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84C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784C CN1106784C CN97129763A CN97129763A CN1106784C CN 1106784 C CN1106784 C CN 1106784C CN 97129763 A CN97129763 A CN 97129763A CN 97129763 A CN97129763 A CN 97129763A CN 1106784 C CN1106784 C CN 110678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resource
- mobile terminal
- data
- termina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是一种第二设备根据来自第一设备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的方法,包括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分配请求信号的分配请求步骤,和由第二设备检测分配请求信号以分配通信资源的资源分配步骤。利用预定量的资源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分配。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在例如无线电话系统中的基站和终端设备中使用的通信方法,和应用该通信方法的基站和终端设备。
在诸如无线电话系统或类似系统的移动通信中,提供其中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基站形成一个服务区并且每个基站连接多个移动站(终端设备)的多址联接。这种情况下,预先向每个基站分配预定的传输频带;在传输频带中设定多个传输信道;在有来自每个终端设备的通信或类似请求的情况下,向终端设备分配任何一个传输信道;并且终端设备一侧使用所分配的传输信道通过基站开始通信。
例如,这种其中设定有传输信道的通信系统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
提到每种方法,FDMA方式的通信系统是一种通过分割按频率单位准备的传输频带提供多个传输信道的通信系统。TDMA方式的通信系统是一种将一条传输信道分割成预定时间单位以便在一条单一传输信道中形成多个时隙的通信系统,每个时隙分配给将要链接的终端设备。因此,利用单一的传输信道可链接多个终端设备。CDMA方式的通信系统是一种向每个终端设备分配一规定代码,并由该代码对具有相同频率的载波进行扩频调制以便将其发送到基站的通信系统。接收侧完成与每个代码的同步以识别来自所希望终端设备的信号。
在无线电话系统中,即使采用上面任何一种系统并据此设定一传输信道,可在一条传输信道上传输的数据的传输容量是预先确定的,因此传输容量不能依据传输数据的种类而改变。在一般的无线电话系统中,设定一条传输信道的传输容量使其达到允许传输语音音频数据的容量。
近来,虽然已对利用诸如便携电话或类似设备传送除音频数据之外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尝试,但在一条传输信道上仅能传送预定传输容量数据的局限性带来了传送大容量数据要占用相当多时间这一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设定大传输容量作为可在一条信道上传输的数据的传输容量是可以满足。然而,随着一条信道的传输容量增加,必须将一条传输信道的频带宽度等设定到该宽度范围,因而减少了分配给一基站的传输频带中设定的传输信道的数量。然而,如果传送诸如音频数据之类比较小容量的数据,与该传输信道的传输容量相比,在每条传输信道上传送的数据量变得更小,造成传输频带使用效率低的缺陷。
鉴于这些方面,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即使改变传输容量,也能正确地执行诸如无线电话系统或类似系统的无线通信。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一种一个第二设备根据来自一个第一设备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包括:用于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分配请求信号的分配请求步骤,和由第二设备检测分配请求信号以分配通信资源的资源分配步骤。利用预定量的资源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分配。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一种一个第二设备根据来自一个第一设备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包括:用于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分配请求信号的分配请求步骤;用于由第二设备检测分配请求信号以便由此向第一设备发送一相关信息的接受步骤;用于由第二设备接收相关信息以便由此发送一个用于证实的确认信号的证实步骤;和在证实步骤之后,由第一和第二设备根据通过采用相关信息中包括的预定量资源为单位进行的通信资源分配进行通信的信息传输步骤。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一个用于根据来自一终端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的基站包括:一个用于从该终端接收分配请求信号的接收单元;一个用于响应分配请求信号了解通信资源状况并以预定量的资源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分配的控制单元;和一个用于发送控制单元的通信资源分配结果的发送单元。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一个终端设备包括:一个用于产生分配请求信号的控制单元;一个用于发送由控制单元产生的分配请求信号的发送单元;和一个用于接收由基站执行的通信资源分配结果的接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的通信资源分配结果控制通信并用预定量资源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分配。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配置的方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基站配置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作为实例的第一实施例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4A至4E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处理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顺序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时隙排列示意图;
图7A至7G是用于说明应用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传输定时示意图;
图8A至8B是用于说明应用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频带时隙示意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配置的方框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编码器配置的方框图;
图11A和11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窗口化数据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解码器配置的方框图;
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基站配置的方框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基站调制处理单元配置的方框图;
图1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基站解调处理单元配置的方框图;
图16A和16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输状态的示意图;
图17A和17B是用于说明根据CDMA系统的信号分布的示意图。
下面参考图1至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采用TDMA方式的无线电话系统。该无线电话系统是一种蜂窝系统的无线电话系统,其中按预定间隔设置基站并因此而设定通信区。
图1是无线电话系统中使用的终端设备结构的方框图。首先参考接收系统的结构,天线11经天线共用装置12连接到接收单元13,并将来自由一个PLL电路或类似电路构成的频率合成器14的输出频率信号提供给接收单元13。从频率合成器14输出的频率信号与从天线11向接收单元13提供的接收信号混频,以预定频率对接收信号进行频率转换,将其转换成中频信号。这种情况下,根据控制单元22的控制确定频率合成器14的输出频率,该控制单元是控制该终端设备的通信操作的系统控制器。
将已转换成中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提供给解调单元15,在解调单元15根据具体的通信系统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将其转换成成为码元串的接收数据。把成为解调的码元串的接收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16,数据处理单元16提取所需的数据并将该数据提供给对应的信号处理单元。
例如,将接收数据中包括的音频数据提供给音频处理单元17,通过音频处理单元17中的音频处理将其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并作为声音从与其连接的扬声器18发出。接收数据中包括的传真数据提供给传真处理单元24,并由该传真处理单元24转换成提供给传真设备(未示出)的数据。另外,接收数据中包括的电子邮件数据提供给电子邮件处理单元25,并由电子邮件处理单元25转换成提供给电子邮件接收设备(例如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设备、个人数字助理或类似设备)的数据。接收数据中包括的控制数据提供给执行相应通信控制的控制单元22。从接收数据中包括的控制数据或类似数据中确定那些接收数据的类型。
接下来参考终端设备的发送系统,例如,在音频数据的情况下,音频处理单元17将由连接到音频处理单元17的话筒19拾取的音频信号转换成用于发送的数字音频数据,并将该音频数据提供给TDMA处理单元16并设置在待发送码元串中的预定位置中。在待发送码元串中的其它位置上,设置预定的同步码型、从控制单元22提供的控制数据和类似数据。
将作为从TDMA处理单元16输出的码元串的发送数据提供给调制单元20进行用于发送的调制处理,并将调制信号提供给发送单元21,在此发送单元21中与频率合成器14输出的频率信号混频,变频成预定的发送频率。经天线共用装置12把在该发送频率的发送信号提供给天线11以便以无线方式发送。
传真处理单元24将从未向传真处理单元24示出的传真设备(或为传真通信而连接到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设备)中发送的传真信号转换成传真数据,该传真数据提供给TDMA处理单元16,在此处理单元16中对其进行与如上所述音频数据情况类似的发送处理。另外,电子邮件处理单元25将从未向电子邮件处理单元25示出的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设备提供的发送的电子邮件数据转换成待发送的电子邮件数据,该电子邮件数据提供给TDMA处理单元16,在此对其进行与如上所述音频数据情况类似的发送处理。
各种按键23连接到控制单元22,并通过按键23进行诸如发送和接收等之类的操作。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具有同时对多个传输信道进行通信处理并在控制单元22的控制下设定传输信道的能力。同时设定多个传输信道的处理将在后面描述。
现在参考图2描述与终端设备通信的基站的结构。虽然对于通信处理而言,基站具有与终端设备相似的基本结构,但与多个终端设备通信的配置与终端设备不同。具体地说,两个系统的天线系统51、52连接到合成/分离电路53,由合成/分离电路53在每个传输信道分离接收信号,以便为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中的每一个将来自每个终端设备的接收信号分离成多个系统的信号。将相应分离系统中的接收信号提供给相应的不同通信单元54a、54b、...、54n(n是任意数),对其进行接收处理和解调处理。对解调的接收数据进行发送处理以将其发送到连接通信控制站的专用线57,通信控制站57配合基站,处理后的信号经合成/分离电路56发送到专用线57。
另外,由合成/分离电路56把从专用线57向基站发送的信号分离成多个系统中的信号。相应系统中的分离信号提供给相应的不同通信单元54a、54b、...、54n,进行了从专用线57接收的处理后,为向终端设备发送而进行调制处理和发送处理,以便将这些信号经合成/分离电路53提供给天线51、52中的一个以无线方式发送。
在控制单元55的控制下在基站的每个通信单元54a-54n进行发送和接收处理,同样在控制单元55的控制下进行所需控制数据或类似数据的补充和识别。
现在描述在上述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状况。在该实施例中,可适当地设定用于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通信的传输容量。参考将TDMA系统(时分多址系统)作为终端设备和基站间通信系统的情况描述适当设定传输容量的处理。这种情况下,设定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链路电路的传输频率与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电路的传输频率相互不同,并由此而设定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电路。
在TDAM系统中,按预定时间单位分割一个传输频带,从而执行允许多个终端设备同时使用一个传输频带的多址联接。具体地说,如果将一个传输频带分成三部分,那么如图3所示,按一个预定时间单位定义一帧并重复该帧的结构。假设一帧所分割的三部分是时隙T1、T2和T3。一个时隙具有大致从数百微秒到数毫秒范围的时间,时隙T1、T2、T3的每一个一般具有相同时间间隔。然而,也可具有不同时间间隔,以改变每个时隙中可传输的信息量。每个时隙间隔期间在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间断地发送和接收脉冲串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上行链路电路传输频带中的每个传输信道(传输频率)和下行链路电路传输频带中的每个传输信道(传输频率)具有图3所示相同定时的帧结构。例如,假设如图4A所示,在一特定终端设备和该基站之间设定使用每帧的时隙T1的通信电路,然后执行传输预定信息(音频数据、传真数据、电子邮件数据等)的双向通信。在下面的描述中,如果未特别指出,在相同状态下上行链路电路和下行链路电路中都采用每帧中的一个时隙。该帧结构是用于诸如音频数据或类似数据之类信息传输的所谓信息信道的帧结构。独立于信息信道设定用于呼出和呼入控制的控制数据传输的控制信道。有时将一部分信息信道用作控制信道。
假设以该结构设定使用时隙T1的通信电路时,发出了增加待传输信息的传输容量的请求(即请求增加传输速度)。与此同时,如果同一传输频率中有任何空闲时隙,则增加该空闲时隙并分配给该通信电路。该请求是利用控制信道发出的。
图5是上述情况下连接顺序的示意图。在图5中,信道1(CH1)上的通信是通过已使用的时隙T1持续执行的通信(图5中实线所示的通信),信道2(CH2)上的通信是新增加的使用时隙T2的通信(图5中虚线所示的通信)。首先假设在信道1上执行使用时隙T1的通信时,要求增加传输容量以开始从终端设备传输新信息。与此同时,终端设备利用正用于通信的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中的预定周期向基站传输请求产生新信息信道的请求信号S101。
当接收到请求产生新信息信道的请求信号S101时,基站检测同一传输频率中的空闲时隙,并在空闲时隙中传输表明接受开通一新信道的信号和表明根据该接受改变的参数的信号S102。利用正用于通信的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1(信道1)中的预定周期传输信号S102。当接收和证实表明接受等的信号时,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1传输一确认(ACK)信号S103。
从基站发送的参数不仅包括作为新信道分配的时隙的编号数据(这种情况下为时隙T2),而且包括该时隙中开始通信的定时的数据。在该数据表明的定时,基站利用新分配的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开始发送标题信息信号,并且终端设备利用新分配的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开始发送标题信息信号(这些处理由图5中的参考编号S104表示)。因此,如图4B所示,当利用每帧中的时隙T1连续传输诸如音频数据或类似数据的信息时,利用时隙T2开始标题信息信号的传输。标题信息信号是由具有规定码型的数据形成的预定信号。
当利用新分配的时隙T2开始标题信息信号的双向传输S104时,接收侧的控制单元确定是否可正确接收标题信息信号。如果确定正确地接收标题信息信号,接收侧的控制单元利用时隙T1中的预定周期向发送侧发送一确认信号S105。当两侧接收并识别确认信号S105时,利用新分配的时隙T2传输信息,并在如图4C所示的状态中设定基站和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电路。当利用时隙T1和T2传输信息时,可针对两个时隙T1和T2通过将同类信息分成两部分传输,或可分别利用时隙T1和T2传输不同类信息(例如音频数据和电子邮件数据)。
下面描述将一传输容量改变成原始传输容量的处理(当最初设定使用两个时隙的传输电路时减少传输容量的处理)。当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减少传输容量时,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中的时隙T2(信道2)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基站开通时隙T2的的请求信号S106。当基站接收到开通请求信号S106并且其控制单元证实时,基站利用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向终端设备发送一个确认信号和一个表明将改变参数的信号S107。发送表明将改变参数的信号S107后,基站利用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向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将释放的时隙的编号的信号S108作为用于释放该电路的尾部信息信号。当终端设备接收信号S108并且其控制单元对其证实时,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向基站发送确认信号(ACK信号)S109并结束使用时隙T2的通信,从而释放使用时隙T2(信道2)的通信电路。此后,仅有使用时隙T1的通信电路仍在执行,并因此在图4A所示状态中设定通信电路。
可通过保留所增加的时隙而不是如上所述释放增加的时隙来释放初始设定的时隙。例如,如图4C所示,在时隙T1、T2用作信息传输信道的状态中,时隙Tq中的信息传输被停止,并在如图4D所示的时隙T1中传输尾部信息信号作为电路释放信息。如图4E中所示,释放使用时隙T1的通信电路,仅保持使用时隙T2的通信电路。这种情况下,利用使用时隙T1的通信电路执行参考图5描述的从释放请求信号S106的传输到ACK信号S109传输的处理。
如果可在时隙T1中传输的信息容量和可在时隙T2中传输的信息容量相互不同,则在增加该时隙后可立即释放原始时隙。具体地说,假设时隙T2中的传输容量比时隙T1中的传输容量大并在设定使用时隙T1的通信电路的状态(图4A所示状态)中发出增加传输容量的请求。与此同时,如图4B所示,在时隙T2中传输标题信息等,并执行增加时隙T2的处理。开始时隙T2中的信息传输,同时传输如图4D所示用于释放时隙T1的尾部信息。如图4E所示释放时隙T1。此后,仅在时隙T2中传输信息。这种安排允许通过改变传输时隙增加和减少传输容量。
当执行上述TDMA通信时,可每隔预定间隔执行用于改变传输频率被称为跳频的处理。在该跳频处理中,基站和终端设备根据来自相互同步的基站的命令每隔一帧周期或每隔数帧周期执行用于改变传输频率的处理。该跳频允许将传输信号在为每个基站准备的传输频带中大致均匀地扩频并且还可提高对无线干扰和噪声的抑制。当将跳频应用到允许时隙数量象该实施例中执行的一样增加或减少的系统时,如果增加时隙数量的请求来自某一特定终端设备,则设定一个通信电路到其它终端设备的传输频率,以使从正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信道的时隙延续的一个时隙应变为一个空闲时隙,然后执行跳频。然后,能够容易地实现时隙的增加而对其它通信电路没有任何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增加和减少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数量时,仅可增加或减少两种电路其中之一的时隙数量。虽然该实施例采用将不同传输频率用于上行链路电路和下行链路电路的系统,但无需说明,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将相同传输频率以时分方式分配给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和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的系统。
下面参考图6至16描述第二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根据多载波传输系统的蜂窝系统的无线电话系统。参考图6至8详细描述多载波传输系统。根据该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安排成所谓的多载波系统,其中在预先分配的频带内连续分布多个副载波,单独频带内的该多个副载波同时利用在一个单独传输路径上。另外,在将被调制的频带中集中地分割单独频带内的该多个副载波。
下面描述其配置。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传输信号时隙排列的示意图,其中在其纵坐标设定频率和其横坐标表示时间。在本实例中,以方格形式分割频率轴和时间轴,以提供一正交基系统。具体地说,一条传输频带的传输频带宽度(一个频带时隙)设定为150KHz,一条150KHz的传输频带中包括24个副载波。这24个副载波以6.25KHz的相等间隔连续分布,每个载波被指定一个从0至23的副载波编号。然而,分配给频带的实际现有副载波是编号为1至22的副载波。一个频带时隙两个端部的频带,即副载波编号为0和23的频带不被指定副载波,就是说,使它们作为保护频带并将其电能设定为零。
用时间轴表示,规定一个时隙为200微秒的间隔。调制一脉冲串信号并在每个时隙与22个副载波一起传送。将一帧定义为25个时隙(即5毫秒)的数组。一帧内的每个时隙被指定从0至24的时隙编号。图6中的阴影区表示一个频带时隙中一个时隙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被指定为时隙编号24的时隙是一个其中不传送数据的周期。
利用通过以方格形式划分频率轴和时间轴得到的正交基系统执行其中多个移动站(终端设备)在同一周期与一个基站进行通信的多址联接。与相应移动站的连接状况如图7A至7G所示安排。图7A至7G是分别说明表示六个移动站如何通过一个频带时隙(实际采用的频带时隙因下面将描述的跳频而改变)利用时隙U0、U1、U2、...、U5连接到该基站的操作状况示意图。由R表示的时隙是一个接收时隙,而由T表示的时隙是一个发送时隙。如图7A所示,将该基站中规定的帧定时设定为包括24个时隙的一个周期(对于25个时隙,不使用最后一个时隙,即编号为24的时隙)。这种情况下,使用与接收时隙之一不同的一个频带发送该发送时隙。
图7B所示的移动站U0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0、6、12、18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3、9、15、21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在每个时隙中接收或发送一个脉冲串信号。图7C所示的移动站U1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1、7、13、19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4、10、16、22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图7D所示的移动站U2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2、8、14、20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5、11、17、23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图7E所示的移动站U3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3、9、15、21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0、6、12、28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图7F所示的移动站U4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4、10、16、22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1、7、13、22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另外,图7G所示的移动站U5使用一帧内时隙编号为5、11、16、22的时隙作为一接收时隙,而时隙编号为2、8、14、20的时隙作为一发送时隙。
由于采用如图7A至7G所示的排列,执行六个移动站接入一个频带时隙的六个时分多址联接(TDMA)。对于每个移动站,有一个从一个时隙周期的接收或发送结束到下一次发送或接收开始的两个时隙(即400微秒)的备用周期。每个移动站利用该备用周期执行一定时处理和被称为跳频的处理。具体地说,每个移动站执行一定时处理TA,用于在每个发送时隙T之前经过200毫秒后的期间使发送定时与从一个基站发送的信号的定时一致,并在自每个发送时隙T结束经过约200毫秒后执行跳频,使用于发送和接收的频带时隙切换到另一个频带时隙。由于上面的定时是传输速率设定得较高时采用的定时,如果传输速率设定得较低并且改变将使用的频带时隙的编号,则需要再次设定跳频的定时。
具体地说,将多个频带时隙分配给一个单独的基站。在一个基站构成一个网孔的蜂窝网孔系统情况下,如果向一个网孔分配1.2MHz的频带,则可向一个网孔分配8个频带时隙。同样,如果向一个网孔分配2.4MHz的频带,则可向一个网孔分配16个频带时隙;如果向一个网孔分配4.8MHz的频带,则可向一个网孔分配32个频带时隙;如果向一个网孔分配9.6MHz的频带,则可向一个网孔分配64个频带时隙。然后,执行被称为跳频的频率转换处理,以便均匀地利用分配给一个网孔的多个频带时隙。
图8A和8B表示在一个网孔中设置8个频带时隙的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地说,在所准备的如图10A所示的8个频带时隙的每一个中,如图10B所示设定22个载波以执行数据传输。
象上面那样调整通信状态,以保持每个移动站和基站之间传输的信号相对于其它信号具有正交特性。因此,该信号不受来自其它信号的干扰并仅满意地提取一对应信号。由于通过跳频随时改变用于传输的频带时隙,充分利用了为每个基站准备的传输频带,得到了有效传输并改善了对从无线干扰产生的噪声的抑制。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任意设置分配给一个基站(网孔)的频带。因此,可依据使用情况任意设置系统。
接下来,描述在上述系统中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一个基站与一个终端设备(移动站或用户)的配置。这种情况下,将2.0GHz的频带作为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而将2.2GHz的频带作为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链路。
图9是终端设备结构的示意图。首先描述其接收系统。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天线111连接到天线共用装置。天线共用装置112在其接收信号输出侧与带通滤波器113、接收放大器114和混频器115串联。带通滤波器113提取2.0GHz频带的信号。混频器115把从带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与从频率合成器131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混频,以便将接收的信号转换成100Mhz的中频信号。频率合成器131由一个PLL(锁相环电路)构成,并且是一个产生1.9GHz频带且间隔为150KHz(即一个频带时隙间隔)信号的合成器。
从混频器115输出的中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16和可变增益放大器117提供给两个用于解调的混频器118I、118Q。从频率合成器134输出的100MHz的频率信号提供给移相器135,在此移相器中将该信号分成彼此相移90度的两组信号。两组频率信号之一提供给混频器118I,而将另一组信号提供给混频器118Q,以使它们分别与中频信号混频,从而提取接收数据中包含的I分量和Q分量。
然后,所提取的I分量经低通滤波器119I提供给模拟/数字转换器120I,在此模拟/数字转换器120I中将该分量转换成数字I数据。所提取的Q分量经低通滤波器119Q提供给模拟/数字转换器120Q,在此模拟/数字转换器120Q中将该分量转换成数字Q数据。
然后,将从模拟/数字转换器120I、120Q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提供给解调解码器121,在端子122获得经解调的接收数据。
下面描述终端设备的发送系统。把在端子141得到的发送数据提供给调制编码器42,在调制编码器42中为发送而进行编码和调制处理,以生成用于发送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从调制编码器142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提供给数字/摸拟转换器143I和143Q,在此数字/模拟转换器143I和143Q中将该数据转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经转换的I信号和Q信号经低通滤波器144I和144Q提供给混频器145I和145Q。另外,由移相器1139把从频率合成器138输出的300MHz的频率信号转换成相位彼此相移90度的两组信号。两组频率信号之一提供给混频器145I,而将另一组信号提供给混频器145Q,以使频率信号分别与I信号和Q信号混频,以形成落入300MHz频带内的信号。两组信号提供给加法器146,在此加法器146中执行正交调制以将它们合成一种单一的系统信号。
然后,把从加法器146输出的调制成300MHz频带信号的信号经发送放大器147和带通滤波器148提供给混频器149,该信号在此混频器149中与从频率合成器131输出的1.9GHz的频频率信号相加,以便将该信号转换成2.2GHz频带传输频率的信号。变频成传输频率的发送信号经发送放大器(可变增益放大器)150和带通滤波器151提供给天线共用装置112,以便以无线方式从连接到天线共用装置112的天线111中发送该信号。控制发送放大器150的增益以调节发送输出。发送输出中的控制是根据例如从基站侧接收的输出控制数据执行的。
下面参考图10详细描述该配置的终端设备发送系统中的编码器和其外围装置。卷积编码器161对发送数据进行卷积编码。例如,以k=7的限定长度和R=1/3的编码速率进行卷积编码。卷积编码器161的输出提供给四帧交错缓冲器162,在此四帧交错缓冲器162在四帧(20毫秒)内进行数据交错。交错缓冲器162的输出提供给DQPSK编码器163,在此编码器163中执行DQPSK调制。就是说,DQPSK码元产生电路163a根据所提供的数据产生一对应的码元,然后将该码元在乘法器163b的一个输入端提供给该乘法器。延迟电路163c把乘法器112的乘积输出延迟一个码元量并将其返回到乘法器112的另一个输入端,由此执行DQPSK调制。DQPSK调制数据提供给乘法器164,以使从随机相移数据产生电路165输出的随机相移数据与调制数据相乘,由此任意明显地改变数据的相位。
乘法器164的输出提供给反快速付立叶变换(IFFT)电路166,在反快速付立叶变换电路166中通过反快速付立叶变换的计算对频率轴上的数据进行向时间轴的转换处理,由此产生具有6.25KHz间隔的22个副载波的多载波信号实时轴上的数据。
将通过反快速付立叶变换被变换成实时数据的多载波数据提供给乘法器167,在乘法器167中使该数据与从窗口化数据产生电路168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时间波形是例如在发送侧具有一个波形长度Tu,或约200微秒(即一个时隙周期)的波形,如图11A所示。然而,安排该波形使其在其波形电平中的两个端部TTR(约15微秒)缓慢地变化。因此,当时间波形用于乘法运算时,安排相邻时间波形相互部分重叠,如图11B所示。
再来参考图12描述编码器的配置。将由加法器167使其与控制数据相加的发送数据提供给数字/模拟转换器143(对应于图9所示的数字/模拟转换器143I、143Q),在此数字/模拟转换器143中用200KHz的时钟将发送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接下来,参考图12详细描述本实例的终端设备接收系统的解码器和其外围装置。把由模拟/数字转换器120(对应于图9中所示的模拟/数字转换器120I、120Q)使用200kHz的时钟进行转换得到的数字数据经脉冲串缓冲器171提供给乘法器172,在乘法器172中将数字数据与从反窗口化数据产生电路173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接收时用于相乘的时间波形是具有图11A所示形状的时间波形。该时间波形是按具有长度TM,即160微秒排列的,该长度比发送时的长度短。
把与时间波形相乘的接收数据提供给FFT电路134,在此FFT电路134中通过快速付立叶变换处理进行频率轴与时间轴之间的转换,由此将被调制成具有6.25KHz间隔的22个副载波并在时间轴上排列的传输数据分离成每个载波具有的信息分量。
把在FFT电路174中经过快速付立叶变换的接收数据提供给乘法器175,在此乘法器175中将接收数据与从反随机相移数据产生电路176输出的反随机相移数据(该数据是与发送侧的随机相移数据同步变化的数据)相乘,从而使该数据恢复其原始相位。
将恢复成具有其原始相位的数据提供给差分解调电路177,在此差分解调电路177中对该数据进行差分解调。经差分解调的数据提供给四帧去交错缓冲器178,在去交错缓冲器178中将发送时在四帧内交错的数据恢复成具有其原始数据顺序。去交错数据提供给维特比解码器139,在此维特比解码器139中对该数据进行维特比解码。经维特比解码的数据作为解码的接收数据提供给设置在下一级的接收数据处理电路(未示出)。
接下来参考图13描述基站的配置。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基站的配置与终端设备的基本相同,但其区别在于:基站具有执行同时连接到多个终端设备的多址联接结构。
首先,描述图13所示的接收系统的结构。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天线211连接到天线共用装置212。天线共用装置212在其接收信号输出侧与带通滤波器213、接收放大器214和混频器215串联。带通滤波器213提取2.2GHz的频带。混频器215将提取的信号与从频率合成器231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混频,以便将接收信号转换成300MHz频带的中频信号。
从混频器215输出的中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216和接收放大器217提供给用于解调的两个混频器218I、218Q。从频率合成器234输出的300MHz的频率信号被转换成两组信号,两组信号的相位由移相器235彼此移相90度。两组频率信号其中之一提供给混频器218I,而另一组提供给混频器218Q,以使他们分别与中频信号混频。于是,提取了接收数据中包含的I分量和Q分量。
所提取的I分量经低通滤波器219I提供给模拟/数字转换器220I,在此模拟/数字转换器220I中将该分量转换成数字I数据。所提取的Q分量经低通滤波器219Q提供给模拟/数字转换器220Q,在此模拟/数字转换器220Q中将该分量转换成数字Q数据。
然后,将从模拟/数字转换器220I、220Q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提供给解调单元221,从解调单元将解调的数据提供给多路分解器222,在多路分解器222中把向其提供的数据分成来自相应终端设备的数据,并将分离的数据分别提供给解码器223a、223b、...、223n,解码器的数量与允许一次接入的终端设备的数量(每一个频带时隙六个终端)对应。
接下来描述基站发送系统的配置。多路复用器242合成由为可同时进行通信的相应对方(终端设备)准备的编码器241a、241b、...、241n分别编码的发送数据。多路复用器242的输出提供给调制单元243,在此调制单元243中为发送而进行调制处理,从而产生用于发送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
从调制单元243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提供给数字/模拟转换器244I和244Q,在此将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经转换的I信号和Q信号经低通滤波器245I和245Q提供给混频器246I和246Q。另外,从频率合成器238输出的100MHz的频率信号被移相器239转换成两组信号,两组信号的相位彼此移相90度。两组频率信号其中之一提供给混频器246I,而另一组提供给混频器246Q,以使频率信号分别与I信号和Q信号混频,以形成落入300MHz频带的信号。将两组信号提供给加法器247,在此加法器247中进行正交调制以使它们统一成单一的信号。
然后,将从加法器247输出的调制成100MHz频带信号的信号经发送放大器248和带通滤波器249提供给混频器250,在混频器250中将该信号与从频率合成器231输出的1.9GHz频带的频率信号相加,以便把该信号转换成2.0GHz频带传输频率的信号。把变频成发送频率的发送信号经发送放大器251和带通滤波器252提供给天线共用装置212,以便以无线方式从连接到天线共用装置212的天线211中发送该信号。
下面参考图14详细描述基站用于编码和调制发送数据的配置。这种情况下,假设N个(N是任意数)终端设备(使用者)同时执行多址联接。因此,卷积编码器311a、311b、...、311n对到相应终端设备使用者的发送信号U0、U1、...、UN分别进行卷积编码。例如,以限定长度k=7和编码速率R=1/3进行卷积编码。
然后,把由相应系统卷积编码的数据分别提供给四帧交错缓冲器312a、312b、...、312n,在每个四帧交错缓冲器中在四帧(20毫秒)内对数据进行交错。把相应的交错缓冲器312a、312b、...、312n的输出分别提供给DQPSK编码器320a、320b、...、320n,在每个DQPSK编码器中进行DQPSK调制。具体地说,DQPSK码元产生电路321a、321b、...、321n根据所提供的数据产生对应的码元。将这些码元提供给乘法器322a、322b、...、322n的一个输入端,乘法器322a、322b、...、322n的乘积输出提供给相应的延迟电路323a、323b、...、323n,在每个延迟电路中将码元延迟一个码元量并反馈回另外一个输入端,从而执行DQPSK调制。然后,将经过DQPSK调制的数据分别提供给乘法器313a、313b、...、313n,在乘法器中把从随机相移数据产生电路314a、314b、...、314n分离输出的随机相移数据与调制数据相乘,从而明显地任意改变相应数据的相位。
各乘法器313a、313b、...、313n的输出提供给多路复用器242并由其合成。当根据该实施例由多路复用器242合成发送数据时,可按150KHz为单位切换合成发送数据的频率。通过切换控制,切换提供给每个终端设备的脉冲串信号的频率。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如参考图7A至7G等所描述的,执行按一个频带时隙单位切换频率的操作,该操作被称为跳频,通过合成操作时多路复用器242的切换处理实现频率切换操作。
由多路复用器242合成的数据提供给对数据执行反快速付立叶变换的IFFT电路332,然后获得被调制的所谓多载波数据,以得到具有每一频带时隙间隔6.25KHz频率并转换成实时的22个副载波。然后,把通过反快速付立叶变换转换成实时信号的数据提供给乘法器333,乘法器333将该数据与从窗口化数据产生电路334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如图11A所示,例如,时间波形是一种其一个波形的长度Tu约为200微秒(即一个时隙周期)的波形。然而,在其两个端部TTR(约15微秒)的每一个,波形的电平平滑变化。当该波形与如图11B所示的时间波形相乘时,相邻的时间波形部分地相互重叠。
然后,将由乘法器333与时间波形相乘的信号经脉冲串缓冲器335提供给数字/模拟转换器244(对应于图13所示的转换器244I、244Q),由转换器244将其转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然后,以图15所示结构为进行发送而处理该模拟信号。
参考图15详细描述在基站中解调接收数据以将其解码的配置。由模拟/数字转换器220(对应于图13中的模拟/数字转换器220I和220Q)转换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经脉冲串缓冲器341提供给乘法器342。乘法器使它们与从反窗口化数据产生电路343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时间波形是具有图11A和13B所示形状的时间波形并且也是具有160微秒长度TM的时间波形,该时间长度比发送时使用的时间长度短。
将与时间波形相乘的接收数据提供给FFT电路344,并对其进行快速付立叶变换,以进行将频率轴转换成时间轴的处理。因此,从该实时信号中获得按每一个频带时隙6.25KHz的间隔以22个副载波的形式调制后发送的每个数据。然后,将经过快速付立叶变换的数据提供给多路分解器222,并将其分割成与允许同时对基站多址联接的终端设备一样多的数据。当多路分解器222根据该实施例分割数据时,以150KHz为单位切换用于上述分割的频率并控制该切换操作,从而切换从相应终端设备发送的脉冲串信号的频率。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如参考图7A至7G等所描述的,周期性地执行切换频带时隙单元的频率的操作,该操作被称为跳频,并在接收数据接收时通过多路分解器222的时分处理完成对接收侧进行的频率切换操作。
由多路分解器222分割的相应接收数据独立地提供给乘法器351a、351b、...、351n,所提供的乘法器的数量与允许同时多址联接到基站的终端设备的数量N相同。乘法器351a、351b、...、351n将分割的数据分别与从反随机相移数据产生电路352a、352b、...、352n输出的反随机相移数据(与发送侧的随机相移数据同步改变的数据)相乘,并将接收的分割数据恢复成具有相应系统中原始相位的数据。
来自反随机相移数据产生电路的相应数据提供给延迟检测电路353a、353b、...、353n并由此进行延迟检测(差分解调)。延迟检测电路将经延迟检测的数据提供给四帧交错缓冲器354a、354b、...、354n,四帧交错缓冲器将发送时四帧交错的数据恢复成原始数据排列的数据。四帧交错缓冲器将去交错数据提供给维特比解码器355a、355b、...、355n,对它们进行维特比解码。解码器将经过维特比解码的数据作为接收数据提供给下一级的接收数据处理电路(未示出)。
在上面的通信处理中,将卷积编码和维特比解码分别应用于编码和解码处理。这些编码和解码处理已通过实例描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编码和解码系统。可采用用于设定发送码元系列之间更大距离的处理的编码处理,采用根据接收码元执行最大可能系列估算的解码处理,特别是也可采用已知的turbo码等。
下面描述当执行上述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时表现的通信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可适当地设定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进行通信时使用的传输容量,并将用于发送多载波信号的系统应用到适当设定传输容量的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如上面参考图6等所述,通过按恒定频率间隔在一个时隙中提供22个副载波设定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通常设定的通信电路,利用一个频带时隙设定一个单元的通信电路,其中发送音频数据等。图16A示出利用一个频带时隙的频带fw发送22个副载波的状态,其中fc和fk分别描绘相邻副载波之间的中心频率和频率间隔(6.25KHz的间隔)。
假设在设定通信电路的状态中发出增加待发送信息传输容量的请求(即增加传输速度的请求)。此时,如果一个相邻频带时隙是一个空闲时隙,则增加该空闲频带时隙并将其分配给该通信电路,如图16B所示,由此利用两个频带时隙的频带2fw发送44个副载波。相邻副载波之间的频率间隔fk与使用一个时隙时出现的间隔相同。可设定使用两个频带时隙时出现的中心频率fc与使用一个频带时隙时出现的频率相同,或可响应两个频带时隙的一个频带改变中心频率。
当如上所述使用两个时隙的频带时,如图16B所示,将在中心频率fc附近的中心部分的频带fw中由22个副载波发送的数据设定为信道1的数据,并将由位于频带fw上侧和下侧的频带fw’和fw”中的22个副载波发送的数据设定为信道2的数据。在图5所示的连接顺序处理中(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在发送数据时,进行增加信道2(频带fw’和fw”)的处理。
具体地说,再次参考图5描述该处理。信道1(CH1)上的通信是使用在频带fw中的副载波的连续通信(由图5中实线所示的通信),信道2(CH2)上的通信是使用频带fw’和fw”新增加的通信。假设正在执行信道1上的通信时,由于终端设备开始发送新信息而要求增加传输容量。此时,终端设备利用正用于通信的上行链路电路的信道1中的预定周期向基站发送请求基站产生新信息信道的请求信号S101。
当接收到请求产生新信息信道的请求信号S101时,基站检测一个空闲频带时隙并发送表明接受在该空闲频带时隙中开通新信道的信号和表明根据该接受改变的参数的信号S102。当接收并证实表明接受等的信号时,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1发送确认(ACK)信号S103。
从基站发送的参数不仅包括作为新信道分配的有关频带的数据,而且包括在该频带中开始通信的定时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在由该数据表明的定时,将通信改变成使用两个连续频带时隙的通信。
在由该数据表明的定时,基站利用新分配的下行链路电路的频带fw′和fw"开始发送一标题信息信号,终端设备利用新分配的上行链路电路的频带fw′和fw"开始发送一标题信息信号(由图5中的参考编号S104表示这些处理)。利用每帧中的频带fw连续发送诸如音频数据和类似数据之类的信息。标题信息信号是由具有规定码型的数据构成的预定信号。
当利用新分配的频带fw′和fw″开始标题信息信号的双向传输时,接受侧的控制单元确定是否可正确接收标题信息信号。如果确定正确地接收标题信息信号,接收侧的控制单元利用一预定周期向发送侧发送确认信号S105。当两侧接收并识别确认信号S105时,利用新分配的信道2传输信息,并设定基站和一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电路。当利用信道T1和T2传输信息时,可针对两个时隙T1和T2将同类信息分成两部分传输,或分别利用两个信道1和2传输不同类信息(例如音频数据和电子邮件数据)。
下面描述将传输容量改变成原始传输容量的处理(当最初设定使用两个信道的传输电路时减少传输容量的处理)。当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请求减少传输容量时,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中的信道2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基站开通信道2的请求信号S106。当基站接收到开通请求信号S106并且其控制单元对其证实时,基站利用下行链路电路的时隙T2向终端设备发送确认信号和表明被改变的参数的信号S107。发送表明被改变的参数的信号S107后,基站利用下行链路电路的信道2向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将被释放时隙的编号的信号S108作为用于释放该电路的尾部信息信号。当终端设备接收到信号S108并且其控制单元对其证实时,终端设备利用上行链路电路的信道2向基站发送确认信号(ACK信号)S109,并结束使用信道2的通信,从而释放使用信道2的通信电路。此后,仍然执行仅使用信道1的通信电路,并以图16A所示状态设定通信电路。此后,当释放信道2后执行仅使用信道1的通信时,可改变中心频率fc。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设定信道1和2上传输的副载波数量相同,以此设定可在信道1和2上传输的信息容量,但通过改变信道1和2上的副载波数量可改变每个信道上可传输的信息容量。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增加或减少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电路两者的频带数量,但也可只改变其中任何一个电路的频带时隙数量。
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将传真视频数据和电子邮件数据作为除音频数据之外的数据传输,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根据这些实施例的处理可应用于其它种类数据的传输。还可将它们应用于在与应用除TDMA系统和多载波系统外的其它系统的通信中同时设定多个逻辑传输信道的处理。在CDMA系统的情况下,例如,如果利用多个扩散码扩展将要传输的数据并通过同时设定多个逻辑传输信道传输该数据,则可增加传输容量。图17A和17B是表明上述处理状态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和应用该通信方法的基站或终端设备,当发出增加或减少通过通信电路传输数据的传输容量的请求时,由于增加或减少了通信电路中使用的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时隙数量,可响应此时将要传输的信息设定具有适当传输容量的通信电路。此外,可有效利用分配给基站的传输频带。
这种情况下,由于每隔恒定间隔改变被设定为通信电路的传输信道的频率,通过在为每个基站准备的传输频带中进行展开来传输信号,导致了更有效地利用传输频带。
当增加一个单位时间中时隙的数量时,在增加时隙数量后,停止对增加时隙前使用的一个单位时间中时隙的使用。因此,通过相对于相应时隙改变传输容量可适宜地使用时隙。
当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间中的时隙数量时,仅增加或减少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链路电路和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电路其中之一使用的一个单位时间中的时隙数量。因此,能够对应于上行链路电路和下行链路电路的每一个中传输的信息量设定适当的时隙数量,导致更有效地利用传输频带。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和应用该通信方法的基站或终端设备,当发出增加或减少通过通信电路传输数据的传输容量的请求时,由于增加或减少了通信电路中使用的载波信号的数量,可响应此时将要传输的信息设定具有适当传输容量的通信电路。此外,可有效地利用分配给基站的传输频带。
这种情况下,由于每隔恒定间隔改变被设定为通信电路的传输信道的频率,通过在为每个基站准备的传输频带中进行展开来传输信号,导致了更有效地利用传输频带。
当增加载波信号数量时,如果增加待传输的载波信号的数量,响应该增加将接收信号的取样频率设定到更高,响应该增加改变用于将在多个载波信号中扩展的接收数据转换成时间序列数据的转换点的数量。因此,能易于克服副载波信号数量的变化。
当改变取样频率和转换点数量时,在接收到发送的标题信息信号后返回一个响应信号,然后将所增加的副载波信号用作信息传输周期。能够响应副载波信号的增加适当地改变该处理。
当减少副载波信号数量时,如果减少待传输的副载波信号数量,响应该减少将接收信号的取样频率设定到更高,响应该减少改变用于将在多个副载波信号中扩展的接收数据转换成时间序列数据的转换点的数量。因此,能易于克服副载波信号数量的变化。
当改变取样频率和转换点数量时,在接收到发送的尾部信息信号后返回一个响应信号,然后将所减少的副载波信号用作信息传输周期。能够响应副载波信号的减少适当地改变该处理。
当增加或减少副载波信号数量时,仅增加或减少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链路电路和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电路其中之一使用的副载波信号的数量。因此,能够对应于上行链路电路和下行链路电路的每一个中待传输的信息量设定适当的副载波数量,导致更有效地利用传输频带。
至此已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定义的本发明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改进。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移动终端(122、141)的根据下设的移动无线信道的时变链接特性动态调整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所述移动终端(122、141)和经设计支持移动终端(122、141)的无线网络相连,其中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基于来自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其中所述通信资源(CH1、CH2)利用多载波系统构成移动通信网络,并且所述预定量是由多个子载波形成的至少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由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发送分配请求信号的分配请求步骤(S101、S106);和
由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检测所述分配请求信号以分配通信资源(CH2)的资源分配步骤(S102,S107+S108),其中利用预定量的资源为单位进行所述通信资源(CH2)分配。
2.一种用于移动终端(122、141)的根据下设的移动无线信道的时变链接特性动态调整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所述移动终端(122、141)和经设计支持移动终端(122、141)的无线网络相连,其中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基于来自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其中所述通信资源(CH1、CH2)利用码分多址(CDMA)系统构成移动通信网络,并且所述预定量是所施加扩展码的数目,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用于由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发送分配请求信号的分配请求步骤(S101、S106);和
由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检测所述分配请求信号以分配通信资源(CH2)的资源分配步骤(S102,S107+S108),其中利用预定量的资源为单位进行所述通信资源(CH2)分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资源分配包括每隔预定时间随机改变用于进行分配的中心频率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所述分配请求信号(S101)是用于请求增加传输容量的信号,所述通信资源分配(S102)是分配另一资源(CH2)而不是已使用的资源(CH1)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所述分配请求信号(S106)是用于请求减少传输容量的信号,所述通信资源分配(S107+S108)是从已使用的资源(CH1)减少预定数量单位的资源(CH2)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资源分配是分配除已使用的资源(CH1)外的另一资源(CH2)以便此后将资源减少预定量单位的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资源分配是为了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传输和/或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传输而执行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其中资源分配(S102、S107+S108)步骤包括:
用于由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检测所述分配请求信号以便由此向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发送(S104)一相关信息的接收步骤(S102);
用于由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接收所述相关信息以便由此发送一个用于证实的确认信号的证实步骤(S105);
在一个由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设备(122)和所述第二移动终端设备(141)基于采用包含在所述相关信息中的预定数量的资源(CH2)作为一个单元而实现的通信资源分配进行通信的信息传输步骤可以发生之前。
证实步骤之后,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移动终端设备根据通过采用所述相关信息中包括的预定量资源为单位进行的通信资源分配来进行通信的信息传输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基于来自一移动终端设备(122)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CH2)的基站,包括:
一个用于从所述移动终端设备接收分配请求信号的接收单元(13);
一个用于响应所述分配请求信号了解通信资源(CH2)的状况并以预定量的资源(CH2)为单位进行通信资源分配(S102,S107+S108)的控制单元(22);和
一个用于发送所述控制单元(22)的所述通信资源分配结果的发送单元(21)。
10.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基于来自一移动终端设备(122)的请求分配通信资源(CH2)的移动终端设备,包括:
一个产生分配请求信号的控制单元(22);
一个发送所述控制单元(22)产生的所述分配请求信号的发送单元(21),和
一个用于接收由一个基站执行的通信资源分配结果的接收单元(13),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接收的通信资源分配结果(S102,S107+S108)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装置(122)和所述基站(141)之间的通信,所述通信资源分配是利用预定量资源(CH2)为单位进行所述通信资源分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48802/1996 | 1996-12-26 | ||
JP8348802A JPH10191431A (ja) | 1996-12-26 | 1996-12-26 | 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端末装置 |
JP348802/96 | 1996-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06317A CN1206317A (zh) | 1999-01-27 |
CN1106784C true CN1106784C (zh) | 2003-04-23 |
Family
ID=18399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29763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6784C (zh) | 1996-12-26 | 1997-12-24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351461B1 (zh) |
EP (1) | EP0851694B1 (zh) |
JP (1) | JPH10191431A (zh) |
KR (1) | KR19980064639A (zh) |
CN (1) | CN1106784C (zh) |
AU (1) | AU745825B2 (zh) |
DE (1) | DE69729930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11825B4 (de) * | 1998-03-18 | 2004-09-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Kommunikationssystem mit einer begrenzten Anzahl von Kommunikationskanälen |
US6724813B1 (en) * | 1998-10-14 | 2004-04-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mplici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143166B1 (en) * | 1999-07-12 | 2006-11-2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a reservation system |
US6961363B1 (en) * | 1999-12-02 | 2005-11-0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Frequency look-ahead and link state history based scheduling in indoor wireless pico-cellular networks |
JP3911378B2 (ja) | 2000-02-16 | 2007-05-0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2001285927A (ja) * | 2000-03-29 | 2001-10-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6950678B1 (en) * | 2000-05-24 | 2005-09-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ntrol techniqu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11689B2 (en) * | 2001-01-16 | 2012-02-07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uplink scheduling packet based data traffic in wireless system |
AU2002219745A1 (en) * | 2001-01-10 | 2002-07-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media flows in a multimedia session |
CA2480645C (en) | 2002-01-22 | 2016-09-06 | Ipr Licensing, Inc. | Allocating traffic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0420097B2 (en) * | 2002-01-22 | 2019-09-17 | Ipr Licensing, Inc. | Techniques for setting up traffic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795419B2 (en) * | 2002-03-13 | 2004-09-21 | Nokia Corporation |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multislot channel allocation for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
EP1605619A4 (en) | 2003-02-28 | 2012-01-11 | Ntt Docomo Inc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FI20030724A0 (fi) * | 2003-05-14 | 2003-05-14 | Nokia Corp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ärjestelmä, tukiasema ja tilaaja-asema |
KR101109839B1 (ko) | 2003-08-20 | 2012-02-14 |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서브 캐리어의 할당 방법 |
US8599764B2 (en) | 2003-09-02 | 2013-1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overhead information for reception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
US8477809B2 (en) | 2003-09-02 | 2013-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lized slot-to-interlace mapping |
US7221680B2 (en) | 2003-09-02 | 2007-05-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509051B2 (en) | 2003-09-02 | 2013-08-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620029B2 (en) * | 2003-10-09 | 2009-11-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allel cell ID acquisition in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
US7321749B2 (en) * | 2003-10-09 | 2008-0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ell selection techniques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
US8526412B2 (en) | 2003-10-24 | 2013-09-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65660B1 (ko) * | 2004-03-05 | 2010-06-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채널 할당 및 레인징 신호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
US7489638B2 (en) * | 2004-04-08 | 2009-02-10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Scheduling with delayed graphs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N102868510B (zh) | 2004-10-29 | 2016-04-20 | 夏普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和无线发射机 |
EP2683108B1 (en) | 2004-10-29 | 2018-03-14 | Fujitsu Limited |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mode |
CN102307379B (zh) | 2005-01-18 | 2015-06-17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便携式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US8670493B2 (en) | 2005-06-22 | 2014-03-11 | Eices Research, Inc. | Systems and/or methods of increased priva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955438B2 (en) * | 2005-09-27 | 2018-04-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2009065591A (ja) * | 2007-09-10 | 2009-03-26 | Aruze Corp | 無線icタグ読み取りシステム |
US9407407B2 (en) * | 2009-05-08 | 2016-08-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arriers used at an access terminal |
US9031599B2 (en) * | 2009-12-08 | 2015-05-1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trol |
US8311055B2 (en) | 2009-12-08 | 2012-11-1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users o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515474B2 (en) * | 2010-01-20 | 2013-08-20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users on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13109888A1 (en) | 2012-01-19 | 2013-07-25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 for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
JP5196053B2 (ja) * | 2012-05-28 | 2013-05-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式による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11516804B2 (en) * | 2020-08-05 | 2022-11-29 | Apple Inc. |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dicating spectrum shar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28959A (en) * | 1991-02-22 | 1992-07-07 | Motorola, Inc. | Variable bandwidth CDMA radio system |
US5515379A (en) * | 1993-10-18 | 1996-05-07 | Motorola, Inc. | Time slot allocation method |
US6018528A (en) * | 1994-04-28 | 2000-01-25 | At&T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spectral efficiency using time-frequency-code slicing |
US5535207A (en) * | 1994-05-20 | 1996-07-09 | Motorola, Inc. | Method of dynamically allocating time slots on a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
US5621723A (en) * | 1994-09-27 | 1997-04-15 | Gt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 Power control in a CDMA network |
FI96558C (fi) * | 1994-09-27 | 1996-07-10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netelmä datasiirtoa varten TDMA-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sekä menetelmän toteuttava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 |
US5583869A (en) * | 1994-09-30 | 1996-12-10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
JP3421880B2 (ja) | 1994-10-05 | 2003-06-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復調装置 |
JP3371175B2 (ja) | 1994-11-15 | 2003-01-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伝送方式 |
SE505209C2 (sv) * | 1995-02-08 | 1997-07-14 | Telia Ab | Förfarande för att öka trafikkapaciteten i ett trådlöst kommunikationssystem |
JPH11511313A (ja) * | 1995-08-16 | 1999-09-28 | スターガイド デジタル ネットワー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音声信号および映像信号伝送用の帯域幅の動的割当て方法 |
US5734646A (en) * | 1995-10-05 | 1998-03-3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providing load and interference based demand assignment service to users |
US5915212A (en) * | 1996-08-29 | 1999-06-22 | Ericsson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extended radio coverage and additional capacity using extended frequency bands |
-
1996
- 1996-12-26 JP JP8348802A patent/JPH10191431A/ja active Pending
-
1997
- 1997-12-23 EP EP97122843A patent/EP0851694B1/en not_active Revoked
- 1997-12-23 DE DE69729930T patent/DE6972993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12-24 CN CN97129763A patent/CN110678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12-24 KR KR1019970073796A patent/KR1998006463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7-12-24 AU AU49265/97A patent/AU74582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1997-12-24 US US08/998,391 patent/US6351461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851694B1 (en) | 2004-07-21 |
DE69729930T2 (de) | 2005-07-28 |
AU4926597A (en) | 1998-07-02 |
EP0851694A3 (en) | 2001-08-29 |
KR19980064639A (ko) | 1998-10-07 |
CN1206317A (zh) | 1999-01-27 |
JPH10191431A (ja) | 1998-07-21 |
DE69729930D1 (de) | 2004-08-26 |
US6351461B1 (en) | 2002-02-26 |
EP0851694A2 (en) | 1998-07-01 |
AU745825B2 (en) | 2002-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784C (zh)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
CN1098004C (zh)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
CN1185899C (zh) | 移动通信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移动台装置 | |
CN1097401C (zh) |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 |
CN1149711C (zh) | 自适应阵列装置 | |
CN1119912C (zh) |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78545C (zh) | 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 | |
CN1245623A (zh) | 多时隙、多载波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265673C (zh) | 为无线传输分配信道的方法和基站 | |
CN1371582A (zh) | 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和业务控制 | |
CN1507708A (zh) | 一个方向使用ofdm而另一方向使用dsss的通信系统 | |
CN101064564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导频序列分配设备和方法以及移动站 | |
CN1943143A (zh) | 在使用正交频分多址方案的通信系统中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 |
CN1204448A (zh) | 分组信道反馈 | |
CN1754329A (zh) | 用于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执行跨区切换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 |
CN1685647A (zh) | 一个无线系统中的信标信令 | |
CN1894876A (zh) | 在无线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复用和传输多个数据流 | |
CN1913418A (zh) | 时分双工系统支持可变覆盖范围的方法 | |
CN104917583A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测量停用的小区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783766A (zh) | 数据分组多路接入通信方法及其发射和接收设备 | |
CN1189727A (zh) | 在本地网中的用户站之间无线传送数字多媒体数据的方法 | |
CN1496622A (zh) | 可变参考模式提取方法 | |
CN101064578A (zh) | 正交频分多址通信设备 | |
CN1679363A (zh) | 用于空间分集通信的有效广播信道结构和运用 | |
GB2443460A (en) |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423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