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1116A - 喷射器 - Google Patents

喷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1116A
CN110651116A CN201780090889.9A CN201780090889A CN110651116A CN 110651116 A CN110651116 A CN 110651116A CN 201780090889 A CN201780090889 A CN 201780090889A CN 110651116 A CN110651116 A CN 110651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armature
holder
peripheral surfac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8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51116B (zh
Inventor
福冨范久
新宮章男
渡邉恭辅
宗实毅
平井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51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1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1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51/00Fuel-injec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electrically
    • F02M51/06Injectors peculiar thereto with means directly operating the valve need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61/00Fuel-inj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 F02M57/00 or F02M67/00
    • F02M61/16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apparatus of groups F02M61/02 - F02M61/1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在喷射器中,收容于筒状的保持件的阀芯具有与芯部相对的电枢。电枢具有筒状的电枢滑动部、筒状的芯部相对部以及筒状的突起部,芯部相对部从电枢滑动部朝向芯部突出,突起部从芯部相对部的内周部朝向芯部突出并且能够与芯部接触。芯部相对部的外径小于电枢滑动部的外径。突起部的外径小于芯部相对部的外径。

Description

喷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向内燃机供给燃料的喷射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燃料喷射装置,以能往复移动的方式将阀构件收容于筒状的外壳内,通过使阀构件与阀座接触以将喷孔关闭,通过使阀构件与阀座分开以将喷孔打开。在外壳内收容有可动芯部,上述可动芯部与阀构件一体移动。此外,在外壳固定有固定芯部,上述固定芯部配置于可动芯部的上游侧。在外壳的周围设有线圈部,上述线圈部产生将可动芯部吸引到固定芯部的电磁吸引力。阀构件在停止向线圈通电时与阀座接触,在向线圈通电时与阀座分离。
以往,为了减小因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碰撞而产生的开阀时的工作噪音,提出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对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并且在可动芯部的靠固定芯部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筒状的突出部。在上述现有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由于在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的间隙中流动的燃料的阻力,流体阻尼效果变大。由此,开阀时的可动芯部的速度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减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8289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燃料喷射装置中,当进行开阀动作时,存在于可动芯部的上游侧的空间的燃料中的大部分燃料从可动芯部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移动后,从可动芯部的上游侧的端面的外周部流过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的间隙,从而向可动芯部的下游侧流出。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燃料喷射装置中,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的间隙在可动芯部的上游侧的端面处最小,因此,当燃料流入外壳的内周面与可动芯部的外周面的间隙时,燃料的移动方向急剧变化,由于每个产品的尺寸误差等而产生的燃料流动的损失的偏差变大。由此,对于每个产品而言,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也变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喷射器,能够减少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并且能够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喷射器包括:筒状的芯部;阀座,该阀座形成有座面,并配置于比芯部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阀芯,该阀芯配置成能在芯部与座面之间变位,通过与座面接触而关闭燃料通路,并通过与座面分离而打开燃料通路;筒状的保持件,该保持件对阀座和阀芯进行收容;弹性体,该弹性体朝向与座面接触的方向对阀芯施力;以及线圈,该线圈克服弹性体的作用力而产生使阀芯向与座面分离的方向变位的电磁吸引力,阀芯具有与芯部相对的电枢,电枢具有筒状的电枢滑动部、筒状的芯部相对部以及筒状的突起部,芯部相对部从电枢滑动部朝向芯部突出,突起部从芯部相对部的内周部朝向芯部突出并且能够与芯部接触,芯部相对部的外径小于电枢滑动部的外径,突起部的外径小于芯部相对部的外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料喷射阀,能够在突起部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一容积部,并且能够在芯部相对部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二容积部,当存在于第一容积部的燃料伴随着开阀动作而向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移动时,通过第二容积部使燃料流动扩展,从而能够抑制燃料的紊流。由此,能够减少喷射器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此外,能够使开阀动作时从芯部与芯部相对部之间的空间向径向外侧的间隙移动的燃料的比例增大,因此能够增大阀芯的减速效果,从而能够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喷射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喷射器处于闭阀状态时的电枢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喷射器处于开阀状态时的电枢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Ⅳ-Ⅳ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Ⅴ-Ⅴ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穿过图3的电枢的磁通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喷射器的剖视图。喷射器1具有驱动装置2以及通过驱动装置2动作的阀装置3。阀装置3面向发动机的吸气通路。燃料在分别经过驱动装置2内的燃料通路以及阀装置3内的燃料通路之后,从阀装置3向发动机的吸气通路喷射。
驱动装置2具有:金属制的外壳4,该外壳4形成为两段式圆筒形状;金属制的筒状的芯部5,该芯部5配置于外壳4的内侧;线圈6,该线圈6在将芯部5围住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壳4的内侧;树脂制的绕线管7,该绕线管7卷绕有线圈6;金属制的盖部8,该盖部8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壳4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并且在芯部5的周围将绕线管7覆盖;端子9,该端子9用于将线圈6与外部电连接。外壳4、芯部5、线圈6、绕线管7、盖部8以及端子9通过树脂制的成型体10而成为一体。此外,外壳4、芯部5、线圈6、绕线管7以及盖部8配置成与喷射器1的轴线P同轴。
燃料流动的芯部5的上游侧端部连接有未图示的燃料管。芯部5与燃料管的间隙通过O形环27密封。此外,在芯部5的内侧的空间设置有过滤器28。在喷射器1内的燃料通路处,从燃料管以大约300kPa的压力供给有燃料。此外,在喷射器1内的燃料通路填充有流过过滤器28的燃料。
在盖部8设置有缺口部。端子9穿过盖部8的缺口部而与线圈6连接。若通过端子9向线圈6通电,则从线圈6产生电磁力。
阀装置3具有:阀座12,该阀座12设置有阀座内空间部11;喷孔板13,该喷孔板13配置于比阀座12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阀芯14,该阀芯14能够朝向沿轴线P的方向相对于阀座12变位;金属制的筒状的保持件15,该保持件15对阀座12、喷孔板13及阀芯14进行收容;筒状的固定杆16,该固定杆16配置于比阀芯14靠燃料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并固定于芯部5;弹性体即弹簧17,该弹簧17配置在阀芯14与固定杆16之间。
保持件15固定于外壳4。阀座12固定于保持件15的内周面。喷孔板13固定于阀座12。阀座12、喷孔板13、阀芯14、保持件15、固定杆16以及弹簧17配置成与喷射器1的轴线P同轴。
阀座12配置于比芯部5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在阀座12设置有贯穿孔12a以作为燃料通路,该贯穿孔12a从阀座内空间部11向喷孔板13侧贯穿。贯穿孔12a设置成与轴线P同轴。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具有:圆筒状的引导面18,该引导面18沿着阀芯14变位的方向;以及圆锥状的座面19,该座面19从引导面18朝向贯穿孔12a向靠近轴线P的方向连续地倾斜。即,在阀座12的内周部形成有沿着轴线P的引导面18以及相对于轴线P倾斜的座面19。
阀芯14配置成能在芯部5与座面19之间变位。此外,阀芯14具有筒状的电枢21、球状的球体22以及筒状的连结构件23,其中,上述电枢21是配置于保持件15内的可动铁芯,上述球体22插入阀座内空间部11,上述连结构件23将电枢21与球体22彼此连结。阀芯14一边在引导面18处引导球体22,一边相对于阀座12变位。
在阀座内空间部11中,球体22能够旋转。由此,在保持件15内,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得到允许。此外,在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与球体22之间形成有燃料通路。
电枢21在沿着喷射器1的轴线P的方向上与芯部5相对。当阀芯14相对于阀座12变位时,球体22与座面19接触或者与座面19分离。球体22由于电枢21朝向与芯部5分离的方向的变位而与座面19接触,并由于电枢21朝向靠近芯部5的方向的变位而与座面19分离。阀芯14通过与座面19接触而关闭燃料通路,从而将喷射器1设为关阀状态,并且该阀芯14通过与座面19分离而打开燃料通路,从而将喷射器1设为开阀状态。当喷射器1成为关阀状态时,电枢21与芯部5分离,当喷射器1成为开阀状态时,电枢21与芯部5接触。燃料在阀座内空间部11的内表面与球体22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中依次流过引导面18和座面19之后,经过贯穿孔12a而向喷孔板13流出。
在喷孔板13设置有贯穿喷孔板13的多个燃料喷射孔26。从阀座12的贯穿孔12a向喷孔板13流出的燃料从多个燃料喷射孔26向发动机的吸气通路喷射。
弹簧17以在固定杆16与连结构件23之间被压缩的状态产生有弹性复原力。由此,弹簧17朝向球体22与座面19接触的方向对阀芯14施力。
通过向线圈6通电,从而使线圈6产生将电枢21吸引至芯部5的电磁吸引力。若线圈6产生电磁吸引力,则阀芯14克服弹簧17的作用力而向与座面19分离的方向变位。
图2是表示图1的喷射器1处于闭阀状态时的电枢21的放大剖视图。此外,图3是表示图2的喷射器1处于开阀状态时的电枢21的放大剖视图。在电枢21固定有筒状的接合部件29,该接合部件29将连结构件23与电枢21接合。在该例子中,接合构件29以及电枢21由一体的单一构件构成。
电枢21具有:筒状的电枢滑动部31;筒状的芯部相对部32,该芯部相对部32从电枢滑动部31朝向芯部5突出;筒状的突起部33,该突起部33从芯部相对部32的内周部朝向芯部5突出。
在突起部33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存在作为燃料通路的空间即第一容积部A。在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存在作为燃料通路的空间即第二容积部B。在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存在作为燃料通路的间隙C。因此,在由电枢21、保持件15以及芯部5围成的空间中,第一容积部A、第二容积部B以及间隙C依次从燃料流动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连续。
电枢滑动部31的阀座12侧的端面构成为整个电枢21的阀座12侧的端面。电枢滑动部31的阀座12侧的端面与阀芯14的轴线正交。
电枢滑动部31的外径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恒定。因此,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的形状构成为以阀芯14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此外,电枢滑动部31的外径在电枢21中构成为最大外径。由此,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通过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而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
在该例子中,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通过覆盖电磁不锈钢制的电枢滑动部31的硬铬镀覆形成。由此,由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而引起的电枢滑动部31的磨损得以抑制。
芯部相对部32的芯部5侧的端面在沿着喷射器1的轴线P的方向上与芯部5相对。此外,芯部相对部32的芯部5侧的端面与阀芯14的轴线正交。芯部相对部32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b小于电枢滑动部31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c。由此,第二容积部B在沿着喷射器1的轴线P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间隙C在沿着喷射器1的轴线P的方向上的尺寸。
芯部相对部32的外径小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径。由此,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容积部B在径向上的尺寸大于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
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具有环状的锥面32a以及筒状面32b,其中,上述锥面32a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相连,上述筒状面32b形成在芯部相对部32的芯部5侧的端面与锥面32a之间。
锥面32a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朝向突起部33侧向靠近阀芯14的轴线的方向相对于阀芯14的轴线倾斜。筒状面32b的形状构成为以阀芯14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
突起部33能够与芯部5的下游侧的端面接触。当喷射器1处于开阀状态时,如图3所示,在芯部相对部32与芯部5保持分离的状态下,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此外,当喷射器1处于闭阀状态时,如图2所示,突起部33隔着空隙g与芯部5分离。
突起部33的外径小于芯部相对部32的外径。由此,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容积部A在径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容积部B在径向上的尺寸。
保持件15的一部分构成为薄壁部15a。薄壁部15a的壁厚比保持件15的除薄壁部15a以外的壁厚薄。薄壁部15a位于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的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保持件15的除薄壁部15a以外的部分、即壁厚比薄壁部15a的壁厚厚的保持件15的厚壁部位于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的电枢滑动部31的径向外侧。在该例子中,位于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的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的保持件15的部分在整周上构成为薄壁部15a。
连结构件23的端部插入接合构件29的内周面。接合构件29的外径小于突起部33的外径。由此,接合构件29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突起部33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
图4是沿图2的Ⅳ-Ⅳ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Ⅴ-Ⅴ线的剖视图。在阀芯14的轴线与保持件15的轴线一致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间隙C的截面形状为环状,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在电枢21的整周上为恒定的值δ。与此相对的是,在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而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间隙C的截面形状为月牙形,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为δ的两倍,并且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的最小值为零。
若对于每个产品而言,阀芯14的轴线与保持件15的轴线一致时的环状的间隙C的尺寸均为相同的值δ,那么,对于每个产品而言,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时的月牙形的间隙C的尺寸也相同。此外,若对于每个产品而言,阀芯14的轴线与保持件15的轴线一致时的环状的间隙C的环状截面形状相同,那么,对于每个产品而言,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时的间隙C的月牙形的截面形状也相同。因此,通过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从而使得每个产品的间隙C的尺寸以及截面形状发生偏差这一情况得到抑制,进而使得在间隙C中流动的燃料的流速分布的偏差也得到抑制。
另一方面,若对于每个产品而言,存在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或不接触的情况,那么,对于每个产品而言,间隙C的截面形状的偏差将变大。
图6是表示穿过图3的电枢21的磁通的放大剖视图。由线圈6感应出的磁通主要在线圈6周围产生的主要磁路Q中回流。主要磁路Q从外壳4起依次经过保持件15、电枢滑动部31、芯部相对部32以及突起部33到达芯部5。由于在保持件15存在有薄壁部15a,因此,在保持件15与芯部5之间直接穿过的磁通数由于薄壁部15a而变少,穿过主要磁路Q的磁通数变多。
由此,从保持件15穿过电枢滑动部31的磁通数变多,在保持件15的内周面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之间作用有径向上较强的电磁吸引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用在保持件15的内周面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电磁吸引力的增大,因而能够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在力学意义上变得稳定。
此外,当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即处于开阀状态时的图1所示的弹簧17的长度L与阀芯14的轴线和保持件15的轴线一致时的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δ之间的关系处于下述关系:当设为δ/L=tanθ时,θ的值为0.1°以上,即θ≥0.1。由于弹簧17的下游侧端部朝向径向的位置偏移量根据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δ确定,因此,通过将设为δ/L=tanθ时的θ的值增大到0.1°以上,从而使得处于开阀状态下的弹簧17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的倾斜变得容易。由此,弹簧17施加的不平衡负载容易作用于电枢21,从而使得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变得更容易接触。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在停止向线圈6通电的状态下,在弹簧17的作用力下,球体22与阀座12的座面19接触。由此,燃料通路关闭,燃料从阀座12向喷孔板13的供给被停止。
若向线圈6通电,则产生电磁吸引力,电枢21被芯部5吸引。由此,阀芯14克服弹簧17的作用力而向芯部5变位。由此,球体22与阀座12的座面19分离,从而成为燃料通路打开的开阀状态。
此时,由于由线圈6感应出的磁通主要在从保持件15经过电枢滑动部31的主要磁路Q中流动,因此,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被保持件15的内周面吸引,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由此,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
此外,在喷射器1进行开阀动作时,伴随着电枢21朝向芯部5侧的移动,由电枢21、保持件15以及芯部5围成的空间内的燃料相对于电枢21向燃料流动的下游侧流出。当电枢21靠近芯部5时,突起部33与芯部5之间的空隙g变小。此时,由于突起部33位于电枢21的内周部,因此,向电枢21的内侧流入的燃料的比例变少,流过间隙C而相对于电枢21向燃料的下游侧流动的燃料的比例变多。
由电枢21、保持件15以及芯部5围成的空间内的燃料中的、存在于第一容积部A的燃料f1伴随着电枢21朝向芯部5侧的移动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向第二容积部B扩展并流动。由此,燃料f1的流动紊乱得以抑制。存在于第二容积部B的燃料f2伴随着电枢21朝向芯部5侧的移动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与从第一容积部A流入第二容积部B的燃料f1一起流入间隙C。此时,燃料f1、f2一边沿着锥面32a顺畅地加速一边流入间隙C。
流入间隙C的燃料流过间隙C而相对于电枢21向燃料流动的下游侧流出。此时,由于间隙C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容积部B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因此,燃料容易在间隙C处得到整流。由此,燃料以在间隙C处被整流后的状态向电枢21的下游侧流出。从间隙C向在燃料流动的下游侧敞开的空间流出的燃料在流路的扩大损失的作用下在间隙C的开口处成为涡旋。由此,产生流体损失。
由流体损失产生的能量使阀芯14的动能减少。特别地,在即将完成开阀动作之前的状态下,从第一容积部A和第二容积部B排出的燃料几乎都会流过间隙C,因此,阀芯14的减速效果变大,针对开阀动作的阻尼作用增大。当喷射器1成为开阀状态时,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
在喷射器1的开阀状态下,相对于电枢21向下游侧流出的燃料流入阀座内空间部11。随后,燃料依次在球体22与引导面18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球体22与座面19之间产生的燃料通路、贯穿孔12a中流动。然后,流过贯穿孔12a的燃料通过喷孔板13的多个燃料喷射孔26向发动机的吸气通路喷射。
另一方面,当停止向线圈6通电时,电磁吸引力会消失,在弹簧17的作用力下,阀芯14朝靠近阀座12的座面19的方向变位。然后,球体22与座面19接触,燃料通路关闭。由此,燃料从阀座12的贯穿孔12a向喷孔板13的供给停止。
在上述喷射器1中,芯部相对部32的外径小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径,突起部33的外径小于芯部相对部32的外径,因此,能够在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一容积部A,并且能够在芯部相对部32的径向外侧形成第二容积部B。由此,当存在于第一容积部A的燃料伴随着开阀动作而向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移动时,通过第二容积部B使燃料流动扩展,从而能够抑制燃料的紊流。由此,能够使流入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C而流过间隙C时的燃料的流动稳定,从而对于每个产品而言,能够减少燃料流动的损失偏差。即,能够减少喷射器1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此外,由于突起部33从芯部相对部32的内周部朝向芯部5突出,因此,能够增大开阀动作时从芯部5与芯部相对部32之间的空间向径向外侧的间隙C移动的燃料的比例。由此,能够增大阀芯14的减速效果,从而能够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此外,电枢滑动部31的外径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恒定,并且电枢滑动部31的阀座12侧的端面与阀芯14的轴线正交,因此,能够使从较窄的间隙C向敞开的空间的扩大损失所引起的燃料的流体损失变大。由此,能够使开阀动作时的阀芯14有效地减速,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此外,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通过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而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对于每个产品而言,通过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进行开阀动作时,能够容易地确保间隙C的截面形状处于恒定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在间隙C中流动的燃料的分布稳定,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每个产品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
此外,保持件15的一部分构成为薄壁部15a,并且薄壁部15a位于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的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通过薄壁部15a来抑制从保持件15直接穿过芯部5的磁通数,从而能够使从保持件15穿过电枢滑动部31的磁通数变多。由此,能够增大将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吸引至保持件15的内周面的电磁吸引力的大小,从而在进行开阀动作时,能够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5的内周面更可靠地接触。由此,对于每次开阀动作而言,能够更可靠地再现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每个产品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
此外,突起部33与芯部5接触时的弹簧17的长度L与阀芯14的轴线和保持件15的轴线一致时的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C在径向上的尺寸δ的关系为下述关系:当设为δ/L=tanθ时,θ≥0.1,因此,能够使开阀状态下的弹簧17容易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从而能够使弹簧17施加的不平衡负载容易作用于电枢21。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再现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每个产品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
此外,在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包括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相连的锥面32a,因此,能够使存在于第一容积部A和第二容积部B的燃料沿着锥面32a向间隙C顺畅地流入。由此,对于每个产品而言,能够进一步减少流入间隙C时的燃料流动的损失的偏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喷射器1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此外,由于在间隙C中流动的燃料的速度上升,因此,能够使燃料从间隙C相对于电枢21向燃料流动的下游侧流出时的扩大损失所引起的流体损失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此外,电枢滑动部31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c大于芯部相对部32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b,因此,能够使对燃料进行整流的间隙C的区间变长,从而能够使在间隙C处受到高速整流后的燃料从间隙C向下游侧流出。由此,能够使燃料从间隙C向下游侧流出时的扩大损失所引起的流体损失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开阀时的工作噪音。
此外,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由覆盖电枢滑动部31的硬铬镀覆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的硬度,从而能够对长时间使用喷射器1而引起的电枢滑动部31的磨损进行抑制。由此,能够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C的状态稳定,从而能够使燃料喷射量特性在较长的期间内不容易发生变化。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从而使得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接触,不过,也可不使阀芯14的轴线相对于保持件15的轴线倾斜。即使这样,也能够抑制流入间隙C的燃料的紊流,从而能够减少每个产品的燃料喷射量特性的偏差。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保持件15的薄壁部15a存在于保持件15的整周上,不过,也可以是,保持件15的仅周向的一部分构成为薄壁部15a。如此一来,能够在保持件15的周向上强制地产生将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吸引至保持件15的内周面的电磁吸引力的不平衡,从而在进行开阀动作时,能够使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与保持件15的内周面更可靠地接触。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由硬铬镀覆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构成电枢21的由电磁不锈钢形成的面也可作为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露出。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芯部相对部32的外周面包含有与电枢滑动部31的外周面相连的环状的锥面32a,不过,也可以是,锥面32a构成为与阀芯14的轴线正交的正交面。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电枢滑动部31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c大于芯部相对部32在阀芯14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Lb,不过,电枢滑动部31的尺寸Lc也可与芯部相对部32的尺寸Lb相同,并且,电枢滑动部31的尺寸Lc还可小于芯部相对部32的尺寸Lb。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保持件15具有薄壁部15a,但也可以不具有薄壁部15a。
符号说明
1喷射器;5芯部;6线圈;12阀座;14阀芯;15保持件;15a薄壁部;17弹簧(弹性体);19座面;21电枢;31电枢滑动部;32芯部相对部;32a锥面;33突起部。

Claims (8)

1.一种喷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状的芯部;
阀座,所述阀座形成有座面,并配置于比所述芯部靠燃料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
阀芯,所述阀芯配置成能在所述芯部与所述座面之间变位,通过与所述座面接触而关闭燃料通路,并通过与所述座面分离而打开燃料通路;
筒状的保持件,所述保持件对所述阀座和所述阀芯进行收容;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朝向与所述座面接触的方向对所述阀芯施力;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克服所述弹性体的作用力而产生使所述阀芯向与所述座面分离的方向变位的电磁吸引力,
所述阀芯具有与所述芯部相对的电枢,
所述电枢具有筒状的电枢滑动部、筒状的芯部相对部以及筒状的突起部,所述芯部相对部从所述电枢滑动部朝向所述芯部突出,所述突起部从所述芯部相对部的内周部朝向所述芯部突出并且能够与所述芯部接触,
所述芯部相对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径,
所述突起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芯部相对部的外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径在所述阀芯的轴线方向上恒定,
所述电枢滑动部的所述阀座一侧的端面与所述阀芯的轴线正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件内允许所述阀芯的轴线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轴线倾斜,
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周面通过所述阀芯的轴线相对于所述保持件的轴线倾斜而与所述保持件的内周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的一部分构成为薄壁部,
薄壁部的壁厚小于保持件的除薄壁部以外的壁厚,
所述薄壁部位于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芯部接触时的所述突起部的径向外侧,
所述保持件的除所述薄壁部以外的部分位于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芯部接触时的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径向外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芯部接触时的所述弹性体的长度L与当所述阀芯的轴线和所述保持件的轴线一致时的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保持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在径向上的尺寸δ的关系是如下关系:
当设为δ/L=tanθ时,θ≥0.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部相对部的外周面包括与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周面相连的环状的锥面,
所述锥面从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周面朝向所述突起部一侧向靠近所述阀芯的轴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阀芯的轴线倾斜。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滑动部在所述阀芯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芯部相对部在所述阀芯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滑动部的外周面由覆盖所述电枢滑动部的硬铬镀覆形成。
CN201780090889.9A 2017-05-23 2017-05-23 喷射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51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9195 WO2018216102A1 (ja) 2017-05-23 2017-05-23 インジェ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51116A true CN110651116A (zh) 2020-01-03
CN110651116B CN110651116B (zh) 2021-12-24

Family

ID=64396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88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651116B (zh) 2017-05-23 2017-05-23 喷射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27535B2 (zh)
CN (1) CN110651116B (zh)
WO (1) WO20182161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4341B2 (ja) * 2019-04-25 2022-09-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5922A (ja) * 2003-03-24 2004-10-14 Keihin Corp 電磁式燃料噴射弁
CN1969123A (zh) * 2004-06-16 2007-05-23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JP2007154820A (ja) * 2005-12-07 2007-06-21 Denso Corp 燃料噴射弁
JP2007205234A (ja) * 2006-02-01 2007-08-16 Denso Corp 燃料噴射弁
CN101025136A (zh) * 2006-02-17 2007-08-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燃料喷射阀及其装配方法
CN102822498A (zh) * 2010-03-29 2012-12-12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93016A (zh) * 2010-05-14 2013-01-23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CN103104389A (zh) * 2011-11-11 2013-05-15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CN104847555A (zh) * 2015-04-09 2015-08-19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一种提高电磁执行器效率的喷油器
WO2016067354A1 (ja) * 2014-10-28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CN105745432A (zh) * 2013-11-18 2016-07-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燃料喷射阀以及燃料喷射阀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8751B2 (ja) * 2010-10-08 2014-11-0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ガス燃料用噴射弁
JP5063789B2 (ja) * 2011-02-14 2012-10-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磁燃料噴射弁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6546044B2 (ja) * 2015-09-04 2019-07-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85922A (ja) * 2003-03-24 2004-10-14 Keihin Corp 電磁式燃料噴射弁
CN1969123A (zh) * 2004-06-16 2007-05-23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JP2007154820A (ja) * 2005-12-07 2007-06-21 Denso Corp 燃料噴射弁
JP2007205234A (ja) * 2006-02-01 2007-08-16 Denso Corp 燃料噴射弁
CN101025136A (zh) * 2006-02-17 2007-08-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燃料喷射阀及其装配方法
CN102822498A (zh) * 2010-03-29 2012-12-12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93016A (zh) * 2010-05-14 2013-01-23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CN103104389A (zh) * 2011-11-11 2013-05-15 株式会社京浜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CN105745432A (zh) * 2013-11-18 2016-07-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燃料喷射阀以及燃料喷射阀的制造方法
WO2016067354A1 (ja) * 2014-10-28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CN104847555A (zh) * 2015-04-09 2015-08-19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一种提高电磁执行器效率的喷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216102A1 (ja) 2019-11-07
CN110651116B (zh) 2021-12-24
JP6827535B2 (ja) 2021-02-10
WO2018216102A1 (ja) 2018-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5882B2 (ja) 燃料噴射弁
CN109891081B (zh) 燃料喷射阀
JP5239965B2 (ja) 燃料噴射弁
JP5965253B2 (ja) 燃料噴射弁
JP5262972B2 (ja) 燃料噴射弁
JP5152024B2 (ja) 燃料噴射弁
WO2017154815A1 (ja) 燃料噴射装置
JP4577654B2 (ja) 電磁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燃料噴射弁
CN110651116B (zh) 喷射器
JP6275902B2 (ja) 燃料噴射装置
CN113294274B (zh)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JP5839228B2 (ja) 燃料噴射弁
JP6015870B2 (ja) 燃料噴射弁
JP7447414B2 (ja) 電磁弁
JP3923935B2 (ja) 燃料噴射弁
CN108779747B (zh) 燃料喷射装置
JP6453381B2 (ja) 燃料噴射装置
JP2010159677A (ja) 燃料噴射弁
JP6698802B2 (ja) 燃料噴射装置
CN112567125A (zh) 燃料喷射阀
JP7323445B2 (ja) 燃料噴射弁
US20220356860A1 (en) Fuel injection valve
JP2016048068A (ja) 燃料噴射装置
CN115111096A (zh) 电磁式燃料喷射阀
JP2013068228A (ja) 燃料噴射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