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8772B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8772B
CN111108772B CN201780095054.2A CN201780095054A CN111108772B CN 111108772 B CN111108772 B CN 111108772B CN 201780095054 A CN201780095054 A CN 201780095054A CN 111108772 B CN111108772 B CN 111108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hreshold
signal
layer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0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8772A (zh
Inventor
太田好明
大出高义
河崎义博
青木信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08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8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8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8Upper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2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reservation actions during connection setup
    • H04L47/722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reservation actions during connection setup at the destination endpoint, e.g. reservation of terminal resources or buffer 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能够解决在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时可能产生的课题。公开的发送装置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的第一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的第二数据,输出无线信号,所述发送装置在确定针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执行开始所述第二数据的生成的预处理,在确定了针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的情况下,根据通过所述预处理而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与所述分配量对应的分量的所述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在所述预处理中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分量小于第一阈值。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系统(蜂窝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也称作移动通信系统。以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无线通信也称作移动通信。)中,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进一步高速化、大容量化等,正在讨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例如,在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已经进行了称作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标准、基于LTE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称作LTE-A(LTE-Advanced)的通信标准的规格建立,正在继续进行用于扩展其功能的研究作业。例如,进行了与实现从ITU-R(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adio communicationssecto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提示的运用场景、技术要件的内容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也称作5G系统)的标准化有关的研究。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中,一般而言,作为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一系列的层(layer)后的协议栈(也称作分层型协议),规定了规格。例如,规定物理层作为第一层,规定数据链路层作为第二层,规定网络层作为第三层。在LTE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第二层被分割为多个副层,具有第一副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收敛协议)层)、第二副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第三副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此外,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第一层也可以称作PHY(Physical:物理)层。此外,第三层也可以具有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中的各层通过对来自上位层的数据块(也称作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进行附加报头等依据规定的协议的处理,生成作为在接收装置中的对等过程之间被交换的信息单位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并传输到下位层。例如,在LTE的RLC层中,设来自作为上位层的PDCP层的数据块即PDCP-PDU为RLC-SDU、在收敛至从下位层通知的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长度的范围内连接多个RLC-SDU等,从而生成RLC-PDU。这样的RLC-PDU在被附加了RLC层中的具有序列号(SN:Sequence Number)的RLC报头的状态下,传输到作为下位层的MAC层。
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装置中的各层接收来自下位层的数据块(也称作PDU),将通过去除报头等而取出的数据块(也称作SDU)传输到上位层。例如,在LTE的RLC中,参考附加给来自作为下位层的MAC层的数据块(也称作MAC-SDU、RLC-PDU)的RLC报头,进行重建1个RLC-PDU所存储的多个RLC-SDU等的处理,将RLC-SDU传输到作为上位层的PDCP层。这时,在RLC-SDU的重建中,进行基于RLC报头所具有的RLC序列号的整序处理以对上位层补偿RLC-SDU的顺序。然后,在检测出RLC序列号产生中断的情况下,执行对发送装置请求RLC-PDU的重发的RLC重发控制。
但是,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后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例如,期待出现要求触觉通信、增加现实等与以往不同级别的低延迟的服务。为了实现这样的服务,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设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Communications)为一个功能要件。例如,在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LTE中,无线区间的发送单位(也称作子帧、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为1[毫秒],但是,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目标在于实现1[毫秒]以下的发送单位。
在作为3GPP的工作组之一的TSG-RAN WG2(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Radio Access Network Working Group 2:技术规范组-无线电接入网工作组2)中,正在进行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的研究。例如,在LTE中,通过在进行了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时机,取出与所分配的无线资源量对应的分量的一个以上的RLC-PDU,对各RLC-PDU附加MAC报头并连接等,从而进行作为发送单位的传输块的生成。与此相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提出了通过在比实际上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时机靠前的阶段预先执行对RLC-PDU附加MAC报头等预处理来缩短传输块生成的处理时间的制定。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01:3GPP TS36.300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2:3GPP TS36.211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3:3GPP TS36.212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4:3GPP TS36.21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5:3GPP TS36.214 V14.2.0(2017-03)
非专利文献06:3GPP TS36.321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7:3GPP TS36.322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08:3GPP TS36.32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09:3GPP TS36.331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10:3GPP TS36.41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11:3GPP TS36.42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12:3GPP TS36.425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13:3GPP TR36.912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14:3GPP TR38.913 V14.3.0(2017-06)
非专利文献15:3GPP TR38.801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16:3GPP TR38.802 V14.1.0(2017-06)
非专利文献17:3GPP TR38.803 V14.1.0(2017-06)
非专利文献18:3GPP TR38.804 V14.0.0(2017-03)
非专利文献19:3GPP TR38.900 V14.3.1(2017-07)
非专利文献20:3GPP TS38.300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1:3GPP TS37.340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2:3GPP TS38.201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3:3GPP TS38.202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4:3GPP TS38.211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5:3GPP TS38.212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6:3GPP TS38.213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7:3GPP TS38.214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8:3GPP TS38.215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29:3GPP TS38.321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30:3GPP TS38.322 V1.0.0(2017-09)
非专利文献31:3GPP TS38.323 V0.3.0(2017-08)
非专利文献32:3GPP TS37.324 V0.2.0(2017-09)
非专利文献33:3GPP TS38.331 V0.0.5(2017-08)
非专利文献34:3GPP TS38.401 V0.2.0(2017-07)
非专利文献35:3GPP TS38.410 V0.4.0(2017-09)
非专利文献36:3GPP TS38.413 V0.3.0(2017-08)
非专利文献37:3GPP TS38.420 V0.2.0(2017-07)
非专利文献38:3GPP TS38.423 V0.2.0(2017-06)
非专利文献39:3GPP TS38.470 V0.3.0(2017-09)
非专利文献40:3GPP TS38.473 V0.3.0(2017-09)
非专利文献41:ITU-R:“IMT Vision-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20and beyond,”Recommendation ITU-RM.2083-0,September 2015,<http://www.itu.int/dms_pubrec/itu-r/rec/m/R-REC-M.2083-0-201509-I!!PDF-E.pdf>
非专利文献42:Ericsson:“Report from[95#26]Concatenation”3GPP TSG-RANWG2#95bis,R2-166904,30September 2016,<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2_RL2/TSGR2_95bis/Docs/R2-166904.zip>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研究刚刚开始,目前认为主要研究了基本的系统设计。因此,针对在运营商内被适当地安装的技术未进行充分的研究。例如,事实是关于在使得执行上述预处理以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的安装上的课题未进行太多研究。
公开的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在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时有可能产生的课题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公开的一个侧面,发送装置构成为将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该发送装置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的第一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的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
根据公开的一个侧面,发送装置的处理电路在确定针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执行开始所述第二数据的生成的预处理,在确定了针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的情况下,根据通过所述预处理而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与所述分配量对应的分量的所述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在所述预处理中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分量小于第一阈值。
发明效果
根据公开的技术的一个侧面,能够消除由于在无线资源的分配之前开始执行的预处理而可能产生的不良情况,更加高效地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协议栈的概略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送装置中的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送装置中的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基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层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基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RRC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基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RRC信令和第一层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5的发送装置中的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8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研究刚刚开始。因此,例如,事实是关于在使得执行在比实际上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时机靠前的阶段中对RLC-PDU附加MAC报头等预处理(也称作前处理)以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安装上的课题,研究仍未进展。
本发明的发明人针对在使得执行上述预处理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安装上的课题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其结果,发现了由于如下情况引起的不良情况:由于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不确定,所以作为预处理的对象的数据量不存在限制。
例如,每当在应用程序等上位层中产生数据时,当立即使该数据成为预处理的执行对象时,在产生了切换(handover)的情况下,舍弃预处理后的数据,其结果,用于执行预处理的资源变得浪费。换言之,如果未对在产生切换时被舍弃的数据执行预处理,则有可能对应地削减了动作功率。
此外,一直以来,使用滞留于作为第二层中的一个副层的PDCP层的缓存中的发送数据的量(也可以称作PDCP发送缓存量、第二缓存量)作为判断是否执行二元连接时的指标值。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也正在研究继承这样的安装。但是,当对在上位层中所产生的数据立即进行预处理时,PDCP发送缓存量大概成为零,无法作为上述判断的指标值发挥功能。
本发明的发明人得到了如下自己的见解:由于作为上述预处理的对象的数据量不存在限制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在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时有可能成为障碍。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也称作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示出用于使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旨在于将本发明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同样应用于权利要求(也称作权利要求书)所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关于PDCP、RLC、MAC等各种层的名称,也考虑在今后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规格制定中,能够变更名称。关于第六代以后的移动通信系统,也考虑能够变更各层的名称。在以下的公开中,应该留意虽然使用PDCP、RLC、MAC等层的名称作为无线通信的协议栈中的层的一例,但是并不旨在限定于这些名称的层。
<实施例1>在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在能够将无线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的发送装置中,设有限制,以使得在确定针对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执行的预处理的处理量小于第一阈值。即,第一阈值具有作为用于对通过预处理生成的数据的分量进行控制的基准值的侧面。这样的预处理的限制可以应用于上行链路,也可以应用于下行链路。在应用于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发送装置为无线终端(也称作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接收装置为基站(也称作BS(Base Station:基站)、AP(Access Point:接入点))。在应用于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发送装置为基站,接收装置为无线终端。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通信协议栈的概略的图。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发送装置100和接收装置200。发送装置100具有上位层(Upper Layer)P110、第二层(Layer 2)P120和第一层(Layer 1)P130。第一层是通信协议栈中的最下层的一例。发送装置100的第二层P120具有第一副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收敛协议)层)P121、第二副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122和第三副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P123。另外,应该留意各层的名称仅是一例,在第五代以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规格制定中,能够变更名称。
发送装置100的第二层P120通过对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数据(也称作第一数据)按照第一副层P121、第二副层P122、第三副层P123的顺序执行与各层对应的处理,生成第二数据。
发送装置100的第一层P130根据在第二层P120中生成的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并经由无线通信电路发送无线信号。由此,将包含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数据的无线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200。
接收装置200具有上位层(Upper Layer)P210、第二层(Layer 2)P220和第一层(Layer 1)P230。接收装置200的第二层P220具有第一副层(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收敛协议)层)P221、第二副层(RLC(Radio 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222和第三副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P223。
接收装置200的第一层P230通过经由无线通信电路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信号(也称作接收信号)并执行与第一层P230对应的处理,从接收信号提取第二数据。
接收装置200的第二层P220通过对利用第一层P230提取出的第二数据按照第三副层P223、第二副层P222、第一副层P221的顺序执行与各层对应的处理,对第一数据进行再现。然后,接收装置200的第二层P220将所再现的第一数据供给到上位层P210。由此,从发送装置100的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经由无线通信供给到接收装置200的上位层P210。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送装置100中的预处理的概要的图。在图2的例子中,当将第一数据从发送装置100的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T10),执行预处理,由此,对第一数据依次应用第一副层P121、第二副层P122、第三副层P123的各层中的处理,变换为第二数据并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B10)。这里,第一缓存P140具有作为存储作为预处理的结果的第二数据的缓存的侧面。
并且,当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T11、T12),将以同样的方式通过第一副层P121、第二副层P122、第三副层P123的各层中的处理从第一数据变换后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的量(也称作第一缓存量)增加(B11、B12)。这里,第一缓存量具有作为通过预处理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的分量的侧面。
在图2的例子中,通过在时刻T13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的量到达预处理的阈值(也称作第一阈值)T20(B13)。当在时刻T14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由于第一缓存量已经到达第一阈值,所以临时停止第一数据到第二数据的变换。然后,直到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为止,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B20)。
在时刻T15和时刻T16,在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的时机,第一缓存量保持到达第一阈值的状态,因此,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B21、B22)。
在图2的例子中,在时刻T21,基于无线调度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被通知给第三副层P123。由此,从第一缓存P140将相当于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也可以称作传输块尺寸)的第二数据从第三副层P123供给到第一层P130(T22)。其结果,在图2的例子中,第一缓存量减少至小于第一阈值T20。
在时刻T23,检测出第一缓存量减少至小于第一阈值T20,根据该检测结果重新开始针对第二缓存P150所存储的第一数据的预处理(T23),将从第二缓存P150的第一数据变换后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B14)。并且,由于在时刻T17,第一缓存量仍未到达第一阈值T20,所以继续针对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的预处理,将从时刻T17的第一数据变换后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B15)。
如上所述,在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判断已经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的第二数据的量(也称作第一缓存量)是到达第一阈值、还是小于第一阈值。而且,在第一缓存量到达了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进行控制,以使得临时停止针对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的预处理。
由此,在第一缓存量到达了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以不进行向第二数据的变换的方式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在一个侧面中,通过临时停止从第一数据向第二数据的变换,可期待例如由于停止了变换处理而引起的动作功率的消减。
此外,在其他一个侧面中,通过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发送装置100能够根据第二缓存P150所存储的第一数据的量(也称作第二缓存量),判断是否执行二元连接。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发送装置100中的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图。例如,也可以,以从上位层(也可以称作高层)接收到第一数据的供给为契机,开始执行图3所例示的处理的流程。
发送装置100判定已经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的第二数据的量(第一缓存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S101)。这里,第一阈值可以为预先设定的静态阈值(固定值),也可以为在动作时根据来自接收装置的信号(也可以称作第一信号)来设定(更新)的动态阈值。例如,作为静态阈值的第一阈值也可以根据发送装置100的硬件的能力来确定。在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的例子中,也可以根据无线终端的能力信息(Capability Information)来确定。无线终端的能力信息也可以称作UE类别(UE Category)。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作为利用UE类别(UE Category)规定的能力值的缓存尺寸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1.2等),确定第一阈值。
在判定为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S101中为“是”),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S102)。然后,发送装置100将从第一数据通过预处理而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S103)。由此,第一缓存量增加。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第一缓存量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101中为“否”),发送装置100不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而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S104)。另外,在执行预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
根据以上的处理流程,作为预处理的对象的数据量设有限制。由此,能够消除在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无制限地执行预处理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不良情况,更加高效地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
<实施例2>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可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动态地设定(更新)第一阈值,该第一阈值限制作为预处理的对象的数据量。另外,第一层为通信协议栈中的最下层的一例。以下,作为第一层的信令的一例,说明使用通过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或E-PDCCH(Extended-PDCCH)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称作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号、第一信号)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UE),接收装置200为基站(BS)。另外,本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第一层的信令为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称作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号、第一信号)。
图4是示出基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第一层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发送装置100在建立与接收装置200的连接时,从接收装置200接收RRC消息(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新配置)(S201)。发送装置100也可以根据来自接收装置200的RRC连接重新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设定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信号无线承载)、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此外,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将RRC消息(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Complete:RRC连接重新配置完成)发送到接收装置200。
在图4中示出了在发送装置100从接收装置200接收到RRC消息之后(S201),发送装置100的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的量(第一缓存量)为120[Byte]。这是基于,第一阈值的初始值设定为120[Byte]。换言之,第一阈值设定为任意的值即可。
接收装置200通过第一层的信令,将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也称作传输块尺寸)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202)。在S202中,接收装置200也可以使用DCI的格式0(Format0)作为第一层的信令。例如,也可以使用DCI(Format0)中的、资源块分配(Resource BlockAssignment)、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索引等来通知无线资源的分配量。
在图4的例子中,通过S202,发送装置100通知针对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数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TBS)为100[Byte]。
而且,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设定(更新)第一阈值。在图4的例子中,根据在S202所通知的分配量(TBS=100[Byte]),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00[Byte]。另外,第一阈值不一定需要设定为与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相同的值,例如也可以使用对所通知的分配量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所得的值来确定。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202中所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203)。在S203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4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202中所通知的分配量的10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20[Byte]中减去100[Byte],得到2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100[Byte],因此,S203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4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而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8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00[Byte]。
接收装置200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将基于无线调度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204)。在图4的例子中,通知了比前次的分配量(TBS=100[Byte])少的分配量(TBS=5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而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设定(更新)第一阈值。在图4的例子中,根据在S204中所通知的分配量(TBS=50[Byte]),将第一阈值设定为50[Byte]。与S202的通知相同,第一阈值不一定需要设定为与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相同的值,例如也可以使用对所通知的分配量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所得的值来确定(以下,相同)。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204中所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205)。在S205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4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204中所通知的分配量的5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00[Byte]中减去50[Byte],得到5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50[Byte],因此,S205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不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在第一缓存量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停止针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的预处理,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其结果,在图4的例子中,在不通过预处理将新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的情况下,第一缓存量保持为50[Byte]。
在以上的设定序列例中,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进行第一阈值的设定。这样,通过使第一阈值追随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能够使第一阈值追随反映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等的无线调度。其结果,能够结合反映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等的无线调度的状况来适当地调整预处理的处理量。这样的作用对于适当地实现超高可靠、低延迟通信是有用的。
<实施例2的变形例>在图4的例子中,说明了根据第一层的1次的信令设定第一阈值例,但是,本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对利用多次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进行加权平均等统计处理后的值,设定第一阈值。
<实施例3>在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利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动态地设定(变更)第一阈值。以下,作为用于第一阈值的设定的RRC信令的一例,说明使用RRC连接重新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也可以称作第一信号)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UE),接收装置200为基站(BS)。另外,在实施例3中,用于第一阈值的设定的RRC信令不限定于该例子,也可以使用其他RRC消息(例如,RRC Connection Setup:RRC连接建立)。
图5是示出基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RRC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接收装置200在建立与发送装置100的连接时,发送RRC消息(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新配置)(S301)。在S301中,接收装置200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存储到向发送装置100发送的RRC消息中。换言之,实施例3的RRC消息具有第一阈值设定信息作为一个信息要素。
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包含用于发送装置100中的第一阈值的设定的信息。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的一例,也可以为应该在发送装置100中使用的第一阈值的值本身。或者,也可以存储用于是否执行二元连接的判定的阈值(也称作第二阈值)即“ul_DataSplitThreshold”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根据RRC消息所存储的“ul_DataSplitThreshold”设定为第二阈值并且也设定为第一阈值即可。这时,也可以设对“ul_DataSplitThreshold”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后的值为第一阈值。此外,也可以将在发送装置100中确定第一阈值时与规定的数值(例如,根据终端性能信息(也可以称作UE类别(UE Category))来确定的终端的缓存量、第二阈值等)相乘的系数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存储到RRC消息中。
在图5中,发送装置100利用RRC信令从接收装置200接收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20[Byte]。发送装置100根据通过S301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20[Byte]。
然后,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根据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通过预处理生成第二数据,将通过预处理而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第一缓存量增加。在图5中,发送装置100的第一缓存量成为与第一阈值相同的值即120[Byte]。
接着,与实施例2同样,接收装置200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将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也称作传输块尺寸)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302)。在S302中,接收装置200也可以使用DCI的格式0(Format0)作为第一层的信令。例如,也可以使用DCI(Format0)中的、资源块分配(ResourceBlock Assignment)、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索引等来通知无线资源的分配量。
在图5的例子中,通过S302,发送装置100通知针对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数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TBS)为100[Byte]。但是,在实施例3中,发送装置100的第一阈值保持12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302中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303)。在S303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5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302中通知的分配量的10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20[Byte]中减去100[Byte],得到2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120[Byte],因此,S303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5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10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20[Byte]。
接收装置200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将基于无线调度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304)。在图5的例子中,通知了比前次的分配量(TBS=100[Byte])少的分配量(TBS=50[Byte])。但是,在实施例3中,发送装置100的第一阈值保持12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304中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305)。在S305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5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304中通知的分配量的5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20[Byte]中减去50[Byte],得到7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120[Byte],因此,S305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5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而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5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20[Byte]。
接收装置200也可以以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的变化等为契机,利用RRC信令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发送到发送装置100,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更新第一阈值(S306)。在图5的S306中,接收装置200利用RRC信令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发送到发送装置100,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将发送装置100中的第一阈值设定为15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RRC信令从接收装置200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更新(设定)第一阈值。在图5的例子中,发送装置100根据通过S306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将第一阈值更新为150[Byte]。其结果,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5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3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50[Byte]。
在以上的设定序列例中,根据通过RRC信令通知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进行第一阈值的设定。这样,利用RRC信令通知用于第一阈值的设定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与利用第一层的信令设定第一阈值的方式相比,能够使第一阈值的更新周期平缓。这样的作用例如具有如下侧面:即使发生了如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追随无线质量的瞬间变动而临时发生变动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基于RRC信令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的通知(也称作更新指示),则可维持第一阈值,因此使预处理的处理量稳定。
<实施例4>在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可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和RRC信令双方,动态地设定(更新)第一阈值。以下,作为第一层的信令的一例,说明使用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或E-PDCCH(Extended-PDCCH)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例子。此外,作为用于第一阈值的设定的RRC信令的一例,说明使用RRC连接重新配置(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UE),接收装置200为基站(BS)。
图6是示出基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RRC信令和第一层信令的第一阈值的设定序列的一例的图。接收装置200在建立与发送装置100的连接时,发送RRC消息(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新配置)(S401)。在S401中,接收装置200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存储到向发送装置100发送的RRC消息中。
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包含用于发送装置100中的第一阈值的设定的信息。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的一例,也可以采用应该在发送装置100中使用的第一阈值的值本身。或者,也可以存储用于是否执行二元连接的判定的阈值(也称作第二阈值)即“ul_DataSplitThreshold”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根据RRC消息所存储的“ul_DataSplitThreshold”设定为第二阈值并且也设定为第一阈值即可。这时,也可以设对“ul_DataSplitThreshold”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后的值为第一阈值。此外,也可以将在发送装置100中确定第一阈值时与规定的数值(例如,根据终端性能信息(也可以称作UE类别(UE Category))来确定的终端的缓存量、第二阈值等)相乘的系数作为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存储到RRC消息中。
在图6中,发送装置100利用RRC信令从接收装置200接收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20[Byte]。发送装置100根据通过S401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20[Byte]。
然后,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根据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通过预处理而生成第二数据,将通过预处理而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第一缓存量增加。在图6中,发送装置100的第一缓存量成为与第一阈值相同的值即120[Byte]。
接着,接收装置200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将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也称作传输块尺寸)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402)。在S402中,接收装置200也可以使用DCI的格式0(Format0)作为第一层的信令。例如,也可以使用DCI(Format0)中的、资源块分配(Resource BlockAssignment)、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索引等来通知无线资源的分配量。
在图6的例子中,通过S402,发送装置100通知针对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数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TBS)为100[Byte]。
而且,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而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设定(更新)第一阈值。在图6的例子中,根据在S402中通知的分配量(TBS=100[Byte]),将第一阈值设定为100[Byte]。另外,第一阈值不一定需要设定为与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相同的值,例如也可以使用对所通知的分配量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所得的值来确定。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402中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403)。在S403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6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402中通知的分配量的10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20[Byte]中减去100[Byte],得到2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100[Byte],因此,S403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6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而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8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00[Byte]。
接收装置200利用第一层的信令将基于无线调度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通知给发送装置100(S404)。在图6的例子中,通知了比前次的分配量(TBS=100[Byte])少的分配量(TBS=5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而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设定(更新)第一阈值。在图6的例子中,根据在S404中所通知的分配量(TBS=50[Byte]),将第一阈值设定为50[Byte]。与S402的通知相同,第一阈值不一定需要设定为与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相同的值,例如也可以使用对所通知的分配量乘以规定的系数(例如0.8、0.9、1.0、1.1或1.2等)所得的值来确定(以下,相同)。
发送装置100根据在S404中通知的分配量,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S403)。在S405中,发送装置100例如也可以使用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在图6的例子中,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相当于在S404中所通知的分配量的50[Byte]的第二数据从发送装置100传输到接收装置200。
其结果,关于第一缓存量,从100[Byte]中减去50[Byte],得到50[Byte]。而且,由于第一阈值为50[Byte],因此,S405中的数据发送后的第一缓存量不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在第一缓存量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停止针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的预处理,将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其结果,在图6的例子中,在不通过预处理将新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的情况下,第一缓存量保持为50[Byte]。
接收装置200也可以以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的变化等为契机,利用RRC信令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发送到发送装置100,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更新第一阈值(S406)。在图6的S406中,接收装置200利用RRC信令将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发送到发送装置100,该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表示应该将发送装置100中的第一阈值设定为150[Byte]。
发送装置100根据利用RRC信令而从接收装置200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更新(设定)第一阈值。在图6的例子中,发送装置100根据通过S406接收到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将第一阈值更新为150[Byte]。其结果,第一缓存量满足“第一缓存量<第一阈值”的条件。
在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对从上位层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其结果,在图6的例子中,将通过预处理从第一数据生成的第二数据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由此将100[Byte]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第一缓存量成为合计150[Byte]。
在以上的设定序列例中,根据通过RRC信令通知的第一阈值设定信息,进行第一阈值的设定。由此,通过使第一阈值追随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能够使第一阈值追随反映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等的无线调度。其结果,能够结合反映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之间的无线质量等的无线调度的状况来适当地调整预处理的处理量。
在以上的设定序列例中,还根据利用第一层的信令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进行第一阈值的设定。由此,即使接收到无线资源的分配量追随无线质量的瞬间异常变动而发生了异常变动而将第一阈值更新为不适当的值,也可期待利用RRC信令适当地重新设定第一阈值。
<实施例4的变形例>在图6所例示的设定序列中,说明了使用以发送装置100发送向接收装置200发送的数据为契机,通知基于来自接收装置200的第一层信令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例如,S402、S404)的例子,但是,实施例4不限定于此。另外,其他实施例也同样如此。
例如,根据作为无线调度的一个方式的半永久调度方式(SPS(Semi-PersistentScheduling:半永久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量的一次的通知不仅应用于1个子帧(也可以称作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也能够应用于多个子帧。换言之,通过周期性地分配某一固定的无线资源,削减基于第一层信令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通知所需的开销(也可以称作负荷)。
在使用SPS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图6所示的设定序列中,例如省略S404的第一层信令。在该情况下,发送装置100在S405中,将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中的、100[Byte]的第二数据发送到接收装置200。
另外,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都能够应用SPS方式,还可以应用DS(DynamicScheduling:动态调度)方式。
<实施例5>在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根据第一阈值来调整用于选择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200的无线通信的方式时的判定的第二阈值。在无线通信的方式的一例中,存在一个发送装置100与多个接收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也可以称作多元连接)和一个发送装置100与一个接收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也可以称作一元连接)等。
图7是示出实施例5的发送装置100中的预处理的概要的图。在图7中,对与图2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在图7的例子中,也由于当将第一数据从发送装置100的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T10),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T20,所以执行预处理。其结果,第一数据依次应用第一副层P121、第二副层P122、第三副层P123的各层中的处理,变换为第二数据并存储到第一缓存P140中(B10)。
在时刻T11至时刻T13,由于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T20,因此当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时(T11、T12、T13),同样地将从第一数据变换后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其结果,第一缓存P140所存储的第二数据的量(也称作第一缓存量)增加(B11、B12、B13)。
在图7的例子中,在时刻T14,利用实施例2至实施例4等所例示的方式,更新为第一阈值T30A。其结果,在时刻T14,也对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将从第一数据变换后的第二数据追加到第一缓存P140中(B13A)。
在图7的例子中,在时刻T14,将用于是否进行多元连接的判定的第二阈值T31A根据更新后的第一阈值T30A更新为第二阈值T32A。例如,在更新后的第一阈值T30A更新为比更新前的第一阈值T20大的值的情况下,更新后的第二阈值T32A也可以更新为比更新前的第二阈值T31A小的值。换言之,在更新后的第一阈值T30A更为比更新前的第一阈值T20小的值的情况下,更新后的第二阈值T32A也可以更新为比更新前的第二阈值T31A大的值。
接下来,在时刻T15和时刻T16,在将第一数据从上位层P110供给到第一副层P121的时机,第一缓存量到达第一阈值的状态,因此,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B20A、B21A)。
其结果,在时刻T16,通过将从上位层P110供给的第一数据存储到第二缓存P150中,第二缓存P150所存储的第一数据的量(也称作第二缓存量)超过更新后的第二阈值T32A。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基于第二缓存量超过第二阈值T32A,确定为执行二元连接。
在图7的例子中,在时刻T22,发送第一缓存所存储的第二数据,由此减去第一缓存量。然后,在时刻T23,第一缓存量小于第一阈值T30A,由此对第二缓存所存储的第一数据执行预处理,减去第二缓存量。其结果,在图7的例子中,第二缓存量在期间T33A内成为第二阈值以上,然后,小于第二阈值。
在检测出第二缓存量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结束作为与多个接收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连接方式的二元连接的执行,切换到作为与一个接收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连接方式的一元连接。
<实施例5的变形例1>在实施例5中,说明了根据第一阈值对第二阈值进行更新的方法,但是,第二阈值的更新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在对第二缓存量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时,如以下那样根据第一阈值调整第二阈值。即,在第二缓存量满足判定条件“第二缓存量<(第二阈值-(第一阈值×D))”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确定为执行二元连接。这里,系数D为与第一阈值相乘的规定的值(例如,0.8、0.9、1.0、1.1或1.2等)。
<实施例5的变形例2>在实施例5中,说明了根据第二缓存量与第二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是执行二元连接、还是执行一元连接进行控制,但是本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例如,发送装置100也可以根据第二缓存量与第二阈值的比较结果,对执行向多个接收装置200分别发送不同的数据的双连接(DualConectivity)方式(也称作DC方式)、还是执行向多个接收装置200分别发送相同的数据的重复(Duplication)方式(也称作DP方式)进行控制。
即,在第二缓存量满足判定条件“第二缓存量<(第二阈值-(第一阈值×D))”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确定为执行DP方式。或者,在第二缓存量不满足判定条件“第二缓存量<(第二阈值-(第一阈值×D))”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确定为执行DC方式。
另外,在根据“ul_DataSplitThreshold”设定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上述的判定条件例如还可以表现为“第二缓存量<(ul_DataSplitThreshold-(第一阈值×D))”。
<硬件结构>最后,简单地说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图8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发送装置100和接收装置20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所示的发送装置100具有无线通信电路101、处理电路102和存储器103。另外,在图8所示的发送装置100中,关于天线等的一部分的结构,省略了附图。此外,在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具有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锂离子二次电池(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等电池等。
此外,在发送装置100为基站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具有有线通信电路,该有线通信电路构成为将信息转换为可输出到其他装置的格式的分组数据并发送到其他装置,或者从其他装置接收到的分组数据中提取数据等并输出到存储器103、处理电路102等。作为其他装置的例子,可能存在其他基站装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等。MME、SGW也称作核心节点,用于与核心节点的通信的逻辑通信接口也称作S1接口。用于与其他基站装置的通信的逻辑通信接口也称作X2接口。
无线通信电路101构成为从处理电路102接收基带信号(也可以称作无线信号、数字无线信号)的供给,从该基带信号生成规定的输出电平的无线信号(也可以称作第二无线信号、模拟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将无线信号放射到空间。由此,发送装置100能够将无线信号发送到接收装置200。此外,无线通信电路101构成为接收从天线输入的无线信号,将无线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供给到处理电路102。由此,发送装置100能够接收来自接收装置200的无线信号。如上所述,无线通信电路101构成为能够收发无线信号,具有与接收装置200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
在发送装置100为无线终端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电路101能够经由无线终端内部的传输电路以可通信的方式与处理电路102连接。作为传输电路,例如,可举出依照M-PHY、Dig-RF等标准的传输电路。
在发送装置100为基站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电路101还能够经由CPRI(CommonPublic Radio Interface:公共无线电接口)等传输路径以可通信的方式与处理电路102连接,也可以称作RRH(Remote Radii Head:远程半径头)、RRE(Remote Radio Equipment:远程无线电设备)。此外,无线通信电路101与处理电路102的组合不限定于一对一,还可以将多个处理电路102与一个无线通信电路101对应,或者将多个无线通信电路101与一个处理电路102对应,或者将多个无线通信电路101与多个处理电路102对应。
处理电路102是构成为进行基带信号处理的电路。处理电路102构成为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协议栈生成基带信号(也可以称作无线信号、数字无线信号),将基带信号输出到无线通信电路101。此外,处理电路102构成为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协议栈,对从无线通信电路101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接收处理。换言之,在上行链路中,处理电路102具有作为如下电路的侧面:根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200的第一数据的发送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的第二数据,将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通信电路101。此外,处理电路102具有作为如下电路的侧面:作为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经由无线通信电路101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从下位层到上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这里,从无线通信电路101接收基带信号的输入具有如下侧面:经由无线通信电路101接收来自接收装置200的无线信号。
处理电路102例如可以是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器103所存储的程序来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发送装置100的动作的运算装置。作为处理电路102,例如,可举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这些的组合等。另外,处理电路102也可以是包含二个以上的核的多核处理器。此外,处理电路102也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1的协议栈中的各层对应地安装二个以上的处理电路102。例如,也可以分开地安装执行作为属于第一副层(PDCP层)的第一副层实体(PDCP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102、执行作为属于第二副层(RLC层)的第二副层实体(RLC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102和执行作为属于第三副层(MAC层)的第三副层实体(MAC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102。
处理电路102也可以称作C-CPU。除了安装处理电路102以外,发送装置100也可以还安装执行应用程序的称作A-CPU的处理器电路。另外,处理电路102可以与也称作A-CPU的处理器电路一起以1个芯片的方式安装,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芯片安装。如上所述,处理电路102具有作为具有对发送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的控制部的侧面。
存储器103是构成为存储保持由处理电路102执行的基带信号处理涉及的数据、程序的电路。存储器103构成为至少包含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和易失性存储装置双方或一方。例如,可举出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在图8中,存储器103统称作主存储装置和辅助存储装置等各种存储装置。另外,与处理电路102同样,存储器103也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1的协议栈中的各层对应地安装二个以上的存储器103。例如,也可以分开地安装用于作为属于第一副层(PDCP层)的第一副层实体(PDCP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103、用于作为属于第二副层(RLC层)的第二副层实体(RLC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103和用于作为属于第三副层(MAC层)的第三副层实体(MAC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103。
图8所示的接收装置200具有无线通信电路201、处理电路202和存储器203。另外,在图17所示的基站装置20中,省略了天线的图示。此外,在接收装置200为无线终端的情况下,接收装置200也可以具有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锂离子二次电池(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等电池等。
此外,在接收装置200为基站的情况下,接收装置200也可以具有有线通信电路,该有线通信电路构成为将信息转换为可输出到其他装置的格式的分组数据并发送到其他装置,或者从其他装置接收到的分组数据中提取数据等并输出到存储器203、处理电路202等。作为其他装置的例子,可能存在其他基站装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等。MME、SGW也称作核心节点,用于与核心节点的通信的逻辑通信接口也称作S1接口。用于与其他基站装置的通信的逻辑通信接口也称作X2接口。
无线通信电路201构成为接收来自处理电路202的基带信号(也可以称作无线信号、数字无线信号)的供给,从该基带信号生成规定的输出电平的无线信号(也可以称作第二无线信号、模拟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将无线信号放射到空间。由此,接收装置200能够将无线信号发送到发送装置100。此外,无线通信电路201构成为接收从天线输入的无线信号,将无线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供给到处理电路202。由此,接收装置200能够接收来自发送装置100的无线信号。如上所述,无线通信电路201构成为能够收发无线信号,具有与发送装置100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
在接收装置200为基站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电路201还能够经由CPRI(CommonPublic Radio Interface:公共无线电接口)等传输路径以可通信的方式与处理电路202连接,也可以称作RRH(Remote Radii Head:远程半径头)、RRE(Remote Radio Equipment:远程无线电设备)。此外,无线通信电路201与处理电路202的组合不限定于一对一,还可以将多个处理电路202与一个无线通信电路201对应,或者将多个无线通信电路201与一个处理电路202对应,或者将多个无线通信电路201与多个处理电路202对应。
在接收装置200为无线终端的情况下,无线通信电路201能够经由无线终端内部的传输电路以可通信的方式与处理电路202连接。作为传输电路,例如,可举出依照M-PHY、Dig-RF等标准的传输电路。
处理电路202是构成为进行基带信号处理的电路。处理电路202构成为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协议栈生成基带信号(也可以称作无线信号、数字无线信号),将基带信号输出到无线通信电路201。此外,处理电路202构成为根据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协议栈,对从无线通信电路201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接收处理。换言之,处理电路202具有作为如下电路的侧面: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发送装置100的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经由无线通信电路201发送的。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处理电路202具有作为如下电路的侧面: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经由无线通信电路201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从下位层到上位层依次进行处理。
处理电路202例如可以是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器203所存储的程序来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接收装置200的动作的运算装置。作为处理电路202,例如,可举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这些的组合等。另外,处理电路202也可以是包含二个以上的核的多核处理器。此外,处理电路202也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协议栈中的各层对应地安装二个以上的处理电路202。例如,也可以分开地安装执行作为属于第一副层(PDCP层)的第一副层实体(PDCP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202、执行作为属于第二副层(RLC层)的第二副层实体(RLC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202和执行作为属于第三副层(MAC层)的第三副层实体(MAC实体)的处理的处理电路202。如上所述,处理电路202具有作为具有对接收装置2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的控制部(也可以称作第二控制部)的侧面。
存储器203是构成为存储保持由处理电路202执行的基带信号处理涉及的数据、程序的电路。存储器203构成为至少包含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和易失性存储装置双方或一方。例如,可举出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在图8中,存储器203统称作主存储装置和辅助存储装置等各种存储装置。另外,与处理电路202同样,存储器203也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协议栈中的各层对应地安装二个以上的存储器203。例如,也可以分开地安装用于作为属于第一副层(PDCP层)的第一副层实体(PDCP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203、用于作为属于第二副层(RLC层)的第二副层实体(RLC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203和用于作为属于第三副层(MAC层)的第三副层实体(MAC实体)的处理的存储器203。
根据以上的详细说明,实施方式的特征和优点变得很明显。这旨在于使权利要求(也称作权利要求书)在不脱离其主旨和权利范围的范围内波及到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和优点。此外,只要是在该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的知识的人,都应该能够更加容易地想到全部的改良和变更。因此,不旨在于将具有发明性的实施方式的范围限定于上述的内容,还可以依据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范围所包含的适当改良物和等同物。例如,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工序不一定需要遵循作为处理流程的一例而说明的顺序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处理,也可以在权利要求(也称作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调换工序的顺序,或者也可以并列地执行多个工序。另外,应当注意,在根据以上的详细说明可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有可能产生的情况是在从一个侧面研究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可能发现的情况,在从其他侧面进行了研究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其他情况。换言之,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不限定于解决以上的详细说明所明确记载的情况的用途。
标号说明
1:无线通信系统;100:发送装置;101:无线通信电路;102:处理电路;103:存储器;200:接收装置;201:无线通信电路;202:处理电路;203:存储器。

Claims (16)

1.一种发送装置,其将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该发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发送装置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该第二数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的第一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
所述处理电路在确定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执行开始所述第二数据的生成的预处理,
在确定了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的所述无线资源的所述分配量的情况下,所述处理电路根据通过所述预处理而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与所述分配量对应的分量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所述无线信号的生成,
所述处理电路在所述预处理中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分量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分配量调整所述第一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发送装置具有无线通信电路,该无线通信电路收发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通信电路接收来自所述接收装置的第一信号,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第一信号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RRC消息即无线资源控制消息,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RRC消息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是利用第一层的信令而从所述接收装置传输的控制信号,该第一层是所述协议栈中的最下层,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为格式0的DCI即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格式0的DCI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电路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来调整在选择与二个以上的所述接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时的判定中使用的第二阈值。
7.一种接收装置,其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装置接收无线信号,该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接收装置具有无线通信电路,该无线通信电路向所述发送装置发送第一信号,
所述发送装置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该第二数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的第一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
该第一信号包含与第一阈值的设定相关的值,该第一阈值为用于控制通过在确定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由所述发送装置执行的预处理来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分量的基准值,
在确定了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的所述无线资源的所述分配量的情况下,所述无线通信电路从所述发送装置接收通过如下方式生成的所述无线信号,该方式为:根据通过所述预处理而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与所述分配量对应的分量的所述第二数据,生成所述无线信号,
所述无线通信电路根据所述分配量调整所述第一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RRC消息即无线资源控制消息,
所述接收装置通过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根据所述RRC消息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设定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一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是利用第一层的信令从所述接收装置传输的控制信号,该第一层是所述协议栈中的最下层,
所述接收装置通过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设定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一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为格式0的DCI即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所述接收装置通过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根据所述格式0的DCI设定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一阈值。
11.一种在发送装置中执行的方法,该发送装置具有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根据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该第二数据依照将无线通信的功能分割为多个层的协议栈的过程对发送到接收装置的第一数据从上位层到下位层依次进行处理而获得,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确定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的无线资源的分配量之前,执行开始所述第二数据的生成的预处理,
在确定了为了发送所述第二数据而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的所述无线资源的所述分配量的情况下,根据通过所述预处理而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中的、与所述分配量对应的分量的所述第二数据,生成无线信号,
在所述预处理中进行控制,以使得从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的所述第二数据的分量小于第一阈值,
根据所述分配量调整所述第一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从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RRC消息即无线资源控制消息,
根据所述RRC消息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是利用第一层的信令从所述接收装置传输的控制信号,该第一层是所述协议栈中的最下层,
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为格式0的DCI即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根据所述格式0的DCI设定所述第一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第一阈值来调整在选择与二个以上的所述接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方式时的判定中使用的第二阈值。
CN201780095054.2A 2017-09-22 2017-09-22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Active CN111108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4222 WO2019058495A1 (ja) 2017-09-22 2017-09-22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8772A CN111108772A (zh) 2020-05-05
CN111108772B true CN111108772B (zh) 2023-07-14

Family

ID=65809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054.2A Active CN111108772B (zh) 2017-09-22 2017-09-22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5366B2 (zh)
JP (1) JP7140127B2 (zh)
CN (1) CN111108772B (zh)
WO (1) WO2019058495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28415A (ja) * 2015-07-17 2017-02-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17143396A (ja) * 2016-02-09 2017-08-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41618A1 (en) * 2009-06-02 2010-12-0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trol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ing single power control message for multiple carriers
KR102039286B1 (ko) * 2012-08-23 2019-10-31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물리 계층 자원들을 상이한 서빙 사이트들에 제공하는 방법
CN105940735B (zh) 2014-01-28 2019-08-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备对设备终端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JP6166189B2 (ja) * 2014-01-30 2017-07-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装置
US20180176817A1 (en) * 2014-09-11 2018-06-21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Data throughput control in a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DE102015121994B4 (de) * 2015-12-16 2017-09-14 Intel IP Corporation Verfahren zur Energieverwaltung und Energieverwaltungscontroller für einen Funkempfänger
KR102324214B1 (ko) * 2017-01-06 2021-11-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중 접속의 데이터 처리를 가속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31987A1 (en) * 2017-01-16 2018-07-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99019B2 (en) * 2017-03-31 2021-05-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buffer control method thereo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212535A1 (en) * 2017-05-16 2018-11-22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user equipment (ue) operating a split bear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28415A (ja) * 2015-07-17 2017-02-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17143396A (ja) * 2016-02-09 2017-08-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706880 "Pre-processing for UL split bearer operation";Lenovo Mobile Com. Technology;《3GPP tsg_ran\WG2_RL2》;20170616;全文 *
R2-1707388 "Hybrid solution for NR DC";Samsung Electronics Co.等;《3GPP tsg_ran\WG2_RL2》;20170617;第1-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0127B2 (ja) 2022-09-21
WO2019058495A1 (ja) 2019-03-28
US20200214080A1 (en) 2020-07-02
US11395366B2 (en) 2022-07-19
CN111108772A (zh) 2020-05-05
JPWO2019058495A1 (ja)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9796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10972945B2 (en) Method for handover between secondary base stations,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KR102211263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버퍼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17537A1 (zh) 由辅基站和主基站执行的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基站
US10064091B2 (en)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method, device, terminal, and eNB
US11864022B2 (en)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9035710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ruption delay, and user device
JP6956935B2 (ja) 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
WO2018228558A1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JPWO2018127985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24605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4017956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298343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108772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