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9129A -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9129A
CN111139129A CN202010012055.XA CN202010012055A CN111139129A CN 111139129 A CN111139129 A CN 111139129A CN 202010012055 A CN202010012055 A CN 202010012055A CN 111139129 A CN111139129 A CN 111139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pressing
driving
opening
press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20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能静
张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an Qimingdao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an Qimingdao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an Qimingdao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an Qimingdao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1205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91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9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912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BPRODUCING, e.g. BY PRESSING RAW MATERIALS OR BY EXTRACTION FROM WASTE MATERIALS, REFINING OR PRESERVING FATS, FATTY SUBSTANCES, e.g. LANOLIN, FATTY OILS OR WAXES; ESSENTIAL OILS; PERFUMES
    • C11B1/00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 C11B1/06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by press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1ANIMAL OR VEGETABLE OILS, FATS, FATTY SUBSTANCES OR WAXES; FATTY ACIDS THEREFROM; DETERGENTS; CANDLES
    • C11BPRODUCING, e.g. BY PRESSING RAW MATERIALS OR BY EXTRACTION FROM WASTE MATERIALS, REFINING OR PRESERVING FATS, FATTY SUBSTANCES, e.g. LANOLIN, FATTY OILS OR WAXES; ESSENTIAL OILS; PERFUMES
    • C11B1/00Production of fats or fatty oils from raw materials
    • C11B1/02Pretreatment
    • C11B1/04Pretreatment of vegetable raw materi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其步骤在于:首先,用户将油料加入至加料部件内,链条进行逐步运转,链条将带动榨油缸同步运动,当榨油缸运转至与加料口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加料部件对该榨油缸添加油料;接着,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对接口对齐接通时,加热部件由对接孔插入至榨油缸内对油料进行加热炒熟;而后,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一对齐接通时,挤压推杆相互靠近运动对榨油缸内的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出的食用油将经过微孔落入至集油腔内且经过排油管外排至油桶内;最后,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二对齐接通时,排渣推杆插入至榨油缸内并且排渣推杆将其内部的油料经过排渣口向外顶出外排。

Description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榨油机,具体涉及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中提取食用油有两种工艺方法,分化学取油法和物理取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浸出法(化学)和压榨法(物理),其中物理压榨法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把油料蒸熟、炒熟以后,用机械的方法把油从油料中挤压出来,榨油机就是利用物理压榨法对油料提取食用油的设备,目前,老式榨油机存在诸多缺点,例如,榨油机的榨镗结构不合理,对油料的机械压力较小、油料出油率低、油渣/油饼中的残油量高,不能连续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榨油效率低,卫生环境差、被压榨出的食用油极易被污染。例如花生种子子叶部分在榨取花生油过程中,老旧的小作坊式提油方式,通常存在出油率低,提油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升出油率、降低油炸中残油量并且安全卫生的物理榨油机的链式循环高效榨油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提升出油率、降低油炸中残油量并且安全卫生的物理榨油机的链式循环高效榨油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加料阶段;
S1:用户将油料加入至加料部件内,旋转驱动机构中的步进电机启动运行并且带动链条进行逐步运转,链条将带动榨油缸同步运动,当榨油缸运转至与加料口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加料部件对该榨油缸添加油料;
多个由链条循环驱动且两端开口布置的榨油筒、由榨油筒两端开口分别插入对其内部油料进行挤压压榨的两个挤压推杆、由榨油筒一端开口插入并且将其内部油渣由其另一端开口向外顶出的排渣推杆、用于对压榨出的食用油进行收集的集油腔共同组成了榨油部件的主要构件;
所述的榨油部件还包括落地底座、顶架、固定设置于底座与顶架之间的机壳,机壳为前后两端开口布置大致成椭圆形结构,机壳的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前端盖、另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后端盖,机壳内设置有矩形的机架且水平布置,机架一端转动设置有主动轴、另一端转动设置有传动轴,主动轴与从动轴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均平行于前端盖垂直指向后端盖的方向,主动轴、从动轴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前端盖和后端盖转动连接配合,主动轴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主动链轮,主动链轮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主动轴的端部设置,从动轴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从动链轮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从动轴的端部设置,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一一对应并且等直径布置,主动链轮与对应的从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绕接两者且构成闭合回路的链条,榨油缸环绕设置有链条与机壳的内壁之间并且沿着链条的循环方向等间距布置,榨油缸的一端开口与前端盖活动接触、另一端开口与后端盖活动接触;
所述的榨油缸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内部的微孔,榨油缸的外圆上靠近其端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凸台且凸台与链条一一对应,凸台的外圆面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圈,固定圈靠近链条的外圆面设置有凸耳,凸耳固定套接于就近的链条的链节轴上,榨油缸按照与链条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上排榨油缸、下排榨油缸以及中间过渡榨油缸,上排榨油缸位于链条的上方,下排榨油缸位于链条的下方,中间过渡榨油缸位于上排榨油缸与下排榨油缸中间;
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加料口,加料口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并且加料口与下排榨油缸其中一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加料部件的输出端与加料口对齐接通;
所述的加料部件包括固定设置于顶架上且开口向上的料斗、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加料管,加料管一端开口布置、另一端封闭布置并且开口端与加料口同轴固定对接接通,加料管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料斗的内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接通两者的对接管,位于料斗内的油料将通过对接管落入并且聚集于加料管内,所述的加料部件还包括与加料管相配合的加料推杆,加料推杆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柱状杆头与杆体,杆头的直径与加料管的内径相适配并且两者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杆头初始位置靠近加料管的封闭端设置,杆体由加料管的封闭端活动穿出;
加料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杆体可接受同步驱动部件的驱动朝向加料管内滑动,并且使杆头朝向加料口滑动,杆头将位于加料管内的油料推送至与加料口相对齐接通的榨油缸内,实现对榨油缸的加料;
(二)炒料阶段;
S2: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对接口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加热部件由对接孔插入至榨油缸内并且加热部件对其内部的油料进行加热炒熟;
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对接口,对接口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并且对接口与下排榨油缸其中一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对接口与加料口错开布置并且对接口位于加料口沿链条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对接口内同轴转动卡接有圆形的封堵板,封堵板的偏心位置处开设有内外贯穿的对接孔且对接孔位于封堵板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中间,对接孔设置有三个并且沿封堵板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
所述的加热部件位于后端盖的一侧,加热部件包括与对接口同轴且间隔布置的旋转轴,旋转轴靠近对接口一端固定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的热量输出端为导热棒,导热棒的轴向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并且其等于榨油缸的长度,导热棒设置有三个并且沿旋转轴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导热棒与对接孔一一对齐并且导热棒的初始位置为其端部插接于对接孔内,导热棒的直径与对接孔的孔径相等并且导热棒可沿着对接孔朝向榨油缸内滑动,旋转轴背离对接口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器供电的过孔滑环,过孔滑环的固定部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活动端与加热器电连接;
所述的加热部件还包括位于旋转轴上方的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搅拌电机输出轴与旋转轴的中部位置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二,带传动组件二用于将搅拌电机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旋转轴上并且带动旋转轴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加热部件整体可被同步驱动部件带动沿着旋转轴的轴向靠近/远离对接口设置,使导热棒可插入/拔出榨油缸内;
加热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当添加有生油料的榨油缸随着链条的运转与对接口相对齐时,启动加热器,同步驱动部件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靠近对接口运动,导热棒沿着对接孔滑动插入至榨油缸内,导热棒与生油料紧密接触并且将热量传递给生油料,同时,搅拌电机启动并且带动旋转轴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旋转轴将带动导热棒绕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同步转动,导热棒对生油料进行搅拌使其受热均匀,生油料被快速的加热炒熟转变为熟油料,而后,同步驱动部件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远离对接口运动复位,关闭加热器与搅拌电机;
(三)挤压榨油阶段;
S3: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一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挤压推杆相互靠近运动对榨油缸内的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出的食用油将经过微孔落入至集油腔内并且经过排油管外排至油桶内;
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均开设有与机壳内部接通的圆形敞口一,敞口一的口径与榨油缸的内径相等,敞口一与上排榨油缸中的其中一个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其中一挤压推杆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另一挤压推杆位于后端盖的一侧,两个挤压推杆同轴相对布置并且与敞口一同轴布置,挤压推杆相互靠近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一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一内;
所述的机架上开设有开口向上布置的V型凹槽并且集油腔由该凹槽形成,V型凹槽位于上排榨油缸的下方并且其槽宽方向等距两链条之间的距离,微孔覆盖两凸台之间的榨油缸的外圆面,微孔沿榨油缸轴向的跨度与V型凹槽的宽度跨度对应且等长,所述前端盖或者后端盖上固定设置有倾斜向下布置的排油管,排油管的输入端与集油腔的底部连接接通、输出端插入至油桶内;
(四)油渣外排阶段;
S4: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二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排渣推杆插入至榨油缸内并且排渣推杆将其内部的油料经过排渣口向外顶出外排;
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敞口二,敞口二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敞口二位于同侧的敞口一的一侧并且敞口二与上排榨油缸中的其中一榨油缸的同轴对齐接通,敞口二位于敞口一沿链条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排渣口,排渣口与敞口二同轴布置并且排渣口的开口不小于榨油缸的内径,前端盖上固定设置有与排渣口对齐接通并且倾斜向下布置的外排通道,排渣推杆位于后端盖一侧并且与敞口二同轴布置,排渣推杆靠近敞口二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二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二内。
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所述的前端盖或者后端盖一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底座上的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主动轴的轴向,主动轴的驱动端由前端盖/后端盖向外延伸出,步进电机输出轴与主动轴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一,带传动组件一用于将步进电机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主动轴上并且带动主动轴绕自身轴向转动,步进电机步进运行驱动链条逐步运转并且每次运转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榨油缸之间的矢量位移。
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所述的同步驱动部件包括主电机、传动轴一以及传动轴三,传动轴一用于接受主电机的动力并且带动两个挤压推杆相互靠近运动,传动轴二用于接受主电机的动力并且带动杆体靠近加料口滑动、带动加热部件整体靠近对接口运动、带动排渣推杆靠近排渣口滑动,主电机固定安装于顶架上,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转动设置于顶架上并且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顶架转动连接配合,主电机输出轴的轴向、传动轴一的轴向、传动轴二的轴向均平行于主动轴的轴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巧妙、原理简单、操作使用便捷,采用多个榨油缸进行连续循环榨油、自动化程度高、榨油效率高,并且采用双向加压的方向,能够提升出油率、降低油炸中残油量,集油腔隐藏布置保证食用油的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榨油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榨油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榨油缸的安装图。
图8为榨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链条与集油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榨油缸与链条的配合图。
图11为榨油缸与链条的配合图。
图12为敞口一、排渣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挤压推杆与榨油缸的配合图。
图14为挤压推杆与榨油缸的配合图。
图15为敞口二、排渣推杆、排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敞口二与排渣推杆的分解图。
图17为对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对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加料口、旋转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加料部件与加料口的配合图。
图21为加料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加料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加热部件与对接口的配合图。
图24为加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同步驱动部件与榨油部件的配合图。
图26为传动轴一与挤压推杆的连接图。
图27为传动轴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两个同步块的配合图。
图29为传动轴二与加料部件、加热部件的连接图。
图30为传动轴二与加料部件、加热部件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加料阶段;
S1:用户将油料加入至加料部件200内,旋转驱动机构170中的步进电机171启动运行并且带动链条109进行逐步运转,链条109将带动榨油缸110同步运动,当榨油缸110运转至与加料口150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加料部件200对该榨油缸110添加油料110;
多个由链条109循环驱动且两端开口布置的榨油筒110、由榨油筒110两端开口分别插入对其内部油料进行挤压压榨的两个挤压推杆120、由榨油筒110一端开口插入并且将其内部油渣由其另一端开口向外顶出的排渣推杆130、用于对压榨出的食用油进行收集的集油腔141共同组成了榨油部件100的主要构件;
所述的榨油部件100还包括落地底座101、顶架102、固定设置于底座101与顶架102之间的机壳103,机壳103为前后两端开口布置大致成椭圆形结构,机壳103的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前端盖104、另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后端盖105,机壳103内设置有矩形的机架106且水平布置,机架106一端转动设置有主动轴107a、另一端转动设置有传动轴108a,主动轴107a与从动轴108a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均平行于前端盖104垂直指向后端盖105的方向,主动轴107a、从动轴108a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前端盖104和后端盖105转动连接配合,主动轴107a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主动链轮107,主动链轮107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主动轴107a的端部设置,从动轴108a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108,从动链轮108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从动轴108a的端部设置,主动链轮107与从动链轮108一一对应并且等直径布置,主动链轮107与对应的从动链轮108之间设置有绕接两者且构成闭合回路的链条109,榨油缸110环绕设置有链条109与机壳103的内壁之间并且沿着链条109的循环方向等间距布置,榨油缸110的一端开口与前端盖104活动接触、另一端开口与后端盖105活动接触;
所述的榨油缸110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内部的微孔111,榨油缸110的外圆上靠近其端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凸台112且凸台112与链条109一一对应,凸台112的外圆面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圈113,固定圈113靠近链条109的外圆面设置有凸耳,凸耳固定套接于就近的链条109的链节轴上,榨油缸110按照与链条109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上排榨油缸110、下排榨油缸110以及中间过渡榨油缸110,上排榨油缸110位于链条109的上方,下排榨油缸110位于链条109的下方,中间过渡榨油缸110位于上排榨油缸110与下排榨油缸110中间;
所述前端盖104上开设有圆形的加料口150,加料口150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并且加料口150与下排榨油缸110其中一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加料部件200的输出端与加料口150对齐接通;
所述的加料部件200包括固定设置于顶架102上且开口向上的料斗201、固定设置于底座101上的加料管202,加料管202一端开口布置、另一端封闭布置并且开口端与加料口150同轴固定对接接通,加料管202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料斗20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接通两者的对接管203,位于料斗201内的油料将通过对接管203落入并且聚集于加料管202内,所述的加料部件200还包括与加料管202相配合的加料推杆204,加料推杆204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柱状杆头204a与杆体204b,杆头204a的直径与加料管202的内径相适配并且两者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杆头204a初始位置靠近加料管202的封闭端设置,杆体204b由加料管202的封闭端活动穿出;
加料部件200在工作过程中,杆体204b可接受同步驱动部件400的驱动朝向加料管202内滑动,并且使杆头204a朝向加料口150滑动,杆头204a将位于加料管202内的油料推送至与加料口105相对齐接通的榨油缸110内,实现对榨油缸110的加料;
(二)炒料阶段;
S2:当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对接口160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加热部件300由对接孔162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加热部件300对其内部的油料进行加热炒熟;
所述后端盖105上开设有圆形的对接口160,对接口160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并且对接口160与下排榨油缸110其中一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对接口160与加料口150错开布置并且对接口160位于加料口150沿链条109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对接口160内同轴转动卡接有圆形的封堵板161,封堵板161的偏心位置处开设有内外贯穿的对接孔162且对接孔162位于封堵板161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中间,对接孔162设置有三个并且沿封堵板161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
所述的加热部件300位于后端盖105的一侧,加热部件300包括与对接口160同轴且间隔布置的旋转轴302,旋转轴302靠近对接口160一端固定设置有加热器302,加热器302的热量输出端为导热棒303,导热棒303的轴向平行于旋转轴302的轴向并且其等于榨油缸110的长度,导热棒303设置有三个并且沿旋转轴302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导热棒303与对接孔162一一对齐并且导热棒303的初始位置为其端部插接于对接孔162内,导热棒303的直径与对接孔162的孔径相等并且导热棒303可沿着对接孔162朝向榨油缸110内滑动,旋转轴302背离对接口160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器302供电的过孔滑环304,过孔滑环304的固定部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活动端与加热器302电连接;
所述的加热部件300还包括位于旋转轴301上方的搅拌电机305,搅拌电机305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旋转轴301的轴向,搅拌电机305输出轴与旋转轴301的中部位置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二306,带传动组件二306用于将搅拌电机305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旋转轴301上并且带动旋转轴305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加热部件300整体可被同步驱动部件400带动沿着旋转轴301的轴向靠近/远离对接口160设置,使导热棒303可插入/拔出榨油缸110内;
加热部件300在工作过程中,当添加有生油料的榨油缸110随着链条109的运转与对接口160相对齐时,启动加热器302,同步驱动部件400将驱动加热部件300整体靠近对接口160运动,导热棒303沿着对接孔162滑动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导热棒303与生油料紧密接触并且将热量传递给生油料,同时,搅拌电机305启动并且带动旋转轴301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旋转轴301将带动导热棒303绕着旋转轴301的轴向进行同步转动,导热棒303对生油料进行搅拌使其受热均匀,生油料被快速的加热炒熟转变为熟油料,而后,同步驱动部件400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远离对接口160运动复位,关闭加热器302与搅拌电机305;
(三)挤压榨油阶段;
S3:当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敞口一121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运动对榨油缸110内的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出的食用油将经过微孔111落入至集油腔141内并且经过排油管140外排至油桶内;
所述前端盖104和后端盖105上均开设有与机壳103内部接通的圆形敞口一121,敞口一121的口径与榨油缸110的内径相等,敞口一121与上排榨油缸110中的其中一个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其中一挤压推杆120位于前端盖104的一侧、另一挤压推杆120位于后端盖105的一侧,两个挤压推杆120同轴相对布置并且与敞口一121同轴布置,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一121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一121内;
所述的机架106上开设有开口向上布置的V型凹槽并且集油腔141由该凹槽形成,V型凹槽位于上排榨油缸110的下方并且其槽宽方向等距两链条109之间的距离,微孔111覆盖两凸台112之间的榨油缸110的外圆面,微孔111沿榨油缸110轴向的跨度与V型凹槽的宽度跨度对应且等长,所述前端盖104或者后端盖105上固定设置有倾斜向下布置的排油管140,排油管140的输入端与集油腔141的底部连接接通、输出端插入至油桶内;
(四)油渣外排阶段;
S4: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敞口二131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排渣推杆130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排渣推杆130将其内部的油料经过排渣口132向外顶出外排;
所述后端盖105上开设有圆形的敞口二131,敞口二131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敞口二131位于同侧的敞口一121的一侧并且敞口二131与上排榨油缸110中的其中一榨油缸110的同轴对齐接通,敞口二131位于敞口一121沿链条109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所述前端盖104上开设有圆形的排渣口132,排渣口132与敞口二131同轴布置并且排渣口132的开口不小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前端盖104上固定设置有与排渣口132对齐接通并且倾斜向下布置的外排通道133,排渣推杆130位于后端盖一侧并且与敞口二131同轴布置,排渣推杆130靠近敞口二131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二131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二131内。
参见图1-30,一种链式循环双向加压物理榨油机,其包括用于对油料提取食用油的榨油部件100、用于朝向榨油部件100内加入油料的加料部件200、用于对加入至榨油部件100内的油料进行搅拌炒熟的加热部件300以及同步驱动部件400,榨油部件100包括多个由链条109循环驱动且两端开口布置的榨油筒110、由榨油筒110两端开口分别插入对其内部油料进行挤压压榨的两个挤压推杆120、由榨油筒110一端开口插入并且将其内部油渣由其另一端开口向外顶出的排渣推杆130、用于对压榨出的食用油进行收集的集油腔141,榨油缸110依次逐步进行如下循环工作:榨油缸110与加料部件200相配合接受加料部件200排出的油料、榨油缸110与加热部件300相配合使加热部件300对油料进行炒熟、榨油缸110与挤压推杆120相配合使挤压推杆120对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榨油缸110与排渣推杆130相配合使排渣推杆130将油渣向外顶出,同步驱动部件400用于驱动挤压推杆120、排渣推杆130、加料部件200、加热部件300同时与不同位置处的榨油缸110配合工作并且该工作在榨油缸110逐步循环的时间间歇内完成。
具体的,为了便于榨油缸110的安装,所述的榨油部件100还包括落地底座101、顶架102、固定设置于底座101与顶架102之间的机壳103,机壳103为前后两端开口布置大致成椭圆形结构,机壳103的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前端盖104、另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后端盖105,机壳103内设置有矩形的机架106且水平布置,机架106一端转动设置有主动轴107a、另一端转动设置有传动轴108a,主动轴107a与从动轴108a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均平行于前端盖104垂直指向后端盖105的方向,主动轴107a、从动轴108a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前端盖104和后端盖105转动连接配合,主动轴107a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主动链轮107,主动链轮107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主动轴107a的端部设置,从动轴108a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108,从动链轮108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从动轴108a的端部设置,主动链轮107与从动链轮108一一对应并且等直径布置,主动链轮107与对应的从动链轮108之间设置有绕接两者且构成闭合回路的链条109,榨油缸110环绕设置有链条109与机壳103的内壁之间并且沿着链条109的循环方向等间距布置,榨油缸110的一端开口与前端盖104活动接触、另一端开口与后端盖105活动接触。
具体的,所述的榨油缸110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内部的微孔111,榨油缸110的外圆上靠近其端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凸台112且凸台112与链条109一一对应,凸台112的外圆面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圈113,固定圈113靠近链条109的外圆面设置有凸耳,凸耳固定套接于就近的链条109的链节轴上,榨油缸110按照与链条109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上排榨油缸110、下排榨油缸110以及中间过渡榨油缸110,上排榨油缸110位于链条109的上方,下排榨油缸110位于链条109的下方,中间过渡榨油缸110位于上排榨油缸110与下排榨油缸110中间,通过固定圈113实现榨油缸110与链条109的配合。
为了便于挤压推杆120与榨油缸110相配合,所述前端盖104和后端盖105上均开设有与机壳103内部接通的圆形敞口一121,敞口一121的口径与榨油缸110的内径相等,敞口一121与上排榨油缸110中的其中一个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其中一挤压推杆120位于前端盖104的一侧、另一挤压推杆120位于后端盖105的一侧,两个挤压推杆120同轴相对布置并且与敞口一121同轴布置,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一121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一121内,通过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两个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运动,实现对位于两个敞口一121中间的榨油缸110中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
为了能够对挤压压榨出的食用油进行收集,所述的机架106上开设有开口向上布置的V型凹槽并且集油腔141由该凹槽形成,V型凹槽位于上排榨油缸110的下方并且其槽宽方向等距两链条109之间的距离,微孔111覆盖两凸台112之间的榨油缸110的外圆面,微孔111沿榨油缸110轴向的跨度与V型凹槽的宽度跨度对应且等长,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挤压出的食用油能够透过微孔111全部流出落入至集油腔141内,所述前端盖104或者后端盖105上固定设置有倾斜向下布置的排油管140,排油管140的输入端与集油腔141的底部连接接通、输出端插入至油桶内,其目的是为了将食用油导出集油腔141,本方案中,集油腔141隐藏布置并且经过排油管140将食用油导入至油桶内,避免食用油被污染,保证了食用油的安全卫生。
油料被挤压压榨后转变为油渣,为了便于排渣推杆130将油渣向外顶出,所述后端盖105上开设有圆形的敞口二131,敞口二131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敞口二131位于同侧的敞口一121的一侧并且敞口二131与上排榨油缸110中的其中一榨油缸110的同轴对齐接通,敞口二131位于敞口一121沿链条109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所述前端盖104上开设有圆形的排渣口132,排渣口132与敞口二131同轴布置并且排渣口132的开口不小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前端盖104上固定设置有与排渣口132对齐接通并且倾斜向下布置的外排通道133,排渣推杆130位于后端盖一侧并且与敞口二131同轴布置,排渣推杆130靠近敞口二131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二131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二131内,通过同步驱动部件400驱动排渣推杆130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朝向排渣口132滑动,将位于榨油缸110内的油渣向外顶出并且使油渣经过排渣口132、外排通道133向外排出。
为了便于加料部件200对榨油缸110进行加料,所述前端盖104上开设有圆形的加料口150,加料口150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并且加料口150与下排榨油缸110其中一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加料部件200的输出端与加料口150对齐接通,通过加料口150,满足加料部件200对榨油缸110加入油料。
为了便于加热部件300对加料部件200加入至榨油缸110内的油料进行炒熟,所述后端盖105上开设有圆形的对接口160,对接口160的口径等于榨油缸110的内径并且对接口160与下排榨油缸110其中一榨油缸110同轴对齐接通,对接口160与加料口150错开布置并且对接口160位于加料口150沿链条109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对接口160内同轴转动卡接有圆形的封堵板161,封堵板161的偏心位置处开设有内外贯穿的对接孔162且对接孔162位于封堵板161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中间,对接孔162设置有三个并且沿封堵板161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加热部件300通过对接孔162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将对油料进行加热翻炒。
为了能够驱动链条109逐步循环运转,使榨油缸110依次与加料口150对齐接通,此时,加料部件200对该榨油缸110输送油料;与对接口160对齐接通,此时,加热部件300对该榨油缸110内的油料进行加热炒熟;与敞口一121对齐接通,此时,挤压推杆120对该榨油缸110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压榨;与敞口二131对齐接通,此时,排渣推杆对该榨油缸110内的榨油进行顶出外排,为此,所述的前端盖104或者后端盖105一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底座101上的旋转驱动机构170,旋转驱动机构170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101上的步进电机171,步进电机171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主动轴107a的轴向,主动轴107a的驱动端由前端盖104/后端盖105向外延伸出,步进电机171输出轴与主动轴107a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一172,带传动组件一172用于将步进电机171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主动轴107a上并且带动主动轴107a绕自身轴向转动,步进电机171步进运行驱动链条109逐步运转并且每次运转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榨油缸110之间的矢量位移。
榨油过程中,用户将油料加入至加料部件200内,步进电机171启动运行并且带动链条109进行逐步运转,链条109将带动榨油缸110同步运动,当榨油缸110运转至与加料口150对齐接通时,加料部件200对该榨油缸110添加油料110,当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对接口160对齐接通时,加热部件300由对接孔162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对其内部的油料进行加热炒熟,当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敞口一121对齐接通时,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运动对榨油缸110内的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出的食用油将经过微孔111落入至集油腔141内并且经过排油管140外排至油桶内,当该榨油缸110运转至与敞口二131对齐接通时,排渣推杆130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将其内部的油料经过排渣口132向外顶出外排,加料部件200、加热部件300、挤压推杆120以及排渣推杆130可对不同的榨油缸110进行同步作业并且均在链条109逐步运转的时间间歇内完成并复位,本方案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挤压推杆120的双向加压,增大了对有油料的压力,提升了油料的出油率,降低油渣中的残油量;另一方面,通过多个榨油缸110逐步运转进行榨油,大大提升了油料的榨油效率。
为了便于对与加料口150对接并且对榨油缸110添加油料,所述的加料部件200包括固定设置于顶架102上且开口向上的料斗201、固定设置于底座101上的加料管202,加料管202一端开口布置、另一端封闭布置并且开口端与加料口150同轴固定对接接通,加料管202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料斗20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接通两者的对接管203,位于料斗201内的油料将通过对接管203落入并且聚集于加料管202内,为了能够将加料管202内的油料推送至榨油缸110内,所述的加料部件200还包括与加料管202相配合的加料推杆204,加料推杆204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柱状杆头204a与杆体204b,杆头204a的直径与加料管202的内径相适配并且两者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杆头204a初始位置靠近加料管202的封闭端设置,杆体204b由加料管202的封闭端活动穿出。
加料部件200在工作过程中,杆体204b可接受同步驱动部件400的驱动朝向加料管202内滑动,并且使杆头204a朝向加料口150滑动,杆头204a将位于加料管202内的油料推送至与加料口105相对齐接通的榨油缸110内,实现对榨油缸110的加料。
为了便于加热部件300穿过对接孔162对榨油缸110内的生油料进行加热炒熟,所述的加热部件300位于后端盖105的一侧,加热部件300包括与对接口160同轴且间隔布置的旋转轴302,旋转轴302靠近对接口160一端固定设置有加热器302,加热器302的热量输出端为导热棒303,导热棒303的轴向平行于旋转轴302的轴向并且其等于榨油缸110的长度,导热棒303设置有三个并且沿旋转轴302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导热棒303与对接孔162一一对齐并且导热棒303的初始位置为其端部插接于对接孔162内,导热棒303的直径与对接孔162的孔径相等并且导热棒303可沿着对接孔162朝向榨油缸110内滑动,旋转轴302背离对接口160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器302供电的过孔滑环304,过孔滑环304的固定部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活动端与加热器302电连接,同步驱动部件400通过驱动旋转轴301靠近对接口160运动,使导热棒303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实现对榨油缸110内的油料进行加热。
具体的,为了能够提升油料炒熟的效率,所述的加热部件300还包括位于旋转轴301上方的搅拌电机305,搅拌电机305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旋转轴301的轴向,搅拌电机305输出轴与旋转轴301的中部位置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二306,带传动组件二306用于将搅拌电机305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旋转轴301上并且带动旋转轴305绕自身轴向转动,采取本方案的意义在于,当导热棒303插入至榨油缸110内时,搅拌电机305可驱动加热棒303绕着旋转轴301的轴向进行转动,使导热棒303对油料进行加热的同时对油料进行搅拌,使油料能够迅速被炒熟。
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加热部件300整体可被同步驱动部件400带动沿着旋转轴301的轴向靠近/远离对接口160设置,使导热棒303可插入/拔出榨油缸110内。
加热部件300在工作过程中,当添加有生油料的榨油缸110随着链条109的运转与对接口160相对齐时,启动加热器302,同步驱动部件400将驱动加热部件300整体靠近对接口160运动,导热棒303沿着对接孔162滑动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导热棒303与生油料紧密接触并且将热量传递给生油料,同时,搅拌电机305启动并且带动旋转轴301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旋转轴301将带动导热棒303绕着旋转轴301的轴向进行同步转动,导热棒303对生油料进行搅拌使其受热均匀,生油料被快速的加热炒熟转变为熟油料,而后,同步驱动部件400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远离对接口160运动复位,关闭加热器302与搅拌电机305。
为了能够实现对杆体204a、加热部件300整体、两个挤压推杆120、排渣推杆130进行同步驱动,所述的同步驱动部件400包括主电机410、传动轴一420以及传动轴三430,传动轴一420用于接受主电机410的动力并且带动两个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运动,传动轴二430用于接受主电机410的动力并且带动杆体204a靠近加料口150滑动、带动加热部件300整体靠近对接口160运动、带动排渣推杆130靠近排渣口132滑动,主电机410固定安装于顶架102上,传动轴一420与传动轴二430转动设置于顶架102上并且传动轴一420与传动轴二430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顶架102转动连接配合,主电机410输出轴的轴向、传动轴一420的轴向、传动轴二430的轴向均平行于主动轴107a的轴向。
具体的,所述主电机410输出轴与传动轴一420驱动端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三421,带传动组件三421用于将主电机410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一420上并且带动传动轴一420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传动轴一420上套设有两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同步块422,其中一同步块422与其中一挤压推杆120相连接、另一同步块422与另一挤压推杆120相连接,同步块422包括相互垂直且固接为一体的连接部423与滑动部424,连接部423竖直布置并且滑动部424水平布置,连接部423的下端分别与挤压推杆120背离敞口一121一端固定连接,连接部423的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传动轴一420的外部开设有外螺纹,外螺纹开设有两端并且螺旋方向相反,其中一连接部423上端套接于传动轴一420的正向外螺纹上并且两者构成螺纹连接配合、另一连接部423上端套接于传动轴一420的反向外螺纹上并且两者构成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的滑动部424包括与连接部423上端固接且分别位于传动轴一420一侧的插接块424a与插接套筒424b,沿传动轴一420轴向方向正对的插接块424a插接于插接套筒424b内并且并且两者沿平行于传动轴一420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通过插接块424a与插接套筒424b的配合,对连接部423进行限位引导,避免连接部423随着传动轴一420同步转动,导致连接部423无法进给对挤压推杆120进行驱动。
具体的,所述传动轴二430的驱动端与传动轴一420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四431,带传动组件四431用于将传动轴一420上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二430上并且带动传动轴二430进行转动,传动轴二430的外圆面上开设有外螺纹,传动轴二430上套设有与其构成螺纹连接配合的滑块432且滑块432位于后端盖105的侧上方,滑块432与活动插接于顶架102内并且可沿着平行于传动轴二430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同步驱动部件400还包括位于后端盖105一侧并且延伸至机壳103底部的第一L型臂433、位于前端盖104一侧并且延伸至机壳103底部的第二L型臂434,第一L型臂433与第二L型臂434均包括竖直段与水平段,第一L型臂433与第二L型臂434的水平段均活动插接于底座101内并且可沿着平行于传动轴二430的轴向进行滑动,第一L型臂433的水平段与其竖直段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其竖直段的上端与滑块432固定连接,第一L型臂433竖直段与排渣推杆130背离敞口二131一端固定连接、与旋转轴310转动连接配合、与搅拌电机305固定连接,第二L型臂434的水平段与其竖直段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其竖直段的上端与杆体204b背离加料口150一端固定连接,第一L型臂433的水平段与第二L型臂的水平段相互平行并且间隔布置,第一L型臂433的水平段与第二L型臂434的水平段相互靠近一端分别设置成齿条段一435与齿条段二436,齿条段一435与齿条段二436之间设置于与底座101转动连接配合并且轴向竖直布置的传动齿轮437,传动齿轮437与齿条段一435、齿条段二436均啮合。
同步驱动部件400在工作过程中,主电机410在链条109逐步运转的时间间歇内启动,将带动传动轴一420与传动轴二430绕自身轴向转动,传动轴一420的转动将带动同步块422相互靠近滑动,同步块422将带动两个挤压推杆120相互靠近运动并且对油料进行加压压榨,传动轴二430的转动将带动滑块432沿着传动轴二430的轴向朝向机壳103的上方滑动,在传动齿轮432的作用下,滑块420将带动第一L型臂433与第二L型臂434相互靠近滑动,第一L型臂433将驱动加热部件300整体靠近对接口160运动并且使导热棒303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将驱动排渣推杆130插入至榨油缸110内并且将其内部的油渣朝向排渣口132顶出,第二L型臂434将驱动加料推杆204朝向加料管202内滑动并且将油料推送至榨油缸110内,最后,启动主电机410反转并且带动同步块422、第一L型臂433、第二L型臂434复位,实现了杆体204a、加热部件300整体、两个挤压推杆120、排渣推杆130进行同步驱动。

Claims (5)

1.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加料阶段;
S1:用户将油料加入至加料部件内,旋转驱动机构中的步进电机启动运行并且带动链条进行逐步运转,链条将带动榨油缸同步运动,当榨油缸运转至与加料口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加料部件对该榨油缸添加油料;
多个由链条循环驱动且两端开口布置的榨油筒、由榨油筒两端开口分别插入对其内部油料进行挤压压榨的两个挤压推杆、由榨油筒一端开口插入并且将其内部油渣由其另一端开口向外顶出的排渣推杆、用于对压榨出的食用油进行收集的集油腔共同组成了榨油部件的主要构件;
所述的榨油部件还包括落地底座、顶架、固定设置于底座与顶架之间的机壳,机壳为前后两端开口布置大致成椭圆形结构,机壳的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前端盖、另一端开口处密封固定设置有与其适配的后端盖,机壳内设置有矩形的机架且水平布置,机架一端转动设置有主动轴、另一端转动设置有传动轴,主动轴与从动轴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均平行于前端盖垂直指向后端盖的方向,主动轴、从动轴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前端盖和后端盖转动连接配合,主动轴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主动链轮,主动链轮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主动轴的端部设置,从动轴上同轴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从动链轮设置有两个并且分别靠近从动轴的端部设置,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一一对应并且等直径布置,主动链轮与对应的从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绕接两者且构成闭合回路的链条,榨油缸环绕设置有链条与机壳的内壁之间并且沿着链条的循环方向等间距布置,榨油缸的一端开口与前端盖活动接触、另一端开口与后端盖活动接触;
所述的榨油缸的外圆面上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内部的微孔,榨油缸的外圆上靠近其端部位置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凸台且凸台与链条一一对应,凸台的外圆面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圈,固定圈靠近链条的外圆面设置有凸耳,凸耳固定套接于就近的链条的链节轴上,榨油缸按照与链条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上排榨油缸、下排榨油缸以及中间过渡榨油缸,上排榨油缸位于链条的上方,下排榨油缸位于链条的下方,中间过渡榨油缸位于上排榨油缸与下排榨油缸中间;
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加料口,加料口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并且加料口与下排榨油缸其中一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加料部件的输出端与加料口对齐接通;
所述的加料部件包括固定设置于顶架上且开口向上的料斗、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加料管,加料管一端开口布置、另一端封闭布置并且开口端与加料口同轴固定对接接通,加料管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与料斗的内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接通两者的对接管,位于料斗内的油料将通过对接管落入并且聚集于加料管内,所述的加料部件还包括与加料管相配合的加料推杆,加料推杆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柱状杆头与杆体,杆头的直径与加料管的内径相适配并且两者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杆头初始位置靠近加料管的封闭端设置,杆体由加料管的封闭端活动穿出;
加料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杆体可接受同步驱动部件的驱动朝向加料管内滑动,并且使杆头朝向加料口滑动,杆头将位于加料管内的油料推送至与加料口相对齐接通的榨油缸内,实现对榨油缸的加料;
(二)炒料阶段;
S2: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对接口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加热部件由对接孔插入至榨油缸内并且加热部件对其内部的油料进行加热炒熟;
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对接口,对接口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并且对接口与下排榨油缸其中一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对接口与加料口错开布置并且对接口位于加料口沿链条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对接口内同轴转动卡接有圆形的封堵板,封堵板的偏心位置处开设有内外贯穿的对接孔且对接孔位于封堵板中心位置与边缘位置中间,对接孔设置有三个并且沿封堵板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
所述的加热部件位于后端盖的一侧,加热部件包括与对接口同轴且间隔布置的旋转轴,旋转轴靠近对接口一端固定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的热量输出端为导热棒,导热棒的轴向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并且其等于榨油缸的长度,导热棒设置有三个并且沿旋转轴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导热棒与对接孔一一对齐并且导热棒的初始位置为其端部插接于对接孔内,导热棒的直径与对接孔的孔径相等并且导热棒可沿着对接孔朝向榨油缸内滑动,旋转轴背离对接口一端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器供电的过孔滑环,过孔滑环的固定部与外界电源电连接、活动端与加热器电连接;
所述的加热部件还包括位于旋转轴上方的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搅拌电机输出轴与旋转轴的中部位置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二,带传动组件二用于将搅拌电机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旋转轴上并且带动旋转轴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加热部件整体可被同步驱动部件带动沿着旋转轴的轴向靠近/远离对接口设置,使导热棒可插入/拔出榨油缸内;
加热部件在工作过程中,当添加有生油料的榨油缸随着链条的运转与对接口相对齐时,启动加热器,同步驱动部件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靠近对接口运动,导热棒沿着对接孔滑动插入至榨油缸内,导热棒与生油料紧密接触并且将热量传递给生油料,同时,搅拌电机启动并且带动旋转轴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旋转轴将带动导热棒绕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同步转动,导热棒对生油料进行搅拌使其受热均匀,生油料被快速的加热炒熟转变为熟油料,而后,同步驱动部件将驱动加热部件整体远离对接口运动复位,关闭加热器与搅拌电机;
(三)挤压榨油阶段;
S3:当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一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挤压推杆相互靠近运动对榨油缸内的熟油料进行挤压压榨,压榨出的食用油将经过微孔落入至集油腔内并且经过排油管外排至油桶内;
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均开设有与机壳内部接通的圆形敞口一,敞口一的口径与榨油缸的内径相等,敞口一与上排榨油缸中的其中一个榨油缸同轴对齐接通,其中一挤压推杆位于前端盖的一侧、另一挤压推杆位于后端盖的一侧,两个挤压推杆同轴相对布置并且与敞口一同轴布置,挤压推杆相互靠近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一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一内;
所述的机架上开设有开口向上布置的V型凹槽并且集油腔由该凹槽形成,V型凹槽位于上排榨油缸的下方并且其槽宽方向等距两链条之间的距离,微孔覆盖两凸台之间的榨油缸的外圆面,微孔沿榨油缸轴向的跨度与V型凹槽的宽度跨度对应且等长,所述前端盖或者后端盖上固定设置有倾斜向下布置的排油管,排油管的输入端与集油腔的底部连接接通、输出端插入至油桶内;
(四)油渣外排阶段;
S4:该榨油缸运转至与敞口二对齐接通时,同步驱动部件驱动排渣推杆插入至榨油缸内并且排渣推杆将其内部的油料经过排渣口向外顶出外排;
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敞口二,敞口二的口径等于榨油缸的内径,敞口二位于同侧的敞口一的一侧并且敞口二与上排榨油缸中的其中一榨油缸的同轴对齐接通,敞口二位于敞口一沿链条循环运转方向的前进方向上,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圆形的排渣口,排渣口与敞口二同轴布置并且排渣口的开口不小于榨油缸的内径,前端盖上固定设置有与排渣口对齐接通并且倾斜向下布置的外排通道,排渣推杆位于后端盖一侧并且与敞口二同轴布置,排渣推杆靠近敞口二一端的外圆面直径等于敞口二的口径并且该端初始位置插接于敞口二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所述的前端盖或者后端盖一侧设置有固定安装于底座上的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主动轴的轴向,主动轴的驱动端由前端盖/后端盖向外延伸出,步进电机输出轴与主动轴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一,带传动组件一用于将步进电机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主动轴上并且带动主动轴绕自身轴向转动,步进电机步进运行驱动链条逐步运转并且每次运转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榨油缸之间的矢量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所述的同步驱动部件包括主电机、传动轴一以及传动轴三,传动轴一用于接受主电机的动力并且带动两个挤压推杆相互靠近运动,传动轴二用于接受主电机的动力并且带动杆体靠近加料口滑动、带动加热部件整体靠近对接口运动、带动排渣推杆靠近排渣口滑动,主电机固定安装于顶架上,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转动设置于顶架上并且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的端部位置通过轴承与顶架转动连接配合,主电机输出轴的轴向、传动轴一的轴向、传动轴二的轴向均平行于主动轴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所述主电机输出轴与传动轴一驱动端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三,带传动组件三用于将主电机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一上并且带动传动轴一绕自身轴向进行转动,传动轴一上套设有两个呈中心对称布置的同步块,其中一同步块与其中一挤压推杆相连接、另一同步块与另一挤压推杆相连接,同步块包括相互垂直且固接为一体的连接部与滑动部,连接部竖直布置并且滑动部水平布置,连接部的下端分别与挤压推杆背离敞口一一端固定连接,连接部的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传动轴一的外部开设有外螺纹,外螺纹开设有两端并且螺旋方向相反,其中一连接部上端套接于传动轴一的正向外螺纹上并且两者构成螺纹连接配合、另一连接部上端套接于传动轴一的反向外螺纹上并且两者构成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的滑动部包括与连接部上端固接且分别位于传动轴一一侧的插接块与插接套筒,沿传动轴一轴向方向正对的插接块插接于插接套筒内并且并且两者沿平行于传动轴一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所述传动轴二的驱动端与传动轴一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带传动组件四,带传动组件四用于将传动轴一上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二上并且带动传动轴二进行转动,传动轴二的外圆面上开设有外螺纹,传动轴二上套设有与其构成螺纹连接配合的滑块且滑块位于后端盖的侧上方,滑块与活动插接于顶架内并且可沿着平行于传动轴二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同步驱动部件还包括位于后端盖一侧并且延伸至机壳底部的第一L型臂、位于前端盖一侧并且延伸至机壳底部的第二L型臂,第一L型臂与第二L型臂均包括竖直段与水平段,第一L型臂与第二L型臂的水平段均活动插接于底座内并且可沿着平行于传动轴二的轴向进行滑动,第一L型臂的水平段与其竖直段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其竖直段的上端与滑块固定连接,第一L型臂竖直段与排渣推杆背离敞口二一端固定连接、与旋转轴转动连接配合、与搅拌电机固定连接,第二L型臂的水平段与其竖直段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其竖直段的上端与杆体背离加料口一端固定连接,第一L型臂的水平段与第二L型臂的水平段相互平行并且间隔布置,第一L型臂的水平段与第二L型臂的水平段相互靠近一端分别设置成齿条段一与齿条段二,齿条段一与齿条段二之间设置于与底座转动连接配合并且轴向竖直布置的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齿条段一、齿条段二均啮合。
CN202010012055.XA 2020-01-07 2020-01-07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Withdrawn CN1111391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2055.XA CN111139129A (zh) 2020-01-07 2020-01-07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2055.XA CN111139129A (zh) 2020-01-07 2020-01-07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9129A true CN111139129A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24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2055.XA Withdrawn CN111139129A (zh) 2020-01-07 2020-01-07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91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3565A (zh) * 2020-09-01 2020-12-2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香榧榨油后香榧渣再利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3565A (zh) * 2020-09-01 2020-12-2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香榧榨油后香榧渣再利用装置
CN112143565B (zh) * 2020-09-01 2022-07-0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香榧榨油后香榧渣再利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9066A (zh) 用于菜籽油制取的立式榨油机
CN111169072A (zh) 核桃油的同步辊压式提取方法
CN111169069A (zh) 对花生或者大豆进行提油的高效榨油机
CN111139129A (zh) 采用链式循环压榨技术高效制取花生油的方法
CN110041994A (zh) 一种胡麻油毛油压榨及精炼用一体设备
CN111117764A (zh) 菜籽油的多筒式循环榨取方法
CN201722357U (zh) 一体式微波榨油机
CN111169071A (zh) 用于花生油制取的双向链式榨油机
CN111117763A (zh) 油菜籽压榨制取菜籽油的多筒旋转榨油构件
CN111169068A (zh) 用于花生油制取的间歇式循环榨油组件
CN111169065A (zh) 用于大豆油制取的全自动榨油机
CN111169077A (zh) 花生油/大豆油的循环转动式高效制取方法
CN111169087A (zh) 制取花生油的翻炒自动给料组件
CN111169074A (zh) 对油茶籽进行提油的冲击式榨油机
CN111169064A (zh) 大豆油的多缸联动式高效制取方法
CN214102993U (zh) 一种灌肠机
CN216567996U (zh) 一种气动光电控制高效率食品灌肠机
CN110760678B (zh) 一种稀土氧化物回收稀土的溶解氧化设备
CN111169070A (zh) 花生或者大豆榨油机的循环榨油组件
CN113117567A (zh) 一种用于阿胶熬制的自动搅拌组件
CN111169067A (zh) 用于大豆油制取的缸式压榨组件
CN113115934A (zh) 阿胶的自动化熬制设备
CN203185675U (zh) 家用螺旋压榨装置
CN105495663A (zh) 一种双螺杆小型汤圆机
CN111169078A (zh) 油茶籽榨油机的增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