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0671A - 图像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0671A
CN110830671A CN201910718680.3A CN201910718680A CN110830671A CN 110830671 A CN110830671 A CN 110830671A CN 201910718680 A CN201910718680 A CN 201910718680A CN 110830671 A CN110830671 A CN 110830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ument
post
section
uni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86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丸山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30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06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65H29/60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diverting the stream into alternative path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1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from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0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10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 B65H2301/13Relative to size or ori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 B65H2301/132Relative to size or ori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single face or double face
    • B65H2301/1321Print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65H2404/632Wedg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9Binding, stapling, folding or perforating, e.g. pun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节省使用者将由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原稿移送至装置主体这一作业的图像处理系统。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有原稿输送部、原稿读取部、装置主体以及输送机构。原稿输送部运送原稿。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运送的所述原稿。装置主体支撑所述原稿读取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多功能外围设备(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作“MFP”)。例如,MFP具备原稿输送部、原稿读取部、装置主体以及后处理部。原稿输送部运送原稿。原稿读取部读取由原稿输送部运送的原稿。装置主体支撑原稿读取部。例如,装置主体为具有加热部的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部对从装置主体输送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MFP将由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原稿向排纸部排出。因此,无法针对由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原稿紧接着进行后处理。例如,在扫描或复印通过订书钉(例如,金属针)对多张原稿进行装订处理而得的装订物时,需要从经装订处理的装订物上拆下订书钉。并且,在扫描或复印拆下订书钉而得的多张原稿后,需要由使用者从排纸部取出原稿并进行装订处理作业,而将原稿恢复至原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节省由使用者将由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原稿移送至装置主体这一作业的图像处理系统。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具有原稿输送部、原稿读取部、装置主体以及输送机构。原稿输送部运送原稿。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运送的所述原稿。装置主体支撑所述原稿读取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一示例的主视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一示例的框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稿排出模式时的原稿的排出路径的说明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处理模式时的原稿的输送路径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比较例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一示例的主视图。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视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视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视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图像处理系统;3…后处理装置(后处理部);10…ADF(原稿输送部);11…排纸部;12…主体输送用切换部(第一切换部);15…扫描仪部(原稿读取部);20…装置主体;23…定影部(加热部);24…供纸部;30、130、330…输送机构;32…后处理用输送部;40…ADU(原稿翻转部);41…原稿翻转用切换部(第二切换部);45…控制面板(显示部);62…排出部;123…加热部(消色部);170…消色用输送部;175…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280…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L1…排出路径;L2…输送路径;L5…翻转路径;L103…排出用输送路径;L104…供纸用输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此外,在各个图中,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各个图中,为便于观察,会放大或简化各部件的尺寸以及形状。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一示例的主视图。例如,图像处理系统1为复合机(MFP)。如图1所示,图像处理系统1包括图像处理装置2以及后处理装置3(后处理部)。图像处理装置2在纸张等片材状介质(以下称作“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处理装置2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示例。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处理装置2输送的片材进行后处理。后处理装置3为“片材处理装置”的一示例。
图像处理装置2具备原稿输送部10、扫描仪部15(原稿读取部)、装置主体20、输送机构30、原稿翻转部40、控制面板45(显示部)以及图像处理控制部50。
例如,原稿输送部10为自动原稿运送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原稿输送部10(以下称作“ADF10”)向装置主体20或排纸部11运送原稿。ADF10具备切换排出路径L1与输送路径L2的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a第一切换部)。排出路径L1为将由扫描仪部15完成读取的原稿(以下称作“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的路径(参照图3)。输送路径L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参照图4)。
ADF10具备多个(图中为4个)输送辊对13A~13D。各输送辊对13A~13D具备彼此相对的2个输送辊。例如,2个输送辊为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未图示的电机来驱动旋转。从动辊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从动旋转)。
扫描仪部15配置于ADF10的下方。扫描仪部15读取由ADF10运送的原稿。或者,扫描仪部15读取放置于原稿台21的原稿。例如,扫描仪部15具备图像传感器(未图示)。图像传感器在读取放置于原稿台21上的原稿的图像时,沿原稿台21移动。扫描仪部15将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传送至打印机部22。
装置主体20支撑扫描仪部15。在装置主体20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21。装置主体20具备打印机部22,该打印机部22基于从扫描仪部15或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信息,通过调色剂等显影剂来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作“调色剂图像”)。打印机部22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的表面上。打印机部22对转印至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打印机部22具备定影图像的定影部23(加热部)。
装置主体20具备将片材供给至打印机部22的供纸部24。供纸部24配合打印机部22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定时,而将片材逐页供给至打印机部22。供纸部24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下部。例如,供纸部24具备多个(图1中为4个)供纸盘25A~25D。多个供纸盘25A~25D沿铅垂方向重叠地配置。
在装置主体20设置有片材供给路径L3,该片材供给路径L3用于将从供纸部24供给的片材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在图1中,附图标记26表示供纸辊对,附图标记27表示对位辊对,附图标记28表示加热辊,附图标记29表示加压辊。加热辊28以及加压辊29构成定影部23。片材供给路径L3由供纸辊对26、对位辊对27以及定影部23形成。
输送机构3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输送。输送机构30具备形成输送路径L2的多个(图中为4个)输送辊对31A~31D。4个输送辊对31A~31D为第一输送辊对31A、第二输送辊对31B、第三输送辊对31C以及第四输送辊对31D。各输送辊对31A~31D具备彼此相对的2个输送辊。例如,2个输送辊为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未图示的电机来驱动旋转。从动辊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从动旋转)。
4个输送辊对31A~31D从ADF10朝向装置主体20,按照第一输送辊对31A、第二输送辊对31B、第三输送辊对31C以及第四输送辊对31D的顺序配置。
输送机构30具备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后处理用输送部32。后处理用输送部32绕开定影部23而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部输送。后处理用输送部32沿不通过定影部23的路径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部输送。或者,后处理用输送部32将从打印机部22排出的片材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后处理用输送部32具备形成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4的多个(图中为2个)输送辊33A、33B。2个输送辊对33A、33B彼此隔开间隔而水平配置。各输送辊对33A、33B具备彼此相对的2个输送辊。例如,2个输送辊为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未图示的电机驱动来旋转。从动辊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从动旋转)。
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4与输送路径L2以及片材供给路径L3分别相连。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4的上游端连接至输送路径L2的下游端。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上,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4的上游端连接至片材供给路径L3的下游端。
例如,原稿翻转部40为自动双面复印单元(ADU:Automatic Duplex Copy Unit)。原稿翻转部40(以下称作“ADU40”)设置在装置主体20的侧部。ADU40在装置主体20中设置在与后处理装置3的设置侧相反的一侧。ADU40使原稿的正反面翻转。ADU40具备切换输送路径L2与翻转路径L5的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第二切换部)。输送路径L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直接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翻转路径L5为对读取完成原稿进行正反翻转并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
ADU40具备形成翻转路径L5的翻转辊对42。翻转辊对42具备彼此相对的2个翻转辊。例如,2个翻转辊为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未图示的电机来驱动旋转。从动辊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从动旋转)。
翻转辊对42配置于第三输送辊对31C的铅垂下方。翻转辊对42配置于相比第四输送辊对31D背离装置主体20的位置。翻转辊对42与第四输送辊对31D相比配置于下方。翻转辊对42的驱动辊能够正转(顺时针旋转)及反转(逆时针旋转)。
翻转路径L5连接至输送路径L2的中途。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配置于翻转路径L5与输送路径L2的连接位置P1的附近。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切换从第三输送辊对31C运送的原稿朝向第四输送辊对31D还是朝向翻转辊对42。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使从第三输送辊对31C朝向翻转辊对42的原稿正反翻转并朝向第四输送辊对31D。
控制面板45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上部。控制面板45配置于ADF10的侧方。控制面板45配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附近。例如,控制面板45为触摸面板。控制面板45具备进行文字或图像的显示的显示部。控制面板45具备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在控制面板45中,显示部以及操作部被一体化。
接着,描述图像处理控制部50。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1的一示例的框图。图像处理控制部50控制图像处理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图像处理控制部50控制ADF10、扫描仪部15、装置主体20、输送机构30、ADU40以及控制面板45。图像处理控制部50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图像处理控制部50为“控制部”的一示例。
例如,图像处理控制部50对原稿排出模式与后处理模式进行切换控制。在此,原稿排出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参照图1)排出的模式。后处理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模式。
控制面板45进行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和后处理模式的显示。例如,控制面板45显示按钮作为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和后处理模式的模式选择部46(操作部)。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将读取完成原稿直接向排纸部11排出。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后处理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例如,控制面板45在显示后处理模式时,受理与原稿的后处理的类型有关的输入。控制面板45将所输入的与后处理的类型有关的信息传送至后处理装置3。
接着,描述后处理装置3。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处理装置2相邻配置。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处理装置2输送的对象物执行通过控制面板45指定的后处理。在对象物中包含有读取完成原稿以及片材。例如,后处理为装订处理(订装处理)或排序处理。后处理装置3具备待机部60、处理部61、排出部62以及后处理控制部70。在实施方式中,对象物从图像处理装置2向排出部62输送。
待机部60使从图像处理装置2输送的对象物临时滞留(缓冲)。例如,待机部60在由处理部61进行在前片材的后处理的期间,使后续的多张片材待机。待机部60配置于处理部61的上方。若处理部61处理完在前片材,则待机部60使滞留的片材朝向处理部61落下。
处理部61对片材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61对齐多张片材。处理部61对所对齐的多张片材进行装订处理。据此,多张片材被装订在一起。处理部61将进行后处理而得的片材向排出部62排出。
排出部62具备固定盘63和可动盘64。固定盘63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盘64设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经排序处理的片材排出到固定盘63以及可动盘64。
接着,描述后处理控制部70。
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70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的动作。后处理控制部70控制待机部60、处理部61以及排出部62。后处理控制部70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例如,后处理控制部70对处理模式与非处理模式(常规模式)进行切换控制。在此,处理模式表示对对象物进行后处理的模式。例如,处理模式包含有排序模式以及订装模式。非处理模式表示不对对象物进行后处理而将对象物直接输送的模式。
例如,控制面板45显示按钮作为能够选择处理模式和非处理模式的模式选择部46(操作部)。例如,控制面板45能够在原稿排出模式时,选择处理模式和非处理模式。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处理模式”并触摸按钮,后处理控制部70对片材进行后处理。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非处理模式”并触摸按钮,后处理控制部70不对片材进行后处理而使片材直接排出。
接着,描述输送路径的切换控制。
图像处理控制部50根据使用者选择的模式来切换输送路径。在此,将翻转路径L5与输送路径L2的连接位置P1设为基点,将输送路径L2的上游路径L21设为“第一输送路径L21”,并将输送路径L2的下游路径L22设为“第二输送路径L22”(参照图1)。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稿排出模式时的原稿的排出路径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与第一输送路径L21交叉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排出路径L1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放置于ADF10的原稿(以下称作“ADF载置原稿”)沿排出路径L1排出至排纸部11(参照图3的箭头V1)。ADF载置原稿通过ADF10的多个输送辊对13A~13D排出至排纸部11。ADF载置原稿在被扫描仪部15读取后,排出至排纸部11。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处理模式时的原稿的输送路径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第一输送路径L21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输送路径L2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ADF载置原稿在被扫描仪部15读取后,沿输送路径L2朝向ADU40输送(参照图4的箭头V2)。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ADF载置原稿并不朝向排纸部11。
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翻转路径L5的位置设定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翻转路径L5形成于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据此,输送至ADU40的原稿(读取完成原稿)进入翻转路径L5(参照图4的箭头V3)。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原稿进入翻转路径L5直到原稿的下游端通过连接位置P1(参照图1)为止。
在原稿的下游端通过连接位置P1后,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与第一输送路径L21交叉的位置(图4的虚线部的位置)设定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在原稿的下游端通过连接位置P1后,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得由翻转路径L5和第二输送路径L22来形成原稿的路径。据此,进入翻转路径L5的原稿被正反翻转。经正反翻转的原稿进入第二输送路径L22(参照图4的箭头V4)。
后处理用输送部32绕开定影部23而将进入第二输送路径L22的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具体地,后处理用输送部32沿不通过定影部23的路径(输送路径L2、L4)将进入第二输送路径L22的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参照图4的箭头V5)。进入第二输送路径L22的原稿并不朝向片材供给路径L3。输送至后处理装置3的原稿在处理部61的作用下被实施后处理(例如装订处理)。被实施后处理的原稿向排出部62排出。
另外,存在原稿读取部与装置主体相独立的结构(比较例)。图5为表示比较例的图像处理系统1X的一示例的主视图。在图5中,附图标记2X表示图像处理装置,附图标记3X表示后处理装置,附图标记10X表示ADF,附图标记15X表示扫描仪部,附图标记20X表示装置主体。如图5所示,比较例的图像处理系统1X不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30。
后处理装置3X对从装置主体20X输送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参照图5的箭头Vx1)。图像处理系统1X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X排出(参照图5的箭头Vx2)。因此,无法针对读取完成原稿紧接着进行后处理。例如,在扫描或复印通过订书钉来装订处理多张原稿而得的装订物时,需要从经装订处理的装订物上拆下订书钉。然后,在扫描或复印拆下订书钉而得的多张原稿后,需要由使用者从排纸部11X取出原稿并进行装订处理的作业,而将原稿恢复至原状态。
若像这样为扫描仪部15X与装置主体20X相独立的结构,则需要由使用者将读取完成原稿移送至装置主体20X的作业,耗费工夫。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图像处理系统1具有ADF10、扫描仪部15、装置主体20以及输送机构30。ADF10运送原稿。扫描仪部15读取由ADF10运送的原稿。装置主体20支撑扫描仪部15。输送机构3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输送。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能够通过输送机构3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自动输送。因此,能够节省由使用者将读取完成原稿移送至装置主体20这一作业。
ADF10具备切换排出路径L1与输送路径L2的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排出路径L1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的路径。输送路径L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由于能够通过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的切换来分别形成排出路径L1以及输送路径L2,所以能够抑制原稿的错误输送。例如,能够抑制在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时原稿错误地朝向输送路径L2。另一方面,能够抑制在将读取完成原稿向装置主体20输送时原稿错误地朝向排出路径L1。
图像处理系统1进一步具备设置于装置主体20的ADU40。ADU40使原稿的正反面翻转。ADU40具备切换输送路径L2与翻转路径L5的原稿翻转用切换部41。输送路径L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直接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翻转路径L5为将读取完成原稿正反翻转并向装置主体20输送的路径。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在连续输送多张原稿时,能够在排出部62中保持原稿的正反顺序。除此之外,能够将针对多张原稿的装订位置保持于原稿的后端(原稿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端)。
图像处理系统1进一步具备对从装置主体20输送的对象物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3。输送机构30具备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后处理用输送部32。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通过后处理用输送部32,能够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自动输送。因此,能够针对读取完成原稿紧接着自动进行后处理。即,能够自动对原稿进行整理。根据实施方式,在扫描或复印拆下订书钉而得的多张原稿后,无需由使用者进行装订处理的作业而将原稿恢复至原状态的工夫。
装置主体20具备定影图像的定影部23。后处理用输送部32沿不通过定影部23的路径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通过后处理用输送部32,能够将读取完成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顺利输送。
图像处理系统1进一步具备进行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和后处理模式的显示的控制面板45。原稿排出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的模式。后处理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模式。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通过在控制面板45上显示各模式,能够根据需要,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自动输送。
接着,描述第二实施方式。
装置主体20不限于具备定影图像的定影部23。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101的主视图。
如图6所示,装置主体20具备使消色调色剂消色的加热部123(消色部)。加热部123兼任定影部以及消色部。以下,加热部123也称作“消色部123”。
消色调色剂具有受外部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消色”是指视觉上看不出以与纸张的基底色不同的颜色(不只是彩色,还包括白色以及黑色等无彩色)形成的图像。例如,“外部刺激”是指温度、特定波长的光以及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消色调色剂达到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的温度,则会消色。消色调色剂在消色后,若达到特定的恢复温度以下的温度,则会显色。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02在以下所示的3个模式下执行打印。
·单色调色剂模式:通过非消色的黑色单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彩色调色剂模式:通过非消色的单色调色剂以及彩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消色调色剂模式:仅通过消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控制面板45来选择在哪个模式下进行图像形成。
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低于非消色调色剂(常规调色剂)的定影温度。在此,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表示消色调色剂模式时的加热辊28的温度。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表示单色调色剂模式时或彩色调色剂模式时的加热辊28的温度。
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低于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在此,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表示消色模式时的加热辊28的温度。
图像处理装置102具备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的消色用输送部170。消色用输送部170将从ADU40输送至装置主体20的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消色用输送部170具备形成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的多个(图中为2个)输送辊对171A、171B。各输送辊对171A、171B具备彼此相对的2个输送辊。例如,2个输送辊为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未图示的电机来驱动旋转。从动辊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旋转(从动旋转)。
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与输送路径L101以及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分别相连。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的上游端连接至输送路径L101的下游端。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的下游端连接至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的上游端。在图6中附图标记131A~131F分别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130的多个(图中为6个)输送辊对。多个输送辊对131A~131F形成从ADF10经由ADU40延伸至装置主体20的输送路径L101。
图像处理系统101还可以具备切换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与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的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为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排出部62输送的路径。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为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供纸部24输送的路径。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以及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内部。
在图6中,附图标记176A~176C分别表示多个(在图中为3个)供纸用辊对。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由多个供纸用辊对176A~176C形成。多个供纸用辊对176A~176C配置于避开供纸盘25A~25D的位置。例如,多个供纸盘25A~25D中最下段作为容纳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的盘而发挥功能。
例如,图像处理控制部50对原稿排出模式与消色模式进行切换控制。在此,原稿排出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的模式。消色模式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的模式。
控制面板45进行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和消色模式的显示。例如,控制面板45显示按钮作为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和消色模式的模式选择部46(操作部)。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将读取完成原稿直接向排纸部11排出。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消色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
例如,控制面板45在选择消色模式时,显示按钮作为能够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和供纸用输送模式的模式选择部46(操作部)。通过在使用者选择模式时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排出部62排纸。另一方面,通过在使用者选择模式时选择“供纸用输送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供纸部24排纸。
接着,描述输送路径的切换控制。
图像处理控制部50根据使用者选择的模式来切换输送路径。
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与输送路径L101的上游端部交叉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排出路径L1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ADF载置原稿沿排出路径L1排出至排纸部11(参照图6的箭头V1)。
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输送路径L101的上游端部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形成输送路径L101。据此,ADF载置原稿在被扫描仪部15读取后,沿输送路径L101朝向ADU40输送(参照图6的箭头V101)。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ADF载置原稿并不朝向排纸部11。
输送至ADU40的原稿(读取完成原稿)进入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参照图6的箭头V102)。进入消色用输送路径L102的原稿在消色部123的作用下被实施消色处理。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进入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参照图6的箭头V103)。
在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的位置设定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在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形成于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据此,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经过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向排出部62排出(参照图6的箭头V104)。在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时,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并不朝向供纸部24。
另一方面,在选择供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与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交叉的位置设定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在选择供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形成于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在选择供纸用输送模式时,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在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中设定于相比与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位置(图6的虚线部的位置)处。据此,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经过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向供纸部24排出(参照图6的箭头V105)。
另外,比较例的图像处理系统1X(参照图5)不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消色用输送部170(输送机构130)。例如,比较例为具有消色功能的MFP(以下称作“消色MFP”)。消色MFP具备容纳通过消色调色剂打印而得的原稿(以下称作“消色调色剂原稿”)的消色用盘。消色用盘配置于消色MFP的装置主体。例如,在扫描或复印消色调色剂原稿时,要再利用消色调色剂原稿,则需要使用者进行从排纸部取出消色调色剂原稿并容纳至装置主体的消色用盘这一作业。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装置主体20具备将消色调色剂消色的消色部123。图像处理系统101还具备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的消色用输送部170。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能够通过消色用输送部170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自动输送。因此,能够针对由扫描仪部15完成读取的消色调色剂原稿紧接着自动进行消色处理。即,能够将所扫描的原稿直接消色并用于打印用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扫描或复印消色调色剂原稿的情况下,在再利用消色调色剂原稿时,无需使用者将消色调色剂原稿容纳于装置主体20的供纸盘25A~25D的工夫。除此之外,由于在对原稿进行消色前进行扫描,所能够在消色前保存至服务器。
图像处理系统101还具备切换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与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的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为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排纸部11输送的路径。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为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向供纸部24输送的路径。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由于能够通过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的切换来分别形成排出用输送路径L103以及供纸用排出路径L104,所以能够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朝向排出部62或供纸部24选择性地输送。
通过将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以及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内部,起到以下效果。
与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以及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内部时(例如,配置于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时)相比,能够缩短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因此,能够将由消色部123消色而得的原稿朝向供纸部24顺利输送。
装置主体20不限于具备兼任定影部以及消色部的加热部123。例如,装置主体20可以将定影部以及消色部分别单独具备。例如,消色部可以与定影部分开而配置于消色用盘的附近。
接着,描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201的主视图。
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系统201除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外,还可以具备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切换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与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路径。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加热部123(消色部)输送的路径。
控制面板45进行能够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后处理模式以及消色模式的显示。例如,控制面板45显示按钮作为能够选择(1)原稿排出模式、(2)后处理模式以及(3)消色模式的模式选择部46(操作部)。
(1)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原稿排出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读取完成原稿向排纸部11排出。
(2)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后处理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3)通过使用者在选择模式时选择“消色模式”并触摸按钮,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
接着,描述输送路径的切换控制。
图像处理控制部50根据使用者选择的模式来切换输送路径。
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与输送路径L201的上游端部交叉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原稿排出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排出路径L1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ADF载置原稿沿排出路径L1排出至排纸部11(参照图7的箭头V1)。
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输送路径L201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输送路径L201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ADF载置原稿在被扫描仪部15读取后,沿输送路径L201朝向ADU40输送(参照图7的箭头V201)。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ADF载置原稿并不朝向排纸部11。
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输送路径L201的位置(图7的虚线部的位置)设定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在选择后处理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由输送路径L201和后处理输送路径L202来形成原稿的路径。据此,输送至ADU40的原稿进入后处理输送路径L202(参照图7的箭头V202)。
后处理用输送部32绕开消色部123而将进入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的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具体地,后处理用输送部32沿不通过消色部123的路径(输送路径L202、L204)将进入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的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参照图7的箭头V203)。进入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的原稿并不朝向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输送至后处理装置3的原稿在处理部61的作用下被实施后处理(例如装订处理)。被实施后处理的原稿向排出部62排出。
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输送路径L201的位置设定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输送路径L201形成于主体输送用切换部12。据此,ADF载置原稿在被扫描仪部15读取后,沿输送路径L201朝向ADU40输送(参照图7的箭头V201)。在选择消色模式时,ADF载置原稿并不朝向排纸部11。
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在避开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的位置设定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在选择消色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由输送路径L201和消色输送路径L203来形成原稿的路径。据此,输送至ADU40的原稿进入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参照图7的箭头V204)。
进入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的原稿在消色部123的作用下被实施消色处理。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进入排出用输送路径L204(参照图7的箭头V205)。
在选择排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经由排出用输送路径L204向排出部62排出。
另一方面,在选择供纸用输送模式时,图像处理控制部50使被实施消色处理的原稿经由供纸用输送路径L205向供纸部24排出。
根据本变形例,图像处理系统201还具备切换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与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的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的路径。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为将读取完成原稿向消色部123输送的路径。根据以上结构,起到以下效果。
由于能够通过后处理兼消色用切换部280的切换来分别形成后处理用输送路径L202以及消色用输送路径L203,所以能够将读取完成原稿朝向后处理装置3或消色部123选择性地输送。
接着,描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像处理系统不限于具备使原稿的正反面翻转的ADU。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301的主视图。如图8所示,图像处理系统301可以不具备ADU40(参照图1)。本变形例的输送机构330配置于装置主体20的内部。
在图8中附图标记331A~331C分别表示构成本变形例的输送机构330的多个(图中为3个)输送辊对。多个输送辊对331A~331C形成从ADF10延伸至装置主体20的输送路径L301。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不具有使原稿的正反面翻转的ADU40,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
接着,描述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图像处理系统不限于具备对从装置主体输送的对象物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处理系统401的主视图。
如图9所示,图像处理系统401可以不具备后处理装置3(参照图6)。图像处理系统401可以为具备具有ADF10、扫描仪部15以及消色部123的装置主体20、以及具有消色用输送部170的输送机构130的图像处理装置402(消色装置)。在本变形例的装置主体20的内部并未设置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以及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参照图6)。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供能够针对由扫描仪部15完成读取的消色调色剂原稿紧接着自动进行消色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402。除此之外,由于不具有后处理装置3,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除此之外,由于不具有供纸用输送路径L104以及消色原稿排出路径切换部175,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进一步简化。
根据以上描述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能够节省使用者将由扫描仪部15完成读取的原稿移送至装置主体20这一作业。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功能。此时,也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功能的程序记录至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来实现。此外,这里所指的“计算机系统”为包括OS或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另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一步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还可以包括像通过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路那样短时间内动态保存程序的线路、像在该情况下成为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定时间的存储器。另外,上述程序可以为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还可以为能够通过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虽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不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以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稿输送部,运送原稿;
原稿读取部,读取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运送的所述原稿;
装置主体,支撑所述原稿读取部;以及
输送机构,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稿输送部具备第一切换部,所述第一切换部切换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排纸部排出的排出路径和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的输送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系统还具备原稿翻转部,所述原稿翻转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使所述原稿的正反面翻转,
所述原稿翻转部具备第二切换部,所述第二切换部切换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直接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的输送路径与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正反翻转并向所述装置主体输送的翻转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系统还具备后处理部,所述后处理部对从所述装置主体输送的对象物进行后处理,
所述输送机构具备后处理用输送部,所述后处理用输送部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系统还具备后处理部,所述后处理部对从所述装置主体输送的对象物进行后处理,
所述输送机构具备后处理用输送部,所述后处理用输送部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对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部,
所述后处理用输送部沿着不通过所述定影部的路径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对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部,
所述后处理用输送部沿着不通过所述定影部的路径将由所述原稿读取部完成读取的所述原稿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
CN201910718680.3A 2018-08-07 2019-08-05 图像处理系统 Pending CN1108306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8599 2018-08-07
JP2018148599A JP2020024287A (ja) 2018-08-07 2018-08-07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0671A true CN110830671A (zh) 2020-02-21

Family

ID=6765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8680.3A Pending CN110830671A (zh) 2018-08-07 2019-08-05 图像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53241A1 (zh)
EP (1) EP3608266A1 (zh)
JP (1) JP2020024287A (zh)
CN (1) CN11083067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1044B2 (ja) * 2008-06-25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894235B2 (en) * 2016-03-31 2018-02-1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 Inc. Auto document feeder to finisher path
JP2017195553A (ja) * 2016-04-21 2017-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53241A1 (en) 2020-02-13
EP3608266A1 (en) 2020-02-12
JP2020024287A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6981B2 (en) Image input and output using scan-all-first input mode
US953618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US887610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US9227805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US941561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9100211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JP4664391B2 (ja) 印刷出力装置および印刷出力システム
JP478273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927531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pecifying and storing user defined envelope flap sizes
JP2006103284A (ja) 印刷システム
JP2006159565A (ja) 印刷システム
CN110830671A (zh) 图像处理系统
JP2005319672A (ja) 画像情報装置
JP20092394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842B2 (ja)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035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30491B2 (en) Original read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454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601009A (zh) 复合机
JP2009159228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H04167759A (ja) 記号印刷機能付き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61845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45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