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6954A -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86954A
CN110686954A CN201911098744.0A CN201911098744A CN110686954A CN 110686954 A CN110686954 A CN 110686954A CN 201911098744 A CN201911098744 A CN 201911098744A CN 110686954 A CN110686954 A CN 110686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icle
phytolithic
sodium hypochlorite
plant
pretreatment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987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86954B (zh
Inventor
熊聪慧
王雪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09874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86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86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286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involving mechanical work, e.g. chopping, disintegrating, compacting, homogenis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34Purifying; Clean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44Sample treatment involving radiation, e.g. hea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Non-Biological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Mean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本发明首次提出了采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对植物化石进行处理的方法,该方法经过试验发现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时期,并且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尤其是对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植物化石,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本发明还通过试验得出对不同时期不同埋藏类型的植物化石角质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还可以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化石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化石是探索地质时期植物演化、植物群面貌以及古气候、古生态变化的重要窗口,而形态学分析是开展古植物学研究的基础(Dilcher,1974;Ye Meina,1981;Kerp,1990)。对于植物化石的形态学研究,通常将宏观形态特征作为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而微细构造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有时甚至起到关键作用(McElwain andChaloner,1996;Haworth and McElwain,2008)。
化石角质层分析始于十九世纪初,最开始是使用醋酸对角质层进行处理(Jonesand Rowe,1999),此后经历了一系列方法的探索和创新。Dilcher(1974)与叶美娜(1981)分别总结了几种适用于保存较好的化石角质层以及原位孢子的处理方法,主要以舒氏液(Schulze solution)浸解法和次氯酸钠浸解法为主,为后期角质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地质学会(1999)出版了《Fossil plants and spores:Modem techniques》,系统介绍了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中的各种实验方法,是目前古植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又有学者对角质层进行了超显微切片技术分析,为划分属种的系统分类位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Jones and Rowe,1999;Mairot et al.,2014);对于未保存有角质层的印痕化石可在适当处理后直接利用扫描电镜获得气孔特征(Xu Xiaohui et al.,2017,2019),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为研究植物化石角质层提供了新的途径。古植物学者多年总结的实验技术手段为植物化石的鉴定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这为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古植物学的研究具有了新时代的特色。
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含有“再生腐殖物”(Regenerated Ulmins),这种物质通过前期的酸性氧化剂使其再生,继而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之后就可看清楚原生态的角质层面貌(Ye Meina,1981)。依据传统的角质层处理方法,炭膜通常使用舒氏液(Schulzesolution)进行浸解处理。但是作者通过多次实验,认为使用舒氏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舒氏液的安全问题:舒氏液由氯酸钾(KClO3)和发烟硝酸(HNO3+NO2)配制而成,其中的发烟硝酸属于危险化学药品。目前,国家为加强对于环境的治理,限制了危险化学药品的售卖和使用;2)舒氏液的配制问题:舒氏液中,氯酸钾和发烟硝酸的体积比是1∶2或者1∶3,一般是将氯酸钾晶体加入到发烟硝酸中搅拌,直到溶液饱和为止,因此它们的比例没有绝对的界限。笔者按照传统舒氏液的配制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发现,不同的实验人员对于所用试剂量的不同掌握,造成舒氏液对植物角质层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且舒氏液通常只用几滴,并以新配制的最佳,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若使用不完全会造成试剂的浪费,并可能会污染环境。
还有,保存有角质层的植物化石能否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与化石的埋藏环境有着密切关系(Sun Bainian et al.,2001)。可获得角质层特征的植物化石通常保存在泥岩当中,并且目前常用的分析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地质时期的角质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对于围岩难以溶解的植物化石,能够起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埋藏类型的植物化石提供较佳的处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剥离:先用解剖刀在植物化石上选取一部分植物化石角质层碎屑剥离;
(2)围岩的浸解:剥离的带有围岩的植物化石角质层碎屑首先用浓度为10%的盐酸溶液进行前处理,每隔12个小时换一次盐酸溶液,直到充分除去钙质碎屑,盐酸溶液显现为无色透明为止;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40%的氢氟酸中除去硅质,将装有样品的容器放入40℃的水浴中进行加热反应至少4h,期间依据碎屑的反应程度更换氢氟酸1-2次;
(3)去除植物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
方法1: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
用新配制的王水溶液对植物化石角质层进行杂质处理,并置于4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随后,将样品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中进行6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叶片变为淡黄色即可。其中,所述王水由浓度为38%的盐酸和浓度为60%的硝酸按照3∶1的体积比配制而成。
这种方法对于不同时期的植物化石角质层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尤其更为适合于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或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植物化石,比如泥盆纪、晚二叠世(乐平世)以及古近纪渐新世的植物化石。
此外,该方法对于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化石也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一般情况下,由于新近纪的植物化石时代比较新,我们主观上会认为其围岩较容易消解,通常会采用次氯酸钠浸解法或者硝酸浸解法。但是,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在新近纪中存在的泥质砂岩或较难消解的泥岩,采用王水+次氯酸钠方法可加速并加强对围岩的溶解及角质层的脱落,并获得优于传统方法中只使用次氯酸钠或硝酸的实验结果。
方法2:次氯酸钠浸解法
具体步骤为:将经过步骤(2)处理的植物化石角质层置于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淹没样品即可,然后加入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2-4滴,观察角质层的变化,若角质层表面有气泡产生或者炭膜有逐渐消退的痕迹,则无需再加试剂;若半小时内没有反应,再加2-4滴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试剂;若超过12小时没有任何变化,将试管中的液体移出,完全加入充足的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试剂进行充分反应,直到样品变为淡黄色即可,此时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可以选择在40℃水浴加热中进行。
这种方法较为适合于煤化程度高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比如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侏罗纪和白垩纪植物化石。
方法3:硝酸浸解法
具体步骤为:采用浓度为35%的硝酸对角质层进行浸泡5-12h即可,若反应过程中试剂颜色加深,需换2-3次硝酸试剂便于观察角质层的颜色变化,无需加热处理。
这种方法较为适合于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比如新近纪上新世的植物化石。
因此,在对不同的植物化石角质层进行处理时,可以根据化石类型和围岩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经过试验发现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时期,并且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尤其是对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植物化石,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但是,从操作步骤及其难易程度来看,在对围岩比较容易处理的植物化石选择处理试剂时,一般选择另外两种方法。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首次提出了采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对植物化石角质层进行处理的方法,该方法经过试验发现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时期,并且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尤其,对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植物化石,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此外,对于新近纪植物化石的处理,也取得了预料不到的良好实验效果。
2、本发明首次通过试验得出对不同时期不同埋藏类型的植物化石角质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还可以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泥盆纪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泥盆纪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D-G.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H-K.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图2是晚二叠世(乐平世)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晚二叠世(乐平世)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D-F.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G-I.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图3是古近纪渐新世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古近纪渐新世植物化石;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D-F.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D中箭头所指处为处理后的角质层;G-I.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G中箭头所指处为处理后的角质层。
图4是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D-G.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H-I.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图5是侏罗纪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侏罗纪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D-G.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H-I.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图6是白垩纪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图中,A.白垩纪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E.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F-H.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I-J.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图7是新近纪植物碎屑微细构造特征;
A.中新世植物化石碎屑;B,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C-E,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F-H,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I.上新世植物化石碎屑;J.围岩浸解后带有炭膜的角质层;K-L.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M-N.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O-P.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中新世植物化石的角质层以及表皮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或“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书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实施例
1、化石材料
本文收集了分别采自不同地质时期、地区的植物碎屑角质层作为化石研究材料(表1)。泥盆纪早期工蕨类,莱尼蕨类,石松及三枝蕨类植物繁盛为特征,中期以真蕨类,原始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逐渐出现(Yang Nan et al.,2009;Xue et al.,2018),本文选取采自云南曲靖中泥盆统海口组(西冲组)灰白色粉砂岩泥岩中的植物碎屑(尚未发表)进行分析;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是我国重要的成煤期,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空前繁盛,与之伴生的有种子蕨和科达类植物(Sun Keqin,1997,2002;Zhang Fangzhe,2010),本文以采自甘肃永昌下二叠统山西组黑色泥岩中的植物碎屑进行分析(Liang Jiande et al.,1980);晚二叠世石松、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大为衰退,而能适应干燥寒冷气候的裸子植物中的银杏、苏铁和松柏类相继出现(Zhang Hong,1988;Dong Chong,2014),本文选取采自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肃南组粉砂质泥岩中的植物碎屑进行分析(Dong,et al.,2013);三叠纪和侏罗纪植物群面貌较为相似,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为繁盛,并且侏罗纪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煤期(Zhou Tongshun et al.,1983;Zhou Zhiyan,1995,2005;Liu Zhaoshcng et al.,2015),因此这个阶段选取采自新疆哈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中的植物碎屑进行分析(Li,et al.,2016);白垩纪是全球构造和环境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DengShenghui et al.,2012;Du Baoxia,2013),这个阶段选取采自甘肃六盘山下白垩统乃家河组深灰色泥页岩中的植物碎屑进行分析(Du,et al.,2018);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化剧烈,植物群以被子植物为主(Guo Shuangxing,1978;Jin Jianhua,2003;Wang Yufei,2009),此阶段选取采自广西宁明渐新世宁明组棕灰色泥质粉砂岩中以及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群灰白色泥岩中的植物碎屑和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硅藻粘土岩中的植物碎屑进行分析(LiXikang et al.,2004;Wang,et al.,2017;Ma,et al.,2017)。泥盆纪植物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其余化石来自于兰州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所标本实验室。
表1植物化石碎屑采集信息
Figure BDA0002269420240000061
2、化石角质层的前处理
2.1化石角质层的剥离
化石角质层在处理之前先用解剖刀在化石上选取一部分植物碎屑(图1-A;图2-A;图3-A;图4-A;图5-A;图6-A;图7-A,I)。
2.2围岩的浸解
剥离的带有围岩的植物碎屑首先用浓度为10%的盐酸进行前处理,每隔12个小时换一次酸,直到充分除去钙质碎屑,盐酸液体显现为无色透明为止;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40%的氢氟酸中除去硅质,将装有样品的容器放入40℃的水浴中进行加热反应4h,期间依据碎屑的反应程度更换氢氟酸1-2次(图1-B;图2-B,C;图3-B;图4-B;图5-B;图6-B;图7-B,J)。本文对此方法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将样品置于氢氟酸中进行加热反应,不仅可将时间缩短,而且会将围岩碎屑溶解得更加彻底。
2.3去除植物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
(1)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
用新配制的王水(Aqua regia)溶液对化石叶片进行杂质处理,并置于4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由于王水及前述氢氟酸均是强腐蚀性溶液,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做好安全防护。整个实验过程应于通风橱内进行。将王水加入样品试管,然后敞口置于水浴烧杯中,烧杯口上覆保鲜膜。切勿将样品试管口密闭,以防加热使其内部压力增大后引起试管盖被冲开并液体溅出。水浴温度不宜过高,以40℃为宜。若反应不太完全,建议延长水浴加热的时间,一般2-4h即可;随后,将样品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NaClO)中进行6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叶片变为淡黄色即可进行氨水分层以及染色制片。
(2)次氯酸钠浸解法
次氯酸钠浸解法操作较为容易,通常情况下将前期处理好的炭膜置于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然后加入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NaClO)2-4滴,观察角质层的变化,若角质层表面有气泡产生或者炭膜有逐渐消退的痕迹,则无需再加试剂;若半小时内没有反应,再加2-4滴次氯酸钠(NaClO)试剂;若超过12小时没有任何变化,将试管中的液体移出,完全加入充足的次氯酸钠(NaClO)试剂进行反应。用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角质层时,可以选择40℃水浴加热,以加快试剂的反应速度。
(3)硝酸浸解法
采用浓度为35%的硝酸(HNO3)对角质层进行浸泡5-12h即可,若反应过程中试剂颜色加深,需换2-3次硝酸试剂便于观察角质层的颜色变化,无需加热处理。
以下试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植物化石,分别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具体试验如下:
实例分析1——对泥盆纪、晚二叠世(乐平世)、古近纪渐新世和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碎屑(图1-A;图2-A;图3-A;图7-A)进行围岩浸解得到角质层后(图1-B;图2-B;图3-B;图7-B),分别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次氯酸钠浸解法以及硝酸浸解法进行处理。其中,经过硝酸浸解法得到的泥盆纪、晚二叠世(乐平世)以及古近纪渐新世的植物碎屑角质层(图1-C;图2-C;图3-C)几乎没有变化;经过次氯酸钠浸解法得到的角质层均变成了黄色(图1-D,E;图2-D;图3-D),制片后可以看清楚细胞和气孔的形态(图1-F,G;图2-E,F;图3-E,F);经过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得到的角质层均变成了淡黄色(图1-H,I;图2-G;图3-G),并且制片后同样可以看清楚细胞和气孔形态(图1-J,K;图2-H,I;图3-H,I)。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碎屑角质层经过硝酸浸解法和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得到的角质层分别变成了黄色和淡黄色(图7-C,F),制片后可以看清楚细胞和气孔的形态(图7-D,E,G,H)。经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可以看清楚细胞和气孔的形态(图7-O,P)。
通过次氯酸钠浸解法、硝酸浸解法和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的泥盆纪植物相对比,前者处理过的角质层虽然可以看清楚气孔,但是细胞形态没有后者处理的清楚;通过这两种方法处理过的晚二叠世(乐平世)植物相对比,角质层形态相差不大,但用王水浸解法处理过的角质层要比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过的更加容易染色,且染色后细胞形态更加清楚;将古近纪的植物碎屑通过这两种方法处理之后对比,明显可以看出用王水浸解法处理过的角质层特征要比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过的更加清楚和完整;将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碎屑通过三种方法对比后,发现经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表面明显更为干净和清晰,毛基及细胞形态也更加清楚。此外,次氯酸钠浸解法和硝酸浸解法所需的时间较长,例如在此实例中,由于围岩相对于其他时代较难脱落溶解,增加王水步骤可加强对围岩的溶解,因此可大大缩短实验时间。该方法选取的四种植物化石分别采自于云南、甘肃、广西和福建不同时代的砂质泥岩地层中。综上,对于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或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样品选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更为适用,这些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泥盆纪、晚二叠世(乐平世)、古近纪渐新世和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化石。
实例分析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侏罗纪和白垩纪植物角质层分别采用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次氯酸钠浸解法和硝酸浸解法进行处理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硝酸浸解法处理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植物角质层后,角质层几乎没有变化(图4-C),次氯酸钠浸解法对该类角质层效果较好,角质层变为淡黄色(图4-D,E),细胞和气孔形态很清楚;同样,硝酸浸解法对于侏罗纪植物角质层也几乎未有反应(图5-C),但是经过次氯酸钠浸解法后角质层变为淡黄色(图5-D),细胞和气孔形态极为清楚(图5-E,F和G),并且容易染色;通过硝酸浸解法对白垩纪植物角质层进行处理后,角质层变黄(图6-C),制片后观察可以看到气孔形态但是表面还有很多杂质未去除干净(图6-D,E),经过次氯酸钠处理后角质层变为淡黄色(图6-F),制片观察后可以看到清晰的气孔和细胞形态并且容易染色(图6-G,H)。通过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碎屑同样也可得到清晰的角质层特征并且较易染色(图4-H,I;5-H,I;6-I,J)。但相比之下,次氯酸钠浸解法已基本足够获得清晰的角质层形态结果。
该方法选取的植物化石标本采自西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和中生代聚煤期泥岩中。综上所述,对于煤化程度较高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采用次氯酸钠浸解法最为合适,这些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侏罗纪和白垩纪植物化石。
实例分析3——对新近纪的植物化石,本实验选用云南腾冲上新世植物化石碎屑作为此法的研究对象(图7-A,I),通过硝酸处理后的碎屑变为黄色(图7-K),制片观察后可明显观察到细胞和毛基结构(图7-L);通过次氯酸钠处理后的化石碎屑几乎接近透明(图7-F,M,黑色箭头),制片后也可观察到细胞和毛基结构(图7-N),但相对硝酸浸解法处理后的角质层,后者制片观察的结构更加清楚和完整,没有破坏并且容易染色。通过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处理后的碎屑可得到比次氯酸钠浸解法和硝酸浸解法处理后更加清晰的角质层,但此法相对另外两种方法耗时较长。
因此,对于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标本选用硝酸浸解法更加适用,这些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上新世植物化石。
综上,通过对多个地质时期,如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植物化石样品所进行的详细实验,我们总结出,王水+次氯酸钠浸解法更适用于地质时代中砂质泥岩或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化石样品,如古生代中泥盆世云南曲靖、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甘肃永昌和晚二叠世(乐平世)甘肃玉门,古近纪渐新世广西宁明和新近纪中新世福建漳浦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部分泥岩中的角质层。尤其,对于新生代的植物化石来说,相比古生代和中生代,它们并未经过极其漫长的石化作用。我们主观上认为更易通过简单实验获得清晰的角质层。然而,实验显示,对于部分泥质砂岩或较难消解的泥岩中的植物化石角质层,使用王水+次氯酸钠方法可加速并加强对围岩的溶解及角质层的脱落,并获得优于传统方法中只使用次氯酸钠或硝酸的实验结果。
对于煤化程度高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比如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侏罗纪和白垩纪植物化石,宜采用次氯酸钠浸解法。
对于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标本,比如新近纪上新世植物化石,宜采用硝酸浸解法。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剥离:先用解剖刀在植物化石上选取一部分含有角质层的植物碎屑进行剥离;
(2)围岩的浸解:剥离的带有围岩的植物化石角质层碎屑样品首先用浓度为10%的盐酸溶液进行前处理,每隔12个小时换一次盐酸溶液,直到充分除去钙质碎屑,盐酸溶液显现为无色透明为止;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40%的氢氟酸中除去硅质,将装有样品的容器放入40℃的水浴中进行加热反应至少4h;
(3)去除植物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用新配制的王水溶液对植物化石角质层进行杂质处理,并置于4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随后,将样品洗至中性置于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中进行60℃的水浴恒温加热2-4h,叶片变为淡黄色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王水由浓度为38%的盐酸和浓度为60%的硝酸按照3∶1的体积比配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所述植物化石为砂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或围岩较难消解脱落的植物化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所述植物化石包括泥盆纪、晚二叠世以及古近纪渐新世的植物化石,还包括新近纪中新世的植物化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植物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还可以为:将经过步骤(2)处理的植物化石角质层置于试管中,滴入少量蒸馏水,淹没样品即可,然后加入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2-4滴,观察角质层的变化,若角质层表面有气泡产生或者炭膜有逐渐消退的痕迹,则无需再加试剂;若半小时内没有反应,再加2-4滴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试剂;若超过12小时没有任何变化,将试管中的液体移出,完全加入充足的浓度为8%的次氯酸钠试剂在40℃水浴加热中进行充分反应,直至植物化石角质层变成淡黄色即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化石为煤化程度高或者聚煤期泥岩中的植物化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化石包括石炭纪-早二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植物化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植物化石角质层表面的炭质薄膜还可以为:采用浓度为35%的硝酸对角质层进行浸泡5-12h即可,若反应过程中试剂颜色加深,需换2-3次硝酸试剂便于观察角质层的颜色变化,无需加热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化石为灰白色泥岩或者含有硅藻土质泥岩中的植物化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石包括新近纪上新世的植物化石。
CN201911098744.0A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Active CN110686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8744.0A CN110686954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8744.0A CN110686954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6954A true CN110686954A (zh) 2020-01-14
CN110686954B CN110686954B (zh) 2021-03-26

Family

ID=6911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98744.0A Active CN110686954B (zh) 2019-11-12 2019-11-12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8695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33188A (ja) * 2003-01-30 2004-08-19 Agriculture Forestry & Fisheries Technical Information Society 植物中の成分を抽出・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部材
CN102342570A (zh) * 2011-09-29 2012-02-0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果实角质层的分离方法
CN104316526A (zh) * 2014-10-23 2015-01-28 南阳师范学院 一种观察化石植物叶肉内形态结构的方法
CN109425521A (zh) * 2017-08-28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化石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制备方法
JP6573117B2 (ja) * 2015-12-25 2019-09-11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骨材の元素分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33188A (ja) * 2003-01-30 2004-08-19 Agriculture Forestry & Fisheries Technical Information Society 植物中の成分を抽出・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部材
CN102342570A (zh) * 2011-09-29 2012-02-0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果实角质层的分离方法
CN104316526A (zh) * 2014-10-23 2015-01-28 南阳师范学院 一种观察化石植物叶肉内形态结构的方法
JP6573117B2 (ja) * 2015-12-25 2019-09-11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骨材の元素分析方法
CN109425521A (zh) * 2017-08-28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化石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冷琴: "一种观察被子植物压膜化石细微叶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 《古生物学报》 *
梁忠明: "《重金属与中药》", 31 August 1994 *
马清温等: "角质层的离析及显微观察方法", 《植物研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6954B (zh) 2021-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uder et al. Molecular assessment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selected species/genera in the naviculoid diatoms (Bacillariophyta). I. The genus Placoneis.
Li et al. Lignicolous freshwater fungi from China I: Aquadictyospora lignicola gen. et sp. nov. and new record of Pseudodictyosporium wauense from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N105838785B (zh) 与芝麻黑色种皮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及应用
CN107164476A (zh) 一种利用issr反应体系分析草果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SCHEFFLER et al. Topical observations on centric diatoms (Bacillariophyceae, Centrales) of Lake Como (N. Italy)
CN102826556B (zh) 一种从硅藻中分离提取硅藻壳体的方法
CN101302509B (zh) 一种提取植物dna的方法
CN110686954B (zh) 一种针对植物化石角质层提取的前处理方法
Yang et al. Ophiocordyceps highlandensis, a new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from Yunnan, China
CN102206630A (zh) 一种土壤和沉积物总dna提取方法及提取试剂盒
CN102703430B (zh) 一种提取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总dna的方法
CN105037748B (zh) 一种藻体中腐殖酸的分级提取方法
CN102992557A (zh) 一种有效去除底泥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09425521B (zh) 一种化石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制备方法
Jiang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f eukaryotic ultra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Qing et al. Tuber xanthomonosporum, a new Paradoxa-like species from China
CN104031909A (zh) 一种酒精长期保存后河蟹基因组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CN110577951A (zh) 一种利用角蛋白酶提取dna的方法
Stenroos et al. Puttea, gen. nov., erected for the enigmatic lichen Lecidea margaritella
RU2319672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варцевого стекла
CN104031908A (zh) 一种植物组织总rna提取方法
CN109652407A (zh) 一种微藻细胞总rna的提取方法
Arulpandi et al. Ganoderma adspersum and Ganoderma cupreum from South India, first report based on molecular phylogeny
CN113973799A (zh) 羟乙基磺酸在清除吸附型底栖硅藻中的应用
Lyons et a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pore waters from a hypersaline enviro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