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2422B -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2422B
CN110662422B CN201880033437.1A CN201880033437A CN110662422B CN 110662422 B CN110662422 B CN 110662422B CN 201880033437 A CN201880033437 A CN 201880033437A CN 110662422 B CN110662422 B CN 110662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kworm
rearing
container
chamber
silkw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34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62422A (zh
Inventor
野中明
八木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ig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ig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g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igo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62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2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62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2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01K67/04Silkw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ousing For Livestock And Bird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蚕饲养装置具备:蚕容器,其具有第一饲养室;以及支承构件,其能够支承蚕。第一饲养室在从蚕容器的第一端部朝向蚕容器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延伸。支承构件配置于第一饲养室,并且具有蚕排出的粪便能够通过的开口。

Description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于饲养蚕的蚕饲养容器。在蚕饲养容器内至少收容有蚕以及饲料。蚕饲养容器内的蚕食用蚕饲养容器内的饲料而成长。
在饲养蚕的情况下,通常,需要每日(除了蚕的休眠期以外)向蚕饲养容器供给桑叶等饲料。蚕的幼虫期大约为25天,在幼虫期脱皮4次。并且,蚕在最终龄的5龄期在体内合成绢丝蛋白,吐出大约1200m的丝并利用该丝来结茧。
作为相关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养蚕方法。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养蚕方法中,在平板状的托板铺设片状的养蚕用饲料,并在其上配设网格。网格用于在蚕脱皮时抓住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95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养蚕方法中,在网格的下部配置有饲料和蚕。因此,饲料和蚕的粪便混在一起。由于饲料和粪便混在一起,蚕不食用这样的饲料等,蚕的饲养环境恶化。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改善蚕的饲养环境的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几个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具备:蚕容器,其具有第一饲养室;以及支承构件,其能够支承蚕。所述第一饲养室在从所述蚕容器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蚕容器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饲养室,且具有开口。
几个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是使用蚕饲养装置的蚕饲养方法。所述蚕饲养装置具备:蚕容器,其具有第一饲养室;以及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饲养室。蚕饲养方法具备:将蚕配置于所述第一饲养室内的蚕配置工序;使所述蚕排出的粪便向所述支承构件的下方落下的工序;以及将所述蚕或者由所述蚕所结的茧从所述第一饲养室取出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改善蚕的饲养环境的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其他效果在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蚕饲养装置的剖面图,是图1的面PL处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4A是示意性地示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的一例的图。
图4B是示意性地示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的一例的图。
图4C是示意性地示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盖构件的概要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盖构件的概要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的概要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蚕配置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蚕配置工序的另一例的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机械手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以及蚕饲养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对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件、部位省略重复的说明。
(方向的定义)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朝向第二端部22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蚕饲养装置1A的剖面图,是图1的面PL处的剖面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具备:具有第一饲养室SP1的蚕容器2;以及支承构件3。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有时通过支承构件3限定了供配置饲料的支承构件3上方的空间和供收容粪便的、比支承构件3靠下侧的空间。在该情况下,可以说支承构件3将支承构件3上方的空间与支承构件3下方的空间在功能上分离了,因此也可以将该支承构件3称为分隔构件。
(蚕容器2以及第一饲养室SP1)
蚕容器2具有支承构件3、蚕A、以及用于收容饲料F的第一饲养室SP1。第一饲养室SP1是由蚕容器2限定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且沿从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朝向所述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的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
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优选为0度以上45度以下,进一优选为0度以上20度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度。在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为0度的情况下,第一饲养室SP1配置为水平。另一方面,在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大于0度的情况下,第一饲养室SP1倾斜地配置。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一饲养室SP1是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任意的方向的长度长的细长室。第一饲养室SP1的长度L(沿着第一方向的长度)例如是20cm以上、30cm以上、或者40cm以上。另外,第一饲养室SP1的宽度W(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例如是第一饲养室SP1的长度L的1/2以下或者1/5以下。另外,第一饲养室SP1的高度H(与第一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这两方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例如是第一饲养室SP1的长度L的1/5以下或者1/10以下。
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树脂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该树脂优选为能够从外侧观察内侧的材料,例如,优选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
第一饲养室SP1优选为至少在第一端部21开放。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蚕(例如,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或者5龄幼虫)、近一步优选为将蚕的3龄幼虫经由第一端部21的开口21a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需要说明的是,开口21a也可以作为用于装入支承构件3的开口而利用,另外,也可以作为用于取出支承构件3或者蚕的粪便的开口而利用。
第一饲养室SP1也可以在第二端部22开放。在该情况下,第一饲养室SP1在第二端部22具有能够取出蚕或者茧的取出开口22a。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蚕(例如5龄幼虫)或者茧经由第二端部22(取出开口22a)从第一饲养室SP1取出。需要说明的是,取出开口22a也可以作为用于装入支承构件3的开口而利用,另外,也可以作为用于取出支承构件3或者蚕的粪便的开口而利用。需要说明的是,当然也可以根据蚕(例如5龄幼虫)或者茧的位置而将它们经由第一端部21(开口21a)从第一饲养室SP1取出。
在第一饲养室SP1的两端开放的情况下,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是筒状的壁构件。另一方面,在第一饲养室SP1的仅一端开放的情况下,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是有底筒状的壁构件。在该情况下,装入蚕A的入口和取出蚕A或者茧的出口是相同的。
(支承构件3)
支承构件3具有:支承蚕A的功能;支承饲料F的功能;以及使支承构件3上的蚕A排出的粪便向支承构件3的下方落下的功能。因此,在支承构件3设置有蚕排出的粪便能够通过的开口OP。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具备100个以上的开口OP。需要说明的是,在不需要使支承构件3上的蚕A排出的粪便向支承构件3的下方落下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支承构件3设置开口OP,即使在支承构件3设置了开口OP,开口OP的形状、尺寸也可以设为不能使蚕A排出的粪便通过。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假设了第一饲养室SP1的两端开放的情况。支承构件3是筛状的构件(换言之,网状的构件),筛的各开口对应于粪便能够通过的开口OP。从使粪便的通过更加可靠的观点出发,开口OP的最小长度例如为5mm以上、7mm以上、或者10mm以上,但粪便的形状、尺寸根据蚕的种类会有不同,因此只要粪便能够通过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口OP为圆形的情况下,最小长度对应于圆的直径,在开口OP为长方形的情况下,最小长度对应于长方形的短边。开口OP的最大长度没有特别地限制,该最大长度例如为30mm以下、20mm以下、或者15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开口OP的形状和/或大小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装入第一饲养室SP1的蚕A有向更高的场所移动的习性,因此可设想随着成长大体上从第一端部21朝向第二端部22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的移动是自由的,因此蚕A也可以不进行设想的移动。例如,蚕A也可以在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往复移动。
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优选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配置。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二端部22的支承构件3的高度(上表面的高度)比第一端部21的支承构件3的高度(上表面的高度)高。蚕有向更高的场所移动的习性,因此特别是到了结茧的时期将要临近的成长阶段时,具有朝向上方移动的习性。因此,以支承构件3的高度随着趋向第二端部22而变高的方式配置支承构件3,由此能够期待蚕朝向第二端部22侧移动。因而,能够期待蚕结茧的场所自然而然地收容在一定的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二端部侧的取出开口22a取出蚕或者茧。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在支承构件3的第二端部22侧配置腿部31,由此支承构件3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式构成。在支承构件3的第一端部21侧也配置腿部的情况下,使第二端部22侧的腿部31比第一端部21侧的腿部长即可。作为代替,也可以在壁构件W1的侧面设置向第一饲养室SP1内突出的突出部,通过该突出部来对支承构件3进行支承。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相对于第一饲养室SP1的底面BS倾斜配置,由此支承构件3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另一方面,在第一饲养室SP1的底面BS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的情况(例如,蚕容器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的情况)下,支承构件3也可以相对于第一饲养室SP1的底面BS平行地配置。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以支承构件3的宽度W方向的高度相同的方式配置了支承构件3,但支承构件3的宽度W方向的高度也可以不相同。另外,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状,但不局限于此,只要作为整体存在支承构件3的第二端部22侧比第一端部21侧高这样的倾向或者支承构件3的第一端部21侧比第二端部22侧高这样的倾向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存在凹凸,或者具有其他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将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并非必须的结构。换言之,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也可以是非倾斜面。
支承构件3优选为相对于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装卸自如。在该情况下,在支承构件3上配置饲料F之后,将支承构件3支承于壁构件W1即可。另外,在将蚕或者茧从第一饲养室SP1取出之后,可以将支承构件3从壁构件W1取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对支承构件3以及壁构件W1独立地进行清洗。
支承构件3可通过纺织、编织线状的构件而形成。作为代替,支承构件3也可以通过与蚕容器2一体成形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将多个构件接合而形成。支承构件3可以是金属制,也可以是树脂制,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假设了第一饲养室SP1的两端开放的情况(更加具体而言,在第一端部21设置开口21a,在第二端部22设置取出开口22a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第一饲养室SP1的仅一端开放,而第一饲养室SP1的另一端未开放的情况(在另一端未设置开口的情况)下,支承构件3也可以以支承构件3的高度(上表面的高度)随着趋向开放的一端而变高的方式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将支承构件3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配置的结构不是实施方式中必须的结构。支承构件3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换言之,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也可以实质上为水平。
(饲料F)
饲料F例如沿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而配置。在饲料F沿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而配置的情况下,配置于第一端部21侧的蚕A在食用饲料F的同时沿着饲料F向第二端部22侧移动。因而,容易从第二端部侧的取出开口22a取出蚕A或者茧。
需要说明的是,饲料F的上表面优选为倾斜面。通过使饲料F的上表面为倾斜面,从而蚕的粪便D(参照图2)难以堆积在饲料F的上部。因此,蚕的饲养环境不会恶化。需要说明的是,饲料F的上表面的形状是粪便D难以堆积的形状,即,只要是粪便D易于落下的形状即可,因此例如可采用倒V字形状(屋顶的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对于倾斜面而言,也包括曲面状的倾斜面。
在图2所记载的例子中,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剖面上,饲料F具备:高度从最高部HP朝向最高部HP的一侧而逐渐地变低的第一部分F1;以及高度从最高部HP朝向最高部HP的另一侧而逐渐地变低的第二部分F2。如图2所示,饲料F也可以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剖面上具有半圆形状。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饲料F沿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连续地配置。作为代替,饲料F也可以沿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间断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饲料F沿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连续地配置的情况下,与将饲料F间断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将饲料F配置于支承构件3上的作业较容易。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饲料F沿着与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1根直线而配置,但饲料F也可以沿着与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多根直线而配置。另外,饲料F只要朝着支承构件3的长度方向即可,也可以具有弯曲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饲料F沿着1根或者多根线(包括曲线)配置为细长形状的情况下,将饲料F配置于支承构件3上的作业容易。例如,能够从管件等将饲料F压出而将饲料F配置于支承构件3上。
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的一部分未被饲料F覆盖从而露出(参照露出部E)。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在饲料F的侧方配置有未被饲料覆盖从而露出的露出部E。作为代替,或者,作为附加,也可以在比饲料F靠第一方向侧(或者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侧)处配置露出部E。蚕A喜好干燥的环境,因此通过设置不存在饲料(湿润的饲料)的露出部E,蚕的饲养环境得到改善。更加具体而言,蚕A能够在比具有饲料F的场所呈干燥的状态的露出部E休息。蚕A还能够在露出部E度过休眠期。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的露出部E的面积比支承构件3被饲料F覆盖的面积大,但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饲料F例如是包含桑叶、豆腐渣、以及水分的人工饲料。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中,支承蚕以及饲料的支承构件3具有蚕的粪便能够通过的开口OP。因此,蚕的饲养环境得到改善。并且,在将蚕或者茧从第一饲养室SP1取出之后,筛选蚕的粪便D和蚕的饲料F的作业变得容易。蚕的粪便D能够作为其他家畜的饲料、或者药的成分而利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的概要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中,蚕容器2具备包括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在内的多个饲养室SP。在其他方面,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相同。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饲养室SP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饲养室SP1相同。另外,第一饲养室SP1由壁构件W1限定,在第一饲养室SP1内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有支承构件3、饲料F、以及蚕A。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关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事项的重复说明。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没有明确地说明,当然也能够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事项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这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第二饲养室SP2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饲养室SP2的形状优选为与第一饲养室SP1的形状相同,配置于第二饲养室SP2内的支承构件3的形状以及结构优选为与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支承构件3的形状以及结构相同。
在图3所记载的例子中,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与限定第二饲养室SP2的壁构件W2一体地形成。因此,蚕容器2的强度提高。另外,在蚕容器2内能够配置更多的饲养室。如图3所示,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壁构件W1的一部分WP也可以同时构成限定第二饲养室SP2的壁构件W2的一部分WP,也可以通过使分别独立地形成的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紧贴或者卡合等而排列来构成蚕饲养装置1B的蚕容器2。例如,也可以分别准备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筒状容器和限定第二饲养室SP2的筒状容器,并将这些筒状容器装入框构件内,由此以能够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具有多个饲养室的蚕容器2。
在图3所记载的例子中,除了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以外的饲养室SP的形状优选为与第一饲养室SP1的形状相同。另外,配置于饲养室SP内的支承构件3的形状以及结构优选为与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支承构件3的形状以及结构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相样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中,蚕容器2具备多个饲养室SP。因此,能够一次饲养许多蚕。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饲养室的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被壁构件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即使在万一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生病的情况下,第二饲养室SP2内的蚕感染疾病的风险也会降低。蚕容器2所具备的饲养室SP的数量例如为两个以上1000个以下、或者为50个以上1000个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蚕容器2所具备的饲养室SP的数量为50个以上300个以下的情况下,由作业者等进行的蚕容器2的处理(运搬作业等)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高效地饲养许多蚕。
对于分别配置于多个饲养室SP内的支承构件3,假设第二端部22的支承构件3的高度比第一端部21的支承构件3的高度高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配置于多个饲养室SP内的多个蚕在结茧的时期临近时,朝向上方即第二端部22移动。因此,容易从第二端部22侧取出多个蚕或者茧。
(第一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图3所记载的例子)中,与第一方向垂直的面处的蚕容器2的剖面具有包含第一饲养室SP1的剖面形状的重复形状。另外,在图3所记载的例子中,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是四边形形状(更加具体而言是长方形形状)。换言之,限定各饲养室SP的壁构件的剖面形状(与第一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面形状)是四边框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与第一方向垂直的面处的蚕容器2的剖面具有第一饲养室SP1的剖面形状的重复形状,但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是四边形形状以外的形状。如图4A所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也可以是六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限定各饲养室SP的壁构件的剖面形状(与第一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面形状)是六边框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限定各饲养室SP的壁构件的剖面形状是具有角部CP(例如六边形的角部)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该角部CP对支承构件3进行支承。
作为代替,如图4B所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也可以是六边形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形状,例如三角形形状,如图4C所示,也可以是圆形状。在该情况下,限定各饲养室SP的壁构件的剖面形状(与第一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面形状)为多边框形状(例如三角框形状)或者环形状。
作为进一步代替,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也可以是角部为圆角的圆角多边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饲养室的形状(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的角部较圆的情况下,该角部的清洗变得容易。换言之,在角部较尖的情况下,在清洗时,存在附着于该角部的粪便(或者污垢)残留在角部的倾向。相对于此,在角部较圆的情况下,在清洗时,易于剥离附着于该角部的粪便(或者污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的饲养室SP的剖面形状(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形状)相等的情况下,配置于各饲养室的蚕的饲养环境与配置于其他饲养室的蚕的饲养环境相同。不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无需全部的饲养室SP的剖面形状都相同。例如,第一饲养室的剖面形状与第二饲养室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第一饲养室以及第二饲养室构成的两个饲养室也可以成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作为代替,三个以上的饲养室也可以为重复形状的结构单位。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5至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的概要立体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的概要俯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盖构件41的概要立体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盖构件42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除了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蚕容器2,还具备第一盖构件41和/或第二盖构件42。
第一盖构件41是覆盖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的构件,第二盖构件42是覆盖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的构件。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一盖构件41以及第二盖构件42分别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各通气孔的形状可以全部相同,但也可以各自不同。各通气孔的孔径优选为蚕A不能通过的尺寸,例如1mm以上、10mm以下。或者,各通气孔的面积为0.5mm2以上、100mm2以下。各通气孔的形状优选为蚕A不能通过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形状等非圆形形状。在第二盖构件42设置的通气孔420的尺寸与在第一盖构件41设置的通气孔410的尺寸相比可以大也可以小,另外,也可以相同。
第一盖构件41能够覆盖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另外,能够使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开放。在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开放的状态下,将多个蚕分别装入多个饲养室SP。在将多个蚕装入多个饲养室SP之后,将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通过第一盖构件41覆盖。
在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一盖构件41是滑动型的盖构件。在图5以及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饲养装置1C具备包围蚕容器2的框构件50,在该框构件50设置有滑动引导部51。第一盖构件41能够相对于滑动引导部51滑动移动。在图5以及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一盖构件41能够从框构件50完全分离。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盖构件41的清洗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构件41可以是滑动型以外的盖构件,例如可以将第一盖构件41设置于框构件50,并使其能够相对于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开闭(例如能够摆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构成为作为盖构件而发挥作用。
第二盖构件42能够覆盖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另外,能够使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开放。在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开放的状态下,能够将蚕或者茧从蚕容器2取出。另一方面,在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被第二盖构件42覆盖的状态下,通过使通气孔420的尺寸比蚕的尺寸小,从而蚕不能从第二端部22侧逃出蚕容器外。
在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二盖构件42是滑动型的盖构件。在图5以及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在框构件50设置有滑动引导部52。第二盖构件42能够相对于滑动引导部52滑动移动。在图5以及图6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二盖构件42能够从框构件50完全分离。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盖构件42的清洗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盖构件42可以是滑动型以外的盖构件,例如可以将第二盖构件42设置于框构件50,并使其能够相对于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开闭(例如能够摆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构成为作为盖构件而发挥作用。
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具备覆盖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的第一盖构件41和/或覆盖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的第二盖构件42。因此,容易向蚕容器2内装入蚕和/或从蚕容器2取出蚕或者茧。另外,有效地抑制蚕或者茧从蚕容器2的脱落。第一盖构件41优选为将多个饲养室SP(进一步优选为所有饲养室SP)的第一端部21侧的开口一并覆盖的构件,第二盖构件42优选为将多个饲养室SP(进一步优选为所有饲养室SP)的第二端部22侧的取出开口一并覆盖的构件。在该情况下,将多个饲养室SP的开口覆盖的作业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框构件50与蚕容器2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的。在框构件50与蚕容器2是分体的情况下,框构件50以及蚕容器2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在蚕容器2可以从框构件50完全分离的情况下,蚕容器2的清洗等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中,也可以设置能够覆盖饲养室(第一饲养室SP1等)的开放部分的盖构件。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进行说明。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的概要纵剖视图。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中,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附加了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
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面向从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供给的干燥空气的流路60而配置。换言之,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的空气排出口61配置于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侧。
蚕的5龄幼虫具有寻求干燥的场所而移动的习性。因此,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在向流路60供给干燥空气时,蚕容器2内的多个蚕聚集在第二端部22侧。因而,能够容易地经由各饲养室SP的第二端部22侧的取出开口将蚕或者茧从各饲养室取出。
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例如具备空气吸入部62、除湿部63、以及鼓风机64。另外,也可以在空气吸入部62配置防止异物等的吸入的过滤器65。作为空气吸入部62、除湿部63、鼓风机64,能够采用公知的机构。
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根据需要也可以具备供给加湿空气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优选为具备将送到空气排出口61的空气切换为干燥空气或者加湿空气的阀装置66。阀装置66可以由一个阀(例如三向切换阀)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阀构成。在阀装置66连接有干燥空气供给配管67和加湿空气供给配管68。另外,在加湿空气供给配管68配置有加湿部69(例如,通过将除菌后的空气导入水中来进行加湿的公知的加湿部)。
在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具备供给加湿空气的功能的情况下,若从空气排出口61朝向流路60供给加湿空气,则加湿空气从各饲养室SP的第二端部22侧导入蚕容器2内,饲料的干燥得以抑制。另外,为了容易地将茧从各饲养室取出,对接近结茧的时期的蚕供给干燥空气即可。因此在与蚕结茧的时期接近的时期,可以将由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进行的加湿空气的供给切换为干燥空气的供给,也可以与在之前是否供给加湿空气无关,而以在与蚕结茧的时期接近的时期供给干燥空气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对于干燥空气的供给时机的控制,在进入与饲养室的内部的蚕结茧的时期接近的时期的情况下,如后所述,使蚕容器2移动到设置有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的场所,由此包含了将干燥空气向蚕容器2的各饲养室SP的第二端部22侧供给的操作。
蚕饲养装置1D也可以具备:支承一个或者多个蚕容器2的容器支承构件7;以及在容器支承构件7的底部设置的脚轮71。
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容器支承构件7具备:支承蚕容器2的下段部72;以及支承蚕容器2的上段部73。因此,蚕容器2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蚕容器2的集成度提高。可以设为多个蚕容器2被支承于下段部72,且多个蚕容器2被支承于上段部7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蚕容器2配置为两段,但蚕容器2也可以配置为一段,也可以配置为三段以上。
在蚕饲养装置1D具备脚轮71的情况下,蚕饲养设备的多个蚕容器2的配置的变更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蚕饲养设备的蚕容器2的集成度提高。另外,在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固定于蚕饲养设备(建筑物等)的情况下,能够与蚕的成长程度相匹配地将蚕容器2与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接近而配置,或者远离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而配置。
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以夹着流路60(干燥空气的流路)的方式配置有两个蚕容器(2A、2B)。因此,能够使用一个流路60向更多的蚕容器供给干燥空气。更加具体而言,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第一蚕容器2A的第二端部22面向流路60(隔着第二盖构件42而面向流路60),第二蚕容器2B的第二端部22面向流路60(隔着第二盖构件42而面向流路60),第一蚕容器2A的第二端部22与第二蚕容器2B的第二端部22相互对置而配置。
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安装于容器支承构件7,但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也可以安装于对蚕容器2进行支承的容器支承构件以外的构件。例如,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也可以安装于蚕饲养施设的顶部。另外,在图9所记载的例子中,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从上向下供给干燥空气,但作为代替,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也可以向水平方向供给干燥空气。换言之,代替于将流路60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也可以沿着水平方向配置。
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相同的效果。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具备向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供给干燥空气的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因此,能够与通过支承构件3的形状来诱导蚕的移动的方式不同地使蚕或者茧聚集在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侧。其结果是,蚕或者茧的回收变得容易。另外,在对蚕容器2供给来自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的无菌空气(无菌干燥空气或者无菌加湿空气)的情况下,蚕容器2内的压力维持在正压。因此,防止了细菌或者病毒从外部向蚕容器2内进入。另外,在蚕饲养装置1D具备:配置一个蚕的饲养室;具备多个该饲养室的蚕容器2;以及载置多个蚕容器2的容器支承构件7的情况下,各蚕的饲养环境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从而能够高效地并且省空间地饲养大量的蚕。
(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
参照图1至图10对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能够使用上述的任一种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来进行。
在第一步骤ST1中,准备具备至少一个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SP1)的蚕容器2。在蚕容器2的各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SP1)配置有支承构件3和饲料F。
在第二步骤ST2中,将蚕A收容于第一饲养室SP1。该收容例如通过将蚕A移置于支承构件3上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收容于第一饲养室SP1的蚕A例如是从刚孵化后的幼虫(1龄幼虫)到4龄幼虫。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饲养室SP1不仅可以收容蚕A,还可以收容蚕的卵。
在各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SP1)的第一端部21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将蚕A从第一端部21侧装入各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来进行第二步骤ST2。另外,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第一盖构件41的情况下,在将蚕A装入各饲养室之后,将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通过第一盖构件41覆盖。另外,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第二盖构件42的情况下,将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通过第二盖构件42覆盖。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端部22通过第二盖构件42覆盖的工序也可以在第二步骤ST2之前执行,也可以在第二步骤ST2之后执行。
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对蚕容器2进行支承的容器支承构件7的情况下,第二步骤ST2也可以在蚕容器2载置于容器支承构件7上的状态下执行。作为代替,也可以在执行第二步骤ST2后,将蚕容器2载置于容器支承构件7上。
需要说明的是,从高密度且高效地饲养从1龄幼虫成长到3龄幼虫的幼虫的观点出发,从1龄幼虫成长到3龄幼虫的幼虫也可以在与实施方式的蚕容器2不同的容器中饲养。在该情况下,在第二步骤ST2中,将3龄幼虫的蚕A装入第一饲养室SP1内而收容。
另外,在蚕容器2具备多个饲养室的情况下,优选为在各饲养室仅装入一个蚕(例如3龄幼虫)。通过为各蚕A准备专用的饲养室(单间),作用于蚕A的压力大幅度地减轻。其结果是,能够期待蚕更加健康且成长为更大型。另外,在将各蚕A放进单间来饲养的情况下,即使在万一一个蚕感染病毒等的情况下,该感染也难以传染到其他蚕。
在各饲养室仅装入一个蚕的情况下,每个蚕的饲养空间变大,与饲养设备的省空间化相违背。但是,例如,通过在与实施方式的蚕容器2不同的场所将蚕饲养到3龄幼虫,能够兼顾每个蚕的饲养空间的增加和饲养设备整体的省空间化。更加具体而言,通过将单间形式的蚕容器2的使用限定在3龄幼虫以后的蚕,单间由一个蚕占有的期间变短。因此,能够使蚕容器2的使用周转率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减少为了养成所期望数量的蚕所需要的蚕容器2的总数,实现蚕饲养设备整体的省空间化。
在第三步骤ST3中,蚕A通过食用支承构件3上的饲料F而成长。蚕A消化饲料F而排出粪便。粪便向支承构件3的下方落下。因此,蚕A的饲养环境不会恶化。
在第一盖构件41设置有多个通气孔410,在第二盖构件42设置有多个通气孔420。因此,即使在第一盖构件41覆盖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且第二盖构件42覆盖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的情况下,也能从蚕容器2外向蚕容器2内导入空气。
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并且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具备加湿空气的供给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三步骤ST3中,向蚕容器2内供给加湿空气。在该情况下,饲料F的干燥得到抑制,并且蚕容器内的湿度维持在适于蚕的成长的湿度。从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供给的加湿空气例如经由第二盖构件42的多个通气孔420而向蚕容器2内供给。并且,蚕容器2内的压力变为正压。另外,蚕容器2内的空气经由第一盖构件41的多个通气孔410排出。
在第四步骤ST4中,各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A朝向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移动。可以通过饲料F从第一端部21朝向第二端部22延伸来诱导该移动,也可以通过支承构件3的上表面以随着趋向第二端部22而变高的方式配置来诱导该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二端部22供给干燥空气,来诱导蚕朝向第二端部22的移动。从干燥空气供给装置6供给的干燥空气例如经由第二盖构件42的多个通气孔420而向蚕容器2内供给。并且,蚕容器2内的压力变为正压。另外,蚕容器2内的空气经由第一盖构件41的多个通气孔410排出。
在第五步骤ST5中,将蚕(例如5龄幼虫)或者茧从各饲养室(例如第一饲养室SP1)取出。
在第五步骤ST5中,在将蚕从各饲养室取出的情况下,将蚕移至制作茧的环境。作为代替,在蚕在各饲养室内制作茧的情况下,在第五步骤ST5中,将茧从各饲养室取出。
茧可以以附着于限定各饲养室的壁构件(筒状的壁构件)的状态形成,也可以以附着于第二盖构件42的状态形成,也可以以附着于壁构件和第二盖构件42这两方的状态形成。
在蚕饲养装置1具备第二盖构件42的情况下,在执行第五步骤ST5之前,将第二盖构件42从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取下。第二盖构件42也可以从蚕容器2完全分离。
在第四步骤ST4中,蚕朝向第二端部22侧移动,因此在第五步骤ST5中,从第二端部22侧取出蚕或者茧的作业容易。
第五步骤ST5也可以在将蚕容器2从蚕饲养区域移动到蚕取出作业区域之后执行。蚕容器2的移动例如使用蚕饲养装置1所具备的脚轮71来执行。
在第六步骤ST6中,清扫蚕容器2。在蚕容器2内的各饲养室中,饲料配置于支承构件3上,蚕的粪便配置于支承构件3的下方。因而,蚕的粪便的回收容易。蚕的粪便能够作为其他家畜的饲料、或者药的成分而利用。
在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开放,且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开放的情况下,蚕容器2的清扫作业(例如清洗作业)容易。例如,从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或者第二端部22)吹送空气或者水,并从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或者第一端部21)将废物或者水排出。另外,在支承构件3、第一盖构件41、第二盖构件42能够从蚕容器2完全分离的情况下,支承构件3、第一盖构件41、第二盖构件42的清扫作业(例如清洗作业)容易。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蚕饲养方法”中,对从1龄幼虫到4龄幼虫的蚕(例如4龄幼虫的蚕)收容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作为代替,在上述的第二步骤(ST2)中,收容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也可以是5龄幼虫(例如,5龄幼虫中的成为蛹之前的幼虫)的蚕。
在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为5龄幼虫的蚕的情况下,无需在第一饲养室SP1内配置饲料F。即,在将充分地成长后的蚕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情况下,无需使该蚕更大。因此,在上述的第一步骤ST1中,不一定需要在第一饲养室SP1内配置饲料F。
在变形例的蚕饲养方法中,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蚕为5龄幼虫的蚕。在该情况下,单间形式的蚕容器2的使用限定于5龄幼虫的蚕,因此单间被一个蚕占有的期间变得更短。这样,能够使蚕容器2的使用周转率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为了养成所期望的数量的蚕所需要的蚕容器2的总数,实现蚕饲养设备整体的省空间化。例如,若将蚕占有饲养室SP的期间从10天缩短为5天,则能够在最初的5天在饲养室SP内饲养第一蚕,在之后的5天在饲养室SP内饲养第二蚕。因此,饲养规定数量的蚕所需要的饲养室SP的总数为一半即可。在将蚕单独饲养的情况下,饲养室的数量的多少对饲养成本影响较大。在变形例的蚕饲养方法中,通过使饲养室的使用周转率提高,能够使饲养室的数量减少。在该情况下,饲养成本大幅度地降低。
另外,在变形例的蚕饲养方法中,可以省略在第一饲养室SP1内配置饲料F的工序。因此,蚕的饲养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由于在支承构件3或者第一饲养室SP1的壁面没有附着饲料F,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执行清扫支承构件3和/或蚕容器2的工序(上述的第六步骤ST6)。
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的蚕饲养方法中,除了在第一饲养室SP1内配置5龄幼虫的蚕这一点,以及在第一饲养室SP1内不配置饲料F这一点以外的点与上述的蚕饲养方法(第一步骤ST1至第六步骤ST6)相同。因而,省略关于在上述的蚕饲养方法(第一步骤ST1至第六步骤ST6)中已经说明的事项的重复说明。
(将蚕配置于饲养室SP内的蚕配置工序)
接着,参照图11对将蚕配置于饲养室SP内的蚕配置工序(上述的第二步骤ST2)的一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11所记载的例子中,在蚕饲养方法中使用的蚕饲养装置1还具备机械手8,机械手8具备把持蚕A的把持部82。蚕饲养装置1也可以具备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对于除了蚕饲养装置1的机械手8以及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以外的构成要素,第一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A、第二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B、第三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C、或者第四实施方式的蚕饲养装置1D是相同的。因而,省略对这些构成要素的重复说明。
在图11的(a)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配置工序包括通过机械手8将蚕A移置到支承构件3的蚕移置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的(a)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外。在蚕移置工序中,优选为从收容了多个蚕的第一容器C(例如上方开放的容器或者上方开放的托盘)分别向各支承构件3上移置1只蚕。
在图11的(b)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配置工序包括将移置有蚕A的支承构件3装入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支承构件装入工序。通过支承构件装入工序的执行,支承构件3以及蚕A被配置于第一饲养室SP1内。在图11的(b)所记载的例子中,支承构件3向第一饲养室SP1内的装入使用不同于机械手8的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来执行。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例如是输送机90(例如具备对支承构件3进行推压的推板91的输送机90)。作为代替,机械手8也可以作为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而发挥功能。换言之,机械手8也可以将支承构件3推入第一饲养室SP1内。在该情况下,图11的输送机90可省略。
在图11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饲养装置1具备机械手8以及支承构件装入装置9,机械手8具备把持蚕A的把持部82。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向饲养室SP内装入蚕A的作业自动化。在向饲养室SP内装入蚕A的作业中没有作业者介入,从而向饲养室SP内混入杂菌的风险降低。另外,由于自动化,蚕的饲养成本降低。
在图11所记载的例子中,蚕容器2具有包括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在内的多个饲养室SP。在该情况下,蚕配置工序除了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一蚕A1移置到支承构件3的第一蚕移置工序,以及将移置有第一蚕A1的支承构件3-1装入第一饲养室SP1内的第一支承构件装入工序,还可以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二蚕A2移置到第二支承构件3-2的第二蚕移置工序(参照图11的(a)),以及将移置有第二蚕A2的第二支承构件3-2装入第二饲养室SP2内的第二支承构件装入工序(参照图11的(b))。另外,在蚕容器2具备第K饲养室(“K”是“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的情况下,蚕配置工序也可以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K蚕移置到第K支承构件3-K的第K蚕移置工序,以及将移置有第K蚕的第K支承构件3-K装入第K饲养室内的第K支承构件装入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的(b)所记载的例子中,同时进行向第一饲养室SP1的第一支承构件3-1的装入和向第二饲养室SP2的第二支承构件3-2的装入。作为代替,也可以在将第一支承构件3-1装入第一饲养室SP1之后,将第二支承构件3-2装入第二饲养室SP2。另外,在图11所记载的例子中,在各支承构件3未配置饲料F。作为代替,也可以将配置有饲料F以及蚕A的支承构件3装入第一饲养室SP1等饲养室。另外,在图11所记载的例子中,将支承构件3经由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的开口装入第一饲养室SP1等饲养室。作为代替,也可以将支承构件3经由蚕容器2的第二端部22的开口装入第一饲养室SP1等饲养室。
(蚕配置工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2对将蚕配置于饲养室SP内的蚕配置工序(上述的第二步骤ST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所记载的蚕配置工序在将蚕A移置到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支承构件3这一点上与图11所记载的蚕配置工序不同。
在图12的(a)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配置工序包括通过机械手8将蚕A移置到第一饲养室SP1内的支承构件3的蚕移置工序。由机械手8进行的蚕A的移置经由蚕容器2的第一端部21的开口(或者第二端部22的开口)而进行。在蚕移置工序中,优选为仅将一个蚕从收容多个蚕的第一容器C(例如上方开放的容器或者上方开放的托盘)移置到各饲养室SP内的支承构件3上。
在图12的(a)所记载的例子中,蚕饲养装置1具备机械手8,机械手8具备把持蚕A的把持部82。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向饲养室SP内装入蚕A的作业自动化。在向饲养室SP内装入蚕A的作业中没有作业者介入,从而向饲养室SP内混入杂菌的风险降低。另外,由于自动化,蚕的饲养成本降低。
在图12所记载的例子中,蚕容器2具有包括第一饲养室SP1以及第二饲养室SP2在内的多个饲养室SP。在该情况下,蚕配置工序除了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一蚕A1移置到第一饲养室SP1内的第一支承构件3-1的第一蚕移置工序,还可以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二蚕A2移置到第二饲养室SP2内的支承构件3-2的第二蚕移置工序(参照图12的(b))。另外,在蚕容器2具备第K饲养室(“K”是“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的情况下,蚕配置工序也可以具有通过机械手8将第K蚕移置到第K饲养室内的支承构件3-K的第K蚕移置工序。
在图12所记载的例子中,在各支承构件3未配置饲料F。作为代替,也可以将蚕A移置到配置有饲料F的支承构件3。
(机械手8)
参照图13对在蚕移置工序中使用的机械手8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3所记载的例子中,机械手8具有臂部81、把持部82。臂部81例如是包括一个以上的关节部的机械臂。另外,把持部82例如具有包括第一把持片820a以及第二把持片820b在内的多个把持片820。需要说明的是,把持部82所具有的把持片82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把持片820中的与蚕接触的接触部821优选为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构件(弹性构件)构成。接触部821例如由硅橡胶形成。通过使接触部821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形成,能够适当地把持形状变化并且运动的蚕。
把持片820例如也可以是具有由弹性材料围起的内部空间P的把持片。在该情况下,通过向内部空间P供给空气等流体,能够驱动把持片820。在图13所记载的例子中,各把持片820具备向内部空间P供给流体的流体供给路PH。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过向内部空间供给流体而驱动把持片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国际公开第2012/148742号所公开的方法。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形或者变更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所使用的各种技术只要不产生技术性的矛盾,都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并且,能够适当省略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的任意附加的结构。
例如,蚕容器2和/或容器支承构件7可以配置于建筑物内的无菌设备内,或者,配置于被土围起的空洞内(例如隧道内)的无菌设备内。在蚕容器2和/或容器支承构件7配置于被土围起的空洞内的无菌设备内的情况下,能够节省建筑物的建设费。另外,在被土围起的空洞内温度以及湿度大体恒定,因此用于实现蚕的饲养环境的能量(例如空调所需要的能量)大幅度地减少。并且,被土围起的空洞内隔音性、耐振性高,因此由噪声、振动等引起的蚕的饲养环境的恶化得到抑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向第二端部22供给干燥空气而诱导蚕朝向第二端部22移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作为代替,也可以通过向第一端部21供给干燥空气来诱导蚕朝向第一端部21移动。在该情况下,作为回收蚕或者茧的开口,也可以利用第一端部21侧的开口。另外,不论有无干燥空气供给的执行,都可以从第二端部22侧的开口回收蚕或者茧,或者也可以从第一端部21侧的开口回收蚕或者茧。
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第一筒状容器也可以是仅第一端部21开放而第二端部22封闭的有底的筒状容器。作为代替,限定第一饲养室SP1的第一筒状容器也可以是第一端部21以及第二端部22这两方开放的管道状的筒状容器(换言之,管状的筒状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蚕饲养装置,2…蚕容器,2A…第一蚕容器,2B…第二蚕容器,3…支承构件,3-1…第一支承构件,3-2…第二支承构件,6…干燥空气供给装置,7…容器支承构件,8…机械手,9…支承构件装入装置,21…第一端部,21a…开口,22…第二端部,22a…取出开口,31…腿部,41…第一盖构件,42…第二盖构件,50…框构件,51、52…滑动引导部,60…流路,61…空气排出口,62…空气吸入部,63…除湿部,64…鼓风机,65…过滤器,66…阀装置,67…干燥空气供给配管,68…加湿空气供给配管,69…加湿部,71…脚轮,72…下段部,73…上段部,81…臂部,82…把持部,90…输送机,91…推板,410,420…通气孔,820…把持片,820a…第一把持片,820b…第二把持片,821…接触部,A…蚕,A1…第一蚕,A2…第二蚕,BS…底面,C…第一容器,CP…角部,D…粪便,E…露出部,F…饲料,F1…第一部分,F2…第二部分,HP…最高部,OP…开口,P…内部空间,PH…流体供给路,SP…饲养室,SP1…第一饲养室,SP2…第二饲养室,W1、W2…壁构件,WP…壁构件的一部分

Claims (8)

1.一种蚕饲养装置,具备:
蚕容器,其具有包括第一饲养室和第二饲养室在内的多个饲养室;
支承构件,其能够支承蚕;以及
盖构件,其能够覆盖所述蚕容器的第二端部并能够使所述第二端部开放,
所述第一饲养室和所述第二饲养室分别为在从所述蚕容器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蚕容器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室,
所述支承构件配置于所述多个饲养室的各饲养室,且具有开口,
所述第一饲养室在所述第二端部具有能够取出所述蚕或者茧的开口,
所述第二饲养室在所述第二端部具有能够取出所述蚕或者茧的开口,
所述盖构件是能够将所述多个饲养室的所述第二端部侧的开口一并覆盖的构件,
限定所述第一饲养室的第一筒状容器和限定所述第二饲养室的第二筒状容器是分体的,或者,限定所述第一饲养室的第一筒状容器的壁的一部分构成限定所述第二饲养室的第二筒状容器的壁的一部分,
作为相邻的饲养室的所述第一饲养室和所述第二饲养室被壁构件完全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为0度以上45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的高度随着趋向所述第二端部而变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饲料沿着所述支承构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并由所述支承构件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蚕容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具有重复形状,该重复形状是包含所述第一饲养室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形状的重复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蚕饲养装置进一步具备:
第一盖构件,该第一盖构件能够覆盖所述蚕容器的所述第一端部并能够使所述第一端部开放,
所述第一盖构件是能够将所述多个饲养室的所述第一端部侧的开口一并覆盖的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蚕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蚕饲养装置进一步具备干燥空气供给装置,
所述盖构件具有多个通气孔,
由所述盖构件覆盖的所述第二端部面向从所述干燥空气供给装置供给的干燥空气的流路而配置。
8.一种蚕饲养方法,是使用蚕饲养装置的蚕饲养方法,
所述蚕饲养装置具备:
蚕容器,其具有第一饲养室;以及
支承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饲养室,
所述第一饲养室为在从所述蚕容器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蚕容器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室,
所述第一饲养室在所述第二端部具有能够取出所述蚕或者茧的开口,
所述支承构件的高度随着趋向所述第二端部而变高,
所述蚕饲养方法具备:
将蚕配置于所述第一饲养室内的蚕配置工序;
使所述蚕排出的粪便向所述支承构件的下方落下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蚕或者由所述蚕所结的茧从所述第一饲养室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取出的工序。
CN201880033437.1A 2017-09-22 2018-09-20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Active CN110662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2633 2017-09-22
JP2017-182633 2017-09-22
PCT/JP2018/034794 WO2019059271A1 (ja) 2017-09-22 2018-09-20 蚕飼育装置、および、蚕飼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2422A CN110662422A (zh) 2020-01-07
CN110662422B true CN110662422B (zh) 2020-12-29

Family

ID=65810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3437.1A Active CN110662422B (zh) 2017-09-22 2018-09-20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35425B2 (zh)
CN (1) CN110662422B (zh)
WO (1) WO2019059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1680A (zh) * 2019-09-17 2019-12-03 重庆世纪传奇科技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用于桑蚕养殖的喂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4948B2 (zh) * 1974-02-26 1979-08-24
JPS526671A (en) * 1975-07-07 1977-01-19 Shinei Kk Appliance for silkworm breeding
JPS5233032B1 (zh) * 1975-09-11 1977-08-25
CN86207703U (zh) * 1986-09-29 1987-09-16 四川省丝绸公司内江市公司 塑料散卵盒
JPH0657162U (ja) * 1993-01-25 1994-08-09 株式会社公進都市企画 養蚕用飼育箱
JP2013013969A (ja) * 2011-07-04 2013-01-24 Hirotaka Niitsuma microsoftkinectによるロボット制御とその応用
CN105519497B (zh) * 2015-09-21 2019-01-25 广东中科英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养蚕盒
CN205093400U (zh) * 2015-11-23 2016-03-23 刘同娟 一种小学科学实验用的饲养箱
JP6134021B1 (ja) * 2016-02-02 2017-05-24 新菱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蚕の飼育装置
CN206196721U (zh) * 2016-11-25 2017-05-3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一种家蚕饲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35425B2 (ja) 2020-01-22
WO2019059271A1 (ja) 2019-03-28
JPWO2019059271A1 (ja) 2019-11-14
CN110662422A (zh)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9741B (zh) 用于养殖昆虫的农场
NL2014513B1 (en) Method and facility for breeding insects.
WO2020188506A9 (ja) 自動養蚕システム、自動養蚕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WO2017007310A1 (en) Insect breeding facility and method for the industrial scale production of mature larvae from egg-laying mothers
EP3273777A1 (en) Method and facility for breeding insects
JP6134021B1 (ja) 蚕の飼育装置
WO2019059760A1 (en) INSECT BREEDING
US20180242563A1 (en) Method and facility for breeding insects
JP2021058179A (ja) 自動養蚕システム、自動養蚕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WO1994013133A1 (en) High density rearing system for larvae
CN107072176B (zh) 鸡蛋托盘、包括其的组件以及孵化多个鸡蛋的方法
CN110662422B (zh) 蚕饲养装置以及蚕饲养方法
JP2021058116A (ja) 自動養蚕システム、自動養蚕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N114513952B (zh) 昆虫饲养箱
JPH0675498B2 (ja) 植物裁断移植装置
CN109122584B (zh) 一种具有吸渣清扫功能的黑水虻养殖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KR20190073905A (ko) 성충 사육용 관리작업기
CN111631195A (zh) 一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昆虫的养虫盒
CN116685199A (zh) 饲养装置
KR20190073891A (ko) 산업용 곤충의 사육을 위한 성충용 사육기
KR20220041819A (ko) 살아있는 곤충 이송 장치
RU2807445C1 (ru) Отсек роста насекомых, система их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и способы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насекомых
US2024003497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rowing biomass
CN212325162U (zh) 一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昆虫的养虫盒
WO2024056355A1 (en) An insect rearing/breeding hou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