法是: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且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且施工周期长,费工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包括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待拆除柱子的上部先后开有至少三个凹槽;在每开一个凹槽时,凹槽内设有筒柱,所述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凹槽的上顶面,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凹槽的下底面;每个凹槽切掉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径向的一部分,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增大原梁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埋入加固梁中,且切割掉待拆除柱子的下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楔形板设于筒柱的下端与垫片之间,或设于垫片与凹槽的内底面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楔形板的尖端插入筒柱的下端与垫片之间,或楔形板的尖端插入垫片与凹槽的内底面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垫片为钢铁材料,垫片为圆形或方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筒柱为钢圆柱或砼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筒柱的形状为立方体、圆柱体、H型和方形中的一种。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所需位置的待拆除柱子的尺寸,确定分拆区域;
S2、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左侧,切除高度根据支顶装置的高度确定,形成第一凹槽;
S3、在第一凹槽内安装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一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一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4、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右侧,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S5、在第二凹槽内安装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二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二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6、重复步骤S4和S5,形成第三凹槽至第N凹槽,直到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并且在第三至第N凹槽内均安装有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一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一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7、进行原梁增大截面加固施工,所有垫片、筒柱和楔形板一并埋入加固梁中,梁施工后,再把剩下的待拆除柱子的下部全部切掉。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先后在待拆除柱子的上部开设凹槽,而把待拆除柱子的上部分多次进行拆除。在每开设一个凹槽后,在凹槽内设置由于垫片、筒柱和楔形板组成的支顶装置,然后再把楔形板打紧,保证支顶装置的预受力,直到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此时楼面梁板结构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通过增设的支顶装置,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然后增大梁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埋入梁中,最后切割掉待拆除柱子的下部,从而完成对待拆除柱子的整体去除,本发明无需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并且不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因此,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优点。
2、本方法在施工时具有以下优点:1、施工便捷,工期短。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均可以在厂家定制并加工,不需要现场加工,安装制作简单,施工快捷方便;2、施工绿色环保。所用材料少,不需要用到大功率机械施工,不会产生大量噪音,不产生混凝土废料,采用的材料均为高强度、高性能材料。3、沉降量能被准确控制,且施工安全可靠。楼面梁板结构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通过增设的支顶装置,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然后增大梁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埋入梁中,最后切割掉待拆除柱子的下部,从而完成对待拆除柱子的整体去除,本发明无需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并且不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因此,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涉及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包括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待拆除柱子10的上部先后开有至少三个凹槽101;在每开一个凹槽101时,凹槽101内设有筒柱2,所述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凹槽101的上顶面,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凹槽101的下底面;每个凹槽101切掉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径向的一部分,所有凹槽101一起把待拆除柱子10上部全部切掉;增大原梁102的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埋入加固梁103中,且切割掉待拆除柱子10的下部。
本结构通过先后在待拆除柱子10的上部开设凹槽101,而把待拆除柱子10的上部分多次进行拆除。在每开设一个凹槽101后,在凹槽101内设置由于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组成的支顶装置,然后再把楔形板3打紧,保证支顶装置的预受力,直到所有凹槽101一起把待拆除柱子10上部全部切掉,此时楼面梁板结构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通过增设的支顶装置,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然后增大原梁102的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埋入加固梁102中,最后切割掉待拆除柱子10的下部,从而完成对待拆除柱子10的整体去除,本发明无需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并且不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因此,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优点。
所述楔形板3设于筒柱2的下端与垫片1之间,或设于垫片1与凹槽101的内底面之间。楔形板3用于调节支顶装置的预受力,使得楼面梁板结构11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12通过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
所述楔形板3的尖端插入筒柱2的下端与垫片1之间,或楔形板3的尖端插入垫片1与凹槽101的内底面之间。通过打击与尖端相对应的楔形板3的厚端,可以增大支顶装置的预受力。当预受力达到要求时,停止打击楔形板3,使得楼面梁板结构11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12能顺利地通过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
所述垫片1为钢铁材料,也可以是其它高强度材料。垫片1为圆形或方形。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椭圆形、三角形等。
所述筒柱2为钢圆柱或砼结构。短筒柱2为受压构件,其采用高强度材料。
所述筒柱2的形状为立方体、圆柱体、H型和方形中的一种。当然,筒柱2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例如椭圆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所需位置的待拆除柱子10的尺寸,确定分拆区域;
S2、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左侧,切除高度根据支顶装置的高度确定,形成第一凹槽101;
S3、在第一凹槽101内安装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4、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右侧,形成第二凹槽101,第二凹槽101与第一凹槽101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S5、在第二凹槽101内安装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二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二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6、重复步骤S4和S5,形成第三凹槽101至第N凹槽101,直到所有凹槽101一起把待拆除柱子10上部全部切掉,并且在第三至第N凹槽101内均安装有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7、进行原梁增大截面加固施工,所有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一并埋入加固梁中,施工后,再把剩下的待拆除柱子10的下部全部切掉。
具体的,例如凹槽101设置为三个,则上述的施工步骤如下:
S1、根据所需位置的待拆除柱子10的尺寸,确定分拆区域;
S2、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左侧三分之一,切除高度根据支顶装置的高度确定,形成第一凹槽101;
S3、在第一凹槽101内安装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一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4、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右侧三分之一,形成第二凹槽101,第二凹槽101与第一凹槽101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S5、在第二凹槽101内安装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二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二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6、最后待拆除柱子10上部的中部三分之一,形成第三凹槽101,第三凹槽101与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1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S7、在第三凹槽101内均安装筒柱2,筒柱2的上端通过垫片1顶压第三凹槽101的上顶面,而筒柱2的下端通过垫片1和楔形板3顶压第三凹槽101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3;
S7、进行梁增大截面加固施工,所有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一并埋入梁中,梁施工后,再把剩下的待拆除柱子10的下部全部切掉。
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施工便捷,工期短。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均可以在厂家定制并加工,不需要现场加工,安装制作简单,施工快捷方便;
2、施工绿色环保。所用材料少,不需要用到大功率机械施工,不会产生大量噪音,不产生混凝土废料,采用的材料均为高强度、高性能材料。
3、沉降量能被准确控制,且施工安全可靠。楼面梁板结构11和上部竖向受力构件12通过增设的支顶装置,将力直接传递至拆除柱子的下部,然后增大梁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1、筒柱2和楔形板3埋入梁中,最后切割掉待拆除柱子10的下部,从而完成对待拆除柱子10的整体去除,本发明无需通过大面积支顶住两面的梁板,并且不需要层层设置支顶将上部荷载通过新增支顶传至基础,再进行柱的去除。因此,本发明无需使用大量的支顶钢管和千斤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和方便快捷的优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待拆除柱子的上部先后开有至少三个凹槽;在每开一个凹槽时,凹槽内设有筒柱,所述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凹槽的上顶面,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凹槽的下底面;每个凹槽切掉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径向的一部分,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增大原梁的截面加固施工,将垫片、筒柱和楔形板埋入加固梁中,且切割掉待拆除柱子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板设于筒柱的下端与垫片之间,或设于垫片与凹槽的内底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板的尖端插入筒柱的下端与垫片之间,或楔形板的尖端插入垫片与凹槽的内底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为钢铁材料,垫片为圆形或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柱为钢圆柱或砼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柱的形状为立方体、圆柱体、H型和方形中的一种。
7.基于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所需位置的待拆除柱子的尺寸,确定分拆区域;
S2、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左侧,切除高度根据支顶装置的高度确定,形成第一凹槽;
S3、在第一凹槽内安装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一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一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4、采用切割方式切除待拆除柱子上部的右侧,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S5、在第二凹槽内安装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二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二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6、重复步骤S4和S5,形成第三凹槽至第N凹槽,直到所有凹槽一起把待拆除柱子上部全部切掉,并且在第三至第N凹槽内均安装有筒柱,筒柱的上端通过垫片顶压第一凹槽的上顶面,而筒柱的下端通过垫片和楔形板顶压第一凹槽的下底面,然后对顶打紧楔形板;
S7、进行原梁增大截面加固施工,所有垫片、筒柱和楔形板一并埋入加固梁中,梁施工后,再把剩下的待拆除柱子的下部全部切掉。
CN202010065903.3A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11400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5903.3A CN111140033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5903.3A CN111140033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0033A true CN111140033A (zh) 2020-05-12
CN111140033B CN111140033B (zh) 2024-04-09

Family

ID=70526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5903.3A Active CN111140033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003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064A (ja) * 2002-10-10 2004-04-30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既存建物の柱を撤去する改造工法
CN101603372A (zh) * 2009-07-01 2009-12-16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层建筑钢筋砼柱整体置换砼加固方法
CN103452328A (zh) * 2013-07-08 2013-12-18 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减柱强梁加固装置及方法
CN106639349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广西建工集团第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
CN109537929A (zh) * 2018-11-30 2019-03-29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抽柱改造用加固装置及加固方法
CN110259184A (zh) * 2019-07-02 2019-09-20 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托梁拔柱组合支撑顶升系统的拔除柱施工方法
CN211776034U (zh) * 2020-01-20 2020-10-27 广东华科大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064A (ja) * 2002-10-10 2004-04-30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既存建物の柱を撤去する改造工法
CN101603372A (zh) * 2009-07-01 2009-12-16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层建筑钢筋砼柱整体置换砼加固方法
CN103452328A (zh) * 2013-07-08 2013-12-18 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用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减柱强梁加固装置及方法
CN106639349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广西建工集团第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混凝土柱局部置换施工方法
CN109537929A (zh) * 2018-11-30 2019-03-29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抽柱改造用加固装置及加固方法
CN110259184A (zh) * 2019-07-02 2019-09-20 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托梁拔柱组合支撑顶升系统的拔除柱施工方法
CN211776034U (zh) * 2020-01-20 2020-10-27 广东华科大建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吉柱;: "预应力技术在某拔柱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科学, no. 2, pages 194 - 196 *
郑育新;: "6层办公楼抽柱开通道托换加固设计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no. 04, pages 131 - 13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0033B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6252B9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2383443B (zh) 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259184B (zh) 基于托梁拔柱组合支撑顶升系统的拔除柱施工方法
CN109488039B (zh) 一种内置螺旋调节千斤顶钢筋混凝土柱置换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KR101103530B1 (ko) 구조물의 부등 침하 복원 또는 말뚝 선행하중 도입을 위한 장치
JP5944732B2 (ja) 弾性支承の設置方法
CN211776034U (zh)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
CN103912133A (zh) 框架梁横向张拉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方法
CN107119920A (zh) 一种密集高层建筑物的逆向拆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140033A (zh) 一种竖向受力构件局部分拆支顶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04895221B (zh) 装配式型钢约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US2379636A (en) Method of mak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KR20200141855A (ko) 건축물의 벽 시공 구조
JPH09273163A (ja) 既存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方法
CN210622366U (zh) 一种受损钢筋混凝土柱体的托换处理装置
CN103850259A (zh) 基坑支护体系的压顶梁标高处的水平内支撑及其施工方法
CN209837286U (zh) 一种三向预应力装配式快速安装梁柱节点结构
CN109594700B (zh) 一种自带抗剪件u型钢组合梁构件
CN112343232A (zh) 一种组合式楼板、建筑物及施工方法
CN104895220A (zh) 装配式型钢约束混凝土剪力墙连接结点
JP4195406B2 (ja) 既存建物の免震化工法および該工法により免震化された免震建物
CN217518279U (zh) 一种预应力加固结构
JPS62202121A (ja) 切梁のジャッキアップ方法
CN220789828U (zh) 一种预防管桩倾斜的承台模板及承台
CN114635586B (zh) 砖混结构承重墙拆除方法及支撑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