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1264A -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1264A
CN110761264A CN201910993558.7A CN201910993558A CN110761264A CN 110761264 A CN110761264 A CN 110761264A CN 201910993558 A CN201910993558 A CN 201910993558A CN 110761264 A CN110761264 A CN 110761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mmer
foundation
dynamic compaction
ramming
t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935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连
李鸿翔
张国海
韩鹏伟
贺加乐
吴胤龙
眭素刚
闫鼎煜
秦勇光
郝勇
高楠
张劼
周志恒
张腾龙
华明亮
李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Kunm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Kunm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Kunm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Kunming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935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612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3609 priority patent/WO202107294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761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1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通过对滨海软土地基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实现通过击实功将砂层压密降低其含水率和孔隙率,以消除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通过碎块石置换浅层淤泥土形成碎石置换桩复合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力,同时碎块石置换桩体挤密桩间土体以降低土体的孔隙率和含水率,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夯之间进行排水加速淤泥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消除下部砂层的液化可能性,实现淤泥软土地基的高效强夯置换加固,解决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加固处理难度大、排水固结速度较慢、加固处理费用高等难题。

Description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加大,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铁路和工业厂房的建设,而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均修建于滨海软土地基之上,滨海软土地基主要由海相沉积而形成,其地层中包含有较厚的细砂层或粉砂层,同时砂层上部分布有一定厚度的淤泥;细砂层或粉砂层使得地基具有较高的地震液化可能性,而淤泥土层含水量较大、液限较高导致其压缩性较大、排水固结速度缓慢。因此,滨海软土地基具有三大特点:低承载力、高压缩性和较高的地震液化可能性,滨海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主要有预压法、桩基础法和强夯法,预压法是通过堆载预压加速软土的排水固体过程,桩基础法是通过人工成桩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深部的持力层,强夯法是通过击实功将软土压密的处理方法。
预压法和桩基础虽然可以解决滨海软土地基低承载力、高压缩性的不足,但其均无法消除砂层的地震液化;而使用常规强夯法处理滨海软土地基会碰到的埋锤、频繁加料和高隆起等问题,并且一次性强夯对桩间土中的淤泥层的排水固结效果不好。由于滨海软土地基的特殊性,使用传统强夯方法加固滨海软土地基效果并不理想,会产生工期长、造价高、工后沉降难于控制和地震液化消除有限等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通过对滨海软土地基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实现通过击实功将砂层压密降低其含水率和孔隙率,以消除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通过碎块石置换浅层淤泥土形成碎石置换桩复合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力,同时碎块石置换桩体挤密桩间土体以降低土体的孔隙率和含水率,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夯之间进行排水加速淤泥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消除下部砂层的液化可能性,实现淤泥软土地基的高效强夯置换加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拟定滨海软土地基的基本参数,包括:滨海软土地基土层的数量、每层土的名称、厚度;地下水位信息;滨海软土地基场地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强夯置换碎石墩的设计墩长。
步骤2、初步平整施工场地,清除地面表层0.5~1.0m厚的杂填土,测量场地基准高程。
步骤3、在初平地面上回填1.0~1.5m厚的强风化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不均匀系数大于5。
步骤4、确定场地强夯置换的夯点位置和数量,夯点按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夯点间距可取3.0~6.0m,,对地基的所有夯点进行编号。
步骤5、量测强夯开始前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具体为:在强夯置换地基的夯区中心区域附近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不少于3个,确定每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每个孔隙水压力计埋设高程间距为2.0~3.0m,埋设好孔隙水压力计以后测定强夯开始前每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
步骤6、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一次强夯,具体为:
①将强夯墩点分为2-3序,采用隔空分序跳打的方式完成全部夯点施工;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1.5m~2.0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3000~4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一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22
式中:H1第一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23
是第一次强夯的夯击能,可取3000~4000kN·m,m1是一次强夯夯锤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遍夯沉量;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最大粒径30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不大于30%,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小于5%;
⑤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④15遍以上,使墩长达到设计深度要求,完成每个墩点的第一次强夯施工;
⑥对各序的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⑤,连续进行夯击,各序之间不设时间间隔连续进行夯击施工,对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也不做限定;
步骤7、进行地基的排水降低孔隙水压力,使用预先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监测地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具体为:
①步骤6的第一次夯击完成时地基内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值,夯墩由碎块石组成而形成排水通道,淤泥土层内的地下水由夯墩排水汇集在夯坑内;
②使用抽水设备抽排夯坑内的积水;
③使用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每间隔8~12小时测量一次,并按下式计算孔隙水压力实测值相对与基准值的变化率: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1
式中: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m=(1,2,3,…,N),m是孔隙水压力测量次数,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2
是强夯之前地基中第i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的基准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3
是第一次夯击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4
是第一次强夯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相对于初始基准值的变化率。
④当所有测点的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5
均小于20%时,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停止测量孔隙水压力值,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8、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二次强夯,具体为:
①第二次夯击不分序次,施工顺序从最中心的夯点向两侧施工;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2.0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5000~6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二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6
式中:H2第二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37
是第二次强夯的夯击能,可取5000~6000kN·m,m2是二次强夯夯锤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遍夯击的夯沉量;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最大粒径30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不大于30%,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小于5%;
⑤对场地的所有夯点重复步骤②至步骤④10~30遍,每个夯点的夯击遍数不小于10遍,当最后两遍的夯沉量须小于10cm时,完成夯点的第二次强夯施工;
步骤9、进行地基范围内的满夯施工,具体为:
①挖除深度1.0~1.5m深度的浮土,并用强风化碎块石回填整平场地至基准标高,强风化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碎块石的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不大于5%;;
③满夯夯击使用直径2.4m、重20吨并带有气孔的夯锤,以夯击能2000kN·m进行所有夯点的满夯施工;
②满夯分两序进行,第一序夯击3遍,第二序夯击2遍,满夯的夯点之间相互搭接不小于1/3锤底直径;
④满夯完毕以后以10m×10m或20m×20m的方格网实测夯后标高。
步骤10、采用地质雷达或地质钻孔的方式检测碎石置换墩的墩长,确定强夯碎石置换墩的墩长,监测置换墩数量不少于5个;
步骤11、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可随机选取2~3个置换墩体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2个,置换墩体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步骤12、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仅在深约2~3m的深度处进行,确定墩间土的平板荷载试验的最大荷载和承载力特征值,可随机选取3~4个墩间土的位置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后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3个,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滨海软土地基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实现通过击实功将砂层压密降低其含水率和孔隙率,以消除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通过碎块石置换浅层淤泥土形成碎石置换桩复合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力,同时碎块石置换桩体挤密桩间土体以降低土体的孔隙率和含水率,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夯之间进行排水加速淤泥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消除下部砂层的液化可能性,实现淤泥软土地基的高效强夯置换加固。
本发明加固方法可以高效、快速、经济的加固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以提高滨海淤泥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控制地基的工后沉降,并消除砂层的液化特性,解决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加固处理难度大、排水固结速度较慢、加固处理费用高等难题,以提高加固处理以后的淤泥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有效减小上部建筑物的工后沉降、消除下部砂层的液化可能性,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图2实施例滨海淤泥软土地基地层剖面图;
图3实施例滨海淤泥软土地基场地平面图;
图4实施例二次强夯置换地基夯点位置平面布置图;
图5实施例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示意图;
图6实施例满夯施工夯点平面布置图;
图7实施例满夯完毕以后实测夯后标高的方格网布置和测点编号示意图;
图8实施例地基置换墩长度测量位置示意图
图9实施例地基置换墩平板载荷试验位置示意图;
图10实施例地基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位置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流程如图1所示):
步骤1、拟定滨海软土地基的基本参数,包括:滨海软土地基土层的数量、每层土的名称、厚度;地下水位信息;滨海软土地基场地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强夯置换碎石墩的设计墩长。
具体为:实施例滨海软土地基土层的数量为6层;从上自下分别是:第一层为杂填土、厚度0.6m,第二层为淤粉质粘土厚度为3.0m,第三层为淤泥、厚度为2.0m,第四层为粉细砂、厚度4.3m,第五层为中粗砂、厚度为3.0m,第六层为粉质粘土、厚度为8.0m,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地层剖面如图2所示;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以下-1.2m;滨海软土地基场地的长度40m、宽度30m、面积1200m2,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平面图如图3所示;强夯置换碎石墩的设计墩长12.0m。
步骤2、初步平整施工场地,清除地面表层0.5~1.0m厚的杂填土,测量场地基准高程。
具体为:初步平整实施例地基施工场地,清除处地面表层0.6m厚的杂填土,测量场地基准高程为6.0m。
步骤3、在初平地面上回填1.0~1.5m厚的强风化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不均匀系数大于5。
具体为:在实施例初平地面上回填1.0m厚的强风化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为250mm、不均匀系数取5.5。
步骤4、确定场地强夯置换的夯点位置和数量,夯点按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夯点间距可取3.0~6.0m,对地基的所有夯点进行编号。
具体为:确定实施例场地强夯置换的夯点位置,夯点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夯点中数量为70个,夯点按正方形布置,夯点间距取4.0m,实施例地基的所有夯点编号如图4所示,编号从H1至H70。
步骤5、量测强夯开始前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具体为:在强夯置换地基的夯区中心区域附近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不少于3个,确定每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每个孔隙水压力计埋设高程间距为2.0~3.0m,埋设好孔隙水压力计以后测定强夯开始前每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61
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
具体为:在实施例强夯置换地基的夯区中心区域附近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为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型号为RC011-KYJ,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数量为3个,第一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是地表下-3.0m、第一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是地表下-4.5m、第一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是地表下-7.0m,3个孔隙水压力计埋设高程间距分别为1.5m和2.5m,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如图5所示;埋设好孔隙水压力计以后测定强夯开始前每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1
其中i=(1,…,Np),Np=3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每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2
步骤6、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一次强夯,具体为:
①将强夯墩点分为2序,如图4所示,第1序为编号H1至H10、H21至H30、H41至H50、H61至H70的夯点,第2序为H11至H20、H31至H40、H51至H60的夯点;实施例采用隔空分序跳打的方式完成全部夯点施工,隔空分序跳打的施工顺序为:第一序所有夯点夯击10遍→第二序所有夯点夯击10遍→第一序所有夯点夯击8遍以上→第二序所有夯点夯击8遍以上;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1.5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3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一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3
式中:H1第一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4
是第一次强夯的夯击能,取3000kN·m,m1是一次强夯夯锤的质量,取30吨;g是重力加速度,取10m/s2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5
m1=30吨,g=10m/s2带入式(1),计算得到第一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H1=10m。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10.0m,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遍夯沉量;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第一次强夯场地中心夯点H35在每一击强夯下锤顶高程、夯沉量统计如表2所示。
表2第一次强夯场地中心夯点H35测量的锤顶高程、夯沉量统计表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76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取250mm,最大粒径30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不大于25%,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5,含泥量为3%;
⑤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④18遍,置换墩长为13.5m,达到了设计深度要求,完成每个墩点的第一次强夯施工;
⑥对各序的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⑤,连续进行了18次夯击,第1序和第2序之间不设时间间隔连续进行夯击施工,对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也不做限定;
步骤7、进行地基的排水降低孔隙水压力,使用预先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监测地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具体为:
①步骤6的第一次夯击完成时地基内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值,夯墩由碎块石组成而形成排水通道,淤泥土层内的地下水由夯墩排水汇集在夯坑内;
②使用抽水设备抽排夯坑内的积水;
③使用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每间隔8小时测量一次,并按下式计算孔隙水压力实测值相对与基准值的变化率: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82
式中: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m=(1,2,3,…,N),N是孔隙水压力测量次数,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83
是强夯之前地基中第i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的基准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84
是第一次夯击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是第一次强夯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相对于初始基准值的变化率。
具体为:使用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实施例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如图5所示,每间隔12小时测量一次,共计测量5次历史60个小时,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Np=3,孔隙水压力测量次数N=5,每次测量得到的孔隙水压力值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91
和计算得到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率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92
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率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93
④当所有测点的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94
均小于20%时,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如表3所示:即当测量到第5次时,测点1、测点2、测点3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率分别为13%、14%和8%,三个测点的变化率均小于20%,停止测量孔隙水压力值,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8、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二次强夯,具体为:
①第二次强夯全部夯点,夯击不分序次,施工顺序从最中心的夯点向两侧夯点施工;具体如图4:实施例中心夯点为H35,施工顺序是以夯点H35为中心从内至外的顺序夯击上、下、左、右的所有夯点;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2.0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5000~6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二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095
式中:H2第二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101
是第二次强夯的夯击能,可取6000kN·m,m2是二次强夯夯锤的质量,取40吨;g是重力加速度,取10m/s2
Figure BDA0002239045960000102
m2=40吨,g=10m/s2带入式(1),计算得到第二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H2=15.0m。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15.0m,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按计算每遍夯击的夯沉量;实施例淤泥软土地基第二次强夯场地中心夯点在每一击强夯下锤顶高程、夯沉量统计如表4所示。
表4第二次强夯场地中心夯点H35测量的锤顶高程、夯沉量统计表
夯击次数 夯锤提升设计高度(m) 锤顶高程(m) 夯沉量(m)
1 15.0 5.32 0.68
2 15.0 5.45 0.55
3 15.0 5.50 0.50
4 15.0 5.54 0.46
5 15.0 5.60 0.40
6 15.0 5.64 0.36
7 15.0 5.68 0.32
8 15.0 5.72 0.28
9 15.0 5.77 0.23
10 15.0 5.81 0.19
11 15.0 5.86 0.14
12 15.0 5.91 0.09
13 15.0 5.93 0.07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为250mm,最大粒径25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位20%,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5,含泥量为3%;
⑤对场地的所有夯点重复步骤②至步骤④10~30遍,每个夯点的夯击遍数不小于10遍,当最后两遍的夯沉量小于10cm时,完成夯点的第二次强夯施工;具体为:对场地的所有夯点重复步骤②至步骤④13遍以上,每个夯点的夯击遍数不小于10遍;地基中心夯点H35的夯沉量如表4所示,第12击夯沉量为9cm、第13击夯沉量为7cm,即第12击、13击的夯沉量均小于10cm,完成夯点的第二次强夯施工。
步骤9、进行地基范围内的满夯施工,具体为:①挖除深度1.0~1.5m深度的浮土,并用强风化碎块石回填整平场地至基准标高,强风化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碎块石的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不大于5%;②满夯分两序进行,第一序夯击3遍,第二序夯击2遍,满夯的夯点之间相互搭接不小于1/3锤底直径;③满夯夯击使用直径2.4m、重20吨并带有气孔的夯锤,以夯击能2000kN·m进行所有夯点的满夯施工;
进行实施例地基范围内的满夯施工:
①挖除深度1.0m深度的浮土,并用强风化碎块石回填整平场地至基准标高6.0m,强风化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250mm、碎块石的不均匀系数大于5.5、含泥量不大于3%;
②实施例满夯分两序进行,全部夯点第一序夯击3遍,全部夯点第二序夯击2遍,满夯的夯点之间相互搭接不小于1/3锤底直径,满夯施工夯点平面布置图满夯的夯点的布置如图6所示,共计设置450个满夯夯点;
③满夯夯击使用直径2.4m、重20吨并带有气孔的夯锤,以夯击能2000kN·m进行所有夯点的满夯施工;
④满夯完毕以后以10m×10m的方格网实测夯后标高,方格网布置和测点编号如图7所示,各个测点的实测标高如表5所示。
表5地基强夯完成以后实测标高统计表
测点号 高程(m) 测点号 高程(m)
C1 5.97 C6 6.02
C2 6.10 C7 5.98
C3 6.03 C8 6.18
C4 5.89 C9 6.02
C5 6.11
步骤10、采用地质雷达或地质钻孔的方式检测碎石置换墩的墩长,确定强夯碎石置换墩的墩长,测量置换墩数量不少于5个;
具体为:实施例采用地质钻孔的方式监测碎石置换墩的墩长,选取6个置换墩进行钻孔测量,6个置换墩长度测量位置如图8所示,6个置换墩的墩长测量值如表7所示,实测墩长均大于设计墩长12.0m。
表6置换墩的实测墩长统计表
编号 墩长(m) 编号 墩长(m)
1 12.38 4 13.35
2 13.50 5 12.75
3 12.18 6 13.20
步骤11、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可随机选取2~3个置换墩体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2个,置换墩体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具体为: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随机选取2个置换墩体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置换墩平板载荷试验位置如图9所示;置换墩体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通过试验统计:平板载荷试验置换墩1的的承载力特征值为848.00kPa,平板载荷试验置换墩2的承载力特征值为807.00kPa。
步骤12、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在约2~3m的深度处进行,确定墩间土的平板荷载试验的最大荷载和承载力特征值,可随机选取3~4个墩间土的位置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数量不少于3个,置换墩体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具体为:进行实施例地基强夯置换以后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在2.5m的深度处进行,随机选取3个墩间土的位置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位置如图10所示;置换墩体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通过试验统计: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1的承载力特征值为423.00kPa,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2的承载力特征值为386.00kPa,墩间土平板载荷试验3的承载力特征值为406.00kPa。
本发明通过对滨海软土地基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实现通过击实功将砂层压密降低其含水率和孔隙率,以消除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通过碎块石置换浅层淤泥土形成碎石置换桩复合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力,同时碎块石置换桩体挤密桩间土体以降低土体的孔隙率和含水率,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夯之间进行排水加速淤泥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消除下部砂层的液化可能性,实现淤泥软土地基的高效强夯置换加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拟定滨海软土地基的基本参数;滨海软土地基的基本参数包括:滨海软土地基土层的数量、每层土的名称、厚度;地下水位信息;滨海软土地基场地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强夯置换碎石墩的设计墩长;
步骤2、初步平整施工场地,清除地面表层0.5~1.0m厚的杂填土,测量场地基准高程;
步骤3、在初平地面上回填1.0-1.5m厚的强风化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不均匀系数大于5;
步骤4、确定场地强夯置换的夯点位置和数量,夯点按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夯点间距可取3.0~6.0m,对地基的所有夯点进行编号;
步骤5、在强夯置换地基的夯区中心区域附近埋设孔隙水压力计,量测强夯开始前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
步骤6、起重机就位,确定夯锤提升高度,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一次强夯,将强夯墩点分为2-3序,采用隔空分序跳打的方式完成全部夯点施工,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
步骤7、进行地基的排水降低孔隙水压力,使用预先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监测地基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停止测量孔隙水压力值,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8、确定夯锤提升高度,对地基强夯置换的所有夯点进行第二次强夯,夯击不分序次,施工顺序从最中心的夯点向两侧施工,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
步骤9、挖除浮土并用强风化碎块石回填整平场地至基准标高,进行地基范围内的满夯施工;
步骤10、采用地质雷达或地质钻孔的方式检测碎石置换墩的墩长,确定强夯碎石置换墩的墩长,监测置换墩数量不少于5个;
步骤11、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置换墩体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
步骤12、进行强夯置换地基的墩间土的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强夯置换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具体为:在强夯置换地基的夯区中心区域附近埋设孔隙水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不少于3个,确定每个孔隙水压力计的高程、每个孔隙水压力计埋设高程间距为2.0~3.0m,埋设好孔隙水压力计以后测定强夯开始前每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基准值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21
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具体为:
①将强夯墩点分为2-3序,采用隔空分序跳打的方式完成全部夯点施工;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1.5m~2.0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3000~4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一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22
式中:H1第一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23
是第一次强夯的夯击能,可取3000~4000kN·m,m1是一次强夯夯锤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遍夯沉量;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最大粒径30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不大于30%,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小于5%;
⑤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④15遍以上,使墩长达到设计深度要求,完成每个墩点的第一次强夯施工;
⑥对各序的每个夯点重复步骤②~步骤⑤,连续进行夯击,各序之间不设时间间隔连续进行夯击施工,对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也不做限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具体为:
①步骤6的第一次夯击完成时地基内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值,夯墩由碎块石组成而形成排水通道,淤泥土层内的地下水由夯墩排水汇集在夯坑内;
②使用抽水设备抽排夯坑内的积水;
③使用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测定场地的孔隙水压力值,每间隔8~12小时测量一次,并按下式计算孔隙水压力实测值相对与基准值的变化率: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1
式中:其中i=(1,…,Np),Np是孔隙水压力计埋设的数量,m=(1,2,3,…,N),m是孔隙水压力测量次数,是强夯之前地基中第i个测点的孔隙水压力的基准值,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3
是第一次夯击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4
是第一次强夯完成以后第i个测点第m次测量获得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值相对于初始基准值的变化率;
④当所有测点的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5
均小于20%时,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停止测量孔隙水压力值,进入下一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具体为:
①第二次夯击不分序次,施工顺序从最中心的夯点向两侧施工;
②起重机就位,采用直径2.0m直径的点夯锤,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击能采用5000~6000kN·m,根据夯锤重量、夯锤直径和锤顶高程计算夯锤提升的设计高度;第二次强夯的夯锤提升设计高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6
式中:H2第二次强夯夯锤提升设计高度;
Figure FDA0002239045950000037
是第二次强夯的夯击能,可取5000~6000kN·m,m2是二次强夯夯锤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③使用起重机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解除夯锤挂钩使夯锤自由下落完成一遍夯击,测量锤顶高程,计算每遍夯击的夯沉量;
④将夯锤从夯坑中取出,当夯坑深度大于50cm时及时向夯坑内填加置换料将夯坑填平,置换料使用中风化至微风化的碎块石,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最大粒径300mm的碎块石的含量不大于30%,碎块石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小于5%;
⑤对场地的所有夯点重复步骤②至步骤④10~30遍,每个夯点的夯击遍数不小于10遍,当最后两遍的夯沉量须小于10cm时,完成夯点的第二次强夯施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9具体为:
①挖除深度1.0~1.5m深度的浮土,并用强风化碎块石回填整平场地至基准标高,强风化碎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00mm、碎块石的不均匀系数大于5、含泥量不大于5%;;
③满夯夯击使用直径2.4m、重20吨并带有气孔的夯锤,以夯击能2000kN·m进行所有夯点的满夯施工;
②满夯分两序进行,第一序夯击3遍,第二序夯击2遍,满夯的夯点之间相互搭接不小于1/3锤底直径;
④满夯完毕以后以10m×10m或20m×20m的方格网实测夯后标高。
CN201910993558.7A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Pending CN1107612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93558.7A CN110761264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PCT/CN2019/123609 WO2021072941A1 (zh) 2019-10-18 2019-12-06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93558.7A CN110761264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1264A true CN110761264A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32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93558.7A Pending CN110761264A (zh) 2019-10-18 2019-10-18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61264A (zh)
WO (1) WO202107294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9901A (zh) * 2021-01-04 2021-05-1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粒径碎石地基夯实效果与承载力的无损检测方法
CN113463609A (zh) * 2021-04-06 2021-10-01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接力式”强夯置换处理深厚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4000493A (zh) * 2021-11-17 2022-02-01 民航机场建设集团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强夯置换地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7802965A (zh) * 2024-02-23 2024-04-02 中大(天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型工程地基的施工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94161A (zh) * 2024-04-18 2024-05-28 湖北大禹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加固施工质量分析处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0665A (zh) * 2008-04-15 2008-09-10 叶凝雯 砂袋井点复合轻型井点深层速排动力固结法
CN104088268A (zh) * 2014-07-23 2014-10-08 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轻型井点降水加强夯置换方法处理软土地基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8950B2 (ja) * 1997-05-19 2004-05-24 株式会社ダイヤコンサルタント 道路の構築工法
HU225407B1 (en) * 2002-07-08 2006-11-28 Vilmos Bela Matyas Procedure for augmentation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ground and for diminution time of consolidation and expected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thereof
CN1189628C (zh) * 2003-04-07 2005-02-16 江西中恒建设集团公司特种软基分公司 超深挤密强夯法
CN1891913A (zh) * 2005-07-07 2007-01-10 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锤冲扩置换法
CN103510504B (zh) * 2012-06-15 2015-11-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高饱和不均匀吹填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0093918A (zh) * 2019-04-29 2019-08-06 广东宏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深层置换强夯碎石桩土基加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0665A (zh) * 2008-04-15 2008-09-10 叶凝雯 砂袋井点复合轻型井点深层速排动力固结法
CN104088268A (zh) * 2014-07-23 2014-10-08 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轻型井点降水加强夯置换方法处理软土地基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崔晓龙: ""强夯置换法在建筑地基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建筑》 *
张晓菁: ""强夯及强夯置换法在处理中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黑龙江科技信息》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9901A (zh) * 2021-01-04 2021-05-1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粒径碎石地基夯实效果与承载力的无损检测方法
CN113463609A (zh) * 2021-04-06 2021-10-01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接力式”强夯置换处理深厚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3463609B (zh) * 2021-04-06 2023-03-03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接力式”强夯置换处理深厚饱和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4000493A (zh) * 2021-11-17 2022-02-01 民航机场建设集团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强夯置换地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7802965A (zh) * 2024-02-23 2024-04-02 中大(天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型工程地基的施工工艺
CN117802965B (zh) * 2024-02-23 2024-05-07 中大(天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稳固型工程地基的施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72941A1 (zh)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61264A (zh) 一种滨海淤泥软土地基二次强夯碎石置换加固方法
CN204059124U (zh) 一种砂桩排水强夯后注浆地基加固结构
CN102226336B (zh) 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CN106120702B (zh) 高填方人工地基分层回填分层强夯组合加固方法
CN103074882A (zh) 用于采用碎石桩加固处理岛状多年冻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CN103510504B (zh) 高饱和不均匀吹填土地基处理方法
CN111680341A (zh) 一种坝上地区预钻孔沉桩桩基的承载力分析方法
CN106522191A (zh) 一种变电站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CN113338361A (zh) 用于软土地层地铁施工导致上覆建筑物沉降的纠偏方法
CN101591903A (zh) 长桩短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
CN113846618A (zh) 一种地基处理强夯置换加固方法
CN104695419A (zh) 一种软土土基的施工方法
CN104818658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层上道路拓宽方法
CN110172980A (zh) 一种粗粒块石超高填方地基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49413B (zh) 一种应用于深层饱和软土地基的复合动力排水固结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1339186Y (zh) 软岩混凝土置换桩复合地基
CN213038379U (zh) 一种明挖隧道基坑回填结构
CN103122631A (zh) 软土地基堆载冲压加固法
CN102635044B (zh) 一种强夯对路床挖方路基的处理方法
CN210238533U (zh) 一种粗粒块石超高填方地基加固结构
CN108560340B (zh) 一种高速铁路利用既有路堤改造方法
CN106087946A (zh) 一种碳酸盐岩大块石强夯复合换填置换地基加固方法
CN108193574B (zh) 利用填砂路基不均匀分层填充抗震路基的结构
CN211228469U (zh) 一种用于差异沉降控制的组合式地基处理结构
CN206521747U (zh) 一种应用于深层饱和软土地基的复合动力排水固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