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9618A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9618A
CN110869618A CN201880042671.0A CN201880042671A CN110869618A CN 110869618 A CN110869618 A CN 110869618A CN 201880042671 A CN201880042671 A CN 201880042671A CN 110869618 A CN110869618 A CN 110869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axial
impeller
axial direction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6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笠原大介
村上淳
佐久间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69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送风装置,其具有:叶轮;马达,其使叶轮旋转;以及筒状的壳体,其在叶轮的径向外侧包围叶轮,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吸气口。壳体的径向内侧面具有:延伸面,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1倾斜面,其与延伸面的上侧相连。第1倾斜面的上端部与吸气口相连,第1倾斜面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叶轮具有:叶轮轮毂,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外周面;以及多个轴流叶片部,它们从叶轮轮毂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沿周向排列配置。轴流叶片部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轴流叶片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最外端部在第1倾斜面的下侧与第1倾斜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配置,并且位于比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沿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送风的轴流风扇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线圈绕组与转子的磁铁以在轴向上具有间隙的方式对置配置的轴流风扇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3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针对像上述那样的轴流风扇马达,一方面期望小型化,另一方面期望较高的冷却效率。但是,如果使轴流风扇马达变小,则空气流动的流路截面积也变小,因此难以充分地提高静压,存在轴流风扇马达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因此,在需要通过限制设置轴流风扇马达的场所等,来使轴流风扇马达成为比较小型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充分提高轴流风扇马达的冷却效率。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静压的构造的送风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一个方式是送风装置,其具有:叶轮,其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其使所述叶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以及筒状的壳体,其在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叶轮,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吸气口,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面具有:延伸面,其沿轴向延伸;以及第1倾斜面,其与所述延伸面的上侧相连,所述第1倾斜面的上端部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1倾斜面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所述叶轮具有:叶轮轮毂,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外周面;以及多个轴流叶片部,它们从所述叶轮轮毂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沿周向排列配置,所述轴流叶片部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所述轴流叶片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最外端部在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侧与所述第1倾斜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隙配置,并且位于比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提高静压的构造的送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图,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叶轮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叶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沿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叶轮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作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作为“下侧”。另外,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沿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Z轴方向平行的上下方向简称为“轴向Z”。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θ”。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装置10具有马达支承部40、轴承60、壳体50、马达30以及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的叶轮20。
马达支承部40对马达30进行支承。如图2所示,马达支承部40具有定子支承部41和轴承保持部42。定子支承部41沿径向扩展。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沿轴向Z观察时,定子支承部41的形状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定子支承部41的外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即,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大的倾斜面。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位于比后述的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轴承保持部42呈从定子支承部4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筒状。更详细而言,轴承保持部4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
在轴承保持部42的内部保持有轴承60。轴承60沿轴向Z延伸,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60的外周面固定于轴承保持部42的内周面。轴承60例如是滑动轴承。
壳体50配置于比马达支承部4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壳体50呈沿轴向Z延伸的方筒状。如图2所示,壳体50在轴向Z的两侧开口。壳体50的上侧的开口是吸气口53。即,壳体50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吸气口53。壳体50在叶轮20和马达30的径向外侧包围叶轮20和马达30。在从上侧观察时,壳体50的外形为圆角的正方形状。
壳体50具有壳体主体51和凸缘部52。壳体主体51呈沿轴向Z延伸的筒状。壳体主体51的径向内侧面是沿轴向Z延伸的延伸面51a。延伸面51a是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的一部分。即,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具有延伸面51a。延伸面51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延伸面51a通过多个肋与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相连。
凸缘部52从壳体主体51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如图1所示,凸缘部5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凸缘部52的上表面的径向内端部是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部52c。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口53包含倾斜部52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
如图2所示,凸缘部52的下表面是与延伸面51a的上侧相连的第1倾斜面52a。第1倾斜面52a是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的一部分。即,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具有第1倾斜面52a。第1倾斜面52a的上端部与倾斜部52c的径向内端部相连。由此,第1倾斜面52a的上端部与吸气口53相连。第1倾斜面52a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第1倾斜面52a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内径变大的圆环状的锥面。第1倾斜面52a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例如在整个第1倾斜面52a的范围内相同。
马达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磁铁33以及定子34。轴3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Z延伸的圆柱状。轴31的下部被轴承60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铁芯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转子铁芯32固定于收纳凹部21d的底面,该收纳凹部21d设置于后述的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磁铁3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磁铁33固定于转子铁芯32的下表面。由此,磁铁33固定于叶轮轮毂21。磁铁33的下表面与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配置在与轴向Z垂直的同一平面上。
定子3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定子34固定于定子支承部41的上表面。轴承保持部42通过定子34的径向内侧。定子34在磁铁33的下侧与磁铁33在轴向Z上隔着间隙对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30是轴向间隙型的马达。定子34具有基板34a和线圈34b。线圈34b例如由印刷于基板34a的布线图案构成。线圈34b以沿轴向Z延伸的轴为中心。沿周向θ配置多个线圈34b。
如图2和图3所示,叶轮20具有叶轮轮毂21、多个轴流叶片部22、连接部24以及离心叶片部23。如图2所示,叶轮轮毂21具有沿轴向Z延伸的外周面21a。叶轮轮毂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扁平的大致圆锥台状。叶轮轮毂21的外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即,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大的倾斜面。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的相对于轴向Z的倾斜度比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相对于轴向Z的倾斜度大。
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中的在沿径向观察时与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重叠的部分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中的沿径向观察时与第1倾斜面52a重叠的部分整体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面52a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大。
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的下端部与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的上端部在径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叶轮轮毂21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外缘部带有圆角。由此,使叶轮轮毂21的上表面表21e与外周面21a平滑地相连。上表面21e是与轴向Z垂直的平坦的面。上表面21e与壳体50的上表面例如配置在与轴向Z垂直的同一平面上。
叶轮轮毂21具有从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的凹部21b。凹部21b的从下侧观察的外形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凹部21b供轴承保持部42的上端部插入。叶轮轮毂21在凹部21b的径向外侧具有从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的收纳凹部21d。收纳凹部21d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收纳凹部21d包围凹部21b。收纳凹部21d收纳转子铁芯32和磁铁33,并进行保持。
叶轮轮毂21具有沿轴向Z从凹部21b的底面贯通至叶轮轮毂21的上表面21e的固定孔部21c。轴31的上侧的端部嵌合于固定孔部21c而被固定。轴31的上侧的端面与叶轮轮毂21的上表面21e配置在与轴向Z垂直的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叶轮轮毂21、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磁铁33构成绕中心轴线J旋转的马达30的转子。由此,在马达30中,能够使叶轮轮毂21作为转子的一部分而旋转,从而使叶轮20绕中心轴线J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30中,使叶轮20向周向θ中的正的朝向(即,在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的朝向)旋转。将周向θ的正的一侧(即,在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称为旋转方向前侧。将周向θ的负的一侧(即,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称为旋转方向后侧。
如图3所示,多个轴流叶片部22从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延伸,沿周向θ排列配置。多个轴流叶片部22沿周向θ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配置。在图3中,例如设置9个轴流叶片部22。轴流叶片部22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旋转方向前侧。即,轴流叶片部22呈具有前进角的前进翼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在叶轮20旋转时产生的噪音。
如图4所示,轴流叶片部22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如图5所示,轴流叶片部22的下表面是朝向下侧的第1叶片面22a。即,轴流叶片部22具有第1叶片面22a。第1叶片面22a是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叶片面22a是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变大的弯曲面。第1叶片面22a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例如与叶轮轮毂21的上表面21e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第1叶片面22a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端部与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如图1和图3所示,轴流叶片部22的上表面具有平坦部22c和弯曲部22b。平坦部22c是与轴向Z垂直的平坦的部分。平坦部22c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是轴流叶片部22的上表面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平坦部22c与叶轮轮毂21的上表面21e和壳体50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弯曲部22b与平坦部22c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端部相连。如图5所示,弯曲部22b是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是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变大的弯曲面。
如图3所示,在沿轴向Z观察时,轴流叶片部22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最外端部22e配置在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C上。最外端部22e是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外侧面中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最外端部22e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位于旋转方向前侧。
如图6所示,最外端部22e在第1倾斜面52a的下侧与第1倾斜面52a在轴向Z上隔开间隙配置。因此,能够通过第1倾斜面52a抑制轴流叶片部22被从壳体50内向上侧脱出。最外端部22e位于比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容易使最外端部22e靠近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中的延伸面51a而配置。由此,能够减小轴流叶片部22与延伸面51a之间的间隙72。因此,被轴流叶片部22沿轴向Z输送的空气不容易从间隙72泄漏,从而能够提高由送风装置10输送的空气的静压。
另外,能够使轴流叶片部22靠近延伸面51a而在径向上较大,因此能够增大叶轮20在壳体50的内部所占的比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此外,壳体50的径向内侧面具有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第1倾斜面52a。因此,容易使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距第1倾斜面52a的径向的距离随着从吸气口53朝向下侧而变大。由此,能够使从吸气口53被吸入的空气所通过的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具有能够提高静压的构造的送风装置10。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中的在沿径向观察时与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重叠的部分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大。因此,更容易使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与第1倾斜面52a的径向的距离随着从吸气口53朝向下侧而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这里,在叶轮旋转的马达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是轴向间隙型的马达的情况下,为了得到马达的旋转转矩,需要使磁铁在径向上较大。因此,固定有磁铁的叶轮轮毂容易在径向上大型化,相应的,轴流叶片部的径向的尺寸容易变小。因此,在使用轴向间隙型的马达来使叶轮旋转的情况下,尤其存在静压容易变小的问题。因此,在送风装置的马达是轴向间隙型的马达的情况下,上述的能够提高静压的效果是特别有用的。另外,通过使马达30为轴向间隙型的马达,容易使送风装置10在轴向Z上薄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外端部22e的上端部22f配置在假想线段L上,该假想线段L通过第1倾斜面52a与延伸面51a的连接部分52b,并将第1倾斜面52a与延伸面51a所成的角度φ二等分。在沿周向θ观察时,假想线段L使连接部分52b与最外端部22e的上端部22f相连。连接部分52b是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
轴流叶片部22具有位于比最外端部22e靠上侧的位置的缩径部22g。缩径部22g的径向外端部与最外端部22e的上端部22f相连,并且随着从最外端部22e的上端部22f朝向上侧而位于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将最外端部22e配置于第1倾斜面52a的下侧,并且将轴流叶片部22的上端部配置于比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轴流叶片部22的轴向Z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径部22g的上端部是作为轴流叶片部22的上端部的平坦部22c。缩径部22g的上端部、即轴流叶片部22的上端部位于比第1倾斜面52a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轴流叶片部22的轴向Z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更详细而言,缩径部22g的上端部位于吸气口53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轴流叶片部22的轴向Z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径部22g的上端部与壳体50的上表面在轴向Z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轴流叶片部22的轴向Z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缩径部22g的径向外端部是轴流叶片部22的作为径向外侧面的一部分的第2倾斜面22d。即,缩径部22g的径向外端部具有第2倾斜面22d。如图3和图4所示,第2倾斜面22d面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第2倾斜面22d从最外端部22e以如下朝向延伸,随着朝向旋转方向前侧而位于上侧和径向内侧。
如图6所示,第2倾斜面22d的至少一部分在第1倾斜面52a的下侧与第1倾斜面52a在轴向Z上隔着间隙对置。由此,容易使第2倾斜面22d沿着第1倾斜面52a,并容易使第2倾斜面22d靠近第1倾斜面52a。因此,容易减小叶轮20与第1倾斜面52a之间的间隙71,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另外,容易使从吸气口53流入壳体50的内部的空气沿着第2倾斜面22d向下侧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倾斜面22d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与第1倾斜面52a的相对于与轴向Z垂直的面的倾斜度大致相同。
间隙71以如下朝向延伸,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间隙71的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与间隙72的径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容易使间隙71、72双方变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另外,垂直于间隙7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是与第1倾斜面52a和第2倾斜面22d中的至少一方垂直的方向。这里,如上所述,在最外端部22e的上端部22f配置在假想线段L上的情况下,容易使间隙71的宽度与间隙72的宽度相同。由此,更容易减小间隙71、72双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如图2所示,连接部24从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部24配置于轴流叶片部22的下侧。更详细而言,连接部24配置于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下侧。连接部24的上侧的端部与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连接部24的径向外侧的面是连接面24a。连接面24a是叶轮20所具有的面中的从第1叶片面22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的面。连接面24a的下侧的端部与叶轮轮毂21的下表面在轴向Z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如图4所示,连接面24a是沿周向θ延伸的弯曲面。连接面24a与径向垂直。设置多个连接部24,分别针对多个轴流叶片部22而设置。
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叶轮轮毂的外周面是倾斜面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使用了模具的注塑成型来制造叶轮,则轴流叶片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难以从模具中拔出,有时难以制造叶轮。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从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部24,在通过使树脂流入在轴向Z上被分割的2个模具的注塑成型来制造叶轮20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从下侧的模具拔出成型的叶轮20。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用模具来制造叶轮20。
离心叶片部23设置于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离心叶片部23从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突出。离心叶片部23在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旋转方向前侧与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与轴流叶片部22的上表面相连。更详细而言,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端部与平坦部22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与平坦部22c配置在与轴向Z垂直的同一平面上。从上侧观察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的形状为三角形状。
离心叶片部23具有第2叶片面23b。第2叶片面23b是与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相连且朝向旋转方向前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叶片面23b从离心叶片部23的上表面的径向外侧的一边向下侧延伸。第2叶片面23b是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旋转方向后侧的倾斜面。即,第2叶片面23b具有后退角。由此,第2叶片面23b朝向旋转方向前侧,并且朝向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叶片面23b是与轴向Z平行且平坦的面。在沿着与第2叶片面23b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2叶片面23b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状。
第2叶片面23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连接面24a相连。由此,离心叶片部23与轴流叶片部22和连接部24相连。设置多个离心叶片部23,分别针对多个轴流叶片部22而设置。
叶轮2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树脂。叶轮20例如通过使用了模具的注塑成型而制造为一个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是采用了轴向间隙型的马达来作为马达30的比较薄型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10的轴向Z的尺寸与送风装置10的垂直于轴向Z的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0.25,优选为0.2以下。送风装置10的与轴向Z垂直的方向的尺寸例如是从上侧观察时的壳体50的外形的一个边的长度,是送风装置10的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送风装置10的轴向Z的尺寸例如是壳体50的轴向Z的尺寸。
当通过马达30使叶轮20旋转时,轴流叶片部22向旋转方向前侧前进。这里,轴流叶片部22所具有的第1叶片面22a是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当第1叶片面22a随着轴流叶片部22的旋转而向旋转方向前侧前进时,位于第1叶片面22a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空气沿着第1叶片面22a被向下侧输送。由此,如图2所示,当叶轮20旋转而使轴流叶片部22旋转时,产生从叶轮20的上侧向叶轮20的下侧流动的空气流AF1。空气流AF1是使位于轴流叶片部22的上侧的空气被轴流叶片部22向轴流叶片部22的下侧输送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
另一方面,当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使离心叶片部23向旋转方向前侧前进时,位于第2叶片面23b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空气被离心力沿着第2叶片面23b向径向外侧输送。通过将位于第2叶片面23b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空气向径向外侧输送,而使位于叶轮轮毂21的上侧的空气被向第2叶片面23b的旋转方向前侧吸入,并被向径向外侧输送。
第2叶片面23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连接面24a相连,因此,如图4所示,沿着第2叶片面23b被输送至径向外侧的空气被向第1叶片面22a的旋转方向前侧输送。由此,能够将沿着第2叶片面23b被输送至径向外侧的空气被第1叶片面22a向叶轮20的下侧输送。如上所述,如图2和图4所示,产生从叶轮轮毂21的上侧被向径向外侧吸入,并依次沿着第2叶片面23b和第1叶片面22a向叶轮20的下侧流动的空气流AF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中,通过设置轴流叶片部22和离心叶片部23,能够将空气流AF1和空气流AF2汇合后的空气沿轴向Z输送。这里,在没有设置离心叶片部23的情况下,被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仅为仅由轴流叶片部22产生的基于空气流AF1的空气。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空气流AF1,还能够通过离心叶片部23和轴流叶片部22产生空气流AF2,因此能够增加送风装置10所输送的空气的量。因此,不增大轴流叶片部22的径向的尺寸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另外,利用离心叶片部23将空气向径向外侧输送,从而能够提高空气的静压。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所输送的空气的静压。
这里,如上所述,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叶轮旋转的马达是轴向间隙型的马达的情况下,相应的,轴流叶片部的径向的尺寸容易变小。当轴流叶片部的径向的尺寸变小时,轴流叶片部所输送的空气的量减少。因此,在使用轴向间隙型的马达来使叶轮旋转的情况下,存在送风装置的送风量容易减少的问题。因此,在送风装置的马达为轴向间隙型的马达的情况下上述的能够提高送风量的效果是特别有用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将位于叶轮轮毂21的上侧的空气沿着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以及下侧输送。由此,容易平滑地产生空气流AF2,从而容易降低空气的损失。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另外,能够使空气流AF2的流动平滑,因此能够降低空气流AF2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是外径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大的倾斜面,并且配置于比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沿着叶轮轮毂21的外周面21a向径向外侧以及下侧前进并且被输送至叶轮20的下侧的空气沿着定子支承部41的外周面41a被向径向外侧以及下侧输送。由此,沿着外周面41a被从外周面41a的下端部向送风装置10的下侧排出的空气以如下朝向前进,从外周面41a向下侧远离并且向径向外侧远离。因此,使沿着外周面41a的空气在向送风装置10的下侧排出时容易从外周面41a脱离,从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的送风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叶片面23b是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旋转方向后侧的倾斜面。由此,容易将沿着第2叶片面23b流动的空气向配置于离心叶片部23的旋转方向后侧的轴流叶片部22引导。另外,在沿着第2叶片面23b向径向外侧输送的空气中不容易产生乱流,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流AF2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叶片面23b的下侧的端部与叶轮轮毂21的下侧的端部相连,因此容易增大第2叶片面23b的轴向Z的尺寸,从而容易增大第2叶片面23b的面积。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第2叶片面23b向径向外侧输送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0的送风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轴流叶片部的上端部也可以与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在轴向Z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位于比第1倾斜面靠下侧的位置。也可以不设置缩径部。最外端部的上端部也可以不配置在假想线段L上。叶轮的外周面也可以不是倾斜面。
连接部的连接面也可以是相对于轴向Z倾斜的倾斜面。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在该情况下,叶轮轮毂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相当于连接面。另外,轴流叶片部也可以呈具有后退角的后退翼形状。在该情况下,轴流叶片部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位于旋转方向后侧。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离心叶片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马达为轴向间隙型的马达,但不限于此。马达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马达例如也可以是径向间隙型的马达。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各结构能够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送风装置;20:叶轮;21:叶轮轮毂;22:轴流叶片部;22d:第2倾斜面;22e:最外端部;22g:缩径部;30:马达;33:磁铁;50:壳体;51a:延伸面;52a:第1倾斜面;52b:连接部分;53:吸气口;J:中心轴线;L:假想线段;Z:轴向;θ:周向;φ:角度。

Claims (8)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叶轮,其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马达,其使所述叶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以及
筒状的壳体,其在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叶轮,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吸气口,
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面具有:
延伸面,其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1倾斜面,其与所述延伸面的上侧相连,
所述第1倾斜面的上端部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所述第1倾斜面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
所述叶轮具有:
叶轮轮毂,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外周面;以及
多个轴流叶片部,它们从所述叶轮轮毂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沿周向排列配置,
所述轴流叶片部随着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旋转方向后侧而位于下侧,
所述轴流叶片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最外端部在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侧与所述第1倾斜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隙配置,并且位于比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轴流叶片部具有位于比所述最外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的缩径部,
所述缩径部的径向外端部与所述最外端部的上端部相连,并且随着从所述最外端部的上端部朝向上侧而位于径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缩径部的径向外端部具有面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的第2倾斜面,
所述第2倾斜面从所述最外端部以如下朝向延伸:随着朝向旋转方向前侧而位于上侧和径向内侧,
所述第2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侧与所述第1倾斜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隙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轴流叶片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轴流叶片部的上端部位于所述吸气口的径向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最外端部的上端部配置在如下的假想线段上:该假想线段通过所述第1倾斜面与所述延伸面的连接部分,并将所述第1倾斜面与所述延伸面所成的角度二等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叶轮轮毂的外周面是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外径变大的倾斜面,
所述叶轮轮毂的外周面中的在沿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重叠的部分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1倾斜面的下端部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面的倾斜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磁铁,其固定于所述叶轮轮毂;以及
定子,其在所述磁铁的下侧与所述磁铁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CN201880042671.0A 2017-07-11 2018-06-08 送风装置 Pending CN110869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5544 2017-07-11
JP2017135544 2017-07-11
PCT/JP2018/022015 WO2019012880A1 (ja) 2017-07-11 2018-06-08 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618A true CN110869618A (zh) 2020-03-06

Family

ID=65002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671.0A Pending CN110869618A (zh) 2017-07-11 2018-06-08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012880A1 (zh)
CN (1) CN110869618A (zh)
WO (1) WO201901288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2847A (en) * 1967-08-23 1970-03-04 Papst Motoren Kommanditgesells Fan.
JPH01110898A (ja) * 1987-10-22 1989-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流ファン
CN1724876A (zh) * 2004-07-20 2006-01-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风扇
JP2006233812A (ja) * 2005-02-23 2006-09-07 Nidec Copal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US20090226312A1 (en) * 2008-03-07 2009-09-10 Delta Electonics, Inc. Fan and fan frame thereof
JP2013163991A (ja) * 2012-02-09 2013-08-22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
CN204805160U (zh) * 2014-08-06 2015-11-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和风扇单元
CN204827975U (zh) * 2015-08-03 2015-12-02 河南省鸿基鼓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鼓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4594U (zh) * 1978-10-09 1980-04-12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82847A (en) * 1967-08-23 1970-03-04 Papst Motoren Kommanditgesells Fan.
JPH01110898A (ja) * 1987-10-22 1989-04-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流ファン
CN1724876A (zh) * 2004-07-20 2006-01-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风扇
JP2006233812A (ja) * 2005-02-23 2006-09-07 Nidec Copal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US20090226312A1 (en) * 2008-03-07 2009-09-10 Delta Electonics, Inc. Fan and fan frame thereof
JP2013163991A (ja) * 2012-02-09 2013-08-22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
CN204805160U (zh) * 2014-08-06 2015-11-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和风扇单元
CN204827975U (zh) * 2015-08-03 2015-12-02 河南省鸿基鼓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鼓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12880A1 (ja) 2020-05-07
WO2019012880A1 (ja)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0674B2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US11933316B2 (en) Blower
JP2012007548A (ja) 遠心ファン
US10113551B2 (en) Axial flow fan
JP2007218101A (ja) 軸流ファンのハウジングおよび軸流ファン
US20180258947A1 (en) Axial fan
JP2008138684A (ja) 送風機の羽根車
US9599122B2 (en) Blower fan
JP2019178656A (ja) 二重反転式ファン
JP5907205B2 (ja) 送風装置
JP2011174386A (ja) 遠心ファンのインペラ及びその成型方法
JP2020109258A (ja) 送風装置
WO2006082877A1 (ja) 軸流送風機
JP4519734B2 (ja) 回転翼車及びプロペラファン
JP2012107561A (ja) ファン
CN110869618A (zh) 送风装置
WO2018198799A1 (ja) 送風装置
WO2006082876A1 (ja) 軸流送風機
JP2023015577A (ja) 軸流ファン
US10125774B2 (en) Centrifugal fan
JP2018150933A (ja) 軸流ファン
JP6135702B2 (ja) 送風装置
US12049901B2 (en) Serial axial fan
US20220196021A1 (en) Serial axial fan
WO2023058506A1 (ja) 遠心式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