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260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260B
CN110709260B CN201880035529.3A CN201880035529A CN110709260B CN 110709260 B CN110709260 B CN 110709260B CN 201880035529 A CN201880035529 A CN 201880035529A CN 110709260 B CN110709260 B CN 110709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mferential groove
groove
circumferential
outermost
t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55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9260A (zh
Inventor
冈崎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09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9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2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60C11/042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60C11/045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the groove walls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 B60C11/0323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tread comprising channels under the tread surface, e.g. for draining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2011/1338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comprising protrus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轮胎具有隔着周向槽(5)而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从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的突条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5S)的突条部(7S)相比,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部(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部(5S)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在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根据周向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获得适当的排水性,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多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个条状接地部的充气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胎的胎面构造。
背景技术
在胎面设有多条周向槽且构成有条形花纹的充气轮胎即使在潮湿的路面也能够利用周向槽促进排水而确保摩擦力(湿抓地性能)。
但是,若由周向槽划分的条状接地部接地而产生条状接地部的压缩变形、倾倒等弹性变形,则存在如下倾向:胎面部因在变形中产生的滞后损耗导致的损失能量而发热,滚动阻力增加。
在此,提出如下例子:使突条部从隔着周向槽而相邻的条状接地部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维持条状接地部的刚度而抑制变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828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周向槽中,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因条状接地部的相对的槽壁面的中间深度部分向彼此的方向鼓出的弹性变形而导致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抑制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另外,在相对的突条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外侧槽空间,因此能够利用该外侧槽空间维持排水性而确保湿抓地性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充气轮胎形成有4条周向槽,在全部4条周向槽设有从隔着周向槽而相邻的接地部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突条部),任一周向槽的突出部均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
在充气轮胎中,存在随着行驶而轮胎外径逐渐增大的行驶生长的现象。在行驶生长中,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的外径生长得最快,因此在轮胎为新品时形成如图6所示那样的压痕(日文:フットプリント)P。
图6所示的压痕P是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压痕,以下,利用该压痕P来进行说明。
形成该压痕P的充气轮胎是在轮胎赤道线Lc具有1条赤道周向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具有两条最外侧周向槽,在位于最外侧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相邻的位置具有两条内邻周向槽而共计具有5条周向槽的例子(参照图1、图2),如图6所示,在压痕P中包括1条赤道周向槽痕迹Mc、两条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两条内邻周向槽痕迹Mn。
如图6所示,对于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P而言,赤道周向槽痕迹Mc和轮胎的两外侧部痕迹的前后长度最长,其间的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前后长度最短,压痕P的前端缘Ef和后端缘Er呈波形状,整体呈蝶形状。
当车辆在潮湿的路面行驶时,轮胎接地面的前端缘(相当于压痕的前端缘Ef)以向前方驱赶水的方式进行作用,水最容易积存在呈波形状的前端缘Ef的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所在的左右的凹部Vs、Vs,另外水还容易积存在赤道周向槽痕迹Mc所在的中央凸部前方Vc。
在此,对于最外侧周向槽要求较高的排水性,另一方面,对于内邻周向槽不要求较高的排水性,但在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突出部在全部4条周向槽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在突出部的外周侧以充分的容积形成有外侧槽空间,确保较高的排水性。
因此,成为如下构造:对于要求较高的排水性的最外侧周向槽而言较为适合,但对于不要求较高的排水性的内邻周向槽而言,具有必要以上的排水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根据周向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具有适当的排水性,并且能够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利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至少4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条条状接地部,其特征在于,从隔着所述周向槽而相邻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地设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为沿着胎面周向延伸,相对的所述突条部在其与所述周向槽的底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突条部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存在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间隔地配设,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和位于在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与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相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从胎面踏面到周向槽的底之间形成于该内邻周向槽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周向槽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深度位置,因此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条状接地部的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在该突条部的外周侧形成具有充分的容积的外侧槽空间而具备较高的排水性,能够高效地排出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的前方的凹部的水,较高地确保湿抓地性能。
另一方面,与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相比,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突条部形成于较浅的位置而排水性不高,但水难以积存在内邻周向槽痕迹的前方,因此能够确保必要的排水性,并且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接地的可能性较高,能够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即,对于最外侧周向槽和内邻周向槽这两者而言,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主要利用最外侧周向槽高效地进行排水,提高整体的湿抓地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位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周向槽的中间深度,形成于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位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形成于槽的比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的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因此直到胎面表面的磨损到达形成于内邻周向槽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进而该突条部消失为止,内邻周向槽被相互接触的该突条部堵塞,但在最外侧周向槽中,在突条部的外周侧仍然残留有外侧槽空间,能够维持排水。另外,在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消失之后,位于内邻周向槽的槽空间开口,因此即使最外侧周向槽被突条部堵塞,也能够确保排水。
即,从轮胎为新品时到完全磨损为止,利用最外侧周向槽和内邻周向槽中的至少一者确保排水性,能够维持湿抓地性能。
在此,突条部所在的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是指从胎面踏面到突条部的距离与从突条部到槽底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深度。
另外,直到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因磨损而大致消失为止,利用最外侧周向槽和内邻周向槽的各突条部确保条状接地部的刚度,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消失之后,内邻周向槽的两侧的条状接地部的自槽底突出的突出长度(高度)变小,因此条状接地部的刚度不会大幅降低,适度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分割为多个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分割为多个地形成,因此对于内邻周向槽的形成于槽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而言,突条部的外周侧的外侧槽空间的容积较小而无法期待较高的排水性,但通过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分割为多个地形成,能够改善排水性,能够排出内邻周向槽痕迹的前方的水而稍微抑制水向最外侧周向槽流动的状况而减轻最外侧周向槽的排水的负担,有效地分担排水,提高整体的湿抓地性能。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连续地抵接而相互牢固地支承,因此能够尽可能抑制条状接地部的变形,可靠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轮胎赤道线的赤道周向槽,该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
根据该结构,位于轮胎赤道线的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因此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条状接地部的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在该突条部的外周侧,外侧槽空间具有充分的容积而具备较高的排水性,能够高效地排出积存在赤道周向槽痕迹的前方的水,抑制水向内邻周向槽和最外侧周向槽流动的状况,减轻最外侧周向槽的排水的负担,有效地分担排水,提高轮胎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整体的湿抓地性能。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赤道周向槽的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连续地抵接而相互牢固地支承,由此,能够尽可能抑制条状接地部的变形,可靠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形成于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赤道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槽的比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因此直到胎面表面的磨损到达形成于内邻周向槽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进而该突条部消失为止,内邻周向槽被相互接触的该突条部堵塞,但在赤道周向槽中,在突条部的外周侧仍然残留有外侧槽空间,能够维持排水。而且,在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消失之后,位于内邻周向槽的槽空间开口,因此即使赤道周向槽被突条部堵塞,也能够确保排水。
即,从轮胎为新品时到完全磨损为止,利用赤道周向槽和内邻周向槽中的至少一者确保排水性,能够维持湿抓地性能。
另外,直到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因磨损而大致消失为止,利用赤道周向槽和内邻周向槽的各突条部确保条状接地部的刚度,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消失之后,内邻周向槽的两侧的条状接地部的自槽底突出的突出长度(高度)变小,因此条状接地部的刚度不会大幅降低,适度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形成有所述周向槽的胎面部埋设有带束层,该带束层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该倾斜带束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倾斜的方向,所述最外侧周向槽位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内。
根据该结构,埋设于形成有周向槽的胎面部的带束层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该倾斜带束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倾斜的方向,最外侧周向槽位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内,因此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形成典型的蝶形状以使压痕在行驶生长时成为矩形。
与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相比,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的结构最适于这样的在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呈典型的蝶形状的充气轮胎,能够更显著地起到如下效果: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高效地排出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的前方的水,并且通过扩大基于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的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与最外侧周向槽的突条部相比,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高效地排出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的前方的水而提高湿抓地性能,通过扩大内邻周向槽的接地面积而谋求抓地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图2的I-I向视的剖视图)。
图2是该充气轮胎的周向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最外侧周向槽的宽度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内邻周向槽的宽度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赤道周向槽的宽度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充气轮胎的压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
图1是本充气轮胎1的宽度方向局部剖视图,图2是该充气轮胎的周向的局部俯视图。
参照图1,在本充气轮胎1中,沿着径向延伸的作为帘布层的橡胶包覆层的胎体2呈环状形成于一对胎圈芯(未图示)间,胎面4隔着多层带束层3而形成于胎体2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
另外,图1所示的胎体2由两层构成,但也可以由1层构成。
带束层3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该倾斜带束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Lc倾斜的方向。
在胎面4构成有利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5条周向槽5而形成有6条条状接地部(在图1中标绘有散点图案的部分)6的条形花纹。
赤道周向槽5C位于胎面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轮胎赤道线Lc地形成有1条,最外侧周向槽5S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左右最外侧地形成有两条,内邻周向槽5N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5S相邻的位置地形成有两条。
如图1所示,最外侧周向槽5S位于带束层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内。
在最外侧周向槽5S沿着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有突条部7S、7S,该突条部7S、7S从相邻的所述条状接地部6、6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
突条部7S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为圆环状。
在相对的突条部7S、7S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间存在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条状接地部6、6的弹性变形而导致相对的突条部7S、7S的顶端面靠近并接触的间隔。
参照图3,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8s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
对于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而言,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S的径向外周面7sa的深度为Dsa,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S的径向内周面7sb的深度为Dsb,突条部7S形成于从深度Dsa到深度Dsb之间的中间深度位置。
因而,最外侧周向槽5S由相对的突条部7S、7S划分为比突条部7S、7S的外周面7sa、7sa靠外周侧的外侧槽空间5So和比突条部7S、7S的内周面7sb、7sb靠内周侧的内侧槽空间5Si。
外侧槽空间5So具有与内侧槽空间5Si大致相等的容积,具备足够获得良好的排水性的容积。
在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5S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5N沿着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有多个突条部7N、7N,该多个突条部7N、7N从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6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
多个突条部7N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形成,各突条部7N呈圆弧状。
在相对的突条部7N、7N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间存在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条状接地部6、6的弹性变形而导致相对的突条部7N、7N的顶端面靠近并接触的间隔。
根据图1可知,与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相比,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8s之间的槽的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
参照图4,对于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而言,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N的径向外周面7na的深度为极浅的Dna,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N的径向内周面7nb的深度为Dnb,突条部7N形成于槽的从深度Dna到深度Dnb之间的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
因而,内邻周向槽5N被相对的突条部7N、7N划分为比突条部7N、7N的外周面7na、7na靠外周侧的外侧槽空间5No和比突条部7N、7N的内周面7nb、7nb靠内周侧的内侧槽空间5Ni。
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N、7N的外周面7na、7na的深度Dna较浅,因此外侧槽空间5No占据较小的容积。
如图5所示,在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沿着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有突条部7C、7C,该突条部7C、7C从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6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
如图2所示,突条部7C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为圆环状。
在相对的突条部7C、7C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间存在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条状接地部6、6的弹性变形而导致相对的突条部7C、7C的顶端面靠近并接触的间隔。
参照图5,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与所述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同样,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8c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
对于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而言,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C的外周面7ca的深度为Dca,从胎面踏面6f到突条部7C的内周面7cb的深度为Dcb,突条部7C形成于从深度Dca到深度Dcb之间的中间深度位置。
因而,赤道周向槽5C被相对的突条部7C、7C划分为比突条部7C、7C的外周面7ca、7ca靠外周侧的外侧槽空间5Co和比突条部7C、7C的内周面7cb、7cb靠内周侧的内侧槽空间5Ci。
外侧槽空间5Co具有与内侧槽空间5Ci大致相等的容积,具备足够获得良好的排水性的容积。
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位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8s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形成于槽的比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靠槽底8s侧的较深的位置。
即,存在如下关系。
Dsa(突条部7S的外周面7sa的深度)>Dnb(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的深度)
同样,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形成于槽的比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靠槽底8c侧的较深的位置。
即,存在如下关系。
Dca(突条部7C的外周面7ca的深度)>Dnb(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的深度)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环绕设置于胎体2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3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该倾斜带束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Lc倾斜的方向,沿着胎面4的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5条周向槽5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5S、5S位于带束层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内。
本充气轮胎1形成这样的构造,因此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P形成如图6所示那样的典型的蝶形状以使压痕在行驶生长时成为矩形。
在压痕P中包括与充气轮胎1的胎面4的轮胎赤道线Lc上的赤道周向槽5C对应的赤道周向槽痕迹Mc、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5S、5S对应的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Ms、与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5S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5N、5N对应的内邻周向槽痕迹Mn、Mn。
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因此突条部7N接地,在内邻周向槽痕迹Mn中形成有该突条部7N接地而成的痕迹m7。
如图6所示,对于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P而言,赤道周向槽痕迹Mc和轮胎的两外侧部痕迹的前后方向长度最长,其间的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前后方向长度最短,内邻周向槽痕迹Mn的前后方向长度具有赤道周向槽痕迹Mc的前后方向长度与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前后方向长度的中间的长度,压痕P整体呈蝶形状。
由于最外侧周向槽的外径的行驶生长最快,因此随着轮胎的行驶,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长度伸长,压痕变为矩形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平均化。
当车辆在潮湿的路面行驶时,轮胎接地面的前端缘(相当于压痕的前端缘Ef)以向前方(空心箭头)驱赶水的方式进行作用。
因而,在向轮胎为新品时的呈蝶形状的压痕P的呈波形状的前端缘Ef的前方驱赶水时,水最容易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所在的左右的凹部Vs,另外水还容易积存在赤道周向槽痕迹Mc所在的中央凸部前方Vc。
若不排出该积存的水,则丧失湿抓地性能而产生滑水现象。
在此,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所在的最容易积存水的凹部Vs的水由最外侧周向槽排出,因此对于最外侧周向槽要求较高的排水性。
另一方面,水难以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与赤道周向槽痕迹Mc之间的内邻周向槽痕迹Mn所在的部位,因此对于内邻周向槽不要求较高的排水性。
在本充气轮胎1中,如图3所示,周向槽5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因此在条状接地部6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7S、7S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条状接地部6的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在该突条部7S、7S的外周侧形成具有充分的容积的外侧槽空间5So而具备较高的排水性,能够高效地排出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前方的水,较高地确保湿抓地性能。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5S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在条状接地部6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7N、7N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另外,在内邻周向槽5N中,突条部7N、7N形成于较浅的位置而排水性不高,但由于水难以积存在内邻周向槽痕迹Mn的前方,因此能够确保必要的排水性,并且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7N、7N接地的可能性较高,能够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在本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突条部7N、7N间存在将外侧槽空间5No与内侧槽空间5Ni连通的连通空间,改善排水性,能够排出内邻周向槽痕迹Mn的前方的水而稍微抑制水向最外侧周向槽流动的状况而减轻最外侧周向槽的排水的负担,有效地分担排水,提高整体的湿抓地性能。
另外,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能够较大地确保突条部7S的外周侧的外侧槽空间5So的容积而维持较高的排水性。
另外,如图2所示,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条状接地部6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7S、7S彼此连续地抵接而相互牢固地支承,能够尽可能抑制条状接地部6的变形,可靠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如图5所示,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因此在条状接地部6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7C、7C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抑制条状接地部6的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并且在该突条部7C、7C的外周侧,外侧槽空间5Co具有充分的容积而具备较高的排水性,能够高效地排出积存在赤道周向槽痕迹Mc的前方的水,抑制水向内邻周向槽5N和最外侧周向槽5S流动的状况,减轻最外侧周向槽5S的排水的负担,有效地分担排水,提高轮胎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整体的湿抓地性能。
另外,如图2所示,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条状接地部6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7C、7C彼此连续地抵接而相互牢固地支承,因此能够尽可能抑制条状接地部6的变形,可靠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参照图3~图5,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和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形成于槽的比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靠轮胎径向内侧的较深的位置。
即,如上所述,存在如下关系。
Dsa(突条部7S的外周面7sa的深度)>Dnb(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的深度)
Dca(突条部7C的外周面7ca的深度)>Dnb(突条部7N的内周面7nb的深度)
因而,直到胎面踏面6f的磨损到达形成于内邻周向槽5N的较浅的位置的突条部7N,进而该突条部7N消失为止,内邻周向槽5N被相互接触的该突条部7N、7N堵塞,但在最外侧周向槽5S和赤道周向槽5C中,在突条部7S、7C的外周侧仍然残留有外侧槽空间5So、5Co,能够维持排水,在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消失之后,位于内邻周向槽5N的槽空间开口,因此即使最外侧周向槽5S和赤道周向槽5C分别被突条部7S、7S和突条部7C、7C堵塞,也能够确保排水。
即,从轮胎为新品时到完全磨损为止,利用最外侧周向槽5S及赤道周向槽5C和内邻周向槽5N中的至少一者确保排水性,能够维持湿抓地性能。
另外,直到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因磨损而大致消失为止,除了最外侧周向槽5S的彼此抵接的突条部7S、7S和赤道周向槽5C的彼此抵接的突条部7C、7C之外,利用内邻周向槽5N的残存的突条部7N、7N确保条状接地部6的刚度,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另外,在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消失之后,内邻周向槽5N的两侧的条状接地部6的自槽底突出的突出长度(高度)已经变小,因此条状接地部6的刚度不会大幅降低,适度地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
在本充气轮胎1中,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带束层3,在该倾斜带束中,带束层3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Lc倾斜的方向,如图1所示,沿着胎面4的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5条周向槽5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5S、5S位于带束层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内,因此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P呈如图6所示那样的典型的蝶形状。
本发明的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且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形成于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的槽的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的结构最适于这样的在轮胎为新品时的压痕呈典型的蝶形状的充气轮胎1,能够更显著地起到如下效果: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高效地排出积存在最外侧周向槽痕迹Ms的前方的水,并且通过扩大基于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的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关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胎面构造的充气轮胎的实施例,将滚动阻力性能和湿抓地性能的试验结果作为与以往例1、2进行比较而得到的评价结果而示于表1。
在试验中使用的充气轮胎(实施例)的轮胎尺寸为315/70R22.5,在胎面宽度方向上5条周向槽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于胎面,与所述充气轮胎1相同的突条部形成于5条周向槽中的各周向槽。
以往例1和以往例2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尺寸也与实施例相同,在以往例1中,在胎面宽度方向上5条周向槽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但在周向槽不具备突条部。
以往例2是在胎面不具有周向槽的充气轮胎。
关于以上的实施例1和以往例1、2的充气轮胎,进行滚动阻力性能和湿抓地性能的性能试验而得到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293676080000151
在滚动阻力试验中,利用依据国际标准ISO28580的力法测量滚动阻力。
对于表1所示的滚动阻力系数RRC的评价结果而言,关于将测量的滚动阻力的测量值除以载荷而得到的滚动阻力系数RRC,使用其倒数,以将以往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
该指数值越大,表示滚动阻力越小。
湿抓地试验利用依据国际标准ISO15222的客车法测量湿抓地力。
对于表1所示的湿抓地指数的评价结果而言,关于测量的湿抓地力的测量值,以将以往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
该指数值越大,表示湿抓地性能越优异。
如表1所示,无周向槽的以往例2不具有周向槽,因此胎面的刚度较高,滚动阻力系数RRC表现出111.1这样较大的值,但不能进行基于周向槽的排水,因此湿抓地指数表现出90.9这样极小的值。
相对于此,实施例具有与周向槽相对的突条部,因此胎面的刚度被较高地维持,滚动阻力系数RRC表现出107.5这样较大的值,降低滚动阻力。
另外,该实施例的滚动阻力系数RRC自然是低于无周向槽的以往例2的阻力系数RRC的值,但依然表现出具有相当程度的大小的值。
另外,实施例以最外侧周向槽5S的突条部7S形成于中间深度位置,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赤道周向槽5C的突条部7C形成于中间深度位置这样的方式根据周向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具有适当的排水性而有效地分担排水,因此湿抓地指数表现出104.2这样较大的值,湿抓地性能也提高。
该实施例的湿抓地指数104.2自然是大于无周向槽的以往例2的湿抓地指数90.9的值,不仅如此,还是大于具有5条无突条部的周向槽的以往例1的湿抓地指数100的值,湿抓地性能较佳。
认为其原因在于,以往例1在周向槽不具有突条部,因此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存在条状接地部的压缩变形、倾倒等,恶化周向槽的排水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构造,但本发明的形态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含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多种多样的形态实施的实施方式。
例如,周向槽不限于5条,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备4条或6条以上的周向槽的充气轮胎。
另外,内邻周向槽的突条部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但也可以设为该突条部的外周面与胎面踏面大致共面的构造。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在胎面具有利用周向槽而形成有条状接地部的条形花纹,也可以是,在该条状接地部形成有用于湿抓地性能、冰上制动等的刀槽等细槽。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体;3、带束层;4、胎面;5、周向槽;5C、赤道周向槽;5S、最外侧周向槽;5N、内邻周向槽;6、条状接地部;7C、7S、7N、突条部;8c、8s、8n、槽底。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其利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至少4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条条状接地部,其特征在于,
从隔着所述周向槽而相邻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地设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为沿着胎面周向延伸,
相对的所述突条部在其与所述周向槽的底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突条部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存在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间隔地配设,
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和位于在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与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相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从胎面踏面到周向槽的底之间形成于该内邻周向槽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位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周向槽的中间深度,形成于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存在间隔地分割为多个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轮胎赤道线的赤道周向槽,该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胎面周向上连续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赤道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形成于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所述周向槽的胎面部埋设有带束层,该带束层通过仅重叠多个倾斜带束而构成,该倾斜带束的帘线指向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倾斜的方向,
所述最外侧周向槽位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内。
CN201880035529.3A 2017-06-01 2018-05-09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07092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9037A JP6762266B2 (ja) 2017-06-01 2017-06-0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09037 2017-06-01
PCT/JP2018/017931 WO2018221141A1 (ja) 2017-06-01 2018-05-0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260A CN110709260A (zh) 2020-01-17
CN110709260B true CN110709260B (zh) 2021-09-28

Family

ID=6445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5529.3A Active CN110709260B (zh) 2017-06-01 2018-05-0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2297B2 (zh)
EP (1) EP3632704B1 (zh)
JP (1) JP6762266B2 (zh)
CN (1) CN110709260B (zh)
WO (1) WO2018221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7362B1 (ja) 2020-04-28 2021-08-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R3114271B1 (fr) * 2020-09-23 2023-03-03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pour véhicule lourd de génie civil à adhérence améliorée
JP2023025551A (ja) 2021-08-10 2023-02-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22505A (en) * 1943-06-22 Pneumatic tire
US2121871A (en) * 1935-07-25 1938-06-28 Us Rubber Prod Inc Tire tread
JPH03276802A (ja) * 1990-03-05 1991-12-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09016B2 (ja) * 1994-02-07 2002-07-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59378B2 (ja) * 1996-02-29 2004-09-0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対
JP3815758B2 (ja) * 1997-10-06 2006-08-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989000A3 (de) * 1998-09-24 2002-02-0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Luftreifen mit schallabsorbierenden Eigenschaften
JP4873514B2 (ja) * 2001-01-29 2012-02-0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70893B2 (ja) * 2006-10-24 2012-07-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41466B2 (ja) 2006-11-08 2012-10-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11841B2 (ja) * 2008-02-19 2013-10-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52575A (ja) * 2008-08-28 2010-03-11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FR2950565B1 (fr) * 2009-09-29 2012-08-31 Michelin Soc Tech Bande de roulement pour pneu de rigidite amelioree
JP5356291B2 (ja) * 2010-03-19 2013-12-0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245996A (ja) * 2010-05-27 2011-12-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93069B2 (ja) * 2010-07-16 2015-04-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86599A (ja) * 2010-10-15 2012-05-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630452B2 (en) 2011-02-14 2017-04-2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5785010B2 (ja) * 2011-07-13 2015-09-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765107B2 (ja) * 2011-07-19 2015-08-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781639B (zh) * 2011-09-08 2016-05-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FR2983779A1 (fr) * 2011-12-09 2013-06-14 Michelin Soc Tech Combinaison d'une structure de pneu poids lourd avec une sculpture de bande de roulement
KR101710069B1 (ko) * 2012-10-10 2017-03-08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입 타이어
JP5932618B2 (ja) * 2012-11-20 2016-06-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63750B2 (ja) * 2012-12-25 2017-07-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14746B1 (fr) 2013-12-13 2017-08-11 Michelin & Cie Bande de roulement evolutive pour pneu.
JP5722986B1 (ja) * 2013-12-27 2015-05-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878585B2 (en) * 2014-05-29 2018-01-3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6434279B2 (ja) 2014-11-05 2018-12-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7758B2 (ja) 2015-06-13 2019-06-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7208010A1 (de) * 2017-05-11 2018-11-1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202956A (ja) 2018-12-27
CN110709260A (zh) 2020-01-17
EP3632704A1 (en) 2020-04-08
EP3632704A4 (en) 2020-12-30
EP3632704B1 (en) 2023-07-19
WO2018221141A1 (ja) 2018-12-06
US20200079156A1 (en) 2020-03-12
US11292297B2 (en) 2022-04-05
JP6762266B2 (ja)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9033B (zh) 充气轮胎
CN107599754B (zh) 充气轮胎
EP2311659B1 (en) Pneumatic tire
EP3162593B1 (en) Tire
EP0904960B1 (en) Studless tyre
US7438100B2 (en) Pneumatic tire for ice-bound or snow-covered road
JP42856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662660B (zh) 充气轮胎
CN110709260B (zh) 充气轮胎
US11325426B2 (en) Tire
US8162015B2 (en) Pneumatic tire having asymmetrical tread pattern
JPH08156525A (ja) 氷雪上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558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349328B (zh) 充气轮胎
EP3446891B1 (en) Tire and tire mold
WO201811702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4683776B (zh) 充气轮胎
CN114683777B (zh) 充气轮胎
CN113508041B (zh) 具有带盲微纹沟的周向纹沟的卡车轮胎
JP200603593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7795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311351B (zh) 充气轮胎
CN110588249A (zh) 轮胎
CN112238711B (zh) 轮胎
CN114746285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