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1090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1090B
CN110521090B CN201880021159.8A CN201880021159A CN110521090B CN 110521090 B CN110521090 B CN 110521090B CN 201880021159 A CN201880021159 A CN 201880021159A CN 110521090 B CN110521090 B CN 110521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xial
bus bar
axial direction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1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1090A (zh
Inventor
岩野健彦
小川幸祐
大西达也
瀬口敬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21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1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1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1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中,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铁芯背部和多个齿;绝缘件,其安装于定子铁芯;以及多个线圈,它们隔着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多个齿。绝缘件具有:筒状的筒部,其供线圈安装,齿穿过该筒部;轴向突出部,其从筒部的径向一侧的端部中的轴向一侧的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以及按压部,其从轴向突出部向径向另一侧突出。轴向突出部比筒部向周向一侧延伸。按压部配置在比筒部靠周向一侧的位置。线圈是卷绕导线而构成的。作为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的结束卷绕侧导线从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沿轴向观察时,结束卷绕侧导线在按压部的周向另一侧配置于按压部与线圈之间。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线圈的卷线端突出而与其他部件连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的卷线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4650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那样的卷线端中的结束卷绕侧的卷线端容易从线圈散开、移动。因此,例如,考虑了在绝缘件上设置对结束卷绕侧的卷线端进行把持的把持部以抑制卷线端移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绝缘件的构造容易复杂化,有时会导致制造马达的工夫和成本增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构造简单并且能够抑制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移动的绝缘件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以及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该定子具有线圈。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多个所述线圈,它们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齿。所述绝缘件具有:筒状的筒部,其供所述线圈安装,所述齿穿过该筒部;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筒部的径向一侧的端部中的轴向一侧的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以及按压部,其从所述轴向突出部向径向另一侧突出。所述轴向突出部比所述筒部向周向一侧延伸。所述按压部配置在比所述筒部靠周向一侧的位置。所述线圈是卷绕导线而构成的。作为所述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的结束卷绕侧导线从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结束卷绕侧导线在所述按压部的周向另一侧配置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构造简单并且具有能够抑制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移动的绝缘件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和第1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和第1汇流条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块的立体图。
图5是从周向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块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保持部的图,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和第1汇流条的一部分的图,是沿图3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和第1汇流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为上侧、以负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与Z轴方向平行,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用箭头θ来示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相当于径向一侧,径向内侧相当于径向另一侧。
另外,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将周向上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按照箭头θ的朝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上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按照与箭头θ的朝向相反的朝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壳体11、转子20、轴承51、52、定子30、第1汇流条100、轴承保持架50、汇流条单元90以及控制装置80。汇流条单元9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和第2汇流条70。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马达10的各部分。壳体1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壳体11在下侧的底部对轴承51进行保持。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轴承51、52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铁芯22呈圆环状,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轴承51在转子铁芯22的下侧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52在转子铁芯22的上侧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51、52是球轴承。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40以及多个线圈34。即,马达1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40以及多个线圈34。另外,在图1中,简化示出绝缘件40。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32沿周向延伸。更详细地说,铁芯背部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
如图3所示,多个齿33从铁芯背部32沿径向延伸。更详细地说,多个齿33从铁芯背部3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33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齿33例如设置有12个。
齿33具有齿主体33e和伞状部33f。齿主体33e是从铁芯背部3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伞状部33f与齿主体33e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伞状部33f比齿主体33e向周向两侧突出。
多个线圈34隔着绝缘件40而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3。线圈34是将导线隔着绝缘件40卷绕于齿33而构成的。线圈34例如设置有12个。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4是将导线卷绕为角部带有圆角的矩形框状而构成的。线圈34的外径在构成线圈34的导线中的卷绕于最外周的最外周导线34e处为最大。最外周导线34e是线圈34中的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最外周导线34e配置在比线圈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最外周导线34e呈角部带有圆角的矩形框状。
从各线圈34向上侧引出了线圈引出线34a、34b。线圈引出线34a、34b是从线圈34向上侧延伸的导线,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端部。线圈引出线34a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开始卷绕侧的端部。线圈引出线34b是构成线圈34的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线圈引出线34a与第2汇流条70电连接。线圈引出线34b与第1汇流条10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b相当于结束卷绕侧导线。
如图2和图3所示,绝缘件40安装于定子铁芯31。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40是对第1汇流条10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绝缘件40具有多个绝缘块40P。多个绝缘块40P沿周向配置,分别安装于齿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绝缘块40P是彼此分体的部件。多个绝缘块40P的形状彼此相同。如图4所示,绝缘块40P例如是两个分体部件在轴向上连结而构成的。
绝缘块40P具有筒部41、内侧突出部42、导线保持部43、外侧突出部44、汇流条保持部45以及按压部48。即,绝缘件40具有筒部41、内侧突出部42、导线保持部43、外侧突出部44、汇流条保持部45以及按压部48。
筒部41呈沿径向延伸的筒状。更详细地说,筒部41呈矩形筒状。如图5所示,齿33通过筒部41。齿主体33e插入于筒部41的内部。线圈34卷绕于筒部41的外周。由此,线圈34安装于筒部41。如图4所示,内侧突出部42从筒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缘部向上侧突出。内侧突出部42配置于伞状部33f的上侧。另外,筒部41也可以不覆盖齿3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在构成绝缘块40P的两个分体部件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齿33的外周面经由该间隙露在筒部41的外部。
导线保持部43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由此,导线保持部43经由内侧突出部42与筒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比筒部41向上侧突出。导线保持部43呈大致四棱柱状。导线保持部43的周向上的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变小。另外,导线保持部43也可以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一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另外,导线保持部43也可以从内侧突出部4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
如图6所示,导线保持部43具有保持槽部43a。在保持槽部43a中保持线圈引出线34a。保持槽部43a从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外侧的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并沿轴向延伸。保持槽部43a具有第1开口部43b和第2开口部43c。第1开口部43b在径向外侧开口。第1开口部43b沿轴向延伸。第1开口部43b呈在轴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第1开口部43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开口部43c相连。第2开口部43c在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在上侧开口。即,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开口。第2开口部43c呈大致圆形形状。保持槽部43a的下侧的端部被封闭。
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上,保持槽部43a的内缘呈圆弧状。保持槽部43a的内径比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大。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是第1开口部43b在与第1开口部43b所延伸的轴向和第1开口部43b所开口的径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在不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状态下,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在整个轴向上是均匀的,比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小。第2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比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大。第2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是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的内径。
如图6和图7所示,保持槽部43a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是倾斜部43d,该倾斜部43d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倾斜部43d的下侧的端部与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外侧的面相连。
被保持于保持槽部43a中的线圈引出线34a具有第1部分34c和第2部分34d。第1部分34是插入于第1开口部43b的下侧的部分的部分。第2部分34d与第1部分34c的前端侧即上侧相连。第2部分34d是在保持槽部43a的内部通过而从第2开口部43c突出到保持槽部43a的外部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不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状态下,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比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小。因此,当线圈引出线34a的第1部分34c插入于第1开口部43b中时,第1开口部43b的周向两侧的缘部43e、43f局部地进行弹性变形,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局部扩展。由此,第1开口部43b的周向两侧的缘部43e、43f在进行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第1部分34c接触而夹着第1部分34c。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4a牢固地固定于保持槽部43a。
另一方面,第2开口部43c的开口宽度比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大。因此,在通过第2开口部43c的第2部分34d与第2开口部43c的内缘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4a沿着保持槽部43a向上侧引导,进行线圈引出线34a的定位,同时相应于第2开口部43c的内缘与线圈引出线34a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而对线圈引出线34a的位置进行微调。因此,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a与其他部件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他部件是第2汇流条70。
另外,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在插入第1部分34c的部分及其附近扩展而变得与第1部分34c的外径相同,但在其他部分比第1部分34c的外径小。由此,在保持槽部43a的上侧的端部,第1开口部43b的开口宽度比线圈引出线34a的外径小。因此,能够抑制收纳于保持槽部43a内的第2部分34d从第1开口部43b向保持槽部43a的外部脱落。
另外,第1开口部43b的上侧的端部与第2开口部43c相连。因此,要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的作业人员将在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内侧延伸到比导线保持部43靠上侧的位置的线圈引出线34a向径向内侧压倒而从第1开口部43b压入到保持槽部43a内,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10:能够容易并且牢固地保持线圈引出线34a,并且能够对线圈引出线34a的位置进行微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槽部43a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是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倾斜部43d。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4a沿着倾斜部43d。由此,在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时,无需使线圈引出线34a大幅弯曲,易于使保持槽部43a保持线圈引出线34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上,保持槽部43a的内缘呈圆弧状。因此,能够使保持槽部43a的内侧面沿着收纳于保持槽部43a的内部的第2部分34d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将第2部分34d稳定地保持于保持槽部43a的内部,易于高精度地对线圈引出线34a进行定位。
如图4所示,外侧突出部44从筒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上侧的缘部向上侧突出。外侧突出部44比筒部41向周向一侧延伸。更详细地说,外侧突出部44比筒部41向周向两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突出部44是从筒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整周向筒部41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分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突出部44相当于轴向突出部。
汇流条保持部45具有基部45a、支承部45b、45c、一对壁部46a、46b以及一对壁部47a、47b。即,绝缘件40具有基部45a、支承部45b、45c、一对壁部46a、46b以及一对壁部47a、47b。基部45a从外侧突出部44向上侧突出。基部45a呈沿周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基部45a的周向上的中心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
支承部45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如图8所示,支承部45b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一侧的位置。支承部45b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支承部45b所延伸的方向是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在绝缘块40P所安装的齿33所延伸的径向上位于内侧的方向。将与支承部45b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1延伸方向”。
支承部45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靠近周向一侧的部分延伸至周向一侧的端部。如图9所示,支承部45b的与第1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上底比下底小的大致梯形形状。在与第1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支承部45b的上端部的两侧的缘部带有圆角。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后述的第1汇流条主体100a。
如图4所示,支承部45c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如图8所示,支承部45c配置在比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心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支承部45c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的与支承部45b的第1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支承部45c所延伸的方向是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在绝缘块40P所安装的齿33所延伸的径向上位于内侧的方向。将与支承部45c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2延伸方向”。
支承部45c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的中央部分延伸至周向另一侧的端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支承部45c的与第2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与支承部45b相同。支承部45c从下侧支承后述的第1汇流条主体100a。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比支承部45b延伸的长度大。
如图4所示,壁部46a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6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6a配置于支承部45b的径向内侧。壁部46b配置于支承部45b的径向外侧。一对壁部46a、46b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壁部46a延伸的长度和壁部46b延伸的长度与支承部45b延伸的长度大致相同。
一对壁部46a、46b在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1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将一对壁部46a、46b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夹持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夹持方向是与轴向和第1延伸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一对壁部46a、46b在第1夹持方向上夹着支承部45b。即,支承部45b配置于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壁部46a中的支承部45b侧的壁面46c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壁部46b中的支承部45b侧的壁面46d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壁面46c与壁面46d彼此隔着间隙而对置。即,一对壁部46a、46b具有彼此隔着间隙而对置并且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的壁面46c、46d。
如图9所示,壁面46c的上侧的部分与壁面46d的上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2比壁面46c的下侧的部分与壁面46d的下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L1大。因此,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的部分变大。
如图4所示,壁部47a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7a配置于支承部45c中的周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在支承部45c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没有配置壁部47a。壁部47b从基部45a的上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壁部47b配置于支承部45c的径向外侧。
一对壁部47a、47b沿第2延伸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壁部47a延伸的长度比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小。壁部47b延伸的长度比壁部46a、46b、47a延伸的长度大。壁部47b延伸的长度与支承部45c延伸的长度大致相同。壁部47a除了与壁部46a的形状在周向上对称这一点之外,是与壁部46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一对壁部47a、47b在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2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将一对壁部47a、47b排列的方向设为第2夹持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夹持方向是与轴向和第2延伸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一对壁部47a、47b在第2夹持方向上夹着支承部45c。即,支承部45c配置于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壁部47a中的支承部45c侧的壁面47c沿第2延伸方向延伸。壁部47b中的支承部45c侧的壁面47d沿第2延伸方向延伸。壁面47c与壁面47d彼此隔着间隙而对置。即,一对壁部47a、47b具有彼此隔着间隙而对置并且沿第2延伸方向延伸的壁面47c、47d。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的距离与壁部46a、46b同样地在上侧的部分变大。
在一个绝缘块40P中,在壁部46a、46b与壁部47a、47b之间设置有空间部G1。支承部45b和支承部45c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壁部46a、46b和壁部47a、47b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部G1包含支承部45b与支承部45c的周向之间的空间以及壁部46a、46b与壁部47a、47b的周向之间的空间。空间部G1沿径向贯通汇流条保持部45。空间部G1在上侧和径向两侧开放。空间部G1配置在与筒部41的周向上的中央相同的周向位置。
如图3所示,支承部45b和一对壁部46a、46b所延伸的第1延伸方向与在周向一侧相邻的绝缘块40P中的支承部45c和一对壁部47a、47b所延伸的第2延伸方向平行。在支承部45b和一对壁部46a、46b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在周向一侧相邻的绝缘块40P中的支承部45c和一对壁部47a、47b。
在沿周向相邻的一对绝缘块40P中,在配置于周向一侧的绝缘块40P中的壁部47a、47b与配置于周向另一侧的绝缘块40P中的壁部46a、46b之间设置有空间部G2。配置于周向一侧的绝缘块40P中的壁部47a、47b和配置于周向另一侧的绝缘块40P中的壁部46a、46b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2而在周向上分离。
如图4所示,空间部G2包含沿周向相邻的一对绝缘块40P中的汇流条保持部45彼此的周向之间的空间。空间部G2在上侧和径向两侧开放。空间部G2的周向上的尺寸比空间部G1的周向上的尺寸大。
如图10所示,由于支承部45b和支承部45c配置为隔着空间部G1而在周向上分离,因此在支承部45b与支承部45c之间设置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45d。即,绝缘件40具有凹部45d。凹部45d在径向两侧开口。凹部45d的内部例如包含于空间部G1。
如图8所示,汇流条保持部45具有槽部45e、45f、45g、45h。即,绝缘件40具有槽部45e、45f、45g、45h。如图9所示,槽部45e在壁部46a与支承部45b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f在壁部46b与支承部45b之间向下侧凹陷。如图8所示,槽部45e、45f沿第1延伸方向延伸。槽部45e、45f的第1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开口。槽部45g在壁部47a与支承部45c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h在壁部47b与支承部45c之间向下侧凹陷。槽部45g、45h沿第2延伸方向延伸。槽部45g、45h的第2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开口。
按压部48从外侧突出部44向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地说,按压部48从外侧突出部44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按压部48配置在比筒部41靠周向一侧的位置。按压部48是按压线圈引出线34b的部分。
沿轴向观察时,线圈引出线34b在按压部48的周向另一侧配置于按压部48与线圈34之间。因此,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夹在按压部48与线圈34之间,从而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散开、移动。由此,易于将构成线圈34的导线中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即线圈引出线34b与第1汇流条100连接。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线圈34来按压线圈引出线34b,因此易于简化按压部48的形状。由此,能够简化绝缘件40的构造,从而能够降低马达10的制造成本。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以下绝缘件40的马达10:构造简单,并且能够抑制结束卷绕侧的线圈引出线34b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4b配置在最外周导线34e与外侧突出部44的径向之间。沿轴向观察时,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按压部48之间的距离比线圈引出线34b的外径小。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最外周导线34e与按压部48之间向周向一侧脱落。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线圈34散开、移动。
如图4所示,按压部48沿轴向延伸。由此,能够增大线圈引出线34b中的被按压部48支承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48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移动。另外,能够沿着按压部48将线圈引出线34b向上侧引导,易于高精度地对线圈引出线34b进行定位。
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最外周导线34e的上侧的角部34f靠下侧的位置。最外周导线34e中的比角部34f靠下侧的部分是沿轴向延伸的部分,是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因此,通过使按压部48延伸到比角部34f靠下侧的位置,能够使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按压部48的一部分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圈引出线34b从最外周导线34e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按压部48之间向周向一侧脱落。
如图5所示,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与齿33的上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齿33的上侧的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按压部48向下侧过度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卷绕导线而制作线圈34时导线与按压部48发生干涉。因此,易于制作线圈34。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48的下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与齿33的上侧的面相同的位置。
按压部48的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线圈34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按压部48的轴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线圈引出线34b中的被按压部48支承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利用按压部48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4b移动。另外,易于沿着按压部48将线圈引出线34b进一步向上侧引导,易于更高精度地对线圈引出线34b进行定位。
如图2所示,第1汇流条100在定子30的上侧与定子3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100是作为中性点将2个以上的线圈34连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第1汇流条100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因此,能够减小第1汇流条100的轴向上的尺寸,易于使马达10在轴向上小型化。第1汇流条100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100例如设置有4个。各第1汇流条100的形状彼此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第1汇流条的各部分,将与各部分的厚度方向和各部分所延伸的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称为各部分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的宽度方向是与轴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3所示,1个第1汇流条100被沿周向相邻的4个绝缘块40P从下侧支承。将支承第1汇流条100的4个绝缘块40P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依次分别设为第1绝缘块40P1、第2绝缘块40P2、第3绝缘块40P3、第4绝缘块40P4。即,多个绝缘块40P包含第1绝缘块40P1、第2绝缘块40P2、第3绝缘块40P3以及第4绝缘块40P4作为沿周向相邻配置的绝缘块40P。
第1汇流条100具有第1汇流条主体100a、线圈连接部121、122、123。第1汇流条主体100a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主体100a呈沿着周向的折线状延伸。在本说明书中,“沿着周向的折线状”例如包含沿着内接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多边形的边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主体100a呈沿着内接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十二边形中的相邻的3条边的形状。
第1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第1汇流条主体100a被汇流条保持部45保持。第1汇流条主体100a具有第1延伸部101、第2延伸部102以及第3延伸部103。
第1延伸部101横跨第1绝缘块40P1和第2绝缘块40P2而被它们保持。第1延伸部101被第1绝缘块40P1的支承部45c和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1延伸部101从第1绝缘块40P1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b。即,第1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1绝缘块40P1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b。
第1延伸部101沿与轴向垂直的第1方向D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D1是第1绝缘块40P1中的第2延伸方向,是第2绝缘块40P2中的第1延伸方向。
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配置在第1绝缘块40P1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被第1绝缘块40P1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1方向D1交叉的方向的第1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垂直方向是第1绝缘块40P1中的第2夹持方向,是第2绝缘块40P2中的第1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1方向D1双方垂直。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是第1延伸部10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是第1汇流条主体100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是第1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的加宽部101a。因此,能够在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减小第1延伸部101与一对壁部47a、47b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使绝缘件40更稳定地保持第1汇流条100。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的端面露出于第1绝缘块40P1的空间部G1。
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另一端部与第2延伸部102相连。即,作为加宽部101a的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一个端部是第1延伸部101中的与第2延伸部102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另一端部配置在第2绝缘块40P2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另一端部是第1延伸部10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像以上那样,第1延伸部101在第1垂直方向上被第1绝缘块40P1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2绝缘块40P2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2延伸部102横跨第2绝缘块40P2和第3绝缘块40P3而被它们保持。第2延伸部102被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c和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2延伸部102从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b。即,第1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b。
第2延伸部102从第1延伸部101的第1方向D1的另一端部沿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D2是第2绝缘块40P2中的第2延伸方向,是第3绝缘块40P3中的第1延伸方向。
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一个端部配置于第2绝缘块40P2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一个端部被第2绝缘块40P2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2方向D2交叉的方向的第2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垂直方向是第2绝缘块40P2中的第2夹持方向,是第3绝缘块40P3中的第1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2方向D2双方垂直。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一个端部是第2延伸部10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另一端部与第3延伸部103相连。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3绝缘块40P3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另一端部是第2延伸部10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像上述那样,第2延伸部102在第2垂直方向上被第2绝缘块40P2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3绝缘块40P3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3延伸部103横跨第3绝缘块40P3和第4绝缘块40P4而被它们保持。第3延伸部103被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c和第4绝缘块40P4的支承部45b从下侧支承。由此,第3延伸部103从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4绝缘块40P4的支承部45b。即,第1汇流条主体100a从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c架设到第4绝缘块40P4的支承部45b。
第3延伸部103从第2延伸部102的第2方向D2的另一端部沿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2方向D2交叉的第3方向D3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方向D3是第3绝缘块40P3中的第2延伸方向,是第4绝缘块40P4中的第1延伸方向。第3方向D3是与第1方向D1交叉的方向。
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一个端部配置于第3绝缘块40P3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一个端部被第3绝缘块40P3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在作为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3方向D3交叉的方向的第3垂直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垂直方向是第3绝缘块40P3中的第2夹持方向,是第4绝缘块40P4中的第1夹持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垂直方向与轴向和第3方向D3双方垂直。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一个端部是第3延伸部103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4绝缘块40P4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另一端部是第3延伸部103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是第1汇流条主体100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像以上那样,第3延伸部103在第3垂直方向上被第3绝缘块40P3中的一对壁部47a、47b夹着,并且被第4绝缘块40P4中的一对壁部46a、46b夹着。
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另一端部是第3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的加宽部103a。因此,能够减小在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第3延伸部103与一对壁部46a、46b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使绝缘件40更稳定地保持第1汇流条100。第3延伸部103的第3方向D3的另一端部的端面露出于第4绝缘块40P4的空间部G1。
各延伸部在一对壁部彼此之间沿着各壁部的壁面被定位。由此,第1汇流条100被定位并被绝缘件40保持。
作为连接有第1延伸部101和第2延伸部102的角部的第1角部111配置于第2绝缘块40P2的空间部G1。在第1角部111的宽度方向两侧不设置壁部,第1角部111不被壁部夹持。
例如,当在第1角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壁部的情况下,一对壁部沿着第1角部弯曲而延伸。在该情况下,第1角部嵌入于一对壁部中的弯曲的角部彼此之间。但是,当由于第1延伸部的长度或者第2延伸部的长度产生误差等而导致第1汇流条的尺寸产生误差时,存在第1角部的位置相对于一对壁部中的弯曲的角部偏移而导致第1角部无法嵌入到壁部彼此之间的情况。因此,有时无法将第1汇流条配置在一对壁部彼此之间。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角部111配置于空间部G1。因此,即使在第1汇流条100的尺寸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也允许第1角部111的位置偏移空间部G1的宽度的大小。由此,即使由于尺寸误差而导致第1角部111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将第1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第1汇流条100,从而能够提高马达10的组装性。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能够提高组装性的构造的马达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对第1汇流条10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是绝缘件40。因此,能够利用绝缘件40对第1汇流条100进行保持,不用另外设置对第1汇流条10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马达10的部件数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因此,例如与第1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支承的情况相比,易于将绝缘件40中的对第1汇流条主体100a进行保持的区域确保得较大。因此,易于使绝缘件40保持第1汇流条100。另外,第1汇流条主体100a呈沿着周向的折线状延伸。因此,易于将第1汇流条主体100a配置在绝缘件40的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部分。
沿轴向观察时,第1角部111配置在与第2绝缘块40P2重叠的位置。因此,易于利用第2绝缘块40P2对第1角部111的附近进行支承。由此,能够使绝缘件40稳定地保持第1汇流条100。
如图10所示,第1角部111的顶点朝向径向外侧。在第1角部111的径向两侧没有配置绝缘件40的部分。从径向外侧观察绝缘件40时,第1角部111露出于绝缘件40的外部。从径向内侧观察绝缘件40时,第1角部111露出于绝缘件40的外部。沿轴向观察时,第1角部111与凹部45d重叠。
例如,在弯折呈直线状延伸的板部件来制作第1汇流条100的情况下,有时会在被弯折的第1角部111产生挠曲,第1角部111的一部分在轴向上屈曲。因此,在从下侧支承第1角部111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屈曲的部分而导致第1角部111翘起。由此,存在第1汇流条翘起而无法高精度地配置第1汇流条的情况。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第1角部111的一部分屈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凹部45d而避开屈曲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第1汇流条100翘起。因此,能够高精度地配置第1汇流条100。
如图3所示,作为连接有第2延伸部102和第3延伸部103的角部的第2角部112配置于第3绝缘块40P3的空间部G1。在第2角部112的宽度方向两侧不设置壁部,第2角部112不被壁部夹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中设置有2个角部,即第1角部111和第2角部112。在该情况下,例如,当在各角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壁部的情况下,需要使各角部双方与一对壁部中的弯曲的角部分别一致。因此,当第1汇流条的尺寸产生了误差时,存在无法将第1汇流条进一步嵌入到壁部彼此之间的情况。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角部111和第2角部112分别配置于空间部G1,因此第1角部111和第2角部112的位置偏移被允许。由此,即使由于尺寸误差而导致第1角部111的位置和第2角部112的位置分别偏移,也能够将第1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能够容易地将第1汇流条100配置于各壁部彼此之间的效果对于在1个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中设置有2个以上角部的情况特别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像上述那样一对壁部46a、46b彼此之间的距离和一对壁部47a、47b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的部分变大。因此,易于将第1汇流条主体100a的各延伸部从上侧插入并嵌入于各壁部彼此之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容易地配置第1汇流条100,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10的组装性。
第1汇流条主体100a具有中间部101b、102b、103b。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于空间部G2。中间部101b是第1延伸部101的一部分,是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1绝缘块40P1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中间部102b是第2延伸部102的一部分,是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2绝缘块40P2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中间部103b是第3延伸部103的一部分,是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中的位于被第3绝缘块40P3的支承部45c支承的部分与被第4绝缘块40P4的支承部45b支承的部分之间的部分。
在中间部101b、102b、103b的径向两侧没有配置绝缘件40的部分。从径向外侧观察绝缘件40时,中间部101b、102b、103b露出于绝缘件40的外部。从径向内侧观察绝缘件40时、中间部101b、102b、103b露出于绝缘件40的外部。
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从第1汇流条主体100a延伸。线圈连接部121与中间部101b相连。线圈连接部122与中间部102b连接。线圈连接部123与中间部103b相连。线圈连接部121呈钩状,从中间部101b的第1方向D1上的中央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向周向另一侧弯曲。
在中间部101b与线圈连接部121之间夹着线圈引出线34b。即,在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与线圈连接部121之间夹着线圈引出线34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连接部122向径向外侧凿紧而在该线圈连接部122与中间部101b之间对线圈引出线34b进行把持。中间部101b和线圈连接部121例如通过焊接而与线圈引出线34b固定起来。由此,线圈引出线34b与第1汇流条主体100a和线圈连接部121连接。线圈连接部122和线圈连接部123除了所连的中间部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余与线圈连接部121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于空间部G2,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中间部101b、102b、103b相连。因此,在对线圈连接部121、122、123进行凿紧的作业和对线圈连接部121、122、123和第1汇流条主体100a与线圈引出线34b进行焊接的作业中,能够借助空间部G2来确保用于进行作业的空间。由此,易于进行各作业。另外,能够抑制在进行焊接的作业时对第1汇流条主体100a进行保持的绝缘件40因热而损伤。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以下构造的马达10:易于将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线圈引出线34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抑制绝缘件40损伤。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121、122、123与第1汇流条主体100a的径向内侧的缘部相连。由此,在像上述那样第1汇流条主体100a在比线圈3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被绝缘件40保持的情况下,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4b与线圈连接部121、122、123连接起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部101b、102b、103b是架设在各支承部之间的各延伸部的中间的部分。因此,中间部101b、102b、103b配置为向上侧与绝缘件40分离。由此,更容易进行上述的凿紧的作业和焊接的作业。另外,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接的热从第1汇流条主体100a传递到绝缘件40,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件40损伤。
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在轴承保持架50的内周面上保持有轴承52。轴承保持架50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孔50a。线圈引出线34a穿过贯通孔50a。
汇流条保持架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沿轴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0的贯通孔61。第2汇流条70具有第2汇流条主体71、连接端子72以及把持部73。第2汇流条主体71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0中。把持部73向贯通孔61的内部突出,对线圈引出线34a进行把持。连接端子72与控制装置80连接。
控制装置80配置于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控制装置80经由连接端子72与第2汇流条70电连接。控制装置80是经由第2汇流条70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电源。控制装置80具备设置有逆变电路的基板等,该逆变电路对向定子30提供的电力进行控制。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第1汇流条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1个第1汇流条主体中,角部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即,第1汇流条主体可以仅具有第1角部作为角部,也可以除了第1角部和第2角部之外还具有其他角部。另外,加宽部也可以配置于连接有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的第1角部所处的绝缘块中的壁部彼此之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2绝缘块40P2的壁部46a、46b彼此之间配置有第1延伸部101的加宽部101a。在该情况下,第1延伸部101例如仅被第2绝缘块40P2支承。另外,在该情况下,第1延伸部101的长度例如比第2延伸部102的长度短。加宽部也可以设置于各延伸部中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第1汇流条也可以不具有加宽部。
第1延伸部所延伸的第1方向和第2延伸部所延伸的第2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彼此交叉的方向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1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也可以不是与第1方向垂直。第2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2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也可以不是与第2方向垂直。第3垂直方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并且与第3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也可以不是与第3方向垂直。第1汇流条的板面也可以与轴向平行。第1汇流条也可以是相用汇流条。第1汇流条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定。第1汇流条也可以是从板部件直接冲裁出上述的第1汇流条100的外形来制作的。
在绝缘件中,多个绝缘块也可以相互连结。对第1汇流条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绝缘件。例如,对第1汇流条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与绝缘件分别设置。壁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壁部。支承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支承部。也可以不设置凹部。按压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保持槽部的第1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也可以在轴向上变化。保持槽部的底面中的下侧的部分也可以不倾斜。保持槽部的内缘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被保持槽部保持的线圈引出线也可以是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
各空间部除了包含各壁部彼此之间的空间之外,也可以包含其周围的空间。各空间部例如也可以包含比各壁部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也可以包含比各壁部靠径向内侧的空间。即,例如,配置于各空间部的各角部也可以设置为突出到比各对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比各对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于各空间部的各中间部也可以设置为突出到比各对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比各对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马达;20:转子;21:轴;30:定子;31:定子铁芯;32:铁芯背部;33:齿;34:线圈;34b:线圈引出线(结束卷绕侧导线);34e:最外周导线;34f:角部;40:绝缘件;41:筒部;44:外侧突出部(轴向突出部);48:按压部;J:中心轴线。

Claims (6)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该定子具有线圈,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和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
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以及
多个所述线圈,它们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多个所述齿,
所述绝缘件具有:
筒状的筒部,其供所述线圈安装,所述齿穿过该筒部;
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筒部的径向一侧的端部中的轴向一侧的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按压部,其从所述轴向突出部向径向另一侧突出;以及
汇流条保持部,其对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汇流条进行保持,
所述轴向突出部比所述筒部向周向一侧延伸,
所述按压部配置在比所述筒部靠周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线圈是卷绕导线而构成的,
作为所述导线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的结束卷绕侧导线从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
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结束卷绕侧导线在所述按压部的周向另一侧配置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按压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线圈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汇流条与所述线圈的所述结束卷绕侧导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结束卷绕侧导线配置在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中的卷绕于最外周的最外周导线与所述轴向突出部的径向之间,
沿轴向观察时,所述最外周导线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结束卷绕侧导线的外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按压部沿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中的卷绕于最外周的最外周导线呈角部带有圆角的矩形框状,
所述按压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最外周导线的轴向一侧的所述角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按压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齿的轴向一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齿的轴向一侧的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按压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与所述齿的轴向一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齿的轴向一侧的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CN201880021159.8A 2017-03-31 2018-03-16 马达 Active CN110521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9488P 2017-03-31 2017-03-31
US62/479,488 2017-03-31
JP2017-191092 2017-09-29
JP2017191092 2017-09-29
PCT/JP2018/010599 WO2018180638A1 (ja) 2017-03-31 2018-03-16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1090A CN110521090A (zh) 2019-11-29
CN110521090B true CN110521090B (zh) 2021-08-31

Family

ID=63677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1159.8A Active CN110521090B (zh) 2017-03-31 2018-03-16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31545B2 (zh)
CN (1) CN110521090B (zh)
WO (1) WO20181806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08163B1 (ko) * 2018-08-21 2023-11-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3843A (ja) * 1995-02-17 1996-08-30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モータのコイル端末固定方法
JP2013013191A (ja) * 2011-06-28 2013-01-17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ーター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ーを使用するモーター並びにインシュレーター
CN104813566A (zh) * 2012-12-05 2015-07-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带齿扇形体-线圈-组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3843A (ja) * 1995-02-17 1996-08-30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モータのコイル端末固定方法
JP2013013191A (ja) * 2011-06-28 2013-01-17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ーター及びそのステーターを使用するモーター並びにインシュレーター
CN104813566A (zh) * 2012-12-05 2015-07-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带齿扇形体-线圈-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1090A (zh) 2019-11-29
JPWO2018180638A1 (ja) 2020-02-06
JP7131545B2 (ja) 2022-09-06
WO2018180638A1 (ja)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88159B1 (en) Stator used for dynamo or electromotor
CN107925297B (zh) 马达
CN110462986B (zh) 马达
JP6519241B2 (ja) 直流モータ
JP2018133934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124493B1 (ja)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
CN110612655B (zh) 马达
CN110521090B (zh) 马达
WO2019189309A1 (ja) モータ
CN110462987B (zh) 马达
CN110521091B (zh) 马达
US11336145B2 (en) Motor
US20180145549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2787451A (zh)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1788760B (zh) 马达
CN111033958B (zh) 马达
JP6640912B2 (ja) 電動機の電機子
JP2011200091A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WO2015040692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977008B2 (ja) 回転電機固定子
JP6949088B2 (ja) 回転電機
KR20220082317A (ko) 모터
KR20230098446A (ko) 양방향 터미널을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23104065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EP1107423A1 (en) Stator for use in an electromotor or dynam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