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40C -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40C
CN1109840C CN99124741A CN99124741A CN1109840C CN 1109840 C CN1109840 C CN 1109840C CN 99124741 A CN99124741 A CN 99124741A CN 99124741 A CN99124741 A CN 99124741A CN 1109840 C CN1109840 C CN 110984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lens
water smoke
hard coat
coat film
film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24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7170A (zh
Inventor
相川信治
中村浩一
安间英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57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7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4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00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 F21V3/04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7/00Methods preventing fouling
    • B08B17/02Preventing deposition of fouling or of d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2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1/28Cover g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10Protec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灯具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在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可在不划伤灯玻璃的情况下形成防水雾涂膜。在灯玻璃的外表面上涂敷硬涂膜,之后对其进行加热硬化,将该灯玻璃冷却到其内表面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程度,在冷却后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涂敷防水雾涂膜,之后对其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即使在形成防水雾涂膜时支承夹具与灯玻璃的外表面相接触,也可通过硬涂膜,防止将灯玻璃划伤。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车辆用灯具,特别涉及该灯玻璃的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前灯等车辆用灯具大多采用透明的灯玻璃或接近透明的灯玻璃。但是,在这样的灯玻璃中,即使在其内表面附着很少量的水滴,该灯玻璃仍看上去模糊,这样便造成外观品质方面的问题。为此,人们早就在研究在灯玻璃的内表面形成防水雾涂膜的方法。
此外,近年来的车辆用灯具,即使是前灯等,也大多采用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由于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与玻璃形成的灯玻璃相比较,重量轻,抗冲击性优良,但是其耐划伤性、耐候性和耐溶剂性较差,故多数情况是在其外表面形成硬涂膜。
根据上述情况,在车辆用灯具的灯玻璃采用透明或接近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场合,最好在其内表面形成防水雾涂膜,并且在其外表面形成硬涂膜。
但是,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场合,如果随便地形成防水雾涂膜和硬涂膜,则会产生下述问题。
即,在形成硬涂膜或防水雾涂膜时,采用了支承灯玻璃用的支承夹具,但在首先形成防水雾涂膜,之后形成硬涂膜的场合,如图8所示,由于形成防水雾涂膜2时所采用的支承夹具4与灯玻璃6的外表面6a相接触,故,此时很可能将上述灯玻璃6划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的场合,可在不划伤灯玻璃的情况下形成防水雾涂膜。
本发明是通过对表面处理的顺序进行改进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在上述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并且在该灯玻璃的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硬涂膜形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在上述灯玻璃的外表面上涂敷硬涂膜之后,对该硬涂膜进行加热硬化;
冷却步骤,在该步骤中,将形成有上述硬涂膜的灯玻璃冷却到该灯玻璃的内表面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的程度;
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进行了上述冷却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涂敷防水雾涂膜之后,对该防水雾涂膜进行加热干燥。
如果上述灯玻璃的内表面上的“防水雾涂膜”的形成范围为包括水雾的发生会成为问题的部位在内的范围,则该形成范围可为内表面的整个区域,也可为其局部的区域。
如果上述灯玻璃的外表面上的“硬涂膜”的形成范围为包括发生划伤、耐候性或耐溶剂性会成为问题的部位,则该形成范围可为外表面的整个区域,也可为其局部区域。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在本发明中,在形成防水雾涂膜之前,形成硬涂膜,故即使在形成防水雾涂膜时,支承夹具与灯玻璃的外表面接触,仍可通过硬涂膜,防止将灯玻璃划伤。
因此,按照本发明,在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的场合,可在不将灯玻璃划伤的情况下,形成防水雾涂膜。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故即使该灯玻璃为透明的灯玻璃或接近透明的灯玻璃的情况下,通过防水雾涂膜的界面活性作用,附着于灯玻璃的内表面上的水滴呈水膜状,由此,可防止灯玻璃看上去模糊这样的外观质量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在灯玻璃的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故可提高其耐划伤性、耐候性和耐溶剂性。
上述“灯玻璃”可为在其内表面上形成透镜元件的形式,也可为不形成有透镜元件的形式,在后一场合,由于即使仅附着有很少量的水滴,也会使灯玻璃看上去模糊,故采用本发明的结构特别有效。
构成上述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的硬涂膜形成步骤、冷却步骤和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也可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但是按照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方式,如果上述全部步骤在同一净室内部进行,则可获得下述的效果。
即,在上述各步骤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场合,会增加其物流工时,另外,在将形成有硬涂膜的灯玻璃传送到形成防水雾涂膜的地方期间,有可逆将灯玻璃弄脏、或将灯玻璃划伤。此外,由于在形成防水雾涂膜之前,空气中的水分为灯玻璃吸收,故在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有可能产生泛白现象。即,由于防水雾涂膜用的涂料具有亲水性,这样为灯玻璃所吸收的水分在上述涂敷作业之后,马上呈水滴状被吸收于防水雾涂膜内部,通过此后的加热干燥,将防水雾涂膜内部的水分蒸发,由此,有可能会留下水滴的痕迹,产生防水雾涂膜看上去发白的泛白现象。
与此相反,由于通过使上述全部步骤在同一净室内部进行,不仅可使物流工时减少,而且可防止搬运过程中灯玻璃被弄脏或划伤,此外还可防止防水雾涂膜的泛白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规定温度”只要低于硬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刚加热硬化后的温度,则不限于特定的温度,但是按照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方式,如果使其高于净室的室温,便可在保持加热硬化后的灯玻璃干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防水雾涂膜的涂敷,故可防止在涂敷前空气中的水分为灯玻璃吸收而造成的泛白现象。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规定温度”过高,则在涂敷后,涂料中的溶剂成分会首先挥发,这样会发生在灯玻璃的内表面上的防水雾涂膜的整个形成区域无法形成均匀的防水雾涂膜的现象(不平整)。于是,按照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的方式,最好上述规定温度低于35℃。
上述“冷却步骤”中的“冷却到规定温度”用的具体方法没有什么特别限定,比如,可采用通过强制吹冷气或空气而进行冷却的方法等,也可根据作业条件,采用通过自然冷却使其冷却的冷却方法。
但是,防水雾涂膜的膜厚不特别限定,但按照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方式,最好该膜厚小于10μm,其原因如下。
即,虽然在防水雾涂膜较薄或较厚的情况下,也均会发挥防水雾作用,但是,当该涂膜厚度过大时,则必须多次反复涂敷涂料,或涂料的排出时间较长。因此,作业时间增加,过剩涂料使成本相应增加,涂料产生流挂,另外涂料实现交联的时间也要延长。可是,如果防水雾涂膜的厚度小于10μm,则可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从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涂敷完毕至加热干燥开始的时间,从防止在此期间空气中的水分被防水雾涂膜吸收的观点来说,最好设定为较短时间,但是,从获得均匀的防水雾涂膜的观点来说,最好确保一定的时间,故可将上述时间设定为使这两者平衡的时间,由于当湿度较高时,水分容易被防水雾涂膜吸收,故如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最好对应于净室内的湿度升高,递进地对从涂敷完毕至加热干燥开始的时间进行缩短修正。
此外,在上述方案中,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加热干燥温度不限于特定的温度,但是当设定为过高温度时,由于硬涂膜与防水雾涂膜的热膨胀率不同,故硬涂膜有可能发生开裂现象,而当上述加热干燥温度设定为过低温度时,涂料无法实现交联,防水雾涂膜会产生硬化不足,不能充分确保其耐湿性。因此,如本发明第七方面所述,最好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加热干燥温度设定为110~130℃的范围内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的步骤图;
图2为表示车辆用灯具的侧视剖面图,该车辆用灯具具有采用上述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进行过表面处理的灯玻璃;
图3A、图3B为表示上述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中的硬涂膜和防水雾涂膜的涂敷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4为表示在上述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中,支承涂敷防水雾涂膜时所采用的支承夹具和掩模夹具的夹具安装支承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V方向的向示图;
图6A、图6B、图6C为图2中VI部的详细图,用于说明防水雾涂膜形成的意义;
图7A、图7B为用于说明在形成防水雾涂膜时会产生的水分吸收而造成的问题;
图8为表示已有实例的、与图3B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灯具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的步骤图,图2为表示车辆用灯具10的侧视剖面图,该车辆用灯具10具有采用本实施例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进行过表面处理的灯玻璃。
在对本实施例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进行描述之前,对车辆用灯具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该车辆用灯具10为前灯,在由灯玻璃12和灯主体14形成的灯室内,由光源灯泡18、反射镜20和灯罩22形成的反射机构16以可沿上下和左右方向倾斜运动的方式设置,在该灯室内的灯玻璃12的附近,设置有延长反射镜24。
灯玻璃12是由合成树脂形成(具体来说,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灯玻璃,是由呈透明状的灯玻璃主体部12A、形成于该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外缘处的侧壁部12B、形成于该侧壁部12B的前端的密封支脚部12C构成,灯主体14的前端凸缘部14a通过振动焊接方式,安装固定于该密封支脚部12C的后端面。
另外,在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上,按照覆盖该灯玻璃主体部12A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有防水雾涂膜26,此外,按照覆盖该侧壁部12B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有凹凸部12c(滚花、折皱、梨皮状花纹等)。在该灯玻璃12的外表面12b上,按照覆盖该灯玻璃主体部12A和侧壁部12B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有硬涂膜28。
本实施例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是形成上述防水雾涂膜26和硬涂膜28的方法,在图1所示的净室100内部,按照硬涂膜形成步骤、冷却步骤,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的顺序进行处理。
(1)首先对硬涂膜形成步骤进行描述。
在本步骤中,首先从灯玻璃盘102取出灯玻璃12,将其放入去静电吹拂器(静电ブ口-)104中,通过电晕放电,消除灯玻璃12的静电,并且吹拂压缩空气,将附着于灯玻璃12表面上的灰尘等异物去除,之后将灯玻璃12放入硬涂膜室106,对灯玻璃12的外表面12b涂敷硬涂膜28。
上述硬涂膜28的涂敷是通过下述方式进行的,该方式为:如图3A所示,在灯玻璃12以使其外表面12b朝上,使密封支脚部12C与支承夹具108的顶端相接触的方式定位的状态下,使喷射枪的喷嘴110沿外表面12b移动,从该喷嘴110,朝向外表面12b喷射硬涂膜用的涂料。
上述硬涂膜用涂料为由紫外线硬化型的合成树脂组合物与溶剂构成,该合成树脂组合物比如可采用多官能团丙烯酸酯系(丙烯酸酯系)、硅系材料。
接着,将涂敷有硬涂膜28的灯玻璃12放置于滚轮传送通路112的上游端部,依次通过红外线照射区114和紫外线照射区116。在红外线照射区114中,借助红外线照射,将灯玻璃12加热到100℃以上的温度,使涂料中的溶剂挥发,在紫外线照射区116中,通过紫外线照射,使涂料中的合成树脂组成物硬化,由此,使所涂敷的硬涂膜28形成硬度大于灯玻璃12的覆膜。
(2)下面对冷却步骤进行描述。
在本步骤中,使放置于滚轮传送通路112上的灯玻璃12通过设置于上述紫外线照射区116的下游侧的冷却区118,此时,通过冷却风扇或吹风扇12对灯玻璃12吹冷气或空气,由此将灯玻璃12冷却到其内表面12a的温度达到35℃以下的程度。但是,要通过上述冷却进行调整,以使内表面12a的温度不低于净室100的室温。
(3)接着对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进行描述。
在本步骤中,首先将通过冷却区118而传送到滚轮传送通路112的下游端的灯玻璃12放入去静电吹拂器(静电ブ口-)120中,将表面的异物去除,之后将灯玻璃12放入防水雾涂膜室122,对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涂敷防水雾涂膜26。该防水雾涂膜26的膜厚设定为小于10μm(比如,2~10μm)的值。
该防水雾涂膜26的涂敷是通过下述方式进行的,该方式为:如图3B所示,在使灯玻璃12以使其内表面12a朝上,使侧壁部12B的外表面12b与具有和该外表面12b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凹部的支承夹具126相接触的方式定位,并且通过掩模夹具128覆盖密封支脚部12C的状态下,使喷射枪的喷嘴130沿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移动,该喷嘴130朝向外表面12a喷射防水雾涂膜用的涂料。
上述防水雾涂膜用涂料由主剂、硬化剂和稀释剂组成,其配合比比如设定在10∶1∶6~9。上述主剂由亲水性丙烯酸树脂与界面活性剂组成,该亲水性丙烯酸树脂采用由亲水性部分与附着于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的疏水性部分的化合物组成。
之后,将涂敷有防水雾涂膜26的灯玻璃12放入干燥炉1 24中,对该防水雾涂膜26进行加热干燥。该加热干燥是在110~130℃的温度下进行的。此时,从完全实现交联的方面来说,最好使上述加热干燥温度保持4分钟以上。
对应于净室100内的湿度上升,将从上述防水雾涂膜26涂敷完毕至加热干燥开始的时间递进地进行缩短修正。
最后,将进行完上述加热干燥的灯玻璃12从干燥炉124取出,将其返回到灯玻璃盘102中。
如图1所示,净室100内的每个装置是按照下述方式布置的,该方式为:可通过由操作人员A分担硬涂膜形成步骤和冷却步骤,由操作人员B分担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从而由两名操作人员,高效率地进行灯玻璃表面处理作业。此外,在硬涂膜室106、滚轮传送通路112、防水雾涂膜室122和干燥炉124分别设置有开关132、134、136和138 。
图4为表示支承在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所采用的支承夹具126和掩模夹具128的夹具安装支承装置200的侧视图,图5为沿图4中的V方向的向视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该夹具安装支承装置200包括固定架20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固定架202上的旋转架204、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该固定架202上的升降台206。
支承夹具126通过固定支承该支承夹具126的支承结构件208,借助销结合(图中未示出)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固定于升降台206上,该掩模夹具128通过固定支承该掩模夹具128的支承板210,以滑动方式与旋转架204连接,通过销结合(图中未示出),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于旋转架204上。另外,由于采用上述方式,能够很容易地将因涂料弄脏的支承夹具126和掩模夹具128更换为新的。为了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更换作业,在支承板210上安装有1对把手210a。
上述夹具安装支承装置200在涂敷防水雾涂膜26时,首先按照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方式,在使旋转架204向上方旋转、并且使升降台206下降的状态下,将灯玻璃12设置于该支承夹具126上,以便使其外表面12b与支承夹具126的凹部实现面接触,接着,使旋转架204向下方旋转,并且使升降台206上升,从而由掩模夹具128将灯玻璃12的密封支脚部12C覆盖。
旋转架204的旋转和升降台206的升降可通过驱动缸的驱动进行(图4仅仅显示了旋转架204旋转用的驱动缸212)。
在固定架202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止动板216。该止动板216能够与安装于旋转架204上的コ字形的止动杆214嵌合。此外,在升降台206上升时,由于安装于升降台206上的托架218与该止动板216相接触,从而该止动板216向上旋转,与处于向下旋转状态的旋转架204的止动杆214嵌合。另一方面,当升降台206下降时,由于止动板216与托架218的接触被解除,故在其自重的作用下,该止动板216向下旋转,与止动杆214的嵌合被解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防水雾涂膜26形成之前,形成硬涂膜28,故即使在形成防水雾涂膜26时支承夹具126与灯玻璃12的外表面12b相接触的情况下,仍可通过硬涂膜28防止划伤灯玻璃12。
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在可于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上形成防水雾涂膜26,在其外表面12b上形成硬涂膜28的场合,可在不将灯玻璃12划伤的情况下,形成防水雾涂膜2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在透明状的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上形成防水雾涂膜26,故可获得下述的效果。
即,图6A、图6B、图6C为图2中的VI部的详细图,如图6A所示,当灯室外的温度低于灯室内的温度时,灯室内的水蒸气在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上结露。此时,假定在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上未形成防水雾涂膜26的场合,如图6B所示,由于在内表面12a上结露的水蒸气形成微小的水滴,故通过这些水滴的作用,光产生漫反射,内表面12a看上去是模糊的。可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由于在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上形成有防水雾涂膜26,故通过其界面活性作用,在内表面12a上凝结成露水的水蒸气便形成水膜。因此,灯玻璃主体部12A保持透明状态,由此,可防止产生灯玻璃主体部12A看上去模糊的外观品质不良的情况。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灯玻璃12的外表面12b上形成硬涂膜28,故可提高其耐划伤性、耐候性和耐溶剂性。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硬涂膜形成步骤、冷却步骤和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可在同一净室100内部进行,故可获得下述效果。
即,假设在上述各步骤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场合,需增加相应的物流工时,另外在将形成有硬涂膜28的灯玻璃12传送到形成防水雾涂膜26的地方的传送期间,有可能将灯玻璃12弄脏,或将灯玻璃12划伤,但是通过使上述各步骤在同一净室100内部进行,故可使物流工时减少,并且可防止在灯玻璃传送过程中被弄脏或划伤。
而且,在上述各步骤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的场合,由于在形成防水雾涂膜26之前,空气中的水分被灯玻璃12吸收,故在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有可能产生泛白现象。即,由于防水雾涂膜用的涂料具有亲水性,故如图7A所示,被灯玻璃12所吸收的水分在上述涂敷作业之后,马上呈水滴状被吸收到防水雾涂膜26内部,通过此后的加热干燥,防水雾涂膜26内部的水分蒸发,由此,有可能残留水滴的痕迹,产生防水雾涂膜26看上去发白的泛白现象。
与此相对,由于通过使上述全部步骤在同一净室100内部进行,消除了灯玻璃传送过程中的水分吸收问题,故可防止发生防水雾涂膜26的泛白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形成硬涂膜28之后,将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的温度冷却到低于35℃而高于净室100的室温的温度,故可获得下述效果。
即,由于通过使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保持在高于净室100的室温的温度,可在保持硬涂膜形成步骤中加热硬化后的灯玻璃干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防水雾涂膜26的涂敷,故可防止产生泛白现象,该现象是因在涂敷之前,空气中的水分被灯玻璃12吸收而造成的。另一方面,通过使灯玻璃12的内表面12a保持在35℃以上的温度,可防止发生在内表面12a处于高温状态下涂敷防水雾涂膜26的场合所产生的不平整现象(即,在防水雾涂膜26涂敷之后,涂料中的溶剂成分先挥发而造成的,在灯玻璃主体部12A的内表面12a的整个表面上,不形成均匀的防水雾涂膜26的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防水雾涂膜26的膜厚小于10μm,故不必反复多次地涂敷涂料,另外可缩短涂料的排出时间。因此,可缩短作业时间、涂料的交联时间,可节约涂料,可防止发生涂料流挂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对应于净室100内的湿度上升,递进地对从防水雾涂膜26涂敷完毕至加热干燥开始的时间(加热干燥等待时间)进行缩短修正,故可获得下述的效果。
即,当加热干燥等待时间较长时,如图7B所示,由于在此期间,空气中的水分呈水滴状被吸收到防水雾涂膜26的内部,故通过此后的加热干燥,防水雾涂膜26内部的水分蒸发,由此,会残留水滴痕迹,产生防水雾涂膜26看上去发白的泛白现象。为了均匀地形成防水雾涂膜26,最好使加热干燥等待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
按照本实施例,由于对应于净室100内的湿度的上升,递进地将加热干燥等待时间进行缩短修正(即,在难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的低湿度环境中,确保加热干燥等待时间足够长,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的高湿度环境中,使加热干燥等待时间缩短),这样就不会产生泛白现象,可获得更加均匀的防水雾涂膜2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加热干燥温度设定在110~130℃的范围内,故可获得下述的效果。
即,当加热干燥温度设定在超过130℃的较高温度时,由于硬涂膜28与灯玻璃12的热膨胀率不同,在硬涂膜28中有可能产生裂缝,当设定为低于110℃的较低温度时,涂料无法实现交联,防水雾涂膜26硬化不足,不能充分地确保耐湿性,而按照本实施例,可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是针对车辆用灯具10为前灯的场合进行描述的,但是即使在雾灯或标识灯之类的其它的车辆用灯具的情况下,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该车辆用灯具包括合成树脂形成的灯玻璃,在所述灯玻璃的内表面上形成防水雾涂膜,并且在该灯玻璃的外表面上形成硬涂膜,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硬涂膜形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在所述灯玻璃的外表面上涂敷硬涂膜之后,对该硬涂膜进行加热硬化;
冷却步骤,在该步骤中,将形成有所述硬涂膜的灯玻璃冷却到该灯玻璃的内表面的温度达到高于净室的室温且低于35℃的温度;
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进行了所述冷却的灯玻璃的内表面上涂敷防水雾涂膜之后,对该防水雾涂膜进行加热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涂膜形成步骤、冷却步骤和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在同一净室内部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雾涂膜的膜厚被设定为低于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净室内的湿度上升,递进地缩短修正从所述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涂敷完毕至加热干燥开始的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雾涂膜形成步骤中的加热干燥温度被设定为110~130℃的温度。
CN99124741A 1998-12-17 1999-12-17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1098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900398A JP3926940B2 (ja) 1998-12-17 1998-12-17 車両用灯具のレンズ表面処理方法
JP359003/1998 1998-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7170A CN1257170A (zh) 2000-06-21
CN1109840C true CN1109840C (zh) 2003-05-28

Family

ID=18462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24741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9840C (zh) 1998-12-17 1999-12-17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010007695A1 (zh)
JP (1) JP3926940B2 (zh)
KR (1) KR100339616B1 (zh)
CN (1) CN1109840C (zh)
DE (1) DE19960795C2 (zh)
GB (1) GB23447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5049C5 (de) * 1999-06-01 2005-12-22 Hella Kgaa Hueck & Co. Kunststoffscheibe von Kraftfahrzeugscheinwerfern oder Kraftfahrzeugleuchte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3859467B2 (ja) * 2001-06-21 2006-12-2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防曇コート膜付き車両用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KR100633125B1 (ko) * 2004-09-15 2006-10-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크래시 패드 도장 장치
CN101737656A (zh) * 2005-01-18 2010-06-16 马斯科公司 高强度照明器材
US7527393B2 (en) * 2005-01-18 2009-05-05 Musco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outgassing of sports lighting fixtures
JP4512904B2 (ja) * 2007-09-28 2010-07-2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の製造方法
US20140085738A1 (en) * 2012-09-27 2014-03-27 Sihai Gary Qian Lensed Planar Reflective Surface for Automotive Auto Dimming Mirrors
DE102013211880B4 (de) * 2013-06-24 2022-04-14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Kraftfahrzeugbeleuchtungseinrichtung
CN104558660B (zh) * 2013-10-18 2018-04-13 丹阳市中远车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透明灯罩的加工工艺
CN106377019A (zh) * 2015-07-31 2017-02-08 Ykk株式会社 覆膜形成装置、拉链牙链带的制造方法以及拉链牙链带
EP3385610A1 (en) * 2017-04-03 2018-10-10 ROBE lighting s.r.o. Lens protection for high intensity luminaires
JP6933961B2 (ja) * 2017-11-17 2021-09-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2色成形レンズ
JP7240259B2 (ja) * 2018-11-13 2023-03-15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2色成形レンズ
JP7240268B2 (ja) * 2019-06-18 2023-03-15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多色成形レンズ
CN110608425B (zh) * 2019-09-23 2020-09-01 浏阳市恒信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车间用灯具
EP4166842A1 (de) * 2021-10-13 2023-04-19 ZKW Group GmbH Reparierbarer fahrzeugscheinwerfer
CN114178080B (zh) * 2021-11-23 2022-12-16 东莞市金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灯罩防雾硬化双喷涂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35367A (en) * 1972-11-24 1976-01-27 Arthur D. Little, Inc. Method of rendering surfaces nonfogging and resulting articles
KR970003907B1 (ko) * 1988-02-12 1997-03-22 도오교오 에레구토론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기판처리 장치 및 기판처리 방법
DE4017341A1 (de) * 1990-05-30 1991-12-05 Hella Kg Hueck & Co Beschichtung mit beschlagverhindernder wirkung
DE4212831A1 (de) * 1992-04-16 1993-10-21 Prolan Oberflaechentechnik Gmb Vorzugsweise transparentes Formteil mit kratzfesten und Anti-Beschlag-Eigenschaft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5665814A (en) * 1995-05-04 1997-09-09 Abchem Manufacturing Low cost, blush-resistant silane/silica sol copolymer hardcoat for optical clear plastics
TW293091B (en) * 1995-12-22 1996-12-11 Daiseru Amihoshi Sangyo Kk Plastic len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US5779799A (en) * 1996-06-21 1998-07-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Substrate coating apparatus
JP2957477B2 (ja) * 1996-06-25 1999-10-0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簀の子の構造
JP3669603B2 (ja) 1996-12-04 2005-07-1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にハードコート膜を形成する方法
CN1082646C (zh) * 1996-12-04 2002-04-1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塑料透镜、其制造方法及其车灯组件
JPH10172306A (ja) 1996-12-04 1998-06-26 Koito Mfg Co Ltd 車輌用灯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64444B2 (ja) * 1997-05-16 2002-03-11 ホーヤ株式会社 両面同時撥水処理機構
JP3225006B2 (ja) * 1997-07-10 2001-11-05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344774B (en) 2000-12-06
KR100339616B1 (ko) 2002-06-05
CN1257170A (zh) 2000-06-21
JP3926940B2 (ja) 2007-06-06
US6652651B2 (en) 2003-11-25
DE19960795A1 (de) 2000-06-29
KR20000048061A (ko) 2000-07-25
GB9929795D0 (en) 2000-02-09
JP2000182409A (ja) 2000-06-30
DE19960795C2 (de) 2002-12-19
US20010007695A1 (en) 2001-07-12
GB2344774A (en) 2000-06-21
US20020192384A1 (en) 200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40C (zh) 车辆用灯具中的灯玻璃表面处理方法
CN1257171A (zh) 车辆用灯具
CN1090749C (zh) 把手装置
CN112170141A (zh) 板材表面uv肤亚油漆的固化方法
US85243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int curing
US6210028B1 (en) Vehicular headlamp having synthetic resin lens with reduced discoloration and cracking from ultraviolet radiation
JPWO2017086438A1 (ja) ガラス物品
US5013924A (en) Curing compositions with ultraviolet light
CN1066569C (zh) 在阴极射线管表面上粘附薄膜的方法
JP2003326212A (ja) ワニスの塗布方法
CN1274873C (zh) 一种改进的防眩光学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51896A (zh) 具有附加的单色辐照源的紫外线辐照装置
JP2016068028A (ja) 太陽熱発電用反射装置の清浄方法、清浄システム、太陽熱発電システム及び清浄装置
JP2003159563A (ja) 車輌塗装面の修理方法
CN2741745Y (zh) 一种紫外线固化装置
CN110566898B (zh) 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车灯灯罩
KR101075977B1 (ko) 자동차에 장착되어 손상된 헤드라이트의 재생방법
CN101058089A (zh) 光学膜涂布设备及紫外光照射装置
JP5121083B1 (ja) 保護コート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ブース
CN213855529U (zh) 板材表面uv肤亚油漆的固化设备
CN108167691A (zh) 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led洗墙灯
JPH06254485A (ja) 表面にエンボス模様を有する耐擦傷性透光性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12439669A (zh) 一种在塑料件表面进行水性涂料喷涂的工艺
JP2010257832A (ja) 灯具洗浄構造
CN112480836A (zh) 一种漆面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膜贴覆方法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5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