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0263B - 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10263B CN111110263B CN201911050836.1A CN201911050836A CN111110263B CN 111110263 B CN111110263 B CN 111110263B CN 201911050836 A CN201911050836 A CN 201911050836A CN 111110263 B CN111110263 B CN 1111102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window
- elastic member
- board
- scanning wind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65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405 prev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72 contrast medi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the apparatus being modula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5—Mechanical aspects of C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2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8—Diagnostic techniques
- A61B6/481—Diagnostic techniques involving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G—X-RAY TECHNIQUE
- H05G1/00—X-ray apparatus involving X-ray tubes; Circuits therefor
- H05G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5G1/04—Mounting the X-ray tube within a closed hous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课题】本发明题为“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其能够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内部的可能,并且降低扫描架的外装的变形。【解决手段】一种外装20,其具有前罩30、主罩40、后罩50和扫描窗口60。扫描窗口60具有PC板61以及弹性部件62和63。前罩30具有配置弹性部件62的接受部32以及用于降低PC板61的变形的增强部33,后罩50具有配置弹性部件63的接受部52以及用于降低PC板61的变形的增强部5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架的外装和具有该扫描架的外装的医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被检体的体内的图像进行非侵袭地拍摄的医用装置,已知有X射线CT装置。X射线CT装置能够以短时间对拍摄部位进行拍摄,因此在医院等医疗设施中广泛应用。
X射线CT装置具有搬送患者的具有孔的扫描架。在扫描架中内置有X射线管,一边使X射线管旋转一边对X射线进行检测,根据所检测到的X射线的数据,能够呈现患者的图像。
另外,X射线CT装置中,从X射线管照射的X射线透过扫描架的内壁而被检测器检测,因此在扫描架的内壁设置有由能够透过X射线的材料形成的扫描窗口。扫描窗口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扫描架的罩装卸自如,以便能够进行扫描架的内部的简易维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扫描窗口的一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6-530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X射线CT装置中,为了能够应对体格较大的患者的拍摄、并且为了能够在患者周围确保较宽的作业区域,期望将孔的内径扩大。但是,为了将孔的内径扩大,通常需要使扫描架的罩(外装)的内壁靠近内置于扫描架的旋转体(X射线管、检测器等),因此扫描架的罩(外装)与旋转体(X射线管、检测器等)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在将孔的内径扩大后,扫描架的外装由于来自外部的力(例如旋转体旋转而产生的力)而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外装与旋转体接触而导致事故。
另外,在将扫描窗口安装于孔的罩的情况下,也需要确保液体(例如造影剂、患者的血液)不从孔的罩与扫描窗口之间的间隙浸入扫描架内部。因此,为了防止液体浸入扫描架内部,已知有一种具有与罩的壁面密合的弹性部件的扫描窗口。弹性部件能够封住孔的罩与扫描窗口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液体浸入扫描架内部。但是,在对扫描窗口施加外力时,弹性部件会被外力压缩。弹性部件受到压缩后厚度会变薄,因此与弹性部件的厚度变薄相应地,扫描窗口靠近旋转体。这样一来,弹性部件的压缩也成为扫描架的外装与旋转体(X射线管、检测器等)接触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求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内部的可能,并且降低扫描架的外装的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观点是扫描架的外装,其内置有绕规定的轴旋转的X射线管,具有:
第1罩,其构成所述外装的前表面的部分,该第1罩具有用于划定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第1开口部的第1壁面;
第2罩,其构成所述外装的背面的部分,该第2罩具有用于划定形成能够供所述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第2开口部的第2壁面;和
扫描窗口,其构成为能够透过X射线,该扫描窗口按照沿着所述X射线管的旋转路径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1罩和第2罩,
所述扫描窗口具有:
窗口部件,其具有用于划定在所述第1开口部与所述第2开口部之间形成能够供所述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第3开口部的内表面以及用于划定能够供所述X射线管沿着所述旋转路径移动的移动空间的外表面,包含能够透过X射线的部分;
第1弹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用于防止液体浸入所述扫描架内;和
第2弹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用于防止液体浸入所述扫描架内,
所述第1罩具有:
第1接受部,其配置有所述第1弹性部件,该第1接受部具有与所述第1弹性部件接触的第1面;和
第1增强部,其用于降低所述窗口部件的变形,该第1增强部从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对所述窗口部件进行支承,
所述第2罩具有:
第2接受部,其配置有所述第2弹性部件,该第2接受部具有与所述第2弹性部件接触的第2面;和
第2增强部,其用于降低所述窗口部件的变形,该第2增强部从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对所述窗口部件进行支承。
另外,本发明的第2观点是具有第1观点的扫描架的外装的医用装置。
有益效果
扫描架的外装具有配置扫描窗口的第1和第2弹性部件的第1和第2接受部。第1和第2接受部具有与第1和第2弹性部件接触的面,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扫描架的外部浸入扫描架内的可能。
另外,扫描架的外装具有用于防止扫描窗口的窗口部件的变形的第1和第2增强部。第1和第2增强部从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对窗口部件进行支承。因此,即使对窗口部件施加使窗口部件变形的力,第1和第2增强部对窗口部件进行支承,因此也能够充分降低窗口部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方式中的X射线CT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扫描架2的立体图。
图3是扫描架2的主视图和A-A剖视图。
图4是扫描架2的外装20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前罩30的说明图。
图6是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的说明图。
图7是后罩50的说明图。
图8是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的说明图。
图9是固定于主罩40的前罩30和后罩50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前罩30、主罩40和后罩50的剖视图。
图11是扫描窗口60的立体图。
图12是扫描窗口6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3是扫描窗口60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扫描窗口60及其周边的部件的放大图。
图15是具有前罩300和后罩500的扫描架2的说明图,该前罩300和后罩500具有与本方式不同的结构。
图16示出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0和后罩500之后的情况。
图17是示出PC板61的变形的图。
图18是示出应对底切的问题的前罩30和后罩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第2方式中的前罩130的说明图。
图20是第2方式中的后罩150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前罩13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15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图22是示出在前罩130和后罩150安装有扫描窗口60的情况的图。
图23是示出安装扫描窗口60之前的前罩1300和后罩1500的图。
图24是示出在前罩1300和后罩1500安装了扫描窗口60之后的情况的图。
图25是示出安装扫描窗口60之前的前罩1301和后罩1501的图。
图26是示出在前罩1301和后罩1501安装了扫描窗口60之后的情况的图。
图27是第5方式中的前罩70的说明图。
图28是第5方式中的后罩80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前罩7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8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图30是扫描窗口90的立体图和A-A剖视图。
图31是扫描窗口9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32是扫描窗口90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PC板91的立体图和A-A剖视图。
图34是示意性示出在前罩70和后罩80安装有扫描窗口90的情况的图。
图35是板片191的立体图。
图36是PC板的立体图。
图37是示出在PC板91接合有弹性部件92和93的情况的图。
图38是示出接合有裱褙部件101的PC板的立体图。
图39是板片192的立体图。
图40是PC板的立体图。
图41是示出接合有裱褙部件101的PC板的立体图。
图42是示出前罩701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801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图43是示出在前罩701和后罩801安装有扫描窗口90的情况的图。
图44是第7方式中的前罩702和后罩802的说明图。
图45是第7方式中的扫描窗口901的立体图和A-A剖视图。
图46是示出在前罩702和后罩802安装有扫描窗口90的情况的图。
图47是第8方式中的扫描窗口902的说明图。
图48是示出在第9方式中使用的弹性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方式。
图1是第1方式中的X射线CT装置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X射线CT装置1具有扫描架(gantry)2、工作台(table)400和操作控制台(console)600。
扫描架2和工作台400设置于扫描室R1,操作控制台6设置于操作室R2。
以下,对扫描架2进行说明。
图2是扫描架2的立体图,图3是扫描架2的主视图和A-A剖视图。
扫描架2具有表示搬送被检体的空间的孔3。
在扫描架2内,如图3所示具有框架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框架4,未图示出框架4的整体,仅图示出框架4的一部分。另外,在扫描架2内具有以沿着z方向的轴RA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旋转部5。旋转部5具有X射线管6和X射线检测器7等旋转体。需要说明的是,z方向与体轴方向对应,y方向与铅垂方向对应,x方向与相对于z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应。
在框架4上安装有对旋转部5进行支承的旋转支承部件8。X射线管6和X射线检测器7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旋转支承部件8。旋转部5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旋转路径RP进行旋转。
外装20构成为覆盖配置在扫描架2的内部的部件。另外,外装20在由外装20包围的空间内形成能够供旋转部5沿着旋转路径RP移动的移动空间9。
在拍摄时,将被检体搬送至孔3内,从X射线管6照射X射线,X射线检测器7对X射线进行检测。所检测到的X射线利用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进行处理,作为X射线数据进行收集。并且,基于X射线数据,生成图像。
图4是扫描架2的外装20的分解立体图。
外装20具有前罩30、主罩40、后罩50和扫描窗口60。
主罩40是设置在前罩30与后罩50之间的罩。前罩3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5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
接着,参照图5~图8对前罩30和后罩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前罩30的说明图。
在图5中示出前罩30的主视图、剖视图和背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前罩30的剖视图表示包含轴RA的与yz面平行的面S内的剖视图。
前罩30是构成外装20的前表面的部分的罩。前罩30具有前壁部31、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前壁部31、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形成为一体。
前壁部31具有壁面311。壁面311在xy面内(参照图5的主视图)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0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312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313。壁面311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314。开口部314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
接着,对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进行说明(参照图6)。
图6是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的说明图。
在图6中示出图5的剖视图以及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1、r2和r3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的尺寸。
接受部32是用于接受后述的弹性部件62(参照图11)的部件。关于接受部32如何接受弹性部件62,在后文进行叙述。接受部32一体地形成于前壁部31的周缘部313。接受部32具有基部321、第1侧部322和第2侧部323。
基部32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环形状。
第1侧部322具有沿着前壁部31的周缘部313延伸的环形状。第1侧部322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322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322b。内侧端部322a一体地形成于前壁部31的周缘部313,外侧端部322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321。
第2侧部323形成为在z方向上与第1侧部322对置。第2侧部32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3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323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323b。外侧端部323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321。
另外,基部321具有内壁面321a,第1侧部322具有内壁面322c,第2侧部323具有内壁面323c。内壁面322c的高度h设定为h=h1,内壁面323c的高度h设定为h=h2,内壁面322c与323c之间的距离d设定为d=d1。
由这些内壁面321a、322c和323c包围的空间34作为配置后述的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参照图11)的空间进行使用。
接着,对增强部33进行说明。
增强部33形成为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3的圆的圆周延伸。增强部33形成为相对于第2侧部323向远离第1侧部322的方向突出。增强部33一体地形成于第2侧部323的内侧端部323a。增强部33按照降低后述的扫描窗口60的PC板61(参照图11)的变形的方式对PC板61进行增强。关于增强部33如何对PC板61进行增强,在后文进行叙述。
前罩30具有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接受部32和增强部33。前罩30例如能够使用模具而成型。
接着,对后罩50进行说明。
图7是后罩50的说明图。
在图7中示出后罩50的主视图、剖视图和背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后罩50的剖视图表示包含轴RA的与yz面平行的面S内的剖视图。
后罩50是构成外装20的背面的部分的罩。后罩50具有后壁部51、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后壁部51、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形成为一体。
后壁部51具有壁面511。壁面511在xy面内(参照图7的主视图)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0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512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513。壁面511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514。开口部514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
接着,对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进行说明(参照图8)。
图8是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的说明图。
在图8中示出图7的剖视图以及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1、r2和r3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的尺寸。
接受部52是用于接受后述的弹性部件63(参照图11)的部件。关于接受部52如何接受弹性部件63,在后文进行叙述。接受部52一体地形成于后壁部51的周缘部513。接受部52具有基部521、第3侧部522和第4侧部523。
基部52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环形状。
第3侧部522具有沿着后壁部51的周缘部513延伸的环形状。第3侧部522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522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522b。内侧端部522a一体地形成于后壁部51的周缘部513,外侧端部522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521。
第4侧部523形成为在z方向上与第3侧部522对置。第4侧部52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3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523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523b。外侧端部523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521。
另外,基部521具有内壁面521a,第3侧部522具有内壁面522c,第4侧部523具有内壁面523c。内壁面522c的高度h设定为h=h3,内壁面523c的高度h设定为h=h4,内壁面522c与523c之间的距离d设定为d=d2。
由这些内壁面521a、522c和523c包围的空间54作为配置后述的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3(参照图11)的空间进行使用。
接着,对增强部53进行说明。
增强部53形成为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3的圆的圆周延伸。增强部53形成为相对于第4侧部523向远离第3侧部522的方向突出。增强部53一体地形成于第4侧部523的内侧端部523a。增强部53按照降低后述的扫描窗口60的PC板61(参照图11)的变形的方式对PC板61进行增强。关于增强部53如何对PC板61进行增强,在后文进行叙述。
后罩50具有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接受部52和增强部53。后罩50例如能够使用模具而成型。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罩30和后罩50固定于主罩40(参照图9和图10)。
图9和图10是示出前罩3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5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图9是固定于主罩40的前罩30和后罩50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前罩30、主罩40和后罩50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表示包含轴RA的与yz面平行的面内的剖视图。
前罩30和后罩50固定于主罩40,由此如图9所示,在前罩30的开口部与后罩50的开口部之间形成间隙G。
扫描窗口60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以便封住该间隙G。
X射线CT装置的制造工厂的从业员或现场工程师等作业者能够手动作业而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作业者能够如图2所示按照封住间隙G(参照图9和图10)的方式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另外,作业者也能够根据需要手动作业而将扫描窗口60从前罩30和后罩50取下。
接着,对扫描窗口6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图13是扫描窗口60的说明图。
图11是扫描窗口60的立体图,图12是扫描窗口6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扫描窗口6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以下,对构成扫描窗口6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图13是扫描窗口60的分解立体图。
扫描窗口60具有PC(Poly Carbonate)板61以及弹性部件62和63。
PC板61是由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形成的板,是能够透过X射线且能够变形的板。PC板61作为具有能够透过X射线的窗口(窗)的窗口部件进行使用,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4的圆的圆周的环形状。r4例如可以设定为30cm~40cm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方式中,使用聚碳酸酯来形成能够透过X射线且能够变形的板,但也可以利用与聚碳酸酯不同的材料来形成能够透过X射线且能够变形的板。
另外,PC板61形成为厚度t设定为t=t0、轴RA方向的宽度w设定为w=w0。t0例如可以设定为0.1mm~数mm的范围内的值,w0例如可以设定为10cm~30cm的范围内的值。
PC板61具有内表面61a和外表面61b。PC板61的内表面61a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61e。开口部61e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另一方面,PC板61的外表面61b是用于划定旋转部5的移动空间9(参照图3)的面。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限制从X射线管6照射的X射线的z方向上的宽度,也能够由阻止X射线的透过的材料形成PC板61的一部分。
另外,PC板61具有相互朝向相反侧的两个端面61c和61d。
接着,对弹性部件62和63进行说明。
弹性部件62具有沿着PC板61的端面61c的环形状。另外,弹性部件62具有内表面62a和外表面62b。弹性部件62的内表面62a作为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的接合面进行使用。弹性部件62形成为厚度t设定为t=t1、宽度w设定为w=w1。t1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的值,w1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数十mm的值。弹性部件62构成为能够嵌入至前罩30的接受部32(参照图6)。弹性部件62的厚度t1设定为比接受部32的内壁面323c的高度h2(参照图6)略大的值。另外,弹性部件62的宽度w1设定为比接受部32的距离d1(参照图6)略小的值。
接着,对弹性部件63进行说明。
弹性部件63具有沿着PC板61的端面61d的环形状。另外,弹性部件63具有内表面63a和外表面63b。弹性部件63的内表面63a作为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的接合面进行使用。弹性部件63形成为厚度t设定为t=t2、宽度w设定为w=w2。t2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的值,w2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数十mm的值。弹性部件63构成为能够嵌入至后罩50的接受部52(参照图8)。弹性部件63的厚度t2设定为比接受部52的内壁面523c的高度h4(参照图8)略大的值。另外,弹性部件63的宽度w2设定为比接受部52的距离d2(参照图8)略小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部件62的厚度t1和弹性部件63的厚度t2可以为t1=t2,也可以为t1≠t2。
弹性部件62和63相对于PC板61设定在PC板61的外表面61b侧。在第1方式中,通过使弹性部件62和63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而将弹性部件62和63相对于PC板61设定在PC板61的外表面61b侧。通过使弹性部件62和63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如图11所示那样构成扫描窗口60。弹性部件62按照沿着PC板61的端面61c的方式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另一方面,弹性部件63按照沿着PC板61的端面61d的方式与PC板61的外表面61b接合。弹性部件62和63例如通过双面胶或粘接剂等而能够与PC板61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在PC板61与弹性部件62或63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夹设一个以上的部件。在该情况下,能够按照在PC板61与弹性部件62或63之间配设该一个以上的部件的方式将PC板61、该一个以上的部件和弹性部件62或63通过双面胶或粘接剂等进行接合。
弹性部件62和63是用于防止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部件。弹性部件62和63例如可以使用泡沫材料来形成,但不限于泡沫材料,只要是能够防止液体的浸入的材料,则可以使用与泡沫材料不同的材料来形成。关于弹性部件62和63如何防止液体的浸入,在后文进行叙述。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扫描窗口60如图2和图3那样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图14示出图3所示的剖视图以及该剖视图所示的扫描窗口60及其周边的部件的放大图。
作业者按照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和63分别嵌入至接受部32和52(参照图10)的方式使弹性部件62和63分别压入至接受部32和52。这样,接受部32和52分别接受弹性部件62和63。因此,能够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扫描窗口60按照沿着X射线管6的旋转路径RP(参照图3)的方式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扫描窗口60的开口部61e位于前罩30的开口部314与后罩50的开口部514之间。
前罩30和后罩50是本方式的重要部件,前罩30和后罩50构成为与扫描窗口60协同作用而得到降低液体向扫描架2内部的浸入的可能且降低扫描窗口60的变形的效果。以下,对得到该效果的原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式的效果的说明时,为了容易理解本方式的效果,在对本方式所使用的前罩30和后罩50进行说明之前,对与本方式不同的其他前罩和后罩的结构以及该其他前罩和后罩所带来的缺点进行说明。并且,在对该其他前罩和后罩进行说明之后,对构成为能够解决该缺点本方式的前罩30和后罩50进行说明。
图15是具有其他前罩300和后罩500的扫描架2的说明图,该前罩300和后罩500具有与本方式中的前罩30和后罩50不同的结构。
图15示出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0和后罩500之前的状态。
主罩400是与之前说明的主罩40(例如参照图3)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了主罩400的说明,对前罩300和后罩500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罩300和后罩500的说明时,主要说明与本方式中的前罩30和后罩50的不同点。
前罩300与本方式中的前罩30相比,具有以下的不同点1和2。
(1)前罩300具有与本方式的前罩30的接受部32(参照图6)不同的结构的接受部301。前罩300的接受部301与本方式的前罩30的接受部32同样地具有基部321和第1侧部322。但是,前罩300的接受部301与本方式的前罩30的接受部32不同,不具有第2侧部323(参照图6)。因此,前罩300的接受部301在zy面内的剖面具有大致弯曲成90°的形状。
(2)本方式的前罩30具有增强部33(参照图6),但前罩300不具有该增强部33。
接着,对后罩500进行说明。
后罩500与本方式中的后罩50相比,具有以下的不同点3和4。
(3)后罩500具有与本方式的后罩50的接受部52(参照图8)不同的结构的接受部501。后罩500的接受部501与本方式的后罩50的接受部52同样地具有基部521和第3侧部522。但是,后罩500的接受部501与本方式的后罩50的接受部52不同,不具有第4侧部523(参照图8)。因此,后罩500的接受部501在zy面内的剖面具有大致弯曲成90°的形状。
(4)本方式的后罩50具有增强部53(参照图8),但后罩500不具有该增强部53。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罩300和后罩500安装扫描窗口60(参照图16)。
图16示出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0和后罩500之后的情况。
作业者使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和63分别压入至接受部301和501。因此,能够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0和后罩500。
通过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0和后罩500,能够屏蔽扫描架2的内部而免受外界影响。另外,扫描窗口60具有弹性部件62和63。当作业者将弹性部件62和63按压至接受部301和501时,弹性部件62按照与接受部301的内壁面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并且弹性部件63按照与接受部501的内壁面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
但是,扫描窗口60的PC板61需要形成为板的厚度尽可能薄,以使得X射线的衰减尽可能小。因此,当X射线管6和X射线检测器7进行旋转而对扫描窗口60施加外力F时,如图17所示,PC板61的变形较大,扫描窗口60与旋转体(例如X射线管6或X射线检测器7)接触,有可能导致事故。另外,在对扫描窗口60施加外力F时,弹性部件62和63被外力F压缩。在弹性部件62和63被压缩时,弹性部件62和63的厚度会变薄,因此与弹性部件62和63的厚度变薄相应地,扫描窗口60靠近旋转体。因此,弹性部件62和63的压缩也成为扫描窗口60与旋转体接触的原因。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由于弹性部件62和63的压缩而使扫描窗口60的PC板61靠近旋转体,考虑消除弹性部件62和63而将PC板61直接安装于前罩和后罩。但是,若消除弹性部件62和63,则存在无法防止液体浸入扫描架2内的问题。
因此,在本方式中,为了能够应对上述问题,构成前罩30和后罩50。以下,参照图14对能够应对该问题的原因进行说明。
前罩30和后罩50分别具有配置弹性部件62和63的接受部32和52。参照图13进行说明,弹性部件62的厚度t=t1设定为比接受部32的内壁面323c的高度h2(参照图6)大的值,弹性部件63的厚度t=t2设定为比接受部52的内壁面523c的高度h4(参照图8)大的值。因此,当作业者使弹性部件62和63嵌入至接受部32和52时,弹性部件62被按压至接受部32的基部的内壁面321a,并且弹性部件63被按压至接受部52的基部的内壁面521a。因此,弹性部件62与接受部32的内壁面321a接触并按照与内壁面321a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弹性部件63与接受部52的内壁面521a接触并按照与内壁面521a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充分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
另外,作业者使弹性部件62和63分别嵌入至接受部32和52时,PC板61的外表面61b与增强部33和53接触或接近。因此,即使对PC板61施加外力F,增强部33和53从PC板61的外表面61b侧对PC板61进行支承,因此PC板61得到增强,能够充分降低PC板的变形。
另外,在第1方式中,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30和后罩50时,弹性部件62与接受部32的基部321的内壁面321a接触,并且弹性部件63与接受部52的基部521的内壁面521a接触,从而防止液体浸入扫描架的内部。但是,也可以按照弹性部件62不仅与接受部32的基部321的内壁面321a接触、而且与接受部32的第1侧部322的内壁面322c(参照图6)和第2侧部323的内壁面323c(参照图6)接触的方式形成弹性部件62和接受部32。这样,通过弹性部件62与接受部32的三个内壁面321a、322c和323c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弹性部件62的液体浸入防止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若发挥液体浸入防止效果,则弹性部件62无需与接受部32的三个内壁面321a、322c和323c接触,可以按照与这三个内壁面321a、322c和323c中的至少一个内壁面接触的方式构成弹性部件62和接受部32。
同样地,若发挥液体浸入防止效果,则另一个弹性部件63无需与接受部52的三个内壁面521a、522c和523c(参照图8)接触,可以按照与这三个内壁面521a、522c和523c中的至少一个内壁面接触的方式构成弹性部件63和接受部52。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方式中,前罩30和后罩50使用模具而成型。以下,参照图10对作为使前罩30和后罩50的模具的结构复杂的原因的底切进行简单地说明。
如图10所示,前罩30的前壁部31与接受部32的边界部分B1具有弯曲的形状,后罩50的后壁部51与接受部52的边界部分B2也具有弯曲的形状。这样的弯曲的形状会成为使前罩30的模具的结构复杂的原因的底切A。因此,对应对该底切的问题的前罩和后罩的一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8)。
图18是示出应对底切的问题的前罩30和后罩的一例的图。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前壁部31中的接受部32侧的部分的厚度增厚,并且接受部32的基部321一体地形成于前壁部31。另外,后壁部51中的接受部52侧的部分的厚度增厚,接受部52的基部521一体地形成于后壁部51。因此,图18的前罩30和后罩可以为没有图10所示的底切A的结构。因此,图18的前罩30和后罩50与图10相比,能够容易从模具脱模。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方式中,接受部和增强部形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将接受部和增强部作为分体部件形成,使增强部与接受部接合。
(第2方式)
第2方式的CT装置与第1方式的CT装置相比,前罩和后罩的结构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第2方式的说明时,主要对前罩和后罩进行说明。
图19是第2方式中的前罩130的说明图。
前罩130具有前壁部131、板金132和232。
板金132具有基部133、第1侧部134、第2侧部135、第1突出部136和第2突出部137。
基部13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5的圆的圆周延伸的环形状。
第1侧部134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6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134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5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134b。外侧端部134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133。
第2侧部135形成为与第1侧部134对置。第2侧部135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7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135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5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135b。外侧端部135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133。
第1突出部136形成为相对于第1侧部134向远离第2侧部135的方向突出。第1突出部136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6的圆的圆周延伸。第1突出部136一体地形成于第1侧部134的内侧端部134a。
第2突出部137形成为相对于第2侧部135向远离第1侧部134的方向突出。第2突出部137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7的圆的圆周延伸。第2突出部137一体地形成于第2侧部135的内侧端部135a。
另外,基部133具有内壁面133a,第1侧部134具有内壁面134d,第2侧部135具有内壁面135c。由这些内壁面133a、134c和135c包围的空间138作为配置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参照图11)的空间进行使用。
板金132由一体地形成的基部133、第1侧部134、第2侧部135、第1突出部136和第2突出部137构成。
另外,另一个板金232具有对板金132的基部133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32a以及从支承部232a突出的突出部232b。
由板金132的第1突出部136、第1侧部134和板金232的突出部232b包围的空间构成供前壁部131的端部131a插入的槽。前壁部131的端部131a例如能够通过粘接剂而与板金132的第1突出部136的壁面136a、第1侧部134的壁面134c和板金232的突出部232b的壁面232c接合。
板金132的基部133、第1侧部134和第2侧部135构成配置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参照图11)的接受部139。另外,板金132的第2突出部137构成用于对PC板61进行增强以便降低PC板61(参照图11)的变形的增强部137。因此,板金132起到接受部139和增强部137的作用。在第2方式中,接受部139与前壁部131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139和增强部137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5、r6、r7和r8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139和增强部137的尺寸。
接着,对是第2方式中的后罩进行说明。
图20是第2方式中的后罩150的说明图。
后罩150具有后壁部151、板金152和252。
板金152具有基部153、第3侧部154、第4侧部155、第3突出部156和第4突出部157。
基部15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9的圆的圆周延伸的环形状。
第3侧部154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0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154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9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154b。外侧端部154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153。
第4侧部155形成为与第3侧部154对置。第4侧部155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155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9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155b。外侧端部155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153。
第3突出部156形成为相对于第3侧部154向远离第4侧部155的方向突出。第3突出部156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0的圆的圆周延伸。第3突出部156一体地形成于第3侧部154的内侧端部154a。
第4突出部157形成为相对于第4侧部155向远离第3侧部154的方向突出。第4突出部157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2的圆的圆周延伸。第4突出部157一体地形成于第4侧部155的内侧端部155a。
另外,基部153具有内壁面153a,第3侧部154具有内壁面154d,第4侧部155具有内壁面155c。由这些内壁面153a、154c和155c包围的空间158作为配置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3(参照图11)的空间进行使用。
板金152由一体地形成的基部153、第3侧部154、第4侧部155、第3突出部156和第4突出部157构成。
另外,另一个板金252具有对板金152的基部153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52a以及从支承部252a突出的突出部252b。
由板金152的第3突出部156、第3侧部154和板金252的突出部252b包围的空间构成供后壁部151的端部151a插入的槽。后壁部151的端部151a例如能够通过粘接剂而与板金152的第3突出部156的壁面156a、第3侧部154的壁面154c和板金252的突出部252b的壁面252c接合。
板金152的基部153、第3侧部154和第4侧部155构成配置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3(参照图11)的接受部159。另外,板金152的第4突出部157构成用于对PC板61进行增强以便降低PC板61(参照图11)的变形的增强部157。因此,板金152起到接受部159和增强部157的作用。在第2方式中,接受部159与后壁部151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159和增强部157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9、r10、r11和r12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159和增强部157的尺寸。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罩130和后罩150固定于主罩(参照图21)。
图21是示意性示出前罩13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15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前罩130和后罩150固定于主罩40,由此如图21所示,在前罩130与后罩150之间形成间隙G。
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130和后罩150,以便封住该间隙G(参照图22)。
图22是示意性示出在前罩130和后罩150安装有扫描窗口60的情况的图。
当作业者使扫描窗口60的弹性部件62和63嵌入至接受部139和159(参照图21)时,弹性部件62被按压至接受部139的内壁面,并且弹性部件63被按压至接受部159的内壁面。因此,弹性部件62按照与接受部139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弹性部件63按照与接受部159密合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充分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
另外,作业者使弹性部件62和63分别嵌入至接受部139和159时,PC板61的外表面61b与增强部137和157接触或接近。因此,即使对PC板61施加外力F,增强部137和157对PC板61进行支承,因此PC板61得到增强,能够充分降低PC板的变形。
因此,在第2方式中,也与第1方式同样地,能够充分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并且能够降低PC板61的变形。
另外,在第2方式中,前壁部131使用模具而成型,另一方面,接受部139和增强部137通过对板金进行加工而形成。因此,在第2方式中,在制造前罩130的情况下,无需准备考虑了与接受部139的形状对应的底切的模具,准备成型出不包含接受部139的前壁部131的模具即可,因此能够使前壁部131容易从模具脱模。同样地,在制造后罩150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后壁部151从模具容易地脱模。
另外,在第2方式中,使用板金来构成接受部和增强部,因此能够提高接受部和增强部的强度。
(第3方式)
在第3方式中,对利用固定部件对安装于前罩和后罩的扫描窗口进行固定的例子进行说明。
参照图23和图24对第3方式进行说明。
图23是示出安装扫描窗口60之前的前罩1300和后罩1500的图。
第3方式中的前罩1300和后罩1500与第2方式中的前罩130和后罩150的基本的结构相同。但是,第3方式的前罩1300在板金132的突出部(增强部)137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137a,这点与第2方式的前罩130不同。另外,第3方式的后罩1500在板金152的突出部(增强部)157形成有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157a,这点与第2方式的后罩150不同。
图24是示出在前罩1300和后罩1500安装了扫描窗口60之后的情况的图。
在第3方式中,PC板61在板金132的突出部(增强部)137的与贯通孔137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61f,并且在板金152的突出部(增强部)157的与贯通孔157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61g。
在第3方式中,在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1300和后罩1500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扫描窗口60的贯通孔61f定位成与板金132的突出部(增强部)137的贯通孔137a连通,并且将扫描窗口60的贯通孔61g定位成与板金152的突出部(增强部)157的贯通孔157a连通。
作业者在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1300和后罩1500之后,使螺钉S1与贯通孔61f和137a螺合,并且使螺钉S2与贯通孔61g和157a螺合。螺钉S1在PC板61和增强部137重叠的部分将扫描窗口60固定于前罩1300。另外,螺钉S2在PC板61和增强部157重叠的部分将扫描窗口60固定于后罩1500。因此,PC板61牢固地固定于增强部137和157,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PC板61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3方式中,使用螺钉S61和S2将扫描窗口60固定于前罩1300和后罩1500,但也可以使用螺钉以外的固定部件对扫描窗口60进行固定。
(第4方式)
在第4方式中,对将固定部件固定于与第3方式不同的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参照图25和图26对第4方式进行说明。
图25是示出安装扫描窗口60之前的前罩1301和后罩1501的图。
在第4方式中,前罩1301的前壁部1311构成为具有壁部主体1311a和端部1311b。端部1311b按照成为壁部主体1311a的大约一半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得较薄。
另外,前罩1301具有两个板金1321和2321。板金2321与第2方式中的板金232(参照图19)为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板金1321与第2方式中的板金132(参照图19)相比,以下的点不同。
(1)板金1321加工成两个侧部134和135具有相同的高度。
(2)板金1321在突出部136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136b。
接着,对后罩1501进行说明。
后罩1501的后壁部1511构成为具有壁部主体1511a和端部1511b。端部1511b按照成为壁部主体1511a的大约一半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得较薄。
另外,后罩1501具有两个板金1521和2521。板金2521与第2方式中的板金252(参照图20)为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板金1521与第2方式中的板金152(参照图20)相比,以下的点不同。
(1)板金1521加工成两个侧部154和155具有相同的高度。
(2)板金1521在突出部156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156b。
扫描窗口60安装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罩1301和后罩1511(参照图26)。
图26是示出在前罩1301和后罩1501安装了扫描窗口60之后的情况的图。
在第4方式中,PC板61具有覆盖板金1321的突出部136的延长部611以及覆盖板金1521的突出部156的延长部612。PC板61的延长部611在突出部136的与贯通孔13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61h。另外,PC板61的延长部612在突出部156的与贯通孔15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螺钉贯通的贯通孔61i。
在第4方式中,在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1301和后罩1501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扫描窗口60的贯通孔61h定位成与板金1321的突出部136的贯通孔136b连通,并且将扫描窗口60的贯通孔61i定位成与板金1521的突出部156的贯通孔156b连通。
作业者在将扫描窗口60安装于前罩1301和后罩1501之后,使螺钉S1与贯通孔61h和136b螺合,并且使螺钉S2与贯通孔61i和156b螺合。螺钉S1在相对于接受部139与增强部137相反侧的部分将扫描窗口60固定于前罩1301。另外,螺钉S2在相对于接受部159与增强部157相反侧的部分将扫描窗口60固定于后罩1501。因此,PC板61牢固地固定于板金1321的突出部136和板金1521的突出部156,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PC板61的变形。
第4方式与第3方式相比,能够使螺钉S1和S2的位置远离X射线管6和X射线检测器7等旋转体。因此,在旋转体的附近难以确保用于使螺钉S1和S2的前端突出的充分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第4方式,能够将PC板61牢固地固定于前罩130和后罩150。
(5)(第5方式)
第5方式的CT装置与第1~第4方式的CT装置相比,前罩和后罩的结构以及扫描窗口的构成不同,其他构成相同。因此,在第5方式的说明时,主要对前罩和后罩以及扫描窗口进行说明。
图27是第5方式中的前罩70的说明图。
在图27中示出前罩70的剖视图以及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7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1、r1’和r2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的尺寸。
前罩70具有前壁部71、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前壁部71、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形成为一体。
前壁部71具有壁面711。壁面71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713。壁面711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714。开口部714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
另外,壁面711中的接受部72侧的面711a形成为该面711a与轴RA之间的距离在沿着轴RA的方向上具有一定值(r1’)。
接着,对接受部72和增强部73进行说明。
接受部72一体地形成于前壁部71的周缘部713。接受部72具有基部721、第1侧部722和第2侧部723。
基部72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环形状。
第1侧部722具有沿着前壁部71的周缘部713延伸的环形状。第1侧部722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722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722b。内侧端部722a一体地形成于前壁部71的周缘部713,外侧端部722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721。
第2侧部723形成为在z方向上与第1侧部722对置。第2侧部72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723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723b。外侧端部723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721。
另外,基部721具有内壁面721a,第1侧部722具有内壁面722c,第2侧部723具有内壁面723c。内壁面722c和723c设定为相同的高度h(h=h1),内壁面722c与723c之间的距离d设定为d=d1。
由这些内壁面721a、722c和723c包围的空间74作为配置后述的扫描窗口90的弹性部件92(参照图30)的空间进行使用。
接着,对增强部73进行说明。
增强部73形成为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增强部73形成为相对于第2侧部723向远离第1侧部722的方向突出。增强部73一体地形成于第2侧部723的内侧端部723a。增强部73按照降低扫描窗口90的PC板91(参照图30)的变形的方式对PC板91进行增强。
前罩70如上述那样构成。接着,对后罩进行说明。
图28是第5方式中的后罩80的说明图。
在图28中示出后罩80的剖视图以及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8中,为了视觉上容易识别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的结构,相对于半径r1、r1’和r2的长度,夸张地示出了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的尺寸。
后罩80具有后壁部81、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后壁部81、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形成为一体。
后壁部81具有壁面811。壁面81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的周缘部813。壁面811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814。开口部814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
另外,壁面811中的接受部82侧的面811a形成为该面811a与轴RA之间的距离在沿着轴RA的方向上具有一定值(r1’)。
接着,对接受部82和增强部83进行说明。
接受部82一体地形成于后壁部81的周缘部813。接受部82具有基部821、第3侧部822和第4侧部823。
第3侧部822具有沿着后壁部81的周缘部813延伸的环形状。第3侧部822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822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822b。内侧端部822a一体地形成于后壁部81的周缘部813,外侧端部822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821。
第4侧部823形成为在z方向上与第3侧部822对置。第4侧部823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内侧端部823a以及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的圆周延伸的外侧端部823b。外侧端部823b一体地形成于基部821。
另外,基部821具有内壁面821a,第3侧部822具有内壁面822c,第4侧部823具有内壁面823c。内壁面822c和823c设定为相同的高度h(h=h3),内壁面822c与823c之间的距离d设定为d=d2。
由这些内壁面821a、822c和823c包围的空间84作为配置后述的扫描窗口90的弹性部件93(参照图30)的空间进行使用。
接着,对增强部83进行说明。
增强部83形成为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的圆周延伸。增强部83形成为相对于第4侧部823向远离第3侧部822的方向突出。增强部83一体地形成于第4侧部823的内侧端部823a。增强部83按照降低后述的扫描窗口90的PC板91(参照图30)的变形的方式对PC板91进行增强。
后罩80如上述那样构成。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罩70和后罩80固定于主罩40(参照图29)。
图29是示出前罩70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80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图29示出前罩70、主罩40和后罩80的剖视图。
前罩70和后罩80固定于主罩40,由此如图29所示,在前罩70的开口部与后罩80的开口部之间形成间隙G。
接着,对扫描窗口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0~图33是扫描窗口90的说明图。
图30是扫描窗口90的立体图,图31是扫描窗口9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扫描窗口9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以下,对构成扫描窗口9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图32是扫描窗口90的分解立体图。
扫描窗口90具有PC板91以及弹性部件92和93。
图33是PC板91的立体图和A-A剖视图。
PC板91是由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形成的板,是能够透过X射线且能够变形的板。PC板91作为具有能够透过X射线的窗口(窗)的窗口部件进行使用。PC板91具有沿着以轴RA为中心的半径r4的圆的圆周的环形状。r4例如可以设定为30cm~40cm的范围内的值。
PC板91形成为具有0.1mm~数mm左右的厚度。另外,PC板91形成为轴RA方向的宽度w设定为w=w0。w=w0例如可以设定为10cm~30cm的范围内的值。
PC板91具有内表面91a和外表面91b。PC板91的内表面91a划定用于形成能够供被检体移动的空间的开口部91e。开口部91e形成为能够供被检体在其中移动。另一方面,PC板91的外表面91b是用于划定旋转部5的移动空间9(参照图3)的面。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限制从X射线管6照射的X射线的z方向上的宽度,也能够由阻止X射线的透过的材料涂布PC板91的一部分。
另外,PC板91具有相互朝向相反侧的两个端面91c和91d。
在PC板91的外表面91b形成有两个凹部91f和91g。凹部91f形成为沿着端面91c,另一方面,凹部91g形成为沿着端面91d。PC板91的形成有凹部91f的部分与PC片91的端部91h相比,厚度变薄,另外PC板91的形成有凹部91g的部分与PC板91的端部91i相比,厚度变薄。
接着,参照图32对弹性部件92和93进行说明。
弹性部件92具有环形状。另外,弹性部件92具有内表面92a和外表面92b。弹性部件92的内表面92a作为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的接合面进行使用。弹性部件92形成为厚度t设定为t=t1、宽度w设定为w=w1。t1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的值,w1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数十mm的值。弹性部件92构成为能够配置在前罩70的接受部72(参照图27)。弹性部件92的厚度t1设定为比接受部72的高度h1(参照图27)略大的值。另外,弹性部件92的宽度w1设定为比接受部72的距离d1(参照图27)小的值(例如W1=0.7d1)。
接着,对弹性部件93进行说明。
弹性部件93具有环形状。另外,弹性部件93具有内表面93a和外表面93b。弹性部件93的内表面93a作为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的接合面进行使用。弹性部件93形成为厚度t设定为t=t2、宽度w设定为w=w2。t2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的值,w2例如可以设定为数mm~数十mm的值。弹性部件93构成为配置在后罩80的接受部82(参照图28)。弹性部件93的厚度t2设定为比接受部82的高度h3(参照图28)略大的值。另外,弹性部件93的宽度w2设定为比接受部82的距离d2(参照图28)小的值(例如W2=0.7d2)。
弹性部件92和93相对于PC板91设定在PC板91的外表面91b侧。在第5方式中,通过使弹性部件92和93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而将弹性部件92和93相对于PC板91设定在PC板91的外表面91b侧。通过使弹性部件92和93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如图30和图31所示那样构成扫描窗口90。弹性部件92相对于PC板91的凹部91f在端面91c的相反侧按照沿着凹部91f的方式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另一方面,弹性部件93相对于PC板91的凹部91g在端面91d的相反侧按照沿着凹部91g的方式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弹性部件92和93例如通过双面胶或粘接剂等而能够与PC板91接合。
弹性部件92和93是用于防止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部件。弹性部件92和93例如可以使用泡沫材料来形成。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扫描窗口90按照封住间隙G(参照图29)的方式安装于前罩70和后罩80。图34是示意性示出在前罩70和后罩80安装有扫描窗口90的情况的图。
作业者按照扫描窗口90的弹性部件92和93分别配置在接受部72和73的方式使弹性部件92和93分别压入至接受部72和82。由此,能够将扫描窗口90安装于前罩70和后罩80。
第5方式也与第1方式同样地,能够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并且能够充分降低PC板的变形。
另外,在第5方式中,当将扫描窗口90安装在罩时,PC板91的端部91h与前罩70的面711a接触,并且PC板91的端部91i与后罩80的面811a接触(参照图34)。因此,扫描窗口90不仅覆盖接受部72和82,而且覆盖前罩70の面711a的一部分和后罩80的面811a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不容易在接受部72和82内堆积尘、埃等微细的灰尘。
另外,在第5方式中,在PC板91的端部91h的附近形成有凹部91f,在PC板91的端部91i的附近形成有凹部91g。以下,对形成有凹部91f和91g的原因进行说明。
当液体因何种原因附着于PC板91的端部91h时,有时液体通过毛细管现象浸入PC板91的端部91h与罩的面711a之间。但是,在第5方式中,在PC板91的端部91h的附近形成有凹部91f,因此浸入PC板91的端部91h与罩的面711a之间的液体到达凹部91f内。到达凹部91f内的液体由于作用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而容易附着在凹部91f的内壁面,因此液体不容易从凹部91f朝向弹性部件92与接受部72的侧部722之间的间隙74a流动。因此,凹部91f起到捕获液体的作用,因此液体不容易积存在间隙74a中,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可能。
同样地,即使液体浸入PC板91的端部91i与罩的面811a之间,在PC板91的端部91i的附近形成的凹部91g也起到捕获液体的作用。因此,液体不容易积存在弹性部件93与接受部82的侧部822之间的间隙84a,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可能。
另外,在第5方式中,在将扫描窗口90安装于罩的情况下,按照在弹性部件92与接受部72的侧部722之间形成间隙74a的方式,将弹性部件92的宽度w1(参照图32)设定为比接受部72的距离d1(参照图27)小的值(例如w1=0.7d1)。同样地,按照在弹性部件93与接受部82的侧部822之间形成间隙84a的方式,将弹性部件93的宽度w2(参照图32)设定为比接受部82的距离d2(参照图28)小的值(例如w2=0.7d2)。这样,通过使弹性部件92和93的宽度减小(变窄),弹性部件92和93分别容易进入接受部72和82,因此作业者能够简单地进行将扫描窗口90安装在罩的作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按照不产生间隙74a和84a的方式使用宽度较宽的弹性部件92和93。
以下,对扫描窗口9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简单说明。
图35~图37是扫描窗口9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首先,由使用聚碳酸酯制造的母片,准备作为PC板使用的带状的板片191。在该板片191形成有凹部191f和191g。凹部191f形成为沿着板片191的端面191c,凹部191g形成为沿着板片191的端面191d。
接着,按照该板片191成为环形状的方式将板片191的前端面191a和后端面191b接合。通过将板片191的前端面191a和后端面191b接合,能够如图36所示那样制造环形状的PC板91。
接着,在PC板91接合弹性部件92和93(参照图37)。
图37是示出在PC板91接合有弹性部件92和93的情况的图。
弹性部件92按照沿着PC板91的凹部91f(191f)的方式与PC板91接合,弹性部件93按照沿着PC板91的凹部91g(191g)的方式与PC板91接合。
这样,能够制造扫描窗口90。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将板片191的两端191a和191b接合之前,使弹性部件92和93与板片191接合。在该情况下,按照接合有弹性部件92和93的板片191成为环形状的方式将板片191的两端191a和191b接合,从而能够制造扫描窗口90。
需要说明的是,PC板91通过将板片191的两端191a和191b接合而制造的,因此有时PC板91的接合部分无法得到充分的强度。作为提高接合部分的强度的方法,例如考虑在接合部分如图38所示按照沿着凹部91f横切接合部分的方式接合裱褙部件101,另外按照沿着凹部91g横切接合部分的方式接合裱褙部件102。裱褙部件101和102例如可以使用由不锈钢制造的部件。在图38中,在PC板91接合有裱褙部件101和102而构成窗口部件。通过使用裱褙部件101和102,能够提高接合部分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8中,PC板91和裱褙部件101(102)重叠的部分的厚度J1与PC板91本身的厚度J2相比,按照裱褙部件的量增厚。因此,在使弹性部件92和93与PC板91的外表面91b接合的情况下,裱褙部件101和102可能会成为障碍。因此,以下参照图39~图41对按照裱褙部件101和102不会成为弹性部件92和93的接合的障碍的方式制造PC板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9所示,由使用聚碳酸酯制造的母片,准备作为PC板使用的带状的板片192。在该板片192形成有凹部192f和192g。凹部192f形成为沿着板片192的端面192c,凹部192g形成为沿着板片192的端面192d。
凹部192f具有从板片192的前端面192a起按照规定的距离形成为宽幅的部分f1以及从板片192的后端面192b起按照规定的距离形成为宽幅的部分f2。另外,凹部192g具有从板片192的前端面192a起按照规定的距离形成为宽幅的部分g1以及从板片192的后端面192b起按照规定的距离形成为宽幅的部分g2。
接着,按照该板片192成为环形状的方式将板片192的前端面192a和后端面192b接合。通过将板片192的前端面192a和后端面192b接合,能够如图40所示那样制造环形状的PC板912。
在图40中,凹部192f和192g的接合部分的宽度w11比远离凹部192f和192g的接合部分的部分的宽度w12宽。
接着,在凹部192f的宽幅的部分f1和f2以及凹部192g的宽幅的部分g1和g2接合裱褙部件。
图41是示出接合有裱褙部件101和102的状态的图。
在PC板912接合有裱褙部件101和102而构成窗口部件。
裱褙部件101和102形成为其厚度与凹部的深度大致一致。因此,能够使裱褙部件101和102的表面和PC板912的外表面912a为大致同一水平面,因此在使弹性部件与PC板912接合的情况下,能够使裱褙部件101和102不成为弹性部件的接合的障碍。
(6)(第6方式)
第6方式的CT装置与第5方式的CT装置相比,前罩和后罩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第6方式的说明时,主要对前罩和后罩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第6方式中的前罩和后罩与第5方式的前罩和后罩相比,基本的结构通用,因此主要说明不同点。
图42是第6方式中的前罩701和后罩801的说明图。
图42是示出前罩701固定于主罩40的前表面侧、后罩801固定于主罩40的背面侧的情况的图。
第6方式中的前罩701和后罩801与第5方式中的前罩70和后罩80相比,以下的点(a)和(b)不同。
(a)第1侧部722形成为具有比壁面711的接受部72侧的面711a突出规定的长度的凸部722d。
(b)第3侧部822形成为具有比壁面811的接受部82侧的面811a突出规定的长度的凸部822d。
图43是示出在前罩701和后罩801安装有扫描窗口90的情况的图。
当安装扫描窗口90时,凹部91f和91g定位成分别与凸部722d和822d对置。
以下,对凸部722d和822d的效果进行说明。
凸部722d和822d例如在大量的液体错误地溢出至扫描窗口90的情况等在液体的水压较高的状态下液体溢出至扫描窗口90的情况下特别发挥效果。当在液体的水压较高的状态下液体溢出至扫描窗口90时,有时大量的液体会流入至PC板91的凹部91f和91g内。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第6方式中,设置有凸部722d和822d,因此流入至凹部91f和91g内的液体分别被凸部722d和822d挡住。因此,即使流入至凹部91f和91g内的液体的量较多,也能够充分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可能。
(7)(第7方式)
在第7方式中,对使用形状与第5和第6方式的接受部不同的接受部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44是第7方式中的前罩702和后罩802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7方式的前罩702和后罩802,与第5方式的前罩70和后罩80相比而进行说明。
第7方式中的前罩702与第5方式中的前罩70(参照图27)相比,不具有第1侧部722且基部721一体地形成在前壁部71的点不同。另外,第7方式中的后罩802与第5方式中的后罩80(参照图28)相比,不具有第3侧部822且基部821一体地形成在前壁部81的点不同。
接着,对扫描窗口进行说明。
图45是第7方式中的扫描窗口901的立体图和A-A剖视图。
扫描窗口901具有PC板911以及弹性部件92和93。
PC板911具有薄壁部911a以及厚壁部911b和911c。厚壁部911b一体地形成在薄壁部911b的一个端部,厚壁部911c一体地形成在薄壁部911b的另一端部。弹性部件92设置成沿着厚壁部911b,在弹性部件92与厚壁部911b之间设置有间隙901a。弹性部件93设置成沿着厚壁部911c,在弹性部件93与厚壁部911c之间设置有间隙901b。
图46是示出在前罩702和后罩802安装有扫描窗口901的情况的图。
第7方式也与第5方式同样地,能够降低液体从扫描架2的外部浸入扫描架2内的可能,并且能够充分降低PC板的变形。
另外,在第7方式中,在弹性部件92与厚壁部911b之间设置有间隙901a。因此,浸入PC板911的厚壁部911b与罩的面71a之间的液体到达间隙901a。到达间隙901a内的液体由于作用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而容易附着在厚壁部911b的壁面上,因此间隙901a起到捕获液体的作用,其结果是,液体不容易从间隙901a朝向弹性部件92流动。同样地,即使液体浸入PC板911的厚壁部911c与罩的面81a之间,弹性部件93与厚壁部911c之间的间隙901b也起到捕获液体的作用,因此液体不容易从间隙901b朝向弹性部件93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可能。
(8)(第8方式)
当将扫描窗口安装在罩上时,PC板受到从弹性部件反弹的力,因此有时PC板会发生变形。在第8方式中,对PC板即使受到从弹性部件反弹的力,也能够使PC板不容易变形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8方式与第5方式相比,扫描窗口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第8方式的说明时,主要对扫描窗口进行说明。
图47是第8方式中的扫描窗口902的说明图。
第8方式的扫描窗口902与第5方式的扫描窗口90(参照图34)相比,不同点在于:在PC板91与弹性部件92之间具有与PC板91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合金板94,并且在PC板91与弹性部件93之间具有与PC板91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合金板95。该合金板94和95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来形成。
在第8方式中,在PC板91与弹性部件92和93之间具有与PC板91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合金板94和95。因此,即使产生从弹性部件92和93反弹PC板91的力,由于合金板94和95本身不容易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PC板91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8方式中,为了抑制PC板91的变形,使用了合金板94和95,但只要是与PC板91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部件,则可以使用与合金板94和95不同的部件。
(9)(第9方式)
图48是示出在第9方式中使用的弹性部件的图。
第9方式中的弹性部件92和93形成为具有与第1~第8方式中所使用的弹性部件92和93不同的剖面形状。
弹性部件92和93只要能够降低液体浸入扫描架2的内部的可能,则能够形成为具有任意的剖面形状。
符号说明
2扫描架
3孔
4框架
5旋转部
6X射线管
7X射线检测器
8旋转支承部件
20外装
30前罩
31前壁部
32、52、72、82接受部
33、53、73、83增强部
34、54、74、84空间
40主罩
50后罩
51后壁部
60扫描窗口
91f、91g凹部
311、511壁面
312、313、512、513周缘部
314、514开口部
722d、822d凸部
Claims (10)
1.一种扫描架的外装,包括:
第1罩,其构成所述扫描架的外装的前表面的部分,所述第1罩具有包括第1开口部的第1壁面;
第2罩,其构成所述扫描架的外装的背面的部分,所述第2罩具有包括第2开口部的第2壁面;以及
扫描窗口,其构成为能够透过X射线,所述扫描窗口按照沿着所述扫描架的旋转路径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1罩和第2罩,
其中所述扫描窗口包括:
窗口部件,其具有用于限定被定位在所述第1开口部与所述第2开口部之间的第3开口部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包含能够透过X射线的部分;
第1弹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和
第2弹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
所述第1罩包括:
第1接受部,所述第1弹性部件被安置在所述第1接受部中,所述第1接受部具有与所述第1弹性部件接触的第1面;和
第1增强部,其从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对所述窗口部件进行支承,
所述第2罩包括:
第2接受部,所述第2弹性部件被安置在所述第2接受部中,所述第2接受部具有与所述第2弹性部件接触的第2面;和
第2增强部,其从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对所述窗口部件进行支承,
其中,所述第1罩具有包括所述第1壁面的第1壁部;并且
所述第1接受部具有第1侧部以及与所述第1侧部对置的第2侧部,所述第1侧部形成于所述第1壁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扫描窗口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所述第1罩和所述第2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扫描窗口的所述第1弹性部件按压所述第1罩的所述第1接受部,并且所述扫描窗口的所述第2弹性部件按压所述第2罩的所述第2接受部,由此将所述扫描窗口安装在所述第1罩和所述第2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窗口部件具有形成为沿着所述窗口部件的一个端面的第1凹部以及形成为沿着所述窗口部件的另一端面的第2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第1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一个端面的相反侧按照沿着所述第1凹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
所述第2弹性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凹部在所述另一端面的相反侧按照沿着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窗口部件的外表面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第1接受部具有第1基部,
所述第2接受部具有第2基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
所述第1侧部具有与所述第1壁面中的所述第1接受部侧的面相比按照规定的长度突出的第1凸部,
当将所述扫描窗口安装在所述第1罩和第2罩时,所述窗口部件的所述第1凹部定位成与所述第1凸部对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第2罩具有包括所述第2壁面的第2壁部,所述第2接受部具有第3侧部以及与所述第3侧部对置的第4侧部,所述第3侧部形成于所述第2壁部中,
所述第3侧部具有与所述第2壁面中的所述第2接受部侧的面相比按照规定的长度突出的第2凸部,
当将所述扫描窗口安装在所述第1罩和第2罩时,所述窗口部件的所述第2凹部定位成与所述第2凸部对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所述扫描窗口在所述第1弹性部件或所述第2弹性部件与所述外表面之间包含与所述窗口部件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扫描架的外装,其中,与所述窗口部件相比不容易发生变形的部件使用不锈钢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05583 | 2018-10-31 | ||
JP2018-205583 | 2018-10-31 | ||
JP2019154944A JP7123879B2 (ja) | 2018-10-31 | 2019-08-27 | ガントリの外装および医用装置 |
JP2019-154944 | 2019-08-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10263A CN111110263A (zh) | 2020-05-08 |
CN111110263B true CN111110263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7032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50836.1A Active CN111110263B (zh) | 2018-10-31 | 2019-10-31 | 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89126B2 (zh) |
CN (1) | CN1111102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74689A (zh) * | 2018-12-27 | 2020-07-07 | 通用电气公司 | Ct扫描装置及其扫描架 |
US20230263484A1 (en) * | 2022-02-23 | 2023-08-24 | GE Precision Healthcare LLC | Joint for a scan window formed to a cylinder |
GB2623777A (en) * | 2022-10-26 | 2024-05-01 | Elekta ltd | Bore tube of a radiotherapy device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59646A (ja) * | 1985-05-14 | 1986-11-17 | 株式会社東芝 | 被覆材保持装置 |
JPH10286254A (ja) * | 1997-04-14 | 1998-10-27 | Ge Yokogawa Medical Syst Ltd | 放射線ct装置のガントリカバー及び放射線ct装置 |
JPH11226007A (ja) * | 1998-02-12 | 1999-08-24 | Hitachi Medical Corp | X線ct装置 |
JP2010500118A (ja) * | 2006-08-09 | 2010-01-07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ガントリーx線透過性素子 |
WO2013021919A1 (ja) * | 2011-08-05 | 2013-02-14 | 東芝電子管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冷却機、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及び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の保守方法 |
JP2013169395A (ja) * | 2012-02-22 | 2013-09-02 | Toshiba Corp | X線ct用の架台装置 |
JP2013169393A (ja) * | 2012-02-22 | 2013-09-02 | Toshiba Corp | X線ct装置 |
CN104545974A (zh) * | 2013-10-01 | 2015-04-29 | 西门子公司 | 医学设备的摄影窗以及具有这种摄影窗的医学设备 |
CN205458727U (zh) * | 2015-10-30 | 2016-08-17 | 通用电气公司 | 支架和x射线成像设备 |
CN107280700A (zh) * | 2016-03-31 | 2017-10-24 | 通用电气公司 | Ct成像设备及方法、用于ct成像设备的x射线收发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99245A (en) * | 1983-05-12 | 1989-01-17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Integrated CT scanner gantry |
US5493599A (en) * | 1992-04-03 | 1996-02-20 | Picker International, Inc. | Off-focal radiation limiting precollimator and adjustable ring collimator for x-ray CT scanners |
US5761269A (en) * | 1995-08-29 | 1998-06-0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ystem having cooling features |
JP4406101B2 (ja) * | 1998-10-16 | 2010-01-27 | 株式会社東芝 | X線ct装置 |
US6337894B1 (en) * | 2000-09-20 | 2002-01-08 | Analogic Corporation | Rotary bearing assembly for CT scanner gantry |
US7403596B1 (en) * | 2002-12-20 | 2008-07-22 | Varian Medical Systems, Inc. | X-ray tube housing window |
US7068749B2 (en) * | 2003-05-19 | 2006-06-2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tati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 with compact x ray source assembly |
DE102004012243B4 (de) * | 2004-03-12 | 2007-11-15 | Siemens Ag | Computertomographie-Gerät mit verfahrbarer Detektorblende |
WO2007102920A2 (en) * | 2005-12-20 | 2007-09-13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lerated elastic registration of multiple scans of internal properties of a body |
WO2009063354A1 (en) * | 2007-11-16 | 2009-05-22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High speed rotating gantry |
EP2642924B1 (en) * | 2010-11-27 | 2020-02-26 | ICRCO, Inc |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omosynthesis system |
US8658996B2 (en) * | 2011-03-15 | 2014-02-25 | Carestream Health, Inc. | Computed radiography scanner and envelope for imaging plates |
US9101272B2 (en) * | 2011-03-24 | 2015-08-11 | Jefferson Radiology, P.C. | Fixed anterior gantry CT shielding |
JP5904731B2 (ja) * | 2011-08-26 | 2016-04-20 | 株式会社東芝 | X線ct装置の架台 |
JP5159965B1 (ja) * | 2012-02-22 | 2013-03-13 | 株式会社東芝 | X線ct装置 |
US9332945B2 (en) * | 2012-02-22 | 2016-05-1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X-ray CT system |
JP6188347B2 (ja) * | 2012-02-22 | 2017-08-30 |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X線ct装置 |
US9044152B2 (en) * | 2012-04-05 | 2015-06-02 | Analogic Corporation | Rotatable drum assembly for radiology imaging modalities |
US9125613B2 (en) * | 2012-06-12 | 2015-09-08 | Mobius Imaging, Llc | Detector system for imaging device |
JP5848216B2 (ja) * | 2012-09-04 | 2016-01-27 | 株式会社リガク | X線ct装置 |
WO2014088041A1 (ja) * | 2012-12-04 | 2014-06-12 | 株式会社 東芝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US20160374632A1 (en) * | 2013-07-10 | 2016-12-29 | Arineta Ltd. | Radiation window for medical imaging systems |
JP2017507680A (ja) * | 2013-12-23 | 2017-03-23 | キャンプ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手術可視化システム |
US9204850B2 (en) * | 2014-02-04 | 2015-12-0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Gantry with secondary safety mechanism |
US9254108B2 (en) * | 2014-03-18 | 2016-02-0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Gantry with bore safety mechanism |
US10390778B2 (en) * | 2015-10-19 | 2019-08-27 |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 Gantry |
-
2019
- 2019-10-29 US US16/666,578 patent/US113891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0-31 CN CN201911050836.1A patent/CN1111102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59646A (ja) * | 1985-05-14 | 1986-11-17 | 株式会社東芝 | 被覆材保持装置 |
JPH10286254A (ja) * | 1997-04-14 | 1998-10-27 | Ge Yokogawa Medical Syst Ltd | 放射線ct装置のガントリカバー及び放射線ct装置 |
JPH11226007A (ja) * | 1998-02-12 | 1999-08-24 | Hitachi Medical Corp | X線ct装置 |
JP2010500118A (ja) * | 2006-08-09 | 2010-01-07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ガントリーx線透過性素子 |
WO2013021919A1 (ja) * | 2011-08-05 | 2013-02-14 | 東芝電子管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冷却機、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及び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の保守方法 |
JP2013169395A (ja) * | 2012-02-22 | 2013-09-02 | Toshiba Corp | X線ct用の架台装置 |
JP2013169393A (ja) * | 2012-02-22 | 2013-09-02 | Toshiba Corp | X線ct装置 |
CN104545974A (zh) * | 2013-10-01 | 2015-04-29 | 西门子公司 | 医学设备的摄影窗以及具有这种摄影窗的医学设备 |
CN205458727U (zh) * | 2015-10-30 | 2016-08-17 | 通用电气公司 | 支架和x射线成像设备 |
CN107280700A (zh) * | 2016-03-31 | 2017-10-24 | 通用电气公司 | Ct成像设备及方法、用于ct成像设备的x射线收发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89126B2 (en) | 2022-07-19 |
CN111110263A (zh) | 2020-05-08 |
US20200137861A1 (en) | 2020-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10263B (zh) | 扫描架的外装和医用装置 | |
JP7123879B2 (ja) | ガントリの外装および医用装置 | |
JP5383266B2 (ja) | コリメータユニット、放射線検出装置および放射線診断装置 | |
US8744044B2 (en) | X-ray imaging apparatus | |
EP2415649A1 (en) | Railroa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JP2011507652A (ja) | 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システム用のフィルタ組立体 | |
US10057997B2 (en) | Device for integrating a screen or monitor in a case | |
US8399847B2 (en) | Ruggedized enclosure for a radiographic device | |
US10244997B2 (en) | C-arm for a medical examination device or therapeutic device | |
EP3705326B1 (en) | Stiffening structure and stiffening method for automotive door panel component | |
CN105193437A (zh) | 放射线摄影装置与放射线摄影系统 | |
JP2011008223A (ja) | 放射線検出装置 | |
EP2749221B1 (en) | Compression plate and radi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 |
AU2003225771B2 (en) | Hearing aid with an interface frame and a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process | |
JP4413075B2 (ja) | 散乱防止グリッド | |
EP1437623B1 (en) | Improved x-ray cassette | |
EP1944213A1 (en) | Car structure | |
KR101722809B1 (ko) | 평가용 보조 도구 | |
CN209878627U (zh) | 一种探测器箱及安检设备 | |
US20060115038A1 (en) |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with beam-gating diaphragm | |
JP2019090784A (ja) | 放射線撮影デバイス用の装置 | |
CN217138082U (zh) | 计算机断层扫描滚筒及其基体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 | |
DE10354897A1 (de) | Behälter zum Selbsttest eines Hörgeräts und entspechendes Prüfungsverfahren | |
CN108032137B (zh) | 门窗密封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 | |
CN112295113A (zh) | 准直器外壳、准直器及放射成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