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8939B - 壳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壳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8939B
CN110708939B CN201810748711.5A CN201810748711A CN110708939B CN 110708939 B CN110708939 B CN 110708939B CN 201810748711 A CN201810748711 A CN 201810748711A CN 110708939 B CN110708939 B CN 110708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thin bottom
housing
peripheral portion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487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8939A (zh
Inventor
小松雅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487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08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08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8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8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8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09Casings with provisions to reduce EMI leakage through the join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54Ca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play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屏蔽性能的壳体装置。壳体装置具备:金属制箱子,用于内置电子部件,具有开口部以及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边部;以及金属制盖子,用于覆盖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周边部设置有薄底部,所述薄底部形成为厚度小于周围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在所述金属制盖子上设置有与所述薄底部相对应的突起部,以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薄底部抵接而使所述薄底部变形的方式,将所述金属制盖子盖住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周边部接触而固定。根据本发明,即使存在平面度或突起形状的高度的偏差,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导通性,从而提高壳体装置的电屏蔽性能。

Description

壳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涉及一种具有电屏蔽构造的壳体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等离子显示面板等放射电噪音的电气部件,为了防止来自电气部件的电噪音或来自外部的电噪音的影响,需要利用金属制的壳体装置将该电气部件的基板收纳来屏蔽电噪音。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电屏蔽功能,存在如图13所示的结构。图1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屏蔽构造的结构。如图13所示,该电屏蔽构造包括:用于收纳电子部件的金属制箱子100、对该金属制箱子100进行覆盖的金属制盖子200以及将金属制箱子100和金属制盖子200固定结合的螺栓300。
其中,为了保证电屏蔽功能,需要保证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盖子200与金属制箱子10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缝隙不会漏过电噪音,也就是说,该壳体装置的开口宽度要小于电噪音通过的宽度。因此,有在金属制盖子200的与金属制箱子100结合的区域设置突起、利用螺栓等的缔结力来确保电力导通性的结构,通过设置这样突起,使金属制盖子200与金属制箱子100之间每隔一定距离就充分接触,从而保证具有导电性的壳体内外的缝隙小于规定宽度。
但是由于壳体装置的结合面的平面性或形状的尺寸存在偏差,很难利用螺栓300的缔结力可靠地确保金属制盖子200上的所有突起形状与金属制箱子100的接合面的接触。存在如图13所示那样在螺栓300之间的中途金属制盖子200的部分突起无法接触到金属制箱子100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利用CNC(数控)加工来提高面精度,或者利用高价的导电垫或导电胶带夹设在箱子与盖子之间来确保电的导通性。但是这样提高了制造成本。
并且,实际上的金属板的部件上,即使是平面,也有微小的变形,而且突起形状的高度也存在偏差,在以往的结构中,在螺栓的缔结部周围,突起形状的前端有微小的塑性变形能够吸收某种程度的平面的扭曲或突起形状的高度的偏差,但是,远离螺栓的位置处并不明显。即使进行CNC加工,也无法杜绝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屏蔽性能的壳体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壳体装置具备:金属制箱子,用于内置电子部件,具有开口部以及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边部;以及金属制盖子,用于覆盖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周边部设置有薄底部,所述薄底部形成为厚度小于周围的其他部位的厚度,在所述金属制盖子上设置有与所述薄底部相对应的突起部,以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薄底部抵接而使所述薄底部变形的方式,将所述金属制盖子盖住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周边部接触而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壳体装置,在金属制盖子与金属制箱子的结合处设置薄底部和突起部,使得电导通部分更加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而紧密结合,而且还能够利用薄底部的厚度来容易地调整塑性变形所需的力,因此,即使存在平面度或突起形状的高度的偏差,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导通性,从而提高壳体装置的电屏蔽性能。此外,只要修改模具既可以制造具有该薄底部的壳体装置,可以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的正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盖子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盖子的正视图。
图6是图4中的B-B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与金属制盖子结合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与金属制盖子结合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与金属制盖子的结合过程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装置中的金属制箱子与金属制盖子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金属制盖子的突起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2是金属制箱子的薄底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现有技术中的壳体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00金属制箱子;2、200金属制盖子;3、300螺栓;10薄底部;20螺孔;30突起部;40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有,附图是模式性的或者是概念性的图,各部分的厚度与宽度的关系、各部分间的大小比率等并不限于与实际中的相同。此外,即使是表示相同部分,有时也会根据图面而相互之间以不同的尺寸或比率进行表示。
再有,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10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装置的结构。壳体装置包括金属制箱子1以及金属制盖子2,其中,金属制箱子1能够内置基板等电子部件,通过将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结合,能够用金属壳体包围所内置的电子部件。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1的俯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1的正视图。
如图1所示,金属制箱子1的主体是具有开口部的中空的箱状结构,在开口部的四周向外延伸有周边部(边缘部分)。其中,在图1中,在周边部的四个角部具有螺孔20,该螺孔20能够与螺栓3相螺合。在螺孔20之间以相同的间距P配列设置有多个薄底部10。间距P的大小是根据可能产生的电噪音的特征来确定的,只要小于等于为了确保屏蔽性能所容许的最大开口间距即可。
图3是图1中的A-A的剖视图。在图3的右侧示出了薄底部10的剖视图,在图3的左侧示出了薄底部10的剖视图中的虚线所框出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薄底部10具有向下凹的有底槽状,是在周边部上开口且槽的底部靠近突起部30的槽,从而形成为薄底部10的厚度小于周围的周边部的其他部位的厚度。例如图3中示出薄底部10的厚度为C。厚度C小于周边部的厚度。
另一方面,关于金属制盖子2,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盖子2的俯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盖子2的正视图。
如图4所示,金属制盖子2的主体为板状结构,大小能够与金属制箱子1的周边部相配合。其中,在与金属制箱子1的周边部对应的四个角部具有贯通孔40,该贯通孔40的位置和数量与螺孔20的位置和数量对应,供螺栓穿过。在贯通孔40之间以相同的间距P配列设置有多个突起部30。
图6是图4中的B-B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突起部30为向上突出高度D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起。高度D可以根据金属制盖子2的厚度的偏差或者结合平面的平整度来进行设定。该多个突起部30的位置对应于金属制箱子1的多个薄底部10的位置。
通过将金属制箱子1的周边部与金属制盖子2对合在一起,利用螺栓穿过贯通孔40而与螺孔20螺合,能够将金属制箱子1以及金属制盖子2结合在一起。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结合状态下的正视图。在结合状态下,金属制盖子2与金属制箱子1的周边部对接从而盖住金属制箱子1的开口部,通过螺栓3将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固定连接。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结合状态下的透视图。通过图8的透视图可知,基板4放置在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所形成的空间中。并且,每隔间距P配列有突起部30与薄底部10接触的结构。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的结合过程的说明图。在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结合时,将金属制盖子2盖在金属制箱子1的开口部上,这样,突起部30与薄底部10的位置一致,突起部30向周边部上的薄底部10的方向突出而在结合的过程中与薄底部10接触。在如图9所示用螺栓3将金属制盖子2与金属制箱子1结合紧固时,由于螺栓3的轴力F1,使得金属制盖子2的突起部30受到向上的力F2而向上按压薄底部10。薄底部10的厚度小于周围的板厚,更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因此,薄底部10产生变形而向上隆起。由此,突起部30与薄底部10抵接而紧密结合。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装置中的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0中示出了两个螺栓3之间存在三个突起部30与薄底部10抵接的结构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螺栓3附近的薄底部10受到比较大的力而变形较大,而远离螺栓3的薄底部10受到比较小的力而变形较小。但是即使远离螺栓3的薄底部10也会由于突起部30与薄底部10的抵接而紧密接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即使存在平面度或突起形状的高度的偏差,也能够可靠地确保导通性,从而提高壳体装置的电屏蔽性能。
此外,薄底部10的厚度和直径能够根据距离螺栓这样的紧固件(以下称为固定点)的距离来进行调节,也可以根据螺栓能够提供的紧固力来调节确定。在设定所有的薄底部10的厚度相同并且等距离分布即间距P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薄底部10的厚度或直径,优选使螺栓的轴力符合如下关系式:
缔结力(螺栓的轴力×螺栓个数)>薄底部变形所需的力×薄底部个数
也就是说,螺栓的轴力之和大于薄底部变形所需的变形力之和。
根据这样的壳体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塑性变形所需的力,保证所有的薄底部10与突起部30充分接触,从而可靠地确保导通性。并且,只要修改模具既可以制造具有该薄底部的壳体装置,可以节约成本。
(变形例)
在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0为向上突出高度D的、剖面为三角形的突起。但是,突起部30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图11A、图11B、图11C是金属制盖子2的突起部30的变形例的示意图。突起部30既可以如图11A、图11B那样突起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柱形,也可以如图11C所示那样是实心的柱体,而不是如图6那样下表面隆起的突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薄底部10的下表面与周围的金属制盖子2的其他部分的表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图12是金属制箱子的薄底部10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薄底部10并不是水平的底面,而是向下突出的形状,这样更有利于与突起部30抵接而产生塑性变形。此外,薄底部10的底部也可以不是靠近突起部30而是远离突起部30,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突起部30设定更高的突出高度。
此外,多个突起部30的高度也可以不一致。例如,由于在远离螺栓3这样的固定点的位置上,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之间更容易产生缝隙,因此也可以将突起部30设置为越是远离螺栓的位置,突起的高度越高。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0或薄底部10排列的间距P是一定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将间距P设置为不同的值。只要小于等于为了确保屏蔽性能所容许的最大开口间距即可。例如,由于在远离螺栓这样的固定处的位置,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之间更容易产生缝隙,因此在越是远离螺栓的位置,将间距P设置得越小。
此外,在将作为电噪音的电磁波的波长设为λ时,关于间距P,优选使间距P为1/4λ、1/6λ或者1/10λ。
此外,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制造金属制箱子1和金属制盖子2,例如,也可以是,与薄底部10相比,使用更容易变形的材料来制造突起部30,从而进一步保证薄底部10的塑性变形。
此外,根据螺栓3的轴力以及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将间距P设定为保证全部的薄底部10都与所对应的突起部30相抵接的阈值。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栓对金属制箱子1与金属制盖子2进行固定。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固定方式,只要给能够将金属制箱子1的周边部与金属制盖子2进行结合即可。
此外,金属制箱子1的开口部和周边部既可以是分体连接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形成的结构。
此外,将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某2个以上要素在技术上可实现的范围内组合而成的构成,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是想限定发明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范围或主旨内,并且也包含在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金属制箱子,用于内置电子部件,具有开口部以及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周边部;以及
金属制盖子,用于覆盖所述开口部;
在所述周边部设置有薄底部,所述薄底部形成为厚度小于周围的其他部位的厚度,
在所述金属制盖子上设置有与所述薄底部相对应的突起部,
以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薄底部抵接而使所述薄底部变形的方式,将所述金属制盖子盖住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周边部接触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周边部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底部为多个,所述突起部相应地也为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薄底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规定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间距是保证全部的所述薄底部都与所对应的所述突起部相抵接的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底部在所述周边部上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底部是在所述周边部上开口且槽底部靠近所述突起部的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螺栓固定所述金属制盖子与所述周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的轴力之和大于所述薄底部变形所需的变形力之和。
CN201810748711.5A 2018-07-10 2018-07-10 壳体装置 Active CN110708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48711.5A CN11070893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壳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48711.5A CN11070893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壳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8939A CN110708939A (zh) 2020-01-17
CN110708939B true CN110708939B (zh) 2023-09-05

Family

ID=6919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48711.5A Active CN110708939B (zh) 2018-07-10 2018-07-10 壳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0893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032A (zh) * 2008-05-09 2009-11-11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屏蔽装置和制造屏蔽装置的方法
JP2013140089A (ja) * 2012-01-05 2013-07-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流検出装置
CN105283057A (zh) * 2014-05-29 2016-01-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单元与控制盘壳体的屏蔽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8677A (ja) * 2000-12-26 2002-07-12 Nec Mitsubishi Denki Visual Systems Kk 電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032A (zh) * 2008-05-09 2009-11-11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屏蔽装置和制造屏蔽装置的方法
JP2013140089A (ja) * 2012-01-05 2013-07-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流検出装置
CN105283057A (zh) * 2014-05-29 2016-01-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单元与控制盘壳体的屏蔽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8939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4001B2 (ja) 半導体装置
US8854827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US7563992B2 (en) Electronic enclosure with continuous ground contact surface
US20090244876A1 (en) Multi-cavity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device
US20080158850A1 (en) EMI shielding device
JP5354024B2 (ja) 半導体装置
KR20080070495A (ko) 전자기 인터피어런스 차단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147510B2 (en) Socket for installing electronic parts
US903942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upper conductive layer
WO2016035600A1 (ja) 回路構成体、電気接続箱及びスペーサ
CN102638014B (zh) 连接结构
US9788445B2 (en) Waterpro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nit
CN110708939B (zh) 壳体装置
JP2009295706A (ja) 電子制御装置
US8870592B2 (en) Socket and device having the socket
US20160073517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200077274A (ko) 레이더 전자제어장치
US20080119085A1 (en) IC socket connector configured by discrete wafers assembled to a frame
US11026322B2 (en) PCB strain relief
CN112136372A (zh) 屏蔽框体
JP7154249B2 (ja) 電池固定装置
US20230273295A1 (en) In-vehicle radar device
CN210120756U (zh) 包含散热片的外壳组件以及电子装置外壳
JP5901069B2 (ja) 電磁遮蔽構造
US2022027966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