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3257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3257A
CN111133257A CN201880056823.2A CN201880056823A CN111133257A CN 111133257 A CN111133257 A CN 111133257A CN 201880056823 A CN201880056823 A CN 201880056823A CN 111133257 A CN111133257 A CN 111133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indoor unit
main body
air condition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68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3257B (zh
Inventor
石川诗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33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3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32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在将面板向维护位置移动时,面板和室内机主体不会相互干扰。在空调室内机(1)中,第1面板(111)被保持在覆盖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关闭位置(CP)上,当进行维护时,其被保持在打开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维护位置(MP)上。此外,当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向维护位置(MP)移动时,向位于比关闭位置(CP)靠前方且是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打开位置(OP)移动。因此,可以防止第1面板(111)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10)之间的相互干扰。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空调室内机相关。
背景技术
例如,在空调室内机中,一般的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都是较宽地敞开的,由此,在维护空气净化过滤器时可以轻松地进行装卸作业。在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74423号公报)公开的室内机中,用户转动面板,在进行了转动后的位置将面板支撑并保持不变,将过滤器取出,或者在使转动的支撑轴脱离轴承部后取出过滤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用户在支撑着面板的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极易变得不稳定,有可能会损坏支撑轴和轴承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通过利用摩擦力的保持机构将面板保持在维护位置上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向上转动面板以将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打开时,面板和室内机主体会相互干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在将面板向维护位置移动时,面板和室内机主体不会相互干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其具有室内机主体、第1面板以及第2面板。第1面板被保持在覆盖室内机主体前表面的第1位置上,在进行维护时,第1面板的下端被保持在远离室内机主体前表面的维护位置上。第2面板位于比第1面板靠上侧且是室内机主体的前方的位置。第1面板至少通过不同的第1动作和第2动作从第1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在第1动作中,第1面板离开第1位置并向位于第2面板前方的第2位置移动。
为了在进行维护时能更方便地进行作业,而将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较宽地敞开,但是,此时,将第1面板的下端向上转动以打开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因此,面板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会相互干扰。
但是,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并不是一次将第1面板移动至维护位置,而是先使第1面板向远离室内机主体的第2位置移动,然后再使其向维护位置移动,由此可以防止第1面板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之间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第2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在第2位置上第1面板的下端远离室内机主体。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如果用户通过手动的方式将第1面板从第2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由于第1面板的下端已远离室内机主体,因此,用户的手容易伸入,使用更加方便。
本发明的第3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或第2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第1动作是第1面板一边保持其姿势一边从第1位置向斜上方移动并到达第2位置的动作。第2动作是第1面板至少使第2位置上的第1面板的下端向远离室内机主体前表面的方向转动并到达维护位置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4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至第3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在第2动作中,第1面板的下端与上端相比离室内机主体更远。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当用户从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进行过滤器等的维护作业时,是从斜下方对室内机主体进行观察的,因此,通过使第1面板的下端与上端相比离室内机主体更远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本发明的第5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至第4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第1面板在第2位置处停止。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对于第1面板从第1位置到维护位置的动作,当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完成“从第1位置到第2位置的动作”和“从第2位置到维护位置的动作”时,通过在第2位置上暂时停止,从而前者和后者的机构切换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第6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至第5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还具有面板传送机构。面板传送机构将第1面板至少引导至第2位置。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面板传送机构第1面板必然会经过第2位置,因此可以防止用户将第1面板向错误的位置移动。
本发明的第7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面板传送机构自动将面板传送到第2位置。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例如当将第1面板从第1位置传送到第2位置的负荷较大时,可以通过面板传送机构来承担这种负荷,并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使用更加方便。
本发明的第8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6方面或第7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还具有使面板传送机构开始动作的操作部。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存在有操作部,用户可以认识到面板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的动作是自动完成的,并且能促进用户对其进行利用。
本发明的第9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6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面板传送机构具有下部连接部和锁定机构。下部连接部与第1面板的下部连接。锁定机构在第2位置处将第1面板的下部和下部连接部之间的状态切换为连接状态或非连接状态。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如果用户想要通过手动的方式对第1面板进行传送,则把持第1面板的两端并向靠近自己的方向拉动,因此,存在第1面板从面板传送机构分离的风险,但是,通过设置锁定机构,在将第1面板传送到第2位置时第1面板不会发生脱落。
本发明的第10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9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第1面板传送机构配置在室内机主体上,锁定机构配置在面板上。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9方面或第10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面板传送机构还具有与第1面板的上部相连接的上部连接部。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当在第2位置处第1面板的下部和下部连接部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第1面板可以围绕着上部连接部进行转动。
本发明的第12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其中,第1面板从第1面板的上端不与第2面板的下部接触的位置通过第2动作移动到维护位置。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可以防止第1面板的上端和第2面板的下端之间的相互干扰。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1方面涉及的的空调室内机中,并不是一次将第1面板移动至维护位置,而是先使第1面板向远离室内机主体的第2位置移动,然后再使其向维护位置移动,由此可以防止第1面板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本发明第2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如果用户通过手动的方式将第1面板从第2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由于第1面板的下端已远离室内机主体,因此,用户的手容易伸入,使用更加方便。
在本发明第3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先使第1面板向远离室内机主体的第2位置移动,然后再使其向维护位置移动,由此可以防止第1面板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本发明第4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当用户从室内机主体的前表面进行过滤器等的维护作业时,是从斜下方对室内机主体进行观察的,因此,通过使第1面板的下端与上端相比离室内机主体更远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第5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对于第1面板从第1位置到维护位置的动作,当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完成“从第1位置到第2位置的动作”和“从第2位置到维护位置的动作”时,通过在第2位置上暂时停止,从而前者和后者的机构切换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第6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面板传送机构第1面板必然会经过第2位置,因此可以防止用户将第1面板向错误的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第7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例如当将面板从第1位置传送到第2位置的负荷较大时,可以通过面板传送机构来承担这种负荷,并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使用更加方便。
在本发明第8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存在有操作部,用户可以认识到面板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的动作是自动完成的,并且能促进用户对其进行利用。
在本发明第9方面和第10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如果用户想要通过手动的方式对第1面板进行传送,则把持第1面板的两端并向靠近自己的方向拉动,因此,存在第1面板从面板传送机构分离的风险,但是,通过设置锁定机构,在将第1面板传送到第2位置时第1面板不会发生脱落。
在本发明第11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在第2位置处当第1面板的下部和下部连接部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第1面板可以围绕着上部连接部进行转动。
在本发明第12方面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可以防止第1面板的上端和第2面板的下端之间的相互干扰。
附图说明
图1A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B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A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2B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3为运行时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4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5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6为运行时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7为面板传送机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8为第1面板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9A为用于连接第1面板和可动连杆的锁定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9B为表示图9A的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为第1面板位于维护位置时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1A为支撑部件动作以前,面板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11B为支撑部件动作之后,面板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12为支撑部件动作以前,面板支撑机构的正视图。
图13A为停止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的立体图。
图13B为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的立体图。
图14A为沿图13A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4B为第1凹陷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14C为第2凹陷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5为用于表示第2风向调节叶片的倾斜角度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16A为第2风向调节叶片的立体图。
图16B为沿图16A的Y-Y线的剖面图。
图17为变形例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停止运行时该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18为变形例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开始运行之前,面板传送机构正在动作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19为变形例涉及的空调室内机中运行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1的概述
图1A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1的立体图。图1B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1的立体图。图2A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1的侧视图。图2B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1的侧视图。图3为运行时空调室内机1的立体图。在图1A、图1B、图2A、图2B和图3中,空调室内机1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并且具有室内机主体10和用于覆盖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前面板11。
如图1A和图2A所示,当空调室内机1停止运行时第1面板111覆盖出风口5的前表面,而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则覆盖出风口5的下表面,因此不会通过出风口5看到室内机主体10的内部,极具设计性。
此外,如图1B和图2B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中,在即将开始运行之前,前面板11的第1面板111向第2面板112的正面即前上方移动,打开出风口5的前方。随后,如图3所示,位于室内机主体10的下部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80°,打开出风口5的下部。
(2)室内机主体10
图4为停止运行时空调室内机1的纵向剖面图。另外,图5为运行准备中空调室内机1的纵向剖面图。图6为运行时空调室内机1的纵向剖面图。在图4、图5和图6中,室内机主体10具有:主体机壳100,其用于形成室内机主体的外轮廓;和对被调节后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节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第2风向调节叶片40及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此外,在主体机壳100的内部容置有室内换热器12、风机13以及框体16。
(2-1)主体机壳100
主体机壳100通过前面部101、上面部102和下面部103形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立体空间,在该立体空间内容置有室内换热器12、风机13、框体16以及过滤器9。此外,在上面部102上设置有由多个缝隙构成的上吸风口4A(参见图10)。并且,从前面部101的下部到下面部103的前部设有出风口5。而且,在前面部101中的比出风口5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前吸风口4B。
在框体16上安装有室内换热器12和风机13。室内换热器12与通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风机13使由上吸风口4A和前吸风口4B吸入的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12后,吹向出风口5。出风口5上设置有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40,其用于上下方向引导被吹出的空气。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由电机(未图示)驱动,不仅能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还能打开或关闭下面部103侧的出风口5。
此外,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上风侧设置有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其用于左右方向引导空气。
在主体机壳100的前面部101及上面部102与室内换热器12之间配置有过滤器9。过滤器9用于滤除不断流入室内换热器12的空气中包含的灰尘。
通过风机13的运转经由上吸风口4A、前吸风口4B、过滤器9、室内换热器12将室内的空气吸入风机13内,再从风机13经由吹出风道18通过出风口5吹出。
(2-2)第1风向调节叶片30
当停止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静止于覆盖出风口5下表面的位置。将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SP(参见图4及图5)。空调室内机停止运行时,在该初始位置SP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下侧的面始终暴露在人的视线之内,因此对其外观进行了一定的装饰,在此称之为装饰面30a。
此外,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在初始位置SP处成为出风口5的内侧的面向下从而吹出空气沿着流动,因此,在此将其称为柯恩达面30b。
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下转动。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转动轴(未图示)位于从处于初始位置SP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前端到出风口5高度方向尺寸的一半左右上方。
因此,如图6所示,当第1风向调节叶片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处于装饰面30a朝上而柯恩达面30b朝下的状态,并从出风口5的上部向前突出。
此外,关于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半的“(5)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详细说明”一段中进行说明。
(2-3)第2风向调节叶片40
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于出风口5的上风侧处于比停止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初始位置SP靠上方的位置。例如,如图6所示,在制冷运行时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其凸侧面40a朝下,而凹侧面40b朝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运行过程中当产生使气流向下的垂直气流时,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也会采用凸侧面40a朝上凹侧面40b朝下的姿势。
第2风向调节叶片40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下转动。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转动轴(未图示)位于凹侧面40b的上方。
此外,关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半的“(6)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详细说明”一段中进行说明。
(2-4)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具有多个叶片501和用于连接多个叶片501的连接杆503。此外,在吹出风道18上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设置在比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40更靠近风机13的位置。
连接杆503沿出风口5的长度方向作水平往复运动,由此多个叶片501以与出风口5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左右摆动。此外,连接杆503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下作水平往复运动。
(3)前面板11
如图1A、2A及图4所示,前面板11是用于覆盖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的部件。前面板11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位于下侧的第1面板111和位于第1面板111上侧的第2面板112。
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共同构成空调室内机1的设计面,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具有相同的图案、色彩或它们的组合。
在空调室内机1中,已经停止运行时第1面板111的位置与运行中第1面板111的位置不同。
首先,空调室内机1已经停止运行时,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的表面在同一垂直面上上下排列,由此带来了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的表面好像是一个整体的美学感受,显得十分美观。第1面板111被设置为从正面观察其在纵方向上比第2面板112更长。第2面板112的纵向长度被设置为与出风口5的正面的高度尺寸相同。
此外,第1面板111的下端以及出风口5的下端的高度位置大概在从正面观察时感觉相互一致而接近。第2面板112的上端以及主体机壳100的前面部101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也大概在从正面观察时感觉相互一致而接近。
其次,当空调室内机1要开始运行时,面板传送机构21在同时使第1面板111前进和上升的同时,将第1面板111移动至从正面观察时第1面板111的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上端相互对齐的高度位置。由此,将出风口5的前表面打开,并在前吸风口4B和第1面板111之间形成用于导入空气的空间。
另外,通过使第1面板111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相一致,在运行时,前面板11不会由室内机主体10的顶面向上突出,在从正面观察时,运行时的产品尺寸和停止时的运行尺寸保持不变。
因此,即使在房间的天花板到空调室内机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有限的情况下,安装员在安装时也不需要考虑运行时的产品高度。需要说明的是,从正面观察第1面板111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也不必完全一致,只要从正面看它们的高度位置感觉好像是一致而接近的程度便可。因此,从正面观察第1面板111的上端比第2面板112的上端略微突出一些也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由于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的各个相对面都是向前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即使第1面板111同时进行前进和上升,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也不会相互干扰。
(3-1)面板传送机构21
通过面板传送机构21第1面板111能够同时进行前进和上升,即可以向斜上方移动。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第1面板111遮盖出风口5的正面的位置被称为关闭位置CP(参见图2A),而第1面板111移动至从正面观察时其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上端相互对齐的高度位置从而将出风口5的前表面打开的位置被称为打开位置OP(参见图2B)。
图7为面板传送机构21的纵向剖面图。此外,虽然图11A和图11B是支撑部件25开始工作前和开始工作后,面板支撑机构24的立体图,但是因为其中也示出了面板传送机构21,所以也可以作为参考。在图7、图11A以及图11B中,面板传送机构21采用了平行曲柄机构。面板传送机构21具有第1曲柄211、第2曲柄212、可动连杆213以及固定连杆214。
(3-1-1)第1曲柄211
第1曲柄211为树脂部件,其两端成形为圆柱形或圆筒形,以起到旋转轴的作用。位于第1面板111侧的第1旋转轴211a可旋转地被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所示,第1旋转轴211a为圆柱形的突起。
此外,位于室内机主体10侧的第2旋转轴211b与电机(未图示)的输出轴相连。如图7所示,第2旋转轴211b设置在第2面板112的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方形横截面的树脂棒插入电机的输出轴,并且在第2旋转轴211b的中心位置设置用于插入该树脂棒的方孔。
此外,如图7所示,第1曲柄211具有弯曲部211c。弯曲部211c是用于连接第1旋转轴211a和第2旋转轴211b的部位,其从以最短距离连接第1旋转轴211a的中心和第2旋转轴211b的中心的虚拟线(双点划线KL)向斜下方离开,然后弯曲并朝着靠近该虚拟线的方向延伸。
第1曲柄211将第1面板111抬起直到第1旋转轴211a到达第2面板112的正面为止,此时,虽然第1曲柄211接近第2面板的下端,但是为了避开第2面板112的下端弯曲部211c产生了一定的弯曲,因此避免了第1曲柄211和第2面板112的下端的相互干扰。
(3-1-2)第2曲柄212
第2曲柄212为树脂部件,其两端成形为圆柱形或圆筒形,以起到旋转轴的作用。位于第1面板111侧的第1旋转轴212a可旋转地被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所示,第1旋转轴212a为圆柱形的突起。
此外,位于室内机主体10侧的第2旋转轴212b可旋转地被固定连杆214的下端部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2旋转轴212b为圆柱形的突起。
(3-1-3)可动连杆213
可动连杆213为细长的树脂部件,以垂直姿势固定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可动连杆213的上端和下端为轴承,上端是用于支撑第1曲柄211的第1旋转轴211a的上端轴承213a,下端是用于支撑第2曲柄212的第1旋转轴212a的下端轴承213b。
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轴承213a具有轴承孔,其用于插入第1曲柄211的第1旋转轴211a的圆柱形突起。此外,下端轴承213b也具有轴承孔,用于插入第2曲柄212的第1旋转轴212a的圆柱形突起。
(3-1-4)固定连杆214
固定连杆214位于室内机主体10侧,至少具有第1曲柄211的第2旋转轴211b的轴承和第2曲柄212的第2旋转轴212b的轴承即可,并不需要具有特定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曲柄211的第2旋转轴211b被电机的输出轴支撑,而第2曲柄212的第2旋转轴212b被轴承214b支撑,该轴承214b形成在从电机输出轴向下方离开规定长度的位置。
(3-2)开始运行时第1面板111的动作
当第1面板111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时,在电机使第1曲柄211的第2旋转轴211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1曲柄211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1曲柄211的第1旋转轴211a以第2旋转轴211b为中心绘制圆弧,同时抬起可动连杆213。
第1曲柄211在连接第1旋转轴211a和第2旋转轴211b的虚拟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约5°的位置处停止转动。该停止位置被设定为第1曲柄211的最大转动位置Rm(参见图5和图6)。
第1曲柄211的第1旋转轴211a和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在一起。另外,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和第2曲柄212的第1旋转轴212a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在一起。此外,固定连杆214的轴承214b和第2曲柄212的第2旋转轴212b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当可动连杆213被抬起时,可动连杆213在保持垂直姿势的状态下从室内机主体10离开的同时向上方移动。
此时,第1曲柄211的“连接第1旋转轴211a和第2旋转轴211b的虚拟线”大致平行于第2曲柄212的“连接第1旋转轴212a和第2旋转轴212b的虚拟线”,而可动连杆213的“连接上端轴承213a和下端轴承213b的虚拟线”大致平行于固定连杆214的“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和轴承214b的虚拟线”,这4条虚拟线大致呈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当第1曲柄211作为原动件旋转时,被固定在可动连杆213上的第1面板111可在与固定连杆214平行的状态下上升或下降。
如图5和图6所示,当第1曲柄211到达最大转动位置Rm时,第1面板111位于第2面板112的正面,并且从正面观察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相互一致。
由于第1面板111被设置为从正面观察其在纵方向上比第2面板112更长,因此当第1面板111上升到从正面观察其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上端相一致的高度位置时,第2面板112被第1面板111覆盖而成为像一个面板。
此外,由于第2面板112的纵向长度被设置为与出风口5的正面的高度尺寸相同,因此如图2B所示,通过第1面板111上升到从正面观察其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上端相一致的高度位置(打开位置OP),从而出风口5的正面完全敞开。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将第1面板111从打开位置OP传送到关闭位置CP的动作,例如,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图5中的面板传送机构21的第1曲柄211即可。
(4)保持第1面板111的姿势的机构
在空调室内机运行以外的时间面板传送机构21进行动作,是进行过滤器9清洁等维护时。用户在进行过滤器9清洁等维护时,需要沿第1面板111的下端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转动第1面板111,来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当第1面板111在关闭位置CP处转动时,如图2所示,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相互干扰,从而产生摩擦声或导致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的刮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上述不理想情况,当用户为了过滤器9的维护等而要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时,将第1面板111传送至打开位置OP。如图2B所示,在该打开位置OP上,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与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分离,因此即使转动第1面板111,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也不会相互干扰,可以防止摩擦声的产生以及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的刮伤。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将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传送到打开位置OP,但是由于面板传送机构21连接至电机,这项操作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优选使用面板传送机构21使其动作。
当按下预先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的遥控装置(参见图3,以下称为遥控器80)上的运行键81和维护准备键83中的任意一个时,面板传送机构21进行动作。
因此,在进行维护时,用户先按下维护准备键83,通过面板传送机构21将第1面板111移动至打开位置OP。
随后,虽然为了将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打开,用户向第1面板111的下端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将其转动,但是由于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连接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因此,需要将二者的连接状态切换为第1面板111能够单独转动的转动许可状态。
为此,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和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之间设有铰链机构22、锁定机构23以及面板支撑机构24。
(4-1)铰链机构22
铰链机构22是用于要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时使第1面板111以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为中心转动的机构(参见图8)。
具体而言,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侧,设置有保持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的铰链机构22。铰链机构22也可以是通过卡扣装配到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上的轴。
此时,一旦第1面板111的下端从室内机主体10离开而移动,则第1面板111便会以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为中心进行转动。
(4-2)锁定机构23
图8为布设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的锁定机构23的立体图。图9A为第1面板111和可动连杆213的锁定机构23的放大立体图。并且,图9B为表示图9A的锁定机构23的解锁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在图8、图9A以及图9B中,在第1面板111中的与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相对的部分上设有用于限制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的锁定机构23。锁定机构23具有爪部231、弹簧部232以及把手部233。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231、弹簧部232以及把手部233是由同一种树脂材料一体成型而成的。
(4-2-1)爪部231
爪部231沿着第1面板111的背面滑动。通常,将爪部231的爪尖231a插入到在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的下部设置的孔213h中,以防止下端轴承213b从第1面板111的背面离开。
(4-2-2)弹簧部232
弹簧部232对爪部231施加向上的力,由此使爪部231的爪尖231a不会从设置在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的下部的孔213h中脱离。弹簧部232是由树脂形成的具有弧形梁形状的部件。弹簧部232的一端保持于第1面板111的背面,将其称为自由端232a。另外,弹簧部232的另一端被固定于爪部231,将其称为固定端232b。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231和弹簧部232担负锁定机构23的锁定功能。
(4-2-3)把手部233
把手部233是用户可以用手指勾住的部分,其与爪部231的下部相连。当第1面板111处于打开位置OP时,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和室内机主体10之间形成一条可容用户的手进入的缝隙,因此,通过用户用手指勾住把手部233并向下拉,从而爪部231下降而爪尖231a从设置在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的下部的孔213h中脱离,因此,第1面板111和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可以相互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部233担负锁定机构23的锁定解除功能。
(4-3)面板支撑机构24
图10为第1面板111位于维护位置时空调室内机1的局部立体图。在图10中,即使第1面板111移动到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的位置(以下称为“维护位置MP”),仍需要将第1面板111保持在维护位置MP上,以便用户可以用双手进行作业。
面板支撑机构24是用于将第1面板111保持在维护位置MP上的机构。如图10所示,面板支撑机构24具有:转动轴24a,其设置在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上;和支撑部件25,其可自由转动地被转动轴24a保持。
(4-3-1)转动轴24a
图11A为支撑构件25动作以前,面板支撑机构24的立体图。另外,图11B为支撑构件25动作之后,面板支撑机构24的立体图。进而,图12为支撑构件25动作以前,面板支撑机构24的正视图。
在图11A、11B以及图12中,转动轴24a是从可动连杆213的两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销形轴。转动轴24a位于可动连杆213的连接上端轴承213a和下端轴承213b的区域213c中,并且被设置在区域213c的中心和下端轴承213b之间。
(4-3-2)支撑部件25
支撑部件25是细长的部件,其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凹陷为U字形的形状。支撑部件25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插入转动轴24a的轴孔25a。
为了便于说明,将支撑部件25的设有轴孔25a的端部称为第1端部251,将相反侧的端部称为第2端部252。通过将转动轴24a插入到第1端部251的轴孔25a中,从而支撑部件25可以相对于可动连杆213进行转动。
若将支撑部件25向接近可动连杆213的方向推动而使其转动,则可动连杆213的区域213c的一部分嵌合在支撑部件25的凹陷空间中并且相互重叠,从而不能再进一步进行推动。
与此相反,若停止将支撑部件25向接近可动连杆213的方向推动,则支撑部件25向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进行转动。这是因为,如图11A所示,支撑部件25的重心25g位于比转动轴24a靠上方且靠前方(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的位置,因此,只要支撑部件25不被限制,其自然会向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进行转动。
第1端部251的端面包括:圆弧面251a,其相对于轴孔25a的中心具有100°的中心角;和倾斜面251b,其比圆弧面251a更向支撑部件25的长度方向突出。
当支撑部件25从可动连杆213的区域213c的一部分嵌合在支撑部件25的凹陷空间中的状态向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转动时,圆弧面251a和倾斜面251b也一同转动。而且,在可动连杆213中,在沿倾斜面251b的转动方向向前60°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倾斜面251b相对的行进阻挡面213d。
因此,当支撑部件25向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转动了60°时,倾斜面251b和行进阻挡面213d发生碰撞,因此,支撑部件25停止转动。
在第1面板111的打开位置OP上,当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侧和第1面板111保持连接时,支撑部件25被夹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和可动连杆213的区域213c之间。因此,支撑部件25处于静止状态。
(4-3-3)支撑部件25的动作
将锁定机构23的把手部233向下拉(参见图9B),解除可动连杆213的下端轴承213b侧和第1面板111之间的连接,当用户向第1面板111的下端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用手拉把手部时,第1面板111通过铰链机构22绕着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转动。
在第1面板111开始向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转动时,与此同时,为了追随第1面板111支撑部件25开始围绕转动轴24a转动,当第1面板111到达维护位置MP时,支撑部件25向远离可动连杆213的方向转动60°,倾斜面251b和行进阻挡面213d发生碰撞,支撑部件25停止转动。
此时,即使用户放开第1面板111,因为支撑部件25的第2端部252支撑着第1面板111的背面,所以第1面板111依然停在维护位置MP上并且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
另一方面,当使第1面板111从维护时的倾斜姿势返回垂直姿势时,通过将支撑部件25向上暂时抬起后用手推动第1面板111,从而支撑部件25的第2端部252在沿着第1面板111的背面滑动的同时不断接近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因此,最后可动连杆213的区域213c的一部分嵌合在支撑部件25的凹陷空间中并且相互重叠,从而不能再进一步进行推动。在该地点,第1面板111返回垂直姿势。
如图11A、11B和图12所示,第2端部252并不位于支撑部件25的主体端部25b,如图12所示,从正面看,在从支撑部件25的主体端部25b的左侧面向内侧凸起然后向左弯曲,并沿着平行于纸面的方向(垂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2端部252比主体端部25b更靠近室内机主体10。
如上所述,通过将第2端部252设置在偏离支撑部件25的主体端部25b的位置上,这样即使从第2端部252的前端施加屈曲载荷,第2端部252也会发生弯曲,该力作用在使主体端部25b接近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上,因此,在支撑部件25中必然会产生向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的力矩。
因此,即使当用户在没有抬起支撑部件25的情况下不小心推动了第1面板111,被施加一定力的支撑部件25的第2端部252将发生弯曲,然后第2端部252会沿着第1面板111的背面滑动,因此不会造成损伤。
如上所述,当第1面板111在关闭位置CP和打开位置OP上保持垂直姿势时,以与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相互重叠的状态将面板支撑机构24的支撑部件25收起,而当第1面板111在维护位置MP上保持倾斜姿势时,支撑部件25由于其自重而下降并支撑第1面板111。
(4-3-4)其他应用实例
需要说明的是,该面板支撑机构24是不对前面板进行驱动的类型,是使前面板(包括前隔栅)向前转动从而进行过滤器的维护的构件,也可以适用于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当第1面板111在维护位置MP上保持倾斜姿势时,支撑部件25由于其自重从可动连杆213侧下降并支撑第1面板111的构造,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当支撑部件25被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第1面板111的背面侧且使第1面板111倾斜时,支撑部件25由于其自重从第1面板111侧下降直到碰撞到可动连杆213而停止。
(5)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详细说明
图13A为停止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立体图。另外,图13B为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立体图。进而,图14A为沿图13A的X-X线的剖面图。
在图13A、13B及14A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0被构成为:将由发泡聚苯乙烯构成的隔热部31夹在用于形成装饰面30a的第1叶片部件321和用于形成柯恩达面30b的第2叶片部件32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将第1叶片部件321和第2叶片部件322统称为“叶片部件32”。
第1风向调节叶片30是用于调节经由吹出风道18从出风口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的部件。如图4所示,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运行停止状态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以使装饰面30a面向正下方的状态覆盖出风口5的下表面。
然后,如图6所示,当空调室内机1开始运行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以转动轴30c为中心旋转180°。此时,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到达出风口5的上部(参见图14A),因此,为了避免其与第1面板111相互干扰,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必然是在第1面板111的动作完成后才开始进行转动动作的,或者是在第1面板111的动作开始后延迟一段时间再进行转动动作。
为了便于说明,将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以转动轴为中心旋转180°所到达的位置称为最大打开位置MOP(参见图6)
在最大打开位置MOP上,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以使装饰面30a朝上而使柯恩达面30b朝下的状态保持静止。制冷运行时,室内机主体10的前吸风口4B位于比装饰面30a靠上方的位置,将室内空气吸入。另一方面,出风口5位于比柯恩达面30b靠下方的位置,将冷风吹出。
(5-1)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结露抑制措施
由于在出风口5的上壁与装饰面30a之间存在一条微小的缝隙,室内空气能轻易进入。此外,在制冷运行时,冷风对用于形成柯恩达面30b的第2叶片部件322进行冷却,因此,通过热传递,形成装饰面30a的第1叶片部件321也被冷却,因此,在装饰面30a上产生结露。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沿厚度方向进行的热传递已经被隔热部31的发泡聚苯乙烯所阻断,因此,第1叶片部件321的冷却是通过发生在第1叶片部件321和第2叶片部件322内部的热传导实现的。
此外,冷风在最大打开位置MOP处沿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柯恩达面30b流动,但是,当前端部的圆弧曲率发生变化时冷风将与柯恩达面脱离,因此室内空气被卷入冷风脱离后所形成的旋涡并与第1风向调节叶片30接触,而产生结露。
(5-1-1)凹陷部33
为了防止上述那样的结露的发生,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上设有凹陷部33,其是通过减少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而形成的。凹陷部33设置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两端部,将其中一个称为第1凹陷部331,将另一个称为第2凹陷部332。
如图14A所示,将第1凹陷部331的位置设置在,当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处于最大打开位置MOP时,从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相对于吹出空气的气流的上风端30up向下风侧方向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宽度尺寸的20%的范围内。
此外,将第2凹陷部332的位置设置在,当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处于最大打开位置MOP时,从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相对于吹出空气的气流的下风端30dp向上风侧方向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宽度尺寸的20%的范围内。
图14B为第1凹陷部331的放大剖面图。另外,图14C为第2凹陷部332的放大剖面图。在图14B和图14C中,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是通过将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减少35~60%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最小厚度t被设置在除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以外的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的40~65%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认为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最小厚度越薄越好,但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叶片部件322是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的,因此,设为确保熔融树脂能在模具内可靠地流动的厚度,而将其设置在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的40~65%的范围内。此外,对于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底面,由于利用隔热部31的发泡聚苯乙烯对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底面的里面进行支撑,因此其强度不会降低。
并且,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凹陷宽度被设置为:对于凹陷部的底部宽度w1,为相当于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的40~65%的尺寸,对于凹陷部的入口w2,为相当于第2叶片部件322的板材厚度的100~200%的尺寸,优选设置在0.6~2.4mm的范围内。
通过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厚度最小的部分将在第2叶片部件322中传导的热的流动阻断,从而从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每个到第1叶片部件321之间的区域中的温度下降被抑制。其结果,与温暖的室内空气相接触的部分的温度下降也得到了抑制,抑制了结露现象的发生。
虽然对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由于吹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风侧容易被冷却,因此优选设置2个第1凹陷部331和1个第2凹陷部332。
然而,在一些空调室内机中,并不是在吹出空气发生碰撞的部分而是在室内空气发生碰撞的部分,设置多个凹槽,但是,这些凹槽是保存冷凝水并通过风将其蒸发的目的,这与像第1凹陷部331和第2凹陷部332那样的,冷气和暖气被分离,而在冷气侧抑制向冷气接触的起点侧和终点侧传热的情况完全不同。
(5-1-2)端壁部34
到此为止,以进入出风口5的上壁与装饰面30a之间的缝隙的室内空气以及被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柯恩达面30b流动的冷风脱离柯恩达面以后形成的旋涡卷入的室内空气被冷却而形成结露为前提进行了说明。
但是,除此之外的现象也会导致结露的发生。具体来说,通过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沿最大打开位置MOP(参见图6)处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柯恩达面30b流动的冷风也会与用于形成出风口5的壁体中的侧壁发生碰撞,绕到装饰面30a侧。
可以认为,最大打开位置MOP处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装饰面30a与用于形成出风口5的壁体中的上壁之间的缝隙形成负压,并且在该负压的影响下冷风朝着装饰面30a侧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结露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第2叶片部件322的长度方向的侧端部设置有沿厚度方向竖立的端壁部34。当通过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进行左右送风时,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柯恩达面30b上斜穿而过的冷风在与端壁部34发生碰撞后流向出风口5的侧壁的下方,因此不会有气流绕到第1风向调节叶片30的装饰面30a。由此,可以抑制结露现象的发生。
(6)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在空调室内机1停止运行的状态下,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位于比关闭位置CP的第1面板111靠后方,且比初始位置SP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0靠上方的位置,不会暴露在人的视线之内。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当空调室内机1正在运行时,第1面板111移动到打开位置OP以打开出风口5的前表面,而第1风向调节叶片30进行转动并移动至比第2风向调节叶片40靠上方的位置以打开出风口5的下表面,因此,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从出风口5露出。
图15是用于表示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的空调室内机1的纵向剖面图。在图15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凸侧面40a朝下而凹侧面40b朝上,因此沿着作为上表面的凹侧面40b流动的冷风上升并流向第1风向调节叶片30。将该沿着凹侧面40b流动的气流称为主气流。
另一方面,对于沿着作为下表面的凸侧面40a流动的冷风,当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角度(以下称为“倾斜角度θ”)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时,保持沿着凸侧面40a的流动而向与主气流相同的方向流动。
其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是穿过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最前端和最末端的虚拟线BL相对于卷曲部17末端处的切线TL的角度。
当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不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时,虽然冷风在途中沿着弯曲面流动到一半,但由于在其方向变为朝向第1风向调节叶片30之前冷风便会与弯曲面分离,因此,会逐渐远离主气流。
在这种情况下,沿凸侧面40a流动的冷风在越过凸侧面40a的顶点之后立即、或者在连接凸侧面40a的顶点和下风侧端部的区域中央与表面分离。因此,温度高于冷风温度的室内空气进入不再有该冷风沿之流动的部位,产生结露。
需要说明的是,将凹侧面40b的连接从最深点至下风侧点的区域称为凹侧后半区间40bb,将凸侧面40a的连接顶点与下风侧端部的区域称为凸侧后半区间40ab。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申请人的试验确认了:当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向左右任一方向摆动时,在位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两端部的凸侧后半区间40ab更容易产生结露。
(6-1)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结露抑制措施
如上所述,只要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不超过规定的角度,冷风就不会在凸侧后半区间40ab处脱离,并且整个第2风向调节叶片40处在被冷风包围的状态下,因此抑制了在第2风向调节叶片40上发生结露的现象。
(6-1-1)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姿势与吹出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申请人的研究,当吹出空气温度Tb在12℃~13℃的范围内时,如果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在0~5°的范围内,则结露现象的发生被抑制。
另一方面,当由于用户的原因不得不设为会使冷风在凸侧后半区间40ab处脱离那样的倾斜角度时,即将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设为0~5°的范围以外的情况下,需要在将吹出空气的温度Tb上升至14℃~16℃并提高露点温度那样的状态下进行使用,因此存在参数的自由度较小的问题。
申请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在抑制结露发生的同时扩大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的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使沿凸侧面40a流动的冷风即使在凸侧后半区间40ab处也不会脱离地流动。
(6-1-2)通孔4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冷风即使在凸侧面40a的凸侧后半区间40ab处也不会脱离地流动,在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贯通第2风向调节叶片40厚度方向的通孔43。以下将参照附图对通孔43进行说明。
图16A为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立体图。另外,图16B为沿图16A的Y-Y线的剖面图。在图16A和图16B中,设置通孔43是以使沿凹侧面40b的凹侧后半区间40bb流动的冷风流向凸侧面40a的凸侧后半区间40ab为目的(参见图16B中的虚线箭头)。
在通孔43中,与形成于凸侧后半区间40ab的开口43a相比,形成于凹侧后半区间40bb的开口43b更靠近上风侧。即,通孔43是随着向前的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斜向下的孔洞。
由于通孔43的存在,沿凹侧面40b流动的冷风的一部分通过通孔43流入凸侧后半区间40ab并流向下风侧端部,由此可以对原本沿凸侧后半区间40ab流动的冷风起一定的吸引作用,抑制了脱离。
此外,通孔43是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孔。在通孔43中,实际使用时,当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位于最大摆动位置时,在从包含位于摆动方向相反方向的最末端上的叶片501的垂直面50a的虚拟平面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相互交叉的区域到最靠近该区域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端部的区间,有通孔43的至少一部分涉及到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A所示,通孔43形成为涉及到从两端开始至长度方向全长的20%的范围。例如,当垂直风向调节叶片50处于左侧最大摆动位置时,在比包含位于最右侧的叶片501的垂直面50a的虚拟平面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交叉区域靠右侧的区间中(例如:从右端开始80mm的范围等)空气流动较为平缓,容易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凸侧面40a脱离,容易与室内空气接触,并且容易导致结露现象的发生。
因此,通过以使通孔43涉及从两端开始至长度方向全长的20%的范围的方式设置通孔43,由于穿过通孔43的冷风沿着凸侧面40a的凸侧后半区间40ab流动,因此可以对从上风侧流向凸侧后半区间40ab的冷风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防止其从凸侧后半区间40ab脱离。其结果,室内空气不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40接触,结露现象的发生得到抑制
申请人经研究证实,如上所述设置通孔43,结露现象的发生得到了抑制,因此,当吹出空气的温度Tb在12℃~13℃的范围内时,如果第2风向调节叶片40的倾斜角度θ在0~32°的范围内,则可以抑制结露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通孔43并非必须是长孔,例如也可以是在一个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圆孔或者在一个方向上连续的多个“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长孔短的长孔”。
(7)变形例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面板11的第2面板112是固定的,只有第1面板111移动到第2面板112的正面从而将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打开,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两者进行移动来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
图17为变形例涉及的空调室内机1B中停止运行时该空调室内机1B的纵向剖面图。另外,图18为开始运行之前,面板传送机构正在动作时的空调室内机1B的纵向剖面图。进而,图19为运行时的空调室内机1B的纵向剖面图。在图17、18和19中,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涉及的空调室内机1B的区别在于:具有用于传送第1面板111和第2面板112两者的面板传送机构21B。
面板传送机构21B是通过在用于传送第1面板111的面板传送机构21中加设用于传送第2面板112的传送机构而获得的。如图18所示,面板传送机构21B先使第1面板111向前方且向上方移动,当第1面板111与室内机主体10分开规定距离时,使第2面板112向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方向水平移动。
最终,如图19所示,第1面板111从室内机主体10开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距离D1并且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距离H1以后停止移动。第2面板112从室内机主体10开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比距离D1短的距离D2后停止移动。
在空调室内机1B中,由于在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第2面板112打开室内机主体10的上部的前表面,因此空气从室内机主体10的上部的前表面和第2面板112之间流过并流至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因此,从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开始的空气吸入路径变短,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减少。
(8)特征
(8-1)
在空调室内机1中,第1面板111被保持在覆盖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关闭位置CP(参见图2A),进行维护时第1面板111被保持在打开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维护位置MP(参见图10)。此外,当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向维护位置MP移动时,其向比关闭位置CP靠前方且远离室内机主体10的打开位置OP(参见图2B)移动。“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到打开位置OP的动作”和“第1面板111从打开位置OP到维护位置MP的动作”是不同的动作。因为第1面板111离开室内机主体10后移动到维护位置MP,所以能够防止第1面板111的上端和室内机主体10之间的相互干扰。
(8-2)
在空调室内机1中,当用户通过手动的方式将第1面板111从打开位置OP向维护位置MP移动时,由于第1面板111的下端已远离室内机主体10,因此用户的手容易伸入,使用更加方便。
(8-3)
在空调室内机1中,当用户从室内机主体10的前表面进行过滤器9等的维护作业时,是从斜下方对室内机主体10进行观察的,但是,由于第1面板111的下端与上端相比离室内机主体10更远,因此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8-4)
在空调室内机1中,第1面板111在打开位置OP上必然会停止。对于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到维护位置MP的动作,当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完成“从关闭位置CP到打开位置OP的动作”和“从打开位置OP到维护位置MP的动作”时,通过在打开位置OP上暂时停止,从而前者和后者的机构切换变得容易。
(8-5)
在空调室内机1中,因为面板传送机构21会将第1面板111引导至打开位置OP,所以第1面板111必然会经过第2位置,可以防止用户将第1面板111向错误的位置移动。
(8-6)
在空调室内机1中,通过面板传送机构21将第1面板111自动传送到打开位置OP上,因此可以减轻用户的负担,使用更加方便。
(8-7)
在空调室内机1中,由于存在使面板传送机构21开始动作的维护准备键83,用户可以认识到第1面板111从关闭位置CP到打开位置OP的动作是自动完成的,并且能促进用户对其进行利用。
(8-8)
在空调室内机1中,通过锁定机构23的爪部231与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的孔213h之间的相互连接,可将第1面板111限制为不相对于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做相对移动(以下,称为连接状态)。此外,通过解除锁定机构23的把手部233与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的孔213h之间的连接,在打开位置OP处第1面板111可以相对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做相对移动(以下,称为非连接状态)。因此,只要不对把手部233进行操作,即使用户将第1面板111的两端向靠近自己的方向拉动,也可以将第1面板111在不与面板传送机构21分离的状态下传送到打开位置OP。
(8-9)
在空调室内机1中,在打开位置OP上,当锁定机构23的把手部233和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的孔213h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第1面板111可以围绕着面板传送机构21的可动连杆213的上端轴承213a转动。
(8-10)
在空调室内机1中,第2面板112位于比处于关闭位置CP处的第1面板111靠上侧,且是室内机主体10的前方的位置。在打开位置OP,第1面板111位于第2面板112的前方。因此,即使当第1面板111从打开位置OP向维护位置MP移动时,第1面板111的侧面111a的上端和第2面板112的侧面112a的下端也不会相互干扰。
产业应用可能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挂壁式空调室内机,也可以适用于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空调室内机
1B 空调室内机
10 室内机主体
21 面板传送机构
111 第1面板
112 第2面板
23 锁定机构
83 维护准备键(操作部)
213a 上端轴承(上部连接部)
213h 孔(下部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74423号公报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有:室内机主体(10);第1面板(111),其被保持在覆盖所述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第1位置上,在进行维护时,其下端被保持在远离所述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维护位置上;和第2面板(112),其位于比所述第1面板(111)靠上侧,且是所述室内机主体(10)的前方的位置,所述第1面板(111)至少通过不同的第1动作和第2动作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维护位置移动,在所述第1动作中,所述第1面板(111)离开所述第1位置并向位于所述第2面板(112)前方的第2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第2位置上,所述第1面板(111)的下端远离所述室内机主体(1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1动作是所述第1面板(111)一边保持其姿势一边从所述第1位置向斜上方移动并到达所述第2位置的动作,所述第2动作是所述第1面板(111)至少使所述第2位置上的所述第1面板(111)的下端向远离所述室内机主体(10)前表面的方向转动并到达所述维护位置的动作。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第2动作中,所述第1面板(111)的下端与上端相比离所述室内机主体(10)更远。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1面板(111)在所述第2位置处停止。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面板传送机构(21),其用于将所述第1面板(111)至少引导至所述第2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面板传送机构(21)自动将所述第1面板(111)传送到所述第2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具有使所述面板传送机构(21)开始动作的操作部(83)。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面板传送机构(21)具有:下部连接部(213h),其与所述第1面板(111)的下部连接;和锁定机构(23),其用于在所述第2位置处将所述第1面板(111)的下部和所述下部连接部(213h)之间的状态切换为连接状态或非连接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面板传送机构(21)配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10)上,所述锁定机构配置在所述第1面板(111)上。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面板传送机构(21)还具有上部连接部(213a),其与所述第1面板(111)的上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1面板(111)从所述第1面板(111)的上端不与所述第2面板(112)的下部接触的位置通过所述第2动作移动到所述维护位置。
CN201880056823.2A 2017-09-27 2018-09-27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11133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6781 2017-09-27
JP2017186781A JP6680282B2 (ja) 2017-09-27 2017-09-27 空調室内機
PCT/JP2018/035913 WO2019065832A1 (ja) 2017-09-27 2018-09-27 空調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257A true CN111133257A (zh) 2020-05-08
CN111133257B CN111133257B (zh) 2021-10-26

Family

ID=6590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6823.2A Active CN111133257B (zh) 2017-09-27 2018-09-27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90343B1 (zh)
JP (1) JP6680282B2 (zh)
CN (1) CN111133257B (zh)
AU (1) AU2018339379B2 (zh)
WO (1) WO2019065832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4760A (ja) * 1999-02-15 2000-08-2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566810A (zh) * 2001-06-19 2005-01-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6162138A (ja) * 2004-12-06 2006-06-2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
JP2010048502A (ja) * 2008-08-22 2010-03-04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1755173A (zh) * 2007-11-02 2010-06-23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090514A (zh) * 2011-11-02 2013-05-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面板打开机构
JP2016161212A (ja) * 2015-03-02 2016-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5939399U (zh) * 2016-07-22 2017-02-08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5954B2 (ja) 1997-03-31 2004-03-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グリル着脱装置
JP4684213B2 (ja) * 2004-07-14 2011-05-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504827B2 (ja) * 2005-01-25 2010-07-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9103329A (ja) * 2007-10-19 2009-05-14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9127979A (ja) * 2007-11-27 2009-06-11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15322B2 (ja) * 2008-08-22 2012-08-2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65442B2 (ja) * 2010-05-28 2012-10-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2281358U (zh) * 2011-11-02 2012-06-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面板打开机构
CN103104969B (zh) * 2011-11-11 2015-10-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5765313B2 (ja) * 2012-09-27 2015-08-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418865B2 (ja) * 2014-09-19 2018-11-07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4760A (ja) * 1999-02-15 2000-08-2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566810A (zh) * 2001-06-19 2005-01-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6162138A (ja) * 2004-12-06 2006-06-2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
CN101755173A (zh) * 2007-11-02 2010-06-23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JP2010048502A (ja) * 2008-08-22 2010-03-04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3090514A (zh) * 2011-11-02 2013-05-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面板打开机构
JP2016161212A (ja) * 2015-03-02 2016-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5939399U (zh) * 2016-07-22 2017-02-08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3257B (zh) 2021-10-26
AU2018339379B2 (en) 2021-10-07
JP6680282B2 (ja) 2020-04-15
WO2019065832A1 (ja) 2019-04-04
AU2018339379A1 (en) 2020-03-26
EP3690343A4 (en) 2020-11-04
EP3690343A1 (en) 2020-08-05
EP3690343B1 (en) 2023-01-18
JP2019060566A (ja) 2019-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1788B (zh) 空调室内机
JP36693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7041699A1 (zh) 立式空调器
CN11105178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094864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120289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133257B (zh) 空调室内机
JP6720948B2 (ja) 空調室内機
CN105423417A (zh) 空调室内机
JP3900950B2 (ja) 天井カセット型空気調和機の化粧パネル
CN205191735U (zh) 空调室内机
JP40759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27458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6418122B2 (ja) 室内機
JP2014102006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