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0040A -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0040A
CN110750040A CN201910168966.9A CN201910168966A CN110750040A CN 110750040 A CN110750040 A CN 110750040A CN 201910168966 A CN201910168966 A CN 201910168966A CN 110750040 A CN110750040 A CN 110750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heet member
image
roller
guid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89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0040B (zh
Inventor
下平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50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0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0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0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加热辊与加压辊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接触构件中,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侧设为凸状,一边遍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而与由定影装置的夹持部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中形成有图像的图像面摩擦一边接触。

Description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定影辊(roll),具有热源;加压辊,压接于定影辊;以及剥离构件,在定影辊隙(nip)部的记录介质搬送方向下游侧,靠近定影辊而配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63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由定影装置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图像,根据图像的部位,厚度有所不同。由此,在图像中会产生光泽不均。
而且,相对于由配设在定影装置中的加热辊与加压辊来包夹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夹持部,在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设有将记录介质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引导的引导构件。以往,引导构件是设为板状或弯曲状,记录介质通过与形成于引导构件的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接触,从而被引导向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加热辊与加压辊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引导结构包括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相对于利用对形成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辊与朝向所述加热辊对记录介质进行加压的加压辊来包夹记录介质的夹持部,而配置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一边遍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而与由所述夹持部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中形成有图像的图像面摩擦一边接触,并且记录介质侧呈凸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所述接触构件是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引导结构,包括:按压构件,将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所述按压构件通过朝所述记录介质喷吹空气来将所述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所述按压构件通过限制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路径而将所述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所述接触构件是以被按压至由所述夹持部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面的方式而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引导结构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在所述接触构件上,形成有:弯曲状的弯曲面,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面接触;以及引导面,使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前端接触而将记录介质的前端引导向所述弯曲面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对形成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进行加热;加压辊,朝向所述加热辊对记录介质进行加压;以及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以及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部所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部所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以及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引导结构,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加热辊与加压辊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引导结构,与接触构件在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引导结构,与仅利用重力来将记录介质按压至接触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引导结构,与通过在跟接触构件之间包夹记录介质而将记录介质按压至接触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引导结构,与通过在跟接触构件之间包夹记录介质来将记录介质按压至接触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引导结构,与仅利用重力来将记录介质按压至接触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引导结构,与将记录介质引导向弯曲面的引导面形成于跟接触构件不同的构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设为简便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定影装置,与加热辊及加压辊和引导结构为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加热辊及加压辊与引导结构的相对位置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加热辊与加压辊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加热辊与加压辊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引导至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的侧面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3(A)及图3(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5是表示配设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中的引导构件以及接触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配设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成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的侧面图。
图9(A)及图9(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图11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等来搬送片材构件的情况的工序图。
[符号的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10a:装置本体
34:定影装置
46:二次转印辊(转印部的一例)
56:加压辊
58:加热辊
60:引导结构
70:辊隙部(夹持部的一例)
72:接触构件
72a:弯曲面
72b:引导面
82:风扇(按压构件的一例)
160:引导结构
172a:弯曲面
172b:引导面
180:接触部(接触构件的一例)
182:按压辊(按压构件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1~图7来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纵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7所示,从上下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而依序配设有:收纳部14,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构件P;搬送部16,对收纳于收纳部14中的片材构件P进行搬送;以及图像形成部20,对由搬送部16从收纳部14搬送的片材构件P进行图像形成。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配设有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4。
〔收纳部〕
在收纳部14中,配设有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10a朝装置纵深方向的跟前侧抽出的收纳构件26,在所述收纳构件26中装载有片材构件P。进而,在收纳部14中,配设有送出辊30,所述送出辊30将装载于收纳构件26中的最上位的片材构件P送出至构成搬送部16的搬送路径28。
〔搬送部〕
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多个搬送辊32,沿着搬送路径28来搬送片材构件P;以及排出辊48,将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沿着搬送路径28而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排出辊48为搬送辊的一例。
而且,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引导结构60,所述引导结构60对由后述的定影装置34定影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进行平滑化。进而,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弯曲状的导引板50,所述导引板50将从下方朝向上方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改为装置宽度方向。另外,关于排出辊48以及引导结构60,详细将后述。
〔图像形成部〕
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Y、图像形成单元18M、图像形成单元18C、图像形成单元18K。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分说明Y、M、C、K的情况下,有时省略Y、M、C、K而记载。
而且,在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中,如图6所示,配设有保持像的像保持体36、及使像保持体36的表面带电的带电辊38。进而,在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曝光装置42,对带电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照射曝光用光而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40,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如图7所示,配设有:环状的转印带22,转印由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以及一次转印辊24,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进而,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将转印至转印带22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片材构件P的二次转印辊46。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对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加压以定影至片材构件P的定影装置34。另外,对于定影装置34的结构,详细将后述。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
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各色的带电辊38接触至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而使像保持体36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而一样地带负电。继而,基于从外部输入的数据,各色的曝光装置42对已带电的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照射曝光用光以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在各个像保持体36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色的显影装置40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而且,一次转印辊24将在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上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
因此,送出辊30使装载于收纳构件26中的最上位的片材构件P通过搬送路径28而送出至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46相接触的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处,在二次转印辊46与转印带22之间夹持搬送片材构件P,由此,将转印带22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片材构件P。
进而,定影装置34将转印至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继而,将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通过排出辊48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
(主要部分构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排出辊48、定影装置34及引导结构60进行说明。
〔排出辊48〕
排出辊48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
第一辊52包括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52a、以及为圆筒状且轴部52a贯穿的多个辊部52b。并且,第一辊52可旋转地利用未图示的支撑构件而支撑于轴部52a的两端部。
第二辊54是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第一辊52的相反侧。具体而言,第二辊54是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第一辊52的相反侧且相对于第一辊52而配置在下方侧。即,利用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来搬送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二辊54包括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54a、以及为圆筒状且轴部54a贯穿的多个辊部54b。并且,旋转力从未图示的驱动构件传递至第二辊54,第二辊54朝箭头F1方向旋转,第一辊52从动于第二辊54而朝箭头F2方向旋转。
〔定影装置34〕
定影装置34如图1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排出辊48而配置在其中一侧(图7的二次转印辊46侧)。并且,定影装置34包括对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辊58、及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的加压辊56。
-加压辊56-
加压辊56是相对于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上方侧。所述加压辊56具有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56a、圆筒状的橡胶部56b、及包覆橡胶部56b的未图示的覆膜。
轴部56a贯穿橡胶部56b的内部,轴部56a的两端部从橡胶部56b突出。并且,加压辊56可旋转地利用未图示的支撑构件而支撑于轴部56a的两端部,施力构件经由支撑构件来朝加热辊58侧对加压辊56施力。由此,加压辊56朝加热辊58侧对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加压。具体而言,加压辊56接触至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非图像面,以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
-加热辊58-
加热辊58是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加压辊56的相反侧。具体而言,加热辊58夹着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加压辊56的相反侧且相对于加压辊56而配置在下方侧。即,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利用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来搬送的部分的搬送路径28朝向装置宽度方向。
而且,所述加热辊58具有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轴部58a、包覆轴部58a的未图示的覆膜、及配置在轴部58a内部的发热部58b。
并且,通过将加压辊56以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的方式而配置,从而在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之间,形成有对所搬送的片材构件进行包夹的辊隙部70。辊隙部70为夹持部的一例。
此构成中,加热辊58的表面温度例如为190〔℃〕。并且,旋转力从未图示的驱动构件传递至加热辊58,加热辊58朝箭头E1方向旋转,加压辊56从动于加热辊58而朝箭头E2方向旋转。由此,定影装置34一边利用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来包夹片材构件P,一边将片材构件P搬送至排出辊48侧。而且,加热辊58接触至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对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定影装置34来搬送片材构件P的搬送速度是设为60〔mm/s〕。
〔引导结构60〕
引导结构60如图1所示,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装置34与排出辊48之间。所述引导结构60包括:引导构件62,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下方;凸状的接触构件72,安装于引导构件62;以及风扇82,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上方。换言之,引导构件62及接触构件72是以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侧(形成墨粉图像的一侧)相向的方式而配置。风扇82为按压构件的一例。
-引导构件62-
引导构件62是配置于由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下方(参照图4(A))。而且,所述引导构件62是由作为树脂材料的一例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以下称作“ABS树脂”)所形成。
引导构件62如图1所示,是设为平板状,引导构件62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并且,在引导构件62上,朝向上方而形成有朝向搬送路径28侧的搬送面62a。而且,从上方观察时,引导构件62是设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覆盖所搬送的整个片材构件P(参照图5)。
-接触构件72-
接触构件72是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侧遍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与由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接触。而且,接触构件72是由作为树脂材料的一例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以下称作“ABS树脂”),一体地形成于引导构件62的搬送面62a侧。
接触构件72如图1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观察,设为一个顶点朝向上方(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侧)的三角形状,在顶点,形成有经圆倒角的弯曲状的弯曲面72a。这样,接触构件72的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侧设为凸状。此处,所谓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侧为凸状,是指具有朝向片材构件P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面与朝向下游侧的面,且由这两个面所形成的棱线为朝向片材构件P侧的状态。
进而,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是以被按压至由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的方式而配置(参照图3(A))。换言之,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相对于穿过排出辊48的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的接触部48a和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的直线(图中S1),而配置在引导构件62的相反侧。
进而,在接触构件72上,形成有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而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72a侧的平面状的引导面72b。所述接触构件72是在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的一端接触至另一端。
并且,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接触并被按压至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由此,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姿势发生变化。这样,接触构件72作为与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以使片材构件P的姿势发生变化的变化构件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作为一例,接触构件72是设为正三角形状,弯曲面72a的半径是设为2.4〔mm〕。
此构成中,如图2(B)、图3(A)所示,接触构件72的引导面72b是与由定影装置34搬送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72a侧。进而,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是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对墨粉图像的表面进行平滑化。
另外,自使墨粉图像的表面平滑化的观点而言,优选的是配置成,在墨粉图像固化之前,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因此,从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直至弯曲面72a为止的距离(图1所示的L1)越短越好。具体而言,距离L1优选为15〔mm〕以上且4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35〔mm〕以下,尤其优选为15〔mm〕以上且30〔mm〕以下。
而且,自使墨粉图像的表面平滑化的观点而言,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的片材构件P与弯曲面72a的接触长度(图3(A)所示的L2)越短越好。具体而言,距离L2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4〔mm〕以下,尤其优选为3〔mm〕以下。另外,关于所述接触长度,是利用辊隙部70来包夹片材构件P,悬臂状态的片材构件P与弯曲面72a的接触长度。
-风扇82-
风扇82设有多个,且如图1所示,夹着搬送路径28而在接触构件72的相反侧,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排列配置。
此构成中,风扇82通过从非图像面侧对片材构件P喷吹空气,来将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按压至接触构件72。
(主要部分构成的作用)
接下来,对本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
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被搬送至定影装置34侧。并且,如图2(A)所示,配设在定影装置34中的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一边旋转一边夹着片材构件P,以搬送片材构件P。
而且,加压辊56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加热辊58对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这样,加热辊58将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加热至例如100〔℃〕左右,由此,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此处,对于经定影装置34定影至片材构件P的图像,根据图像的部位,厚度有所不同。
而且,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的辊隙部70夹着一边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如图2(B)所示,接触至接触构件72的引导面72b。接触构件72的引导面72b与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如图3(A)所示,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72a侧。进而,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具体而言,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在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的一端接触至另一端。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接触至从墨粉图像的一端直至另一端为止的整个区域,使根据部位有所不同的墨粉图像的厚度整体上同样。
而且,风扇82是通过从非图像面侧对片材构件P喷吹空气,来将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按压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
进而,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如图3(B)、图4(A)及图4(B)所示,在维持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与弯曲面72a的接触的状态下,从前端由排出辊48的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夹着而由排出辊48予以搬送。
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并且,排出辊48搬送片材构件P而排出至装置本体10a(参照图7)的外部。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引导结构60中,由加热辊58和加压辊56的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与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遍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接触。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
即,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引导至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换言之,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引导至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引导结构60中,接触构件72是在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因此,与接触构件在相对于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前述的距离L1(参照图1)遍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同样。由此,接触构件72被按压至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的按压力遍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同样,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即,在引导结构60中,与接触构件在相对于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引导结构60中,风扇82将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按压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因此,与仅利用重力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弯曲面72a的情况相比,片材构件P被按压至弯曲面72a的按压力变强。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引导结构60中,风扇82将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按压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因此,与通过在搬送辊跟弯曲面72a之间包夹片材构件P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弯曲面72a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因搬送辊与弯曲面72a的相对位置偏差导致按压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引导结构60中,接触构件72是配置成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侧向片材构件P的厚度方向按压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换言之,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姿势通过与接触构件72接触而发生变化。因此,与仅利用重力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接触构件的情况相比,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由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引导结构60中,在接触构件72中,形成有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的弯曲面72a、及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而将片材构件P引导向弯曲面72a侧的引导面72b。因此,与将片材构件P引导向弯曲面72a侧的引导面形成于跟接触构件不同的构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设为简便的构成。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仅利用一个平面或一个弯曲面来将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引导至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墨粉图像的光泽不均,由此,可抑制输出图像的品质下降。
<第2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8~图11来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而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构成)
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结构160如图8所示,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装置34与排出辊48之间。所述引导结构160包括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下方的引导构件162、及相对于搬送路径28而配置在上方的按压辊182。按压辊182为按压构件的一例。
-引导构件162-
引导构件162是配置在由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所搬送的片材构件的下方(参照图10(B))。而且,所述引导构件162是由不锈钢板所形成。
引导构件162的相对于装置纵深方向而交叉的剖面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设为同样的形状。所述引导构件162具有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平板部164、及以从搬送路径28隔开的方式而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66。凹部166与平板部164是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此顺序排列。并且,从上方观察时,引导构件162是设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在装置纵深方向上,覆盖所搬送的整个片材构件P。而且,在平板部164上,形成有朝向搬送路径28侧的搬送面164a。
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凹部166是设为上侧的开口扩展的凹状。具体而言,凹部166具有:底板170;倾斜板172,相对于底板170而配置在平板部164侧,且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以及倾斜板174,夹着底板170而配置在倾斜板172的相反侧,且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
进而,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倾斜板172的下游端与平板部164的上游端相连接,在由倾斜板172与平板部164所形成的棱线上,形成有经圆倒角的弯曲状的弯曲面172a。而且,使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而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172a侧的平面状的引导面172b是形成于倾斜板172的搬送路径28侧。
并且,形成有接触部180,所述接触部180包含弯曲面172a与引导面172b,遍及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而与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接触,且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侧设为凸状。接触部180为接触构件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弯曲面172a的半径是设为2.4〔mm〕。
此构成中,详细将后述,但接触部180的引导面172b是与由定影装置34所搬送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并且,引导面172b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172a侧。进而,接触部180的弯曲面172a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对墨粉图像的表面进行平滑化。
另外,自使墨粉图像的表面平滑化的观点而言,优选的是配置成在墨粉图像固化之前,接触部180的弯曲面172a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相接触。因此,从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直至弯曲面172a为止的距离(图8所示的L3)越短越好。具体而言,距离L3优选为40〔mm〕以下,更优选为35〔mm〕以下,尤其优选为30〔mm〕以下。
而且,自使墨粉图像的表面平滑化的观点而言,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上的片材构件P与弯曲面172a的接触长度(图10(B)所示的L4)越短越好。具体而言,距离L4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4〔mm〕以下,尤其优选为3〔mm〕以下。
-按压辊182-
按压辊182如图8所示,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配置在凹部166的底板170的上方。并且,按压辊182的下端部分配置在凹部166的内部。
所述按压辊182具有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182a、以及为圆筒状且轴部182a贯穿内部的圆筒部182b。进而,按压辊182可旋转地利用未图示的支撑构件而支撑于轴部182a的两端部。而且,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轴部182a的中心C相对于穿过排出辊48的第一辊52和第二辊54的接触部48a与定影装置34的辊隙部70的直线(图中S1),而配置在接触部180的相反侧。
此构成中,按压辊182与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而开始旋转。旋转的按压辊182限制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接触部180的引导面172b。此处,所谓限制,是指改变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
(作用)
接下来,对本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
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被搬送至定影装置34侧。并且,如图9(A)所示,配设在定影装置34中的加热辊58与加压辊56一边旋转一边夹着片材构件P的前端,以搬送片材构件P。
而且,加压辊56朝加热辊58侧对片材构件P加压,加热辊58对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这样,加热辊58将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加热至例如100〔℃〕左右,由此,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进而,一边由加压辊56与加热辊58夹着一边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前端如图9(B)所示,接触至按压辊182的周面。进而,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在前端将按压辊182按向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
被片材构件P按着的按压辊182旋转,由此,旋转的按压辊182限制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具体而言,旋转的按压辊182如图10(A)所示,限制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以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至接触部180的引导面172b。这样,按压辊182作为对所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进行限制的方向限制构件发挥功能。
接触部180的引导面172b与片材构件P的前端接触,且如图10(B)所示,将片材构件P的前端引导向弯曲面172a侧。进而,接触部180的弯曲面172a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接触。具体而言,接触部180的弯曲面172a在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从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的一端接触至另一端。
这样,按压辊182限制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以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与引导面172b接触,由此,将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按压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72a。
进而,由辊隙部70包夹着的状态的片材构件P如图11所示,在维持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与弯曲面172a的接触的状态下,从前端由排出辊48的第一辊52与第二辊54夹着而由排出辊48予以搬送。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并且,排出辊48搬送片材构件P并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按压辊182限制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以使片材构件P的前端与引导面172b接触,由此,将片材构件P的图像面按压至接触构件72的弯曲面172a。由此,形成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的表面得以平滑化,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因此,与通过在搬送辊跟弯曲面172a之间包夹片材构件P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弯曲面172a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因搬送辊与弯曲面172a的相对位置偏差导致按压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作用,与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备风扇而起到的作用以外的作用同样。
另外,就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确,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未特别说明,但定影装置34与引导结构60、引导结构160是独立的,但定影装置34也可具备引导结构60、引导结构160。此时,与独立的情况相比,加压辊56及加热辊58与引导结构60、引导结构160的相对位置精度提高。因此,可抑制在形成于片材构件P上的墨粉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现象。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使用风扇82或按压辊182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弯曲面72a、弯曲面172a,但也可通过弹簧等的其他外力(所施加的力)来将片材构件P按压至弯曲面。
而且,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虽未特别说明,但按压辊182也可为矫正卷曲的矫正辊(卷曲矫正辊)。此时,通过按压辊182来矫正片材构件P的卷曲。

Claims (10)

1.一种引导结构,包括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相对于利用对形成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进行加热的加热辊与朝向所述加热辊对记录介质进行加压的加压辊来包夹记录介质的夹持部,而配置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一边遍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而与由所述夹持部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中形成有图像的图像面摩擦一边接触,并且记录介质侧呈凸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
所述接触构件是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导结构,包括:
按压构件,将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
所述按压构件通过朝所述记录介质喷吹空气来将所述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
所述按压构件通过限制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路径而将所述记录介质按压向所述接触构件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
所述接触构件是以被按压至由所述夹持部包夹着的状态的记录介质的图像面的方式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导结构,其中,
在所述接触构件上,形成有:弯曲状的弯曲面,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图像面接触;以及引导面,使所搬送的记录介质的前端接触而将记录介质的前端引导向所述弯曲面侧。
8.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辊,对形成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进行加热;
加压辊,朝向所述加热辊对记录介质进行加压;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以及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部所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所搬送的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部所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结构。
CN201910168966.9A 2018-07-24 2019-03-06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750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8746A JP7151242B2 (ja) 2018-07-24 2018-07-24 案内構造、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38746 2018-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0040A true CN110750040A (zh) 2020-02-04
CN110750040B CN110750040B (zh) 2024-02-13

Family

ID=6917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8966.9A Active CN110750040B (zh) 2018-07-24 2019-03-06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5404B2 (zh)
JP (1) JP7151242B2 (zh)
CN (1) CN1107500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3689B2 (ja) * 2019-09-13 2024-01-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1470A (ja) * 1982-11-17 1984-05-2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移動シ−ト体の加熱装置
JP2003020149A (ja) * 2001-07-11 2003-01-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764876A (zh) * 2004-01-23 2006-04-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7065092A (ja) * 2005-08-29 2007-03-1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86638A (zh) * 2006-06-05 2007-12-1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
US20080283369A1 (en) * 2007-05-14 2008-11-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41762A (zh) * 2010-01-29 2011-08-03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02166A (zh) * 2010-09-14 2012-04-0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66897A (ja) * 2010-09-22 2012-04-05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媒体案内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21860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85478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株式会社理光 导向机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4256378U (zh) * 2014-01-23 2015-04-0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
US20160357133A1 (en) * 2015-06-05 2016-1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5650U (zh) * 1977-08-15 1979-03-08
JP3985141B2 (ja) 2002-03-11 2007-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7149463B2 (en) * 2002-11-07 2006-1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1470A (ja) * 1982-11-17 1984-05-2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移動シ−ト体の加熱装置
JP2003020149A (ja) * 2001-07-11 2003-01-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764876A (zh) * 2004-01-23 2006-04-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7065092A (ja) * 2005-08-29 2007-03-1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86638A (zh) * 2006-06-05 2007-12-1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设备
US20080283369A1 (en) * 2007-05-14 2008-11-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41762A (zh) * 2010-01-29 2011-08-03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02166A (zh) * 2010-09-14 2012-04-0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66897A (ja) * 2010-09-22 2012-04-05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媒体案内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21860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85478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株式会社理光 导向机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4256378U (zh) * 2014-01-23 2015-04-0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处理装置
US20160357133A1 (en) * 2015-06-05 2016-1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25404B2 (en) 2020-07-28
JP7151242B2 (ja) 2022-10-12
US20200033765A1 (en) 2020-01-30
JP2020015579A (ja) 2020-01-30
CN110750040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63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29842B2 (en) Fixing device
EP242656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unit
US9454118B2 (en) Fixing apparatus
US110613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7471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50040B (zh) 引导结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94053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1013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7128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waving member
US109341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5113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65334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9090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92196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063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2512B2 (ja) 液体塗布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55459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448876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50039B (zh) 引导结构、图像形成装置
US10915050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posing rotating members and belt
JP727670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5727B2 (ja) シート材の搬送路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150001A1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an electrophotographic recording system
JP2020140100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