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8222A -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 Google Patents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8222A
CN110998222A CN201880034713.6A CN201880034713A CN110998222A CN 110998222 A CN110998222 A CN 110998222A CN 201880034713 A CN201880034713 A CN 201880034713A CN 110998222 A CN110998222 A CN 110998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losive
nanodiamond
synthesis
detonation
upper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47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间彦智明
伊奈智秀
石本大祐
外本和幸
田中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98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2AMMUNITION; BLASTING
    • F42DBLASTING
    • F42D3/00Particular applications of blasting techniqu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00Processes of utilising sub-atmospheric or super-atmospheric pressure to effect chemical or physical change of matter; Apparatus therefor
    • B01J3/06Processes using ultra-high pressure, e.g. for the formation of diamonds; Apparatus therefor, e.g. moulds or dies
    • B01J3/08Application of shock waves for chemical reactions or for modifying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5Diamond
    • C01B32/26Prepa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6EXPLOSIVES; MATCHES
    • C06BEXPLOSIVES OR THERMIC COMPOSITIONS; MANUFACTURE THEREOF; USE OF SINGLE SUBSTANCES AS EXPLOSIVES
    • C06B25/00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 C06B25/34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the compound being a nitrated acyclic, alicyclic or heterocyclic am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2AMMUNITION; BLASTING
    • F42BEXPLOSIVE CHARGES, e.g. FOR BLASTING, FIREWORKS, AMMUNITION
    • F42B1/00Explosive charg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or shape but not dependent on shape of container
    • F42B1/02Shaped or hollow char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6EXPLOSIVES; MATCHES
    • C06BEXPLOSIVES OR THERMIC COMPOSITIONS; MANUFACTURE THEREOF; USE OF SINGLE SUBSTANCES AS EXPLOSIVES
    • C06B25/00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 C06B25/04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the nitrated compound being an aromatic
    • C06B25/06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the nitrated compound being an aromatic with two or more nitrated aromatic compounds present
    • C06B25/08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nitrated organic compound the nitrated compound being an aromatic with two or more nitrated aromatic compounds present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nitrated tolu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的炸药体X至少具备炸药主体(10),该炸药主体(10)具有锥台部(11)和柱状部(12)。锥台部(11)具备:具有起爆部组装用孔(H)的开口端的上底面(11a)、和在上底面(11a)的一侧形成假想顶角θ的倾斜侧面(11b)。柱状部(12)与锥台部(11)中的与上底面(11a)相反的一侧相连,并且向远离上底面(11a)的方向延伸。这样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适于在基于爆轰法的纳米金刚石合成中实现收率的提高。

Description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利用爆轰法合成纳米金刚石的炸药体。另外,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6日的日本申请日本特愿2017-111342号主张优先权,并援引该申请中记载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被称作纳米金刚石的微粒状金刚石材料的开发得到了发展。作为纳米金刚石的合成法,已知有爆轰法。在爆轰法中,例如,使给定组成的炸药在例如密闭容器内爆炸,以使用炸药发生部分地不完全燃烧而游离出的碳作为原料,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压力和能量的作用生成纳米金刚石。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3中记载了关于这样的爆轰法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96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4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133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法的爆轰法,要求提高作为产物的纳米金刚石的收率。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适于在基于爆轰法的纳米金刚石合成中实现收率的提高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具备具有锥台部和柱状部的炸药主体。锥台部具备:具有起爆部组装孔的开口端的上底面、和在该上底面的一侧形成假想顶角的倾斜侧面。柱状部与锥台部的与上底面相反的一侧相连,并且向远离上底面的方向延伸。在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中,具体而言,锥台部的上底面比锥台部中被设计为与柱状部的边界的下底面窄,锥台部的倾斜侧面在上述的上底面与下底面之间,以在上底面的一侧形成假想顶角的方式倾斜。即,锥台部具有下述形状:从被设计为相对较宽的下底面到相对较窄的上底面,与两面的分隔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逐渐减小。同时,柱状部的被设计为是与锥台部的边界的一底面,与锥台部的设计的下底面相连。这样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以在炸药主体的起爆部组装孔中例如嵌入有作为起爆用单元的起爆部的形态使用,借助组装于炸药主体的起爆部使炸药主体起爆。
在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的炸药中,为了适宜地使炸药起爆,需要以使起爆用单元或起爆部的一部分以一定程度的长度进入炸药主体的内部的状态对起爆用单元供给起爆能,以使在炸药主体内发生该单元的起爆用爆炸现象。另外,起爆能以在安装于炸药主体的起爆用单元内从位于该炸药主体外的部分向位于炸药主体内的部分传播的方式进行。关于这样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本发明人等得到了如下的认识:在具有起爆用单元组装孔的开口端的给定面,越是远离开口端的部位、即越是远离安装于炸药主体的起爆用单元的部位,越倾向于在点火或起爆之后难以达到稳定爆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的炸药主体具有与两面分隔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从被设计为相对较宽的下底面到相对较窄的上底面逐渐减小的形状的锥台部,在该锥台部的较窄的上底面具有起爆部组装孔的开口端。这样的构成适于在具有起爆部组装孔的开口端的一面(上底面)及其附近减小在起爆后难以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因此,适于增大起爆后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在整个炸药主体中所占的比例。这样的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适于在利用爆轰法的纳米金刚石的合成中实现收率的提高。
在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中,锥台部的倾斜侧面所成的上述假想顶角优选为20°~130°、更优选为20°~30°。这样的构成有助于提高使用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进行的爆轰法纳米金刚石合成中的收率。
在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中,锥台部优选具有圆锥台形状。另外,在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中,优选锥台部具有圆锥台形状,柱状部具有圆柱形状,炸药主体为旋转对称体。对于炸药主体的形状而言,对称性越高,越适于增大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在整个炸药主体中所占的比例,因此,适于提高纳米金刚石的收率。
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优选进一步具备具有嵌入起爆部组装孔的部位的起爆部。该起爆部优选具有雷管部和传爆药部。传爆药部优选以跨越锥台部与柱状部的边界的方式配置。起爆部相对于起爆部组装孔的嵌入长度、即起爆部相对于炸药主体的进入长度L优选为1~50mm、更优选为2~40mm、更优选为5~30mm。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具备如上所述的起爆部作为起爆用单元这样的构成在使炸药主体高效地起爆的方面是适宜的,因此,有助于提高纳米金刚石的收率。
本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的炸药主体优选包含复合炸药。复合炸药优选含有2,4,6-三硝基甲苯(TNT)及黑索金(RDX)作为炸药主剂。在复合炸药中的炸药主剂中,TNT与RDX的质量比优选为30:70~70:30。这些构成适于通过爆轰法合成纳米金刚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的剖面图。
图3(a)是实施例1的炸药体的剖面示意图,(b)是比较例1的炸药体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X 炸药体(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10 炸药主体
11 锥台部
11a 上底面
11b 倾斜侧面
12 柱状部
20 起爆部
21 雷管部
22 传爆药部
H 孔(起爆部组装孔)
Ha 开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的炸药体X。图1是炸药体X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的剖面图。炸药体X具备炸药主体10及起爆部20,用于在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法的爆轰法中使用。
炸药体X的炸药主体10具有包含锥台部11和柱状部12的形状。锥台部11具有上底面11a及倾斜侧面11b。在上底面11a开口有起爆部组装用孔H。即,在上底面11a形成有孔H的开口端Ha。倾斜侧面11b以在上底面11a的一侧形成图2所示的假想顶角θ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锥台部11的上底面11a比锥台部11中设计成与柱状部12的边界的下底面11c窄,并且锥台部11的倾斜侧面11b在这些上底面11a与下底面11c之间,在上底面11a的一侧以形成假想顶角θ的方式倾斜。锥台部11具有与两面分隔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从相对较宽的所设计的下底面11c到相对较窄的上底面11a逐渐减小的形状。倾斜侧面11b形成的假想顶角θ优选为20°~130°、更优选为20°~30°。另一方面,炸药体X的柱状部12具有底面12a及侧面12b,其与锥台部11的与上底面11a相反的一侧、即所设计的下底面11c相连,并且向远离上底面11a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台部11具有圆锥台形状,柱状部12具有圆柱形状,炸药主体10为具有旋转轴Ax的旋转对称体。
作为炸药主体10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复合炸药。复合炸药是指含有粉末状的炸药主剂和粘合剂聚合物的火药组合物。作为炸药主剂,可列举例如:环三亚甲基三硝基胺(RDX)即黑索金、2,4,6-三硝基甲苯(TNT)、2,4,6-三硝基苯甲硝胺、环四亚甲基四硝胺即奥克托金、硝基胍、四硝酸季戊四醇酯(PENT)、及重氮硝基酚(DDNP)。可以在炸药主体10形成用的复合炸药中配合一种炸药主剂,也可以配合两种以上炸药主剂。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合炸药中的炸药主剂优选为TNT与RDX的混合物。该情况下,使TNT与RDX的质量比(TNT/RDX)为例如30/70~70/30的范围。作为复合炸药的粘合剂聚合物,可举出例如:聚氨酯及聚酯。炸药主体10形成用的复合炸药除了含有这些炸药主剂及粘合剂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增塑剂、抗老化剂等。
这样的炸药主体10可通过例如注填法、压填法来制作。在注填法中,向模具内注入含有成为形成粘合剂聚合物的聚合性成分、交联剂等反应性成分、和炸药主剂粒子的混合组合物后,使其固化,由此使炸药主体成形。在压填法,首先将溶解于溶剂的粘合剂聚合物与炸药主剂粒子在水中混合,使溶剂从该混合物中挥发,制作炸药主剂粒子在表面伴随着粘合剂聚合物被膜的形态的复合粒子。接下来,对如此得到的复合粒子,在压填容器内一边根据需要进行加热,一边压填。由此使炸药主体成形。
炸药体X的起爆部20是在使用炸药体X时用于使炸药主体10起爆的起爆用单元,组装在嵌入炸药主体10的上述孔H中的炸药主体10中。起爆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雷管部21及传爆药部22。作为用于形成雷管部21的雷管,可列举例如:瞬发电雷管、段发电雷管、抗静电雷管、电子式延期雷管、及导火索式雷管。作为用于形成传爆药部22的传爆药,可列举例如:含有2,4,6-三硝基苯甲硝胺、四硝酸季戊四醇酯、RDX、TNT与RDX的混合物等作为基材的高灵敏度炸药。传爆药部22优选如图2所示地设置于跨越锥台部11与柱状部12的边界的位置。起爆部20相对于组装用孔H的嵌入长度L、即起爆部20相对于炸药主体10的进入长度L优选为1~50mm、更优选为2~40mm、更优选为5~30mm。
这样的炸药体X如下所述,例如可用于利用爆轰法的纳米金刚石合成。
在用于合成纳米金刚石的爆轰法中,首先,在耐压性容器的内部设置上述的炸药体X,在容器内共存有给定的气体和使用炸药的状态下,将容器封闭。容器例如是铁制,容器的容积例如为0.5~40m3。炸药体X优选设置为在容器内悬吊的状态。例如,可以将悬吊用绳材料同时用作对炸药体X中的起爆部20和雷管部21供给电流用的导线,将炸药体X悬吊于容器内。另外,在这样的悬吊的炸药体X中,为了防止起爆部20从炸药主体10脱离,可以使用粘合带来谋求起爆部20相对于炸药主体10的固定状态的强化。炸药主体10的使用量或重量例如为0.05~2.0kg。与使用炸药一起被封闭在容器内的上述气体可以具有大气组成,也可以是不活泼气体。从产生初级粒子表面的官能团量少的纳米金刚石的观点出发,与使用炸药一起被封闭在容器内的上述气体优选为不活泼气体。即,从产生初级粒子表面的官能团量少的纳米金刚石的观点出发,用于产生纳米金刚石的爆轰法优选在不活泼气体氛围中进行。作为该不活泼气体,例如可使用选自氮气、氩气、二氧化碳及氦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爆轰法中,接下来在容器内在起爆部20进行点火,使起爆部20起爆,以此为开端,使炸药主体10起爆,发生爆轰。对起爆部20的点火可通过对起爆部20的雷管部21进行通电等供给起爆能的方式实现。爆轰是指伴随化学反应的爆发中发生反应的火焰表面在超过声速的高速下移动。在爆轰时,使用炸药以部分发生不完全燃烧而游离出的碳作为原料,通过在爆发中产生的冲击波的压力和能量的作用而生成纳米金刚石。根据爆轰法,能够适当地产生初级粒子的粒径为10nm以下的纳米金刚石。关于纳米金刚石,在由爆轰法得到的产物中,首先邻接的初级粒子或微晶间会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以及结晶面间库伦相互作用的贡献而非常稳固地聚集,从而形成凝聚物。如上所述地,可利用使用炸药体X进行的爆轰法来合成纳米金刚石。
在进行了爆轰法之后,通过在室温下放置例如24小时,使容器及其内部降温。在该自然冷却后,回收纳米金刚石粗产物。例如,可以通过用刮勺刮取附着于容器内壁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包含如上述那样生成的纳米金刚石的凝聚物和煤)的操作,来回收纳米金刚石粗产物。通过进行必要次数的如上所述的爆轰法,能够获得希望量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根据需要对如此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进行精制。
如上所述,炸药体X的炸药主体10具有与两面分隔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从相对较宽的所设计的下底面11c到相对较窄的上底面11a逐渐减小的锥台部11,在该锥台部11的窄的上底面11a具有起爆部组装用孔H的开口端Ha。这样的构成适于在具有起爆部组装用孔的开口端的一面(在炸药主体10中为上底面11a)与其附近减少起爆后难以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因此,适于增大起爆后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在整个炸药主体中所占的比例。这样的炸药体X示于在利用爆轰法的纳米金刚石的合成中实现收率的提高。
在炸药体X中,锥台部11的倾斜侧面11b所成的图2所示的假想顶角θ如上所述,优选为20°~130°、更优选为20°~30°。这样的构成有助于提高在使用炸药体X进行的爆轰法纳米金刚石合成中的收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锥台部11具有圆锥台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锥台部11具有圆锥台形状,柱状部12具有圆柱形状,炸药主体10为旋转对称体。关于炸药主体10的形状,对称性越高,越适于增大达到稳定爆轰的区域在整个炸药主体10中所占的比例,因此,适于提高纳米金刚石的收率。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炸药体X具备具有雷管部21和传爆药部22的起爆部20,传爆药部22优选以跨越锥台部11与柱状部12的边界的方式配置。而且,如上所述,起爆部20相对于起爆部组装用孔H的嵌入长度L、即起爆部20相对于炸药主体10的进入长度L优选为1~50mm、更优选为2~40mm、更优选为5~30mm。炸药体X具有如上所述的起爆部20作为起爆用单元的构成在使炸药主体10有效地起爆的方面是适宜的,因此,有助于提高纳米金刚石的收率。
由通过爆轰法产生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经过例如如下所述的精制工序,由此可得到团簇纳米金刚石。
在精制工序中,可进行在例如水溶剂中使强酸与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发生作用的酸处理。利用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易于包含金属氧化物时,该金属氧化物是来源于爆轰法中使用的容器等的Fe、Co、Ni等的氧化物。例如通过在水溶剂中使给定的强酸发生作用,能够从纳米金刚石粗产物中溶解/除去金属氧化物(酸处理)。作为用于该酸处理的强酸,优选为无机酸,例如可举出盐酸、氢氟酸、硫酸、硝酸以及王水。在酸处理中,可以使用一种强酸,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强酸。酸处理中使用的强酸的浓度例如为1~50质量%。酸处理温度例如为70~150℃。酸处理时间例如为0.1~24小时。另外,酸处理可以在减压下、常压下或加压下进行。进行这样的酸处理后,例如通过倾析而对固体成分(包含纳米金刚石凝聚物)进行水洗。优选对倾析得到的该固体成分反复进行水洗直到沉淀液的pH达到例如2~3为止。在利用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中的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少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如上所述的酸处理。
在精制工序中,可进行用于使用氧化剂从纳米金刚石粗产物(精制结束前的纳米金刚石凝聚物)中除去石墨、无定形碳等非金刚石碳的溶液氧化处理。在利用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中包含有石墨、无定形碳等非金刚石碳时,该非金刚石碳源自于使用炸药部分地发生不完全燃烧而游离出的碳中没有形成纳米金刚石晶体的碳。例如在经过上述的酸处理后,通过例如在水溶剂中使给定的氧化剂发生作用,能够从纳米金刚石粗产物中除去非金刚石碳(溶液氧化处理)。作为用于该溶液氧化处理的氧化剂,例如可举出铬酸、铬酸酐、二铬酸、高锰酸、高氯酸以及它们的盐、硝酸、及混酸(硫酸与硝酸的混合物)。在溶液氧化处理中,可以使用一种氧化剂,也可使用两种以上的氧化剂。在溶液氧化处理中使用的氧化剂的浓度例如为3~50质量%。溶液氧化处理中的氧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待进行溶液氧化处理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100质量份例如为300~2000质量份。溶液氧化处理温度例如为50~250℃。溶液氧化处理时间例如为1~72小时。溶液氧化处理可以在减压下、常压下或加压下进行。在这样的溶液氧化处理后,例如通过倾析对固体成分(包含纳米金刚石凝聚物)进行水洗。在最初水洗的上清液发生了着色时,优选反复实施通过倾析对固体成分的水洗、直到上清液在肉眼观察下达到透明为止。
实施例
[实施例1]
准备具有图3(a)所示的尺寸的实施例1的炸药体。实施例1的炸药体的炸药主体10是具有圆锥台形状的锥台部11和圆柱形状的柱状部12的炸药成形体,其含有三硝基甲苯(TNT)及黑索金(RDX)作为炸药主剂。炸药主体10的质量为70g,其密度为1.68g/cm3。炸药主体10中的炸药主剂中的TNT与RDX的质量比(TNT/RDX)为50/50。炸药主体10的锥台部11的倾斜侧面11b所成的假想的顶角θ为23°。另外,实施例1的炸药体的起爆部20具有雷管部21和传爆药部22。雷管部21为圆柱形状的6号雷管(商品名“6号瞬发电雷管”,直径6.9mm×长度50mm,Kayaku Japan株式会社制)。传爆药部22具有直径约7mm×高度14mm的圆柱形状,由800mg的传爆(booster)炸药形成。起爆部20相对于炸药主体10的进入长度L为30mm。在炸药主体10中组装的起爆部20使用粘合带(图示略)而实现了组装状态或固定状态的强化。
使用实施例1的炸药体,在氮气气氛中进行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法的爆轰法。具体而言,在作为耐压性容器的爆轰室(铁制,容积15m3)的内部,利用对其雷管部供给电流用的导线将实施例1的炸药体悬吊,并且在将该室密闭的状态下、在氮气气氛中,使雷管部21工作而使起爆部20起爆,使炸药主体10起爆而发生爆轰。然后,通过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而使爆轰室及其内部降温后,从腔室内回收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包含通过上述爆轰法生成的纳米金刚石粒子的凝聚体和煤)。称量将回收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如后所述地进行精制而得到的纳米金刚石,根据用该纳米金刚石质量除以上述的炸药主体质量(70g)而得到的值求出纳米金刚石(ND)的收率(%)。将该值示于表1。
使用实施例1的炸药体,在二氧化碳气氛中进行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法的爆轰法。具体而言,在作为耐压性容器的爆轰室(铁制,容积15m3)的内部,利用对该雷管部供给电流用的导线将实施例1的炸药体悬吊,并且在将该室密闭的状态下、在二氧化碳气氛中使雷管部21工作而使起爆部20起爆,使炸药主体10起爆而发生爆轰。然后,通过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而使爆轰室及其内部降温后,从腔室内回收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包含通过上述爆轰法生成的纳米金刚石粒子的凝聚体和煤)。称量将回收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如后所述地进行精制而得到的纳米金刚石,根据用该纳米金刚石质量除以上述的炸药主体质量(70g)而得到的值求出纳米金刚石(ND)的收率(%)。将该值示于表1。
使用实施例1的炸药体,在氩气气氛中进行作为纳米金刚石合成法的爆轰法。具体而言,在作为耐压性容器的爆轰室(铁制,容积15m3)的内部,利用对该雷管部供给电流用的导线将实施例1的炸药体悬吊,并且在将该室密闭的状态下、在氩气气氛中,使雷管部21工作而使起爆部20起爆,使炸药主体10起爆而发生爆轰。然后,通过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而使爆轰室及其内部降温后,从腔室内回收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包含通过上述爆轰法生成的纳米金刚石粒子的凝聚体和煤)。称量将回收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如后所述地进行精制而得到的纳米金刚石,根据用该纳米金刚石质量除以上述的炸药主体质量(70g)而得到的值求出纳米金刚石(ND)的收率(%)。将该值示于表1。
[实施例2~4]
除了假想的顶角θ不是23°而是30°(实施例2)、90°(实施例3)、或120°(实施例4)以外,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设计准备的实施例2~4的各炸药体,进行了与实施例1中上述的爆轰法同样的各爆轰法(氮气气氛中的爆轰法,二氧化碳气氛中的爆轰法,氩气气氛中的爆轰法)。然后,与实施例1中上述同样地,在对通过各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进行精制后,求出纳米金刚石(ND)的收率(%)。将其值示于表1。
[比较例1]
使用具有图3(b)所示的尺寸的比较例1的炸药体,进行了与实施例1中上述的各爆轰法同样的各爆轰法(氮气气氛中的爆轰法,二氧化碳气氛中的爆轰法,氩气气氛中的爆轰法)。比较例1的爆轰体的炸药主体具有底面直径为32mm、高度为52mm的圆柱形状,且由与实施例1的炸药主体10相同的构成材料(含有TNT和RDX)形成,其质量为70g。比较例1的炸药体的起爆部(雷管部,传爆药部)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起爆部20(雷管部21,传爆药部22)相同的构成,起爆部相对于炸药主体的进入长度L为30mm。然后,与实施例1中上述同样地,对通过各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进行了精制后,求出纳米金刚石(ND)的收率(%)。将其值示于表1。
〈纳米金刚石的精制〉
经过如下所述的精制工序,得到了团簇纳米金刚石。
首先,对通过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进行了精制工序的酸处理。具体而言,对在该纳米金刚石粗产物200g中加入6L的10质量%盐酸而得到的浆料,在常压条件的回流下进行了1小时的加热处理。该酸处理中的加热温度是85~100℃。接下来,冷却后,通过倾析而对固体成分(包含纳米金刚石凝聚物和煤)进行水洗。反复进行通过倾析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的水洗直到沉淀液的pH从低pH侧达到2为止。接下来,进行作为精制工序的溶液氧化处理的混酸处理。具体而言,在经过酸处理后的倾析而得到的沉淀液(包含纳米金刚石凝聚物)中,加入6L的98质量%硫酸水溶液和1L的69质量%硝酸水溶液而制成浆料后,对该浆料,在常压条件的回流下进行了48小时的加热处理。该氧化处理中的加热温度是140~160℃。接下来,冷却后,通过倾析而进行了对固体成分(包含纳米金刚石凝聚物)的水洗。水洗最初的上清液发生了着色时,反复进行通过倾析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的水洗,直到上清液在目测观察下达到透明为止。接下来,通过倾析除去了上清液。进而,对经过倾析后的残留成分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干燥粉体(纳米金刚石粉体)。作为干燥处理的方法,采用了使用蒸发器进行的蒸发干燥凝固。如上所述,利用通过爆轰法得到的纳米金刚石粗产物得到了团簇纳米金刚石的粉体。
[评价]
实施例1~4的炸药体的炸药主体10具有圆锥台形状的锥台部11与圆柱形状的柱状部12相连的形状。利用这样的实施例1~4中的炸药主体10,与利用比较例1的圆柱形状的炸药主体时相比,可以在爆轰法中实现高的纳米金刚石收率。
[表1]
Figure BDA0002288859780000101
作为上述的总结,将本发明的构成及其变形附记如下。
[附记1]一种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具备炸药主体,该炸药主体具有:
锥台部,其具备具有起爆部组装孔的开口端的上底面、及在该上底面的一侧形成假想顶角的倾斜侧面;以及
柱状部,其与上述锥台部的与上述上底面相反的一侧相连,并且向远离上述上底面的方向延伸。
[附记2]根据附记1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假想顶角为20°~130°。
[附记3]根据附记1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假想顶角为20°~30°。
[附记4]根据附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锥台部具有圆锥台形状。
[附记5]根据附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锥台部具有圆锥台形状,上述柱状部具有圆柱形状,上述炸药主体为旋转对称体。
[附记6]根据附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进一步具备具有嵌入上述起爆部组装孔中的部位的起爆部。
[附记7]根据附记6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起爆部具有雷管部和传爆药部。
[附记8]根据附记7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传爆药部跨越上述锥台部与上述柱状部的边界而配置。
[附记9]根据附记6~8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起爆部相对于上述起爆部组装孔的嵌入长度为1~50mm、2~40mm、或5~30mm。
[附记10]根据附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炸药主体包含复合炸药。
[附记11]根据附记10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复合炸药含有2,4,6-三硝基甲苯(TNT)及黑索金(RDX)作为炸药主剂。
[附记12]根据附记11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上述炸药主剂中的2,4,6-三硝基甲苯与黑索金的质量比为30:70~70:30。

Claims (10)

1.一种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具备炸药主体,该炸药主体具有:
锥台部,该锥台部具备具有起爆部组装孔的开口端的上底面、及在该上底面的一侧形成假想顶角的倾斜侧面;和
柱状部,该柱状部和所述锥台部的与所述上底面相反的一侧相连,并且向远离所述上底面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假想顶角为20°~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假想顶角为20°~3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锥台部具有圆锥台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进一步具备起爆部,该起爆部具有嵌入所述起爆部组装孔中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起爆部具有雷管部和传爆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传爆药部跨越所述锥台部与所述柱状部的边界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起爆部相对于所述起爆部组装孔的嵌入长度为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炸药主体包含复合炸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其中,所述复合炸药含有2,4,6-三硝基甲苯及黑索金作为炸药主剂。
CN201880034713.6A 2017-06-06 2018-05-07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Pending CN1109982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342 2017-06-06
JP2017111342 2017-06-06
PCT/JP2018/017593 WO2018225433A1 (ja) 2017-06-06 2018-05-07 ナノダイヤモンド合成用爆薬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8222A true CN110998222A (zh) 2020-04-10

Family

ID=64566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4713.6A Pending CN110998222A (zh) 2017-06-06 2018-05-07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29943A1 (zh)
EP (1) EP3637037B1 (zh)
JP (1) JP7162220B2 (zh)
CN (1) CN110998222A (zh)
AU (1) AU2018281438A1 (zh)
WO (1) WO2018225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89864A (ja) * 2018-12-07 2020-06-1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ナノダイヤモ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ナノダイヤモンド
AU2021283270A1 (en) 2020-06-02 2022-12-15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B.V. Fracturing slurry on demand using produced wate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2665A (en) * 1973-11-29 1991-01-0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Shaped charge
US5415101A (en) * 1992-05-04 1995-05-16 Jet Technologies (Proprietary) Limited Shaped explosive charge, a method of blasting using the shaped explosive charge and a kit to make it
US5765923A (en) * 1992-06-05 1998-06-16 Sunburst Excavation, Inc. Cartridge for generating high-pressure gases in a drill hole
US7493861B1 (en) * 1989-07-24 2009-02-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Tandem shaped charge warhead having a confined forward charge and a light-weight blast shield
CN102910626A (zh) * 2012-11-07 2013-02-06 成都天成鑫钻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爆轰制备纳米金刚石黑粉的工艺
JP2014144903A (ja) * 2013-01-25 2014-08-14 Vision Development Co Ltd ダイヤモンドの製造方法
US20140299011A1 (en) * 2011-10-17 2014-10-09 Ael Minning Services Limited Booster assembly
US20160046538A1 (en) * 2007-12-21 2016-02-18 Daren Normand Swanson Explosive Formulations of Mixture of Carbon Dioxide and a Reducing Agen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3893A (en) * 1882-02-21 Island
US3276372A (en) * 1965-04-28 1966-10-04 Hercules Powder Co Ltd Booster device
DE3116930C2 (de) * 1981-04-29 1986-05-15 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 GmbH, 8012 Ottobrunn Vorrichtung zum Initiieren einer Sprengladung
JPH02237634A (ja) * 1989-03-09 1990-09-20 N R D:Kk 固体材料の衝撃圧縮方法及び装置
JPH06296445A (ja) * 1993-04-13 1994-10-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核 材
US6170398B1 (en) * 1997-08-29 2001-01-09 The Ensign-Bickford Company Signal transmission fuse
JP4415085B2 (ja) * 2003-06-25 2010-02-17 株式会社石塚研究所 多孔質材料の衝撃加圧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2005289677A (ja) 2004-03-31 2005-10-20 Nof Corp ダイヤモンド合成用爆薬組成物およびダイヤモンドの合成方法
JP5509668B2 (ja) * 2009-04-27 2014-06-04 日油株式会社 ダイヤモ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製造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ダイヤモンド
CN202447043U (zh) * 2011-12-20 2012-09-26 河南省豫星华晶微钻有限公司 一种爆轰晶变纳米金刚石的装置
JP6220769B2 (ja) 2014-12-11 2017-10-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爆轟法による炭素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659136B2 (ja) 2015-12-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2665A (en) * 1973-11-29 1991-01-0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Shaped charge
US7493861B1 (en) * 1989-07-24 2009-02-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Tandem shaped charge warhead having a confined forward charge and a light-weight blast shield
US5415101A (en) * 1992-05-04 1995-05-16 Jet Technologies (Proprietary) Limited Shaped explosive charge, a method of blasting using the shaped explosive charge and a kit to make it
US5765923A (en) * 1992-06-05 1998-06-16 Sunburst Excavation, Inc. Cartridge for generating high-pressure gases in a drill hole
US20160046538A1 (en) * 2007-12-21 2016-02-18 Daren Normand Swanson Explosive Formulations of Mixture of Carbon Dioxide and a Reducing Agent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20140299011A1 (en) * 2011-10-17 2014-10-09 Ael Minning Services Limited Booster assembly
CN102910626A (zh) * 2012-11-07 2013-02-06 成都天成鑫钻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爆轰制备纳米金刚石黑粉的工艺
JP2014144903A (ja) * 2013-01-25 2014-08-14 Vision Development Co Ltd ダイヤモンド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62220B2 (ja) 2022-10-28
EP3637037A1 (en) 2020-04-15
US20200129943A1 (en) 2020-04-30
EP3637037A4 (en) 2021-03-03
EP3637037B1 (en) 2022-06-01
JPWO2018225433A1 (ja) 2020-04-23
AU2018281438A1 (en) 2020-01-30
WO2018225433A1 (ja) 2018-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6832B1 (en) Nano-enhanced explosive material
US2477549A (en) Explosive composition
US20050092405A1 (en) Sol-gel manufactured energetic materials
CN110998222A (zh) 纳米金刚石合成用炸药体
US10906016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anoparticles by detonation
Comet et al. Energetic nanoparticles and nanomaterials for future defense applications
JP2014144903A (ja) ダイヤモンドの製造方法
JP2005289677A (ja) ダイヤモンド合成用爆薬組成物およびダイヤモンドの合成方法
Zygmunt et al. Appl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lumin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xplosives
Liu et al. Faster and cleaner method to mass produce nano HMX/TNT energetic particles for significantly reduced mechanical sensitivity
US9512127B2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peherical tetranitroglycouril
JPH03271109A (ja) ダイヤモンドの合成方法
JP2016113310A (ja) 爆轟法による炭素粒子の製造方法
KR100508230B1 (ko) 마이크로벌룬이있는주조형폭약조성물
De Luca Nanoenergetic Ingredients to Augment Solid Rocket Propulsion
US8075716B1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energetic materials
Boileau et al. Explosives
JP2004323277A (ja) 高圧相型の立方晶スピネル型窒化珪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13346947B2 (en) Detonator-sensitive assembled booster charges for use in blasting engineering and the use thereof
Grobler et al. Pyrotechnic Alternatives to Primary Explosive‐Based Initiators
AU2021241164A1 (en) Explosive composition for diamond synthesis
RU2130447C1 (ru) Взрывчатый состав
Ilyushin et al. Application of Energy‐Saturated Complex Perchlorates
Dinçer Yılmaz Effect of synthesis parameters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Sol-Gel synthesized iron oxide Xerogels
CN113845396A (zh) 一种高密度高爆速抗水型震源药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