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9652B -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9652B
CN110839652B CN201911121210.5A CN201911121210A CN110839652B CN 110839652 B CN110839652 B CN 110839652B CN 201911121210 A CN201911121210 A CN 201911121210A CN 110839652 B CN110839652 B CN 1108396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juv
dinotefuran
mutant strain
isaria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12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9652A (zh
Inventor
刘光华
黄振
赵倩
叶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guan Huashi Innov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oguan Huashi Innov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guan Huashi Innov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oguan Huashi Innov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Agriculture
Priority to CN2019111212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396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39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9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9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9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the sequences of atoms O—N—S, X—O—S, N—N—S, O—N—N or O-halogen,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bonds each atom has and with no atom of these sequences forming part of a heterocyclic r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所述复配杀虫剂中含有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有很好的相容性,呋虫胺不影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低剂量的呋虫胺和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复配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效果,可减少化学农药呋虫胺的使用量、改善稻飞虱和稻叶蝉对呋虫胺的抗药性;另外,该复配杀虫剂在强紫外线和高温条件下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效果稳定,无污染、无残留,在防治稻飞虱和稻叶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 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 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稻飞虱、稻叶蝉是水稻上的迁飞性害虫。稻飞虱在每年的春、秋季随气流往返迁飞于我国南方和中部的水稻种植区,稻飞虱除了直接刺吸取食水稻汁液等为害外,更严重的为害是传播水稻病毒病,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引发的矮缩病可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在防治上,多采用呋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是,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稻飞虱、稻叶蝉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死了害虫天敌,破坏了稻田生态系统对害虫的自我调节能力,污染了水体和生态环境。
爪哇棒束孢菌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对稻飞虱、稻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效果突出,作为一种活体微生物农药,具有不同于现有化学杀虫剂的全新的作用机理,可用于抗药性害虫的治理,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对害虫天敌友好等特点;但田间应用实践表明,爪哇棒束孢菌等活体微生物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易受田间的强紫外线、高温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研发对环境友好、安全、高效、可持续控制水稻害虫的微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呋虫胺是一种新型超级烟碱类杀虫剂,可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并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效显著,较低剂量就可表现出很高的杀虫活性,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性强、速效、持效期长等特点,适用于防治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粉虱及其抗性害虫。但是,近年来呋虫胺等农药在水稻上的广泛、大量使用,导致稻飞虱和稻叶蝉等水稻害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
因此,在有效控制水稻害虫、提高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或使用次数,减缓害虫对化学农药抗药性的增长,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当前水稻生产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发对环境友好、对害虫天敌安全的高效微生物复配杀虫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水稻害虫防治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配杀虫剂。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稻飞虱/稻叶蝉或制备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剂,所述复配杀虫剂中含有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
优选地,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8.33~25。
更优选地,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0~16。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6。
优选地,所述爪哇棒束孢菌为爪哇棒束孢菌(Isaria javanica)诱变株IJUV-6,该诱变株已于2019年10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9800,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优选地,所述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为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粉。
本发明提供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低剂量的呋虫胺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呋虫胺不影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低剂量的呋虫胺和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复配制备的复配杀虫剂对稻飞虱和稻叶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因此,所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稻飞虱/稻叶蝉或制备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中的应用,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所述生物制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所述主剂包括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所述辅剂包括稳定剂、助剂和填料。
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生物制剂包括:主剂50%~65%,稳定剂 0.3%~0.8%,助剂12%~16%,填料22%~35%。
更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生物制剂包括:主剂58%,稳定剂0.8%,助剂14%,填料27.2%。
优选地,所述稳定剂为纳米氢氧化铝或甘油。
优选地,所述助剂为吐温-80、木质素磺酸钠、达润助悬剂DK8、司班-20、 MorwetD-425、DP-10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填料为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或石蜡油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生物制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或油剂。
优选地,所述稻飞虱为白背飞虱。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该复配杀虫剂以抗紫外线和耐高温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为有效成分,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有很好的相容性,呋虫胺不影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低剂量的呋虫胺和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复配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提高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效果;应用该复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和稻叶蝉,可减少化学农药呋虫胺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有效地减缓害虫对呋虫胺抗药性的增长速度,解决了防治稻飞虱和稻叶蝉过程中的抗药性问题与农药残留问题;
另外,与爪哇棒束孢菌单剂相比,该复配杀虫剂具有速效性的特点,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防治效果稳定,不受南方地区的强紫外线和高温等田间环境条件的影响,且对环境无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持续控制稻飞虱和稻叶蝉的为害,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抗紫外线性能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获取
发明人团队在广州地区的水稻上采集到被虫真菌侵染的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从虫尸上经分离、筛选后获得了一株对稻飞虱和稻叶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爪哇棒束孢IJNL-N8(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709)。在后期的田间应用中,发现该菌株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不稳定,容易受田间的强紫外线和高温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为此,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野生菌株(爪哇棒束孢IJNL-N8)诱导其产生变异,经筛选与纯化最后获得抗紫外线和耐高温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并于2019年10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800,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
实施例2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对呋虫胺的相容性测定
1、实验方法
将抗紫外线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接种到查氏培养基(蔗糖30.0g、硝酸钠(NaNO3)3.0g、磷酸氢二钾(K2HPO4)1.0g、硫酸镁(MgSO4.7H2O) 0.5g、氯化钾(KCl)0.5g、硫酸亚铁(FeSO4)0.01g、琼脂粉20g加入水使总体积为1000mL)平板上,于26±1℃的恒温箱(L:D=14:10)中培养10天后,用 0.1%吐温-80无菌水收集孢子,将真菌孢子和呋虫胺在查氏培养液中混合,配制成含不同浓度呋虫胺(0.1x、0.5x、1x)和真菌孢子的悬浮液,用载玻片萌发法试验;
将以上含不同浓度呋虫胺和孢子悬液滴在无菌载玻片上,置于底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内,滴加无菌水保湿(100,RH),培养9h、11h、13h后镜检,计算孢子萌发率(孢子萌发率%=萌发的孢子数/总孢子数×100%)。每个处理3次重复。上述所有试验数据均在数据处理软件SAS系统上处理完成。
2、实验结果
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在不同浓度呋虫胺溶液中的孢子萌发率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呋虫胺(0.1x、0.5x、1x)对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且培养时间的长短(培养9h、11h和13h)也均不影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萌发率,孢子萌发率均可达到86.5%以上。以上结果说明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对呋虫胺的相容性良好。
表1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在不同浓度呋虫胺溶液中的孢子萌发率
时间 对照组 呋虫胺(1x) 呋虫胺(0.5x) 呋虫胺(0.1x)
9h 87.1±3.4a 86.5±2.9a 87.9±4.5a 88.3±3.6a
11h 95.5±3.7a 94.8±3.2a 95.8±2.8a 96.1±4.2a
13h 98.4±2.9a 97.7±3.5a 98.6±3.3a 99.1±3.4a
注:表中同列数字后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DMRT法);呋虫胺(1x)、呋虫胺(0.5x)、呋虫胺(0.1x)分别表示呋虫胺的使用剂量为田间常规使用剂量、0.5 和0.1倍的田间常规使用剂量。
实施例3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耐高温和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1、实验方法
将野生菌株(WT)和诱变菌株(UV)的分生孢子分别接种到PDA平板中培养至产孢后备用,分别用0.1%吐温-80无菌水收集上述两个菌株的分生孢子配制成1.0×106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并放置于紫外线下照射0、40min,然后取 5mL孢子悬浮液加入装有200mL查氏培养液的三角瓶中,在26±1℃、200rpm 条件下培养,在第10h、12h、14h时观察并记录孢子萌发情况,以芽管长度超过孢子直径一半作为萌发标准,所有处理3次重复;通过比较第10h、12h、14h各菌株在孢子萌发率方面的差异,明确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抗紫外线性能。
另外,取浓度1.0×106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分别在30±1℃、31±1℃、31.5± 1℃、33.5±1℃、34.5±1℃、35±1℃、200rpm条件下培养,在第12h、24h时观察并记录孢子萌发情况,以芽管长度超过孢子直径一半作为萌发标准,所有处理3 次重复;通过比较第12h、24h各菌株在不同温度下孢子萌发率方面的差异,明确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耐高温性。
2、实验结果
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抗紫外线性能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经紫外线照射40min后,其孢子萌发率与对照组(紫外线照射0min)无显著差异,而野生菌株经紫外线照射40min后,其孢子萌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以上结果说明:紫外线照射对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具有很好的抗紫外线性能。
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在不同温度下的孢子萌发率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温度为30±1℃至33.5±1℃条件下,野生菌株和诱变菌株IJUV-6的孢子均可正常萌发;其中,诱变菌株IJUV-6在33.5±1℃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野生菌株;温度为34.5±1℃条件下,诱变菌株IJUV-6在第24h的孢子萌发率超过20%,而野生菌株不萌发;且温度高于33.5±1℃条件下,爪哇棒束孢菌IJN-30和爪哇棒束孢菌IJW-25的孢子均不萌发。
以上结果表明:本发明筛选得到的诱变菌株IJUV-6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
表2诱变菌株IJUV-6在不同温度下的孢子萌发率(%)结果
Figure BDA0002275516270000061
注:表中同列数字后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DMRT法)。
实施例4 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8%呋虫胺(市购原药),0.8%纳米氢氧化铝,4%吐温-80,5%木质素磺酸钠,5%达润助悬剂 DK8,硅藻土补至100%,制得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其中,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6。
实施例5 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5%呋虫胺(市购原药),0.8%纳米氢氧化铝,4%司班-20,5%MorwetD-425,4%羧甲基纤维素钠,高岭土补至100%,制得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其中,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0。
实施例6 4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4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10%呋虫胺(市购原药),0.3%纳米氢氧化铝,3%吐温-80,6%木质素磺酸钠,6%羧甲基纤维素钠,硅藻土补至100%,制得4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其中,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25。
实施例7 6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可湿性粉剂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油剂,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 6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5%呋虫胺(市购原药), 0.8%纳米氢氧化铝,4%吐温-80,5%木质素磺酸钠,3%达润助悬剂DK8,硅藻土补至100%,制得6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其中,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8.33。
实施例8 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油剂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油剂,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 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5%呋虫胺(市购原药), 5%吐温-80,0.5%甘油,5%司班-20,1%白炭黑,5%OP-10,石蜡油补至100%,制得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油剂;其中,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0。
对比例1可湿性粉剂中缺少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
一种可湿性粉剂,除了无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外,其余的配方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4相同;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0.8%纳米氢氧化铝, 4%吐温-80,5%木质素磺酸钠,5%达润助悬剂DK8,硅藻土补至100%,制得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可湿性粉剂中缺少呋虫胺
一种可湿性粉剂,除了无呋虫胺外,其余的配方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5相同;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50%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1011孢子/g), 0.8%纳米氢氧化铝,4%吐温-80,5%木质素磺酸钠,5%达润助悬剂DK8,硅藻土补至100%,制得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3可湿性粉剂中缺少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
一种可湿性粉剂,除了无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其余的配方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4相同;具体的配方组分含量为:8%呋虫胺(市购原药),0.8%纳米氢氧化铝,4%吐温-80,5%木质素磺酸钠,5%达润助悬剂DK8,硅藻土补至 100%,制得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4
20%呋虫胺,田间常规使用剂量(田间使用浓度为133.3μg/mL)。
应用例1复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测定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4~8制备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可湿性粉剂进行毒力测定实验,测定其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1、实验方法
(1)测试对象
供试植物为水稻(Oryza sativa L.),将盆栽苗(盆直径30cm,苗高40cm,3 丛/盆,6~13株/丛)放入养虫笼中,接入白背飞虱成虫待其产卵后将其全部赶出,在32~37±1℃的条件下,待水稻茎部的白背飞虱发育至4龄若虫,备用;
将实施例4~8制备得到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和对比例1~3制备得到的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倍,分别获得不同浓度的混合液;将对比例4中的呋虫胺配制成田间常规使用浓度(133.3μg/mL)的药液,然后采用喷雾法分别将上述药液喷到不同处理组的水稻叶片和茎上,以水稻上沾满药液雾滴而不滴下为好,每个处理6盆苗,调查药后4、8天的效果,整个实验 4次重复,计算白背飞虱的校正死亡率;白背飞虱的校正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2、实验结果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可湿性粉剂中不含有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时,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仅为8.5%(4天)和11.8%(8天);当可湿性粉剂中不含有呋虫胺时,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40.4%(4天)和71.5%(8天);当可湿性粉剂中不含有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时,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45.2% (4天)和47.5%(8天);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 (实施例4~8)对白背飞虱防治效果高达80.4%~88%(4天)和89%~96.1%(8天),显著高于对比例1~3的可湿性粉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也显著高于对比例4呋虫胺的常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的防治效果。
以上结果说明,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复配对白背飞虱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复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与真菌杀虫剂相比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缩短了杀虫时间,与化学杀虫剂相比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延长了防治持效时间;
其中,与爪哇棒束孢菌单剂(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使用浓度为 2.5x107孢子/mL)相比,复配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提高了99%~118.6%(第 4天)和24.5%~34.4%(第8天),说明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中加入呋虫胺后提高了杀虫的速效性,与化学农药呋虫胺单剂(呋虫胺的使用浓度为 133.3μg/mL)相比,复配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提高了77.9%~118.6%(第4 天)和87.4%~102.3%(第8天)。
以上结果表明:化学农药中加入真菌杀虫剂后,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也延长了药物的防治持效时间;且复配剂与常规使用剂量的呋虫胺等化学农药相比,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呋虫胺的使用量。
表2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275516270000091
注:表中同列数字后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DMRT法)。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虫剂中含有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8.33~25;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为爪哇棒束孢菌(Isaria javanica)诱变株IJUV-6,该诱变株已于2019年10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800;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为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粉,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的孢子含量为1011孢子/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0~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16。
4.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稻飞虱/稻叶蝉或制备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中的应用。
5.一种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的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制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所述主剂包括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和呋虫胺,所述辅剂包括稳定剂、助剂和填料;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和呋虫胺的质量比为100:8.33~25;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已于2019年10月1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800;
所述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为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的孢子粉,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孢子粉的孢子含量为1011孢子/g。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生物制剂包括:主剂50%~65%,稳定剂0.5%~1%,助剂12%~20%,填料22%~35%。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制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或油剂。
CN201911121210.5A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Active CN1108396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210.5A CN110839652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210.5A CN110839652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9652A CN110839652A (zh) 2020-02-28
CN110839652B true CN110839652B (zh) 2021-07-27

Family

ID=69601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1210.5A Active CN110839652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396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6551B (zh) * 2021-12-24 2023-05-30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一种防治柑橘害虫的爪哇棒束孢菌株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5751A (zh) * 2009-12-29 2010-06-30 华南农业大学 茶皂素与昆虫生长调节剂混配的杀虫剂
KR20170053863A (ko) * 2015-11-07 2017-05-17 대한민국(농촌진흥청장) 이사리아 자바니카 Pf185 균주 또는 이를 이용한 진딧물 및 잘록병균의 동시방제용 조성물
CN107897214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防治水稻害虫的微生物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0078B1 (ko) * 2011-12-06 2013-11-15 대한민국 담배가루이 Q 타입에 대한 방제 효과를 갖는 신규 곤충병원성 곰팡이 이사리아 자바니카 Pf04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담배가루이 Q 타입 방제용 미생물 살충제
CN109479903B (zh) * 2018-11-28 2021-03-19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分生孢子油悬浮剂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5751A (zh) * 2009-12-29 2010-06-30 华南农业大学 茶皂素与昆虫生长调节剂混配的杀虫剂
KR20170053863A (ko) * 2015-11-07 2017-05-17 대한민국(농촌진흥청장) 이사리아 자바니카 Pf185 균주 또는 이를 이용한 진딧물 및 잘록병균의 동시방제용 조성물
CN107897214A (zh) * 2017-12-26 2018-04-13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防治水稻害虫的微生物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olid cultures of thrips-pathogenic fungi Isaria javanica strains for enhanced conidial productivity and thermotolerance;Park, So Eun et,al;《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20181231;第21卷(第4期);第1102-1109页 *
小贯小绿叶蝉区域性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曹馨月等;《中国植保导刊》;20181231;第38卷(第12期);第25-3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9652A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4113B (zh) 大球盖菇多糖的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及应用
CN104286032B (zh) 一种黄色篮状菌孢子粉的制备方法、黄色篮状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67437A (zh) 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10839652B (zh)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7897214B (zh) 一种防治水稻害虫的微生物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8294014B (zh) 一种防治根腐病的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543440B (zh) 一种小麦增产防病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9221190A (zh) 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
CN110934148A (zh) 一种金龟子绿僵菌诱变菌株MaUV-1与噻虫嗪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8576050B (zh) 亚硒酸钠用于防治烟草根黑腐病的用途
CN110720471B (zh)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诱变株ijuv-6与噻虫嗪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10870484A (zh) 一种金龟子绿僵菌与呋虫胺的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9699683B (zh) 一种滑石基质爪哇虫草孢子制剂
CA2929441C (en) Glomus iranicum var. tenuihypharum var. nov. strain and use thereof as bio-nematicide
CN112753716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在防治黄曲条跳甲方面的应用
EP3476930B1 (en) Pseudozyma
CN111296448A (zh) 香菇多糖在防治茶树真菌病害的应用
CN114903040B (zh) 薄荷酮在茶树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Kosmiatin et al. In vitro growth response of Patchouli (Pogostemon cablin) cultured in medium containing Methylobacterium spp. filtrate
CN114128729B (zh) 楝叶吴萸挥发油在防治辣椒疫病中的应用
CN112920963B (zh) 一种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生防菌株、生防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735935B (zh) 雷公藤红素在防治农业病害中的应用
CN107593773A (zh) 一种防治桑葚白果病的微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5394070A (zh) 吡虫啉和菌核铜的复配农药
CN105519548A (zh) 一种嘧菌酯和三环唑复配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