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55C -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55C
CN1110655C CN97118266A CN97118266A CN1110655C CN 1110655 C CN1110655 C CN 1110655C CN 97118266 A CN97118266 A CN 97118266A CN 97118266 A CN97118266 A CN 97118266A CN 1110655 C CN1110655 C CN 111065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room
control device
operational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8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368A (zh
Inventor
方镛雄
李甲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6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5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7/0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 G05D27/02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从空调器的出气口进入室内的排风气流方向的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空气吸入口、热交换器、排出交换后空气的排气口、多个可调水平和垂直叶片、可变速度室内风扇、运行模式选择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如果确定近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下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使排出的空气集中在近距离处;如果确定宽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水平叶片上下摆动,驱动风扇以第二速度转动,使排出的空气充到整个房间;如果确定远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上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使排出的空气到达远距离处。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具体来讲,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室内空调器的排出气流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空调器具有一个吸气格栅部件5,它设在主体1的前下部,主体1包括一个用于导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3和一个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器热交换过热量(加热或冷却)的空气排放到室内的排气口7,该出口7设置在主体1的前上部。
一组垂直叶片11和一组水平叶片9延伸横跨排气口7,它们分别用于调节经排气口7排入室内的换热后的空气流动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固定在主体1前表面上的外罩部件13用于保护主体1的内部并通常被设计得使空调器外形美观。在外罩部件13的下部区域设置一个控制板15形式的操纵部分,它用于选择所需要的空调器运行模式,例如自动模式、冷却、加热、除霜、空气清洁等模式,以及空调器的起动/停机,它还用于调节经排气口7排出的空气的流量和流动方向。
如图2所示,过滤部件17安装在靠近吸气格栅部件5内侧的地方,它用于滤出室内空气中所含的杂质,并将一个长方形的热交换器19设置在过滤部件17的下游处,以便利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将来自过滤部件17的室内空气与冷或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器19的上方设置一个送风机23(下文称作室内风机),它由室内风机电机21驱动旋转,以通过吸气口3吸入室内空气,再通过排气口7向室内排出经过热交换的空气。在室内风机23周围安装一条风管部件25,以将气流从吸气口3引导到排气口7,该风管部件还用于保护室内风机23。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传统空调器中,如果使用者利用遥控器或运行操作部分15选择所需的运行模式,然后按下操作键,则室内风机23旋转,使室内空气通过吸气口3被吸入主体1。
吸入的空气流过过滤部件17,以滤出杂质,如室内空气中的灰尘。然后当吸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9时,利用在热交换器19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对净化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利用热交换器19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由风管部件25将其导入主体1的上部,然后以经过调节的垂直和水平叶片11,9确定的方向使换热空气通过排气口7排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调节。
在控制由垂直和水平叶片11,9确立的垂直和水平流动方向时,每当在运行操作部分15上操纵一个键时,就可调节水平叶片9的位置,并且当断开该键时,叶片9不再旋转。同样地,每当操纵另一个键时,可改变垂直叶片11的位置,然后在断开该键时,该叶片11就不再旋转。
然而,这种操作是不方便的,其原因在于使用者必须用视觉确认两组叶片9,11的各自位置,以证实所需的空气流向已经设定。此外,还存在气流只能按叶片9,11给定的角度以垂直或水平设定的方向排出的问题,于是导致气流范围有些窄,此外,所输送的排气气流的流速和距离也不易控制。
另外,对于整个房间状态而言,有必要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叶片9,11的角度重新调整,为了对房间较远区域进行空气调节,可能需要提高排气的速度。由于需要对送风方向及空气流速进行周期性的调节,所以就增加了用户的负担。
此外,还存在着不能向需要进行空调的特殊区域集中送风的问题,因为垂直叶片11只能进行水平设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流控制装置,靠该方法可提高空调器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其原因在于可设定排气的方向、流量和预定温度,从而提供气流的各种流型,这样就可对整个房间进行空气调节并提供舒适的环境。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控制从空调器的出气口进入室内的排风气流方向的方法来实现。所述空调器包括:一个吸入口,用于吸入室内空气;一个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一个排气口,用于排出由所述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空气;多个可调节的水平叶片和可调节的垂直叶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一个可变速度室内风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送风量;以及一个运行模式选择器,用于允许用户选择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区域,该运行模式选择器提供三个房间区域中的一个,这三个房间区域分别是接近空调器的近距离区域、基本上覆盖整个房间区域的宽距离区域、以及远离空调器的远距离区域。所述的控制从空调器的出气口进入室内的排风气流方向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确定是否选择了近距离运行模式,
A1)如果近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下的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集中在近距离处;
B)确定是否选择了宽距离运行模式,
B1)如果宽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使水平叶片上下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二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充到整个房间;
C)确定是否选择了远距离运行模式,
C1)如果远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上的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到达远距离处。
                        附图说明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中可清楚地看出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其它的方面,其中:
图1是传统空调器的透视图;
图2是传统空调器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用于控制空调器的排气气流的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4A和4B是表示用于选择空调器运行模式的顺序控制过程流程图;
图5是表示用于选择空调器近距离模式的顺序控制过程流程图;
图6A和6B是表示用于选择空调器宽模式的顺序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7A和7B是表示用于选择空调器远距离顺序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从图1的A-A线看上去的水平叶片操作位置;以及
图9表示从图1的B-B线看上去的垂直叶片操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或符号表示。
如图3所示,从交流电源接收商用交流电压的电源装置100将交流电压转变成预定电平的直流电压,以启动空调器并输出直流电压。运行操作装置102设有许多功能键,它们用于将图1和2所示的空调器引导到所需的运行模式,例如自动模式、冷却、加热、除霜、空气净化等和空调器起动/停机,以及用于设定所需的室内温度和/或气流方向、排气流量。运行操作装置102具有一个聚焦键(或近距离键)、宽键和变焦键(远距离键)。
控制装置104接收从电源装置100输出的直流电压并初始化空调器的运行。控制装置104主要包括一个微计算机,它用于根据在运行操作装置102上输入的所选择的运行模式和起动/停机信号来控制空调器的总运行状况。控制装置104控制叶片9,11的送风角,以及室内风机23的转速和设定温度Ts,以便有选择性地向整个房间、较远区域或较近区域输送经过热交换的空气。
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6检测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Tr,以便根据用户设定的温度Ts控制空调运行。压缩机驱动装置108接收控制装置104根据温度Ts和Tr的差发出的控制信号,并驱动压缩机109。
设置送风方向调节装置110,用它来调节排气方向,以便根据在运行操作装置102的输入来向整个房间、远或近距离提供换热后的空气。这种送风方向调节部分110包括一个垂直风向调节部分112,它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信号并驱动垂直方向驱动电机113,以垂直(即上下)地转动叶片9;以及一个水平风向调节部分114,它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信号并驱动水平方向驱动电机115,以水平(即左右)地转动叶片11。
设置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用它来控制排风量,以便向整个房间、远区域或宽区域(中远距离)提供经热交换的空气。因此,装置116响应控制装置104发出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室内风机电机21的转速来驱动风机23,其目的是根据利用运行操作装置102所选择的送风量向室内吹送经热交换的空气。
控制装置104响应来自运行操作装置102的键输入信号并发送一个控制信号给显示装置118,然后显示装置118显示所选择的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例如自动模式、冷却、加热、除霜,空气净化等,以及设定温度和检测温度。此外,显示装置118还接通或断开一个表示用于调节近区域(聚焦模式)的近距离运行模式的近距离指示灯、一个用于宽运行状态(宽模式)的宽模式指示灯和一个表示用于调节室内远区域(变焦键)的远运行状态的远距离指示灯。
下面将讨论空调器的气流控制装置的运行过程和优点,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
图4A和4B是表示本发明空调器气流控制的顺序控制步骤流程图。
作为提供给空调器的电源,控制装置104接收来自电源装置100的直流电压并初始化空调器(S1)。然后,将来自控制装置104的用于驱动垂直方向驱动电机113的控制信号提供给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以使水平叶片9回到它的初始关闭状态。也就是说,由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驱动的垂直方向驱动电机113以22.5度/秒的角速度顺时针旋转,接着关闭水平叶片9(S2)。
在步骤S3,控制装置104向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输出一个用于驱动水平方向驱动电机115,以使垂直叶片11回到它们的初始关闭状态的控制信号。即,由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驱动的水平方向驱动电机115以22.5度/秒的角速度顺时针旋转,接着关闭水平叶片9(S3)。
在步骤S4,控制装置104计算预定的垂直和水平方向驱动电机113,115的驱动持续时间,例如大约持续7秒钟。在预定的持续时间过去之前,重复进行步骤S2后面的步骤,以便关闭叶片9,11。
在限定的持续时间过去之后(这意味着叶片9,11已完全关闭),过程进行到步骤S5,在该步骤,当关闭两组叶片9,11的操作完成时,在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下,垂直和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2,114使两个电机113,115停止动转,该状态将在以后用作初始状态。
如果由于在空调器停机时因其外部(例如手动)操作而改变了叶片位置,则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位控制,由于该原因,在每次启动空调器时,为了完全关闭两组叶片9,11,进行从步骤S2到S5的初始路径。
接着在步骤S6中,通过运行操作装置102在控制装置104设定所需的用于供冷或供热的室内温度Ts、排风的风量和风向。在步骤S7,确定起动键是否接通。
在起动键接通的情况下,将来自运行操作装置102的操作指令和运行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104,然后该控制装置104向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输出一个控制信号。
这样,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根据原先设定的空气量接收从控制装置104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以室内风机电机21的受控转速驱动室内风机23(S8)。
当被驱动的室内风机23将室内空气吸入主体1时,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06检测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装置104。
然后在步骤S9中,控制装置104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用于驱动垂直和水平方向驱动电机113,115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2,114,以便调节各叶片9,11的方向角,从而可根据设定的送风方向引导空气的流向。
在步骤S10,在由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06检测到的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进行比较,以便确定是否分别满足压缩机109的供冷和供热驱动条件。当检测的温度Tr高于设定温度Ts时,压缩机在冷却工况下运行,反之在加热工况下运行。
在步骤S10继续检测室内温度Tr,直到满足压缩机109的驱动条件为止,即直到压缩机驱动装置108从控制装置104接收到用于驱动压缩机109的控制信号为止,控制装置104根据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差来确定压缩机109的工作频率。
当被驱动的室内风机23将室内空气通过吸入口3吸入主体1时,吸入的空气流过过滤部件17,以便滤出任何外部杂质,例如室内空气中所含的灰尘等。然后当吸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9时,利用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使清洁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S12)。
利用管道部件25将换热后的空气引到空调器的上部,所引导空气的流动方向是由位于排气口7的垂直和水平叶片11,9的设定角来决定的。
上面描述了空调器的正常运行状况。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应确定是否按下聚焦键(步骤S13)。如果是(在YES的情况下),则控制装置104进入近距离模式,以对靠近主体1的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在确定聚焦键没有接下的情况下(NO的情况下),流程进行到步骤S14,在该步骤应确定宽键是否被按下。如果宽键被输入,则控制装置104对整个房间进行空气调节。
在步骤S14,当宽键未按下时(NO的情况下),流程进行到步骤S25,在该步骤应确定变焦键是否被按下。如果变焦键被输入(YES的情况下),则控制装置104进入远距离模式,以对远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在步骤S15,当变焦键未被按下时(NO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12,并且重复进行步骤S12后面的步骤。
下面将参照图5至7分别解释聚焦、宽和变焦三种模式的运行情况。
参见图5,该图表示用于解释聚焦模式运行的流程图,当按下聚焦键以进入聚焦模式时,控制装置104控制显示装置118,以便显示聚焦模式状态。显示装置118接通表示空调近区的近距离运行模式的近距离指示灯。在步骤S21,控制装置104为驱动室内风机电机21向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输出一个控制信号,从而在主体1附近集中送风。
接着,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接收从控制装置104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便以涡轮速度(大约670rpm)驱动室内风机电机21,在步骤S22,控制装置104向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输出一个控制信号,以调节水平叶片9的角度,使排风集中在主体1附近。
然后,以14.4度/秒的角速度驱动电机113并向下推动水平叶片9,使之达到图8B所示的大约15度的预定角度,在此位置电机113停止旋转。
接着,控制装置104在步骤S23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以调节垂直叶片11的角度,使排风能集中在室内的较近区域。
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的一个用于驱动电机115的控制信号,从而使叶片11按照设定的气流方向水平转动,在此位置电机115停止旋转。
然后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由在热交换器19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进行热交换,并且空气通过风管部件25向上运动。由于水平叶片9静止在向下方向的位置,而垂直叶片11运动并使气流会聚,所以使排气集中在室内的较近位置。因此,按照室内风机电机21的涡轮驱动方式而排出的空气集中在较近的区域。
此时,在步骤S24,控制装置104计算时间周期,该周期大约为30分钟(在实现集中进行空气调节期间的最短时间周期),在该时间周期,叶片9固定在方向向下的角度上,而叶片11则水平地运动,在步骤S25,确定预定时间周期是否已过去。如果预定的时间没有过去(NO的情况下),则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24之后的步骤,直到预定的时间过去为止。
在步骤S25,如果确定预定时间已过去(YES的情况下),则可确定用户所需的集中空调在最短时间周期内已实现,然后流程进行到步骤S26,在该步骤,控制装置104向显示装置118输出一个用于指示停止近距离运行的控制信号。
在步骤S27,电机113和115回至在选择近模式之前预先建立的冷却或加热运行模式,在步骤S12连续进行正常运行并重复执行在步骤S12之后的步骤。
下面将参照图6A和6B描述宽模式的控制运行。
当空调器在步骤S30按照宽键的动作进入宽模式时,控制装置104向显示装置118发出一个用于显示空调器的宽运行状态的控制信号。然后,显示装置118接通宽模式指示灯,从而显示出宽运行状态。
在步骤S31,控制装置104将一个用于驱动风机电机21高速旋转的控制信号输出给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以使排风能均匀且宽范围地散布到房间的整个区域。
在步骤S32,控制装置104向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输出一个用于调节水平叶片9的角度的控制信号,以使排风能均匀且宽范围地散布到房间的整个区域。
垂直方向调节调节部分112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输出的控制信号,从而以14.4度/秒的预定角速度驱动电机113旋转,以使叶片9以图8A所示的预定角(大约30度)向上倾斜,在此位置上电机113停止旋转。
接着,在步骤S33,控制装置104向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输出一个用于调节垂直叶片11角度的控制信号,使排风能均匀且宽范围地散布到房间的整个区域。
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输出的控制信号,从而以14.4度/秒的预定角速度驱动电机115旋转,以使叶片11以图9A所示的预定角(大约15度)向右倾斜,在此位置上电机115停止旋转。
此时,在步骤S34,控制装置104计算时间周期,该周期大约为20分钟,在该时间周期,叶片9固定在方向向上的预定角度上,而叶片11则固定在方向向右的预定角度上,并确定预定时间周期是否已过去。如果预定的时间没有过去(NO的情况下),则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34之后的步骤,直到预定的时间过去为止。
作为在步骤S34的判定结果,如果预定的时间周期已过去(YES的情况下),流程进行到步骤S35,在该步骤,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按照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以14.4度/秒的角速度驱动电机113,从而使叶片9如图8B所示倾斜到向下的位置,在此位置电机113停止旋转。
此时,叶片11固定在向右倾斜30度的预定角上,而只有叶片9向下运动约30度,使排风气流被引向右下方。
在步骤S36,控制装置104确定叶片9和11分别固定在朝下和朝右的位置处的预定时间周期(大约20秒)是否已过去,如果没有过去(NO的情况下),则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36以后的步骤,直到预定的时间周期过去为止。
作为在步骤S36的判定结果,如果预定的时间周期已过去(YES的情况下),则流程进行到步骤S37,在该步骤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按照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以14.4度/秒的角速度驱动电机115旋转,从而使叶片11以图9B所示倾斜到向左的位置,在此位置电机115停止旋转。
此时,叶片9固定在向下约30度的预定角上,而只有叶片11向左运动约30度,使排风气流被引向左下方。
在步骤S38,控制装置104确定叶片9和11分别固定在朝下和朝左的位置处的预定时间周期(大约20秒)是否已过去,如果没有过去(NO的情况下),则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38以后的步骤,直到预定的时间周期过去为止。
作为在步骤S38的判定结果,如果预定的时间周期已过去(YES的情况下),则流程进行到步骤S39,在该步骤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按照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以14.4度/秒的角速度驱动电机113旋转,从而使叶片9以图8A所示倾斜到向上的位置,在此位置电机113停止旋转。
此时,叶片11固定在向左约30度的预定角上,而只有叶片9向上运动约30度,使排风气流被引向左上方。
在步骤S40,控制装置104确定叶片9和11分别固定在朝上和朝左的位置处的预定时间周期(大约20秒)是否已过去,如果没有过去(NO的情况下),则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38以后的步骤,直到预定的时间周期过去为止。
作为在步骤S40的判定结果,如果预定的时间周期已过去(YES的情况下),则流程进行到步骤S41,在该步骤控制装置104使用比预定温度Ts低1度的新基准温度,其中基准温度指的是用户感觉最舒适的温度,该温度可以通过根据室内湿度量和由室外温度造成的室内温度的变化产生的无规则运行而获得。
当用户在预定温度感觉热或冷时,温度只在基准温度±2度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然后,在步骤S42,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06检测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的空气的温度Tr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装置104,以确定预定温度Ts是否低于室内温度Tr。
这是宽键在冷却工况动作时的典型过程,但宽键在加热工况下动作的情况下,应确定预定温度Ts是否高于室内温度Tr。
在步骤S42,在室内温度Tr与预定温度Ts之间进行比较。如果预定温度Ts高于室内温度(NO的情况下)由流程回到步骤S41,在该步骤继续检测室内温度Tr并重复进行步骤S41后的运行过程。然后,如果预定温度低于室内温度Tr(YES的情况下),过程进行到步骤S43,在该步骤,压缩机驱动装置108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的用于驱动压缩机109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104根据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差判定压缩机109的工作频率。
当由启动后的压缩机109驱动的室内风机23通过吸气口3将室内空气吸入主体1内,吸入的空气流过过滤部件17,以滤出外界杂质,如室内空气中的灰尘。然后,当吸入的空气流过热交换器19时,清洁后的空气利用在热交换器19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进行热交换。
利用风管部件25将换热后的空气引导到空调器的上部,然后在位于排气口7的垂直叶片11和水平叶片9的设定角的基础上引导送风方向。
此时,应确定预定温度Ts是否高于温度Tr-0.5度(即从室内温度Tr中减去0.5度),如果不高于该温度(NO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43,在此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43之后的步骤。然而,如果预定温度Ts高于Tr-0.5度(YES的情况下),则判定气流温度是用户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然后流程进行到步骤S45,在该步骤压缩机驱动装置108在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下停止压缩机109的运转。
然后,在步骤S46,再一次确定宽键是否动作。如果没有动作(NO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33。
因此,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利用在热交换器19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风管部件25向上流动。
此时,通过以恒定的时间间隔并以预定角向上和向右、向下和向右、向下和向左及向上和向左推动叶片9和11,使排风能均匀和宽范围地散布在室内的整个区域。此外,借助于基准温度,可以控制预定温度Ts的变化。这样就可使整个房间维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在步骤S46,确定宽键是否动作。当该键动作时,将一个与宽运行模式的停止相对应的键信号从运行操作装置102输出给控制装置104。因此,为了停止宽运行模式,流程进行到步骤S47,在该步骤控制装置104将一个用于指示宽运行停止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显示装置118。
在步骤S48,电机113和115回到在选择宽模式之前预先建立的冷却或加热运行模式,在步骤S12连续进行正常运行并重复执行步骤S12之后的运行。
下面将对照图7A和7B描述与远距离模式有关的控制过程。
当按下变焦键以进入变焦模式时,控制装置104控制显示装置118。以显示远距离模式状态。显示装置118接通表示为了调节远区域的远距离运行模式的远距离指示灯。在步骤S51,控制装置104向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 6输出一个用于驱动室内风机电机21的控制信号,这样就排风至离主体1较远的距离。
接着,风机电机驱动装置116接收从控制装置104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便以涡轮速度(大约670rpm)驱动室内风机电机21,在步骤S52,控制装置104向垂直方向调节部分112输出一个控制信号,以调节水平叶片9的角度,从而能使排风达到远距离区域。
然后,以14.4度/秒的角速度驱动电机113运转,并向上推动水平叶片9,使之达到如图8A所示大约15度的预定角度,在此位置电机113停止旋转。
然后在步骤S53,控制装置104向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输出一个调节垂直叶片11角度的控制信号,从而使排风能达到室内的远区域。
也就是说,水平方向调节部分114以7.2度/秒的角速度驱动垂直方向驱动电机115,这样,如图9C所示,垂直叶片11水平地转动预定的30度角。
在步骤S54,控制装置104使用比预定温度Ts低1度的新基准温度,其中正如在上文中对宽模式的描述中提到的那样,是指用户感觉最舒适的温度,该温度可以通过根据室内湿度量和由室外温度造成的室内温度的变化产生的无规则运行而获得。
然后在步骤S55,室内温度检测装置106检测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Tr并将结果输出给控制装置104,该控制装置确定预定温度Ts是否低于室内温度Tr。
在步骤S55,在室内温度Tr与预定温度Ts之间进行比较。如果预定温度Ts高于室内温度Tr(NO的情况下),则流程回到步骤S54,在该步骤,继续检测室内温度Tr并重复进行步骤S54之后的运行。然而,如果预定温度Ts低于室内温度Tr(YES的情况下),则过程进行到步骤S56,在该步骤,压缩机驱动装置108接收来自控制装置104的用于驱动压缩机109的控制信号,该控制装置104根据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s之间的差来决定压缩机的工作频率。
由启动后的压缩机109驱动的室内风机23通过吸气口3将室内空气吸入主体1内,吸入的空气流过过滤部件17,以滤出外界杂质,如室内空气中的灰尘。然后,当吸入的空气流过热交换器19时,清洁后的空气利用在热交换器19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进行热交换。
利用风管部件25将换热后的空气引导到空调器的上部,然后在位于排气口7的垂直叶片11和水平叶片9的设定角的基础上引导送风方向。
此时,应确定预定温度Ts是否高于温度Tr-0.5度(即从室内温度Tr中减去0.5度),如果不高于该温度(NO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56,在此运行重复进行步骤S56之后的步骤。然而,如果预定温度Ts高于Tr-0.5度(YES的情况下),则判定气流温度是用户在远距离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然后流程进行到步骤S58,在该步骤,压缩机驱动装置108在控制装置104的控制下停止压缩机109的运转。
然后,在步骤S59,再一次确定宽键是否动作。如果没有动作(NO的情况下),流程回到步骤S52。
因此,通过吸气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利用在热交换器19内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风管部件25向上流动。
此时,通过向上推动叶片9转动预定角度,并通过在给定的范围内连续地转动叶片11,使排风能达到较远的距离。此外,借助于基准温度,可控制预定温度Ts的改变。这样就可使整个房间维持舒适的室内温度。
在步骤S59,确定宽键是否动作。当该键动作时,将一个与宽运行模式的停止相对应的键信号从运行操作装置102输出给控制装置104。因此,为了停止宽运行模式,流程进行到步骤S60,在该步骤控制装置104将一个用于指示宽运行停止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显示装置118。
在步骤S61,电机113和115回到在选择宽模式之前预先建立的冷却或加热运行模式,在步骤S12连续进行正常运行并重复执行步骤S12之后的运行。
正如从上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空调器的排风气流控制装置及其方法的优点在于:排风的方向和排风量可利用简单的键操作就可进行调节,因而提高了整个房间的空调效果。

Claims (1)

1.一种控制从空调器的出气口进入室内的排风气流方向的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一个吸入口,用于吸入室内空气;一个热交换器;用于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一个排气口,用于排出由所述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空气;多个可调节的水平叶片和可调节的垂直叶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一个可变速度室内风扇,用于控制通过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送风量;以及一个运行模式选择器,用于允许用户选择要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区域,该运行模式选择器提供三个房间区域中的一个,这三个房间区域分别是接近空调器的近距离区域、基本上覆盖整个房间区域的宽距离区域、以及远离空调器的远距离区域,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确定是否选择了近距离运行模式,
A1)如果近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下的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集中在近距离处;
B)确定是否选择了宽距离运行模式,
B1)如果宽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使水平叶片上下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二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充到整个房间;
C)确定是否选择了远距离运行模式,
C1)如果远距离运行模式被选择,则将水平叶片固定在向上的角度,使垂直叶片左右摆动,并且驱动风扇以第一速度转动,以使排出的空气到达远距离处。
CN97118266A 1996-09-12 1997-09-12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6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39524/96 1996-09-12
KR39523/96 1996-09-12
KR19960039519 1996-09-12
KR39523/1996 1996-09-12
KR19960039523 1996-09-12
KR39524/1996 1996-09-12
KR39519/96 1996-09-12
KR39519/1996 1996-09-12
KR19960039524 1996-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68A CN1176368A (zh) 1998-03-18
CN1110655C true CN1110655C (zh) 2003-06-04

Family

ID=27349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82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0655C (zh) 1996-09-12 1997-09-12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913890A (zh)
JP (1) JP3194895B2 (zh)
KR (1) KR100239547B1 (zh)
CN (1) CN1110655C (zh)
ID (1) ID19087A (zh)
IT (1) IT1294621B1 (zh)
TW (1) TW3465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21065B2 (en) 1999-03-02 2010-10-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a thin film transistor comprising a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463866B2 (ja) 1999-09-24 2003-11-0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蛍光色変換膜、それを用いた蛍光色変換フィルターおよび該蛍光色変換フィルターを具備した有機発光素子
JP2001175198A (ja) 1999-12-14 2001-06-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KR100390494B1 (ko) * 2000-12-06 2003-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절전제어방법
US7310966B2 (en) * 2004-01-16 2007-12-25 Harold Wagner Universal direct current brushles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7347774B2 (en) * 2004-11-12 2008-03-25 Peter S. Aronstam Remote autonomous intelligent air flow control system and network
KR100662568B1 (ko) * 2004-12-24 2006-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US9958198B2 (en) * 2009-07-13 2018-05-01 Carrier Corporation Embedded cargo sensors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JP5454065B2 (ja) * 2009-10-07 2014-03-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2213473A (zh) * 2010-04-02 2011-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送风控制方法及空调器安装设置方法
DK179101B1 (en) * 2010-08-23 2017-10-30 Inventilate Holding Ap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ntilation system for the ventilation of an enclosure and a ventilation system
CN102654305B (zh) * 2011-03-02 2014-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3277869B (zh) * 2013-04-22 2016-12-28 清华大学 基于室内场景视频流认知的智能空调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4279696B (zh) * 2014-09-22 2017-10-24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5841317B (zh) * 2015-01-12 2019-10-25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智能空调手环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4633869B (zh) * 2015-03-16 2017-06-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4879883B (zh) * 2015-04-30 2018-03-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家电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5571052B (zh) * 2015-12-16 2018-07-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空气设备的路径设定执行方法、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6200726A (zh) * 2016-08-26 2016-12-07 合肥康胜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综合智能家居
CN106642529B (zh) * 2016-10-28 2019-12-0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567114B (zh) * 2019-08-12 2020-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1054287A1 (ja) * 2019-09-17 2021-03-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AU2020349932B2 (en) * 2019-09-17 2023-03-16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1397178A (zh) * 2020-03-27 2020-07-10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器风向调整装置、方法及系统
KR102634138B1 (ko) * 2021-01-22 2024-0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운전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1763B2 (ja) * 1987-12-21 1995-07-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3085737B2 (ja) * 1991-07-17 2000-09-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5180333A (en) * 1991-10-28 1993-01-19 Norm Pacific Automation Corp. Ventilation device adjusted and controlled automatically with movement of human body
KR0160410B1 (ko) * 1994-03-31 1999-01-15 김광호 공기조화기및 그 제어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68A (zh) 1998-03-18
KR100239547B1 (ko) 2000-01-15
TW346535B (en) 1998-12-01
JP3194895B2 (ja) 2001-08-06
JPH1089747A (ja) 1998-04-10
IT1294621B1 (it) 1999-04-12
ITRM970549A1 (it) 1998-03-12
KR19980024221A (ko) 1998-07-06
US5913890A (en) 1999-06-22
ID19087A (id) 1998-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55C (zh) 空调器的气流控制方法
CN116300719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N106369797B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696577A (zh) 超薄型空调
JP2014055733A (ja) 空調室内機
CN1086794C (zh) 空调器
CN1174967A (zh) 具有进口和出口关闭门的室内空调机及其运行方法
CN1124445C (zh) 具有在冷却模式期除湿作干燥运行的方法及装置的空调器
CN1100967C (zh) 空调器的排放气流的控制方法
CN1100966C (zh) 空调器的运行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460C (zh) 空调机
CN1108493C (zh) 空气调节机
CN2694152Y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14798C (zh) 空气调节机
CN1270133C (zh) 空调机
CN1573250A (zh) 空调机
CN1111685C (zh) 空气调节机
CN1104600C (zh) 用于控制空调器中排放空气流量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101011C (zh) 家用设备的运行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1153427A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3214644A (ja) 空気調和機
JP4000673B2 (ja) 温風暖房機
KR10024876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토출기류제어장치및그방법
CN1205439C (zh) 空调器节电方法
CN196705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