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6418B -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6418B
CN110856418B CN201911142485.7A CN201911142485A CN110856418B CN 110856418 B CN110856418 B CN 110856418B CN 201911142485 A CN201911142485 A CN 201911142485A CN 110856418 B CN110856418 B CN 110856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accommodating cavity
collecting pipe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24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56418A (zh
Inventor
万永强
许永锋
梁伯启
李波
杨柳文
贾志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248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564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56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6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56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6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和空调器,其中,散热装置包括:本体;热管,热管设置于本体上;其中,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热管设置于本体上,并通过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使得可以根据热源的温度和散热装置的安装空间,合理、灵活地设置本体的结构,进而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散热,有效地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并能够对热源进行有效地散热并保证良好地降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热源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压缩机、风机等部件功率负载的增加,空调器的电控元件发热越来越严重,尤其在炎热夏季,此种情形越发明显。电控元件较高的温度不仅会限制空调器在高温下的制冷能力,也影响空调器电控元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散热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本体;热管,热管设置于本体上;其中,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包括本体和热管,热管设于本体上,使得热管从热源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本体,通过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一方面,本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通过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一容纳腔内流通换热加强对本体的散热,有利于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本体未设置散热片,能够满足散热装置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工况需求;另一方面,本体设置有散热片,通过散热片与环境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以风冷形式散热加强对本体的散热,有利于提高热管的散热效率,并能够满足安装空间不受限的工况需求;再一方面,本体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的制冷剂和散热片同时对本体进行散热,使得在满足安装空间不受限的工况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本申请通过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使得可以根据热源的温度和散热装置的安装空间,合理、灵活地设置本体的结构,进而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散热,有效地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并能够对热源进行有效地散热并保证良好地降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热源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本体设置有散热片的情况下,散热片被配置为具有第二容纳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本体设置有散热片的情况下,散热片设置有第二容纳腔,通过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二容纳腔内流通能够提高散热片的换热效率,进而有利于热管快速换热,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以使热源能够快速降温,并保证良好的降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且散热片具有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或相隔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且散热片具有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一方面,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相连通,另一方面,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相隔离,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的不同连接方式能够满足本体、散热片、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当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相隔离的情况下,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流通的制冷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剂可以为气体或液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的情况下,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分别位于热管两侧的本体上;或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位于热管的同一侧的本体上;或散热片和第一容纳腔分别设于本体的两侧,热管和第一容纳腔位于本体的同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的情况下,一方面,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分别位于热管两侧的本体上,使得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的制冷剂和散热片同时对热管两侧的本体进行散热,能够大大提高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有利于保证热源快速降温,进而延长热源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位于热管的同一侧的本体上,使得散热片所在的本体的一侧的换热效率高于本体的其他侧换热效率,进而能够满足对本体的一侧加强散热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再一方面,散热片和第一容纳腔分别设于本体的两侧,热管和第一容纳腔位于本体的同一侧,使得本体的一侧通过散热片进行散热,另一侧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的制冷剂进行散热进而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热管和第一容纳腔位于本体的同一侧,有利于减小本体的体积,能够满足散热装置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
本申请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的不同位置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散热片、本体不同结构的需求,同时能够满足本体不同位置不同换热效率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扰动部,设置于散热片和/或本体上,扰动部为以下至少之一: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装置还包括扰动部,一方面,扰动部设置于散热片上,另一方面,扰动部设置于本体上,再一方面,扰动部同时设置在散热片和本体上,通过扰动部增加散热片和/或本体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片和/或本体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扰动部为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一个或组合,扰动部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扰动部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散热片、本体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本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一容纳腔的内部和/或外部;和/或基于本体设置有散热片且散热片具有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二容纳腔的内部和/或外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本体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一容纳腔的内部和/或外部,具体地,位于第一容纳腔内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第一容纳腔的腔壁上,位于第一容纳腔外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本体上,上述结构均能够加强本体的换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基于本体设置有散热片且散热片具有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二容纳腔的内部和/或外部,具体地,位于第二容纳腔内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第二容纳腔的腔壁上,位于第二容纳腔外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散热片上,上述结构均能够加强散热片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本体的换热效率,有利于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基于本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和散热片,且散热片具有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一方面,本体上可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单独提高本体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散热片上可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单独提高对散热片的换热效率;再一方面,本体和散热片可同时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同时提高本体和散热片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体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由于微通道换热器自身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路,将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作为第一容纳腔,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经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流通,使得本体具有微通道换热器的优点。而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当量直径为10um至1000um,具有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的优点,并且可满足较高的能效标准,具有良好的耐压性,且能够以CO2为工质制冷,符合环保要求,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并节约环保,有利用推广应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散热片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第二容纳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片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由于微通道换热器自身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路,将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作为第二容纳腔,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经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流通,使得散热片具有微通道换热器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耐压性好、节能环保的优点,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并节约能效,有利用推广应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扁管,扁管设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第一集流管、扁管、第二集流管形成的流路为第一容纳腔;其中,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进口或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设置,扁管设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第一集流管、扁管、第二集流管形成的流路为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使得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与第一集流管、扁管、第二集流管形成的流路相连通,进而使制冷剂经第一集流管、扁管、第二集流管形成的流路流通,实现对本体或散热片的换热。
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进口或出口,进口和出口为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的进口和出口,其中,进口和出口可同时设置在第一集流管上,或进口和出口可同时设置在第二集流管上,或进口和出口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上,进口和出口的不同设置方式能够满足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本体或散热片不同结构、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其中,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有一个流路或多个流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翅片,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翅片,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通过翅片能够进一步增强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扁管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翅片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扁管相连接,一方面,多个翅片可间隔地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扁管之间,另一方面,每个翅片倾斜设置,相邻的两个翅片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隔板,隔板设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内部,隔板被配置为使微通道换热器具有至少一个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隔板,隔板设于第一集流管的内部,或隔板设于第二集流管的内部,或隔板同时设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内部,通过隔板使第一集流管、扁管和第二集流管形成不同数量的流路,能够满足本体或散热片、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不同结构、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内部设置隔板,有利于灵活设置出口和进口的位置,进而使出口和进口之间形成不同数量的流路,且每个流路都流经扁管以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扁管的内部设有多个微通道,多个微通道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扁管的内部设有多个微通道,即扁管为微通道扁管,多个微通道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使得扁管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形成流路,进而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与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连通,制冷剂经扁管中的多个微通道流通进而增大换热系数,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微通道的流道尺寸越小,换热系数越大,换热效率越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形状为以下至少之一:棱柱体或圆柱体;和/或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和/或扰动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形状为棱柱体、或圆柱体、或棱柱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即在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截面为三角形、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组合,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不同位置、本体和/或散热片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一方面,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数量均为一个;另一方面,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多个;再一方面,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一个;又一方面,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数量均为多个;又一方面,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零;又一方面,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本体和/或散热片不同结构、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基于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容纳腔可以相连通或相隔离,即多个第一容纳腔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入口和一个第一出口,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入口和多个第一出口;基于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容纳腔可以相连通或相隔离,即多个第二容纳腔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入口和一个第二出口,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二入口和多个第二出口。
进一步地,扰动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以根据扰动部的结构和位置合理设置扰动部的数量,以加强对本体和/或散热片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本体上设置有安装部,热管通过安装部与本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设置有安装部,热管通过安装部与本体相连接,有利于保证热管与本体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热管的冷凝段所在的端部或靠近冷凝段的端部通过安装部与本体相连接,使得热管的蒸发段吸收热源的热量后将热量传递至热管的冷凝段,热管的冷凝段与本体进行热交换后将热量传递至本体,进而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的制冷剂或散热片加强对本体的散热以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集热部,与热管的蒸发段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装置还包括集热部,集热部与热管的蒸发段对应设置,即集热部与热管的蒸发段所在的端部或靠近蒸发段的端部相对设置,通过集热部将分散的热源的热量收集后及时传递至热管的蒸发段,有利于提高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同时,有利于分散的热源快速降温,延长热源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热源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电控元件,电控元件被配置为工作产生热量;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的热管的另一端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电控元件以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电控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散热装置的热管的另一端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使得散热装置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由于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因此具有该散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散热装置可与其他电控产品配合使用,例如将散热装置设置在冰箱的电控元件的发热处,将散热装置设置在洗衣机的电控元件的发热处,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的A-A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散热装置,110本体,120热管,122第一热管,124第二热管,126第三热管,130第一容纳腔,132第一入口,134第一出口,140散热片,142第二容纳腔,150微通道换热器,152翅片,154扁管,156流路,157第一集流管,158第二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其中,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第一容纳腔130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
具体地,热管120由管壳、吸液芯和工质组成,热管120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且蒸发段和冷凝段形成闭合,热管120利用工质相变的物理过程来传递热量。热管120设于本体110上,使得热管120从热源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本体110,通过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一方面,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本体1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第一容纳腔130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通过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一容纳腔130内流通换热加强对本体110的散热,有利于提高热管120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本体110未设置散热片140,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工况需求;另一方面,本体110设置有散热片140,通过散热片140与环境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以风冷形式散热加强对本体110的散热,有利于提高热管120的散热效率,并能够满足安装空间不受限的工况需求;再一方面,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体110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130的制冷剂和散热片140同时对本体110进行散热,使得在满足安装空间不受限的工况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管12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本申请通过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使得可以根据热源的温度和散热装置100的安装空间,合理、灵活地设置本体110的结构,进而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本体110进行散热,有效地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并能够对热源进行有效地散热并保证良好地降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热源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制冷剂为气体或液体,制冷剂的不同特性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130不同结构、本体110不同散热效率和不同材质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制冷剂可以为空气、水、冷媒或满足要求的其他介质,其中,空气和水为自然资源,利用空气和水进行散热,有利于节能环保,并降低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在热源负荷适中,热源散发的热量不多,即热源的温度适中的情况下,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本体1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第一容纳腔130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其中,制冷剂为液体,通过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将热量传递至本体110实现了热管方式进行散热,通过液体流经第一容纳腔130对本体110进行散热实现了液冷方式进行散热,进而使得利用热管120和第一容纳腔130内的液体相配合,即热管方式散热和液冷方式散热相配合能够使热源的温度快速降低,同时,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情况,且减少了使用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在热源负荷适中,热源散发的热量不多,即热源的温度适中,且散热装置100的安装空间较大的情况下,本体110可以设置有散热片140,通过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将热量传递至本体110实现了热管方式进行散热,同时通过散热片140与环境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风冷形式进行散热,使得利用热管方式散热和风冷方式散热相配合能够使热源的温度快速降低,进而有利于延长热源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热源负荷较多,热源散热的热量较多,即热源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体110同时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第一容纳腔130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其中,制冷剂为液体,通过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将热量传递至本体110实现了热管方式进行散热,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130的制冷剂对本体110进行散热实现了液冷方式进行散热,通过散热片140与环境中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了风冷形式进行散热,进而使得利用热管120、第一容纳腔130内的导热液体、散热片140相配合,即热管方式散热、液冷方式散热、风冷方式散热相配合能够使热源的温度快速降低,有利于保证热源良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热源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同时,在该实施例中,在热源温度适中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风冷方式散热、液冷方式散热中的一种与热管方式散热相结合,同样能够使热源的温度快速降低,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当本体1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的情况下,第一容纳腔130可以位于热管120的一侧、两侧或周侧,可以根据本体110的结构、热管120的结构和第一容纳腔130的结构合理设置第一容纳腔130的位置,以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为管状结构或箱状结构,管状结构为直管或弯管,或满足要求的其他管状结构,第一容纳腔130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130不同位置、本体110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也可以为蛇形管、U形管,呈90度垂直的弯折管。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散热片140,其中,散热片140被配置为具有第二容纳腔142。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基于本体110设置有散热片140的情况下,散热片140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42,通过第二容纳腔142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在第二容纳腔142内流通能够提高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进而有利于热管120快速换热,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以使热源能够快速降温,并保证良好的降温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其中,基于散热片140具有第二容纳腔142的情况下,第二容纳腔142与第一容纳腔130相连通或相隔离。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且散热片140具有第二容纳腔142的情况下,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容纳腔142与第一容纳腔130相连通,另一方面,第二容纳腔142与第一容纳腔130相隔离,第二容纳腔142与第一容纳腔130的不同连接方式能够满足本体110、散热片140、第一容纳腔130、第二容纳腔142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进一步地,当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相隔离的情况下,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内流通的制冷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剂可以为气体或液体。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基于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的情况下,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分别位于热管120两侧的本体110上;或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位于热管120的同一侧的本体110上;或散热片140和第一容纳腔130分别设于本体110的两侧,热管120和第一容纳腔130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的情况下,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分别位于热管120两侧的本体110上,使得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130的制冷剂和散热片140同时对热管120两侧的本体110进行散热,能够大大提高本体11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有利于保证热源快速降温,进而延长热源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为可以为蛇形管、U形管。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位于热管120的同一侧的本体110上,使得散热片140所在的本体110的一侧的换热效率高于本体110的其他侧换热效率,进而能够满足对本体110的一侧加强散热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为可以为箱体结构,箱体结构的横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圆形。
再一方面,如图1所示,散热片140和第一容纳腔130分别设于本体110的两侧,热管120和第一容纳腔130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使得本体110的一侧通过散热片140进行散热,另一侧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130的制冷剂进行散热进而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热管120和第一容纳腔130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有利于减小本体110的体积,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为直管或U形管。
本申请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的不同位置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130、散热片140、本体110不同结构的需求,同时能够满足本体110不同位置不同换热效率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和扰动部,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其中,扰动部设置于散热片140和/或本体110上,扰动部为以下至少之一: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还包括扰动部,一方面,扰动部设置于散热片140上,另一方面,扰动部设置于本体110上,再一方面,扰动部同时设置在散热片140和本体110上,通过扰动部增加散热片140和/或本体110的散热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片140和/或本体110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扰动部为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一个或组合,扰动部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扰动部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散热片140、本体110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基于本体1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一容纳腔130的内部和/或外部,具体地,位于第一容纳腔130内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第一容纳腔130的腔壁上,位于第一容纳腔130外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本体110上,上述结构均能够加强本体110的换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基于本体110设置有散热片140且散热片140具有第二容纳腔142的情况下,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第二容纳腔142的内部和/或外部,具体地,位于第二容纳腔142内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第二容纳腔142的腔壁上,位于第二容纳腔142外部的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均设于散热片上,上述结构均能够加强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本体110的换热效率,有利于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基于本体110设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散热片140,且散热片140具有第二容纳腔142的情况下,一方面,本体110上可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单独提高本体110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散热片140上可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单独提高对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再一方面,本体110和散热片140可同时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同时提高本体110和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六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扰动部、微通道换热器150,热管120设置于本体110上,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其中,本体110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微通道换热器15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110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微通道换热器15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由于微通道换热器150自身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路156,将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作为第一容纳腔130,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经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流通,使得本体110具有微通道换热器150的优点。而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当量直径为10um至1000um,具有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的优点,并且可满足较高的能效标准,具有良好的耐压性,且能够以CO2为工质制冷,符合环保要求,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100的换热效率,并节约环保,有利用推广应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散热片140、扰动部、微通道换热器150和第二容纳腔142,其中,散热片140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微通道换热器150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42。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片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微通道换热器150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42。由于微通道换热器150自身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路156,将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作为第二容纳腔142,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经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流通,使得散热片具有微通道换热器150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耐压性好、节能环保的优点,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100的换热效率,并节约能效,有利用推广应用。
进一步地,本体110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散热片140也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七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扰动部、微通道换热器150,其中,微通道换热器150包括:第一集流管157;第二集流管158,第二集流管158与第一集流管157间隔设置;扁管154,扁管154设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之间,并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相连通,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为第一容纳腔130;第一集流管157或第二集流管158上设置有进口或出口。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微通道换热器150包括第一集流管157、第二集流管158和扁管154,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间隔设置,扁管154设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之间并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相连通,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为第一容纳腔130或第二容纳腔142,使得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与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相连通,进而使制冷剂经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流通,实现对本体110或散热片140的换热。
第一集流管157或第二集流管158上设置有进口或出口,进口和出口为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的进口和出口,其中,进口和出口可同时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57上,或进口和出口可同时设置在第二集流管158上,或进口和出口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中的一个上,进口和出口的不同设置方式能够满足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本体110或散热片不同结构、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其中,进口和出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微通道换热器150可以有一个流路156或多个流路156。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150还包括翅片152,翅片152设置在相邻的扁管154之间,通过翅片152能够进一步增强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具体地,翅片152的数量为多个,扁管154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翅片15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扁管154相连接,一方面,多个翅片152可间隔地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扁管154之间,另一方面,每个翅片152倾斜设置,相邻的两个翅片152相连接。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150还包括隔板,隔板设于第一集流管157的内部,或隔板设于第二集流管158的内部,或隔板同时设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的内部,通过隔板使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和第二集流管158形成不同数量的流路156,能够满足本体110或散热片140、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不同结构、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57和/或第二集流管158的内部设置隔板,有利于灵活设置出口和进口的位置,进而使出口和进口之间形成不同数量的流路156,且每个流路156都流经扁管154以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扁管154的内部设有多个微通道,即扁管154为微通道扁管,多个微通道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相连通,使得扁管154与第一集流管157和第二集流管158形成流路156,进而使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与微通道换热器的流路156连通,制冷剂经扁管154中的多个微通道流通进而增大换热系数,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微通道的流道尺寸越小,换热系数越大,换热效率越高。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的形状为棱柱体、或圆柱体、或棱柱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即在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截面为三角形、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组合,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不同位置、本体110和/或散热片140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一方面,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均为一个;另一方面,第一容纳腔13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为多个;再一方面,第一容纳腔130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为一个;又一方面,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均为多个;又一方面,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零;又一方面,第二容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的数量为零。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本体110和/或散热片140不同结构、第一容纳腔130和/或第二容纳腔142不同位置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基于第一容纳腔13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容纳腔130可以相连通或相隔离,即多个第一容纳腔130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入口132和一个第一出口134,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入口132和多个第一出口134;基于第二容纳腔14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容纳腔142可以相连通或相隔离,即多个第二容纳腔142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入口和一个第二出口,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二入口和多个第二出口。
进一步地,扰动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以根据扰动部的结构和位置合理设置扰动部的数量,以加强对本体110和/或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八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扰动部和集热部,本体110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和/或散热片140,其中,集热部与热管120的蒸发段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00还包括集热部,集热部与热管120的蒸发段对应设置,即集热部与热管120的蒸发段所在的端部或靠近蒸发段的端部相对设置,通过集热部将分散的热源的热量收集后及时传递至热管120的蒸发段,有利于提高热管12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同时,有利于分散的热源快速降温,延长热源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热源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体110上设置有安装部,热管120通过安装部与本体110相连接,有利于保证热管120与本体110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热管120的冷凝段所在的端部或靠近冷凝段的端部通过安装部与本体110相连接,使得热管120的蒸发段吸收热源的热量后将热量传递至热管120的冷凝段,热管120的冷凝段与本体110进行热交换后将热量传递至本体110,进而通过流经第一容纳腔130的制冷剂或散热片140加强对本体110的散热以提高热管12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安装部为安装槽、安装孔或安装架,安装部的不同结构能够满足热管120和本体110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安装部为安装槽或安装孔,即热管120的冷凝段插入安装孔或安装槽中与本体110相连接,有利于减少散热装置100的占用空间,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的需求,进而有利于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同时,在本体110上设置安装孔或安装槽,能够减少本体110是使用材料,进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安装孔为圆孔,安装槽为凹槽,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形状,安装槽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结构。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热管120包括第一热管122、第二热管124和第三热管126,本体110上设置有三个安装孔,第一热管122、第二热管124和第三热管126分别与三个安装孔相适配并安装在本体上110。
实施例九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和集热装置,热管120的蒸发段布置于空调器的电控元件的发热部位(即热源),热管120利用蒸发相变吸收电控元件的热量,在热管120与热源之间设置集热部,用以强化吸热,并及时将热源产生的热量导走至热管120的蒸发段。本体110上设置有圆孔或凹槽,热管120的冷凝段布置于本体110的圆孔或凹槽中,本体110上设置有散热片140,用以强化本体110的风冷散热,并且,本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具体地,在本体110上还另设置有凹槽,在凹槽内布置液冷管路,即第一容纳腔130为位于凹槽内的液冷管路,利用液冷管路中较低温度的液体吸收本体110上的热量以进一步加强对本体110的散热。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可根据电控元件发热部的温度,选取适宜的散热方式,既能有效为电控元件散热降温,又能节省资源。
具体地,本体110凹槽内的液冷管路中的液体可以为水、冷媒。液冷管路可以为单根液冷管路或多根液冷管路,基于液冷管路为多根的情况下,本体110同一侧可同为液冷管路的进液口或同为出液口,也可部分为进液口、部分为出液口,液冷管路可为直管、U形管、90度垂直的弯折管。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当电控元件附近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可以使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并在本体110上设置第一容纳腔130,省去散热片140的结构,只进行热管120散热和液冷散热,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空间有限的需求,同时,节省了使用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十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和集热装置,热管120的蒸发段布置于空调器的电控元件的发热部位(即热源),热管120利用蒸发相变吸收电控元件的热量,在热管120与热源之间设置集热部,用以强化吸热,并及时将热源产生的热量导走至热管120的蒸发段。本体110上设置有圆孔或凹槽,热管120的冷凝段布置于本体110的圆孔或凹槽中,本体110上设置有散热片140,用以强化本体110的风冷散热,并且,本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散热片140上设有第二容纳腔142,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相连通,制冷剂在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内流通能够加强对本体110和散热片的换热效率,通过在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内部设置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中的一种或组合,能够加强对制冷剂的扰动,强化制冷剂与热管120冷凝段所在处的本体110和散热片140的换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管12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该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0,同样能够根据电控元件发热部的温度,选取适宜散热方式,既能有效为电控元件散热降温,又能节省资源。
具体地,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为箱体结构。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大小、数量、位置可相同也可以不同,也根据散热效率的需要、加工工艺、安装空间等合理设置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其中,基于第一容纳腔130和第二容纳腔142均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容纳腔130与多个第二容纳腔142可独立设置或部分汇合或全部汇合。进一步地,通过开窗、开缝、开槽等工艺设置螺旋槽、波纹槽以增强制冷剂的扰动,提高本体110和散热片14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当电控元件附近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可以使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并在本体110上设置第一容纳腔130,省去散热片140的结构,只进行热管120散热和液冷散热,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空间有限的需求,同时,节省了使用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十一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热管120和集热装置,热管120的蒸发段布置于空调器的电控元件的发热部位(即热源),热管120利用蒸发相变吸收电控元件的热量,在热管120与热源之间设置集热部,用以强化吸热,并及时将热源产生的热量导走至热管120的蒸发段。本体110上设置有圆孔或凹槽,热管120的冷凝段布置于本体110的圆孔或凹槽中,本体110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片140,用以强化本体110的风冷散热,本体11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30,具体地,本体110包括微通道换热器150,微通道换热器150具有第一容纳腔130,即微通道换热器150的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为第一容纳腔130,使得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与第一集流管157、扁管154、第二集流管158形成的流路156相连通,其中,扁管15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微通道,即扁管154为微通道扁管。其中,微通道换热器150形成的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入口132和第一出口134,制冷剂从第一入口132进入、从第一出口134流出并在微通道换热器150的流路156内流动,微通道换热器150还包括翅片152,翅片152设于相邻的扁管154之间,并与相邻的两个扁管154相连接,翅片152则能强化制冷剂与热管120冷凝段所处的本体110的换热。该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0,同样能够根据电控元件发热部的温度,选取适宜散热方式,既能有效为电控元件散热降温,又能节省资源。进一步地,该散热装置100可单独使用散热片140风冷散热,也可单独使用微通道换热器150散热,或者散热片140和微通道换热器150同时进行散热。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容纳腔13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即微通道换热器150形成的第一容纳腔13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入口132和至少一个第一出口134,第一入口132和第一出口134可以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基于第一入口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入口132可以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基于第一出口13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口134可以位于本体110的同一侧或不同侧,第一入口132与第一出口134的相对位置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第一入口132与第一出口134之间可构成一个U形管,或多个形U管,或一个蛇形管。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当电控元件附近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可以使散热装置100包括本体110和热管120,并在本体110上设置微通道换热器150,省去散热片140的结构,只进行热管120散热和微通道换热器150散热,能够满足散热装置100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空间有限的需求,同时,节省了使用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十二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电控元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电控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散热装置100的热管120的另一端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使得散热装置100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由于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100,因此具有该散热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通过本申请的散热装置对空调器的电控元件进行散热,使得电控元件能够快速降温并保证良好的降温效果,使得在炎热夏季,电控元件的温度也能够保持在较低温度,进而有利于保证良好的制冷效果,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并延长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散热装置100可与其他电控产品配合使用,例如将散热装置100设置在冰箱的电控元件的发热处,将散热装置100设置在洗衣机的电控元件的发热处,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热管,所述热管设置于所述本体上;
其中,所述本体被配置为设置有第一容纳腔和/或散热片,所述第一容纳腔被配置为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
扰动部,设置于所述散热片和/或所述本体上,通过所述扰动部增加所述散热片和/或所述本体的散热面积;
基于所述本体设置有所述散热片的情况下,所述散热片被配置为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被配置为与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本体包括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具有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连通或相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本体包括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片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片分别位于所述热管两侧的所述本体上;或
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散热片位于所述热管的同一侧的所述本体上;或
所述散热片和所述第一容纳腔分别设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所述热管和所述第一容纳腔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动部为以下至少之一:
螺旋槽、波纹槽、螺旋状凸起结构、波纹状凸起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所述第一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
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置有所述第二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设置;
扁管,所述扁管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的流路为所述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进口或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
翅片,所述翅片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扁管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部,所述隔板被配置为使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具有至少一个所述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的内部设有多个微通道,所述多个微通道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热部,与所述热管的蒸发段对应设置。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控元件,所述电控元件被配置为工作产生热量;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的所述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控元件相对设置。
CN201911142485.7A 2019-11-20 2019-11-20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110856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2485.7A CN110856418B (zh) 2019-11-20 2019-11-20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2485.7A CN110856418B (zh) 2019-11-20 2019-11-20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6418A CN110856418A (zh) 2020-02-28
CN110856418B true CN110856418B (zh) 2021-04-02

Family

ID=69603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2485.7A Active CN110856418B (zh) 2019-11-20 2019-11-20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564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715A (zh) * 2012-10-29 2013-03-27 任立元 水仙叶状散热片
CN205843419U (zh) * 2016-06-22 2016-12-2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564B (zh) * 2017-06-20 2023-05-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换热器、空调控制散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425038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09210640A (zh) * 2018-09-11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和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空调器
CN110043971A (zh) * 2019-04-17 2019-07-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715A (zh) * 2012-10-29 2013-03-27 任立元 水仙叶状散热片
CN205843419U (zh) * 2016-06-22 2016-12-28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6418A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6564B (zh) 热管换热器、空调控制散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EP2453182A1 (en) Peltier-type Air-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A2779517C (en) Microchannel coil manifold system
CN110856418B (zh)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9577681U (zh) 散热装置及工业控制装置
CN107314471B (zh) 热管换热器、空调控制散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KR20130054048A (ko)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CN207688466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US11982459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control box
JP2020133991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CN212179669U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CN112524986B (zh)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模组和车辆
CN111397422A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KR20220012561A (ko) 냉온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열교환기
CN111578391A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21553776U (zh) 一种风冷散热机
CN220733291U (zh) 电力模块散热结构
CN215345578U (zh) 散热器
CN219037682U (zh) 换热装置、换热系统及车辆
CN221611874U (zh) 一种多层串联换热器
CN213747070U (zh)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8379665U (zh) 空调装置
CN219536687U (zh) 电气设备
CN216716427U (zh) 散热器
CN210537207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