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8707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8707A
CN110678707A CN201780089438.3A CN201780089438A CN110678707A CN 110678707 A CN110678707 A CN 110678707A CN 201780089438 A CN201780089438 A CN 201780089438A CN 110678707 A CN110678707 A CN 110678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condenser
refrigeration cycle
cycl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94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智隆
有井悠介
森田久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78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870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供非共沸混合的制冷剂循环;和温度控制单元,其使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为所述冷凝器中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在制冷机和空调机等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制冷剂的冷凝过程中,通过使成为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的冷却流体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流体彼此进行逆流,从而使热交换效率提高。例如,在风冷的情况下,冷却流体是周围的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20917号公报
然而,在制冷剂的冷凝过程中,即使温度梯度产生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冷却流体是逆流,若维持低负荷运转、或持续提高在冷凝器中的热交换性能,则饱和液体温度会变得比冷却流体的温度低。此时,制冷剂在冷凝过程的途中成为与冷却流体几乎相同的温度,因此不能进行进一步的热交换,在不能成为饱和液体的状态下从冷凝器流出。其结果,不能发挥充分的加热能力或冷却能力,从而导致制冷性能的降低。存在尽管提高了热交换性能,但性能降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中抑制运转性能降低的制冷循环装置。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供非共沸混合的制冷剂循环;和温度控制单元,其使所述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成为所述冷凝器中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
根据本发明,具有使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成为冷凝器中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的温度控制单元,因此即使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温度也维持在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从而促进冷凝。因此能够抑制运转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作为比较例1关于单一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
图3表示作为比较例2关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凝器中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为扁平管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压缩机2、冷凝器3、风扇6、减压装置4以及蒸发器5。压缩机2、冷凝器3、减压装置4以及蒸发器5按顺序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
压缩机2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制冷剂成为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并排出。压缩机2例如是能够通过逆变电路等控制转速来调整制冷剂的排出量的类型的容量可变型压缩机。
冷凝器3是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冷凝器3通过与作为热源的屋外的空气(外部空气)、水、载冷剂等的热交换,将压缩机2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冷却。在本实施方式1中,冷凝器3由热源侧热交换器构成,并且冷凝器3冷却制冷剂的热源(冷却流体)是外部空气。风扇6起到向冷凝器3供给外部空气,从而促进冷凝器3进行热交换的作用。风扇6能够调整风量。
减压装置4将在制冷剂回路10流动的制冷剂减压而使之膨胀。减压装置4是膨胀阀和节流装置等。减压装置4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流量控制单元、毛细管(capillarytube)、以及温感式膨胀阀等制冷剂流量调节单元构成。
蒸发器5为了通过冷却对象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维持在设定温度,而使在制冷剂回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气体状的制冷剂。蒸发器5将制冷剂蒸发而使之气体化。在蒸发器5中,冷却对象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直接或间接地被冷却。蒸发器5由利用侧热交换器构成,冷却对象例如是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制冷剂回路10循环的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是R407C和R448A。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R32、R125、R134a、R1234yf以及CO2的混合制冷剂,也可以是全部满足R32的比例XR32(wt%)为33<XR32<39的条件、R125的比例XR125(wt%)为27<XR125<33的条件、R134a的比例XR134a(wt%)为11<XR134a<17的条件、R1234yf的比例XR1234yf(wt%)为11<XR1234yf<17的条件、CO2的比例XCO2(wt%)为3<XR125<9的条件、以及XR32、XR125、XR134a、XR1234yf及XCO2的总和为100的条件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1中制冷剂为R448A。
制冷循环装置1的消耗能量的大部分由压缩机2的压缩动力占据,因此若降低压缩机动力,则运转性能提高。作为降低压缩机动力的一个方法,可以考虑压缩比的降低。为了降低压缩比,只要提高压缩机2的吸入压力,或降低排出压力即可。在此着眼于为了提高运转性能而降低排出压力、即降低压缩机2的出口压力。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于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潜热的制冷效果而言,通过在冷凝器3中使制冷剂完全成为冷凝液,或在蒸发器5中使制冷剂完全成为蒸发气体,从而能够获得充分的效果。在此着眼于为了提高运转性能而在冷凝器3中完全使制冷剂冷凝。
为了实现上述的运转性能提高,在制冷剂为单一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考虑使冷凝器3的传热性能提高来实现排出压力的降低和促进制冷剂的冷凝。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使冷凝压力恒定也产生温度梯度,因此若如以往那样使冷凝器3的传热性能提高,则存在显著损害运转性能的情况。以下使用比较例对该性能降低进行说明。
作为比较例1,对制冷剂为单一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是作为比较例1表示关于单一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如图2所示,在制冷剂为单一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若使冷凝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则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外部空气温度无限接近,制冷剂被促进冷凝而液化,也促进排出压力的降低。因此能够实现运转性能的提高。
接下来,作为比较例2,对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作为比较例2表示关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混合的多种制冷剂的沸点不同,因此沸点较低的制冷剂先蒸发,沸点较高的制冷剂后蒸发。其结果如图3所示,等温线为具有向右下降的温度梯度的线。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若使冷凝器的传热性能提高并且使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外部空气温度无限接近,则制冷剂压力降低,因此存在饱和液体温度变得比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由于不可能将制冷剂冷却至外部空气温度以下,因此在冷凝过程的途中制冷剂不能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结果,不能将制冷剂充分液化,从而会显著损害制冷效果。具体而言,在制冷剂为R407C等以往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若饱和液体温度比外部空气温度降低1℃,则制冷效果降低约20%,与此相对压缩机动力也不会降低3%。
因此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的情况下,需要饱和液体温度变得比外部空气温度高。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下,在制冷循环装置1设置有使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为冷凝器中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的温度控制单元。对温度控制单元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控制单元20是在冷凝器3中制冷剂的流动与冷却流体的流动为逆流,并且使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成为向冷凝器3流入的外部空气的冷凝器3的入口侧的温度以上的构成。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构成的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凝器中的冷凝过程的P-h线图。
如图4所示,在冷凝器3的制冷剂流路13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与风扇6向冷凝器3供给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成为逆流。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冷凝器3中的冷凝过程中,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外部空气温度无限接近,制冷剂被促进冷凝而液化,也促进排出压力降低。通过温度控制单元20能够避免显著损害制冷效果,从而能够实现运转性能提高。
此外,在图4的例子中,制冷剂的流动与空气的流动成为逆流,并且制冷剂多次一边改变方向、一边朝向空气流动的上游流动。因此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外部空气温度无限接近,制冷剂被促进冷凝而液化,从而将也促进排出压力降低的效果进一步显著化。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冷凝器3中,制冷剂的流动与外部空气的流动成为逆流,因此饱和液体温度只要超过外部空气的吸入侧的温度即可,也可以不考虑外部空气的温度升高的排出侧。因此无需过度提高饱和液体温度,只要不使压缩机2的排出压力上升即可。即使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在冷凝器3中将饱和液体温度维持在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从而促进冷凝。其结果能够抑制运转性能的降低,从而能够使由制冷效果提高引起的装置整体的运转性能提高。
本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2由逆变电路驱动。压缩机2能够由逆变电路控制转速,因此能够执行低负荷运转。在低负荷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的温度差变得最小。另外冷凝器3是风冷的冷凝器,因此外部空气的吸入侧的温度与排出侧的温度之差亦即空气温度差Dair变大。这是因为风冷的冷凝器例如与水冷的冷凝器等相比较,热容量较小。原因是气体的空气的密度小,比热也小,因此若不使用大口径的风扇等单元,则难以获得质量流量,热容量变小。因此空气温度差Dair必然变大。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的温度差必须为空气温度差Dair以上才能冷凝。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具备逆变电路的压缩机2、和风冷的冷凝器3,由此即使使用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温度差较大的制冷剂,也能够使抑制运转性能降低的效果变得显著。
例如,在小型的制冷机等中,在低负荷时的运转时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的温度差为2℃左右。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梯度为2℃以上,则存在饱和液体温度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情况。因此对于温度梯度为2℃以上的制冷剂,上述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有效性较高,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成为有效的单元。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冷凝器3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配管设置有压力测定单元。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以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6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a还具有压力测定单元11,并且作为温度控制单元20a具有控制部7。控制部7与压力测定单元11和压缩机2经由信号线连接。控制部7例如是微型计算机。压缩机2也可以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具有逆变电路。
压力测定单元11设置在冷凝器3与减压装置4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压力测定单元11测定冷凝器3与减压装置4之间的制冷剂的压力,并将测定结果向控制部7输出。控制部7使用压力测定单元11的测定结果来计算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然后,控制部7控制压缩机2的容量并调节排出压力,以使计算出的饱和液体温度成为外部空气温度以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2,控制部7能够根据压力测定单元11的测定结果准确且高精度地测定饱和液体温度,因此不会使压缩机2的排出压力不必要地上升。因此运转性能提高。
在此,考虑在冷凝器3的上游侧设置压力测定单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需要修正由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导致的数值偏离。另外,考虑代替压力测定单元而设置温度测定单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不知道在温度测定单元中有无过冷却,从而控制部7进行误判断的情况。因此最优选如本实施方式2那样在冷凝器3的下游侧设置压力测定单元。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作为温度控制单元,控制减压装置4的开度,并将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维持在外部空气温度以上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3中,减压装置4是膨胀阀4a。本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相同,是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对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7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b具有温度控制单元20b。温度控制单元20b具有控制部7,该控制部7通过调节膨胀阀4a的开度来控制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控制部7调节膨胀阀4a的开度,以使冷凝器3中的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维持外部空气温度以上的状态。
为了能够与各种运转状态对应,优选膨胀阀4a为可变节流。若使膨胀阀4a节流,则低压侧的制冷剂向高压侧移动,因此能够使制冷剂高压上升,但同时由于低压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因此需要使制冷剂封入量适当。若控制部7控制膨胀阀4a的开度而使饱和液体温度高于外部空气温度,则自动地成为解除过冷却的状态。另一方面,存在即使没有解除过冷却,饱和液体温度也超过外部空气温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若将饱和液体温度设为控制目标,则能够更高精度地控制过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由膨胀阀4a进行的高压控制中,通过控制饱和液体温度,即使是使用了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种的R448A的制冷循环装置1b,也能够避免显著损害制冷效果,从而能够实现运转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4中,作为温度控制单元,在冷凝器3与减压装置4之间设置有贮液器。本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同样,是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8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c具有温度控制单元20c。温度控制单元20c具有贮液器12。如图8所示,贮液器12设置在冷凝器3与减压装置4之间。贮液器12起到将在冷凝器3中冷凝的液体制冷剂暂时贮存的作用。
即使制冷剂是R448A,若设为在贮液器12中贮存液体制冷剂的程度的制冷剂封入量,则自然饱和液体温度超过外部空气温度,从而冷凝器3的出口维持在饱和液体状态。此时,冷凝器3的出口可靠地成为饱和液体状态。因此也可以在冷凝器3的出口设置温度测定单元。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d还具有温度测定单元16,作为温度控制单元20d具有贮液器12和控制部7。如上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4中,冷凝器3的出口可靠地成为饱和液体状态,因此温度测定单元16能够以充分的精度测定饱和液体温度。控制部7基于温度测定单元16的测定结果判定是否应变更压缩机2的排出压力,其结果,在变更排出压力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进行控制。在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d中,与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a相比较,使用温度测定单元来代替压力测定单元,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5中,作为温度控制单元,通过调节冷凝器3的传热性能来控制饱和液体温度,并将饱和液体温度维持在外部空气温度以上的温度。本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同样,是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4同样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10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e还具有风扇6,作为温度控制单元20d具有控制部7。风扇6向冷凝器3供给外部空气。控制部7经由信号线与风扇6连接。控制部7通过控制风扇6的转速来调节冷凝器3的热交换性能。
风扇6是转速可变的风扇。因此控制部7控制风扇6的转速来调节风量,由此能够控制冷凝器3的传热性能。例如,若将饱和液体温度的目标值设为“外部空气温度+规定温度差”,则控制部7能够维持没有过度或不足的适当的风扇转速。另外,即使是使用了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种的R448A的制冷循环装置1e,也能够避免显著损害制冷效果,从而实现运转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6中,作为温度控制单元,通过调节压缩机2的容量来控制饱和液体温度,将饱和液体温度维持得高于外部空气温度。本实施方式6与实施方式1同样,是制冷剂为R448A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5相同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图。如图1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f具有温度控制单元20f。温度控制单元20f具有控制压缩机2的容量的控制部7。控制部7经由信号线与压缩机2连接。
压缩机2是转速可变的压缩机。压缩机2例如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具有逆变电路。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也可以通过控制逆变电路的转速来执行压缩机2的低负荷运转。因此通过控制部7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从而能够自由地控制容量。若增大压缩机2的转速,则能够提高排出压力,但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也增加,因此饱和液体温度的增加量减少。需要使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适当。在本实施方式6中,即使是使用了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种的R448A的制冷循环装置1f,也能够避免显著损害制冷效果,从而能够实现运转性能提高。
在实施方式1~6中对温度控制单元的具体例进行了说明,但温度控制单元并不限于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单元,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组合。
若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较大,则饱和液体温度也降低,从而存在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情况。因此也需要使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适当。热交换器的各制冷剂流路越细,压力损失越大,在以往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R407C等所使用的一般的小型制冷机中,使用有直径9.52mm。以下,将直径9.52mm表述为φ9.52。若小于φ9.52,则制冷剂分配的课题也增加,并能想到压力损失比以往增加,因此饱和液体温度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概率提高。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凝器为扁平管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12示出相对于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垂直地切断冷凝器3后的一个截面。如图12所示,冷凝器3具有作为扁平状的传热管的扁平管14。扁平管14能够采用形成为划分有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扁平多孔管,但也可以是形成有一个制冷剂流路的扁平管。图12的扁平多孔管的扁平管14具有10个流路。扁平管14贯通多个翅片15。扁平管14隔开一定间隔设置为多层,但在图12中示出最上层和最下层的扁平管14。在图12中用虚线箭头示出从风扇6供给的外部空气的流动的方向。
对于成为包括扁平管形状在内的形状的配管的等效直径成为小于φ9.52的流路的冷凝器3,上述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有效性非常高,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是必须的。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在冷凝器3使用扁平管热交换器,从而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如上述的那样,若冷凝器3的压力损失较大,则饱和液体温度也降低,从而存在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情况。压力损失根据制冷剂流量进行增减,在使制冷剂流量发挥相同能力的情况下,潜热越小的制冷剂需要得越多。若潜热小于以往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R407C,则考虑制冷剂流量比以往多,从而压力损失增加,饱和液体温度也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概率升高。因此对于潜热小于R407C的制冷剂,上述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有效性非常高,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是必须的。R407C的相对于饱和温度40℃的潜热是164kJ/kg,上述的温度控制单元对潜热小于R407C的R448A特别有效。
在实施方式1中也进行了说明,但在一般的小型制冷机中,外部空气温度与冷凝温度的温度差在最小的低负荷时的运转中成为2℃左右。此时,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梯度为2℃以上,则存在饱和液体温度低于外部空气温度的情况。因此对于温度梯度为2℃以上的制冷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6中说明的温度控制单元的有效性较高,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成为有效的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1~6中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在使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装置、空调装置、热水供给装置等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效果特别大。此外,本发明的课题对于蒸发温度范围较广的低温设备中的在寒冷地区的低外部空气运转、低负荷时的运转性能是显著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6中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有效。
附图标记说明
1、1a~1f…制冷循环装置;2…压缩机;3…冷凝器;4…减压装置;4a…膨胀阀;5…蒸发器;6…风扇;7…控制部;10…制冷剂回路;11…压力测定单元;12…贮液器;13…制冷剂流路;14…扁平管;15…翅片;16…温度测定单元;20、20a~20f…温度控制单元。

Claims (13)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剂回路,其连接有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供非共沸混合的制冷剂循环;和
温度控制单元,其使所述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成为所述冷凝器中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冷凝器而言,所述制冷剂的流动与所述冷却流体的流动为逆流,并且使所述饱和液体温度成为向所述冷凝器流入的所述冷却流体的该冷凝器的入口侧的温度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压力测定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减压装置之间,测定所述制冷剂的压力,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使用所述压力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来控制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调节所述减压装置的开度来控制所述饱和液体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贮液器,该贮液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减压装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温度测定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贮液器之间,测定所述制冷剂的温度,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使用所述温度测定单元的测定结果来控制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风扇,其向所述冷凝器供给外部空气,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风扇的转速来调节所述冷凝器的热交换性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控制单元具有控制所述压缩机的容量的控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路的等效直径小于9.52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具有扁平管,该扁平管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路且形成为扁平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该制冷剂的潜热小于制冷剂R407C的潜热的制冷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是能够调整所述制冷剂的排出量的容量可变型压缩机,
所述冷凝器是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一定压力下的所述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温度差是2℃以上。
CN201780089438.3A 2017-05-26 2017-05-26 制冷循环装置 Withdrawn CN1106787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9664 WO2018216187A1 (ja) 2017-05-26 2017-05-26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8707A true CN110678707A (zh) 2020-01-10

Family

ID=64396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9438.3A Withdrawn CN110678707A (zh) 2017-05-26 2017-05-26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216187A1 (zh)
CN (1) CN110678707A (zh)
WO (1) WO201821618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5484A (ja) * 1994-11-24 1996-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2501649U (zh) * 2012-02-06 2012-10-2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装置
CN102859294A (zh) * 2010-04-27 2013-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13124836A (ja) * 2011-12-16 2013-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39890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3251A (ja) * 1987-03-20 1988-09-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冷房装置
JPH08136078A (ja) * 1994-11-04 1996-05-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2000121200A (ja) * 1998-10-14 2000-04-28 Yamaha Motor Co Ltd 空調装置の余熱利用ユニット
JP2000320917A (ja) * 1999-05-06 2000-11-24 Hitachi Ltd ヒートポンプ冷温水機
JP4452137B2 (ja) * 2004-07-05 2010-04-2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430598B2 (ja) * 2011-03-28 2014-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72559B2 (ja) * 2013-02-13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5484A (ja) * 1994-11-24 1996-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2859294A (zh) * 2010-04-27 2013-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13124836A (ja) * 2011-12-16 2013-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39890A (ja) * 2011-12-28 2013-07-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CN202501649U (zh) * 2012-02-06 2012-10-2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216187A1 (ja) 2019-12-19
WO2018216187A1 (ja) 2018-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809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
JP6125000B2 (ja) 二元冷凍装置
JP2007139225A (ja) 冷凍装置
US20180347868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08134031A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WO201514087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202020382A (zh) 流體溫度調節系統及冷凍裝置
US11112151B2 (en) Heat source uni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 heat-source-side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heat exchange region of variable size
KR20170109462A (ko) 대체냉매적용 공조시스템의 내부 열교환기 이중관 구조
Kim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R134a/R410A cascade cycle for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heat pump systems
JP4096984B2 (ja) 冷凍装置
JP2006336943A (ja) 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保冷庫
JP201802173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02146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765538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運転方法
JP201223751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4020070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温水機
CN110678707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71591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20333834A1 (en) Chiller system with multiple compressors
JPWO201600202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105962A (ja) 冷凍装置
JP6978242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JP2021055958A (ja) 冷凍装置
WO202301296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