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655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655B
CN110612655B CN201880028359.6A CN201880028359A CN110612655B CN 110612655 B CN110612655 B CN 110612655B CN 201880028359 A CN201880028359 A CN 201880028359A CN 110612655 B CN110612655 B CN 110612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bus bar
wire
stator
rad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83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655A (zh
Inventor
山下佳明
村上俊辅
小川幸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定子以及在定子的轴向一侧与定子电连接的多个第一汇流条。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和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它们是卷绕导线而构成的,分别安装于多个齿。从多个线圈分别向轴向一侧延伸出作为导线的两端部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多个第一汇流条是将两根以上的第一导线作为中性点而连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第二导线与向定子提供电力的电源连接。在各线圈中,沿轴向观察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位于齿的周向两侧。第一导线位于比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一侧的位置。第二导线位于比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另一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本申请基于2017年03月31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临时申请第62/479,488号、2017年03月31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临时申请第62/479,490号、2017年09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7-191093号、2017年09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7-191095号、以及2017年09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7-191096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公知有多个绕组经由搭接线而连接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三相绕组群的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0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需要由一根导线制作多个绕组和将绕组彼此连起来的搭接线,有时制造马达花费工夫。对于此,例如,考虑了以下结构:从各绕组分别引出两根导线,将引出的导线分别与汇流条等连接起来。
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从一个绕组引出两根导线,因此与设置搭接线的情况相比,从绕组引出的导线之间的距离容易变短。因此,有可能导致引出的导线彼此接触而变得容易短路。当在绕组之间产生短路时,有时在绕组中电流无法正常地流动,在阻碍转子的旋转的方向上产生的扭矩增大。因此,有时马达的效率降低。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能够减少制造劳力,并且不容易在线圈之间产生短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多个第一汇流条,它们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与所述定子电连接。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它们是卷绕导线而构成的,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齿。从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向轴向一侧延伸出作为所述导线的两端部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多个所述第一汇流条是将两根以上的所述第一导线作为中性点而连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所述第二导线与向所述定子提供电力的电源连接。在各所述线圈中,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比所述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比所述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另一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减少制造劳力,并且在马达中不容易在线圈之间产生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和第一汇流条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片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所构成的电路的示意图。
图6是从周向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绝缘片的一部分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保持部的图,是沿图7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和第一汇流条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3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和第一汇流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用箭头θ来示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相当于径向一侧,径向内侧相当于径向另一侧。
另外,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另外,将周向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沿箭头θ的方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沿与箭头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马达10具有壳体11、转子20、轴承51、52、定子30、轴承保持架50、汇流条单元90、控制装置80以及多个第一汇流条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100设置有四个。汇流条单元9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和多个第二汇流条70。即,马达1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和多个第二汇流条7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汇流条70设置有三个。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马达10的各部分。壳体1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壳体11在下侧的底部保持轴承51。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轴承51、52支承,使得该轴21能够旋转。转子铁芯22呈圆环状,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上。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上。轴承51在转子铁芯22的下侧对轴21进行支承,使得该轴21能够旋转。轴承52在转子铁芯22的上侧对轴21进行支承,使得该轴21能够旋转。轴承51、52是球轴承。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40以及多个线圈34。即,马达1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40以及多个线圈34。另外,在图1中,简化示出绝缘件40。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32沿周向延伸。更详细地说,铁芯背部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
如图3所示,多个齿33从铁芯背部32沿径向延伸。更详细地说,多个齿33从铁芯背部3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33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齿33例如设置有12个。
齿33具有齿主体33e和伞状部33f。齿主体33e是从铁芯背部3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伞状部33f与齿主体33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伞状部33f比齿主体33e向周向两侧突出。
多个线圈34隔着绝缘件40而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3。线圈34是将导线隔着绝缘件40卷绕于齿33而构成的。线圈34例如设置有12个。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4是将导线卷绕成角部带有圆角的矩形框状而构成的。线圈34的外径在构成线圈34的导线中的卷绕于最外周的最外周导线34e处最大。最外周导线34e是线圈34中的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最外周导线34e配置在比线圈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最外周导线34e呈角部带圆角的矩形框状。
从各线圈34向上侧引出了线圈引出线34a、34b。线圈引出线34a、34b是从线圈34向上侧延伸的导线,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端部。即,构成各线圈34的导线的两端部即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从多个线圈34的每一个向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34a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线圈引出线34b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线圈引出线34a与第二汇流条70电连接。线圈引出线34b与第一汇流条10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a相当于第二导线,线圈引出线34b相当于第一导线。
如图3所示,在各线圈34中,沿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分别位于齿33的周向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各线圈引出线34a分别相对于各齿33位于周向的同一侧。沿轴向观察时,各线圈引出线34b分别相对于各齿33位于周向的同一侧。沿着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a位于齿33的周向另一侧。沿着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b位于齿33的周向一侧。
在各线圈34中,线圈引出线34a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各线圈34中,线圈引出线34b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引出线34a位于比各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同一侧的位置。各线圈引出线34b位于比各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同一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a从线圈3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线圈34中,沿着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关于作为线圈34的周向中心并且径向中心的中心点而大致点对称地配置。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了多个线圈组35,该线圈组35包含多个线圈34。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组35设置有四个。各线圈组35分别包含线圈34U、线圈34V以及线圈34W作为三个线圈34。各线圈组35的线圈34U、34V、34W通过星形接线而连接。
在各线圈组35中,线圈34U的线圈引出线34b、线圈34V的线圈引出线34b以及线圈34W的线圈引出线34b与第一汇流条100连接。各线圈组35所连接的第一汇流条100各不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汇流条100各连接有三根线圈引出线34b。多个第一汇流条100是将两根以上的线圈引出线34b作为中性点而连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
各线圈组35中的线圈34U的线圈引出线34a分别与多个第二汇流条70中的第二汇流条70U连接。各线圈组35中的线圈34V的线圈引出线34a分别与多个第二汇流条70中的第二汇流条70V连接。各线圈组35中的线圈34W的线圈引出线34a分别与多个第二汇流条70中的第二汇流条70W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第二汇流条70即第二汇流条70U、70V、70W各连接有四根线圈引出线34a。各线圈引出线34a经由各第二汇流条70U、70V、70W与控制装置80连接。因此,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a与控制装置8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80是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电源。
从控制装置80经由第二汇流条70U向各线圈34U的线圈引出线34a提供U相的交流电流。从控制装置80经由第二汇流条70V向各线圈34V的线圈引出线34a提供V相的交流电流。从控制装置80经由第二汇流条70W向各线圈34W的线圈引出线34a提供W相的交流电流。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被提供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的三相马达。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各线圈34分别延伸出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两端部即线圈引出线34a、34b。因此,各线圈34分别由一根导线构成,不设置将各线圈34彼此连起来的搭接线。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各线圈34。另外,无需使搭接线绕来绕去,因此也能够容易地配置多个线圈34。另外,也无需设置使搭接线绝缘的绝缘管等。因此,能够减少制造马达所花费的工夫。另外,由于不设置搭接线,因此易于使从各第二汇流条70U、70V、70W到各线圈34的电流所流动的路径长度恒定。由此,易于使在各线圈34中产生的磁场高精度地恒定,能够提高马达10的磁特性。
另外,沿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分别位于齿33的周向两侧。并且,线圈引出线34a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线圈引出线34b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配置为相互在周向和径向上分离。由此,即使在从各线圈34的每一个向上侧延伸出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a与线圈引出线34b接触而短路。因此,能够抑制在线圈34中电流无法正常地流动,能够抑制在阻碍转子20的旋转的方向上产生的扭矩增大。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0的效率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制造马达10所花费的工夫,并且不容易在线圈34之间产生短路。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阻碍转子20的旋转的方向上产生的扭矩称为“制动扭矩”。
另外,在与作为电源的控制装置80连接的线圈引出线34a和与作为中性点汇流条的第一汇流条100连接的线圈引出线34b接触而短路的情况下,与产生其他短路的情况相比,制动扭矩特别容易增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制动扭矩增大。另外,其他短路例如是线圈引出线34a彼此接触而短路的情况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引出线34a从线圈3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延伸,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延伸。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4a和线圈引出线34b配置为在径向上进一步分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a与线圈引出线34b接触而短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a分别相对于各齿33位于周向的同一侧,并且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同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之间将线圈引出线34a彼此配置为在周向上分离。由此,能够抑制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的线圈引出线34a彼此接触而短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0的效率降低。另外,如果这样配置线圈引出线34a,则沿着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b也相对于各齿33位于周向的同一侧,并且位于比线圈34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同一侧的位置。因此,也能够抑制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的线圈引出线34b彼此接触而短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0的效率降低。
另外,例如,考虑以下情况:仅设置有一个中性点汇流条,各线圈组的各中性点与一个中性点汇流条连接。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在一个线圈组中产生了短路的情况,由于其他全部的线圈组经由一个中性点汇流条而相连,因此有时在其他线圈组的线圈中电流也无法正常地流动。因此,在产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制动扭矩更容易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多个第一汇流条100,该第一汇流条100是将两根以上的线圈引出线34b作为中性点连接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由此,能够将多个线圈组35的中性点的连接划分为多个第一汇流条100。因此,能够至少设置两个不经由第一汇流条100而相互相连的线圈组35。因此,能够抑制在一个线圈组35中产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其他线圈组35的线圈34中电流无法正常地流动。由此,即使在产生了短路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制动扭矩的增大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为三相马达,各第一汇流条100各连接有三根线圈引出线34b。因此,能够将各线圈组35的中性点分别与不同的第一汇流条100连接。由此,各线圈组35彼此没有经由第一汇流条100而相互连接,不会因在一个线圈组35中产生的短路而导致在其他线圈组35中流动的电流受到影响。因此,即使在产生了短路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制动扭矩的增加量。
如图2和图3所示,绝缘件40安装于定子铁芯31。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40是保持第一汇流条100的保持部件。绝缘件40具有多个绝缘片40P。多个绝缘片40P沿周向配置,安装于各个齿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绝缘片40P是相互分体的部件。多个绝缘片40P的形状彼此相同。如图4所示,绝缘片40P例如是由两个分体的部件沿轴向连结而构成的。
绝缘片40P具有筒部41、内侧突出部42、导线保持部43、外侧突出部44、汇流条保持部45以及按压部48。即,绝缘件40具有筒部41、内侧突出部42、导线保持部43、外侧突出部44、汇流条保持部45以及按压部48。
筒部41呈沿径向延伸的筒状。更详细地说,筒部41呈矩形筒状。如图6所示,齿33穿过筒部41。齿主体33e插入于筒部41的内部。线圈34卷绕于筒部41的外周。由此,线圈34安装于筒部41。如图4所示,内侧突出部42从筒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缘部向上侧突出。内侧突出部42配置于伞状部33f的上侧。另外,筒部41也可以不覆盖齿3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在构成绝缘片40P的两个分体的部件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齿33的外周面经由该间隙向筒部41的外部露出。
导线保持部43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由此,导线保持部43经由内侧突出部42与筒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比筒部41向上侧突出。导线保持部43呈大致四棱柱状。导线保持部43的周向上的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变小。另外,导线保持部43也可以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一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另外,导线保持部43也可以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
如图7所示,导线保持部43具有保持槽部43a。保持槽部43a从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并沿轴向延伸。在保持槽部43a中保持线圈引出线34a。因此,能够利用保持槽部43a来抑制线圈引出线34a在周向上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彼此的线圈引出线34a接触而短路。
保持槽部43a具有第一开口部43b和第二开口部43c。第一开口部43b向径向外侧开口。第一开口部43b沿轴向延伸。第一开口部43b呈在轴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第一开口部43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二开口部43c相连。第二开口部43c在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向上侧开口。即,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开口。第二开口部43c呈大致圆形状。保持槽部43a的下侧的端部被封闭。
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保持槽部43a的内缘呈圆弧状。保持槽部43a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是第一开口部43b在与第一开口部43b所延伸的轴向和第一开口部43b所开口的径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在不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在整个轴向范围内均匀,小于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第二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大于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第二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是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的内径。
如图7和图8所示,保持槽部43a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是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倾斜部43d。倾斜部43d的下侧的端部与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外侧的面相连。
被保持于保持槽部43a中的线圈引出线34a具有第一部分34c和第二部分34d。第一部分34c是插入于第一开口部43b的下侧的部分的部分。第二部分34d与第一部分34c的前端侧即上侧相连。第二部分34d是穿过保持槽部43a的内部而从第二开口部43c突出到保持槽部43a的外部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不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小于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因此,当线圈引出线34a的第一部分34c插入于第一开口部43b内时,第一开口部43b的周向两侧的缘部43e、43f局部地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局部地扩大。由此,第一开口部43b的周向两侧的缘部43e、43f以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与第一部分34c接触,夹住第一部分34c。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4a牢固地固定于保持槽部43a中。
另一方面,第二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大于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因此,在穿过第二开口部43c的第二部分34d与第二开口部43c的内缘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在将线圈引出线34a沿着保持槽部43a向上侧引导、进行线圈引出线34a的定位的同时,相应于第二开口部43c的内缘与线圈引出线34a之间的间隙而对线圈引出线34a的位置进行微调。因此,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a与其他部件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他部件是第二汇流条70。
另外,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在第一部分34c所插入的部分及其附近扩大,变得与第一部分34c的外径相同,而在其他部分,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小于第一部分34c的外径。由此,在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第一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小于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因此,能够抑制收纳于保持槽部43a内的第二部分34d从第一开口部43b向保持槽部43a的外部脱出。
另外,第一开口部43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二开口部43c相连。因此,要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作业人员等在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内侧将比导线保持部43向上侧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4a向径向内侧倾斜而从第一开口部43b压入到保持槽部43a内,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10:能够容易并且牢固地保持线圈引出线34a,并且能够对线圈引出线34a的位置进行微调。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业人员等”包含进行作为对象的作业的作业人员和进行作为对象的作业的装置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槽部43a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是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倾斜部43d。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4a沿着倾斜部43d。由此,无需在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时使线圈引出线34a大幅弯曲,易于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保持槽部43a的内缘呈圆弧状。因此,能够使保持槽部43a的内侧面沿着被收纳于保持槽部43a的内部的第二部分34d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将第二部分34d稳定地保持于保持槽部43a的内部,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a高精度地定位。
如图4所示,外侧突出部44从筒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缘部向上侧突出。外侧突出部44比筒部41向周向一侧延伸。更详细地说,外侧突出部44比筒部41向周向两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突出部44是从筒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整周向筒部41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分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突出部44相当于轴向突出部。
汇流条保持部45具有基部45a、支承部45b、45c、一对壁部46a、46b以及一对壁部47a、47b。即,绝缘件40具有基部45a、支承部45b、45c、一对壁部46a、46b以及一对壁部47a、47b。基部45a从外侧突出部44向上侧突出。基部45a呈沿周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基部45a的周向上的中心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
支承部45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如图9所示,支承部45b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一侧的位置。支承部45b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支承部45b所延伸的方向是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在安装有绝缘片40P的齿33所延伸的径向上位于内侧的方向。将与支承部45b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一延伸方向”。
支承部45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靠近周向一侧的部分延伸至周向一侧的端部。如图10所示,支承部45b的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形状是上底比下底小的大致梯形形状。在与第一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支承部45b的上端部的两侧的缘部带有圆角。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后述的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
如图4所示,支承部45c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如图9所示,支承部45c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支承部45c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与支承部45b的第一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支承部45c所延伸的方向是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在安装有绝缘片40P的齿33所延伸的径向上位于内侧的方向。将与支承部45c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二延伸方向”。
支承部45c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分延伸至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支承部45c的与第二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形状例如与支承部45b相同。支承部45c从下侧支承后述的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大于支承部45b延伸的长度。
如图4所示,壁部46a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6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6a配置于支承部45b的径向内侧。壁部46b配置于支承部45b的径向外侧。一对壁部46a、46b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如图9所示,壁部46a延伸的长度和壁部46b延伸的长度与支承部45b延伸的长度大致相同。
一对壁部46a、46b在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一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将一对壁部46a、46b排列的方向设为第一夹持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方向是与轴向和第一延伸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一对壁部46a、46b在第一夹持方向上夹着支承部45b。即,支承部45b配置于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壁部46a的支承部45b侧的壁面46c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壁部46b的支承部45b侧的壁面46d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壁面46c和壁面46d相互隔着间隙而对置。即,一对壁部46a、46b具有相互隔着间隙而对置并且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的壁面46c、46d。
如图10所示,壁面46c的上侧的部分与壁面46d的上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2大于壁面46c的下侧的部分与壁面46d的下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1。因此,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的部分变大。
如图4所示,壁部47a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7a配置于支承部45c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在支承部45c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不配置壁部47a。壁部47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7b配置于支承部45c的径向外侧。
一对壁部47a、47b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如图9所示,壁部47a延伸的长度小于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壁部47b延伸的长度大于壁部46a、46b、47a延伸的长度。壁部47b延伸的长度与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大致相同。壁部47a是除了在周向上对称这一点之外与壁部46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一对壁部47a、47b在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二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将一对壁部47a、47b排列的方向设为第二夹持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持方向是与轴向和第二延伸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一对壁部47a、47b在第二夹持方向上夹着支承部45c。即,支承部45c配置于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壁部47a的支承部45c侧的壁面47c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壁部47b的支承部45c侧的壁面47d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壁面47c与壁面47d相互隔着间隙而对置。即,一对壁部47a、47b具有相互隔着间隙而对置并且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的壁面47c、47d。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壁部46a、46b同样地,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的部分变大。
在一个绝缘片40P中,在壁部46a、46b与壁部47a、47b之间设置有空间部G1。支承部45b和支承部45c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壁部46a、46b和壁部47a、47b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部G1包含支承部45b与支承部45c的周向之间的空间以及壁部46a、46b与壁部47a、47b的周向之间的空间。空间部G1沿径向贯通汇流条保持部45。空间部G1向上侧和径向两侧开放。空间部G1配置在与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央相同的周向位置。
如图3所示,支承部45b和一对壁部46a、46b所延伸的第一延伸方向与在周向一侧相邻的绝缘片40P中的支承部45c和一对壁部47a、47b所延伸的第二延伸方向平行。在支承部45b和一对壁部46a、46b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在周向一侧相邻的绝缘片40P中的支承部45c和一对壁部47a、47b。
在沿周向相邻的一对绝缘片40P中,在配置于周向一侧的绝缘片40P的壁部47a、47b与配置于周向另一侧的绝缘片40P的壁部46a、46b之间设置有空间部G2。配置于周向一侧的绝缘片40P的壁部47a、47b与配置于周向另一侧的绝缘片40P的壁部46a、46b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2而在周向上分离。
如图4所示,空间部G2包含沿周向相邻的一对绝缘片40P的汇流条保持部45彼此的周向之间的空间。空间部G2向上侧和径向两侧开放。空间部G2的周向上的尺寸大于空间部G1的周向上的尺寸。
如图11所示,由于支承部45b和支承部45c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因此在支承部45b与支承部45c之间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45d。即,绝缘件40具有凹部45d。凹部45d向径向两侧开口。凹部45d的内部例如包含于空间部G1。
如图9所示,汇流条保持部45具有槽部45e、45f、45g、45h。即,绝缘件40具有槽部45e、45f、45g、45h。如图10所示,槽部45e在壁部46a与支承部45b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f在壁部46b与支承部45b之间向下侧凹陷。如图9所示,槽部45e、45f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槽部45e、45f的第一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开口。槽部45g在壁部47a与支承部45c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h在壁部47b与支承部45c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g、45h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槽部45g、45h的第二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开口。
按压部48从外侧突出部44向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地说,按压部48从外侧突出部44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按压部48配置在比筒部41靠周向一侧的位置。按压部48是按压线圈引出线34b的部分。
沿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b在按压部48的周向另一侧配置在按压部48与线圈34之间。因此,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夹在按压部48与线圈34之间,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散开、移动。由此,易于将构成线圈34的导线中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即线圈引出线34b与第一汇流条100连接。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线圈34来按压线圈引出线34b,因此易于使按压部48的形状简单化。由此,能够简化绝缘件40的构造,能够降低马达10的制造成本。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如下绝缘件40的马达10,该绝缘件40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抑制卷绕结束侧的线圈引出线34b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b配置于最外周导线34e与外侧突出部44的径向之间。沿轴向观察时,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按压部48之间的距离小于线圈引出线34b的外径。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最外周导线34e与按压部48之间向周向一侧脱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散开、移动。
如图4所示,按压部48沿轴向延伸。由此,能够增大线圈引出线34b中的被按压部48支承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48来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移动。另外,能够沿着按压部48将线圈引出线34b向上侧引导,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高精度地定位。
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最外周导线34e的上侧的角部34f靠下侧的位置。最外周导线34e中的比角部34f靠下侧的部分是沿轴向延伸的部分,是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因此,通过使按压部48比角部34f向下侧延伸,能够使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和按压部48的一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按压部48之间向周向一侧脱出。
如图6所示,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配置在与齿33的上侧的面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者比齿33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按压部48向下侧过度延伸。由此,能够在卷绕导线而制作线圈34时抑制导线与按压部48干涉。因此,易于制作线圈34。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配置在与齿33的上侧的面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按压部48的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线圈34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按压部48的轴向上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增大线圈引出线34b中的被按压部48支承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48来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移动。另外,易于沿着按压部48将线圈引出线34b向更上侧进一步引导,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更高精度地定位。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汇流条100在定子30的上侧与定子30电连接。第一汇流条100呈板状,板面与轴向垂直。因此,能够减小第一汇流条100的轴向上的尺寸,易于使马达10在轴向上小型化。第一汇流条100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各第一汇流条100的形状彼此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第一汇流条的各部分中,将与各部分的厚度方向和各部分所延伸的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各部分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的宽度方向是与轴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3所示,一个第一汇流条100被沿周向相邻的四个绝缘片40P从下侧支承。将支承第一汇流条100的四个绝缘片40P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依次设为第一绝缘片40P1、第二绝缘片40P2、第三绝缘片40P3、第四绝缘片40P4。即,多个绝缘片40P包含第一绝缘片40P1、第二绝缘片40P2、第三绝缘片40P3以及第四绝缘片40P4作为沿周向相邻配置的绝缘片40P。
第一汇流条100具有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和线圈连接部121、122、123。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呈沿周向的折线状延伸。在本说明书中,“沿着周向的折线状”包含例如沿着内接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多边形的边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是沿着内接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十二边形中的相邻的三边的形状。
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被汇流条保持部45保持。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具有第一延伸部101、第二延伸部102以及第三延伸部103。
第一延伸部101跨越第一绝缘片40P1和第二绝缘片40P2而被保持。第一延伸部101被第一绝缘片40P1的支承部45c和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一延伸部101从第一绝缘片40P1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b。即,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一绝缘片40P1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b。
第一延伸部101沿与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D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第一绝缘片40P1中的第二延伸方向,是第二绝缘片40P2中的第一延伸方向。
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配置于第一绝缘片40P1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被第一绝缘片40P1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的第一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垂直方向是第一绝缘片40P1中的第二夹持方向,是第二绝缘片40P2中的第一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一方向D1双方垂直。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是第一延伸部10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是第一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的扩幅部101a。因此,能够在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减小第一延伸部101与一对壁部47a、47b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将第一汇流条100更稳定地保持于绝缘件40。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的端面向第一绝缘片40P1的空间部G1露出。
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延伸部102相连。即,扩幅部101a即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部是第一延伸部101中的与第二延伸部102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二绝缘片40P2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另一端部是第一延伸部10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第一延伸部101在第一垂直方向上被第一绝缘片40P1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二延伸部102跨越第二绝缘片40P2和第三绝缘片40P3而被保持。第二延伸部102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c和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二延伸部102从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b。即,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b。
第二延伸部102从第一延伸部101的第一方向D1上的另一端部沿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是第二绝缘片40P2中的第二延伸方向,是第三绝缘片40P3中的第一延伸方向。
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一端部配置于第二绝缘片40P2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一端部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的第二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垂直方向是第二绝缘片40P2中的第二夹持方向,是第三绝缘片40P3中的第一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二方向D2双方垂直。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一端部是第二延伸部10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另一端部与第三延伸部103相连。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三绝缘片40P3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另一端部是第二延伸部10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第二延伸部102在第二垂直方向上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三延伸部103跨越第三绝缘片40P3和第四绝缘片40P4而被保持。第三延伸部103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c和第四绝缘片40P4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三延伸部103从第三绝缘件40P3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四绝缘件40P4的支承部45b。即,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c架设至第四绝缘片40P4的支承部45b。
第三延伸部103从第二延伸部102的第二方向D2上的另一端部沿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第三方向D3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D3是第三绝缘片40P3中的第二延伸方向,是第四绝缘片40P4中的第一延伸方向。第三方向D3是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
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一端部配置于第三绝缘片40P3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一端部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三方向D3交叉的方向的第三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垂直方向是第三绝缘片40P3中的第二夹持方向,是第四绝缘片40P4中的第一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三方向D3双方垂直。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一端部是第三延伸部103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四绝缘片40P4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另一端部是第三延伸部103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第三延伸部103在第三垂直方向上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四绝缘件40P4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另一端部是第三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的扩幅部103a。因此,能够在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减小第三延伸部103与一对壁部46a、46b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将第一汇流条100更稳定地保持于绝缘件40。第三延伸部103的第三方向D3上的另一端部的端面向第四绝缘件40P4的空间部G1露出。
各延伸部在一对壁部彼此之间沿着各壁部的壁面被定位。由此,第一汇流条100被定位并且被绝缘件40保持。
作为连接第一延伸部101和第二延伸部102的角部的第一角部111配置于第二绝缘片40P2的空间部G1。在第一角部111的宽度方向两侧不设置壁部,第一角部111不被壁部夹持。
例如,当在第一角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壁部的情况下,一对壁部沿着第一角部弯曲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角部嵌入于一对壁部的弯曲的角部彼此之间。但是,当由于第一延伸部的长度或第二延伸部的长度产生误差等而导致第一汇流条的尺寸产生误差时,有时第一角部的位置相对于一对壁部的弯曲的角部发生偏移而无法将第一角部嵌入于壁部彼此之间。因此,有时无法将第一汇流条配置于一对壁部彼此之间。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角部111配置于空间部G1。因此,即使在第一汇流条100的尺寸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第一角部111的相应于空间部G1的宽度的位置偏移被允许。由此,即使由于尺寸误差而导致第一角部111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将第一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第一汇流条100,能够提高马达10的组装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能够提高组装性的构造的马达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第一汇流条100的保持部件是绝缘件40。因此,不用另外设置保持第一汇流条100的保持部件,能够利用绝缘件40来保持第一汇流条100。因此,能够减少马达10的部件数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因此,例如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的情况相比,易于确保绝缘件40中的保持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的区域较大。因此,易于使绝缘件40保持第一汇流条100。另外,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呈沿着周向的折线状延伸。因此,易于将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配置于绝缘件40的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部分。
沿轴向观察时,第一角部111配置在与第二绝缘片40P2重叠的位置。因此,易于利用第二绝缘片40P2对第一角部111的附近进行支承。由此,能够使绝缘件40稳定地保持第一汇流条100。
如图11所示,第一角部111的顶点朝向径向外侧。在第一角部111的径向两侧不配置绝缘件40的部分。从径向外侧观察绝缘件40时,第一角部111向绝缘件40的外部露出。从径向内侧观察绝缘件40时,第一角部111向绝缘件40的外部露出。沿轴向观察时,第一角部111与凹部45d重叠。
例如,在将呈直线状延伸的板部件弯折以制作第一汇流条100的情况下,有时被弯折的第一角部111产生挠曲,第一角部111的一部分在轴向上屈曲。因此,在从下侧支承第一角部111的情况下,有时第一角部111会因屈曲的部分而浮起。由此,有时第一汇流条浮起而无法高精度地配置第一汇流条。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第一角部111的一部分屈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凹部45d来避让屈曲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汇流条100浮起。因此,能够高精度地配置第一汇流条100。
如图3所示,作为连接第二延伸部102和第三延伸部103的角部的第二角部112配置于第三绝缘片40P3的空间部G1。在第二角部112的宽度方向两侧不设置壁部,第二角部112不被壁部夹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设置有第一角部111和第二角部112作为两个角部。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各角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壁部时,需要使各角部的双方与一对壁部的弯曲的各个角部一致。因此,在第一汇流条的尺寸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将第一汇流条进一步嵌入到壁部彼此之间。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角部111和第二角部112分别配置于空间部G1,因此第一角部111和第二角部112的位置偏移被允许。由此,即使由于尺寸误差而导致第一角部111位置和第二角部112的位置分别偏移,也能够将第一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的效果对在一个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角部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的距离和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的部分变大。因此,易于将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各延伸部从上侧插入并且嵌入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配置第一汇流条100,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10的组装性。
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具有中间部101b、102b、103b。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于空间部G2。中间部101b是第一延伸部101的一部分,是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一绝缘片40P1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中间部102b是第二延伸部102的一部分,是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二绝缘片40P2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中间部103b是第三延伸部103的一部分,是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三绝缘片40P3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四绝缘件40P4的被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在中间部101b、102b、103b的径向两侧不配置绝缘件40的部分。从径向外侧观察绝缘件40时,中间部101b、102b、103b向绝缘件40的外部露出。从径向内侧观察绝缘件40时,中间部101b、102b、103b向绝缘件40的外部露出。
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延伸。线圈连接部121与中间部101b相连。线圈连接部122与中间部102b相连。线圈连接部123与中间部103b相连。线圈连接部121呈钩状,从中间部101b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中央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向周向另一侧弯曲。
在中间部101b与线圈连接部121之间夹着线圈引出线34b。即,在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与线圈连接部121之间夹着线圈引出线34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连接部122向径向外侧被凿紧,在与中间部101b之间把持线圈引出线34b。中间部101b和线圈连接部121例如通过焊接而与线圈引出线34b固定起来。由此,线圈引出线34b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和线圈连接部121连接起来。线圈连接部122和线圈连接部123除了相连的中间部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余与线圈连接部121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121、122、123呈钩状,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向周向弯曲。因此,被夹在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与线圈连接部121、122、123的径向之间的线圈引出线34b在周向上被线圈连接部121、122、123勾住。由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b在周向上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彼此的线圈引出线34b接触而短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引出线34b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并且沿着轴向观察时,位于齿33的周向一侧。而且,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比线圈引出线34b靠周向一侧的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并向周向另一侧弯曲。因此,能够利用线圈连接部121、122、123来抑制作为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的线圈引出线34b散开而向周向一侧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沿周向相邻的线圈34彼此的线圈引出线34b接触而短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于空间部G2,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中间部101b、102b、103b相连。因此,能够在对线圈连接部121、122、123进行凿紧的作业、将线圈连接部121、122、123和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与线圈引出线34b焊接起来的作业中,利用空间部G2来确保用于作业的空间。由此,易于进行各作业。另外,能够抑制在进行焊接作业时保持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的绝缘件40因热而损伤。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10:易于将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线圈引出线34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抑制绝缘件40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的径向内侧的缘部相连。由此,在上述那样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保持的情况下,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与线圈连接部121、122、123连接起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部101b、102b、103b是架设于各支承部之间的各延伸部的中间的部分。因此,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为向上侧与绝缘件40分离。由此,更易于进行上述的凿紧作业和焊接作业。另外,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接产生的热从第一汇流条主体100a传递到绝缘件40,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件40损伤。
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上。轴承52被保持于轴承保持架50的内周面。轴承保持架50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孔50a。线圈引出线34a穿过贯通孔50a。
汇流条保持架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沿轴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0的贯通孔61。第二汇流条70具有第二汇流条主体71、连接端子72以及把持部73。第二汇流条主体71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0中。把持部73向贯通孔61的内部突出而把持线圈引出线34a。连接端子72与控制装置80连接。
控制装置80配置于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控制装置80经由连接端子72与第二汇流条70电连接。如上所述,控制装置80是经由第二汇流条70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电源。控制装置80具有设置有控制向定子30提供的电力的逆变器电路的基板等。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第一汇流条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一个第一汇流条与多个线圈组的中性点连接。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也可以是,设置有两个第一汇流条100,每个第一汇流条100各连接两个线圈组35。与各第一汇流条连接的第一导线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
只要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位于比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两侧的位置,则也可以不是从线圈的径向端部延伸。也可以是,第一导线位于比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二导线位于比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沿周向相邻的线圈彼此中,沿轴向观察时,各第二导线也可以分别相对于各齿而位于周向的不同侧。在沿周向相邻的线圈彼此中,各第二导线也可以分别位于比各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不同侧的位置。这对第一导线也是同样的。
在一个第一汇流条主体中,角部的数量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即,第一汇流条主体也可以仅具有第一角部作为角部,也可以除了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之外还具有其他角部。另外,扩幅部也可以配置于连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第一角部所处的绝缘片的壁部彼此之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二绝缘片40P2的壁部46a、46b彼此之间配置有第一延伸部101的扩幅部101a。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延伸部分101例如仅被第二绝缘片40P2支承。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101的长度例如比第二延伸部102的长度短。扩幅部也可以设置于各延伸部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第一汇流条也可以不具有扩幅部。
第一延伸部所延伸的第一方向和第二延伸部所延伸的第二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相互交叉的方向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一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则也可以不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且与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则也可以不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三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三方向交叉的方向,则也可以不与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汇流条的板面也可以与轴向平行。第一汇流条也可以是相用汇流条。第一汇流条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定。第一汇流条也可以是直接从板部件冲裁出上述的第一汇流条100的外形而制作的。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汇流条。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导线可以直接与电源连接。
定子铁芯也可以是将作为相互分体的部件的多个铁芯件沿着周向连结而构成的。在该情况下,多个铁芯件的每一个都可以具有铁芯背部的一部分和从铁芯背部的一部分沿径向延伸的一个齿。即,定子铁芯也可以是分割铁芯。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各铁芯件分离的状态下,将线圈安装于各齿。因此,安装线圈很容易。特别是,在像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不设置搭接线的结构中,安装有线圈的各铁芯件彼此不通过搭接线而相连。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安装线圈,并且也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线圈的铁芯件连结起来。
在绝缘件中,多个绝缘片也可以彼此连结。保持第一汇流条的保持部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绝缘件。例如,保持第一汇流条的保持构件也可以独立于绝缘件而设置。壁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壁部。支承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支承部。也可以不设置凹部。按压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保持槽部的第一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在轴向上变化。保持槽部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也可以不倾斜。保持槽部的内缘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被保持于保持槽部中的第二导线也可以是构成线圈的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
各空间部除了包含各壁部彼此之间的空间之外,也可以包含其周围的空间。各空间部例如也可以包含比各壁部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也可以包含比各壁部靠径向内侧的空间。即,例如,配置于各空间部的各角部也可以设置为比各一对壁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也可以设置在比各一对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于各空间部的各中间部也可以设置为比各一对壁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也可以设置在比各一对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马达也可以不是三相马达。在设N为2以上的任意整数时,马达可以是N相马达。在该情况下,各第一汇流条可以各连接有N根第一导线。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马达;20:转子;21:轴;30:定子;31:定子铁芯;32:铁芯背部;33:齿;34、34U、34V、34W:线圈;34a:线圈引出线(第二导线);34b:线圈引出线(第一导线);40:绝缘件;41:筒部;43:导线保持部;43a:保持槽部;70、70U、70V、70W:第二汇流条;80:控制装置(电源);100:第一汇流条(中性点汇流条);100a:第一汇流条主体;121、122、123:线圈连接部;J: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
多个第一汇流条,它们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它们是隔着绝缘件卷绕导线而构成的,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齿,
从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向轴向一侧延伸出作为所述导线的两端部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多个所述第一汇流条是将两根以上的所述第一导线作为中性点而连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多个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把持所述第一导线的线圈连接部并且被所述绝缘件支承,
所述第二导线与向所述定子提供电力的电源连接,
所述马达还具有: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
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具有沿轴向贯通该汇流条保持架的贯通孔,所述第二汇流条埋入于该汇流条保持架中,
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向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贯通孔的内部突出而把持所述第二导线的把持部,
在各所述线圈中,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
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比所述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比所述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另一侧的位置,
并且,所述第一导线在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下侧的位置被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线圈连接部把持,
所述第二导线穿过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和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贯通孔,在比所述轴承保持架靠上侧且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贯通孔的内部的位置被所述第二汇流条的把持部把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线圈的径向一侧的端部延伸,
所述第二导线从所述线圈的径向另一侧的端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沿轴向观察时,各所述第二导线分别相对于各所述齿位于周向的同一侧并且位于比各所述线圈的径向上的中心靠径向的同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设N为2以上的任意的整数时,
所述马达是N相马达,
多个所述第一汇流条分别连接有N根所述第一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
第一汇流条主体,其沿周向延伸;以及
钩状的所述线圈连接部,其从所述第一汇流条主体向径向另一侧突出并向周向弯曲,
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主体与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之间夹着所述第一导线,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汇流条主体和所述线圈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导线是所述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并且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一侧,
所述线圈连接部从所述第一汇流条主体中的比所述第一导线靠周向一侧的部分向径向另一侧突出并且向周向另一侧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具有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绝缘件,
多个所述线圈分别隔着所述绝缘件安装于多个所述齿,
所述绝缘件具有:
筒状的筒部,所述齿穿过该筒部,所述线圈安装于该筒部;以及
导线保持部,其与所述筒部的径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比所述筒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导线保持部具有从所述导线保持部的径向一侧的面朝向径向另一侧凹陷并且沿轴向延伸的保持槽部,
在所述保持槽部中保持有所述第二导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二导线经由所述第二汇流条而与所述电源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铁芯是将作为相互分体的部件的多个铁芯件沿周向连结而构成的,
多个所述铁芯件分别具有:
所述铁芯背部的一部分;以及
一个所述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的一部分沿径向延伸。
CN201880028359.6A 2017-03-31 2018-03-30 马达 Active CN110612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9488P 2017-03-31 2017-03-31
US201762479490P 2017-03-31 2017-03-31
US62/479,490 2017-03-31
US62/479,488 2017-03-31
JP2017191095 2017-09-29
JP2017-191096 2017-09-29
JP2017191096 2017-09-29
JP2017-191095 2017-09-29
JP2017-191093 2017-09-29
JP2017191093 2017-09-29
PCT/JP2018/013694 WO2018181927A1 (ja) 2017-03-31 2018-03-3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655A CN110612655A (zh) 2019-12-24
CN110612655B true CN110612655B (zh) 2022-08-30

Family

ID=63678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8359.6A Active CN110612655B (zh) 2017-03-31 2018-03-30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181927A1 (zh)
CN (1) CN110612655B (zh)
DE (1) DE112018001742T5 (zh)
WO (1) WO20181819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5399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20195401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EP4350955A1 (en) * 2021-05-28 2024-04-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7694A (ja) * 1993-12-17 1995-07-14 Mabuchi Motor Co Ltd 小型モータ及びこの小型モータの端子装置の接続方法
JP2005143247A (ja) * 2003-11-07 2005-06-02 Asmo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電動ファン装置、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4709048B2 (ja) * 2006-03-29 2011-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624330B2 (ja) 2009-06-24 2014-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US9866080B2 (en) * 2013-12-30 2018-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ressor, motor included therei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motor
JP2015154708A (ja) * 2014-02-19 2015-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5839627B2 (ja) * 2014-06-04 2016-01-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578674B2 (ja) * 2014-06-0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JP2016072997A (ja) * 2014-09-26 2016-05-09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および自動車
DE102015225088A1 (de) * 2014-12-26 2016-06-3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EP3222996B1 (de) 2016-03-21 2020-08-05 Tintometer GmbH Kalibriersuspensionseinhei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alibriersuspensionseinheit und verwendung einer kalibriersuspensionseinheit
JP7035317B2 (ja) 2016-04-06 2022-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87828B2 (ja) 2016-04-08 2021-06-16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測定器の保護具
JP6371947B2 (ja) * 2016-05-24 2018-08-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655A (zh) 2019-12-24
JPWO2018181927A1 (ja) 2020-02-06
WO2018181927A1 (ja) 2018-10-04
DE112018001742T5 (de) 2019-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5988B2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otor
US8330318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922079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centralized power distribution member
US2017005434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Stator Coils Thereof
US9479020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s welded-side pitch less that rotor's pitch
EP1988619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90149003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612655B (zh) 马达
US20130038153A1 (en) Motor
US10833551B2 (en)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3580341A (zh) 旋转电机
US20220311301A1 (en) Motor
US20220311298A1 (en) Motor
US20220393535A1 (en) Motor
CN110462986B (zh) 马达
US11336145B2 (en) Motor
JP7107663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EP2717440A2 (en) Rotary electric motor salient pole armature winding
JP6640912B2 (ja) 電動機の電機子
CN110521091B (zh) 马达
CN110521090B (zh) 马达
CN110462987B (zh) 马达
JP2012005326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配線部品
US20220037945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US20220052579A1 (en)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