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7204A -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7204A
CN110787204A CN201911289637.6A CN201911289637A CN110787204A CN 110787204 A CN110787204 A CN 110787204A CN 201911289637 A CN201911289637 A CN 201911289637A CN 110787204 A CN110787204 A CN 110787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liquid
tank body
radix pseudostellaria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96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慧青
张炎达
马玉芳
李珠金
赵齐
林贺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ADY FUJIAN PHARMACEUTICAL Co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RADY FUJIAN PHARMACEUTICAL Co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ADY FUJIAN PHARMACEUTICAL Co,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RADY FUJIAN PHARMACEUTICAL Co
Priority to CN2019112896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872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87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720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36Caryophyllaceae (Pink family), e.g. babysbreath or soapw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87Galenical forms not covered by A61K9/02 - A61K9/7023
    • A61K9/0095Drinks; Beverages; Syrups; Compositions for reconstitution thereof, e.g. powders or tablets to be dispersed in a glass of water; Veterinary dren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2Antidiarrho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10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starting material
    • A61K2236/19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starting material involving fermentation using yeast, bacteria or both; enzymatic treat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药微生态制剂领域,公开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S1、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M2017416、红曲霉菌分别活化后扩大培养,获得对应的菌液;S2、将太子参的块根和根须分离开,制成干品;S3、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干品直接用作发酵底物进行固态发酵;S4、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和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混匀作为酶解提取底物,一起酶解提取;S5、以步骤S4制备的酶解提取液为发酵底物进行液体发酵,制得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本发明制备的液体微生态产品适用于仔猪和雏禽肠道的改善,大大降低腹泻率,明显促进生长。

Description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微生态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始载于清代《本草从新》,主产于福建、贵州和江苏等地,以柘荣太子参产量最大、品质较优。太子参兼有药用和营养双重功效,其药用成分富含多糖、皂苷、环肽等其他组分,其中多糖含量约25-35%,总氨基酸含量约7.67-11.95%,皂苷含量约0.2-0.7%,环肽类含量约0.01-0.03%,总黄酮含量约0.14-0.34‰等。临床试验证明:太子参具有健脾益肺、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因此补益中药太子参在动物保健和药用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而根须与块根组成基本物质相似,其中茎叶多糖含量约10%,根须多糖含量约18.79%,然而根须皂苷总量约0.25%,高于块根。但是目前还未有太子参块根及其根须基源的液体微生态产品,同时基于太子参块根及其根须的动物保健作用,期望开发一种适用于仔猪和雏禽肠道改善作用,降低腹泻率,促进生长的太子参液体微生态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S1、菌液制备:
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 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 M2017416、红曲霉菌分别活化后扩大培养,获得对应的菌液;
S2、太子参预处理:
将太子参的块根和根须分离开,制成干品;
S3、固态发酵:
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干品直接用作发酵底物,向发酵底物内添加米粉、麦麸粉、豆粕粉,混合均匀,接着加入步骤S1制备的红曲霉菌菌液,然后加水使得加水后所得物料的最终含水量为30~40 wt%,最后在25~30 ℃、湿度50~70 %条件下发酵4~6 d,获得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其中,以占发酵底物的质量百分比计,米粉、麦麸粉、豆粕粉和红曲霉菌菌液的用量分别为:米粉2~5 %、麦麸粉1~3 %、豆粕粉0.5~1.5 %、红曲霉菌菌液8~15 %;
S4、酶解提取:
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长度为2.5~3.5 cm),和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混匀作为酶解提取底物,向酶解提取底物内添加复合酶和水,首先在40~45 ℃恒温20~30 min,然后在55~65 ℃恒温30~50 min,最后≥90 ℃时恒温30~50 min,获得酶解提取液;其中,复合酶占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百分比为2~6 %,水和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比为(8~12)∶1;所述复合酶的质量份数组成为:α-淀粉酶2~5份、中性或碱性蛋白酶2~3份、果胶酶1~2份;
S5、液体发酵:
以质量体积比g/mL计,向步骤S4制备的酶解提取液内添加0.5~1.5 %的轻质碳酸钙粉末、2~5 %的糖蜜、1~2 %的蛋白胨、1~3 %的葡萄糖,蒸汽灭菌后,冷却至37~40 ℃,按体积比10~15 %接入混合菌液,搅拌均匀后,控温在35~37 ℃,静置培养2~3 d,制得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其中,所述混合菌液由步骤S1制备的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按体积比(1~3)∶(1~2)混合而成。
较好地,步骤S1中,干酪乳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红曲霉菌菌液分别按照下述过程制备获得:
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 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 M2017416利用MRS液体培养基在30~37 ℃静置活化培养36~48 h;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接种量8~15 %接入MRS液体培养基中,35~37 ℃静置扩大培养2~3 d,制得干酪乳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其中,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以体积比计;
红曲霉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红曲霉菌按照接种量10~15%接入活化液体培养基中,25~30 ℃摇床活化培养3~4 d;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照接种量10~15% 接入扩大液体培养基中,25~30 ℃摇床扩大培养3~4 d;其中,活化培养时接种量以g/mL计,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以体积比计;所述活化液体培养基和扩大液体培养基的组成相同,以g/mL计,均为:米粉2~2.5%、葡萄糖1~1.7 %、蛋白胨0.8~1.3 %、硫酸镁0.05~0.1 %、硫酸锌0.04~0.07 %、糖蜜0.05~0.1 %,余量为水,pH不用调节。
较好地,步骤S2采用自制太子参加工系统进行预处理,所述加工系统包括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脱水机、真空干燥箱、第一分离机、第二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第二直线振动筛、第一根须收集箱、第二根须收集箱、第一S型输送机、第二S型输送机;第一直线振动筛和第二直线振动筛分别置于第一分离机和第二分离机的正下方位置,第一根须收集箱和第二根须收集箱分别置于第一直线振动筛和第二直线振动筛的正下方位置;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脱水机、真空干燥箱依次串连,真空干燥箱再通过第一S型输送机连接至第一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的筛网通过第二S型输送机连接至第二分离机,第二直线振动筛的筛网连接至干燥房;所述第一分离机包括第一罐体、第一支撑架和第一搅拌系统;所述第一罐体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一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顶盖和第一底盖;第一罐体顶部的壁厚和第一顶盖的边沿分别设有若干个互为适配的第一螺丝孔,第一顶盖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一螺丝孔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一罐体的固定连接;第一底盖与第一罐体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一罐体底壁上设有第一电磁开关控制第一底盖的闭合;第一顶盖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一罐体下段罐壁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一高频振荡器;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座,所有第一支撑座均布在第一罐体的四周,每个第一支撑座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第一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拌系统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第一轴密封件、两个搅拌斜杆、第一平衡杆、两个搅拌挡杆和锥形搅拌装置,第一电机设在第一顶盖上方位置,第一轴密封件设在第一顶盖中心位置,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下端穿过第一轴密封件伸进第一罐体内部,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自第一转轴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锥形搅拌装置、两个搅拌挡杆、第一平衡杆、两个搅拌斜杆,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均为橡胶材质,第一平衡杆和锥形搅拌装置均为不锈钢材质,两个搅拌斜杆倾斜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两侧且搅拌斜杆靠近第一转轴的一端在上、另一端在下,两个搅拌挡杆水平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两侧;所述锥形搅拌装置包括底面圆和锥形体,底面圆由一根不锈钢钢管闭合而成,锥形体由若干根不锈钢钢管形成并且这些钢管的顶端闭合在一起与第一转轴末端固定连接、底端则均布固定在底面圆上;所述第二分离机包括第二罐体、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搅拌系统;所述第二罐体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二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二顶盖和第二底盖;第二罐体顶部的壁厚和第二顶盖的边沿分别设有若干个互为适配的第二螺丝孔,第二顶盖通过第二螺丝和第二螺丝孔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二罐体的固定连接;第二底盖与第二罐体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二罐体底壁上设有第二电磁开关控制第二底盖的闭合;第二顶盖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二进料口,第二罐体下段罐壁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高频振荡器;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座,所有第二支撑座均布在第二罐体的四周,每个第二支撑座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第二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系统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第二轴密封件、第二平衡杆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电机设在第二顶盖上方位置,第二轴密封件设在第二顶盖中心位置,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端穿过第二轴密封件伸进第二罐体内部,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自第二转轴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平衡杆,第二平衡杆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包括一根中点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的水平钢管,水平钢管的两端各自垂直向下固定连接一根竖直钢管,两根竖直钢管、水平钢管与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一起构成倒置“山”形,并且两根竖直钢管、水平钢管以及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水平耙杆;
预处理步骤为:先用水冲洗太子参,洗去泥土,再投入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内,洗药后投料至脱水机内脱水,脱水后送至真空干燥箱进行干制,干制后的太子参总水分为35~55wt %,经第一S型输送机送至第一进料口投入到第一罐体内,打开第一电机进行第一阶段的太子参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先以500~800 rpm的速率匀速20~30 min,再以300~600 rpm的速率匀速20~30 min;第一阶段分离作业完成后,控制第一电磁开关打开第一底盖,放出物料,第一直线振动筛筛分,根须落在第一根须收集箱内,而第一直线振动筛筛网上的块根则由第二S型输送机送至第二进料口投入到第二罐体内,进行第二阶段的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第二电机操作同第一电机;第二阶段分离完成后,控制第二电磁开关打开第二底盖,放出物料,第二直线振动筛筛分,根须落在第二根须收集箱内,合并第一根须收集箱和第二根须收集箱内的根须,将合并后的根须以及第二直线振动筛筛网上的块根分别送至干燥房干制至含水量≤8 wt%,分别获得太子参块根干品和太子参根须干品。
较好地,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与第一转轴的固定连接构造为:第一转轴分别在其与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的连接处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套管,每个固定套管上开设有至少一对螺纹孔,每对螺纹孔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固定套管相对两侧的螺纹孔,两个搅拌斜杆和两个搅拌挡杆上亦设有与对应的固定套管上的螺纹孔相适配的限位孔,两个搅拌斜杆和两个搅拌挡杆则分别插入对应的两个固定套管内再由固定螺钉插入搅拌斜杆或搅拌挡杆上的限位孔并螺纹连接固定套管上的螺纹孔实现与第一转轴的固定连接。
较好地,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均为倒置圆台状,并且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的顶部直径为底部直径的2~5倍;搅拌斜杆与第一转轴的夹角为75°~85°;锥形搅拌装置的锥形体由3~5根不锈钢钢管形成;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的底端均向内弯折,弯折的度数为20°~80°、弯折的长度为该竖直钢管弯折前总长度的0.2~0.35倍;以距离第一顶盖的垂直距离计量,搅拌斜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第一平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4/6位点,搅拌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5/6位点;以距离第二顶盖的垂直距离计量,第二平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山”形搅拌装置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长度的4/6位点;搅拌斜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半径的0.7~0.9倍,第一平衡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径的0.2~0.35倍,搅拌挡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半径的0.45~0.65倍,锥形搅拌装置的底面圆直径为第一底盖直径的0.5~0.85倍;第二平衡杆的长度为第二罐体内径的0.2~0.35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的长度为第二罐体内径的0.45~0.65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的长度相等并为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长度的0.7~0.9倍;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均为直径1~2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锥形搅拌装置的底面圆和锥形体的不锈钢钢管为直径0.25~0.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和竖直钢管为直径0.25~0.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水平耙杆为直径0.2~0.4 cm、长度3~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
较好地,步骤S4中,α-淀粉酶的酶活为4000~6000 U/g、中性或碱性蛋白酶的酶活为100000~500000 U/g、果胶酶的酶活为5000~10000 U/g。
较好地,步骤S4中,采用自制太子参酶解提取装置进行酶解提取,所述酶解提取装置包括主提取罐、辅提取罐、支撑架、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和提取液输出系统;所述主提取罐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上段罐身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一蒸汽进口、顶部设有第一蒸汽出口、侧壁上设有第一温度计,主提取罐的顶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提手、进液口、加酶端口、压力表、泄压阀、窥镜以及均布在密封盖四周的若干个固定螺旋阀,密封盖内壁固定连接有喷淋环管,喷淋环管上沿其圆周交替垂直向下和向喷淋环管内侧倾斜向下开设有若干个喷淋孔,喷淋环管的液体入口连通进液口;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底座,所有支撑底座均布在罐体的四周,每个支撑底座上固定连接一根支撑斜杆,支撑斜杆的上端与主提取罐的罐体固定连接;所述辅提取罐呈圆柱状,辅提取罐的直径与主提取罐的底端直径相同,辅提取罐的顶端与主提取罐的底端固定连接为一体并且直接连通;辅提取罐的内部设有筛滤支撑装置、底部设有出料底盘,出料底盘的内壁中心位置设有圆形凹槽;辅提取罐的罐身也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二蒸汽进口、顶部设有第二蒸汽出口、侧壁上设有第二温度计和用于控制出料底盘闭合的气缸;所述筛滤支撑装置包括与辅提取罐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直径与凹槽相适配的承重主轴,承重主轴的底端插设在出料底盘上的凹槽内,承重主轴自其顶端向下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并且稳重圆盘与承重主轴的底端留有间隙,所述稳重圆盘包括环状空心圆盘、至少一根长度与圆盘内直径相等的辐射杆,所有辐射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圆盘上、中点汇合在圆盘的中心并与承重主轴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三者直径相同,第一筛盘和第二筛盘之间设有若干个对称焊接于承重主轴的稳定杆;所述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包括与辅提取罐底端连通的真空泵,真空泵再依次串连三通阀、流量计、第三温度计、止回阀至密封盖上的进液口;所述提取液输出系统包括与三通阀连通的膜过滤组件,膜过滤组件再连接至提取液储存罐;
酶解提取步骤为:
S4.1、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长度为2.5~3.5 cm);
S4.2、将筛滤支撑装置人工置于辅提取罐内,依次关闭出料底盘、三通阀,打开密封盖,先后分别将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步骤S4.1切割好的太子参块根干品投料至提取罐内,再手动拧紧固定螺旋阀关闭密封盖;
S4.3、打开水源开关,利用管路通过进液口向主提取罐内加水,常温浸泡0.5~1 h;打开外界蒸汽管路,蒸汽分别由第一蒸汽进口、第二蒸汽进口进入主提取罐的夹层和辅提取罐的夹层进行罐体内物料升温,同时经加酶端口向主提取罐内添加复合酶;待复合酶接入后关闭加酶端口,开始等待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罐内的温度变化,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分别达到40~45 ℃和45~50 ℃时,接着打开三通阀、真空泵启动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根据流量计度数控制真空泵调节流速进行流速为0.5~10 m3/min的提取液循环作业,提取液循环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20~30 min后;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使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罐内的温度升高,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分别达到55~65 ℃和65~70℃时再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30~50 min;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使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内的温度继续升温,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均≥90 ℃时,调节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恒温30~50 min;
S4.4、关闭三通阀终止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打开泄压阀,关闭外界蒸汽管路,再次打开三通阀、真空泵启动提取液输出系统,提取液进入膜过滤组件过滤后,获得酶解提取液,进入提取液储存罐内储藏;调控气缸打开出料底盘,辅提取罐内筛滤支撑装置会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滑出,提取后的药渣放出。
较好地,密封盖与主提取罐的接触面的圆周设有一圈橡胶垫。
较好地,主提取罐上段的高径比为(2~4)∶1,辅提取罐的高径比为(1~2)∶1,同时主提取罐上段的高度为辅提取罐高度的2~5倍;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三者直径均为辅提取罐直径的0.85~0.95倍,第一筛盘和第二筛盘的厚度均为0.3~1.0 cm,第一筛盘上的筛孔直径为0.5~1.5 cm,第二筛盘上的筛孔直径为0.3~1.0 cm;稳重圆盘的厚度为0.5~1.2cm;承重主轴的直径为2~4 cm;凹槽的深度为1~1.5 cm;第一筛盘与第二筛盘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20 cm,稳重圆盘距离承重主轴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8 cm;喷淋环管上喷淋孔的直径为0.4~1.0 cm。
一种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
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基于太子参块根及其根须的动物保健作用开发了一种液体微生态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加工系统和酶解提取装置,大大提高太子参块根和根须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制备的液体微生态产品适用于仔猪和雏禽肠道的改善,大大降低腹泻率,明显促进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加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第一分离机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第一顶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第二分离机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第二顶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酶解提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密封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密封盖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一顶盖,2′--第二顶盖;3--第一底盖,3′--第二底盖;4--第一螺丝孔,4′--第二螺丝孔;5--第一电磁开关,5′--第二电磁开关;6--第一进料口,6′--第二进料口;7--第一高频振荡器,7′--第二高频振荡器;8--第一支撑座,8′--第二支撑座;9--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11--第一转轴,11′--第二转轴;12--第一轴密封件,12′--第二轴密封件;13--搅拌斜杆,14--第一平衡杆,14′--第二平衡杆;15--搅拌挡杆;16--锥形搅拌装置;17--固定套管;18--固定螺钉;19--水平钢管;20--竖直钢管;21--水平耙杆;22′--第一直线振动筛,22′--第二直线振动筛;23--第一根须收集箱,23′--第二根须收集箱;24--第一S型输送机,24′--第二S型输送机;25--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26--脱水机;27--真空干燥箱;28--干燥房;
29--主提取罐;30--辅提取罐;31--第一蒸汽进口,31′--第二蒸汽进口;32--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出口;33--第一温度计,33′--第二温度计,33′′--第三温度计;34--转轴;35--密封盖;36--提手;37--进液口;38--加酶端口;39--压力表;40--泄压阀;41--窥镜;42--固定螺旋阀;43--喷淋环管;44--橡胶垫;45--支撑底座;46--支撑斜杆;47--出料底盘;48--凹槽;49--气缸;50--承重主轴;51--第一筛盘;52--第二筛盘;53--稳重圆盘;54--稳定杆;55--真空泵;56--三通阀;57--流量计;58--止回阀;59--膜过滤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S1、菌液制备:
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 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 M2017416利用MRS液体培养基在35 ℃静置活化培养48 h;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接种量10 %(以体积比计)接入MRS液体培养基中,35 ℃静置扩大培养3 d,制得干酪乳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
红曲霉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红曲霉菌(市购菌粉)按照接种量12 %(以g/mL计)接入活化液体培养基中,28 ℃摇床活化培养4 d;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照接种量12 % (以体积比计)接入扩大液体培养基中,28 ℃摇床扩大培养4 d;其中,所述活化液体培养基和扩大液体培养基的组成相同,以g/mL计,均为:米粉2%、葡萄糖1.5 %、蛋白胨1.0 %、硫酸镁0.1 %、硫酸锌0.05 %、糖蜜0.1 %,余量为水,pH不用调节;
S2、太子参预处理:
采用自制太子参加工系统进行预处理,如图1~5所示,所述加工系统包括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25、脱水机26、真空干燥箱27、第一分离机、第二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22、第二直线振动筛22′、第一根须收集箱23、第二根须收集箱23′、第一S型输送机24、第二S型输送机24′;第一直线振动筛22和第二直线振动筛22′分别置于第一分离机和第二分离机的正下方位置,第一根须收集箱23和第二根须收集箱23′分别置于第一直线振动筛22和第二直线振动筛22′的正下方位置;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25、脱水机26、真空干燥箱27依次通过传送带串连,真空干燥箱27再通过第一S型输送机24连接至第一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22的筛网通过第二S型输送机24′连接至第二分离机,第二直线振动筛22′的筛网通过传送带连接至干燥房28;所述第一分离机包括第一罐体1、第一支撑架和第一搅拌系统;所述第一罐体1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一罐体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顶盖2和第一底盖3;第一罐体1顶部的壁厚和第一顶盖2的边沿分别设有前后左右四个互为适配的第一螺丝孔4,第一顶盖2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一螺丝孔4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一罐体1的固定连接;第一底盖3与第一罐体1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一罐体1底壁上设有第一电磁开关5控制第一底盖3的闭合;第一顶盖2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一进料口6,第一罐体1下段罐壁上均布有前后左右四个第一高频振荡器7;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座8,两个第一支撑座8均布在第一罐体1的左右两侧,每个第一支撑座8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一支撑杆9,第一支撑杆9的上端与第一罐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拌系统包括第一电机10、第一转轴11、第一轴密封件12、两个搅拌斜杆13、第一平衡杆14、两个搅拌挡杆15和锥形搅拌装置16,第一电机10设在第一顶盖2上方位置,第一轴密封件12设在第一顶盖2中心位置,第一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转轴11,第一转轴11的下端穿过第一轴密封件12伸进第一罐体1内部,第一罐体1内第一转轴11自第一转轴11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锥形搅拌装置16、两个搅拌挡杆15、第一平衡杆14、两个搅拌斜杆13,搅拌斜杆13和搅拌挡杆15均为橡胶材质,第一平衡杆14和锥形搅拌装置16均为不锈钢材质、焊接在第一转轴11上,两个搅拌斜杆13倾斜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11两侧且搅拌斜杆13靠近第一转轴11的一端在上、另一端在下,两个搅拌挡杆15水平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11两侧;所述锥形搅拌装置16包括底面圆和锥形体,底面圆由一根不锈钢钢管闭合而成,锥形体由前后左右四根不锈钢钢管形成并且这些钢管的顶端闭合在一起与第一转轴11末端固定连接、底端则均布固定在底面圆上;所述第二分离机包括第二罐体1′、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搅拌系统;所述第二罐体1′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二罐体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二顶盖2′和第二底盖3′;第二罐体1′顶部的壁厚和第二顶盖2′的边沿分别设有前后左右四个互为适配的第二螺丝孔4′,第二顶盖2′通过第二螺丝和第二螺丝孔4′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二罐体1′的固定连接;第二底盖3′与第二罐体1′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二罐体1′底壁上设有第二电磁开关5′控制第二底盖3′的闭合;第二顶盖2′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二进料口6′,第二罐体1′下段罐壁上均布有前后左右四个第二高频振荡器7′;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两个第二支撑座8′,两个第二支撑座8′均布在第二罐体1′的左右两侧,每个第二支撑座8′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二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9′的上端与第二罐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系统包括第二电机10′、第二转轴11′、第二轴密封件12′、第二平衡杆14′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电机10′设在第二顶盖2′上方位置,第二轴密封件12′设在第二顶盖2′中心位置,第二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转轴11′,第二转轴11′的下端穿过第二轴密封件12′伸进第二罐体1′内部,第二罐体1′内第二转轴11′自第二转轴11′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平衡杆14′,第二平衡杆14′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包括一根中点与第二转轴11′固定连接的水平钢管19,水平钢管19的两端各自垂直向下固定连接一根竖直钢管20,两根竖直钢管20、水平钢管19与位于水平钢管19下方的第二转轴11′一起构成倒置“山”形,并且两根竖直钢管20、水平钢管19以及位于水平钢管19下方的第二转轴1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水平耙杆21;其中,搅拌斜杆13和搅拌挡杆15与第一转轴11的固定连接构造为:第一转轴11分别在其与搅拌斜杆13和搅拌挡杆15的连接处对称焊接两个固定套管17,每个固定套管17上开设有至少一对螺纹孔,每对螺纹孔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固定套管17相对两侧的螺纹孔,两个搅拌斜杆13和两个搅拌挡杆15上亦设有与对应的固定套管17上的螺纹孔相适配的限位孔,两个搅拌斜杆13和两个搅拌挡杆15则分别插入对应的两个固定套管17内再由固定螺钉18插入搅拌斜杆13或搅拌挡杆15上的限位孔并螺纹连接固定套管17上的螺纹孔实现与第一转轴11的固定连接;第一进料口6和第二进料口6′均为倒置圆台状,并且第一进料口6和第二进料口6′的顶部直径为底部直径的2倍;搅拌斜杆13与第一转轴11的夹角为85°;以距离第一顶盖2的垂直距离计量,搅拌斜杆13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1内第一转轴11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第一平衡杆14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1内第一转轴11长度的4/6位点,搅拌挡杆15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1内第一转轴11长度的5/6位点;以距离第二顶盖2′的垂直距离计量,第二平衡杆14′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1′内第二转轴11′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山”形搅拌装置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1′内第二转轴11′长度的4/6位点;搅拌斜杆13的长度为第一罐体1内半径的0.8倍,第一平衡杆14的长度为第一罐体1内径的0.2倍,搅拌挡杆15的长度为第一罐体1内半径的0.5倍,锥形搅拌装置16的底面圆直径为第一底盖3直径的0.8倍;第二平衡杆14′的长度为第二罐体1′内径的0.2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19的长度为第二罐体1′内径的0.5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20的长度相等并为位于水平钢管19下方的第二转轴11′长度的0.9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20的底端均向内弯折45°、弯折的长度为该竖直钢管20弯折前总长度的0.2倍;第一平衡杆14和第二平衡杆14′均为直径2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锥形搅拌装置16的底面圆和锥形体的不锈钢钢管为直径0.2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19和竖直钢管20为直径0.2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水平耙杆21为直径0.2 cm、长度3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
预处理步骤为:先用水冲洗太子参,洗去泥土,再投入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25内,洗药后投料至脱水机26内脱水,脱水后送至真空干燥箱27进行干制,干制后的太子参总水分为50 wt %,经第一S型输送机24送至第一进料口6投入到第一罐体1内,打开第一电机10进行第一阶段的太子参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先以800 rpm的速率匀速20 min,再以600 rpm的速率匀速20 min(由于太子参在分离前提前干燥至总水分为50 wt %,此时块根呈“软软”的状态,具有非常好的韧性不容易断裂,而根须则呈完全干燥或干脆的状态,因此,将太子参投入分离机后,太子参物料在重力作用下会落下至第一罐体1底部,个别物料会挡在搅拌斜杆13上,但由于搅拌斜杆13是橡胶材质,所以太子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向下滑落,最后会掉落到至锥形搅拌装置16旁并在锥形搅拌装置16的搅动作用下实现根须的搅拌分离,搅拌作业过程中搅拌斜杆13类似于“伞”状的结构,可有效控制游离的太子参根须或质量较小的太子参向罐体顶部飞溅,第一平衡杆14利于第一转轴11的运转稳定,搅拌挡板15可降低太子参块根在搅拌分离过程中的往上剧烈运动);第一阶段分离作业完成后,控制第一电磁开关5打开第一底盖3,放出物料(此时根须已经从块根上剥离,但是两者还混在一起),第一罐体1下料时打开第一高频振荡器7,易于物料(尤其是密度小的贴壁物料)的下料,第一直线振动筛22筛分,根须落在第一根须收集箱23内,而第一直线振动筛22筛网上的块根则由第二S型输送机24′送至第二进料口6′投入到第二罐体1′内,进行第二阶段的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第二电机10′操作同第一电机10(进入第二罐体1′内的太子参打在倒置“山”形搅拌装置上,在其转动过程中,水平耙杆21可以很容易将残存的干燥的根须从韧性非常好的块根上分离);第二阶段分离完成后,控制第二电磁开关5′打开第二底盖3′,放出物料,第二罐体1′下料时打开第二高频振荡器7′,易于物料(尤其是密度小的贴壁物料)的下料,第二直线振动筛22′筛分,根须落在第二根须收集箱23′内,合并第一根须收集箱23和第二根须收集箱23′内的根须,将合并后的根须以及第二直线振动筛22′筛网上的块根分别送至干燥房28干制至含水量≤8 wt%,分别获得太子参块根干品和太子参根须干品;
S3、固态发酵:
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干品直接用作发酵底物,向发酵底物内添加米粉、麦麸粉、豆粕粉,混合均匀(利用实用新型专利201620053478.5作为混合设备),接着加入步骤S1制备的红曲霉菌菌液,然后加入纯化水使得加水后所得物料的最终含水量为30 wt%,混匀均匀后进行分装至托盘内,物料托盘内高度为4 cm,接着在固体发酵车间内进行固体发酵作业,发酵过程中温度恒温为28 ℃、湿度60 %,发酵5 d,获得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其中,以占发酵底物的质量百分比计,米粉、麦麸粉、豆粕粉和红曲霉菌菌液的用量分别为:米粉5 %、麦麸粉2 %、豆粕粉1.0 %、红曲霉菌菌液10 %;
S4、酶解提取:
采用自制太子参酶解提取装置进行酶解提取,如图6~8所示,所述酶解提取装置包括主提取罐29、辅提取罐30、支撑架、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和提取液输出系统;所述主提取罐29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上段罐身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一蒸汽进口31、顶部设有第一蒸汽出口32、侧壁上设有第一温度计33,主提取罐29的顶部通过转轴34转动连接有密封盖35;所述密封盖35上设有提手36、进液口37、加酶端口38、压力表39、泄压阀40、窥镜41以及均布在密封盖35四周的三个固定螺旋阀42,密封盖35内壁固定连接有喷淋环管43,喷淋环管43上沿其圆周交替垂直向下和向喷淋环管43内侧倾斜向下开设有若干个喷淋孔,喷淋环管43的液体入口连通进液口37;密封盖35与主提取罐29的接触面的圆周设有一圈橡胶垫44;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支撑底座45,两个支撑底座45均布在罐体的左右两侧,每个支撑底座45上固定连接一根支撑斜杆46,支撑斜杆46的上端与主提取罐29的罐体固定连接;所述辅提取罐30呈圆柱状,辅提取罐30的直径与主提取罐29的底端直径相同,辅提取罐30的顶端与主提取罐29的底端固定连接为一体并且直接连通;辅提取罐30的内部设有筛滤支撑装置、底部设有出料底盘47,出料底盘47的内壁中心位置设有圆形凹槽48;辅提取罐30的罐身也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二蒸汽进口31′、顶部设有第二蒸汽出口32′、侧壁上设有第二温度计33′和用于控制出料底盘47闭合的气缸49;所述筛滤支撑装置包括与辅提取罐30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直径与凹槽48相适配的承重主轴50,承重主轴50的底端插设在出料底盘47上的凹槽48内,承重主轴50自其顶端向下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盘51、第二筛盘52、稳重圆盘53并且稳重圆盘53与承重主轴50的底端留有间隙,所述稳重圆盘53包括环状空心圆盘、一根长度与圆盘内直径相等的辐射杆,辐射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圆盘上、中点在圆盘的中心并与承重主轴50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筛盘51、第二筛盘52、稳重圆盘53三者直径相同,第一筛盘51和第二筛盘52之间设有两个对称焊接于承重主轴50的稳定杆54;所述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包括与辅提取罐30底端连通的真空泵55,真空泵55再依次串连三通阀56、流量计57、第三温度计33′′、止回阀58至密封盖35上的进液口37;所述提取液输出系统包括与三通阀56连通的膜过滤组件59,膜过滤组件59再连接至提取液储存罐;其中,主提取罐29上段的高径比为2∶1,辅提取罐30的高径比为1.5∶1,同时主提取罐29上段的高度为辅提取罐30高度的2倍;第一筛盘51、第二筛盘52、稳重圆盘53三者直径均为辅提取罐30直径的0.95倍,第一筛盘51和第二筛盘52的厚度均为1.0 cm,第一筛盘51上的筛孔直径为0.5 cm,第二筛盘52上的筛孔直径为0.3 cm;稳重圆盘53的厚度为1.0 cm;承重主轴50的直径为3 cm;凹槽48的深度为1.5 cm;第一筛盘51与第二筛盘5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 cm,稳重圆盘53距离承重主轴50底端的垂直距离为8 cm;喷淋环管43上喷淋孔的直径为0.5 cm;
酶解提取步骤为:
S4.1、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长度为3.0 cm);
S4.2、将筛滤支撑装置人工置于辅提取罐30内,依次关闭出料底盘47、三通阀56,打开密封盖35,先后分别将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步骤S4.1切割好的太子参块根干品投料至提取罐内(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和步骤S4.1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一起作为酶解提取底物),再手动拧紧固定螺旋阀42关闭密封盖35;
S4.3、打开水源开关,利用管路通过进液口37向主提取罐29内加纯化水(水和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比为10∶1),常温浸泡1 h;打开外界蒸汽管路,蒸汽分别由第一蒸汽进口31、第二蒸汽进口31′进入主提取罐29的夹层和辅提取罐30的夹层进行罐体内物料升温(主提取罐29层和辅提取罐30的蒸汽管路互为独立),同时经加酶端口38向主提取罐29内添加复合酶,复合酶占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百分比为3 %;所述复合酶的质量份数组成为:α-淀粉酶(酶活5000 U/g)3份、中性蛋白酶(酶活500000 U/g) 2份、果胶酶(酶活5000 U/g)1份;待复合酶接入后关闭加酶端口38,开始等待主提取罐29和辅提取罐30罐内的温度变化,待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分别达到45 ℃和50 ℃时,接着打开三通阀56、真空泵55启动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根据流量计57度数控制真空泵55调节流速进行流速为5 m3/min的提取液循环作业,提取液循环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一蒸汽进口31、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进口31′和第二蒸汽出口32′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30 min后;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31、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进口31′和第二蒸汽出口32′的流速使主提取罐29和辅提取罐30罐内的温度升高,待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分别达到60 ℃和70 ℃时再控制第一蒸汽进口31、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进口31′和第二蒸汽出口32′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50 min;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31、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进口31′和第二蒸汽出口32′的流速使主提取罐29和辅提取罐30内的温度继续升温,待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均≥90 ℃时,调节第一蒸汽进口31、第一蒸汽出口32、第二蒸汽进口31′和第二蒸汽出口32′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33和第二温度计33′的温度,此状态下恒温30 min;
S4.4、关闭三通阀56终止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打开泄压阀40,关闭外界蒸汽管路,再次打开三通阀56、真空泵55启动提取液输出系统,提取液进入膜过滤组件59过滤后,获得酶解提取液,进入提取液储存罐内储藏;调控气缸49打开出料底盘47,辅提取罐30内筛滤支撑装置会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滑出(为避免摔坏筛滤支撑装置,可在出料底盘47的下方放置泡沫垫),提取后的药渣放出;
S5、液体发酵:
将步骤S4提取液储存罐内的酶解提取液经密封管道泵入发酵罐内(发酵罐高径比8∶1),以质量体积比g/mL计,向发酵罐罐内的酶解提取液添加1.0 %的轻质碳酸钙粉末、3 %的糖蜜、2 %的蛋白胨、3 %的葡萄糖,121 ℃蒸汽灭菌30 min后,冷却至40 ℃,按体积比10 %接入混合菌液,搅拌均匀后,控温在35℃,静置培养3 d,制得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其中,所述混合菌液由步骤S1制备的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按体积比1∶1混合而成。
对照例1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4中没有采用自制的酶解提取装置。步骤S4的具体过程为: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长度为3.0 cm),先后分别将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切割成段的太子参块根干品投料至不带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的常规提取罐内(太子参块根干品和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一起作为酶解提取底物),然后向该提取罐内添加复合酶和水进行酶解提取,首先在45 ℃恒温30 min,然后在60 ℃恒温50 min,最后≥90 ℃时恒温30 min,获得酶解提取液;其中,复合酶占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百分比为3 %,水和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比为10∶1;所述复合酶的质量份数组成为:α-淀粉酶(酶活5000 U/g)3份、中性蛋白酶(酶活500000 U/g) 2份、果胶酶(酶活5000 U/g)1份。
步骤S1-S3以及步骤S5均同实施例1。
临床效果
1、试验设计
选取1日龄健康AA肉雏鸡300羽,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试验组I和对照组I,每组100羽。试验前鸡舍严格消毒,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双层笼养。试验期间,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舍内温度、湿度、光照等遵循饲养管理规范,防疫按常规程序进行。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自由饮水;试验组I:饲喂基础日粮+实施例1产品兑水自由饮用,其中,每1 L实施例1制备的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兑水1000 kg;对照组I:饲喂基础日粮+对照例1产品兑水自由饮用,其中,每1 L对照例1制备的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兑水1000 kg,自由饮用。试验期间基础日粮的组成见表1。试验期为28 d。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2、测定指标与方法
试验开始以及第28天清晨以重复为单位分别进行空腹称重,并准确记录每天采食量、鸡只腹泻数。计算各组鸡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
3、结果与分析
3.1对肉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3.2对肉雏鸡腹泻率的影响
由表2和表3可知:本发明制备的液体微生态产品能大大降低腹泻率,明显促进生长。

Claims (10)

1.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菌液制备:
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 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 M2017416、红曲霉菌分别活化后扩大培养,获得对应的菌液;
S2、太子参预处理:
将太子参的块根和根须分离开,制成干品;
S3、固态发酵:
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干品直接用作发酵底物,向发酵底物内添加米粉、麦麸粉、豆粕粉,混合均匀,接着加入步骤S1制备的红曲霉菌菌液,然后加水使得加水后所得物料的最终含水量为30~40 wt%,最后在25~30 ℃、湿度50~70 %条件下发酵4~6 d,获得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其中,以占发酵底物的质量百分比计,米粉、麦麸粉、豆粕粉和红曲霉菌菌液的用量分别为:米粉2~5 %、麦麸粉1~3 %、豆粕粉0.5~1.5 %、红曲霉菌菌液8~15 %;
S4、酶解提取:
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和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混匀作为酶解提取底物,向酶解提取底物内添加复合酶和水,首先在40~45 ℃恒温20~30min,然后在55~65 ℃恒温30~50 min,最后≥90 ℃时恒温30~50 min,获得酶解提取液;其中,复合酶占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百分比为2~6 %,水和酶解提取底物的质量比为(8~12)∶1;所述复合酶的质量份数组成为:α-淀粉酶2~5份、中性或碱性蛋白酶 2~3份、果胶酶1~2份;
S5、液体发酵:
以质量体积比g/mL计,向步骤S4制备的酶解提取液内添加0.5~1.5 %的轻质碳酸钙粉末、2~5 %的糖蜜、1~2 %的蛋白胨、1~3 %的葡萄糖,蒸汽灭菌后,冷却至37~40 ℃,按体积比10~15 %接入混合菌液,搅拌均匀后,控温在35~37 ℃,静置培养2~3 d,制得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其中,所述混合菌液由步骤S1制备的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按体积比(1~3)∶(1~2)混合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干酪乳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红曲霉菌菌液分别按照下述过程制备获得:
干酪乳杆菌菌液和粪肠球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干酪乳杆菌CGMCC No. 11256/粪肠球菌CCTCC NO. M2017416利用MRS液体培养基在30~37 ℃静置活化培养36~48 h;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接种量8~15 %接入MRS液体培养基中,35~37 ℃静置扩大培养2~3 d,制得干酪乳杆菌菌液/粪肠球菌菌液;其中,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以体积比计;
红曲霉菌菌液的制备:首先,将红曲霉菌按照接种量10~15%接入活化液体培养基中,25~30 ℃摇床活化培养3~4 d;然后,将活化后的培养液按照接种量10~15% 接入扩大液体培养基中,25~30 ℃摇床扩大培养3~4 d;其中,活化培养时接种量以g/mL计,扩大培养时接种量以体积比计;所述活化液体培养基和扩大液体培养基的组成相同,以g/mL计,均为:米粉2~2.5%、葡萄糖1~1.7 %、蛋白胨0.8~1.3 %、硫酸镁0.05~0.1 %、硫酸锌0.04~0.07 %、糖蜜0.05~0.1 %,余量为水,pH不用调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采用自制太子参加工系统进行预处理,所述加工系统包括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脱水机、真空干燥箱、第一分离机、第二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第二直线振动筛、第一根须收集箱、第二根须收集箱、第一S型输送机、第二S型输送机;第一直线振动筛和第二直线振动筛分别置于第一分离机和第二分离机的正下方位置,第一根须收集箱和第二根须收集箱分别置于第一直线振动筛和第二直线振动筛的正下方位置;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脱水机、真空干燥箱依次串连,真空干燥箱再通过第一S型输送机连接至第一分离机,第一直线振动筛的筛网通过第二S型输送机连接至第二分离机,第二直线振动筛的筛网连接至干燥房;所述第一分离机包括第一罐体、第一支撑架和第一搅拌系统;所述第一罐体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一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顶盖和第一底盖;第一罐体顶部的壁厚和第一顶盖的边沿分别设有若干个互为适配的第一螺丝孔,第一顶盖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一螺丝孔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一罐体的固定连接;第一底盖与第一罐体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一罐体底壁上设有第一电磁开关控制第一底盖的闭合;第一顶盖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一罐体下段罐壁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一高频振荡器;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座,所有第一支撑座均布在第一罐体的四周,每个第一支撑座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第一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拌系统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第一轴密封件、两个搅拌斜杆、第一平衡杆、两个搅拌挡杆和锥形搅拌装置,第一电机设在第一顶盖上方位置,第一轴密封件设在第一顶盖中心位置,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下端穿过第一轴密封件伸进第一罐体内部,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自第一转轴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锥形搅拌装置、两个搅拌挡杆、第一平衡杆、两个搅拌斜杆,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均为橡胶材质,第一平衡杆和锥形搅拌装置均为不锈钢材质,两个搅拌斜杆倾斜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两侧且搅拌斜杆靠近第一转轴的一端在上、另一端在下,两个搅拌挡杆水平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两侧;所述锥形搅拌装置包括底面圆和锥形体,底面圆由一根不锈钢钢管闭合而成,锥形体由若干根不锈钢钢管形成并且这些钢管的顶端闭合在一起与第一转轴末端固定连接、底端则均布固定在底面圆上;所述第二分离机包括第二罐体、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搅拌系统;所述第二罐体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第二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二顶盖和第二底盖;第二罐体顶部的壁厚和第二顶盖的边沿分别设有若干个互为适配的第二螺丝孔,第二顶盖通过第二螺丝和第二螺丝孔的螺纹连接实现与第二罐体的固定连接;第二底盖与第二罐体底部之间为转动连接,并且第二罐体底壁上设有第二电磁开关控制第二底盖的闭合;第二顶盖的侧边位置设有第二进料口,第二罐体下段罐壁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高频振荡器;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撑座,所有第二支撑座均布在第二罐体的四周,每个第二支撑座上固定连接一根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第二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系统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第二轴密封件、第二平衡杆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电机设在第二顶盖上方位置,第二轴密封件设在第二顶盖中心位置,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下端穿过第二轴密封件伸进第二罐体内部,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自第二转轴末端向上间隔固定连接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第二平衡杆,第二平衡杆和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均为不锈钢材质;所述倒置“山”形搅拌装置包括一根中点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的水平钢管,水平钢管的两端各自垂直向下固定连接一根竖直钢管,两根竖直钢管、水平钢管与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一起构成倒置“山”形,并且两根竖直钢管、水平钢管以及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水平耙杆;
预处理步骤为:先用水冲洗太子参,洗去泥土,再投入旋转喷淋带式洗药机内,洗药后投料至脱水机内脱水,脱水后送至真空干燥箱进行干制,干制后的太子参总水分为35~55wt %,经第一S型输送机送至第一进料口投入到第一罐体内,打开第一电机进行第一阶段的太子参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先以500~800 rpm的速率匀速20~30 min,再以300~600 rpm的速率匀速20~30 min;第一阶段分离作业完成后,控制第一电磁开关打开第一底盖,放出物料,第一直线振动筛筛分,根须落在第一根须收集箱内,而第一直线振动筛筛网上的块根则由第二S型输送机送至第二进料口投入到第二罐体内,进行第二阶段的块根和根须分离作业,第二电机操作同第一电机;第二阶段分离完成后,控制第二电磁开关打开第二底盖,放出物料,第二直线振动筛筛分,根须落在第二根须收集箱内,合并第一根须收集箱和第二根须收集箱内的根须,将合并后的根须以及第二直线振动筛筛网上的块根分别送至干燥房干制至含水量≤8 wt%,分别获得太子参块根干品和太子参根须干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与第一转轴的固定连接构造为:第一转轴分别在其与搅拌斜杆和搅拌挡杆的连接处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套管,每个固定套管上开设有至少一对螺纹孔,每对螺纹孔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固定套管相对两侧的螺纹孔,两个搅拌斜杆和两个搅拌挡杆上亦设有与对应的固定套管上的螺纹孔相适配的限位孔,两个搅拌斜杆和两个搅拌挡杆则分别插入对应的两个固定套管内再由固定螺钉插入搅拌斜杆或搅拌挡杆上的限位孔并螺纹连接固定套管上的螺纹孔实现与第一转轴的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均为倒置圆台状,并且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的顶部直径为底部直径的2~5倍;搅拌斜杆与第一转轴的夹角为75°~85°;锥形搅拌装置的锥形体由3~5根不锈钢钢管形成;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的底端均向内弯折,弯折的度数为20°~80°、弯折的长度为该竖直钢管弯折前总长度的0.2~0.35倍;以距离第一顶盖的垂直距离计量,搅拌斜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第一平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4/6位点,搅拌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一罐体内第一转轴长度的5/6位点;以距离第二顶盖的垂直距离计量,第二平衡杆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长度的中点即3/6位点,“山”形搅拌装置的固定点位于第二罐体内第二转轴长度的4/6位点;搅拌斜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半径的0.7~0.9倍,第一平衡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径的0.2~0.35倍,搅拌挡杆的长度为第一罐体内半径的0.45~0.65倍,锥形搅拌装置的底面圆直径为第一底盖直径的0.5~0.85倍;第二平衡杆的长度为第二罐体内径的0.2~0.35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的长度为第二罐体内径的0.45~0.65倍,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两根竖直钢管的长度相等并为位于水平钢管下方的第二转轴长度的0.7~0.9倍;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均为直径1~2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锥形搅拌装置的底面圆和锥形体的不锈钢钢管为直径0.25~0.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倒置“山”形搅拌装置的水平钢管和竖直钢管为直径0.25~0.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水平耙杆为直径0.2~0.4 cm、长度3~5 cm的实心不锈钢钢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α-淀粉酶的酶活为4000~6000 U/g、中性或碱性蛋白酶的酶活为100000~500000 U/g、果胶酶的酶活为5000~10000 U/g。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采用自制太子参酶解提取装置进行酶解提取,所述酶解提取装置包括主提取罐、辅提取罐、支撑架、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和提取液输出系统;所述主提取罐包括上下两段:上段呈圆柱状、下段呈倒置圆台状,上段罐身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一蒸汽进口、顶部设有第一蒸汽出口、侧壁上设有第一温度计,主提取罐的顶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提手、进液口、加酶端口、压力表、泄压阀、窥镜以及均布在密封盖四周的若干个固定螺旋阀,密封盖内壁固定连接有喷淋环管,喷淋环管上沿其圆周交替垂直向下和向喷淋环管内侧倾斜向下开设有若干个喷淋孔,喷淋环管的液体入口连通进液口;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底座,所有支撑底座均布在罐体的四周,每个支撑底座上固定连接一根支撑斜杆,支撑斜杆的上端与主提取罐的罐体固定连接;所述辅提取罐呈圆柱状,辅提取罐的直径与主提取罐的底端直径相同,辅提取罐的顶端与主提取罐的底端固定连接为一体并且直接连通;辅提取罐的内部设有筛滤支撑装置、底部设有出料底盘,出料底盘的内壁中心位置设有圆形凹槽;辅提取罐的罐身也为夹层设计,该夹层的底部设有第二蒸汽进口、顶部设有第二蒸汽出口、侧壁上设有第二温度计和用于控制出料底盘闭合的气缸;所述筛滤支撑装置包括与辅提取罐中心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直径与凹槽相适配的承重主轴,承重主轴的底端插设在出料底盘上的凹槽内,承重主轴自其顶端向下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并且稳重圆盘与承重主轴的底端留有间隙,所述稳重圆盘包括环状空心圆盘、至少一根长度与圆盘内直径相等的辐射杆,所有辐射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圆盘上、中点汇合在圆盘的中心并与承重主轴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三者直径相同,第一筛盘和第二筛盘之间设有若干个对称焊接于承重主轴的稳定杆;所述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包括与辅提取罐底端连通的真空泵,真空泵再依次串连三通阀、流量计、第三温度计、止回阀至密封盖上的进液口;所述提取液输出系统包括与三通阀连通的膜过滤组件,膜过滤组件再连接至提取液储存罐;
酶解提取步骤为:
S4.1、将步骤S2制备的太子参块根干品切割成段;
S4.2、将筛滤支撑装置人工置于辅提取罐内,依次关闭出料底盘、三通阀,打开密封盖,先后分别将步骤S3制备的太子参根须固体发酵物料、步骤S4.1切割好的太子参块根干品投料至提取罐内,再手动拧紧固定螺旋阀关闭密封盖;
S4.3、打开水源开关,利用管路通过进液口向主提取罐内加水,常温浸泡0.5~1 h;打开外界蒸汽管路,蒸汽分别由第一蒸汽进口、第二蒸汽进口进入主提取罐的夹层和辅提取罐的夹层进行罐体内物料升温,同时经加酶端口向主提取罐内添加复合酶;待复合酶接入后关闭加酶端口,开始等待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罐内的温度变化,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分别达到40~45 ℃和45~50 ℃时,接着打开三通阀、真空泵启动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根据流量计度数控制真空泵调节流速进行流速为0.5~10 m3/min的提取液循环作业,提取液循环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20~30 min后;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使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罐内的温度升高,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分别达到55~65 ℃和65~70℃时再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提取液循环作业30~50 min;然后控制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使主提取罐和辅提取罐内的温度继续升温,待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均≥90 ℃时,调节第一蒸汽进口、第一蒸汽出口、第二蒸汽进口和第二蒸汽出口的流速来维持第一温度计和第二温度计的温度,此状态下恒温30~50 min;
S4.4、关闭三通阀终止提取液循环外路系统,打开泄压阀,关闭外界蒸汽管路,再次打开三通阀、真空泵启动提取液输出系统,提取液进入膜过滤组件过滤后,获得酶解提取液,进入提取液储存罐内储藏;调控气缸打开出料底盘,辅提取罐内筛滤支撑装置会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滑出,提取后的药渣放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密封盖与主提取罐的接触面的圆周设有一圈橡胶垫。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提取罐上段的高径比为(2~4)∶1,辅提取罐的高径比为(1~2)∶1,同时主提取罐上段的高度为辅提取罐高度的2~5倍;第一筛盘、第二筛盘、稳重圆盘三者直径均为辅提取罐直径的0.85~0.95倍,第一筛盘和第二筛盘的厚度均为0.3~1.0 cm,第一筛盘上的筛孔直径为0.5~1.5 cm,第二筛盘上的筛孔直径为0.3~1.0 cm;稳重圆盘的厚度为0.5~1.2 cm;承重主轴的直径为2~4 cm;凹槽的深度为1~1.5 cm;第一筛盘与第二筛盘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20 cm,稳重圆盘距离承重主轴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8 cm;喷淋环管上喷淋孔的直径为0.4~1.0cm。
10.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制备方法制备的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
CN201911289637.6A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10787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637.6A CN11078720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637.6A CN11078720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7204A true CN110787204A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48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9637.6A Withdrawn CN11078720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8720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4725A (zh) * 2016-08-30 2016-12-14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太子参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CN106361905A (zh) * 2016-08-30 2017-02-01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畜禽扶正解毒复方中草药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6276439U (zh) * 2016-10-13 2017-06-27 宁夏鑫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麦芽粉和麦芯粉的设备
CN108935962A (zh) * 2018-09-30 2018-12-07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畜禽脱霉护肝的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9081864U (zh) * 2018-08-22 2019-07-09 杭州康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参肽制造的蒸煮酶解罐
CN110250320A (zh) * 2019-07-04 2019-09-20 宁德师范学院 太子参酵素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4725A (zh) * 2016-08-30 2016-12-14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太子参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CN106361905A (zh) * 2016-08-30 2017-02-01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畜禽扶正解毒复方中草药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6276439U (zh) * 2016-10-13 2017-06-27 宁夏鑫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麦芽粉和麦芯粉的设备
CN209081864U (zh) * 2018-08-22 2019-07-09 杭州康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参肽制造的蒸煮酶解罐
CN108935962A (zh) * 2018-09-30 2018-12-07 福建贝迪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畜禽脱霉护肝的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50320A (zh) * 2019-07-04 2019-09-20 宁德师范学院 太子参酵素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瑞霞: "《食用菌栽培学》", 31 August 2017,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3526A (zh) 一种罗伊氏乳杆菌及其用途
CN104982928B (zh) 一种红豆杉果保健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59088B (zh) 一种减肥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66615A (zh) 一种益生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JP2020500001A (ja) 食薬用真菌を液体静置培養する方法
CN107125736A (zh) 一种覆盆子酵素的制备方法
CN106235306A (zh) 液态发酵法果蔬生物酵素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105249100A (zh) 发酵果蔬汁与甜酒酿复合功能饮料的生产方法
CN105211880A (zh) 一种无花果酵素的制备方法
CN105614774A (zh) 一种果蔬活性酵素液的制备方法
CN109497558A (zh) 苦参药渣多糖合生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801026A (zh) 具有减肥降脂效果的膳食纤维复合营养素及制备方法
CN111329055B (zh) 一种簕菜酵素的制备方法
CN109528814A (zh) 一种乳酸菌发酵黄芪的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60849A (zh) 山荞麦叶片酵素保健饮料的制作方法
CN105077466A (zh) 一种黄皮酵素饮料的方法
CN110250507A (zh) 一种肉苁蓉酵素以及制备方法
CN111758788B (zh) 一种魔芋发酵豆奶粉的制备方法
CN106987514A (zh) 一种富含乳酸菌的护肝果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1893A (zh) 运用多菌种结合细胞固定化技术制备海带生物饮品的方法
CN110787204A (zh) 一种发酵型太子参液体饲用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12092850A1 (zh) 一种解酒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66995A (zh) 一种薏米甜酒酿罐头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87205B (zh) 一种提高畜禽机体免疫力的太子参根须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CN104544445B (zh) 一种葛根发酵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