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2048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2048B
CN110872048B CN201910730559.2A CN201910730559A CN110872048B CN 110872048 B CN110872048 B CN 110872048B CN 201910730559 A CN201910730559 A CN 201910730559A CN 110872048 B CN110872048 B CN 110872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flexible member
movable portion
air pressure
lower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05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2048A (zh
Inventor
仮屋智贵
伊藤康司
川端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72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2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2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2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1Details of door si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能够降低轿厢内加压时及减压时产生的噪声。电梯装置对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在轿厢所具备的轿门(2)的下端部具有可挠性构件(13),该可挠性构件(13)根据轿厢内气压的加压或减压来堵塞轿门(2)与轿厢所具备的轿厢地坎(7)之间的间隙部(11a),可挠性构件(13)局部地配置有质量密度比可挠性构件(13)要大的构件(21)。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具有气密结构的轿厢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长行程的电梯中,为了缓解伴随剧烈的气压变化而导致的耳部不适感,设有控制轿厢内气压的气压控制装置。气压控制装置在轿厢于电梯井内升降时,使吸气送风机与排气送风机工作,以对轿厢内气压进行加压或减压,从而将每单位时间内的气压变化量保持恒定。
在上述电梯中,为了使轿厢内的气压变化为与外部气压不同,而提高轿厢的气密性。与此相对,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利用可挠性构件来将轿门下端与轿厢地坎(以下简称为“地坎”)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其中,所述可挠性构件根据气压控制装置的加压及减压而发生弹性形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380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气压控制装置进行加压及减压时,可挠性构件上施加有如下三个力:可挠性构件本身的恢复力、由于轿厢内外的压力差而于可挠性构件与地坎之间的间隙部产生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以及气压差压力。上述三个力中,负压与气压差压力对抗恢复力,以将可挠性构件按压至地坎一侧。由此,轿门下端与轿厢地坎之间的间隙得到密封。然而存在如下问题:在由于气压控制装置的加压及减压而产生的轿厢内外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之前,可挠性构件会产生颤动,产生噪声。
如上所述,可挠性构件由于负压及气压差压力而被按压至地坎侧,从而可挠性构件与地坎接触,在该情况下,可挠性构件与地坎之间的间隙消失,不再产生负压。在该状态下,若恢复力比气压差压力要大,则会再次产生间隙部。因此,再次产生负压,可挠性构件由于负压及气压差压力而被按压至地坎侧。重复上述动作直到轿厢内外的压力差达到规定值为止,因此,可挠性构件会产生颤动,产生噪声。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能够降低轿厢内加压时及减压时产生的噪声。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对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在轿厢所具备的轿门的下端部具有可挠性构件,该可挠性构件根据轿厢内气压的加压或减压来堵塞轿门与轿厢所具备的轿厢地坎之间的间隙,在可挠性构件上局部地配置有质量密度比可挠性构件要大的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轿厢内气压加压时及减压时产生的噪声。
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概要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轿厢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轿厢的轿门下部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轿门下部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可挠性构件及其周边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可挠性构件及其周边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中的可挠性构件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气压控制时初期的可挠性构件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进行气压控制时的可挠性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参照编号相同表示同一构成要素或具有类似功能的构成要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概要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所示,电梯装置100具有:在电梯井102内升降的轿厢1及对重装置104;在电梯井102内悬挂轿厢1及对重装置104的主绳索105;具有悬挂有主绳索105的曳引轮106的曳引机(未图示)以及悬挂有主绳索105的导向轮107。在本实施方式中,曳引机(包含曳引轮106)与导向轮107设置于电梯井102上部配置的机械室108内。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梯装置100中,通过曳引机的曳引轮106旋转而主绳索105被驱动的情况下,轿厢1及对重装置104在电梯井102内彼此朝相反方向上升降。此外,主绳索105与轿厢1内支承轿厢室的轿架相连结,并与对重装置104内支承多个对重片的框体相连结。
图1中示意性示出设置有电梯装置100的建筑物最下层109与最上层110,而建筑物的楼层数可以为任意的。另外,在各楼层设有层站门111。层站门111在轿厢1停止时与设置于轿厢1的轿门(图2中的“2”)相对并卡合,通过设置于轿厢1的门驱动装置而与轿门一起开闭。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轿厢的外观立体图。
轿厢1中,在正面侧设有出入口用的轿门2,在上部设有气压控制装置,该气压控制装置具备吸气送风机3及排气送风机4。气压控制装置在轿厢1于电梯井内升降时,控制吸气送风机3与排气送风机4,以对轿厢1内气压进行加压或减压,从而将每单位时间内的气压变化量保持恒定。由此,缓解轿厢1内的乘客耳部所感受到的不适感。
例如,图1中在轿厢1从最下层109向最上层110行驶的一次行驶行程中,轿厢1从处于最下层109中的停止状态起加速,在达到最高速度(例如为额定速度)后,减速并在最上层110停止。此时,在不控制轿厢内的气压的情况下,轿厢1内的气压等于轿厢1所处位置的外部气压。因此,轿厢1内的气压从最下层109处的气压根据加速而缓慢下降,在最高速度时前后,气压变化变得较大,根据减速而缓慢接近最上层110处的气压、即最小值。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气压控制装置根据加速而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减压,在最高速度时附近转为加压,根据减速而加压。由此,在一次行驶行程中每单位时间的气压衰减量保持为规定值。另外,在轿厢1从最上层110向最下层109行驶的一次行驶行程中,根据加速而加压,在最高速度时附近转为减压,根据减速而减压。由此,每单位时间的气压上升量保持为规定值。
如上所述,轿厢1设有能开闭的轿门2,因此即使在轿门2处于关闭状态下,轿门2与轿门周边的构件之间存在间隙部。因此,在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加压及减压时,在轿厢1的内外经由间隙部而连通的情况下,气压控制装置的气压控制效率会下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轿厢1具有如下说明的气密结构。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轿厢1的轿门下部的剖视图。
轿门2具备成对并相对配置的面板部2a、2b以及通过螺栓5固定于面板部2a、2b之间的增强构件6。利用增强构件6来确保轿门2所期望的强度。轿门2构成为确保与轿门2下端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部,并由设于轿厢地板的轿厢地坎7引导,能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开闭动作。轿门2下部设有导靴10,该导靴10安装于通过螺栓8与轿门2结合的托架9。导靴10与设置于轿厢地坎7的地坎槽7a可自由移动地相嵌合。
轿门2设有气密装置12,该气密装置12在轿门2关闭状态下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加压及减压的情况下,将位于轿门2下端与轿厢地坎7之间的间隙部11堵塞以密封轿厢1。该气密装置12的主要结构部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可挠性构件13。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橡胶材料来作为弹性体。可挠性构件13在轿门2下端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延伸,根据轿厢1内的加压及减压来发生弹性形变,将间隙部11堵塞。由此,轿厢1得到密封,因此气压控制装置对轿厢1内的气压的控制效率或精度得到提升。
图4是图3所示的轿门2下部的放大图。
气密装置12除了包括可挠性构件13之外,还包括:托架14、杆部15、第1按压件16、第2按压件17以及螺母18。
托架14的剖面具有L字形状,固定设置于面板部2a的内侧下端。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4的L字垂直边部与面板部2a通过粘接剂相接合。该垂直边部设有竖立且切有螺纹的杆部15。
第1按压件16的剖面具有L字形状,具有供杆部15插通的长孔16a,且配置于托架14内侧。另外,第2按压件17的剖面具有L字形状,配置于第1按压件16内侧。
上述第1按压件16及第2按压件17通过杆部15以及与杆部15螺合的螺母18固定于托架14。第1按压件16的水平片与第2按压件17的水平片之间夹入有作为可挠性构件13的上部水平部的固定部13a,由此,可挠性构件13支承于轿门2的下端部。
可挠性构件13具有:固定部13a、与固定部13a连接的上侧可动部13b、与上侧可动部13b连接的下侧可动部13c。
上侧可动部13b与托架14的水平片相对,并与托架14的水平片成锐角。因此,至少在未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通常时,托架14的水平片与上侧可动部13b之间存在有楔形的间隙部19。
下侧可动部13c从上侧可动部13b的一端延伸设置,与上侧可动部13b相对。下侧可动部13c与上侧可动部13b成锐角,至少在通常时,在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之间存在有楔形的间隙部20。另外,下侧可动部13c在通常时,与轿厢地坎7的平面部大致平行相对,在下侧可动部13c与轿厢地坎7之间存在有大致呈水平的间隙部11a。
托架14的水平片与第1按压件16的水平片之间确保有规定的间隙部,因此通过移动杆部15在第1按压件16的长孔16a内的位置,从而能调整第1按压件16距离托架14的水平边的高度位置。由此,夹入到第1按压件16与第2按压件17之间的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与轿厢地坎7之间存在的间隙部11a在通常时的高度尺寸能得到调整。由此,在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加压及减压时,能利用可挠性构件13更可靠地将轿厢1密封。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可挠性构件13及其周边构件(即气密装置12(图3))的局部立体图。此外,图5中,对与图4所示杆部15、长孔16a及螺母18省略图示。
可挠性构件13、夹入可挠性构件13的第1按压件16及第2按压件17、以及通过未图示的杆部及螺母固定有夹入可挠性构件13的第1按压件16及第2按压件17的托架14在轿门的下端部沿着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即轿门的宽度方向延伸(参照图7)。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可挠性构件13、第1按压件16、第2按压件17以及托架14为长条形。
本实施方式中,可挠性构件13具有:固定部13a、上侧可动部13b、下侧可动部13c、将固定部13a与上侧可动部13b连结的垂直连结部13d、将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连结的连结部13e。上述固定部13a、上侧可动部13b、下侧可动部13c、垂直连结部13d及连结部13e通过连续的弹性体构成为一体。
另外,后述的增强体21埋入下侧可动部13c的开放端部内(参照图3、4(虚线部))。因此,增强体21的整个表面(水平面(上表面)及其背面(下表面)以及各垂直面(侧面))由构成下侧可动部13c的弹性体覆盖。也就是说,增强体21不露出至外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可挠性构件13由橡胶成型。在橡胶成型时,同时埋入增强体21。
由此,在下侧可动部13c埋入有增强体21,因此下侧可动部13c的厚度被设定为比增强体21的厚度要大的规定值。另外,上侧可动部13b及下侧可动部13c的厚度的尺寸设定为根据轿厢1内的加压及减压而能发生弹性形变,且能获得可将轿门与轿厢地坎之间的间隙部堵塞的位移量。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可挠性构件13及其周边构件的局部立体图。此外,对与本实施方式(图5)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增强体21与下侧可动部13c上表面的凹部相嵌合。该凹部在朝向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之间存在的间隙部的下侧可动部13c的水平面部、即下侧可动部13c的上表面开口。因此,增强体21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此外,增强体21的露出水平面的背面与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由构成下侧可动部13c的弹性体覆盖。
在本变形例中,可挠性构件13也包含上述凹部并通过橡胶成型。在橡胶成型后,将增强体21从凹部的开口部向凹部内压入。由此,增强体21与下侧可动部13c相嵌合。
此外,本变形例中,增强体21与下侧可动部13c相嵌合,从而固定于下侧可动部13c,但也可以进一步利用粘接剂来固接于凹部内。另外,图6中,增强体21从下侧可动部13c的上表面向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之间存在的间隙部内突出。也就是说,增强体21的露出水平面比下侧可动部13c的上表面要位于更上方。并不限于此,增强体21的露出水平面也可以位于下侧可动部13c上表面的下方、即位于凹部内,也可以与下侧可动部13c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图7是表示图5中的可挠性构件13的主视图。本图是从轿厢1内观察包含可挠性构件13的轿门2的下部及轿厢地坎7时的主视图。
如图7所示,可挠性构件13通过多组杆部15及螺母18而固定于轿门2的下端部,并使得可挠性构件13的长边方向沿着轿门2的宽度方向。
沿着可挠性构件13的长边方向,可挠性构件13以实质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增强体21,该增强体21具有规定形状及规定质量。增强体21由板状或长方体状的金属片构成,并如上所述埋入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增强体21由金属板构成,但并不限于此,由质量密度(以下简称为“密度”)比构成可挠性构件13的弹性体要大的材料构成即可。例如,可挠性构件13可由橡胶构成,增强体21可由密度更大的树脂构成。
接着,利用图7~9来说明气压控制装置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加压或减压)时的包含可挠性构件13的气密装置12的动作。
上述图7示出未使气压控制装置进行动作时的包含增强体21的可挠性构件13的状态。
关于下侧可动部13c中埋设有增强体21的部分,由于增强体21的密度要比构成可挠性构件13的弹性体的密度要大,因此由于包含增强体21的重量的自重而局部地朝轿厢地坎7、即朝下方变形或位移。因此,如图7所示,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沿着下侧可动部13c的长边方向具有相当于增强体21的间隔的规定间隔的起伏,并且与轿厢地坎7的水平面相对。此外,在未使气压控制装置动作的情况下,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离开轿厢地坎7的水平面,在下侧可动部13c的整个长边方向,在下侧可动部13c与轿厢地坎7之间存在间隙部11a。因此,在轿门2的下端部设有可挠性构件13,并在轿厢1停止的状态下,轿门2顺畅地开闭。
图8是表示气压控制时初期的可挠性构件13的主视图。
在从图7的状态使气压控制装置动作以对轿厢1内进行加压的情况下,在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与轿厢地坎7之间的间隙部11a会产生从轿厢1内朝轿厢1外的空气流,因此间隙部11a的空气压力下降,从而成为负压。由于该负压以及存在于上侧可动部13b与托架14的水平边之间的楔形的间隙部19处施加的气压差压力,使得将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朝轿厢地坎7压下。
此时,如上所述,下侧可动部13c的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比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要向下方位移,因此如图8所示,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比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要更先与轿厢地坎7的水平面相抵接。因此,在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与地坎7的水平面相抵接时,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与轿厢地坎7之间依然存在有间隙部11a。
图9是表示进行气压控制时的可挠性构件13的主视图。
在从图8的状态开始气压控制,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加压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除了埋设有增强体21的部分,未埋设有增强体21的部分也与轿厢地坎7相抵接。因此,间隙部11a消失,轿厢1被密封。由于间隙部11a消失,因此没有负压作用于可挠性构件13。因此,可挠性构件13本身的恢复力及上述气压差压力作用于可挠性构件13。在恢复力大于气压差压力的情况下,可挠性构件13恢复到图8所示的状态,在下侧可动部13c的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与轿厢地坎7之间产生间隙部11a。此外,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保持与轿厢地坎7抵接的状态。在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再次产生负压,可挠性构件13由于负压及气压差压力而被按压至轿厢地坎7侧。
在可挠性构件13,交替重复图8的动作状态与图9的动作状态,直到轿厢内外的压力差通过气压控制装置达到规定值为止。也就是说,可挠性构件13的动作中发生颤动。在发生颤动的情况下,产生噪声(振动声)。本实施方式中,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比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要先与轿厢地坎7接触,从而成为可挠性构件13的振动节点。由此,在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多个部分、即比可挠性构件13的整体要窄的多个部分产生伴随颤动的振动。由此,可挠性构件13的振动振幅减低,能减小伴随颤动的噪声。
此外,在轿厢内外的压力差通过气压控制装置而达到规定值(控制目标值)的情况下,上侧可动部13b施加有足够的气压差压力,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与未埋入有增强体21的部分均保持与轿厢地坎7抵接的状态。由此,噪声停止,并且保持轿厢1的气密状态。
在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减压的情况下,在可挠性构件13的下侧可动部13c与轿厢地坎7之间的间隙部11a会产生从轿厢1外朝轿厢1内的空气流,因此间隙部11a的空气压力下降,从而成为负压。另外,在存在于上侧可动部13b与下侧可动部13c之间的楔形间隙部20施加有气压差压力。因此,与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加压的情况相同,在可挠性构件13上作用有负压、气压差压力及恢复力。因此,在对轿厢1内的气压进行减压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降低由于重复图8及图9的状态而产生的颤动所造成的噪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可挠性构件13的局部配置密度比可挠性构件13要大的构件即增强体21,从而能降低加压时或减压时由于颤动而造成的噪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沿着可挠性构件13的长边方向断续地配置多个增强体21,从而能可靠地降低由于颤动而产生的噪声。此外,通过等间隔地配置多个增强体21,从而能可靠地降低由于颤动而产生的噪声,并使得可挠性构件13所产生的颤动稳定,抑制给乘客带来的异样感或不适感。因此,能实现对于乘客来说良好的静音化。
此外,通过由金属来构成增强体21,从而能增大增强体21的密度以可靠地获得在可挠性构件13中所希望的位移量,并能实现低成本化、提高生产性。
另外,通过将增强体21埋入可挠性构件13,从而能可靠地将增强体21固定于可挠性构件13,并能使得增强体21与可挠性构件13一体化,使得可挠性构件13的动作稳定。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并不限定为必须具备上述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也可以对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添加、删除、替换其他结构。
例如,构成可挠性构件13的弹性体除了可以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橡胶材料之外,也可以为树脂、薄板状或箔体状的金属。
标号说明
1 轿厢,
2 轿门,
2a、2b 面板部,
3 吸气送风部,
4 排气送风部,
5 螺栓,
6 增强构件,
7 轿厢地坎,
7a 地坎槽,
8 螺栓,
9 托架,
10 导靴,
11a 间隙部,
12 气密装置,
13 可挠性构件,
13a 固定部,
13b 上侧可动部,
13c 下侧可动部,
13d 垂直连结部,
13e 连结部,
14 托架,
15 杆部,
16 第1按压件,
16a 长孔,
17 第2按压件,
18 螺母,
19、20 间隙部,
21 增强体,
100 电梯装置,
102 电梯井,
104 对重装置,
105 主绳索,
106 曳引轮,
107 导向轮,
108 机械室,
109 最下层,
110 最上层,
111 层站门。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对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轿厢所具备的轿门的下端部具有可挠性构件,该可挠性构件根据所述轿厢内气压的加压或减压来堵塞所述轿门与所述轿厢所具备的轿厢地坎之间的间隙,
所述可挠性构件具有: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上侧可动部、以及与所述上侧可动部连接的下侧可动部,
所述下侧可动部与所述上侧可动部成锐角,并且所述下侧可动部在未对所述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的通常时,与所述轿厢地坎的平面部平行相对,在所述下侧可动部与所述轿厢地坎之间存在有呈水平的间隙部,
在所述可挠性构件局部地配置有质量密度比所述可挠性构件要大的构件,以使得所述质量密度比所述可挠性构件要大的构件埋入所述下侧可动部或与所述下侧可动部的上表面的凹部相嵌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构件具有与所述轿厢地坎的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部,
所述构件配置于所述可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配置于所述可动部的开放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构件沿着所述可挠性构件的长边方向断续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构件等间隔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构件由弹性体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为橡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由金属构成。
CN201910730559.2A 2018-09-04 2019-08-08 电梯装置 Active CN110872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4974 2018-09-04
JP2018164974A JP6933618B2 (ja) 2018-09-04 2018-09-04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2048A CN110872048A (zh) 2020-03-10
CN110872048B true CN110872048B (zh) 2021-09-17

Family

ID=6971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0559.2A Active CN110872048B (zh) 2018-09-04 2019-08-08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33618B2 (zh)
CN (1) CN11087204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320454C (en) * 1988-07-07 1993-07-20 Michel Aime Equipment for sealing-off the play between a lift shaft and a lift cage
CN101132984B (zh) * 2005-03-01 2011-0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装置
JP5372672B2 (ja) * 2009-09-04 2013-12-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5645227A (zh) * 2014-11-11 2016-06-08 上海爱登堡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电梯轿厢的通风装置
JP6602896B2 (ja) * 2016-02-08 2019-11-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7467A (ja) 2020-03-12
JP6933618B2 (ja) 2021-09-08
CN110872048A (zh)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4794B2 (en) Device for sealing a gap between car door and car wall in an elevator car
EP1460021A1 (en) Elevator device
KR20170093876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전자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0872048B (zh) 电梯装置
JP2011073862A (ja) 制振機能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9069453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JP482537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2016124631A (ja)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
JP669407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8495805B (zh) 电梯装置
CN105460756B (zh) 电梯轿厢门气密装置以及电梯装置
JP6578248B2 (ja)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54666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502864B2 (ja)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0214123B (zh) 电梯装置
JP602268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室
KR101172003B1 (ko) 엘리베이터 카의 밀폐를 위한 카도어 구조
WO2019171412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EP2810910A1 (en) Elevator device
JP714577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09110617B (zh) 电梯装置
JP6438903B2 (ja) 乗りかごドア気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2004075268A (ja)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