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9864B - 电力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39864B CN110739864B CN201910650011.7A CN201910650011A CN110739864B CN 110739864 B CN110739864 B CN 110739864B CN 201910650011 A CN201910650011 A CN 201910650011A CN 110739864 B CN110739864 B CN 1107398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arrow
- power
- power terminal
- wide end
- conver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8—Plural converter units for generating at two or more independent and non-parallel outputs, e.g. systems with plural point of load switching reg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转换器,母线连接于相应的电力端子。电力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该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具有第一热阻和第一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第二热阻和第二刚度的第二部分,第二热阻高于第一热阻,第二刚度小于第一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转换器,每个电力转换器包括半导体模块,该半导体模块包括其中结合有半导体元件的转换器部件以及从转换器部件突出的电力端子。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45185号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电力转换器的示例,该电力转换器包括半导体模块,该半导体模块包括其中结合有诸如IGBT之类的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元件的转换器部件,以及从转换器部件突出的电力端子。母线连接于相应的电力端子。半导体模块经由母线电连接于直流(DC)电源、交流(AC)负载和其它类似的电负载。电力端子通过例如焊接或锡焊接合于相应的母线。
这种电力转换器构造成对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元件的接通/断开操作进行控制,从而将从DC电源提供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
例如,每个电力端子中的寄生电感可能在一个或多个开关元件接通或断开时导致浪涌。
近年来,已经考虑缩短每个电力端子的长度,从而减小对应电力端子中的寄生电感。
然而,每个电力端子所减小的长度可能会减小对应电力端子的热阻。
因此,在电力转换器的制造过程期间,为了通过例如焊接将电力端子接合至相应母线,热量很可能经由电力端子传递至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元件。这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元件的特性变化。从这个观点来看,可期望提供一种电力转换器,每个电力转换器构造成使得因连结成形工艺产生的热量不太可能传递至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元件。
此外,每个电力端子的长度的减小会导致对应电力端子的刚度可能增加。
因此,当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时,每个电力端子的增加的刚度会导致弯曲的可能更少,从而导致应力可能施加于母线与电力端子之间的连结部处。
从这个观点来看,还可期望提供一种电力转换器,每个电力转换器构造成限制应力传递至母线与电力端子之间的连结部。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期望,本公开寻求提供一种电力转换器,每个电力转换器能够减少向包括在半导体模块中的半导体元件的热量传递和/或减少向电力端子与母线之间的连结部的应力传递。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力转换器。该电力转换器包括半导体模块。该半导体模块包括转换器部件和多个电力端子,其中,转换器部件具有用于电力转换的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以及多个电力端子在作为突出方向的第一方向上从转换器部件突出,并且每个电力端子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电力转换器包括连接于相应电力端子的多根母线。电力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该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具有第一热阻和第一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第二热阻和第二刚度的第二部分。第二热阻高于第一热阻,并且第二刚度小于第一刚度。
电力转换器的这种构造使得至少一个电力端子的第二部分能够具有高于第一部分的第一热阻的第二热阻。因此,热量不太可能通过第二部分传递至半导体元件。这导致半导体元件特性的不利变化的减少。
电力转换器的这种构造使得至少一个电力端子的第二部分能够具有低于第一部分的第一刚度的第二刚度。因此,即使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第二部分也容易弯曲,使得较大的应力不太可能施加于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与对应的至少一个电力端子之间的连结部。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公开的其它方面将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中变得明确,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沿图5中的线I-I剖取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图;
图3是从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对应于图2的视图;
图4是对应于图3的视图,从图3中已将窄电力端子移除;
图5是沿图1中的线V-V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对应于图5的视图,从图5中已将负母线和AC母线移除;
图7是对应于图6的视图,从图6中已将正母线移除;
图8是图1中所示的电力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第七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在实施例中,省略或简化了实施例之间分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类似或等同的部分以避免多余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
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起到例如安装在诸如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之类的车辆中的电力转换器的作用。
例如,如图1和图7所示,电力转换器1包括堆叠组件10、具有成对DC母线3P和3N的DC母线组件3BA、AC母线3A、控制电路板19、平滑电容器5和壳体16。注意,母线3(3P、3N、3A)可以统称为“母线3”或“母线3(3P、3N、3A)”,或者在下文中单独地称为“母线3P、3N、3A”。
堆叠组件10包括多个半导体模块2和多个冷却管4。堆叠组件10构造成使得半导体模块2和冷却管4在预定方向上交替堆叠,以具有堆叠结构,所述预定方向将被称为厚度方向或X方向。堆叠组件10在X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表面ES1和第二端表面ES2。
平滑电容器5具有相反的正电极121和负电极122,这两个电极彼此面对且在其间具有预定的空间。
壳体16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其具有第一成对相反的侧壁16A1和16A2、第二成对侧壁16B1和16B2以及第三成对侧壁16C1和16C2。例如,堆叠组件10设置在壳体16中,使得堆叠组件10的第一表面ES1和第二表面ES2面向相应的侧壁16A1和16A2,并且设置成垂直于X方向(堆叠方向)(参见例如图1和图5)。
堆叠组件10和平滑电容器5配置成在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对齐,该方向将被称为Y方向。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被定义为Z方向,上述X方向、Y方向、Z方向的关系例如在图1中示出。
每个半导体模块2在其中结合多个半导体元件20(参见图1和图8)。冷却管4对半导体模块2进行冷却。DC母线3P和3N起到DC电源8与半导体模块2之间的电流路径的作用,并且AC母线3A起到半导体模块2与后文描述的第一三相AC电动机81A及第二三相AC电动机81B之间的电流路径的作用。
具体地,DC电源8具有相反的正端子8a和负端子8b,DC电源8的正端子8a连接于平滑电容器5的正电极120,而平滑电容器5的正电极120连接于DC母线3P(参见图8)。此外,DC电源8的负端子8b连接于平滑电容器5的负电极121,并且平滑电容器5的负电极121连接于DC母线3N。
堆叠组件10、DC母线3、平滑电容器5和控制电路板19安装在壳体16中(参见例如图1)。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转换器部件21和电力端子22(22P、22N、22A),在所述转换器部件21中结合有半导体元件20,所述电力端子22(22P、22N、22A)从转换器部件21突出并连接于相应的母线3(3P、3N、3A)。
电力端子22包括连接于相应的DC母线3P和3N的DC端子22P和22N,以及连接于AC母线3A的AC端子22A。
每个电力端子22具有大致矩形薄板的形状,并且具有成对相反的主侧面22s1、成对相反的副侧面22s2以及端侧面22s3(参见图2)。
至少一个电力端子22构造成窄电力端子22W,该窄电力端子22W包括基部230、窄部23和宽端部24。例如,每个DC端子22构造为窄电力端子,并且AC端子22A构造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而不具有窄部。
具体地,每个半导体模块2的转换器部件21包括大致长方体的外壳21a,半导体元件20安装在所述外壳21a中。转换器部件21的壳体21a具有相反的主表面、相反的主侧面即纵向侧面21b1和21b2,并具有相反的副侧面即横向侧面21b3和21b4。例如,转换器部件21的外壳21a配置成使得:
(1)主侧面21b1和21b2面对壳体16的相应侧壁16B1和16B2;
(2)副侧面21b3和21b4面对壳体16的相应侧壁16C1和16C2。
主侧面21b1在Y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分。
窄电力端子22W的基部230在Z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基部230的第一端接合于主侧面21b1的第一端,以便从主侧面21b1的第一端突出。即,基部230在Z方向上从主侧面21b1的第一端朝向壳体16的侧壁16B1延伸预定长度,所述Z方向起到例如突出方向的作用,第一端比第二端更靠近平滑电容器5。基部230具有在Y方向上的宽度、即长度L1。
窄电力端子22W的窄部23在Z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窄部23的第一端接合于基部230的第二端,以便在Z方向上从基部230的第二端朝向壳体16的侧壁16B1连续地延伸预定长度。窄部23具有在Y方向上的宽度、即长度L2,该宽度L2小于基部230的宽度L1。
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在Z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宽端部24的第一端接合于窄部23的第二端,以便在Z方向上从窄部23的第二端朝向壳体16的侧壁16B1连续地延伸预定长度。宽端部24具有例如与基部230的宽度L1相同的宽度L1。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接合于母线3中对应的一个。
换言之,在宽度方向上、即在垂直于窄电力端子22W的厚度方向X和突出方向Z的Y方向上,窄电力端子22W的窄部23的宽度L2小于基部230和宽端部24中每一个的宽度L1。
此外,AC端子22A没有窄部,并且构造成从主侧21b1的第二端突出,以在Z方向上朝向壳体16的侧壁16B1延伸预定长度。AC端子22A接合于AC母线3A。
此外,每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控制端子29,每个控制端子29具有第一端,该第一端连接于安装在对应的半导体模块2中的对应一个半导体元件20。每个控制端子29具有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该第二端例如构造成从对应的外壳21a的主侧面21b2突出,以在Z方向上朝向壳体16的侧壁16B2延伸预定长度。每个半导体模块2的控制端子29的第二端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9。即,安装在堆叠组件10中的相应半导体元件20的控制端子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9。
例如,如图8所示,半导体模块2的数量设定为12,并且每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
(1)第一半导体元件20,该第一半导体元件20包括诸如IGBT之类的上臂半导体开关和与其反向并联连接的续流二极管;
(2)第二半导体元件20,该第二半导体元件20包括诸如IGBT之类的下臂半导体开关和与其反向并联连接的续流二极管,第一半导体元件20和第二半导体元件20彼此串联连接。
十二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用于第一三相AC电动发电机(MG)81A的第一组半导体模块2,以及用于第二三相AC电动发电机81B的第二组半导体模块2。即,第一组的各个半导体模块2的AC端子22A经由AC母线3A连接于第一三相AC电动发电机81A。类似地,第二组的各个半导体模块2的AC端子22A经由AC母线3A连接于第二三相AC电动发电机81B。
即,控制电路板19构造成控制
(1)包括在第一组半导体模块2中的每个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断开操作,从而使得电力转换器1能够将从DC电源8供给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并且向第一三相AC电动发电机82A供给AC电力;
(2)包括在第二组半导体模块2中的每个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断开操作,从而使得电力转换器1能够将从DC电源8供给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并且向第二三相AC电动发电机82B供给AC电力。
向第一三相AC电动发电机81A和第二三相AC电动发电机81B中的每一个供给AC电力使得车辆行驶。
如图1所示,每个半导体模块2的电力端子22包括DC端子、即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以及AC电力端子22A。类似地,母线2包括DC母线、即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以及AC母线3A。
正电力端子22P接合于正母线3P,使得正电力端子22P电连接于平滑电容器5的正电极121和DC电源8的正端子8a。类似地,负电力端子22N接合于负母线3N,使得负电力端子22N电连接于平滑电容器5的负电极122和DC电源8的负端子8a。此外,AC电力端子22A连接于AC母线3A。
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堆叠组件10构造成使得半导体模块2和冷却管4在X方向、即堆叠方向上交替堆叠,以具有堆叠结构。
即,电力转换器1包括冷却机构CM,该冷却机构CM包括冷却管4和连结管13,用于对半导体模块2进行冷却。
具体地,每个冷却管4具有类似于大致矩形板的形状,并且在Y方向上的纵向长度比每个半导体模块2在Y方向上的纵向长度更长。参照图7,半导体模块2和冷却管11在X方向上交替布置以构成堆叠组件10,使得两个冷却管4a和4b在X方向上位于堆叠组件10的两端处。
每个冷却管4在其纵向方向、即Y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结管13包括可连通地连接冷却管4的第一端的第一连结管13a以及可连通地连接冷却管4的第二端的第二连结管13b。冷却机构CM布置成使得冷却管4的通过连结管13b接合的第二端比冷却管4的第一端更靠近电容器12。
参照图7,电力转换器1包括引入管11和排出管12。冷却管4a位于比冷却管4b更靠近壳体16的侧壁16A1的位置。具体地,冷却管4a与壳体16的侧壁16A1直接接触。
引入管11气密地穿过壳体16的侧壁16A1,以可连通地连接于冷却机构CM的冷却管4a的第一端。排出管12气密地穿过壳体16的侧壁16A1,以可连通地连接于冷却机构CM的冷却管4a的第二端。当预定的制冷剂14、即冷却剂被引入到引入管11中时,制冷剂14从引入管11的第一端经由第一连结管13a流入所有冷却管4中,并到达所有冷却管4的第二端。之后,制冷剂14流过第二连结管13b,以从排出管12排出。即,重复进行制冷剂14向冷却管4的引入以及制冷剂14从冷却管4的排出,从而导致半导体模块2的冷却。
电力转换器1包括按压构件15,该按压构件15位于冷却机构CM的冷却管11b与壳体16的侧壁16A2的内表面之间。例如,将片簧用作按压构件15。具体地,按压构件15在X方向、即半导体模块2的堆叠方向上将冷却管11b弹性地按压至壳体16的相反侧壁16A1,从而将堆叠组件10固定地紧固至壳体16,同时确保每个半导体模块2与邻近该半导体模块2的对应成对冷却管4之间的接触压力。
DC母线组件3BA布置成在Y方向上在半导体模块2的DC端子22P和22N与平滑电容器12之间延伸,以将DC端子22P和22N与平滑电容器12电耦合。
具体地,DC母线组件3BA包括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每根母线具有板状的形状并且在Y方向上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使得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每一个的第一端比其第二端更靠近平滑电容器12。DC母线组件3BA还包括介于正母线3P的第一端的一部分与负母线3N的第一端的一部分之间的绝缘构件IM,使得正母线3P的第一端的上述部分和负母线3N的第一端的上述部分在Z方向上彼此重叠。正母线3P的第一端的上述部分和负母线3N的第一端的上述部分在Z方向上彼此重叠的部分将被称为例如重叠部分35P和35N。即,正母线35P和负母线35N的重叠部分30布置成比起靠近每个半导体模块2的负端子22N更加靠近其正电力端子22P。
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每一个在其中间部分处折叠,以便接合于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对应的一个。
如图2所示,每个窄电力端子22W、即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包括:
(1)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一凹槽25A,该窄电力端子22W的一个副侧面比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位于更靠近重叠部分30的位置;
(2)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二凹槽25B。
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中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沿着Y-Z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
第一凹槽25A的开口、即带槽口的第一凹槽25A在Y方向上被朝向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的重叠部分30引导,并且第一凹槽25B的开口、即带槽口的第一凹槽25B在Y方向上被朝向AC端子22A引导。
即,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在Y方向上构成它们之间的窄部23。
如上所述,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的宽端部24接合于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对应的一个。例如,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的宽端部24焊接至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对应的一个。
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的每一个包括接合于宽端部24的连结部,并且该连结部在与Z方向、即突出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具有厚度d。宽端部24在Z方向上具有长度h,并且接合于宽端部24的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的每一个的连结部在Z方向上具有厚度d,长度h设定为比长度d更长。
如图3和图4所示,正母线3P的第二端具有端子插入孔30,每个端子插入孔30在Z方向上穿过该第二端形成,该端子插入孔30是针对相应的半导体模块2的正电力端子22P设置的。类似地,负母线3N的第二端具有端子插入孔30,每个端子插入孔30在Z方向上穿过该第二端形成,该端子插入孔30是针对相应的半导体模块2的负电力端子22N设置的。
即,在每个正电力端子22P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保持在正母线3P的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中的同时,该宽端部24被焊接至正母线3P的第二端部。类似地,在每个负电力端子22N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设置在负母线3N的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中的同时,该宽端部24被焊接至负母线3N的第二端部。
具体地,如图3和图4中的每一个所示,每个端子插入孔30包括第一孔段30a,该第一孔段30a在其沿着X-Y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例如矩形或正方形形状。第一孔段30a包括平行于Y方向布置的第一成对相反的内壁表面310a和310b,以及垂直于第一成对内壁表面310a和310b的第二成对相反的内壁表面311a和311b,内壁表面310a、310b、311a和311b构成其中的第一孔段30a。
每个端子插入孔30还包括沿着X-Y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矩形的薄形状的第二孔段30b,矩形的薄形状的第二部分30b的纵向方向沿着Y方向(参见图3和图4)。第二孔段30b包括平行于Y方向设置的成对内壁表面320a和320b。即,内壁表面320a和320b构成它们之间的第二孔段30b。第二孔段30b可连通地从内壁表面311a的中间部分朝向第三部分30c延伸,所述内壁表面311a的中间部分比内壁表面311b的中间部分更靠近第二部分30b。
第二部分30b在X方向上的内侧壁320a与320b之间具有宽度,该宽度短于内壁表面311a在X方向上的长度。换言之,内壁表面320a和320b构造成相比内壁表面310a和310b来说,在X方向上突出以更靠近彼此。
每个端子插入孔30包括第三孔段30c,该第三孔段30c在其沿着X-Y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例如矩形或正方形形状。第三孔段30c包括平行于Y方向配置的第一成对相反的内壁表面330a和330b,以及垂直于第一成对内壁表面330a和330b的第二成对相反的内壁表面331a和331b,内壁表面330a、330b、331a和331b构成其中的第三孔段30c。
第三孔段30c在Y方向上可连通地从第二孔段30b朝向AC端子22A延伸。
换言之,第二孔段30b包括彼此面对的成对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突出部32A具有作为其端表面的内壁表面320a,并且突出部32B具有作为其端表面的内壁表面320b。第一突出部32A构造成相对于内壁表面310a和330a在X方向上朝向第二突出部32B突出,其中在第一突出部32A的内壁表面320a与第二突出部32B的内壁表面320b之间具有间隙。
即,第一突出部32A的内壁表面320a和第二突出部32B的内壁表面320b限定其间的第二孔段30b,使得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保持在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的第二孔段30b中。在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设置在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的第二孔段30b中的同时,宽端部24被焊接至内壁表面320a和320b两者。
注意,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在Y方向上具有纵向长度La,并且第二孔段30b在Y方向上具有纵向长度Lb,长度La设定为长于长度Lb。
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具有相反的第一端241和第二端242,在Y方向上,突出部32A具有两个侧边缘321和322,并且突出部32B也具有两个侧边缘321和322。第一突出部32A的侧边缘321和322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类似地,第二突出部32B的侧边缘321和322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注意,相应的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的侧边缘321构成内壁表面311a,并且相应的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的侧边缘322构成内壁表面331a。
如图3所示,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介于第一突出部32A与第二突出部32B之间,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定位成在X方向上经由宽端部24彼此重叠。
在宽端部24与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中每一个之间执行焊接工艺之前,在宽端部24与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中每一个之间存在未示出的间隙。
这允许宽端部24容易地插入到第一突出部32A与第二突出部32B之间。
在宽端部24与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中每一个之间执行焊接工艺会使宽端部24的一部分熔化,以填充间隙。
注意,第一实施例构造成在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中的仅一个与宽端部24之间执行焊接工艺。
以下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如何工作并获得技术益处。
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一个电力端子22构造成窄电力端子22W,该窄电力端子22W包括基部230、窄部23和宽端部24。即,在Y方向上,窄电力端子22W的窄部23的宽度L2小于基部230和宽端部24中的每一个的宽度L1。
这一构造使得每个窄电力端子22能够在窄部23处具有增加的热阻。因此,在电力转换器1的制造过程期间,为了通过例如焊接将宽端部24接合至对应的母线3,热量不太可能经由窄电力端子22W传递至半导体元件20。这导致半导体元件20的特性的不利变化的减少。
由于窄部23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因此窄部23具有较低的刚度。
因此,即使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窄部23也容易弯曲,使得较大的应力不太可能施加于母线3与窄电力端子22W之间的连结部7(参见图3)。
电力端子22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窄部23的上述构造使得它可以
(1)减小窄电力端子22W在Z方向上的长度、即宽度,
(2)在窄电力端子22W与对应的母线3的接合过程中防止热量传递至半导体元件20,
(3)当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时,防止高应力施加于连结部7。
因此,这导致窄电力端子22W中的寄生电感的减小,使得可以防止当半导体元件20接通或断开时从半导体元件20出现巨大的浪涌。
注意,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具体构造成使得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由窄部23构成,而AC电力端子22A不包括窄部23。
如图1所示,AC电力端子22A在Z方向上比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都长,使得在将AC电力端子22A焊接至对应的AC母线3A期间,难以将热量传递至半导体元件20。此外,由于AC电力端子22A在Z方向上较长,因此,当振动施加到电力转换器1时,AC电力端子22A可能弯曲,从而防止高应力施加至连接于AC母线3A的连结部7。
如图2所示,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每一个的宽端部24接合于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对应的一个。宽端部24在Z方向上具有长度h,并且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每一个的、位于与宽端部24相邻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具有长度d,长度h设定为比长度d更长。
这在宽端部24与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中每一个之间提供了足够的接触面积,使得可以更容易地执行接合过程。
如图3所示,第二孔段30b包括彼此面对的成对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突出部32A具有作为其端表面的内壁表面320a,并且突出部32B具有作为其端表面的内壁表面320b。第一突出部32A构造成相对于内壁表面310a和330a在X方向上朝向第二突出部32B突出,其中在第一突出部32A的内壁表面320a与第二突出部32B的内壁表面320b之间具有间隙。
即,相应的第一突出部32A的内壁表面320a和第二突出部32B的内壁表面320b限定其间的第二孔段30b,使得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插入到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的第二孔段30b中。在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被填充或设置在对应的一个端子插入孔30的第二孔段30b中的同时,宽端部24被焊接至内壁表面320a和320b两者。
注意,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在Y方向上具有纵向长度La,并且第二孔段30b在Y方向上具有纵向长度Lb,长度La设定为长于长度Lb。
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具有相反的第一端241和第二端242,突出部32A具有两个侧边缘321和322,并且突出部32B也具有两个侧边缘321和322。第一突出部32A的侧边缘321和322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类似地,第二突出部32B的侧边缘321和322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
这使得能够增加每个端表面320a和320b与宽端部2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可以更容易地执行焊接工艺。
此外,当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时,可以抑制连结部7处的应力集中。
即,如后文描述的图14所示,每个突出部32的侧边缘321可以仅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然而,这可能导致每个突出部32与宽端部2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
此外,向电力转换器施加振动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在连结部7处。
相反地,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构造成使得每个突出部32的侧边缘321和322都如图3所示地在Y方向上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这种结构导致每个突出部32与宽端部2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可以更容易地执行焊接工艺并且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时防止高应力施加于连结部7。
如图3所示,每个窄电力端子22W的宽端部24介于第一突出部32A与第二突出部32B之间,第一突出部32A和第二突出部32B定位成在X方向上经由宽端部24彼此重叠。这种构造使得宽端部24能够夹在、即直接支承在第一突出部32A与第二突出部32B之间,从而使得可以更容易地执行焊接工艺。
如图2所示,每个窄电力端子22W、即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包括:
(1)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一凹槽25A,所述窄电力端子22W的这一个副侧面比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位于更靠近重叠部分30的位置;
(2)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二凹槽25B。
即,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在Y方向上构成它们之间的窄部23。
对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中的每一个的长度进行调节使得能够容易地调节窄部23在Y方向上的长度。
这有助于调节窄电力端子22W的热阻和刚度。
如之后描述的图12所示,可以穿过窄部23而不是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来形成狭缝27。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窄电力端子22W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可能使焊接热量逸散,导致焊接变得稍微困难。
然而,包括穿过窄部23形成的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的电力转换器1的这种构造防止了窄部23的表面积的增加,能使焊接热的逸散得到抑制,从而有助于焊接工艺。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提供了电力转换器1,该电力转换器1能够
(1)减少向包括在每个半导体模块2中的半导体元件20的热传递,
(2)减少应力到窄电力端子22W与对应的母线3之间的连结部的传递。
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窄电力端子22W和对应的母线3上执行焊接工艺,以将窄电力端子22W与对应的母线3彼此接合。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使用锡焊来将窄电力端子22W与对应的母线3彼此接合。
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9描述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A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二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A构造成使得窄电力端子22W的形状改变。
如图9所示,窄电力端子22W的基部230具有在X方向上穿过其形成的通孔26。
该构造使得能够增加基部230的热阻。
因此,由焊接工艺等产生的热量不太可能经由窄电力端子22W传递,从而防止半导体元件20的特性因热量而变化。
此外,可以减小基部230的刚度,使得当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A时基部230更容易弯曲。
因此,可以更加适当地抑制在连结部7上的高应力的施加。
第三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0描述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B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三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B构造成使得窄电力端子22W的形状改变。
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窄电力端子22W还包括:
(1)形成在基部260的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一辅助凹槽28A,所述基部260的这一个副侧面22s2比基部260的另一个副侧面22s2位于更靠近重叠部分30的位置;
(2)形成在基部260的另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二辅助凹槽28B。
第一辅助凹槽28A和第二辅助凹槽28B中的每一个位于转换器部件21与第一凹槽25A和第二凹槽25B中对应的一个之间。
第一辅助凹槽和28A第二辅助凹槽28B中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沿着Y-Z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
第一辅助凹槽28A的开口在Y方向上朝向正母线3P和负母线3N的重叠部分30引导,并且第一辅助凹槽28B的开口在Y方向上朝向AC端子22A引导。
即,第一辅助凹槽和28A和第二辅助凹槽28B构成辅助窄部28,所述辅助窄部28在Y方向上的长度比宽端部25在Y方向上的长度短。
该构造使得能够进一步增加基端部230的热阻。
因此,由焊接工艺等产生的热量不太可能通过窄电力端子22W传递。
因此,这一构造适当地防止半导体元件20的特性因热量而变化。
此外,辅助凹槽28A和28B的形成能够减小基端部230的刚度。
因此,当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B时,基端部230可以容易地弯曲,从而允许抑制在连结部7上施加高应力。
第四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1描述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C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四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C构造成使得窄电力端子22W的形状改变。
如图11所示,每个窄电力端子22W、即正电力端子22P和负电力端子22N中的每一个包括:
(1)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一凹槽25A1,所述窄电力端子22W的这一个副侧面比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位于更靠近重叠部分30的位置;
(2)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22W的另一个副侧面22s2中的第二凹槽25B1。
第一凹槽25A1和第二凹槽25B1在Y方向上构成它们之间的窄部23。
第一凹槽25A1和第二凹槽25B1中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沿着Y-Z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大致渐缩的形状。即,第一凹槽25A1和第二凹槽25B1中的每一个在Z方向上具有长度LZ,该长度LZ在Y方向上朝向窄电力端子22W的中心部分M逐渐减小。换言之,第一凹槽25A1和第二凹槽25B1中的每一个沿着Y-Z平面的形状在Y方向上朝向窄电力端子22W的中心部分M渐缩。
第五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2描述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D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五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D构造成使得窄电力端子22W的形状改变。
如图12所示,窄电力端子22W具有在X方向上穿过其形成的多个狭缝27。
每个狭缝27在Z方向上具有细长形状。
在各个狭缝27之间的窄部23的部分构成在Y方向上它们之间的窄部23。
第六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3描述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E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六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E构造成使得窄电力端子22W的数量改变。
如图13所示,半导体模块2的所有电力端子22构造为窄电力端子22W。
即,窄部23形成在正电力端子22P、负电力端子22N和AC电力端子22A中的每一个中。
因此,这些电力端子22都表示为窄电力端子22W。
在这一构造中,形成在AC电力端子22A中的窄部23能够减小AC电力端子22A的刚度。
这防止在外部振动施加于电力转换器1E时,高应力被施加于AC母线3A与AC电力端子22A之间的连结部。
第七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4描述本公开的第七实施例。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F的构造和功能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因此,以下主要描述不同点。
第七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F构造成使得宽端部24与突出部32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
如图14所示,突出部32的侧边缘321和322中的侧边缘321在Y方向上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
另一侧边缘322在Y方向上不位于宽端部24的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
虽然本文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说明性实施例,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具有变形、省略、(例如,跨越不同实施例的方面的)组合、添加和/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公开内容能够领会到的替代。权利要求书中的限制基于权利要求书中所采用的语言被宽泛地理解,而不限于本说明书中或者在本申请的审查期间描述的示例,这些示例被理解为非排它性的。
Claims (14)
1.一种电力转换器,所述电力转换器包括:
半导体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转换器部件和多个电力端子,其中,
所述转换器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电力转换的半导体元件,
多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突出方向的作用的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转换器部件突出,并且每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厚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以及
多根母线,所述多根母线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电力端子,
所述电力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热阻和第一刚度;以及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热阻和第二刚度,所述第二热阻高于所述第一热阻,所述第二刚度小于所述第一刚度,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宽端部,所述宽端部起到所述第一部分的作用;以及
窄部,所述窄部起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作用,
所述窄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宽端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所述宽端部在起到垂直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三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窄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比所述第一长度短,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接合于对应的至少一根母线,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包括接合于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的连结部,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具有穿过所述连结部形成的端子插入孔,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被填充在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端子插入孔中,
所述端子插入孔包括:
内壁表面;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内壁表面朝向所述宽端部突出,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具有端表面,使得被填充在所述端子插入孔中的所述宽端部焊接至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端表面,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反的侧边缘,
所述侧边缘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宽端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具有厚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具有长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的所述长度比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厚度更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包括横跨所述宽端部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所述宽端部介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位于比所述窄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其中,所述基部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多个狭缝,所述多个狭缝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形成。
6.一种电力转换器,所述电力转换器包括:
半导体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转换器部件和多个电力端子,其中,
所述转换器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电力转换的半导体元件,
多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突出方向的作用的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转换器部件突出,并且每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厚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以及
多根母线,所述多根母线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电力端子,
所述电力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热阻和第一刚度;以及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热阻和第二刚度,所述第二热阻高于所述第一热阻,所述第二刚度小于所述第一刚度,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宽端部,所述宽端部起到所述第一部分的作用;以及
窄部,所述窄部起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作用,
所述窄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宽端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所述宽端部在起到垂直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三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窄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比所述第一长度短,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接合于对应的至少一根母线,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反的侧面,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的一个所述侧面中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具有朝向所述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引导的开口;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的另一个所述侧面中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构成两者之间的所述窄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在所述突出方向上位于所述转换器部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部分;以及
通孔,所述通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穿过窄电力端子的所述部分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中的每一个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对应的窄电力端子的中间渐缩。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位于比所述窄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其中,所述基部具有穿过其中形成的通孔。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多个狭缝,所述多个狭缝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形成。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包括接合于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的连结部,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具有厚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具有长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的所述长度比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厚度更长。
12.一种电力转换器,所述电力转换器包括:
半导体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具有转换器部件和多个电力端子,其中,
所述转换器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电力转换的半导体元件,
多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突出方向的作用的第一方向上从所述转换器部件突出,并且每个所述电力端子在起到厚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二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以及
多根母线,所述多根母线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电力端子,
所述电力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热阻和第一刚度;以及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热阻和第二刚度,所述第二热阻高于所述第一热阻,所述第二刚度小于所述第一刚度,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宽端部,所述宽端部起到所述第一部分的作用;以及
窄部,所述窄部起到所述第二部分的作用,
所述窄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宽端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所述宽端部在起到垂直于所述突出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作用的第三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窄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比所述第一长度短,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接合于对应的至少一根母线,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位于比所述窄部更靠近所述转换器部件的位置,
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反的侧面,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包括:
第一辅助凹槽,所述第一辅助凹槽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基部的一个所述侧面中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辅助凹槽具有朝向所述厚度方向的第一侧引导的开口;以及
第二辅助凹槽,所述第二辅助凹槽形成在对应的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基部的另一个所述侧面中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还包括:
多个狭缝,所述多个狭缝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包括接合于所述至少一个窄电力端子的所述宽端部的连结部,
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具有厚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具有长度,
所述宽端部在所述突出方向上的所述长度比对应的所述至少一根母线的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厚度更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35998 | 2018-07-19 | ||
JP2018135998A JP7031521B2 (ja) | 2018-07-19 | 2018-07-19 | 電力変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39864A CN110739864A (zh) | 2020-01-31 |
CN110739864B true CN110739864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6916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50011.7A Active CN110739864B (zh) | 2018-07-19 | 2019-07-18 | 电力转换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88630B2 (zh) |
JP (1) | JP7031521B2 (zh) |
CN (1) | CN1107398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67328B2 (ja) * | 2019-05-13 | 2022-11-08 |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DE102020207696A1 (de) * | 2020-06-22 | 2021-12-23 |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 Elektrische Schaltungsanordnung, Schienen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Schaltungsanordnung |
KR20220078819A (ko) * | 2020-12-04 | 2022-06-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딥러닝 연산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5185A (ja) * | 2003-07-25 | 2005-02-17 | Denso Corp | 端子接続構造 |
JP2008253055A (ja) * | 2007-03-30 | 2008-10-16 | Denso Corp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2983766A (zh) * | 2011-09-02 | 2013-03-20 | 株式会社电装 | 装备有半导体模块的功率转换器 |
CN103229295A (zh) * | 2010-11-29 | 2013-07-3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动力模块 |
CN103563231A (zh) * | 2011-05-30 | 2014-02-0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力变换器 |
CN103856074A (zh) * | 2012-12-04 | 2014-06-11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源转换器 |
JP2015015787A (ja) * | 2013-07-03 | 2015-0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4412383A (zh) * | 2012-06-29 | 2015-03-11 | 株式会社电装 |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连接构造 |
CN106067736A (zh) * | 2015-04-24 | 2016-11-0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力转换器 |
JP2018068096A (ja) * | 2016-10-14 | 2018-04-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流センサ装置 |
JP2018110143A (ja) * | 2016-12-28 | 2018-07-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76440B2 (ja) * | 2006-10-16 | 2012-11-21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5397159B2 (ja) | 2009-10-29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端子接続構造 |
JP2013255302A (ja) | 2012-06-05 | 2013-12-19 | Denso Corp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5210894A (ja) | 2014-04-24 | 2015-11-24 | 株式会社東芝 | 組電池モジュール |
WO2016132372A1 (en) | 2015-02-18 | 2016-08-25 | Te Connectivity India Private Limited | High current high power solid state relay |
US10014794B2 (en) * | 2015-07-28 | 2018-07-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Power invert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2018
- 2018-07-19 JP JP2018135998A patent/JP70315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18 CN CN201910650011.7A patent/CN11073986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8 US US16/515,394 patent/US1108863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5185A (ja) * | 2003-07-25 | 2005-02-17 | Denso Corp | 端子接続構造 |
JP2008253055A (ja) * | 2007-03-30 | 2008-10-16 | Denso Corp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3229295A (zh) * | 2010-11-29 | 2013-07-3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动力模块 |
CN103563231A (zh) * | 2011-05-30 | 2014-02-0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力变换器 |
CN102983766A (zh) * | 2011-09-02 | 2013-03-20 | 株式会社电装 | 装备有半导体模块的功率转换器 |
CN104412383A (zh) * | 2012-06-29 | 2015-03-11 | 株式会社电装 |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连接构造 |
CN103856074A (zh) * | 2012-12-04 | 2014-06-11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源转换器 |
JP2015015787A (ja) * | 2013-07-03 | 2015-0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6067736A (zh) * | 2015-04-24 | 2016-11-02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力转换器 |
JP2018068096A (ja) * | 2016-10-14 | 2018-04-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流センサ装置 |
JP2018110143A (ja) * | 2016-12-28 | 2018-07-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端子温升计算及影响因素;张雪松, 朱宽军, 司佳钧;高电压技术;第44卷(第04期);全文 * |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研究;张雷, 刘宁, 董妍波;高压电器;第52卷(第07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39864A (zh) | 2020-01-31 |
US20200028444A1 (en) | 2020-01-23 |
US11088630B2 (en) | 2021-08-10 |
JP2020014344A (ja) | 2020-01-23 |
JP7031521B2 (ja) | 2022-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39864B (zh) | 电力转换器 | |
US8963005B2 (en) | Bus bar module | |
JP6222713B2 (ja) | バスバー構造及びバスバー構造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 |
JP4640213B2 (ja) | 電力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インバータブリッジモジュール | |
US10522957B2 (en) | Power converter | |
JP2019207824A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 |
US20230412089A1 (en) | Power converter | |
EP1722413B1 (en) |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6331294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5387425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08234935A (ja) | バスバー配線式回路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 |
US10615706B2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
JP4736850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外部接続端子と外部電極との接合方法 | |
JP5375395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3903994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288066B2 (ja) |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0739863B (zh) | 电力转换器 | |
US20240055781A1 (en) |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busbars and method for their fabrication | |
JP7294289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WO2017138318A1 (ja) | バスバー及び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 |
US20240235410A9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 |
JP2022088084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12514234A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CN117423681A (zh) | 用于大电流电路板的大电流元件 | |
JP2020077520A (ja) | 接続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インバ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