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9577B -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9577B
CN110949577B CN201910903345.0A CN201910903345A CN110949577B CN 110949577 B CN110949577 B CN 110949577B CN 201910903345 A CN201910903345 A CN 201910903345A CN 110949577 B CN110949577 B CN 1109495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axis
power unit
saddle
crankshaft
crank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33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9577A (zh
Inventor
工藤幸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 F02F7/0068Adaptations for other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02F7/0065Shape of casings for other machine parts and purposes, e.g. utilisation purposes, safety
    • F02F7/007Adaptations for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泥飞溅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动力单元(32)具备:曲轴箱(38),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61);旋转体,其在曲轴箱(38)的外侧设置于曲轴(61)上,绕曲轴(61)的旋转轴线Rx进行旋转;旋转体盖(55),其与曲轴箱(38)结合,绕旋转轴线Rx利用周壁(81a)包围旋转体形成旋转体的收纳空间。在旋转体盖(55)的外周面的前表面形成有向下面(106),所述向下面(106)从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与旋转轴线Rx并列地从周壁(81a)的外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具有规定长度。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具备:曲轴箱,其将曲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体,其在曲轴箱的外侧设置于曲轴上,且绕曲轴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旋转体盖,其与曲轴箱结合,并利用弯曲的周壁绕旋转轴线包围旋转体且形成旋转体的收纳空间。
背景技术
在曲轴箱上结合有ACG盖,该ACG盖利用周壁绕曲轴的旋转轴线包围交流发电机(ACG)的转子且形成ACG的收纳空间。曲轴箱由以在与曲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中规定的结合面承接ACG盖。保护托架从外侧与ACG盖重叠。保护托架利用螺栓与曲轴箱紧固,所述螺栓贯穿与ACG盖的外周面一体形成的凸台和夹在保护托架及凸台之间的轴环(collar)。凸台以在周壁的向前的区域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从曲轴箱的结合面朝向外侧与曲轴的旋转轴线并列并具有极小的厚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43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人的观察,在上述ACG盖中,有时从前轮溅起的泥或液状物与ACG盖的外周面碰撞并向上方溅起而附着到乘员的衣服上。
木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泥飞溅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具备:曲轴箱,其将曲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体,其在所述曲轴箱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曲轴上,绕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旋转体盖,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利用弯曲的周壁绕所述旋转轴线包围所述旋转体且形成所述旋转体的收纳空间,其中,在所述旋转体盖的外周面的前表面形成有向下面,所述向下面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轴线并列地从所述周壁的外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具有规定长度。
根据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的构成之外,所述向下面形成于肋,所述肋从所述旋转体盖的所述外周面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轴线并列地呈线形延伸。
根据第三方面,除了第二方面的构成之外,所述肋形成为实心。
根据第四方面,除了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成之外,所述向下面至少部分地包含与所述外周面交叉的平面或凹面。
根据第五方面,除了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成之外,所述向下面从所述周壁的外端到内端遍及整个区域连续。
根据第六方面,除了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成之外,在所述旋转轴线的轴向上比所述旋转体更靠外侧的位置,在所述曲轴上安装有叶片。
根据第七方面,除了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成之外,所述旋转体盖为树脂制。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即使从前轮溅起的泥或液状物与旋转体盖的外周面碰撞并向上方溅起,也由于泥或液状物碰到向下面而向下方落下,因此能够防止朝向乘员溅起。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泥飞溅。能够防止由于泥飞溅导致泥附着于乘员的衣服(至少减少)。在俯视车辆时,即使旋转体盖从油箱等其他零件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也由于向下面从周壁的外端延伸,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泥飞溅。
根据第二方面,因为仅在旋转体盖的周壁形成有肋,所以能够不用较大的设计变更地制造旋转体盖。
根据第三方面,肋能够在旋转轴线的轴向上提高旋转体盖的钢性。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从周壁的外周面立即形成向下面,因此,即使尽可能降低向下面从外周面起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的泥飞溅。
根据第五方面,在旋转体盖的周壁上,能够实现在与曲轴的旋转轴线并列的方向上遍及整个区域防止泥飞溅的效果。
根据第六方面,在曲轴进行旋转时叶片能够生成气流。生成的气流能够用于旋转体的冷却。这样,即使旋转体盖的周壁沿与旋转轴线并列的方向延伸,也能够通过向下面的动作良好地实现防止泥飞溅的效果。
根据第七方面,由于旋转体盖为树脂制,因此与金属制相比能够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的整体像的侧视图;
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3是以包含气缸轴线、曲轴的旋转轴线、主轴的轴心及副轴的轴心的剖切面观察的动力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动力单元的放大左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5-5线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6是从内侧部件拆下外侧部件时观察的动力单元的放大左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拆下交流发电机(ACG)盖时观察的动力单元的放大左侧视图;
图9是从斜上方的视点概略地表示ACG盖的内侧部件的整体像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一具体例的向下面的内侧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内侧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其他具体例的向下面的内侧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鞍乘型车辆(自动二轮车)、12…车身框架、32…动力单元、38…曲轴箱、55…旋转体盖(ACG盖)、61…曲轴、72…旋转体(转子)、72b…叶片、81a…周壁(内侧周壁)、106…向下面、107…肋、Rx…(曲轴的)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车身的上下前后左右是基于乘坐在自动二轮车上的乘员的视线规定的方向。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整体像。自动二轮车11具备车身框架12、和安装于车身框架12的车身盖13。车身盖13具有覆盖油箱14并与油箱14的后方的乘员座15连接的箱盖16。在油箱14中存储有燃料。在驾驶自动二轮车11时,乘员跨骑乘员座15。除驾驶员以外,后排乘车的乘员(以下称为“后排乘员”)能够就座于乘员座15。
车身框架12具有:头管17、从头管17向后下方延伸并在后下端具有枢轴框架18的主框架19、在主框架19的下方的位置从头管17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21、从主框架19的弯曲区域19a沿水平方向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座框架22、在座框架22的下方从枢轴框架18向后上方延伸并在后端从下方与座框架22结合的后框架23。后框架23从下方支承座框架22。
前叉24转向自如地支承于头管17。前轮WF绕车轴25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叉24。在前叉24的上端结合有转向手柄26。如图2所示,转向手柄26与地面并列地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延伸。在转向手柄26的两端固定有手柄握把27。驾驶员在驾驶自动二轮车11时用左右的手分别握住手柄握把27。
如图1所示,摇臂29在车辆的后方绕枢轴28上下摇动自如地与车身框架12连结。后轮WR绕车轴3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摇臂29的后端。在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在车身框架12上搭载有生成传递到后轮WR的驱动力的动力单元32。动力单元32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33传递到后轮WR。
自动二轮车11具备:在枢轴框架18的前方配置于动力单元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踏板34、位于踏板34的后方且在比车轴31更靠前方的位置配置于后轮WR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后排踏板35。如图2所示,踏板34分别固定于从下方安装于动力单元32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棒体36的两端。后排踏板35分别固定于托架37,该托架37从枢轴28向后方延伸并在后轮WR的侧方向上方弯曲且在上端与后框架23结合。驾驶员能够跨在乘员座15上将脚放在踏板34上。后排乘员能够在驾驶员的后方跨在乘员座15上并将脚放在后排踏板35上。
动力单元32具备:配置于下框架21及主框架19之间且分别与下框架21及主框架19连结的曲轴箱38、从曲轴箱38的前侧向上方延伸并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C的气缸体39、与气缸体39的上端结合并支承气门传动机构的气缸头41、与气缸头41的上端结合并覆盖气缸头41上的气门传动机构的头盖42。在曲轴箱38上形成从前侧向前方突出的上下两个发动机吊架43a和从后侧向后方突出的上下两个发动机吊架43b、43c。前侧的发动机吊架43a利用螺栓螺母之类的连结件44a与下框架21连结。后侧的发动机吊架43b、43c利用螺栓螺母之类的连结件44b、44c与枢轴框架18连结。在曲轴箱38中,绕旋转轴线Rx生成动力。在曲轴箱38结合有收纳后述的交流发电机(ACG)起动机及链轮的左箱盖45。
如图3所示,在气缸体39上划分出沿着气缸轴线C引导活塞47的线形往复运动的气缸48。在此,在气缸体39上形成有接收单个活塞47的单个气缸48。在活塞47和气缸头41之间划分出燃烧室49。在气缸头41上安装有面向燃烧室49的火花塞51。通过根据凸轮轴52的旋转而进行开闭的进气门及排气门的动作将混合气导入燃烧室49,且将燃烧后的废气从燃烧室49排出。
曲轴箱38被分割为第一半箱体38a及第二半箱体38b。第一半箱体38a及第二半箱体38b的内表面彼此相对。第一半箱体38a及第二半箱体38b在结合面不透液地相互结合并协同划分曲轴室53。左箱盖45由与第一半箱体38a的外表面结合并在与第一半箱体38a之间收纳ACG起动机54的ACG盖(旋转体盖)55、和与第一半箱体38a的外表面结合且在与第一半箱体38a之间收纳链轮56的链轮盖57构成。如图2所示,ACG盖55及链轮盖57配置于比将踏板34的前端、手柄握把27的前端以及倒立时的前轮WF的接地点连结的假想平面VP更靠内侧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第二半箱体38b的外表面结合有在与第二半箱体38b之间收纳后述的摩擦离合器58的离合器盖59。
曲轴61具备与分别嵌入第一半箱体18a及第二半箱体38b的滚珠轴承62、63连结的轴颈64a、64b、和配置于轴颈64a、64b之间并收纳于曲轴室53的曲柄65。曲柄65具有与轴颈64a、64b一体化的曲柄臂66和将曲柄臂66相互连结的曲柄销67。轴颈64a、64b的轴心与旋转轴线Rx一致。从活塞47延伸的连杆68的大端部与曲柄销67旋转自如地连结。连杆68将活塞47的线形往复运动变换为曲轴61的旋转运动。
在与从曲轴箱38向外侧沿一方向突出的曲轴61的一端连接有ACG起动机54。ACG起动机54具备在曲轴箱38的外表面固定的定子71、和不能相对旋转地与从曲轴箱38突出的曲轴61一端结合的转子(旋转体)72。定子71具有绕曲轴61在周向上排列并卷绕于定子芯的多个线圈71a。转子72具有沿着包围定子71的环状的轨道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磁铁72a。当曲轴61进行旋转时,磁铁72a相对于线圈71a相对位移,ACG起动机54进行发电。反之,当电流流通于线圈71a时,在线圈71a中生成磁场,引起曲轴61的旋转。在转子72设置有在旋转时沿轴向吸入空气并在收纳空间内向离心方向生成气流的叶片72b。
动力单元32具备与曲轴61组合的爪形离合器式的变速器73。变速器73收纳于在曲轴箱38内与曲轴室52连续而划分的变速器室74。变速器73具备具有与曲轴61的轴心平行的轴心的主轴75及副轴(输出轴)76。主轴75及副轴76利用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箱38。
多个变速齿轮77支承于主轴75及副轴76。变速齿轮77配置于滚动轴承彼此之间并收纳于变速器室74。变速齿轮77包含:同轴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主轴75或副轴76的旋转齿轮77a、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主轴75并与对应的旋转齿轮77a啮合的固定齿轮77b、不能相对旋转且轴向位移自如地支承于主轴75或副轴76并与对应的旋转齿轮77a啮合的换挡齿轮77c。旋转齿轮77a及固定齿轮77b的轴向位移被限制。当通过轴向位移将换挡齿轮77与旋转齿轮77a连结时,旋转齿轮77a与主轴75或副轴7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当换挡齿轮77c与其他轴的固定齿轮77b啮合时,在主轴75及副轴76之间传递旋转动力。当换挡齿轮77c连结于与其他轴的固定齿轮77b啮合的旋转齿轮77a时,在主轴75及副轴76之间传递旋转动力。这样,副轴76经由变速器73以任意的减速比输出曲轴61的旋转力。
主轴75在曲轴箱38的外侧通过收纳于曲轴箱38及离合器盖59之间的一级减速机构78与曲轴61连接。一级减速机构78具备动力传递齿轮78a、和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主轴75上的被动齿轮78b。动力传递齿轮78a固定于从曲轴箱38向外侧突出的曲轴61另一端。被动齿轮78b与动力传递齿轮78a啮合。
收纳于曲轴箱38及离合器盖59之间的摩擦离合器58与主轴75连结。摩擦离合器58具备离合器外壳58a及离合器轮毂58b。一级减速机构78的被动齿轮78b与离合器外壳58a连结。根据离合器操纵杆的操作,摩擦离合器58在离合器外壳58a和离合器轮毂58b之间切换连结及分离。
链轮56固定于副轴76。动力传递装置33具备:链轮56、固定于后轮WR的车轴31的被动链轮、卷绕于链轮56及被动链轮的卷绕链条79。链轮经由卷绕链条79将副轴76的旋转力传递到后轮WR。
ACG盖55具有绕旋转轴线Rx包围ACG起动机54的转子72的内侧周壁81a、和在旋转轴线Rx的轴向上比ACG起动机54的转子72更靠外侧的位置绕旋转轴线Rx包围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的外侧周壁81b。如图4所示,内侧周壁81a及外侧周壁81b形成为与旋转轴线Rx同轴地描绘圆的筒状。外侧周壁81b具有绕旋转轴线Rx遍及整周连续的壁体82。
在ACG盖55上形成有配置于比内侧周壁81a更靠径向外侧并与曲轴箱38的外表面重叠且用螺栓83与曲轴箱38紧固的安装凸台84。ACG盖55通过从内侧周壁81a向后方延伸的箱形的扩张体85与链轮盖57连结。在链轮盖57上形成有在链轮56的上下位置收纳将链轮盖57紧固于曲轴箱38的螺丝86的凹坑87。凹坑87的底板与曲轴箱38的外表面重叠,且承接拧入曲轴箱38的螺丝86的头。
在外侧周壁81b设置有沿径向导入外部空气的导风口88。导风口88配置于比包含旋转轴线Rx的水平面HP更靠下侧的位置。在外侧周壁81b形成有配置于导风口88且相对于旋转轴线Rx呈放射状延伸的整流板88a。整流板88a绕旋转轴线Rx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5所示,ACG盖55具备:内侧部件(第一体)55a,其具有安装凸台84(参照图4)并固定于曲轴箱38,且形成内侧周壁81a;外侧部件(第二体)55b,其与内侧部件55a结合并具有外侧周壁81b。外侧部件55b在旋转轴线Rx的轴向上比转子72靠更外侧的位置覆盖内侧部件55a。
在内侧部件55a上形成有将从由外侧周壁81b包围的空间中由内侧部件55a包围的空间分隔的网眼状的间隔件89。如图6所示,间隔件89具有从具有圆形的轮廓的开口91的外缘朝向旋转轴线Rx沿径向延伸的线形体89a、和与开口91的圆形以同心描绘圆且将线形体89a连接的圆形体89b。只要网眼的大小设定为例如各边1.5~3.0cm的方形左右即可。
如图5所示,在外侧部件55b的内表面形成有在比包含旋转轴线Rx的水平面HP更靠上方的位置朝向间隔件89突出的多个突起92。突起92由例如具有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轴心的棒体构成。突起92沿着例如与旋转轴线Rx同心地描绘的圆弧排列。
内侧部件55a由具有比外侧部件55b高的钢性的原材料形成。在此,内侧部件55a及外侧部件55b均由树脂材料成型。内侧部件55a例如由聚酰胺66(PA66树脂)成型。外侧部件55b例如由聚丙烯(PP树脂)成型。
内侧部件55a被外侧部件55b的壁体82包围,具有随着朝向前端而沿径向缩小的连接端93。连接端93具有随着面向外侧周壁81b地向前端而沿径向缩小的第一壁93a、从第一壁93a的前端朝向旋转轴线Rx扩展的第二壁93b、从第二壁93b的内侧朝向曲轴箱38扩展并在与第一壁93a之间形成空间的第三壁93c。在第三壁93c的内侧划分有开口91。内侧周壁81a、第一壁93a、第二壁93b及第三壁93c以均等的壁厚连接。
如图6所示,在连接端93和外侧部件55b之间配置有相互卡合的1个以上的卡合机构94。也一并参照图7,卡合机构94具备:形成于连接端93并在径线上延伸的两个槽94a、形成于外侧部件55b并在径线上扩展而分别进入槽94a的两个板片94b。在此,槽94a以绕旋转轴线Rx小于120度的间隔配置。另外,只要槽94a例如沿周向以等间隔以外的间隔配置即可。如果槽94a以等间隔以外的间隔配置,则槽94a和板片94b的对应关系被可靠地确定,因此,外侧部件55b能够绕旋转轴线Rx以规定的角位置与内侧部件55a无误地重叠。也可以是,槽形成于外侧部件55b,板片形成于内侧部件55a。
如图5所示,在外侧部件55b形成有供从内侧部件55a的内方贯穿内侧部件55a的螺丝95拧入的凸台96。凸台96从轴向外侧进入在连接端93划分出的凹坑93d,前端被凹坑93d的底板承接。螺丝95将凸台96与凹坑93d的底板紧固。螺丝95具有与旋转轴线Rx平行的轴心。如图6所示,凸台96绕旋转轴线Rx以120度的等间隔配置。
如图5所示,在壁体82的边缘(端面)和内侧部件55a之间形成有间隙。而且,螺丝95的头面向转子72中的、在比与叶片72b外接的圆筒面更靠外侧的位置绕旋转轴线Rx不间断地连续的面72c。叶片72b具有比面72c小的直径,在面72c内侧的凹陷内形成为紧固于转子72的部件。
在内侧部件55a的周壁(内侧周壁81a)形成有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和在与由链轮盖57覆盖的空间之间沿上下扩展并将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和由链轮盖57覆盖的空间隔开的隔壁97。在隔壁97的下端形成有排风口98。如图8所示,内侧周壁81a随着沿转子72的旋转方向DR接近排风口98而沿径向远离转子72的外周。
链轮盖57在与曲轴箱88的外表面之间划分出从排风口98以规定长度延伸的排风通路99。链轮盖57具有从收纳链轮56的空间隔开排风通路99的间隔壁101。在间隔壁101和外壁102之间划分出排风通路99。
排风通路99沿着与转子72同轴地包围转子72的假想圆筒面的切线方向,沿转子72的旋转方向DR朝向下游延伸。排风通路99在链轮56的下方位置朝向车身后方延伸。排风通路99以随着进入车身后方而朝向地面降低的方式倾斜。排风通路99的出口99a面向固定于发动机吊架43c的连结件44c。在排风通路99的出口99a,面向间隔壁101的链轮盖57的外壁朝向间隔壁101向上折回。折回能够阻碍从下方相对于排风通路99进入异物。在排风口98,ACG盖55的外壁从上方与链轮盖57的外壁重叠。从图1可以看出,排风通路99的出口99a配置于比踏板34更靠后方的位置。排风通路99的出口99a位于比从下方与后排踏板35外接的水平面ZP更低的位置。
如图5所示,ACG盖55的内侧部件55a在由与旋转轴线Rx正交的平面形成的结合面103与曲轴箱38接触。在内侧部件55a形成有从结合面103的外周突出并盖在曲轴箱38的外表面的止水壁104。如图9所示,止水壁104配置于旋转轴线Rx的前方及上方的位置。止水壁104从隔壁97的上端在前方沿着结合面103连续,在比包含旋转轴线Rx的水平面HP(参照图6)更低的位置中断。
如图10所示,在ACG盖55中,在内侧部件55a的外周面(内侧周壁81a的外表面)具有从外周面起规定的高度,并形成与旋转轴线Rx并列从内侧周壁81a的车宽方向外端朝向内端扩展的向下面106。向下面106由与外周面交叉的平面构成。平面包含于水平面中。但是,向下面106也可以使用与外周面交叉的凹面。在向下面106,平面及凹面也可以部分地扩大。如图11所示,向下面106从内侧周壁81a的车宽方向外端到内端遍及整个区域连续。
向下面106形成于从内侧部件55a的外周面突出并与旋转轴线Rx并列地呈线形延伸的肋107。肋107配置于外周面的最前位置。在此,肋107一体实心地形成于内侧部件55a。如图11所示,肋107从内侧周壁81a的外端到内端遍及整个区域连续。但是,如图12所示,向下面106也可以形成在将外周面划分的台阶面。在该情况下,只要内侧周壁81a从最上位置朝向向下面106的最前边缘渐渐远离旋转轴线Rx即可。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混合气体在燃烧室49内爆发时,在气缸48内引起活塞47的往复线形运动。对应于活塞47的往复线形运动,曲轴61进行旋转。其结果是,ACG起动机54的转子72相对于定子71相对地位移。AGG起动机54进行发电。
对应于转子72的旋转,叶片72b向离心方向生成气流。在气流生成时,外部空气从外侧部件50b的导风口87沿着连接端93的第二壁93b沿径向流入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外部空气在收纳空间内沿旋转轴线Rx的轴向朝向转子72进入。由于外部空气的流通路径为非线形,因此抑制异物朝向转子72流通。外部空气从开口91流入内侧部件55a的内部空间。外部空气在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内冷却ACG起动机54。
通过叶片72b的旋转被引导向离心方向的冷却风从排风口98向外侧流出,沿着排风通路99被引导到踏板34的后方。排风路径能够避开驾驶员的脚。驾驶员的脚能够不受到排风的影响。
在动力单元32的启动时,当电流供给到ACG起动机54的线圈71a时,在线圈71a和磁铁72a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这样,在ACG起动机54中,转子72进行旋转。转子72的旋转引起曲轴61的旋转。对应于转子72的旋转,叶片72b向离心方向生成气流。外部空气从开口91流入内侧部件55a的内部空间。外部空气在ACG起动机54的收纳空间内冷却ACG起动机。通过ACG起动机的发热生成热风。热风沿着排风通路99被引导到踏板34的后方。由于排风的路径避开驾驶员的脚。因此驾驶员的脚能够不受到来自ACG起动机54的热风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32中,在ACG5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具有从外周面起规定高度并与旋转轴线Rx并列地从周壁81a的车宽方向外端朝向内端扩大的向下面106。即使从前轮WF及ACG盖55溅起的泥或液状物碰到ACG盖55的外周面而向上方溅起,也由于泥或液状物碰到向下面106而向下方落下,因此防止向乘员溅起。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WF的泥飞溅。能够防止由于泥飞溅而泥附着于乘员的衣服(至少减少)。
向下面106形成于从ACG盖55的外周面突出并与旋转轴线Rx并列地呈线形延伸的肋107。由于仅在ACG盖55的周壁81a形成有肋107,因此不用较大设计变更地制造ACG盖55。此时,肋107形成为实心。肋107在旋转轴线Rx的轴向上提高AGG盖55的钢性。
向下面106包含与外周面交叉的平面。由于从周壁81a的外周面立即形成向下面106,因此即使尽可能降低从外周面起向下面106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前轮WF的泥飞溅。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下面106从周壁81a的外端到内端遍及整个区域连续。在ACG盖55的周壁81a中,达成沿与曲轴61的旋转轴线Rx并列的方向遍及整个区域防止泥飞溅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92中,在旋转轴线Rx的轴向上比转子72更靠外侧的位置,在曲轴61安装有叶片72b。在曲轴61进行旋转时,叶片72b生成气流。生成的气流能够用于冷却ACG起动机54。这样,即使ACG盖55的周壁81a沿与旋转轴线Rx并列的方向延伸,也通过向下面106的动作而能够达成良好地防止泥飞溅的效果。
ACG盖55为树脂制。由于ACG盖55为树脂制,因此与金属制相比能够轻量化。
此外,在动力单元32中可以使用并列放置或水平对置、V型之类的多缸内燃机代替上述4冲程的单缸内燃机,也可以使用同样2冲程的内燃机。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具备:
曲轴箱(38),其将曲轴(61)旋转自如地支承;
旋转体(72),其在所述曲轴箱(38)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曲轴(61)上,绕所述曲轴(61)的旋转轴线(Rx)进行旋转;
旋转体盖(55),其与所述曲轴箱(38)结合,并利用弯曲的周壁(81a)绕所述旋转轴线(Rx)地包围所述旋转体(72)且形成所述旋转体(72)的收纳空间,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体盖(55)的外周面的前表面形成有向下面(106),所述向下面(106)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轴线(Rx)并列地从所述周壁(81a)的外端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具有规定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下面(106)形成于肋(107),所述肋(107)从所述旋转体盖(55)的所述外周面突出并与所述旋转轴线(Rx)并列地呈线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107)形成为实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下面(106)至少部分地包含与所述外周面交叉的平面或凹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下面(106)从所述周壁(81a)的外端到内端遍及整个区域连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线(Rx)的轴向上比所述旋转体(72)更靠外侧的位置,在所述曲轴(61)上安装有叶片(72b)。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盖(55)为树脂制。
CN201910903345.0A 2018-09-25 2019-09-24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Active CN1109495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920A JP6781225B2 (ja) 2018-09-25 2018-09-25 鞍乗り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18-178920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577A CN110949577A (zh) 2020-04-03
CN110949577B true CN110949577B (zh) 2021-09-07

Family

ID=6997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3345.0A Active CN110949577B (zh) 2018-09-25 2019-09-24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81225B2 (zh)
CN (1) CN11094957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946A (ja) * 1996-07-04 1998-01-20 Denso Corp スタータ用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JP2001260985A (ja) * 2000-01-14 2001-09-26 Honda Motor Co Ltd 4ストロークサイクル船外機エンジンの換気用カバー構造
CN101947997A (zh) * 2009-07-08 2011-0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CN10246579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箱的导流构造
WO2016143813A1 (ja) * 2015-03-09 2016-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8062468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ファ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7926B2 (ja) * 2005-09-30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補機が取り付けられるクランクケースを備える動力装置、および該動力装置が搭載される自動二輪車
JP5480023B2 (ja) * 2010-06-11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JP6578833B2 (ja) * 2015-09-08 2019-09-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車両
JP6790468B2 (ja) * 2016-06-03 2020-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444351B2 (ja) * 2016-09-27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フィルター取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946A (ja) * 1996-07-04 1998-01-20 Denso Corp スタータ用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JP2001260985A (ja) * 2000-01-14 2001-09-26 Honda Motor Co Ltd 4ストロークサイクル船外機エンジンの換気用カバー構造
CN101947997A (zh) * 2009-07-08 2011-0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CN10246579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箱的导流构造
WO2016143813A1 (ja) * 2015-03-09 2016-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8062468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ファ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1283A (ja) 2020-04-02
JP6781225B2 (ja) 2020-11-04
CN110949577A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58422B1 (ko) 엔진
CN101960175B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2010065630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10281223A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JP2010065668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12703307B (zh)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CN110949577B (zh)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JP2010065667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1273990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JP2011031771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補器配置構造
JP6898377B2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構造
JP71300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US10920630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3543503A1 (en) Swing unit-type power unit
CN112664293B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JP6920367B2 (ja) 内燃機関
JP2014069780A (ja) 鞍乗型車両
JP6831418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WO2021002236A1 (ja) 内燃機関構造
BR112021004106B1 (pt) Unidade de potência para veículos do tipo para dirigir montado em selim
JP2020165368A (ja) 内燃機関
CN101960176A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2020165413A (ja) 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