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0645B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20645B CN110620645B CN201910944446.2A CN201910944446A CN110620645B CN 110620645 B CN110620645 B CN 110620645B CN 201910944446 A CN201910944446 A CN 201910944446A CN 110620645 B CN110620645 B CN 1106206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eshold value
- downlink control
- control channel
- carriers
- car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 H04W72/569—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of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Read Only Memory (AREA)
- For Increasing The Reliability Of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网络,具体涉及一种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长期演进(LTE,Long-Term Evolution)/高级长期演进(LTE-Advance/LTE-A,Long-Term Evolution Advance)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所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4G和5G系统的研究都具有支持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传输及海量连接的特征。
为了支持超高可靠性和超低时延传输的特征,需要以较短传输时间间隔且较低码率进行传输,较短传输时间间隔可以是单个或若干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符号。对于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相关技术通过在时隙(slot)内多个时机(occasion)位置提供发送机会来降低数据达到之后等待时间保证低时延传输,通过高聚合等级保证高可靠传输。在目前载波聚合系统中,终端需要支持的最大检测PDCCH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数量都是针对每种子载波间隔在每个slot中分别定义的。然而,当引入增强终端监控PDCCH能力之后,在载波聚合场景下,并未提出确定每种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中第二门限值的有效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确定方法的方法,包括:
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门限值使用方法的方法,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不同门限值的使用方法:
不同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不同搜索空间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对同一门限值配置不同搜索空间集合,分别为不同搜索空间集合配置不同子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包括:
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丢弃满足设定条件的监测时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包括:
在增强的频域资源分配类型1的粒度配置参数未配置的情况下,确定该参数的默认值为:
1RB;
或1RBG;
或当配置了RBG时,默认值为1RBG,否则,默认值为1RB。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门限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述终端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述终端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关于本申请的以上实施例和其他方面以及其实现方式,在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和权利要求中提供更多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原始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丢弃处理后的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原始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丢弃处理后的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NR系统中,终端需要支持的最大检测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控制信道单元)数量都是针对每种子载波间隔在每个slot(时隙)中分别定义的,如表1所示,其中μ=0,1,2,3分别表示15KHz,30KHz,60KHz,120KHz的子载波间隔。为了描述简便,将“最大检测PDCCH候选集数量(也被称为最大盲检次数)”简称为“最大BD”,将“最大非重叠CCE数量”简称为“最大CCE值”。
表1.每个slot且每个载波(per slot per cell)中最大候选集数量和CCE数量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终端支持的最大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数量并不总是随着聚合载波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受到终端上报载波数量支持能力的限制。如果终端被配置个下行载波,当时,针对每种子载波间隔在每个slot中最大候选集数量为针对每个子载波间隔在每个slot中的最大非重叠CCE数量分别为
当引入增强终端监控PDCCH能力,定义了每个时间跨度(span)的最大非重叠CCE和最大检测PDCCH候选集数量。在载波聚合场景下,当收到终端上报载波数量支持能力的限制时,相关技术中并未提出确定每种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中最大非重叠CCE和最大检测PDCCH候选集数量等门限值的有效方式。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确定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信息确定装置执行。其中,信息确定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0、获取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
步骤S120、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
其中,目标子载波间隔可以是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例如,采用μ表示子载波间隔,可以通过μ的取值区分不同的子载波间隔。以表1为例,μ=0,1,2,3分别表示15KHz,30KHz,60KHz和120KHz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第一参数为终端上报候选的(X,Y)组合,第一参数可以表示为Combination(X,Y)。示例性的,通过终端上报候选的(X,Y)集合以及PDCCH CORESET和search space确定出时隙(slot)中的时间跨度图样(span pattern)。其中,span之间不允许重叠,两个span起点之间的间隔不小于X个符号。Span时长(span duration)=Maximum(配置的最大CORESETduration,终端上报的最小Y),span pattern中只有最后一个span可以是shorterduration。Span的数量不超过floor(14/X),其中X是终端上报的Combination(X,Y)中的最小X。可选的Combination(X,Y)包含以下至少之一:(1,1),(2,1),(2,2),(4,1),(4,2),(4,3),(7,1),(7,2),(7,3)。可选的,终端上报候选的(X,Y)集合可以包含以下至少之一:{(7,3),(4,3)和(7,3),(2,2)、(4,3)和(7,3)}。
以最大非重叠CCE数量为例,当引入增强终端监控PDCCH能力,定义了每个span的最大非重叠CCE数量,如表2所示。
表2每个span且每个载波(per span per cell)中最大CCE数量
例如,假设目标子载波间隔是60KHz,则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可以是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是60KHz的所有主调载波之和。又如,假设目标子载波间隔是15KHz,主载波分别根据(X,Y)=(2,2)以及(X,Y)=(4,3)划分时间跨度图样,则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可以包括:基于(X,Y)=(2,2)划分时间跨度图样且所有子载波间隔是15KHz的主调载波之和,以及,基于(X,Y)=(4,3)划分时间跨度图样且所有子载波间隔是15KHz的主调载波之和。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门限值为per span per cell(每个span且每个载波)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以CCE为例即表2中和/或为per slot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以CCE为例即为表1中其中,per表示每个。其中,cell表示载波。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门限值为per span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以CCE为例即和/或为per slot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以CCE为例即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包括以下之一:
在确定时隙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针对不同第一参数分别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例如,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可以是:在确定per slot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最大CCE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或者,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还可以是:在确定per span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最大CCE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或者,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还可以是:在确定per span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最大CCE时,终端针对不同Combination(X,Y)分别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可以理解的是,确定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并不限于上述示例所列举的情况。
例如,在确定时隙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以表示,取值范围可以是4至16。或者,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以表示,取值范围可以是不小于4的整数。或者,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针对不同第一参数分别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以表示,取值范围可以是不小于4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第一门限值之前,需要确定主调载波是否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假设所有主调载波均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则第一门限值可以是per span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
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门限值:将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作为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为不支持NR Rel-16中PDCCH监控能力,或不支持per span确定的最大非重叠CCE取值(或最大BD取值),或不支持基于Combination(X,Y,μ)确定的最大非重叠CCE取值(或最大BD取值)。需要说明的是,在NRRel-16(New RAT Release 16)中对PDCCH监控能力进行增强,定义了per span per cell的最大CCE(或最大BD),简称为R16能力。而目前NR Rel-15(New RAT Release 15)中PDCCH监控能力为per slot per cell定义的最大CCE(或最大BD),如表1所示,简称为R15能力。
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使用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使用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步骤中,该门限值为NR Rel-15中的per slot per cell的最大CCE值或最大BD值,或Rel-16中新定义的per slot per cell的最大CCE值或最大BD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步骤中,针对Combination(X,Y)分别确定预设值。例如,通过C(X,Y,μ)×预定值确定。假设,针对Combination(2,2,μ),Combination(4,3,μ)和Combination(7,3,μ)分别确定预设值为7,3,2,则根据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设值确定的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分别为:和
需要说明的是,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和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分别确定所述第二门限值。例如,对于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per span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计算第二门限值。对于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per slot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计算第二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其中,在本发明中,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包括主调载波本身以及所有被该主调载波调度的被调载波。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其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为NR Rel-16新定义的调度单播业务的DL DCI和UL DCI,即Rel-16new DCI,即DCI Format 0_2/1_2。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需要说明的是,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其中,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含义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且被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提升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且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其中,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含义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R16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终端(以此为例),相对于R15提升了盲检测次数门限(Maximum number of Blind Decode,简称BD门限)和/或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maximum number of non-overlapping CCEs for channel estimation,简称CCE门限,或最大CCE),并且以span的粒度定义BD门限和/或CCE门限。下面以CCE门限为例进行描述,类似的,BD门限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主调载波都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根据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per span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值,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实现载波聚合场景下,在主调载波都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确定各个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的最大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数量的方案,避免超出终端检测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总的下行载波数量是所有下行载波的总数。可选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还可以是同一时刻具有完全或部分重叠的spans的载波的总数。
例如,假设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帧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CC#0跨载波调度CC#0至CC#3,CC#4和CC#5都是同载波调度(也称为自载波调度)。此时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那么,计算每个span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CCE数量,也称为最大值,通过得到,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申请实施例以计算最大CCE值为例,最大BD值计算也类似,不再举例。
表3不同(X,Y)组合在每个时间跨度中最大CCE数量
例如,假设图2中所有主调载波都是同载波调度,即CC#0至CC#5都是没有CIF(即CIF=0),此时各个在载波间隔的per span CCE上限如表4所示。
表4不同(X,Y)组合在每个时间跨度中最大CCE数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载波聚合场景下,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部分主调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本实施例以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子载波间隔为60KHz和120KHz的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为例,但不仅限于此。
通过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实现载波聚合场景下,在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确定各个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的最大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数量的方案,避免超出终端检测能力。
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是:满足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的条件的载波数量。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是:满足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的载波数量。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将其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作为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
例如,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不同Combination(X,Y)在15KHz和30KHz载波中最大CCE值如表5所示举例,注意取值不限于表5。
表5不同(X,Y)组合在每个载波中最大CCE数量
假设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帧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CC#0至CC#5都是同载波调度。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将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作为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例如,将perslot per cell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BD或CCE,以CCE为例即为表1中在子载波间隔为60KHz和120KHz的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可以将60KHz和120KHz的1个slot作为1个span,使用CCE_span(slot)作为CCE_span(X,Y)。
此时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则每个span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数量通过得到,如表6所示。
表6不同(X,Y)组合在每个时间跨度中最大CCE数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载波聚合场景下,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部分主调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本实施例以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子载波间隔为60KHz和120KHz的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为例,但不仅限于此。
通过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实现载波聚合场景下,在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确定各个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的最大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数量的方案,避免超出终端检测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且被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提升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且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确定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的任意一种方式,可以与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确定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的任意一种方式结合,以确定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即将具有基于span的PDCCH监控能力转换为基于slot的PDCCH监控能力,转换方式为以下之一):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使用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或者,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或者,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或者,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例如,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第一门限值使用在时隙中的门限值。
此时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则每个slot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数量通过得到,如表7所示。
表7每个slot中最大CCE数量
例如,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其中,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不大于时间跨度图样中时间跨度的数量。此时,假设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如图3所示。假设图3中,CC#0的时间跨度图样中在当前时隙的非空时间跨度数量有5个,换算后有16*5=80个;CC#1的时间跨度图样中在当前时隙的非空时间跨度数量有4个,换算后有16*4=64个;CC#4的时间跨度图样中在当前时隙的非空时间跨度数量有4个,换算后有16*4=64个;CC#5的时间跨度图样中在当前时隙的非空时间跨度数量有4个,换算后有16*4=64个。需要说明的是,相同子载波间隔的不同主调载波的第一门限值相加后计算第二门限值。
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则每个slot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数量如表8所示。
表8每个slot中最大CCE数量
例如,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此时,假设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如图3所示。假设图3中,CC#0的时间跨度图样中时间跨度数量有7个,换算后有16*7=112个;CC#1的时间跨度图样中时间跨度数量有5个,换算后有16*5=80个;CC#4的时间跨度图样中时间跨度数量有5个,换算后有16*5=80个;CC#5的时间跨度图样中时间跨度数量有5个,换算后有16*5=80个。需要说明的是,相同子载波间隔的不同主调载波的第一门限值相加后计算第二门限值。
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则每个slot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数量如表9所示。
表9每个slot中最大CCE数量
例如,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假设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此时,针对Combination(2,2)确定预设值为7,则对于CC#0,第一门限值是16*7=112,对于CC#1,第一门限值是16*7=112,对于CC#4,第一门限值是16*7=112,对于CC#5,第一门限值是16*7=112。需要说明的是,相同子载波间隔的不同主调载波的第一门限值相加后计算第二门限值。
假设所有下行载波作为下行载波总数即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则每个slot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最大CCE数量如表10所示。
表10每个slot中最大CCE数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载波聚合场景下,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部分主调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本实施例以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子载波间隔为60KHz和120KHz的载波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为例,但不仅限于此。又例如,对于一个或一组载波,基站配置其为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或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
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和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分别确定所述第二门限值的方式,实现载波聚合场景下,在部分主调载波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确定各个子载波间隔在每个时间跨度的最大候选集数量和最大非重叠CCE数量的方案,避免超出终端检测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将在时隙中的门限值作为第一门限值(例如,根据表1获得)。对于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将在时间跨度中的门限值作为第一门限值(例如,根据表5获得)。
假设支持PDCCH监控能力增强的每个主调载波都基于Combination(2,2)得到时间跨度图样。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CC#0至CC#9都是同载波调度。假设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为那么,计算每个时间跨度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CCE数量如表11所示,计算每个时隙针对各个子载波间隔的CCE数量如表12所示。
表11不同(X,Y)组合在每个时间跨度中最大CCE数量
表12每个时隙中最大CCE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至图4中,CC是Component Carrier(主调载波)的缩写。相应的,CC#0~CC#9表示不同编号的主调载波。OS是OFDM symbol(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缩写,相应OS index表示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索引。CIF是(Carrier Indicator Field,载波指示区)的缩写。w/o表示without。其中,CIF=0的含义与w/o CIF相同,均表示同载波调度。
目前NR Rel-15(New RAT Release 15)中PDCCH监控能力为per slot per cell定义的最大BD(或最大CCE),简称为R15能力。在NR Rel-16(New RAT Release16)中对PDCCH监控能力进行增强,定义了per span per cell的最大CCE(或最大BD),简称为R16能力。而相关技术中并未给出使用R15能力和R16能力的方式。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对eMBB(enhanced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使用R15能力,对URLLC业务使用R16能力;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配置终端使用R15能力或R16能力,不区分业务类型。上述方式一将R16仅限制在一种业务类型,而方式二不能同时具备R15能力和R16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门限值使用方法,包括: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不同门限值的使用方法:
不同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不同搜索空间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对同一门限值配置不同搜索空间集合,分别为不同搜索空间集合配置不同子门限值。
本实施例中,对于不同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包括:
获取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格式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其中,所述门限值包括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和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门限值使用方法,可以使PDCCH监控能力增强应用于多种业务类型的调度,实现增强PDCCH监控能力的灵活使用。
例如,R15下行控制信息就用R15能力,R16下行控制信息就用R16能力。其中R16下行控制信息是NR Release 16引入的新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为DCI)格式(具体为一个调度上行业务信道的DCI格式和一个调度下行业务信道的DCI格式),用于调度R16URLLC业务,同时也可以调度eMBB业务。此时R16能力与R16DCI绑定,实现既可以调度eMBB业务也可以调度URLLC业务。
本实施例中,对同一门限值配置不同搜索空间集合,分别为不同搜索空间集合配置不同子门限值,包括:
在配置为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配置至少两组搜索空间集合;
分别确定各组搜索空间集合对应的子门限值,优选通过高层配置或预定义区分各组搜索空间集合对应的子门限值。
例如,当配置为R16能力时,配置X组搜索空间集合,分别确定每组搜索空间集合所对应的第二门限值C_x,x=0,1,...,X-1,各组对应的第二门限值之和为R16能力。优选的,X=2,此时两组对应的第二门限值C_0和C_1分别用于eMBB和URLLC,或者分别用于eMBB和eMBB/URLLC,或者分别用于R15DCI和R16DCI,或者分别用于R15DCI和R15DCI/R16DCI。其中,eMBB/URLLC表示eMBB和URLLC,R15DCI/R16DCI表示R15DCI和R16DCI。
本实施例中,不同搜索空间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包括:
获取搜索空间的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其中,所述门限值包括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和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包括:
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于同一搜索空间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的优先级或业务类型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可选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可以是NR Rel-16新定义的调度单播业务的DL DCI和UL DCI,即Rel-16new DCI,即DCI Format 0_2/1_2。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可以是NR Rel-15已有的调度单播业务的DL DCI和UL DCI,即Rel-15non-fallback DCI,即DCI Format 0_1/1_1。
例如,若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指示业务类型为URLLC(或高优先级),则待使用的门限值为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检测出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还包括:
任意选择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或者,任意选择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在已使用资源或检测次数超过所述待使用的门限值的情况下,将剩余的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或者,计算全部门限值的和,将计算结果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包括:
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于同一搜索空间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待使用的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待使用的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检测出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待使用的门限值的确定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获取搜索空间的配置信息,包括:搜索空间中分别为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候选集和起始控制信道单元,将所述候选集和起始控制信道单元作为配置信息。
采用上述方案,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于同一搜索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区分R15能力和R16能力,使得增强PDCCH监控能力和R15PDCCH监控能力都可以充分使用,提升调度灵活性。
上述实施例中记载了终端上报候选的(X,Y)集合可以包含以下至少之一:{(7,3),(4,3)和(7,3),(2,2)、(4,3)和(7,3)}。通过终端上报候选的(X,Y)集合以及PDCCH CORESET和search space确定出时隙(slot)中的时间跨度图样(span pattern)。Span的数量不超过floor(14/X),其中X是终端上报的Combination(X,Y)中的最小X。由于最小X=2,因此,Span的数量不超过7。当分配的搜素空间(SS,search space)对应的监控时机(monitoringOccasion,简称MO)数量大于7时,会导致获得的span是无效的,因此,终端需要丢弃/不检测一些监控时机,以使得监控时机数量不大于7。然而,如何确定待丢弃的监控时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包括:
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丢弃满足设定条件的监测时机。
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实现有效地分配span,使得增强PDCCH监控能力可以使用,提升调度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基于搜索空间索引的顺序进行丢弃;
基于搜索空间或监控时机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顺序进行丢弃;
基于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控时机数量的顺序进行丢弃。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索引的顺序进行丢弃,可以具体优化为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索引的顺序,由大至小进行丢弃直至监控时机数量不大于7。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原始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如图5所示,配置的监控时机数量为8个,超过了7个,图中斜线背景处的数字表示搜索空间索引。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或监控时机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顺序进行丢弃,可以具体优化为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顺序,由大至小进行丢弃直至监控时机数量不大于7,或者,基于监控时机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顺序,由大至小进行丢弃直至监控时机数量不大于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丢弃处理后的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搜索空间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为2符号的监控时机被丢弃,保证监控时机数量不超过7,使得span分配有效。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控时机数量的顺序进行丢弃,可以具体优化为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基于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控时机数量,由大至小丢弃直至监控时机数量不大于7。
可选的,对于具有多个监控时机的1个搜索空间,丢弃监控时机顺序包括:按照OFDM符号索引,从大到小丢弃,或从小到大丢弃;或者,与较大CORESET duration的监控时机相邻的监控时机先丢弃。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原始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如图7所示,配置的MO数量为8个,超过了7个。图中斜线背景处的数字表示搜索空间索引。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丢弃处理后的监控时机配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丢弃具有5个监控时机的搜索空间中的监控时机,保证监控时机数量不超过7,使得span分配有效。
目前,增强的频域资源分配类型1(FDRA type1,连续资源分配方式)的粒度由RRC参数配置。可选的,配置取值为整数个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例如1,2,4,8,16个RB。其中,所述粒度为相同取值的起点粒度和长度指示粒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RRC参数未配置的情况,从而导致业务信道不能正确接收。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包括:
在增强的频域资源分配类型1的粒度配置参数未配置的情况下,确定该粒度配置参数的默认值为1RB或1RBG(Resource Block Group,资源块组)。
例如,当RRC参数没有配置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确定RRC参数:
确定该粒度配置参数的默认值为1个RB。即默认与Rel-15FDRA type1粒度相同;
确定该粒度配置参数的默认值为1个RBG(当RBG配置时),该RBG size是为FDRAType0配置的资源块大小。即此时默认与系统中RBG粒度相同;
当RBG配置时默认值为1RBG,当RBG未配置时默认值为1RB。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保证当RRC参数未配置时,可以获知准确的取值,避免终端和基站理解不一致,保证业务信道的正确接收。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通过执行信息确定方法,避免超出终端检测能力。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910,用于获取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
门限值确定模块920,用于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确定装置设置为实现上述实施例的信息确定方法,该信息确定装置的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与信息确定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例中,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
在一个实例中,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包括以下之一:
在确定时隙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在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终端针对不同第一参数分别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在一个实例中,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将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作为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使用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和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分别确定所述第二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在一个实例中,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且被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提升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且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门限值使用装置,包括: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不同门限值的使用方法:
不同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不同搜索空间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
对同一门限值配置不同搜索空间集合,分别为不同搜索空间集合配置不同子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限使用装置设置为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门限使用方法,该门限使用装置的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与门限使用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例中,不同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包括:
获取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格式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其中,所述门限值包括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和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对同一门限值配置不同搜索空间集合,分别为不同搜索空间集合配置不同子门限值,包括:
在配置为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的情况下,配置至少两组搜索空间集合;
分别确定各组搜索空间集合对应的子门限值,优选通过高层配置或预定义区分各组搜索空间集合对应的子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不同搜索空间分别使用不同门限值,包括:
获取搜索空间的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其中,所述门限值包括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和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包括:
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于同一搜索空间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的优先级或业务类型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待使用的门限值,包括:
在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于同一搜索空间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待使用的基于时间跨度的第二门限值,根据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待使用的基于时隙的第一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在未检测出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还包括:
任意选择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或者,任意选择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在已使用资源或检测次数超过所述待使用的门限值的情况下,将剩余的一种门限值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或者,计算全部门限值的和,将计算结果作为待使用的门限值。
在一个实例中,获取搜索空间的配置信息,包括:
搜索空间中分别为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二下行控制信息配置候选集和起始控制信道单元,将所述候选集和起始控制信道单元作为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调整装置,包括在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测时机的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丢弃满足设定条件的监测时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调整装置设置为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相应的信息调整方法,该信息调整装置的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与信息调整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例中,设定条件包括以下之一:
基于搜索空间索引的顺序进行丢弃;
基于搜索空间或监控时机对应的控制资源集的长度顺序进行丢弃;
基于搜索空间对应的监控时机数量的顺序进行丢弃。
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信息调整装置,包括在增强的频域资源分配类型1的粒度配置参数未配置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粒度配置参数的默认值为1RB或1RBG。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调整装置设置为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相应的信息调整方法,该信息调整装置的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与信息调整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述提供的终端可设置为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述提供的基站可设置为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VD或CD光盘)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Claims (11)
1.一种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值,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是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针对支持或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确定的,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每个span且每个载波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集数量或最大控制信道单元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每个span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集数量或最大控制信道单元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包括以下之一:
用于确定时隙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的,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用于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的,终端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用于确定时间跨度中的第二门限值时的,终端针对不同第一参数分别上报的支持的载波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将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作为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使用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非空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数量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根据在时间跨度中的第一门限值和预定值确定在时隙中的第一门限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对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和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分别确定所述第二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间跨度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但不包括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总的下行载波数量包括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基于时隙的总的下行载波数量:
配置的所有下行载波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且被配置为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的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时间跨度图样仅有一个时间跨度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提升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以及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主调载波中且未配置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的主调载波对应的所有被调载波的数量总和。
8.一种信息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限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满足第一设定条件的载波数量、总的下行载波数量、终端上报支持的载波数量和第一门限值,确定目标子载波间隔的第二门限值,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是在至少一个主调载波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情况下,针对支持或不支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监控能力增强的载波确定的,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每个span且每个载波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集数量或最大控制信道单元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每个span在目标子载波间隔的最大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候选集数量或最大控制信道单元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
主调载波的子载波间隔为目标子载波间隔并且基于相同的第一参数得到时间跨度图样。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设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
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24977.7A CN116707739A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201910944446.2A CN110620645B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FIEP23181815.4T FI4243323T3 (fi) | 2019-09-30 | 2020-09-17 | Tietojenmääritysmenetelmä ja -laite, tietojen tarkennusmenetelmä, kynnysarvon käyttömenetelmä, päätelaite sekä tallennusväline |
JP2022520153A JP7404521B2 (ja) | 2019-09-30 | 2020-09-17 | 情報確定方法、情報調整方法、閾値使用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
EP20871494.9A EP4044487B1 (en) | 2019-09-30 | 2020-09-17 |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
US17/765,377 US12095706B2 (en) | 2019-09-30 | 2020-09-17 |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formation adjustment method, threshold usage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EP23181815.4A EP4243323B1 (en) | 2019-09-30 | 2020-09-17 |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formation adjustment method, threshold usage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PCT/CN2020/115875 WO2021063185A1 (zh) | 2019-09-30 | 2020-09-17 | 信息确定方法和装置、信息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ES23181815T ES3030583T3 (en) | 2019-09-30 | 2020-09-17 |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formation adjustment method, threshold usage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KR1020227014604A KR20220070028A (ko) | 2019-09-30 | 2020-09-17 | 정보 결정 방법과 장치, 정보 조정 방법, 임계값 사용 방법, 단말 및 저장매체 |
TW109133406A TWI859340B (zh) | 2019-09-30 | 2020-09-25 | 資訊確定方法和裝置、資訊調整方法、門檻值使用方法、終端及儲存介質 |
JP2023210230A JP7686053B2 (ja) | 2019-09-30 | 2023-12-13 | 情報確定方法、情報調整方法、閾値使用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
US18/798,396 US20240405952A1 (en) | 2019-09-30 | 2024-08-08 | Inform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information adjustment method, threshold usage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44446.2A CN110620645B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24977.7A Division CN116707739A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20645A CN110620645A (zh) | 2019-12-27 |
CN110620645B true CN110620645B (zh) | 2024-08-20 |
Family
ID=689251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44446.2A Active CN110620645B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202310724977.7A Pending CN116707739A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24977.7A Pending CN116707739A (zh) | 2019-09-30 | 2019-09-30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95706B2 (zh) |
EP (2) | EP4243323B1 (zh) |
JP (2) | JP7404521B2 (zh) |
KR (1) | KR20220070028A (zh) |
CN (2) | CN110620645B (zh) |
ES (1) | ES3030583T3 (zh) |
FI (1) | FI4243323T3 (zh) |
TW (1) | TWI859340B (zh) |
WO (1) | WO20210631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20645B (zh) * | 2019-09-30 | 2024-08-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JP7520894B2 (ja) * | 2020-01-30 | 2024-07-2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US20230069404A1 (en) * | 2020-02-14 | 2023-03-02 | Telefonak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A Limit for Different PDCCH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
CN115664608A (zh) * | 2020-02-14 | 2023-01-31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3498185B (zh) * | 2020-04-07 | 2024-07-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监测数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
CN115136690A (zh) | 2020-04-08 | 2022-09-30 | 苹果公司 | 用于针对基于跨度的pdcch监测确定载波聚合中每分量载波的pdcch监测能力的系统和方法 |
CN111901873A (zh) * | 2020-04-10 | 2020-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3541893B (zh) * | 2020-04-15 | 2022-09-30 |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信道监听方法及装置 |
CN112437489B (zh) * | 2020-05-13 | 2023-04-07 |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5606214A (zh) * | 2020-05-14 | 2023-01-13 | 苹果公司(Us) | 报告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监视能力的支持的分量载波 |
US12192909B2 (en) | 2020-10-14 | 2025-01-07 | Apple Inc.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2273877B2 (en) * | 2021-03-03 | 2025-04-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an pattern repetitions over multiple slots |
CN117099444A (zh) * | 2021-03-26 | 2023-11-2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中的控制信道检测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4096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检测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CN109451586A (zh) * | 2018-05-11 | 2019-03-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2429B (zh) * | 2009-05-31 | 2014-03-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 手机电视业务中正交振幅调制的软解调方法及装置 |
KR101875609B1 (ko) * | 2010-09-26 | 2018-08-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
US10187136B2 (en) * | 2014-04-28 | 2019-01-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7888361B (zh) | 2016-09-30 | 2022-03-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公共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
KR20190084139A (ko) | 2016-12-07 | 2019-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r에 대한 제어 채널을 구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11071130B2 (en) * | 2017-02-05 | 2021-07-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upporting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plurality of subcarrier intervals or plurality of processing ti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9152072B (zh) * | 2017-06-16 | 2020-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5347997B (zh) * | 2017-08-11 | 2025-02-14 | 苹果公司 | 确定和传递无线电信网络中的控制信息 |
JP7231626B2 (ja) * | 2017-11-14 | 2023-03-01 | アイディーエーシ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物理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pdcch)候補決定のための方法 |
US11191011B2 (en) | 2017-11-16 | 2021-11-3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anaging control channel blind searches between search spaces in new radio |
CN114205913B (zh) * | 2017-11-17 | 2025-03-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上报方法、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
WO2019143164A1 (ko) | 2018-01-21 | 2019-07-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신 또는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10826758B2 (en) | 2018-02-14 | 2020-11-03 | Asustek Compute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resource monitoring considering beam failure recove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9160816A1 (en) | 2018-02-15 | 2019-08-22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User equipments,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
US11096043B2 (en) | 2018-02-16 | 2021-08-17 | Apple Inc. |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 for ultra-reliable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CN111093270A (zh) * | 2019-04-30 | 2020-05-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312555B (zh) * | 2019-08-02 | 2024-05-2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能力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CA3155822A1 (en) * | 2019-09-27 | 2021-04-01 | Ntt Docomo,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
CN110620645B (zh) * | 2019-09-30 | 2024-08-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WO2021062687A1 (zh) * | 2019-09-30 | 2021-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2019
- 2019-09-30 CN CN201910944446.2A patent/CN11062064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30 CN CN202310724977.7A patent/CN116707739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9-17 EP EP23181815.4A patent/EP4243323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US US17/765,377 patent/US1209570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JP JP2022520153A patent/JP740452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FI FIEP23181815.4T patent/FI4243323T3/fi active
- 2020-09-17 ES ES23181815T patent/ES3030583T3/es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EP EP20871494.9A patent/EP4044487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9-17 WO PCT/CN2020/115875 patent/WO2021063185A1/zh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9-17 KR KR1020227014604A patent/KR20220070028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20-09-25 TW TW109133406A patent/TWI859340B/zh active
-
2023
- 2023-12-13 JP JP2023210230A patent/JP7686053B2/ja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8-08 US US18/798,396 patent/US2024040595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74096A (zh) * | 2012-12-18 | 2014-06-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检测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CN109451586A (zh) * | 2018-05-11 | 2019-03-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3030583T3 (en) | 2025-06-30 |
CN116707739A (zh) | 2023-09-05 |
EP4044487A4 (en) | 2023-11-22 |
EP4243323A2 (en) | 2023-09-13 |
EP4243323B1 (en) | 2025-04-09 |
JP7686053B2 (ja) | 2025-05-30 |
WO2021063185A1 (zh) | 2021-04-08 |
FI4243323T3 (fi) | 2025-06-10 |
KR20220070028A (ko) | 2022-05-27 |
EP4243323A3 (en) | 2023-12-20 |
CN110620645A (zh) | 2019-12-27 |
JP2024023656A (ja) | 2024-02-21 |
JP2022550428A (ja) | 2022-12-01 |
TW202114370A (zh) | 2021-04-01 |
US20230006803A1 (en) | 2023-01-05 |
US12095706B2 (en) | 2024-09-17 |
EP4044487B1 (en) | 2025-06-18 |
EP4044487A1 (en) | 2022-08-17 |
US20240405952A1 (en) | 2024-12-05 |
JP7404521B2 (ja) | 2023-12-25 |
TWI859340B (zh) | 2024-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20645B (zh) | 信息确定、调整方法、门限值使用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10474737B (zh) | 参数确定的方法、监控方法、通信装置 | |
CN108365928B (zh) | 配置信息的发送方法、控制信道资源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 |
WO2020029945A1 (zh) | 确定载波聚合下监控pdcch候选数目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1000858A1 (zh) | 发送方法及装置、接收方法及装置、终端、存储介质 | |
CN110536448A (zh) | 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JP7066624B2 (ja) | ユーザ装置及び上り信号送信方法 | |
CN110475342A (zh) | 传输数据、harq-ack、ofdm符号的方法、基站、ue和计算机介质 | |
JP2022100384A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US20200128474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iodic High Priority Transmission Aligned Scheduling | |
JP7121031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6105087A (zh) | 用于支持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基站和无线装置 | |
CN110557833B (zh) | 资源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 |
JPWO2019107239A1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WO2020088423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0831217A (zh) |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及装置 | |
WO2021147695A1 (zh) | 一种信息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JPWO2019180886A1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3518441A (zh) |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监听方法和装置 | |
WO2024160143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5150953A (zh) | 控制信道检测、指示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RU2797791C9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 |
CN116033570A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RU2797791C1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 |
CN118509974A (zh) | 针对新无线电分配coreset#0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