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7180B -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27180B
CN110827180B CN201911019210.4A CN201911019210A CN110827180B CN 110827180 B CN110827180 B CN 110827180B CN 201911019210 A CN201911019210 A CN 201911019210A CN 110827180 B CN110827180 B CN 110827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student
state transition
teacher
ques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92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27180A (zh
Inventor
邵安楠
刘康宁
倪靖靓
施哲宇
邵瑜
董黎刚
蒋献
诸葛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0192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27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27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7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27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7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 G06Q50/205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 guidan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7/00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 G09B7/02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the type wherein the studen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ich is presented or wherein the machine give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resented by a student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随堂测试的13个状态,建立有限状态机模型;2)根据时间条件及用户的不同动作,划分三类状态迁移路径;3)依据模型和所要存储的数据保存随堂测试的所有记录;4)系统自动打乱测试题目顺序5)根据学生随堂测试所处状态计算平时成绩;6)系统自动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7)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随堂测试的题目集并填写相关参数,系统根据模型和方法完成对随堂测试的管理。本发明构建了一个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管理方法,帮助教师管理随堂测试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成绩的计算更加公正合理。

Description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互联网+”的思维被提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地特点,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学生么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地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地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线教学行业,随着社会的大力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全面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推进,在线教学课堂应运而生。在线教学课堂就是通过“互联网+教育”,运用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利用智能终端工具进行信息推送、记录学习轨迹、进行学习成果评价;通过互动设备建立学习社群,使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够有效地互动;同时建立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社群提供支持,使教学者可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线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校园教学的过程中,在线教学课堂已经越来越普及于高校教学中,各类课堂教学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它是一种新兴的移动平台应用产品。微信平台本身提供群发消息、自动回复、素材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但由于其开发者权限限制,很多功能无法实现。值得庆幸的是,微信平台为第三方平台提供接口,开发者通过URL将第三方平台与微信平台连接,在第三方平台上编写代码所实现的功能可在微信平台上查看、操作、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好友等。这使得微信平台能开发成一个功能非常完善的移动教育互动平台。特别是咋2017年1月9日,微信官方推出了微信小程序,使得搭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成为可能。
微信几乎适合所有智能手机,支持iOS、Android、WindowsPhone、Symbian和Blackberry 等移动操作系统,大大降低了用户准入的门槛。同时,微信支持用户随时随地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功能。除此以外,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第一季度,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1亿,同比增长了6.9%,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目前软件市场上的各种APP较微信小程序而言,需要用户自行下载、安装、注册,占手机内存,用户不愿下载安装,导致推广不易。在开发方面,也需要开发安卓和IOS两个系统的版本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页面的设计与维护。而微信小程序,收到微信庞大真实用户人群带来的优势,只需关注平台就可享受服务,易于推广。同时,微信官方为开发者封装好了许多的API,使入门门槛低,编程量小,并且省去了Android和IOS跨平台的不便。
移动互联网目前正逐渐取代PC互联网。根据C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 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
目前,基于PC端的在线学习平台已经非常多且功能十分完善,比价知名的有网易云课堂、慕课等,但是基于移动端的在线教学平台几乎没有,虽然也有一些,但是功能较少且较为单一,类似超级课程表也只实现了一些课表或者成绩的查询,完全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对于移动端在线学习互动的需求。随着移动端设备越来越普及,功能越来越完善,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和人们对新颖教学模式的需求,未来基于移动端的在线学习互动平台必然会成为主流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为基于移动端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一种可行的流程事件管理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由教师端和若干学生端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所需的若干个状态,在云平台中建立有限状态机模型,并设置不同状态间变迁所需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各个状态间的变迁通过对应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进行触发;
2)根据时间条件及用户的不同动作,在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划分三类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和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并对于每一条迁移路径设置触发其状态变迁的时间条件和/或用户动作;
3)依据模型和所要存储的数据,定义若干数据表,用于保存随堂测试的所有记录;
4)在云平台中设置防抄袭模块,用于将指定的测试题目进行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且不同学生端收到的测试题目顺序不同,同时保证在批改互批截止前学生端无法显示批改结果及正确答案;
5)在云平台中设置得分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学生随堂测试所处状态计算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互批情况及随堂测试得分情况;
6)在云平台中设置答题情况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学生端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7)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的随堂测试试题信息以及设定的模型参数后,通过所述防抄袭模块将测试试题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完成作业发布,并通过所述有限状态机模型对各学生端和教师端的状态进行管理,完成测试后通过所述计算模块和答题情况分析模块进行计算分析。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1)中,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定义的状态共13个状态,包括开始、未提交、提交、已互批、查看成绩、补交、未互批、教师批改、申诉、申诉成功、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和查看班级测试结果;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中,时间条件包括提交截止时间T1、互批截止时间T2和申诉截止时间T3,用户动作包括学生提交作业、进行互批、查看成绩、进行申诉和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批改随堂测试、查看班级测试结果,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时需设置参数F,,控制是否允许补交,F=0不允许补交,F=1允许补交;学生最终成绩S与学生批改成绩S1和教师批改成绩S2的关系是影响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
作为优选,所述的有限状态机模型中,状态迁移路径分为三类:
所述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未提交,收到指令开始随堂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交--提交,当当前时间T<T1时,学生提交作业,触发状态变迁;
3)提交--已互批,当T1<T<T2时,学生进行互批,触发状态变迁;
4)已互批--查看成绩,当T>T2时,学生查看自己成绩,触发状态变迁;
5)查看成绩--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所述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未移交--结束,当F=0,T>T1,学生未提交测试或当F=1,T>T3,学生未提交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补交,当F=1,T1<T<T2,收到学生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3)补交--教师批改,当T>T3且收到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4)教师批改--申诉成功,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5)教师批改--申诉失败,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6)提交--未互批,当T>T2,学生未进行互批时,触发状态变迁;
7)未互批--教师批改,当T>T2且教师收到未互批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8)查看成绩--申诉,当T<T3且学生对成绩有异议时,触发状态变迁;
9)申诉--教师批改,当T>T3且教师收到需要裁定的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10)申诉成功--测试结束,当S=S2时,触发状态变迁;
11)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所述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教师批改,当T>T3,教师收到补交测试、未互批测试和申诉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2)教师批改--测试结束,当S=S2时,出发状态变迁;
3)测试结束—查看班级测试结果,当系统对班级学生的数据分析完成后,触发状态变迁。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3)中,数据库中建立的三张表分别是随堂测试记录表、随堂测试试题表和随堂测试成绩表;随堂测试记录表用于存放创建的随堂测试的相关信息,随堂测试试题表用于存放随堂测试的试题相关信息,随堂测试成绩表用于记录学生随堂测试的成绩和互批人信息。
作为优选,所述防抄袭模块的设置方法为:
创建空数组一和空数组二,将所有的题目序号存入数组一,然后用临时变量length存放数组一的长度,使用随机函数从0~length之间随机生成一个数字,取出数组一中与该数字相等的题目序号,判断数组二中是否有与该题目序号重复的值,若没有则将该题目序号按序存入数组二的空白位置,否则重新生成一个随机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组二的长度等于length,所有的题目序号在数组二中被随机重排;对于每个学生端生成一个随机重排的题目序号,然后将测试试题按照各自的题目序号顺序按此发送给学生端进行答题;
各个所述的学生端在当前时间到达互批截止时间之前,无法从云平台获取自己的做题记录、批改结果和正确答案。
作为优选,所述的得分计算模块中,平时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46649130000041
其中,n为随堂测试次数,U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提交,提交为1,未提交为0;P表示提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F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补交,补交为1,未补交为0; Q表示补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Si表示第i次测试学生所得的分数,S表示第i次测试的总分;M表示完成互批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重,E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完成互批,完成为1,未完成为0;1-M-P表示批改的成绩被申诉成功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Ti 表示第i次互批的随堂测试是否被申诉成功,申诉成功为1,未申诉成功为0。
作为优选,所述的答题情况分析模块中,所有学生端均完成测试之后,云平台会对每一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统计,并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的章节推送给教师端,教师端在测试分析页面显示分析结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7)中所述作业发布的方法为:教师端向云平台发送创建一次课堂测试的指令,并选择发布测试的班级,然后选择试题库,并选择是否随机出题,若选择随机出题,则选择出题数量,若选择不随机出题,则由教师端按照教师的输入信息从题库当中手动选择题目,题目选择完成后需填写测试截止时间和互批截止时间、测试建立名称,并选择是否允许补交,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和输入的所有信息后,按照信息中的要求选择试题向学生端发布作业。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法,能够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场景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实现在线学习平台中的高效事件管理。且该管理方法能够帮助教师管理随堂测试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成绩的计算更加公正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布测试的逻辑框图;
图2是随堂测试的状态迁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发明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微信小程序教学平台为例,服务器现采用新浪云服务器。通过微信小程序+新浪云端部署后台代码和数据库实现功能,通过微信小程序官方提供的request 方法将小程序前端与新浪云端服务通过URL链接起来,实现在小程序端调用新浪云端功能。采用新浪云+微信小程序的开发模式,开发周期短、添加删除功能简单、开发成本低、管理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
测试采用的均是安装有微信的手机,用户可通过添加微信小程序即可使用相关的功能。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本发明的方案实现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该方法以搭载由微信小程序的手机作为教师端和学生端,一般学生端具有多个,具体以实际学生人数为准,各移动端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所需的若干个状态,在云平台中建立有限状态机模型,并设置不同状态间变迁所需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各个状态间的变迁通过对应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进行触发。在本实施例中,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定义的状态共13个状态,包括开始、未提交、提交、已互批、查看成绩、补交、未互批、教师批改、申诉、申诉成功、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和查看班级测试结果;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中,时间条件包括提交截止时间T1、互批截止时间T2和申诉截止时间T3,用户动作包括学生提交作业、进行互批、查看成绩、进行申诉和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批改随堂测试、查看班级测试结果,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时需设置参数F,,控制是否允许补交,F=0不允许补交,F=1允许补交;学生最终成绩S 与学生批改成绩S1和教师批改成绩S2的关系是影响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
(2)根据时间条件及用户的不同动作,在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划分三类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和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并对于每一条迁移路径设置触发其状态变迁的时间条件和/或用户动作。
下面为了便于表述,以“--”符号作为有限状态机模型中现态和次态之间的连接符,即“A--B”表示一个状态迁移事件,A为现态,即指当前所处的状态,B为次态,即条件满足后要迁往的新状态。“次态”是相对于“现态”而言的,“次态”一旦被激活,就转变成新的“现态”了。“A--B”的迁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当条件被满足,将会触发一个动作或者执行一次状态的迁移。
在本实施例中,有限状态机模型中的三类状态迁移路径以及各自的触发条件分别设计如下:
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未提交,收到指令开始随堂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交--提交,当当前时间T<T1时,学生提交作业,触发状态变迁;
3)提交--已互批,当T1<T<T2时,学生进行互批,触发状态变迁;
4)已互批--查看成绩,当T>T2时,学生查看自己成绩,触发状态变迁;
5)查看成绩--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未移交--结束,当F=0,T>T1,学生未提交测试或当F=1,T>T3,学生未提交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补交,当F=1,T1<T<T2,收到学生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3)补交--教师批改,当T>T3且收到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4)教师批改--申诉成功,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5)教师批改--申诉失败,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6)提交--未互批,当T>T2,学生未进行互批时,触发状态变迁;
7)未互批--教师批改,当T>T2且教师收到未互批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8)查看成绩--申诉,当T<T3且学生对成绩有异议时,触发状态变迁;
9)申诉--教师批改,当T>T3且教师收到需要裁定的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10)申诉成功--测试结束,当S=S2时,触发状态变迁;
11)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教师批改,当T>T3,教师收到补交测试、未互批测试和申诉测试任意一项时,触发状态变迁;
2)教师批改--测试结束,当S=S2时,出发状态变迁;
3)测试结束—查看班级测试结果,当云平台对班级学生的数据分析完成后,触发状态变迁。
(3)依据模型和所要存储的数据,定义若干数据表,用于保存随堂测试的所有记录。本实施例中,数据库中建立的三张表分别是随堂测试记录表(quiz)、随堂测试试题表(quiz_items) 和随堂测试成绩表(quiz_score);随堂测试记录表(quiz)用于存放创建的随堂测试的相关信息,包含idQuiz、idCourse、status、gmtCreate、gmtModify字段,其中idQuiz是自增主键,代表了新建的测试的id,idCourse表示新建测试的班级id,status用于记录测试状态,0表示删除, 1表示正在使用,gmtCreate和gmtModify用于记录测试的创建和修改时间;随堂测试试题表 (quiz_items)用于存放随堂测试的试题相关信息,包含idQuizItems、idQuiz、idQues、status、 gmtCreate、gmtModify字段,idQuizItem表示是自增主键,idQuiz表示测试id,idQues表示题目id,status表示状态,1表示正在使用,0表示删除;随堂测试成绩表用于记录学生随堂测试的成绩和互批人信息,以便于查阅。
(4)在云平台中设置防抄袭模块,用于将指定的测试题目进行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且不同学生端收到的测试题目顺序不同,同时保证在批改互批截止前学生端无法显示批改结果及正确答案。本实施例中,防抄袭模块的设置方法为:
创建空数组一和空数组二,将所有的题目序号存入数组一,然后用临时变量length存放数组一的长度,使用随机函数从0~length之间随机生成一个数字,取出数组一中与该数字相等的题目序号,判断数组二中是否有与该题目序号重复的值,若没有则将该题目序号按序存入数组二的空白位置,否则重新生成一个随机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组二的长度等于length,所有的题目序号在数组二中被随机重排;对于每个学生端生成一个随机重排的题目序号,然后将测试试题按照各自的题目序号顺序按此发送给学生端进行答题;
各个学生端在当前时间到达互批截止时间之前,无法从云平台获取自己的做题记录、批改结果和正确答案。
(5)在云平台中设置得分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学生随堂测试所处状态计算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互批情况及随堂测试得分情况。本实施例的得分计算模块中,平时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46649130000081
其中,n为随堂测试次数,U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提交,如果学生正常提交,则Ui的值为1,如果学生超时未交,则Ui的值为0;P表示提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F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补交,如果学生补交了随堂测试,则Fi的值为1,否则为0;Q表示补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Si表示第i次测试学生所得的分数,S表示第i次测试的总分;M表示完成互批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重,E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完成互批,完成为1,未完成为0;1-M-P表示批改的成绩被申诉成功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Ti表示第i次互批的随堂测试是否被申诉成功,申诉成功为1,未申诉成功为0。
(6)在云平台中设置答题情况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学生端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本实施例的答题情况分析模块中,所有学生端均完成测试之后,云平台会对每一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统计,并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的章节推送给教师端,教师端在测试分析页面显示分析结果。
(7)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的随堂测试试题信息以及设定的模型参数后,通过所述防抄袭模块将测试试题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完成作业发布,并通过所述有限状态机模型对各学生端和教师端的状态进行管理,完成测试后通过所述计算模块和答题情况分析模块进行计算分析。本实施例中,作业发布的方法为:教师端向云平台发送创建一次课堂测试的指令,并选择发布测试的班级,然后选择试题库,并选择是否随机出题,若选择随机出题,则选择出题数量,若选择不随机出题,则由教师端按照教师的输入信息从题库当中手动选择题目,题目选择完成后需填写测试截止时间和互批截止时间、测试建立名称,并选择是否允许补交,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和输入的所有信息后,按照信息中的要求选择试题向学生端发布作业。
在上述的流程中,发布测试的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而随堂测试的状态迁移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流程管理方法,教师在题库中选择随堂测试的题目集并填写相关参数,系统根据模型和方法完成对随堂测试的管理。而且教师仅需要选择试题并发布作业,平台可以根据建立的模型和方法自动对随堂测试进行流程管理。而且,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由学生端完成大部分的试题批改任务,教师端仅需要仅对于出现异议的申诉事件或者异常的未互评事件进行批改,因此能够大大降低教师的日常作业批改压力。而且,云平台系统还能够自动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进行完测试之后,系统会对每一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统计,并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的章节展示给教师,教师可以在测试分析页面查看分析结果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教师端和多个学生端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所需的若干个状态,在云平台中建立有限状态机模型,并设置不同状态间变迁所需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各个状态间的变迁通过对应的时间条件和用户动作进行触发;
2)根据时间条件及用户的不同动作,在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划分三类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和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并对于每一条迁移路径设置触发其状态变迁的时间条件和/或用户动作;
3)依据模型和所要存储的数据,定义三张数据表,用于保存随堂测试的所有记录;
数据库中建立的三张表分别是随堂测试记录表、随堂测试试题表和随堂测试成绩表;随堂测试记录表用于存放创建的随堂测试的相关信息,随堂测试试题表用于存放随堂测试的试题相关信息,随堂测试成绩表用于记录学生随堂测试的成绩和互批人信息;
4)在云平台中设置防抄袭模块,用于将指定的测试题目进行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且不同学生端收到的测试题目顺序不同,同时保证在批改互批截止前学生端无法显示批改结果及正确答案;
5)在云平台中设置得分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学生随堂测试所处状态计算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互批情况及随堂测试得分情况;
6)在云平台中设置答题情况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学生端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7)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的随堂测试试题信息以及设定的模型参数后,通过所述防抄袭模块将测试试题随机乱序后发送给学生端完成作业发布,并通过所述有限状态机模型对各学生端和教师端的状态进行管理,完成测试后通过所述计算模块和答题情况分析模块进行计算分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有限状态机模型中定义的状态共13个状态,包括开始、未提交、提交、已互批、查看成绩、补交、未互批、教师批改、申诉、申诉成功、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和查看班级测试结果;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中,时间条件包括提交截止时间T1、互批截止时间T2和申诉截止时间T3,用户动作包括学生提交作业、进行互批、查看成绩、进行申诉和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批改随堂测试、查看班级测试结果,教师发布随堂测试时需设置参数F,控制是否允许补交,F=0不允许补交,F=1允许补交;学生最终成绩S与学生批改成绩S1和教师批改成绩S2的关系是影响状态变迁的触发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限状态机模型中,状态迁移路径分为三类:
所述学生端正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未提交,收到指令开始随堂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交--提交,当当前时间T<T1时,学生提交作业,触发状态变迁;
3)提交--已互批,当T1<T<T2时,学生进行互批,触发状态变迁;
4)已互批--查看成绩,当T>T2时,学生查看自己成绩,触发状态变迁;
5)查看成绩--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所述学生端异常状态迁移路径为:
1)未移交--结束,当F=0,T>T1,学生未提交测试或当F=1,T>T3,学生未提交测试,触发状态变迁;
2)未提--补交,当F=1,T1<T<T2,收到学生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3)补交--教师批改,当T>T3且收到补交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4)教师批改--申诉成功,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5)教师批改--申诉失败,当S1=S2时,触发状态变迁;
6)提交--未互批,当T>T2,学生未进行互批时,触发状态变迁;
7)未互批--教师批改,当T>T2且教师收到未互批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8)查看成绩--申诉,当T<T3且学生对成绩有异议时,触发状态变迁;
9)申诉--教师批改,当T>T3且教师收到需要裁定的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10)申诉成功--测试结束,当S=S2时,触发状态变迁;
11)申诉失败--测试结束,当S=S1时,触发状态变迁;
所述教师端状态迁移路径为:
1)开始--教师批改,当T>T3,教师收到补交测试、未互批测试和申诉测试时,触发状态变迁;
2)教师批改--测试结束,当S=S2时,出发状态变迁;
3)测试结束—查看班级测试结果,当系统对班级学生的数据分析完成后,触发状态变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抄袭模块的设置方法为:
创建空数组一和空数组二,将所有的题目序号存入数组一,然后用临时变量length存放数组一的长度,使用随机函数从0~length之间随机生成一个数字,取出数组一中与该数字相等的题目序号,判断数组二中是否有与该题目序号重复的值,若没有则将该题目序号按序存入数组二的空白位置,否则重新生成一个随机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数组二的长度等于length,所有的题目序号在数组二中被随机重排;对于每个学生端生成一个随机重排的题目序号,然后将测试试题按照各自的题目序号顺序按此发送给学生端进行答题;
各个所述的学生端在当前时间到达互批截止时间之前,无法从云平台获取自己的做题记录、批改结果和正确答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得分计算模块中,平时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n为随堂测试次数,U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提交,提交为1,未提交为0;P表示提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F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补交,补交为1,未补交为0;Q表示补交测试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Si表示第i次测试学生所得的分数,S表示第i次测试的总分;M表示完成互批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重,Ei表示第i次测试是否完成互批,完成为1,未完成为0;Ti表示第i次互批的随堂测试是否被申诉成功,申诉成功为1,未申诉成功为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答题情况分析模块中,所有学生端均完成测试之后,云平台会对每一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统计,并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的章节推送给教师端,教师端在测试分析页面显示分析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7)中所述作业发布的方法为:教师端向云平台发送创建一次课堂测试的指令,并选择发布测试的班级,然后选择试题库,并选择是否随机出题,若选择随机出题,则选择出题数量,若选择不随机出题,则由教师端按照教师的输入信息从题库当中手动选择题目,题目选择完成后需填写测试截止时间和互批截止时间、测试建立名称,并选择是否允许补交,云平台收到教师端指定和输入的所有信息后,按照信息中的要求选择试题向学生端发布作业。
CN201911019210.4A 2019-10-24 2019-10-24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Active CN110827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210.4A CN110827180B (zh) 2019-10-24 2019-10-24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210.4A CN110827180B (zh) 2019-10-24 2019-10-24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7180A CN110827180A (zh) 2020-02-21
CN110827180B true CN110827180B (zh) 2022-07-26

Family

ID=69550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9210.4A Active CN110827180B (zh) 2019-10-24 2019-10-24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27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5490A (zh) * 2020-08-20 2020-10-23 广东国粒教育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学生终端的课堂检测方法
CN113010557A (zh) * 2021-03-19 2021-06-22 四川蓝韵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心理测评系统量表随机答题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902A (zh) * 2007-05-22 2008-11-26 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关联多实例状态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US9805615B2 (en) * 2014-12-18 2017-10-31 Christopher P. Foley, J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sting, evaluating and providing feedback to students
CN105931513A (zh) * 2016-06-21 2016-09-07 广州伟度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教学过程的随堂测试实现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7180A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6546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在线教学互动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5374249B (zh) 一种移动终端中基于图片显示的在线习题测试方法
US2014030864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Interactive Training and Reinforcement Programs
CN108510419B (zh) 一种可以充分优化教师讲课内容的高效教学系统
CN110428350A (zh) 课堂教学辅助系统
US2020017588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ducting assessments in an electronic learning system
CN110827180B (zh) 小规模移动端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随堂测试流程管理方法
Hughes-Roberts et al. Examin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digital game making in curricula based teaching: Initial observations
CN102646256A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学习状态家校完全通系统与方法
CN111081097A (zh) 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平台系统
Sheard et al.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ion of first year ICT students
KR102130006B1 (ko) 학습자 유형별 맞춤형 강좌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20210017478A (ko) 예습과 복습을 통한 학습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5448008B (zh) 一种电子化课堂抢答的实现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168312A (zh) 信息互动的方法及终端
US20210027644A1 (en) Method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educational support
CN107123043B (zh) 一种跨行业会计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Robertson et al. Embedding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he train the teacher model
Cooper PECS: An evidence-based orientation event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CN110807718B (zh) 在线教学平台中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课后作业流程管理办法
Zagar et al.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in gamifica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dorelli et al. Designing a Master Course on Architectures for Big Data: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ElYamany et al. A mobile-quiz application in Egypt
Bolstad Game coding workshops in New Zealand public libraries: evaluation of a pilot project
CN110689221A (zh) 培训创建方法、装置、计算机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hao Annan

Inventor after: Liu Kangning

Inventor after: Ni Jingjing

Inventor after: Shi Zheyu

Inventor after: Shao Yu

Inventor after: Dong Ligang

Inventor after: Jiang Xian

Inventor after: ZhuGe Bin

Inventor before: Shi Zheyu

Inventor before: Liu Kangning

Inventor before: Ni Jingjing

Inventor before: Shao Annan

Inventor before: Shao Yu

Inventor before: Dong Liga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Xian

Inventor before: ZhuGe B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