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9418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9418A
CN110789418A CN201910574768.2A CN201910574768A CN110789418A CN 110789418 A CN110789418 A CN 110789418A CN 201910574768 A CN201910574768 A CN 201910574768A CN 110789418 A CN110789418 A CN 110789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at
duct
width direction
ai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47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89418B (zh
Inventor
志贺一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89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9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89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9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85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Arrangement of sea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n air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主体,其具有座椅靠背,并被配置于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前侧;流道,由搭载于车辆上的空调装置而生成的调和空气从所述流道的一端侧起而流动,所述流道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内侧,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表面上开口,从而使流过所述内侧后的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被搭载于车辆上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1-194908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辆具备座椅空调管道。座椅空调管道的一端与空调装置连接,座椅空调管道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前排座椅的内侧。通过空调装置而被生成的调和空气(例如,冷气)通过在座椅空调管道中流动而从座椅空调管道的另一端向前排座椅的坐垫的座面侧以及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侧排出。
另一方面,考虑到如下的结构,即,使与座椅空调管道不同的后空调管道的一端与空调装置连接,并使后空调管道的另一端例如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面处开口,从而将调和空气向后排座椅侧排出的结构。
可是,在后排座椅为所谓长条座椅的情况下,乘员的落座位置被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即后排座椅中的驾驶员座或者副驾驶员座的车辆后侧、和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一般而言,在乘员落座于后排座椅的情况下,会使用后排座椅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落座位置,例如,在三名乘员落座于后排座椅的情况下,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落座位置也被使用。即,一般而言,使用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落座位置的机会多于使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落座位置的机会。
在此,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在从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面观察时成为车辆后斜向左侧或者车辆后斜向右侧,并距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面较远。因此,难以在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面有效地将被从管道的开口排出的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考虑到上述事实,获得一种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的车辆用座椅。
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主体,其具有座椅靠背,并被配置于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前侧;流道,由搭载于车辆上的空调装置而生成的调和空气从所述流道的一端侧起而流动,所述流道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内侧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表面上开口,从而使流过所述内侧后的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
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由空调装置而生成的调和空气从流道的一端侧起而流过流道。流道的另一端在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后表面上开口,流过流道后的调和空气被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在此,座椅主体被配置于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前侧。因此,与流道的另一端被配置于与座椅主体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流道的另一端、与落座于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
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具备开闭装置,所述开闭装置以能够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流道或者所述座椅靠背上,在开放状态下,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在闭塞状态下,将所述流道进行闭塞从而抑制或者阻止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排出。
根据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流道或者座椅靠背上设置有开闭装置。开闭装置被设为,能够对流道进行开闭,在开闭装置的开放状态下,能够将流过流道后的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与此相对,在开闭装置的闭塞状态下,流道被开闭装置闭塞。由此,能够抑制或者阻止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放出。
本公开内容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开闭装置具备放置部,所述放置部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在所述闭塞状态下将所述流道的另一端闭塞,而在所述开放状态下从所述座椅靠背起向车辆后侧延伸从而能够在所述流道的另一端的车辆后侧放置物品。
根据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开闭装置具备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放置部,在开闭装置的闭塞状态下,流道的另一端被放置部闭塞。与此相对,在开闭装置的开放状态下,放置部从座椅靠背起向车辆后侧延伸。在该状态下,能够将物品放置在放置部上。并且,被放置于放置部上的物品被配置于流道的另一端的座椅后侧。因此,能够使调和空气触碰到放置部上的物品。
本公开内容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开闭装置具备抑制部,所述抑制部能够从车辆前后方向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侧与被放置于所述放置部的所述物品抵接,并通过与所述物品抵接从而抑制所述物品向车辆前后方向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侧的移动。
根据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开闭装置具备抑制部。抑制部被设为,能够从车辆前后方向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侧与被放置于放置部上的物品抵接,并通过抑制部与物品抵接从而抑制了物品向座椅前后方向侧以及座椅宽度方向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在放置部上使物品的姿态稳定。
本公开内容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流道的另一端被配置于与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端部相比靠车辆上侧,所述中央控制台被配置于与所述座椅主体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
根据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流道的另一端被配置于与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端部相比靠车辆上侧,所述中央控制台被配置于与座椅主体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的上半身。
本公开内容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流道被设为,在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被分支并以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两侧延伸的方式而开口,从而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放出。
根据第六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流道能够使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放出。因此,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座椅主体上的乘员的身体或者其附近。
本公开内容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的任意一个车辆用座椅中,具备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流道上,并能够对解除状态和限制状态进行切换,所述解除状态为,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排出的状态,所述限制状态为,限制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的排出的状态。
根据第七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流道上设置有限制装置,限制装置被设为,能够对解除状态和限制状态进行切换,在限制装置的解除状态下,能够将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排出。与此相对,在限制装置的限制状态下,限制了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座椅前侧的放出。由此,通过使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的放出量减少或者消失,从而能够增加调和空气向座椅后侧的放出量。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上的乘员。
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开闭装置的开放状态下,能够将调和空气向落座于后排座椅上的乘员放出,而在开闭装置的闭塞状态下,能够抑制调和空气向座椅靠背的座椅后侧的放出。
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将调和空气触碰到开闭装置的放置部上的物品。
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在放置部上使物品的姿态稳定。
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上半身。
第六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有效地将调和空气送向落座于座椅主体上的乘员的身体或者其附近。
第七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能够使调和空气向座椅后侧的放出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辆左后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后侧管道以及其附近部分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的空调装置的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从车辆左前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4为沿着图3的4-4线的座椅靠背的剖视图。
图5为将与沿着图1的5-5线的截面相对应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后侧管道以及其附近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至图5的各图,对本公开内容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座椅的前排座椅10的车辆12的前侧(车辆前后方向前侧)以及前排座椅10的座椅前侧(座椅前后方向前侧)。另外,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侧(车辆上下方向上侧)以及座椅上侧(座椅上下方向上侧)。而且,箭头标记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车辆左右方向左侧)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左侧。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2所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排座椅10的车辆12具备作为空调装置主体而构成空调装置的HVAC(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 Conditio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单元14。HVAC单元14被配置于车辆12的仪表板16的车辆前下侧。HVAC单元14具备主风扇18,并通过主风扇18工作而形成气流W。在相对于主风扇18而靠气流W的下流侧(在图2中,为车辆后侧)设置有蒸发器20、暖气风箱22等,从而形成气流W的温度、湿度等被调节后的调和空气。
在HVAC单元14上连接有前面部管道24的一端。前面部管道24的另一端与前面部排出部26连接。前面部排出部26被设置于仪表板16的车辆后侧部分上,从HVAC单元14向前面部管道24流动的气流W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1,而被从前面部排出部26向车辆后侧排出。由此,气流W1向落座于车辆12的前排座椅10上的前侧乘员28的上半身(例如,前侧乘员28的面部附近)流动。
而且,在HVAC单元14上连接有后面部管道30的一端。后面部管道30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下侧。中央控制台32被设置于作为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驾驶员座的前排座椅10、和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副驾驶员座的前排座椅10之间,后面部管道30的另一端侧在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下侧向车辆后侧延伸。
后面部管道30的另一端与后面部排出部34连接。后面部排出部34被配置于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后侧端部中的车辆上侧部分处。从HVAC单元14向后面部管道30流动的气流W(例如,冷气)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2,而被从后面部排出部34向车辆后上侧排出。由此,气流W2向落座于车辆12的后排座椅36上的后侧乘员38的上半身流动。
另外,在HVAC单元14上连接有后脚部管道40的一端。后脚部管道40的另一端与后脚部排出部42连接。后脚部排出部42例如被设置于前排座椅10的车辆后侧端部的车辆下侧。从HVAC单元14向后脚部管道40流动的气流W(例如,暖气)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3,而被从后脚部排出部42向车辆后侧排出。由此,气流W3向落座于车辆12的后排座椅36上的后侧乘员38的脚下流动。
在以上的后面部管道30以及后脚部管道40各自的一端侧,设置有作为切换装置的切换模块44。切换模块44例如具备减震器。减震器例如经由减速机构而与减震器电机(均省略图示)机械性地连接,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电机的驱动力而被往复移动。
通过减震器向该往复移动范围的一侧进行移动,从而切换模块44被设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后面部管道30的一端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被减震器闭塞,而后脚部管道40的一端被开放。由此,在HVAC单元14中生成、且向后脚部管道40的一端以及后面部管道30的一端的附近流动的气流W(例如,暖气)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向后脚部管道40流动。
相对于该减震器的第一状态,在减震器的第二状态下,后面部管道30以及后脚部管道40双方的一端通过减震器而被局部性地开放。由此,在HVAC单元14中生成、且向后面部管道30的一端以及后脚部管道40的一端的附近流动的气流W(例如,冷气)分开地向后面部管道30以及后脚部管道40的双方流动。
另一方面,车辆12具备座椅通风系统50。座椅通风系统50具备分支管道52。分支管道52的一端大致连接于前排座椅10的车辆下侧与后脚部管道40的中间部处。
分支管道52的另一端连接于作为鼓风装置的座椅下侧风扇54。座椅下侧风扇54通过工作而抽吸分支管道52侧的空气。因此,当座椅下侧风扇54工作时,在后脚部管道40中流动的气流W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4而向分支管道52流动,而气流W向后脚部排出部42侧的流动被阻止或抑制。另外,在座椅下侧风扇54上连接有座椅侧管道56的一端。通过座椅下侧风扇54而被抽吸的空气、即气流W4被送向座椅侧管道56,从而气流W4在座椅侧管道56中流过。
座椅侧管道56的另一端与构成流道51的座椅内管道58的一端连接。座椅内管道58被设置于构成前排座椅10的座椅主体的坐垫60、以及构成前排座椅10的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62的内侧。座椅内管道58的一端在坐垫60的车辆下侧端或者坐垫60的车辆下侧端开口。在此,座椅侧管道56例如被形成为褶皱状。因此,座椅侧管道56的另一端侧部分被设为,能够进行相对于座椅侧管道56的一端侧部分而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移动那样的座椅侧管道56的变形。由此,能够以不改变座椅侧管道56的一端的位置的方式,使座椅侧管道56的另一端追随前排座椅10的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构成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62的座椅衬垫64的衬垫中央侧部66与靠背板68的背板部70之间。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与构成流道51的左侧管道72的一端、以及构成流道51的右侧管道74的一端连接。
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延伸,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部被配置于座椅衬垫64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衬垫侧部76、与靠背板68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侧板部78之间。穿过座椅内管道58后的气流W4的一部分能够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5而流过左侧管道72的内侧,并被从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向车辆前侧排出。
靠背板68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侧板部78的车辆前侧端与座椅衬垫6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衬垫侧部76之间的部分被设为,作为排出部的的左侧排出部80。从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排出的气流W5被从左侧排出部80向车辆前侧排出,并沿着衬垫侧部7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面而向车辆前侧流动。
与此相对,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延伸,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部被配置于,座椅衬垫6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衬垫侧部76与靠背板68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侧板部78之间。穿过座椅内管道58后的气流W4的一部分能够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6而流过右侧管道74的内侧,并被从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向车辆前侧排出。
靠背板68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侧板部78的车辆前侧端与座椅衬垫6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衬垫侧部76之间被设为,作为排出部的右侧排出部82。从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排出的气流W6被从右侧排出部82向车辆前侧排出,并沿着衬垫侧部7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面而向车辆前侧流动。
另外,如图3所示,座椅通风系统50具备作为吸入装置的坐垫风扇84以及作为吸入装置的座椅靠背风扇86。坐垫风扇84被设置于前排座椅10的坐垫60的内侧。坐垫风扇84欲通过工作而吸入坐垫风扇84的车辆上侧(座椅上侧)的空气。在此,前排座椅10的坐垫60的表皮可通气的布材料形成,或者,在坐垫60的表皮由皮革等通气困难的原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形成有在表皮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大量的小孔。
因此,当坐垫风扇84进行工作,从而坐垫风扇84的车辆上侧的空气被吸入至坐垫风扇84时,将产生从坐垫60的车辆上侧穿过坐垫60的表皮以及缓冲材料而向车辆下侧流动的气流(省略图示)。因此,例如,当在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的状态下坐垫风扇84进行工作时,将产生从坐垫60的车辆前上侧、车辆左上侧、车辆右上侧等穿过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的气流(省略图示)。
从前面部排出部26向车辆后侧排出的气流W1的一部分与通过坐垫风扇84的工作而产生的气流汇合。由此,气流W1的一部分流过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由此,例如,如果气流W1为冷气,则能够有效地将清凉的感觉带给前侧乘员28的大腿、臀部等。
与此相对,座椅靠背风扇86被设置于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62的内侧。座椅靠背风扇86欲通过工作而吸入座椅靠背风扇86的车辆前侧的空气。在此,前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62的表皮由可通气的布材料形成,或者,在座椅靠背62的表皮由皮革等通气困难的原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形成有在表皮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大量的小孔。
因此,当座椅靠背风扇86进行工作且座椅靠背风扇86的车辆前侧的空气被吸入至座椅靠背风扇86时,将产生从坐垫60的车辆上侧穿过座椅靠背62的表皮以及缓冲材料而流向车辆下侧的气流。因此,如图4所示,例如,当在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上的状态下座椅靠背风扇86进行工作时,将产生从座椅靠背62的车辆左前侧、车辆右前侧等穿过前侧乘员28的身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气流W7。
从前面部排出部26向车辆后侧排出的气流W1以及沿着衬垫侧部7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面而向车辆前侧流动的气流W5、W6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通过座椅靠背风扇86的工作而产生的气流W7汇合。由此,气流W1、W5、W6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流过。由此,例如,如果气流W1、W5、W6为冷气,则能够有效地将清凉的感觉带给前侧乘员28的身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等。
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的附近设置有构成流道51的后侧管道90。如图1所示,后侧管道90的一端通过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中的与左侧管道72以及右侧管道74各自的一个端部连接的连接部分而从车辆后侧与座椅内管道58连接。因此,穿过座椅内管道58后的气流W4的一部分能够作为调和空气即气流W8而流过后侧管道90的内侧。
另外,后侧管道90的另一端被开口,并从车辆前侧与靠背板68连接。在靠背板68中,以对应于后侧管道90的另一端的方式而形成有开口92。开口92例如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并被配置于与上述的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后侧端部的车辆上侧端相比靠车辆上侧(即,与被设置于中央控制台32上的后面部排出部34相比靠车辆上侧)。在后侧管道90的内侧流动的气流W8通过穿过后侧管道90的另一端以及靠背板68的开口92而被向座椅靠背62的车辆后侧排出。
而且,在靠背板68上设置有作为开闭装置的杯托94。杯托94具备作为放置部的板96。板96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在板96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侧板98。这些侧板98被设为平板状,侧板98的厚度方向被设为板96的长度方向(即,座椅宽度方向)。一方的侧板98被设置于与板9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端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并从板96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起竖立设置。与此相对,另一方的侧板98被配置于与板9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端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并从板96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起竖立设置。
左右的侧板98的间隔与靠背板68的开口92的长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尺寸相比而较短,另外,各侧板98的长度方向尺寸与开口92的宽度方向尺寸相比而较短。因此,在各侧板98的长度方向沿着开口92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能够将两侧板98配置在开口92的内侧。
而且,在板96的厚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下的两侧板98的长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该状态下的两侧板98的车辆前侧的端部即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通过开口92的车辆下侧端部而与靠背板68连结。并且,两侧板98被设为,能够以与靠背板68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向围绕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A方向以及箭头标记B方向)而进行转动。
通过两侧板98向作为该围绕轴的方向的一方的闭塞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A方向)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两侧板98进入靠背板68的开口92的内侧。这样,在两侧板98进入开口92的内侧的闭塞状态下,杯托94的板96的厚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而开口92从车辆后侧被板96覆盖并闭塞。
另外,在杯托94上设置有一对支承机构100。各支承机构100具备一对臂102、104。这些臂102、104被设为平板状,臂102、104的厚度方向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臂102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臂10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连结,并且,臂102被设为,能够以与臂104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向围绕以臂102、104的厚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相对地进行转动。
一方的支承机构100的臂10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在靠背板68的开口92的内侧的开口92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上侧处与靠背板68连结。另外,臂104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侧板9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连结。与此相对,另一方的支承机构100的臂10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在靠背板68的开口92的内侧的开口92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上侧处与靠背板68连结。另外,臂104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侧板9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连结。
而且,两支承机构100的臂102被设为,能够以与靠背板68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相对于靠背板68向围绕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C方向以及箭头标记D方向)进行转动。与此相对,两支承机构100的臂104被设为,能够以与侧板98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相对于侧板98向围绕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E方向以及箭头标记F方向)进行转动。
当杯托94的两侧板98以与靠背板68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向闭塞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A方向)进行转动时,各支承机构100的臂102、104将进行相对转动。由此,臂102、104以臂10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与臂104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而被折叠,并被收纳于开口92的内侧。在开口92从该闭塞状态而被开放时,杯托94以侧板98与靠背板68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向朝向车辆后下侧的开放方向(图1的箭头标记B方向)进行转动。
伴随于杯托94向开放方向的转动,臂102以两支承机构100的臂10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从臂104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分离的方式,而以与臂104连结的连结部分为中心而相对于臂104进行相对转动。当两支承机构100的臂102的与靠背板68连结的连结部分、臂102与臂104的连结部分、臂104与侧板98的连结部分被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杯托94向开放方向的转动将被限制,从而杯托94成为开放状态。
在开放状态下,杯托94中的侧板98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经由两支承机构100而被支承于靠背板68上。在该状态下,杯托94的板96的厚度方向大致被设为车辆上下方向,并能够将作为物品的一个方式的饮料的塑料瓶106放置在板96上。
另外,杯托94具备抑制部108。抑制部108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抑制部108的长度方向两端被连接于,相对于两侧板98而与板96对置的相反侧的端部,抑制部108以与板96分离的方式而被配置。在抑制部108中形成有圆孔110。圆孔110的内径尺寸例如被形成为,稍大于一般的塑料瓶106的外径尺寸。因此,在杯托94的开放状态下,在塑料瓶106被贯穿配置在圆孔110的内侧的状态下,能够将塑料瓶106放置在杯托94的板96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应用了本前排座椅10的车辆12中,例如,当使HVAC单元14进行供冷工作时,在HVAC单元14中,冷气作为调和空气的气流W而被生成。气流W的一部分流过前面部管道24,并作为气流W1而从前面部排出部26向车辆后侧被排出。由此,能够使气流W1(即,冷气)触碰到落座于前排座椅10上的前侧乘员28的上半身、例如前侧乘员28的面部附近,从而能够带给前侧乘员28清凉的感觉。
另外,在该状态下,切换模块44的减震器被设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后面部管道30以及后脚部管道40的双方的一端通过减震器而被局部性地开放。由此,气流W分开地向后面部管道30以及后脚部管道40的双方流动。
气流W流过后面部管道30,并作为气流W2而从被配置于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后侧端部中的车辆上侧部分的后面部排出部34向车辆后上侧被排出。由此,能够使气流W2、即冷气触碰到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的后侧乘员38的上半身,从而能够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切换模块44的减震器的第二状态下,气流W流过后脚部管道40。在该状态下,座椅通风系统50的座椅下侧风扇54进行工作。因此,流过后脚部管道40的气流W的大部分或者全部被座椅下侧风扇54抽吸。由此,向分支管道52侧流动的气流W4将流过分支管道52、座椅侧管道56而被送向座椅内管道58,且气流W4从座椅内管道58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过座椅内管道58内。
到达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的气流W4的一部分作为气流W5而在左侧管道72内朝向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侧流动,并且,作为气流W6而向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侧流过右侧管道74内。从左侧管道72的另一端向车辆前侧被排出的气流W5还从左侧排出部80向车辆前侧被排出,气流W5沿着衬垫侧部76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面而向车辆前侧流动。与此相对,从右侧管道74的另一端向车辆前侧被排出的气流W6还从右侧排出部82向车辆前侧被排出,气流W6沿着衬垫侧部76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面而向车辆前侧流动。
在此,在该状态下,座椅通风系统50的坐垫风扇84以及座椅靠背风扇86进行工作。通过坐垫风扇84进行工作,从而在前排座椅10的坐垫60侧,将产生从坐垫60的车辆前上侧、车辆左上侧、车辆右上侧等穿过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的气流(省略图示)。从前面部排出部26向车辆后侧被排出的气流W1的一部分与通过坐垫风扇84的工作而产生的气流汇合。由此,气流W1即冷气的一部分在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流过。由此,能够有效地带给前侧乘员28的大腿、臀部等清凉的感觉。
另一方面,通过座椅靠背风扇86进行工作,从而能够使座椅靠背62的车辆前侧的空气被吸入至座椅靠背62的内侧。由此,将产生从座椅靠背62的车辆左前侧、车辆右前侧等穿过前侧乘员28的身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气流W8。
上述的气流W1、W5、W6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通过座椅靠背风扇86的工作而产生的气流W7汇合。由此,气流W1、W5、W6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即冷气在前侧乘员28的大腿侧方以及臀部侧方流过。由此,能够有效地带给前侧乘员28的身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等清凉的感觉。
当在该状态下杯托94被设为开放状态时,靠背板68的开口92、进而后侧管道90的另一端被开放。在该状态下,到达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的气流W4的一部分作为气流W8而在左侧管道72内朝向后侧管道90的另一端侧流过。由此,气流W8从靠背板68的开口92向车辆后侧被排出。由此,能够使气流W8、即冷气触碰到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的后侧乘员38的上半身,从而能够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另外,在切换模块44的减震器的第二状态下,在HVAC单元14中生成的气流W(即、冷气)分开地向后面部管道30和后脚部管道40流动。并且,在该状态下,座椅通风系统50的座椅下侧风扇54进行工作,从而气流W被强制性地从后脚部管道40侧抽吸。因此,在后面部管道30中流动的气流W变少,其结果为,从后面部排出部34被排出的气流W2变少。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抽吸至座椅下侧风扇54的后脚部管道40侧的气流W作为气流W4而流过座椅内管道58内,而且,气流W4的一部分作为气流W8而从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部起流过后侧管道90,并从靠背板68的开口92向车辆后侧被排出。由此,能够使足够量的冷气(即,气流W2以及气流W8)触碰到后排座椅36的后侧乘员38,从而能够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即,例如,在切换模块44的减震器的第二状态下,在HVAC单元14中设为,在例如生成了10份流量的气流W的情况下,10份流量中的例如4份流量的气流W流过后面部管道30,而6份流量的气流W流过后脚部管道40。因此,在该情况下,在HVAC单元14中,虽然生成了10份流量的气流W,但在后面部管道30中,仅有4份流量的气流W流过。
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6份流量的气流W在后脚部管道40中流过。设为6份流量的气流W中的例如5份流量的气流W作为气流W4而在座椅内管道58内流过。而且,设为5份流量的气流W4中的2份流量的气流W4作为气流W8而在后侧管道90中流过。因此,虽然在后面部管道30中,仅有4份流量的气流W流过,但2份流量的气流W8在后侧管道90中流过,从而向车辆后侧被排出。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作为在后面部管道30中流过并从后面部排出部34被排出的气流W2的4份流量、与在后侧管道90中流过的气流W8的2份流量之和的6份流量的冷气向后侧乘员38排出。因此,与在后面部管道30中仅使4份流量的气流W2触碰到后侧乘员38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另外,气流W2在从后面部排出部34被排出时,在到达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端侧(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相比靠前排座椅10的配置位置侧)的落座位置上的后侧乘员38的身体之前的期间内被扩散,从而势头将变弱。在此,靠背板68的开口92被设置于,后排座椅3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端侧(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相比靠前排座椅10的配置位置侧)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后侧。
因此,靠背板68的开口92距与被设置于前排座椅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中央控制台32上的后面部排出部34相比靠后排座椅3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侧的落座位置较近。因此,气流W8与气流W2相比,在到达后侧乘员38的身体之前的期间内的扩散较少,且势头也被维持。这样,通过使扩散较少且势头被维持的气流W8触碰到后侧乘员38,从而能够有效地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而且,靠背板68的开口92被设置于,与被设置于中央控制台32上的后面部排出部34相比靠车辆上侧。因此,靠背板68的开口92和后侧乘员38的身体的上半身之间的距离与后面部排出部34和后侧乘员38的身体的上半身之间的距离相比而更近。因此,气流W8与气流W2相比,在到达后侧乘员38的身体的上半身之前的期间内的扩散较少,且势头也被维持。这样,通过使扩散较少且势头被维持的气流W8触碰到后侧乘员38的身体的上半身,从而能够有效地带给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而且,如上所述,在杯托94的开放状态下,能够在杯托94的板96上放置塑料瓶106等物品。在该状态下,作为冷气的气流W8从靠背板68的开口92被排出。因此,在物品为作为饮料的容器的一个方式的塑料瓶106的情况下,能够冷却塑料瓶106、进而冷却塑料瓶106内的饮料。
另外,在被放置于杯托94的板96上的物品为饮料用的塑料瓶106的情况下,塑料瓶106被贯穿配置于杯托94的抑制部108的圆孔110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塑料瓶106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进行运动,由此,当塑料瓶106的外周部与抑制部108的圆孔110的内周部抵接时,塑料瓶106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运动将被抑制。由此,能够在杯托94的板96上使塑料瓶106的姿态稳定。
而且,当后侧乘员38未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且由此而使靠背板68的开口92被杯托94闭塞时,气流W8向开口92的穿过将被抑制(或者阻止)。因此,在该状态下,穿过后侧管道90内的气流W8减少或者消失。由此,能够使在左侧管道72中流过的气流W5以及在右侧管道74中流过的气流W6相对性地增加。由此,能够有效地带给前排座椅10的前侧乘员28清凉的感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开闭装置作为杯托94、并在杯托94上设置有具有圆孔110的抑制部108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不在开闭装置上设置抑制部108而仅能够将物品放置在板96上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开放状态下,板96的和与靠背板68连结的连结部分相反侧的部分未被支承于靠背板68等上的结构,即,也可以采用在开放状态下无法在板96上放置物品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同座椅内管道58的与左侧管道72(在图5中,省略图示)以及右侧管道74连结的连结部分相比靠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侧,后侧管道90的一端与座椅内管道58连结。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作为限制装置的第一减震器装置120。第一减震器装置120具备构成流道51的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第一减震器框架122例如被设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框状或者筒状。第一减震器框架122被设置于,座椅内管道58的与后侧管道90连结的连结部分、和座椅内管道58的与左侧管道72以及右侧管道74连结的连结部分之间,气流W4能够穿过第一减震器框架122。
另外,在第一减震器框架122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减震器124。第一减震器124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第一减震器12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第一减震器124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以能够向围绕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图5的箭头标记G方向以及箭头标记H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于第一减震器框架122上。
第一减震器124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图5的实线状态)被设为第一减震器装置120的开放状态(限制解除状态),在该状态下,气流W4能够穿过第一减震器框架122。与此相对,第一减震器124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图5的双点划线状态)被设为第一减震器装置120的闭塞状态(限制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的内侧被第一减震器124封闭。因此,在该状态下,抑制了气流W4向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的穿过。
第一减震器124的转动轴与第一减震器电机(省略图示)的输出轴机械性地连接,第一减震器124通过第一减震器电机的驱动力而被转动。第一减震器电机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而且,控制装置与被设置于作为副驾驶员座的前排座椅10上的第一载荷传感器(省略图示)电连接。
第一载荷传感器对作用于前排座椅10上的载荷进行检测。当第一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上时的载荷时,第一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一减震器装置120设为开放状态(限制解除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与此相对,在前侧乘员28未落座于前排座椅10上的情况下,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上时的载荷未被第一载荷传感器检测到。在该情况下,第一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一减震器装置120设为闭塞状态(限制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作为开闭装置的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第二减震器装置126具备构成流道51的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第二减震器框架128例如被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穿的框状或者筒状。第二减震器框架128被安装于后侧管道90的车辆后侧端部上,气流W8能够穿过第二减震器框架128。
另外,在第二减震器框架128上,设置有一个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二减震器130。第二减震器130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第二减震器13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第二减震器130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以能够向围绕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图5的箭头标记J方向以及箭头标记K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于第二减震器框架128上。
第二减震器130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图5的实线状态)被设为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开放状态,在该状态下,气流W8能够穿过第二减震器框架128。与此相对,第二减震器130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图5的双点划线状态)被设为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闭塞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内侧通过第二减震器130而被封闭。因此,在该状态下,抑制了气流W8向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穿过。
第二减震器130的转动轴与第二减震器电机(省略图示)的输出轴机械性地连接,第二减震器130通过第二减震器电机的驱动力而被转动。第二减震器电机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而且,控制装置与被设置于后排座椅36上的第二载荷传感器(省略图示)电连接。
第二载荷传感器对作用于后排座椅36上的载荷进行检测。当第二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后侧乘员38落座于后排座椅36时的载荷时,第二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二减震器装置126设为开放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与此相对,在后侧乘员38未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的情况下,后侧乘员38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时的载荷未被第二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在该情况下,第二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二减震器装置126设为闭塞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具备作为开闭装置的气流变向装置132。气流变向装置132具备构成流道51的框架部件134。框架部件134例如被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穿的框状或者筒状。框架部件134的车辆前侧端部被安装于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车辆后侧端部,穿过第二减震器框架128后的气流W8能够穿过框架部件134。另外,框架部件134的车辆后侧端部在被贯穿配置于靠背板68的开口92中的状态下被安装于靠背板68上。因此,气流W8通过穿过框架部件134从而向靠背板68的开口92的车辆后侧被排出。
在框架部件134的内侧,设置有作为气流变向部件的多个第一翅片136。这些第一翅片136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被并排配置。这些第一翅片13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第一翅片136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以能够向围绕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轴的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框架部件134上。
通过第一翅片136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翅片136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由此,当气流W8穿过第一翅片136的侧方时,气流W8的流动的方向将以沿着第一翅片136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而变化、即被变化为车辆上下方向。而且,在第一翅片136以第一翅片136的宽度方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的状态下,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翅片136的间隔成为最小,从而使气流W8从第一翅片136的侧方的穿过被限制。
在框架部件134的内侧的第一翅片136的车辆后侧,设置有作为气流变向部件的多个第二翅片138(在图5中,仅图示了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侧的一个)。这些第二翅片138被设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被并排配置。这些第二翅片13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第二翅片138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以能够向围绕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轴的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于框架部件134上。
通过第二翅片138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第二翅片138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由此,当气流W8穿过第二翅片138的侧方时,气流W8的流动的方向以沿着第二翅片138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而被变化、即被变化为车辆宽度方向。而且,在第二翅片138以第二翅片138的宽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的状态下,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二翅片138的间隔成为最小,从而气流W8向第二翅片138的侧方的穿过被限制。
而且,气流变向装置132具备操作部件(省略图示)。操作部件由调节盘、杆等而构成,并被设置于框架部件134的车辆后侧端部或者靠背板68中的可由后侧乘员38进行操作的位置。操作部件与第一翅片136的转动轴、第二翅片138的转动轴机械性地连结,并通过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从而使第一翅片136、第二翅片138进行转动。由此,后侧乘员38能够对气流W8的流动的方向进行调节。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以上这种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前侧乘员28未落座于前排座椅(副驾驶员座)10上的情况下,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时的载荷不会被第一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在该状态下,第一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一减震器装置120设为闭塞状态(限制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由此,第一减震器124以第一减震器124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进行转动。由此,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的内侧被第一减震器124封闭,从而抑制或者阻止了气流W4穿过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的情况。通过以此方式而抑制或阻止气流W4向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的流动,从而抑制或者阻止了气流W5在左侧管道72内的流动以及气流W6在右侧管道74内的流动。
当在此状态下,后侧乘员38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从而第二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后侧乘员38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时的载荷时,第二减震器电机通过控制装置而被驱动,以将第二减震器装置126设为开放状态。由此,第二减震器130以第二减震器130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由此,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内侧被开放,从而气流W8能够穿过第二减震器框架128。
在此,在该状态下,抑制了气流W4向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的流动,并抑制或者阻止了左侧管道72内的气流W5的流动、以及右侧管道74内的气流W6的流动。因此,从座椅内管道58向后侧管道90流过的气流W4、即在后侧管道90中流过的气流W8相对性地被增加。由此,能够使从气流变向装置132的框架部件134的车辆后侧端部(座椅后侧端部)向车辆后侧排出的气流W8、即冷气增加,从而能够有效地带给后排座椅36的后侧乘员38清凉的感觉。
另外,在该状态下,气流变向装置132的操作部件通过后侧乘员38而被操作,由此,当第一翅片136以气流变向装置132的第一翅片136的宽度方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或者以气流变向装置132的第二翅片138的宽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时,抑制或者阻止了气流W8穿过框架部件134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或者阻止气流W8从框架部件134的车辆后侧端部向车辆后侧的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气流W8、即冷气触碰到后侧乘员38的情况。
另一方面,例如,在后侧乘员38未落座于后排座椅36上的情况下,后侧乘员38落座于后排座椅36时的载荷不会被第二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在该状态下,第二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二减震器装置126设为闭塞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由此,第二减震器130以第二减震器130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由此,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内侧被第二减震器130封闭。由此,抑制或者阻止了气流W8穿过第二减震器框架128的情况,而且,抑制或者阻止了气流W4从座椅内管道58向后侧管道90的流动。
当在此状态下,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副驾驶员座)10上从而第一载荷传感器检测出前侧乘员28落座于前排座椅10时的载荷时,第一减震器电机以通过控制装置而将第一减震器装置120设为开放状态(限制解除状态)的方式而被驱动。由此,第一减震器124以第一减震器124的宽度方向大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进行转动。由此,第一减震器框架122的内侧被开放,从而气流W4能够穿过第一减震器框架122。
在此,在该状态下,抑制了气流W4从座椅内管道58向后侧管道90的流动。因此,向座椅内管道58的另一端流动的气流W4、即在左侧管道72中流动的气流W5以及在右侧管道74中流动的气流W6相对性地被增加。由此,能够使从前排座椅10的左侧排出部80被排出的气流W5以及从右侧排出部82被排出的气流W6增加。通过使以此方式而增加的气流W5、W6与气流W7汇合而流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带给前排座椅10的前侧乘员28清凉的感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使第一减震器装置120的第一减震器124进行转动的第一减震器装置120的驱动装置设为第一减震器电机,并将用于使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第二减震器130转动的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驱动装置设为第二减震器电机。但是,这样的驱动装置例如也可以为通过通電而使磁性体的柱塞移动的螺线管。即,驱动装置只要为能够通过被输出的驱动力而使第一减震器124或者第二减震器130进行转动的结构,则能够在不被限定于该具体的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应用。如果进一步说明,则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不使用如上所述的驱动装置,而在可由前侧乘员28以及后侧乘员38进行操作的位置上设置减震器操作部件,并通过对减震器操作部件进行手动操作,从而使第一减震器124或者第二减震器130进行转动。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具备作为限制装置的第一减震器装置120以及作为开闭装置的第二减震器装置126的双方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具备这样的限制装置以及开闭装置中的一方的结构。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具备气流变向装置132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不设置气流变向装置132的结构。另外,这样的气流变向装置132也可以被应用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具备后面部管道30,并使气流W2(即,冷气)从被设置于中央控制台32的车辆后侧端部上的后面部排出部34向后侧乘员38的上半身侧被排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不设置后面部管道30,而仅将从后侧管道90向车辆后侧被排出的气流W8向后侧乘员38的上半身侧排出的结构。
而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座椅通风系统50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作为冷气的气流W1、W5、W6与通过坐垫风扇84进行工作而产生的气流、以及通过座椅靠背风扇86进行工作而产生的气流W7汇合,由此,使冷气流过前侧乘员28的身体的附近。但是,也可以设为,从前排座椅10的坐垫60以及座椅靠背62向前侧乘员28的身体放出作为冷气的气流W4的结构。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采用了具备座椅通风系统5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不具备左侧管道72以及右侧管道74,而使流过座椅内管道58的气流W4全部向后侧管道90流动,并作为气流W8(即,冷气)而向前排座椅10的车辆后侧被排出的结构。
而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采用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12的前排座椅10上的结构。但是,例如,在车辆12的前后方向上设置有三列以上的座椅的车辆12中,也可以在从车辆前侧起第二列以后的座椅中应用本发明。即,只要是被搭载于车辆12上的座椅,则本发明不会被限定于前排座椅10而是能够广泛地进行应用。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等以车辆12作为基准的各方向,与座椅前后方向、座椅上下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等以前排座椅10作为基准的各方向相同。但是,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于,以车辆12作为基准的各方向与以前排座椅10作为基准的各方向不同的车辆12中。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主体,其具有座椅靠背,并被配置于后排座椅中的靠车辆宽度方向端侧的落座位置的车辆前侧;
流道,由搭载于车辆上的空调装置而生成的调和空气从所述流道的一端侧起而流动,所述流道的另一端侧被配置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内侧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表面上开口,从而能够使流过所述内侧后的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具备开闭装置,所述开闭装置以能够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流道或者所述座椅靠背上,在开放状态下,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排出,在闭塞状态下,将所述流道闭塞从而抑制或者阻止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开闭装置具备放置部,所述放置部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且在所述闭塞状态下将所述流道的另一端闭塞,而在所述开放状态下从所述座椅靠背起向车辆后侧延伸从而能够在所述流道的另一端的车辆后侧放置物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开闭装置具备抑制部,所述抑制部被设为,能够从车辆前后方向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侧相对于被放置在所述放置部上的所述物品而抵接,并通过与所述物品抵接从而抑制所述物品向车辆前后方向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侧的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流道的另一端被配置于与中央控制台的车辆后侧端部相比靠车辆上侧,所述中央控制台被配置于与所述座椅主体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流道被设为,在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被分支并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两侧延伸且被开口,从而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放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具备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流道上,并能够对解除状态和限制状态进行切换,所述解除状态为能够将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排出的状态,所述限制状态为,限制所述调和空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前侧的排出的状态。
CN201910574768.2A 2018-08-02 2019-06-28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107894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6147 2018-08-02
JP2018146147A JP7163658B2 (ja) 2018-08-02 2018-08-02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9418A true CN110789418A (zh) 2020-02-14
CN110789418B CN110789418B (zh) 2022-06-21

Family

ID=69228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4768.2A Active CN110789418B (zh) 2018-08-02 2019-06-28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67768B2 (zh)
JP (1) JP7163658B2 (zh)
CN (1) CN110789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84295A (ja) * 2017-11-10 2019-06-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空調シート
JP2019201859A (ja) * 2018-05-23 2019-11-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空調シート
KR20210156021A (ko) * 2020-06-17 2021-12-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시트용 통풍장치
US11535131B1 (en) * 2021-07-30 2022-12-27 Rivian Ip Holdings, Llc Ventilated seat integrated into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382A (en) * 1993-10-06 1995-01-31 Ford Motor Company Combination seat frame and ventilation apparatus
US6059018A (en) * 1997-07-14 2000-05-09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929761A (zh) * 2004-03-09 2007-03-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座席装置及使用它的空调系统
CN105682952A (zh) * 2013-11-04 2016-06-15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JP2017170983A (ja) * 2016-03-22 2017-09-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7280312A (zh) * 2017-08-10 2017-10-24 上海永乐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冷暖空调送风装置
CN206841229U (zh) * 2017-06-28 2018-01-05 福建德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座椅
CN110126580A (zh) * 2018-02-02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210852140U (zh) * 2018-05-03 2020-06-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731774U1 (de) * 1977-10-14 1978-01-26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Klimatisiertes Personenkraftfahrzeug, vorzugsweise mit einer Trennwand zwischen dem vorderen Teil der Fahrgastzelle und dem Fondraum
JPS6054618U (ja) * 1983-09-24 1985-04-17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S63128143U (zh) * 1987-02-13 1988-08-22
US5092395A (en) * 1989-11-09 1992-03-03 Kantec Manufacturing, Inc. Cooling or warming a beverage container
JP3490181B2 (ja) * 1995-03-22 2004-01-26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ップホルダ
JP2007126047A (ja) * 2005-11-04 2007-05-24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08168776A (ja) 2007-01-11 2008-07-24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5128977B2 (ja) * 2008-02-07 2013-01-2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381834B2 (ja) 2010-03-17 2014-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376282B2 (ja) * 2015-04-02 2018-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ユニット
US10647230B2 (en) * 2016-02-23 2020-05-12 Denso Corporation Seat air conditioner
DE102016117443B4 (de) 2016-04-29 2022-06-23 Denso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Sitz mit einer Belüft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limatisieren der Sitzumgebung
US10479241B2 (en) * 2017-09-14 2019-11-19 Nio Usa, Inc. Automotive seatback air ven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5382A (en) * 1993-10-06 1995-01-31 Ford Motor Company Combination seat frame and ventilation apparatus
US6059018A (en) * 1997-07-14 2000-05-09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929761A (zh) * 2004-03-09 2007-03-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座席装置及使用它的空调系统
CN105682952A (zh) * 2013-11-04 2016-06-15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JP2017170983A (ja) * 2016-03-22 2017-09-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206841229U (zh) * 2017-06-28 2018-01-05 福建德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座椅
CN107280312A (zh) * 2017-08-10 2017-10-24 上海永乐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冷暖空调送风装置
CN110126580A (zh) * 2018-02-02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210852140U (zh) * 2018-05-03 2020-06-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9418B (zh) 2022-06-21
JP2020019432A (ja) 2020-02-06
JP7163658B2 (ja) 2022-11-01
US10967768B2 (en) 2021-04-06
US20200039397A1 (en) 2020-02-06
US11554698B2 (en) 2023-01-17
US20210122273A1 (en)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9418B (zh) 车辆用座椅
JP616785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9403460B2 (en)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having a climate controlled seat utilizing a plenum volume and flexible hoses
JP702094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126047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621600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0052494A (ja) シート送風装置
JP201014227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190283636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6104208A1 (ja) 送風シート
JP200814999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230302871A1 (en) Vehicle seat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20210276400A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64316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5921986U (zh) 车辆用座椅
JP2006137362A (ja) 座席用空調装置
JP2008273404A (ja)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7201899B2 (ja) 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JP664064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601260B1 (ko) Ptc 덕트 조립구조가 적용된 차량용 냉난방 통풍시트
JP698367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2244506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23166967A1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23129223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23129225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