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3270A -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3270A
CN111093270A CN201910364299.1A CN201910364299A CN111093270A CN 111093270 A CN111093270 A CN 111093270A CN 201910364299 A CN201910364299 A CN 201910364299A CN 111093270 A CN111093270 A CN 111093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old value
time span
time
span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42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靖
郝鹏
韩祥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3642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93270A/zh
Priority to US17/607,810 priority patent/US20220201691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7736 priority patent/WO2020221287A1/zh
Priority to EP20799512.7A priority patent/EP3965499A4/en
Priority to JP2021564682A priority patent/JP7307197B2/ja
Publication of CN111093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32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3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blind esti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门限值确定方法包括: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所述资源确定方法包括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Description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4G)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高级长期演进 (Long-TermEvolution Advance,LTE-Advance/LTE-A)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所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4G和5G系统都在研究支持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传输、海量连接的特征。
为了支持超高可靠性和超低时延传输的特征,需要以较短传输时间间隔以较低码率进行传输,较短传输时间间隔可以是单个或若干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对于下行控制信道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现有技术通过在时隙(slot) 内多个机会(occasion)位置提供发送机会来降低数据达到之后等待时间保证低时延传输,通过高聚合等级保证高可靠传输。由于目前NR R15(New Radio Release 15,新空口发布15)系统的盲检测次数门限(Maximum number of Blind Decode,BD门限)和/或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 (Maximum number of non-overlapping CCEs for channel estimation,简称CCE 门限)在支持R16 URLLC业务时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多个occasion 位置时的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数量难以支持高聚合等级,因此需要提升相应的门限值。在提升相应门限值时,需要确定以多长的时间单位定义提升的门限值。如果出现两种或两种时长单位以上的门限值时,如何确定实际的盲检次数和/或控制资源单元数量。
目前NR R15系统的盲检测次数门限和/或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可能与实际的候选集数量不相符合,实际的候选集数量可能会超过前述门限,需要确定丢弃的候选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限值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包括:
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限值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资源确定装置,包括:
资源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读取所述指令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基站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门限值确定方法确定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使得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在新系统中的门限值能够得到提升,对于不同的用户设备能力支持不同数量的门限值,保证不同能力的UE处理不同数量的资源,还能够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增加调度灵活性。本申请实施例的资源确定方法,可以保证不超出终端在每个时隙门限值,不增加终端处理复杂度,适用于允许在时隙内或时间跨度内过量预定的场景,还能够在不超出UE能力的前提下增加配置和调度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门限值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A-图9C为本申请实施例同一个传输块在连续可获得的时隙上重复传输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门限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1: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跨度图样为一定时间范围内由所有span组成的图样。其中一定时间单位可以为时隙(slot)。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跨度图样(span pattern)根据用户设备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和系统的高层信令确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步骤S21:确定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用户设备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每个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步骤S22:根据所述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用(X,Y)表示,X、 Y分别为两个自然数。X表示时间跨度起点间距,Y表示时间跨度持续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UE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可以包括多种(X,Y)组合而成的集合,其中(X,Y)可能取值为(1,1),(2,1),(2,2),(4,1),(4,2),(4,3), (7,1),(7,2),(7,3)中至少之一。UE上报(X,Y)集合,可能的(X,Y)组合为 {(7,3)},{(4,3)and(7,3)},{(2,2)and(4,3)and(7,3)},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二门限值,包括:
根据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确定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对应的第二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具有固定的能力级别。通常情况下,用户设备具有两个能力级别,分别是:能力级别1(Capability 1)和能力级别2(Capability 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二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间跨度参数集合的元素,确定该元素所能确定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
根据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和时隙门限值,计算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根据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确定该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的最小X,按照时隙长度除以最小X值得到的商,取小于该商的最大整数值,即为根据时间跨度参数集合的元素所能确定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例如,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为{(4,3),(7,3)},按照这一时间跨度参数集合,计算得到的时间跨度最大值为小于 14/4的最大整数,即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时隙内的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大于其余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L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L取值为3。时隙内前3个符号为case1-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其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第三门限值;所述第三门限值为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平均分配到每个时间跨度时,每个时间跨度能够获得的最大门限值;
将时隙内的剩余数量分配给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剩余数量为所述总门限值减去所述第三门限值与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的乘积后,剩余的数量;L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门限值为小于时隙内的总门限值除以时间跨度数量的商的最大整数。例如,时隙的总门限为50,时间跨度数量为6,第三门限值为小于50/6的最大整数,即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二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L取值为3。时隙内前3个符号为case1-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三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L取值为3。时隙内前3个符号为case1-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间跨度长度,在所述第二门限值的基础上增加相应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的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偏移值根据设定或计算获得。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当时隙内的时间跨度的实际数量少于时间跨度的最大数量时,则对所述第二门限值增加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偏移值根据设定或计算获得。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7,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4,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4,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4,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只有1个时间跨度,则采用时隙的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为上述情况之外的其它情况,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如果时隙中的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时隙中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2,2)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所述第一门限值。进一步的,独立配置各个span的第一门限值,或者对所有span配置相同的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移值为-N至N之间的至少之一的整数,N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N为{2,4,6,8,10,16,24,32,36,42,48,56, 64}中的子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限值为盲检测次数门限,或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
本申请提供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1: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当保留的资源为作为监测目标的资源。应当丢弃的资源,为超过门限值,而需要放弃监测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及其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一时间跨度内的资源数量大于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超出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的部分资源,为应当丢弃的资源;或确定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为保留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资源为候选集时,丢弃或保留的方法包括以下之一: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大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小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各个聚合等级依次丢弃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候选集直至不超出本事件跨度门限值,所述一定数量为预设或配置的相同数量,或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数值图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数值图样为各个聚合等级每次保留或丢弃的候选集数量的图样,例如0,1,1,2,2for AL=16,8,4,2,1表示每次对聚合级别16,8,4,2,1保留或丢弃0,1,1,2,2个候选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步骤S41: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根据时隙的门限值,计算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步骤S42:根据所述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步骤S51:若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使得重新确定的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不大于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步骤S61:对至少一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重新确定为时隙的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之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至少一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重新确定为时隙的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之和,表示对至少一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重新确定为时隙的门限值和原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之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步骤S71:若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不同,则重新确定时间跨度门限值为原时间跨度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中数值较小的一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先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若保留的资源仍然超过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资源包括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时,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不存在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间跨度内的搜索空间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及其之后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之前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时间跨度内排序第一的搜索空间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候选集为对应BD(Blind detection,盲检测)门限时的PDCCH信道盲检的候选集,或者是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CCE。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限值确定方法确定的门限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跨度参数集合采用{(X,Y)}表示,X为时间跨度起点间隔,Y为时间跨度长度。对于R16 URLLC终端,相对于R15提升盲检测次数门限(Maximum numberof Blind Decode,简称BD门限)和/或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maximum number of non-overlapping CCEs for channel estimation,简称CCE门限)进行门限值提升。并且,例如以 span的粒度定义BD门限和/或CCE门限,即考虑每个span的BD门限和/或 CCE门限的提升。下面仅以CCE门限为例进行描述,类似的,BD门限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实施方式1
在一种示例中,时间跨度图样(span pattern)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确定:通过UE上报候选的(X,Y)集合以及PDCCH CORESET和搜索空间(search space) 确定出时隙(slot)中的span pattern。其中,span pattern的span之间不允许重叠,两个span起点之间的间隔不小于X个符号。Span时长(span duration) =Maximum(配置的最大CORESET duration,UE上报的最小Y),也就是说,Y 值与span时长相关。span pattern中只有最后一个span可以是较短时长(shorter duration)。Span的数量不超过floor(14/X),即14/X向下取整后得到的值,其中 X是UE上报取值中的最小X。例如,(X,Y)包含以下至少之一:(1,1)、(2,1)、 (2,2)、(4,1)、(4,2)、(4,3)、(7,1)、(7,2)和(7,3)。例如,UE上报候选的(X,Y)集合包含以下至少之一:{(7,3),(4,3)}、{(7,3),(2,2)}、(4,3)和(7,3)。
通过预定义方式确定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的各个(X,Y)对应的CCE门限值 M,M表示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每个元素对应的CCE的个数门限值。例如表1 或表2或表3所示,下表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另外,还可以通过预定义或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动态通知或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配置确定span pattern中各个 span对应的CCE门限值M。采用MK表示span的门限值,K为span pattern中 span的编号,即第一门限值。
表1
X Y M
2 2 16
4 3 36
7 3 56
表2
X Y M
1 1 16
2 2 16
4 3 36
7 3 56
表3
X Y M
1 1 16
2 1 16
2 2 16
4 1 16
4 2 24
4 3 36
7 1 36
7 2 48
7 3 56
当考虑不同UE能力时,可以仅针对UE Capability2(能力2)基于span定义M,M表示UE上报的候选集合的元素(X,Y)对应的CCE门限,即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最大CCE数量。使用表1或表2或表3确定;UE的Capability1 (能力1)可以不支持per span(每个时间跨度)的CCE门限,仅支持R15的 per slot(每个时隙)的CCE门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于相同元素(X,Y),UE的两种能力对应的M值可以不同。进一步的,可以针对UE的Capability1和UE的Capability2分别定义两张表,分别定义M取值;或者针对其中一种能力定义一张表,另一种能力定义 offset(偏移量),例如针对UE的Capability1定义M取值可采用表1或表2或表3。对于UE的Capability2,CCE门限为M+offset,offset取值对于不同元素 (X,Y)可以相同或不同。offset取值还可以通过预定义或DCI通知或RRC配置确定。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对不同UE能力支持不同的最大CCE数量,保证不同UE能力处理不同数量的CCE门限。
实施方式1.1
当假设MK是基于span的M和/或时隙门限值得到的,可通过下述等式确定MK的值:
MK_per_span=floor(M_per_slot/Max_Num_of_span)=floor(M_per_slot /floor(14/X));
即按照时隙内span的最大数量均分本时隙的门限值。其中,X为UE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最小的X。例如,M_per_slot=112。MK_per_span表示基于span或(X,Y)定义的M取值,M_per_slot表示基于slot定义的M取值, Max_Num_of_span表示slot中span的最大数量,例如通过floor(14/X)确定。或者,Span最大数量为floor(14/maximum(X,配置的最大CORESET duration)),其中X是UE上报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的最小X,按照时隙内span最大数量均分的MK_per_span=floor(M_per_slot/Max_Num_of_span)=floor(M_per_slot/floor(14/maximum(X,配置的最大CORESET duration))),其中X是UE上报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的最小X。CORESET duration为核心集时长。
实施方式1.2
假设MK是基于span的M和/或时隙门限值得到的,在slot不同位置的span 的Mk值不全相同。例如,包含位于slot内前三符号/case1-1的搜索空间或 monitoring occasions(监测机会)的span的Mk值大于其余span的Mk值,case1-1 表示配置的搜索空间集中在slot的前三符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类似表1、表2、表3的表格定义M,M值定义两种,分别对应包含case1-1的span和其余span,根据表格的M获得MK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类似表1、表2、表3的表格定义M,M值定义一种,将M_per_slot中剩余能力分配给包含case1-1的span的M,得到 Mk。例如,包含case1-1的span对应的Mk=M_per_span+(M_per_slot- Max_Num_of_span*floor(M_per_slot/Max_Num_of_span))。再如,Mk= M_per_span+(M_per_slot-Num_of_span*floor(M_per_slot/Max_Num_of_ span));其中Num_of_span表示slot中span的实际数量。Max_Num_of_span= floor(14/maximum(X,配置的最大CORESET duration))。
实施方式1.3
在实施方式1.1、1.2的基础上根据Y值确定MK。以(4,1),(4,2),(4,3) 为例,在实施方式1.1的方法确定出的M_per_span是一样的。因此,进一步的, MK=floor(M_per_slot/Max_Num_of_span)+offset,其中offset对于Y=1、2、3 取值不同。例如,以(4,1)为基准,(4,2),(4,3)增加正值的offset。再如,以(4,3)为基准,(4,1),(4,2)增加负值的offset。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等分或非等分方式确定每个span的CCE门限(Mk),适用于不同场景,如纯URLLC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场景,或者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和URLLC共存场景。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在M根据(X,Y)确定之后,若实际span数量少于最大span数量时,slot内各个span求和确定出的总CCE数量小于 M_per_slot,对Mk增加额外的offset。从而在不超出UE能力的前提下增加调度灵活性。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增加M,使得Mk对应的X和/或Y大于除当前(X,Y)以外的其余(X,Y)对应的M取值。例如根据基站配置、实际span 数量和span间隔中的至少之一确定实际MK取值。例如以M_for_(2,2)=16,当实际span数量少于最大span数量(例如floor(14/2)=7),当实际span数量为2 个时,MK使用(7,3)或(7,2)或(7,1)的M取值,例如M_for_(7,3)=56。又例如实际span数量为1个时,MK使用M_per_slot的M取值,例如 M_per_slot=112。又例如实际span数量为3个时,MK使用(4,3)或(4,2)或 (4,1)的M取值,例如M_for_(4,3)=36。又例如实际span数量为5个时,MK仍然使用(2,2)或(2,1)的M取值,不增加。又例如实际span数量为2个时,但是span间隔为2符号,则MK仍然使用(2,2)或(2,1)的M取值,不增加。上述实施例采用M_for_(X,Y)表示UE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元素对应的M 值。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对于UE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2,2)and(4,3) and(7,3)},span的MK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对于UE上报能力为{(2,2)and (4,3)and(7,3)},span的MK确定方式为:如果实际span pattern与用(7,3)得到的span pattern相同,如图8所示,则使用M_for_(7,3)确定span的MK,或者实际span pattern与用(4,3)得到的spanpattern相同,则使用M_for_(4,3) 确定span的MK,如果实际span pattern只有1个span则使用M_per_slot确定 span的MK。其余情况(即span数目大于3,或者span间隔小于4等)使用M for(2,2)确定span的MK。图8中MO表示Monitoring Occasion(监测机会)。进一步的,对于不同K,span的MK的取值可以相同,可以不全相同。又例如,对于UE上报{(4,3)and(7,3)},span的MK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对于UE上报能力为{(4,3)and(7,3)},span的MK确定方式为:如果实际span pattern与用(7,3)得到的span pattern相同,则使用M_for_(7,3)确定span的MK,如果实际span pattern只有1个span则使用M_per_slot确定span的MK,其余情况(即span数目大于2,或者span间隔小于7等)使用M_for_(4,3)确定span的 MK。又例如,如果UE上报{(7,3)},span的MK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如果 UE上报能力为{(7,3)},span的MK确定方式为:如果实际span pattern只有1 个span则使用M_per_slot确定span的MK,其余情况(即span数目大于1)使用M_for_(7,3)确定span的MK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允许针对不同K的MK取值不同时,一种示例性方法为:对于UE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为:{(2,2)and(4,3)and(7,3)}, span的MK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如果slot中的部分span的实际span pattern (例如前半个slot)与用(7,3)得到的span pattern相同,则使用M_for_(7,3) 确定部分span的MK;当部分span实际spanpattern(例如后半个slot)与用(2,2) 得到的span pattern相同,则使用M_for_(2,2)确定部分span的MK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在M根据(X,Y)确定之后,当实际span duration 大于Y时(即CORESET duration大于Y时),在M的基础上增加offset得到 MK。由于M_per_span是根据M_for_(X,Y)来定义的,当实际span duration 大于Y时可能会导致实际span中CCE不够用,增加offset可以提升调度灵活性。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offset取值为-N至N之间的至少之一的整数,例如N为集合{2,4,6,8,10,16,24,32,36,42,48,56,64}中的子集。offset可以是预定义、动态通知或半静态配置等方式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限值确定方法,通过等分或非等分方式确定每个span的CCE门限,适用于不同场景,如纯URLLC场景,或者eMBB和URLLC 共存场景。并且在实际span数量较少或实际span duration较长时,允许增加一定的CCE门限调整量,在不超出UE能力的前提下增加调度灵活性。
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用于确定盲检测的BD门限,计算方法相同。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以span为粒度确定需要丢弃或保留的资源。本实施方式采用实施方式1中span定义,并以per span的CCE门限为例,但不限于此。
在同时定义了per slot的CCE门限(M_per_slot)和per span的CCE门限 (M_per_span,即span的MK)时,当1个slot中各个span的CCE数量之和 (∑M_per_span)与M_per_slot不相等时,例如当∑M_per_span>M_per_slot 时,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之一:
实施方式2.1
重新计算M_per_span且满足总和不大于M_per_slot;可以重新按照 M_per_slot均分得到新的较小的M_per_span。例如:M_per_span=16, M_per_slot=80,若一个slot中有6个span,则∑M_per_span=96>80,因此重新计算新的M_per_span=floor(80/6)=13。进一步的,可选以最接近原则对齐至集合{1,2,4,8,12,16,20,24,32,36,40,48,56,64}中的取值之一。则新的M_per_span 为12,按照重新计算的M_per_span丢弃候选集(candidate)。
实施方式2.2
丢弃部分span。例如,当按照span索引顺序累计求和的CCE总数不超出 M_per_slot时,UE监控当前span;当累计到当前span且CCE总数超出 M_per_slot时,UE不再监控当前span及后续span中的occasion,使得满足总和不大于M_per_slot;即M_per_span值不变,减少span对应的候选集数量。
实施方式2.3
基站将M_per_slot按照span数量分为M_1,M_2,...,M_n,其中n为span 数量,M_per_span与M_1,M_2,...,M_n比较,当M_per_span<=M_i时,按照M_per_span;当M_per_span>M_i时,按照M_i确定需要丢弃或保留的候选集。
实施方式2.4
基站配置每个span的上限MK,保证配置的各个span的MK之和不超出M_per_slot。例如,配置的MK总是不大于根据UE上报的(X,Y)确定的M。根据MK确定需要丢弃或保留的候选集。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在于确定方法,基于span粒度的确定候选集丢弃(candidate dropping)或确定候选集保留,可以保证不超出终端在每个slot的CCE门限,不增加终端处理复杂度,适用于允许在slot内或 span内过量预定(overbooking)场景。在不超出UE能力的前提下增加配置和调度的灵活性。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中,以候选集、搜索空间、span为粒度确定保留或丢弃。本实施方式采用实施方式1中span定义,并以per span的CCE门限为例,但不限于此。
当仅有M_per_span限制,没有M_per_slot限制时,终端按照span粒度执行candidate dropping,即以SS索引从小到大的顺序累计candidate判断candidate 是否超出M_per_span,若不超出则作为实际有效的candidate,当超出 M_per_span时,则丢弃当前搜索空间的所有候选集,或部分候选集。例如,当丢弃部分候选集时,以聚合等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丢弃相应的 candidate直至不超出M_per_span,或者以各个聚合等级依次丢弃相同数量(或配置的,或预设的丢弃数值图样(如0,1,1,2,2for AL=16,8,4,2,1))的候选集直至不超出M_per_span。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M_per_span确定MK,然后根据MK确定丢弃或保留的候选集。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候选集、搜索空间、span为粒度确定保留或丢弃。本实施方式采用实施方式1中span定义,并以per span的CCE门限为例,但不限于此。
当M_per_span限制和M_per_slot限制同时存在时,即同时定义了per slot 的CCE门限(M_per_slot)和per span的CCE门限(M_per_span)时,可采用下述方式确定丢弃的候选集:
实施方式4.1
对于时隙内第一个span,可以包含slot前三符号至少之一的span,按照 M_per_slot+M_per_span确定总门限,执行candidate dropping;对于其余span,按照M_per_span执行candidate dropping。
实施方式4.2
先按照M_per_slot确定需要丢弃或保留的候选集,执行slot级别的 candidatedropping;再按照M_per_span确定需要丢弃或保留的候选集,执行 span级别的candidatedropping,使得candidate既不超出时隙门限值,又不超出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例如:CSS0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CSS1有 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1有6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 USS2有36个candidate且位于3个span,每个span中有12个candidate;假设 M_per_span=16,M_per_slot=40,则先按照M_per_slot执行slot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以搜索空间的粒度丢弃为例,则USS2被丢弃。接着再按照M_per_span执行span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则CSS1、CSS2、USS1都不被dropping。
又例如:CSS0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CSS1有4个candidate 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1有6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2有24个 candidate且位于2个span,每个span中有12个candidate;假设M_per_span=16, M_per_slot=40,则先按照M_per_slot执行slot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以搜索空间的粒度丢弃为例,则所有搜索空间都不被dropping。接着再按照 M_per_span执行span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在第一个span中则CSS1、 CSS2、USS1不被丢弃而USS2的12个candidate被丢弃,第二个span中USS2 的candidate不被丢弃。上述USS表示(UE-specific Search Space,专用搜索空间)专用搜索空间的编号,CSS表示(Common Search Space,公用搜索空间) 公用搜索空间的搜索空间编号。
进一步的,时隙的候选集保留或丢弃确定粒度和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保留或丢弃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可选粒度为整个搜素空间、时间跨度内的整个搜索空间、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例如,在时隙内的按照SS粒度丢弃,而时间跨度的按照候选集粒度丢弃,以保证时间跨度内的一个USS的候选集不全被丢弃。或者时隙内和时间跨度内都按照候选集为粒度确定丢弃或保留。
实施方式4.3
先按照M_per_span执行时间跨度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再按照M_per_slot执行时隙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使得candidate在slot级别和 span级别都不能超出各自的门限。例如:CSS0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 span,CSS1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1有6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2有36个candidate且位于3个span,每个span中有12个 candidate;假设M_per_span=16,M_per_slot=40,则先按照M_per_span执行 span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以搜索空间的粒度丢弃为例,则第一个span内的USS2被dropping,第二个span和第三个span分别判断后均不超出 M_per_span门限,无需dropping。接着再按照M_per_slot执行slot级别的 candidate dropping,由于所有搜索空间的candidate之和未超出M_per_slot则无需进一步丢弃。又例如:CSS0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CSS1有4 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1有6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 USS2有24个candidate且位于2个span,每个span中有12个candidate;假设 M_per_span=16,M_per_slot=40,则先按照M_per_span执行span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以搜索空间的粒度dropping为例,则第一个span内USS2 被丢弃,第二个span判断后均不超出M_per_span门限,无需丢弃。接着再按照M_per_slot执行slot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由于所有搜索空间的 candidate之和未超出M_per_slot则无需进一步丢弃。又例如:CSS0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CSS1有4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1 有6个candidate且位于第一个span,USS2有48个candidate且位于4个span,每个span中有12个candidate;假设M_per_span=16,M_per_slot=40,则先按照M_per_span执行span级别的candidate dropping,以搜索空间的粒度dropping 为例,则第一个span内的USS2被dropping,第二个span、第三个span和第四个span分别判断后均不超出M_per_span门限,无需dropping。接着再按照 M_per_slot执行slot级别的candidatedropping,由于所有搜索空间的candidate 之和超出M_per_slot,则需要进一步candidatedropping,规则可以如实施例2 中的方法,或者进一步的结合实施例3所述candidate级别的dropping。更进一步的,此时第一个span有CSS1、CSS2、USS1且candidate总和为14,第二个 span有USS2且candidate为12个,第三个span有USS2且candidate为12个,第二个span有USS2且candidate为12个,即slot内此时有50个candidate超出了M_per_slot,例如,选用实施例2中的方法2,丢弃最后一个span;或者进一步结合实施3,对第三个span丢弃部分candidate使得满足M_per_slot门限,即此时第三个span剩余2个candidate。
进一步的,span内确定候选集丢弃或保留的粒度可选为整个搜素空间、span 内的整个搜索空间、搜索空间的候选集。而在per slot超出门限时,可以按照的 span粒度或candidate粒度或SS粒度丢弃,在slot门限超出后再次对各个span 再次执行candidatedropping以保证不超出per slot门限,不增加UE处理复杂度。
实施方式4.4
RRC配置每个span的上限,保证配置的每个span的上限之和不大于per slot 的门限,以span为粒度执行丢弃即可。按照M_per_span执行span级别的 candidate dropping的示例性方式如实施方式4.3。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基于span粒度的candidate dropping确定方法,可以保证不超出终端在每个slot的CCE门限,不增加终端处理复杂度,适用于允许在slot内或span内overbooking场景。在不超出UE能力的前提下增加配置和调度的灵活性。
实施方式5
终端接收配置信息,根据配置信息在同一个时隙内的一次或者多次重复发送同一个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TB (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或者在连续可获得的多个时隙上的一次或者多次重复发送同一个PUSCH/TB。当某次重复传输遇到slot边界或者上下行传输方向切换点时,会将该重复传输分割成多个实际的重复传输。其中,提到的PUSCH 或者传输块TB都是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上承载的信息。所述配置信息是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获得:RRC信令,或者DCI信令。
其中,可获得的多个时隙是指上行传输在子帧格式的传输方向是U(Up,上行)或者F(Flexible,灵活)的连续的时隙上传输。上下行传输方向切换点是指上行传输遇到了所在时隙的符号传输方向是D(Down,下行)或者F (Flexible,灵活),也就是说与上行传输方向发生了碰撞,那么上行传输不会在这些符号上进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上行传输为例来说明,可以理解的,该技术方案也能够用于下行,也能够用于4G或者5G的其他物理层信道,例如控制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数据信道。
如图9A所示,同一个传输块在连续可获得的时隙上重复传输时,即在时隙n和时隙n+1上重复传输时,当第2次名义的重复传输(nominal repetition#2) 的PUSCH因为跨时隙边界(slot boundary)和上下行传输方向转换点导致被分成了第2次实际的重复传输和第3次实际的重复传输。参考DMRS配置表格4,以第1次重复传输为例,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的时域位置在第1次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1个符号和第4个符号。那么第2次名义的重复传输跨slot边界后,DMRS都位于第2次实际的重复传输对应的时域位置上,第3次实际的重复传输上没有DMRS,从而导致第3次重复发送的PUSCH无法解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两种方法:
方法5.1:对于跨slot边界或者因为上下行传输方向转换点导致某次名义重复传输被分割成多个实际重复传输时,配置的DMRS信息是根据实际重复传输的PUSCH来确定。如图9B所示,因为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的时域长度是4个符号,查下述表4获得,DMRS位于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 1个符号。同理,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时域长度是2个符号,查表4获得, DMRS位于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1个符号。
方法5.2:对于跨slot边界或者因为子帧格式切换导致某次名义重复传输被分割成多个实际重复传输时,配置的DMRS信息是根据名义重复传输的PUSCH 和实际重复传输的PUSCH来确定。如图9C所示,根据名义重复传输的PUSCH 确定的DMRS都位于实际的第2次重复传输所在时域符号,而实际的第3次重复传输上没有DMRS,那么只需要对实际的第3次重复传输需要重新配置 DMRS。根据实际的第3次重复传输时域长度,查表格4,获得DMRS位于第 3次实际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1个符号。最终,实际第2次重复传输的DMRS位于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1个和第4个符号上,实际的第3次重复传输的DMRS位于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所在的时域长度的第 1个符号上。
也就是说,根据名义重复传输的PUSCH确定的DMRS时域位置全部或者部分存在于某次实际重复传输的时域位置上,那么对于该次实际重复传输就不要重新配置DMRS。如果根据名义重复传输的PUSCH确定的DMRS时域位置都没有存在于某次实际重复传输的时域位置上,那么对于该次实际重复传输就需要重新配置DMRS。
进一步地,如果根据名义重复传输的PUSCH确定的DMRS位于被分割成多个实际重复传输上,不存在某个实际重复传输没有DMRS的情况,那么就不用重新获得DMRS配置。就按照名义重复传输PUSCH来获得DMRS配置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根据第2次名义的重复传输PUSCH确定的DMRS位于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和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时域位置上,那么就不用重新获得 DMRS配置,就按照第2次名义的重复传输PUSCH来获得DMRS配置信息。
表4:对于时隙内的单层DMRS和不使能intra-slot跳频的PUSCH的DMRS位置
Figure RE-GDA0002182967210000231
Figure RE-GDA0002182967210000232
在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intra-slot为时隙内;PUSCH mapping type A为 PUSCH映射类型A;PUSCH mapping type B为PUSCH映射类型B;DM-RS positions为DMRS位置;dmrs-AdditionalPosition为DMRS附加位置。
进一步地,对于某次名义重复传输被分成多个实际重复传输后,这些多次重复传输PUSCH的RV图样如何确定,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5.3:多次重复传输PUSCH的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 图样是根据实际重复传输个数来顺序确定。如图9B所示,基站配置的RV pattern 是{0,2,3,1}。对于第2次名义重复传输的RV id=2,那么第2次名义重复传输被分成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和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那么按照RV pattern(RV图样)的顺序确定,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的RV id=2,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RV id=3,第4次重复传输的RV id=1。那么这4次传输的RV id依次为{0,2,3,1}。
方法5.3:当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PUSCH的目标码率大于预定义的目标码率A时,或者,当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PUSCH时域持续长度小于门限B 时,那么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PUSCH对应的RV id=0。那么,RV图样就是第2次实际重复传输RV id=2,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RV id=0。进一步地,第4 次重复传输是根据前1个重复传输来确定,可以包括两种方法:
方法A:根据前1个实际重复传输来确定,也就是说根据第3次实际重复传输的RVid=0的顺序来确定,那么第4次重复传输的RV id=2。所以这4次传输的RV id依次为{0,2,0,2}。
方法B:根据前1个名义的重复传输来确定,也就是说根据第2次名义重复传输的RVid=2的顺序来确定,那么第4次重复传输的RV id=3。所以这4 次传输的RV id依次为{0,2,0,3}。
其中,预定义的目标码率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 或者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通知,或者是根据 MCS索引中的目标码率获得;门限B是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也是由RRC或者DCI通知。
实施方式6
终端接收配置信息,根据配置信息在同一个时隙内的一次或者多次重复发送同一个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TB (Transport Block,传输块)或者在连续可获得的多个时隙上的一次或者多次重复发送同一个PUSCH/TB。对于多次重复传输所对应的时域资源信息如何获得,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方法6.1:第i次重复传输的起始和长度指示值SLIVi和/或第i次重复传输所在的时隙索引。或者,第i次重复传输的起始和长度指示值SLIVi和/或从第二次重复传输开始的时隙索引。
其中,通过SLIV可以获得第i次重复的时域起始符号(Si)和时域持续长度(Li),i为整数,0<i≤Q,Q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所述时域资源信息由高层配置;
进一步,所述时域资源信息由高层配置及高层控制信令联合指示。也可以是,所述时域资源信息由高层配置及动态控制信令联合指示。
进一步的,第一次重复传输的时隙索引由定时(slot offsetK2)决定,其中,定时是指下行发送DCI到上行发送PUSCH的时间。
进一步的,对于第i次重复传输的时隙索引可以隐式获得。所述的时域资源分配的高层配置如表5所示。表5中,Entry表示进入序号;PUSCH mapping type表示PUSCH映射类型,1st SLIV为第一次重复传输的起始和长度指示值, 2nd SLIV为第二次重复传输的起始和长度指示值,Slot index为时隙索引,Type 为类型,Value为值。如果对第i次重复传输没有配置时隙索引,就表示与前一次或者前几次重复传输在相同的slot内。也可以是,如果对第i次重复传输没有配置时隙索引,就表示与第一次重复传输在相同的slot内。例如表2中entry =0时,对于第2次重复,slot index2没有配置数值,那么就表示第2次重复与第1次重复在相同的slot内,即都是在slot index#2中。
例如entry=1时,对于第2次重复,slot index2有配置数值,那么就表示第 2次重复与第1次重复不在相同的slot内,按照配置的数值来获得时隙索引。即第1次重复在slotindex#1中,第2次重复在slot index#3中。
表5
Figure RE-GDA0002182967210000251
Figure RE-GDA0002182967210000261
需要注意的是,高层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参数中还包含其他的控制域,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门限值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
确定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用户设备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每个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
根据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确定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对应的第二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
根据时间跨度参数集合的元素,确定该元素所能确定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
根据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和时隙门限值,计算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根据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确定该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位于时隙内的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大于其余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L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其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第三门限值;所述第三门限值为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平均分配到每个时间跨度时,每个时间跨度能够获得的最大门限值;
将时隙内的剩余数量分配给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剩余数量为所述总门限值减去所述第三门限值与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的乘积后,剩余的数量;L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二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三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时间跨度长度,在所述第二门限值的基础上增加相应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时隙内的时间跨度的实际数量少于时间跨度的最大数量时,则对所述第二门限值增加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7,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4,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4,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4,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只有1个时间跨度,则采用时隙的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为上述情况之外的其它情况,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
如果时隙中的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时隙中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2,2)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还用于:独立配置各个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或者对所有时间跨度配置相同的第一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移值为-N至N之间的至少之一的整数,N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限值为盲检测次数门限,或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资源确定装置,包括:
资源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本申请实施例各装置中的各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资源确定模块还用于:
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及其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若一时间跨度内的资源数量大于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超出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的部分资源,为应当丢弃的资源;或确定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为保留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资源为候选集时,丢弃或保留的方法包括以下之一: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大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小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各个聚合等级依次丢弃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候选集直至不超出本事件跨度门限值,所述一定数量为预设或配置的相同数量,或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数值图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根据时隙的门限值,计算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根据所述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使得重新确定的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不大于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对至少一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重新确定为时隙的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之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时间跨度,为本时隙中的一个时间跨度,或本时隙中包含前L个符号之一的时间跨度;L为正整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不同,则重新确定时间跨度门限值为原时间跨度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中数值较小的一个。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先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或者,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若保留的资源仍然超过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资源包括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时,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不存在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间跨度内的搜索空间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及其之后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之前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时间跨度内排序第一的搜索空间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候选集为对应BD门限时的PDCCH信道盲检的候选集,或者是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CCE。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为依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限值确定方法确定的门限值。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30包括:存储器1303与处理器1304。所述终端130还可以包括接口1301和总线1302。所述接口1301、存储器1303与处理器1304通过总线 1302相连接。所述存储器1303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1304被配置为读取所述指令以执行上述应用于终端的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终端130、以及上述实施例的基站140。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MTS)、或5G系统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等。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RAM可以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本申请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GP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上述的处理器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的步骤。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通过示范性和非限制性的示例,上文已提供了对本申请的示范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但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来考虑,对以上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调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的恰当范围将根据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5)

1.一种门限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确定第二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为用户设备上报的时间跨度参数集合中每个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根据所述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二门限值,包括:
根据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确定用户设备的能力级别对应的第二门限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二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间跨度参数集合的元素,确定该元素所能确定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
根据时间跨度的数量的最大值和时隙门限值,计算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根据每个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确定该元素对应的门限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时隙内的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大于其余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L为正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根据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和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确定第三门限值;所述第三门限值为时隙内的总门限值平均分配到每个时间跨度时,每个时间跨度能够获得的最大门限值;
将时隙内的剩余数量分配给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所述剩余数量为所述总门限值减去所述第三门限值与时隙内时间跨度数量的乘积后,剩余的数量;L为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二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方式为:
时隙内前L个符号的搜索空间或监控机会所在时间跨度对应的第一门限值等于时隙的门限值与第三门限值之和,L为正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根据时间跨度长度,在所述第二门限值的基础上增加相应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的门限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当时隙内的时间跨度的实际数量少于时间跨度的最大数量时,则对所述第二门限值增加偏移值,得到所述第一门限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7,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所述时间跨度参数集合包括元素(4,3),且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4,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4,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只有1个时间跨度,则采用时隙的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为上述情况之外的其它情况,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如果时隙中的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7,3)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7,3)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如果时隙中部分时间跨度的实际时间跨度图样与用元素(2,2)得到的时间跨度图样相同,则采用元素(2,2)对应的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一门限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包括: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所述第一门限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层信令配置所述第一门限值,包括:
独立配置各个时间跨度的第一门限值,或者对所有时间跨度配置相同的第一门限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值为-N至N之间的至少之一的整数,N为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值为盲检测次数门限,或非重叠控制资源单元数量门限。
18.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及其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一时间跨度内的资源数量大于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超出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的部分资源,为应当丢弃的资源;或确定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为保留的资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为候选集时,丢弃或保留的方法包括以下之一: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大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排序小于不超出本时间跨度门限值的部分候选集的聚合等级;
各个聚合等级依次丢弃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候选集直至不超出本事件跨度门限值,所述一定数量为预设或配置的相同数量,或各个聚合等级对应的数值图样。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同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根据时隙的门限值,计算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
根据所述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平均门限值,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一个时隙内的所有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大于时隙的门限值,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重新确定时隙内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使得重新确定的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总和不大于时隙的门限值。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对至少一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重新确定为时隙的门限值和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之和。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时间跨度,为本时隙中的一个时间跨度,或本时隙中包含前L个符号之一的时间跨度;L为正整数。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之前,还包括:
若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不同,则重新确定时间跨度门限值为原时间跨度门限值与高层信令配置给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中数值较小的一个。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先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或者,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再按照时隙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按照时间跨度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若保留的资源仍然超过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隙内所有时间跨度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后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之前的所有时间跨度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部分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本时隙内排序第一的时间跨度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时隙的门限值。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资源包括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时,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保留或丢弃的资源,包括:
若不存在时隙门限值,则按照时间跨度内的搜索空间的排序,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及其之后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丢弃的候选集;或确定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之前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为应当保留的候选集;
时间跨度内排序第一的搜索空间到所述临界值索引的搜索空间的门限值累计之和,首次超过本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30.根据权利要求18至3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候选集为对应BD门限时的PDCCH信道盲检的候选集,或者是用于信道估计的非重叠CCE。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3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时间跨度的门限值,为依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门限值确定方法确定的门限值。
32.一种门限值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门限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第一门限值;所述第一门限值为时间跨度图样中每个时间跨度的门限值。
33.一种资源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资源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时间跨度的门限值,确定应当保留或丢弃的资源;
所述资源包括:候选集,或搜索空间在当前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候选集,或时间跨度内的所有搜索空间的候选集。
3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读取所述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35.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364299.1A 2019-04-30 2019-04-30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0932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4299.1A CN111093270A (zh) 2019-04-30 2019-04-30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607,810 US20220201691A1 (en) 2019-04-30 2020-04-29 Threshold value, resource determination method, apparatus,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20/087736 WO2020221287A1 (zh) 2019-04-30 2020-04-29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0799512.7A EP3965499A4 (en) 2019-04-30 2020-04-29 THRESHOLD, RESOURCE DETERMINATION METHOD, INSTALLATION,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JP2021564682A JP7307197B2 (ja) 2019-04-30 2020-04-29 閾値、リソース決定方法、装置、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4299.1A CN111093270A (zh) 2019-04-30 2019-04-30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3270A true CN111093270A (zh) 2020-05-01

Family

ID=70392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4299.1A Pending CN111093270A (zh) 2019-04-30 2019-04-30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01691A1 (zh)
EP (1) EP3965499A4 (zh)
JP (1) JP7307197B2 (zh)
CN (1) CN111093270A (zh)
WO (1) WO2020221287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9258A (zh) * 2020-06-11 2020-10-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437489A (zh) * 2020-05-13 2021-03-02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141038A1 (zh) * 2020-12-29 2022-07-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65495A (zh) * 2021-01-14 2022-07-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5118381A (zh) * 2021-03-23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dcch盲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546930B2 (en) 2019-11-01 2023-0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channel dropping during handover for user equipment
US11638143B2 (en) 2020-03-04 2023-04-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ind detection an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monitoring limit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23125762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9786B2 (en) * 2020-01-07 2023-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low complexity ope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40979B1 (en) * 2000-11-09 2005-09-0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anagement of certificates for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US6785663B2 (en) * 2000-12-28 2004-08-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ta-pattern discovery
DE102004005964A1 (de) * 2004-02-06 2005-09-08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Steuer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s elektrofotografischen Druckers oder Kopierers
CN101489255B (zh) * 2009-01-09 2014-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14491B (zh) * 2009-09-07 2014-04-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道资源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JP6852813B2 (ja) * 2017-06-14 2021-03-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Csi報告提供の可否を決定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11233688B2 (en) * 2018-02-23 2022-0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aggregation level (AL) design for new radio (NR)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URLLC)
US11153862B2 (en) * 2018-03-22 2021-10-19 Apple In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blind decoding in fifth generation (5G) new radio (NR) systems
EP3815289A4 (en) * 2018-08-10 2022-04-20 Apple Inc. ENHANCED PDCCH MONITORING IN NEW RADIO SYSTEMS
US11223532B2 (en) * 2018-10-05 2022-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band usage dependent downlink signals and channels
US11032824B2 (en) * 2018-11-02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US11051292B2 (en) * 2018-11-12 2021-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channel limitations for enhanced low latency processing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46930B2 (en) 2019-11-01 2023-0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channel dropping during handover for user equipment
US11638143B2 (en) 2020-03-04 2023-04-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ind detection an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monitoring limit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CN112437489A (zh) * 2020-05-13 2021-03-02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227823A1 (zh) * 2020-05-13 2021-11-18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2437489B (zh) * 2020-05-13 2023-04-07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1869258A (zh) * 2020-06-11 2020-10-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869258B (zh) * 2020-06-11 2023-06-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141038A1 (zh) * 2020-12-29 2022-07-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52254A1 (zh) * 2021-01-14 2022-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4765495A (zh) * 2021-01-14 2022-07-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的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2199616A1 (zh) * 2021-03-23 2022-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dcch盲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118381A (zh) * 2021-03-23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dcch盲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118381B (zh) * 2021-03-23 2024-02-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dcch盲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125762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65499A4 (en) 2023-06-07
JP7307197B2 (ja) 2023-07-11
WO2020221287A1 (zh) 2020-11-05
JP2022532511A (ja) 2022-07-15
US20220201691A1 (en) 2022-06-23
EP3965499A1 (en) 2022-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3270A (zh) 门限值、资源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11721B (zh) 一种信息确定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6557878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20200374845A1 (en) Method for blind detection of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terminal device
US8897240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load control by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restrictions
RU2744209C1 (ru) Способ и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CN109088707B (zh) 分级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KR20200101413A (ko) 뉴 라디오 비허가 대역 시나리오에서의 pdcch 블라인드 검색 관리 기법
US8873490B2 (e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of user equipment
EP3198961B1 (en) Method and bs for scheduling ue and method and ue for transmitting harq
CN110785973A (zh) 用于信道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5052354A (zh)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JP2022542465A (ja) 信号伝送方法、装置、ネットワーク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US20160150562A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9041118B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通信设备
EP397216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dynamic harq-ack codebook
US202302085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uplink transmission
CN111131121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124772B (zh)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KR20220150205A (ko) 업링크 채널 다중화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4503640A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上行和下行传输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11684852A (zh)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587384B2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the size of a control region of a subframe based on data region load
CN107046716B (zh) 具有特定传输时间间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传输
WO2023004718A1 (zh)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