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9051B -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9051B
CN110999051B CN201880033551.4A CN201880033551A CN110999051B CN 110999051 B CN110999051 B CN 110999051B CN 201880033551 A CN201880033551 A CN 201880033551A CN 110999051 B CN110999051 B CN 110999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housing
fan
power conversion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35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9051A (zh
Inventor
梶原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99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9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9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9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5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racks or cabinets of standardised dimensions, e.g. electronic racks for aircraft 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H05K7/20554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572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ub-racks, e.g. plenu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81Filters; Lou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27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壳体、电力变换单元、风扇和挠性的开闭器。上述开闭器形成为片状。上述开闭器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上述开闭器在上述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壳体、收容在上述壳体中的电力变换单元、以及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的风扇的电力变换装置。
此外,可以考虑对于电力变换装置的壳体的排气口设置金属制的开闭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有可能可转动地支承开闭器的开闭器轴老化、在电力变换装置的长期使用中开闭器变得不能如所设计的那样进行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7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闭器持续长期间地如所设计的那样容易进行动作的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壳体、电力变换单元、风扇和挠性的开闭器。上述电力变换单元被收容在上述壳体。上述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上述开闭器形成为片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部,将上述风扇覆盖。上述开闭器包括被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上述开闭器在上述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沿着F3-F3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沿着F7-F7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且,有将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省略的情况。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一些图中省略了整流板34A、34B的图示。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及排气用构造体14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X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及-Z方向进行定义。+X方向、-X方向、+Y方向及-Y方向是沿着大致水平面的方向。+X方向是从后述的壳体11的前壁11a朝向后壁11b的方向。-X方向是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不将+X方向和-X方向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称作“X方向”。+Y方向及-Y方向是与X方向不同的(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Y方向是从后述的第1风扇13A朝向第2风扇13B的方向。-Y方向是与+Y方向相反方向。在不将+Y方向和-Y方向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称作“Y方向”。+Z方向及-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不同的(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朝上的大致铅直方向。―Z方向是与+Z方向相反方向,是朝下的大致铅直方向。在不将+Z方向和-Z方向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称作“Z方向”。
图1是将电力变换装置1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是向马达那样的负载(负荷)供给所期望的电力的驱动装置。例如,电力变换装置1将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将其直流电力变换为所期望的频率、电压的交流电力并向上述负载(负荷)供给。另外,电力变换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只要具有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功能和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功能中的至少一方就可以。
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具备壳体11、多个电力变换单元12(在图1中作为代表而仅表示1个)、多个风扇13A、13B及排气用构造体14。
壳体11例如形成为箱状。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支承多个电力变换单元12的搁架(未图示)。壳体11例如具有前壁11a、后壁11b、第1侧壁11c、第2侧壁11d、下壁11e及上壁(顶板)11f。
前壁11a在壳体11之中位于-X方向侧的端部,沿着Y方向及Z方向。在前壁11a上设置有多个吸气孔21。多个吸气孔21使壳体11的外部与壳体11的内部连通。当后述的风扇13A、13B被驱动时,壳体11的外部的空气经过吸气孔21被向壳体11的内部引导。
后壁11b在壳体11之中位于+X方向侧的端部,沿着Y方向及Z方向。第1侧壁11c在壳体11之中位于+Y方向侧的端部,沿着X方向及Z方向。第2侧壁11d在壳体11之中位于-Y方向侧的端部,沿着X方向及Z方向。下壁11e在壳体11之中位于-Z方向侧的端部,沿着X方向及Y方向。
上壁11f在壳体11之中位于+Z方向侧的端部,沿着X方向及Y方向。在上壁11f设置有多个开口部22A、22B(第1开口部22A及第2开口部22B)。多个开口部22A、22B例如在Y方向上排列。多个开口部22A、22B分别在Z方向上将上壁11f贯通,使壳体11的内部与壳体11的外部连通。当后述的风扇13A、13B被驱动时,壳体11的内部的空气经过开口部22A、22B被向壳体11的外部排气。
多个电力变换单元12被收容在壳体11。电力变换单元12例如包括将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的变换器、和将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逆变器中的至少一方。另外,电力变换装置1只要具备至少1个电力变换单元12就可以。电力变换单元12在驱动时发热。
多个风扇13A、13B(第1风扇13A及第2风扇13B)例如被收容在壳体11。各风扇13A、13B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向壳体11的外部突出而被收容在后述的框体31A、31B。另外,多个风扇13A、13B也可以代替壳体11而被收容在后述的框体31A、31B。该情况下的例子作为第5实施方式而重新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风扇13A、13B在Y方向上排列。各风扇13A、13B例如是轴流风扇。各风扇13A、13B的旋转中心轴C1(参照图3)沿着Z方向。各风扇13A、13B具有向-Z方向开口的吸气口25和向+Z方向开口的吐出口26(参照图3)。各风扇13A、13B将壳体11内的空气吸入,将吸入的空气向+Z方向吐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风扇13A、13B被收容在壳体11的上端部。第1风扇13A的吐出口26与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对应而配置。第1风扇13A将吸入的空气经过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向壳体11的外部排气。另一方面,第2风扇13B的吐出口26与壳体11的第2开口部22B对应而配置。第2风扇13B将吸入的空气经过壳体11的第2开口部22B向壳体11的外部排气。但是,各风扇13A、13B只要是将壳体11内的空气向壳体11的外部排气的风扇就可以,结构及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多个风扇13A、13B例如是为了使电力变换装置1拥有冗余性而设置的一对风扇组。各风扇13A、13B即使是1台对于电力变换装置1的冷却而言也拥有充分的性能。多个风扇13A、13B例如被交替地运转。多个风扇13A、13B在某1台故障的情况下剩下的1台被连续地运转。
各风扇13A、13B例如被用螺栓或铆钉那样的固定部件15固定在壳体11的上壁11f。固定部件15的至少一部分比上壁11f的上表面更向+Z方向突出。
此外,也可以在各风扇13A、13B上安装风扇罩16。风扇罩16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比上壁11f的上表面更向+Z方向突出。另外,风扇罩16在设置有后述的面板32A、32B的情况下等也可以省略。
接着,对排气用构造体14进行说明。排气用构造体14例如具有多个框体31A、31B(第1框体31A及第2框体31B)、多个面板32A、32B(第1面板32A及第2面板32B)、多个开闭器33A、33B(第1开闭器33A及第2开闭器33B)及多个整流板34A、34B(第1整流板34A及第2整流板34B,参照图7)。
这里,第1框体31A、第1面板32A、第1开闭器33A及第1整流板34A的组(第1组)和第2框体31B、第2面板32B、第2开闭器33B及第2整流板34B的组(第2组)其结构及功能相互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以第1组为代表进行说明。关于第2组的说明只要在以下所述的关于第1组的说明中将“第1框体31A”改称作“第2框体31B”、将“第1面板32A”改称作“第2面板32B”、将“第1开闭器33A”改称作“第2开闭器33B”、将“第1整流板34A”改称作“第2整流板34B”、将“第1风扇13A”改称作“第2风扇13B”、将“第1开口部22A”改称作“第2开口部22B”就可以。第2组相对于第1组例如配置在+Y方向侧。
首先,对第1框体31A进行说明。第1框体31A配置在壳体11的外部,被从上方安装在壳体11的上壁11f。第1框体31A对应于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而配置。第1框体31A在俯视中形成为将第1开口部22A包围的大致四边形的框状。第1框体31A通过形成为框状,具有朝向+Z方向的排气口41。排气口41在Z方向上面向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框体31A的中心在Z方向上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参照图3)大致一致。“第1框体31A的中心”,是距多边形状(例如四边形状)的第1框体31A的全部的角部(例如4个角部)大致等距离的位置。
第1框体31A例如收容上述的固定部件15(将第1风扇13A向壳体11的上壁11f固定的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及风扇罩16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即使在存在从上壁11f向+Z方向突出的构造物(例如,固定部件15及风扇罩16)的情况下,第1开闭器33A也容易以大致水平的姿势将第1风扇13A覆盖。
接着,对第1面板32A进行说明。第1面板32A形成为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板状。第1面板32A是金属制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制,具有刚性。第1面板32A配置在第1风扇13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第1面板32A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作为将第1开闭器33A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支承的支承部件发挥功能。此外,第1面板32A例如也作为保护电力变换装置1的内部免受来自上方的掉落物(例如在上方进行作业的情况下的工具等)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此外,第1面板32A也作为用来不使电力变换装置1的使用者及作业者误将手朝向第1风扇13A伸入的安全部件发挥功能。进而,在第1面板32A是金属制的情况下,第1面板32A也作为防范电磁干扰(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用的部件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板32A被安装在第1框体31A的上表面,被配置在第1框体31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第1面板32A具有比第1框体31A的排气口41大的外形,将排气口41从上方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板32A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将载置于该第1面板32A之上的第1开闭器33A从下方支承,将第1开闭器33A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支承。“大致水平的姿势”的定义与第1开闭器33A的运动一起在后面叙述。
第1面板32A具有多个排气孔42。各排气孔42比第1框体31A的排气口41小。各排气孔42比设想的掉落物(例如工具)或人手小。但是,多个排气孔42的开口面积的合计被设定为与第1风扇13A的吐出口26的开口面积相同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排气孔42被形成为沿着Y方向的狭缝状。但是,排气孔4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也可以是多边形状或圆形状等。另外,关于多个排气孔42的位置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板32A被形成为沿着第1框体31A的外形的四边形状。第1面板32A的中心在Z方向上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参照图3)大致一致。“第1面板32A的中心”,是距多边形状(例如四边形状)的第1面板32A的全部的角部(例如4个角部)大致等距离的位置。
第1面板32A具有多个螺钉插通孔45。另一方面,第1框体31A在与多个螺钉插通孔45对应的位置分别具有多个螺孔44。第1面板32A通过多个固定部件46被插通到螺钉插通孔45中并与螺孔44卡合,从而被固定到第1框体31A。这里,多个螺钉插通孔45及多个螺孔44相对于沿着X方向的第1面板32A的中心线L非对称地配置。例如,多个螺孔44包括相对于上述中心线L位于+Y方向侧的2个螺孔44A和相对于上述中心线L位于-Y方向侧的2个螺孔44B。并且,2个螺孔44A之间的距离与2个螺孔44B之间的距离不同。由此,第1面板32A相对于第1框体31A的安装朝向被唯一地限制。结果,能够防止对于第1框体31A以与标准不同的朝向安装第1面板32A,能够防止如后述那样使多个排气孔42向特定方向偏倚而配置。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2个螺孔44A之间的距离和2个螺孔44B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同。
接着,对第1开闭器33A进行说明。第1开闭器33A被形成为片状(即平面状)。第1开闭器33A具有将第1面板32A的多个排气孔42全部覆盖的大小。第1开闭器33A例如遍及全域厚度是一定的。第1开闭器33A例如是沿着第1面板32A的外形的四边形状。但是,第1开闭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第1开闭器33A具有挠性,在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能够柔软地变形。在本说明书中“具有挠性”,包括具有弹性的情况(在变形的情况下反作用力作用的情况)和不具有弹性的情况(在变形的情况下反作用力不作用的情况)的两者。第1开闭器33A例如是软质的合成树脂制(例如,聚酯薄膜制)。第1开闭器33A的材质优选的是难燃性、耐热性、耐久性及强度优良。第1开闭器33A的厚度例如是1mm以下,进一步讲是0.5mm以下。但是,第1开闭器33A的材质及厚度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图2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1的立体图。在图2中,(a)表示风扇13A停止的状态。在图2中,(b)表示风扇13A被驱动的状态。另外,关于图2中的箭头F1、F2在后面叙述。
第1开闭器33A被配置在壳体11及第1框体31A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器33A在壳体11及第1框体31A的上方被大致水平地配置。第1开闭器33A具有第1端部51、第2端部52、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
第1端部51沿着四边形状的第1开闭器33A的1个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部51在第1开闭器33A中是-Y方向侧的端部。第1端部51是被固定到第1框体31A上的固定端部。第1端部51例如被用螺钉那样的多个固定部件61固定在第1面板32A。即,第1端部51经由第1面板32A被固定在第1框体31A。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被固定在框体”,并不限定于被直接固定于框体的情况,也包括经由(隔着)其他部件(例如面板32A)被固定的情况。多个固定部件61相互隔开间隔在第1端部51的延伸方向(例如X方向)上排列。
第2端部52在第1开闭器33A中位于与第1端部51相反侧。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是相对于将第1端部51与第2端部52连结的方向(Y方向)不同的方向(X方向)上的第1开闭器33A的两端部。第2至第4端部52、53、54没有被相对于壳体11、第1框体31A及第1面板32A固定。因此,在第1开闭器33A之中除了第1端部51以外的区域形成能够相对于壳体11、第1框体31A及第1面板32A在Z方向上能够移动的可动部56(参照图2中的(b))。
图3是图2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沿着F3-F3线的剖视图。在图3中,(a)表示风扇13A停止的状态。在图3中,(b)表示风扇13A被驱动的状态。第1开闭器33A的可动部56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与第1面板32A的上表面接触,将第1面板的多个排气孔42、第1框体31A的排气口41、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及第1风扇13A从上方覆盖(参照图3中的(a))。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覆盖”,并不限定于将对象物完全覆盖的情况,也包括仅将对象物的一部分覆盖的情况。此外,所述的“开闭器将风扇覆盖”,也包括在开闭器与风扇之间存在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面板32A)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器33A的可动部56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位于第1面板32A之上,被第1面板32A从下方支承。即,第1开闭器33A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被第1面板32A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支承,将多个排气孔42等覆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大致水平的姿势”,并不限定于开闭器大致水平地完全伸展的严密的情况,也包括在开闭器从被风扇变形的状态向原来的状态恢复的过程中在开闭器中发生挠曲等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第3端部53及第4端部54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位于第1面板32A之上,被第1面板32A从下方支承。由此,第1开闭器33A以大致水平的姿势被稳定支承。
另一方面,第1开闭器33A的可动部56在第1风扇13A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而变形,在第1框体31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形成使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穿过的间隙(流路)S(参照图3中的(b))。即,第1开闭器33A通过该第1开闭器33A的可动部56被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抬起(浮起),从而在第1框体31A的上表面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形成上述间隙S。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在第1框体与第1开闭器之间形成间隙”,也包括在安装于第1框体31A的上表面的第1面板32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形成间隙S的情况。
此外,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被从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第1开闭器33A的第3端部53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以及第1开闭器33A的第4端部54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分别释放(参照图2)。这里,在第1风扇13A被驱动的情况下,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第3端部53、第4端部54中的第2端部52被抬起地最高。因此,从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排气的风的量相比从第1开闭器33A的第3端部53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排气的风的量及从第1开闭器33A的第4端部54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排气的风的量的各自多。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将从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与第1框体31A之间的间隙排气的风的流动方向称作“主流动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开闭器33A之中第1端部51位于-Y方向侧,所以+Y方向相当于“主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器33A和第2开闭器33B在Y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及第2开闭器33B的第1端部51的配置位置,以使从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1成为从第1开闭器33A朝向第2开闭器33B的上方的方向,从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2成为从第2开闭器33B朝向与第1开闭器33A相反侧的方向(参照图2)。具体而言,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在第1开闭器33A之中配置在-Y方向侧。同样,第2开闭器33B的第1端部51在第2开闭器33B之中配置在-Y方向侧。
第1开闭器33A在第1风扇13A的驱动被停止的情况下,通过第1开闭器33A的自重而下降,回到第1面板32A之上。由此,将第1面板的多个排气孔42、第1框体31A的排气口41、壳体11的第1开口部22A及第1风扇13A从上方再次覆盖,第1面板32A的多个排气孔42被第1开闭器33A封闭。由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的停止时(第1风扇13A的停止时),外部的灰尘等难以进入到电力变换装置1的内部。
接着,对第1开闭器33A的大小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这里,第1面板32A的多个排气孔42包括第1孔42a、第2孔42b及第3孔42c。第1孔42a是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状态下在多个排气孔42之中距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最近的孔。第2孔42b是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状态下在多个排气孔42之中距第1开闭器33A的第3端部53最近的孔。第3孔42c是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状态下在多个排气孔42之中距第1开闭器33A的第4端部54最近的孔。
此外,第1开闭器33A具有规定第1端部51的第1缘(第1边)e1、规定第2端部52的第2缘(第2边)e2、规定第3端部53的第3缘(第3边)e3、以及规定第4端部54的第4缘(第4边)e4。并且,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状态(第1开闭器33A以平面状伸展的状态)下,在设第1孔42a与第2缘e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1距离L1、设第2孔42b与第3缘e3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2距离L2、设第3孔42c与第4缘e4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3距离L3的情况下,第1距离L1比第2距离L2及第3距离L3的各自大。
此外,如果以其他观点看,则第1开闭器33A也可以具有以下所述的大小。图5是表示第1风扇13A以最大额定输出被驱动的情况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剖视图。所述的“最大额定输出”,在输出能够以多级切换的风扇的情况下作为额定输出是指它们中的最大的输出,在输出仅通过打开/关闭(ON/OFF)能够切换的风扇的情况下是指其打开(ON)状态的输出。在第1风扇13A被以最大额定输出驱动、由于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而第1开闭器33A变形的状态下,第1开闭器33A具有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相对于第1孔42a留(保持)在与第1端部51相反侧的大小。即,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在第1风扇13A被以最大额定输出驱动的状态下,位于比第1孔42a的+Y方向侧的端部更靠+Y方向侧。
接着,对第1面板32A的多个排气孔42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排气孔42被配置在相对于第1面板32A的中心偏倚的位置。即,多个排气孔42比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更向第2端部52的附近偏倚而配置。
图6是将电力变换装置1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第1面板32A具有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第1区域R1是相对于第1面板32A的中心C2(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一致)位于-Y方向侧的区域。第2区域R2是相对于第1面板32A的中心C2位于+Y方向侧的区域。并且,第2区域R2中的多个排气孔42的开口面积的合计比第1区域R1中的多个排气孔42的开口面积的合计大。
接着,对第1整流板34A进行说明。图7是沿着图2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F7-F7线的剖视图。这里,第1开闭器33A具有第1区域R3和第2区域R4。第1区域R3是位于第1开闭器33A的中心C3与第1端部51之间的区域。第2区域R4是位于第1开闭器33A的中心C3与第2端部52之间的区域。
第1整流板34A被收容在第1框体31A。第1整流板34A包括相对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倾斜的倾斜部71,将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第1开闭器33A的第2区域R4改变。第1整流板34A例如在X方向上遍及第1框体31A的内部的整幅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整流板34A具有倾斜部71和固定部72。倾斜部71以随着向上方前进而位于+Y方向侧的方式相对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斜着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71具有位于-Z方向侧的第1端部71a(下端部)和位于+Z方向侧的第2端部71b(上端部)。第1端部71a例如位于比第1风扇13A的-Y方向侧的端部靠-Y方向侧。第1端部71a在Z方向上不与第1风扇13A重叠。另一方面,第2端部71b位于比第1端部71a靠+Y方向侧。第2端部71b在Z方向上与第1风扇13A重叠。
第1整流板34A的固定部72例如被从倾斜部71的第2端部71b向-Y方向弯折。固定部72例如被固定在第1面板32A的下表面。但是,固定部72的位置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根据以上这样的结构,电力变换装置1的开闭器持续长期间如设计那样容易进行动作。这里,考虑设置将电力变换装置1的排气口开闭的金属制的开闭器板的情况作为比较例。该比较例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由于风扇的风压而旋转的金属制的开闭器板、以及将该开闭器板可旋转地支承的支承轴(开闭器轴)。在这样的结构中,可能存在将开闭器可转动地支承的开闭器轴老化、在电力变换装置的长期使用中开闭器不再如设计那样进行动作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比较例的结构中,需要通过风扇的风压使某种程度的重量的金属制的开闭器旋转。因此,上述开闭器轴构成为,不是被安装到开闭器的端部,而是被安装到开闭器的中央部附近,使得开闭器的一部分作为平衡重物(配重)发挥功能。在这样的结构中,虽然能够通过风扇的风压使某种程度的重量的金属制的开闭器旋转,但是在开闭器的旋转时需要用于供平衡重物(配重)沉入的高度空间,并且需要涉及开闭器的重量的平衡的细微的调整。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挠性的第1开闭器33A。第1开闭器33A形成为片状。第1开闭器33A在第1风扇13A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而变形,在第1框体31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S。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不需要将开闭器可转动地支承的开闭器轴,所以不发生伴随着开闭器轴的老化的问题。结果,开闭器容易持续长期间如设计那样进行动作。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不需要确保用于平衡重物(配重)沉入的高度空间,所以作为装置整体能够实现小型化。进而,由于也不需要关于开闭器的重量的平衡的细微的调整,所以设置作业及维护也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器33A在比壳体11靠上方大致水平地配置,通过可动部56被上述风向上方抬起而形成间隙S。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风扇13A的停止时第1开闭器33A容易通过自重回到原来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防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变换装置1还具备配置在第1风扇13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具有多个排气孔42的第1面板32A。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第1面板32A承接来自上方的掉落物,即使在开闭器较柔软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电力变换装置1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板32A被配置在第1框体31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在第1风扇13A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将第1开闭器33A大致水平地支承。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使第1开闭器33A以大致水平的姿势伸展,结果,与第1开闭器33A容易成为挠曲的状态的情况相比,多个排气孔42容易被第1开闭器33A覆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防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排气孔42与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相比更偏向第2端部52的附近而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相比,能够将较多的风吹在第1开闭器33A的第2端部52。结果,第1开闭器33A的抬起的姿势稳定,容易确保大的间隙S。由此,能够将壳体11内的空气更顺畅地向外部排气。这带来电力变换装置1的冷却性能的提高。此外,当与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相比能够将更多的风吹在第2端部52时,则当第1风扇13A停止而第1开闭器33A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不易在第1开闭器33A的中央部发生挠曲。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防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1开闭器33A具有在第1风扇13A被以最大额定输出驱动、由于上述风而第1开闭器33A变形的状态下第2端部52相对于第1孔42a留(保持)在与第1端部51相反侧的大小。根据这样的结构,当第1风扇13A停止而第1开闭器33A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全部的排气孔42容易更可靠地被封堵。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防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整流板34A具有相对于第1风扇13A的旋转中心轴C1倾斜的倾斜部71,将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第1开闭器33A的第2区域R4改变。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1开闭器33A的第1区域R3相比,能够将较多的风吹在第1开闭器33A的第2区域R4。结果,第1开闭器33A的抬起的姿势稳定,容易确保较大的间隙S。由此,能够将壳体11内的空气更顺畅地向外部排气。这带来电力变换装置1的冷却性能的提高。此外,如果与第1开闭器33A的第1区域R3相比能够将更多的风吹在第1开闭器33A的第2区域R4,则当第1风扇13A停止而第1开闭器33A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在第1开闭器33A的中央部不易发生挠曲。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防尘性。进而,如果设置第1整流板34A,则在第1框体31A的内部,风的流动容易稳定。结果,能够抑制第1开闭器33A的振动(例如Z方向的晃动),能够抑制或实质上消除伴随着振动的噪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1为从第1开闭器33A朝向第2开闭器33B的上方的方向,从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2为从第2开闭器33B朝向与第1开闭器33A相反侧的方向。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上述2个风的主流动方向相互面对的情况或相互并行的情况(例如都朝向+X方向的情况)相比,从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与从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不易相互干扰。因此,能够抑制第1及第2开闭器33A、33B的振动,能够抑制或实质上消除伴随着振动的噪声。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其风的主流动方向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及第2开闭器33B的第1端部51的配置位置,以使从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1和从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2为不相互面对的方向的相互不同的方向。具体而言,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在第1开闭器33A之中配置在+Y方向侧。同样,第2开闭器33B的第1端部51在第2开闭器33B之中配置在-Y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风的主流动方向F1、F2是相互相反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上述2个风的主流动方向相互面对的情况、或为相互并行的情况(例如都朝向+X方向的情况)相比,从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与从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不易相互干扰。因此,能够抑制第1及第2开闭器33A、33B的振动,能够抑制或实质上消除伴随着振动的噪声。
另外,经由第1开闭器33A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1和经由第2开闭器33B所形成的间隙S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F2只要是不相互面对的方向的相互不同的方向就可以,也可以是与上述例子不同的方向。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第1框体31A及第2框体31B被一体地设置为1个框体31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9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代替第1框体31A及第2框体31B而具有框体31。框体31具有框主体81和分隔部件82。框体31在俯视中形成为将第1及第2开口部22A、22B包围的四边形状的框状。分隔部件82设置在框体31的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隔部件82在X方向上延伸,将框体31的内部区域分隔为对应于第1开口部22A的区域和对应于第2开口部22B的区域(例如,气密地分隔)。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即使是在第2风扇13B被停止的状态、第1风扇13A被运转的情况下,来自第1风扇13A的风也不朝向第2面板32B的排气孔42而容易朝向第1面板32A的排气孔42。因此,框体31内的风的流动容易稳定,能够抑制第1开闭器33A的振动,能够抑制或实质上消除伴随着振动的噪声。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代替面板32A、32B而设置有防范EMI用的金属网部件91A、91B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10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第4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防范EMI用的第1及第2金属网部件91A、91B。第1金属网部件91A被收容在第1框体31A,位于第1风扇13A与第1开闭器33A之间。第2金属网部件91B被收容在第2框体31B,位于第2风扇13B与第2开闭器33B之间。第1及第2金属网部件91A、91B分别是“网部件”的一例。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是设置合成树脂制的开闭器33A、33B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利用框体31A、31B而设置的金属网部件91A、91B来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另外,“网部件”并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由其他的材料形成。网部件也可以是代替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这一功能(或除该功能以外)而具有例如下述的功能中的任一个以上的功能:在风扇13A、13B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将开闭器33A、33B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支承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功能;保护电力变换装置1的内部免受来自上方的掉落物(例如在上方进行作业的情况下的工具等)的作为保护部件的功能;及用来使得电力变换装置1的使用者或作业者不会误将手伸进风扇13A、13B的作为安全部件的功能。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风扇13A、13B代替壳体11而被收容在框体31A、31B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剖视图。在第5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第1风扇13A代替壳体11中而被收容在第1框体31A。由此,第1风扇13A、第1框体31A、第1面板32A及第1开闭器33A形成1个单元U。单元U能够以该单元U为单位相对于壳体11安装及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风扇13B也是同样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包括第1风扇13A、第1框体31A及第1开闭器33A等在内的单元U为单位,将这些部件相对于壳体11安装及更换。由此,能够提高电力变换装置1的设置及维护的作业性。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没有设置框体31A、31B、面板32A、32B及开闭器33A、33B被直接安装在壳体11上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立体图。图13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一部分分解而表示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面板32A、32B被载置在壳体11的上壁11f的上表面,被直接固定在上壁11f。第1及第2开闭器33A、33B的各自的第1端部51被固定在第1及第2面板32A、32B。换言之,第1开闭器33A的第1端部51经由(隔着)第1面板32A被固定在壳体11。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被固定在壳体”,并不限定于被直接固定到壳体的情况,也包括经由(隔着)其他部件(例如面板32A)被固定的情况。关于第2开闭器33B也是同样的。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提供不存在开闭器轴的开闭器构造,开闭器容易持续长期间地如设计那样进行动作。
接着,对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有关变形例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在本变形例中,第1开闭器33A被用将第1开闭器33A的中心C3与各角部连结的4个线切断,被分为4个开闭器片101、102、103、104。各开闭器片101、102、103、104具有第1端部(固定端部)51和可动部56。第1端部51被固定在壳体11和框体31A、31B(或框体31)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第1至第6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第1至第6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相互组合而实现。此外,开闭器33A、33B及面板32A、32B并不限定于设置到壳体11的上方,也可以设置到壳体11的侧方。面板32A、32B也可以配置到框体31A、31B的内部或框体31A、31B与壳体11的上壁11f之间而代替配置在框体31A、31B与开闭器33A、33B之间。此外,面板32A、32B也可以安装到没有设置框体31A、31B的壳体11。此外,面板32A、32B也可以省略。整流板34A、34B也可以省略。多个排气孔42也可以是不偏倚地设置在面板32A、32B的一方的端部。此外,网部件也可以安装到没有设置框体31A、31B的壳体11。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挠性的开闭器。上述开闭器被形成为片状。上述开闭器包括被固定到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上述开闭器在上述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根据这样的结构,开闭器容易持续长期间如设计那样进行动作。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进行提示,而并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范围中。
标号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11…壳体;12…电力变换单元;13A、13B…风扇;14…排气用构造体;31、31A、31B…框体;32A、32B…面板;33A、33B…开闭器;34A、34B…整流板;41…框体的排气口;42…面板的排气孔;42a…第1孔;51…第1端部;52…第2端部;53…第3端部;54…第4端部;56…可动部;C1…风扇的旋转中心轴;S…间隙;F1、F2…风的主流动方向。

Claims (11)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
具备:
壳体;
电力变换单元,被收容在上述壳体;
框体,被安装于上述壳体;
第1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
挠性的第1开闭器,形成为片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部,将上述第1风扇覆盖,并且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第1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第1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以及
整流板,被收容在上述框体,
上述第1开闭器具有位于上述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并且具有位于该第1开闭器的中心与上述第1端部之间的第1区域、和位于该第1开闭器的中心与上述第2端部之间的第2区域;
上述整流板包括相对于上述第1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倾斜的倾斜部,上述整流板将来自上述第1风扇的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上述第1开闭器的上述第2区域改变,从而在上述第1风扇停止而上述第1开闭器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不易在上述第1开闭器的中央部发生挠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上述第1风扇朝向上述壳体的上方送上述风;
上述第1开闭器在比上述壳体靠上方大致水平地配置;
上述可动部被上述风向上方抬起从而形成上述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上述框体具有朝向上方的排气口;
上述第1开闭器配置在上述框体的外部,在上述第1风扇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将上述排气口从上方覆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还具备网部件;
上述网部件被收容在上述框体,位于上述第1风扇与上述第1开闭器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还具备配置在上述第1风扇与上述第1开闭器之间、具有多个排气孔的面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上述面板在上述第1风扇没有被驱动的情况下将位于该面板之上的上述第1开闭器支承为大致水平的姿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还具备:
第2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以及
挠性的第2开闭器,形成为片状,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第2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第2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
上述第1开闭器和上述第2开闭器排列地配置;
以使从上述第1开闭器所形成的上述间隙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是从上述第1开闭器朝向上述第2开闭器的上方的方向、从上述第2开闭器所形成的上述间隙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是朝向上述第1开闭器的相反侧的方向的方式,设定上述第1开闭器的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开闭器的上述第1端部的配置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
还具备:
第2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以及
挠性的第2开闭器,形成为片状,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第2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第2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
上述第1开闭器和上述第2开闭器排列地配置;
以使从上述第1开闭器所形成的上述间隙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和从上述第2开闭器所形成的上述间隙排气的风的主流动方向成为不相互面对的、相互不同的方向的方式,设定上述第1开闭器的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开闭器的上述第1端部的配置位置。
9.一种电力变换装置,
具备:
壳体;
电力变换单元,被收容在上述壳体;
第1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
挠性的第1开闭器,形成为片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部,将上述第1风扇覆盖,并且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第1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第1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以及
面板,配置在上述第1风扇与上述第1开闭器之间,具有多个排气孔,
上述第1开闭器具有位于上述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
上述多个排气孔被配置为相比上述第1开闭器的上述第1端部更向上述第2端部的附近偏倚,从而在上述第1风扇停止而上述第1开闭器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不易在上述第1开闭器的中央部发生挠曲。
10.一种电力变换装置,
具备:
壳体;
电力变换单元,被收容在上述壳体;
第1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
挠性的第1开闭器,形成为片状,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外部,将上述第1风扇覆盖,并且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第1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第1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以及
面板,配置在上述第1风扇与上述第1开闭器之间,具有多个排气孔,
上述第1开闭器具有位于上述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
上述多个排气孔包括在该多个排气孔之中距上述第1开闭器的上述第2端部最近的第1孔;
上述第1风扇朝向上述壳体的上方输送上述风,
上述第1开闭器在比上述壳体靠上方大致水平地配置,通过使上述可动部被上述风向上方抬起而形成上述间隙,
上述第1开闭器具有以下的大小,从而在上述第1风扇停止而上述第1开闭器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上述第1孔容易被上述第1开闭器封闭:在上述第1风扇被以最大额定输出驱动、由于上述风而上述第1开闭器变形的状态下,上述第2端部相对于上述第1孔仍然停留在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
11.一种排气用构造体,被用于电力变换装置,该电力变换装置具备:
壳体;
电力变换单元,被收容在上述壳体;以及
风扇,被收容在上述壳体和安装于上述壳体的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壳体内的空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排气;
上述排气用构造体具备:
上述框体;
挠性的开闭器,形成为片状,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的第1端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的可动部,在上述风扇被驱动的情况下由于来自上述风扇的风而变形,在与上述壳体和上述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形成使上述风穿过的间隙;
整流板,被收容在上述框体,
上述开闭器具有位于上述第1端部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并且具有位于该开闭器的中心与上述第1端部之间的第1区域、和位于该开闭器的中心与上述第2端部之间的第2区域;
上述整流板包括相对于上述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倾斜的倾斜部,上述整流板将来自上述风扇的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上述开闭器的上述第2区域改变,从而在上述风扇停止而上述开闭器向原来的位置返回时,不易在上述开闭器的中央部发生挠曲。
CN201880033551.4A 2018-07-03 2018-07-03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Active CN110999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5200 WO2020008523A1 (ja) 2018-07-03 2018-07-03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排気用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9051A CN110999051A (zh) 2020-04-10
CN110999051B true CN110999051B (zh) 2023-02-28

Family

ID=69060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3551.4A Active CN110999051B (zh) 2018-07-03 2018-07-03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6045B2 (zh)
JP (1) JP6765016B2 (zh)
CN (1) CN110999051B (zh)
WO (1) WO20200085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2147B (zh) * 2021-06-29 2022-09-30 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组件及服务器
WO2023191040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動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698A (ja) * 1997-07-01 1999-01-26 Sony Corp ファン装置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
JP2002364963A (ja) * 2001-06-06 2002-12-18 Toshiba Corp 冷却ファン装置
JP2017075575A (ja) * 2015-10-15 2017-04-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放熱ファンの保持具
JP2017527120A (ja) * 2014-08-29 2017-09-1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電子製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5476B2 (ja) * 1993-12-13 1998-04-02 日本電気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自然空冷および強制空冷混載用対流誘導板
US6135875A (en) * 1999-06-29 2000-10-24 Emc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inet
JP2001317775A (ja) 2000-05-09 2001-11-16 Nec Kyushu Ltd クリ−ンル−ム
US6772534B2 (en) * 2002-03-15 2004-08-10 Bel-Art Product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isture control
JP4360859B2 (ja) * 2003-05-29 2009-11-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機器
JP4435718B2 (ja) 2005-06-15 2010-03-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の冷却構造
JP5439267B2 (ja) * 2010-04-26 2014-03-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風圧式シャッターおよび冷却ファンシステム
CN205249640U (zh) * 2015-12-10 2016-05-18 日月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工业用不断电系统机箱结构
JP6970334B2 (ja) * 2017-03-21 2021-11-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電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698A (ja) * 1997-07-01 1999-01-26 Sony Corp ファン装置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
JP2002364963A (ja) * 2001-06-06 2002-12-18 Toshiba Corp 冷却ファン装置
JP2017527120A (ja) * 2014-08-29 2017-09-1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電子製品
JP2017075575A (ja) * 2015-10-15 2017-04-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放熱ファンの保持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9051A (zh) 2020-04-10
JP6765016B2 (ja) 2020-10-07
US11266045B2 (en) 2022-03-01
WO2020008523A1 (ja) 2020-01-09
US20210092873A1 (en) 2021-03-25
JPWO2020008523A1 (ja)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9051B (zh) 电力变换装置及排气用构造体
EP1703783B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fan unit, and subrack
US20080279694A1 (en) Fan and fan assembly
EP2384109A1 (en) Heat exchanger device and heating element holder using same
CN102892275A (zh) 风扇组合
EP2336655A2 (en) Duct Type Air Conditioner
AU2010212427B2 (en) Duct type air conditioner
EP3421894B1 (en) Housing for an air-conditioning outdoor machine and air-conditioning outdoor machine
JP201700920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039009B2 (ja) 表示装置
JP4765095B2 (ja) 箱形装置
JP363270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4882477B2 (ja)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JPWO2022091436A5 (zh)
JP200909774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6554597U (zh) 用于风机组件的挡板和风机组件
JP2007109707A (ja) 電気機器
EP3923688B1 (en) Fire shield for variable frequency drive enclosure
JP4503323B2 (ja) 換気装置
JP7317674B2 (ja) 送風機及び電子機器
JP486532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4711814B2 (ja) キャビネットラックの扉
EP2552183A1 (en) Inform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JPWO2005012800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2349491A (ja) 送風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