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3255B -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3255B
CN110633255B CN201810569802.2A CN201810569802A CN110633255B CN 110633255 B CN110633255 B CN 110633255B CN 201810569802 A CN201810569802 A CN 201810569802A CN 110633255 B CN110633255 B CN 110633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ent
user
current
duration
targe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698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33255A (zh
Inventor
牛冬
王建业
姚浩
周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entury 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entury 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entury 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entury T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698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3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33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3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33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3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1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schedules, e.g. using calenda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一种使用时长计算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S200,根据该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若否则跳转S400;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使用时长,并计入第一使用时长;S400,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否跳转到S700;S500,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执行S600,否则返回S100;S600,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并计算第二使用时长;S700,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Description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供用户使用的各类应用软件、应用程序(APP)越来越多,用户可以通过PC机使用各类应用软件,也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使用各种应用程序,从而丰富了用户工作和生活。
使用时长,简单来讲就是用户在某个应用软件/应用程序上所花的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应用软件/应用程序对用户的粘性。准确的测量用户对目标应用软件/应用程序(以下称为目标应用)的实际使用时长,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了解应用软件/应用程序的内容质量,作为优化和改进内容及展现方式的依据。
现阶段对目标应用使用时长的计算主要通过Web服务日志和JavaScript页面嵌码的方式来获取数据。这2种方法使用的数据虽然来源不同,但是计算目标应用使用时长时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通过计算2个相邻访问请求时间戳之间的时间差值,来作为使用时长。比如用户12:00打开目标应用并保持目标应用打开状态,外出1小时后阅读页面内容1分钟,则计算出的目标应用使用时长是1小时1分钟。
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然无法真实反映用户的实际浏览行为。如上面例子中,用户的实际使用时长仅为1分钟,但计算出的使用时长却长达1小时1分钟。这是由于计算目标应用使用时长时未考虑用户离开等行为的细节,导致计算目标应用使用时长未将其影响考虑在内,进而导致计算结果比用户实际使用时长要大。
另外,这种时长计算方法通常在无法获取最后一个页面关闭时间时,赋予该页面一定定值作为访问时长;或者用户一次访问多个页面时,例如第n个页面的关闭时间无法收到,则将前(n-1)个页面的平均访问时长作为第n个页面的访问时长。然而该方法仍然不能准确的体现用户的真实访问行为,且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PC端,并不完全适用于移动端。
可以看到,现有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计算结果与用户实际使用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几乎无遗漏的、能够真实体现用户有效使用时间的使用时长获取方法和装置。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进行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算时消除未实际使用行为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有效使用时长。并且,进行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算时充分考虑到移动端的操作特性,从而使得该使用时长计算方法和装置同样适用于移动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和打点事件;
步骤S2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如是则执行步骤S300,若否则跳转到步骤S400;
步骤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
步骤S400,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是执行步骤S500,否则跳转到步骤S700;
步骤S500,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则执行步骤S600,否则返回步骤S100;
步骤S600,周期性地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并计算第二使用时长;
步骤S700,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其中,事件的类型包括开始事件、操作事件和关闭事件。
步骤S200中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包括,
其中,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开始事件和/或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为关闭事件时,不进行使用时长计算;当前事件的类型为操作事件或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为非关闭事件时,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
其中,
步骤S300中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包括,
计算当前事件的打点时间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时间之间的时差。
其中,步骤S400中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包括,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开始事件或操作事件时执行用户使用检测;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关闭事件时不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其中,设定时间为20秒。
其中,步骤S600中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包括,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红外传感器中的一个或多个检测用户的存在。
其中,在步骤S600后还包括,
如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1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该设定时间,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二类操作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如未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2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加0,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三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并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
检测模块,用于在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时,检测当前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
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判断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确定模块还用于在判断模块判断出执行用户使用检测时,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中;还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计算;并根据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计算总使用时长。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考虑到用户离开等实际未使用目标应用的行为对使用时长计算结果的影响,本发明将该实际未使用的时长从总时长中刨除,从而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有效使用时长。并且,进行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算时充分考虑到移动端的操作特性,从而使得该使用时长计算方法和装置同样适用于移动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之前,先介绍本发明涉及的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包括服务器和多个客户端,多个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通信连接,该多个客户端可以是任何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个人数字助理)、车载电脑等任意终端设备,此处不做具体限定。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可以为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Unix类操作系统、Linux类操作系统、Mac操作系统、ANDROID类操作系统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客户端使用目标应用的时候,都会涉及使用目标应用的各类使用事件,例如登录到服务器事件、从服务器退出登录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到后台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回前台事件、使用操作事件(点击、滑动、屏幕旋转等操作事件)、以及在移动端设备上具有的锁屏事件等。目标应用会记录每个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并将其统计到事件日志表中。在事件日志表中,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排列全部的事件。其中,打点数据包括登陆该目标应用的用户信息、打点时间信息、打点事件信息。
客户端设备的每一个使用事件都代表了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情况,并将每次的操作及操作时间等数据写入到目标应用的日志数据中。该日志数据反应了用户对该应用的详细使用情况,例如在某个时间点登陆应用、在某个时间点进行了点击、在某个时间点将应用切换到后台、随后又在某一时间点切换回前台、在某一时间点进行了锁屏操作、以及在某一时间点退出了应用。因此,本发明基于客户端设备的操作特性以及应用的相关日志数据能够准确计算出用户在移动端应用的实际使用时长。
实施例一
以下以客户端为ipad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使用时长计算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和打点事件;
步骤S2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如是则执行步骤S300,若否则跳转到步骤S400;
步骤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
步骤S400,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是执行步骤S500,否则跳转到步骤S700;
步骤S500,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则执行步骤S600,否则返回步骤S100;
步骤S600,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并计算第二使用时长;如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10,如未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20;
步骤S61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该设定时间,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操作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步骤S62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加0,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关闭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步骤S700,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在步骤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和打点事件。
用户在例如ipad的客户端端使用目标应用的时候,会涉及对目标应用的各类使用事件,例如登录到应用事件、从应用退出登录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到后台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回前台事件、操作事件(点击屏幕、滑动屏幕、多指滑动屏幕、双击屏幕、屏幕旋转等操作使用事件)、锁屏事件、以及亮屏事件、系统自动锁屏事件等。目标应用会记录每个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并将其保存到事件日志表中。在事件日志表中,一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全部事件。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信息和打点事件信息等。
在本步骤中,获取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即是从目标应用中获得当前正在发生的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信息,该获取既可以是直接从目标应用本身获取,也可以是在目标应用将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保存到事件日志表中后再从事件日志表中读取,当然还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其他任何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获取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一般是从事件日志表中读取,当然还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其他任何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其中,最近历史事件是指当前事件发生之前临近发生的在先事件。在多个历史事件中,最近历史事件对应的打点数据的打点时间最晚。
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信息包括打点时间信息、打点事件信息等。
打点时间是指发生使用事件时的具体时间点,该时间点可采用例如公历计时的方式,可采用例如20180315142440的数据格式来代表2018年03月15日14时24分40秒,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任何可行的计时日历及数据格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打点事件是指事件发生时目标应用记录到事件日志表中的事件。该事件既可为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使用事件,也可为例如客户端自动锁屏等系统使用事件,还可为后面详述的检测事件。用户使用目标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事件虽然种类众多,但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开始事件;第二类,操作事件;以及第三类,关闭事件。
第一类开始事件是指开始使用目标应用的使用事件,该类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用户开始使用目标应用,以该事件的发生作为起点进行目标应用使用时长的计时。第一类开始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开始使用应用的登录应用事件、屏幕解锁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到前台事件等。
第二类操作事件是指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对目标应用的操作事件,以及后面详述的被标记为操作事件的检测事件,该类事件发生于用户操作目标应用的过程中间,代表着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持续使用。第二类操作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点击事件、滑动事件、屏幕旋转事件、双击事件、多指手势等,以及后面详述的被标记为操作事件的检测事件。
第三类关闭事件是指结束使用目标应用的事件,该类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用户终止使用目标应用,该事件作为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时的终点,自该事件后不再计算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第三类关闭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应用切换到后台事件、锁屏事件、退出登录应用事件,系统自动锁屏事件、以及后面详述的被标记为关闭事件的检测事件。
在本步骤中,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即是指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中的打点事件,判断该打点事件属于第一类开始事件、第二类操作事件、还是第三类关闭事件。该判断方式是本领域公知的,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也不对判断的具体方式进行任何具体限定。
在步骤S2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如是则执行步骤S300,若否则跳转到步骤S400。
在本步骤中,需要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来判断是否执行使用时长的计算。该步骤主要是用于排除掉不需要执行使用时长计算的情形和不应计入使用时长的情形。
对于不需要执行使用时长计算的情形,如果当前事件的事件类型为第一类开始事件,由于第一类开始事件标志着使用时长计时的开始,是计时的起点,这种情形下,仅具有起点信息显然不需要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
对于不应计入使用时长的情形,由于本发明是将多个使用事件之间的使用时长进行累加,在目标应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第三类关闭事件,例如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将ipad等客户端锁屏,则会产生一个第三类关闭事件,随后不久又点亮屏幕再次使用目标应用。由于第三类关闭事件代表着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的结束,在第三类关闭事件和下一事件(无论是第一类开始事件、第二类操作事件还是第三类关闭事件)之间的使用时长显然不是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长,应当排除,因此,本发明根据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进行判断,当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为第三类关闭事件时,无论当前事件是第一类开始事件、第二类操作事件还是第三类关闭事件,均不计算当前事件与前一历史事件的使用时长,从而避免了错误计入的发生。
如果当前事件类型为非第一类开始事件的第二类操作事件或第三类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由于当前事件之前已经发生了在前的计时起点事件,因此将当前事件作为一段使用时长的终点可以计算得出从前一事件到当前事件的有效使用时长。
因此,在本步骤中会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判断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即当前事件为第一事件和/或最近历史事件为第三事件时,不需要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跳到步骤S400;如果当前事件类型为第二类操作事件或第三类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需要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则转入步骤S300进行使用时长计算。
在步骤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
在步骤S200中已经排除了不需要进行使用时长计算及不应计入使用时长的情形,因此,在当前事件类型为第二类操作事件或第三类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由于用户对目标应用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应当计算从最近历史事件至当前事件的使用时长。该使用时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当前事件打点时间和最近历史事件打点时间之间的时差。具体计算方式是本领域公知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随后,将计算出的该使用时长计入到第一使用时长中。经过对使用过程中的多个事件执行图1的操作流程后,该第一使用时长中累计了各个使用操作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即累计了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在步骤S400中,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是则执行步骤S500,否则跳转到步骤S700。
目前传统的应用使用时长计算方式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时长计算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用户的有效浏览时间。如背景技术例子中,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长仅为1分钟,但计算出的使用时长却长达1小时1分钟。这是由于计算时未考虑到暂时离开等用户行为,导致计算结果比用户实际使用时长要大。
本发明通过在目标应用使用过程中检测用户是否仍在使用目标应用来克服这一缺陷。该检测用户是否仍在使用目标应用的方式例如可以是检测用户的存在,当然还可以采取其他可能的检测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的过程中,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事件时,如果检测到用户的存在,则用户仍在运行目标应用的客户端前,可以认为用户仍在使用目标应用,应当认为目标应用仍在有效使用,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应当继续累加;如果未检测到用户的存在,则表明用户已经远离运行目标应用的客户端,也就是说用户当前已经不再继续使用目标应用,应当停止使用时长的累加。
实际上,并不需要一直执行检测用户存在的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我们仅需要在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长时间未接收到新的使用事件时执行该检测操作即可。也就是说,仅当发生第一类开始事件或第二类操作事件之后一段时间内未接收到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新的使用事件时,才需要执行检测该用户存在的操作。而对于第三类关闭事件,由于该类事件表明用户已经停止使用目标应用,显然此时不需要再检测用户是否存在了。
也就是说,步骤S400实际是用于排除明显不需要执行检测用户存在操作的第三类关闭事件。如果当前事件的类型为第一类开始事件或第二类操作事件,则继续执行步骤S500,判断在设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新的使用事件;而当当前事件的类型是第三类关闭事件时,则说明用户已经停止使用目标应用,因此跳转到步骤S700,计算该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期间的总的使用时长。随后,返回步骤S100继续等待新的使用事件的出现,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算。
在步骤S500中,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则执行步骤S600,否则返回步骤S100。
通过之前的描述我们可以知晓,是否检测用户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设定时间内是否未接收到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新的使用事件。可以理解地,只有在经过设定时间之后仍未收到用户的新的使用事件,才需要判断当前目标应用前用户时候还在,如果用户的使用操作很频繁,即设定时间内多次收到用户的使用事件,显然是不需要执行用户检测操作的。
在本步骤中,如果当前事件发生以后的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新的使用事件,即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则表明已经有一定时间未发生用户操作了(固定周期检测),此时,为精确计算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需要采取措施来判断用户是否仍在使用目标应用,即通过执行步骤S600来检测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如果步骤S500中当前事件的设定时间内发生了新的使用事件,显然用户当前正在使用目标应用的过程中,则返回步骤S100,将新的使用事件作为当前事件,继续进行当前使用时长的累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无论步骤S600的检测结果如何,只要S500判断出当前事件发生后的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则在步骤S600及后续的步骤S610/S620后返回步骤S500继续监测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也就是说,以设定时间为周期,周期性地执行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的监测,只有在设定时间内发生了新的使用事件时才结束该周期性地监测。这是因为在某些场景时,用户虽然可能暂时离开执行目标应用的客户端,但是一定时间后其仍然会返回继续使用,因此通过周期性监控的方式可以保证目标应用正常使用的同时准确地计算用户实际使用时长。这也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显著区别。
设定时间是根据对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操作习惯的统计而设定的,例如可以设定为20秒,超过20秒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则可以认定用户当前已经离开。当然这个时间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要和操作习惯进行变更。
从而,通过在目标应用使用过程中检测用户是否仍在使用目标应用来解决使用时长计算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用户有效浏览时间的问题。
在步骤S600中,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如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10,如未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20。
在步骤S500中确定了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后,需要执行检测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的步骤。在本实施例中,该检测是通过检测当前是否有用户存在进行的,例如通过使用麦克风等声音设备来检测ipad等客户端周边的声音信息,如果检测到声音信息,例如XES MALL APP的用户——学习顾问与学生和/或家长交流时的谈话声,则表明该目标应用当前仍在使用中。还可以通过摄像头等视频设备来检测ipad等客户端前的图像信息,当通过图像识别出学习顾问存在时,则表明该目标应用当前仍在使用。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检测手段例如红外传感器等设备来检测用户的存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必要时,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也可以采用二种或多种检测手段同时使用的方式,例如声音检测和图像检测同时使用。
用户在例如ipad的客户端端使用目标应用的时候,会涉及对目标应用的各类使用事件,例如登录到应用事件、从应用退出登录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到后台事件、目标应用切换回前台事件、操作事件(点击屏幕、滑动屏幕、多指滑动屏幕、双击屏幕、屏幕旋转等操作使用事件)、锁屏事件、以及亮屏事件、系统自动锁屏事件等。目标应用会记录每个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并将其保存到事件日志表中。在事件日志表中,一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全部事件。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信息和打点事件信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和用户的使用所产生的使用事件一样,每次检测操作所产生的检测事件同样会记录到事件日志表中,并和使用事件一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也就是说,事件日志表中既记录用户使用产生的使用事件,也记录检测操作产生的检测事件。因此,历史事件既可以为使用事件也可以是检测事件。而当前事件只可能是使用事件。当步骤S600的结果为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时,表明虽然由于某些原因当前未对目标应用进行使用操作,但用户仍在继续使用目标应用中,此时使用时长的计时显然应当继续,该设定时间也应当累加到使用时长中。因此,继续执行步骤S610。
当步骤S600的结果为未检测到用户存在时,表明用户当前已经从运行目标应用的ipad等客户端前离开,显然也就不再继续使用目标应用,因此,执行步骤S620。可以理解地,为精确计算使用时长,刚经过的该设定时间显然不应计入用户的使用时长中。
在步骤S610中,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该设定时间一次,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操作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在步骤S600中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后,表明该设定时间内用户仍在有效地使用目标应用,因此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二类操作事件,并将该设定时间记入用户的使用时长。我们设定第二使用时长来作为通过检测用户存在而计入的使用时长,因此,检测到用户存在后应当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一次该设定时间。随后,返回步骤S500继续检测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未发生则继续执行步骤S600来检测用户是否存在,如存在则在第二使用时长中再累加一次设定时间。也就是说,以设定时间为周期在步骤S500-S600-S610-S500循环,直到发生新的使用事件跳转到步骤S100进行新的使用事件的计算,或者未检测到用户存在进入步骤S620中。
在步骤S620中,在第二使用时长中加0,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关闭事件,然后返回步骤S500。
在步骤S600中若未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表明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已经结束,因此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三类关闭事件,以代表用户使用时长的终止。由于无法确定用户是何时停止使用目标应用的,因此将该设定时间计入第二使用时长是不准确的,会造成统计出的使用时长数据偏长,为提高精确性,应当将该设定时间的时长舍弃,即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0。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600未检测到用户而执行步骤S620后,并不意味着用户使用的终止。由于使用场景的特殊性,用户离开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返回继续使用该目标应用,因此,执行完步骤S620后返回步骤S500继续进行用户存在的周期检测,直到发生用户点击等标志着用户重新使用目标应用的第二类操作事件,或者发生例如自动锁屏等标志着用户使用终止的第三类关闭事件。
由以上记载可知,在步骤S500-S600-S610/S620-S500中,由于通过以设定时间为周期来周期性地监测用户的存在来确定用户是否仍在使用目标应用,使用则将该设定时间计入使用时长,不使用则使用时长计0,因此能够更精确的计算出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长。
在步骤S700中,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由于发生了第三类关闭事件,因此,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已经结束,应当计算该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期间的总的使用时长,即将各个使用事件之间的使用时长的和与通过检测用户存在计入的使用时长相加,也就是将第一使用时长与第二使用时长相加,从而获得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总的使用时长。
随后,返回步骤S100继续等待新的使用事件的出现,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目标应用使用时长计算。
以下是某用户使用ipad客户端在一次登录退出操作期间使用某目标应用时发生的多个使用事件的记录表,以该记录表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表1所示,按事件发生的顺序示例性地给出了该一次登录退出操作之间的各种使用事件。
Figure BDA0001685430510000101
Figure BDA0001685430510000111
表1
根据表1,用户检测的设定时间设定为20秒。需要说明的是事件10-13的用户检测操作虽然标记为操作事件或关闭事件,但该用户检测产生的是检测事件,不同于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事件。
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图,在事件1时,当前事件为第一类开始事件,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为空,因此,在步骤S200中判断出不执行时长计算,进而跳转到S400;在S400判断出进行用户检测,然而,在步骤S500中,设定时间20秒内发生了新的事件2,因此返回步骤S100将事件2作为当前事件继续执行,此时当前事件为第二类操作事件,最近历史使用事件变为了事件1,因此在步骤S200中执行时长计算,计算出当前使用时长(00:00:10-00:00:00)=10秒。
以此类推,直到发生事件6,目标应用被切换到后台,其为第三类关闭事件。因此,步骤S100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分别为事件6和事件5,执行步骤S200和步骤S300计算当前使用时长(00:00:50-00:00:40)=10秒。随后,进入步骤S400,由于当前事件是第三类关闭事件,因此判断出不进行用户检测,转到步骤S700计算当前为止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总的使用时长T。当前第一使用时长T1=(00:00:10-00:00:00)+(00:00:20-00:00:10)+(00:00:30-00:00:20)+(00:00:40-00:00:30)+(00:00:50-00:00:40)=50秒,当前第二使用时长T2=O秒,因此当前总使用时长T=T1+T2=50秒。
根据图1的方法继续监控新的使用事件的发生,在事件7应用切换到前台后,当前事件变为事件7,而最近历史事件为事件6。顺序执行到事件9,进而获得第一使用时长T1=(01:02:10-01:02:00)+(01:02:20-01:02:10)。随后,由于当前事件为事件9时,在步骤S500判断出事件9之后20秒(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因此进入步骤S600检测是否有用户存在,由于事件10和事件11均检测到用户存在,因此获得第二使用时长T2=(01:02:40-01:02:20)+(01:03:00-01:02:40)=40秒。事件12中未检测到用户存在,因此将第二使用时长加0,并将该当前检测标记为关闭事件,然后返回步骤S500继续周期性地进行用户的检测。事件13中同样未检测到用户的存在,因此第二使用时长仍然加0,并继续标记为关闭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事件12和事件11间、以及事件13和12件的两次20秒的使用时长均不计入第二使用时长,使得用户对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计算更精确。
在事件14时,ipad客户端进行了自动锁屏操作,其为关闭事件。因此在周期性执行用户检测时发生了新的使用事件,从步骤S500跳转到步骤S100,在步骤S100和S200中,事件14为当前事件,由于最近历史事件13同样是关闭事件,因此,执行步骤S100-S200-S400-S700,由于在此期间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均是0,因此在事件13和事件14之间的时长未计入使用时长。需要说明的是,系统自动锁屏操作是从事件9之后1分30秒未进行用户操作而产生的。众所周知的,该锁屏时间是可以在客户端进行设定的,例如设定为2分钟、5分钟、或不设定自动锁屏。
事件15-16-17分别为开始事件-操作事件-关闭事件,其使用时长计时T1=(01:10:10-01:10:00)(01:10:20-01:10:10)=20秒。
因此,该用户登录和退出登录期间,对目标应用的总的使用时长为:T=T1+T2=(00:00:10-00:00:00)+(00:00:20-00:00:10)+(00:00:30-00:00:20)+(00:00:40-00:00:30)+(00:00:50-00:00:40)+(01:02:10-01:02:00)+(01:02:20-01:02:10)+(01:10:10-01:10:00)(01:10:20-01:10:10)+(01:02:40-01:02:20)+(01:03:00-01:02:40)=130秒。
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基于客户端设备的操作特性以及目标应用的事件日志表数据能够准确计算出用户在目标应用的实际使用时长。
实施例二: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的,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
判断模块11,用于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并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
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
检测模块13,用于在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时,检测当前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
判断模块11还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判断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判断模块11判断出执行用户使用检测时,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
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中;还用于根据检测模块13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计算;并根据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计算总使用时长。
判断模块11,获取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即是从目标应用中获得当前正在发生的使用事件的打点数据信息,该获取既可以是直接从目标应用本身获取,也可以是在目标应用将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保存到事件日志表中后再从事件日志表中读取。获取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一般是从事件日志表中读取。其中,最近历史事件是指当前事件发生之前临近发生的在先事件。在多个历史事件中,最近历史事件对应的打点数据的打点事件最晚。
判断模块11,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即是指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中的打点事件,判断该打点事件属于第一类开始事件、第二类操作事件、还是第三类关闭事件。
判断模块11,还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判断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如果当前事件的类型为第一类开始事件或第二类操作事件,则通过确定模块12确定在设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新的使用事件;而当前事件的类型是第三类关闭事件时,则说明用户已经停止使用目标应用,因此通过计算模块14计算该用户对目标应用使用期间的总的使用时长的计算。
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还用于在判断模块11判断出执行用户使用检测时,确认当前事件发生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
确定模块12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来判断是否执行使用时长的计算,用于排除掉不需要执行使用时长计算的情形和不应计入使用时长的情形。
如果当前事件类型为非第一开始事件的第二操作事件或第三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由于当前事件之前已经发生了在前的计时起点事件,因此将当前事件作为一段计时的终点可以计算得出从前一事件到当前事件的有效使用时长。
因此,确定模块12会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判断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即当前事件为第一事件和/或最近历史事件为第三事件时,不需要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如果当前事件类型为第二类操作事件或第三类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需要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则通过计算模块14进行使用时长计算。
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判断出执行用户使用检测时,确认当前事件发生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
确定模块12还用于确认当前事件发生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果当前事件发生以后的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用户对目标应用的新的使用事件,即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则表明已经有一定时间未发生用户操作了,则通过检测模块13检测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
检测模块13,用于检测当前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
当检测模块13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时,表明虽然由于某些原因当前未对目标应用进行使用操作,但用户仍在继续使用目标应用中;当检测模块13未检测到用户的存在时,表明用户当前已经不在ipad设备之前,显然也就不再继续使用目标应用。
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事件相应于最近历史事件的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中;还用于根据检测模块13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计算。
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打点数据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事件相应于最近历史事件的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中。
计算模块14在当前事件类型为第二类操作事件或第三类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为非第三类关闭事件时,计算从最近历史事件至当前事件的使用时长。即计算当前事件打点时间和最近历史事件打点时间之间的时差。随后,将计算出的该使用时长计入到第一使用时长中。
计算模块14,还用户根据检测模块13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计算。
当检测模块13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后,表明该设定时间内用户仍在有效地使用目标应用,因此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二类操作事件,并将该设定时间记为用户的使用时长,即检测到用户存在后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一次设定时间。
当检测模块13未检测到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时,表明用户当前不在使用目标应用,因此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第三类关闭事件,并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0。
随后,计算模块14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作为总的使用时长。
实施例三:
客户端的一个典型结构包括:通信单元、存储单元、输入单元、显示单元、和处理单元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结构并不构成对客户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应用、指令、模块和数据,处理单元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应用、指令、模块和数据,从而执行客户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例如本发明的使用时长计算)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单元主要包括应用存储区和数据存储区,其中,应用存储区存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比如声音播放软件、图像播放软件)等;数据存储区存储客户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电话本)等。存储器120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用户操作信息。输入单元包括触控面板、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客户端的各种数据。
处理单元是客户端的控制中心,用于执行存储在存储单元内的应用软件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数据,执行客户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
另外,客户端还可以包括摄像头、麦克风、蓝牙模块、传感器、电源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单元用于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指令,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和打点事件;
步骤S2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如是则执行步骤S300,若否则跳转到步骤S400;
步骤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
步骤S400,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是执行步骤S500,否则跳转到步骤S700;
步骤S500,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则执行步骤S600,否则返回步骤S100;
步骤S600,周期性地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并计算第二使用时长;
步骤S700,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各模块、各指令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其中打点数据包括打点时间和打点事件;
步骤S2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如是则执行步骤S300,若否则跳转到步骤S400;
步骤S300,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
步骤S400,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若是执行步骤S500,否则跳转到步骤S700;
步骤S500,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如是则执行步骤S600,否则返回步骤S100;
步骤S600,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累加;
步骤S700,将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相加,结果作为目标应用的使用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事件的类型包括开始事件、操作事件和关闭事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200中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包括,
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开始事件和/或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为关闭事件时,不进行使用时长计算;当前事件的类型为操作事件或关闭事件,且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为非关闭事件时,进行使用时长的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300中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包括,
计算当前事件的打点时间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时间之间的时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400中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包括,
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开始事件或操作事件时执行用户使用检测;当前事件的类型为关闭事件时不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600中检测用户是否在使用目标应用,包括,
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红外传感器中的一个或多个检测用户的存在。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600包括,
如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1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累加该设定时间,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操作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如未检测到用户在使用目标应用则执行步骤S620:在第二使用时长中加0,并将该检测事件标记为关闭事件,随后返回步骤S5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S500中的设定时间为20秒。
9.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11),用于获取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并根据打点数据判断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
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类型确定是否执行使用时长计算;
检测模块(13),用于在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时,检测当前是否有用户正在使用目标应用;
判断模块(11)还用于根据当前事件的类型判断是否执行用户使用检测;
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判断模块(11)判断出执行用户使用检测时,确认当前事件后的设定时间内是否未发生新的使用事件;
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当前事件和最近历史事件的打点数据,计算当前使用时长,并将该计算出的当前使用时长计入第一使用时长中;还用于根据检测模块(13)的检测结果进行第二使用时长的累加;并根据第一使用时长和第二使用时长计算总使用时长。
10.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810569802.2A 2018-06-05 2018-06-05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633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9802.2A CN110633255B (zh) 2018-06-05 2018-06-05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9802.2A CN110633255B (zh) 2018-06-05 2018-06-05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3255A CN110633255A (zh) 2019-12-31
CN110633255B true CN110633255B (zh) 2021-06-11

Family

ID=68966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9802.2A Active CN110633255B (zh) 2018-06-05 2018-06-05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332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8390A (zh) * 2020-10-26 2021-01-29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端使用状态检测、消息推送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2181797A (zh) * 2020-10-28 2021-01-05 武汉悦学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平台操作耗时计算方法与装置、存储介质、设备
CN116662130A (zh) * 2022-11-21 2023-08-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统计应用使用时长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7035B2 (en) * 2011-09-21 2014-11-11 Facebook, Inc. Capturing structured data about previous events from users of 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CN106933964A (zh) * 2017-02-07 2017-07-07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阅读时长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277624A (zh) * 2017-07-12 2017-10-20 北京潘达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时长计算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5024B2 (en) * 2015-10-21 2020-06-16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uple extraction using dynamically generated extractor class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7035B2 (en) * 2011-09-21 2014-11-11 Facebook, Inc. Capturing structured data about previous events from users of 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CN106933964A (zh) * 2017-02-07 2017-07-07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阅读时长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277624A (zh) * 2017-07-12 2017-10-20 北京潘达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时长计算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3255A (zh)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134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erformance monitoring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CN110633255B (zh) 一种获取用户使用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EP3502878B1 (en) Method for preloading applic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15060598A (ja) モバイル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デイリーユーザの関与スコアおよびユーザプロフィール
CN109144858B (zh) 流畅度检测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509348B (zh) 一种系统老化的测试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741902B (zh) 程序应用检测方法及程序应用检测装置
CN113903389A (zh) 一种慢盘检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写存储介质
CN113238905B (zh) 屏幕乱跳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2052078A (zh) 一种耗时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US11586983B2 (e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data for training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for use in monitoring th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for anomalies
CN112445749A (zh) 一种信号检测记录方法、系统、设备以及介质
CN109597700B (zh) 一种磁盘寿命预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222978A (zh) 耗电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65826A (zh) 资源传输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产品
KR101401630B1 (ko) 장애 발생에 대한 손실 예측 방법 및 서버
CN115129809A (zh) 用户活跃度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69182B (zh) 一种崩溃率计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35636A (zh) 一种提高应用软件打开速度的方法、装置和控制系统
CN113419667A (zh) 快照容量计算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41532B (zh) 一种通信质量检测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4116291B (zh) 日志检测方法、日志检测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27288B (zh) Ssd剩余用户使用时间的预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289418B1 (ja) 接続状況分析システム
CN113590442B (zh) 一种主机性能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