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3100B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23100B
CN110723100B CN201910630242.1A CN201910630242A CN110723100B CN 110723100 B CN110723100 B CN 110723100B CN 201910630242 A CN201910630242 A CN 201910630242A CN 110723100 B CN110723100 B CN 110723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hood
displacement mechanism
actuator
bod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02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23100A (zh
Inventor
佐佐木真人
佐佐木一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23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3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23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3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增大发动机室与发动机罩间的间隔以减小保护对象者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恰当地抑制保护对象者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碰撞。该车身构造包括设置于车身的发动机罩(1)和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相对移位的移位机构,移位机构构成为,将发动机罩(1)以能够相对于车身移位的方式支承,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朝向上方及后方移位。车身设有擦拭前窗(W)的刮水器(70),移位机构使发动机罩(1)移位至发动机罩(1)与刮水器(7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行人等保护对象者的车身构造。
以往作为这种车身构造已知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具有将在车身前部设置的发动机罩顶起的弹出发动机罩装置。弹出发动机罩装置构成为,包含将发动机罩的后端部顶起的后弹出发动机罩装置和将发动机罩的前端部顶起的前弹出发动机罩装置。弹出发动机罩装置在相机等碰撞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与保护对象者的碰撞时通过控制装置而动作,使发动机罩上升。由此能够增大发动机室与发动机罩间的间隔,减轻保护对象者碰撞车身时的冲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3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身构造为发动机罩能够在弹出发动机罩装置的作用下沿上下方向移位的构造,因此,发动机罩不会遮挡位于前窗下方的刚性高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从而越上发动机罩的保护对象者可能会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等碰撞。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发动机室与发动机罩间的间隔以减小保护对象者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能够恰当地抑制保护对象者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等碰撞的车身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包括:设置于车身的发动机罩;移位机构,其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相对移位,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移位机构将所述发动机罩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移位的方式支承,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向上方及后方移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能够增大发动机室与发动机罩间的间隔,以减小保护对象者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能够恰当地抑制保护对象者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碰撞的车身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中使发动机罩动作了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使该发动机罩动作了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局部省略侧视图。
图3A是表示从车身前方观察的发动机罩及前部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3B是表示使前部致动器动作了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闩锁与闩眼的卡定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5A是表示发动机罩后端部的构造的放大侧视图。
图5B是表示使后部致动器动作了的状态的发动机罩后端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6A是表示弹出前的状态的发动机罩周围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位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的上方的状态的发动机罩周围的剖视图。
图6C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位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和/或刮水器的上方且使发动机罩的前端部位于车身前部的前隔壁的上方的状态的发动机罩周围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发动机罩周围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发动机罩
20 前部致动器(移位机构)
30 后部致动器(移位机构)
40 卡定装置
42 闩锁(卡定部)
43 闩眼(被卡定部)
43d 延长部
70 刮水器
BH 前隔壁
V 汽车
W 前窗
WL 挡风玻璃下部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基于从驾驶者来看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汽车V在车身的前部设有覆盖发动机室E的上表面的发动机罩1。另外,汽车V具有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相对移位(平行移动)的移位机构(平移机构)。移位机构构成为,将发动机罩1以能够相对于车身移位的方式支承,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朝向上方及后方移位。
移位机构如图2所示,包括将发动机罩1的前部顶起的前部致动器20和将发动机罩1的后部顶起的后部致动器30。
具体来说,前部致动器20如图3A所示,包括主动致动器20A和左右一对从动致动器20B、20B。主动致动器20A配置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中央部的下方。在发动机罩1与主动致动器20A之间配置有用于将发动机罩1保持为闭合状态的卡定装置40(参照图4)。主动致动器20A、从动致动器20B及后部致动器30支承在发动机室E内的规定部位。
主动致动器20A包括筒状的工作缸21和能够沿工作缸21的轴向移动的杆22。活塞部2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收容在工作缸21内,该活塞部23与杆22的下端部连接。杆22的上部延伸至工作缸21的上方,其上端部安装在卡定装置40的底座部41的下部。底座部41具有作为卡定部发挥作用的闩锁42。闩锁42与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中央部的下表面设置的作为被卡定部的闩眼43卡定。通过将闩眼43卡定于闩锁42,从而发动机罩1以封闭发动机室E的方式而以闭合状态保持在车身上(参照图6A)。
闩眼43如图4所示,从侧方观察截面呈凹状。闩眼43包括:支承在发动机罩1的前端下部的支承部43a;从支承部43a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43b;以及从延伸部43b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43c。
延伸部43b以能够相对于闩锁42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被卡定。也就是说,延伸部43b能够一边维持卡定于闩锁42的状态一边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延伸部43b具有与供闩锁42卡定的部分相比延长至前方的延长部43d,与通常使用的闩眼43的延伸部相比向前方形成得较长。
延长部43d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设定为容许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规定距离的长度(预估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的长度)。由此,发动机罩1能够维持闩锁42卡定于延伸部43b的状态而对应于所述延长部43d的长度L1向后方移动。
从动致动器20B如图1所示,为从下方支承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的左右部分的部件,在主动致动器20A的动作时从动,从左右两侧支承发动机罩1。从动致动器20B如图2所示,从侧方观察车身时配置在主动致动器20A的后方。需要说明的是,从动致动器20B可以在主动致动器20A的左右方向上配置为一列,也可以配置在主动致动器20A的前方。
由于从动致动器20B为左右相同的构成,因此,在此以左侧的从动致动器20B为例进行说明。从动致动器20B如图3所示,包括:支承杆24;能够沿着支承杆24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有底的筒体25;以及压缩设置在支承杆24的上端部与筒体25的底部之间的弹簧26。
从动致动器20B通过未图示的锁止机构,以弹簧26压缩的状态将筒体25锁止在支承杆24上。锁止机构通过使用与主动致动器20A相连的未图示的线材等的机械式锁止解除机构或使用电信号等的电子式锁止解除机构等,解除筒体25锁止于支承杆24的状态。从动致动器20B如后所述,通过解除锁止机构的锁止而使压缩了的弹簧26伸展,以其施力使筒体25向上移动(参照图3B)。在该情况下,从动致动器20B可以构成为在主动致动器20A的动作后阶段性地动作,也可以构成为与主动致动器20A的动作一起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向上移动了的筒体25被保持在规定高度。
后部致动器30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罩1的后端左右的下方配置一对。一对后部致动器30为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以配置在左侧的后部致动器30为例进行说明。
后部致动器30如图5A所示,包括筒状的工作缸31和能够沿工作缸31的轴向移动的杆32。活塞部33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收容在工作缸31内,活塞部33与杆32的一端部连接。杆32延伸至工作缸31的斜后上方,其另一端部经由支轴34等以与发动机罩开闭用的金属制铰链2接近的方式配置。铰链2的下端部经由轴部2a轴支承在车身侧,上端部固定于发动机罩1。
需要说明的是,后部致动器30也可以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方中的某一方并与铰链2连接。
如图3A所示,前部致动器20的工作缸21与向工作缸21的内部喷出气体的充气机27连接。另一方面,如图5A所示,后部致动器30的工作缸31与向工作缸31的内部喷出气体的充气机37连接。
充气机27、37为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式。充气机27、37根据后述的碰撞检测装置50的控制单元52的指令点火而喷出气体。
在前部致动器20的主动致动器20A中,若来自充气机27的气体喷出到工作缸21内,则如图3B所示,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活塞部23向上方滑动,杆22向上方移动。与该杆22的移动相伴,卡定装置40整体被向上方顶起。即,维持底座部41的闩锁42与发动机罩1侧的闩眼43卡定的状态,而卡定装置40与发动机罩1的前部一体上升。
另外,在后部致动器30中,若来自充气机37的气体喷出到工作缸31内,则如图5B所示,活塞部33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向斜后上方滑动,杆32向斜后上方移动。与该杆32的移动相伴,铰链2被向后方按压而转动。铰链2在被杆32按压而向后方转动的过程中塑性变形,变为立起状态。通过按照这种方式使铰链2变为立起状态,从而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相对于车身向上方及后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卡定装置40的闩眼43如图4所示,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定于闩锁42,从而容许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因此,在铰链2变为立起状态的过程中,闩眼43的延伸部43b能够恰当地相对于闩锁42滑动。由此,发动机罩1能够顺畅地向后方移动。
接下来说明碰撞检测装置50。碰撞检测装置50如图1所示,包括越过前窗W朝向前方的作为检测装置的相机51和配置在发动机室E内等的适当位置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单元52。
相机51例如能够使用红外线相机,但也可以是进行通常拍摄的公知的相机。相机51通过越过发动机罩1拍摄车身前方来检测车身前方的状况。另外,相机51也可以使用辅助驾驶者的驾驶操作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所用的相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是为了安全且更加良好的驾驶而开发用于实现车辆系统的自动化、适应性和强化的系统。
控制单元52输入来自相机51的摄像数据,预测是否存在可能向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接近而与行驶中等的汽车V碰撞的行人等(包括骑自行车的人)的保护对象者(以下简称为“行人”)。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52例如在各规定时刻计算位于发动机罩1前方处远近两个位置的行人的大小(面积)的变化,预测是否存在可能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碰撞的行人。
控制单元52在预测为存在可能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碰撞的行人的情况下,向充气机27、37(参照图3A、图5A)发送点火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在车身前端的保险杠等上配置检测碰撞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单元32基于来自该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实际的碰撞。
接下来说明行人碰撞到车身前端部时的作用。
首先,若通过打开点火器等使汽车V成为能够行驶状态,则碰撞检测装置50的相机51开始进行车身前方的拍摄,控制单元52输入相机51的摄像数据。控制单元52开始基于所输入的摄像数据预测是否存在可能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碰撞的行人。
控制单元52在预测为存在可能与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碰撞的行人的情况下,向充气机27、37发送点火信号。于是充气机27、37点火。由此,如图3B所示,在通过充气机27而喷出到主动致动器20A的工作缸21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活塞部23向上方滑动,卡定装置40整体被向上移动了的杆22向上方顶起。由此,发动机罩1的前端中央部被主动致动器20A顶起至规定高度。
然后,紧接着该主动致动器20A的动作,左右一对从动致动器20B的锁止机构的锁止被解除,筒体25在弹簧26的施力下向上移动。向上移动了的筒体25被保持在规定高度,从下方支承发动机罩1的左右前端部以辅助主动致动器20A的动作。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通过充气机37而喷出到后部致动器30的工作缸31内的气体的作用下,活塞部33向斜后上方滑动,被移动了的杆32按压的铰链2塑性变形而变为立起状态。由此,发动机罩1的后部被向上方顶起并向后方移动。在该过程中,闩眼43的延伸部43b相对于闩锁42滑动,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规定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从动致动器20B也以能够容许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的方式支承发动机罩1的左右前端部。
图6A~图6C是表示针对发动机罩1施加规定的碰撞载荷时的试验状态的示意图。碰撞载荷基于日本汽车评估(JNCAP)中规定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试验而设定。在该试验中,使模拟头部的碰撞体即头部撞击件M从试验机与发动机罩1碰撞。图中单点划线表示的线L2示出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
如图6A所示,在发动机罩1在车身的前部闭合的通常状态下,配置在前窗W下方的刮水器70及其支承部71位于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的后方并露出在外部。因此,刮水器70及支承部71位于与刮水器70等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存在头部撞击件M与刮水器70及支承部71碰撞的可能。另外,位于前窗W下方的刚性高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位于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存在头部撞击件M与该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间接碰撞的可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发动机罩1闭合,因此设置于车身前部的前隔壁BH被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覆盖。
接下来,如图6B所示,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向上方移动了高度H1及向后方移动了距离N1的情况。在图6B中,使发动机罩1向后方的移动量即距离N1较大,利用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在上下方向覆盖刮水器70及支承部71。另外,利用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在上下方向覆盖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由此,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位于与刮水器70等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能够增大发动机室E与发动机罩1间的间隔,减轻行人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和/或刮水器70等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车身前部的前隔壁BH位于与前隔壁BH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覆盖前隔壁BH,因此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前隔壁BH碰撞。
接下来,如图6C所示,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向上方移动高度H1及向后方移动距离N2的情况。在图6C中,将发动机罩1向后方的移动量即距离N2设定得小于所述的距离N1,从而利用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在上下方向覆盖刮水器70、支承部71及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情况下,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也位于与刮水器70等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由此能够增大发动机室E与发动机罩1间的间隔,抑制行人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和/或刮水器70等碰撞。
另外,在车身前部中,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位于与前隔壁BH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由此,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前隔壁BH碰撞。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中,由于移位机构使发动机罩1相对于车身向上方及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增大发动机室E与发动机罩1间的间隔,减轻行人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和/或刮水器70等碰撞。因此对行人的保护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移位机构使发动机罩1移位至发动机罩1与刮水器70等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恰当地遮挡刮水器70等,更恰当地抑制行人与刮水器70等碰撞。因此对行人的保护性能提高。
另外,移位机构使发动机罩1移位至发动机罩1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恰当地遮挡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更恰当地抑制行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碰撞。因此对行人的保护性能提高。
另外,在通过移位机构使发动机罩1向车身上方移动并向车身后方移动了的状态下,发动机罩1与前隔壁BH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利用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恰当地遮挡前隔壁BH,更恰当地抑制行人与前隔壁BH碰撞。因此对行人的保护性能提高。
另外,卡定装置40的闩眼43的延伸部43b以能够相对于闩锁42滑动的方式被卡定。因此,能够维持闩锁42卡定于延伸部43b的状态而使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发动机罩1的向后方移动。
移位机构的闩眼43具有延长部43d,因此能够在利用延长部43d维持闩锁42卡定于延伸部43b的状态的同时使发动机罩1向后方移动。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7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仅由后部致动器30构成移位机构。
在该车身构造中,由于发动机罩1的后部设有后部致动器30,因此发动机罩1的后部能够向上方及后方移动,且能够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位于与刮水器70等重合的头部撞击件M的碰撞轨迹上。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能够在通过卡定装置40维持闩锁42卡定于延伸部43b的状态的同时向后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增大发动机室E与发动机罩1间的间隔,减轻行人碰撞到车身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恰当地抑制行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L和/或刮水器70等碰撞。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后部致动器30构成为使杆32向斜后上方移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使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1b向上方移动的致动器和向后方移动的致动器这样的两个致动器。
另外,关于前部致动器20说明了使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与卡定装置40一起向上方移动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使发动机罩1的前端部1a与卡定装置40一起向斜后上方移动的致动器构成。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闩眼43的延伸部43b设置延长部43d。
另外,卡定装置40的闩锁42设置在车身侧而闩眼43设置在发动机罩1侧,也可以与此相反,将闩锁42设置在发动机罩1侧而将闩眼43设置在车身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车身构造的发动机罩设为发动机罩1并应用于该发动机罩1的构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车身后部的后备箱罩或其他罩部件。
另外,作为检测装置使用了相机5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雷达装置或压力传感器来检测行人。
另外,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具有储能器的车辆。

Claims (7)

1.一种车身构造,其包括:
设置于车身的发动机罩;
卡定装置,其将所述发动机罩卡定于所述车身,在下部具有底座部;以及
移位机构,其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相对移位,
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将所述发动机罩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移位的方式支承,
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向上方及后方移位,
所述移位机构具有将发动机罩的前部顶起的前部致动器,
所述前部致动器具有工作缸及能够沿所述工作缸的轴向移动的杆,
所述卡定装置包括:卡定部,其设置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发动机中的一方;以及被卡定部,其设置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发动机中的另一方,并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卡定部卡定,
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卡定部或被卡定部借助所述底座部安装于所述杆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设有擦拭前窗的刮水器,
所述移位机构使所述发动机罩移位至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刮水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设有从下方支承前窗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
所述移位机构使所述发动机罩移位至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的前部设有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隔壁,
在通过所述移位机构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移位至车身上方且移位至车身后方的状态下,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前隔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的前部设有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隔壁,
在通过所述移位机构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移位至车身上方且移位至车身后方的状态下,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前隔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致动器维持卡定的状态,卡定装置与发动机罩的前部一体上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机构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向后方移动规定距离,
所述被卡定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与卡定有所述卡定部的部分相比向前方延长所述规定距离。
CN201910630242.1A 2018-07-17 2019-07-12 车身构造 Active CN110723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991A JP7011985B2 (ja) 2018-07-17 2018-07-17 車体構造
JP2018-133991 2018-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3100A CN110723100A (zh) 2020-01-24
CN110723100B true CN110723100B (zh) 2021-12-07

Family

ID=69160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0242.1A Active CN110723100B (zh) 2018-07-17 2019-07-12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8634B2 (zh)
JP (1) JP7011985B2 (zh)
CN (1) CN1107231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8589B2 (ja) * 2018-07-17 2022-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90631B2 (ja) * 2018-08-08 2022-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保護装置
DE102018125800A1 (de) * 2018-10-17 2020-04-23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Bamberg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e Klapp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7061085B2 (ja) * 2019-02-22 2022-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CN115139969A (zh) * 2021-03-31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罩后退结构
CN114056276B (zh) * 2021-12-21 2023-04-21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保护引擎盖组件
DE102022117037A1 (de) 2022-07-08 2024-01-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rontstruktur für einen Kraftwa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2459C1 (de) * 1999-05-17 2001-02-01 Edscha Ag Fronthaubenanordnung
JP2009096339A (ja) 2007-10-17 2009-05-0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フード跳ね上げ装置
JP5237673B2 (ja) 2008-04-08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0235039A (ja) 2009-03-31 2010-10-2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US8534410B2 (en) * 2009-03-31 2013-09-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Pedestrian 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US7997375B2 (en) 2009-04-17 2011-08-16 Tony Shaw Vehicle hood apparatus
JP5276627B2 (ja) 2010-06-28 2013-08-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ボックス
US8763744B2 (en) * 2012-01-26 2014-07-0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hood moving device
EP2733024B1 (en) * 2012-11-15 2016-04-06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JP5910623B2 (ja) * 2013-12-25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EP2977273B1 (en) * 2014-07-21 2017-12-27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hinge arrangement for a bonnet and a bonnet arrangement
DE102014010872A1 (de) 2014-07-24 2016-01-28 Daimler Ag Fahrzeug mit einer Fußgängerschutzvorrichtung
JP6308185B2 (ja) * 2015-08-26 2018-04-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の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車両用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KR102596236B1 (ko) 2016-11-23 2023-11-0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액티브 후드장치
JP2020029118A (ja) * 2018-08-21 2020-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保護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20104801A (ja) * 2018-12-28 2020-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ード支持構造
JP7064457B2 (ja) * 2019-02-19 2022-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7061085B2 (ja) * 2019-02-22 2022-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JP7143237B2 (ja) * 2019-03-11 2022-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ードポップアップ構造
JP7049287B2 (ja) * 2019-03-11 2022-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ポップアップフー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3100A (zh) 2020-01-24
US20200023806A1 (en) 2020-01-23
US11148634B2 (en) 2021-10-19
JP7011985B2 (ja) 2022-02-10
JP2020011563A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23100B (zh) 车身构造
US10988105B2 (en) Vehicular protection system
US11242022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4658624B2 (ja)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US8534410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094119B (zh)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致动机构
CN110723099B (zh) 车身构造
EP1604874B1 (en) Controller for collision object protection device
US6415882B1 (en) Deployable hinge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vehicle hood
JP3829207B2 (ja) 跳ね上げ式フード
CN109881999A (zh)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相对移位机构
US9457762B2 (en) Active hood front cover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US10737657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JP2007112183A (ja) 車外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263191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跳ね上げ装置
JP3804066B2 (ja) フロントボンネット用の作動装置及びフロントボンネットを作動させる方法
US10744972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US20140262587A1 (en) Vehicle having actuator for door and methods for same
JP2010235040A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5910370B2 (ja) フード跳上装置
JP5983654B2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20032800A (ja) 車両用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