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2803A - 手持式工具机器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工具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2803A
CN111132803A CN201880056405.3A CN201880056405A CN111132803A CN 111132803 A CN111132803 A CN 111132803A CN 201880056405 A CN201880056405 A CN 201880056405A CN 111132803 A CN111132803 A CN 111132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ctuating
unit
hand
power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64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2803B (zh
Inventor
P.胡根贝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stoo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Festoo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stool GmbH filed Critical Festoo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132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2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2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2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1Gearings, speed selectors, clutch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45/00Hand-held or like portable drilling machines, e.g. drill guns; Equipment therefor
    • B23B45/008Gear boxes, clutches, bearings, feeding mechanisms or like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55Switches
    • B25D2250/261Means for locking an operative switch 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驱动马达、传动机构(40)和工具容纳部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中,驱动马达的马达从动部与所述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驱动部(41)并且所述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与所述工具容纳部转动耦联,其中,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具有操纵机构(100)用于将所述传动机构(40)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S1、S2、S3、S4)之间进行调节,其中,所述操纵机构(100)具有关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机器壳体(11)在操纵位置(B1、B2、B3、B4)之间能够运动地支承的并且能够手动地进行操纵的操纵单元(110),所述操纵单元与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耦联,以用于调整所述切换状态(S1、S2、S3、S4)。为了在所述操纵位置中锁止所述操纵单元(110),所述操纵机构具有卡锁组件(160),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布置在卡锁结构(180)处的、配属于所述操纵单元(110)的操纵位置的卡锁加深部(164),并且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卡锁单元(161)用于接合到所述卡锁加深部中。所述卡锁结构具有带有滑动面(168、169)的控制面组件(165),卡锁单元能够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并且所述滑动面从至少两个卡锁加深部出发延伸到顶部(166、67),所述顶部布置在卡锁加深部之间并且突出到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之前,其中,所述卡锁单元在所述顶部处具有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所述卡锁单元从所述顶部旁边经过地转向到在所述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中。

Description

手持式工具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驱动马达、传动机构和工具容纳部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中,驱动马达的马达从动部与传动机构的传动机构驱动部并且传动机构的能够围绕转动轴线转动的传动机构从动部与工具容纳部转动耦联,其中,手持式工具机器具有操纵机构用于将传动机构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之间进行调节,在所述切换状态中,在传动机构驱动部与传动机构从动部之间的转速比例是不同的,其中,操纵机构具有关于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机器壳体在配属于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的操纵位置之间能够运动地支承的并且能够通过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操作者手动地进行操纵的操纵单元,所述操纵单元尤其借助耦联元件与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耦联,以用于调整切换状态。
背景技术
这种手持式工具机器例如在EP 1 886 769 A1中得到描述。手持式工具机器具有四挡传动机构,在所述四挡传动机构中,以空心轮的外形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通过操纵机构进行切换。操纵机构具有操纵环,所述操纵环借助导槽引导部与调节元件连接,所述调节元件本身又操纵空心轮并且由此操纵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该构造是消耗的。操作者必须将操纵单元调节到相应的最终状态中,以便将传动机构可靠地调节到其相应的切换状态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具有改善了的操作构思的手持式工具机器。
为了解决所述任务,在开头提及的类型的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情况下设置成,为了在操纵位置中锁止操纵单元,操纵机构具有卡锁组件,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布置在卡锁结构处的卡锁加深部(所述卡锁加深部配属于操纵单元的操纵位置),并且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卡锁单元用于接合到卡锁加深部中,并且卡锁结构具有带有滑动面的控制面组件,卡锁单元能够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并且所述滑动面从至少两个卡锁加深部出发延伸到顶部(Scheitel),所述顶部布置在卡锁加深部之间并且突出到卡锁加深部之前,其中,卡锁单元在顶部处具有不稳定的状况(Lage),从而卡锁单元从顶部旁边经过地转向到在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
能够设置有多个成对相邻的卡锁加深部,在所述卡锁加深部之间相应地布置有顶部。
基本思想是,卡锁单元可以说从顶部旁边经过地在布置在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被转向,也就是说,卡锁单元可以说不能够保持(verharren)在顶部上,而是在顶部处占据不稳定的状况。也就是说,顶部例如如下地进行设计和/或是狭长的,使得卡锁单元在顶部处得不到保持。
有利地,卡锁单元从顶部出发自动地到达布置在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
卡锁组件实现以翻转切换器的类型的操纵单元的调节,所述翻转切换器仅仅在所界定的最终位置或切换位置中占据稳定的状况。
顶部还能够被称为翻转轮廓、尤其翻转线或翻转点或翻转点的组件。在顶部或翻转轮廓、尤其翻转点或翻转点或翻转线的组件处,卡锁单元具有不稳定的状况并且自动地从顶部或翻转轮廓出发翻转或到达布置在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
为了解决所述任务,在开头提及的类型的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情况下以备选的表述设置成,为了在操纵位置中锁止操纵单元,操纵机构具有卡锁组件,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布置在卡锁结构处的卡锁加深部(所述卡锁加深部配属于操纵单元的操纵位置),并且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卡锁单元用于接合到卡锁加深部中,并且卡锁结构具有带有滑动面的控制面组件,卡锁单元能够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并且所述滑动面从至少两个卡锁加深部出发延伸到顶部或翻转轮廓,所述顶部或所述翻转轮廓布置在卡锁加深部之间并且突出到卡锁加深部之前,其中,卡锁单元在顶部或翻转轮廓处具有不稳定的状况,从而卡锁单元从顶部或翻转轮廓旁边经过地转向到在顶部或翻转轮廓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
有利地,卡锁单元从顶部或翻转轮廓旁边经过地独立地和/或自动地和/或在没有操作行为的情况下和/或借助作用于卡锁单元的弹簧力转向到在顶部或翻转轮廓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
优选地,顶部或翻转轮廓是狭长的线或设计为狭长的线或是线形的。
优选地,在两个相邻的卡锁加深部之间存在或布置有唯一的顶部或唯一的翻转轮廓。
顶部或翻转轮廓优选地设计为一类山脊和/或屋脊和/或棱边或由其形成。优选地,在两个卡锁加深部之间存在有仅仅一个唯一的这种山脊或顶部或屋脊或唯一的这种棱边。
有利地,具有偏斜倾斜(Schrägneigung)和/或具有坡度的相应两个滑动面在布置在相应的滑动面处的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从顶部延伸。
滑动面朝顶部走向并且在顶部的区域中相交。
由此,操纵单元能够在配属于传动机构的相应的切换状态的操纵位置、例如关于操纵单元的操纵纵向轴线的纵向位置、尤其纵向最终位置和/或关于操纵单元的操纵摆动轴线的摆动位置中被锁止。
优选地,卡锁单元是加弹性的(angefedert)或弹性的。
为了给卡锁单元加弹性,例如设置有独立的弹簧、尤其螺旋弹簧。而还可行的是,卡锁单元布置在弹簧臂处或具有弹簧臂,所述弹簧臂本身又布置在位置固定的构件、例如关于机器壳体或操纵单元位置固定的构件处。
优选地,卡锁结构关于操纵单元运动固定。优选地,卡锁结构布置在操纵单元处。
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控制面组件在卡锁组件或卡锁结构的相应的卡锁加深部或所有卡锁加深部之间延伸,从而卡锁单元可以说强制地换向到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并且在控制面组件的顶部处占据不稳定的状况。
优选地,顶部完全或以区段方式地是直线的或弧形的。理解的是,在两个卡锁加深部之间的顶部能够全部是直线的或能够全部是弧形的或还能够具有弧形的或直线的区段。相应的滑动面从卡锁加深部在配属的顶部的整个的长度上延伸直至配属的顶部。
卡锁结构能够具有多于两个卡锁加深部、例如三个或四个卡锁加深部。可行的是,仅仅在这种卡锁加深部中的两个之间存在有顶部,在所述顶部处,卡锁单元占据不稳定的状况。然而优选地,当在卡锁结构的多个成对的或每个成对的两个卡锁加深部之间设置有顶部时(在所述顶部处,卡锁单元占据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所述卡锁单元转向进入到布置在相应的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因此,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成,卡锁结构具有至少两个或三个卡锁加深部,在所述卡锁加深部之间相应地布置有顶部,在所述顶部处,卡锁单元具有不稳定的状况并且滑动面相应地从所述顶部朝着相应的卡锁加深部延伸。也就是说,当例如存在有三个卡锁加深部时,存在有总共三个顶部,相应地两个滑动面离开所述顶部延伸到配属的卡锁加深部。
优选的是,顶部星形地走向或互相交叉或两者都有。由此,例如能够设置有中央的顶点,在所述顶点处,顶部交叉或顶部从所述顶点星形地走向,并且在所述顶点处,卡锁单元具有不稳定的状况。例如给出以具有离开山峰延伸的侧谷的山峰的类型的组件,当卡锁单元不稳定地贴靠在山的峰处或在凸峰(Kämmen)处时,卡锁单元相应地转向进入所述组件中,所述凸峰延伸离开峰或顶点。
适宜地,卡锁加深部具有相对于彼此相同的角度间距。而显然不相同的角度间距也是可行的。在卡锁加深部之间的角度间距尤其相应于操纵单元的操纵位置。
优选的是,卡锁加深部布置在多边形的角区域中。优选地,多边形是等边的。由此例如能够设置成,卡锁加深部布置在正方形或矩形的相应的角区域中。而还能够在三角形或五角形或诸如此类的角区域中相应地布置有卡锁加深部,然后顶部在所述卡锁加深部之间延伸,在所述顶部处,卡锁单元具有不稳定的状况。
给卡锁加深部中的至少一个配属有互相面向的滑动面,在所述滑动面之间构造有凹腔或沟槽,所述凹腔或沟槽从卡锁加深部延伸到顶部。凹腔或沟槽能够延伸直至两个或多个顶部的交叉点或星形点。优选地,凹腔或沟槽的内半径小于卡锁单元的滑动表面的外半径,所述滑动表面设置成用于沿着卡锁结构滑动。凹腔或沟槽例如形成引导部、尤其线性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卡锁单元在配属的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转向。
互相面向的滑动面例如大约V形地相对于彼此定向。
优选地,卡锁结构或控制面组件具有锥体、例如三面的或四面的锥体的外形,其中,在延伸到锥体的顶端的侧面处布置有凹腔或沟槽,所述凹腔或沟槽朝着相应的卡锁加深部延伸。锥体的基面例如能够具有三角形、矩形、五角形或其它的多边形的外周缘。
如下构造是可行的,在所述构造中,卡锁单元主动地(aktiv)通过操作者在顶部的方向上进行操纵。
然而优选地,滑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偏斜面和/或关于卡锁单元凸状地走向的面。由偏斜面和凸状地走向的面构成的组合毫无疑问是可行的。凸状地走向的面能够具有相同的或不同的半径。通过偏斜面或凸状地走向的面,卡锁单元可以说在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或在互相面向的滑动面之间的凹腔或沟槽的方向上滑动。
滑动面中的至少一个从顶部到卡锁加深部具有至少12度的坡度,所述卡锁加深部处于顶部的旁边。优选地,坡度还是更大的、例如15度或20度。特别优选的是,坡度具有至少25度或30度。通过滑动面的相对大的坡度或大的倾斜角度,在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产生相应地较强的操纵力。因此,操纵单元能够由此以较大的力在操纵位置中的一个的方向上进行力加载。
优选地,卡锁结构具有多个滑动面,从所述多个滑动面中,一个滑动面配属于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相对于彼此的转动,并且其它的滑动面配属于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相对于彼此的线性的调节。
适宜地,如下滑动面(卡锁单元在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的相对的转动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具有比如下滑动面(卡锁单元在卡锁单元的卡锁结构相对于彼此的线性的调节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更小的坡度或更小的倾斜。转动运动通常比移位运动更平滑(leichtgängiger)。由于滑动面的较大的坡度或较大的倾斜(所述滑动面配属于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的线性的调节),即使在线性的调节的情况下,足够大的操纵力在配属于线性的调节的操纵位置的方向上也被施加到操纵元件上。
卡锁单元例如能够具有逐渐变尖的滑动表面,以用于沿着卡锁结构滑动。然而优选的是,卡锁单元具有凸状地弯曲的和/或球形的滑动表面,以用于沿着卡锁结构滑动。球状的或凸状的滑动表面特别容易沿着卡锁结构滑动。凸状地弯曲的或球形的滑动表面在顶部的区域中是特别不稳定的。
为了改善卡锁单元的滑动性质,所述卡锁单元的滑动表面能够具有例如由聚四氟乙烯、陶瓷材料或类似材料制成的滑动涂层。
有利的是,卡锁单元在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或在接合到卡锁加深部中的卡锁状态的方向上进行弹簧加载。
卡锁单元例如能够布置在弹簧臂处或能够具有弹簧臂。
优选地,卡锁单元通过弹簧组件或弹簧、尤其螺旋弹簧、板片弹簧或类似弹簧在卡锁加深部的方向上进行弹簧加载。
通过弹簧加载、尤其至少一个弹簧或弹簧组件的弹簧加载,有利地,卡锁单元从在顶部处的不稳定的状况出发转向到在顶部旁边的卡锁加深部中的一个中。卡锁单元由于弹簧加载而从顶部出发沿着滑动面在卡锁加深部中的相应一个的方向上滑动。
还能够有助于在顶部的区域中的卡锁单元的尽可能不稳定的状况的是,卡锁结构或控制面组件在至少一个顶部的区域中、优选地在所有顶部的区域中具有比在延伸离开顶部的面处、例如在滑动面中的一个处和/或在卡锁加深部的区域中更小的摩擦系数。在卡锁加深部的区域中,摩擦系数也能够比在卡锁加深部旁边走向的顶部的区域中小。然而关于滑动面还有利的是,所述滑动面具有小的摩擦系数,无论如何具有比相应的卡锁加深部更小的摩擦系数,滑动面在所述相应的卡锁加深部旁边走向或给所述相应的卡锁加深部配属有滑动面。
在至少一个顶部的区域中的摩擦性质例如能够通过卡锁结构的基体的滑动涂层、例如借助于聚四氟乙烯、陶瓷或类似的其它的具有小的摩擦的材料得到。
还可行的是,例如使用复合材料来用于卡锁结构或控制面组件。由此能够刚好在卡锁结构的突出的区段或顶部的区域中设置有具有小的摩擦的复合材料的材料成分的控制面组件区段,而在所述区段旁边设置有具有比在至少一个顶部的区域中更高的摩擦的复合材料的其它的材料成分。
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例如能够具有特别良好地在彼此处滑动的成对材料、例如钢和以塑料包围注射的钢或由塑料和金属构成的成对物。此外,卡锁结构和卡锁单元的在彼此处滑动的表面能够包括不同的金属、尤其成对的钢和青铜或钢和灰口铸铁。
此外有利的是,卡锁单元和/或卡锁结构在其在彼此处滑动的表面的区域中例如包括聚酰亚胺、聚酰胺或聚氧化甲烯(POM)。
优选地,卡锁组件隐藏地进行布置。优选地,卡锁组件设置在操纵单元的下侧处和/或布置在操纵单元与传动机构壳体、尤其传动机构壳体的盖之间。
优选地,卡锁单元支撑和/或能够运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或所述传动机构壳体的盖处。卡锁结构优选地布置在操纵单元处、例如在所述操纵单元的面向传动机构或传动机构壳体的内侧或下侧处。
而卡锁单元还能够布置在关于机器壳体能够运动的操纵单元处。优选地,卡锁结构然后是关于机器壳体或传动机构壳体位置固定的。
在卡锁结构处能够设置有两个或另外的卡锁容纳部,卡锁单元布置到其中。
优选地,在操纵单元处布置有操纵手柄用于手动地进行操纵。而操纵单元还能够与能够手动地操纵的操纵手柄运动耦联或固定连接。
理解的是,能够存在有多个通过操纵机构能够操纵的或能够切换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和/或用于将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机构耦联的多个耦联元件。
优选的是,相应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借助耦联元件与操纵单元耦联。还可行的是,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形成用于将另外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单元或操纵机构耦联的耦联元件。
配属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耦联元件能够形成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组成部分或固定地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连接。
优选的是,配属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耦联元件相对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运动、例如能够移位运动和/或能够摆动运动。
适宜地,操纵单元关于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机器壳体能够围绕操纵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和/或能够围绕线性的操纵纵向轴线移位地支承。可行的是,操纵单元的可运动性、即可摆动性和线性的可调节性实现互相叠加的运动。此外可行的是,操纵单元具有仅仅一个摆动运动自由度或多个摆动运动自由度。此外,操纵单元能够具有仅仅一个线性的运动自由度或还多个、例如两个线性的运动自由度。
操纵单元能够在机器壳体处或在传动机构壳体处沿着所述操纵单元的操纵纵向轴线能够线性地移位地和/或能够围绕操纵摆动轴线摆动运动地进行支承。
适宜地,在操纵单元与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之间布置有弹簧组件。优选的是,在每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单元之间相应地布置有弹簧组件或所述弹簧组件的部件。弹簧组件在操纵单元的操纵时和/或在操纵单元的操纵之后将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加载到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相应的调节位置或配属于操纵单元的位置的调节位置中。当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不能够达到其调节位置时(例如因为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开齿部没有与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共同作用的传动机构轮的开齿部对齐),弹簧加载负责在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和传动机构轮的相对的转动调节的情况下,所述两个构件能够形状配合地接合到彼此中。
为了提供弹簧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或弹簧组件作为整体,能够设置有至少一个耦联元件。
适宜地,耦联元件包括弹簧卡箍或通过弹簧卡箍形成。适宜地,弹簧卡箍围绕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环形地延伸。弹簧卡箍例如能够具有卡箍臂,所述卡箍臂弹性地屈服。适宜地,弹簧卡箍以其纵向端部区域接合到在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处的相应的容纳部、例如开孔、槽、引导部、尤其纵向引导部或类似物中。
有利地设置成,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具有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和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借助操纵机构相应地在第一调节位置与第二调节位置之间能够关于传动机构壳体线性地调节。在此可行的是,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通过操纵单元的线性的调节进行线性地调节。
而操纵单元的运动到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运动中的换向还是毫无疑问地可行的。由此能够有利地设置成,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通过操纵单元围绕操纵摆动轴线的摆动运动借助换向传动机构沿着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调节轴线进行线性地调节。
有利的设计方案设置成,换向传动机构包括环形地围绕传动机构壳体延伸的并且能够围绕操纵摆动轴线转动地进行支承的带动环,所述带动环为了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线性调节而借助第一耦联元件与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耦联。
优选的是,操纵单元在带动环处能够沿着操纵纵向轴线线性地移位地支承并且为了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线性的移位而与至少一个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借助第二耦联元件进行耦联。在此,基本思想是,原则上带动环形成用于操纵单元的转动体或转动支承件。也就是说,操纵单元能够藉由带动环围绕传动机构壳体摆动,以便切换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在所述带动环处又能够线性地移位地支承操纵单元,从而所述操纵单元能够直接实施用于调节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线性运动。对于操纵单元或第二耦联元件,另外的滑座或托架不是必要的。此外可行的是,在这种布置中,将所述两个操纵运动、即围绕操纵纵向轴线和围绕操纵摆动轴线的操纵运动(所述操纵运动能够平行于彼此走向)叠加地执行,从而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和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同时进行切换,并且传动机构例如能够从第一切换状态或第一挡直接切换到第三挡或第三切换状态中,而不必在之前控制第二或支承在所述第一与第三切换状态之间的切换状态或布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三挡之间的挡。
适宜地,在操纵单元与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或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之间或这两者均布置有弹簧组件。在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单元之间的弹簧组件尤其能够通过第二耦联元件、例如仅仅通过第二耦联元件进行提供。而还可行的是,存在有与所述弹簧组件独立的弹簧或弹簧组件。此外能够设置有弹簧组件和弹性的耦联元件。而毫无疑问地,在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单元之间的弹簧组件还能够通过第一耦联元件进行提供。
第一耦联元件或第二耦联元件或这两者例如能够包括弹簧元件或是弹簧元件。尤其,弹簧卡箍或类似物适合作为弹性的、屈服的耦联元件。
适宜的和简单的实施方式设置成,操纵单元与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仅仅通过第二耦联元件或通过唯一的结构部件耦联。因此也就是说,在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操纵单元之间,另外的结构部件不是必要的。尤其,已经提到的弹簧卡箍适合作为第二耦联元件,所述第二耦联元件作为唯一的结构部件足以实现在操纵单元与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之间的耦联。
在带动环与第一耦联元件之间布置有例如环形的、棒形的或类似不同设计的传递单元,所述传递单元能够通过带动环围绕操纵摆动轴线被带动。传递单元和带动环能够相对于彼此运动、例如相对于彼此能够转动和/或能够移位。在传递单元与带动环之间布置有能够通过传递单元和带动环的相对运动进行操纵的弹簧组件,以用于将第一调节传动机构元件弹簧加载到至少一个切换位置中。因此也就是说,带动环能够已经到达转动最终状态,而传递单元还没有到达所述最终状态并且通过弹簧元件或弹簧组件被加载到最终状态中。当第一调节传动机构元件具有关于待切换的结构部件、例如传动机构轮的合适的位置时,其通过弹簧组件被挤压或调节到所述最终状态中。
适宜地,在带动环或能够通过带动环围绕操纵摆动轴线带动的传递单元、例如之前提及的、能够相对于带动环进行调节的传递单元处布置有至少一个引导导槽,以用于将操纵单元围绕操纵摆动轴线的运动换向到第一调节传动机构元件的线性运动中。例如,第一耦联元件或与其连接的体或与所述第一耦联元件耦联的体接合到引导导槽中。优选地,设置有两个引导导槽,所述两个引导导槽布置在传动机构壳体或传动机构保持结构的彼此相反的侧处。
适宜地,第二耦联元件关于传动机构壳体能够摆动地和/或能够移位地进行支承。因此作为可行的是,线性地进行调节的第二耦联元件由于相对于传动机构壳体的移位将线性运动传递到第二调节传动机构元件上。然而,第二耦联元件的摆动支承或组合的摆动支承和移位支承还是可行的。
适宜地,第二耦联元件能够摆动地支承在设置在传动机构壳体处的摆动支承件、例如在传动机构壳体的周缘壁之前突出的支承栓或布置在传动机构壳体的周缘壁中的支承件容纳部处。对此备选地或补充性地,第二耦联元件还能够在操纵单元处能够摆动地进行支承。支承件容纳部例如能够通过纵向槽得到实现。所述纵向槽还能够是随后描述的弧形的引导容纳部(Führungsaufnahme)。当支承栓或支承件容纳部设置在传动机构壳体处时,所述支承栓或支承件容纳部适宜地设置在传动机构壳体的彼此相反的侧处和/或在传动机构壳体的最大的周缘的区域处。因此也就是说,支承栓例如径向地突出到传动机构壳体的周缘壁之前。
适宜地,操纵单元具有围绕操纵摆动轴线弧形地延伸的引导容纳部,耦联元件、例如第二耦联元件接合到所述引导容纳部中。耦联元件尤其具有直线的或弧形的区段,所述区段接合到之前提及的引导容纳部中。可行的是,引导容纳部还具有足够的深度,从而存在有弧形的运动自由空间,当第二耦联元件围绕操纵摆动轴线摆动时,第二耦联元件能够接合到所述运动自由空间中。
适宜地,操纵单元能够线性地移位地支承在带动环的线性引导部处。因此也就是说,带动环具有线性引导部,所述线性引导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引导槽或类似的其它的线性引导元件。还能够设置有线性引导突出部、例如纵向肋或类似物,所述线性引导突出部从带动环突起并且接合到操纵单元的相应的纵向引导槽中。因此也就是说,线性引导构件存在于带动环和操纵单元处。
有利地设置成,操纵单元在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机器壳体处进行引导。机器壳体的壁例如具有凹处或空隙,在所述凹处或空隙中布置有操纵单元。在空隙的一个或多个边缘区域处能够设置有引导容纳部、尤其引导槽、凹口或类似物,以用于引导操纵单元。
适宜地,耦联元件、在上面的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二耦联元件接合到线性引导部的凹处中。线性引导部例如具有线性引导部区段,在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之间布置有凹处。适宜地,线性引导部区段通过连接区段进行连接。第二耦联元件接合到连接区段与操纵单元之间。
适宜地,线性引导部包括两个关于操纵摆动轴线以一角度间距相对于彼此进行布置的线性引导部区段。因此也就是说,操纵单元能够在两个或另外的线性引导部区段处(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还能够例如由于之前提及的凹处被中断)进行引导。
适宜地,操纵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区段用于支撑在传动机构壳体处。因此也就是说,操纵单元一方面支撑在带动环处,另一方面还支撑在传动机构壳体处。
优选的是,操纵单元具有弧形的或桶形的壁外形。因此有利的是,操纵单元遮盖待由其操纵的构件和/或卡锁组件。
一种实施方式能够设置成,操纵单元将带动环的相对于彼此间隔开的纵向端部区域与彼此连接。也就是说,带动环在其纵向端部区域之间具有如下间距,所述间距通过操纵单元进行桥接(überbrückt)。操纵单元例如接合到布置到纵向端部区域处的线性引导部区段中,从而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关于操纵摆动轴线与彼此连接。操纵单元可以说封闭带动环。
就此而言应该提到,带动环能够是闭合的环,也就是说,所述带动环完全地包围传动机构壳体。而还可行的是,带动环仅仅呈现为部分环。因此也就是说,带动环能够设计为环部段。优选地,带动环围绕传动机构壳体的外周缘区域的至少一半延伸,也就是说,围绕至少180度延伸。优选的是,带动环围绕传动机构壳体的外周缘的至少270至300度延伸。
传动机构能够在至少两个切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切换状态中,在传动机构驱动部与传动机构从动部之间的转速比例与彼此不同。在此有利的是,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相应地具有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以及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优选地,传动机构轮组件的传动机构轮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涉及齿轮。而显然,本发明即使在滚轮传动机构或摩擦轮传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毫无疑问地进行应用。
有利地,相应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为了调整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而在至少两个调节位置之间能够局部地调节地支承在所述或一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例如传动机构壳体处,和/或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能够在不能够运动的状态与能够运动的状态之间进行调节。
为了将传动机构在切换状态中的至少两个之间进行切换,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有利地形成用于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执行器,所述切换执行器能够在第一调节位置与至少一个第二调节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第一调节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二调节位置中,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的可运动性是不同的,和/或切换执行器与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处于脱离接合中和处在接合中。
切换执行器能够直接与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一个或多个传动机构轮处在接合中,例如能够将第二传动机构组件的行星轮组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行星轮组固定地耦联或联结,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形成或包括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行星轮组然后相对于彼此不再能够转动并且通过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例如空心轮与彼此抗转动地耦联。
在传动机构的这种设计方案的情况下,仅仅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本身必须进行调节,以便不仅切换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而且切换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由此,操纵是显著更简单的。操纵机构例如能够更简单地进行构建,所述操纵机构仅仅必须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耦联或操控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以便不仅作用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而且作用于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
一种配置能够设置成,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在切换执行器的第一调节位置中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也就是说例如传动机构壳体抗转动并且在第二调节位置中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能够转动。在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抗转动的状态中,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行星轮、也就是说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例如能够在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处滚动。在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能够转动的状态中,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例如行星轮能够将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带动或一起转动。
有利地,为了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例如传动机构壳体抗转动地固定,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具有至少一个转动止动轮廓用于接合到传动机构保持结构和/或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形状配合配对轮廓中。转动止动轮廓和形状配合配对轮廓例如能够是由齿和齿中间空间或齿容纳部构成的成对部、由转动止动突出部和转动止动容纳部构成的成对部、凹槽结构或诸如此类。
形成所述或一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在其内周缘处具有弧形的开齿部作为形状配合配对轮廓,在第一调节位置中,能够通过切换执行器进行切换的传动机构元件、尤其所述或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转动止动轮廓与所述弧形的开齿部处在接合中,并且在第二调节位置中,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例如所述传动机构轮的径向的外部的开齿部与所述弧形的开齿部处在接合中。所述传动机构轮例如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或切换执行器啮合。
在第一调节位置中有利的是,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完全脱离接合,尤其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或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所有传动机构轮脱离直接接合。因此,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仅仅还满足用于另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即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切换执行器的功能。
而如下配置还是可行的,在所述配置中,当切换执行器占据第一切换位置时,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例如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行星轮组或至少两个行星轮处在接合中。这例如在行星轮组的耦联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配置,所述行星轮组形成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和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组成部分。
在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第二调节位置中,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也就是说经切换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转动,从而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通过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进行带动。因此也就是说,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在切换执行器的第二调节位置中转动,并且由此由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一个或多个传动机构轮进行带动。
适宜地,能够通过切换执行器进行切换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转动地支承。对此补充性地或备选地,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还能够线性地不能够移位地容纳在传动机构保持结构处或在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中。尤其有利的是,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关于传动机构的传动机构从动部的转动轴线或其自己的转动轴线不能够移位。
为了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能够通过切换执行器进行切换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能够转动的支承,例如能够设置有布置在传动机构壳体或传动机构保持结构处的支承件、例如支承槽和支承突出部、滚动支承件、尤其钉式支承件(Nagellager)、球支承件或类似支承件。优选地,例如支撑体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所述支撑体的外周缘和/或内周缘处能够转动地支承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而为了能够转动地支承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还能够设置有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至少一个传动机构轮。因此也就是说,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在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一个或多个传动机构轮上或借助传动机构轮能够转动地进行支承。这例如在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作为空心轮的设计方案中是可行的,所述空心轮环形地包围行星轮组并且支承在行星轮组上。
此外有利的是,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仅仅通过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或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能够切换或能够操纵。也就是说,例如能够直接通过操作者从机器壳体的外侧进行操纵的操纵机构与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仅仅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和/或不直接地耦联。
适宜地,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线性地、例如平行于传动机构驱动部和/或传动机构从动部的转动轴线或其自己的转动轴线能够移位地支承在第一调节位置与第二调节位置之间。适宜地,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在一个、两个或多个、尤其调整位置中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能够转动。可行的是,可以说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在调节位置中、例如在中间调节位置中能够转动,所述中间调节位置处于两个另外的调节位置之间。也就是说,操作者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将切换执行器可以说关于传动机构壳体或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从抗转动的调节位置带到能够转动的调节位置中,即所述操作者对其例如线性地进行调节、转动或类似动作。
此外有利的是,一个或多个、尤其所有切换传动机构元件被弹簧加载到相应的切换位置中。由此,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例如能够通过弹簧组件弹簧加载到第一和第二调节位置中的一个或两个中。也就是说,当例如切换传动机构元件中的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齿部关于第一或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待切换的或与所述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啮合的相应的传动机构轮不配合时,弹簧加载负责在与彼此配合的齿部的情况下,相应的齿滑动到彼此中。
适宜地,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的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处于或能够带到滚动接合中的传动机构轮关于所述传动机构轮的直径是不同的,和/或具有关于所述传动机构轮的直径与彼此不同的滚动周缘,以用于与相应地配属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滚动接合。由此,在传动机构驱动部与传动机构从动部之间的不同的转速比例能够适宜地进行调整。
适宜地,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和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形成第一传动机构级,其中,传动机构具有至少一个第二传动机构级、例如行星级。第一传动机构级关于第二传动机构级的传动机构从动部前置或后置。也就是说,传动机构级尤其连续地依次进行布置。
第二传动机构轮级能够是提供固定的转速比例的传动机构级,也就是说,能够仅仅是减小转速的或提高转速的传动机构级,所述传动机构级不能够进行切换。然而,能够切换的配置是优选的。适宜地,第二传动机构级能够在至少两个切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切换状态中,在第二传动机构级的驱动部与第二传动机构级的从动部之间的转速比例是不同的。由此,四挡传动机构例如能够得以实现。
适宜地,传动机构是行星传动机构。而其它的传动机构形式毫无疑问地也是可行的。
适宜地,第一和/或第二调节传动机构元件包括空心轮或通过空心轮形成。
随后还在附图中更详细地进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出旋拧机器或开孔机器。显然,本发明也在其它的手持式工具机器、例如铣削机器、切割机器、锯、磨削机器、抛光机器或类似机器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应用。而根据本发明的传动机构和/或操纵机构还能够例如在如下手持式工具机器中得到使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具有振荡地被驱动的、例如线性地来回运动的工具容纳部。
适宜地,手持式工具机器具有用于工作工具的工具容纳部和/或工作工具、例如开孔工具、旋拧工具或类似工具。而还能够设置有切割工具、铣削工具或类似工具。
适宜地,传动机构的传动机构从动部直接与手持式工具机器的工具容纳部转动耦联。例如能够设置有用于螺丝刀刀头(Schrauberbit)、开孔衬套(Bohrfutter)、旋拧衬套或类似的其它的工具衬套的容纳部。此外有利的是,在传动机构从动部处还布置有打击装置、例如轴向打击装置。
此外可行的是,在手持式工具机器的传动机构与工具容纳部之间存在有换向传动机构、例如锥齿轮传动机构(Winkelgetriebe,有时称为角传动机构)或转化传动机构,所述转化传动机构将传动机构从动部的转动的从动运动转化为工具容纳部的振荡的线性运动或超摆线的(hyperzykloide,有时称为内摆线的)和/或偏心的运动。
附图说明
在下面,根据附图阐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手持式工具机器的手持式工具机器的前视图,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在
图2中以沿着在图1中的剖切线A-A的横截面示出,
图3示出根据前面的图的手持式工具机器的传动机构的分解图示,
图4示出包括传动机构在内并且具有开孔衬套的手持式工具机器的驱动系的分解图示,
图5示出用于传动机构的操纵机构的分解图示,
图6示出根据图5的操纵机构的操纵单元的下方的视图,
图7示出朝根据图6的在装入到手持式工具机器的壳体中的状态中的操纵单元的俯视图,
图8示出根据图3的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9示出根据图8的传动机构沿着在图8中的剖切线B-B的剖切图示,
图10示出朝根据前面的图的传动机构的、大约沿相应于图1的观察方向在传动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切换状态中的前视图,
图11示出相应于图10的、然而在传动机构的第三和第四切换状态中的视图,
图12以相应于在图10中的剖切线C-C的剖切图示示出根据前面的图的在第一切换状态中的传动机构,
图13示出根据图12的、然而在第二切换状态中的传动机构,
图14示出根据前面的图的在第三切换状态中的、大约相应于在图11中的剖切线F-F的传动机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15示出大约相应于图14的、然而在第四切换状态中的传动机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16示出朝操纵单元的下方的前视图,
图17示出沿着在图16中的剖切线G-G穿过操纵单元的剖切部,
图18示出沿着在图16中的剖切线H-H的操纵单元的剖切图示,
图19示出传动机构的经修改的传动机构壳体的大约相应于在图11中的剖切线F-F的剖切图示以及根据图16至18的操纵单元,
图20示出朝根据图16至18的操纵单元以及所配属的卡锁单元的透视的偏斜视图,
图21示出朝操纵单元和卡锁单元的另外的透视的偏斜视图,
图22示出操纵单元和卡锁单元的透视的视图,所述卡锁单元与操纵单元的卡锁结构处在接合中,以及
图23以从前方或上方的前视图示出具有配属于三个卡锁加深部的控制面组件的卡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手持式工具机器10、例如旋拧仪器具有机器壳体11,所述机器壳体优选地手枪状地进行设计。操作者能够在把手区段12处抓握机器壳体11和由此手持式工具机器10,所述把手区段从机器壳体11的马达区段13突起。在把手区段12的底部区域或离开马达区段13的自由的端部区域处设置有能量存储器接口14,能量存储器25、例如蓄电池包能够被安置到所述能量存储器接口处。因此也就是说,手持式工具机器10能够自给自足地并且无线缆地运行,其中,重要的不是这一点。毫无疑问地,具有用于交流电网、尤其具有插头的联接线缆和/或用于联接线缆、尤其电网线缆的插口的电网联接部14B的手持式工具机器或具有能量存储器接口和电网联接部的手持式工具机器也是可行的。
能量存储器接口14以电能供应通电机构15。所述通电机构15能够借助优选地布置在把手区段12处的切换器16进行操纵,以便给容纳在机器壳体11的马达区段13中的驱动马达17通电、尤其调整所述驱动马达的转速和/或转矩。
驱动马达17具有如下马达轴18,所述马达轴沿马达区段13的纵向方向延伸。马达轴18能够转动地支承在马达支承件19处。驱动马达17例如指引激励线圈组件20,所述激励线圈组件由马达轴18穿过并且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转子、尤其永磁体转子、短路式动子(Kurzschlussläufer,有时称为短路式转子)或类似物能够转动地被容纳。
驱动马达17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机器壳体11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轴18从后壁21在马达区段13的端侧22的方向上延伸。在马达区段13的背离把手区段12的侧处设置有机器壳体11的上侧壁23。优选地,在把手区段12与马达区段13之间布置有转动方向转换器24,藉由所述转动方向转换器,驱动马达17的转动方向是能够调整的或能够转换的。
优选地,在机器壳体11的自由的端部区域或其它的部位处设置有钩元件26,以便例如在用户的腰带处挂上手持式工具机器10。
驱动马达17的马达从动部27驱动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传动机构40。
传动机构40具有例如设计为驱动轮和/或驱动轴的或具有驱动轮和/或驱动轴的传动机构驱动部41,所述传动机构驱动部与马达从动部27抗转动地连接。
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例如驱动工具轴28,所述工具轴突出到机器壳体11的端侧22之前。
工具轴28例如具有工具容纳部29以用于工作工具30、例如开孔工具、旋拧工具或类似工具。工具轴28例如借助支承件31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机器壳体11处。而工具轴28还能够直接通过传动机构40进行支承或例如借助支承件43支承在传动机构40处。
此外有利的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器中,在传动机构的从动部处布置有打击装置、例如轴向打击装置和/或旋转打击装置。毫无疑问地,这种打击装置还能够集成到传动机构中。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有打击装置200。
打击装置200的打击体201例如由工具轴28形成或固定地与所述工具轴连接。打击体201例如是环,所述环由工具轴28穿过并且与工具轴28抗转动地并且轴向固定地连接。
打击体201通过弹簧202向前在方向SW1上、也就是说朝着工具容纳部29进行力加载。
打击装置200例如通过操纵元件206的操纵能够在所描述的打击运行和不打击的运行之间进行转换,所述操纵元件能够由操作者抓握。操纵元件206例如包括移位件(Schieber)或转动元件。操纵元件206能够在于图2中示出的并且配属于打击运行的切换状态与另外的、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切换状态之间得到调节的调节体207,在所述于图2中示出的并且配属于打击运行的切换状态中,工具轴28包括支承件31在内能够关于转动轴线D线性地移位、也就是说具有纵向间隙,并且由此开齿部203、204能够与彼此到达接合中,所述另外的、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切换状态呈现为不打击的运行并且在所述另外的、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开齿部203、204保持脱离接合。支承件31保持在调节体207处。工具轴28能够关于转动轴线D移位地支承在支承件43处。
开齿部203布置在支座体205处,所述支座体关于机器壳体11位置固定地(抗转动地并且轴向抗移位地)布置在支承件43与打击体201之间。开齿部203与开齿部204对置,所述开齿部204布置在打击体201处。开齿部203、204布置在支座体205和打击体201的相应的端侧处。优选地,开齿部203、204是偏斜开齿部。开齿部203、204优选地环形地或部分环形地围绕工具轴28的转动轴线D延伸。
在沿力方向SW2到工具轴28上的压力的情况下(例如当工作工具30通过螺纹紧固件或工件朝着机器壳体11被加载时),开齿部203、204沿着彼此滑动,其中,所述开齿部沿力方向SW2调节打击体201,从而弹簧202以力方向SW1进行加载、张紧。当开齿部203、204从一齿对继续转动到下一齿对中时,所述开齿部能够在通过弹簧202的加载的情况下突然地沉入到彼此中,从而以力方向SW1到工具轴28并且因此工具容纳部29上的打击得以实施。
在图4中仅仅部分地表明的实施例设置有容纳衬套32、例如开孔衬套来代替工具轴28,所述容纳衬套适用于保持例如工作工具30。
传动机构40是四挡传动机构。也就是说,传动机构40能够在四个挡或切换状态S1、S2、S3和S4之间切换,所述四个挡或切换状态在图12、13、14和15中示出。
传动机构被容纳在传动机构壳体44中。传动机构壳体44具有周缘壁45,所述周缘壁通过如下方式限制基本上柱状的内部空间,即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构件、小齿轮和类似物基本上被容纳。传动机构壳体44在端侧通过端壁46、47、例如盖进行遮盖。端壁46、47具有贯通开口48,马达从动部27能够穿过所述贯通开口与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驱动部41并且工具轴28或容纳衬套32能够穿过所述贯通开口与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连接。贯通开口48例如是穿插开口。
传动机构壳体44抗转动地容纳在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机器壳体11中,对此,例如开齿部49和/或转动止动突出部49A在端壁47处(所述端壁47面向工具容纳部29)和/或以转动止动部的类型进行设计的周缘轮廓50在端壁46处进行设置,所述端壁46面向驱动马达17。
也就是说,因此可以说形成基本传动机构壳体的传动机构壳体44(周缘壁45)以及形成盖的端壁46、47基本上密封地包容(hausen…ein)随后进行阐释的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构件,对此,能够设置有密封元件、尤其纺织密封部、塑料密封部、O形环、迷宫式密封部等。
传动机构40具有第一传动机构级G1以及第二传动机构级G2。第一传动机构级G1形成输入传动机构级并且能够通过传动机构驱动部41进行驱动。第二传动机构级G2形成从动传动机构级并且驱动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
传动机构级G1和G2是行星传动机构级。整体上,传动机构40设计为行星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级G1包括太阳轮51,所述太阳轮布置在驱动轮或传动机构驱动部41处或与传动机构驱动部41是一件式的。太阳轮51与行星轮52啮合,所述行星轮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桥接部(Steg)或行星轮托架53处。例如,行星轮52能够转动地支承在突出到托架体54之前的轴向元件55处。行星轮52能够直接支承在轴向元件55处或如在实施例中那样优选地借助滚动支承件56、尤其球支承件或滚针支承件进行支承,这改善可转动性或支承。从托架体54处,在互相相反的侧处一方面突起有轴向元件55,并且另一方面突起有从动部57,所述从动部形成用于第二传动机构级G2的太阳轮58。在行星轮托架53或托架体54的径向的外周缘处设置有开齿部59。
行星轮52形成行星轮组60,给所述行星轮组配属有第一空心轮61和第二空心轮62。
行星轮52可以说是级行星轮。行星轮52具有带有不同的直径的滚动周缘63、64,所述滚动周缘配属于第一和第二空心轮61、62或当调整出传动机构40的相应的切换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空心轮啮合。
空心轮61能够转动地、然而轴向不能够移位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中。
在实施例中,空心轮61夹层状地容纳到端壁46与行星轮52的级65之间。
空心轮61例如以其相互相反的端侧一方面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在端壁46处,与此相反地,在另一个端侧处支撑在设置在滚动周缘63、64之间的级65处。优选地,在空心轮61与端壁46之间设置有支承板66,所述支承板能够转动地或优选地抗转动地(如在图4中通过相应的外周缘轮廓或转动形状配合轮廓表明的那样)容纳在周缘壁65的内部空间中。
还可行的是,空心轮61通过其它的措施、例如通过与之后还详细进行描述的支撑体61处于接合中的环形轮廓来保持关于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的转动轴线D不能够移位。由此,环形突出部例如能够径向地向外突出到支撑体61之前并且接合到在空心轮61的内周缘处的环形槽中。
在稳定化或能够机械地加载的结构的意义上,轴向元件55还在其自由的、背离托架体54的侧处支撑在支撑体67处。支撑体67具有容纳部68用于轴向元件55中的至少一个。此外,设置有支撑突出部69,其可以说限制用于行星轮62的容纳腔室或容纳空间。可行、然而不一定必要的是,轴向元件55的一部分、尤其没有承载行星轮的轴向元件55形状配合地接合到支撑突出部69中,对此,支撑突出部69例如具有容纳部69A。由此,行星轮52可以说夹层状地容纳在行星轮托架53与支撑体57之间并且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托架53、即所述行星轮托架的轴向元件55处。
理解的是,支撑体67和托架体54还能够是一件式的。此外,支撑体67呈现为一种选项,也就是说,托架体54本身还会足以能够转动地支承行星轮62,从而支撑体67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
第一空心轮61能够转动地、然而不能够移位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中,而第二空心轮62关于调节轴线SA能够移位地支承、然而不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0中。在第二空心轮62的径向的外周缘处设置有转动止动突出部70,所述转动止动突出部70接合到传动机构壳体44的转动止动容纳部71中。转动止动突出部70例如以槽块、导槽随动件或类似物的类型进行设计。所述转动止动突出部接合到转动止动容纳部71中。转动止动容纳部71例如设计为纵向槽72,所述纵向槽平行于调节轴线SA走向。转动止动容纳部71或纵向槽72例如在周缘壁45的内侧或内周缘处延伸。转动止动突出部70和/或转动止动容纳部71能够具有不同的横截面轮廓,例如具有沿周缘方向较宽的或较狭长的外形。重要的具体不是这一点,即空心轮62能够沿着调节轴线SA或平行于调节轴线SA在传动机构壳体40处和/或相对于行星轮组60进行调节,以便保证原则上的功能性。
在于图12和图14中示出的切换状态、即第一切换状态S1和第三切换状态S3中,第二空心轮62处于关于调节轴线SA的调节位置P1中,在所述调节位置中,第二空心轮62将第一空心轮61抗转动地保持在传动机构壳体40中,从而行星轮52以其较小的滚动周缘63与第一空心轮61的内开齿部75啮合并且在内开齿部75处滚动。第二空心轮62(所述第二空心轮的确抗转动地容纳在传动机构壳体64中)在其内周缘处具有转动止动轮廓,以用于抗转动地保持第一空心轮61,所述第一空心轮在其外周缘处具有相应的互补转动形状配合轮廓。所述转动形状配合轮廓和互补转动形状配合轮廓由第二空心轮62的内开齿部73以及第一空心轮61的外开齿部74进行提供,所述内开齿部和所述外开齿部能够形状配合地接合到彼此中。也就是说,因此第二空心轮62的内开齿部73一方面具有如下功能,即行星轮52能够在所述内开齿部处滚动,另一方面具有如下功能,即将第一空心轮61关于传动机构壳体44以及因此还有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机器壳体11保持抗转动。
也就是说,如果第二空心轮62占据在图13和15中示出的关于调节轴线SA的调节位置P2,那么第一空心轮61关于转动得到开放。也就是说,因此行星轮52或行星轮组60能够将第一空心轮61带动到转动中并且通过空心轮61没有经历阻力或充其量经历小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行星轮52以其较大的滚动周缘64在第二空心轮62的内周缘、因此内开齿部73处滚动,这对于传动机构40的在图13和15中示出的切换状态,即第二切换状态S2和第四切换状态S4是重要的。第一传动机构级G1的从动部57在第二和第四切换状态中以比在第一和第三切换状态S1、S3中更高的转速和更小的转矩进行转动。
传动机构级G2包括行星轮组77的行星轮76,所述行星轮一方面与太阳轮58、也就是说第一传动机构级G1的从动部57、另一方面与第三空心轮78处在接合中。第三空心轮78能够移位地沿着调节轴线SB容纳在传动机构壳体44中。调节轴线SA能够与调节轴线SB同轴或平行于所述调节轴线SB。调节轴线SA、SB在图12和13中示范性地绘入。
调节轴线SA、SB例如还能够与传动机构40和/或传动机构驱动部41和/或传动机构从动部42的转动轴线D同轴或重合。传动机构40的转动轴线D同时是驱动马达17的转动轴线,从而最后传动机构40、驱动马达17和传动机构从动部42是同轴的。工具容纳部23也围绕转动轴线D转动。
行星轮76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行星轮托架79、也就是说桥接部处。行星轮托架79具有托架体80,一方面轴向元件81并且另一方面传动机构从动部42由所述托架体布置在彼此相反的侧处。轴向元件81突出到太阳轮58、因此也就是说第一传动机构级G1的从动部57,从而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轴向元件81处的或通过轴向元件81能够转动地支承的行星轮76与从动部57处在接合中或能够通过所述从动部驱动。行星轮76能够直接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轴向元件81处或间接地、例如通过未示出的滚动支承件、尤其滚针支承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轴向元件81处。
行星轮组77例如包括四个行星轮76,而行星轮组60包括三个行星轮52。而这些数量不应该限制性地来理解。由此,行星轮组完全还能够具有两个行星轮、五个行星轮或其它的数量的行星轮。
空心轮78在其径向的外周缘处具有转动止动突出部83,所述转动止动突出部例如在盖或端壁47处能够被带到与传动机构壳体44的转动止动容纳部84的接合中。在图12和13示出的传动机构40的切换状态S1和S2中,第三空心轮78占据关于调节轴线SB的调节位置P3,在所述调节位置中,第三空心轮78关于转动轴线D或传动机构壳体44抗转动地进行固定。然后,转动止动突出部83接合到转动止动容纳部84中。
与此相对,在关于调节轴线SB的调节位置P4中,第三空心轮78的转动止动突出部83脱离(kommen…frei)转动止动容纳部84或布置成离开所述转动止动容纳部(abseitsdavon),从而空心轮78能够围绕转动轴线D转动。
在调节位置P3、第三空心轮78的抗转动地固定的位置中,行星轮78以其外周缘在空心轮78的内开齿部85处滚动。在此,第二传动机构级G2促使从所述空心轮的输入侧朝所述空心轮的输出侧或从所述空心轮的驱动部朝传动机构从动部42的转速减小和由此转矩提高。
此外与此相对,在空心轮78的调节位置P4中,虽然轮76与内开齿部85处在接合中。但是,空心轮78此外以其内开齿部85与行星轮托架53的外侧的或径向地外侧的开齿部59处在接合中。由此,空心轮78关于行星轮托架73抗转动地进行固定。此外,行星轮76抗转动地支承在太阳轮78的开齿部与第三空心轮78的内开齿部85之间。也就是说,因此第二传动机构级D2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空心轮的输入侧与所述空心轮的输出侧之间具有i=1的转速比例,也就是说,既不促使转速改变也不促使转矩改变。
传动机构从动部42设置在行星轮托架79处。行星轮托架79具有从托架体80突起的支撑突出部86,在所述支撑突出部之间例如能够布置有工具轴28,或工具轴28能够由所述支撑突出部进行保持。工具轴28例如由支撑元件87进行保持,所述支撑元件本身又支撑在支撑突出部86处。
传动机构驱动部41(还能够将其称为驱动轴)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于图12至14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支承件88、尤其滚动支承件处。转动支承件88支撑在支撑体67的贯通开口的内周缘处并且关于转动轴线D例如通过卡环(Sprengring)89轴向地得到止动。
与此相对,在图15中示出的支承件构思的情况下,支撑体67借助转动支承件90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盖或端壁46处。转动支承件90、例如球支承件、滚针支承件或其它的滚动支承件(滑动支承件也是可行的)例如布置并且支撑在贯通开口48中。
操纵机构100用于切换和操纵传动机构40。藉由操纵机构100,空心轮78能够在调节位置P3、P4之间线性地调节。空心轮78形成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空心轮62同样能够通过操纵机构100在调节位置P1与P2之间线性地调节并且对此与操纵机构100耦联。空心轮62形成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
第三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不直接通过操纵机构100进行切换,而是通过可以说中间连接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进行切换。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通过空心轮78进行提供。
在此,行星轮组60形成第一和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104、105的组成部分,参见图14。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104配属于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并且例如包括行星轮52的滚动周缘64。第二传动机构轮组件105可以说与第一传动机构轮组件104至少关于行星轮52固定地耦联或连接。也就是说,每个行星轮52具有不同的滚动周缘63、64并且由此可以说形成两个子行星轮。具有滚动周缘63的子行星轮作为传动机构轮105A配属于空心轮61并且由此配属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和传动机构轮组件105。子行星轮作为传动机构轮104A以滚动周缘64配属于空心轮62并且由此配属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和传动机构轮组件104。子行星轮由于作为级行星轮的设计方案而一件式地或固定地与彼此耦联。而能够容易设想到的是,子行星轮还能够是单独的行星轮,其抗转动地与彼此连接或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能够相对于彼此转动。
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一方面作为关于传动机构轮组件104的主动的切换元件通过如下方式起作用,即所述切换元件也就是说在调节位置P2中直接与行星轮52的较大的滚动周缘64处在接合中。与此相对,在调节位置P1中,空心轮62离开行星轮52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内开齿部73不再与滚动周缘64啮合。
然而,在调节位置P1中,空心轮62是用于另一个空心轮61的切换执行器,所述空心轮61通过空心轮62或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关于形成传动机构保持结构44A的传动机构壳体44借助接合到彼此中的开齿部(即外开齿部74)并且由此借助转动止动轮廓93和内开齿部73并且由此借助形状配合配对轮廓94保持抗转动。因此也就是说,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可以说通过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进行切换。
就此而言应该提到,在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103或空心轮61、62之间的开齿部不一定是必要的。例如,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能够仅仅在固定在壳体处的或位置固定的、尤其在端壁46处的形状配合配对轮廓91的方向上来调节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从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的转动止动轮廓92能够与形状配合配对轮廓91调节到将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关于传动机构保持结构、也就是说传动机构壳体44转动止动地保持的接合中(图13)。转动止动轮廓92例如是平行于调节轴线SA走向的形状配合突出部,形状配合配对轮廓91例如是相应的形状配合容纳部、例如盲孔。而开齿部作为转动止动轮廓或形状配合配对轮廓是有利的。
由此也就是说,在操纵机构100和尤其所述操纵机构的操纵单元110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3之间不需要设置直接的耦联,以便切换传动机构轮组件105。由此,操纵机构100的结构变得更简单。传动机构40较迅速地构建。此外,得出操纵机构100的简单的和方便的使用,这随后还变得更加清楚。
操纵机构100包括具有操纵手柄111的操纵单元110。操纵手柄111布置在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壳体11的上侧壁34处的开口33中并且由此对于操作者可方便地触及。
在壳体11处、例如在开口33的边缘区域处能够布置有数字1、2、3和4或其它的标记35,其配属于相应的切换状态S1、S2、S3和S4。操纵手柄111在开口33之内是能够移位的和/或能够摆动的。操纵手柄111能够被调节到相应的标记35的区域中、当前也就是说到开口33的相应的角区域中,以便调整出切换状态S1、S2、S3和S4。操纵手柄111从切换状态S1、S2、S3和S4中的每个到切换状态S1、S2、S3和S4中的每另一个中的直接的切换或调节在没有调整出中间切换状态的情况下是可行的。由此,传动机构40例如能够直接从切换状态S1(操纵手柄111在图7中虚线地示出)调节到切换状态S4(操纵手柄111在图7中以实线示出)中,而不去往(anzufahren)处于所述切换状态S1与所述切换状态S4之间的中间切换状态中的一个中间切换状态S2或S3。
操纵手柄110设置在尤其桶形的或拱弯的壁体112的上侧114处,所述壁体的下侧113面向传动机构壳体44。壁体112的曲率大约相应于传动机构壳体44的周缘壁45的曲率,从而以盖或盖部分或壁区段的类型的壁体112能够沿着周缘壁45运动。
操纵单元110布置在带动环120处,所述带动环本身围绕摆动轴线MA(所述摆动轴线优选地与传动机构从动部42的转动轴线D重合)能够摆动地或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处、尤其在周缘壁45的外周缘处。由此,操纵单元110能够围绕摆动轴线MA并且由此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在操纵状态D1和D2之间摆动。
带动环120具有环形体121,所述环形体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环形引导部145中。环形体121在其狭长侧处例如由周缘突出部146进行引导,所述周缘突出部突出到周缘壁45之前。
在带动环120的自由的纵向端部区域122处设置有用于操纵单元110的线性引导部123,从而所述操纵单元在操纵状态L1和L2之间沿着操纵纵向轴线BL能够移位地支承到带动环120处。
线性引导部123包括直接布置在纵向端部区域122处的线性引导部区段124,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相应于在纵向端部区域122之间的角度间距地相对于彼此角度间隔开。因此,操纵单元110可以说是连接单元或结合单元(Bindeglied),其将带动环120的纵向端部区域122与彼此连接。
在操纵单元110的下侧113处设置有线性引导突出部115,所述线性引导突出部接合到线性引导部区段124中。
带动环120的纵向端部区域122本身已经具有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的这样的宽度或长度,从而所述纵向端部区域原则上足以用于对于操纵单元110的线性引导。此外,操纵单元110能够在外周缘、例如纵向侧和/或横向侧处的引导空隙、例如槽、上侧壁34的凹处或开口33中进行引导。
然而,附加的和改善了的支撑通过支撑突出部129来给出,所述支撑突出部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或转动轴线D突出到带动环120的纵向端部区域122之前。在支撑突出部122处设置有另外的线性引导部区段125,线性引导突出部115接合到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中并且线性引导突出部115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通过所述线性引导部区段来引导。线性引导部区段124、125例如是纵向槽,其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的横向宽度大约相应于线性引导突出部115的横向宽度。
现在,一种实施方式能够设置成,在带动环120的纵向端部区域122处设置有以随后还进行阐释的引导导槽133的类型的引导导槽,藉由所述引导导槽,第一耦联元件140(所述第一耦联元件本身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并且由此与空心轮78连接)是能够被驱动的。
然而,引导导槽133设置在传递单元130处,所述传递单元本身关于带动环120的转动轴线或操纵摆动轴线BS能够转动。传递单元130具有环形体131,在所述环形体的纵向端部区域132处设置有引导导槽133。纵向端部区域132例如以板体的类型进行设计。在纵向端部区域之间,在环形体131处设置有环形凹处137、也就是说在环形区段138之间的中间空间,所述环形区段在纵向端部区域132之间延伸。
传递单元130布置在带动环120的内部空间中。带动件136突出到环形体132的径向的外周缘之前,所述带动件与带动环120的带动件126运动耦联。在此,固定的耦联也会是可行的。然而,带动件126能够移位地或能够摆动地支承在带动环120处。也就是说,带动件127能够运动地支承在带动环120的导槽127中。导槽127环形地在带动环120处延伸。所述导槽设置在环形体121处。带动件126径向地向内突出到环形体121之前,从而所述带动件126能够与带动件136到达接合中。在带动件126、127之间例如设置有插接连接。也就是说,导槽127是弧形的或环形的并且围绕带动环120的摆动轴线MA延伸,带动环120围绕所述摆动轴线关于传动机构壳体44摆动。
带动件126通过弹簧组件128、例如螺旋弹簧进行弹簧加载。也就是说,当带动环120围绕摆动轴线MA摆动时,带动件126一起运动,从而通过弹簧组件128支撑地,这种转动运动或转动力被传递到传递单元130上,所述传递单元最后将转动运动转化为用于耦联元件140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的线性运动。
耦联元件140例如通过弹簧卡箍141形成。耦联元件140的纵向端部142径向地向外突出在耦联元件140的环形区段之前并且以导槽随动件的类型接合到引导导槽133中。引导导槽133例如是偏斜导槽。在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处径向地在外设置有耦联单元容纳部143、例如环形槽,耦联元件140尤其以环形区段144接合到所述耦联单元容纳部中。耦联元件140的弹性的纵向端部142还一起带来一定的弹簧性质,从而最后还能够省去弹簧组件128。
在环形引导部145处(环形体131和因此传递单元130还接合到所述环形引导部中)能够设置有加深部147用于传递单元130的纵向端部区域132,所述加深部呈现出一定的卡锁作用。
耦联元件140的纵向端部142(所述耦联元件布置在传动机构壳体144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凹处或纵向槽128突出到周缘壁45之前并且接合到引导导槽133中。也就是说,当操纵单元110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摆动时,带动环120还同时围绕摆动轴线MA摆动,其中,这种摆动运动通过换向传动机构135换向到对于调节元件101的在调节位置P3和P4之间的线性的调节运动中,所述换向传动机构尤其包括引导导槽133和耦联元件140并且尤其包括所述耦联元件的纵向端部142。
传递单元110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的线性的运动的传递能够与在实施例中不同地原则上直接传递到第二耦联元件150的线性的操纵运动中,所述第二耦联元件布置在操纵单元110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之间。而当前,耦联元件150能够围绕摆动轴线S摆动地进行支承,从而操纵单元110沿着操纵纵向轴线BL沿一方向的线性调节被换向到调节传动机构元件102沿相反的方向的线性调节中。
耦联元件150包括弹簧卡箍159。耦联元件150包括操纵区段151,所述操纵区段接合到在操纵单元110的下侧113处的引导容纳部116中。此外,操纵区段151被容纳在带动环120的线性引导部区段124、125之间的凹处124A中。
弹簧卡箍159或耦联元件150能够围绕摆动轴线S摆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处。摆动轴线S在操纵区段151与带动突出部154之间位于耦联元件150的自由的端部区域处。在带动突出部153之间,在耦联元件150处构造有支承件容纳部157,支承栓156接合到所述支承件容纳部中,所述支承栓径向地向外突出到传动机构壳体44或周缘壁45之前。支承件容纳部157处于耦联元件150的操纵区段152与带动区段153之间。操纵区段152、153可以说是杠杆臂,所述杠杆臂从摆动轴线S突起。
例如是薄的线材端部(Drahtenden)的带动突出部154接合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因此也就是说空心轮62的带动加深部155中。例如设置有开孔或如在实施例中那样设置有槽作为带动加深部155。
第二耦联元件150围绕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弧形地延伸,而仅仅在带动突出部154的区域中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处在接触中。与此相对,耦联元件140借助其环形区段144环形地并且在较大的长度上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处在接合中。
区别于耦联元件140,耦联元件150布置在传动机构壳体44之外。所述耦联元件150的带动突出部154径向地向内关于操纵摆动轴线BS或摆动轴线MA在前作用(greifen…vor)到带动区段153之前并且穿过在传动机构壳体44或周缘壁45处的凹处158,从而所述带动突出部与空心轮62或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的带动加深部155处在接合中。
此外,操纵机构100能够通过卡锁组件160锁止。卡锁组件160包括卡锁单元161,其能够接合到在操纵单元110处、例如在壁体112的下侧113处的卡锁加深部164中。卡锁单元161通过弹簧162被弹簧加载到所述卡锁单元的接合到卡锁加深部164中的卡锁状态中。弹簧162并且优选地还有卡锁单元161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容纳部中或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容纳部163、例如柱状的容纳部处进行容纳和/或引导。每个卡锁加深部164配属于传动机构40的切换状态S1、S2、S3和S4中的一个。
操作者能够将操纵单元110关于操纵纵向轴线BL和操纵摆动轴线BS带到配属于相应的切换状态S1-S4的操纵位置中,适宜地,在所述操纵位置中,相应地能够实现锁止。操纵单元110例如能够在用于调整出切换状态S1的操纵状态L1、D1中、在用于调整出切换状态S2的操纵状态L2、D2中、在用于调整出切换状态S3的操纵状态L1、D2中以及最后在用于调整出切换状态S4的操纵状态D2、L2中得到锁止和/或定位。
带动环120跟随操纵单元110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的运动。在此,弹簧组件128将操纵运动与本来的调节运动解耦。
而关于耦联元件150还给出弹性(Federung)。带动区段153例如能够关于操纵区段151和/或152弹动或弹性地屈服。这一方面通过耦联元件150作为弹簧卡箍159的设计方案给出。而此外,也还通过如下方式变得容易或进行改善,即支承件容纳部157通过弹簧卡箍159的螺圈(Windung)形成,从而带动区段153相对于带动操纵区段152关于摆动轴线S是弹性的。
在图15中表明,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在原则上还能够用于将传动机构轮组件104和105抗转动地与彼此联结。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例如在调节位置P2B中同时抗转动地与这两个传动机构轮组件104和105处在接合中并且能够在传动机构保持结构44A或传动机构壳体44之内转动。由此,形成切换执行器的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同时与所述两个传动机构轮组件104和105处在接合中。为了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的转动自由,例如能够在传动机构壳体44中设置有环形槽或类似的其它的凹处。
弹簧卡箍159或耦联元件150能够围绕摆动轴线S摆动地支承在传动机构壳体44处,从而操纵单元110沿第一方向的相应的移位操纵被换向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的相反的线性的运动中。而可行的是,例如耦联元件150固定地与操纵单元110耦联,从而之前提及的运动反向没有进行,或换言之操纵单元110、耦联元件150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的运动方向同向地走向。
在此可行的是,当传动机构40例如如下以及在图14中示意性地表明地那样进行修改时,在操纵单元110的相同的调整位置的情况下,与在上面所描述的配置中相同的传动机构分级是可行的。在这种配置中,行星轮52例如如下地布置在行星轮托架53处,使得较小的滚动周缘63比较大的滚动周缘64更靠近托架体54。这以行星轮52B表明,所述行星轮52B可以说如行星轮52一样以180°转动地布置在行星轮托架53处。当然后与较小的滚动周缘63啮合的径向地内部的空心轮61同样更靠近托架体54进行布置时(这在图14中以空心轮61B表明),能够以空心轮62在调节位置P1和P2之间的线性的调节进行调整的传动机构传动比与在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刚好相反。
卡锁组件160负责能够在于图7中示出的相应于切换状态S1、S2、S3和S4的操纵位置B1、B2、B3和B4中以翻转稳定的或多稳态的翻转切换器的类型来操纵所述操纵单元110。也就是说,卡锁单元161通过控制面组件165从处于操纵位置B1-B4之间的中间状态或中间位置出发转向到相应的操纵位置B1、B2、B3或B4中。
控制面组件165例如包括互相交叉的、狭长的顶部166、167。顶部166可以说将顶部167划分为顶部区段167A、167B。在顶部166、167处,卡锁单元161得不到保持,而是处在不稳定的状况中或具有所述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所述卡锁单元从顶部166或167旁边经过地沿着滑动面168或169在方向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的方向上被转向。相应地,一对滑动面168、169互相面向并且构造出沟槽或凹腔170。当卡锁单元161沿着滑动面中的一个168或169滑动时,所述卡锁单元可以说转向进入到沟槽或凹腔170中,所述沟槽或凹腔本身又引导到卡锁加深部164。
沟槽170星形地走向到顶部166、167的交点。所述沟槽具有伸长的、直线的走向,而毫无疑问地还能够至少以区段方式地弯曲。卡锁加深部164处于矩形或正方形的相应的角区域中。控制面组件164在卡锁加深部164之间延伸。
卡锁加深部164例如具有大约球状的内轮廓或球冠的外形。球状的内轮廓或冠形轮廓不必是闭合的或均匀的,而是能够通过布置在球的包络线的区域中的、尤其空心球形的支撑面或面区段来形成。
滑动面168、169作为偏斜面从顶部166、167延伸进入到卡锁加深部164中。
卡锁单元161具有球状的或无论如何凸状地弯曲的滑动表面,以用于沿着控制面组件165或卡锁结构180滑动。滑动表面161A的曲率如下地进行设计,使得卡锁单元161在顶部166、167处得不到保持,而是在所述顶部处是不稳定的,从而卡锁单元161被转向到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中。滑动表面161A能够可选地以聚四氟乙烯来涂层或通过这种涂层来形成。
还结合卡锁组件160看出弹簧组件168的优点。也就是说,当卡锁单元161被转向到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中时,同时弹簧组件128被预紧,以便最后将传动机构40切换到切换状态S1-S4中的一个中。在此从操纵机构100、因此也就是说操纵单元110作用于弹簧组件128的力尤其通过滑动面168、169的偏斜倾斜来影响。
虽然卡锁加深部164关于顶部166、167的深度T独立于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或沿着操纵纵向轴线BL的操纵是相同的,然而,关于操纵单元110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的摆动的摆动调节路径SD或操纵单元110在沿着操纵纵向轴线BL的纵向调节时的线性的调节长度SL不是相同的。
调节长度SL相应于在卡锁加深部164的最深的点到横向于操纵纵向轴线BL走向的顶部170之间的间距。
摆动调节路径SD相应于在平行于操纵摆动轴线BS走向的顶部166与相应的卡锁加深部264的最深的点之间的间距。
摆动调节路径SD比调节长度SL更短,由此引起关于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的转动运动的坡度WD比坡度WL,滑动面169关于卡锁结构180或操纵单元110的操纵沿操纵纵向轴线BL的方向具有所述坡度WL,卡锁结构180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110处。
在实践中已经证实的是,例如用于线性的调节运动的滑动面的偏斜倾斜或坡度、例如坡度WL为至少20度、优选地至少25度或还更好地30度。卡锁结构180关于卡锁单元161的转动操纵能够伴随有所配属的滑动面的较小的坡度。例如,在坡度WD的情况下,至少10度、优选地至少15度或20度的倾斜是有利的。显然,在坡度WD或WL的情况下还能够设置有更大的偏斜倾斜或坡度。
例如卡锁单元161的设计方案或弹性路径(Federweg)对在相应的操纵位置B1-B4的方向上的最佳的锁止或控制具有进一步的影响。当所述卡锁单元具有较长的弹性路径时,也就是说,即卡锁单元的相应的调节长度是较大的时,例如较陡的滑动面或具有较大的坡度的滑动面能够得到实现。卡锁单元的调节路径必须足以将卡锁单元调节进入到相应的卡锁加深部中,也就是说,例如至少必须表现为深度T。为了增大卡锁单元161的调节路径,所述卡锁单元能够以到卡锁结构180的较大的间距支撑在机器壳体111中。这种措施在图19中得到表明。在根据图5的布置的情况下,卡锁单元161支撑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周缘壁45处。传动机构40B的经修改的传动机构壳体44B(所述传动机构40B此外相应于传动机构40)能够例如具有盖46B,在所述盖处设置有容纳部163B用于卡锁单元161或弹簧162。由此,传动机构壳体44B的内周缘完全地得以维持用于容纳例如空心轮61、62,虽然容纳部163B进一步地到空心轮61、62的转动轴线具有比容纳部163更小的间距。
在根据图23的卡锁组件260的情况下,例如设置有以卡锁单元161的类型的插销状的卡锁单元、球或类似物作为卡锁单元261,以便接合到卡锁结构280的卡锁加深部264中。卡锁加深部264例如配属于操纵位置B1、B2和B3,其在三挡传动机构中是有利的。卡锁加深部264布置在三角形的角点处。滑动面268、269从相应的卡锁加深部264出发走向到顶部266A、266B、266C。顶部266A、266B、266C星形地走向到顶点267。当卡锁单元261贴靠在顶点267或顶部266A、266B、266C中的一个处时,所述卡锁单元占据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所述卡锁单元沿着滑动面268、269在卡锁加深部264中的一个的方向上进行转向。相应地,一对滑动面268或269具有互相面向的滑动面268、269,在所述滑动面之间构造有沟槽270。每个沟槽或凹腔270走向到卡锁加深部264中的一个。
可行的是,例如卡锁单元261、尤其加弹性的球例如布置在操纵单元110处,而在传动机构壳体44的外周缘处例如能够布置有卡锁结构180,包括控制面组件165在内。显然,相反的配置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卡锁单元261支撑在机器壳体11处、例如在传动机构壳体44或其盖46B处,而卡锁结构280布置在操纵单元210处(在图23中虚线地表明)。操纵单元210例如能够移位运动地和/或能够摆动运动地支承在机器壳体11处,以便将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三挡传动机构在所述三挡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或三个挡之间进行调节。

Claims (24)

1.手持式工具机器,具有驱动马达、传动机构(40)和工具容纳部,其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从动部与所述传动机构(40)的传动机构驱动部(41)并且所述传动机构(40)的能够围绕转动轴线转动的传动机构从动部(42)与所述工具容纳部转动耦联,其中,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具有操纵机构(100)用于将所述传动机构(40)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切换状态(S1、S2、S3、S4)之间进行调节,在所述切换状态中,在所述传动机构驱动部(41)与所述传动机构从动部(42)之间的转速比例是不同的,其中,所述操纵机构(100)具有关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机器壳体(11)在配属于所述传动机构(40)的切换状态(S1、S2、S3、S4)的操纵位置(B1、B2、B3、B4)之间能够运动地支承的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操作者手动地进行操纵的操纵单元(110),所述操纵单元尤其借助耦联元件与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耦联,以用于调整所述切换状态(S1、S2、S3、S4),其特征在于,为了在所述操纵位置(B1、B2、B3、B4)中锁止所述操纵单元(110),所述操纵机构具有卡锁组件(160),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布置在卡锁结构(180)处的、配属于所述操纵单元(110)的操纵位置(B1、B2、B3、B4)的卡锁加深部(164),并且所述卡锁组件具有卡锁单元(161)用于接合到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中,并且所述卡锁结构(180)具有带有滑动面(168、169)的控制面组件(165),所述卡锁单元(161)能够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并且所述滑动面从至少两个卡锁加深部(164)出发延伸到顶部(166、167),所述顶部布置在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之间并且突出到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之前,其中,所述卡锁单元(161)在所述顶部(166、167)处具有不稳定的状况,从而所述卡锁单元(161)从所述顶部(166、167)旁边经过地转向到在所述顶部(166、167)旁边的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166、167)完全或以区段方式地是直线的或弧形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结构(180)具有至少三个或四个卡锁加深部(164),在所述卡锁加深部之间相应地布置有顶部(166、167),在所述顶部处,所述卡锁单元(161)具有不稳定的状况,并且滑动面(168、169)相应地从所述顶部朝着相应的卡锁加深部(164)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166、167)星形地走向和/或相互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加深部(164)具有相对于彼此相同的角度间距和/或布置在尤其等边的多边形的角区域中。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给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中的至少一个配属有互相面向的滑动面(168、169),在所述滑动面之间构造有凹腔或沟槽,所述凹腔或沟槽从所述卡锁加深部(164)延伸到所述顶部(166、167)。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相邻的卡锁加深部(164)之间恰恰存在有唯一的顶部(166、167)。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面(168、169)中的至少一个是偏斜面和/或关于所述卡锁单元(161)凸状地走向的面。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滑动面(168、169)在所述顶部(166、167)旁边在所述卡锁加深部(164)的方向上偏斜地倾斜和/或具有坡度。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面(168、169)中的至少一个从所述顶部(166、167)到在所述顶部(166、167)旁边的卡锁加深部(164)具有至少12°、优选地至少15°、尤其至少20°或至少25或30°的坡度(WD、WL)。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单元(161)在所述卡锁结构(180)和所述卡锁单元(161)的相对的转动的情况下沿着其滑动的滑动面(168、169)具有比如下滑动面(168、169)更小的坡度(WD),所述卡锁单元(161)在所述卡锁结构(180)和所述卡锁单元(161)相对于彼此的线性的调节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滑动面滑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单元(161)具有凸状地弯曲的和/或球形的滑动表面(161A),以用于沿着所述卡锁结构(180)滑动。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单元(161)具有设有滑动涂层的滑动表面(161A),以用于沿着所述卡锁结构(180)滑动。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单元(161)尤其通过至少一个弹簧(162)被弹簧加载到接合到所述卡锁加深部(164)中的卡锁状态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单元(161)通过所述弹簧加载从在所述顶部(166、167)处的不稳定的状况出发转向到在所述顶部(166、167)旁边的卡锁加深部(164)中的一个中。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纵单元(110)与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弹簧组件(128)。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与所述操纵单元(110)之间的弹簧组件(128)尤其仅仅通过所述耦联元件(140、150)提供。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件(140、150)是或包括弹簧元件,和/或所述耦联元件(140、150)是弹簧卡箍(141、159)或包括弹簧卡箍(141、159),其中,有利地,所述弹簧卡箍(141、159)环形地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来延伸。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单元(110)关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器(10)的机器壳体(11)围绕操纵摆动轴线(BS)能够摆动地进行支承和/或围绕线性的操纵纵向轴线(BL)能够移位地进行支承。
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纵单元(110)与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之间布置有换向传动机构(135)(135)用于将所述操纵单元(110)的摆动运动换向到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的线性运动中或用于将所述操纵单元(110)的线性运动换向到所述至少一个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的摆动运动中。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单元(110)具有壁外形、尤其弧形的或桶形的壁外形,和/或所述卡锁结构(180)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110)处。
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顶部(166、167)处和/或在至少一个滑动面(168、169)处设置有滑动涂层,和/或所述卡锁结构(180)在所述顶部(166、167)处和/或在至少一个滑动面(168、169)处具有比在所述至少两个卡锁加深部(164)中的至少一个的区域中具有更小的摩擦系数。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102)包括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借助所述操纵机构(100)相应地在第一调节位置与第二调节位置之间关于传动机构壳体(44)能够线性地进行调节,其中,有利地,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能够通过所述操纵单元(110)围绕所述操纵摆动轴线(BS)的摆动运动借助换向传动机构(135)线性地沿着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调节轴线进行调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传动机构(135)包括环形地围绕所述传动机构壳体(44)延伸的并且能够围绕所述操纵摆动轴线(BS)转动地支承的带动环(120),为了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的线性调节,所述带动环与所述第一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1)借助第一耦联元件(140)耦联,并且所述操纵单元(110)在所述带动环(120)处沿着所述操纵纵向轴线(BL)能够线性地移位地进行支承,并且为了所述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的线性的移位而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切换传动机构元件(102)借助第二耦联元件(150)耦联。
CN201880056405.3A 2017-08-29 2018-08-17 手持式工具机器 Active CN111132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7006789 2017-08-29
DE202017006789.7 2017-08-29
DE102018111792.2A DE102018111792A1 (de) 2017-08-29 2018-05-16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18111792.2 2018-05-16
PCT/EP2018/072318 WO2019042792A1 (de) 2017-08-29 2018-08-17 Hand-werkzeug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2803A true CN111132803A (zh) 2020-05-08
CN111132803B CN111132803B (zh) 2023-10-31

Family

ID=65321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6405.3A Active CN111132803B (zh) 2017-08-29 2018-08-17 手持式工具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5239B2 (zh)
EP (1) EP3676052B1 (zh)
CN (1) CN111132803B (zh)
DE (2) DE102018111792A1 (zh)
WO (1) WO20190427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6435A (zh) * 2020-07-28 2020-11-10 郑明增 一种稳定性好的手持光纤激光切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000885A1 (de) * 2018-02-03 2019-08-08 Kocher-Plastik Maschinenbau Gmbh Vorrichtung
DE102020213165A1 (de) 2020-10-19 2022-04-2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DE102022212712A1 (de) 2022-11-28 2024-05-29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schaltbaren Getrieb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64427A2 (de) * 2003-04-03 2004-10-06 Atlas Copco Electric Tools GmbH Schaltbares Getriebe einer handgeführten Werkzeugmaschine
CN101749370A (zh) * 2008-12-16 2010-06-23 创科电动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工具的自动变速器
CN202517460U (zh) * 2012-03-13 2012-11-07 庆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手自动变速的电动工具
CN102896620A (zh) * 2011-07-27 2013-01-30 C.&E.泛音有限公司 换档装置和包括换档装置的机械工具
CN104626069A (zh) * 2013-11-06 2015-05-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09878C1 (de) 1995-03-17 1997-01-23 Schwarzbich Joerg Rastelement mit integriertem Schalter
DE10222824A1 (de) * 2002-05-21 2003-12-04 Hilti Ag Elektrowerkzeug mit mehrstufigem Getriebe
DE102006037191A1 (de) 2006-08-09 2008-02-14 Tts Tooltechnic Systems Ag & Co. Kg Werkzeugmaschine mit mehrstufigem Planetengetriebe
JP4609489B2 (ja) * 2007-12-25 2011-01-1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122400B2 (ja) * 2008-08-21 2013-01-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08056880A1 (de) * 2008-11-12 2010-05-20 Protool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in einem Getriebegehäuse angeordneten schaltbaren Schaltgetriebe
EP2842697A1 (de) 2013-09-02 2015-03-04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15226088A1 (de) * 2015-12-18 2017-06-22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Gangumschalteeinheit
US10744632B2 (en) * 2017-11-29 2020-08-18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ower too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64427A2 (de) * 2003-04-03 2004-10-06 Atlas Copco Electric Tools GmbH Schaltbares Getriebe einer handgeführten Werkzeugmaschine
CN101749370A (zh) * 2008-12-16 2010-06-23 创科电动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工具的自动变速器
CN102896620A (zh) * 2011-07-27 2013-01-30 C.&E.泛音有限公司 换档装置和包括换档装置的机械工具
CN202517460U (zh) * 2012-03-13 2012-11-07 庆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手自动变速的电动工具
CN104626069A (zh) * 2013-11-06 2015-05-2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6435A (zh) * 2020-07-28 2020-11-10 郑明增 一种稳定性好的手持光纤激光切割机
CN111906435B (zh) * 2020-07-28 2021-11-09 济南多维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性好的手持光纤激光切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2803B (zh) 2023-10-31
US11325239B2 (en) 2022-05-10
US20210069885A1 (en) 2021-03-11
EP3676052A1 (de) 2020-07-08
WO2019042792A1 (de) 2019-03-07
EP3676052B1 (de) 2024-03-06
DE102018111792A1 (de) 2019-02-28
DE112018004742A5 (de)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2803A (zh) 手持式工具机器
CN111065490B (zh) 手持式工具机器
CN111315538B (zh) 手持式工具机器
CN108656035B (zh) 具有可切换的传动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05666427B (zh) 具有转矩离合器的手持式工具机
US6431289B1 (en)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US6676557B2 (en) First stage clutch
EP2875906B1 (en) Multi-speed cycloidal transmission
US9089954B2 (en) Hand-held tool machine having a switchable mechanism
AU2008202786B2 (en) Multi-speed drill and chuck assembly
US6805207B2 (en) Housing with functional overmold
US20050061524A1 (en) Housing with functional overmold
US9415497B2 (en) Hand-held power tool
EP2289670B1 (en) Rotary power tool
AU2008201034B2 (en) Chuck assembly
EP3808478B1 (en) Impact drill
US20060118317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 torque-limiting unit
US10513023B2 (en) Power tool
JPH0780711A (ja) 打撃力可変型震動ドリル
KR102444899B1 (ko) 전동공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