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3878A -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3878A
CN110893878A CN201910864587.3A CN201910864587A CN110893878A CN 110893878 A CN110893878 A CN 110893878A CN 201910864587 A CN201910864587 A CN 201910864587A CN 110893878 A CN110893878 A CN 110893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cave space
steering shaft
rotation axis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45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3878B (zh
Inventor
木本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93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3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3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3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1/00Component part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11/24Housings ; Casings for instruments
    • G01D11/245Housings for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20Connecting steering column to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 F16J3/042Fastening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5/00Stee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15/02Steering position indicators ; Steer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teering aids
    • B62D15/021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 B62D15/0225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by measuring on a steering gear element, e.g. on a rack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B62D6/08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 B62D6/1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rmining torqu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雨水或盐水等浸入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的内部的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在第一传感器壳体(50)形成第一密封保持部(50B),并且在第二传感器壳体(51)形成第二密封保持部(51B),在组合了第一传感器壳体(50)和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状态下,在第一密封保持部(50B)与第二密封保持部(51B)之间保持密封圈(55),在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径向外侧形成贮存水分的凹状空间部(56A~56D)。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特别是涉及收纳设置于转向轴的扭矩传感器及转动角传感器等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转向装置中已知有所谓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与通过方向盘旋转的转向操纵轴(以下,记载为转向轴)引起的转向传动轴的驱动不同地,检测转向轴的转动角、转动方向及转动扭矩,基于这些检测信号使电动马达旋转,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向螺母传递而驱动收纳于螺母内的转向传动轴,从而辅助转向操纵力。这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记载于例如日本特开2017-18596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
在这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为了检测转向轴的转动扭矩及转动角,在转向轴的一部分设置有扭矩传感器及转动角传感器。而且,为了保护这类传感器免受异物的碰撞及雨水或盐水等的浸水的影响,安装有从外侧覆盖传感器类的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5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由形成于收纳齿条杆的齿条壳体的一部分的传感器壳体和被固定螺栓固定于该传感器壳体的传感器盖构成。
而且,以插入通过由传感器壳体和传感器盖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方式配置转向轴,并使设置于转向轴的前端侧的小齿轮卡合于齿条杆。进而,在由传感器壳体和传感器盖形成的内部空间内置有传感器类。此外,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现有的传感器盖利用具备规定厚度的平板形成,将该平板以与传感器壳体的端面贴紧的方式固定。
而且,这种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配置于汽车的底部侧,因此,有时被雨水或盐水等浸湿。因此,有时由于毛细管现象,雨水或盐水浸入传感器盖与传感器壳体的接触面的狭窄间隙。如果该雨水或盐水的浸入次数较少,则不会成为问题,但特别是盐水,如果次数多,因上一次的残留盐分再溶解而使盐分浓度变高,传感器盖与传感器壳体的接触面的腐蚀发展,最终盐水或雨水浸入壳体的内部。因此,要求抑制雨水或盐水等浸入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内部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能够抑制雨水或盐水等的水分浸入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的内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
第一壳体部件具备第一壳体主体部和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
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且在内部具备第一设备收容空间,
所述第一设备收容空间收容转向操纵轴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
第二壳体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具备第二壳体主体部、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且在内部具备第二设备收容空间,
所述第二设备收容空间收容所述转向轴的一部分,所述转向轴在所述第二设备收容空间的内部可旋转地设置,
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具有筒状,供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插入内侧,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的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之间保持环状的密封部件,
所述凹状空间部在与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的外侧,具有在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开口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在雨水或盐水等的水分要从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浸入的情况下,该水分会暂时贮存、保持于凹状空间部,由此,能够抑制水分通过毛细管现象浸入至密封部件,能够设为液密性高的壳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的纵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设置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轴的传感器壳体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P部的扩大剖视图。
图5是从倾斜处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二传感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开口面侧观察图5所示的第二传感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3的P部对应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所示的第二密封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所示的第二密封保持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性的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及应用例也包含于其范围。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对成为本发明的前提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图2表示与通过方向盘旋转的转向轴导致的转向传动轴的驱动不同地,检测转向轴的转动角、转动方向及转动扭矩,基于这些检测信号使电动马达旋转,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向螺母传递而驱动收纳于螺母内的转向传动轴来辅助转向操纵力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在图1中,转向操纵机构1具备:与配置于车辆的驾驶室内的方向盘(未图示)连接的转向轴4、连接于转向操纵轮的作为转向传动轴的齿条杆5、使转向轴4与齿条杆5连接的转换机构6。
转换机构6是由形成于转向轴4的前端侧的小齿轮齿(未图示)和形成于齿条杆5的外周的齿条齿(未图示)构成的所谓的齿条齿轮机构。
在此,齿条杆5表示转向传动部件,但作为转向传动部件,除了齿条杆5之外,还有连接杆臂,且不限于这些,可包含设置于转向传动执行器与转向操纵轮之间的连杆机构等。
转向轴4具有:轴向一端侧与方向盘连结成可一体旋转的输入轴7、轴向一端侧经由扭杆(未图示)连接于输入轴7的轴向另一端侧的输出轴8。
齿条杆5的轴向两端部分别经由拉杆9及一对关节臂连接于一对转向轮。由此,当齿条杆5向轴向移动时,经由各拉杆9拉伸各关节臂,由此,变更一对转向轮的方向。
另外,齿条杆5在构成壳体3的一部分的大致圆筒状的齿条壳体10的齿条杆收容部11内以轴向两端部露出至外部的状态可向轴向移动地收容。齿条壳体10通过铸造在轴向上一分为二而形成,将收容齿条杆5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壳体12和收容齿条杆5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壳体13利用多个螺栓(未图示)紧固而一体化。
此外,齿条杆收容部11由在轴向上贯通第一壳体12的内部的第一齿条杆收容部14和在轴向上贯通第二壳体13的内部的第二齿条杆收容部15构成。
另外,在齿条壳体10的轴向两端部跨着拉杆9装配有分别形成为波纹状的护罩16。这些护罩16利用合成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以确保规定的挠性的方式形成,抑制水及尘埃等侵入至壳体3内部。
转向操纵辅助机构2具备:生成转向操纵辅助力的驱动部即电动马达17、将电动马达17的驱动力向齿条杆5传递的传递机构18、检测助力转向装置的各种状态量的各种传感器、基于各种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等驱动控制电动马达17的控制器19。在此,电动马达17、传递机构18构成转向传动执行器。
在各种传感器中,检测自方向盘的中立角的转动量即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和检测输入于转向轴4的扭矩的扭矩传感器一起被收容于以包围转向轴4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的壳体3的一部分即壳体22内。
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22由形成于收纳齿条杆的齿条壳体10的一部分的传感器壳体21和被固定螺栓固定于该传感器壳体21的传感器盖20构成。传感器盖20形成由规定厚度的平板制作的圆板状。
收纳于壳体22的转向角传感器安装于转向轴4的输入轴7的外周,基于输入轴7的转动角检测转向角。另外,转向角传感器具有主、副的双系统转向角检测部,其各自检测转向角。
扭矩传感器也收纳于壳体22,该扭矩传感器以跨过输入轴7与输出轴8之间的方式设置,基于输入轴7与输出轴8的相对旋转的位移量检测扭矩。
另外,扭矩传感器具有主、副的双系统扭矩检测部,其各自检测转向扭矩。此外,转向角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经由沿着齿条壳体10的外周设置的线束(未图示)与控制器19电连接。
在图2中,电动马达17是基于三相交流电力驱动的所谓的三相交流马达,具备构成壳体3的一部分的马达壳体23和设置于马达壳体23内的马达元件。马达壳体23具有将马达元件收容于内部的圆筒状的筒状部23a、分别关闭筒状部23a的开口部的第一、第二端壁部23b、23c。
马达元件具有:通过热嵌套等固定于筒状部23a的内周面的筒状的定子26、经由规定的径向间隙配置于定子26的内周侧的筒状的转子27、可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转子27的内周侧且输出转子27的旋转的马达轴28。
定子26通过在层叠多个薄板而成的定子铁芯(未图示)卷绕U相、V相、W相线圈而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线圈通过所谓的Y接线(星形接线)连接,但也可以将它们通过三角形接线连接。
马达轴28的两端部28a、28b经由分别贯通第一、第二端壁部23b、23c形成的贯通孔而从马达壳体23露出。其中,与控制器19相反侧的一端部28a面向收容传递机构18的后述的传递机构收容部31内。另一方面,另一端部28b面向收容控制器19的后述的收容部43内。
另外,马达轴28通过设置于一端部28a侧的外周面与第一端壁部23b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滚珠轴承29和设置于另一端部28b侧的外周面与第二端壁部23c的贯通孔内周面之间的第二滚珠轴承30被可旋转地支承。
传递机构18收容于壳体3的传递机构收容部31内,具有:输入侧带轮32及输出侧带轮33、卷挂于两带轮32、33之间的带34、对输出侧带轮33的旋转进行减速的同时向齿条杆5的轴向运动转换的滚珠丝杠机构35。
传递机构收容部31通过设置于第一齿条杆收容部14的第二壳体13侧的端部的第一传递机构收容部36和设置于第二齿条杆收容部15的第一壳体12侧的端部的第二传递机构收容部37接合而形成。
输入侧带轮32相比于输出侧带轮33形成较小直径的圆筒状,经由贯通形成于内周侧的贯通孔被压入固定于电动马达17的马达轴28的一端部28a。
输出侧带轮33配置于齿条杆5的外周侧,经由滚珠丝杠机构35连接于齿条杆5。更详细而言,输出侧带轮33呈相比于输入侧带轮32较大直径的有底圆筒状,被固定于滚珠丝杠机构35的后述的螺母38的外周,与螺母38一体旋转。
带34是玻璃纤维或钢丝等作为芯材被埋设于内部的环状的带,通过使输入侧带轮32与输出侧带轮33同步旋转,将输入侧带轮32的旋转力向输出侧带轮33传递。
滚珠丝杠机构35具备:配置于齿条杆5的外周侧的筒状的螺母38、形成于螺母38与齿条杆5之间的滚珠循环槽39、可滚动地设置于滚珠循环槽39内的多个滚珠40、使各滚珠40从滚珠循环槽39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循环机构(未图示)。
螺母38经由收容于第一传递机构收容部36内的滚珠轴承41被可旋转地支承。滚珠轴承41具有:与螺母38一体形成的内圈部41a、固定于第一传递机构收容部36的内周面的外圈部41b、可滚动地收容于内圈部41a与外圈部41b之间的多个滚珠41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内圈部41a与螺母38一体形成的例子,但也可将内圈部41a和螺母38分体设置。
滚珠循环槽39由设置于齿条杆5的外周侧的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轴侧滚珠丝杠槽39a、设置于螺母38的内周侧的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39b构成。
控制器19具备构成壳体3的一部分的控制壳体42和收容于控制壳体42的收容部43内的控制基板44。
控制壳体42具有电动马达17侧的一端部覆盖于马达壳体23的外周的筒状的机身45和关闭机身45的另一端部侧的开口部的盖46。
控制基板44通过在由以玻璃环氧树脂为代表的非导电性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板的正背两面分别形成导体图案、并在该导体图案上搭载多个电子零件或电气零件而构成。
另外,虽然图2中未图示,但在控制基板44上设置有作为各种传感器之一的马达旋转角传感器,马达旋转角传感器检测电动马达17的转子27的旋转角即马达旋转角。
该马达旋转角传感器基于安装于马达轴28的另一端部28b的磁铁(未图示)发出的磁场的变化检测马达轴28(转子27)的旋转角。另外,马达旋转角传感器具有主、副的双系统马达旋转角检测部,其各自检测马达轴28的旋转角。
在以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如图1所示,现有的传感器盖20利用具备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成,并以将该平板与传感器壳体21的端面贴紧的方式固定。
而且,这种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22配置于汽车的底部侧,因此,有时被雨水或盐水等浸湿。因此,有时雨水或盐水通过毛细管现象浸入传感器盖20与传感器壳体21的接触面的狭窄间隙。如果该雨水或盐水浸入的次数较少,则不会成为问题,但特别是盐水,如果次数多,传感器盖与传感器壳体的接触面的腐蚀会发展,最终盐水或雨水将浸入壳体的内部。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能够解决这种课题的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以下,基于图3~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3、图4中,保护传感器类的壳体由第一传感器壳体(第一壳体部件)50和第二传感器壳体(第二壳体部件)51构成。第一传感器壳体50用铝合金制作,通过与齿条壳体10一体地浇铸而形成。
另外,第二传感器壳体51由工程塑料之类的合成树脂形成。该第二传感器壳体51通过注塑成形被模塑成形。
第一传感器壳体50由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和保持后述的密封部件的圆环状的第一密封保持部(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50B构成,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形成为筒状,在形成于内部的第一收纳空间(第一设备收容空间)52收纳有扭矩传感器(未图示)。
同样,第二传感器壳体51由第二传感器壳体主体51A和保持后述的密封部件的圆环状的第二密封保持部(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51B构成,第二传感器壳体主体51A形成为筒状,在形成于内部的第二收纳空间(第二设备收容空间)53收纳有转动角传感器54。
在第一收纳空间52和第二收纳空间53中以可旋转的状态贯通有转向轴4,在转向轴4的前端设置有小齿轮。在转向轴4的周围配置有转动角传感器54,虽未图示,但在转向轴5的输入轴7与输出轴8之间设置有扭矩传感器。
第一密封保持部50B从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沿着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向第二传感器壳体51侧延伸。同样,第二密封保持部51B从第二传感器壳体主体51A沿着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向第一传感器壳体50侧延伸。
第一密封保持部50B及第二密封保持部51B形成为圆环状的筒状,在转向轴4的径向上观察,第二密封保持部51B位于第一密封保持部50B的外侧。因此,第一密封保持部50B的外周壁和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内周壁成为相互隔着圆环状的规定间隙相对的形式。
在该圆环状的间隙配置有圆环状的密封圈(密封部件)55。密封圈55被两个密封保持部50B、51B的壁面压缩配置,由此,确保液密功能。即,第一密封保持部50B与第二密封保持部51B各自的壁面成为径向上与密封圈55抵接而密封的结构。
由此,能够抑制由密封圈55的压缩力产生的对于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反作用力对密封部的密封性造成影响。作为密封圈55,可使用硅橡胶等的耐化学药品性高的材料。
图3表示使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端面与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端面对接、且被未图示的固定螺栓固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密封部(第一密封部)51B-S与形成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端面的密封部50B-S牢固地接触。在此,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密封部51B-S和形成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端面的密封部50B-S共同形成密封部。
这样,前端密封部51B-S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径向上设置于密封圈55和后述的凹状空间部56之间,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抵接,由此,密封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与第二传感器壳体主体51A之间。
此时,由于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密封部51B-S由合成树脂制作,在与形成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端面的密封部50B-S牢固地接触时,合成树脂的前端面发生塑性变形而被压扁,利用该接触部分可确保密封性。
另外,前端密封部51B-S具有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向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的密封部50B-S一侧突出的形状。这样,除了上述的密封圈55之外,通过设置前端密封部51B-S及密封部50B-S,能够设为液密性更高的壳体结构。
另外,在转向轴4的径向上观察,在环状的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径向外侧的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端面形成有凹状空间部56。该凹状空间部56具有朝向形成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端面的密封部50B-S的径向外侧的面开口的形状。
这样,通过形成凹状空间部56,在水分要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与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密封部51B-S的接触部分浸入的情况下,该水分被暂时贮存、保持于凹状空间部56,由此,能够抑制水分浸入至密封圈55,可设为液密性高的壳体结构。
另外,在转向轴4的径向上观察,在凹状空间部56的外侧的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端面形成有环状的侧缘部57。该侧缘部57沿着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超过第一传感器壳体51的密封部50B-S延伸。
由此,抑制水分从外侧直接到达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与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密封部51B-S之间。图3是接近搭载于汽车的状态的图,第二传感器壳体51一侧为“顶侧”,第一传感器壳体50一侧为“底侧”。因此,能够有效地阻断从“顶侧”浸入的水分。另外,如果缩小侧缘部57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外侧壁面的间隙(G),还能够有效地阻断从“接地侧”浸入的水分。
另外,侧缘部57具有在包含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随着在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接近第一传感器壳体50一侧而变细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模塑成形合成树脂制的第二传感器壳体51时的侧缘部57的冷却收缩的影响。
接着,基于图4~图6说明凹状空间部56的具体结构。图4是将图3的P部扩大的图,图5表示倾斜地观察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状态,图6表示从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开口端侧观察的状态。
在图5、图6中,第二传感器壳体51在内部形成有第二收容空间53,在第二收容空间53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形成有形成于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的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
另外,在该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的径向外侧,第一凹状空间部56A、第二凹状空间部56B、第三凹状空间部56C、第四凹状空间部56D以90°间隔配置于同一圆周面上。即,在将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进行四等分而得到的4个区域(A区域~D区域)的区域各自配置有各凹状空间部56A~56D。
配置于各个区域的凹状空间部56A~56D由多个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构成。例如,A区域的第一凹状空间部56A由8个单位凹状空间部58A构成,各个单位凹状空间部58A每隔规定的角度间隔沿着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配置。因此,在相邻的单位凹状空间部58A之间存在着隔壁部59A。该隔壁部59A有助于确保第一凹状空间部56A的强度(刚性)。当然,其它凹状空间部56B~56D也分别形成有单位凹状空间部58B~58D和隔壁部59B~59D。
此外,各个凹状空间部56A~56D至少包含: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第一隔壁部59A~59D、第二隔壁部59A~59D,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周向上,
Figure BDA0002200881310000101
Figure BDA0002200881310000102
Figure BDA0002200881310000103
当然,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单位凹状空间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各个凹状空间部56A~56D形成有8个单位凹状空间部。
进而,第一隔壁部59A~59D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具有向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与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第二隔壁部59A~59D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具有向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与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
根据这种结构,至少通过设置第一、第二隔壁部59A~59D,能够提高凹状空间部56A~56D的刚性。
另外,如图4所示,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在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的密封面与凹状空间部56的开口面之间具有长度(L)的高度差,被设置成前端密封部51B-S一方相比于凹状空间部56的开口面在距离上更接近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的形状。
即,相比于第一、第二隔壁部59A~59D,前端密封部51B-S在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的方向上更向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一侧突出。由此,第一、第二隔壁部59A~59D相比于前端密封部51B-S朝第二传感器壳体51侧后退,由此,不会阻碍前端密封部51B-S与密封部50B-S的抵接,能够维持密封性。
另外,在发生前端密封部51B-S的塑性变形的情况下,通过第一、第二隔壁部59A~59D与第一传感器壳体50的密封部50B-S抵接,能够实现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形状的维持。
返回图4、图6,形成凹状空间部56A~56D的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各自通过连通槽60A~60D连接。连通槽60A~60D在划分相邻的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的隔壁部59A~59D形成为圆弧状,偏向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侧而形成。由此,通过由连通槽60A~60D连接各个单位凹状空间部58A~58D,能够提高浸入到各个凹状空间部56A~56D的水分的排出性能。
另外,在第一凹状空间部56A与第二凹状空间部56B之间、及第三凹状空间部56C与第四凹状空间部56D之间形成有向径向外侧扩大的第一螺栓凸台部61、第二螺栓凸台部62。这些螺栓凸台部61、62被未图示的固定螺栓插通并与设置于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A的螺纹部(未图示)螺合,由此,第一传感器壳体50和第二传感器壳体51被牢固地固定。
侧缘部57在与转向轴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径向上,在包含第一螺栓凸台部61和第二螺栓凸台部62的外侧的整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水分浸入第一、第二螺栓凸台部61、62的座面而降低第一、第二螺栓的紧固轴力。
另外,在第二凹状空间部56B与第三凹状空间部56C之间、及第四凹状空间部56D与第一凹状空间部56A之间形成有向径向外侧扩大的第一扩大密封部(第二密封部)63、第二扩大密封部(第三密封部)64。这些扩大密封部63、64与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的外周侧相邻形成,扩大密封部63、64和圆环状的前端密封部51B-S一体形成于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面。
而且,凹状空间部56A~56D、螺栓凸台部61、62、前端密封部51B-S及扩大密封部63、64的整体配置关系如图5所示,详述如下。
第一螺栓凸台部61和第二螺栓凸台部62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周向上设置于相互分开的位置(例如,180°间隔),将凹状空间部56A~56D一分为二为第一区域(A区域,D区域)和第二区域(B区域,C区域)。
另外,第一区域包含第一凹状空间部56A及第四凹状空间部56D,另外,第二区域包含第二凹状空间部56B和第三凹状空间部56C。
另外,密封部包含前端密封部(第一密封部)51B-S、第一扩大密封部(第二密封部)63、第二扩大密封部(第三密封部)64。
而且,前端密封部51B-S具有圆环状,且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径向上设置于比凹状空间部56A~56D更靠内侧的位置,
第一扩大密封部61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凹状空间部56A与第四凹状空间部56D之间,
第二扩大密封部62在与转向轴4的旋转轴线S相关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凹状空间部56B与第三凹状空间部56C之间。
根据这种结构,相对于第二传感器壳体51中的受到第一、第二螺栓的紧固引起的轴力的部分,通过在周向上取得平衡的位置设置第一、第二扩大密封部63、64,即使在作用着第一、第二螺栓61、62的轴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维持第二传感器壳体51的形状。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雨水或盐水等的水分要从第一传感器壳体与第二传感器壳体之间浸入的情况下,该水分将暂时被贮存、保持于凹状空间部,由此,能够抑制水分通过毛细管现象浸入至密封圈,能够设为液密性高的壳体结构。
实施例2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形成前端密封部51B-S,并使以通过旋转轴线S的旋转轴线S方向的平面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别在于在使以旋转轴线S方向的平面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尖锐的形状。
在图7、图8中,使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的旋转轴线S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梯形或三角形。由此,在利用固定螺栓向第一传感器壳体50固定第二传感器壳体51时,通过增大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的每单位面积的载荷,使形成为梯形或三角形的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塑性容易变形而被压扁。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进而,图9表示图8的变形例,使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的旋转轴线S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弧”的形状。该“弧”形状可以采用椭圆的“弧”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正圆的“弧”的一部分。通过采用这种“弧”的形状,同样增大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的每单位面积的载荷,由此,使形成为“弧”的形状的第二密封保持部51B的前端侧容易塑性变形而被压扁。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结构:在第一传感器壳体形成第一密封保持部,并且在第二传感器壳体形成第二密封保持部,在组合了第一传感器壳体和第二传感器壳体的状态下,在第一密封保持部与第二密封保持部之间保持密封圈,在第二密封保持部的从转向轴的旋转轴线观察时的径向外侧形成贮存、保持水分的凹状空间部。
据此,在雨水或盐水等水分要从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浸入的情况下,该水分会被暂时保持于凹状空间部,由此,能够抑制水分通过毛细管现象浸入至密封部件,可设为水密性高的壳体结构。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详细说明的方式,本发明未必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另外,可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施加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可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符号说明
50…第一传感器壳体,50A…第一传感器壳体主体,50B…第一密封保持部,59B-S…密封部,51…第二传感器壳体,51A…第二传感器壳体主体,51B…第二密封保持部,51B-S…前端密封部,52…第一收容空间,53…第二收容空间,54…转动角传感器,55…密封圈,56A~56D…凹状空间部,57…侧缘部,58A~58D…单位凹状空间部,59A~59D…隔壁部,60A~60D…连通槽,61…第一螺栓凸台部,62…第二螺栓凸台部,63…第一扩大密封部,64…第二扩大密封部。

Claims (12)

1.一种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
第一壳体部件具备第一壳体主体部和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
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且在内部具备第一设备收容空间,
所述第一设备收容空间收容转向操纵轴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
第二壳体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具备第二壳体主体部、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壳体主体部具有筒状,且在内部具备第二设备收容空间,
所述第二设备收容空间收容所述转向操纵轴的一部分,所述转向操纵轴在所述第二设备收容空间的内部可旋转地设置,
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具有筒状,供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插入内侧,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的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之间保持环状的密封部件,
所述凹状空间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的外侧,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开口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具备密封部,
所述密封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与所述凹状空间部之间,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抵接,由此,密封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状态下发生塑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突出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空间部至少包含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一隔壁部、第二隔壁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按照所述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所述第一隔壁部、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所述第二隔壁部、所述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的顺序设置,
所述第一隔壁部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所述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隔壁部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隔壁部及所述第二隔壁部更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空间部包含: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第一隔壁部、第二隔壁部、连通槽,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按照所述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所述第一隔壁部、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所述第二隔壁部、所述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的顺序设置,
所述第一隔壁部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所述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隔壁部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分割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
所述连通槽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具有所述第一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相连且所述第二单位凹状空间部和所述第三单位凹状空间部相连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空间部至少包含第一凹状空间部、第二凹状空间部、第三凹状空间部及第四凹状空间部四个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包含第一螺栓凸台部和第二螺栓凸台部,
所述第一螺栓凸台部和所述第二螺栓凸台部可分别插入固定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
所述第一螺栓凸台部和所述第二螺栓凸台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设于相互分开的位置,连结所述第一螺栓凸台部和所述第二螺栓凸台部的线段将四个所述凹状空间部一分为二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包含所述第二凹状空间部及所述第三凹状空间部,
所述第二区域包含所述第四凹状空间部及所述第一凹状空间部,
所述密封部包含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第三密封部,
所述第一密封部具有圆环形状,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凹状空间部的内侧,
所述第二密封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凹状空间部与所述第三凹状空间部之间,
所述第三密封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设置在所述第四凹状空间部与所述第一凹状空间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部件保持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包含侧缘部,
所述侧缘部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凹状空间部的外侧,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突出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包含第一螺栓凸台部和第二螺栓凸台部,
所述第一螺栓凸台部和所述第二螺栓凸台部分别可插入将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连接的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
所述侧缘部具有在与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相关的径向上包围所述第一螺栓凸台部与所述第二螺栓凸台部的外侧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缘部的形状为,在包含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具有在所述转向操纵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随着朝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侧而越细的形状。
CN201910864587.3A 2018-09-13 2019-09-12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Active CN110893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1211A JP7117205B2 (ja) 2018-09-13 2018-09-13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JP2018-171211 2018-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3878A true CN110893878A (zh) 2020-03-20
CN110893878B CN110893878B (zh) 2022-07-01

Family

ID=69772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4587.3A Active CN110893878B (zh) 2018-09-13 2019-09-12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3787B2 (zh)
JP (1) JP7117205B2 (zh)
CN (1) CN110893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73867B2 (en) * 2020-01-10 2022-03-15 Honda Motor Co., Ltd. Steering angle sensor assembly and steering gearbox for a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7487588B2 (ja) 2020-07-09 2024-05-21 サクサ株式会社 筐体の防水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303A (zh) * 2006-07-14 2008-0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
JP2008222165A (ja) * 2007-03-15 2008-09-25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945796A (zh) * 2008-02-12 2011-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用操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031600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5769552U (zh) * 2016-05-23 2016-12-07 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带双防水结构的电动循环球转向器
JP2017139929A (ja) * 2016-02-05 2017-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813863A (zh) * 2016-09-12 2018-03-2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9166A (ja) * 1985-09-09 1987-03-14 Koyo Seiko Co Ltd 動力舵取装置に於ける操舵力制御装置
JP5032739B2 (ja) 2004-11-05 2012-09-26 キーパー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ボックス用ダストカバー
JP5994286B2 (ja) 2012-02-28 2016-09-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09043A (ja) 2014-12-05 2016-06-2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オイルフィルタのシール構造
JP6459736B2 (ja) * 2015-04-10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717480B2 (ja) * 2016-04-08 2020-07-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0115794A1 (ja) * 2018-12-03 2020-06-1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303A (zh) * 2006-07-14 2008-0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
JP2008222165A (ja) * 2007-03-15 2008-09-25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945796A (zh) * 2008-02-12 2011-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辆用操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031600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39929A (ja) * 2016-02-05 2017-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5769552U (zh) * 2016-05-23 2016-12-07 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带双防水结构的电动循环球转向器
CN107813863A (zh) * 2016-09-12 2018-03-2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93787B2 (en) 2022-04-05
US20200088553A1 (en) 2020-03-19
CN110893878B (zh) 2022-07-01
JP7117205B2 (ja) 2022-08-12
JP2020040600A (ja)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1995B (zh)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7921996B (zh)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9735643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with seamless cover and lid section
CN110893878B (zh) 转向装置的壳体结构
CN107921997B (zh)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20050183902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70104383A1 (en) Drive device
KR101837888B1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US10414428B2 (en)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1027769B2 (en) Steering system
KR102144239B1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JP2015089216A (ja) 回転電機
US20080283331A1 (en)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EP3276318A1 (en) Torque 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KR20190032586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US10150499B2 (en) Driving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KR20200035120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US11565740B2 (en) Steering device
US10071710B2 (en) Wiper apparatus
US9731749B2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CN110723199B (zh) 马达装置
CN110920744B (zh) 车辆搭载设备的促动器
JP2016136818A (ja) モータ
JP2018111343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用のモータ
EP3736947B1 (en) Motor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