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1254A -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1254A
CN110961254A CN201911217751.8A CN201911217751A CN110961254A CN 110961254 A CN110961254 A CN 110961254A CN 201911217751 A CN201911217751 A CN 201911217751A CN 110961254 A CN110961254 A CN 110961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nanoparticle
nanoparticles
nanomaterial
electr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77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1254B (zh
Inventor
赵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177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12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1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1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1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1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7/00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7/02Separator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提供纳米材料、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纳米材料包括呈负电性的第一纳米粒子、呈正电性第二纳米粒子,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设置;将纳米材料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分别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相异的电信号,使得第一电极呈正电性、第二电极呈负电性,以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第一纳米粒子聚集于第一电极,第二纳米粒子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从第一电极上获取第一纳米粒子,以及从第二电极上获取第二纳米粒子。该方案通过两个呈相异电性的电极将表面配体不同的纳米粒子分离,以提高纳米材料的均匀度。

Description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QD(Quantum Dots,量子点)因其小尺寸、高亮度、窄发射、发光颜色可调、高稳定等特性,近年来成为了显示技术的材料的较佳选择。
然而,在合成QD后形成的QD体系中,包括表面配体不同的两种QD,并且现有的离心法很难分离上述表面配体不同的两种QD,导致该QD体系的均匀度较低。
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较好地分离上述表面配体不同的两种QD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将纳米材料置于两个呈相异电性的电极之间,通过两个呈相异电性的电极吸引电性相异的纳米粒子,将所述纳米材料中配体不同的纳米粒子分离,以解决纳米材料的均匀度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纳米粒子分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纳米材料、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
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提供相异的电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呈负电性,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
从所述第一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一纳米粒子,以及从所述第二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二纳米粒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材料为量子点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或者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具有配体,所述配体包括酸或者巯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具有配体,所述配体包括胺或者有机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绝缘性;
将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循环部;
将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和/或将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循环部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用于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呈正电性;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呈负电性,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电场,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绝缘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呈绝缘性,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支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支撑所述第二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循环部,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和/或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循环部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提供纳米材料、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提供相异的电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呈负电性,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第一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一粒子,以及从所述第二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二粒子。该方案通过将纳米材料置于两个呈相异电性的电极之间,使得纳米材料中带有不同配体的纳米粒子分离,以提高纳米材料的均匀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远离”、“靠近”、“上”、“下”、“竖直”、“水平”、“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提供纳米材料01、第一电极02、以及第二电极03,所述纳米材料01包括第一纳米粒子011、第二纳米粒子012,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03与所述第一电极02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材料01可以为量子点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或者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特别的,当所述纳米材料01为所述量子点纳米材料时,所述量子点纳米材料可以包括发光核、无机保护壳层,其中,所述发光核可以包括绿光材料、或者红光材料,所述绿光材料可以为ZnCdSe2、InP、Cd2SSe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红光材料可以为CdSe,Cd2SeTe,InAs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无机保护壳层可以包括CdS、ZnSe、ZnCdS2、ZnS、ZnO中的至少一种。或者,所述量子点纳米材料也可以为高稳定性复合量子点或者钙钛矿量子点,其中,所述高稳定性复合量子点可以为水凝胶装载量子点结构或者CdSe-SiO2。进一步的,所述量子点纳米材料可以分散于无色透明的有机试剂或者无色透明的无机试剂中以形成对应的量子点溶液。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纳米材料01包括包含不同配体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所述量子点纳米材料中的所述配体可以包括胺、酸、巯醇、或者有机磷等有机配体中的至少两种,且该两种配体的带电的电性相异。
需要注意的,由于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呈负电性,故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的配体可以包括酸或者巯醇中的至少一种;由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呈正电性,故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配体可以包括胺或者有机磷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当所述纳米材料01为所述金属纳米材料时,所述金属纳米材料可以包括金、银、铜或者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又例如当所述纳米材料01为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时,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钛或者其他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又例如当所述纳米材料01为所述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时,具体的,所述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中可以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或偶联剂,所述表面活性剂和/或偶联剂的吸附作用可以将有机材料吸附于无机材料上。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纳米材料可以呈现为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形式,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所述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可以呈现为胶体纳米片、胶体纳米棒或者其它的形式。同理,由于所述纳米材料01包括包含不同配体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所述金属纳米材料、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所述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中的纳米粒子的表面也具有例如有机配体,且所述纳米材料01中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的配体的带电的电性相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02和/或所述第二电极03的组成材料包括氧化铟锡、石墨烯、金属、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可以为MoS2、MoSe2、WS2或者WSe2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电极03与所述第一电极0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所述纳米材料01的质量、体积以及带电强度进行设置,以保证所述纳米材料01可以完全置于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以及保证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有足够空间进行分离。
S20,将所述纳米材料01置于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1,提供至少一个支撑部05,所述支撑部05呈绝缘性。
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呈相异的电荷,根据“异性相吸”,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会有相互靠近的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所述支撑部05来避免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相互接触造成短路。
S102,将所述支撑部05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在所述第一电极02靠近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05,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整个所述第一电极02和整个所述第二电极03相互接触,可以将多个所述支撑部05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02靠近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同理,在所述第二电极03靠近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05;同理,在所述第一电极02靠近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以及在所述第二电极03靠近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均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05。
其中,当多个所述支撑部05阵列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时,所述支撑部05的尺寸以及相邻的两所述支撑部05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所述第一电极02的尺寸、所述第二电极03的尺寸、所述纳米材料01的质量、体积进行设置,具体的,所述支撑部05沿横截面的宽度可以为几十微米,相邻的两所述支撑部05沿横截面的距离可以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可以理解的,当在所述第一电极02靠近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以及在所述第二电极03靠近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05时,上下相对的两所述支撑部05之间应该具有间隙,以便于所述纳米材料01的聚集。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0之前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3,提供至少一个循环部06。
其中,所述循环部06可以为以传送带或者其他传送结构,具体的,所述循环部06的尺寸可以根据所述第一电极02和/或所述第二电极03的尺寸以及所述循环部06与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的数量关系设置。
S104,将所述循环部06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远离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和/或将所述循环部06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03远离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所述循环部06使得所述第一电极02与所述第二电极03相对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循环部06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远离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所述循环部06可以逆时针运行,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电极02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03往右移动。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相对移动,所述纳米材料01中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可以根据不同的电性分别均匀地聚集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上;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或者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较少时,可以继续使用当前的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当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或者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较多时,可更换当前的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部06也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03远离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或者所述循环部06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03远离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电极02远离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所述循环部06上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电极02或者多个所述第二电极03,进一步的,其中一所述循环部06上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电极02,另一所述循环部06上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电极03;可以理解的,同一所述循环部06上设置的所述第一电极02或者所述第二电极03的数量越多,越可以充分利用所述循环部06的空间,提高分离效率。
其中,置于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的所述纳米材料01可以呈溶液或者胶体状态,以便于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可以均匀分布于所述纳米材料01中,便于分离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
S30,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提供相异的电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极02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03呈负电性,在所述第一电极02与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形成电场04,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在所述电场04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在所述电场04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03。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向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提供直流信号,即所述电场04为直流电场;可以理解的,由于所述第一电极02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03呈负电性,即所述电场04的方向由所述第一电极02指向所述第二电极03;进一步的,由于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呈正电性,即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受到竖直向上的电场力向所述第一电极02移动,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受到竖直向下的电场力向所述第二电极03移动。
具体的,观察图6所示,为一电极板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分布图,其中黑色表示该区域上方没有纳米材料,颜色越浅表示该区域上方的纳米材料的量越多。该电极板包括呈电中性的第一区域L1、呈负电性的第二区域L2以及呈正电性的第三区域L3。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纳米材料01中呈正电性的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数量大于呈负电性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的数量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则聚集在所述第二区域L2上的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数量多于聚集在所述第三区域L3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的数量,即最终呈现出所述第二区域L2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三区域L3的亮度。
同样地,观察图7所示,为另一电极板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分布图,其中黑色表示该区域上方没有纳米材料,颜色越浅表示该区域上方的纳米材料的量越多。该电极板包括呈电中性的第四区域L4、呈负电性的第五区域L5以及呈正电性的第六区域L6。在所述纳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配体交换法将部分呈正电性的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转化为呈负电性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后,使得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2的数量近似于所述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数量,可以理解的,聚集在所述第五区域L5上的所述第二纳米粒子012的数量近似于聚集在所述第六区域L6上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的数量,即最终呈现出所述第五区域L5的亮度等于所述第六区域L6的亮度。
S40,从所述第一电极02上获取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以及从所述第二电极03上获取所述第二粒子012。
具体的,可以先分离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电极03,再分别从所述第一电极02上获取所述第一纳米粒子011,以及从所述第二电极03上获取所述第二粒子01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用于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00包括第一电极02、第二电极03,所述第一电极02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03与所述第一电极0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03呈负电性,所述第一电极02与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具有电场04,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04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03。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可以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包括经过图案化处理形成的电极图案,可以理解的,可以直接将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02形成第一纳米粒子层、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04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03形成第二纳米粒子层,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层、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层也形成了形如上述电极图案,这样可以在分离所述第一纳米粒子、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同时,也形成了所需的具有形如上述电极图案的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层、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层,以节省后续图案化处理步骤,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制作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05,所述支撑部05呈绝缘性,所述支撑部05设于所述第一电极02和所述第二电极03之间。
其中,所述支撑部05可以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00还包括至少一个循环部06,所述循环部06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远离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和/或所述循环部06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03远离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所述循环部06使得所述第一电极02与所述第二电极03相对移动。
其中,所述循环部06可以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00还包括第一基板07、第二基板08,所述第一基板07和所述第二基板08呈绝缘性,所述第一基板07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02远离所述第二电极03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07支撑所述第一电极02,所述第二基板08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03远离所述第一电极02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08支撑所述第二电极03。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07和/或所述第二基板08的组成材料可以包括无机玻璃、有机玻璃、硬质绝缘膜材、软质绝缘膜材中的至少一种。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纳米材料、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
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分别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提供相异的电信号,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呈正电性、所述第二电极呈负电性,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
从所述第一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一纳米粒子,以及从所述第二电极上获取所述第二纳米粒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为量子点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或者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具有配体,所述配体包括酸或者巯醇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具有配体,所述配体包括胺或者有机磷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绝缘性;
将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纳米材料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循环部;
将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和/或将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循环部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移动。
7.一种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方法,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第一纳米粒子、第二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呈负电性,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呈正电性,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呈正电性;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呈负电性,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电场,所述第一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粒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聚集于所述第二电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呈绝缘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呈绝缘性,所述第一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支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支撑所述第二电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子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分离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循环部,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和/或所述循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循环部使得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移动。
CN201911217751.8A 2019-12-03 2019-12-03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Active CN1109612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7751.8A CN110961254B (zh) 2019-12-03 2019-12-03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7751.8A CN110961254B (zh) 2019-12-03 2019-12-03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1254A true CN110961254A (zh) 2020-04-07
CN110961254B CN110961254B (zh) 2021-11-02

Family

ID=70032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7751.8A Active CN110961254B (zh) 2019-12-03 2019-12-03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125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63354A (zh) * 2020-04-13 2020-07-2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纳米粒子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CN111516391A (zh) * 2020-04-23 2020-08-1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喷墨打印方法
CN117497667A (zh) * 2023-12-29 2024-02-02 江西省兆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led封装方法及发光led封装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051A (zh) * 2010-02-08 2010-08-04 天津大学 微杯型电泳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及电泳显示液制备方法
US20110164308A1 (en) * 2008-05-30 2011-07-07 Opalux Incorporated Tunable bragg stack
CN103676397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可调光子晶体滤色器和彩色图像显示装置
CN108292069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株式会社理光 电致变色元件
CN109856883A (zh) * 2019-03-20 2019-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64308A1 (en) * 2008-05-30 2011-07-07 Opalux Incorporated Tunable bragg stack
US20140126037A1 (en) * 2008-05-30 2014-05-08 Opalux Incorporated Tunable bragg stack
CN101794051A (zh) * 2010-02-08 2010-08-04 天津大学 微杯型电泳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及电泳显示液制备方法
CN103676397A (zh) * 2012-09-19 2014-03-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可调光子晶体滤色器和彩色图像显示装置
CN108292069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株式会社理光 电致变色元件
CN109856883A (zh) * 2019-03-20 2019-06-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63354A (zh) * 2020-04-13 2020-07-2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纳米粒子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CN111463354B (zh) * 2020-04-13 2022-11-0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纳米粒子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CN111516391A (zh) * 2020-04-23 2020-08-1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喷墨打印方法
CN111516391B (zh) * 2020-04-23 2021-10-0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及喷墨打印方法
CN117497667A (zh) * 2023-12-29 2024-02-02 江西省兆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led封装方法及发光led封装结构
CN117497667B (zh) * 2023-12-29 2024-03-19 江西省兆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led封装方法及发光led封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1254B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1254B (zh) 纳米粒子分离方法以及纳米粒子分离装置
JP4451522B2 (ja) 有機及びポリマー発光デバイスの信頼性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211502B (zh)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
CN104982092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JP5985201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5720179A (zh) 一种防静电led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63354B (zh) 纳米粒子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CN111403442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7680991A (zh) 一种oled封装基板及其制造方法、oled显示面板
CN10424154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03837B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06252382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KR20130116583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3552219U (zh) 触控面板
CN101620808B (zh) 显示器
JP2012220736A (ja) 電気泳動粒子表示装置、電気泳動粒子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Cha et al. Degradation phenomena of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 induced by high electric field
CN207074759U (zh) 连接器组件
CN105633120B (zh) 一种亮度均匀的发光显示屏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845287A (zh) 具有汇聚特性的表面传导场发射电子源器件
JPWO2019078295A1 (ja) 電気コネク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874238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216343A (ja) 導電材
CN101764026B (zh) 直角弯型对组栅控阴极结构的平板显示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12513797A (zh) 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