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1351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1351B
CN109311351B CN201780035132.XA CN201780035132A CN109311351B CN 109311351 B CN109311351 B CN 109311351B CN 201780035132 A CN201780035132 A CN 201780035132A CN 109311351 B CN109311351 B CN 109311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main groove
land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1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1351A (zh
Inventor
三田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11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1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1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具备:中央主槽,其设于胎面部的接地中央部;胎肩主槽,其设于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中央陆地部,其由中央主槽和胎肩主槽划分形成;倒角部,其设于中央主槽的中央陆地部侧的开口边缘,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弯曲槽,其设于中央陆地部,且在中央主槽的具有倒角部的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倒角部的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副槽,其设于中央陆地部中的胎肩主槽与弯曲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弯曲槽延伸,且其朝向弯曲槽的一端在中央陆地部内终止。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且能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条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肋状陆地部,且由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所述周向主槽在该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划分出的第二陆地部具备锯齿形细槽,该锯齿形细槽沿轮胎周向延伸且具有锯齿形状,并且沿轮胎宽度方向分割第二陆地部。根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第二陆地部具备锯齿形细槽,所以具有下述优点:能够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分量,且能够确保轮胎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即湿地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055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锯齿形细槽由于具有弯曲部,所以在轮胎成型时进行脱模之时,可能会在陆地部产生缺损而导致外观不佳。而且,锯齿形细槽由于具有弯曲部,所以可能会在附近产生刚性差而发生不均匀磨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且能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第一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的接地中央部;第二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陆地部,其由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倒角部,其设于上述第一主槽的上述陆地部侧的开口边缘,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弯曲槽,其设于上述陆地部,且在上述第一主槽的具有上述倒角部的上述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上述倒角部的上述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副槽,其设于上述陆地部中的上述第二主槽与上述弯曲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上述弯曲槽延伸,且其朝向上述弯曲槽的端部在上述陆地部内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弯曲槽而能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分量,并能确保轮胎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即湿地性能。此外,由于弯曲槽配合设于第一主槽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的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的一端在陆地部内终止的副槽,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脱出之时,具有弯曲槽的陆地部在倒角部侧、副槽侧发生变形而弯曲槽变宽,因此,成型模具的脱模性能提高,能够防止脱模时在陆地部产生缺损的情况并防止外观不佳。而且,由于弯曲槽配合设于第一主槽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的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的一端在陆地部内终止的副槽,所以具有弯曲槽的陆地部的刚性差受到抑制从而接地压力均一化,因此,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弯曲槽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的槽宽Wa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弯曲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的槽宽Wa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8%,则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弯曲槽的中心线到上述倒角部的上述陆地部处的边缘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的中心线到倒角部的陆地部处的边缘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20%,则弯曲槽靠近倒角部,它们之间的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如果弯曲槽的中心线到倒角部的在陆地部处的边缘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45%,则可配置副槽的范围较窄,从而难以确保副槽的长度,因此,副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的中心线到倒角部的陆地部处的边缘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弯曲槽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的槽深Ha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小于30%,则弯曲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的槽深Ha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超过55%,则由于弯曲槽的槽深Ha接近第一主槽的槽深H,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脱出之时在陆地部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时,优选地,弯曲槽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倒角部的上述倒角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和短边且在上述第一主槽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状,上述弯曲槽具有沿着该倒角的长边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以及沿着上述倒角的短边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而弯曲地形成,且形成为,上述第一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上述第二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第一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小于2°,或第二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小于20°,则弯曲槽接近轮胎周向而边缘效果降低,因而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第一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超过7°,或第二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超过60°,则弯曲槽的弯曲过大而角部接近于锐角,因而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且,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脱出之时在陆地部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形成为,第一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第一主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15%,则由于倒角在陆地部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倒角部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小于30%,则第一主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超过60%,则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形成为,在上述倒角部与上述弯曲槽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上述倒角部中的上述倒角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上述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并且上述倒角部中的一个上述倒角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上述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
根据该充气轮胎,由于形成为,倒角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且倒角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因此,倒角的边缘形状与弯曲槽的弯曲平行,从而能够使它们之间的陆地部在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差均一化,并明显地获得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上述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0%,则副槽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50%,则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在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上述第二主槽,上述陆地部由上述第一主槽和各上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在上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设有上述倒角部,在各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弯曲槽,且在各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副槽,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上述倒角部在内的上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上述倒角部之外的上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5%以上20%以下的范围。
在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不到15%的情况下,由于倒角的边缘效果降低,所以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在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超过20%的情况下,由于倒角在陆地部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5%以上20%以下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在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上述第二主槽,上述陆地部由上述第一主槽和各上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在上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设有上述倒角部,在各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弯曲槽,且在各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副槽,上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的各上述倒角部中,上述倒角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该倒角连续的边界部在上述第一主槽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地设置。
如果倒角连续的边界部在第一主槽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相一致,则在该相一致的部分中在轮胎周向不存在倒角,因而仅在该部分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耐湿路滑胎性能也降低。因此,通过使倒角连续的边界部在第一主槽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地设置,在轮胎周向总是存在有倒角,从而能够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在两条上述第一主槽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有上述第二主槽,上述陆地部由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仅在上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边缘设有上述倒角部,在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弯曲槽,且在上述陆地部设有上述副槽,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上述倒角部在内的上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上述倒角部之外的上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8%以上13%以下的范围。
在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不到8%的情况下,由于倒角的边缘效果降低,所以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在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超过13%的情况下,由于倒角在陆地部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在内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之外的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8%以上13%以下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构成上述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在20℃下的橡胶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橡胶硬度小于62,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橡胶硬度超过68,则存在橡胶的柔软性降低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的橡胶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构成上述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tanδ小于0.60,则存在WET性能、即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tanδ超过0.80,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从而轮胎成型时脱模容易导致陆地部缺损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子午截面中,由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的上述陆地部的实际轮廓线形成为,相对于经过上述第二主槽中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以及与上述第二主槽相邻的上述第一主槽中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的虚拟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该充气轮胎,由于陆地部的实际轮廓线与虚拟轮廓线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较之于虚拟轮廓线的情况增加。也即是说,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增加。其结果,接地性能提高,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接地性能提高,所以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得以提高。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确保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且能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a))以及截面图(图2(b))。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另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虚拟轮廓线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a))以及截面图(图7(b))。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另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虚拟轮廓线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此外,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结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a))以及截面图(图2(b))。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另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虚拟轮廓线的说明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其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接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径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其中,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上接近旋转轴的一侧,且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上述旋转轴正交并且经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给轮胎赤道线赋予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制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表面2a而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上沿轮胎宽度方向并排设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3条)周向主槽(主槽)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周向主槽3作为中央主槽(第一主槽)3A,将该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周向主槽3作为胎肩主槽(第二主槽)3B。需说明的是,周向主槽3是指槽宽为5mm以上20mm以下、槽深(从胎面表面2a的开口位置到槽底的尺寸)为5mm以上15mm以下的槽。
周向主槽3的中央主槽3A配置在接地区域中的接地中央部。接地中央部是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区域,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接地中央部的周向主槽3即中央主槽3A是配置在最靠近轮胎赤道面CL处的周向主槽3,且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L上。
需说明的是,接地区域为下述区域:当将充气轮胎1安装在规定轮辋上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干燥的平坦路面接触的区域。“规定轮辋”是指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美国轮胎协会(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规定负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上由周向主槽3沿轮胎宽度方向划分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陆地部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中央主槽3A与其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各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2个肋状陆地部4,作为中央陆地部4A。此外,将配置在各胎肩主槽3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肋状的各陆地部4,作为胎肩陆地部4B。
在这样的充气轮胎1中,中央主槽3A在胎肩主槽3B侧的中央陆地部4A的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其中,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5A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槽3A由于在其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设有胎肩主槽3B,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设有中央陆地部4A,因而在两侧的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如图2(b)所示,倒角5A在中央陆地部4A的胎面表面2a中,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角部被切取成三角形,并且如图2(a)和图3所示,在俯视时形成为三角形的凹部。具体而言,倒角5A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度不同的长边5a和短边5b,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需说明的是,虽图中未明示,但倒角5A也可以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相同长度的两条边,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因此,中央主槽3A由于倒角部5而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边缘部。并且,由于中央主槽3A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开口边缘设置的各倒角部5,彼此反转地形成有倒角5A,所以中央主槽3A的开口部形成为锯齿形状,即,直线沿着轮胎周向拐了好几次弯而成的闪电形连续的形状。此外,倒角5A也可以如图2(a)所示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还可以如图3所示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5B地设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中央陆地部4A中,形成有弯曲槽6和副槽7。
弯曲槽6在中央主槽3A的具有倒角部5的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置。弯曲槽6配合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倾斜而弯曲地形成。具体而言,如图2(a)和图3所示,弯曲槽6具有沿着倒角5A的长边5a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6a、以及沿着倒角5A的短边5b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而弯曲地形成。并且,由于弯曲槽6配合三角形的倒角5A的形状而沿着轮胎周向设置,所以形成为锯齿形状,即,直线沿着轮胎周向拐了好几次弯而成的闪电形连续的形状。需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充气轮胎1中,由于倒角5A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5B且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地设置,所以弯曲槽6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不倾斜的中间部6c。中央陆地部4A由该弯曲槽6分割为中央主槽3A侧的第一中央陆地部4Aa和胎肩主槽3B侧的第二中央陆地部4Ab。需说明的是,弯曲槽6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副槽7设于胎肩主槽3B与弯曲槽6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地形成。如图2(a)和图3所示,副槽7设置为,以其一端7a朝向弯曲槽6延伸且与弯曲槽6之间具有间隔的方式在中央陆地部4A(第二中央陆地部4Ab)内终止。具体而言,副槽7设置为,其一端7a朝向弯曲槽6的弯曲较大且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并且,副槽7设置为,其另一端7b朝向胎肩主槽3B延伸而与该胎肩主槽3B连通。需说明的是,虽图中未明示,但副槽7也可以设置为,其另一端7b以与胎肩主槽3B之间具有间隔的方式在中央陆地部4A(第二中央陆地部4Ab)内终止。需说明的是,副槽7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备:中央主槽(第一主槽)3A,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2的接地中央部;胎肩主槽(第二主槽)3B,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中央陆地部4A,其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倒角部5,其设于中央主槽3A的中央陆地部4A侧的开口边缘,其中,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5A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弯曲槽6,其设于中央陆地部4A,且在中央主槽3A的具有倒角部5的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副槽7,其设于中央陆地部4A中的胎肩主槽3B与弯曲槽6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弯曲槽6延伸,且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央陆地部4A内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弯曲槽6而能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分量,并能确保轮胎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即湿地性能。此外,由于弯曲槽6配合设于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央陆地部4A内终止的副槽7,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具有弯曲槽6的中央陆地部4A(第一中央陆地部4Aa、第二中央陆地部4Ab)在倒角部5侧、副槽7侧发生变形而弯曲槽6变宽,因此,成型模具的脱模性能提高,能够防止脱模时在中央陆地部4A产生缺损的情况并防止外观不佳。而且,由于弯曲槽6配合设于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央陆地部4A内终止的副槽7,所以具有弯曲槽6的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差受到抑制从而接地压力均一化,因此,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开口宽度)W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6的槽宽Wa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弯曲槽6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槽宽Wa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8%,则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5%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弯曲槽6的中心线S是经过弯曲槽6的槽宽Wa的中心的直线。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是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在中央陆地部4A的胎面表面2a被切取得最大的部分的边缘。
如果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20%,则弯曲槽6靠近倒角部5,从而它们之间的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45%,则可配置副槽7的范围较窄,而难以确保副槽7的长度,因此,副槽7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央陆地部4A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b)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6的槽深Ha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小于30%,则弯曲槽6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槽深Ha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超过55%,则由于弯曲槽6的槽深Ha接近中央主槽3A的槽深H,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央陆地部4A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5%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中的倒角5A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5a和短边5b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弯曲槽6具有沿着该倒角5A的长边5a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6a、以及沿着倒角5A的短边5b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而弯曲地形成,且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小于2°,或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小于20°,则弯曲槽6接近轮胎周向而边缘效果降低,因而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超过7°,或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超过60°,则弯曲槽6的弯曲过大而角部接近于锐角,因而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且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央陆地部4A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为3°以上5°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3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中央主槽3A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15%,则由于倒角5A在中央陆地部4A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6%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b)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小于30%,则中央主槽3A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超过60%,则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4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形成为,在倒角部5与弯曲槽6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倒角部5中的倒角5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且倒角部5中的一个倒角5A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
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形成为,倒角5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且倒角5A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因此,倒角5A的边缘形状与弯曲槽6的弯曲平行,从而能够使它们之间的中央陆地部4A在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差均一化,并明显地获得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是副槽7投影到轮胎周向上时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如果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0%,则副槽7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50%,则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3%以上46%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和图3所示,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7%,则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如果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20%,则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提高,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央陆地部4A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防止外观不佳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防止外观不佳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央陆地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10%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在2mm以上5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形成在3mm以上4mm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地,在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分别设有胎肩主槽3B,中央陆地部4A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于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在中央主槽3A的两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在各中央陆地部4A设有弯曲槽6,且在各中央陆地部4A设有副槽7,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2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5%以上20%以下的范围。
在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不到15%的情况下,由于倒角5A的边缘效果降低,所以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在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超过20%的情况下,由于倒角5A在中央陆地部4A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中央陆地部4A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5%以上20%以下的范围。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7%以上19%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a)所示,优选地,在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分别设有胎肩主槽3B,中央陆地部4A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于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在中央主槽3A的两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在各中央陆地部4A设有弯曲槽6,且在各中央陆地部4A设有副槽7,中央主槽3A的两开口边缘的各倒角部5中,倒角5A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该倒角5A连续的边界部A在中央主槽3A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地设置。
如果倒角5A连续的边界部A在中央主槽3A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相一致,则在该相一致的部分中在轮胎周向不存在倒角5A,因而仅在该部分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耐湿路滑胎性能(hydroplaning)也降低。因此,通过使倒角5A连续的边界部A在中央主槽3A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地设置,倒角5A在轮胎周向总是存在,从而能够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胎肩陆地部4B中,分别形成有沿着胎肩主槽3B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8。各胎肩陆地部4B由该周向细槽8分割为胎肩主槽3B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4Ba和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4Bb。需说明的是,周向细槽8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此外,各胎肩陆地部4B中,在第二胎肩陆地部4Bb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胎肩副槽9。胎肩副槽9的一端贯穿周向细槽8而在第一胎肩陆地部4Ba内终止,另一端向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需说明的是,胎肩副槽9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此外,各胎肩陆地部4B中,在第二胎肩陆地部4Bb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胎肩细槽10。胎肩细槽10的一端与周向细槽8连通,另一端向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需说明的是,胎肩细槽10在0.4mm以上1.2mm以下的范围内,作为通常所说的花纹细槽(sipe)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子午截面中,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中央陆地部4A的实际轮廓线LB形成为,相对于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3Aa、3Aa的虚拟轮廓线LA,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
如上所述,虚拟轮廓线LA是指,子午截面中,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3Aa、3Aa,且在胎面表面2a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中心点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此外,虚拟轮廓线LA的中心点也可以在轮胎赤道面CL上。此外,实际轮廓线LB是指,子午截面中,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胎肩主槽3B侧的边缘端3Aa,且在胎面表面2a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中心点的圆弧。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由于中央陆地部4A的实际轮廓线LB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较之于虚拟轮廓线LA的情况增加。也即是说,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增加。其结果,接地性能提高,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接地性能提高,所以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得以提高。此外,由于在隔着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央陆地部4A中,实际轮廓线LB形成为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明显地获得上述效果。
此外,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优选地,中央陆地部4A的实际轮廓线LB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最大突出量Ga在0.1mm以上0.5mm以下。
如果中央陆地部4A的最大突出量Ga小于0.1mm,则中央陆地部4A的突出量减小,接地性能难以提高。而如果中央陆地部4A的最大突出量Ga超过0.5mm,则中央陆地部4A的突出量过多,陆地部中心部的接地长度过于增大,因而成为陆地部中心部分过早磨损这类形态的不均匀磨损的原因。因此,在要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中央陆地部4A中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量Ga为0.1mm以上0.5mm以下。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所示,优选地,子午截面中,在经过接地端T、以及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端3Ba、3Bb、并与虚拟轮廓线LA连续的虚拟轮廓线LA’上,与其一致地形成胎肩主槽3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4B的轮廓线。也即是说,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陆地部仅是与胎肩主槽3B相比靠近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央陆地部4A。由于在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成的中央陆地部4A上具备有周向的弯曲槽6,所以存在中央陆地部4A中央附近的接地性能恶化的倾向,进而存在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中央陆地部4A与胎肩陆地部4B相比接地压力较低的倾向,因此,期望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陆地部仅是与胎肩主槽3B相比靠近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央陆地部4A。
这里,接地端T是指,当将充气轮胎1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路面接触的区域中轮胎宽度方向的两最外端,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构成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的橡胶硬度(20℃的条件下依据JIS-K6253的JIS-A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如果橡胶硬度小于62,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橡胶硬度超过68,则存在橡胶的柔软性降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的橡胶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地,构成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正切损失)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如果tanδ小于0.60,则存在WET性能、即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tanδ超过0.80,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而轮胎成型时脱模容易导致陆地部缺损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
实施方式2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a))以及截面图(图7(b))。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另一示例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虚拟轮廓线的说明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充气轮胎11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其中,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接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径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其中,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上接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上述旋转轴正交并且经过充气轮胎1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给轮胎赤道线赋予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制成,在充气轮胎1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表面2a而成为充气轮胎11的轮廓。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上沿轮胎宽度方向并排设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4条)周向主槽(主槽)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隔着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两条周向主槽3作为中央主槽(第一主槽)3A,将该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周向主槽3作为胎肩主槽(第二主槽)3B。需说明的是,周向主槽3是指槽宽为5mm以上20mm以下、槽深(从胎面表面2a的开口位置到槽底的尺寸)为5mm以上15mm以下的槽。
周向主槽3的各中央主槽3A配置在接地区域中的接地中央部。接地中央部是轮胎赤道面CL附近的区域,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接地中央部的周向主槽3即中央主槽3A是与轮胎赤道面CL相邻地配置的周向主槽3。
需说明的是,接地区域为下述区域:当将充气轮胎11安装在规定轮辋上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干燥的平坦路面接触的区域。“规定轮辋”是指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美国轮胎协会(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规定负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上由周向主槽3沿轮胎宽度方向划分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陆地部4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中央主槽3A之间划分形成的1个肋状陆地部41,作为中央陆地部41A。此外,将由中央主槽3A和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2个肋状陆地部41,作为中间陆地部41B。此外,将配置在各胎肩主槽3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肋状陆地部41,作为胎肩陆地部41C。
在这样的充气轮胎11中,中央主槽3A在胎肩主槽3B侧的中间陆地部41B的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其中,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5A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槽3A由于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有胎肩主槽3B,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有中间陆地部41B,因而仅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如图7(b)所示,倒角5A在中间陆地部41B的胎面表面2a中,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角部被切取成三角形而成,并且如图7(a)和图8所示,在俯视时形成为三角形的凹部。具体而言,倒角5A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度不同的长边5a和短边5b,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需说明的是,虽图中未明示,但倒角5A也可以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相同长度的两条边,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因此,中央主槽3A由于倒角部5而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边缘部。此外,倒角5A也可以如图7(a)所示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还可以如图8所示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5B地设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在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中间陆地部41B中,形成有弯曲槽6和副槽7。
弯曲槽6在中央主槽3A的具有倒角部5的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置。弯曲槽6由于配合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倾斜而弯曲地形成。具体而言,如图7(a)和图8所示,弯曲槽6具有沿着倒角5A的长边5a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6a、以及沿着倒角5A的短边5b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而弯曲地形成。并且,由于弯曲槽6配合三角形的倒角5A的形状而沿着轮胎周向设置,所以形成为锯齿形状,即,直线沿着轮胎周向拐了好几次弯而成的闪电形连续的形状。需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充气轮胎11中,由于倒角5A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5B且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地设置,所以弯曲槽6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不倾斜的中间部6c。中间陆地部41B由该弯曲槽6分割为中央主槽3A侧的第一中间陆地部41Ba和胎肩主槽3B侧的第二中间陆地部41Bb。需说明的是,弯曲槽6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副槽7设于胎肩主槽3B与弯曲槽6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地形成。如图7(a)和图8所示,副槽7设置为,以其一端7a朝向弯曲槽6延伸且与弯曲槽6之间具有间隔的方式在中间陆地部41B(第二中间陆地部41Bb)内终止。具体而言,副槽7设置为,其一端7a朝向弯曲槽6的弯曲较大且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并且,副槽7设置为,其另一端7b朝向胎肩主槽3B延伸而与该胎肩主槽3B连通。需说明的是,虽图中未明示,但副槽7也可以设置为,其另一端7b以与胎肩主槽3B之间具有间隔的方式在中间陆地部41B(第二中间陆地部41Bb)内终止。需说明的是,副槽7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具备:中央主槽(第一主槽)3A,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2的接地中央部;胎肩主槽(第二主槽)3B,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中间陆地部41B,其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倒角部5,其设于中央主槽3A的中间陆地部41B侧的开口边缘,其中,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5A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弯曲槽6,其设于中间陆地部41B,并且在中央主槽3A的具有倒角部5的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副槽7,其设于中间陆地部41B中的胎肩主槽3B与弯曲槽6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弯曲槽6延伸,且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间陆地部41B内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11,由于弯曲槽6而能确保轮胎接地面的边缘分量,并能确保轮胎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即湿地性能。此外,由于弯曲槽6配合设于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间陆地部41B内终止的副槽7,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具有弯曲槽6的中间陆地部41B(第一中间陆地部41Ba、第二中间陆地部41Bb)在倒角部5侧、副槽7侧发生变形而弯曲槽6变宽,因此,成型模具的脱模性能提高,能够防止脱模时在中间陆地部41B产生缺损的情况并防止外观不佳。而且,由于弯曲槽6配合设于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的倒角部5的倒角5A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并设置有其朝向弯曲槽6的一端7a在中间陆地部41B内终止的副槽7,所以具有弯曲槽6的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差受到抑制从而接地压力均一化,因此,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开口宽度)Wa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6的槽宽Wa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弯曲槽6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槽宽Wa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8%,则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5%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弯曲槽6的中心线S是经过弯曲槽6的槽宽Wa的中心的直线。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是倒角部5的倒角5A在中间陆地部41B的胎面表面2a被切取得最大的部分的边缘。
如果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20%,则弯曲槽6靠近倒角部5,它们之间的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45%,则可配置副槽7的范围较窄,而难以确保副槽7的长度,因此,副槽7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中心线S到倒角部5的中间陆地部41B处的边缘5c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5%以上3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b)所示,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弯曲槽6的槽深Ha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小于30%,则弯曲槽6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弯曲槽6的槽深Ha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超过55%,则由于弯曲槽6的槽深Ha接近中央主槽3A的槽深H,所以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间陆地部41B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弯曲槽6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5%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的倒角5A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5a和短边5b且在中央主槽3A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弯曲槽6具有沿着该倒角5A的长边5a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6a、以及沿着该倒角5A的短边5b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6b而弯曲地形成,且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小于2°,或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小于20°,则弯曲槽6接近轮胎周向而边缘效果降低,因而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超过7°,或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超过60°,则弯曲槽6的弯曲过大而角部接近于锐角,因而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且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间陆地部41B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防止外观不佳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形成为,第一倾斜部6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为3°以上5°以下的范围内,第二倾斜部6b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3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则中央主槽3A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15%,则由于倒角5A在中间陆地部41B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6%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b)所示,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小于30%,则中央主槽3A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超过60%,则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倒角部5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主槽3A的槽深H在其4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形成为,在倒角部5与弯曲槽6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倒角部5中的倒角5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且倒角部5中的一个倒角5A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
根据该充气轮胎11,由于形成为,倒角5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且倒角5A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弯曲槽6的、与该倒角5A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因此,倒角5A的边缘形状与弯曲槽6的弯曲平行,从而能够使它们之间的中间陆地部41B在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差均一化,并明显地获得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是副槽7投影到轮胎周向上时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如果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40%,则副槽7的排水性能降低,致使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如果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50%,则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3%以上46%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7(a)和图8所示,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
如果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7%,则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而如果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超过20%,则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提高,而在轮胎成型时将成型模具从弯曲槽6脱出之时在中间陆地部41B容易产生缺损,致使防止外观不佳的效果减小。因此,在要防止外观不佳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7%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防止外观不佳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为,相对于中间陆地部41B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10%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需说明的是,在要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时,优选地,副槽7的朝向弯曲槽6的端部与弯曲槽6之间的最短尺寸Wf形成在2mm以上5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形成在3mm以上4mm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6至图8所示,优选地,在两条中央主槽3A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有胎肩主槽3B,中间陆地部41B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于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仅在中央主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边缘设有倒角部5,在各中间陆地部41B设有弯曲槽6,且在各中间陆地部41B设有副槽7,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2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8%以上13%以下的范围。
在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不到8%的情况下,由于倒角5A的边缘效果降低,所以对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贡献减小。而在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超过13%的情况下,由于倒角5A在中间陆地部41B内被切取得较大,所以中间陆地部41B的刚性降低,致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小。因此,在要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8%以上13%以下的范围。需说明的是,在要明显地获得确保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且同时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一效果时,优选地,包含倒角部5在内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除倒角部5之外的中央主槽3A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9%以上11%以下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胎肩陆地部41C中,分别形成有沿着胎肩主槽3B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8。各胎肩陆地部41C由该周向细槽8分割为胎肩主槽3B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41Ca、以及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41Cb。需说明的是,周向细槽8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此外,各胎肩陆地部41C在第二胎肩陆地部41Cb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胎肩副槽9。胎肩副槽9的一端贯穿周向细槽8而在第一胎肩陆地部41Ca内终止,另一端向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需说明的是,胎肩副槽9是指槽宽在1.5mm以上且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宽、槽深未达到周向主槽3的槽深的槽。
此外,各胎肩陆地部41C在第二胎肩陆地部41Cb中形成有与轮胎周向交叉的胎肩细槽10。胎肩细槽10的一端与周向细槽8连通,另一端向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设置。需说明的是,胎肩细槽10在0.4mm以上1.2mm以下的范围内,作为通常所说的花纹细槽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9和图10所示,优选地,子午截面中,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B划分形成的中间陆地部41B的实际轮廓线LB形成为,相对于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3Aa、3Aa的虚拟轮廓线LA,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
如上所述,虚拟轮廓线LA是指,子午截面中,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3Aa、3Aa,且在胎面表面2a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中心点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此外,虚拟轮廓线LA的中心点也可以在轮胎赤道面CL上。此外,实际轮廓线LB是指,子午截面中,经过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3Ba、以及与该胎肩主槽3B相邻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胎肩主槽3B侧的边缘端3Aa,且在胎面表面2a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中心点的圆弧。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1,由于中间陆地部41B的实际轮廓线LB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较之于虚拟轮廓线LA的情况增加。也即是说,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增加。其结果,接地性能提高,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接地性能提高,所以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得以提高。此外,由于在隔着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中间陆地部41B中,实际轮廓线LB形成为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明显地获得上述效果。
此外,优选地,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中间陆地部41B的实际轮廓线LB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最大突出量Ga为0.1mm以上0.5mm以下。
如果中间陆地部41B的最大突出量Ga小于0.1mm,则中间陆地部41B的突出量减小,接地性能难以提高。而如果中间陆地部41B的最大突出量Ga超过0.5mm,则中间陆地部41B的突出量过多,陆地部中心部的接地长度过于增大,因而成为陆地部中心部分过早磨损这类形态的不均匀磨损的原因。因此,在要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中间陆地部41B中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量Ga为0.1mm以上0.5mm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进一步优选地,子午截面中,由各中央主槽3A划分形成的中央陆地部41A的实际轮廓线LD形成为,相对于经过各中央主槽3A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3Aa、3Aa的虚拟轮廓线LA,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这样的充气轮胎11,由于中央陆地部41A的实际轮廓线LD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较之于虚拟轮廓线LA的情况增加。也即是说,能够使接地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增加。其结果,接地性能提高,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接地性能提高,所以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得以提高。
此外,优选地,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中央陆地部41A的实际轮廓线LD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最大突出量Gc为0.1mm以上0.5mm以下。
如果中央陆地部41A的最大突出量Gc小于0.1mm,则中央陆地部41A的突出量减小,接地性能难以提高。而如果中央陆地部41A的最大突出量Gc超过0.5mm,则中央陆地部41A的突出量过多,陆地部中心部的接地长度过于增大,因而成为陆地部中心部分过早磨损这类形态的不均匀磨损的原因。因此,在要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时,优选地,中央陆地部41A中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最大突出量Gc为0.1mm以上0.5mm以下。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1中,如图10所示,优选地,子午截面中,在经过接地端T、以及胎肩主槽3B中与胎面表面2a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端3Ba、3Bb、并与虚拟轮廓线LA连续的虚拟轮廓线LA’上,与其一致地形成胎肩主槽3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41C的轮廓线。也即是说,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陆地部是与胎肩主槽3B相比靠近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间陆地部41B,或者还包括中央陆地部41A。由于在由中央主槽3A和胎肩主槽31B划分成的中间陆地部41B上具备有周向的弯曲槽6,所以存在中间陆地部41B中央附近的接地性能恶化的倾向,进而存在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中间陆地部41B相对于胎肩陆地部41C接地压力较低的倾向,因此,期望与虚拟轮廓线LA相比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陆地部是与胎肩主槽3B相比靠近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中间陆地部41B,或者还包括中央陆地部41A。
这里,接地端T是指,当将充气轮胎11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时该充气轮胎1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路面接触的区域中轮胎宽度方向的两最外端,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构成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的橡胶硬度(20℃的条件下依据JIS-K6253的JIS-A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如果橡胶硬度小于62,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橡胶硬度超过68,则存在橡胶的柔软性降低而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的橡胶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地,构成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正切损失)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如果tanδ小于0.60,则存在WET性能、即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而如果tanδ超过0.80,则存在橡胶强度降低而轮胎成型时脱模容易导致陆地部缺损的倾向。因此,优选地,构成胎面表面2a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对条件不同的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以及硫化故障(外观不佳)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11至图16)。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195/65R15的充气轮胎、即与上述实施方式1对应的图1和图2所示形态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1。将该试验轮胎1组装到15×6J的规定轮辋上,并充填至规定内压(200kPa),然后安装于试验车辆(1400cc前置前轮驱动车辆)。此外,将轮胎尺寸为215/45R17的充气轮胎、即与上述实施方式2对应的图6和图7所示形态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2。将该试验轮胎2组装到17×7J的规定轮辋上,并充填至规定内压(200kPa),然后安装于试验车辆(1400cc前置前驱车)。
作为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测量上述试验车辆在水深1mm的湿润路面的测试路线从时速100km/h到停止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量结果以现有例1、2为基准(100)进行指数评价。在该评价中,数值越大越好。
作为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评价方法,在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以平均时速80km/h行驶10000km后,通过目视确认磨损形态。然后,基于该目视确认结果以现有例1、2为基准(100)进行指数评价。在该评价中,数值越大越好。
作为硫化故障的评价方法,对200个试验轮胎1、2进行硫化,并通过目视确认陆地部的缺损或开裂的外观不佳。然后,基于该目视确认结果以现有例1、2为基准(100)进行指数评价。在该评价中,数值越大越好。
图11至图13所示实施例所应用的是基于图1和图2所示形态的充气轮胎的试验轮胎1。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形态,现有例1的充气轮胎中,第一主槽未设置倒角部,且代替弯曲槽而设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直线槽。相对于图1和图2所示形态,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中,第一主槽未设置倒角部。而实施例1至实施例40的充气轮胎为图1和图2所示形态,第一主槽设有倒角部,且设有弯曲槽和副槽。
由图11至图13的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1至实施例40的充气轮胎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确保且同时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及硫化故障(外观不佳)得到改善。
图14至图16所示实施例所应用的是基于图6和图7所示形态的充气轮胎的试验轮胎2。相对于图6和图7所示形态,现有例2的充气轮胎中,第一主槽未设置倒角部,且代替弯曲槽而设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直线槽。相对于图6和图7所示形态,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中,第一主槽未设置倒角部。而实施例41至实施例79的充气轮胎为图6和图7所示形态,第一主槽设有倒角部,且设有弯曲槽和副槽。
由图14至图16的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41至实施例79的充气轮胎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以确保且同时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及硫化故障(外观不佳)得到改善。
符号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2a 胎面表面
3A 中央主槽(第一主槽)
3B 胎肩主槽(第二主槽)
4A 中央陆地部(陆地部)
5 倒角部
5A 倒角
5a 长边
5b 短边
5c 边缘
6 弯曲槽
6a 第一倾斜部
6b 第二倾斜部
7 副槽
7a 一端
7b 另一端
A 边界部
S 中心线
11 充气轮胎
41B 中间陆地部(陆地部)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的接地中央部;
第二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陆地部,其由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且不包含所述第一主槽以及所述第二主槽;
倒角部,其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所述陆地部侧的开口边缘,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
弯曲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且在所述第一主槽的具有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
副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中的所述第二主槽与所述弯曲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所述弯曲槽延伸,且其朝向所述弯曲槽的端部在所述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主槽,所述陆地部由所述第一主槽和各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在所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设有所述倒角部,在各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弯曲槽,且在各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副槽,
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所述倒角部在内的所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所述倒角部之外的所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15%以上20%以下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槽的槽宽Wa形成为,相对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槽的中心线到所述倒角部的所述陆地部处的边缘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b形成为,相对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槽的槽深Ha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55%以下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长边和短边且在所述第一主槽的开口边缘形成为三角形状,所述弯曲槽具有沿着该倒角的长边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长的第一倾斜部、以及沿着所述倒角的短边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较短的第二倾斜部而弯曲地形成,且形成为,所述第一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在2°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倾斜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在2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形成为,相对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角部的轮胎径向尺寸Hb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主槽的槽深H在其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其形成为,在所述倒角部与所述弯曲槽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所述倒角部中的所述倒角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c与所述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范围Wd相等,并且所述倒角部中的一个所述倒角的轮胎周向尺寸La与所述弯曲槽的、与该倒角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部分的一个弯曲单位的轮胎周向尺寸Lb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e形成为,相对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在其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在20℃下的橡胶硬度在62以上68以下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橡胶材料在0℃下的tanδ在0.60以上0.80以下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子午截面中,由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的所述陆地部的实际轮廓线形成为,相对于经过所述第二主槽中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主槽相邻的所述第一主槽中与胎面表面相接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边缘端的虚拟轮廓线,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
13.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第一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的接地中央部;
第二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陆地部,其由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且不包含所述第一主槽以及所述第二主槽;
倒角部,其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所述陆地部侧的开口边缘,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
弯曲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且在所述第一主槽的具有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
副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中的所述第二主槽与所述弯曲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所述弯曲槽延伸,且其朝向所述弯曲槽的端部在所述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主槽,所述陆地部由所述第一主槽和各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在所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设有所述倒角部,在各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弯曲槽,且在各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副槽,
所述第一主槽的两开口边缘的各所述倒角部中,所述倒角在轮胎周向连续地设置,该倒角连续的边界部在所述第一主槽的各开口边缘处在轮胎周向上错开地设置。
14.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第一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胎面部的接地中央部;
第二主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地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陆地部,其由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且不包含所述第一主槽以及所述第二主槽;
倒角部,其设于所述第一主槽的所述陆地部侧的开口边缘,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变化的倒角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
弯曲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且在所述第一主槽的具有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开口边缘的轮胎宽度方向被并设,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配合所述倒角部的所述倒角的形状而弯曲地设置;以及
副槽,其设于所述陆地部中的所述第二主槽与所述弯曲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并朝向所述弯曲槽延伸,且其朝向所述弯曲槽的端部在所述陆地部内终止,
在两条所述第一主槽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有所述第二主槽,所述陆地部由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划分形成于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仅在所述第一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边缘设有所述倒角部,在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弯曲槽,且在所述陆地部设有所述副槽,
且形成为,当安装于规定轮辋且充填至规定内压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在使胎面部与平坦路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含所述倒角部在内的所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相对于除所述倒角部之外的所述第一主槽的槽开口面积大出其8%以上13%以下的范围。
CN201780035132.XA 2017-03-07 2017-03-07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9311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8941 WO2018163273A1 (ja) 2017-03-07 2017-03-07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351A CN109311351A (zh) 2019-02-05
CN109311351B true CN109311351B (zh) 2021-07-30

Family

ID=60940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132.XA Active CN109311351B (zh) 2017-03-07 2017-03-0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6256658B1 (zh)
KR (1) KR102205523B1 (zh)
CN (1) CN109311351B (zh)
AU (1) AU2017402111B2 (zh)
DE (1) DE112017007194B4 (zh)
RU (1) RU2699511C1 (zh)
WO (1) WO20181632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09077A1 (ja) * 2018-07-02 2020-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30048U (zh) * 2016-08-26 2017-02-08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胎面花纹及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9395A (en) 1970-01-02 1972-10-17 Rca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luding fusible elements
US5206283A (en) * 1989-04-14 1993-04-27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Rubber composition for automobile tires
JP2678658B2 (ja) * 1989-04-14 1997-11-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トレツド用ゴム組成物
JP3443400B2 (ja) * 2000-12-06 2003-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792754B1 (en) * 2004-09-24 2013-03-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4348321B2 (ja) * 2005-06-30 2009-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50017B2 (ja) * 2010-11-24 2013-07-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05599B1 (ja) * 2011-04-27 2012-03-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17942B2 (ja) * 2014-02-07 2018-04-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32242B2 (ja) * 2014-05-12 2016-11-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更生タイヤ
JP2016074256A (ja) * 2014-10-02 2016-05-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194292A1 (ja) * 2015-06-03 2016-12-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30048U (zh) * 2016-08-26 2017-02-08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胎面花纹及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63273A1 (ja) 2019-03-22
CN109311351A (zh) 2019-02-05
WO2018163273A1 (ja) 2018-09-13
RU2699511C1 (ru) 2019-09-05
KR20190003661A (ko) 2019-01-09
KR102205523B1 (ko) 2021-01-20
DE112017007194T5 (de) 2019-11-28
DE112017007194B4 (de) 2021-04-29
AU2017402111A1 (en) 2018-10-11
JP6256658B1 (ja) 2018-01-10
AU2017402111B2 (en)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3930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031298B (zh) 充气轮胎
EP3098089B1 (en) Winter tire
JP51097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0704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60193881A1 (en) Pneumatic tire
US11077718B2 (en) Heavy-duty pneumatic tire
US11179972B2 (en) Tire
JP694665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446891B1 (en) Tire and tire mold
CN109311351B (zh) 充气轮胎
JP69388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4746285B (zh) 充气轮胎
CN110696562B (zh) 充气轮胎
US11446962B2 (en) Tire
WO201705189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8695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201707A1 (en) Tire
CN110588250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