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04C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04C
CN1098004C CN97120671A CN97120671A CN1098004C CN 1098004 C CN1098004 C CN 1098004C CN 97120671 A CN97120671 A CN 97120671A CN 97120671 A CN97120671 A CN 97120671A CN 1098004 C CN1098004 C CN 10980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data
signal
mesh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20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5709A (zh
Inventor
铃木三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5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0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5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3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each allocating device acting autonomously, i.e. without negotiation with other alloc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5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2001/7154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Abstract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包括:RF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处理接收的RF信号,RF解调装置,用于解调RF信号处理装置的输出信号,解码装置,用于解码来自解调装置的输出信号,编码装置,用于编码预定的信息信号,RF调制装置,用于调制来自编码装置的输出信号,和传输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处理来自RF调制信号的输出信号。该编码装置包括:存储器装置,用于存储预定控制数据,选择装置,用于根据由解码装置所得的电路质量的信息选择预定的控制数据,和加法装置,用于把传输信号与选择装置的输出相加。传输信号处理装置的输出功率由电路质量的信息控制。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应用到无线电话系统的基站和终端设备的通信方法,和应用该通信方法和基站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如无线电话系统之类的移动通信中,采用多址联接,其中允许多个移动站(终端设备或用户)去访问单个基站。在这种情况的无线电话中,许多移动站通常采用单个基站。因此,已经提出了用于避免各个移动站之间的干扰的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提出了作为这种系统的频分多址(F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码分多址(CDMA)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中,CDMA系统是多址联接系统,其中特种码赋予每个移动站,同载波(载波)的调制波以具有该码的频谱扩展,然后发送到同基站,并且基站根据每个码采用码同步接收它,以识别所需的移动站。
具体地说,基站占据了归因于频谱的整个频带,其时,使用同频带对多个基站发送信号。每个移动站相反地传播由基站发送的固定扩展频带宽度的信号,以提取相应的信号。因此,基站用相互不同的扩展码识别每个移动站。
在CDMA系统中,在每一次直接呼叫时不再共用一个码就可实现通信。而且,该系统具有极好的电话会话的保密性。因此,该系统适合于采用移动站,例如便携式电话装置等的无线电传输。
本申请代理人已经提出了作为另一种通信系统的称为带分多址(BDMA)系统(在日本专利申请No.132434/1996等中公开)的通信系统。同时,在后面最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对BDMA系统予以详细描述,BDMA系统概括如下。在以预定频率间隔设置的每个预定数的副载波信号中,准备了许多传输频带。在每个传输频带中的信号通过每个预定时间进行划分,以形成时隙。脉冲信号是在预定数的时隙以通过把信号间断地分成上面预定数的副载波信号的形式发送的。该BDMA系统具有极好的传输特性。
一种具有称为一个网孔接收系统的频率分配的系统已被提出作为应用上面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话系统。在这个一个网络接收系统中,每个基站形成的网孔所使用的频带做成所有网孔是公用的。此时,由于每个网孔所使用的频带是相同的,就可实现当设置多个基站时所使用的系统装置来形成相当简单的多个网孔的效果。
然而,如果采用一个网孔接收系统,则在邻接网孔中还使用相同频率。因此,由于在受邻接该站的网孔干扰的一个站处具有高的通信的可能性,一个网孔接收系统只能应用到具有极好选择性的特定路径的通信系统,例如上面的CDMA系统或上面BDMA系统。
然而,即使采用具有极好选择性的特定路径的上面的CDMA系统和上面的BDMA系统,通常注意到在受邻接到那里的网孔干扰的一个站根据通信状态通信。
发明内容
由于这个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采用一个网孔接收系统时能把邻接网孔的通信的干扰抑制到最小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以各网孔多址联接的预定格式在一个公用频带中在一个基站和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方法,包括步骤为:在与所述一个基站相邻的另一个基站,检测由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所导致的干扰;当检测到的干扰大于一个预定电平时,将一个检测到的干扰的信息发送至所述一个基站;并且,在所述一个基站,根据从所述另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检测到的干扰的信息,降低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所述通信的信息传输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在具有由每个网孔多址联接的预定格式的预定带宽中通信的装置,包括: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预定站的通信状态;信息接收装置,用于从第三站接收预定通信状态信息;和,速率调节装置,用于当来自所述状态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表示通信状态的由于低于预定值时降低所述通信的传输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装置中所使用的传输信号的时隙装置的解释图;
图2A到2G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帧中传输状态的解释图;
图3A到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带隙装置的例子的解释图;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终端设备的装置的方框图;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编码器的装置的方框图;
图6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装置的卷积编码器的装置的方框图;
图7A和7B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窗口数据的波形的例子的图。
图8表示根据本实施例传输数据的例子的相位特性曲线;
图9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解码器装置的方框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实施例处理定时的定时曲线图;
图11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方框图;
图12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调制处理的方框图;
图13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解调处理的方框图;和
图1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状态的解释图。
实施例说明
下面将结合图1到图16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进行描述。
首先,将对采用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予以描述。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被安排为所谓多载波系统,其中多个副载波连续设置在事先分配的频带内,和在单个频带内的多个副载波同时在单个传输通路上利用。而且,在单个频带内的多个副载波在要调制的频带中共同划分。在此,这个系统称为带分多址(BDMA:带分多址)。
下面将描述其装置。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时隙装置图,其中频率设置在其纵坐标,和时间表示在其横坐标上。在本例子中,频率轴和时间轴以格子的形式划分,以提供正交的基本系统。具体地说,一个传输频带(一个带隙(baudslot))设置为150KH和150KHz的一个传输频带其中包括24个副载波。24个副载波用等间隔为6.25KHz连续设置,并且每个载波赋予副载波号0到23。然而,特殊存在的副载波分配到副载波号为1到22的频带。一个带隙的两个端部的频带,即0和23的副载波号的频带赋予无副载波,即,它们被做成用于保护频带和它们的电功率设置为零。
按照时间轴,在200μsec的间隔上调整一个时隙。在每一个时隙上脉冲信号和22个副载波一起进行调制和发送。一个帧定义为25个时隙的阵列(即,5msec.)。在一帧内的每个时隙赋予时隙号0到24。在图1中阴影线区域表示在一个频带时隙中一个时隙的部分。在这种情况,赋予时隙号为24的时隙是没有发送数据的周期。
在同一周期中多个移动站(终端设备)与基站进行通信的多址联接是通过使用由以格子形式划分频率轴和时间轴得到的正交基本系统来进行的。与各自的移动站的连接状态安排为如图2A到2G所示的。图2A到2G每一个表示通过使用具有一个带隙(实际所用的带隙被改变归因于后面将要描述的跳频)的时隙U0、U1、U2表示六个移动站与基站如何进行连接的操作状态图。用R表示的时隙是接收时隙,而用T表示的时隙是传输时隙。如图2A所示,在基站中调整的帧定时设置为包括24个时隙(25个时隙的,最后时隙,即时隙号24是不采用的)的周期。此时,传输时隙是使用不同于接收时隙的频带进行发送。
图2B所示的移动站U0使用在一帧内的时隙号0,6,12,18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3,9,15,21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在每个时隙中接收或发送脉冲信号。图2C所示的移动站U1使用在一帧内的时隙号1,7,13,19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4,10,16,22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图2D所示的移动站U2使用在一帧内的时隙号2、8、14、20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5,11、17、23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图2E所示的移动站U3在一帧内的时隙号3、9、15、21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0、6、12、28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图2F所示的移动站U4使用在一帧内的时隙号4、10、16、22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1、7、13、22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而且,图2G所示的移动站U5使用在一帧内的时隙号5、11、16、22的时隙作为接收时隙,而时隙号2、8、14、20的时隙作为传输时隙。
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后面所述的,在基站和移动站(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传输率可以改变。例如,对于改变传输率的处理是改变在一个路径上使用的时隙号。因此,图2A到2G所示的时隙分配一般是当传输率设置高时所使用的分配。如果传输率被设置低,对图2B所示的移动站U0分配的时隙和对图2C所示的移动站U1分配的时隙被一个移动站使用,由此保证两个连续时隙作为传时隙T和两个连续时隙作为接收时隙R。于是,当相同的信息量被发送时,就要使用双倍的时隙的数目的处理。根据这个处理,传输率被降到1/2。因此,如果使用设置为低的传输率的路径,则减少了能同时存取一个基站的移动站的数目。
由于采用了图2A到2G的装置,执行六个移动站存取一个带隙(band Slot)的六时分多址(TDMA)。由于每个移动站,从完成一个时隙周期的接收或传输到下一个传输或接收的开始有两个时隙的备用周期(即400μsec.)。每个移动站通过利用备用周期进行定时处理或称为跳频的处理。具体地说,当200μs已在每个传输时隙T之前通过后的期间,每个移动站进行使传输定时与基站发送的信号的定时一致的定时处理TA,和由于每个传输时隙T的完成,在已通过约200μsec以后,执行转换传输或接收所使用的带隙到另一个带隙的跳频。由于当传输率设置为高时使用一个上述定时,如果传输率设置为低和改变要使用的带隙的数目,则必须设置用于跳频的定时。跳频允许为被每个移动站同样使用的一个基站准备的许多带隙。
具体地说,许多带隙分配到单个基站。在一个基站构成一个网孔的蜂窝式系统的情况下,如果1.2MHz频带分配到一个网孔,则8个带隙分配到一个网孔。同样地,如果2.4MHz的频带分配到一个网孔,则16个带隙能分配到一个网络;如果4.8MHz的频带分配到一个网孔,则32个带隙能分配一个网孔;和如果9.6MHz的频带分配到一个网孔,则64个带隙能分配到一个网也。然后,称为跳频的频率转换处理被执行,以致于均匀地利用分配到一个网孔的许多带隙。在本例子中,连续频率的许多带隙被分配到一个网孔。
图3A和3B表示8个带隙被分配到一个网孔的带隙分配的例子。在图3A所示的每个准备的8个带隙中,对数据传输设置22个载波。
通信状态按上面解决,以致于保持在每个移动站和基站之间发送的信号,相对于其它信号来说具有正交特性。因此,该信息不遭受其它信号的干扰和仅相应的信号满足提取。由于传输利用的带隙可在跳频的任何时刻进行改变,为每个基站准备的传输频带被有效地利用,导致有效传输。此时,如上所述,分配到一个基站(网孔)的频带可容易地解决。因此,根据使用情况可容易地解决一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所有准备的网孔中采用相同频带的一个网孔接收系统被采用。具体地说,假设如果准备8个带隙作为能在图3A和3B所示的这个无线电话系统中使用的频带,则所有的网孔(即所有基站)执行使用8个带隙的通信。
接着,将描述与上面所述的系统中的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装置。此时,2.0GHz的频带用作从基站到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而2.2GHz的频带用作从终端设备到基站的上行链路。
图4表示终端设备的装置图。首先描述其接收系统。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天线11接到公用天线装置。公用天线装置12用带通滤波器13、接收放大器14和混频器15串联连接在它的接收信号输出侧。带通滤波器13提取2.0GHz频带的信号。混频器15使带通滤波器输出与由频率合成器31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混频,以致于接收信号转换成100MHz的中频信号。频率合成器31是由PLL(锁相环电路)构成的,并它是一个合成器,根据通过由1/128分频器33分频由温度补偿型晶体振荡器(TCXO)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产生的150KHz的信号,用于产生具有150KHz(即一个带隙间隙)的间隙的1.9GHz的频带中的信号。其它频率合成器将在后面予以描述,在终端设备中所用的其它频率合成器也由PLL电路构成。
由混频器15输出的中频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16和可变增益放大器17送到两个混频器18I、18Q适用于解调。由频率合成器34输出的100MHz的频率信号送到移相器35,其中该信号变成两个相位相互移过90°的系统信号。两个系统频率信号之一送到混频器18I,而其另一个送到18Q,以致于它们分别与中频信号混频,由此,可提取包含在接收数据中的I分量和Q分量。频率合成器34是根据由1/128分频器33分频产生的150KHz的信号用于产生100MHz的信号的合成器。
然后,提取的I-分量通过低通滤滤器19I送到模/数转换器20I,在其中该分量转变成数字I数据。提取的Q-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19Q送到模/数转换器20Q,在其中该分量转变成数字Q数据。此时,各自的模/数转换器20I、20Q使用200KHz的时钟作为通过由1/96分频器36分频由TCX032输出的19.2Mhz的时钟产生的变换的时钟。
然后,由模/数据换器20I、20Q输出的数字I的数据和数字Q数据送到解调解码器21,在其中解调接收数据在终端22得到。该解调解码器21提供有照这样由TXO32作为时钟输出的19.2MHz的时钟,和也提供有通过由1/40分频器37分频由1/96分频器36输出的200KHz的时钟产生的5KHz的时钟。5KHz的时钟用于产生时隙定时数据。具体地说,在本例子中,如上所述,一个时隙设置为200μsec。然而,5KHz频率的信号具有200μsec.的一个周期。于是,时隙定时数据与5Khz的信号同步产生。
接着,将描述终端设备的传输系统。在终端41所得的传输数据送到调制编码器42,在其中编码和调制的处理是对传输执行的,以便产生用于传输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此时,调制编码器42照这样提供有19.2MHz的时钟作为由TCXO32输出的时钟,和也提供有由1/40分频器37分频产生的5KHz信号作为产生时隙定时的数据。由调制编码器42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送到数/模转换器43I和43Q,在其中该数据变转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转换的I信号和Q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44I和44Q送到混频器45I和45Q。而且,由频率合成器38输出的300MHz的频率信号由移相器39转换成两个其相位相互移过90°的系统信号。两个系统频率信号之一送到混频器45I,而其另一个送到混频器45Q,由此,两个频率信号分别与I信号和Q信号混频,以致于形成落在300MHz频带的信号。两个信号都送到加法器46,在加法器46中执行正交调制使它们变成单个系统信号。该频率合成器是根据通过用1/128分频器33分频产生的150KHz的信号用于产生300MHz的信号的合成器。
然后,调制成由加法器46输出的300MHz的信号的信号通过传输放大器47和带通滤波器48送到混频器49,在其中该信号与由频率合成器31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相加,以便把该信号转换成2.2GHz频带的传输频率的信号。该频率转换成传输频率的传输信号通过传输放大器(可变增益放大器)50和带通滤波器51送到共用天线装置12,以致于该信号从连接到共用天线12的天线11以无线形式进行发送。控制传输放大器50的增益,由此调节传输输出。例如在传输输出中的控制是根据由基站侧接收的输出控制执行的。
而且,由TCXO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送到1/2400分频器40,以转换要特换成8KHz的信号,和8KHz的信号传送到话音处理系统的电路(未示出)。也就是,在本例子的终端设备中,在它和基站之间传送的话音信号是在8KHz速率上抽样的(或在频率的整数倍速率上附加抽样)。于是,1/2400分频器40产生一时钟,该时钟是对诸如话音信号的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之类的话音数据处理电路或用于处理对话音等压缩和扩展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需要的。
接着,将结合图5详细地描述在装置和其外围装置的终端设备的传输系统中的编码器。卷积编码器101使传输数据经受卷积编码。卷积编码是例如用K=7的制约长度和R=1/3的编码率进行的。图6表示具有K=7的制约长度和R=1/3的编码率的卷积编码器的装置图。输入数据送到串联连接的六个延迟电路101a、101b,......,101f,以致于连续7比特的数据被做成在它们的定时方面一致的。EX-OR门101g、101h、101i取第七比特的预定数据的异或,和各自EX-OR门101g、101h、101i的输出通过串联到并联转换电路101j转换成并联数据,由此得到卷积编码数据。
再次描述图5。卷积编码器101的输出送到,在4帧(20msec.)上进行数据交错的4帧交错缓冲器102。交错缓冲器102的输出送到执行DQPSK调制的DQPSK编码器110。也就是,DQPSK符号发生电路111根据提供的数据产生相应的符号,然后该符号在其一个输入端送到乘法器112。延迟电路113使乘法器112的倍乘输出延迟一个符号量,并使它返回到其它输入端,由此执行DQPSK调制。DQPSK调制的数据送到乘法器103,以致于由随机移相数据生成电路104输出随机移相数据是用调制数据倍乘的,由此数的相位呈现以随机变化。
乘法器103的输出送到反问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电路105,在该电路105中,通过反向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计算在频率轴的数据上进行时间轴的转换处理,由此,在具有6.25KHz的间隔的22个副载波的多载波信号的实时轴上提供数据。用于执行反向快速傅里叶变换的IFFT电路105能实现较容易地产生第二功率数的副载波的装置。在本例子中采用的IFFT电路105可产生25副载波,即,32个副载波,并输出调制成产生副载波的22个连续副载波。由本例子的FFT电路105处理的传送数据的调制率设置为200KHz。200KHz的调制率的信号转换成32个多副载波,以产生具有由200KHz÷32=6.25KHz计算得到的数6.25Khz的间隔的多副载波信号。
通过反快速傅里叶变换变换成实时数据的多副载波数据被送到乘法器107,在其中该数据由窗口数据生成电路106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如图7A所示,例如在传输数据侧,该时间波形是具有一个波形Tμ或大约200μsec.(即,一个时隙周期)的波形。然而,该波形被排列成具有其波形电平上逐渐变化的它的两端部分TTR。因此,如图7B所示,当时间波形作乘法使用时,邻接时间波形被排成部分相互重叠。
再描述图5。由乘法器107用时间波形相乘的信号通过脉冲串缓冲器108送到加法器109。加法器109把由控制数据选择器121输出的控制数据加到在预定位置上的信号。用于加法的控制信号控制表示传输输出的控制的控制数据。根据端122上接收的信号状态确定的结果,该选择器121设置控制数据。
在这种情况,选择器121与三个控制数据存储器123、124、125(实际上这些存储器是由一个存储器划分成三部分提供的)相连接。用于减小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1数据)存贮在存储器123中,用于保持在未改变状态输出的传数据的控制数据(±0数据)存贮在存储器124中,和用于增加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1数据)存贮在存储器125中。当相应的控制数据在等于乘法器107的编码器中经受用于传输的调制处理。
更确切地说,传输数据是在由I轴和Q轴相互正交形成的平面上改变的相位调制数据,即沿在图8中所示的平面上的园改变的数据。在(0,0)位置的数据(I、Q)设置为±0数据,在从经90°的位置后面的(1,0)位置的数据设置为-1数据,和在经90°的±0数据位置前头的(0,1)位置的数据设置为+1数据。用于传输输出相应于(1,1)的位置的控制数据未被定义,以致于当接收侧识别位置的数据时,该数据作为±0数据以保持传输输出不改变。图8所示的信号相位是在被调制成多载波信号以前的相位。实际上,信号相位的数据调制成通过与存贮在各自存储器123、124、125的时间波形相乘产生的多载波信号。
由加法器109与控制数据相加的传输数据送到数/模转换器43(对应于图4所示的数/模转换器43I、43Q,在其中传输数据使用200Khz用于变换的时钟转换成模拟信号。
接着,将参照图9详细地描述本例子的终端设备的接收系统的其外围设备和解码器。通过模/数转换器20(相应于图4的模/数转换器20I、20Q)使用200KHz的时钟经变换得出的数字数据,通过脉冲串缓冲器131送到乘法器132,在其中数字数据与由反向窗口数据生成电路133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在接收时用于乘法的时间波形就是具有图7A所示形状的波形。该时间波形排成具有比在传时其长度要短的长度TM,即160μsec。
与时间波形相乘的接收数据送到FFT电路134,在其中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进行在频率轴和时基之间的变换,由此调制成具有6.25KHz的间隙的22个副载波并排列时基上的传送数据被分离成每个载波具有的信息分量。在这种情况下变换处理由能处理25的副载波,即32个副载波的电路进行,同样情况,其中变换处理由在传输系统中的IFFT电路进行。调制成其连续22个副载波的数据被转换并由此输出。由本例子FFT电路134处理的传数据的调制率设置为200KHz。由于该电路能处理22多载波,转换处理能在具有由200KHz÷32=6.25KHz计算得出的数6.25KHz的间隔多载波上进行。
在FFT电路134中已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接收数据送到乘法器135,在其中接收数据与由反向随机移相数据生成电路136输出的反向随机移相数据(该数据是与在传输侧的随机移相数据同步变化的数据)相乘,由此该数据恢复到具有它的原始相位。
恢复到具有它的原始相位的数据送到差分解调电路137,在其中该数据经受差分解调。差分解调的数据送到4帧交错缓冲器138,在其中在传输时4帧上交错的数据恢复到具有它的原始数据的序列。吉交错数据送到维特比解码139,在其中该数据进行维特比解码。该维特比解码数据作为解码的接收数据送到后面级中设置的接收数据处理电路(未示出)。
图10表示到此所述的处理的定时。最初,在接收系统的定时R11接收一个时隙的数据,并与接收同时,接收数据由模/数转换器20变换成数字数据,然后存贮在脉冲串缓冲器131。存贮的接收数据在下一个定时R12经受解调处理,例如与时间波形相乘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反向随机移相数据相乘、差分解调、维特比解调等。此后,在下个定时R13经数据处理进行解码。
然后,从在定时R11以后六个时隙的定时R21到定时R23,进行与定时R11相同的处理。此后,重复相同的处理。
在传输系统中,在用相对于接收定时的三个时隙的时间偏移进行传输。即,传输数据在预定定时T11编码,该编码的数据经受调制处理,由此,该数据在下一定时T12转换成一个脉冲量的传输数据,和在传输系统的脉冲串缓冲器108中存储一次该数据。然后,在从接收定时的三个时隙后面的定时T13,存贮在脉冲串缓冲器108的传输数据由数/模转换器43转换,然后经受传输处理并由天线11发送。然后,从在定时Y11以后六个时隙的定时T21到定时T23,执行与定时T11到T13相同的处理。此后,重复相同的处理。
为此,接收处理和传输处理间断地以共用时间的方法进行。在该例子中,要加到传输数据的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控制比特)是,即,如图5所描述的传输时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是通过在用于传输完成编码处理时最末定时由加法器109相加。因此,接收数据的状态能在要发送的控制数据迅速地反射。也就是,例如,在定时R12解调的中间检测在定时R11接收的脉冲串信号的接收状态,和确定被通知到通信的对方(基站)的传输输出的控制状态(即,图10表示在表示控制比特计算的定时的处理。当控制比特被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从端122送到选择器121,在其中,该计算结果与对应于存贮在脉冲串缓冲器108的传输数据的控制数据相加,和在定时T13发送的脉冲串信号根据表示状态的最后接收数据与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相加。
执行通信的对方(基站)确定在定时T13发送的控制数据,以致于该对方控制输出成相应在于当脉冲信号在下一定时R21从基站发送时状态的传输。因此,下一个要传送的脉冲信号根据已在前周期中发送的脉冲信号的接收状态在其传输输出中被控制。于是,在当脉冲信号被发送时的每个周期正向控制传输输出,而且,就可以基本上使通过在终端设备和一个基站之间多个路径在同一时间发送的传输信号的传输输出均匀。
如本例子中,如果不进行处理,在事先执行加法处理的存储器中准备传输输出的控制数据,则例如在图10的例子中将发生下列结果。即,在定时R12解调处理中确定在定时R11接收的结果,此外,控制数据在定时T21编码和在定时T22解码,并且根据接收结果的控制数据在定时R11响应于在定时T23发送的脉冲信号进行发送。于是,在每一周期不可能控制传输输出。
虽然对终端设备产生适合于控制来自基站的传输输出的数据的情况已进行了说明,不用说,基站侧也可以产生适合于控制来自终端设备的传输输出的数据。
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能够设置低速传输率而不是在用上面各自频率的时钟操作时获得的传输率。如果传输率设置为低速传输率、调制时钟频率、解调时钟频率等可根据设置进行改变。根据由终端设的控制单元(未示出)来的指令设置传输率。这个控制单元根据由基站发送的传率设置正常(高速)传输率和低速传输率。
下面结合图11对基站的装置予以描述。用于执行传送和接收的基站的装置基本上与终端设备的装置相同。但是基站不同于在能实现同时访问多个终端设备的多址联接的装置中的终端设备。
首先,将描述图11所示的接收系统的装置,用作发送和接收的天线接到共用天线设备212。该共同天线设备212在其接收信号输出侧与带通滤波器213、接收放大器214和混频器215串联连接。带通滤波器213提取2.2GHz频带。混频器215把提取的信号与由频率合成器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混频,以致于接收信号变换成中频300MHz频带的信号。该频率合成器231由PLL电路(锁相环电路)构成。频率合成器是用于根据由1/128分频器233分频从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TCXO)2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产生的150KHz的信号,产生具有150KHz的间隙(即,一个带隙间隔)的1.9GHz的信号的合成器。后面将要描述的在基站中利用的其它合成器同样由PLL电路构成。
由混频器215输出的中频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216和接收放大器217送到两个混频器218I、218Q,用于解调。由频率合成器234输出的300MHz的频率信号通过移相器235变换成把相位移到90°的两个系统的信号。两个系统频率信号之一送到混频器218I,而其另一个送到混频器218Q,以致于它们分别与中频信号混频。于是,提取在接收数据中包含的I-分量和Q-分量。频率合成器是用于根据用1/128分频器233分频产生的150KHz的信号产生300MHz的信号的合成器。
提取的I-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219I送到模/数转换器220I,在其中该分量变换成数字I数据。提取的Q-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219Q送到模/数转换器220Q,在其中该分量变换成数字Q数据。每个模/数据换器220I、220Q利用由1/3分频器236按用于变换的时钟使从TCXO2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分频产生的6.4MHz的信号。
然后,从模/数转换器220I、220Q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送到解调单元221,由此,解调数据送到多路分解器222,在其中送到那里的数据分类成来自各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和分类的数据分别送到其号对应于允许同时访问多个终端设备的数目(每一个带隙六个终端)的解码器223a、223b、......223n。解调单元221、多路分解器222和解码器223a、223b、...223n,按照原样的时钟提供有由TCXO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和也提供有按时隙定时数据由分频器237分频从1/3分频器236输出的6.4MHz的信号产生的5KHz的信号。
接着,将描述基站传输系统的装置。多路复用器242合成由为能同时通信的各自对方(终端设备)准备的编码器241a、241b、...241n分别编码的传输数据。多路复用器242的输出送到调制单元243,在其中执行用于传输的调制处理,由此产生用于传输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多路复用器242和调制单元243直接提供有按时钟从TCXO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和也提供有按时钟从1/1280分频器237输出的5KHz的信号。
由调制单元243输出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提供到数/模转换器244I和244Q,在其中该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转换的I信号和Q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245I和245Q送到混频器246I和246Q。而且,由频率合成器238输出的100MHz的频率信号由移相器239转换成两个相位相互移相90°的两个系统信号。两个系统信号之一送到混频器246I,而其另一个送到混频器246Q,由此,频率信号分别与I信号和Q信号混频,以便形成落在300MHz频带的信号。两个信号送到加法器247,在其中进行正交调以使它们均匀成单个系统信号。该频率合成器是根据用1/128分频器233分频产生的150KHz的信号用于产生100Mhz的信号的合成器。
然后,调制成由加法器247输出100MHz频带的信号的信号通过传输放大器248和带通滤波器249送到混频器250,在其中该信号与由频率合成器231输出的1.9GHz的频率信号相加,以便把该信号变换成2.0GH频带的传输频率的信号。频率变换成传输频率的传输信号通过传输放大器251和带通滤波器252送到共用天线装置212,以致于该信号以无线形式由连接到共用天线装置212的天线211发送。
而且,由TCXO232输出的19.2MHz的信号送到1/2400分频器240,以把该信号变换成8KHz的信号,和8KHz的信号送到话音处理系统的电路(未示出)。也就是,本例子的基站排列成抽样在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以8KHz的速率发送的话音信号(或以整数倍的速率附加抽样的),和1/2400分频器2400产生对于话音数据处理电路例如话音信号的模/数据换器和数/模转换器,或用于处理在话音数据等上压缩和扩展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需要的时钟。
接着,结合图12详细地描述用于编码和调制传输数据的基站的装置。在这种情况,认为N(N是任意数)终端设备(用户)执行一次多址联接。于是,卷积编码器311a、311b、...311n使传输信号U0、U1、...、UN分别置于终端设备的各自的用户,以卷积编码。卷积编码是用例如约束长度K=7和编码率R=1/3来进行的。
然后,由各自系统卷积编码的数据分别提供到4帧交错缓冲器312a、312b、...312n,在其每个交错是在4帧(20msec.)的数据上进行的。各自的交错缓冲器312a、312b、...、312n分别提供到DQPSK编码器320a、320b、...320n,在其每个DQPSK调制中进行。具体地说,DQPSK符号产生电路321a、321b、...、321n根据提供的数据产生相应的符号。该符号送到乘法器322a、322b、...、322n,和乘法器322a、322b、...322n的乘法输出送到各自的延迟电路323a、323b、...323n在其每个符号中延迟一个符号量并反馈到另一个输入。于是,执行DQPSK调制。然后,经受到DQPSK调制的数据分别送到乘法器313a、313b、...、313n,其中分别由随机移相数据生成电路314a、314b、...314n输出的随机移相数据都与调制数据相乘。于是,各自的数据都是以随机明显地改变相位。
各自乘法器313a、313b、...、313n的输出都送到其它乘法器315a、315b、...、315n,在其每一个中该输出与从每一个系统提供的传输功率控制电路316a、316b、...316n输出的控制数据相乘。于是,调节了传输输出。传输输出的调节是根据包含在由连接到每个系统的终端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中的输出控制数据进行的。控制数据已经参照图10予以详细地描述,也就是如果(I,Q)的(0,0)和(1,1)的控制数据由接收数据识别,则照原样保持传输输出,如果(0,1)的控制数据由接收数据识别,则增加了传输输出,如果(1、0)的控制数据由接收数据识别,则降低传输输出。
(1,1)的控制数据是实际上不出现在传输侧的数据。然而,当在接收侧确定(1,1)的数据时,该数据就防止了变化。由于该设置,如果(1,0)的控制数据(即使输出降低的数据)由于任何理由使相位偏移90°,并在接收侧错误地确定为(1,1)或(0,0)的数据,则就可避免至少以增加输出的相反方向的错误处理。同样,如果(0,1)的控制数据(即使输出增加的数据由于任何理由使相位偏移90°,并错误地在接收侧确认为(1,1)或(0,0)的数据,则可避免至少输出的错误处理。
再描述图12所示的装置。由各自的乘法器315a、315b、...、315n输出的传输数据送到多路复用器242并由此合成。当由根据本实施例的多路复用器242合成传输数据时,合成传输数据的频率可转换为150KHz的单元。通过转换控制,转换提供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脉冲信号。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如结合图2A到2G等所描述的,执行通过称为跳频的带隙单元转换频率的操作,和频率转换操作是由在合成操作时多路复用器242的转换处理来实现的。
通过多路复用器242同步的数据送到进行数据的反快速傅里叶变换的IFFT电路332,然后获得所谓调制的多载波数据,以便具有在每一个6.25KHz每一个带隙的频率的22个副载波并转换成实时。然后,由反快速傅里叶变换变换成实时信号的数据送到乘法器333,使它与由窗口数据生成电路334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如图7A所示,例如,时间波形就是一个波形的长度TU大约200微秒(即,一个时隙周期)的波形。然而,在其二个端部TTR的每个端部(大约5微秒),可平滑地改变波形的电平。当波形与如图7B所示的时间波形相乘,调节波形相互部分地重叠。
然后,由乘法器333与时间波形相乘的信号通过脉冲串缓冲器335送到使它变换成模拟I信号和模拟Q信号的数/模转换器244(对应于图11所示的转换器244I、244Q)。然后,在图11所示的装置中,处理用于传的模拟信号。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中,由于在如上述的调制处理中间,称为跳频的时隙转换处理是由多路复用器242进行的,因此就可简化传输系统的装置。具体地说,当基站同时处理如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信号的许多途径时,必须把每个途径的信号频率转变成相应带隙的(信道)频率,然后同步信号,并且,在传输系统中,等于如图11所示的混频器250的电路设置是需要尽可能多的路径。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基站中,仅一个系统的电路满足于随后的多路复用器242的电路,因此,某种程度上就能简化基站的装置。
将结合图13详细地描述在基站中用于解调接收的数据的装置。由模/数转换器220(对应于图11的模/数转换器220I和220Q)转换的数字I数据和数字Q数据通过脉冲串缓冲器341送到乘法器342。该乘法器使它们与由反向窗口数据生成电路343输出的时间波形相乘。该时间波形是具图7A和7B所示的形状的时间波形和时间波形也具有比在传输时使用的较短的160μsec.的长度TM。
与时间波形相乘的接收数据送到FFT电路344,并经受快速傅里叶变换,由此进行把频率轴处理变换成时间轴。于是,在以6.25KHz的间隔每一个带隙的22副载波的形式调制以后发送的每个数据由实时信号获得。然后,该数据经快速傅里叶变换后送到多路分解器222,并划分成与基站的多址联接同时发送的终端设备一样多的数据,当该数据由根据本实施例的多路分解器222分解时,上面划分使用的频率由150KHz的单元转换,和这个转换操作受控制,由此可转换由各自的终端设备发送的脉冲串信号的频率。具体地说,在该实施例中,如参照图1等所描述的,周期性地进行称为跳频的带隙单元的频率的转换操作,和在接收侧进行的频率转换操作由在接收接收数据时由多路分解器222的时分处理来实现的。
由多路分解器划分的各个接收的数据单独地送到所提供的多路复用器351a、351b、...、351n,以便与基站的同时多址联接中允许的终端设备数N一样多。乘法器351a、351b、...、351n使划分的数据分别与从反向随机移相数据生成电路352a、352b、...、352n输出的反向随机移相数据(与在移输侧的随机移相数据同步改变的数据)相乘,并使接收的划分数据返回到在各自系统中具有原始相位的数据。
来自随机移相数据生成电路的各自的数据送到延迟检测电路353a、353b、...、353n并由此延迟检测(差分解调)。延迟检测电路把延迟检测的数据送到在传输原始数据装置的数据时恢复交错的4帧的数据的4帧交错缓冲器354a、354b、...、354n。4帧交错缓冲器把去交错的数据送到维特比解码器355a、355b、...355n,用于使它们经受维特比解码。这些解码器把经过维特比解码的数据作为接收数据送到在后一级的接收数据处理电路(未示出)。
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基站,由于包括称为跳频的带隙转换处理的数据划分处理是通过在类似于传输系统的解调处理的中间提供的多路分解器222执行的。具体地说,当基站同时处理如在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多个路径的信号时,在现有技术中需要把对应于各自的多个路径的信号的多个带隙(信道)的信号的频率变换成中频信号,然后进行处理直到快速傅里叶变换,以把它们提供到各自的乘法器351a到351n,并且在该接收系统中设置与图11中所示的从混频器315到解调单元221的电路的路径数目一样多是需要的。另一方面,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仅需要在传输系统中多路分解器222之间的电路的一个系统,这就可以在其种程序上简化基站的装置。
在这个基站中,类似于终端设备,能够设置低速传输率,而不是在用上面各自的频率的时钟操作时所得的传输率。如果传输率设置为低速传输率、调制时钟频率、解调时钟频率等根据该设置进行改变。该传输率根据终端设备的控制单元(未示出)进行设置。该控制根据由基站发送的传输率的数据的设置数据设置正常的(高速)传输率和低速传输率之任一个。
将通过实例并结合图14对根据本实施例的传输速率的设置处理予以描述。例如,假如某个终端设备(移动站)MS保持在与形成区域(网孔)A0的基站A通信的状态。假设在基站A和终端设备MS之间的通信从由终端设备MS的呼出或呼入到终端设备MS。其时,首先在基站A的控制下传输率设置为低。在初始存取时传输率设置到低速传输率的理由在于:对另一个站所产生的干扰在通信的开始是未知的。
在低速传输率被设置的状态中,在邻接区域B0中的基站B测量由于在基站A和终端设备MS之间的通信对邻接基站B所产生的干扰功率。如果确定该干扰是具有预定电平的大干扰,或根据测量是较大的,然后,该基站B通过采用在基站B和基站A之间地面通信路径C通知这个确定的基站A。如果没有表示与邻接到区域A0的另一个基站进行大干扰通信的数据不是从邻接区域A0的所有基站发送,则确定通信状态是满足的。在基站A和终端设备MS之间通信的传输率改变到高传输率(即正常传输率)。
每个网孔的基站总是测量在任一时间和通信的开始的另一网孔中由于通信产生的干扰功率。如果检测预定电平或较大的干扰功率,基站通知执行用作通过使用地面通信路径C检测大干扰功率的干扰的通信的基站。接收这种信息控制的基站控制用作要降低干扰的通信的能输速率。
尤其,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在每个区域(网孔)中使用相同的频率,如图14所示的,如果终端设备MS位于在邻接区域之间边界部分的附近,则对另一个站产生的干扰功率是大的。如果确定该通信是考虑干扰功率的强度在邻接区域之间边界部分的附近进行,则执行降低传输率的处理。当该通信在如上所述的邻接区域之间的边界部的附近进行,如果终端设备MS移到另一个位置并且执行用于使与终端设备MS通信的基站从基站A转到基站B的越区切换处理,该越区切换处理是在用低传输率进行通信的状态进行的,这就能降低越区切换处理的错误率。
由于,当通信受邻接网孔大的干扰时,降低传输率来进行通信,当该传输率被降低时,要传送的数据量就被降低,并且对邻接网孔产生的干扰被降低,因此当一个网孔接收系统用在网孔装置中时就能有效地减小对邻接网孔产生的干扰。
当在该实施例中邻接的基站测量干扰功率以测量干扰量和确定传输率是否要改变时,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终端设备MS可测量由邻接基站B发送的信号功率,并确定其干扰功率,以把测量结果作为在基站A的控制下减小传输率的控制数据发送到与其通信的基站A。在本实施例中,可改变传输率而没有在邻接网孔从基站发送干扰功率的数据。
当传输率按本实施例的两个步级进行改变时,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并且传输率可以更多步级。然而,当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率通过改变要使用的时隙数来改变时,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并可采用其他处理以改变传输率。
当在本实施例中BDMA系统用作通信系统时,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并能应用到通信系统,不再是一个网孔接收系统应用到通信系统。例如,当一个网孔接收系统应用到码分多址(CDMA)系统的蜂窝系统时,如果干扰功率是在预定电平或较高,则在存取的开始能降低传输率。
然而,频率、时间、编码率等的值通过实例在本实施例中预以描述,而且,本发明不局限于上面实施例。不用说,本发明可应用到考虑到调制系统的调制处理,而不是DQPSK调制。
根据本发明,当有对另一网孔产生干扰是大的可能性时,可以用干扰被抑制到最小来进行通信。因此,采用一个网孔接收系统就能满足稳定地进行通信。
在这种情况,使用下列通信系统;准备多个传输频带,在其每个中,预定数的副载波信号以预定频率间隔进行设置,在每个传输频带中的信号用每个预定时间来划分,以形成时隙,和脉冲信号是以通过在预定数的时隙的周期上把信号间断地分成上面预定数的副载波信号调制的多载波信号的形式发送的。因此,就可满意地进行采用应用上面通信系统的一个网孔接收系统的通信,而没有使另一个网孔的通信受干扰。
由于码分多址系统用作在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系统,可以满意地进行采用应用上面通信系统的一个网孔接收系统的通信,而没有使另一个网孔的通信受干扰。
参见附图已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型可以实施,但这些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以各网孔多址联接的预定格式在一个公用频带中在一个基站和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方法,包括步骤为:
在与所述一个基站相邻的另一个基站,
检测由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所导致的干扰;
当检测到的干扰大于一个预定电平时,将一个检测到的干扰的信息发送至所述一个基站;并且
在所述一个基站,
根据从所述另一个基站发送的所述检测到的干扰的信息,降低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所述通信的信息传输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个基站是另一网孔的基站,并且所述发送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多个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通信的公用频带使用在属于所述一个基站的网孔和属于所述另一个基站的网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采用由包括预定数的副载波和预定数的时隙的一个单元构成的多载波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采用由包括预定数的副载波和预定数的时隙的一个单元构成的多载波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是码分多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是码分多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降低在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路径中的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路径中不改变所述路径的容量来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一个基站和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路径的每个单元用增加所述路径的容量来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11.一种在具有由每个网孔多址联接的预定格式的预定带宽中通信的方法,包括步骤为:
检测步骤,当第一基站与一个用户在第一基站小区内进行通信时,并且所述用户位于第一基站小区边缘且接近第二基站的覆盖小区,通过所述第二基站检测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用户之间通信的干扰;
降低步骤,降低在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用户之间所述通信的信息传输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通信的公用频带使用在属于所述第一基站的网孔和属于所述第二基站的网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中不改变所述路径的容量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14.一种在具有由每个网孔多址联接的预定格式的预定带宽中通信的装置,包括:
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预定站的通信状态;
信息接收装置,用于从第三站接收预定通信状态信息;和
速率调节装置,用于当来自所述状态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表示通信状态的由于低于预定值时降低所述通信的传输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站是另一个网孔的基站和所述通信状态用无线通信发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通信的公用频率使用在属于所述预定站的网孔和属于所述第三站的网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采用通过包括预定数的副载波和预定数的时隙的一单元构成的多载波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是码分多址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中不改变所述路径的容量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2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中不改变所述路径的容量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通信路径的每个单元用增加所述路径的容量来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21.一种在具有由每个网孔多址连接的预定格式的预定带宽中通信的装置,包括,
通信装置,用于与预定站通信;
信息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来自第三站的预定通信状态的信息;和
速率调节装置,当来自所述信息接收装置的输出信号表示所述通信装置位于所述预定站的一网孔的边缘时和当所述通信装置接近位于所述第三站的网孔时,用于降低所述通信的信息传输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采用通过包括预定数的副载波和预定数的时隙的一单元构成的多载波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格式是码分多址的。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中不改变所述路径的容量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低步骤中的处理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装置之间通信路径的每个单元用增加所述路径的容量来降低信息传输率进行的。
CN97120671A 1996-08-23 1997-08-23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980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222929A JPH1065604A (ja) 1996-08-23 1996-08-23 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端末装置
JP222929/96 1996-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709A CN1185709A (zh) 1998-06-24
CN1098004C true CN1098004C (zh) 2003-01-01

Family

ID=16790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2067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98004C (zh) 1996-08-23 1997-08-23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044067A (zh)
EP (1) EP0825741B1 (zh)
JP (1) JPH1065604A (zh)
KR (1) KR100527098B1 (zh)
CN (1) CN1098004C (zh)
AU (1) AU725884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7558B2 (ja) * 1996-08-23 2003-05-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受信装置、多元接続方法及び多元接続システム
JPH11113044A (ja) * 1997-09-30 1999-04-23 Sony Corp 通信方法、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端末装置
DE69733313T2 (de) 1997-11-07 2006-01-19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Mehrträgerübertragung, kompatibel zum existierenden GSM-System
EP0938208A1 (en) 1998-02-22 1999-08-25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GSM system
JP3798549B2 (ja) * 1998-03-18 2006-07-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のマルチビーム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DE69903110T2 (de) 1998-04-17 2003-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Funkübertrag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kontrolle der übertragungsrate
US6246713B1 (en) * 1998-06-08 2001-06-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requency-hopping in a bandwidth-on-demand system
JP3137083B2 (ja) * 1998-06-29 2001-0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3719482B2 (ja) * 1998-07-29 2005-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装置
US6597705B1 (en) * 1998-09-10 2003-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ed optimal reverse link scheduling of resources, such as a rate and pow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12425B (fi) * 1998-09-16 2003-11-28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laite dynaamiseksi radioresurssien ohjaamiseksi
US7304970B1 (en) 1998-12-07 2007-12-04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Traffic control method for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6539063B1 (en) * 1999-02-18 2003-03-25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symbol timing offset and carrier frequency error in an OFDM digital audio broadcast system
DE69943085D1 (de) * 1999-03-16 2011-0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ynamische Veränderung der Datenrate
US6795426B1 (en) * 1999-07-06 2004-09-21 Cisco Technology, Inc. Realtime power control in OFDM systems
US8363757B1 (en) 1999-10-12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iminating the effects of frequency offsets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628673B1 (en) 1999-12-29 2003-09-30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Scala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verlaid signals and multi-carrier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US6253063B1 (en) * 2000-01-25 2001-06-2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data rate between mobile and base stations
US6952454B1 (en) 2000-03-22 2005-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of real time services and non-real time services for OFDM systems
US6493331B1 (en) * 2000-03-30 2002-1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of 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O2001082543A2 (en) 2000-04-22 2001-11-01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employing variable ofdm-symbol rates and number of carriers
DE10025287B4 (de) * 2000-05-22 2006-06-08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zur Schätzung einer Störungs-Kovarianzmatrix für die Abwärtsverbindung in zellularen Mobilfunknetzen mit adaptiven Antennen
CN1448015B (zh) * 2000-07-12 2010-05-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Ofdm系统的实时服务和非实时服务的多路复用
JP3996344B2 (ja) 2000-11-21 2007-10-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タイム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式
CN100456758C (zh) * 2000-12-15 2009-01-28 昂达博思公司 具有基于组的副载波分配的多载波通信方法
US6947748B2 (en) 2000-12-15 2005-09-20 Adaptix, Inc. OFDMA with adaptive subcarrier-cluster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ve loading
US6889056B2 (en) * 2001-04-30 2005-05-03 Ntt Docomo, Inc. Transmission control scheme
JP2003289280A (ja) 2002-03-28 2003-10-10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固定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4207840A (ja) * 2002-12-24 2004-07-22 Nec Corp 無線リソース管理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管理装置、基地局及び端末
US20050259591A1 (en) * 2003-03-28 2005-11-24 Moore Aaron T Providing status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353025B2 (en) * 2003-09-29 2008-04-01 Lg Electronics Inc. Uplink scheduling method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216694B2 (ja) * 2003-11-07 2009-0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及び送信電力設定方法
US7573851B2 (en) * 2004-12-07 2009-08-11 Adaptix,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witching antenna and channel assignments in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s
EP1850612B1 (en) 2005-02-18 2016-02-17 Fujitsu Limited Base station and interference reduction method in the base station
JP4569768B2 (ja) * 2005-06-17 2010-10-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及び移動端末送信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CN102291783A (zh) * 2005-11-28 2011-12-21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JP4748000B2 (ja) * 2006-08-30 2011-08-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信号送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US8195097B2 (en) 2006-09-08 2012-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ing sector interference broadcast and corresponding RL traffic power control
US8599940B2 (en) * 2006-09-26 2013-12-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sequence modul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GB0619530D0 (en) * 2006-10-03 2006-11-15 Nokia Corp Signalling
WO2008055247A1 (en) * 2006-11-01 2008-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cell power control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EP2227061B1 (en) * 2007-01-31 2012-09-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indicator table for a mobile station located at a cell edge
WO2008130297A1 (en) * 2007-04-20 2008-10-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JP5218425B2 (ja) * 2007-12-03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上り送信電力制御方法並びに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09081457A1 (ja) * 2007-12-20 2009-07-02 Fujitsu Limite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同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上位装置
JP2009302959A (ja) * 2008-06-13 2009-12-24 Fujitsu Ltd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装置制御方法
US8605770B2 (en) * 2009-02-09 2013-12-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ltra wideband modulation for body area networks
JP5283652B2 (ja) * 2010-03-23 2013-09-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干渉制御方法並びに基地局
JP5897788B2 (ja) * 2010-06-18 2016-03-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3641A (en) * 1991-10-03 1994-03-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Signal strength controlled directed retry in a mobile radiotelephone system
JP3013559B2 (ja) * 1991-10-31 2000-0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KR960012086B1 (ko) * 1991-11-11 1996-09-12 모토로라 인코포레이티드 셀룰러 통신 시스템의 무선 통신 링크에서의 간섭을 감소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A2158270C (en) * 1994-02-17 1999-09-21 Michael D. Kotz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elf interferenc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07854B (fi) * 1994-03-21 2001-10-15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häiriöiden poistamiseksi CDMA-solukkoverkossa
FI99182C (fi) * 1994-05-26 1997-10-1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enetelmä tukiaseman yleislähetyskanavan kuuluvuuden parantamiseksi, sekä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US5649303A (en) * 1994-09-02 1997-07-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amo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5537410A (en) * 1994-09-15 1996-07-16 Oki Telecom Subsequent frame variable data rate indication method
KR0138281B1 (ko) * 1995-03-17 1998-07-01 김광호 주파수 선택적 방해신호 검출장치 및 그 검출방법
JPH0951321A (ja) * 1995-08-09 1997-02-18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415978B2 (ja) * 1995-11-24 2003-06-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切替え方法
KR0170187B1 (ko) * 1995-12-08 1999-03-30 양승택 Cdma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기지국의 트래픽용량 제어방법
US5787352A (en) * 1995-12-29 1998-07-28 At&T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neighbor-channel interference with power control and directed channel assignment
KR100199025B1 (ko) * 1996-04-24 1999-06-15 정선종 코드분할다중접속 기지국의 호 할당방법
US5799243A (en) * 1996-12-30 1998-08-2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Cellular radio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interference lev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527098B1 (ko) 2006-02-28
CN1185709A (zh) 1998-06-24
AU3524797A (en) 1998-02-26
US6044067A (en) 2000-03-28
JPH1065604A (ja) 1998-03-06
AU725884B2 (en) 2000-10-26
EP0825741A2 (en) 1998-02-25
KR19980018868A (ko) 1998-06-05
EP0825741B1 (en) 2017-04-12
EP0825741A3 (en) 200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04C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AU74582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apparatus
CN1100412C (zh) 卫星/蜂窝双模式终端
JP3407558B2 (ja)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受信装置、多元接続方法及び多元接続システム
US5970047A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apparatus
US5966644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using a multi-carrier signal
CN1171672A (zh) 接收方法和接收设备
CN1194071A (zh) 采用削波功能的码分多址传输
CN1473448A (zh)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97401C (zh) 通信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104107C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KR20010028100A (ko) 코드 분할 다중 접속방식의 이동통신 기지국 시스템
CN1189750A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CN1179685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KR100473844B1 (ko) 통신방법,통신장치,수신방법및수신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10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