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4267B - 横编机 - Google Patents

横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4267B
CN110714267B CN201910626941.9A CN201910626941A CN110714267B CN 110714267 B CN110714267 B CN 110714267B CN 201910626941 A CN201910626941 A CN 201910626941A CN 110714267 B CN110714267 B CN 110714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
needle
knitting
cam
but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69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4267A (zh
Inventor
西村透
池中政光
下野正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33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330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14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4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4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4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04B7/3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gl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横编机,在使由线圈抑制板进行的抑制指裆部的线圈的脱圈的作用停止时,伴随着线圈抑制板的移动,可使针环受到的阻力比以往少,可靠地进行脱圈。线圈抑制板(5)的线圈抑制槽(5a),为了在邻接地编织的指套(6、7)之间进行裆重叠,由先编织的指套(6)作用在对成为下一个编织的指套(7)侧的指裆部(6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上。如果下一个指套的编织结束,则在使对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由压力三角(16)的返回三角面(16c)向释放位置移动后使线圈抑制板(5)移动。释放位置与在形成线圈时将编织针向针床(3)侧拉入的位置相比成为齿口(2)侧,指裆部的线圈的针环,在从线圈抑制槽向齿口侧返回时受到的阻力的增大被降低,能可靠地脱圈。

Description

横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带指套的手套、袜子等作为筒状的编织物进行编织,具备用于在指套之间进行裆重叠的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
背景技术
以往,一边进行裆重叠一边依次编织指套的手套编织机等横编机,具有前后一对的针床,在针床之间的齿口侧前端具备带状的线圈抑制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编口压板与线圈抑制板相当。针床具有沿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配设的针板。编织针被收容在针板之间的针槽内,在针床的长度方向并列,使前端的钩相对于齿口进退来编织编织物。编织针的进退,由搭载在沿针床的长度方向往复行走的滑架上的三角驱动。
线圈抑制板,在从齿口侧的前端向针床侧离开的位置,具有线圈抑制槽。线圈抑制槽从长度方向的一侧作用在指裆部的线圈上,该指裆部的线圈被保持在进行裆重叠的区间的编织针上。为了使线圈抑制槽作用,使线圈抑制板从长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指裆部的线圈,以相对于线圈抑制板相对地移动的方式被引导而进入线圈抑制槽。对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使线圈停留在线圈抑制槽的正上方的针杆上来抑制脱圈。此编织针的与线圈抑制槽相比为齿口侧的部分是为了将下一个指套编织到指裆部而使用。如果下一个指套的编织结束,则使线圈抑制板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并使线圈抑制槽从指裆部的线圈向一侧离开。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经线圈抑制板的倾斜部向齿口侧返回,与在齿口侧编织的下一个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重叠。当编织与两个指套连续的主体部的编织物时,两个指裆部的线圈作为重叠线圈进行脱圈,形成裆重叠的指裆部。
在滑架上搭载包括可动三角在内的各种三角,可动三角经在针床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控制棒从滑架外部进行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3的图1所示的可动三角,包括符号14的成圈三角和符号16的压力三角。专利文献3的图3,在由符号10F表示的前针床的前端侧,在作为编织针由符号S表示的舌针的下侧,施加了比前针床细的斜线表示线圈抑制板。另外,图3在舌针的背后侧表示针板。
成圈三角在线圈形成时可以以与线圈密度值相应地改变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下的程度的方式移动,上述线圈密度值与线圈的大小对应。压力三角以作用在将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钩上的编织针上的方式移动,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下,线圈容易进入线圈抑制槽内。当线圈抑制板向长度方向移动而使线圈进入线圈抑制槽内时,线圈抑制板的上面和针板的底面或者编织针的底面之间进行滑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533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67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440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具备线圈抑制板的横编机,被要求和希望使用细的编织纱线编织涂层手套、精密作业用的手套等薄的手套。但是,如果编织纱线变细,则当从指裆部拔出线圈抑制板而将停留在线圈抑制槽中的线圈沿倾斜部向齿口侧返回时容易产生问题。细的编织纱线,容易咬入夹在用于在线圈抑制板的上面和针板的底面或者编织针的底面之间滑动的间隙内。如果编织纱线被夹在间隙内,则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不被释放的状态继续。线圈在主体部的编织物的编织的进行中在被拉伸后释放而脱圈。伴随这样的脱圈延迟的编织物产品成为不良产品。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将与线圈抑制槽的倾斜部相当的部分的端面作为倾斜面,即使是细的编织纱线也难以咬入线圈抑制板的上面和针板等的底面的间隙内。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以线圈抑制板不离开针板等的底面的方式由承受构件进行限制,使在线圈抑制板的上面和针板等的底面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但是,针板是并列设置在针床的基板上而形成针床的多个板状构件。编织针是被收容在针板之间的针槽内而相对于齿口进行进退的多个针状构件。这些构件,由于需要在相互之间进行滑动,所以不能紧贴,相对于细的编织纱线产生了被咬入的间隙。当将在线圈抑制槽中停留的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沿倾斜部向齿口侧返回时,线圈的针环使编织针的针杆向钩的前端侧移动。移动的针环在将钩关闭的状态的针舌上通过。在针舌上通过的部分的周长,沿针舌的倾斜增大。针环因周长相对于移动的增大而受到阻力,如果阻力大,则顺利的移动变得困难。关于专利文献1的那样的线圈抑制槽的形状的对策、专利文献2的那样的线圈抑制板的承受构件中的对策,不是使针环受到的阻力减少。因此,可以认为,仅通过这些对策,在当细的编织纱线进行移动时受到阻力的情况下,防止向间隙的咬入是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编机,该横编机在使由线圈抑制板进行的抑制指裆部的线圈的脱圈的作用停止时,能伴随着线圈抑制板的移动地使针环受到的阻力减少而可靠地进行脱圈。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横编机,其具备线圈抑制板,该线圈抑制板用于一边由搭载于在前后一对针床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上的编织三角以编织针相对于针床之间的齿口进行进退的方式驱动设置于在该长度方向分别并列的编织针上并与选针结果相应地出没的驱动针踵,一边在编织具有多个指套的筒状的编织物时在长度方向邻接的指套之间进行裆重叠,由设置在线圈抑制板上的线圈抑制槽将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停留保持在编织针的针杆上,在将下一个指套编织到包括指裆部在内的最终线圈横列的期间,抑制保持的线圈的脱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编机具备返回三角,该返回三角被搭载在滑架上,具有三角面,该三角面作用在将由线圈抑制板抑制脱圈的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针杆上的编织针的针踵上,在线圈抑制板抑制了线圈的状态下使编织针向齿口侧的释放位置返回。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踵是齿口侧针踵,该齿口侧针踵与上述驱动针踵相比设置在上述齿口侧,通常突出,
还包括切换是否使上述三角面作用在齿口侧针踵上的切换机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三角是压力三角,该压力三角为了使上述线圈抑制板相对于将上述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钩上的编织针作用而容易向线圈抑制槽引导线圈,使设置在上述针床侧的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以将该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进行驱动,
作用在上述齿口侧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被设置在压力三角的上述齿口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作用在上述齿口侧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被设置在成圈三角的上述齿口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作用在驱动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与成圈三角的驱动三角面相比被设置在上述针床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该成圈三角在编织上述下一个指套后,由不伴随供纱的空线圈横列的编织动作将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从上述齿口向上述释放位置拉入而返回。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该成圈三角在编织上述下一个指套前,在使上述线圈抑制板作用后,由不伴随供纱的空线圈横列的编织动作对保持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的编织针进行驱动,将该编织针从上述齿口拉入而至少返回到上述释放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线圈抑制板进行的指裆部的线圈的脱圈抑制的停止,预先使将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针杆上的编织针向成为齿口侧的释放位置移动来进行。通过此移动,线圈相对于编织针松开。伴随线圈抑制板从指裆部在长度方向离开的移动,指裆部的线圈沿线圈抑制板的倾斜部向齿口侧移动,成为能可靠地脱圈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以作用在通常突出的齿口侧针踵上设置在返回三角上的三角面,在下一个指套的编织后,使编织了指裆部的编织针向释放位置返回。因为接下来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不脱圈,所以能使得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相对于编织针松开。返回三角的作用,能由切换机构切换作用和不作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为了使线圈抑制板容易作用而设置的压力三角,能由设置在齿口侧的三角面以在停止线圈抑制板的作用前使指裆部的线圈相对于编织针松开的方式使编织针返回。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线圈形成时以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进行驱动的成圈三角,能由设置在齿口侧的三角面以在停止线圈抑制板的作用前使指裆部的线圈相对于编织针松开的方式使编织针返回。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线圈形成时以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进行驱动的成圈三角,能由设置在驱动三角面的针床侧的三角面以在停止线圈抑制板的作用前使指裆部的线圈相对于编织针松开的方式使编织针返回。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下一个指套的编织后,在拔出线圈抑制板前,先编织的预先在线圈抑制板的线圈抑制槽中停留在编织针的针杆上的指裆部的线圈,能在空线圈横列的编织中相对于编织针松开。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使线圈抑制板的线圈抑制槽作用后,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在线圈抑制板的线圈抑制槽在停留在编织针的针杆上,预先在空线圈横列的编织中相对于编织针松开。即使在编织下一个指套的编织后,也能容易地从指裆部拔出线圈抑制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横编机1的动作的主要的三角配置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压力三角16的其它的动作的三角配置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横编机1中使用的针床3及编织针4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编织针4的钩4a附近的结构的简化了的侧视图。
图5是在图1的横编机1中使用的滑架10F、10B的三角配置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横编机1中切换压力三角16的动作的结构的简化了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横编机41的动作的主要的三角配置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横编机51的动作的主要的三角配置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横编机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横编机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图1至图6涉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横编机1的动作和主要部分的结构。图7涉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横编机41的动作。图8涉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横编机51的动作。图9及图10分别涉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及实施例5的横编机的动作。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来表示,存在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对于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没有记载的部分,存在附加在其它的图中记载的参照符号而言及的情况。对在各实施例中的切换等所需要的控制,按照由配备在横编机1上的控制器等控制组件预先设定的顺序进行。
[实施例1]
图1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横编机1的主要部分表示概要的结构和动作。横编机1,夹着齿口2,作为前后一对针床具有后述的前针床3F和省略了图示的后针床。下面的说明,在与前针床3F有关的结构上作为编号附加F,在与后针床有关的结构上作为编号附加B,对于前后共同的事项,当进行总称时仅附加编号。针床3在图中沿成为横向的长度方向具有多个以一定的间距并列设置的编织针4。编织针4在齿口2侧的前端具有钩4a,从齿口2离开,在针床3侧具有驱动针踵4b,与驱动针踵4b相比在齿口2侧具有齿口侧针踵4c。线圈抑制板5被配置在编织针4的前端附近的底面侧。在使线圈抑制板5向左方移动前驱动编织针4的动作,作为编织针4的钩4a附近的前端部、驱动针踵4b及齿口侧针踵4c的轨迹来表示。
线圈抑制板5在从齿口2侧的前端向针床3侧离开的位置具有线圈抑制槽5a。线圈抑制槽5a,在作为针床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左侧关闭,一边朝向作为另一侧的右方向延伸一边朝向齿口2侧开口。与开口部相比在左方向线圈抑制槽5a的齿口2侧的上缘成为线圈抑制片5b,在右方向线圈抑制槽5a的针床3侧的下缘与齿口2侧接近而成为到达齿口2侧前端的倾斜部5c。线圈抑制板5可在长度方向移动,为了在邻接地编织的指套6、7之间进行裆重叠而使用。线圈抑制槽5a,以在先编织的指套6中使接着编织的指套7侧的成为指裆部6a的线圈在保持在钩4a上的状态下进入的方式使用。如果在下一个指套7的编织中将编织针4向齿口2侧驱动,则指裆部6a的线圈从钩4a向针杆上移动,停留保持在位于线圈抑制槽5a的正上方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1中,4根编织针4一边由针杆保持指裆部6a的线圈一边在与线圈抑制片5b相比成为齿口2侧的部分中将下一个指套7编织到包括指裆部7a在内的最终线圈横列。线圈抑制槽5a以在下一个指套7的编织中抑制保持的指裆部6a的线圈脱圈的方式作用。在指裆部6a、7a的保持和编织中使用的编织针4的根数,可与作为编织的线圈的密度的针距数量、在指套6、7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针4的总数量等相应地适当变更。
如果下一个指套7的编织结束,则使线圈抑制板5向左方向移动,直到线圈抑制片5b脱离指套7。线圈抑制板5的移动,在对指裆部6a、7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被返回到释放位置的状态下进行。释放位置,例如,如果以编织针4的钩4a的前端位置表示,则作为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或与其接近的位置。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成为与和形成的线圈的大小对应地设定在成圈三角14上的线圈密度值O对应地拉入的编织针4的位置。当使将指裆部6a的线圈保持在钩4a上的编织针4进入齿口2时,线圈从钩4a越过针舌而被清除到针杆侧。线圈抑制板5以即使将编织针4拉入线圈也不脱圈的方式进行抑制。如果将编织针4拉入针床3侧,则在钩4a上形成指裆部7a的线圈,先前的指套6的指裆部6a的线圈被保持在针杆上。这样对指裆部6a、7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由三角向释放位置返回。线圈抑制板5,在对指裆部6a、7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至少被返回到释放位置后,从指裆部6a、7a向左方向离开。通过线圈抑制板5向左方移动,被保持在编织针4的针杆上的指裆部6a的线圈被解除抑制,沿倾斜部5c向齿口2侧移动。如在图4中说明的那样,先前的指套6的指裆部6a的线圈,当将编织针4的针杆向齿口2侧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少。阻力的减少,在线圈沿线圈抑制板5的倾斜部移动时,不会产生咬入,线圈变得容易向齿口2侧返回。由于编织针4被返回到释放位置,所以指裆部6a的线圈虽然不脱圈地停留在针杆上,但是可在下一个编织动作中可靠地脱圈。释放位置只要作为如下的范围的拉入位置即可,即,即使将编织针4向针床3侧拉入,线圈越过针舌也不脱圈地停留在针杆上。
在针床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10F,搭载包括成圈三角14、压力三角16及导针三角17在内的三角。成圈三角14具有三角面和辅助三角面14c,该三角面沿倾斜的导向槽14a移动,作为驱动编织针4的驱动针踵4b的驱动三角面14b倾斜,该辅助三角面14c空开间隔地设置于驱动三角面14b的下方。成圈三角14,与选针结果相应地将作为选针状态的驱动针踵4b沿三角面14b的倾斜拉下到下端,并以通过驱动三角面14b的下侧和辅助三角面14c的上侧之间的方式进行引导。压力三角16,沿上下方向的导向槽16a进行移动。本实施例1的压力三角16,在其上部具有返回三角面16c,该返回三角面16c如果沿导向槽16a向上方移动,则与编织针4的齿口侧针踵4c抵接,以将编织针4向齿口2侧返回直到钩4a的前端达到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的方式进行驱动。此返回三角面16c,在将齿口侧针踵4c下推的导针三角17的右方,通常将抵接的齿口侧针踵4c向齿口2侧推起而将编织针4返回。在图4中在使用后述的那样的可动沉降片8的情况下,最好当将编织针4返回时由可动沉降片8将线圈向齿口2的下方推入。
图2由与编织针4有关的轨迹表示图1的压力三角16的其它的动作。压力三角16在下部具有驱动三角面16b,该驱动三角面16b沿导向槽16a向下方移动而与驱动针踵4b抵接,以将编织针4向针床3侧拉入的方式进行驱动。另外,在向针床3侧拉入的编织针4的右侧并列的编织针4的驱动针踵4b,由于指套6的编织结束了,所以是非选针状态,不与驱动三角面16b抵接。在此动作时,在图中由双点点划线表示的线圈抑制板5的线圈抑制槽5a向图的左方向离开。压力三角16是为了在使线圈抑制槽5a作用在成为先编织的指套6的指裆部6a的线圈上前,向针床3侧拉入将指裆部6a的线圈保持在钩4a上的编织针4,使线圈容易进入线圈抑制槽5a内而使用。
图3表示在图1的横编机1中使用的针床3及编织针4的结构。针床3具有相对于基板3a沿与图的纸面垂直的长度方向以一定的间距配设的针板3b。编织针4被收容在针板3b之间的针槽内,在针床3的长度方向并列,使前端的钩4a相对于齿口2进退来编织编织物。编织针4的进退,由搭载在沿针床3的长度方向往复行走的滑架10上的成圈三角14等三角驱动。齿口侧针踵4c被设置于在前端具有钩4a的针主体4d的基端部,通常从针床3向滑架10侧突出。在针主体4d的基端部卡合了挺针片4e的前端部。挺针片4e从前端部到基端侧空开间隔地具有驱动针踵4b,进而由基端侧承受控制挺针片4f的作用。控制挺针片4f具有与省略了图示的选针滚筒的外周抵接的选针凸部4g,使形成在选针滚筒的外周面上的选针图案反映在驱动针踵4b的从针床3向滑架10侧的出没上。另外,选针方法不限于使用选针滚筒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搭载由滑架10的电气性的控制切换的选针机构。驱动针踵4b,与选针结果相应地在选针状态下向滑架10侧突出,在非选针状态下不突出。
图4对于前针床3F简化地表示图3所示的编织针4的钩4a附近的结构。编织针4由图1的动作返回到释放位置。在线圈形成时编织针4被拉入针床3侧的位置,与图相比成为下方。在前端具有钩4a的编织针4的针主体4d,其底部沿针底线3Fc相对于齿口2进退。后针床3B侧由针底线3Bc表示。通过齿口2的中心的垂直线2v通过针底线3Fc、3Bc的交点。针底线3Fc、3Bc以齿口2侧变高、针床3F、3B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编织针4的钩4a的开口部,当脱圈的线圈通过时,由针舌4h覆盖而关闭。指裆部6a的线圈,当从线圈抑制板5的线圈抑制槽5a脱出时,通过由图2所示的倾斜部5c进行的推起,从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向由双点点划线表示的状态转移。指裆部6a的线圈的由针环挂在针杆上的部分6b移动关闭钩4a的针舌4h的外边缘部分。在针环中通过线圈抑制槽5a内的部分6c沿倾斜部5c返回到线圈抑制板5的齿口2侧的前端。由图2所示的返回三角面16c返回前的编织针4的位置,由于与图相比成为下方,所以针环必须移动周长更大的部分。通过将编织针4返回到释放位置,与返回前相比能降低在针环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增大的程度。
在针床3的齿口2侧,最好设置可动沉降片8。可动沉降片8在长度方向被配置在编织针4之间,具有在由钩4a进行的线圈形成时用于形成沉降弧的壁面8a和用于将线圈向齿口2的下方推入的推入部8b。这样的可动沉降片8,虽然在本图中省略了图示,但是与上述的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相比被配置在稍微向针床3侧靠近的位置。后针床3B侧的针底线3Bc,与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相比靠近齿口2侧。为了依次编织指套,由于编织纱线横跨在先编织的指套和接下来编织的指套的起口部分之间,所以需要进行横跨纱线的切断、端线的编入处理。在这样的处理中所需要的装置,与和针底线3Fc、3Bc、线圈密度值O对应的位置相比在齿口2侧进行移动。如果将释放位置进一步做成向齿口2进入的位置,则可期待当针环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增大的降低效果变大。但是,为了避免与在齿口2侧移动的装置的干涉,释放位置最好是与线圈密度值O对应的位置、不越过针底线3Fc的位置。
图5表示搭载于在图1的横编机1中使用的滑架10F、10B上的三角的配置。前后的滑架10F、10B在图的横向上联动地进行往复。由横编机1编织的筒状的编织物,在向图的左方的移动中使用前滑架10F,在向右方的移动中使用后滑架10B,交替地使用前后的针床3而编织成筒状。在前滑架10F上搭载即使是向图的右方的移动也可进行线圈的编织的起口用三角11。起口用三角11是可出没的可动三角,是为了使用前后的针床3的编织针4进行起口而使用。橡胶山三角12,作用在来自针床3的突出高度不同的齿口侧针踵4c上,用于向编织物插入弹性线。中山三角13、成圈三角14及起针三角15,在被选针后作用在从针床3突出的状态的驱动针踵4b上,以形成线圈的方式进行引导。导针三角17及顶部三角18,对编织针4的向齿口2侧的进入进行限制。图1及图2的动作是使前后的滑架10F、10B向左方向移动并使压力三角16同时工作来进行。
图6表示在图1的横编机1中切换压力三角16的动作的切换机构的结构。滑架10在向成为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针床3的长度方向移动时,与专利文献3同样,从滑架10的外部受到对可动三角的控制。对可动三角的控制由被收容在形成于控制棒导向件20的槽内的控制棒进行。作为控制棒,设置压力三角控制棒21、起口用三角控制棒22、橡胶山控制棒23、成圈调整控制棒24。压力三角控制棒21以从设置在控制棒导向件20上的槽向滑架侧出没的方式被驱动。
图6(a)表示与图1对应的压力三角16的切换状态,(b)表示与图2对应的压力三角16的切换状态。滑架10一边接受由引导轴30进行的引导一边进行移动。包括压力三角16在内的图5所示的三角被设置在滑架10的底板31上。底板31的表面侧面临针床3的上面。在底板31的背面侧设置杆32、移动构件33、支柱34及弹簧35。杆32以中间的支承轴32a为支点可以摆动,一端与压力三角控制棒21抵接,另一端与移动构件33卡合。移动构件33经导向槽16a与压力三角16连结。挂设在移动构件33和直立设置在底板31上的支柱34之间的弹簧35,以杆32的一端与压力三角控制棒21抵接的方式进行加载。压力三角控制棒21、杆32、移动构件33、支柱34及弹簧35形成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切换是否使压力三角16的返回三角面16c作用在齿口侧针踵4c上。切换机构不限于此驱动方法,例如,也可以将马达、螺线管等驱动源搭载在滑架10上。
在本实施例1中,在即将使线圈抑制槽5a作用前成为(b)的状态,其它成为(a)的状态。这样的压力三角16的切换是与以往同样的。但是,在以往的压力三角上没有设置返回三角面16c。如果如本实施例1的那样使用具有返回三角面16c的压力三角16,则图1的动作,因为作用在齿口侧针踵4c上而返回,所以通常能与选针没有关系地进行。因此,不仅是使线圈抑制槽5a作用而依次编织指套6、7的情况,而且也包括编织手套的主体部等其它的部分的情况在内,都使得编织针4返回。编织针4的返回,也可以仅在下一个指套7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编织后,或者在最终线圈横列的编织后,设置不供纱地在编结路线中驱动编织针的专用的空线圈横列来进行。如果是可选择集圈路线的三角配置,则也可以在集圈路线中进行空线圈横列的编织。如果在压力三角16的移动中预先设置(a)和(b)的中间阶段,在中间阶段中使得驱动三角面16b及返回三角面16c不作用在驱动针踵4b及齿口侧针踵4c上,则也可以进行与以往同样的动作。
根据本实施例1,为了使线圈抑制槽5a容易作用而设置的压力三角16,也可以利用于在停止线圈抑制槽5a的作用前以使编织针4向齿口2侧返回的方式进行驱动。另外,使由返回三角面16c进行的返回量成为可调整,使导针三角17与压力三角16一体化地成为上下可动,都是可能的。
[实施例2]
图7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横编机41的主要部分、对于前针床3F侧的滑架40F表示概要性的结构和动作。本实施例2在成圈三角44的齿口2侧设置了返回三角面44c,通过向齿口侧针踵4c的作用,使对指裆部6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向线圈密度基准位置2a等释放位置返回。向齿口2侧的返回,由于使用齿口侧针踵4c进行,所以能与选针结果无关系地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能在下一个指套7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编织后,或者设置专用的空线圈横列来进行。另外,即使是后针床侧的滑架,也能进行由成圈三角进行的返回。使线圈抑制板5作用在指裆部6a前的线圈的拉下,由压力三角46进行。
根据本实施例2,返回三角面44c设置在由作用在驱动针踵4b上的驱动三角面44b以形成与线圈密度值对应的大小的线圈的方式将编织针4向针床3侧拉入的成圈三角44上。此成圈三角44能在下一个指套7的编织后,以使对先编织的指套6的指裆部6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向齿口2侧返回的方式进行驱动。
[实施例3]
图8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横编机51的主要部分、对于前针床3F侧的滑架50F表示概要的结构和动作。在后针床侧,与图5中的成圈三角14同样,由于成圈三角54的配置向对角位置偏移,所以后滑架侧的成圈三角54的动作需要先行地进行。在本实施例3中,当驱动针踵4b通过与成圈三角54的倾斜了的驱动三角面54b的下端相向的返回三角面54c时,将指裆部6a、7a的编织针4返回到释放位置。在将下一个指套7的线圈编织到最终线圈横列后,使对指裆部6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的驱动针踵4b仅由实线表示的那样成为选针状态,使其它的编织针4的驱动针踵4b由虚线表示的那样成为非选针状态。选针状态的驱动针踵4b,由于由起针三角15经中山三角13,向使编织针4进入齿口2侧的编结路线引导,所以只要预先使起针三角15成为可出没,在返回时成为没状态即可。
在施例2及实施例3中,用于成圈三角44、54的切换的驱动,经图6的包括成圈调整控制棒24在内的切换机构进行。另外,在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如果拔出抑制板5,则最好预先在指裆部6a的编织针4返回到释放位置的状态下使滑架10停止。在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通过将编织针4向释放位置返回,也有松开保持在针杆上的线圈,在脱圈时使受到的阻力减少的效果。
[实施例4]
图9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横编机的动作,(a)模式地表示在本实施例4中编织的指套6、7及主体部9,(b)表示指套7的编织步骤。在本实施例4中,在与指套6连续地将指套7编织到最终线圈横列7y后,不供纱地将使编织针4向编结路线移动的1次或者多次空线圈横列作为空线圈横列7z来插入。如果是可选择集圈路线的三角配置,则也可以将集圈路线做成空线圈横列。指套7,对包括指裆部7a在内的整体依次从最后的前线圈横列7x编织到最终线圈横列7y,通过空线圈横列的7z的插入,使将编织针4向齿口侧拉入的位置与在最终线圈横列7y中拉入的位置相比向齿口2侧的释放位置返回。由这样的空线圈横列7z进行的编织针4的进退,能伴随停留在编织针4的针杆上的指裆部6a的线圈的移动地相对于编织针4松开线圈。接着在将线圈抑制板5向左方拔出后,编织主体部9的最初的线圈横列9c、其它的指套。
本实施例4能由实施例3的横编机51实现。但是,成圈三角54不需要设置相对于编织针4的返回三角面54c,在使用图1所示的成圈三角14的情况下,驱动三角面14b能以将编织针4拉入到释放位置的方式使用。在压力三角16上也可以不设置返回三角面16c。与最终线圈横列7y连续的最初的空线圈横列7z,使对由指套7的最终线圈横列7y形成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的钩4a进入齿口2,将指套7的线圈清除而而使其从钩4a向针杆上移动。编织针4由成圈三角14拉入到释放位置。由于拉入到释放位置,所以指裆部7a的线圈不会脱圈。指裆部7a的线圈与在将线圈抑制板5向左方拔出后进行移动的指裆部6a的线圈一起,由主体部9的最初的线圈横列9c的编织动作进行脱圈。如图9(b)所示的那样的编织步骤,能通过变更控制数据实现。另外,空线圈横列7z的宽度,只要包括指裆部6a、7a在内即可。
[实施例5]
图10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横编机的动作,(a)模式地表示在本实施例5中编织的指套6、7,(b)表示指套6、7的编织步骤。在本实施例5中,对于包括指裆部6a在内的指套6的整体,在将指套6依次从线圈横列6x编织到最终线圈横列6y后,使线圈抑制板5向右方进入。指套7在开始最初的线圈横列7f的编织前,插入1次或者多次空线圈横列7z。
在本实施例5中,由于指裆部6a的线圈由线圈抑制板5进行的抑制不脱圈地停留在编织针4的针杆上,所以编织针4与和线圈密度值O对应的位置相比能向针床侧拉入。因此,本实施例5的空线圈横列7z,通过至少拉入到实施例1~4的那样的释放位置,能使向齿口2进入的编织针4返回。本实施例5也与实施例4同样,在横编机51中,即使另外使用图1的成圈三角14,也能通过变更控制数据实现。空线圈横列7z的效果、宽度与实施例4同样。
另外,在实施例2、3中,在拔出线圈抑制板5前,最好在对指裆部6a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4返回到释放位置的状态下滑架10停止。另外,在实施例1~5中,虽然能兼用以往搭载在滑架10上的成圈三角14、44、54、压力三角16使编织针4返回,但是也可以设置专用的三角。
符号的说明:
1、41、51:横编机
2:齿口
3:针床
3a:基板
3b:针板
3F:前针床
4:编织针
4a:钩
4b:驱动针踵
4c:齿口侧针踵
5:线圈抑制板
5a:线圈抑制槽
5b:线圈抑制片
5c:倾斜部
6、7:指套
6a、7a:指裆部
10、10F、10B、40F、50F:滑架
14、44、54:成圈三角
14b、16b、44b、54b:驱动三角面
16:压力三角
16c、44c、54c:返回三角面
21:压力三角控制棒
31:底板
32:杆
33:移动构件
34:支柱
35:弹簧。

Claims (7)

1.一种横编机,其具备线圈抑制板,该线圈抑制板用于一边由搭载于在前后一对针床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上的编织三角以编织针相对于针床之间的齿口进行进退的方式驱动设置于在该长度方向分别并列的编织针上并与选针结果相应地出没的驱动针踵,一边在编织具有多个指套的筒状的编织物时在长度方向邻接的指套之间进行裆重叠,由设置在线圈抑制板上的线圈抑制槽将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停留保持在编织针的针杆上,在将下一个指套编织到包括指裆部在内的最终线圈横列的期间,抑制保持的线圈的脱圈,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编机具备返回三角,该返回三角被搭载在滑架上,具有三角面,该三角面作用在将由线圈抑制板抑制脱圈的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针杆上的编织针的针踵上,在线圈抑制板抑制了线圈的状态下使编织针向齿口侧的释放位置返回。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针踵是齿口侧针踵,该齿口侧针踵与上述驱动针踵相比设置在上述齿口侧,通常突出,
还包括切换是否使上述三角面作用在齿口侧针踵上的切换机构。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返回三角是压力三角,该压力三角为了使上述线圈抑制板相对于将上述先编织的指套的指裆部的线圈保持在钩上的编织针作用而容易向线圈抑制槽引导线圈,使设置在针床侧的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以将该编织针向上述针床侧拉入的方式进行驱动,
作用在上述齿口侧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被设置在压力三角的上述齿口侧。
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作用在上述齿口侧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被设置在成圈三角的上述齿口侧。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作用在驱动针踵上而使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向上述释放位置返回的三角面,与成圈三角的驱动三角面相比被设置在上述针床侧。
6.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该成圈三角在编织上述下一个指套后,由不伴随供纱的空线圈横列的编织动作将对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进行保持的编织针从上述齿口向上述释放位置拉入而返回。
7.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返回三角是成圈三角,该成圈三角以与形成的线圈的大小相应地将编织针向针床侧拉入的方式由驱动三角面作用在上述驱动针踵上,
该成圈三角在编织上述下一个指套前,在使上述线圈抑制板作用后,由不伴随供纱的空线圈横列的编织动作对保持上述先编织的指裆部的线圈的编织针进行驱动,将该编织针从上述齿口拉入而至少返回到上述释放位置。
CN201910626941.9A 2018-07-13 2019-07-12 横编机 Active CN110714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754 2018-07-13
JP2018133754 2018-07-13
JP2019-103331 2019-05-31
JP2019103331A JP7233309B2 (ja) 2018-07-13 2019-05-31 横編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4267A CN110714267A (zh) 2020-01-21
CN110714267B true CN110714267B (zh) 2021-02-26

Family

ID=6921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6941.9A Active CN110714267B (zh) 2018-07-13 2019-07-12 横编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26578B1 (zh)
CN (1) CN1107142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97781A1 (ko) 2020-11-05 2022-05-12 국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의류 제작용 3d 프린터
KR102323158B1 (ko) 2020-11-05 2021-11-05 국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의류 제작용 3d 프린터
KR102323161B1 (ko) 2020-11-05 2021-11-05 국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의류 제작용 3d 프린터
KR102323156B1 (ko) 2020-11-05 2021-11-05 국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의류 제작용 3d 프린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3376U (ja) 1998-03-13 1998-10-27 東洋興産株式会社 護岸石覆
KR100929606B1 (ko) * 2008-08-12 2009-12-03 한길용 장갑 편직기
JP5431002B2 (ja) * 2009-04-03 2014-03-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編成用横編機
JP2011026741A (ja) * 2009-07-27 2011-02-10 Shima Seiki Mfg Ltd 編目抑止板を備えた横編機
JP2013044077A (ja) 2011-08-26 2013-03-04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の可動カム作動装置
CN102517777A (zh) * 2011-12-08 2012-06-27 浙江海森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手套机上的三角底板上的前板
CN102517778A (zh) * 2011-12-08 2012-06-27 浙江海森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手套机上的三角底板上的后板
CN202509211U (zh) * 2012-03-27 2012-10-31 浙江海森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手套机上的7针三角底板上的前板
CN203583129U (zh) * 2013-07-14 2014-05-07 绍兴汉翔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电脑手套机前复合三角编织装置
CN206970815U (zh) * 2017-03-27 2018-02-06 浙江海森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套横机三角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4267A (zh) 2020-01-21
KR20200007693A (ko) 2020-01-22
KR102226578B1 (ko) 202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14267B (zh) 横编机
CN101146942B (zh) 横机中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横机
KR200490925Y1 (ko) 장갑 편성기
KR101516154B1 (ko) 통 모양 편성포 편성용 횡편기
US6978642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sinker device
CN112813572B (zh) 毛圈编织用横机及编织方法
KR101347668B1 (ko) 양말 편성기
JPH09217254A (ja) 渡り糸止め部の形成方法
JP7233309B2 (ja) 横編機
WO2006104062A1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3186637B (zh) 手套编织机
US5163305A (en) Knitting machine with stitch retention sinkers
JP4965913B2 (ja) 編糸の退避方法および横編機
JP2017089043A (ja) 丸編機の編成方法及び編成機構並びにその丸編機
CN114657685B (zh) 用于横机或编织机的针织系统
WO2022191204A1 (ja) 横編機によるパンチレース編地の編成方法
CN217757847U (zh) 一种高针高密面料用三角
CN114657684B (zh) 横机或编织机的针织三角
JP2024034491A (ja) パイル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パイル編成方法
JP2023064006A (ja) パイル編成用横編機およびシンカー、ならびに横編機でのパイル編成方法
JPH07268748A (ja) シンカー退避機構を有する横編機
CN11692675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H0657902B2 (ja) 編地編成方法及び前記編地編成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キャリッジ装置
JPH093753A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ヤーンフィーダ
JPH11200203A (ja) 編み出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