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4642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4642A
CN111094642A CN201880057725.0A CN201880057725A CN111094642A CN 111094642 A CN111094642 A CN 111094642A CN 201880057725 A CN201880057725 A CN 201880057725A CN 111094642 A CN111094642 A CN 111094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ewing
sewing machine
fastener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77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涉
铃木一郎
高添秀一
大胁良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373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7392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094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4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 In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100),其将具有咬合件连结体(13)的拉链(10)的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缝接,该咬合件连结体(13)是将多个咬合件(11)通过带状体(12)连结而成的,该缝纫机(100)具有输送被缝制物的布料进给机构、以及输送咬合件连结体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该链牙带输送机构具有:输送齿轮(41),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其向输送齿轮赋予旋转动作;以及链牙带引导部(24),其将咬合件连结体在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由此,进行拉链的良好的缝接。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将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拉链进行缝接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以及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的结合和分离的拉头。
该拉链的咬合件具有:脚部,其固定于带状体;以及头部,其在将一对咬合件连结体进行连结时相互咬合,各咬合件连结体各自的咬合件将头部以一同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固定于带状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40-13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拉链是咬合件连结体相对于片状的原材料即被缝制物的端缘部,通过由包缝缝纫机实施的锁边缝制进行缝接而成的。
但是,在将咬合件连结体进行缝接的情况下,缝接后的各咬合件为了得到充分的约束力,需要以落针点成为适当的位置的方式进行缝制,但现有的缝纫机无法适当地输送咬合件连结体。
因此,无法进行使缝接后的各咬合件得到充分的约束力的缝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将咬合件连结体适当地缝接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
其将具有咬合件连结体的拉链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该咬合件连结体是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布料进给机构,其输送被缝制物;以及
链牙带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咬合件连结体,
该链牙带输送机构具有:
输送齿轮,其具有与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所述咬合件咬合的齿;
输送电动机,其向所述输送齿轮赋予旋转动作;以及
链牙带引导部,其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在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在落针位置的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咬合件咬合的所述输送齿轮、以及在所述落针位置的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咬合件咬合的所述输送齿轮。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链牙带引导部具有进给槽,该进给槽形成于针板,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所述多个咬合件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链牙带压脚,该链牙带压脚抑制通过所述输送齿轮进行输送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向上方脱离。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输送齿轮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输送齿轮以能够与所述输送电动机一起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或6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成为所述输送齿轮的沿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的移动动作的驱动源。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形成平缝的线迹而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该缝纫机是交错缝制缝纫机。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缝纫机具有:
缝纫机电动机,其使缝针上下移动;
编码器,其对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输出轴角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输送电动机,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输送电动机驱动,使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具有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输入包含缝制的种类、次序、针数、动作量在内的参数,
所述控制装置按照从所述设定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参数对所述布料进给机构、所述链牙带输送机构进行控制以进行缝制。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缝纫机具有针摆动电动机,该针摆动电动机使所述缝针沿与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任意地进行针摆动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针摆动电动机驱动,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针摆动量的方式进行针摆动。
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0至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布料进给机构具有进给调节电动机,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驱动,使所述被缝制物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链牙带输送机构具有:输送齿轮,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其向输送齿轮赋予旋转动作;以及链牙带引导部,其将咬合件连结体在与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由此,使输送齿轮的齿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连续的咬合件的头部啮合而进行输送,因此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任意地高精度地输送至目标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执行用于相对于缝接咬合件连结体的落针点进行定位的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能够实现咬合件连结体相对于被缝制物的良好的缝接缝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产品的俯视图。
图2是拉链产品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咬合件的斜视图。
图4是将咬合件彼此的咬合状态局部切除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中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图。
图6是拉链产品的对比例(1)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拉链产品的对比例(2)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拉链产品的实施例(2)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拉链产品的实施例(3)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拉链产品的其他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交错缝制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12是针板的斜视图。
图13是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
图14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图16是落针位置周边的后视图。
图17是将支撑机构的基座板的上罩及支撑臂的上罩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传递机构中应用了带齿的带轮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将赋予移动动作的气缸与基座板连结的例子的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图20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1)的后视图。
图21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1)的右侧视图。
图22是在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1)中将输送齿轮配置于针板的上侧的例子的后视图。
图23是在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1)中将输送齿轮配置于针板的上侧的例子的右侧视图。
图24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2)的后视图。
图25是在作为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交错缝制缝纫机中搭载的链牙带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26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图27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要部的斜视图。
图28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29是拉链的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的俯视图。
图30是拉链的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搭载有图25所示的链牙带输送机构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2是设定输入部的正视图。
图33是表示将图29的拉链的咬合件连结体进行缝接的情况下的设定参数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相对于被缝制物及咬合件连结体的落针位置的说明图。
图35A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1的说明图。
图35B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2的说明图。
图35C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3的说明图。
图35D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4的说明图。
图36A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5的说明图。
图36B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6的说明图。
图36C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7的说明图。
图36D是表示缝制样式的样式No.8的说明图。
图37是在设定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情况下,在设定输入部的显示画面中显示的装置样式的选择图像。
图38是进行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设定时的设定输入部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对拉链产品1及适合于其缝制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拉链产品1的俯视图。
此外,作为拉链产品1,除了衣服、鞋类、皮包类等日常用品以外,非日常用品也成为对象。即,将在片状的被缝制物彼此的结合、被缝制物的切口部分、开口的开闭等用途中能够使用拉链10的所有产品设为对象。
拉链产品1由拉链10和缝接缝制拉链10的被缝制物2构成。
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将能够进行缝制的全部片状材料设为对象。例如,被缝制物2举出布料、纺织物、皮革、合成树脂等。
该被缝制物2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端缘部2a,在该端缘部2a形成有将被缝制物2的原材料向背面侧折回而成的重叠部分2b。
而且,在各端缘部2a,沿该端缘部2a独立地缝接有拉链10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的各端缘部2a为直线状的情况。此外,各端缘部2a的形状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即使是弯曲形状的其他曲线形状,也当然能够应用拉链10。
而且,在以下的与拉链产品1及拉链10相关的说明中,将沿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被缝制物的平面平行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被缝制物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
并且,拉链10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都沿Y轴方向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缝接,将由拉头14使这些咬合件连结体13结合的动作方向(图1的纸面中的上方)设为“前”,将使这些咬合件连结体13分离的动作方向(图1的纸面中的下方)设为“后”,将朝向前方的左手侧设为“左”,将右手侧设为“右”。另外,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且纸面的近端侧设为“上”,将纸面背面侧设为“下”。
如果设为按照该定义,则在图1中,被缝制物2是以将该被缝制物2的表面朝向上侧,将背面朝向下侧的状态图示出的。
[拉链]
图2是拉链10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拉链10具有: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它们是将多个咬合件11通过带状体12连结而成的;以及拉头14,其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结合和分离。
咬合件11具有:脚部111,其被带状体12贯通;以及头部112,其从脚部111凸出,多个咬合件11以将头部112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等间隔地固定于带状体12而构成咬合件连结体13。
将各咬合件11进行连结的带状体12只要是带状且具有强度、伸缩性低的部件即可,能够使用单丝、多丝、绞合线、绞合带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关于带的构造、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带状体12可以是容易挠曲的软质材料,但也可以是一边带有挠性一边具有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笔直形状这一程度的刚性的材料。
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以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彼此相对的方式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各端缘部2a。
拉头14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供各咬合件连结体13独立地经过的引导路径,在内部两个引导路径合流,在后端部成为一个引导路径。
即,如果分离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进入至拉头14的前端部侧的各引导路径,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各自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直至经过拉头14的后端部为止,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连结。
另外,相反地,如果结合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进入至拉头14的后端部侧的引导路径,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各自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咬合状态解除,直至经过拉头14的前端部为止,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分离。
图3是咬合件11的斜视图。图3示出了图1及图2中的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按照该图3,在以下的咬合件11的说明中,以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朝向进行各部的说明。
此外,在右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情况下,只是头部112的朝向在左右相反,关于构造本身是相同的。
咬合件11例如由聚酰胺、聚缩醛、聚丙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热塑性树脂构成,通过相对于带状体12注塑成型,从而与该带状体12一体地形成。
另外,咬合件11并不限定于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使用金属例如铝合金、锌合金或镁合金等进行压铸成型而形成。
各咬合件11如图2及图3所示,脚部111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带状体12以从脚部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侧面116贯通至另一方的侧面117的状态相对于脚部111固定。
此外,“脚部111的宽度方向”是表示沿带状体12的长度方向的方向。
另外,脚部111的左端部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相对,右端部具有向右方凸出的头部112。而且,在头部112和脚部111的边界部分处的前后两侧,沿Y轴方向凹陷的凹部113在Z轴方向的全长范围形成。
由此,头部112向右方凸出并且其根部部分通过两侧的凹部113而成为变细的形状,该头部11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都在俯视观察时成为膨胀为圆弧状的形状。
另一方面,各凹部113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与头部11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吻合,成为凹陷为圆弧状的形状。
因此,在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状态下,成为相对于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两侧的凹部113,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相邻的两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嵌合的状态。
由此,在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状态下,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彼此之间相互在前后方向上被约束,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被保持而不分离。
此外,如图2所示,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多个咬合件11以一定间隔隔开空间而与带状体12连结,但各咬合件11的间隔设定为在将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彼此进行了连结时,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相对于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凹部113无间隙地嵌合的大小。
图4是将咬合件11彼此的咬合状态局部切除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凸出端部(右端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凹槽114。
并且,在咬合件11的前后两侧的凹部113的内侧,形成有以与凹槽114相同的高度向右方凸出的板状的凸起115。
这些凹槽114及凸起115成为下述构造,即,如果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被连结,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前后两侧的凸起115嵌合于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凹槽114内。
由此,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和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成为彼此在Z轴方向上被相互约束的状态,即使受到Z轴方向的外力也能够有效地维持连结状态。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
基于图2及图5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5是从后方观察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中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图。
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通过由后面记述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形成的平缝的线迹而进行缝接缝制。因此,在被缝制物2的表面侧通过上线U形成线迹,在背面侧通过下线D形成线迹。
在咬合件连结体13缝接时,如图2所示,通过由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进行的三点交错缝制的缝制,针对每一个咬合件11,形成相对于带状体12向咬合件11的头部112侧的头部落针点a1、以及相对于带状体12向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侧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些落针点从a1依次形成至a6为止。
而且,上述咬合件11通过由以下的上线U和下线D形成的线迹t1~t6而相对于被缝制物2固定。
t1:在落针点a1-a2间形成的线迹
t2:在落针点a2-a3间形成的线迹
t3:在落针点a3-a4间形成的线迹
t4:在落针点a4-a5间形成的线迹
t5:在落针点a5-a6间形成的线迹
t6:在落针点a6-a11(是后方相邻侧的咬合件11的头部落针点a1,但是,为了便于区分,在这里的说明及图2中记载为“a11”。后面记述的图6~图10也是同样的)间形成的线迹
此外,缝制并不限定于三点交错缝制,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两点的交错缝制。
头部落针点a1处于在Y轴方向上与成为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前侧的侧面116接近、在X轴方向上是相对于带状体12的右侧且与该带状体12接近的位置。
在该头部落针点a1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没有任何部件的场所进行落针,但缝纫机100的缝针在上升时与带状体12、咬合件11滑动接触而形成上线U的线环,该上线U被釜捕捉而能够与下线D缠绕,因此能够在该头部落针点a1形成由上线U和下线D构成的打结。
端缘部落针点a2~a6都位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在Y轴方向上位于成为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的区域R1内。
并且,优选仅端缘部落针点a2~a6内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位于上述区域R1内的、以成为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重叠宽度w的一半的宽度w/2为中心而靠端缘部2a的前端2aa侧的区域R2内。此外,在图2中,关于区域R1、R2而进行了斜线阴影显示,但其目的是将各区域的范围明确表示。
另外,这些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上述区域R2内,分别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前端部)和另一端部(后端部)。
此外,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上述区域R2内,尽可能配置于靠前侧和靠后侧。
另外,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上述区域R2内,在X轴方向上尽可能靠端缘部2a的前端2aa。
例如,如图5所示,如果将被缝制物2折回而形成重叠部分2b,则在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形成沿X-Y平面的平坦部分和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
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的宽度v的范围内。
端缘部落针点a3~a5这三点在上述区域R1内且与区域R2相比从端缘部2a的前端2aa远离的区域内,在Y轴方向上,在成为端缘部落针点a2和端缘部落针点a6之间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排成一列而配置。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在使它们接近的状态下一边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进行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6依次落针,形成平缝的线迹t1~t6而执行缝接缝制。
通过上述缝制形成的落针点a1-a2间的由上线U及下线D构成的线迹t1和落针点a6-a11间的由上线U及下线D构成的线迹t6,分别形成为将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跨越。
这是由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区域R2内配置于前端部和后端部而引起的。
例如,如图6的对比例(1)所示,如果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区域R2内远离前端部和后端部而靠近中央部,则线迹t1和线迹t6没有分别跨越侧面116、117,而是跨越脚部111的上表面(下线D跨越下表面)。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端缘部落针点a3、a5的图示。
但是,如图2所示,如果端缘部落针点a2、a6配置于区域R2内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则能够使得上线U及下线D的线迹t1和线迹t6分别跨越侧面116、117。
上述线迹t1和线迹t6成为分别跨越了侧面116、117状态,由此形成该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成为与咬合件11的脚部111中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的状态。
由此,上线U及下线D保持为从侧面116、117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抑制该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移动,抑制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摆动,抑制咬合件11的头部112绕Y轴摆动。因此,在拉链产品1中,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与此相对,在线迹t1和线迹t6如图6这样跨越的情况下,形成该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没有与脚部111的角部抵接,因此无法抑制上述各方向的移动、摆动。另外,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变得困难。
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将相对于咬合件11进行通过除了落针点a2及a6以外的落针点a1、a3、a4、a5形成线迹的缝接缝制的情况下的对比例(2)在图7示出。
在该对比例(2)的情况下,在落针点a1-a3间形成的线迹的上线U及下线D、和在落针点a5-a11间形成的线迹的上线U及下线D分别跨越侧面116、117,即使在成为与脚部111中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与线迹t1、t6相同的效果。
在该对比例(2)中,没有落针点a2及a6,落针点a3及a5从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角部远离,因此经过该角部而约束咬合件11的效果小,另外线迹跃上角部而跨越脚部111的上表面的可能性也变高,因此无法充分地抑制前述的咬合件11的移动、摆动。
另外,在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中,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中的、与端缘部落针点a2、a6相比更远离头部落针点a1的位置处形成有端缘部落针点a3~a5。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被缝制物2的挠曲,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及摆动。
另外,端缘部落针点a3~a5这三点也可以配置于与区域R1相比更远离端缘部前端2aa的区域内。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落针点a2-a3间形成的线迹t2和在落针点a5-a6间形成的线迹t5的上线U及下线D对重叠部分2b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被缝制物2的挠曲。
另外,上述的各个线迹t1~t6都是平缝的线迹,因此能够通过线张力的调节而容易地提高各咬合件11的约束力,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及摆动。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2)]
基于图8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8是将拉链10通过优选的落针点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A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A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而进行缝接。另外,没有形成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3~a5。
关于头部落针点a1和端缘部落针点a2、a6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因此,端缘部落针点a2、a6设置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更优选处于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的宽度v的范围内(参照图2、图5)。
通过上述落针点a1、a2、a6,在落针点a1-a2间形成前述的线迹t1,在落针点a2-a6间形成线迹t7,在落针点a6-a11间形成前述的线迹t6。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将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一边以使它们接近的状态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2、a6进行依次落针,依次形成平缝的线迹t1、t7、t6而执行缝接缝制。
在该情况下,线迹t1和线迹t6也形成为分别跨越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
由此,上线U及下线D保持为从侧面116、117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抑制该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移动、头部112沿Y轴方向摆动及头部112绕Y轴摆动。因此,在拉链产品1A中,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3)]
基于图9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9是将拉链10通过优选的落针点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C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C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而进行缝接。此外,优选形成端缘部落针点a3~a5,但并不是必须。
关于头部落针点a1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
端缘部落针点a2、a6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具有相关性。图9中的直线S示出了拉头14的X轴方向上的成为最外侧的端部为了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或分离动作而移动时所经过的轨迹。即,与该直线S相比的咬合件连结体13侧处于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而且,端缘部落针点a2、a6设置于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内且区域R3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该区域R3成为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宽度的内侧。
另一方面,端缘部落针点a3~a5如前述所示,优选设置于区域R1内,但也可以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相比相对于咬合件连结体13而设置于更远方。
[拉链的缝接中的落针点的其他例]
基于图10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其他例进行说明。图10是将拉链10基于落针点的其他例而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B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B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二重地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3~a5而进行缝接。另外,没有形成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
关于头部落针点a1和端缘部落针点a3~a5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
通过上述落针点a1、a3~a5,二重地形成与前述的图7的对比例(2)相同的线迹。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将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在使它们接近的状态下一边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进行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3~a5依次落针,依次形成平缝的线迹。
而且,如果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长范围线迹的形成结束,则再重复一次,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长范围进行线迹的形成,形成二重的线迹。
由于没有形成通过端缘部落针点a2、a6产生的线迹,因此在一重地进行了缝制的情况下,如图7的对比例(2)那样,咬合件11的约束力降低,无法充分地抑制移动、摆动,但在该图10的例子中,由于二重地进行缝制,因此能够弥补咬合件11的约束力,能够充分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摆动。
此外,也可以形成通过端缘部落针点a2、a6产生的线迹并二重地进行缝制,更牢固地约束咬合件11。
另外,也可以进一步重复线迹的形成,由此使得形成大于或等于三重线迹。
[交错缝制缝纫机]
基于附图对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进行说明,该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是作为适合于上述拉链产品1中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的缝纫机。
图11是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斜视图。
该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架20,其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布料压脚25,其从上方对在缝纫机底座部21设置的针板24的上表面的被缝制物2进行按压;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26相对于针板24上的被缝制物2一边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左右摆动、一边进行落针;布料进给机构,其通过进给齿将被缝制物2从针板24的下侧向规定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釜机构,其相对于缝针26的上线U而缠绕下线D;以及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其输送拉链10的咬合件连结体13。
此外,关于除了链牙带输送机构40以外的其他结构,由于与通常的交错缝制缝纫机所具有的公知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图示,简略地进行说明。
[缝纫机架]
上述缝纫机架2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其在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整体中位于下部;纵向机体部22,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缝纫机底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中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缝纫机底座部21的针板24侧设为“左”,将纵向机体部22侧设为“右”。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针板24上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将该输送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输送方向下游侧设为“前”,将输送方向上游侧设为“后”。
另外,将与上述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其一方设为“上”,将另一方设为“下”。
此外,关于前述的拉链产品1而定义出的X~Z轴方向,在缝接缝制中在上述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中设置有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的状态下是一致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针棒27,其保持缝针26;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缝制的驱动源;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旋转驱动;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而赋予给针棒27;针棒支撑台,其将针棒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以及针摆动电动机,其使针棒支撑台沿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
该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能够以与缝纫机电动机的转速相对应的缝制速度使缝针26上下移动,并且将缝针26的落针位置沿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调节。
[釜机构]
釜机构具有:釜,其设置于针板24的下侧;以及传递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向釜赋予旋转力。
釜对卷绕有下线D的线梭进行收容,并且在外周具有尖端。而且,通过尖端对经过缝针26的上线的线环进行捕捉,使线梭穿过该上线的线环而使下线D缠绕于上线U,形成打结。
此外,釜能够使用垂直釜、水平釜等,也能够使用半旋转、整周旋转的任意类型的釜。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具有:进给齿,其从针板24的开口部241(参照图12)进出;以及传递机构,其将Z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合成而传递至进给齿。
进给齿具有从形成于针板24的开口部241进出的锯齿状的齿,进给传递机构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变换为沿Z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沿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而传递至进给齿,由此进给齿在Y-Z平面内进行将前后上下的往复动作合成而成的长圆运动,在长圆中的上部进行移动时齿顶一边从开口部241向上方凸出一边向前方移动,能够将被缝制物2向前方输送。
另外,该布料进给机构能够任意地调节针对每一针的Y轴方向的被缝制物2的进给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布料进给机构设置任意地调节布料进给量的进给调节电动机,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对进给量进行调节。
[针板]
图12是针板24的斜视图。针板24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中的缝针26的落针位置处,该针板24的上表面平坦且以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成为共面的方式进行装备。
针板24是矩形的平板,在其上表面的左半部分沿该上表面将被缝制物2沿Y轴方向输送。
在针板24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的针孔242,在针孔242的前后及左侧贯通形成有供前述的进给齿进出的三个开口部241。针孔242设为是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由此能够与通过沿X轴方向的针摆动进行的落针相对应。
另外,在针板24的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槽243。该进给槽243的X轴方向的宽度与咬合件11的X轴方向长度大致相等或稍宽,在进给槽243内容纳咬合件连结体13,能够将该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输送方向相同的Y轴方向进行引导。
此外,进给槽243的深度比咬合件11的Z轴方向宽度的一半浅,针板24上的被缝制物2相对于咬合件11而配置于该咬合件11的Z轴方向的中央。另外,关于进给槽243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槽的内底面形成为倾斜状。
另外,前述的针孔242形成为将进给槽243的Y轴方向中央部横穿。
针板24作为链牙带引导部起作用,其通过进给槽243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Y轴方向进行引导。
[布料压脚]
图13是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布料压脚25在针板24上由在缝纫机底座部21设置的支撑托架251向下方按压支撑。
该布料压脚25成为沿Y轴方向的矩形板状,在其右侧的端缘部形成有避开下降的缝针26的半长圆状的切口252。该切口252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针板24的针孔242的左半部分重合。
布料压脚25通过来自支撑托架251的按压力,对在针板24上输送的被缝制物2赋予压脚压力。
另外,该布料压脚25能够通过使其上下升降的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参照图31)对高度或按压力进行调节。由此,能够与被缝制物的厚度等相应地改变压脚压力。
[链牙带输送机构]
图14是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俯视图,图15是后视图。
如图所示,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具有:输送齿轮41,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其对输送齿轮41赋予旋转动作;支撑机构43,其支撑输送齿轮41;传递机构48,其从输送电动机42向输送齿轮41传递旋转力;以及链牙带压脚49,其抑制通过输送齿轮41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向上方脱离。
图16是落针位置周边的后视图。
输送齿轮41如图13及图16所示,是在外周具有能够与沿Y轴方向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一个或多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的齿的正齿轮,能够绕Z轴旋转地由支撑机构43支撑。
关于输送齿轮41,其间距宽度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一致,其齿宽度与从咬合件11的Z轴方向宽度减去针板24上的进给槽243的深度而得到的宽度大致相等。因此,在针板24的进给槽243内进行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上表面和输送齿轮41的上表面成为相同的高度。
另外,输送齿轮41配置于落针位置的右方,配置为相对于将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朝向右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从右侧进行咬合。
因此,如果对输送齿轮41赋予了旋转,则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Y轴方向进行输送。
链牙带压脚49如图13及图16所示,在落针位置的前方支撑于支撑机构43的基座板45,朝向后方延伸至落针位置为止。
而且,链牙带压脚49的延伸端部的下表面,在落针位置处成为与针板24的进给槽243内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的高度。
由此,在进给槽243中,抑制了与输送齿轮41啮合的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输送齿轮41向上方脱离。
另外,该链牙带压脚49在其延伸端部的左侧的端缘部形成有将下降的缝针26避开的半长圆状的切口491。该切口491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针板24的针孔242的右半部分重合。
图17是将支撑机构43的基座板45的上罩451及支撑臂44的上罩441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4及图17所示,支撑机构43具有:支撑臂44,其支撑输送齿轮41;基座板45,其对支撑臂44进行支撑;以及滑动引导部46,其将基座板45沿X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
基座板45是沿X-Y平面的平板,配置于落针位置和纵向机体部22之前,经由滑动引导部46而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
该基座板45经由支撑臂44支撑输送齿轮41,并且还支撑有输送电动机42和传递机构48。
此外,基座板45在其上部装备有上罩451,支撑于基座板45的传递机构48的一部分被覆盖。
滑动引导部46由固定连结于基座板45的可动块461和沿X轴方向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的滑轨462构成,能够通过可动块461使基座板45沿X轴方向进行滑动。
另一方面,在基座板45的右端部装备有限制托架452,该限制托架452限制该基座板45沿X轴方向的滑动动作。
该限制托架452向右方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将连结螺钉454能够旋转操作地支撑,在缝纫机底座部21装备有固定板453,该固定板453形成有连结螺钉454能够螺入的螺孔。
而且,在使限制托架452的延伸端部的左面与固定板453的右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连结螺钉454将相互间连结,由此能够将基座板45固定于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处。另外,如果将连结螺钉454螺出而使限制托架452从固定板453向右方分离,则能够使基座板45从规定位置向右方移动。如果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则基座板45的右端部与固定板453的左面抵接。该抵接位置是基座板45的右侧的可动极限。
如前述所示,基座板45经由支撑臂44而支撑有输送齿轮41,输送齿轮41从右方与被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相接而进行输送。
前述的基座板45的缝制时的规定位置是在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的情况下,适于输送齿轮41的齿顶适当地与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通过旋转进行输送的位置。
而且,在将连结螺钉454螺出而使限制托架452从固定板453分离时,通过基座板45的向右方的移动,能够将相对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啮合状态解除而使输送齿轮41的齿顶向右方分隔开。
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维护、从针板24将咬合件连结体13拆下的作业。
支撑臂44如图14及图17所示,以沿Z轴方向的支轴442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撑于基座板45的左端部,其转动端部朝向右斜后方。
而且,支撑臂44在其转动端部,经由支轴411能够旋转地支撑有输送齿轮41。
另外,在支撑臂44的转动端部装备有板簧状的弹键板412,其嵌入至输送齿轮41的外周的齿槽。该弹键板412具有朝向输送齿轮41而通过一定的弹簧压力按压接触的凸起,防止输送齿轮41的背隙。
在支撑臂44的上部固定装备有上罩441,在该上罩441的前端部连结有拉伸弹簧443的一端部。该拉伸弹簧443的另一端部与基座板45连结,向使支撑于支撑臂44的输送齿轮41与咬合件连结体13侧接近的方向赋予了张力。
另外,在上罩441的转动端部侧形成有限制用开口部445,该限制用开口部445供固定支撑于基座板45的转动角度限制板444的延伸端部松散插入。
由此,基座板45上的支撑臂44的可转动角度范围受到限制,以使得输送齿轮41仅在其左极限位置至右极限位置的之间进行移动。
该可转动角度范围设为,能够使输送齿轮41在从输送齿轮41的齿以一定的按压力适当地与位于进给槽243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进行啮合的位置、至输送齿轮41相对于咬合件11的头部112由啮合状态完全地分离的位置的之间移动。
如上所述,支撑臂44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转动,由此在将基座板45保持于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处不变的状态下,例如能够通过手动作业使支撑臂44向右方转动,在缝制结束时能够将输送齿轮41和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啮合状态解除,将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上拆下。
另外,在支撑臂44的上罩441的上表面装备有输送齿轮41的原点传感器413和其检测板414。
检测板414固定装备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的上端部,在以该支轴41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进行延伸。
原点传感器413是磁接近传感器。该原点传感器413在上罩441的上表面设置于检测板414绕支轴411转动的范围内,通过检测板414接近于原点传感器413而检测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
输送电动机42是步进电动机,能够经由传递机构48而任意地控制通过输送齿轮41产生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量。
该输送电动机42如图14及图15所示,以使输出轴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基座板45上。
传递机构48如图14~图17所示,具有:主动带轮481,其固定装备于输送电动机42的输出轴;中间带轮482,其相对于支撑臂44的支轴442能够旋转地被支撑;从动带轮483,其固定装备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同步带484,其从主动带轮481经由中间带轮482而架设至从动带轮483;以及张紧辊485,其向同步带484赋予张力。
上述中间带轮482相对于支撑臂44的支轴442能够旋转,中间带轮482能够独立于支撑臂44的转动动作而进行旋转。
与此相对,从动带轮483相对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而固定装备,输送齿轮41也相对于支轴411而固定。因此,从动带轮483和输送齿轮41同时地进行联动旋转。
张紧辊485支撑于在基座板45的上罩451设置的曲柄486,该曲柄486与拉伸弹簧487连结,该拉伸弹簧487向张紧辊485从同步带484的外侧朝向内侧压接的方向赋予张力。
另外,该张紧辊485如图17所示压接于同步带484,以使得同步带484成为将主动带轮481-中间带轮482-从动带轮483的各位置依次相连的大致L字状的形状。
通过将同步带484维持为如上所述的形状,从而即使在进行了支撑臂44的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发生同步带484的松弛,减少发生输送电动机42的输出轴角度和输送齿轮41的旋转角度的角度偏差。
此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将传递机构48的主动带轮481、中间带轮482、从动带轮483全部设为带齿的带轮,将同步带484设为带齿的传动带。
[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进行的拉链产品的缝制动作]
以将前述的图2的拉链产品1中的拉链10的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缝接的情况为例对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执行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输送齿轮41的原点检索。即,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驱动输送电动机42而使输送齿轮41旋转,进行通过原点传感器413实施的检测板414的检测。而且,如果检测到检测板414,则使输送电动机42在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处停止。
而且,缝纫机的使用者转动连结螺钉454而将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的连结状态解除,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使输送齿轮41向落针位置的右方退避。
接下来,缝纫机的使用者相对于针板24的进给槽243,以起始的咬合件11处于落针位置的方式设置咬合件连结体13,以端缘部2a沿咬合件连结体13的左侧的方式在布料压脚25下设置被缝制物2。
而且,使基座板45移动至左方的缝制时的规定位置,转动连结螺钉454,再次将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进行连结。
然后,开始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在缝制中,针对每次落针而控制针摆动电动机及输送电动机42,以使得向图2中的落针点a1~a6的落针重复进行。在缝纫机电动机附设编码器,对每针的针摆动电动机、输送电动机42的控制定时进行检测。
具体地说,如果通过落针点a1处的落针而开始缝制,则在通过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检测的适当的定时,直至下一次落针为止,针摆动电动机执行向直至落针点a2为止的左方的针摆动,输送电动机42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的前进进给以使得成为向直至落针点a2为止的前方的移动量。
从落针点a2向落针点a3的定位、从落针点a3向落针点a4的定位、从落针点a4向落针点a5的定位、从落针点a5向落针点a6的定位、从落针点a6向下一个咬合件11的落针点a1的定位也全部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进行。
此外,用于进行向落针点a1~a6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在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所具有的数据存储器内预先存储,因此针对每次落针而执行数值数据的读取。
如果通过重复向上述落针点a1~a6的落针而完成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部咬合件11向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则缝纫机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输送电动机42停止动作。
而且,缝纫机的使用者转动连结螺钉454而解除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的连结状态,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使输送齿轮41向落针位置的右方退避。由此,能够将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上拆下。
此外,在仅进行了拉链产品1的拉链10的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的情况下,还执行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在该情况下,将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设置于针板24的进给槽243,相对于将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进行缝接的情况而将被缝制物2的朝向以前后调换的状态进行设置,与上述同样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缝制。
此外,如上所述,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a1~a6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预先存储于数据存储器内。
而且,关于向图6~图10的各落针点进行落针的缝接缝制,也是将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在数据存储器内预先准备,由此能够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执行缝接缝制。
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作为致动器的气缸47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该气缸47通过使基座板45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执行输送齿轮41的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的移动动作。该气缸47以活塞杆的动作方向与X轴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活塞杆与基座板45连结。
由此,能够使基座板45在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和输送齿轮41从咬合件连结体13充分地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上述气缸47执行活塞杆的进退动作的电磁阀由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具体地说,设置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执行下述控制,即,在输送电动机42的原点检索完成后,在缝制开始时或其之前使基座板45移动至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在缝制完成后使基座板45移动至退避位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的拉链产品1中,在图2的例子中,通过缝制而形成了相对于带状体12向咬合件11的头部112侧的头部落针点a1、以及相对于带状体12向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侧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
并且,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内,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相比于重叠部分2b的重叠宽度w的二分之一即w/2而靠端缘部前端2aa侧的范围内,在Y轴方向上设置于成为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宽度的内侧的范围的区域R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个部位。
而且,以下述方式进行缝制,即,从头部落针点a1跨越至端缘部落针点a2的线迹t1的上线U及下线D、和从端缘部落针点a6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11的头部落针点a1(图2中的头部落针点a11)的线迹t6的上线U及下线D分别跨越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
由此,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与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牢固保持为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减少、被抑制。因此,能够实现拉链10的良好的缝接,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此外,在图8及图9的例子所示的拉链产品1A、1C的情况下,也通过包含上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内的端缘部落针点将咬合件连结体13与被缝制物2缝接,因此与图2的例子同样地,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能够实现拉链10的良好的缝接,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3~a5,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1内设置于与端缘部落针点a2、a6相比更远离咬合件11的位置。
通过由这些端缘部落针点a3~a5形成的线迹t2~t5的缝线即上线U及下线D,使在重叠部分2b处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维持密接状态,因此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挠曲、变形的发生。
其结果,能够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另外,与此相伴,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更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3~a5,也能够设置于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1相比更远离咬合件1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虽然无法由上线U及下线D的打结直接地将在重叠部分2b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维持为密接状态,但由于线迹t2、t5对在重叠部分2b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进行按压,所以能够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挠曲、变形的发生。
特别地,各线迹t1~t7是通过平缝的线迹而形成的,因此能够通过线张力的调节而容易地形成牢固的打结,能够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更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上述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具有:输送齿轮41,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其向输送齿轮41赋予旋转动作;以及针板24,其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由此,能够为了进行相对于前述的各落针点a1~a6的定位而优选地执行缝针26的针摆动、被缝制物2的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
特别地,现有的缝纫机难以输送如咬合件连结体13这样的、多个咬合件11沿输送方向连结、凹凸连续的连结体,但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使输送齿轮41的齿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续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而进行输送,因此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任意地高精度地输送至目标位置。
因此,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高精度地进行落针,能够实现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良好的缝接缝制。
另外,作为链牙带引导部的针板24具有进给槽243,该进给槽243将咬合件连结体13的多个咬合件11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与输送齿轮41的齿啮合时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咬合件连结体13以使得不从进给方向脱离,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更高精度地进行落针。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链牙带压脚49,该链牙带压脚49抑制通过输送齿轮41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向上方脱离,因此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与输送齿轮41的齿啮合时,能够稳定地维持咬合件连结体13以使得不向上方脱离,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更高精度地进行落针。
另外,输送齿轮41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支撑臂44支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的拆下,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输送齿轮41与输送电动机42及传递机构48一起支撑于基座板45,通过滑动引导部46,输送齿轮41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的拆下,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并且,输送齿轮41与输送电动机42及传递机构48一起移动,因此在移动时,能够抑制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偏移的发生,在从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后恢复为缝制作业时,省略原点检索等,能够迅速地进行下一个缝接缝制,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在通过作为致动器的气缸47进行输送齿轮41的由基座板45实现的移动动作的情况下,不需要手动作业,作业负担减轻,能够实现作业的高速化等。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输送电动机42驱动,使咬合件连结体13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上,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输送至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中的成为目标的落针点,能够容易地实现适当的缝接缝制。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针摆动电动机驱动,使缝针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针摆动量的方式进行针摆动。由此,在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使缝针移动至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中的成为目标的落针点,能够更容易地实现适当的缝接缝制。
[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1)]
在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中,例示出支撑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与Z轴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支轴411的朝向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图20及图21所示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A那样,在外周具有与咬合件11咬合的齿,使间距宽度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一致的输送齿轮41A的旋转中心朝向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此外,在图21中省略了缝针26的图示。
该链牙带输送机构40A具有下述等部件:支轴411A,其支撑输送齿轮41A,与X轴方向平行;输送电动机42A,其将输出轴朝向X轴方向配置;主动带轮481A,其通过输送电动机42A进行旋转;从动带轮483A,其固定装备于支轴411A;以及同步带484A,其从主动带轮481A架设至从动带轮483A。
在该情况下,输送齿轮41A配置为在针板24的下侧,输送齿轮41A的上侧的齿顶经过在针板24形成的开口部,从下侧与进给槽243内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
如上所述,即使在构成为使输送齿轮41A绕与X轴方向平行的水平轴旋转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A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链牙带输送机构40同样地良好地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
此外,如上所述在绕X轴(绕水平轴)使输送齿轮41A旋转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A的情况下,如图22及图23所示,也可以配置为将输送齿轮41A配置于针板24的上侧,输送齿轮41A的下侧的齿顶从上侧与进给槽243内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
另外,在该情况下,关于支轴411A、输送电动机42A、主动带轮481A、从动带轮483A、同步带484A等进行动力传递的结构,也优选配置于针板24的上侧。
[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其他例(2)]
另外,在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中,例示出支撑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与Z轴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支轴411的朝向也可以倾斜。
例如,也可以如图24所示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B那样,在外周具有与咬合件11咬合的齿,使间距宽度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一致的输送齿轮41B的旋转中心及支轴411B相对于Z轴方向而向左斜上侧倾斜。此外,图24也省略了缝针26的图示。
该链牙带输送机构40B具有下述等部件:支轴411B;输送电动机42B,其将输出轴与支轴411B平行地朝向而配置;主动带轮481B,其通过输送电动机42B进行旋转;从动带轮483B,其固定装备于支轴411B;以及同步带484B,其从主动带轮481B架设至从动带轮483B。
在该情况下,输送齿轮41B配置为在针板24的上侧,输送齿轮41B的左侧的齿顶从右斜上侧与针板24的进给槽243内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
如上所述,即使在构成为使输送齿轮41B绕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轴进行旋转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B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链牙带输送机构40同样地良好地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
此外,链牙带输送机构40A、40B也可以都与链牙带输送机构40同样地,将输送齿轮41A、41B设为朝向从咬合件连结体13分隔开的方向(例如右方)能够移动,在输送齿轮41A、41B的规定位置(与咬合件11啮合的位置)和退避位置(输送齿轮41从咬合件连结体13充分地分离的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进行支撑。在该情况下,关于输送电动机42A、42B和从它们向输送齿轮41A、41B传递旋转动作的各结构,也优选与输送齿轮41A、41B一起能够向相同方向移动地进行支撑。
另外,即使在链牙带输送机构40A、40B的情况下也如图19的例子那样,优选构成为通过如气缸47那样的致动器,在输送齿轮41A、41B的规定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中,通过一个输送齿轮41输送出咬合件连结体13,但也可以通过大于或等于两个输送齿轮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
下面,将具有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而进行说明,该链牙带输送机构40C隔着针孔242在前侧和后侧分别配置有输送齿轮415C、416C。
此外,关于链牙带输送机构40C,对与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关于缝纫机100,仅对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关于同一结构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5表示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俯视图,图26表示后视图,图27表示其要部的斜视图,图28表示俯视图。
如图所示,链牙带输送机构40C具有:两个输送齿轮415C、416C,它们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C,其向各输送齿轮415C、416C赋予旋转动作;支撑机构43C,其支撑各输送齿轮415C、416C;以及传递机构48C,其从输送电动机42C向各输送齿轮415C、416C传递旋转力。
此外,该链牙带输送机构40C也具有与前述的链牙带压脚49相同构造的链牙带压脚,但省略图示。
[拉链的补充说明]
在这里,通过图29及图30对拉链10C进行说明。
该拉链10C具有能够进行连结和分离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1、132。构成该拉链10C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1、132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相同点在于将咬合件11通过带状体12连结,但其端部构造存在差异。
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1如图29所示,具有分别在将多个咬合件11连结的带状体1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设置的插棒15、上止部17。
另外,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2如图30所示,具有在将多个咬合件11连结的带状体12的一端部设置的箱棒16和在另一端部设置的上止部17。
此外,在图29及图30中,将各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咬合件11的数量与实际相比图示得少。
在咬合件连结体131中,插棒15和上止部17作为止动件起作用,以使得拉头14不会从带状体12的端部脱落。
另外,咬合件连结体132的箱棒16在拉头14位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插棒15侧的端部的状态下,插入至该拉头14,由此插棒15和箱棒16是相互吻合的形状。在该吻合状态下使拉头14朝向上止部17侧移动,由此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1和咬合件连结体132各自的咬合件11相互连结。
插棒15和箱棒16(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打开件”)都具有用于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的背面侧重叠缝接的薄板状的缝接部151、161,在这些缝接部151、161沿带状体12的长度方向而形成有多个穿线孔152、162。
而且,在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与被缝制物2缝接时,向插棒15的多个穿线孔152进行落针。另外,在将咬合件连结体132与被缝制物2缝接时,向箱棒16的多个穿线孔162进行落针。
另外,上止部17是前后左右与咬合件11大致相同的尺寸,但不具有如咬合件11那样的变细的头部112。而且,上止部17与咬合件11相比整体性地变厚,由此成为进行保持以使得拉头14不脱落的构造。
[输送齿轮的配置]
上述咬合件连结体131、132在将该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1、132连结时,插棒15和箱棒16成为左右的宽度小于咬合件11而且前后更长的形状,以使得拉头14经过。
在通过前述的仅有一个输送齿轮41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对在一端部存在插棒15或箱棒16的咬合件连结体131、132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在插棒15或箱棒16经过输送齿轮41时不能形成啮合状态,有可能难以进行精度良好的输送。
与此相对,链牙带输送机构40C具有:在落针位置(针孔242)的前侧与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一个或多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的前侧的输送齿轮415C;以及在落针位置(针孔242)的后侧与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一个或多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的后侧的输送齿轮416C。如上所述,在构成为隔着落针位置具有至少两个输送齿轮415C、416C的情况下,即使在插棒15、箱棒16经过输送齿轮415C或416C的一方的情况下,另一方的输送齿轮416C或415C也会与咬合件11啮合,因此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1、132高精度地良好地输送。
另外,折返缝制那样的反向进给也能够良好地进行。
另外,输送齿轮415C、416C是与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一致的正齿轮,彼此的间距直径相同,这些输送齿轮415C、416C配置为其中心沿前后方向排列。并且,输送齿轮415C、416C配置为其中心间距离比插棒15和箱棒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窄。此外,输送齿轮415C、416C配置为在插棒15和箱棒16的任一者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另一者短的情况下,前后方向的中心间距离比更短一方的长度窄。
[支撑机构]
如图25及图26所示,支撑机构43C具有: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它们对输送齿轮415C、416C、传递机构48C和输送电动机42C进行支撑;以及滑动引导部46C,其将基座板451C、452C沿X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
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都是沿X-Y平面的平板,配置于落针位置和纵向机体部22之间,经由滑动引导部46C而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21上。
这些基座板451C、452C以接近相对的状态连结,在它们之间将传递机构48C的主动带轮481C、从动带轮488C、489C及张紧辊485C能够绕Z轴旋转地支撑。
另外,上侧的基座板451C在其右端部上表面固定支撑输送电动机42C,下侧的基座板452C在其左端部下表面将前后的输送齿轮415C、416C能够绕Z轴旋转地支撑。
滑动引导部46C由与下侧的基座板452C固定连结的可动块461C和沿X轴方向安装在缝纫机底座部21上的滑轨462C构成,能够通过可动块461C使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沿X轴方向进行滑动。
另外,在上侧的基座板451C的右端部装备有与对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沿X轴方向的滑动动作进行限制的前述的限制托架452(参照图14)相同的限制托架,但省略图示。而且,通过该限制托架,能够将输送齿轮415C、416C的齿顶调节至与被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1或132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适当地啮合的位置。
此外,将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向左方拉拽的拉伸弹簧443C的一端部与下侧的基座板452C连结,输送齿轮415C、416C的齿顶保持于能够与咬合件11适当地啮合的位置。
而且,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维护、从针板24将咬合件连结体131或132拆下的作业,通过对抗该拉伸弹簧443C而使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向右方移动而能够容易地进行。
此外,在输送齿轮415C、416C的任一者附设有对其旋转中的原点位置进行检测的原点传感器413C(参照图31),能够检测输送齿轮415C、416C的原点位置。
[传递机构]
输送电动机42C是步进电动机,能够经由传递机构48C而任意地控制通过输送齿轮415C、416C产生的咬合件连结体131或132的进给量。
该输送电动机42C如图26所示,在将输出轴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安装于上侧的基座板451C上。
传递机构48C如图25~图28所示,具有:主动带轮481C,其固定装备于输送电动机42C的输出轴;传递齿轮482C、483C,它们分别与输送齿轮415C、416C啮合;从动带轮488C、489C,它们同轴地与传递齿轮482C、483C的支轴486C、487C连结;同步带484C,其架设于主动带轮481C和从动带轮488C、489C;以及张紧辊485C,其向同步带484C赋予张力。
上述主动带轮481C、从动带轮488C、489C及张紧辊485C配置于上下的基座板451C、452C之间,传递齿轮482C、483C及输送齿轮415C、416C配置于下侧的基座板452C的下侧。
传递机构48C如上述所示,从从动带轮488C、489C经由传递齿轮482C、483C而向输送齿轮415C、416C赋予旋转力。
由此,在输送齿轮415C、416C的上方不配置从动带轮488C、489C等,能够将上方空出,能够将外径比前述的输送齿轮41小的输送齿轮415C、416C配置于落针位置周边的狭窄的空间。
[向其他缝纫机的应用]
示出了在上述链牙带输送机构40C中设置两个绕Z轴的输送齿轮415C、416C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A(参照图20)那样在针板的上侧或下侧,在落针位置的前后分别设置一个绕X轴旋转的输送齿轮。在该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向各个输送齿轮经由传递机构从输送电动机同时赋予旋转。
另外,也可以如链牙带输送机构40B(参照图24)那样,在落针位置的前后分别设置一个使旋转中心相对于Z轴方向向左斜上侧倾斜的输送齿轮。在该情况下,也优选构成为向各个输送齿轮经由传递机构从输送电动机同时赋予旋转。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将搭载有前述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在图31示出。搭载有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缝纫机100如前述所示,适于具有图29、图30所示的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拉链10C的缝接。因此,在这里,在对搭载有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在后面记述该缝纫机100所涉及的拉链10C的缝接控制。
此外,通过链牙带输送机构40、40A、40B也能够进行拉链10C的缝接。
如图31所示,在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90经由各个驱动电路105a、106a、107a、42Ca、253a连接有缝纫机电动机105、针摆动电动机106、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输送电动机42C、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
并且,在控制装置90经由各个接口413Ca、93a连接有输送电动机42C的原点传感器413C、设定输入部93。
另外,在控制装置90经由接口108a连接有对上轴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108。
设定输入部93如图32所示,在中央具有显示画面931,在其周围具有多个输入开关932~941。从该设定输入部93进行用于进行拉链10C的缝接控制的各种参数等的输入。关于这些内容在后面记述。
而且,控制装置90具有:CPU 91,其针对缝纫机电动机105、针摆动电动机106、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输送电动机42C、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规定的控制;以及存储器92,其写入有使该控制执行的控制程序及设定数据。
[缝纫机所涉及的拉链的缝接控制的设定参数]
图33是表示将拉链10C的咬合件连结体131进行缝接的情况下的设定参数的说明图。该设定参数由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和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的设定参数)和与拉链10C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对输送电动机42C进行控制的设定参数)构成。
首先,对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进行说明。
图34是表示相对于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落针位置的说明图。此外,在该图34中,为了进行说明而将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咬合件11的数量图示得比实际少。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时,进行针对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各部而决定出的缝制样式所涉及的运针落针。即,咬合件连结体131通过依次执行预先选择出的多个种类的缝制样式而进行缝接。
[各种缝制样式的例子]
在这里,关于缝制样式的一部分而在图35A~图36D中进行例示。各图中的正方形的一个方块相当于落针位置,各个方块中的数字表示进行落针的次序。另外,图中的标号H是左右方向的基准位置,将H设为0,将与H相比的右侧通过正的数值表示,将与H相比的左侧通过负的数值表示。
图35A所示的样式No.1是所谓的交错缝制中的被称为暗线迹的缝制样式,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梯形状的线迹,适于向咬合件11的周围进行落针的情况。在如咬合件连结体131那样排列有多个咬合件11的情况且将该各咬合件11通过暗线迹进行缝接的情况下,按照咬合件11的数量而重复执行基于样式No.1的动作控制。
各号码(No.)的缝制样式是由一些落针位置构成的,确定出各落针位置的次序、各落针位置的左右的位置坐标(各图中的α、β、γ、δ)、相对于各落针位置的被缝制物2的进给量。关于确定缝制样式的这些落针参数,能够使用前述的设定输入部93而任意地设定。
在缝制时,按照缝制样式所确定出的落针位置的次序,对针摆动电动机106进行控制以使得成为相对于各落针位置的左右的位置坐标,对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以使得成为相对于各落针位置的进给量。
图35B所示的样式No.2是所谓的交错缝制中的被称为3点交错的缝制样式,针对每三点向左右方向摆动而形成锯齿形的线迹,该缝制样式也适合于向咬合件11的周围进行落针的情况。在排列有多个咬合件11的情况且将该各咬合件11通过3点交错进行缝接的情况下,按照咬合件11的数量,重复执行基于样式No.2的动作控制。
图35C所示的样式No.3是所谓的被称为套结的缝制样式,形成在左右方向直线状地往复的线迹。该缝制样式适合于通过重复多次而防止线迹的绽开,或适合于将缝接物紧固固定。
图35D所示的样式No.4是所谓的被称为平缝的缝制样式,在左右方向维持一定的位置而朝向后方以一定的间隔形成直线状的线迹。
图36A所示的样式No.5是所谓的被称为平缝(折返缝制)的缝制样式,在左右方向维持一定的位置而朝向前方以一定的间隔形成直线状的线迹。
图36B所示的样式No.6是所谓的被称为2点交错的缝制样式,针对每两点向左右方向摆动而朝向后方形成锯齿形的线迹。
图36C所示的样式No.7是所谓的被称为2点交错(折返缝制)的缝制样式,针对每两点向左右方向摆动而朝向前方形成锯齿形的线迹。
图36D所示的样式No.8是平缝的缝制样式,是与样式No.4相同的形状,但以更短的间隔形成直线状的线迹。
上述缝制样式的参数能够从图32所示的设定输入部93进行设定。该设定输入部93通过进行切换操作,从而能够对在显示画面931中显示的表示输入内容的显示图像进行切换,对通过周围的输入开关932~941实现的功能的分配进行变更。
而且,在图32中示出了对缝制样式的落针参数进行输入的显示图像的显示状态。
图32的设定输入部93中的输入开关932、933输入缝制样式的落针位置的增减。
输入开关934、935输入选择出的落针位置处的左右的位置坐标的增减。
输入开关936、937输入选择出的落针位置处的被缝制物2的进给量的增减。
输入开关938、939输入落针位置的追加和删除。
输入开关940输入是缝制样式的最后一针。
输入开关941将通过输入开关932~940的输入操作所设定出的内容确定为缝制样式的落针参数。
确定出落针参数的缝制样式的数据登记于存储器92内。
前述的各号码的缝制样式是通过上述图32的设定输入部93预先设定、登记的一个例子。
例如,关于前述的图2所示的直至线迹的a1~a6为止的落针点而确定出上述参数的缝制样式的数据也可以登记于存储器92内,应用于拉链10C的各咬合件11的缝接缝制。
同样地,关于图7所示的直至线迹的a1、a3~a5为止的落针点、图8所示的线迹的a1、a2、a6的落针点而确定出上述参数的缝制样式的数据也可以登记于存储器92内,应用于拉链10C的各咬合件11的缝接缝制。
[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具体例]
基于图33的左半部分对与图34的用于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的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内容进行说明。
在图34中Ps表示成为缝制开始位置的落针位置,Pe表示成为缝制结束位置的落针位置。
在图33中,“缝纫机步骤”表示所执行的缝制样式的次序。
“样式No.”表示在各“缝纫机步骤”中所执行的缝制样式的样式号码。
“缝纫机针数”表示执行至选择出的缝制样式的第几针为止。例如,在缝纫机针数为超过选择出的缝制样式所确定出的针数的数量,例如为整数倍的情况下,缝制样式的缝制重复进行整数次。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0中选择样式No.7,缝纫机针数设定为0。
该缝纫机步骤0设定了缝针向图34的缝制开始位置Ps的定位动作。即,与缝纫机步骤0的设定内容相应地进行针摆动,以使得将缝针定位于样式No.7的第1针的落针位置,但由于缝纫机针数为0,因此不进行落针。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1中选择样式No.7,缝纫机针数设定为5。
该缝纫机步骤1与图34的箭头P1相对应,相对于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前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按照样式No.7的落针参数而执行2点交错的5针量的折返缝制。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2中选择样式No.6,缝纫机针数设定为6。
该缝纫机步骤2与图34的箭头P2相对应,相对于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前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按照样式No.6的落针参数而执行2点交错的6针量的缝制。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3中选择样式No.8,缝纫机针数设定为3。
该缝纫机步骤3与图34的箭头P3相对应,沿上止部17的端部在其左侧,按照样式No.8的落针参数而执行3针量的平缝。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4中选择样式No.3,缝纫机针数设定为3。
该缝纫机步骤4与图34的箭头P4相对应,在上止部17和其相邻的咬合件11之间跨越至带状体12的左右,按照样式No.3的落针参数而执行3针量的套结。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5中选择样式No.1,缝纫机针数设定为n×4(n为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咬合件11的个数,例如在图34的例子中为n=3)。
该缝纫机步骤5与图34的箭头P5相对应,从咬合件11的上侧至左侧为止,按照样式No.1的落针参数而执行通过由4针构成的暗线迹实现的交错缝制。而且,相对于全部咬合件11,重复执行通过相同的暗线迹实现的交错缝制。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6中选择样式No.3,缝纫机针数设定为4。
该缝纫机步骤6与图34的箭头P6相对应,在插棒15的相邻的咬合件11和插棒15之间跨越至带状体12的左右,按照样式No.3的落针参数而执行4针量的套结。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7中选择样式No.4,缝纫机针数设定为7。
该缝纫机步骤7与图34的箭头P7相对应,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前端部至后端部为止经由各穿线孔152,按照样式No.4的落针参数而执行7针量的平缝。
在图33的缝纫机步骤8中选择样式No.5,缝纫机针数设定为6。
该缝纫机步骤8与图34的箭头P8相对应,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后端部至前端部为止经由各穿线孔152,按照样式No.5的落针参数而执行6针量的平缝的折返缝制。
此外,上述的图33所示的与用于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的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即“缝纫机步骤”、“样式No.”、“缝纫机针数”的设定内容也能够通过设定输入部93任意地设定。
即,设定输入部93能够通过切换操作,将显示画面931的显示图像切换为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输入图像,使用周围的输入开关932~941对“缝纫机步骤”、“样式No.”、“缝纫机针数”进行设定。
而且,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设定内容也登记于存储器92内。
此外,在与上述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具体例中,例示出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但关于咬合件连结体132的缝接缝制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确定设定参数。
即,在咬合件连结体132的缝接的情况下,箱棒16位于前端部,上止部17位于后端部,因此对设定参数进行设定,以使得在缝制的初期相对于箱棒16的缝接部161执行平缝的折返缝制及平缝,在缝制的终期执行相对于上止部17的套结、相对于从咬合件连结体132的后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而执行2点交错的交错缝制及其折返缝制,如果考虑上述这些,则执行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相同的设定。
[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
接下来,对与拉链10C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33的右半部分示出了与用于进行图34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内容。
即,在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时,进行如前述所示针对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各部决定出的缝制样式所涉及的落针,通过与这些各缝制样式相对应的装置样式进行由链牙带输送机构40C实现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
[各种装置样式的例子]
图37是在对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进行设定的情况下,在设定输入部93的显示画面931中显示的装置样式的选择图像。
对这些装置样式依次进行说明。
“链牙带锁边”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1、样式No.2那样,设定有适合于进行咬合件11的周围的锁边缝制时的进给量及布料压脚25的高度。即,设定进给量以使得与缝制样式的样式No.1、样式No.2的针对每一针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一致。
具体地说,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中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从Y轴方向上相邻的咬合件11的中心至咬合件11的中心为止的距离)的四分之一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的基准进给量,在装置样式中设定相对于该基准进给量的倍率。
在样式No.1、样式No.2的缝制样式中,通过四针对一个咬合件11进行锁边缝制,因此在“链牙带锁边”的装置样式中,设定咬合件11的间距的四分之一即基准进给量×1。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成为通常压脚压力的通常高度。
“带交错”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6、样式No.7那样,设定有适合于针对带状体12的端部进行2点交错的交错缝制时的进给量。即,设定有与缝制样式的样式No.6、样式No.7的针对每一针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一致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低于通常压脚压力的微量压脚抬起高度。
例如,在相对于带状体12的2点交错的进给量设定为与基准进给量相等的宽度的情况下,在“带交错”的装置样式中,设定基准进给量×1。
“上止部平缝”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8那样,设定有适合于沿上止部17的端部进行平缝时的进给量。即,设定有与缝制样式的样式No.8的针对每一针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一致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成为通常压脚压力的通常高度。
例如,在沿上止部17的端部进行的平缝的进给量设定为与基准进给量相等的宽度的情况下,在“上止部平缝”的装置样式中,设定基准进给量×1。
“上止部套结”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3那样,设定有适合于在上止部17和咬合件11之间进行套结时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成为通常压脚压力的通常高度。
例如,在套结的进给量设定为0的情况下,在“上止部套结”的装置样式中设定0。
“打开件平缝”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4、样式No.5那样,设定有适合于与插棒15、箱棒16的缝接部151、161的穿线孔152、162的间隔相应地进行平缝时的进给量。即,设定有与缝制样式的样式No.4、样式No.5的针对每一针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一致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置为压脚压力低于通常压脚压力的微量压脚抬起高度。
例如,在插棒15、箱棒16的穿线孔152、162的间隔设定为基准进给量的二倍的宽度的情况下,在“打开件平缝”的装置样式中,设定基准进给量×2。
“打开件交错”的装置样式设定有适合于对插棒15、箱棒16进行交错缝制时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低于通常压脚压力的微量压脚抬起高度。
例如,在对插棒15、箱棒16进行交错缝制的情况下的间隔设定为与基准进给量相同宽度的情况下,在“打开件交错”的装置样式中,设定基准进给量×1。
“打开件套结”的装置样式如前述的缝制样式的样式No.3那样,设定有适合于在插棒15和咬合件11或箱棒16和咬合件11之间进行套结时的进给量。
另外,布料压脚25的高度设定为压脚压力低于通常压脚压力的微量压脚抬起高度。
例如,在套结的进给量设定为0的情况下,在“打开件套结”的装置样式中设定0。
“缝制完成”表示缝制的结束,进给量设定为0。
上述各装置样式中的进给量能够通过设定输入部93任意地设定。
即,设定输入部93能够通过切换操作将显示画面931的显示图像切换为装置样式的输入图像,使用周围的输入开关932~941对“进给量”、“布料压脚(压脚压力)”进行设定。
另外,基准进给量的大小也能够作为具体的数值而任意地设定。
这些装置样式中的进给量、布料压脚高度的设定内容、基准进给量的设定值也登记于存储器92内。
[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具体例]
参照图34对图33的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内容进行说明。
在图33中,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中的缝纫机步骤0~8分别对应于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中的装置步骤1~9。
在图33中,“装置步骤”表示被执行的装置步骤的次序。
“装置样式”表示前述的装置样式的类别和进给方向。
“继续针数”表示选择出的装置样式继续的针数。
在图33的装置步骤1中选择“链牙带锁边”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将咬合件连结体131向前方输送的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1。
该装置步骤1设定有缝针向图34的缝制开始位置Ps的定位动作时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动作量。
在图33的装置步骤2中选择“带交错”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反向进给方向(将咬合件连结体131向后方输送的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5。
该装置步骤2与图34的箭头P1相对应,与针对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前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进行的、2点交错的5针量的折返缝制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反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3中选择“带交错”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6。
该装置步骤3与图34的箭头P2相对应,与针对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前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进行的、2点交错的6针量的交错缝制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正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4中选择“链牙带锁边”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3。
该装置步骤4与图34的箭头P3相对应,与沿上止部17的端部进行的、3针量的平缝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正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5中选择“上止部套结”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4。
该装置步骤5与图34的箭头P4相对应,与在上止部17和其相邻的咬合件11之间进行的4针量相对应地将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停止。
在图33的装置步骤6中选择“链牙带锁边”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n×4(n为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咬合件11的个数)。
该装置步骤6与图34的箭头P5相对应,与针对各咬合件11进行的、通过由4针构成的暗线迹实现的交错缝制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正向进给。而且,重复执行与针对全部咬合件11进行的通过暗线迹实现的交错缝制相对应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正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7中选择“打开件套结”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4。
该装置步骤7与图34的箭头P6相对应,在咬合件11和插棒15之间,与由4针构成的套结相对应地将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停止。
在图33的装置步骤8中选择“打开件平缝”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正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7。
该装置步骤8与图34的箭头P7相对应,与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前端部至后端部为止进行的、7针量的平缝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正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9中选择“打开件平缝”的装置样式,进给方向设定为反向进给方向,缝纫机针数设定为6。
该装置步骤9与图34的箭头P8相对应,与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后端部至前端部为止进行的、6针量的平缝的折返缝制相对应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反向进给。
在图33的装置步骤10中设定有“缝制完成”的装置样式。
通过该装置步骤10,不仅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动作,还使缝制动作整体结束。
此外,上述的图33所示的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即“装置步骤”、“装置样式”、“继续针数”的设定内容也能够通过设定输入部93任意地设定。
图38表示进行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设定时的设定输入部93的显示画面931的显示图像。
设定输入部93能够通过切换操作将显示画面931的显示图像切换为图38的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输入图像,使用周围的输入开关932~941对“装置步骤”、“装置样式”、“继续针数”进行设定。
而且,所设定的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与前述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相关联而成为一体,成为拉链的缝接控制的设定参数而登记于存储器92内。在缝制时,将已登记的拉链的缝接控制的设定参数读出而执行缝接缝制的动作控制。
此外,在上述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的具体例中,例示出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但在咬合件连结体132的缝接缝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确定设定参数。
即,在咬合件连结体132的缝接的情况下,箱棒16位于前端部,上止部17位于后端部,因此在缝制的初期相对于箱棒16的缝接部161执行平缝的折返缝制及平缝,在缝制的终期执行相对于上止部17的套结、相对于从咬合件连结体132的后端部凸出的带状体12的端部而执行2点交错的交错缝制及其折返缝制,因此为了应对这些缝制而设定与咬合件连结体的进给相关的设定参数,但如果考虑上述这些,则执行与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相同的设定。
[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进行的拉链产品的缝制动作]
以将前述的拉链10C的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1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的情况为例,基于图33及图34对搭载有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从存储器92读出拉链的缝接控制的设定参数,通过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0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将缝针向图34的缝制开始位置Ps定位。
另外,按照装置步骤1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通常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1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1针量进行正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1,缝纫机电动机105启动,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1,相对于带状体12的前端部进行5针量的交错缝制的折返缝制。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2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低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1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5针量进行反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2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2,相对于带状体12的前端部进行6针量的交错缝制。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3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低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1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6针量进行正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3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3,相对于上止部17的左侧进行3针量的平缝。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4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通常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1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3针量进行正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4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4,相对于上止部17和咬合件11之间进行4针量的套结。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5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通常压脚压力,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停止。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5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5,相对于各咬合件11以4针为单位进行通过暗线迹实现的交错缝制。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6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通常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1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n×4针进行正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6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6,在咬合件11和插棒15之间进行4针量的套结。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7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低压脚压力,咬合件连结体131的进给停止。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7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7,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前端部至后端部为止相对于各穿线孔152进行7针量的平缝。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8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低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2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7针量进行正向进给。
接下来,按照图33的与落针位置相关的设定参数的缝纫机步骤8对针摆动电动机10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107进行控制,按照图34的箭头P8,从插棒15的缝接部151的后端部至前端部为止相对于各穿线孔152进行6针量的平缝的折返缝制。
另外,与其同步地,按照装置步骤9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将布料压脚25设为低压脚压力,通过基准进给量×2将咬合件连结体131以6针量进行反向进给。
由此,缝针到达缝制结束位置Pe。而且,按照装置步骤10对输送电动机42C及布料压脚升降电动机253进行控制,布料压脚25上升至布料放开位置为止,输送齿轮415C、416C的进给动作停止,并且缝纫机电动机105的驱动也停止。
而且,咬合件连结体131的缝接缝制结束。
[第二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在具有上述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中,具有:输送齿轮415C,其在落针位置的前侧与咬合件11咬合;以及输送齿轮416C,其在落针位置的后侧与咬合件11咬合。
因此,即使在将具有插棒15的咬合件连结体131、具有箱棒16的咬合件连结体132与被缝制物2缝接的情况下,在插棒15、箱棒16经过落针位置附近的情况下,也至少能够使输送齿轮415C、416C的任一者与咬合件11啮合,能够更准确地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1、132,能够进行缝制品质高的缝接缝制。
另外,在具有链牙带输送机构40C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中具有设定输入部93,该设定输入部93输入包含缝制的种类(缝制样式)、次序、针数、动作量在内的参数,控制装置90对布料进给机构的进给调节电动机107、针摆动电动机106、缝纫机电动机105、链牙带输送机构40C进行控制,以使得按照从设定输入部93输入的包含这些参数在内的咬合件连结体缝接的设定参数进行缝制。
因此,在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缝接缝制时,例如在从平缝变换为交错缝制、套结等,缝制的种类在中途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定时良好地停止缝制而不需要对缝制的种类进行切换的操作等,当开始咬合件连结体131、132的缝接缝制时,至最后为止无需进行操作就能够完成缝接缝制。因此,能够显著地减少缝纫机的操作者的作业负担。
另外,由于不需要进行在中途切换缝制种类的操作,因此缝纫机的操作者的操作的技能的影响减少,能够与是否熟练无关而稳定地进行高品质的缝制。
[其他]
拉链10、10C的咬合件连结体13、131、132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构造。例如,能够应用通常的拉链所利用的多种多样的咬合件的头部构造。
另外,同样地,拉链10C的插棒15、箱棒16的形状也能够应用多种多样的形状。
另外,在构成为,在布料进给机构设置进给调节电动机,在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对进给量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在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基础上,将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产生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预先准备于数据存储器内,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执行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实现的咬合件连结体13、131、132的缝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的拉链的缝接。
标号的说明
1、1A、1B、1C 拉链产品
2 被缝制物
2a 端缘部
2b 重叠部分
10、10C 拉链
11 咬合件
12 带状体
13、131、132 咬合件连结体
14 拉头
15 插棒
16 箱棒
151、161 缝接部
152、162 穿线孔
20 缝纫机架
24 针板(链牙带引导部)
26 缝针
40、40A、40B、40C 链牙带输送机构
41、41A、41B、415C、416C 输送齿轮
42、42A、42B、42C 输送电动机
43、43C 支撑机构
45 基座板
46、46C 滑动引导部
47 气缸(致动器)
90 控制装置
93 设定输入部
931 显示画面
932~941 输入开关
100 交错缝制缝纫机(缝纫机)
105 缝纫机电动机
106 针摆动电动机
107 进给调节电动机
111 脚部
112 头部
116、117 侧面
242 针孔
243 进给槽
253 升降电动机
413 原点传感器
414 检测板
a1、a11 头部落针点
a2~a6 端缘部落针点
D 下线(缝线)
R1、R2 区域
t1~t7 线迹
U 上线(缝线)

Claims (13)

1.一种缝纫机,其将具有咬合件连结体的拉链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该咬合件连结体是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布料进给机构,其输送被缝制物;以及
链牙带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咬合件连结体,
该链牙带输送机构具有:
输送齿轮,其具有与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所述咬合件咬合的齿;
输送电动机,其向所述输送齿轮赋予旋转动作;以及
链牙带引导部,其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在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落针位置的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咬合件咬合的所述输送齿轮、以及在所述落针位置的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咬合件咬合的所述输送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牙带引导部具有进给槽,该进给槽形成于针板,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所述多个咬合件沿与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链牙带压脚,该链牙带压脚抑制通过所述输送齿轮进行输送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向上方脱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齿轮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齿轮以能够与所述输送电动机一起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致动器,该致动器成为所述输送齿轮的沿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的移动动作的驱动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平缝的线迹而将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是交错缝制缝纫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有:
缝纫机电动机,其使缝针上下移动;
编码器,其对所述缝纫机电动机的输出轴角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输送电动机,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输送电动机驱动,使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定输入部,该设定输入部输入包含缝制的种类、次序、针数、动作量在内的参数,
所述控制装置按照从所述设定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参数对所述布料进给机构、所述链牙带输送机构进行控制以进行缝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有针摆动电动机,该针摆动电动机使所述缝针沿与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任意地进行针摆动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针摆动电动机驱动,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针摆动量的方式进行针摆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进给机构具有进给调节电动机,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所述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驱动,使所述被缝制物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
CN201880057725.0A 2017-10-13 2018-10-05 缝纫机 Pending CN111094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9564 2017-10-13
JP2017199564 2017-10-13
JP2018-155088 2018-08-22
JP2018155088A JP7118539B2 (ja) 2017-10-13 2018-08-22 ミシン
PCT/JP2018/037351 WO2019073922A1 (ja) 2017-10-13 2018-10-05 ミシ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4642A true CN111094642A (zh) 2020-05-01

Family

ID=66544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7725.0A Pending CN111094642A (zh) 2017-10-13 2018-10-05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8539B2 (zh)
CN (1) CN111094642A (zh)
TW (1) TWI8212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2311B2 (ja) * 2019-06-04 2023-04-21 Juki株式会社 縫製システム
WO2021234915A1 (ja) * 2020-05-21 2021-11-25 Ykk株式会社 テンプレート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CN117836478A (zh) * 2021-09-24 2024-04-05 Ykk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9414U (ja) * 1983-12-29 1985-07-2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エレメントの間欠縫着装置
JP2007215594A (ja) * 2006-02-14 2007-08-30 Juki Corp ミシン
CN201299167Y (zh) * 2008-10-27 2009-09-02 蒙春林 机头直轴传动步进送料拉链缝合机
CN102655778A (zh) * 2009-12-25 2012-09-05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的缝制方法及拉链被覆制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被覆制品及缝纫机压脚
CN105637134A (zh) * 2013-10-17 2016-06-01 Ykk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针板构造、以及链牙列的缝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14U (ja) * 1981-06-24 1983-01-06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間欠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チエ−ン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9414U (ja) * 1983-12-29 1985-07-2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エレメントの間欠縫着装置
JP2007215594A (ja) * 2006-02-14 2007-08-30 Juki Corp ミシン
CN201299167Y (zh) * 2008-10-27 2009-09-02 蒙春林 机头直轴传动步进送料拉链缝合机
CN102655778A (zh) * 2009-12-25 2012-09-05 Ykk株式会社 拉链牙链带的缝制方法及拉链被覆制品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被覆制品及缝纫机压脚
CN105637134A (zh) * 2013-10-17 2016-06-01 Ykk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针板构造、以及链牙列的缝纫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193A (zh) 2019-06-16
TWI821201B (zh) 2023-11-11
JP2019072466A (ja) 2019-05-16
JP7118539B2 (ja) 202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4642A (zh) 缝纫机
KR20080045071A (ko) 재봉기
JP4261698B2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WO2019073922A1 (ja) ミシン
CN111200950B (zh) 拉链的缝接方法及拉链产品
JP2006314423A (ja) ミシンのスプレッダー機構
JP5544056B2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
JP2017221644A (ja) 扁平縫いミシン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WO2021234915A1 (ja) テンプレート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CN108425187B (zh) 缝纫机
JP711607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縫着方法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製品
WO2023021558A1 (ja) 固定部材、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JP2007296253A (ja) ミシン
WO2023047539A1 (ja) ミシン及び縫製方法
JP5241244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6045287B2 (ja) 二本針ミシン
JP4109147B2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の糸供給装置
JP2007296254A (ja) ミシン
JP6016214B2 (ja) ミシンの案内装置
JP3385275B2 (ja) 衣類の止め金具縫い付けミシン
JP4294435B2 (ja) ミシン
JP6374745B2 (ja) ミシン
JP2007061350A (ja) 鳩目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の芯糸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