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4312B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Google Patents
同轴双输出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64312B CN111064312B CN201811207994.9A CN201811207994A CN111064312B CN 111064312 B CN111064312 B CN 111064312B CN 201811207994 A CN201811207994 A CN 201811207994A CN 111064312 B CN111064312 B CN 111064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 rotor
- motor
- coaxial dual
- output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08000002925 dental car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210 tooth compone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3/00—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3/10—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the members
- F16H13/12—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the members by magnetic for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9/00—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双输出机构,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支撑端盖和第一输出孔,支撑端盖间隔出电机腔和磁齿腔且设有中间孔;电机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电机转子和电机轴,电机定子与机壳相连,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相配合,电机轴与电机转子相连,电机轴伸入到磁齿腔内;磁齿组件,包括内磁转子、外磁转子和调磁组件,内磁转子与电机轴相连,外磁转子外套在内磁转子上,调磁组件与支撑端盖相连并伸入到内磁转子和外磁转子之间;输出轴组件,包括内输出轴和外输出轴,内输出轴与内磁转子相连且从第一输出孔伸出,外输出轴与外磁转子相连且从第一输出孔伸出;轴承组件,支撑电机转子、内磁转子和外磁转子转动。无磨损、无疲劳等问题,噪声小,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同轴双输出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风扇、食物料理机、以及飞机螺旋桨等使用场合,需要双轴对旋输出的电机或机构,可以采用机械齿轮结构、皮带轮结构、双电机结构等设备实现同轴线的双轴不同向旋转输出,但若采用机械齿轮及皮带轮形式需要零部件之间接触啮合,会产生疲劳磨损等问题,需要经常进行维护,系统的振动噪音大;采用双电机的形式由于结构体积较大,且两个电机需要各自独立的驱动控制系统,成本较高,前述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同轴双输出机构,所述同轴双输出机构的结构紧凑、噪声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端盖,所述支撑端盖将所述机壳内部间隔出电机腔和磁齿腔,所述支撑端盖上设有中间孔,所述机壳上设有连通所述磁齿腔的第一输出孔;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在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电机转子和电机轴,所述电机定子与所述机壳相连,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相配合,所述电机轴与所述电机转子相连,所述电机轴从所述中间孔伸入到所述磁齿腔内;磁齿组件,所述磁齿组件设在所述磁齿腔内,所述磁齿组件包括:内磁转子、外磁转子和调磁组件,所述内磁转子与所述电机轴相连,所述外磁转子外套在所述内磁转子上,所述调磁组件与所述支撑端盖相连并伸入到所述内磁转子和所述外磁转子之间,所述调磁组件调制磁场以使所述内磁转子与所述外磁转子通过磁耦合实现联动;输出轴组件,所述输出轴组件包括内输出轴和外套在所述内输出轴上的外输出轴,所述内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内磁转子相连且另一端从所述第一输出孔伸出,所述外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外磁转子相连且另一端从所述第一输出孔伸出;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设在所述机壳上,并支撑所述电机转子、所述内磁转子和所述外磁转子转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通过采用电机组件和磁齿组件相集成的结构形式,利用磁耦合的方式实现同轴线动力双输出,由于无直接的接触啮合,不会产生磨损、疲劳等问题,系统噪声小,结构更加紧凑,生产维护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调磁组件包括支架和设在所述支架上的多个调磁块,多个所述调磁块环绕所述内磁转子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内磁转子的磁极对数为Pi,所述外磁转子的磁极对数为Po,所述调磁块的个数为Ns,且Ns满足关系Ns=Pi+Po。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形成为圆筒形,所述支架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端盖相连,所述支架主体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多个安装槽,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安装槽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均敞开,多个所述调磁块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多个所述安装槽内;支架端环,所述支架端环为圆环形,所述支架端环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离所述支撑端盖的端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每个所述调磁块在周向两侧的表面的形状与对应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的形状完全一致,所述调磁块在周向上最小宽度处的弧长为Lm,所述调磁块在外周侧的弧长为Lo,所述调磁块在内周侧的弧长为Li,Lm、Lm和Li满足关系式Lm<Li且Lm<Lo。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调磁组件包括外桥筒,所述外桥筒外套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每个所述调磁块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桥筒的内周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磁转子包括:内转子套,所述内转子套形成为圆筒形;多个内磁块,所述多个内磁块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内转子套上;其中,每个所述内磁块均表贴在所述内转子套的外周面上,或者每个所述内磁块均嵌入在所述内转子套内。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外磁转子包括:外转子套,所述外转子套形成为圆筒形;多个外磁块,所述多个外磁块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外转子套上;其中,每个所述外磁块均表贴在所述外转子套的内周面上,或者每个所述外磁块均嵌入在所述外转子套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磁转子包括:外转子前支架,所述外转子前支架形成为外套在所述内输出轴上的圆盘形,所述外输出轴一体形成在所述外转子前支架上,所述外转子前支架的周缘连接在所述外转子套的一端;外转子后支架,所述外转子后支架外套在所述调磁组件的外侧,所述外转子后支架连接在所述外转子套的另一端,所述外转子后支架通过所述轴承组件支撑在所述机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转子套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的连接孔槽,所述外转子套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孔槽的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外转子前支架、所述外转子后支架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所述外转子套的外周壁上设有用于加胶以保持动平衡的结构孔槽。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轴与所述内输出轴为一体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在所述第一输出孔处且与所述外输出轴相连;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连接在所述支撑端盖上且与所述外端转子相连。
可选地,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设在所述中间孔处且外套在所述电机轴上;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连接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电机组件的远离所述磁齿组件的一端,所述第四轴承外套在所述电机轴上。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轴的远离所述磁齿组件的一端连接有散热风轮。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设有连通所述电机腔的第二输出孔,所述电机轴的一端从所述第二输出孔处伸出,所述散热风轮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另一个视角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主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剖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主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内磁转子的剖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外磁转子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外磁转子的主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外磁转子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外磁转子的主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外磁转子的剖面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爆炸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中G部的放大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立体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爆炸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俯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的调磁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同轴双输出机构;
10:机壳;10a:磁齿腔;11:支撑端盖;
20:电机组件;21:电机定子;22:电机转子;23:电机轴;
30:磁齿组件;31:内磁转子;311:内转子套;312:内磁块;32:外磁转子;321:外转子套;3211:连接孔槽;3212:结构孔槽;322:外磁块;323:外转子前支架;324:外转子后支架;
33:调磁组件;331:支架;3311:支架主体;3312:安装槽;3313:支架端环;332:调磁块;333:外桥筒;
40:输出轴组件;41:内输出轴;42:外输出轴;
50:轴承组件;51:第一轴承;52:第二轴承;53:第三轴承;54:第四轴承;
60:散热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8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100,可以实现动力的同轴线双输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100包括机壳10、电机组件20、磁齿组件30、输出轴组件40和轴承组件50。
具体地,在机壳10内设有支撑端盖11,支撑端盖11将机壳10内部间隔出电机腔和磁齿腔10a,电机组件20设在电机腔内,磁齿组件30设在磁齿腔10a内,在支撑端盖11上设有中间孔,机壳10上设有连通磁齿腔10a的第一输出孔。
进一步地,电机组件20包括电机定子21、电机转子22和电机轴23,其中电机定子21与机壳10相连,电机转子22与电机定子21相配合,电机轴23与电机转子22相连,电机轴23和电机转子22可以同步转动,电机轴23从中间孔伸入到磁齿腔10a内。
此外,磁齿组件30包括内磁转子31、外磁转子32和调磁组件33,内磁转子31与电机轴23相连,内磁转子31与电机轴23同步转动,外磁转子32外套在内磁转子31上,如图2所示,调磁组件33的下端配合连接在支撑端盖11上,调磁组件33的上端伸入到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这样,调磁组件33调制磁场以使内磁转子31与外磁转子32通过磁耦合实现联动,调磁组件33通过协调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的磁场,即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通过调磁组件33调制形成可以匹配的磁场谐波,进而使得内磁转子31通过磁耦合联动,实现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的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可以反向转动,例如,内磁转子31围绕电机轴23顺时针转动,外磁转子32围绕电机轴23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同轴线的内输出轴41和外输出轴42对旋输出。
可选地,输出轴组件40包括内输出轴41和外输出轴42,外输出轴42外套在内输出轴41上,内输出轴41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内输出轴41的下端)与内磁转子31相连,内输出轴41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内输出轴41的上端)从第一输出孔伸出,外输出轴42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外输出轴42的下端)与外磁转子32相连,外输出轴42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外输出轴42的上端)从第一输出孔伸出,轴承组件50设在机壳10上,并支撑电机转子22、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内输出轴41与内磁转子31同步转动,外磁转子32与外输出轴42同步转动,在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反向转动时,内输出轴41与外输出轴42也反向转动,如内磁转子31和内输出轴41同时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外磁转子32和外输出轴42同时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100,通过采用电机组件20和磁齿组件30相集成的结构形式,利用磁耦合的方式实现同轴线的双输出轴输出动力,由于零部件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啮合,不会产生磨损、疲劳等问题,且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噪声,另外,由于磁齿轮组件本身的特性,在外输出轴42负载扭矩过大时,磁齿组件30会打滑,实现对系统的保护,结构更加紧凑,只需要驱动控制单电机即可实现双输出轴传动,生产维护成本低。
如图18至图2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调磁组件33包括支架331和多个调磁块332,多个调磁块332设在支架331上,多个调磁块332环绕内磁转子31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多个调磁块332沿内磁转子31的外周间隔开排布,通过环绕内磁转子31布置的多个调磁块332,可以调制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磁场,使得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形成相匹配的磁场谐波,实现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相对应的转向。
可选地,调磁组件33还可以形成整个圆柱形的结构,将圆柱形的结构插接在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可以调制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的磁场,使得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形成匹配的磁场谐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的示例,内磁转子31的磁极对数为Pi,外磁转子32的磁极对数为Po,调磁块332的个数为Ns,且Ns满足关系Ns=Pi+Po,即当调磁块332的个数等于内磁转子31的磁极对数与外磁转子32的磁极对数之和,通过调磁块332的个数与内磁转子31、外磁转子32的磁极对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调磁块332调制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磁场,以此来传递扭矩,使得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的转速比r=-Po/Pi,其中负号代表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的旋转方向相反,故而可实现同轴线的双输出轴对旋输出动力。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选的示例,支架331包括支架主体3311和支架端环3313,支架主体3311形成为圆筒形,支架主体3311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支架主体3311的下端)与支撑端盖11固定相连,支架主体3311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支架主体3311的上端)端面上设有多个安装槽3312,用以安装调磁块332。
多个安装槽3312沿支架主体3311的周向间隔开设置,多个调磁块332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多个安装槽3312内,每个安装槽3312在支架主体331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均敞开,这样,调磁块332在安装在安装槽3312内时,调磁块332的外侧和内侧裸露,以对内磁转子31和外磁转子32之间的磁场进行调制。
此外,支架端环3313为圆环形,支架端环3313连接在支架主体3311的远离支撑端盖11的端面上,如图2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调磁块332沿着支架主体3311的轴向从上至下插入安装槽3312内,在安装好后,通过利用支架端环3313可以在轴向上将调磁块332止挡在安装槽3312内,防止调磁块332从安装槽3312内脱离。
如图21和图22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每个调磁块332在周向两侧的表面的形状与对应安装槽3312的内壁面的形状完全一致,这样,调磁块332和安装槽3312之间可以良好匹配。
如图22所示,具体地,调磁块332在周向上最小宽度处的弧长为Lm,调磁块332在外周侧的弧长为Lo,调磁块332在内周侧的弧长为Li,Lm、Lm和Li满足关系式Lm<Li且Lm<Lo,可以理解的是,调磁块332在周向上弧长的最小宽度处位于对应的外周侧和对应的内周侧之间,且调磁块332在外周侧的弧长和在内周侧的弧长均大于在周向上最小宽度处的弧长,这样,在调磁块332安装在安装槽3312内后,可以将调磁块332可靠地匹配在安装槽3312内,调磁块332在径向上不易松动。
如图24至图2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调磁组件33包括外桥筒333,外桥筒333外套在支架主体3311上,每个调磁块332均固定连接在外桥筒333的内周壁上,在将外桥筒333外套在支架主体3311上时,多个调磁块332分别对应插接在支架主体3311的安装槽3312内,即通过将多个调磁块332与外桥筒333一体成型,在将调磁块332安装在支架主体3311上时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了装配工时,提高了装配效率,结构更加整体化,减少了零部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内磁转子31包括内转子套311和多个内磁块312,内转子套311形成为圆筒形,多个内磁块312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内转子套311上,在本发明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在内转子套311的外周面上间隔均匀地设有多个插槽,每个内磁块312均一一对应嵌入在内转子套311的插槽内,内转子套311与内磁块312之间配合可靠。
在本发明另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内转子套311的外周面上间隔均匀地设有多个配合部,每个配合部与对应的内磁块312一一对应,每个内磁块312均通过表贴的方式设置在内转子套311的外周面上,安装方便。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外磁转子32包括外转子套321和多个外磁块322,外转子套321形成为圆筒形,多个外磁块322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外转子套321上,在本发明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外转子套321的内周面上间隔均匀地设有多个配合部,每个配合部与对应的外磁块322一一对应,每个外磁块322均通过表贴的方式设置在外转子套321的内周面上,安装方便。在本发明另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外转子套321的内周面上间隔均匀地设有多个插槽,每个内磁块312均一一对应嵌入在内转子套311的插槽内,内转子套311与内磁块312之间配合可靠。
进一步地,外磁转子32包括外转子前支架323和外转子后支架324,外转子前支架323形成为外套在内输出轴41上的圆盘形,外输出轴42一体形成在外转子前支架323上,结构稳定,成型方便。外转子前支架323的周缘连接在外转子套321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外转子套321的上端),外转子前支架323带动外转子套321转动,外转子前支架323与外转子套321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外转子后支架324外套在调磁组件33的外侧,外转子后支架324连接在外转子套321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的外转子套321的下端),外转子后支架324通过轴承组件50支撑在机壳10上,如图2所示,外转子后支架324对磁齿组件30的下端具有支撑和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在外转子套321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槽3211,多个连接孔槽3211沿外转子套321的外周壁的间隔开的布置,在外转子套321的连接孔槽3211内配合有连接件,该连接件用于与外转子前支架323、外转子后支架324固定相连,使得磁齿组件30在磁齿腔10a内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结构更加紧凑。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可选的示例,外转子套321的外周壁上设有结构孔槽3212,在该结构孔槽3212内用于加胶,以保持外转子套321在转动时的动平衡,进而保证外转子套321的转动稳定,可以理解的是,加工好的外转子套321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动平衡试验,即对外转子套321进行动平衡调制,在该实施例中,对外转子套321进行动平衡试验时,观察外转子套321的旋转中心轴线与旋转轴之间的偏移情况,然后在外转子套321的结构孔槽3212内加胶,直到外转子套321的旋转中心轴线与旋转轴之间重合时停止加胶,这样可以维持外转子套321的转动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电机轴23与内输出轴41为一体轴,作为整体一体件可以维持同步转动,成型方便,结构更加稳定,且可以节约成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轴承组件50包括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第一轴承51设在第一输出孔处,且第一轴承51与外输出轴42相连,第一轴承51可以支撑外输出轴42,并降低外输出轴42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外输出轴42的回转精度。
可选地,第二轴承52连接在支撑端盖11上,且第二轴承52与外端转子相连,支撑外端转子,降低外端转子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外端转子的回转精度。
可选地,轴承组件50包括第三轴承53和第四轴承54,第三轴承53设在中间孔处,第三轴承53连接在电机轴23和支撑端盖11之间,第三轴承53外套在电机轴23上,第四轴承54连接在机壳10上,第四轴承54位于电机组件20的远离磁齿组件30的一端,如图2所示,第四轴承54连接在机壳10的下端,且第四轴承54外套在电机轴23上,第三轴承53和第四轴承54支撑电机轴23,降低电机轴23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电机轴23的回转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在电机轴23的远离磁齿组件30的一端连接有散热风轮60,如图2所示,在电机轴23的下端设有散热风轮60,同时对磁齿组件30及电机组件20进行散热,保证磁齿组件30及电机组件20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机壳10上设有连通电机腔的第二输出孔,如图2所示,第二输出孔位于机壳10的下端,电机轴23的下端从第二输出孔处伸出,散热风轮60连接在电机轴23上且散热风轮60位于机壳10的外部。
可以理解的是,调磁组件33与外磁转子32、内磁转子31之间均有间隙,机壳10的两端、外转子前支架323、调磁组件33的支架、电机组件20上均有空隙可供气流沿整个机构的轴向流过,这样,在磁齿组件30和电机组件20运行时,通过散热风轮60将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气流带出,以便及时排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双输出机构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端盖,所述支撑端盖将所述机壳内部间隔出电机腔和磁齿腔,所述支撑端盖上设有中间孔,所述机壳上设有连通所述磁齿腔的第一输出孔;
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在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定子、电机转子和电机轴,所述电机定子与所述机壳相连,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相配合,所述电机轴与所述电机转子相连,所述电机轴从所述中间孔伸入到所述磁齿腔内;
磁齿组件,所述磁齿组件设在所述磁齿腔内,所述磁齿组件包括:内磁转子、外磁转子和调磁组件,所述内磁转子与所述电机轴相连,所述外磁转子外套在所述内磁转子上,所述调磁组件与所述支撑端盖相连并伸入到所述内磁转子和所述外磁转子之间,所述调磁组件调制磁场以使所述内磁转子与所述外磁转子通过磁耦合实现联动;
输出轴组件,所述输出轴组件包括内输出轴和外套在所述内输出轴上的外输出轴,所述内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内磁转子相连且另一端从所述第一输出孔伸出,所述外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外磁转子相连且另一端从所述第一输出孔伸出;
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设在所述机壳上,并支撑所述电机转子、所述内磁转子和所述外磁转子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磁组件包括支架和设在所述支架上的多个调磁块,多个所述调磁块环绕所述内磁转子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转子的磁极对数为Pi,所述外磁转子的磁极对数为Po,所述调磁块的个数为Ns,且Ns满足关系Ns=Pi+Po。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形成为圆筒形,所述支架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端盖相连,所述支架主体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多个安装槽,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安装槽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均敞开,多个所述调磁块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多个所述安装槽内;
支架端环,所述支架端环为圆环形,所述支架端环连接在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离所述支撑端盖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磁块在周向两侧的表面的形状与对应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的形状完全一致,所述调磁块在周向上最小宽度处的弧长为Lm,所述调磁块在外周侧的弧长为Lo,所述调磁块在内周侧的弧长为 Li,Lm、Lm和Li满足关系式Lm<Li且Lm<Lo。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磁组件包括外桥筒,所述外桥筒外套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每个所述调磁块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桥筒的内周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转子包括:
内转子套,所述内转子套形成为圆筒形;
多个内磁块,所述多个内磁块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内转子套上;其中,
每个所述内磁块均表贴在所述内转子套的外周面上,或者每个所述内磁块均嵌入在所述内转子套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转子包括:
外转子套,所述外转子套形成为圆筒形;
多个外磁块,所述多个外磁块沿周向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外转子套上;其中,
每个所述外磁块均表贴在所述外转子套的内周面上,或者每个所述外磁块均嵌入在所述外转子套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转子包括:
外转子前支架,所述外转子前支架形成为外套在所述内输出轴上的圆盘形,所述外输出轴一体形成在所述外转子前支架上,所述外转子前支架的周缘连接在所述外转子套的一端;
外转子后支架,所述外转子后支架外套在所述调磁组件的外侧,所述外转子后支架连接在所述外转子套的另一端,所述外转子后支架通过所述轴承组件支撑在所述机壳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套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的连接孔槽,所述外转子套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孔槽的连接件分别与所述外转子前支架、所述外转子后支架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套的外周壁上设有用于加胶以保持动平衡的结构孔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与所述内输出轴为一体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在所述第一输出孔处且与所述外输出轴相连;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连接在所述支撑端盖上且与所述外磁转子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
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设在所述中间孔处且外套在所述电机轴上;
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连接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电机组件的远离所述磁齿组件的一端,所述第四轴承外套在所述电机轴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的远离所述磁齿组件的一端连接有散热风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双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连通所述电机腔的第二输出孔,所述电机轴的一端从所述第二输出孔处伸出,所述散热风轮位于所述机壳的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07994.9A CN111064312B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PCT/CN2018/122676 WO2020077820A1 (zh) | 2018-10-17 | 2018-12-21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07994.9A CN111064312B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64312A CN111064312A (zh) | 2020-04-24 |
CN111064312B true CN111064312B (zh) | 2021-03-19 |
Family
ID=70283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07994.9A Active CN111064312B (zh) | 2018-10-17 | 2018-10-17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64312B (zh) |
WO (1) | WO20200778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36713A (zh) * | 2020-11-27 | 2021-03-02 | 佛山玄同科技有限公司 | 磁联和传动机构 |
CN113014062A (zh) * | 2021-02-10 | 2021-06-22 | 上海电力大学 | 一种双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4148A (zh) * | 2012-03-28 | 2012-08-01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一体式双输出的同轴电机 |
JP2017060319A (ja) * | 2015-09-17 | 2017-03-23 | Ntn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
CN206149077U (zh) * | 2016-11-07 | 2017-05-03 | 深圳市踢踢电子有限公司 | 双输出轴单向无刷电机 |
CN108054871A (zh) * | 2017-12-26 | 2018-05-18 | 深圳市赫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紧密型的磁减速机 |
CN108199562A (zh) * | 2018-03-22 | 2018-06-22 | 大连交通大学 | 一种同轴双端输出的集成式永磁传动装置 |
CN108400689A (zh) * | 2018-05-17 | 2018-08-14 | 林峭 | 一种双绕组双转子电机及双刀料理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20209B (zh) * | 2009-02-27 | 2012-11-07 | 金健 | 一种共轴双输出无刷电机 |
CN201590718U (zh) * | 2009-12-21 | 2010-09-22 | 南京高传机电自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一体化双转子发电机 |
NZ709348A (en) * | 2012-11-22 | 2017-05-26 | Univ Stellenbosch | Machine with two co-axial rotors |
CN103213489B (zh) * | 2013-03-29 | 2016-02-17 | 河南科技大学 | 浮定子电机及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拖拉机 |
JP6556231B2 (ja) * | 2014-10-31 | 2019-08-07 | ジー・ケー・エヌ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リミテッドGKN Automotive Limited | 電気駆動装置 |
-
2018
- 2018-10-17 CN CN201811207994.9A patent/CN111064312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1 WO PCT/CN2018/122676 patent/WO202007782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4148A (zh) * | 2012-03-28 | 2012-08-01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一体式双输出的同轴电机 |
JP2017060319A (ja) * | 2015-09-17 | 2017-03-23 | Ntn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
CN206149077U (zh) * | 2016-11-07 | 2017-05-03 | 深圳市踢踢电子有限公司 | 双输出轴单向无刷电机 |
CN108054871A (zh) * | 2017-12-26 | 2018-05-18 | 深圳市赫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紧密型的磁减速机 |
CN108199562A (zh) * | 2018-03-22 | 2018-06-22 | 大连交通大学 | 一种同轴双端输出的集成式永磁传动装置 |
CN108400689A (zh) * | 2018-05-17 | 2018-08-14 | 林峭 | 一种双绕组双转子电机及双刀料理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64312A (zh) | 2020-04-24 |
WO2020077820A1 (zh) | 2020-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416696B2 (ja) | コンパクトギアモーター | |
US5917259A (en) | Coupling of an electric motor to a load | |
CN111064312B (zh) | 同轴双输出机构 | |
US4684330A (en) | Drive for rotary compressor | |
US20030085628A1 (en) |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BRPI1105085A2 (pt) | Base de antena | |
JP2019086150A (ja) | 動力源を有する減速機 | |
KR20170135119A (ko) | 순응형 구동모듈 | |
CN110454526B (zh) | 基于穿戴式外骨骼的磁流变制动系统 | |
KR101922557B1 (ko) | 통합구동장치 | |
US2916642A (en) | Fluid dynamic device | |
AU2002235524A1 (en) | Design for frameless cartridge motors | |
JPH1149459A (ja) | ホイスト用駆動装置 | |
JP2007181273A (ja) | ポンプ装置 | |
KR20140095064A (ko) | 구동 장치 | |
CN102906473B (zh) | 密封用旋转输出单元及密封用电动机组装件 | |
US10330107B2 (en) | Drive rotor for a magnetically coupled pump having tolerance rings | |
JP2013199848A (ja) | 電動ポンプ | |
CN213661364U (zh) | 一种外转子直流无刷电机动力总成 | |
JP6697803B2 (ja) | 流体式ファンクラッチ | |
JPH04331848A (ja) | 回転機器用伝動機構ユニット | |
JP2021138340A (ja) |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 |
CN214429342U (zh) | 一种螺旋桨直驱式组合电动机 | |
JP6504079B2 (ja) | 駆動軸部材と従動軸部材との連結構造 | |
JP2015031172A (ja) | 電動ポン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