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7070U -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7070U
CN213747070U CN202022840876.0U CN202022840876U CN213747070U CN 213747070 U CN213747070 U CN 213747070U CN 202022840876 U CN202022840876 U CN 202022840876U CN 213747070 U CN213747070 U CN 213747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low passage
outdoor unit
heat sink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08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治国
王明明
周坤
张海春
朱家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08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7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7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7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散热器包括:吸热部,所述吸热部具有第一流道;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吸热部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连接管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通道;支撑部,支撑部设于吸热部和散热部之间,用于支撑连接管。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通过设置吸热部和散热部,并将散热部设置在吸热部的上方,使散热部与吸热部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制冷剂在制冷剂通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实现自循环流动的动力,无需设置其他动力部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外机的控制器通常采用风冷散热方式,具体为控制器自带铝材翅片,利用风轮进行散热,由于控制器在其安装位置处的通风和散热条件差,导致现有机型的性能提升受散热结构限制,提升空间有限,很难适应越来越高能效的开发需求。
为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冷媒系统低压侧低温端连接电控盒功率器件实现冷媒散热,但冷媒散热方式的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热器的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散热器,包括:吸热部,所述吸热部具有第一流道;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吸热部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连接管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通道;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吸热部和所述散热部之间,用于支撑所述连接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通过设置吸热部和散热部,并将散热部设置在吸热部的上方,使散热部与吸热部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制冷剂在制冷剂通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实现自循环流动的动力,无需设置其他动力部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利用冷媒散热方式进行散热存在的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且不易推广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和所述吸热部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管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形成弯管且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圆弧过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接管的结构相同,多个所述连接管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且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朝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形成板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翅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本体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机本体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功率器件的位置,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出风口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相对布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内;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风机的正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风机包括风轮和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电机,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安装支架,所述散热部和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电机的正上方。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竖直隔板,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竖直隔板的上部,所述吸热部紧贴所述控制器上的功率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散热器100,
吸热部10,散热部20,散热翅片21,
连接管30,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支撑部40,第一支撑面41,第二支撑面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100包括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散热部20设于吸热部10的上方,吸热部10具有第一流道,散热部20具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通过连接管30连通,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连接管30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通道,从而利用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器100的散热目的。
也就是说,散热器100主要由吸热部10、散热部20、连接管30以及制冷剂组成,吸热部10用于待散热部20件(例如功率器件)的热量接受和传递,散热部20用于制冷剂的冷却、散热。工作时,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吸收处于该位置处的待散热部20件的热量之后,温度升高,从而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沿着连接管30上升,从而流至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却之后,转化为液态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连接管30回流至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完成一个自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散热部20在吸热部10的上方包括散热部20在吸热部10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散热部20的水平高度高于吸热部10的水平高度。
如图1-图3所示,散热器100还包括支撑部40,支撑部40设于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之间,支撑部40用于支撑连接管30。通过设置支撑部40,利用支撑部40对连接管30进行支撑,防止散热器100在工作过程中因制冷剂在连接管30内的流动造成的连接管30的晃动,进一步保证散热器100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100,通过设置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并将散热部20设置在吸热部10的上方,使散热部20与吸热部10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制冷剂在制冷剂通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实现自循环流动的动力,无需设置其他动力部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利用冷媒散热方式进行散热存在的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且不易推广的问题。
其中,连接管30可以为金属管,例如连接管30为铜管,制冷剂在传输过程中,散热部20进行主散热,连接管30实现辅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此外,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扩大制冷剂的流动面积。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部20和吸热部10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上排布。举例而言,散热部20和吸热部10可以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散热部20和吸热部10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连接管30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每个连接管30的一端与吸热部10连接,每个连接管30的另一端与散热部20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0包括两个。工作时,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吸收处于该位置处的待散热部20件的热量之后,温度升高,从而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沿着其中一个连接管30上升,从而流至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却之后,转化为液态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另一个连接管30回流至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完成一个自循环。也就是说,相对于吸热部10而言,两个连接管30中的一个作为制冷剂的流出管且另一个作为制冷剂的回流管。
当然,连接管30也可以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在连接管30包括三个的实施例中,三个连接管30中的一个作为制冷剂的流出管且另两个作为制冷剂的回流管;也可以是,三个连接管30中的两个作为制冷剂的流出管且另一个作为制冷剂的回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管30形成弯管,连接管30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第一管段3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管段32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管段31的一端与吸热部10连接,第二管段32的一端与第一管段3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段32的另一端与散热部20连接。
由此,通过将连接管30设置成相连的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利于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实现连接以及空间布置,满足散热部20与吸热部10具有一定高度差的布置要求,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管段31的一端与吸热部10圆弧过渡连接,第二管段32的一端与第一管段31的另一端圆弧过渡连接。通过将第一管段31的一端与吸热部10之间、第二管段32的一端与第一管段31的另一端之间圆弧过渡连接,不仅可以保证散热器100的结构紧凑性和美观性,而且可以保证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连接管30的结构相同,多个连接管30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简化了散热器100的制造工艺和装配过程,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0的一端与吸热部10连接,支撑部40的另一端与散热部20连接。也就是说,支撑部40的一端朝吸热部10延伸,从而与吸热部10连接,支撑部40的另一端朝散热部20延伸,从而与散热部20连接,支撑部40整个连接管30进行支撑和防护,进一步保证散热器100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0的朝向连接管30的一侧表面与连接管30的延伸方向一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管3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管段31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管段32,对应地,支撑部40的朝向连接管30的一侧表面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面41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面42,第一支撑面41可以对第一管段31进行支撑和防护,第二支撑面42可以对第二管段32进行支撑和防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0形成板件,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并且占用空间小,可以对空间内的其他部件形成有效避让。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散热部20上设有多个散热翅片21,多个散热翅片21间隔布置。通过在散热部20上设置多个散热翅片21,可以提高散热器10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果。其中,散热翅片21的排布方式以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散热效果的调整。
下面结合附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散热器100包括吸热部10、散热部20、两个连接管30和支撑部40,散热部20设于吸热部10的上方,吸热部10具有第一流道,散热部20具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通过两个连接管30连通。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连接管30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通道,从而利用吸热部10和散热部20进行热交换,实现散热器100的散热目的。
其中,每个连接管30形成弯管,连接管30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第一管段3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管段32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管段31的一端与吸热部10连接,第二管段32的一端与第一管段3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管段32的另一端与散热部20连接。
支撑部40形成板件,支撑部40包括竖直板件和水平板件,竖直板件的一端与吸热部10连接,竖直板件的另一端与水平板件的一端连接,水平板件的另一端与散热部20连接,竖直板件用于对第一管段31进行支撑,水平板件用于对第二管段32进行支撑。
工作时,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吸收处于该位置处的待散热部20件的热量之后,温度升高,从而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沿着连接管30上升,从而流至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散热部20的第二流道内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却之后,转化为液态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连接管30回流至吸热部10的第一流道内,完成一个自循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本体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100,散热器100设于室外机本体的内部。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器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即通过采用上述散热器100,由于散热器100的散热部20与吸热部10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制冷剂在制冷剂通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形态变化实现自循环流动的动力,无需设置其他动力部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热部10位于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功率器件的位置,散热部20位于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出风口的位置。通过将吸热部10设在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功率器件的位置,将散热部20设在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将功率器件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00传递到靠近出风口的位置进行散热,并利用风机带走散热部20的热量,提高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本体包括壳体、压缩机、冷凝器和风机,壳体的侧壁设有相对布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例如进风口可以在壳体的后侧壁,出风口可以设在壳体的前侧壁,压缩机、冷凝器和风机设于壳体内,风机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从而将进风口处的空气抽吸至壳体内,最后从出风口排出,实现对壳体内部件的降温处理。其中,散热部设于风机的正上方,风机在工作时,可以加快散热部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散热部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风机包括风轮和电机,电机与风轮相连,从而驱动风轮转动,壳体内还设有安装支架,散热部和电机固定在安装支架上,散热部位于电机的正上方。通过设置安装支架,不仅可以方便将散热部和电机固定在安装支架上,而且利于实现散热部和电机的布局,使散热部、电机安装更方便和紧凑。
在一些示例中,室外机本体还包括竖直隔板,竖直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压缩机和冷凝器位于第一腔室内,风机位于第二腔室内,控制器设于竖直隔板的上部,吸热部紧贴控制器上的功率芯片。通过设置竖直隔板,从而对壳体的内腔进行有序划分,便于各部件的布局,并且可以将控制安装在竖直隔板上,避免其与其他部件形成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冷凝器作为空调的关键热交换器。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冷凝器的温度升高,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经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带走冷凝器的热量,经出风口吹出。
申请人发现,温度在壳体内部受风量和风的流动的影响,越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如下表所测的温度点1)温度越低,在传统机型中控制器的散热位置受装配结构限制,因此,控制器的散热器一般需要安装在竖直隔板位置(如下表所测的温度点2),结合下表所测的数据可知,竖直隔板所在位置的温度与靠近出风口处的位置的温度温差较大,因此散热效果受限。
Figure BDA0002808427030000071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吸热部10设在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控制器上的功率器件的位置,将散热部20设在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有效利用室外机本体在高温工装状态下的温度差异,即利用室内机本体的壳体内的温度分布,将功率器件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00传递到靠近出风口的位置进行散热,并利用风机带走散热部20的热量,提高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散热效果,进而提升产品开发性能,使其适应更高能效的开发需求。
与相关技术中采用铝材等金属散热器进行热量传递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100的成本较低且热交换效率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热部,所述吸热部具有第一流道;
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吸热部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连接管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流动的制冷剂通道;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吸热部和所述散热部之间,用于支撑所述连接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和所述吸热部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形成弯管且包括:
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
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圆弧过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管的结构相同,多个所述连接管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吸热部连接且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朝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表面与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形成板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翅片。
1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本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机本体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功率器件的位置,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内的靠近出风口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相对布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风机的正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风轮和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电机,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安装支架,所述散热部和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所述散热部位于所述电机的正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竖直隔板,所述竖直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竖直隔板的上部,所述吸热部紧贴所述控制器上的功率芯片。
CN202022840876.0U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3747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0876.0U CN213747070U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0876.0U CN213747070U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7070U true CN213747070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33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0876.0U Active CN213747070U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7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2035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4666272U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208652889U (zh) 散热组件、控制模块和空调器
CN21467625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1953039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747070U (zh) 散热器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5597555U (zh) 空调室外机以及用于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器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3983805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CN212108744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570861U (zh)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157531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324608U (zh) 空调器
CN111396997A (zh) 空调室外机
CN114126331A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111578391A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111397422A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CN111442444A (zh) 半导体空调器
CN219037147U (zh) 一种回形铝冷凝器
CN212259693U (zh) 空调电控箱散热结构及空调
CN215336756U (zh)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21122433U (zh) 一种蒸发冷节能空调
CN21655743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3453812U (zh) 一种内置吹冷装置的油烟机
CN214891556U (zh)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