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6813A - 四轮驱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四轮驱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6813A
CN110936813A CN201910899891.1A CN201910899891A CN110936813A CN 110936813 A CN110936813 A CN 110936813A CN 201910899891 A CN201910899891 A CN 201910899891A CN 110936813 A CN110936813 A CN 110936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clutch
torque
teeth
m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98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村浩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36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681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5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separate mechanical assemblies for transmitting drive to the front or to the rear wheels or set of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clutc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 B60K17/3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including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power transfer, e.g. viscous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 B60K17/3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including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power transfer, e.g. viscous clutches
    • B60K17/35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including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power transfer, e.g. viscous clutches with self-actuated means, e.g. by difference of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K2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hanging number of driven wheels, for switching from driving one axle to driving two or more ax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8Serially-arranged clutches interconnecting two shafts only when all the clutches are enga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02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 F16D23/04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with an additional friction clu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2011/002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using an external and axially slidable sleeve for coupling the teeth of both coupling components tog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2011/004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using an internal or intermediate axially slidable sleeve, coupling both components together, whereby the intermediate sleeve is arranged internally 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one of the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10System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104Clutch
    • F16D2500/10406Clutch position
    • F16D2500/104314WD Clutch dividing power between the front and the rear ax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50Problem to be solv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 F16D2500/506Relating the transmission
    • F16D2500/50638Shaft speed synchronising, e.g. using engine, clutch outside transmi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8/00Electrically-actuated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能够适当地抑制NV性能的恶化的四轮驱动车辆。在解除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在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被控制为小于第一转矩(Tcp1)的第二转矩(Tcp2),因此,即使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减小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108)的载荷,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也会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由此,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能够适当地减小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108)的载荷,从而能够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抑制NV性能的恶化。

Description

四轮驱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联轴器、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和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并通过分别使所述联轴器、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而解除断开状态的四轮驱动车辆,并且涉及一种在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能够适当地抑制NV性能的恶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四轮驱动车辆,其具备:(a)主驱动轮以及副驱动轮;(b)第一输入旋转部件,其被输入有从驱动力源朝向所述主驱动轮的驱动力的一部分;(c)第一输出旋转部件,其经由动力传递部件而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并围绕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d)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e)第二输出旋转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围绕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二旋转轴线进行旋转;(f)联轴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g)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其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h)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其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i)同步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中,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套筒串联配置,且通过使所述第二套筒向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j)控制装置,其分别对所述联轴器、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进行控制。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四轮驱动车辆即为这样的四轮驱动车辆。在专利文献1的四轮驱动车辆中,记载了如下的情况,即,在将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切断来自所述驱动力源以及所述副驱动轮的动力传递的断开状态解除的情况下,使所述联轴器卡合,并使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后,使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此后,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4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四轮驱动车辆中,在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情况下,以所述联轴器能够进行直接连结的方式,即,以所述联轴器的靠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侧的旋转部件的转速、和所述联轴器的靠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侧的旋转部件的转速相同的方式,维持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因此,当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通过所述联轴器被直接连结,从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例如必须在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等旋转部件一体连结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套筒以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的方式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当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时,需要使作用于所述第二套筒的载荷较大。由此,当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时,会产生较大的碰撞声,从而导致NV性能(Noise Vibration(噪声振动)性能)恶化。
本发明是以以上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能够适当地抑制NV性能的恶化的四轮驱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的主旨在于,(a)一种四轮驱动车辆,具备:主驱动轮以及副驱动轮;第一输入旋转部件,其被输入有从驱动力源朝向所述主驱动轮的驱动力的一部分;第一输出旋转部件,其经由动力传递部件而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并围绕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第二输出旋转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围绕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二旋转轴线进行旋转;联轴器,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其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其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同步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中,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套筒串联配置,且通过所述第二套筒向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控制装置,其分别对所述联轴器、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进行控制,其中,(b)在解除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将来自所述驱动力源以及所述副驱动轮的动力传递切断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控制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并且,使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当判断为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时,使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当判断为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控制为小于所述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并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在解除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将来自所述驱动力源以及所述副驱动轮的动力传递切断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控制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并且,使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当判断为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时,使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当判断为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控制为小于所述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并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因此,当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被控制为小于所述第一转矩的所述第二转矩,因此,当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即使减小作用于所述第二套筒所作用的载荷,所述第二套筒也会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由此,当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能够适当地减小作用于所述第二套筒的载荷,从而能够当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抑制NV性能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概要地对适当地应用了本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图。
图2为对被设置于图1的四轮驱动车辆中的第一断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3为对被设置于图1的四轮驱动车辆中的第二断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为对在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中,在从第一啮合式离合器以及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分别被释放而使传动轴切断来自发动机以及后轮的动力传递的断开状态起解除该断开状态的断开解除时,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控制联轴器分别卡合的卡合控制的控制工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为执行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情况下的时序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矩为,在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时,以使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相同的方式能够对所述联轴器进行直接连结的卡合转矩。因此,当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时,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适当地同步,因此,即使在刚判断为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之后使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所述第一套筒也会适当地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a)所述第二套筒具有能够与被形成于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上的第二啮合齿啮合的啮合齿,并被设置为,无法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进行移动,(b)并设置有:弹簧;其对所述第二套筒从所述啮合齿与所述第二啮合齿的啮合被解除的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啮合齿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的啮合位置进行施力;(c)致动器;(d)棘轮机构,其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保持件,其中,所述第一活塞通过所述致动器的工作而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而以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的方式使所述第二套筒向所述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所述保持件具有多个卡挂齿,并通过所述多个卡挂齿中的任意一个而卡挂因所述第一活塞而移动的所述第二活塞,所述棘轮机构通过改变由所述保持件的卡挂齿卡挂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非啮合位置与所述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因此,即使在所述弹簧中适当地减小从所述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啮合位置而对所述第二套筒进行施力的弹簧载荷,也能够通过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所述第二套筒从所述非啮合位置向所述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矩为大于零的卡合转矩。因此,适当地抑制了在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因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旋转阻力等而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驱动轮为前轮,所述副驱动轮为后轮。因此,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基于FF(front-engine front-wheel 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四轮驱动车辆中。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简化或变形,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不一定被准确地描绘出来。
[实施例1]
图1为概要地对适当地应用本发明的四轮驱动车辆1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概要图。在图1中,四轮驱动车辆10具有基于FF(front-engine front-wheel 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四轮驱动装置。所述四轮驱动装置具备将来自发动机(驱动力源)12的驱动力向左右一对前轮(主驱动轮)14L、14R进行传递的第一动力传递路径、和在四轮驱动状态下将发动机12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向左右一对后轮(副驱动轮)16L、16R进行传递的第二动力传递路径。
在四轮驱动车辆10为二轮驱动状态时,从发动机12经由自动变速器18而被传递的驱动力通过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而被向左右一对前轮车轴22L、22R以及左右一对前轮14L、14R进行传递。在为该二轮驱动状态时,至少第一断接装置24的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被释放,驱动力未被从发动机12向分动器28、传动轴(动力传递部件)30、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6L、16R传递。但是,在四轮驱动车辆10为四轮驱动状态时,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以及第二断接装置34的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均被卡合,驱动力被从发动机12向上述分动器28、传动轴30、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6L、16R传递。并且,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在四轮驱动车辆10为二轮驱动状态以及四轮驱动状态时,将从发动机12被传递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差动装置38而向左右一对前轮14L、14R分配。另外,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在四轮驱动车辆10为四轮驱动状态时,将从发动机12被传递的驱动力经由第二差动装置40而向左右一对后轮16L、16R分配。
如图1所示,第一差动装置38以可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中。在第一差动装置38中,例如,设置有与自动变速器18的输出齿轮18a啮合的内啮合齿轮38r、和被一体地固定于该内啮合齿轮38r上并在内部组装有一对半轴齿轮38s的差速器壳体38c等。在这样构成的第一差动装置38中,当驱动力被从发动机12向内啮合齿轮38r进行传递时,在容许左右的前轮车轴22L、22R的差转的同时,向前轮14L、14R传递驱动力。并且,在差速器壳体38c中,形成有与第一外周花键齿42a嵌合的内周啮合齿38a,其中,所述第一外周花键齿42a被形成于在分动器28上所设置的输入轴42的靠前轮14L侧的轴端部。由此,从发动机12向差速器壳体38c传递的驱动力的一部分经由输入轴42而被输入至分动器28。也就是说,从发动机12向差速器壳体38c传递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即从发动机12朝向前轮14L、14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被输入至输入轴42中。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分动器28具备圆筒状的输入轴42、圆筒状的第一内啮合齿轮46、和第一断接装置24。第一内啮合齿轮46与被连结于传动轴30的靠前轮14L、14R侧的端部上的从动小齿轮44啮合(参照图1)。第一断接装置24选择性对输入轴42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即发动机12与传动轴3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或连接。在分动器28中,当通过第一断接装置24而使输入轴42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时,从发动机12向差速器壳体38c传递的驱动力的一部分被向传动轴30输出。
如图2所示,圆筒状的第一内啮合齿轮46为,例如形成了斜齿或准双曲面齿轮的锥齿轮。在第一内啮合齿轮46中,形成有呈大致圆筒状地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内周部向前轮14R侧突出的轴部46a。通过例如经由被设置于容纳第一断接装置24等的第一壳体48内的轴承50而由第一壳体48对轴部46a进行支承,从而以可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旋转的方式并呈单悬臂状地对圆筒状的第一内啮合齿轮46进行支承。并且,第一内啮合齿轮46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的状态下经由传动轴30等而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后轮16L、16R连结。
如图2所示,圆筒状的输入轴42贯穿圆筒状的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内侧,该输入轴42的一部分被配置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内侧。另外,圆筒状的输入轴42通过两端部经由被设置于第一壳体48内的一对轴承52a、52b而被支承在第一壳体48上,从而使该输入轴42以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也就是说,输入轴42以可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同心地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另外,在圆筒状的输入轴42中,形成有第一外周花键齿42a、第二外周花键齿42b、第三外周花键齿42c,其中,所述第一外周花键齿42a被形成于输入轴42的靠前轮14L侧的端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花键齿42b被形成于输入轴42的中央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花键齿42c被形成于输入轴42的靠前轮14R侧的端部的外周面。
如图2所示,在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中,设置有第一啮合齿46c、和圆筒状的第一可动套筒(第一套筒)54。第一啮合齿46c在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轴部46a的靠前轮14L侧的侧面46b上形成有多个。在第一可动套筒54中,形成有可进行与第一啮合齿46c之间的啮合的多个第一啮合齿54a。并且,在第一可动套筒54中,形成有内周啮合齿54b,所述内周啮合齿54b以无法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被形成于输入轴42中的第二外周花键齿42b啮合。即,在第一可动套筒54中,该第一可动套筒54的内周啮合齿54b与输入轴42的第二外周花键齿42b花键嵌合,通过后述的第一移动装置56而使第一可动套筒54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该第一可动套筒54的第一啮合齿54a选择性地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第一啮合齿46c啮合。
如图2所示,第一移动装置56使第一可动套筒54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选择性地向第一啮合位置和第一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选择性地卡合。并且,所述第一啮合位置为,第一可动套筒54的第一啮合齿54a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第一啮合齿46c啮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啮合位置中,无法进行第一内啮合齿轮46和第一可动套筒54的相对旋转,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被卡合。另外,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为,第一可动套筒54的第一啮合齿54a未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第一啮合齿46c啮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中,能够进行第一内啮合齿轮46和第一可动套筒54的相对旋转,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被释放。
如图2所示,第一移动装置56具备第一电磁致动器58和第一棘轮机构60。并且,在第一电磁致动器58中,例如,设置有第一球凸轮62、第一电磁线圈64和第一辅助离合器66等。第一电磁致动器58在输入轴42进行旋转时即车辆行驶时,如果通过第一电磁线圈64而吸附第一可动片68,并经由第一辅助离合器66而使第一球凸轮62的环状的第二凸轮部件72产生旋转制动转矩,则在第一球凸轮62中使环状的第二凸轮部件72和环状的第一凸轮部件70相对旋转,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70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第一棘轮机构60在通过第一电磁致动器58而使第一凸轮部件70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时,对通过该第一凸轮部件70的移动而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动套筒54的移动位置进行保持。并且,在第一移动装置56中,设置有第一弹簧74,所述第一弹簧74始终从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第一啮合位置而对第一可动套筒54进行施力,即,始终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向前轮14R侧而对第一可动套筒54进行施力。
如图2所示,第一棘轮机构60具备环状的第一活塞70a、环状的第二活塞76、在周向上具有多个卡挂齿即第一卡挂齿78a以及第二卡挂齿78b的环状的保持件78。并且,在第一棘轮机构60中,设置有线圈状的线圈弹簧80,所述线圈状的线圈弹簧80为了始终对第一凸轮部件70向接近于第二凸轮部件72的方向进行施力,而以被压缩的状态被配置在第二活塞76与第一凸轮部件70之间。通过第一电磁线圈64吸附第一可动片68或不吸附第一可动片68,从而使第一活塞70a通过第一球凸轮62而以预定的行程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往复移动。即,第一活塞70a通过第一电磁致动器58的工作而以预定的行程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第二活塞76通过第一活塞70a的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而以克服第一弹簧74的作用力的方式使第一可动套筒54向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另外,保持件78通过第一卡挂齿78a以及第二卡挂齿78b中的任意一个而卡挂因第一活塞70a而移动的第二活塞76。并且,第一活塞70a以无法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输入轴42上。另外,第二活塞76以能够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输入轴42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输入轴42上。另外,保持件78以无法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相对旋转、且无法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输入轴42上。
如图2所示,第一球凸轮62具备环状的一对第一凸轮部件70以及第二凸轮部件72、和多个球状滚动体82。第一凸轮部件70和第二凸轮部件72以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被插入至第一棘轮机构60的第二活塞76与轴承52b之间。球状滚动体82通过被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70中的凸轮面70b和被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72中的凸轮面72a而被夹持。在这样构成的第一球凸轮62中,当第一凸轮部件70和第二凸轮部件72相对旋转时,第一凸轮部件70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与第二凸轮部件72隔离。并且,在第一凸轮部件70中,形成有与第三外周花键齿42c啮合的内周齿70c。第一凸轮部件70因内周齿70c而无法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输入轴42进行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的相对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辅助离合器66具备所述第一可动片68、被配置于第一可动片68与第一电磁线圈64之间的圆板状的一对第一摩擦板84、86、被配置于该一对第一摩擦板84、86之间的圆板状的第二摩擦板88。并且,在一对第一摩擦板84、86的外周部中,分别形成有与被形成于第一壳体48中的内周花键齿48a啮合的外周齿84a、86a。第一摩擦板84、86因外周齿84a、86a而无法相对于第一壳体48进行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48进行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的相对移动。另外,在第二摩擦板88的内周部,形成有与被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72的外周部上的外周花键齿72b啮合的内周齿88a。第二摩擦板88因内周齿88a而无法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72进行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72进行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的相对移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电磁致动器58中,如果在例如车辆行驶中输入轴42进行旋转的状态下,从后述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00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而使第一可动片68被吸附在第一电磁线圈64上,则第一辅助离合器66的第一摩擦板84、86以及第二摩擦板88通过第一可动片68而被夹压在第一可动片68与第一电磁线圈64之间,旋转制动转矩被向第二摩擦板88、即向第二凸轮部件72传递。由此,因所述旋转制动转矩而使这些第一凸轮部件70和第二凸轮部件72进行相对旋转,被一体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70中的第一活塞70a经由球状滚动体82,而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72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以克服第一弹簧74以及线圈弹簧80的作用力的方式向前轮14L侧移动。另外,当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的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被降低从而未使第一可动片68被吸附在第一电磁线圈64上时,由于所述旋转制动转矩未被向第二凸轮部件72传递,因此,第二凸轮部件72经由球状滚动体82而与第一凸轮部件70联动地旋转,从而使第一活塞70a因第一弹簧74以及线圈弹簧80的作用力而向前轮14R侧进行移动。
在第一断接装置24中,当通过第一电磁致动器58而使第一活塞70a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向前轮14L侧、前轮14R侧进行例如一次往复移动时,如图2所示,经由第一棘轮机构60,使第一可动套筒54以克服第一弹簧74的作用力的方式而向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二活塞76被卡挂于保持件78的第一卡挂齿78a。另外,在第一断接装置24中,当通过第一电磁致动器58而使第一活塞70a进行例如两次的往复移动、即在第一可动套筒54被配置于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活塞70a进一步进行一次往复移动时,如果第二活塞76从保持件78的第一卡挂齿78a上脱离,并使第二活塞76被卡挂于保持件78的第二卡挂齿78b上,则第一可动套筒54因第一弹簧74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如图1所示,第二差动装置40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在第二差动装置40中,例如,设置有内部组装有一对半轴齿轮40s的差速器壳体(第二输入旋转部件)40c等。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差动装置40中,当来自发动机12的驱动力被向差速器壳体40c传递时,在容许左右的后轮车轴90L、90R的差转的同时,向后轮16L、16R传递驱动力。并且,如图3所示,在差速器壳体40c中,形成有圆筒部40a,所述圆筒部40a以覆盖后轮车轴90L的一部分的外周的方式呈圆筒状地从差速器壳体40c向后轮16L侧突出。另外,差速器壳体40c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的状态下被设置于传动轴30与后轮16L、16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差速器壳体40c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释放的状态下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后轮16L、16R连结。
另外,如图3所示,在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中,设置有圆筒状的圆筒部件92、第二内啮合齿轮(第二输出旋转部件)96和第二断接装置34。圆筒部件92以可进行动力传递方式与第二差动装置40的差速器壳体40c连接。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与和传动轴30的靠后轮16L、16R侧的端部连结的驱动小齿轮94啮合。第二断接装置34选择性地对圆筒部件92即差速器壳体40c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即后轮16L、16R与传动轴3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或连接。在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32中,当通过第二断接装置34而使差速器壳体40c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被连接时,在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的情况下,从发动机12被传递的驱动力的一部分经由传动轴30而被向左右一对后轮16L、16R输出。
如图3所示,圆筒状的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为形成了例如斜齿或准双曲面齿轮的锥齿轮。在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中,形成有轴部96a,所述轴部96a呈大致圆筒状地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内周部向后轮16L侧突出。通过例如经由被设置于对第二断接装置34等进行容纳的第二壳体98内的轴承102并由第二壳体98对轴部96a进行支承,从而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呈单悬臂状地对第二内啮合齿轮96进行支承。并且,第二内啮合齿轮96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的状态下被设置于传动轴30与后轮16L、16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如图3所示,在圆筒状的圆筒部件92中,该圆筒部件92的靠后轮16L侧的端部92a经由被设置于第二壳体98内的轴承104而被支承在第二壳体98上,且该圆筒部件92的靠后轮16R侧的端部92b被支承在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的内侧嵌合的管状连结部件106上。由此,圆筒部件92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即,圆筒部件92以可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同心地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且,管状连结部件106以圆筒部件92和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无法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相对旋转、且无法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嵌入至上述圆筒部件92的端部92b的内侧和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的内侧。由此,在车辆行驶中,圆筒部件92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并且,在车辆行驶中,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另外,在圆筒状的圆筒部件92中,形成有第一外周花键齿92c、第二外周花键齿92e和第三外周花键齿92f,其中,所述第一外周花键齿92c被形成于圆筒部件92的靠后轮16L侧的端部92a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外周花键齿92e被形成于圆筒部件92的中央部92d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外周花键齿92f被形成于圆筒部件92的靠后轮16R侧的端部92b的外周面。
如图3所示,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中,设置有第二啮合齿96b和圆筒状的第二可动套筒(第二套筒)108。第二啮合齿96b在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中形成有多个。在第二可动套筒108中,形成有可进行与第二啮合齿96b之间的啮合的多个第二啮合齿(啮合齿)108a。并且,在第二可动套筒108中,形成有与外周花键齿40b啮合的内周啮合齿108b,所述外周花键齿40b被形成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的顶端部。另外,第二可动套筒108因内周啮合齿108b而无法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进行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即,在第二可动套筒108中,该第二可动套筒108的内周啮合齿108b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的外周花键齿40b花键嵌合,通过后述的第二移动装置110,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该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选择性地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
如图3所示,第二移动装置110选择性地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移动至第二啮合位置(啮合位置)和第二非啮合位置(非啮合位置),从而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选择性地卡合。并且,所述第二啮合位置为,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啮合位置中,无法进行第二内啮合齿轮96和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相对旋转,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被卡合。另外,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为,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未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的位置。在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中,能够进行第二内啮合齿轮96和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相对旋转,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被释放。
如图3所示,第二移动装置110具备第二电磁致动器(致动器)112和第二棘轮机构(棘轮机构)114。并且,在第二电磁致动器112中,例如,设置有第二球凸轮116、第二电磁线圈118和第二辅助离合器120等。如果在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即圆筒部件92进行旋转时、即车辆行驶时,第二电磁致动器112通过第二电磁线圈118而吸附第二可动片122,从而经由第二辅助离合器120而使第二球凸轮116的环状的第二凸轮部件126产生旋转制动转矩,则在第二球凸轮116中,使环状的第二凸轮部件126和环状的第一凸轮部件124相对旋转,从而使第一凸轮部件124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移动。在通过第二电磁致动器112而使第一凸轮部件124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移动时,第二棘轮机构114对因该第一凸轮部件124的移动而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移动位置进行保持。并且,在第二移动装置110中,设置有第二弹簧(弹簧)128,所述第二弹簧(弹簧)128对第二可动套筒108始终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而进行施力,即,始终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朝向后轮16L侧对第二可动套筒108进行施力。
如图3所示,第二棘轮机构114具备环状的第一活塞124a、环状的第二活塞130、和在周向上具有多个卡挂齿即第一啮合齿(卡挂齿)132a以及第二啮合齿(卡挂齿)132b的环状的保持件132。并且,在第二棘轮机构114中,设置有线圈状的线圈弹簧134,所述线圈弹簧134为了始终在接近于第二凸轮部件126的方向上对第一凸轮部件124进行施力,而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配置于保持件132与第一凸轮部件124之间。通过第二电磁线圈118吸附第二可动片122或未吸附第二可动片122,而使第一活塞124a利用第二球凸轮116而以预定的行程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往复移动。即,第一活塞124a通过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的工作而以预定的行程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第二活塞130通过第一活塞124a的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往复移动而以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的方式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向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移动。另外,保持件132通过第一卡挂齿132a以及第二卡挂齿132b中的任意一个而卡挂因第一活塞124a而被移动的第二活塞130。并且,第一活塞124a以无法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即圆筒部件92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圆筒部件92上。另外,第二活塞130以能够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圆筒部件92上。另外,保持件132以无法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相对旋转、且无法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圆筒部件92上。
如图3所示,第二球凸轮116具备环状的一对第一凸轮部件124以及第二凸轮部件126、和多个球状滚动体136。第一凸轮部件124和第二凸轮部件126以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被插入至第二棘轮机构114的第二活塞130与轴承104之间。球状滚动体136通过被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124中的凸轮面124b和被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126中的凸轮面126a而被夹持。在这样构成的第二球凸轮116中,当第一凸轮部件124和第二凸轮部件126相对旋转时,第一凸轮部件124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与第二凸轮部件126隔离。并且,在第一凸轮部件124中,形成有与被形成于圆筒部件92的第一外周花键齿92c啮合的内周齿124c。第一凸轮部件124因内周齿124c而无法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即圆筒部件92进行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
如图3所示,第二辅助离合器120具备所述第二可动片122、和被配置于第二可动片122与第二电磁线圈118之间的摩擦板138。并且,在摩擦板138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外周花键齿126b啮合的内周齿138a,所述外周花键齿126b被形成于第二凸轮部件126的外周部。摩擦板138因内周齿138a而无法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126进行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126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相对移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电磁致动器112中,如果在例如车辆行驶中差速器壳体40c即圆筒部件92进行旋转的状态下,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被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从而使第二可动片122被吸附在第二电磁线圈118上,则通过第二可动片122而使第二辅助离合器120的摩擦板138被夹压在第二可动片122和第二电磁线圈118之间,从而使旋转制动转矩被向摩擦板138传递,即被向第二凸轮部件126传递。由此,通过所述旋转制动转矩而使这些第一凸轮部件124和第二凸轮部件126相对旋转,被一体地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124中的第一活塞124a经由球状滚动体126,而相对于第二凸轮部件126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以克服第二弹簧128以及线圈弹簧134的作用力的方式向后轮16R侧进行移动。另外,当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降低,而使第二可动片122未被吸附在第二电磁线圈118上时,由于所述旋转制动转矩未被向第二凸轮部件126传递,因此,第二凸轮部件126经由球状滚动体136而与第一凸轮部件124联动地旋转,从而使第一活塞124a通过第二弹簧128以及线圈弹簧134的作用力而向后轮16L侧进行移动。
在第二断接装置34中,当通过第二电磁致动器112而使第一活塞124a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向后轮16R侧、后轮16L侧进行例如一次往复移动时,如图3所示,经由第二棘轮机构114,第二可动套筒108以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的方式而向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二活塞130被卡挂于保持件132的第一卡挂齿132a上。另外,在第二断接装置34中,当通过第二电磁致动器112而使第一活塞124a进行例如两次往复移动、即在第二可动套筒108被配置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上的状态下使第一活塞124a进一步进行一次往复移动时,如果第二活塞130从保持件132的第一卡挂齿132a上脱离,第二活塞130被卡挂于保持件132的第二卡挂齿132b,则第二可动套筒108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如图3所示,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中,设置有同步机构140,同步机构140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与第二可动套筒108串联配置,并通过第二可动套筒108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移动,而使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rpm)和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rpm)同步。
如图3所示,同步机构140具备摩擦卡合部件142、锥状的第一摩擦卡合面142a、锥状的第二摩擦卡合面96c、环状的摩擦部件144,其中,所述摩擦卡合部件142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被配置于第二棘轮机构114的第二活塞130与第二可动套筒108之间,所述第一摩擦卡合面142a被形成于该摩擦卡合部件142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摩擦卡合面96c被形成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内周部,并与摩擦卡合部件142的第一摩擦卡合面142a对置,所述摩擦部件144被配置于在摩擦卡合部件142中所形成的第一摩擦卡合面142a与在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中所形成的第二摩擦卡合面96c之间。并且,在摩擦卡合部件142的内周部,形成有与被形成于圆筒部件92的第三外周花键齿92f啮合的内周齿142b。摩擦卡合部件142因内周齿142b而无法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的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圆筒部件92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移动。而且,摩擦卡合部件142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被夹持在第二可动套筒108与第二活塞130之间。因此,摩擦卡合部件142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被一体地固定在第二可动套筒108上。
在这样构成的同步机构140中,如图3所示,当第二可动套筒108位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且圆筒部件92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时,如果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被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从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即,第二可动套筒108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越过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并向后轮16R侧进行移动,则摩擦卡合部件142的第一摩擦卡合面142a经由摩擦部件144而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摩擦卡合面96c进行摩擦卡合。由此,使圆筒部件92旋转的转矩、即使后轮16L、16R旋转的转矩被向第二内啮合齿轮96传递,从而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上升直至到达圆筒部件92的转速、即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为止。而且,当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降低时,第二可动套筒108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向后轮16L侧进行移动,从而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并且,图3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可动套筒108表示第二可动套筒108以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的方式越过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并向后轮16R侧进行移动的状态下的第二可动套筒108。
如图1所示,在传动轴30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控制联轴器(联轴器)146。在控制联轴器146中,设置有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传动轴30连结的离合器鼓146a、和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驱动小齿轮94即第二内啮合齿轮96连结的离合器从动盘毂146b,通过控制联轴器146而对从传动轴30向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传递转矩、即在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以及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分别卡合的状态下从发动机12向后轮16L、16R的传递转矩进行控制。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控制联轴器146例如为分别设置有致动器和湿式多片离合器的电磁联轴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含电磁线圈以及球凸轮、并可进行电气控制,所述湿式多片离合器通过该致动器而对被设置于离合器鼓146a上的输入侧摩擦部件(未图示)和被设置于离合器从动盘毂146b上的输出侧摩擦部件(未图示)之间的摩擦力即结合力进行调节,通过因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所述电磁线圈供给的联轴器指令电流Icp而产生的磁力,从而使所述输入侧摩擦部件和所述输出侧摩擦部件之间的结合力增加,即,使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增加,从而调节了向后轮16L、16R传递的传递转矩。
在如上方式构成的四轮驱动车辆10中,当通过电子控制装置100而选择了例如二轮驱动模式即断开模式时,例如,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和控制联轴器146被分别释放,从而形成了从发动机12经由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而向左右一对前轮14L、14R传递驱动力的二轮驱动状态。并且,在所述二轮驱动状态中,即,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以及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分别被释放,从而成为传动轴30对来自发动机12以及后轮16L、16R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断的断开状态。另外,在四轮驱动车辆10中,当通过电子控制装置100而选择了例如四轮驱动模式即连接模式时,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控制联轴器146分别被卡合,从而形成了从发动机12经由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而向左右一对前轮14L、14R传递驱动力、且也从发动机12经由传动轴30等而向左右一对后轮16L、16R传递驱动力的四轮驱动状态。
如图1所示,电子控制装置100被构成为,包括具备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在内的所谓微型计算机,CPU通过根据在利用RAM的临时存储功能的同时被预先存储于ROM中的程序而执行信号处理,从而执行四轮驱动车辆10的各种控制。电子控制装置100被供给有由被设置于四轮驱动车辆10中的各个传感器检测出的各种输入信号。例如,如下的信号被输入至电子控制装置100中,所述信号为:表示由第一位置传感器150检测出的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是否处于卡合状态的导通(ON)或关断(OFF)信号、即表示第一可动套筒54是否处于所述第一啮合位置的导通或关断信号;由第二位置传感器152检测出的表示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是否处于卡合状态的导通或关断信号、即表示第二可动套筒108是否位于所述第二啮合位置的导通或关断信号;表示由车轮速度传感器154检测出的车轮速度W(rpm)即前轮14L、前轮14R以及后轮16L、后轮16R的车轮速度Wfl、Wfr、Wrl、Wrr(rpm)的信号;表示由转速传感器156检测出的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rpm)的信号。
另外,各种输出信号被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被设置于四轮驱动车辆10中的各装置供给。例如,如下的电流被从电子控制装置100向各部供给,所述电流为:为了对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进行控制、即为了将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切换为卡合状态或释放状态而向第一电磁致动器58的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的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为了对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进行控制、即为了将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切换为卡合状态或释放状态而向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的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为了对控制联轴器146进行控制、即为了在四轮驱动行驶时对从发动机12向后轮16L、16R传递的传递转矩进行控制而向被设置于控制联轴器146中的未图示的致动器供给的联轴器指令电流Icp(A)。
如图1所示,在电子控制装置100中,例如,设置有模式切换部160、联轴器控制部162、第二离合器控制部164、同步判断部166和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图1所示的模式切换部160根据四轮驱动车辆10的行驶状态而对二轮驱动模式和四轮驱动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模式切换部160中,设置有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
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对在车辆行驶中从二轮驱动模式切换为四轮驱动模式的切换条件、即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例如,通过四轮驱动车辆10的行驶状态满足车辆的起动行驶、车轮的滑动、不足转向、转弯行驶、加速行驶、高负载行驶、减速行驶等中的任意一个四轮驱动开始条件,而使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并且,模式切换部160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判断为解除连接状态的条件成立时,从四轮驱动模式切换为二轮驱动模式。
联轴器控制部162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对向控制联轴器146供给的联轴器指令电流Icp(A)、即作为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的指令值的联轴器转矩Tcp(Nm)进行控制,以使其从0(零)Nm成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Tcp1(Nm)。并且,第一转矩Tcp1为,当同步机构140工作而例如使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从第二内啮合齿轮96旋转停止的状态起上升时,能够以使该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和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转速Nr1相同的方式对控制联轴器146进行直接连结的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另外,所述“能够对控制联轴器进行直接连结”是指,能够在控制联轴器146中使离合器鼓146a和离合器从动盘毂146b一体旋转的情况。
当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并从该判断起经过预定时间tc(参照图5)时,为了使同步机构140工作,第二离合器控制部164向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的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并且,通过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而使第二可动片122被吸附在第二电磁线圈118上,从而使旋转制动转矩被向第二球凸轮116的第二凸轮部件126传递。由此,第一凸轮部件124和第二凸轮部件126相对转动,被一体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124中的第一活塞124a经由第二活塞130,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以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的方式越过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并向后轮16R侧进行移动。另外,通过第二可动套筒108越过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而向后轮16R侧进行移动,从而同步机构140进行工作,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上升至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为止。
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同步判断部166对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rpm)和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rpm)是否同步进行判断。例如,同步判断部166在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之差Ns(Nc-Nr2)成为预定转速差Ns1以内(Ns≤Ns1)时,判断为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和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同步。并且,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由转速传感器156检测。另外,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为,由车轮速度传感器154检测出的后轮16L的车轮速度Wrl(rpm)、和后轮16R的车轮速度Wrr(rpm)的平均值((Wrl+Wrr)÷2)。
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并从该判断起经过预定时间tc(参照图5)时,为了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向第一电磁致动器58的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并且,通过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而使第一可动片68被吸附在第一电磁线圈64上,从而使旋转制动转矩被向第一球凸轮62的第一凸轮部件70传递。由此,第一凸轮部件70和第二凸轮部件72相对转动,被一体形成于第一凸轮部件70中的第一活塞70a经由第二活塞76,而使第一可动套筒54以克服第一弹簧74的作用力的方式越过所述第一非啮合位置,并向前轮14L侧进行移动。
如图1所示,在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中,设置有卡合判断部168a。卡合判断部168a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对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是否卡合进行判断。卡合判断部168a在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150而被检测为第一可动套筒54位于所述第一啮合位置时,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
另外,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在通过同步判断部166而被判断为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和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同步时,使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的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的电流值降低,从而停止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的供给。并且,当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的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的电流值降低时,第一可动片68不再吸附在第一电磁线圈64上,通过第一弹簧74的作用力而使第一可动套筒54向所述第一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另外,第二离合器控制部164在通过卡合判断部168a而被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时,使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的电流值降低,从而停止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的供给。并且,当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的电流值降低时,第二可动片122不再吸附在第二电磁线圈118上,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另外,联轴器控制部162在通过卡合判断部168a而被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时,以联轴器转矩Tcp从第一转矩Tcp1降低至被预先设定的第二转矩Tcp2(Nm)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第二转矩Tcp2为在车辆行驶中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的状态下、将控制联轴器146结合至以下程度的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即,对通过例如第二内啮合齿轮96、驱动小齿轮94、离合器从动盘毂146b等旋转部件的旋转阻力而使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转速Nr1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程度,即,对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旋转停止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程度。另外,第二转矩Tcp2小于第一转矩Tcp1,且大于零(Tcp1>Tcp2>0)。并且,联轴器控制部162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并经过预定时间时,例如,以被向前轮14L、14R和后轮16L、16R分配的驱动转矩的转矩分配比γt成为目标前后轮分担载荷比γg的方式对联轴器转矩Tcp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目标前后轮分担载荷比γg是根据由前后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加速度G(m/s2)和由路面坡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路面的坡度θr而被计算出的。
图4为,对在电子控制装置100中、在从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以及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分别被释放而使传动轴30切断来自发动机12以及后轮16L、16R的动力传递的断开状态起、解除该断开状态的断开解除时,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控制联轴器146分别卡合的卡合控制的控制工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另外,图5为执行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情况下的时序图。
首先,在与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的功能相对应的步骤(以下,省略步骤)S1中,对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在S1的判断被否定的情况下,再次执行S1,但在S1的判断被肯定的情况(图5的t1时间点)下,执行与联轴器控制部162的功能相对应的S2。在S2中,对联轴器转矩Tcp(Nm)以从0(Nm)成为第一转矩Tcp1(Nm)的方式进行控制。接下来,在S1的判断被肯定、且经过预定时间tc的情况下(图5的t2时间点),执行与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以及第二离合器控制部164的功能相对应的S3。在S3中,向第一电磁致动器58的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A)(第一电磁致动器开启),并且,向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的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A)(第二电磁致动器开启)。
接下来,在与同步判断部166的功能相对应的S4中,对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rpm)和差速器壳体40c的转速Nc(rpm)是否同步进行判断。在S4的判断被否定的情况下,再次执行S4,而在S4的判断被肯定的情况(图5的t3时间点)下,执行与第一离合器控制部168的功能相对应的S5。在S5中,向第一电磁线圈64供给的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的电流值被降低,第一离合器驱动电流Ia1的供给被停止(第一电磁致动器关闭)。
接下来,在与卡合判断部168a的功能相对应的S6中,对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是否卡合进行判断。在S6的判断被否定的情况下,再次执行S6,而在S6的判断被肯定的情况下(图5的t4时间点),执行与联轴器控制部162以及第二离合器控制部164的功能相对应的S7。在S7中,以从第一转矩Tcp1(Nm)成为第二转矩Tcp2(Nm)的方式对联轴器转矩Tcp(Nm)进行控制,并且,向第二电磁线圈118供给的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的电流值被降低,第二离合器驱动电流Ia2的供给被停止(第二电磁致动器关闭)。
在图5中,即使在S6的判断被肯定的情况下(图5的t4时间点)也将联轴器转矩Tcp(Nm)维持为第一转矩Tcp1(Nm)的比较例用虚线L1表示。在本实施例中,在S6的判断被肯定的情况下,将联轴器转矩Tcp(Nm)控制为与第一转矩Tcp1(Nm)相比较小的第二转矩Tcp2(Nm),因此,即使与所述比较例相比而使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108的载荷减小,即,即便与所述比较例相比而使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对第二可动套筒108进行施力的第二弹簧128的弹簧载荷减小,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也会与被形成于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中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10,电子控制装置100在解除传动轴30对来自发动机12以及后轮16L、16R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断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将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控制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Tcp1,并且,当使同步机构140工作、并判断为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和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同步时,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当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时,将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控制为与第一转矩Tcp1相比较小的第二转矩Tcp2,从而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因此,在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被控制为与第一转矩Tcp1相比较小的第二转矩Tcp2,因此,即便使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108的载荷减小,第二可动套筒108的第二啮合齿108a也会与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由此,能够适当地使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108的载荷减小,并能够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抑制NV性能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10,第一转矩Tcp1为,在同步机构140进行工作时,能够以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转速Nr1和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相同的方式对控制联轴器146进行直接连结的转矩。因此,当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和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同步时,输入轴42和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转速适当地同步,因此,在刚判断为差速器壳体40c的圆筒部40a和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同步之后,即便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卡合,第一可动套筒54的第一啮合齿54a也适当地与第一内啮合齿轮46的第一啮合齿46c啮合。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10,第二可动套筒108具有可与被形成于第二内啮合齿轮96中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的第二啮合齿108a,并以无法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相对于差速器壳体40c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并且,所述车辆10包括:第二弹簧128,其从第二啮合齿108a和第二啮合齿96b的啮合被解除的第二非啮合位置朝向第二啮合齿108a和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的第二啮合位置而对第二可动套筒108进行施力;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第二棘轮机构114,其包括第一活塞124a、第二活塞130和保持件132,其中,所述第一活塞124a通过第二电磁致动器112的工作而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活塞130通过第一活塞124a而以克服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的方式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向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所述保持件132具有第一卡挂齿132a以及第二卡挂齿132b,并通过第一卡挂齿132a以及第二卡挂齿132b中的任意一个而卡挂通过第一活塞124a而进行移动的第二活塞130,所述第二棘轮机构114通过改变由保持件132的第一卡挂齿132a以及第二卡挂齿132b卡挂第二活塞130的位置,从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在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与所述第二啮合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即使在第二弹簧128中适当地使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而对第二可动套筒108进行施力的弹簧载荷减小,也能够通过第二弹簧12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可动套筒108从所述第二非啮合位置向所述第二啮合位置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10,第二转矩Tcp2为大于零的转矩。因此,在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卡合时,能够适当地对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转速Nr2因第二内啮合齿轮96的旋转阻力等而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10,主驱动轮为前轮14L、14R,副驱动轮为后轮16L、16R。因此,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基于FF(front-engine front-wheel 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四轮驱动车辆。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例相互共用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2]
图6为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200进行说明的图。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200与实施例1的四轮驱动车辆10相比在以下两点上不同,其他方面与实施例1的四轮驱动车辆10大致相同,一点为,通过在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中使第一可动套筒(第一套筒)204在一个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另一点为,通过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中使第二可动套筒(第二套筒)208在一个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
当四轮驱动车辆200处于二轮驱动状态时,从发动机12经由自动变速器18而被传递的驱动力通过前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0而被向左右一对前轮14L、14R传递。在该二轮驱动状态时,至少第一断接装置210的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被释放,驱动力未被从发动机12向分动器212、传动轴30、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14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6L、16R传递。但是,在四轮驱动车辆200处于四轮驱动状态时,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以及第二断接装置216的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均被卡合,从而使驱动力从发动机12向上述分动器212、传动轴30、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14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6L、16R传递。
分动器212具备圆筒状的输入轴(第一输入旋转部件)218、圆筒状的第一内啮合齿轮(第一输出旋转部件)220和第一断接装置210,其中,所述输入轴(第一输入旋转部件)218以可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被输入有从发动机12朝向前轮14L、14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内啮合齿轮(第一输出旋转部件)220以可围绕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所述第一断接装置210选择性地对输入轴218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或连接。并且,第一内啮合齿轮220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以及控制联轴器146分别卡合的状态下,经由传动轴30而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后轮16L、16R连结。
在第一断接装置210中,设置有第三致动器222,所述第三致动器222使第一可动套筒204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第一可动套筒204向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的第三啮合位置、和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释放的第三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并且,所述第三啮合位置为,被形成于第一可动套筒204上的第一啮合齿204a与被形成于输入轴218上的第一啮合齿218a啮合的位置,所述第三非啮合位置为,被形成于第一可动套筒204上的第一啮合齿204a未与被形成于输入轴218上的第一啮合齿218a啮合的位置。另外,第一可动套筒204的第一啮合齿204a始终与被形成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上的外周花键齿220a啮合,第一可动套筒204以无法相对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上。即,第一可动套筒204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的外周花键齿220a花键嵌合,并通过第三致动器222而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输入轴218的第一啮合齿218a啮合。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第三致动器222具备电动电机、和将该电动电机的旋转转换为第一可动套筒204的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的运动的例如丝杠机构等转换机构,并根据从电子控制装置(控制装置)250向所述电动电机供给的第一驱动电流I1(A),而使第一可动套筒204在所述第三啮合位置与所述第三非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6所示,第二差动装置226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14上。在第二差动装置226中,设置有差速器壳体(第二输入旋转部件)226c和一对半轴齿轮226s,其中,所述差速器壳体(第二输入旋转部件)226c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所述一对半轴齿轮226s被组装于该差速器壳体226c的内部。并且,差速器壳体226c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以及控制联轴器146卡合的状态下被设置于传动轴30与后轮16L、16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差速器壳体226c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释放的状态下以可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与后轮16L、16R连结。
另外,如图6所示,在后轮用驱动力分配装置214中,设置有第二内啮合齿轮228和第二断接装置216,其中,所述第二内啮合齿轮228与和传动轴30的靠后轮16L、16R侧的端部连结的驱动小齿轮230啮合,并以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所述第二断接装置216选择性地对第二差动装置226的差速器壳体226c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切断或连接。并且,第二内啮合齿轮228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以及控制联轴器146卡合的状态下被设置于传动轴30与后轮16L、16R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另外,在传动轴30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控制联轴器146。
在第二断接装置216中设置有第四致动器232,所述第四致动器232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并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向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的第四啮合位置和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释放的第四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并且,所述第四啮合位置为,被形成于第二可动套筒208上的第二啮合齿(啮合齿)208a与被形成于差速器壳体226c上的第二啮合齿226a啮合的位置,所述第四非啮合位置为,被形成于第二可动套筒208上的第二啮合齿208a未与被形成于差速器壳体226c上的第二啮合齿226a啮合的位置。另外,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始终与被形成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上的外周花键齿228a啮合,第二可动套筒208以无法相对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进行旋转、且能够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上。即,第二可动套筒208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外周花键齿228a花键嵌合,并通过第四致动器232而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差速器壳体226c的第二啮合齿226a啮合。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第四致动器232具备电动电机和将该电动电机的旋转转换为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的运动的例如丝杠机构等转换机构,并根据从电子控制装置250向所述电动电机供给的第二驱动电流I2(A),而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在所述第四啮合位置与所述第四非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6所示,在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中,设置有同步机构234,所述同步机构234被配置成在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上与第二可动套筒208串联,并通过第二可动套筒2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差速器壳体226c和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同步。
如图6所示,在同步机构234中,设置有圆锥状外周摩擦面226b、环状的同步器锁环236和环状的摩擦环238,其中,所述圆锥状外周摩擦面226b被形成于差速器壳体226c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所述同步器锁环236被形成于差速器壳体226c的第二啮合齿226a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外周花键齿228a之间,所述摩擦环238被配置于在同步器锁环236上所形成的圆锥状内周摩擦面236a与差速器壳体226c的圆锥状外周摩擦面226b之间。并且,在同步器锁环236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花键齿236b,所述外周花键齿236b无法相对于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进行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移动。
在同步机构234中,通过在利用第四致动器232而使第二可动套筒208从所述第四非啮合位置向所述第四啮合位置进行移动时,第二可动套筒208与同步器锁环236的外周花键齿236b抵接,从而在同步器锁环236的圆锥状内周摩擦面236a与摩擦环238之间、以及该摩擦环238与差速器壳体226c的圆锥状外周摩擦面226b之间进行滑动接触,第二可动套筒208即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朝向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被提升。而且,当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和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同步时,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通过同步器锁环236的外周花键齿236b,而使该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与差速器壳体226c的第二啮合齿226a啮合。
如图6所示,联轴器控制部252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以联轴器转矩Tcp(Nm)从0(零)Nm成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Tcp1a(Nm)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第一转矩Tcp1a为如下的卡合转矩,即,在同步机构234进行工作而使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从例如第二内啮合齿轮228停止旋转的状态起上升时,以该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和第一内啮合齿轮220的转速Nr1a相同的方式而能够对控制联轴器146进行直接连结的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
在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且从该判断起经过预定时间tc时,第二离合器控制部254向第四致动器232的电动电机供给第二驱动电流I2(A)以使同步机构234进行工作。并且,当通过供给第二驱动电流I2而使第二可动套筒208从所述第四非啮合位置向所述第四啮合位置侧进行移动时,同步机构234进行工作,从而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上升至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
当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同步判断部256对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和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是否同步进行判断。例如,当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与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之差Nsa(Nca-Nr2a)成为预定转速差Ns1a以内(Nsa≤Ns1a)时,同步判断部256判断为,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和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同步。并且,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由未图示的转速传感器检测出。另外,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为,由车轮速度传感器154检测出的后轮16L的车轮速度Wrl(rpm)和后轮16R的车轮速度Wrr(rpm)的平均值((Wrl+Wrr)÷2)。
当通过同步判断部256而被判断为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和差速器壳体226c的转速Nca同步时,第一离合器控制部258向第三致动器222的电动电机供给第一驱动电流I1(A)以使第一可动套筒204从所述第三非啮合位置向所述第三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并且,在第一离合器控制部258中,设置有卡合判断部258a。当通过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160a而被判断为解除所述断开状态的条件成立时,卡合判断部258a对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是否卡合进行判断。例如,在通过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而被检测出第一可动套筒204位于所述第三啮合位置时,卡合判断部258a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
另外,当通过卡合判断部258a而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时,第二离合器控制部254向第四致动器232的电动电机供给第二驱动电流I2(A)以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向所述第四啮合位置进行移动。
另外,当通过卡合判断部258a而被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时,联轴器控制部252以联轴器转矩Tcp从第一转矩Tcp1a降低至被预先设定的第二转矩Tcp2a(Nm)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第二转矩Tcp2a为在车辆行驶中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的状态下、将控制联轴器146结合为以下程度的控制联轴器146的卡合转矩,即,对例如因第二内啮合齿轮228、驱动小齿轮230、离合器从动盘毂146b等旋转部件的旋转阻力而使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Nr2a从第一内啮合齿轮220的转速Nr1a起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程度,即,对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旋转停止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程度。另外,第二转矩Tcp2a小于第一转矩Tcp1a且大于零(Tcp1a>Tcp2a>0)。并且,当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且经过预定时间时,联轴器控制部252以转矩分配比γt成为目标前后轮分担载荷比γg的方式对联轴器转矩Tcp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轮驱动车辆200,电子控制装置250在解除传动轴30对来自发动机12以及后轮16L、16R的动力传递进行切断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将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控制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Tcp1a,并且,使同步机构234进行工作,从而当判断为差速器壳体226c和第二内啮合齿轮228的转速同步时,使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当判断为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02卡合时,将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控制为小于第一转矩Tcp1a的第二转矩Tcp2a,从而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因此,当使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时,由于控制联轴器146的联轴器转矩Tcp被控制为小于第一转矩Tcp1a的第二转矩Tcp2a,因此,即便当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时减小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208的载荷,第二可动套筒208的第二啮合齿208a也会与差速器壳体226c的第二啮合齿226a啮合。由此,当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卡合时,能够适当地减小作用于第二可动套筒208的载荷,并当第二啮合式离合器206的卡合时,能够抑制NV性能的恶化。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于其他的方式中。
例如,在前述的实施例2中,在第三致动器222中,设置有例如电动电机以及转换机构,通过利用所述转换机构将所述电动电机的旋转转换为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上的运动,从而使第一可动套筒204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但除了利用所述电动电机以及所述转换机构之外,还可以利用例如液压缸等而使第一可动套筒204向第一旋转轴线C1方向进行移动。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2中,在第四致动器232中,设置有例如电动电机以及转换机构,通过所述转换机构而将所述电动电机的旋转转换为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的运动,从而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但除了利用所述电动电机以及所述转换机构之外,还可以利用例如液压缸等,从而使第二可动套筒208向第二旋转轴线C2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二转矩Tcp2、Tcp2a为大于零的转矩,但例如,也可以将第二转矩Tcp2、Tcp2a设定为零。
并且,上述的方式毕竟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施加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实施。
符号说明
10、200:四轮驱动车辆;
12:发动机(驱动力源);
14L、14R:前轮(主驱动轮);
16L、16R:后轮(副驱动轮);
26、202:第一啮合式离合器;
30:传动轴(动力传递部件);
36、206:第二啮合式离合器;
40c、226c:差速器壳体(第二输入旋转部件);
42、218:输入轴(第一输入旋转部件);
46、220:第一内啮合齿轮(第一输出旋转部件);
54、204:第一可动套筒(第一套筒);
96、228:第二内啮合齿轮(第二输出旋转部件);
96b:第二啮合齿;
100、250:电子控制装置(控制装置);
108、208:第二可动套筒(第二套筒);
108a:第二啮合齿(啮合齿);
112:第二电磁致动器(致动器);
114:第二棘轮机构(棘轮机构);
124a:第一活塞;
128:第二弹簧(弹簧);
130:第二活塞;
132:保持件;
132a:第一卡挂齿(卡挂齿);
132b:第二卡挂齿(卡挂齿);
140、234:同步机构;
146:控制联轴器(联轴器);
160a:切换条件成立判断部;
164、254:第二离合器控制部;
166、256:同步判断部;
168、258:第一离合器控制部;
168a、258a:卡合判断部;
C1:第一旋转轴线;
C2:第二旋转轴线;
Nr1、Nr1a、Nr2、Nr2a:转速;
Tcp:联轴器转矩(卡合转矩);
Tcp1、Tcp1a:第一转矩;
Tcp2、Tcp2a:第二转矩。

Claims (5)

1.一种四轮驱动车辆(10;200),具备:
主驱动轮(14L、14R)以及副驱动轮(16L、16R);
第一输入旋转部件(42;218),其被输入有从驱动力源(12)朝向所述主驱动轮的驱动力的一部分;
第一输出旋转部件(46;220),其经由动力传递部件(30)而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并围绕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一旋转轴线(C1)进行旋转;
第二输入旋转部件(40c;226c),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与所述副驱动轮连结;
第二输出旋转部件(96;228),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围绕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相同的第二旋转轴线(C2)进行旋转;
联轴器(146),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第一啮合式离合器(26;202),其包括第一套筒(54;204),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
第二啮合式离合器(36;206),其包括第二套筒(108;208),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一方花键嵌合,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啮合;
同步机构(140;234),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中,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套筒串联配置,且通过所述第二套筒向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
控制装置(100;250),其分别对所述联轴器、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进行控制,
所述四轮驱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解除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将来自所述驱动力源以及所述副驱动轮的动力传递切断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Tcp)控制为被预先设定的第一转矩(Tcp1;Tcp1a),并且,使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当判断为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同步时,使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当判断为所述第一啮合式离合器卡合时,将所述联轴器的卡合转矩控制为小于所述第一转矩的第二转矩(Tcp2;Tcp2a),并使所述第二啮合式离合器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转矩为,在所述同步机构进行工作时,以使所述第一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Nr1;Nr1a)和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的转速(Nr2;Nr2a)相同的方式能够对所述联轴器进行直接连结的卡合转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10),其中,
所述第二套筒(108)具有能够与被形成于所述第二输出旋转部件上的第二啮合齿(96b)啮合的啮合齿(108a),并被设置为,无法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部件进行移动,
所述四轮驱动车辆设置有:
弹簧(128),其对所述第二套筒从所述啮合齿与所述第二啮合齿的啮合被解除的非啮合位置朝向所述啮合齿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啮合的啮合位置进行施力;
致动器(112);
棘轮机构(114),其包括第一活塞(124a)、第二活塞(130)和保持件(132),其中,所述第一活塞通过所述致动器的工作而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活塞通过所述第一活塞而以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的方式使所述第二套筒向所述非啮合位置进行移动,所述保持件具有多个卡挂齿(132a、132b),并通过所述多个卡挂齿中的任意一个而卡挂因所述第一活塞而移动的所述第二活塞,所述棘轮机构通过改变由所述保持件的卡挂齿卡挂所述第二活塞的位置,从而使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非啮合位置与所述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10;200),其中,
所述第二转矩为大于零的卡合转矩。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四轮驱动车辆(10;200),其中,
所述主驱动轮为前轮(14L、14R),所述副驱动轮为后轮(16L、16R)。
CN201910899891.1A 2018-09-25 2019-09-23 四轮驱动车辆 Withdrawn CN1109368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486 2018-09-25
JP2018179486A JP2020050050A (ja) 2018-09-25 2018-09-25 四輪駆動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6813A true CN110936813A (zh) 2020-03-31

Family

ID=69883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9891.1A Withdrawn CN110936813A (zh) 2018-09-25 2019-09-23 四轮驱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7870B2 (zh)
JP (1) JP2020050050A (zh)
CN (1) CN1109368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11244A (ko) * 2020-07-20 2022-01-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사륜 구동 전기자동차의 제동 시스템 고장 대응 제어 장치
WO2023047587A1 (ja) * 2021-09-27 2023-03-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の走行駆動制御装置
DE102022202312A1 (de) 2022-03-08 2023-09-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05378C5 (de) * 2008-10-13 2018-06-21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8720633B2 (en) * 2010-09-28 2014-05-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ll wheel drive speed synchronization and connection
JP6152669B2 (ja) * 2013-03-14 2017-06-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磁クラッチ装置、四輪駆動車、電磁クラッチの制御方法、及び四輪駆動車の制御方法
JP6112097B2 (ja) * 2013-11-25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両のディスコネクト機構付左右駆動力配分ユニット
JP6064965B2 (ja) * 2014-10-08 2017-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4輪駆動装置
JP6064972B2 (ja) * 2014-10-16 2017-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4輪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7001447A (ja) * 2015-06-05 2017-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17114460A (ja) * 2015-12-26 2017-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07870B2 (en) 2021-05-18
JP2020050050A (ja) 2020-04-02
US20200094674A1 (en)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04073B (zh) 用于全轮驱动车辆的可分离传动系
US8825324B2 (en) Four-wheel-drive vehicle and control unit
CN110936812B (zh) 四轮驱动车辆
CN108068614B (zh) 车辆的四轮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10936813A (zh) 四轮驱动车辆
US20160090083A1 (en) Drivetrai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US9701196B2 (en) Four-wheel-drive vehicle
JP6233383B2 (ja) 車両用トランスファ
EP0865954A2 (en) On-demand four-wheel drive transmission with transfer clutch
CN109780152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JPH1178587A (ja) 四輪駆動車における切換同期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20210048076A1 (en)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pulse disconnect system
US10458492B2 (en) Power transfer device for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of power transfer device
US10518638B2 (en) Control device of four-wheel-drive vehicle
JP6958473B2 (ja) 4輪駆動車両
US20170182886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vehicle
JP2014054947A (ja) 四輪駆動車
CN110821983B (zh) 四轮驱动车辆
US11491997B2 (en) Sensor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device for four-wheel drive vehicle
JP2017039428A (ja) 車両用トランスファ
JP2019138337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WO2023047587A1 (ja) 4輪駆動車の走行駆動制御装置
JP2019218032A (ja) 四輪駆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16199088A (ja) 4輪駆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3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